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技术实践活动为载体,构建学生技术素养的探索

合集下载

信息技术如何在课堂教学中提高学科核心素养的探索

信息技术如何在课堂教学中提高学科核心素养的探索

信息技术如何在课堂教学中提高学科核心素养的探索信息技术对学科核心素养的促进作用学科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在学习某一学科的过程中所培养的基本素质和能力,包括学科知识、思维方式、价值观等方面。

信息技术的应用对学科核心素养的提高有着重要的作用。

1. 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信息技术的发展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学习资源。

通过互联网、数字化图书馆、在线教育平台等途径,学生可以轻松地获取到各种学科知识,了解最新的学术研究成果,拓宽自己的视野。

这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科知识水平。

2. 促进学生的思维能力信息技术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加直观、生动的学习方式,如视频、动画、虚拟实验等,这些方式可以促进学生的思维能力。

同时,信息技术的应用也可以帮助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协作学习、探究学习等,这些学习方式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批判性思维。

3. 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信息技术是一种重要的学习工具,学生需要具备一定的信息素养才能有效地利用信息技术进行学习。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信息技术教育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如信息检索、信息评估、信息应用等方面。

这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质量。

如何利用信息技术提高学科核心素养为了利用信息技术提高学科核心素养,教师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索。

1. 设计合理的信息技术教学活动教师应该根据学科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合理的信息技术教学活动。

例如,在数学课堂上,教师可以利用几何画板等软件辅助教学,让学生更加直观地了解几何图形的性质;在语言课堂上,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教学软件为学生提供更加丰富的语言学习资源。

2. 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教师应该将信息技术教育融入到学科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

例如,在搜索引擎中查找信息、评估网络信息的真实性和可靠性、利用信息技术进行学科研究等方面,教师可以为学生提供相应的指导和训练。

3. 创设有效的学习环境教师应该创设有效的学习环境,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协作学习和探究学习。

例如,在课堂上,教师可以利用信息技术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在课堂外,教师可以利用在线教育平台、学习社区等资源,为学生提供协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的机会。

通用技术教学中实践载体选择与思考[论文]

通用技术教学中实践载体选择与思考[论文]

通用技术教学中实践载体选择的探索与思考普通高中通用技术教学中如何选择实践载体是一个非常重要而现实的难题,经过探索与思考总结出了几点认识,这就是实践载体的选择要紧密围绕教学目标,要紧密结合现实生活,实践载体制作材料的选择要因地制宜。

通用技术教学实践载体选择普通高中通用技术课程是以培养学生技术素养和形成正确的技术理念为宗旨的。

为了达到这一目标,除了要进行一般的技术理论教学外,还必须让学生亲历、体验一定的实践过程。

实践载体的选择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方面,要考虑到通用技术课程不是以培养学生专门技术与技能为目的,实践载体不能象培养专门技能(如技工学校)那样专业;另一方面,实践载体的选择又要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技术素养、设计理念、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通用技术教学中如何选择合适的实践载体是一个重要问题也是一个难点问题。

笔者经过多年的通用技术教学的实践与探索,经过不断思考与总结,认为普通高中通用技术教学实践载体的选择要做到以下三个方面。

一、实践载体的选择要紧紧围绕教学目标在选择实践载体前,教师应该充分理解课程标准中规定的教学目标,要把是否有利于教学目标的实现作为选择实践载体的最重要考量。

当然,而课程目标的实现是通过一个个课堂目标、章节目标的实现来实现的。

1.要有利于完成课堂教学目标课堂教学中实践载体的选择应有助于课堂目标实现。

实践载体可以是多种形式,包括展示给学生观察的实物,要求学生动手完成的制作,用来给学生讨论的的技术产品等。

不管哪种形式,都是用来帮助完成教学目标的。

例如,笔者在“技术的性质”这一节的课堂教学中,选择了生活中一些常见的技术产品为载体,如安全剪刀、手摇二极管电筒、简易机器人等。

组织学生对这些产品的技术性质进行讨论。

使学生非常直观地理解了技术的目的性、创新性、两面性、综合性等性质。

2.要有利于完成单元整体教学目标实践载体的选择,还要考充分兼顾章节教学的总体安排,以便于整个章节教学目标的实现。

要做到这点,教师对整体章节的教学有整体的系统化的思考,教学载体的选择也要围绕章节目标体现出连续性和系统性。

在通用技术教学中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途径探究

在通用技术教学中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途径探究

在通用技术教学中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途径探究1. 引言1.1 引言在通用技术教学中,培养学生实践能力是非常重要的。

实践能力是指学生在实际操作中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学生综合运用各种技能和能力的重要表现。

通过实践能力的培养,学生可以更好地适应未来的工作和生活,在实践中不断提升自己的能力和水平。

在通用技术教学中,如何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本文将探讨几种途径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包括项目驱动教学、实验课程设置、实习实训安排、导师指导和校企合作项目。

通过这些方法,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实际操作技能,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更好地适应未来的工作和生活。

通过本文的探讨,希望可以为通用技术教学中培养学生实践能力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借鉴,促进学生实践能力的全面发展,为他们的未来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2. 正文2.1 方法一:项目驱动教学项目驱动教学是一种将学生参与实际项目设计与实施的教学方法,通过项目实践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

