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有感

合集下载

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及原因

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及原因

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及原因摘要:东汉末年,政局十分混乱,灾害严重,民不聊生,终于导致了黄巾起义的爆发。

为了镇压起义,朝廷让地方各州自行招募士兵,起义镇压下去了,一些官吏和势力趁机扩充实力,形成了许多军阀集团。

他们彼此长期混战,造就了纷乱的局势,曹操、孙权和刘备皆乱世之中脱颖而出。

三人在智能人士的协助之下都建立起自己的割据势力,并且进行了各自的政治、经济改革。

改革不仅壮大了各自的实力,也为三方鼎立的形成创造了条件,构成了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关键词:曹操;刘备;孙权;三国鼎立1 引言东汉末年,政局十分混乱,灾害严重,民不聊生,终于导致了黄巾起义的爆发。

为了镇压起义,朝廷让地方各州自行招募士兵,起义镇压下去了,一些官吏和势力趁机扩充实力,形成了许多军阀集团。

他们彼此长期混战,造就了纷乱的局势,曹操、孙权和刘备皆乱世之中脱颖而出。

三人在智能人士的协助之下都建立起自己的割据势力,并且进行了各自的政治、经济改革。

改革不仅壮大了各自的实力,也为三方鼎立的形成创造了条件,构成了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2 三国鼎立的经济原因2.1 先理强,后理弱先是以“威之以法”、“限之以爵”,这不仅是针对巴蜀豪强,而且也包括跟随刘备和诸葛亮入川的外地将领权贵。

如:鼓羕有功劳,但也因为有过失而被诸葛亮流放;杨洪“忠清宽亮,忧公如家”,被擢升为蜀郡太守。

这个政策后来收到了明显的效果,基本上形成了“吏不容奸,人怀自厉,道不拾遗,强不侵弱,风化肃然”的社会局面。

理强的另一项政策是恢复盐铁官营。

盐铁早在秦汉时期就是巴蜀地区的主要生产部门,后逐渐为当地的豪强所垄断,这严重地影响了蜀汉政府的财政收入。

有鉴于此,刘备和诸葛亮入川后,便恢复盐铁官营,设司金中郎将专管盐铁生产,严禁私家开采煮铸,后来“利入甚多,有裨国用”。

其次是“唯劝农业,无夺其时;唯薄赋者,无尽民财”如:诸葛亮注意发展农田水利事业,对于“国之所资”的都江堰工程,征发一千两百名壮丁进行维护,以保证当地的农田灌溉。

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一、东汉末年的军阀混战东汉末年,在镇压黄巾起义的过程中,各地豪强趁机扩张自己的实力。

董卓、袁绍是其中影响较大的实力派。

189年汉灵帝死后,少帝刘辩即位,大将军何进谋诛宦官,反为宦官所杀。

中军校尉袁绍率军诛杀宦官。

董卓趁乱领兵进入洛阳,废少帝,另立献帝,自称相国,独揽大权。

190年,关东军阀推袁绍为盟主,进讨董卓。

袁绍字本初,出身于名门望族,祖上四代,有五人官至三公,门生故吏遍天下,是北方地区最大的军阀。

他率盟军逼近洛阳。

董卓焚洛阳,挟献帝西入长安。

两年后,董卓为吕布所杀,部将火并,关中大乱。

而关东盟军瓦解后,也开始了相互混战。

到196年,全国各地几乎均落入军阀之手:袁绍据有冀、青、并三州之地;曹操据兖、豫二州;刘备、吕布据徐州;袁术据扬州;刘表据荆州;刘焉据益州;孙策据江东;马腾、韩遂据凉州;公孙度据辽东。

混战使“名都空而不居,百里绝而无民”,出现了“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的惨状。

二、曹操统一北方【曹操统一北方的条件】曹操(155-220)字孟德,是东汉太尉曹嵩的儿子,20岁以“孝廉”入仕,曾任洛阳北部尉、典军校尉等职,是东汉末年势力发展最快的军阀之一。

