高效面向产业的校企合作

合集下载

校企合作中的创新与发展

校企合作中的创新与发展

校企合作中的创新与发展校企合作是指企业和高校之间的协作,包括人才培养、科研成果转化、产教融合等多种形式。

近年来,随着学校和企业之间互动频繁度的加深,校企合作取得的创新和发展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

在这篇文章中,笔者将从多个角度探讨校企合作中的创新和发展。

一、校企合作中的创新在校企合作中,创新是必不可少的一环。

高校和企业通过互相合作,共同应对挑战,迎接未来发展,为未来的产业发展和高校学科建设打下坚实的基础。

在校企合作中,创新的方向包括但不限于以下三个:1. 产学研结合创新在校企合作中,学校和企业不但可以合作开展科学研究,还可以与市场需求结合,共同开发新产品、新技术。

双方可以进行技术交流、实验室研发等方式,相互促进、借鉴对方成功经验。

产学研结合可以有效地降低产品研发成本和周期,提高研发效率,让企业更快地抓住市场机遇。

2. 人才培养创新校企合作的另一个创新方向就是人才培养。

企业在校园内举办实习、招聘,提供实际工作经验和职业技能培训,以培养符合企业实际需求的人才;高校则提供面向产业的专业、项目课程,实现校企课程衔接,培养适应市场需求的高素质人才。

人才培养的创新需要双方共同配合,实现各自资源的优势互补,实现人才培养模式的全面升级。

3. 产教融合创新在校企合作中,另一个创新方向是产教融合。

高校可通过与企业合作开设专业课程、走进企业实地考察、引进企业专业技术资料等方式,提供更加循序渐进的备选考试试题和专业课程;企业则可以提供实践、技术、人才和经验等方面的支持,让学生更好地融入职场,创造新的工作机会。

二、校企合作中的发展校企合作所带来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在不断得到发展。

在校企合作中,发展的方向包括:1. 技术创新技术创新已成为企业竞争力的重要驱动力,校企合作提供了平台和两个来源,一方面是企业自身创新能力的提高,另一方面是高校的科研能力和人才培养优势。

通过校企合作,企业可以获取到高校先进的研发技术,高校也可以配合企业的实际需求进行开发,从而成为技术创新的推手。

校企合作模式有哪些创新校企合作模式,提升学校办学质量

校企合作模式有哪些创新校企合作模式,提升学校办学质量

校企合作模式有哪些创新校企合作模式,提升学校办学质量吉林机械工业学校始建于1958年,其前身是吉林市第一机械厂技工学校。

建校之初,学校就确立了以培养机械类技能人才为重点的办学目标,办学几十年来,在上级主管部门的帮助和支持下,学校秉承“厚德博技,勤业进取”的校训精神,坚持“以能力为本位”,“以就业为导向”,积极探索“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有效途径和办法,全面推进“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实现了规模与质量、规模与效益的同步和谐发展,大大提升了学校办学质量,使学校发展进入最佳时期。

一、转变办学理念,探索全新的办学模式技工教育如何有效地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是职业教育发展的永恒课题,也是办学模式改革的根本宗旨,为此,学校始终坚持技工教育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方针,适时转变办学观念,及时调整办学发展思路。

1.树立开放式办学的理念技工教育是就业教育,其培养目标、人才培养模式、教学模式等层面都具有较大的开放性。

这一特点客观上要求技工教育必须面向企业和社会,对企业和社会开放,只有实施开放办学,才能实现技能人才培养与企业用工需求的有效对接,促进技工教育的快速发展。

为此,我校从20世纪90年代起,积极顺应职业教育改革发展趋势,积极转变办学理念,树立开放式办学理念,实现了由封闭办学向面向企业社会办学的转变,为深化办学模式改革,探索校企合作办学模式奠定了思想理念基础。

2.树立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观念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内涵之一是技工院校要开展满足劳动力市场需要的教育培训活动。

由于劳动力市场需求是随着产业结构调整、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科学技术发展趋势等而变化的,因此职业教育与培训必须对此做出正确判断和反应,用短期、中期和长期以及动态教育与培训,分别满足劳动力市场不同时期的人才需求。

简而言之,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就是以企业用工需求为风向标,使技工教育人才培养目标、教学模式等层面与企业零距离接触,使技工教育最大的满足企业需要,企业需要什么样的技能人才,就培养什么样的技能人才,确保技工教育更好地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

关于校企合作的_产业链_模式

关于校企合作的_产业链_模式

“订单式”[1]培养有许多优点:专业与职业岗位的对口度高,实践技能训练的针对性强,学生节省了就业联系环节,有更多时间精力投入学习;企业有稳定的新员工,且新员工能快速适应工作岗位。

但不足之处也十分明显:由于学生学习内容过于偏重单一企业的职业技能和企业文化,当“订单企业”产业转型或学生更换就业岗位时,“订单学生”适应性相对较差,转岗能力相对较弱。

这就给我们提出启示: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在强调精通一种职业技能的同时,应掌握同一产业链上其它节点企业的多种职业技能,使学生不会因“订单企业”的产业转型而影响就业;同时,还应让学生具有较强的学习能力、职业迁移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提高学生对产业转型的适应性和自我成长、自我发展的潜质。

因此,在“订单式”培养的基础上有必要研究“产业链”校企合作模式。

一、构建“产业链”校企合作模式“产业链”校企合作模式是指一所学校的一个专业引入地区特色产业中一条产业链上的多家企业开展合作培养的教育教学模式。

这一模式要求合作的多家企业能构成相对完整的产业链,合作专业较好对接特色产业,教师以企业人视角施教,实训内容有产业特色,就业中体现定向和双向选择优势。

因而构建该模式应由以下若干要素组成。

(一)多家合作企业构成相对完整的产业链。

合作企业构成的产业链应是完整的。

从学生就业能够满足和适应整条产业链上企业用工的需要出发,与学校合作的多家企业不但从事的业务应在一条产业链上,而且这多家企业还能构成一条相对完整的产业链。

这样才能使学生在精通一种职业技能的同时掌握节点产业上的多种职业技能,并为学生提高学习能力、职业迁移能力、创新创业能力提供完整的节点产业基础。

构成的产业链应是区域经济的特色产业。

因为只有特色产业,才具备产业的集群优势、技术优势、工艺优势和市场优势,产业的规模才会足够大且具较好发展前景,使形成特色产业的企业群每年有稳定的毕业生需求,使校企合作得以稳定、持久,合作内容不断丰富。