在通用技术教学中,项目驱动教学可以是一个非常有效的途径。

首先,项目驱动教学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

通过参与真实项目的设计和实施,学生可以感受到自己的学习是有意义的,能够产生实际成果,这样可以更好地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同时,项目驱动教学也可以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的乐趣,从而提高他们的学习动力,更加专注和投入到学习中去。

其次,项目驱动教学能够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

在项目实践过程中,学生需要与其他成员合作,共同协作完成项目任务。

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需要学会如何有效地沟通和协调团队内部的关系,制定合理的工作分配和时间安排,从而培养出良好的团队合作能力。

总之,项目驱动教学是一个非常有效的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途径。

通过参与真实项目的设计与实施,学生不仅可以增强自己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也可以提高自己的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为将来的职业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因此,在通用技术教学中,项目驱动教学不容忽视,应该作为一种重要的教学策略来推广和应用。

浅谈综合实践活动课中核心素养的培养

浅谈综合实践活动课中核心素养的培养

浅谈综合实践活动课中核心素养的培养综合实践活动是一种教育教学形式,旨在通过实践活动实现对学生多方面素养的培养。

综合实践活动是在学校教育中的一大特色,其不仅可以帮助学生了解和掌握学科知识,还可以通过项目实践、社会实践和科技实践等形式来开发学生多元化的素养。

一、“动手能力”素养。

学生在综合实践活动中,需要进行一些实践性操作,通过这些实践性操作的训练,学生可以提高自己的动手能力。

学生动手能力的提高,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实验能力和实践能力,而且能够帮助学生提高自己创造性思维能力。

因此,学校应该将更多的综合实践活动引入到教学中,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进行操作和实践。

二、“协作能力”素养。

学生在综合实践活动中需要与其他同学合作完成项目和任务。

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需要协商,配合,交流和沟通,从而提高自己的协作能力。

协作能力的提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合作意识,并且能够让学生在团队合作中不断进步和成长。

三、“自我管理”素养。

在综合实践活动中,学生需要做出一些决策和安排,需要有一定的自我管理能力。

学生在自我管理中需要学会计划、组织和控制时间,通过这些自我管理的能力,学生可以提高自己的自律性和管理能力。

四、“困难攻克”素养。

在综合实践活动中,学生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如文献查找、实验和调研等。

学生需要通过完成这些任务来提高自己的问题解决能力和应变能力。

五、“创新思维”素养。

综合实践活动能够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通过综合实践活动让学生发挥出自己的创新潜力。

在将上述素养纳入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之中,学生将更充分的参与现实生活,积累富有实效性的经验。

这有利于学生体验主体性学习,以及增加课程的兴趣种类,将学生的学术因素带入课堂,充分利用现有资源改善学习效果,同时使教育实现与社会实践的紧密结构化,鼓励教师充分利用互联网等信息工具,为所授课程添加“生命力”,使传统学科更具有多元化要素。

总而言之,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不仅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业成绩,同时还可以让学生终身受益,并且更容易面对未来不确定的挑战。

以项目式学习促进小学科学核心素养发展的探索与实践

以项目式学习促进小学科学核心素养发展的探索与实践

以项目式学习促进小学科学核心素养发展的探索与实践2022年版科学课标指出,强化课程综合性和实践性,推动育人方式变革,着力发展学生核心素养。

凸显学生主体地位,关注学生个性化、多样化的学习和发展需求,增强课程适宜性。

项目式学习是一种促进学生深度探究从而使学生获得知识技能的教学模式。

实施项目式学习,会对教师、学生以及学校的发展带来良好的成效,更好地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推进课程改革进程,促进学生科学素养的形成。

一、小学科学核心素养与项目式学习2022年版科学课标指出,倡导以探究和实践为主的多样化学习方式,让学生主动参与、动手动脑、积极体验,经历科学探究以及技术与工程实践的过程;重视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引导学生对所学知识和方法进行总结、反思、应用和迁移,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

如何构建以探究和实践为主的多样化学习方式以达到提升学生科学素养的目的是一线教师需要思考的问题,本文将从科学素养内涵、项目式学习的内涵及特征、项目式学习与常规教学模式的区别进行分析。

(一)小学科学核心素养的内涵科学课程要培养的学生核心素养主要是指学生在学习课程的过程中,逐步形成的适应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所需要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是科学课程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包括科学观念、科学思维、探究实践、态度责任等方面。

其中,科学观念是在理解科学概念、规律、原理的基础上形成的对客观事物的总体认识,包括对具体概念和学科本质的认识;科学思维是从科学视角认识事物规律本质、内在规律和相互关系的认识方式,在探究过程中发展;探究实践在了解和探索自然、获得科学知识、解决科学问题,以及技术与工程实践过程中,形成的科学探究能力、技术与工程实践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态度责任是在认识科学本质及规律,理解科学、技术、社会、环境之间关系的基础上,逐渐形成的科学态度与社会责任。