时人许劭评价说曹操是“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三国志·魏志·武帝纪》)。

他在军阀混战中脱颖而出,进而统一了北方。

为什么曹操能够统一北方呢?主要是因为他具备了统一的条件:▼他“挟天子以令诸侯”,在政治上取得优势。

196年,汉献帝从长安逃往豫州,困苦不堪。

曹操采纳毛玠的建议,把汉献帝迎到许昌。

标榜正统,在政治上取得优势。

▼三次颁布“唯才是举”的命令,广泛聚集人才,嬴得李通、李典、许褚、任峻、吕虔、荀彧等人的支持,延揽各方英雄为其效力,形成了一个比较坚强的领导核心。

▼募民屯田获得成功,解决了军粮问题。

东汉末年,北方地区军阀林立,相互混战,许多军阀因粮食短缺而衰亡。

为了解决军粮问题,曹操决定实行大规模的屯田。

196年募民在许下屯田,得谷百万,安定了军心民心,为打败袁绍、统一北方积蓄了经济实力。

三国鼎立的形成

三国鼎立的形成

孙刘联盟对蜀、吴均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具体表现为如下 几方面: 其一,孙刘联盟可以合蜀、吴之力与曹魏对抗,增强了反 曹魏的力量,使其不敢轻举妄动。 其二,孙刘联盟可以使蜀、吴不必顾虑对方,为各自内修 政理创造了良好的外部条件。 其三,孙刘联盟有利于蜀、吴相互交流,互通有无,满足 各自需求,促进双方发展。联盟建立后,双方聘使经常相互往来, 互致方物;民间交往之盛自不待言。 其四,孙刘联盟有重要的军事作用,迫使曹魏陷入两线作 战的不利局面。对蜀而言,联盟为其北伐解除了“东顾之忧”, 使曹魏“河南之众,不得尽西”。对吴亦然。吴可无西顾之忧, 河南之众不得尽南。五月,孙权率十万人由巢湖进攻合肥新城。 蜀吴互相配合,迫使曹魏两线奔波。 在“三国鼎立”的四十多年间,孙刘联盟除在夷陵之战前 后极短时间遭到过破坏外,一直得以持续保持。也正因为蜀吴共 同抗击曹魏,才使“三国鼎立”延续达四十余年之久。因此, “三国鼎立”的实质并非简单的三足鼎立,而是孙刘联盟作为一 方而与曹魏一方的对抗。
三国鼎立形成的原因
• 东汉末年,天下大乱,群雄逐鹿中原,曹操、孙 权和刘备皆乱世之英雄。他们三人都具有各不相 同的个体人格,在他们的这种人格魅力的影响之 下、三方均吸引了独霸一方所需要的大批人才。 在残酷的战争中,他们依靠这些智能之士纷纷脱 颖而出。建立起自己的势力,但是相比之下,孙、 刘依靠各自的实力都不足以与统一北方的曹操相 抗衡,于是孙刘联合,北抗曹操,赢得了赤壁大 捷,从而奠定了了三方鼎足之基。三方在这些智 能人士的协助之下都建立起自己的割据势力,并 且进行了各自的政治、经济改革。改革不仅壮大 了各自的实力,也为三方鼎立的形成创造了条件。 最终在必要的地理环境条件下,构成了三国鼎立 局面的形成
其二,“三国鼎立”创造了稳定的社会 环境,有利于经济、政治、文化的恢复和 发展。 • 其三,“三国鼎立” 有助于激发三国间 的竞争意识,促使各国采取积极有效的措 施,恢复和发展各自的经济、政治和文化。

《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版)系列:案例评析三:《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版)系列:案例评析三:《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键入文字]《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 版)系列:案例评析三:《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案例信息】讲课教师:陆虎(东莞市东华初级中学)案例导读:闫璟(陕西省西安市教科所,中学高级)评析教师:张才能(东莞市东华初级中学)【案例导读】我们推荐的第三个研讨案例是:东莞市东华初级中学陆虎老师的《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请各位老师在收看案例的过程中,关注以下几个问题:第一,如何凸显历史学习的方法,提高史料分析的能力。

历史教学中重要的历史学习方法有多种,如,能够识读历史图表、历史地图;正确地计算历史年代,较为清晰地叙述相关的史事,能够阅读普及性的历史读物等等,更高一点的要求,通过史料分析能够基本客观公正地评价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方法。

在本课中都有体现,尤其是对曹操的评价,具有一定的历史感,用不同时代不同人眼中和笔下的曹操,为学生评价历史人物打下基础。

课中的史料运用也为学生更好地理解历史和解读历史提供了平台。

在历史课堂教学中通过史料教学培养学生阅读理解历史材料的能力是必不可少的。

第二,如何实现对教学内容的整合,突出“用教材教”。

“用教材教”是新课程提出的重要核心理念,说起来容易,真正做起来很难,“用教材教”的理念的基础是对学习内容的高度理解和把握。

本课的教学很容易流于时序和按部就班的讲述,怎样才能体现这一理念,实现对教材内容的整合,是我们每一课教学设计时应该首先考虑的。

陆老师的这节课从标题来看就能够体现出对教学内容的个性化整合。

第三,如何实现历史对“人”的关注。

对人的关注可以说是使历史与学生形成共鸣的有效方式,在教学中突出一个或一群历史人物可以使我们的教学更加鲜活生动,可以使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在历史人物身上得到升华,可以使学生对历史亲近起来,不再觉得遥不可及,望而却步。

本课的教学中选择了学生熟悉而一个有争议的历史人物贯穿其中,既实现了知识能力目标,也达成了情感目1。

从“三国鼎立”一课的教学语言设计谈起--邓继民

从“三国鼎立”一课的教学语言设计谈起--邓继民

从“三国鼎立”一课的教学语言谈起邓继民(济宁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山东济宁 272000)[关键词]教学语言,语言魅力,沟通语、导入语、过渡语、升华语、即兴语等,打造语言风格,教学语言遵循的原则在2014年11月的济宁市初中历史有效教学研讨会上,55岁的我上了一节“下水课”——人教版七上“三国鼎立”。

回顾这次“下水课”历程,作为一名“老”历史教师,我为学生呈现了一节“新”历史课,最大的感受是,再好的教学设计、再好的教学活动,都离不开一个事情,那就是“教学语言”。

马卡连柯说:“同样的教学方法,因为语言不同,效果就可能相差二十倍”。

同样的一节课、同样的教学设计,会上出不同的效果,原因就是语言不同。

我们教研时的听课活动,听什么?学什么?教学设计可以照搬,教学课件可以迁用,唯一难以一时学到手的是什么?教学语言!这也是教师教学水平与功底最直接的展现。

执教《三国鼎立》这节课,五次试讲,四易其稿,其中感悟最深的正是语言的巧妙设计与高效运用。

一、定义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

人类的语言,是人类传递情感信息的工具,以符号、文字、图案、音乐、语音、肢体动作与面部表情等形式为载体,来传递或交流情感信息。

严格来说,语言是指人类沟通所使用的语言。

教学语言,狭义上讲也称课堂语言,是教师针对教学任务与目标,为指导学生学习,与学生进行交流与沟通的工具,是教学活动贯穿的桥梁,是师生交流的重要媒介。

从广义上讲,凡是在课堂教学中使用的语言都可以称之为教学语言,包括师生双方使用的语言,甚至是课下师生间的互动与交流,也可理解为教学语言。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教师的教学语言修养在极大的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的智力劳动效率”。