(二)合作专业与产业链较好对接并具有较强培养实力。

产教融合与校企合作

产教融合与校企合作

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成为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和人才资源开发的整体制度安排。

高职院校要以产教融合为核心机制,以校企合作为重要抓手,以平台化、项目化、生态化的方式推进产教深度融合,体系化构建产教融合的创新生态。

产教融合新生态指产业系统与职业教育系统的相关主体、要素在相互融合的过程中形成的一个既相对固定又包容开放的系统。

它改变了以往高职院校以学校为中心的单一的校企合作模式,使行业、企业、院校等多元主体更紧密地结合在一起,构成多元主体共享共赢的生态链,形成企校协同合作的新模式。

高职院校产教融合生态具有三个基本特点:一是资源共享。

各相关主体拥有的资源,如行业的信息平台、企业的生产设备、实验设备、工作室、管理经验等;学校的教室、实验室、师资、知识产权等,可以实现共建共享。

二是多元融合。

多元主体的各种资源要素相互转化,融合发展。

行业组织积极开展岗位标准等研究,发挥引领作用;学校教育教学融入企业生产、经营、研发过程;企业参与学校教育教学全过程,形成良性互动。

三是创新发展。

学校根据行业产业发展的需求,实现人才培养模式、专业建设、课程开发、师资队伍、实训基地建设等全要素的创新;企业根据生产经营情况和学校发展需求,创新与学校合作的渠道和方式;政府及行业组织为产教融合创新社会环境和制度环境等。

产教融合的关键在于校企供需对接、资源共享和双赢发展,形成教育链、人才链、创新链和产业链的贯通融合,共同推动职业教育与行业产业协同发展。

为此,高职院校构建产教融合生态应坚持以下四个原则:一是坚持面向产业和区域发展需求,优选合作企业。

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紧密结合,教育和产业联动发展,注重遴选优质合作企业,优先与能够同学校合作办班、能够提供跟岗实习或顶岗实习岗位、能够提供毕业生就业岗位的企业合作。

优先与行业龙头骨干企业、高成长发展型企业、高科技技术型企业合作。

二是坚持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

要做到校企合作“八共同”:共同开展招工招生、共同制定培养方案、共同制定课程标准和开发课程资源、共同建设师资队伍、共同建设实训基地、共同组织教育教学、共同评价教学效果、共同促进学生就业创业,关注学生职业成长。

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实施方案(最新)

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实施方案(最新)

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实施方案为贯彻落实《X办公厅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X发〔X〕95号)和《X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实施意见》(X办〔x〕4号),进一步深化产教融合发展,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全面提高教育质量,扩大就业创业、推进经济转型升级、培育经济发展新动能,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方案。

一、总体目标深化职业教育改革,发挥企业重要主体作用,促进人才培养供给侧和产业需求侧结构要素全方位融合,通过10年左右的努力,基本实现教育和产业统筹融合,校企协同育人机制全面推行,需求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健全完善,高等教育、职业教育对经济发展和产业升级的贡献显著增强。

二、主要任务(一)构建教育和产业深度融合发展格局。

1.统筹产教融合规划布局。

将产教融合纳入全市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以及区域发展、产业发展、城市建设和重大生产力布局规划。

结合全面实施创新驱动发展、xx市、人才强市战略,同步规划产教融合政策措施、支持方式、实现途径和重大项目。

统筹中高职发展,打造一批“江淮工匠”培养基地。

(责任单位:市发展改革委、市教育局)2.促进高等教育融入区域创新体系。

支持x学院建设应用型大学。

推动x学院、x职业技术学院整合各类资源、平台、要素,与行业骨干企业、中小微创新创业企业建立紧密协同的创新生态系统,增强人才集聚和产业牵引升级能力。

(责任单位:市教育局、市科技局)3.完善产教融合学科专业体系。

建立紧密对接产业链、创新链和我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学科专业体系,重点建设一批具有较好办学基础、经济社会发展急需的专业和专业群。

以推进“三重一创”建设为重点,以新兴产业培育为方向,重点提升旅游、文化、现代服务业、信息产业人才培养能力,做强旅游、文化、现代服务业、信息产业和学前教育专业。

(责任单位:市教育局)4.强化人才培养需求导向。

加强人才需求调研,重视专业布局与人才需求的研究。

完善专业准入与退出制度,把市场供求比例、就业质量作为学校设置调整学科专业、确定培养规模的重要依据。

校企合作双向赋能产教融合创新发展

校企合作双向赋能产教融合创新发展

校企合作双向赋能产教融合创新发展作者:来源:《英才》2024年第01期经过40多年的快速发展,当前,我国的建筑装饰行业已从“高速度”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

近年来,面向国家重大需要,面向经济主戰场,面向国际科技前沿,面向行业高质量发展,中国装饰股份有限公司不断探索创新,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大力发展技能教育的重要指示精神以及积极践行中共中央、国务院、住建部关于建筑业实现高质量发展的一系列文件精神,为建筑装饰行业目前面临的产业人才短缺、智能建造以及工业化体系升级等一系列重大攻关课题提供积极、务实的解决方案。

2023年12月26日,中国装饰与江苏省扬州技师学院合作共建的“中国装饰数字装配产业学院”在扬州技师学院隆重挂牌成立。

此重大部署是基于中国装饰“一个核心”“两个支撑”和“四大板块”的战略规划,即以建筑装饰设计与施工为核心,以数字科技为技术支撑,以职业教育为人才支撑,以生态环境、智能建造、建筑装配式一体化和新能源绿色材料为四大业务板块,历经三年多的辛勤筹备组建才得以落地。