而素养的形成不是简单的知识的学习,只有学生能学以致用,在类似情境下迁移应用,以及在不同情境下创造性地解决新问题,才是素养的真正体现。

项目化学习: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探究实践活动

项目化学习: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探究实践活动

03
项目化学习在初中科学教学中 融合的路径
立足于科学常规课堂
项目化学习
在课堂中,教师应利用项目化学习方式,基于 某一主题或知识点,引导学生进行科学探究,
提高探究意识和能力。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01
项目化学习
在“水的净化”新课教学中,教师组 织学生开展项目化学习,通过习题评 价学生学情,确保项目化学习效果。
03
传统教学
学习活动。
项目化学习
在学习了分子、原子、离子等微观粒子以 后,教师以“估算高锰酸根离子大小”为 例进行项目化学习。
实验方法
让学生体验通过实验稀释迭代进阶方法测 量微观粒子大小的乐趣,培养学生认识微 观粒子的科学方法与估算能力。
资料提供
教师通过提供三段资料,把实验相关的知 识准备提供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分析加工 、提取信息。
04
项目化学习的反思
项目化学习:培养学生高阶思维
项目化学习
培养学生高阶思维的重要载体,联结 学生“已知”和“未知”的桥梁。
调动学生已有知识与经验
在项目化学习过程中,学生调动已有 知识与经验解决新问题,建构科学新 知识。
激励学生挑战自我
项目化学习能激励学生挑战自我,形 成积极的学习内驱力。
分享学习成果
项目化学习要求学生合作学习与自主学习
项目化学习对学生的合作学习、自主学习能力有较高的要求,学生个 体能力存在差异性,导致学生进行项目化学习的时间成本不一。
教师需指导学习困难学生
为了完成预定的教学目标,教师需要对部分学习困难的学生进行一定 的指导。
思维引导
通过追问引导学生理清设计思路,以问题 形式使大部分学生的思维进入最近发展区 ,从而降低方案设计的难度。

通用技术实践活动教学的设计与思考

通用技术实践活动教学的设计与思考

通用技术实践活动教学的设计与思考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通用技术已经成为了现代社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为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学校通常会举行各种通用技术实践活动,如电子产品拆装、手工制作等。

在进行这些活动的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认真设计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以促进学生有效地学习和实践。

一、教学内容的设计在设计通用技术实践活动教学内容时,教师需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1. 能力培养:通用技术实践活动旨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因此教学内容应该有助于提升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 与生活紧密相关:教学内容应该与学生的生活紧密相关,能够引起学生的兴趣。

可以选择一些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实践活动,如制作简单的电子小玩具、手工制作等。

3. 多样性:通用技术包括很多方面,如木工、金属工艺、电子电路等,因此教学内容应该多样化,可以涉及不同的通用技术领域,让学生有机会接触到不同的技术。

4. 实用性:教学内容应该具有一定的实用性,学生通过实践活动学到的知识和技能能够在日常生活中得到应用。

基于以上考虑,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教学资源,设计出符合教学要求和学生兴趣的通用技术实践活动教学内容。

二、教学方法的选择在进行通用技术实践活动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如小组合作、案例分析、实验探究等。

以下是一些常用的教学方法:1. 小组合作:将学生分成小组进行通用技术实践活动,让他们相互合作、交流,共同解决问题。

这种教学方法可以促进学生的合作精神,培养他们的团队意识。

2. 案例分析:通过案例分析,可以让学生了解实际应用通用技术的情况,提高他们的实际操作能力。

教师可以选取一些通用技术实践活动的案例,让学生进行分析和讨论。

3. 实验探究:通过实验探究,可以让学生进行实际操作,从而更好地理解通用技术的原理和应用方法。

教师可以设计一些简单的实验,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和探索。

4. 辅助工具: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适当地利用一些辅助工具,如视频、图片、实物模型等,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通用技术知识。

浅谈通用技术课堂如何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浅谈通用技术课堂如何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浅谈通用技术课堂如何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摘要】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科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是学生通过学科学习而逐步形成的价值观念、必备品格以及关键能力,学科的核心素养对人的终身发展具有很大的积极作用。

本文将结合自己多年从教通用技术教学的经验,浅谈如何在通用技术课堂中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关键词】高中、通用技术、核心素养、培养高中是学生树立人生观、价值观非常重要的一个阶段,各个学科教师都需要重视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对于通用技术教师来说,通用技术核心素养包括技术意识、工程思维、创新设计、图样表达、物化能力这五大学科核心素养,其中技术意识是对技术现象以及技术问题的感知和体悟,工程思维是以系统分析和比较权衡为核心的一种筹划性思维,创新设计是指基于技术问题进行创新性方案构思的一系列问题解决过程,图样表达是指运用图形样式对意念中或客观存在的技术对象加以描述和交流,物化能力是指将意念、方案转化为有形物品或对已有物品进行改进与优化的能力。

着力于这五大核心素养的通用技术课教学,不能仅仅限于学科知识的教授,更要关注学生的成长,学生各方面能力的提高,基于此,下面我将从我的教学经验出发浅谈一下在通用技术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几点看法。

一、巧妙利用多媒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技术意识。

技术意识是对技术现象以及技术问题的感知和体悟,技术意识提高后学生可以就某一技术领域对社会环境的影响作出理性的分析,逐渐形成对技术的敏感性以及负责任的态度。

对于通用技术课来说,如果老师一味地只是和其他学科老师一样讲授知识,那课堂将会非常枯燥无味,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会大打折扣,失去对课程学习的好奇心。