教学语言是教师开展教育工作的工具,是教师精于教育的技艺,是走近名师殿堂的敲门砖,是师生关系融洽的纽带。

与其说学生被教师吸引,不如说学生被教师的语言吸引。

再好的教学设计,再好的教学活动,也不能离开教学语言,精炼的语言会使得课堂浑然天成,而失去了语言魅力的课堂只会是死水一潭。

三国演义的读后感300字(通用56篇)

三国演义的读后感300字(通用56篇)

三国演义的读后感300字(通用56篇)读完一本书以后,大家对人生或者事物一定产生了许多感想,需要写一篇读后感好好地作记录了。

为了让您不再为写读后感头疼,以下是小编整理的三国演义的读后感300字,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三国演义的读后感篇1最近,我读了一本名叫《国演义》的书,感悟很深。

首先,我对那些引起历史动荡的奸雄恨之入骨!董卓,利用手中的兵权,当上了太师,废掉了少帝,立陈留王当上了献帝。

最后还是王允献连环计除掉了董卓。

还有吕布,一介勇夫,背信弃义。

"黄巾之乱"是随丁原。

伐董卓时又跟了董卓,最后自立成国,死在曹操白门楼下。

他们两人都是罪有应得。

其次,我对那些英年早世的英雄感到悲哀。

关羽,三国大将,最后中了吕蒙之计,使自己败走麦城。

周喻,东吴大将,因为嫉妒诸葛亮的才华,被诸葛亮三气到死。

诸葛亮称卧龙时战死棉竹城。

庞统称凤雏,但还是被乱箭射死了。

唉,这些英雄死的真可惜!我对三国大将十分佩服我佩服赵云在曹操百万大军中七进七出。

我十分喜爱这一本书。

三国演义的读后感篇2三国中最让我佩服的便是“美髯公”关羽了。

有道曰:身长九尺,髯长二尺,面如重枣,唇若涂脂,丹凤眼,卧蚕眉。

真是威风凛凛,相貌堂堂。

就是这个好汉,因屡战屡胜,竟在老百姓的心中神化了,流芳千古。

他那铮铮铁骨、忠心事主的精神千古留存,过五关斩六将的壮举,更显出他的形象高大威猛,英勇无敌。

读着过五关斩六将这一章回,我的心里仿佛显现出这么一幕:关羽一个人一匹马一柄刀,身后护着刘备两位嫂嫂,身前是重重围兵,只见他大喝一声,犹如天神下凡,刀光剑影下,倒下了一个个敌人……我读得心潮澎湃,恨不得回到三国那个时代,同关羽结个拜把兄弟。

三国中我最崇拜的便是足智多谋的诸葛亮了。

他三气周瑜、火烧赤壁、计退五军都是《三国演义》里的精华之处。

我印象最为深刻的就是“七星坛诸葛祭风,三江口周瑜纵火”这章了。

后人有诗曰:七星坛上卧龙登,一夜东风江水腾。

不是孔明施妙计,周郎安得逞才能?历史上能有谁像诸葛亮,一介文士却能在刀枪剑戈间谈笑声风,掌控大局?三国演义的读后感篇3最近我看了《三国演义》写了三个国家的兴衰史,从桃园三结义至三国归晋共经历了五大时期,便是黄巾之乱,董卓之乱,群雄割据(官渡之战,赤壁之战),三分天下和天下归晋黄巾之乱是从桃园三结义开始,讲了黄巾起义之后,东汉F的反击,出现了刘备,曹操等英雄,而东汉政权也快灭亡了董卓之乱是讲董卓入京前后的故事,从何进与十常侍对战到少帝逃出京城,结果被董卓救驾董卓入京后收买了猛将吕布,又废少帝,立献帝,大权独揽,实施暴政,逼得群雄联军伐董卓,虽然后来联军失败了,但是董卓最后也被吕布所杀群雄割据是讲董卓死后,中原诸侯群龙无首,为了扩大自己的地盘互相厮杀,最主要分为三个战区,即北方的袁绍与公孙瓒,江东地区孙策的崛起,中原地区曹操,刘备,吕布,袁术之间的战争读了《三国演义》让我了解了三国的时期历史。