扬州技师学院党委书记苏爱根在致辞中介绍了学院的历史、办学情况等,并强调学院办学培养人才的目的是服务社会、服务地方、服务行业,希望通过中国装饰数字装配产业学院在人才培养、科研等多个方面的深度融合,将产业学院打造成集产、学、研、转、创、用于一体的协同育人培养基地,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与产业发展提供高质量人才和智力支撑。

中国装饰董事长辛建林介绍了公司概况,并阐述了产业学院成立的背景和意义。

他表示,随着全球化和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数字经济已是大势所趋。

作为建筑装饰行业的领军企业,中国装饰积极适应这一变革,通过创新驱动,努力成为数字经济的引领者,积极布局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通过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催生发展先进生产力。

中国装饰将与扬州技师学院强强联手,在共建产业学院、打造特色产教融合基地等多方面展开深度合作,以装配式建筑研究中心作为切入点,高标准、高水平打造全国性标杆案例,着力提升学生的数字科技水平。

“校企合作,产教融合”项目建设方案

“校企合作,产教融合”项目建设方案

“校企合作,产教融合”项目建设方案一、建设的必要性为贯彻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响应教育部、交通部等部门关于实施职业院校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培训工程的号召,根据教育部关于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方案确定的岗位职业能力目标,以及徐州市、徐州市十三五经济发展规划,学校2017年工作计划,学校本着在职业教育中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指导思想,积极探索产教融合、产学结合的有效机制,切实加强实训基地建设,努力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和综合职业能力,增强实训基地为区域企业培养技能型人才服务的能力。

学校拟在现有汽车维修实训基地建设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大规模,建立一个具有集教学、实训、培训与服务为一体的汽车运用与维修现代化实训基地。

1 .汽修行业发展现状及趋势。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几年我国汽车工业发展势头强劲。

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统计,去年1至7月,汽车全行业完成工业总产值3723.82亿元,同比增长29.44%以汽车制造业为主的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已取代电子信息通信业,成为名副其实的领头羊。

随着国民经济和汽车工业的发展,汽车维修企业像雨后春笋一般出现在中国的大江南北,它是指汽车销售以后,围绕汽车使用过程的各种服务。

汽车后市场成为汽车产业链中最稳定的利润来源,约占汽车产业链总利润的60%-70虬伴随着我国汽车保有量的高速增长,汽车后市场空间将不断扩大,对汽车维修企业的需求量也越来越大。

因此,相继出现了特约维修站、“4S”店维修企业、汽车俱乐部、快修连锁经营等多种经营模式。

2016年末徐州市民用汽车保有量101.61万辆,比上年末增长13.9%,本年净增18.53万辆;年末私人汽车保有量92.64万辆,增长21.4%,净增16.34万辆,其中,私人轿车保有量56.29万辆,增长21.7%,净增10.03万辆。

机动车数量大幅度增长,带动了维修等服务业的快速发展。

加强校企合作来助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论文

加强校企合作来助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论文

加强校企合作来助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摘要】衡水市各大支柱产业最紧迫的是促进产业转型升级,最紧缺的是高层次人才。

为此,要努力探索校企合作办学的途径,实现与行业企业对接,适应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加强教学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关键词】校企合作;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人才培养衡水市特殊的工业发展条件使金属丝网、电机、金属容器、玻璃钢等产品成为工业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确立了在省内、国内甚至国际市场的独特地位。

近年来,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衡水市各主导产业由大变强的外部环境与转变自身发展方式的内部需求,行业正面临产业结构要素、产业功能、产业价值结构、产业生产方式等方面结构调整的繁重任务,其中人才是经济发展的第一资源。

目前,我市各大支柱产业从业者水平偏低,绝大部分生产企业未能摆脱传统的机械加工和手工制作。

为巩固和提高各支柱产业的优势地位,通过产业结构升级开创发展的新局面,急需各层次人才。

衡水职业技术学院作为我市唯一的高等职业技术院校,肩负着为地方经济发展培养高技能人才的重任。

课题组成员一致认为本课题的研究迫在眉睫,通过研究校企合作创新高职人才培养模式,为企业培养更多的合格人才,实现毕业生“零距离”上岗,为衡水的发展注入活力。

在当前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背景下,《教育部关于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引领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若干意见》(教职成[2011]12号)对高职教育服务经济转型、创新体制机制、改革培养模式、增强服务能力等方面提出了明确的指引。

综观我国目前的高等职业教育,在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方针下如何实施“就业式教学”,所面临的困难不少。

究其深层原因,学校专业与行业职业分裂、学校课程与专业能力培养不匹配、学校知识体系与行业人才诉求不协调,由此产生诸多社会问题。

地方高校必须主动融入地方经济建设,主动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才能不断增强办学实力,更好地履行高校服务社会的职责。

当前,在国家实施宏观经济调控、加快生产模式转型和生产技术升级的背景下,高校的融入既是先进文化思想的融入,也是先进技术的融入。

新华三产教融合深度校企合作解决方案

新华三产教融合深度校企合作解决方案

新华三产教融合,深度校企合作解决方案来自IDC的预测显示,到2020年,全球数字化转型相关行业的增加值将达到18万亿美元,数字化转型的发展趋势十分明显,数字化转型已经对每个产业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中国数字经济发展与就业白皮书 (2018年)》发布显示:2017年我国数字经济总量达到27.2万亿元,占GDP比重达到32.9%,同比提升2.6个百分点。

在云计算、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推动下,未来5-10年是数字经济蓬勃发展时期,这方面人才培养和供给压力非常紧迫。

国务院、教育部对产教融合提出了明确要求和发展方向,支持引导企业深度参与院校教育教学改革。

新华三深度校企合作方案,致力于为院校数字化知识快速更新提供帮助和支持,解决数字化人才培养和供给不足与爆发的产业人才需求之间的矛盾,打造产、学、研、工、创一体化的深度校企合作模式,推进产教融合,成为院校数字化人才培养的最佳合作伙伴。