有效利用好多媒体,利用多媒体建立起学习内容与学生之间的直接联系,提高课堂气氛,增加学生对课堂学习认知材料的新奇感,将枯燥乏味的学习内容利用多媒体教学变得有趣,学生在课堂中通过对案例情境的分析,提高自身探究创造性技术活动的能力,以此增长并提高学生的技术意识。

提升中小学生科学素养的实施方案

提升中小学生科学素养的实施方案

提升中小学生科学素养的实施方案
科学素养是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科学实践能力和科学文化素养的重要目标。

为了提升中小学生的科学素养,以下是一些实施方案:
1. 实施科学实践教育:加强学生的实验、观察和探究能力培养,让学生亲自动手、实际操作,从而理解科学的本质和基本原理。

2. 强化科学活动课程:在学校开展各类科学活动,如科学展览、科技创新比赛、科学实验室开放日等,让学生积极参与其中,培养他们的科学兴趣和科学精神。

3. 促进科学知识的跨学科整合:将科学知识与其他学科进行融合,加强跨学科的学习和研究,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 创设科学学习环境:建立良好的学校科学实验室和科学图书馆,提供丰富的科学教具和资源,鼓励学生主动探索和研究,培养他们的独立思考和创新能力。

5. 开展科学普及教育:组织科普讲座、科学实验表演等活动,让学生了解科学的应用和价值,激发他们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

6. 引入信息技术: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如计算机模拟实验、互联网资源检索等,拓宽学生获取科学知识和信息的渠道,提高他们的信息素养和科学素养。

7. 培养科学精神:引导学生具备科学探索的态度和方法,包括观察、提问、实证、推理和验证等,培养他们的科学思维和创新意识。

8. 建立科学评价体系:改变传统的死记硬背型评价方式,注重学生的实际操作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通过实践性评价促进学生科学素养的全面发展。

通过以上实施方案,可以全面提升中小学生的科学素养,培养他们的科学思维能力、科学实践能力和科学文化素养,为他们未来科学研究和实践打下坚实基础。

新课程理念下高中通用技术教学的探索与实践

新课程理念下高中通用技术教学的探索与实践

新课程理念下高中通用技术教学的探索与实践摘要:普通高中阶段的通用技术课程是以提高学生的技术素养、促进学生全面而又富有个性的发展为基本目标。

着力发展学生技术的设计与应用为基础的技术实践能力,注重学生对技术的思想和方法的领悟与运用,注重学生技术学习中的探究、试验与创造,注重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以及共通能力的发展,为学生应对未来挑战、实现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其宗旨就是开发和培养高中学生的技术素养,激发他们学科学、爱科学,按科学教育规律办事的观念和意识。

关键词:通用技术教学培养能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高中要开设技术类课程”,要使学生“了解必要的通用技术和职业分工,形成初步技术能力”。

普通高中阶段的通用技术课程是以提高学生的技术素养、促进学生全面而又富有个性的发展为基本目标。

作为一门全新的课程,它不同于其它课程,是以技术教学为主的一门课程,教师以基础的、宽泛的、与学生日常生活联系紧密的技术内容为载体,通过技术教学活动,提高学生的技术素养,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那么,我们的教师怎样上好通用技术课?笔者通过一个学期的探索和实践,从以下几点谈谈自己的一些不成熟观点。

一、让学生亲历设计过程。

亲历过程是指在通用技术教学中,学生要亲历产生需求、构思方案、表达交流、制作试验、评价分析、优化综合等组成的一系列技术过程。

“重结果轻过程”,这是传统课堂教学中一个十分突出的问题,也是一个十分明显的教学弊端。

我们知道,学生的学习往往经历“感知——概括——应用”这样一个认识过程。

而在这个过程中有两次飞跃。

第一次飞跃是由“感知→概括”。

也就是说学生的认识活动要在具体感知的基础上,通过抽象概括,从而得出结论。

第二次飞跃是由“概括→应用”,这是把掌握的结论应用于实际的过程。

学生只有在学习过程中真正实现了这两次飞跃,教学目标才能实现。

如此看来,过程是不可省略的。

在通用技术教学中,我校特别注重学生的全员性和全程性参与。

提高学生科学素养与实践能力方案

提高学生科学素养与实践能力方案

提高学生科学素养与实践能力方案科学素养和实践能力对于学生的综合素质和未来发展至关重要。

如何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实践能力成为了教育界和家长们关注的焦点。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探讨如何制定提高学生科学素养与实践能力的方案。