初中历史教学课例《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课程思政核心素养教学设计及总结反思

初中历史教学课例《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课程思政核心素养教学设计及总结反思

力分析
先用多媒体播放一些有关电视剧《三国演义》的剧 教学策略选
照,由此导入到新课的讲授中,本课从“两个战役、三 择与设计
个国家”来设计表格,让学生通过自主阅读能学到知识。
本课新课导入的时候,先用多媒体播放一些有关电
视剧《三国演义》的剧照,然后利用两分钟的时候和学
生探讨《三国演义》里面给自己印象最深刻的历史人物,
一胜一败原因的分析提高学生分析历史现象,透过现象
抓住本质的能力。简述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过程及它对
历史发展产生的影响。提高学生对重大历史事件的复述
能力。指出三国的大概地理位置,提高识图的能力。 教学目标
二、过程与方法:
教学过程以学生为主体,课前学生通过查找与本课
相关的历史材料,学会收集有效信息的方法,从而培养
本课从“两个战役、三个国家”来设计表格,让学 生通过自主阅读能学到知识。
通过表格的形式,把课本内容比较直观地展示出 来,方便学生记忆。同时,引导学生总结两次战役曹操 一胜一败的原因,从交战双方的原因进行陈述。
接着,在讲到“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的时候,也 是同样采用表格的形式,学习小组讨论,然后把内容展 示出来:
初中历史教学课例《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教学设计及总结 反思
学科
初中历史
教学课例名
《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本课主要讲述的是东汉末年时期的社会形势,重点
教材分析 让学生了解两个重要的战役(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和
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一、知识与能力:
了解历史上著名的战役官渡之战与统一北方的关
系、赤壁之战与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关系。通过对曹操
让学生阅读课文,然后填写表格,把“三国”要记 忆的知识点掌握在表格里,这就方便了学生的记忆。

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想一想
三国鼎立局面是 如何形成的?
发散思维
相对于东汉末年,你 认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 成是历史的进步还是倒 退?
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结束了东汉末年众多 军阀混战的局面,实现了局部地区的统一。由于 三方相互牵制,这种相对的形势又在一定程度上 避免了战乱给人民带来的痛苦,有利于社会经济 的发展,为后来全国的统一奠定了基础。
关键战役———官渡之战
(1)时间: 200年
(2)交战双方: 袁军和曹军 (3)地点: 官渡 (4)结果: 曹军大败袁军
(5)特点:以少胜多 (6)影响:奠定了曹操统一北方的基础
老骥伏枥
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 壮心不已
——《龟虽寿》
曹 操
1、孙权实力的发展
二、三国鼎立
2、刘备实力的发展
三顾茅庐
隆中对策
火烧赤壁
曹操下江南——来得凶,败得惨
3、赤壁之战
(1)时间: 208年
曹操和孙权刘备联军 (2)交战双方:
(3)地点:
(4)结果:
长江沿岸的赤壁一带 孙刘联军大败曹军 以少胜多
(5)特点:
(6)影响: 奠定了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基础
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
战役 时间
官渡之战
赤壁之战
208年 曹军和孙刘联军 曹军失败 奠定了三国鼎立局 面形成的基础
200年 作战双方 曹军和袁军 结果 曹军胜利 特点 影响 奠定了曹操统 一北方的基础
以少胜多
分 析 讨 论
官渡之战曹操以少胜多, 而赤壁之战曹操却以多败于 少。你认为原因何在?从中 能悟出什么道理?
官渡之战
曹操
政治:挟天子以令 诸侯, 招贤纳士
经济:实行屯田
赤壁之战

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王室之胄,英才盖世,众士仰慕
曹操……挟天子而令诸侯,此诚不 可与争锋。孙权……可以为援而不 可图也。……若跨有荆、益,保其 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 好孙权,内修政理。……诚如是, 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
美姿容,精音律,多谋善断,人称周郎
为什么官渡之战中占 “劣势”的曹操会胜利, 在赤壁之战中占“优势” 曹操反而失败?
天下无双的飞将军
倾国倾城的古代 四大美人之一
能攻心则反侧 自消,自古知 兵非好战;不 审时即宽严皆 误,后来治蜀 要深思。
河北名门家族,“四世三公”
宦官养子的儿子
为什么弱小的曹操能打 败实力强大的袁绍
天下求贤,唯才是举
组织流亡农民和士兵屯田
将汉献帝挟持 到许,挟天子 以令诸侯
220年,曹丕 建魏,定都 洛阳Βιβλιοθήκη 221,刘备建 汉,定都成都
229年,孙权 建吴,定都 建业
官渡之战

曹操统一北方 初步奠定三分天下的基础
赤壁之战
220年,曹丕称帝,定都洛阳
221年,刘备称帝,定都成都
229年,孙权称帝,定都建业

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一、教材分析⑴主要内容《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一课是第四学习主题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的第一课,主要介绍了东汉末年军阀割据、政权分立到三国鼎立局面形成,实现局部统一的过渡时期的历史。

主要包含了官渡之战、赤壁之战、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三个方面的内容。

⑵教材的编排意图与前后联系三国鼎立是东汉末年军阀混战的必然结果,但它的形成,实现了几个大范围的局部统一,是历史的一大进步,也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同时魏、蜀、吴三国为了实现统一或者维持鼎立局面,致力于发展国内经济,促进了江南地区的开发,为本学习主题的第二课奠定了基础,体现了知识的延续性,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学情分析⑴现有基础经过半个多学期的历史学习,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史料阅读能力和分析能力,但他们对这段历史比较熟悉,特别是一些细节了解很多,但是其来源主要是《三国演义》的书籍、影视作品甚至是游戏。

其中不少与事实不符,这样容易使学生形成错误的思维定式,影响其正确分析历史事件、评价历史人物。

⑵学习动力七年级学生好奇心强,童心未泯,活泼好动。

学习动力多来自于对学习内容的兴趣,所以在课堂设计中宜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找到学生感兴趣的教学切入点,采取多种多样的形式来吸引学生。

⑶学习习惯学生已有一定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习惯,但是对历史事件、人物的认识和评价多习惯停留于感性阶段,对历史发展的内在规律的认识、对历史人物的评价都需要老师通过正确的引导,方能上升到理性阶段。