新华三深度校企合作方案以数字化大学专业建设为核心,在开展学历教育基础上,可以向非学历培训数字化职业教育基地和数字化协同创新平台方向发展。

与高校人才培养、社会服务、科学研究三大主要职能相匹配。

产教融合和深度校企合作方案数字化大学专业建设(学历教育):由新华三与院校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提供专业课程建设、“双师”培养、实训室建设、就业服务四大类服务,提高教学与行业应用、实践场景的紧密结合,培养符合行业发展需要的人才。

在本科类院校通过“双育双创”基地进行合作,在高职院校通过“数字工匠”融合人才培养基地进行合作。

数字化职业教育基地(非学历培训):依托新华三大学在商业管理、IT管理和技术人才培养方面的资源和优势,结合产业发展需求和政府、社会、企业等培训需求,与院校合作建立教育培训基地,为政府、企事业单位培养数字化管理人才、技术人才,并提供技能认证。

数字化协同创新平台(创新创业):共建产学研协同创新平台,带动校企双方理念创新、技术创新、模式创新、机制创新,建立资源共享平台和工作室,引入行业、企业资源,开展科研项目合作、服务业务外包、数字化项目建设等多方面合作,努力创造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服务地方经济发展。

校企合作专业共建方案

校企合作专业共建方案

校企合作专业共建方案嘿,小伙伴们,今天给大家带来一份新鲜出炉的“校企合作专业共建方案”,保证让你的眼睛为之一亮!我们就直接进入主题,让思绪飞扬起来吧!一、项目背景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企业对人才的需求日益旺盛,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肩负着为企业输送高质量人才的重任。

校企合作专业共建应运而生,旨在通过企业和高校的深度合作,共同培养符合市场需求的专业人才。

二、共建目标1.建立产学研一体化的校企合作模式,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

2.培养具备实际操作能力、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的专业人才。

3.提高高校专业设置与产业发展的匹配度,增强高校的社会服务能力。

4.促进企业技术创新,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三、共建内容1.课程体系构建(1)根据企业需求,调整专业课程设置,增加实践性强的课程。

(2)邀请企业专家参与课程设计,确保课程内容与企业实际需求相符。

(3)开展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教学模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效果。

2.实践教学基地建设(1)高校提供场地,企业投入设备和技术,共同建设实践教学基地。

(2)实践教学基地面向全体学生,提供实习、实训、创新创业等机会。

(3)企业定期派遣技术人员到基地指导,确保实践教学质量。

3.产学研项目合作(1)高校与企业共同申报产学研项目,开展技术攻关和产品研发。

(2)高校为企业提供技术支持,帮助企业解决技术难题。

(3)企业为高校提供科研经费,支持高校开展科研工作。

4.人才培养与选拔(1)高校为企业输送优秀毕业生,企业优先选拔共建专业的学生。

(2)企业为高校提供实习、就业机会,帮助毕业生顺利就业。

(3)开展校企合作人才培养评价体系,确保人才培养质量。

四、实施步骤1.调研分析阶段:双方开展深入的调研,了解企业需求和高校资源,确定共建专业方向。

2.协议签订阶段:双方签订合作协议,明确共建内容和责任分工。

3.实施阶段:按照协议要求,开展课程体系构建、实践教学基地建设、产学研项目合作等工作。

五、预期效果1.学生: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增强就业竞争力。

校企合作案例1

校企合作案例1

校企合作案例1广东积极探索“六个共同”模式校企合作发展技工教育近年来,广东省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发展职业教育、培育高素质产业工人的决策部署,借鉴德国以企业为主导、校企合作培养技能型人才的“双元制”职业教育理念,坚持产教结合、合作培养的思路,探索建立学校和企业共同组建协调指导机构、共同设置专业课程、共同制定招生方案、共同组建教学团队、共同开展教学实训、共同促进学生就业的“六个共同”校企合作模式,加快培育面向市场需求的产业技术工人,为推动广东制造业转型升级、迈向中高端提供有力支撑。

2017年,全省培养技能人才38.7万人,技工院校就业率达98%,稳居全国前列。

一、共同组建协调指导机构。

充分发挥企业既掌握行业先进技能又贴近市场用工需求的突出优势,搭建“百校千企”合作平台,组织100家技工学校与1000多家企业开展对接,学校和企业共同组成协调指导委员会,以联合办学形式,让企业更深层次、更全面地参与技工教育发展。

委员会一般由技工学校校领导任组长,企业方人力资源、培训等部门负责人和技工学校系主任、教务处处长、学生处处长任组员。

具体运行中,一般先由企业提出人才培养需求,再由学校组织行业调研,校企双方形成共识后,共同邀请有关专家、企业工程师、专业教师等对校企合作项目进行专业评估,力求做到项目与企业需求相协调,技能训练与岗位要求相协调,培养目标与用人标准相协调。

委员会还定期举行校企合作联席会议,检查教学方案实施情况,开展教学质量审议评估,对学校、企业和学生形成三方约束,确保校企合作高水平发展。

二、共同设置专业课程。

广东省积极推动技工学校建立与产业发展紧密契合的专业体系,大力推进专业设置与产业发展需求相对接,着力培养应用性专业技能人才。

一是在专业设置上,建立学校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的专业设置动态调整机制,紧扣广东现代产业布局和区域产业发展实际,推进省级示范性品牌专业建设,新开设了新能源汽车、无人机应用技术、工业机器人应用与维护、3D打印、物联网、轨道交通运输与管理等校企合作特色专业,全省开设专业总数超过400个,覆盖行业20多个。

校企合作典型案例

校企合作典型案例

面向市场,合作共赢,共同发展——**市卫生学校以实训基地建设为依托的校企合作典型案例**市卫生学校药剂专业自“职业教育示范特色专业及实训基地建设项目”立项建设以来,从基础调研入手,紧扣任务书,细化建设任务,以实训基地建设为保障,以“校企合作”“合作办学”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为核心,以课程体系建设为重点,以“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为支撑,以机制与制度建设为依托,取得了良好的建设成效。