一、加强课程设计课程设计是提高学生科学素养和实践能力的关键环节。

学校应当在课程设置上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

科学课程应当充实知识内涵,深化实践环节,将学生的学习与实践结合起来,让学生在实践中动手解决问题,提高他们的科学素养和实践能力。

二、建立实验室平台实验室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重要场所。

学校应当建立多功能实验室,提供各类实验设备和器材,给学生提供实践的机会。

学生在实验室中可以通过观察、实验、测量等方式来锻炼科学素养和实践能力。

此外,学校还可以邀请科学家来校进行学术讲座,让学生们近距离接触科学研究,并参与其中,全面提高他们的科学素养。

三、拓宽学生实践渠道学校可以与社会机构合作,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渠道。

通过与企业、研究机构等合作,学生可以参与一些实际项目,以实践解决问题。

另外,学校还可以组织学生参观科技创新展览、参加科技竞赛等,让学生了解最新的科学知识和前沿技术,激发他们的科学热情。

四、提供科学素养培训学校可以举办科学素养培训班,为有兴趣的学生提供深入学习科学的机会。

培训班可以开设各类科研课程,如科学写作、科学实验等,让学生在课程中提高科学素养和实践能力。

此外,还可以邀请科学家和教授来校进行讲座,分享科学研究的最新成果和趋势,激励学生继续深入学习。

五、丰富科学教育资源学校应当积极投入科学教育资源的建设,丰富学生的学习资源。

可以购买各类科学教育软件、实验器材等,为学生提供更多实践的机会。

同时,学校还可以建立科学图书馆,收集优质科学书籍和期刊,供学生查阅和学习,提高他们的科学素养。

六、培养学生科学兴趣学校应当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和活动来培养学生的科学兴趣。

可以通过观察、实验、讨论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学生学科素养提升方案

学生学科素养提升方案

学生学科素养提升方案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推进,学科素养成为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学科素养不仅仅是指学科知识的掌握,更包括学生对学科思维方式、方法论以及学科实践能力的培养。

为了提升学生的学科素养,学校和教育部门可以采取以下方案。

一、注重培养学科兴趣学科兴趣是学习的动力和基础,也是学生学科素养提升的关键。

学校可以通过举办学科讲座、邀请学科专家进行报告等方式,开拓学生视野,激发学生对学科的兴趣。

此外,学校还可以组织参观考察活动,让学生亲身感受学科的魅力,进一步培养学生对学科的兴趣和热爱。

二、创设互动交流平台学科素养的提升需要学生积极参与学科交流和思辨,而这往往离不开一个良好的互动交流平台。

学校可以建立学科论坛、学科社团等组织形式,为学生提供一个交流思想、分享心得的平台。

在这样的平台上,学生可以展示自己的学科成果,与他人共同讨论学科问题,从而提高自身的学科素养。

三、推动跨学科融合学科素养的提升需要具备跨学科思维的能力,而现实中学科之间的界限常常限制了学生的发展。

因此,学校应该鼓励学生参与跨学科的学习和研究。

可以通过跨学科选修课程、跨学科研究项目等形式,培养学生综合运用各个学科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在学科素养方面的综合能力。

四、提供多元化学习资源学科素养的提升需要学生具备独立学习的能力。

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进行独立学习,学校可以提供多元化的学习资源。

比如建设学科在线学习平台,为学生提供学科知识的在线课程和学习资料。

此外,学校还可以与图书馆、科研机构等合作,提供丰富的图书、期刊和研究报告等资源,以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

五、开展实践性学习活动学科素养的提升需要学生将学科知识应用于实践中,通过实践增进对学科的理解和掌握。

学校可以举办学科实验、实训、科技竞赛等活动,让学生亲身参与学科实践,探索学科的本质和应用。

通过实践性学习活动,可以提高学生对学科的理解和创新能力,进一步提升学科素养。

六、注重问题解决和创新能力培养学科素养不仅仅是对知识的掌握,更体现在学生解决问题和创造的能力上。

劳动与技术教育课程标准

劳动与技术教育课程标准

劳动与技术教育课程标准第一部分前言劳动与技术教育是一门综合性强、操作性强的学科。

对于贯彻落实党的教育工作者方针,深入推进素质教育,重点增益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当代社会需要的高素质人才和创新型劳动者有着重要的意义。

在劳动与技术教育中,劳动教育是我国基础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对增益学生的劳动观念、磨练意志品质、树立艰苦创业的精神以及促进学生多方面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

现代社会日新月异的技术革新又要求劳动教育与技术、家政、职业教育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使学生获得终身进行技术劳动和技术学习的能力,成为未来的合格劳动者。

加强劳动与技术教育是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科学技术素养,促进经济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的有效举措。

一、课程性质与价值综合实践活动是义务教育阶段的必修课程,劳动与技术教育是综合实践活动的重要学习领域,它以学生获得各种劳动体验,形成良好的技术素养,增益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目标,强调动手与动脑相结合,以探究性、操作性为特征的一门实践活动课。

劳动与技术课程的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丰富学生的劳动体验,形成良好技术素养现代社会的快速发展和普遍独生子女的社会现状导致我国很大一部分学生缺乏劳动体验,无法正确认识劳动的价值,影响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的形成。

劳动与技术课程的设置丰富了学生的劳动体验,让学生在劳动中感受生活的乐趣。

同时,让学生在“做中学”和“学中做”,强调在操作过程中技术意识的形成、技术思维的培养和技术能力的发展。

二、引导学生参与传统手工工艺的传承和交流传统手工艺是中华民族悠久文化中的一页,体现了我国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勤劳,学习传统手工艺的制作是对我国历史文化的亲身体验,传承了我国宝贵的遗产。

在现代社会中,信息化进程加快,各地文化交流也是信息交流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传统手工艺制作的学习,使学生对这一信息有了更深的了解,有助于他们进行文化信息的交流,共享人类社会的文化资源,对文化的民展作出自己的贡献。