三、目标分析新课程标准对本部分知识的要求是:了解三国鼎立形成的史实。

针对这一要求,将本课目标分为以下几个部分:知识与能力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和三国鼎立的具体情况过程与方法1、再现与表达通过对官渡之战情节的表演,让学生学会再现历史情境的方法通过对赤壁之战前的假设及赤壁之战之曹操行为的假设,让学生学会运用“假设”的方法来思考历史。

通过对三国鼎立形成史实的了解,让学生初步掌握用图示表述历史问题的方法。

三国演义1到5回读后感400字(精选5篇)

三国演义1到5回读后感400字(精选5篇)

三国演义1到5回读后感400字(精选5篇)《三国演义》讲了五个阶段:黄巾起义、董卓掌权、群雄争割、三分天下、三国归晋。

你是否在找正准备撰写“三国演义1到5回读后感400字”,下面小编收集了相关的素材,供大家写文参考!三国演义1到5回读后感400字【篇1】自从读了《三国演义》后,使我受益匪浅,明白了《三国演义》里的各种计谋,草船借箭、空城计、火烧赤壁等等。

《三国演义》主要讲东汉末年,朝廷腐败无能,各路英雄好汉一齐除了官宦,有刘备、关羽、张飞、曹操、孙权等,消灭宦官后,为了分出胜负,构成了三国鼎力的局面,有蜀国、魏国、吴国。

他们打得赢就打,打不赢就跑,之后又招兵买马,东山再起,最终,魏国打了胜仗,建立了晋国。

读了《三国演义》,我才明白为什么刘备没有赢,原先是张飞在和刘备会和的途中,被手下人杀死;关羽没有防备,被孙权暗算,抓了杀死;刘备为了给关羽报仇,战败不到半年的时间里病死了。

这真可惜,想想之前那一些贪官被抓,我真开心。

想到之后刘备、关羽、张飞还有诸葛亮死了的时候,又是多么的怀念。

想想二十一世纪的我们,没有战争的弥漫,仅有和平的光辉,在幸福中成长。

我们应当感到骄傲,我们想要什么就有什么。

我们真的很幸福。

当我读到老百姓处于水深火热之中和老百姓血流成河时,我感到这实在是很悲惨。

战争竟然连老百姓也不放过。

就是因为读了这本书,让我明白了历史;就是因为读了这本书,让我懂得了战争的可怕;同时我也学到了各种谋略,异常是《三国演义》中的人物各具其态,有长有短。

总的来说,读过这本书之后我大开眼界,他们很值得我学习。

对我的人生有很大的启发。

三国演义1到5回读后感400字【篇2】谦虚的对待身边的每一个人,不要因为坐拥了成功者的高位就摆出一副盛气凌人的样子。

谦虚待人,才是明智之举,才是德行之道。

刘备就是因为有这样的觉悟才能三顾茅庐请出了诸葛亮,才能使那么多的名人志士纷纷来投奔他辅佐他,对他忠心耿耿,助他南征北战,不惜用自己的生命成就蜀国的大业。

三国鼎立的局面是如何一步步形成的

三国鼎立的局面是如何一步步形成的

三国中期,天下局势实际操纵在曹睿、诸葛亮和孙权这三个强人手中。各有特色,难分轩轾,所以鼎立局面得以延续。
中期的结束,在蜀汉应以诸葛亮病故五丈原为界,在曹魏应以曹睿病故为界,在东吴应以孙权病故为界。
三、打破期(后期)
在三国鼎立中期存在的权力交接和新陈代谢问题,在三国后期继续存在,而且此问题进一步复杂化了。长时期的三足鼎立本身,也在消磨着人才的意志,使晚出的人才和前两期相比,明显不如。
三国集团既然次第衰落,那么鼎足而立的闷葫芦便会很快打破。能够打破这个闷葫芦的,不可能是这三个衰弱的老集团,只能是新生力量。现在我们研究一下,三国中哪一国是培育新生力量的温床?
蜀汉,第一任领导人刘备,虽然属于枭雄奸雄类人物,但一向有仁德爱民的好名声,并有此方面的作为。他招揽的部下多以忠诚著称。第二任领导人诸葛亮,是法家和儒家的结合体,他提拔任用的人物除了才能之外,最主要的素质就是忠诚为国。他身后的蒋琬、费文伟、姜维等人,基本上延续了他的治国思路。所以,在蜀汉,奸雄逆臣,没有生存的空间。在他们内部,不可能蜕变出一个新的政治军事集团来。
三国乱世有如过往云烟,那样多的风云人物,如今也都已经烟消云散了。而回顾历史,我们会冒出一个问题:这三国究竟是怎么形成的呢?
一、形成期(初期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人们平常总说赤壁之战的结束是三国鼎立局面的开始,其实这个说法并不全面。赤壁之战前,鲁肃入荆,诸葛亮入吴,促成了孙刘联盟的缔结,成功地打胜赤壁之战后,三股政治力量、军事力量的鼎足,应该说是形成了。但地域上的三足鼎立,却还要往后推几年。
加之曹魏本来是三国中最大的一国,这个国家内部新诞生的奸雄集团,也因此具备了最强的实力。灭蜀之战,实际上是司马氏集团的工作,而因为魏国尚在,功劳便记在了曹氏名下。司马氏最后彻底打破了三足鼎立的闷葫芦,一统天下,实在是历史的必然。

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原因是什么(2)

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原因是什么(2)

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原因是什么(2)东汉末年的军阀混战,使各地的人才分散于全国,或依附于地方豪强,或隐居躬耕。