下面,我着重谈谈我校的以实训基地建设为依托的校企(校校)合作情况。

一、背景中职药剂专业是随着医药行业的迅速发展而产生的,市场对医药人才需求的日益增加,造成了医药专业高素质人才相对短缺的现象产生。

同时,医药行业是一个多学科先进技术和手段高度融合的高科技产业群体,新医改方案带来市场扩容机会、新上市产品的增加、药品终端需求活跃,对学生的学习能力、主动性,对教师的知识储备、实操能力,对学校的药剂教学软硬件设施投入等方面,都有极高的要求。

而当前我国中职药剂专业普遍存在着一些问题,这些问题阻碍着我国中职学校药剂专业的建设和发展。

学生方面,中职学生的素质普遍较低,学习能力较弱,积极性差,缺乏清晰的目标和自身规划。

对专业的前景不明了,为了毕业而学习,不能学到真正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

学校方面,我校药剂专业的教师,有的有生产、营销、临床经验,却缺乏专业的理论知识基础;有的有较好的理论知识基础,却缺乏实践能力或者经验。

教学模式、手段和方法落后。

实习内容与药剂专业培养目标脱节。

实习基地建设落后,设备简陋、陈旧、不配套。

二、实施过程(一)主要目标针对以上问题,我校在药剂专业建设与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方面,突破了传统思维模式,瞄准了药剂专业存在的问题根源,以一种市场化的手段来探索和尝试“需求为导向”的校企合作新模式,以校企(校校)联动机制推动示范专业建设和“校企合作”“合作办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不仅增强我校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能力,更有助于企业领先一步吸纳更多的优秀人才。

浅析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开展情况

浅析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开展情况

浅析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开展情况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是指学校与企业之间进行合作,共同推动教育教学、科研与产业发展的融合。

这种合作方式已经逐渐成为高校发展的重要战略之一,旨在培养更加符合市场需求的人才。

本文将通过浅析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开展情况,探讨其意义和发展趋势。

一、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意义校企合作是高校与企业之间密切合作的一种形式,通过密切的校企关系来促进学校教学科研和企业的发展。

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最大意义在于促进学校教育资源和企业生产要求的深度融合,实现校企双方的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

企业可以通过与高校合作,吸纳高素质人才,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和创新能力;学校可以借助企业资源,培养更加符合产业需求的专业技术人才,提高学校的教学质量。

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有利于推动科学研究与产业发展的深度融合。

通过开展校企合作,高校的科研成果能够更快地转化为实际生产力,助力企业进行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

企业的实际需求也会指导高校开展更加面向市场的科研项目,提高科研成果的转化率和实际利用价值。

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有利于促进人才培养的质量提升。

通过与企业合作,学校教学过程能够更加贴近实际需求,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实践已经证明,通过校企合作培养的学生更易获得企业的青睐,并更容易适应实际工作要求。

二、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开展情况目前,国内各地的高校纷纷开展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促进校企深度合作的模式也在不断创新发展。

1. 校企合作的合作方式多样国内各地高校在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上的合作方式多种多样,包括联合实验室、校企合作研究中心、校企合作基地等。

这些合作方式不仅促进了高校科研成果的转化与产业化,也为学生提供了更多实践机会和就业保障。

2. 合作领域不断拓展除了传统的工程技术领域外,国内高校与企业的合作领域逐渐拓展至金融、医疗、文化创意等多个领域。

这些领域的拓展,使得校企合作的实际效益得以最大化。

3. 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大力推广国家和地方政府纷纷出台政策文件,鼓励推广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促进高校与企业之间的深度合作。

校企深度合作,产教深入融合——以湖南科技职业学院校企合作机制为例

校企深度合作,产教深入融合——以湖南科技职业学院校企合作机制为例

校企深度合作,产教深入融合——以湖南科技职业学院校企合作机制为例宋剑杰校企合作是高等职业教育的重要手段,然而怎么有效开展校企合作,更好提高学生就业质量,是很多行业高职院校遇到的问题,本文以湖南科技职业学院位例,介绍了行业高职院校校企合作机制建设的基本做法,以期参考。

1 引言行业高职院校是指具有鲜明行业特色的全日制专科层次的高职院校,根据主管部门的性质,现有的行业高职院校大致分为三种类型:政府行业部门举办的高职院校;大型国有企业集团举办的高职院校;共建型行业高职院校(即由教育行政部门主管并与行业部门共建共管的高职院校)。

相比其他高职院校,行业高职院校在专业设置、人才培养目标等都具有鲜明的行业特征,其校企合作的难易程度、合作方式、合作机构的职能以及运行机制等都有别于非行业高职院校。

湖南科技职业学院是国家骨干高职院校,由湖南省教育厅主管,湖南中华职业教育社主办,是湖南省人民政府与中华职业教育社共建的公办高等职业学院,前身为湖南轻工学校和湖南轻工职工大学,2003年湖南第二轻工学校并入,具有明显的轻工行业特色。

学校是湖南轻工职业教育省级示范职业教育集团项目牵头学校,各院系(专业)与对应行业企业建立董事会、理事会、产学研联盟等多种校企合作运作模式,每个专业群与3-5家在本省知名企业结成紧密型校企合作关系,开展人才培养、项目研发、技术服务等多方位、深层次合作。

2学校校企合作主要做法与成效2.1创建“省社共建”机制,增强学院办学活力湖南省人民政府和中华职业教育社签署了“省社共建”湖南科技职业学院的协议,建立了联席会议制度,共商学院建设与发展大计,取得了显著成效。

学院争取省社领导支持,在新校区建设方面取得重大进展,突破了制约我院进一步发展的瓶颈。

学院践行黄炎培“手脑并用、双手万能”职业教育理念,整体办学水平明显提升,骨干带动效应日益彰显,被评为“全国黄炎培职业教育优秀学校”。

在温暖工程建设方面取得新成绩,学院承建和管理的中华职业教育社温暖工程(斗山)培训中心积极开展企业员工培训、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再就业培训、扶贫培训、村官培训和新农村建设带头人培训等合种培训,为湖南省和对口支援的贵州毕节市经济建设做出了突出贡献。