小学生“数字素养 探索科技创新”教育实践活动方案

小学生“数字素养 探索科技创新”教育实践活动方案

小学生“数字素养探索科技创新”教育实践活动方案背景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和数字化时代的到来,数字素养已经成为当今社会中不可或缺的一项能力。

尤其对于小学生来说,培养他们的数字素养,有助于他们更好地应对未来社会的发展变化。

为了进一步促进小学生的数字素养和科技创新能力,在本文中我们提出了一份小学生“数字素养探索科技创新”教育实践活动方案。

活动目标本教育实践活动的主要目标是培养小学生的数字素养和科技创新能力,具体包括以下方面:1. 提高小学生的基础数字技能,如计算能力、数字表达和数据处理等;2. 培养小学生的信息素养,包括信息搜索、评估、整理和利用等能力;3. 激发小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4. 培养小学生的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通过合作解决科技问题。

活动安排本次教育实践活动将通过以下几个环节来进行:1. 环境创设:创建一个鼓励创新和探索的环境,提供相应的科技设备和资源;2. 应用研究:引导小学生运用数字技术进行实际应用研究,如编程、数据处理、网络安全等;3. 创新竞赛:组织小学生参与科技创新竞赛,激发他们的创新潜能和竞争意识;4. 专题讲座:邀请专业人士为小学生讲解与科技创新相关的知识和趋势;5. 团队合作:组织小学生进行科技项目的团队合作,培养他们的合作和沟通能力;6. 总结分享:鼓励小学生总结和分享他们在活动中的研究和成果,促进彼此之间的研究交流。

资源支持为了保证活动的顺利进行,我们将提供以下资源支持:1. 专业老师指导:请一些熟悉数字素养和科技创新的老师进行指导和辅导;2. 设备和软件支持:提供必要的计算机、网络设备和相关软件支持;3. 研学基地合作:与科技创新研学基地建立合作关系,提供实践和研究的场地和资源;4. 学校资源整合:充分利用学校现有的资源,如图书馆、实验室等,为活动提供支持。

活动评估为了评估本教育实践活动的效果,我们将采取以下评估方式:1. 学生成果评估:评估学生在活动中所获得的知识、能力和成果;2. 反馈问卷调查:通过向学生和家长发放反馈问卷,了解他们对活动的评价和意见;3. 专业评委评估:邀请专业人士组成评委团队,对学生的创新成果进行评审。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践探索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践探索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践探索“以人为本,科学发展,实验示范”是我校的办学理念,坚持“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基”是我校的育人目标,“建设全国有影响、全省知名的现代化、示范性、集团型学校”是我校的办学目标。

2002年9月,我校率先在全省全市实施新课程,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四年来,我校就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中的课程设置、组织管理、课程模式、指导教师的培训、课程资源、成果展示、课程评价等方面进行了积极的实践探索。

一、实践过程中更新观念、提高认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国家课程计划中的必修课程,它的设置是基础教育课程体系、课程结构的重大改革,是落实素质教育目标的重要措施。

综合实践活动是在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应运而生的新型课程。

在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的今天,以科学为基础的技术变革对人类生产和生活的影响将更加广泛、深刻和迅猛。

实践表明,一个国家、民族的繁荣与富强,不仅需要领先的科学,还需要与科学发展相匹配、相协调的技术,更需要具备现代科学技术素养以及能应付未来社会挑战的、具有综合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广大劳动者。

初中阶段在全体学生中实施综合实践课程,使学生初步获得实践研究能力以及终身进行技术学习的能力,对培养学生成为未来的合格劳动者,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科学技术素养,促进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我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一)探索并设置了符合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要求的课程结构体系我校在实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之初,即着手课程结构和课程设置的改革。

按照课程计划开齐开足国家规定的学科课程和综合实践活动课,从课程内容和设置上保证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推进,这是我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的切入点和突破口。

课改后,我校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包括: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劳动与技术教育、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等四个指定领域,还拓展到许多非指定领域如:服装、烹饪、陶艺、轿车原理、汽车模型、机器人、园艺、摄影、形体与健美、文学社、记者团、英语角、管弦乐队、球队等活动课程。

小学劳动技术课程标准

小学劳动技术课程标准

小学劳动技术课程标准小学劳动技术课程标准自20世纪80年代起,世界上许多发达国家开始进行面向21世纪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其中技术和生产劳动成为整体课程设置的重要内容。

我国也从80年代初开始使用“劳动技术”这个课程名称。

技术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推动力量。

因此,劳动技术教育是一种提高未来社会成员基本技术素养的教育,是一种开发人的潜能、促进人的思维发展的教育,是一种人人都必须接受和经历的教育。

在基础教育阶段,劳动技术课程是中小学生在教育者的引导下,通过独立活动或与他人合作,在设计、制作、使用、维修等一系列劳动体验和实际探究的技术活动过程中研究技术知识,掌握技术操作,增强技术意识,提高技术素养的一门基础课程。

劳动技术课程具有实践性、综合性和创造性等特征。

实践性是劳动技术课程区别于其他知识类课程的最大特点。

任何技术知识、技术操作、技术意识的形成都不可能脱离学生亲身的技术活动体验。

要求每个研究者都要通过技术实践获得直接经验,提高运用能力。

劳动技术课程融科学、技术、人文于一体,涉及到设计、材料、工艺、能源、环境等技术领域。

它需要学生运用数、理、化、生、美等多门学科的知识,通过技术活动,实现知识内化,提升综合应用的能力。

劳动技术课程是一门给学生提供较多自主探究、创新应用、发明创造等空间的课程,有利于唤醒、激发、提升学生的创新潜能,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