而各路军阀,由于对待人才的态度和方法不同,导致其成就和结局也各不相同,如董卓、吕布、袁绍、袁术等人都因不注意招揽人才或不能量才用人而难免败亡;曹操、刘备、孙权则都因知人善任、驭才有术而成就霸业。

以袁曹为例,应该说统一北方的主动权本来是在袁绍手里,因为与曹操相比他有许多优势:河北袁氏“四世三公”的门第;拥有河北四州之地;北方豪杰之士纷纷归附等等,袁绍也曾以此夸耀:“吾南据河,北阻燕代,兼戎狄之众,南向以争天下,庶可以济乎。

”而曹操在物质条件各方面都不如袁绍,诸葛亮曾分析过:“曹操比于袁绍,则名微而众寡”,但是“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仰亦人谋也。

”曹操最终还是战胜了袁绍。

这里诸葛亮说出了曹胜袁败的根本原因,即曹操在“人谋”方面战胜了袁绍,最后取得胜利。

这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袁绍一意孤行,不采纳谋士的良策,坐失战机;曹操博采群策,抓住时机,一战成功。

二、袁绍外宽内忌,不善用人,手下将士纷纷弃之而去;曹操唯才是举,善于用人。

三、袁绍的个人素质逊于曹操,他所看重的是兵力、地利;而曹操“任天下之智力,以道御之,无所不可”,他看重的是人才和谋略,也正因如此,后来王夫之才会评袁绍“非能屈天下之英雄,不足建非常之业”。

所以,官渡之战曹胜袁败并非偶然。

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起决定作用不是经济因素而是人的因素。

三国鼎立局势的出现,更是突出体现了这一特点。

在汉末军阀混战的过程中,存在着统一的客观条件,尤其对于曹操而言,这些条件在赤壁之战前已趋成熟:曹操自统一北方后,在人力、物力、财力上取得了对南方孙权的优势,刘备则更不在话下。

曹方此时如能审时度势,正确决断,则能一举成功。

然而,曹操此时却反了与袁绍相似的毛病,一意孤行,不纳谋士的良策,视己军之缺点若无睹,这样一来,焉能不败。

及至战败,退回北方,已是元气大伤,无力再南下,只能据守北方了。

三国鼎立反思

三国鼎立反思

《三国鼎立》教学及课后反思教学目标:1 引导学生阅读相关示意图,提升识图水平。

2 了解历史上著名的战役官渡之战于同一北方的关系,赤壁之战与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关系。

3通过引导学生对战争胜败原因的分析,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水平。

4引导学生对历史真实和文学艺术描述情节实行比较,提升学生对历史真实和文学创作的分辨水平。

1 通过学生自己阅读、归纳问题,从而培养他们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

2 学生通过课堂分组讨论,学会与他人合作交流、共同探索知识的良好习惯。

1 通过学习,使学生感受到分裂割据混战给人民带来的巨大痛苦,产生对和平的向往。

2 通过历史与小说的对比,区分历史资料与文学作品的不同,培养学生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师: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是由谁建立起来的?生:略总结: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秦朝,后经西汉、东汉,历时400多年,是我国封建社会首次出现大一统的时期,但到了东汉末年,形势却发生了变化。

(出示东汉末年军阀割据形势图)仔细观察,从这幅图中看到了什么?生:(提示学生看图的标题、图例,引导学生得出准确结论)总结:东汉末年,群雄并起,国家陷入分裂的局面。

从本课开始,中国历史进入一个新的时期——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

这个时期的主要特点:一是分裂,战乱的时间多于统一安定的时间;二是少数民族大量内迁,出现全国范围内的民族大融合。

今天我们要共同学习的是三国两晋南北朝初期的一段历史:三国鼎立(板书)师:据我了解有很多同学对这个段历史非常感兴趣,谈谈你所知道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成语等都有哪些?学生回答:总结:三国时期战争多,这时起战争的主要特点体现在人物智慧的较量上,这些人代代相传,家喻户晓,被很多人所喜爱,它体现了中国人的智慧和魅力,很多人物通过不同的形式、手段表现出来,如小说、戏剧、电视等,但都是文学作品,今天我们要通过历史课堂这种形式来学习和了解三国时期的历史知识。