2023 年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典型生产实 践项目建设指南

2023 年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典型生产实 践项目建设指南

2023 年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典型生产实践项目建设指南一、建设项目围绕战略性新兴产业、现代制造业及现代服务业等领域,充分体现产教深度融合、校企紧密合作,建设一批校企合作典型生产实践项目。

项目内容立足校企协同育人,引入企业真实课题和项目,校企共同开发实施实践项目,促进学生在真实职业环境中学习应用知识、技术和技能。

2023年,认定首批200个立足产教融合、体现类型特色、适应育人需求的校企合作典型生产实践项目,及时把新方法、新技术、新工艺、新标准引入教育教学实践,推动校企协同育人。

二、推荐条件推荐项目需为职业院校牵头开发、有关行业企业深度参与的面向职业院校学生的生产实践项目。

职业院校与行业企业开展实质性校企协同育人,共同开展专业建设、实习实训、师资建设、质量评价、技术服务、科研攻关等项目,近三年无投诉或不良记录等情况。

满足以下六项条件中的三项:(一)职业院校牵头或参与组建行业性或区域性产教融合职业教育集团(联盟),或其合作企业为省级以上产教融合型企业。

(二)职业院校牵头或参与组建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或市域产教联合体。

(三)职业院校近3年内与企业开展科技攻关、成果转移转化、技术服务不少于1项,且产生良好的经济效益或社会效益。

(四)职业院校与企业合作服务“一带一路”建设和国际产能合作,协同中国企业和中国产品“走出去”取得成效并经省级以上政府有关部门认定。

(五)职业院校能够开展岗位实践管理评价体系改革,能够建立行之有效的评价方法和机制。

(六)职业院校与合作企业共同开发技术技能标准、确定岗位规范,共建技术工艺和产品研发中心等产学研一体化机构。

合作企业在中国境内注册成立,参与过有关国家标准或行业标准、团体标准等制(修)订。

三、推荐方式本次建设认定工作全程在网络平台上进行,各省级教育行政部门设管理员账号,并为各校开放平台账号注册。

涉及需填写意见或单位盖章的材料,可下载填写或盖章后上传平台。

四、建设指标2023年,首批校企合作典型生产实践项目的建设主体为职业院校,由各省级教育行政部门组织认定报送,各省可报送5—8项。

2021 年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典型案例文件

2021 年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典型案例文件

2021 年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典型案例一、绪论随着经济的发展,教育的改革,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已成为当今教育教学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校企合作是学校为了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促进学生的就业创业能力,提高教学质量,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促进教学改革的一种方式。

产教融合是指学校、教师、学生与企业相结合,共同参与教育教学与科研活动,为学校教育教学提供资源支持,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

以下将以2021 年典型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为例,详细介绍。

二、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典型案例1. XXX 集团与某大学合作2021 年,XXX 集团与某大学签订了一份深度合作协议。

根据协议内容,XXX 集团将向该大学提供一定数量的实习岗位、实习经验和相关教学实践的支持,共同培养人才。

大学将派出一批优秀学子进驻 XXX 集团,通过实践学习和工作实践提升自身能力。

此举旨在通过产教融合,达到校企合作双赢的目的,为企业输送更多的优秀人才,同时为学子提供更多实践机会,增加就业竞争力。

2. 某企业与技术学院合作某企业与某技术学院展开广泛合作,共同开展项目研究,并设立了产学研基地。

该基地将成为学生实习和毕业设计的实践基地,学院教师将根据企业需求,开设相关课程,提升学生技能。

双方还将联合申报国家级或省级科研项目,共同开展科研活动,推动行业技术进步,提高就业质量。

3. 某教育机构与创业公司合作某教育机构与创业公司展开合作,共同开发了一款面向学生的创新创业实践课程。

该课程不仅涉及理论知识,还包括实际创业项目实操,教学模式灵活多样,受到学生们的欢迎。

通过该课程,学生能够了解创业实践的全过程,提高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为日后的就业和创业奠定基础。

4. 某高校与金融机构合作某高校与一家知名金融机构合作,共同打造金融实验室,为学生提供实践评台。

实验室内设有模拟交易系统、金融分析软件等设备,学生可以通过模拟来进行期货、股票、外汇等金融产品的交易实践,锻炼专业技能。

双方还合作开设金融实务课程,邀请金融机构专业人员来校进行授课,为学生提供实用经验。

校企合作三年行动方案

校企合作三年行动方案

校企合作三年行动方案校企合作是当前推动教育与产业发展融合的重要途径之一。

在此背景下,校企合作三年行动方案应运而生,力图促进产业与教育的协同发展。

本文将分别从背景、目的、具体措施等方面,对该方案进行探讨。

背景近年来,我国经济迅速发展,产业结构也不断转型升级。

为满足产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高校应当融入产业发展,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加强人才培养,尤其是应用型和工科类专业的人才培养。

此外,校企合作也能为企业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推动产品和技术的创新。

目的该方案旨在促进高校和企业的紧密合作,加快技术创新转化和人才培养对接,实现教育、科技和产业的深度融合。

具体目标包括:提高高校办学水平和科技创新能力,培养更多的高素质人才,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和就业创业。

具体措施1. 建立校企联合实验室。

在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一些高校已经尝试建立校企联合实验室,构建起一套由教学和科研共同组成的实验环境,为学生提供更好的实践机会。