劳动技术课程是一门基础教育的必修课程,其根本使命在于全面提高国民的基本技术素养,培养具有技术知识、创新思维、实践能力的一代新人。

劳动技术课程应体现以下基本理念:以提高技术素养为目标,关注学生终身发展。

劳动技术课程以学生发展为本,培养学生使用、管理、评价和理解技术的能力,以提高学生的技术素养。

劳动技术课程在技术教育过程中,综合“科学”与“社会”(即STS)的教育观念,引导学生认识技术的本质、作用和价值,培养学生劳动观念,使学生在实际体验和实践探究过程中形成初步的技术能力、技术意识,形成一定的与技术相联系的质量意识、环保意识、安全意识、经济意识、伦理意识、审美意识以及推动当地经济建设的意识,为学生适应未来社会及其终身发展的要求奠定基础。

浅谈如何利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科学学科核心素养

浅谈如何利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科学学科核心素养

浅谈如何利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科学学科核心素养发布时间:2023-03-28T06:17:47.723Z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2年10月总第424期作者:徐平[导读] 随着科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教师从过去的“教”转为现在的“导”,成为课程的开发者、资源的先行者,要积极利用信息技术手段设计多种形式的课堂互动和活动,支持、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个性化学习,力争做“信息化胜任教师”,善用技术、善用资源、善于入群。

湖北省十堰市郧阳区教学研究室442500随着科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教师从过去的“教”转为现在的“导”,成为课程的开发者、资源的先行者,要积极利用信息技术手段设计多种形式的课堂互动和活动,支持、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个性化学习,力争做“信息化胜任教师”,善用技术、善用资源、善于入群。

一、小学科学教学信息技术的应用优势1.创设教学情景,激发探究兴趣。

小学生对动画片、游戏和一些新奇的事物感兴趣,而多媒体信息技术正具有这些特点。

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应用信息技术,创设一个生动的教学情景,有助于学生激发学习的主动性,发现更多的问题,更快地进入探究环节。

如唐荣华老师在执教《铁钉生锈了》时,首先用多媒体给学生播放生活中生铁锈的物品,然后拿出实物样品让学生比较没有生锈和生锈的铁制品的不同,学生经过讨论交流得出:“铁锈是一种新的物质。

”接着提出这样一个问题:“铁在什么条件下最容易生锈呢?”一石激起千层浪,同学们纷纷提出自己的观点,并提出了另外一些新的问题:“为什么商店里完好包装的铁钉没生锈?”铁生锈与什么有关?在生活中怎样减缓铁生锈的速度?此时,学生的探究热情很高,他们纷纷动手观察、试验,最后通过动手实验发现铁钉在水或空气中容易生锈,而在油中却不生锈,给铁加保护层(涂油漆或做成搪瓷)会减缓铁生锈的速度。

这样,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应用,自然上升到了一个新的层次。

2.直观形象生动,便于学生理解。

科学是一门特殊的课程,内容杂而广,教学中往往有一些枯燥的、抽象的、难懂的现象,要求学生掌握,但由于受到直观性、空间性、地域性、时间性等限制,学生掌握的也是片面、不完全的,于是这些内容就成了教学难点。