历史记录片《中国通史》学习笔记 第30集

历史记录片《中国通史》学习笔记  第30集

第30集三国鼎立主要内容:讲述东汉末年,群雄逐鹿中原,最终形成三国鼎立局面的历程。

东汉灭亡从公元184年,黄巾起义开始,东汉王朝就面临着土崩瓦解的危险,旧的统治走向消亡,新的秩序还未建立。

公元189年,此时正值黄巾起义爆发五年之后。

京师洛阳在经历了一连串的死亡与杀戮后,又一次笼罩在紧张的氛围中。

东汉后期,宦官们把持朝政、作威作福,乱政之下,民不聊生。

董卓之乱汉灵帝刚刚病死,新皇帝十七岁,由于年幼,只能由舅舅何进出任大将军,主持朝政。

何进决心铲除宦官势力,并寻求地方势力的支持,他把希望寄托在并州牧董卓身上,董卓接到何进的密令后,迅速率凉州兵向洛阳出发。

就在董卓大军赶往洛阳的途中,消息走漏,宦官们先下手为强,杀了何进,并劫持少皇帝逃出京城,然而此时已经到达洛阳的董卓内心却有更大的图谋。

董卓趁乱渔翁得利,将宦官一网打尽,救回汉少帝。

此时董卓成了大功臣,他开始独断朝政,废少帝,另立献帝,董卓不但废了皇帝,还纵兵四处烧杀抢掠。

董卓之乱揭开了三国大戏的序幕。

自公元25年建立的东汉王朝,在统一稳定了一百六十多年后,正面临着崩裂的危险。

此时地方势力已纷纷壮大,渤海太守袁绍、后将军袁术均有重兵,而刘表、孙坚、张鲁、公孙瓒等人各据一方,势力强大。

他们看到中央政权逐步腐化,都蠢蠢欲动、觊觎中央,顿时间天下英豪闻风而起,向洛阳聚集,借口“讨伐董卓、复兴汉室”结成同盟。

而问题是他们都兵权在握,需要推选一人来做盟主,最终盟主重担落在了名门望族出身的袁绍身上。

重要人物袁绍袁绍最大的资本就是袁家的四世三公,他有一个非常庞大的门生故吏集团,在盟军里面,有很多人曾经是袁家的长辈所提携、提拔的,此时这就是袁绍最大的资本。

而在当时整个盟军里面,没有人比得上袁绍这样人望,所以大家最后就公推他来做盟主。

袁绍统领各路大军共数万人,合起来的力量远远超过董卓,但是战争却迟迟没有进展。

包括盟主袁绍在内,他们都不是真心要为朝廷办事,而是要借此占据地盘,壮大自己的势力,他们高喊口号,但彼此之间却勾心斗角,忘却了整个局面。

三国鼎立听课心得

三国鼎立听课心得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三国鼎立听课心得篇一:听课心得听课心得12月22日和23日,我们学校全体历史老师分别去了江浩中学和郭屯中学去听课。

在每次听完课之后,县教研员陈老师都给我们做了精心的指导,使老师们受益匪浅。

通过交流,我深深感觉到作为老师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感觉到,要上好一堂好课,激发课堂的活力和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关键在于教师。

一、听的这四节课中有三个老师都精心设计了导学案,其中有《红军不怕远征难》《经济大危机》《三国鼎立》。

老师导学案的设计,可以使学生课余时间有的放矢,课下有目的有针对性的对新课进行预习,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创设生动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乐趣中学习。

比如在听张富华老师的课时,他能够通过历史史料创设教学情境,带动学生的思维,让学生能够深刻地体会经济大危机时的情境并很快地总结出经济大危机爆发的原因,穿插几幅具有代表性的图片,让学生更直观地感受历经济危机。

三、调动学生的多种语言,让学生全面展现自我。

历史和语文课可以说是分不开的,郭屯中学的浦春艳老师在教授《三国鼎立》一课时,利用简短的课本剧表演、讲述等形式让学生从不同的方面展现自我,发掘更多的潜力,增强自信心。

如果我们每节课前讲一位历史人物的故事,既让学生表现了自己,又能让学生增强了历史学习的兴趣。

四、小组合作学习的利用。

放飞学生的思维,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

这就是说要让学生主动、自主地去学习。

教学活动的展开应该是以学生为中心,教师应该引导学生自主参与教学,从预习课、新课和复习课等各个阶段,都应让学生主动参与,更重要的是让学生走上讲台,让学生把自己内化了的历史知识表达出来,即锻炼了自己,也让同学们印象深刻。

比如我们听的《第一次世界大战》这一课,学生学习完基础知识之后,老师充分调动了学生参与课堂的能力,让学生之间通过交流通过竞争辩论得出答案,老师及时点拨解体思路,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让学生感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人。

我作为一名教师,还收获了一些教学经验。

三国鼎立历史教案及反思

三国鼎立历史教案及反思

三国鼎立历史教案及反思三国鼎立历史教案及反思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总归要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下面是店铺帮大家整理的三国鼎立历史教案及反思,欢迎阅读与收藏。

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1)引导学生掌握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的历史作用、曹操能够统一北方的原因、赤壁之战曹操失败的原因以及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原因。

(2)提高学生对重大历史事件的复述能力。

(3)通过对曹操一胜一败原因的分析提高学生分析历史现象,透过现象抓住本质的能力。

(4)通过对历史事实和文艺作品中描述的情节进行比较,提高学生对历史事实和文艺创作的分辨能力。

2、过程与方法教学过程以学生为主体,通过创设情景、角色表演、设身处地、史实辩析、讲故事、讨论战争胜败原因、评价历史人物、三国代表介绍本国经济等方式,采用探究启发式教学,贴近学生最近发展区,充分调动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主动性,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通过对三国鼎立局面形成原因的分析,使学生认识到每一历史事件的发生都有其客观条件,但是人们的主观能动性,特别是符合实际情况的主观能动性也起重要作用。

(2)通过对曹操、诸葛亮等历史人物的分析和评价,使学生认识到评价历史人物时,主要应该看它是否推动了社会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

(3)历史使人智慧,通过本课学习对学生进行历史感悟教育、思想品德教育。

教学重点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和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教学难点曹操统一北方的原因和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教学过程一、创设影片情境,联系旧知,导入新课播放《三国演义》片头,把学生带入情境,在学生兴致勃勃地观看结束后,问:知道我们今天将要学习哪一课吗?学生响亮齐答:《三国鼎立》。

那么,三国鼎立的局面是怎样形成的呢?是哪三国?你知道吗?三国形成的历史与大家所熟知的哪些历史人物有关系呢?下面请大家猜想一下,好吗?(生答:曹操、诸葛亮、刘备…)二、合作探究,学习新知1、我们要探究三国形成的历史,得首先从东汉末年的军阀混战说起(课件显示《东汉末年的军阀混战》)。