该方案将推广这种实践。

2. 建设校企联合创新基地。

基地建设包括面向产业需求的技术研发、质量控制和技术评估等几个方面,为党政机关、高校和企业进一步合作创新提供支持。

3. 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

将教师派到企业前线工作,更好地与实际生产相结合,提高教师的实际操作能力,帮助企业员工充分了解当前前沿技术和科学发展动态,促进产业和教育紧密结合。

4. 工业互联网人才培养。

加强工业互联网领域的人才培养,在碳纤维等高端材料、集成电路、新能源、新材料等技术领域培养人才,加快行业与高校之间的对接。

结论通过校企合作三年行动方案的实施,高校和企业将更加紧密地合作,强化互动联系,促进产教融合,为产业发展和高校教育质量提升做出重要贡献。

未来,该方案还应不断加强与企业的沟通联系,改进措施,不断深化校企合作的水平,共同推进中国现代化进程。

浅论高校“工学结合、校企合作”办学模式

浅论高校“工学结合、校企合作”办学模式
四、优势与不足
优势
1.面向企业与市场需求,注重课程的实际应用性;
2.积极将技术创新与产业需求结合,切实促进高校人才培养质量;
3.推动学校与企业、产业之间进行紧密合作,打通学校和企业之间的联系;
4.打造了一批亟需的、聚焦应用型的专业和人才。
不足
5.部分高校可能会在考虑校企合作方面考虑过多的经济利益,而忽视对人才培养质量的保障;
二、校企合作的定义
校企合作是指高校与企业、产业链紧密合作,开展技术合作、人才培养合作等一系列合作关系。高校会根据企业或产业需求,调整和完善课程、实验室、科研等设施,以满足企业对于人才的需求。同时,高校还会在人才培养方面与企业紧密合作,打通学校和企业之间的联系,切实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三、“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应用
“工学结合、校企合作”作为一种高校办学模式,在各地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以深圳为例,该城市通过与企业、产业链的合作,建立了很多创新型的专业学院,如深圳大学城市规划设计学院、深圳大学数码艺术设计学院等。这些学院不仅吸引了许多有志于相关领域的学生,同时也拥有了很强的实践和教学能力。
在该模式的应用过程中,高校、企业以及政府各方都需积极投入,采取配合、沟通等与谐合作方式,共同促进模式的运作和发展。
浅论高校“工学结合、校企合作”办学模式
随着国家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国的高校教育也在不断地调整,迎合国家经济发展的需求。高校所采用的“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办学模式,也逐渐成为了当前国内高校的一个热门话题。在本文中,我们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对这一办学模式进行分析。
一、工学结合的定义
工学结合是指高校在建立课程体系时,以应用型、实用型为导向,注重与企业、产业链紧密结合,以提高课程的实用性和针对性。同时,高校还会通过与企业、行业实践交流的方式,及时调整、完善课程体系,保证学生掌握的知识与实际工作需求相匹配。

面向产业需求的“1+2”高职院校生物医药产才融合路径探索

面向产业需求的“1+2”高职院校生物医药产才融合路径探索

面向产业需求的“1+2”高职院校生物医药产才融合路径探索随着生物医药产业的快速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对高素质的生物医药产业人才需求也日益增加。

而高职院校在培养这方面的人才上具有独特的优势。

本文将探索一种面向产业需求的“1+2”高职院校生物医药产才融合路径,以满足行业的需求,并提升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一、需求分析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于健康的需求越来越迫切。

同时,生物医药产业在全球范围内都是一个迅速成长的行业。

在这样的背景下,生物医药产业人才的需求量大、结构复杂,对人才的要求也日益提升。

因此,高职院校需要根据产业需求,调整专业设置和课程设置,以培养适应行业发展的高素质人才。

二、培养模式探索1. "1+2"培养模式采用"1+2"的培养模式,即在高职院校进行1年的基础理论课程学习,然后在企业实习、校企合作基地或高校技术中心等地进行2年的实践培训。

通过这种模式,可以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应用能力,让他们在真实的工作环境中学以致用。

2. 专业设置和课程设置在专业设置方面,应根据生物医药产业的发展趋势和需求,调整相关专业的设置,提高相关专业的数量和质量。

在课程设置方面,要侧重实践和应用,增设专业实践类和产业实训类的课程,让学生接触到真实的产业环境和操作流程。

三、校企合作1. 建立产学研合作基地高职院校应积极与生物医药产业的企业进行合作,建立产学研合作基地。

通过与企业的合作,可以让学生接触到真实的工作环境和项目,增强他们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2. 实施双向导师制在校企合作过程中,可以实施双向导师制。

高职院校的教师可以成为学生的学术导师,为他们提供学术指导和培养方向;企业的专业人员可以成为学生的职业导师,为他们提供职业发展指导和实践机会。

四、实践教育1. 实习实训在培养生物医药产业人才的过程中,应注重实习实训的环节。

通过在企业实习,学生可以接触到真实的工作环境和流程,提升他们的实践能力和应对能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面向产业的校企合作实现合作共赢
——谈校企合作“天灵”冠名班
周惠莉
内容摘要:我校于2007年与上海天灵开关有限公司签订了校企合作协议,正式成立“天灵”冠名班。

并以职业能力培养目标,共同制定冠名班学分制教学方案,创建高技能人才培养的“课题式、项目式”课程体系。

尝试学生进行阶段式的学校、企业穿插学习,企业技术骨干与专业教师共同担任日常教学等合作教学模式,形成学校、企业、学生三位一体的良性发展之路。

关键词:校企合作冠名班合作共赢
近几年来,国家相继颁发的《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05]35号)和《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技能人才工作的意见》(中办发[2006]15号)文件指出:大力推行校企合作培养高技能人才模式,探索校企合作的持续发展机制,建立学校与企业之间长期稳定的组织联系制度,实现互惠互利、合作共赢。

该文件精神给职业教育界和企业界提出了一个新的课题,我校作为为地方经济发展培养高技能人才和输送高素质劳动者的国家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建立和实践校企合作教育模式是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

一、专业建设以市场需求为本,构筑合作的巢穴
我校与上海天灵输配电有限公司在人力资源方面已有10多年的合作,该公司中近30%的员工均是我校的毕业生,有的已经是该公司中管理方面和技术方面的骨干,两个单位之间一直保持着很好的合作基础。

近年来,学校的电气运行与控制专业在充分市场调研的基础上进行了一系列的教学改革,并健全了电气实训中心的建设与改造;完善了专业实训设备、仪器的添置与配备。

与此同时,为了进一步贴近企业的需要,我们与上海天灵开关有限公司在原有合作的基础上,于2007年签订了校企合作协议,正式成立“天灵”冠名班。

二、以职业能力培养为目标,进行无缝接轨
建立了校企合作之冠名班后,我们思考到一个严峻的问题:校企合作的最终意义何在?难道仅仅是一纸合同?是合同约定的几个工作岗位?答案当然是否定的。

校企合作决不等同
与以往意义上的“分配”。

校企合作是一种以市场和社会需求为导向的运行机制,是学校和企业双方共同参与人才培养过程的教学模式。

为此,我校的专业骨干教师与企业技术骨干一起进行研讨,共同制定冠名班学分制教学方案。

根据职业能力培养目标,创建高技能人才培养的“课题式、项目式”课程体系,如:公共必修课程、专业必修课程、天灵专门化方向课程和综合实训课程等教学课程的设置。

将企业工作模式移转到日常教学中来,有针对性地做教学改革,有针对性地为企业培养人才,从而实现双赢,即:学校依托企业的专业技术背景,吸收最新的市场信息和专业动态,从而更好地进行专业改革;企业借助学校良好的教育氛围和教育模式,注入自己的企业文化和工作过程,培养符合岗位需求的高素质员工。

实现学校教学与企业实际工作的无缝接轨。

三、按合作教学计划实施,体现合作价值,达到多方赢利
1、学生进行阶段式的学校、企业穿插学习,职业能力因此升华
在冠名班的教学方案中,根据职业能力培养的需要,实行阶段式教学,除了在学校进行文化学习和专业理论、专业实训的基础上,再穿插企业岗位实训。

如:走岗实训、贴岗实训、顶岗实训。

即,在教学初期阶段,安排学生到企业参观学习和企业文化的认识;在教学中期阶段,安排学生到企业实习一段时间,以辅助专业知识与技能的掌握;在教学的末期阶段,与企业签定学生就业协议,安排学生到企业的具体岗位上工作,企业可择优录用学生。

经过阶段式的穿插教学,通过真实生产环境与企业氛围的感染和熏陶,加上职业岗位"真刀真枪"的操作训练,不仅使学生掌握过硬的动手能力,了解企业生产与管理的基本规则,而且使他们达到“应知、应会"的基本能力要求,初步养成"朴实、踏实、务实;能干、肯干、会干”的职业素质。

如“天灵班”薛丁晔同学谈到:通过阶段式的穿插学习,我们看清自己的不足之处,也让我们吸取更多工作和社会经验,这将对我们以后踏足社会,谋生立业有很好的借鉴和帮助作用。

我们认识到作为一名高素质的技能工人:(1)做事先做人,首先要有做人的道德,同学之间团结互助、尊敬领导、尊重同事,建立好亲密无间的师徒关系,学会与企业员工的沟通,和睦相处,有礼仪、讲礼貌、宽待人。

(2)树立安全第一的思想,认真学习、培训安全生产知识,听从指挥,服从安排,严格按照企业生产程序办事,遵守生产制度,按时作息,坚决杜绝违纪现象。

(3)要有吃苦耐劳的思想,要向开关厂工人学习,体验开关厂工作人员的辛苦,学习他们优良的品质与敬业精神,这将是我们步入工作的一笔财富。

(4)努力搞好专业实践,学到了做事的本领,按照实习要求圆满完成实习任务,做一名合
格的技术人员。

2、企业技术骨干与专业教师共同担任日常教学,学校师资水平得到有效提升
在冠名班日常的教学过程中,如:企业文化、机床电气控制、电力电子及变频器技术、工厂供电、开关成套设备加工工艺、岗位综合实训等课程,均由企业技术骨干与专业教师共同完成教学任务,针对性培养适合该企业需求的员工。

与此同时,在企业技术骨干与专业教师相互取长补短中,我们的教师得到了真正意义上的“双师型”教师的培养。

教师通过带学生到企业现场实习和指导学生完成产品的制造或者参与项目的开发,不仅可以做到对生产一线的经营管理、劳动组织、技术工艺心中有数,还可以检验自己的教学效果,发现并弥补不足,从而提高了教师的实践能力。

就如一名指导老师谈到:这是一种很好的学习机会,也是一次很好的培训机会。

首先,天灵公司实习实训基地所提供的岗位都是处于正常运转的企业真实岗位,工作环境都是真实环境,执行的规范也都是职业标准,实习实训的项目均是学生今后要从事的相关职业及工作岗位。

在这一真实环境下进行岗位实践,我们不仅要解决生产实践和工程项目中实际问题的技术及管理能力,还要建立了一系列考勤、考核、安全、劳防、保密等规章制度及员工日常行为规范。

并从中也认识许多从未接触过行业的标准与操作规范,还有生产中的新工艺、新技术,知识面和自身技术水平由此拓宽。

3、企业赠与,学校教学设备、仪器得到显著改善
根据岗位情况,课程教学的要求,行业中的诸多设备、仪器充实到学校的日常教学中,如:高、低压开关控制柜,CT8、CT框等设备。

学校的教学设备投入得到了有效改善,教学成本压力得到有效的缓解,且教学设备的更新换代,设备的维护、保养等投入因此而得到显著的改善。

4、形成梯队,拥有专业技术人才后备库
学生身兼“学校学生,企业员工”双重身份,指导教师身兼“学校教师,企业骨干”,充实了企业的生产力量,缓解了当前企业技术工人紧缺的状况。

并为合作企业提供技术、文体等服务。

帮助企业攻克技术难题,帮助企业培训在岗员工,提高技术水平,增强员工企业文化意识;主动提供学校文体场地、设施为企业开展文体活动,增强员工凝聚力提供方便。

形成产、学、研于一体的合作团队。

当然,校企合作是一个长远的工程,实现多方赢利的目标的许多问题仍然需要我们去探索和实践。

我们将努力走得更深更远,形成学校、企业、学生三位一体的良性发展之路,继
续实践“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核心,以服务为宗旨”的职业教育办学宗旨,为地方经济的发展培养更多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性人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