《三国鼎立》的教学反思范文

《三国鼎立》的教学反思范文

《三国鼎立》的教学反思《三国鼎立》的教学反思范文《三国鼎立》一课的教学内容多,范围广,如果面面俱到,重点就不会突出。

所以,我对教学内容有所取舍,“诸葛亮治蜀”这个问题放到了下一节课;我确定的教学重点是充满矛盾、历史上有争议的曹操这个历史人物,难点是如何正确评价曹操。

本课涉及了官渡之战、赤壁之战,这两次战役都与曹操有关,都是中国历史上以少胜多的著名战例;同时也是教会学生分析战争胜负因素的极好例子。

学生对有关战争题材的内容,特别是战例比较感兴趣,所以我在教学中把重点放在分析战争成败的因素上,从而使学生能够正确评价曹操这个历史人物。

要引导学生对战争胜负因素的分析,重要的前提是学生要读懂课文,掌握更多的材料。

引入新课之后,我要求学生阅读第一个问题“官渡之战”的内容,并提出从背景、时间、地点、交战双方、经过、结果等方面去把握官渡之战,将此内容进行了板书。

并特别要求学生把课本小字的内容也认真阅读。

在七·三班上课时,我直接要学生讲一讲战争的背景,也就是在什么情况下发生的战争?从学生对问题的回答情况来看,学生对战争背景的理解还比较有难度;学生在回答这个问题时,不够简洁或不得要领。

看到这样的状况,我在七·二班的教学中,改变了处理这个问题的方法:学生在看书以后,我设计了如下几个问题:(1)东汉末年,黄河流域的军阀主要有哪两个?谁的势力更为强大?为什么?(2)曹操为发展自己的势力在政治和经济上采取了什么样的措施?(3)官渡之战是谁发动的?目的是什么?当学生弄清楚这三个问题后,就解决了官渡之战的背景问题。

也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曹操战胜袁绍的因素。

然后让学生思考为什么会有如此意想不到的结果?学生进行充分讨论,学生代表积极发言。

学生们说到了这些原因:袁绍骄傲轻敌,不采纳谋士的建议,导致谋士弃他而去;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政治上占有优势;招募流民垦荒,组织兵士耕田,经济实力增强;重视人才,善于用人,采纳谋士策略,制定了正确的战略战术。

《三国鼎立》教学反思

《三国鼎立》教学反思

《三国鼎立》教学反思
李艳萍
本课教学内容分为:官渡之战、赤壁之战、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三大部分,加之本节课涉及到的人物较多,我把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整合为:战争篇、鼎立篇、人物篇三部分。

在战争篇中首先让学生结合探究自主学习,然后通过两次战争表格来检测学生预学效果,通过曹操在两次战争中的不同结果,引导学生谈论、分析曹操胜败的原因,并谈出自己的感悟,以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在鼎立篇中学生自主学习后,各小组三名同学合作完成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示意图,并让一、三、五组同学分别代表魏、蜀、吴三国,由一名同学代表本组阐述本国经济。

在人物篇中我充分利用教材资源,通过对比诸葛亮和周瑜得出文艺创作和历史实际的区别。

关于曹操,我通过真假曹操的辩论,让学生进一步学会人物的评价,教会学生评价人物要全面。

总体上说,本节课我运用了多媒体创设历史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把学生已有的课外知识和教材的知识有机整合,培养了学生收集资料、获取资料的能力,努力实现教师角色的转换,为学生营造有利于师生之间、生生之间进行交流与合作的学习氛围,把学习历史知识与学习生活结合起来,注重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探究能力。

在本节课中学生积极投入,思维活跃,效果较好,但也存在着一些问题是学生讨论、分析问题的深度不够,有待进一步加强。

2012.12。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讲《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有感
以前讲《三国鼎立》都是只把知识点讲完,然后就让学生记忆,效果不是很好,本次参加国培后,我认真设计了一下,觉得效果不错,说出来,与大家分享。

首先,我校地处偏僻,条件差,没有班班通,多媒体教室也只有一间,挤不过来,所以,我仍在教室使用一支粉笔上课。

引言:
由老师自唱一首杨洪基演唱的《滚滚长江东逝水》,一下子把课堂气氛提起来,然后提问:
知道这首歌是哪一部电视局的主题曲吗?《三国演义》
进授新课
1、让学生分成两大组,一组自主学习《从官渡之战到赤壁之战》,一组自主学习《魏、蜀、吴的建立》,由于魏、蜀、吴的关系一子目,只作了解,故要求学生课后自己阅读。

2、老师将预先准备好的预习提示,用小黑板展示。

两次战役要求找出时间、交战双方、及特点;魏、蜀、吴的建立要求找出建立时间、人物、都城。

3、学生看完书后,每个战役分别让1—2学生来回答。

老师在黑板上用简略的图表来展示,便于记忆。

官渡之战
曹操基本统一北方
对于魏、蜀、吴的建立,先在黑板上划好表格,让学生来填。

议一议:国家分裂与统一,那一种局面利于经济的发展?
最后讲到荆州问题,我采用了原《暑假生活》中的一则笑话《张飞哑斗胜鲁肃》来结束本课。

本课内容少,知识浅,可大胆采用合作交流学习,最后一则笑话,让学生在笑声中学习知识,增强学生对历史这门学科的兴趣,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三分天下的局面实际形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