劳技课评课稿

劳技课评课稿

听《翻盖垃圾桶》随感推荐《翻盖垃圾桶》同题开课,三堂课同一内容不同人执教,最能平行比较教师教学的成效。

三堂课凝聚了老师的心血和智慧,细细分析,可吸取借鉴之处颇多:1、巧用放大教具,凸现教学重点。

每位老师都用了放大的实物教具,都通过拆的方法,分解作品,学生和听课老师一目了然的掌握了翻盖垃圾筒的组成部分。

利用分解的实物板书翻盖垃圾桶的结构,整体板书效果简洁、合理,凸现主题。

2、针对难点清晰示范,精讲精练。

本堂劳技课中,教师通过学生自学确定疑惑点(即难点),通过录像或示范演示清晰讲解,让学生清晰过程,规范操作。

演示中有老师还运用了错误零件的比较,通过辨析让学生更明确目标,短时高效的掌握方法。

还有老师把制作难点的操作单独提练出,让全班跟着老师做。

通过模仿制作学生掌握必要的技能和方法,这个环节很实用。

每堂劳技课中都有必要的技能,每个同学都应该学习和掌握。

如果说通过合作减少了学生必要的技能练习,那么制作的“成果”只是锻炼了个别学生,另外更需要锻炼的学生作了陪练,合作形式只是“做秀”。

3、内涵丰富,注重评价。

三位老师在上《翻盖垃圾桶》时,从环保角度,都不同程度的进行扩展。

这体现了劳技课程的丰富内涵,劳技教育渗透在教学的点点滴滴。

每位老师都有教学的评价,注重师生的互评,有评价成功,也有评价不足,体现完整的教学过程。

评价中有谈老师还采用了让学生把不足的作品进行“修理”的方式,让调整作品,改进作品质量。

这个细节值得我们教师重视。

劳技学习掌握方法不是每个学生都能一撮而就,学生遇到问题,制作不完美很正常,关键还要学会调整。

学会观察、掌握要领来调整作品达到最佳效果。

给学生时间、允许学生出错才能更显教育引导的本色。

4、打开学生思维,拓展与创新生成。

教学临近尾深,有两位老师都让学生思考了还能利用其他什么材料制作翻盖垃圾桶,还可以设计什么样的翻盖垃圾筒的问题。

通过实物,形象的展示,激起了学生创新的火花,拓展了学生的思维。

特别是谈老师的新结构垃圾桶,学生更是兴趣浓厚,课后的生成、探索更是丰富多彩。

信息技术课程标准测试题

信息技术课程标准测试题

信息技术课程标准测试题出题人:梁恕俭时间:60分钟满分:100分一、填空题(每空2分,共10分)1.义务教育阶段的信息技术课程是以培养学生(信息素养)和发展学生的信息技术能力为主要目标。

2.义务教育阶段的信息技术教育内容包括基础性内容和(拓展性)内容。

3.课时安排,初中阶段信息技术课程不少于 68学时,建议102学时;上机课时不少于总学时的(70)%。

4.教学评价必须以(教学目标)为依据,本着对发展学生个性和创造精神有利的原则进行。

5.评价方式要灵活多样,要鼓励学生创新,主要采取考查学生实际操作或评价(学生作品)的方式。

三、判断题(每题2分,共20分)1.信息技术课堂常用的教学方法有讲授、任务驱动、自主探究、协作学习等,各种教学方法要根据教学内容、教学环境和学生特点选择使用。

(对)2. logo语言竞赛是信息技术在多媒体的简单应用教学内容方面的体现;认识PowerPoint.Flash并知道制作相应的作品,是计算机程序设计教学内容方面的体现。

(错)3.义务教育阶段的信息技术课程应以兴趣为起点,以活动为主线,以任务为驱动。

(对)4.在初中阶段信息技术教学过程要坚持实践性、开放性和探究性的课程特征。

(对)5.教师教学应该以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经验为基础,面向全体学生,注重启发式和因材施教。

(对)6.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应以爱好为起点,以模仿为载体,螺旋上升地设置内容。

(错)7.义务教育阶段的信息技术课程的性质和价值体现了基础性、实践性、应用性和发展性。

(对)8.建立成长记录是学生开展多样评价的一个重要方式,它能够反映出学生发展与进步的历程。

(对)9.义务教育阶段的信息技术课程是以培养学生信息获取、发展学生的信息处理能力为主要目标。

(错)10.新课标信息技术教学,首先要坚持“以人为本,面向全体学生,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的育人理念。

(对)三、选择题(每题3分,共30分)1.“三维目标”是指知识与技能、( B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以技术实践活动为载体,构建学生技术素养的探索高中通用技术课程以提高学生的技术素养、促进学生全面而又富有个性的发展为基本目标。

如何更有效地构建和塑造学生的技术素养?这是教学中必须时时加以考虑的问题。

技术素养的培养和其他素养的培养一样,有一个”知、情、意、行”的过程。

也就是说,必须使通用技术课成为融知识、技能、方法、情感为一体的课程。

这一系列问题从一开始就困扰着我们通用技术教师,也促使我们的教学探索。

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发现,设计好教学活动的载体--技术实践活动,是构建和塑造学生的技术素养的有效途径。

一、做好技术实践活动的规划设计,明确实践目标在当前的通用技术教学活动中,存在技术实践活动偏离课程要求,流于形式,活动又不多的现象。

其中一方面的原因是由于活动的材料不足、时间不够,另一方面是在备课组制定教学计划时,没有进行学期甚至学年的教学规划设计。

在每学期开学初,备课组在制定教学计划时应规划好本学期的技术活动的相关主题、活动的目的、活动的形式及进行活动需要的材料、时间等内容。

充分利用好《通用技术学生活动手册》,规划好每一次活动,真正让通用技术实践活动动起来。

技术与设计1和技术与设计2各有十二次活动,备课组在制定每学期的教学计划时,应充分利用好活动手册内容,确定好本学期的技术活动内容,并根据本校特点和学生实际作适当的调整。

其次在教学进度安排中应确定好每一次活动的教学目标。

由于技能的欠缺,我们的实践活动经常会偏离既定的目标。

如在进行的”孔明锁的制作”这一活动中,我们原定的活动目标是”流程的价值”,通过制作孔明锁,让学生体会出流程在生产活动过程中的作用。

而实际操作中,由于学生对木工加工技能不熟悉,我们不得不专门花时间介绍木工基本操作,最后不仅活动时间由原定的一节课变成了三节课,而且活动的焦点也由”流程的价值”转移到”木工操作技能”上。

有学生还在活动结束后的总结中写道:”真没想到,木工技能还挺难的”。

二、技术实践活动的形式在多年的实际教学中,我们总结了通用技术的实践活动,主要有技术设计、项目制作和技术试验三种形式。

1.技术设计是学生的主要实践活动之一。

对于技术而言,设计是技术的灵魂。

在通用技术课程中,设计作为一条主线贯穿于各个模块的始终。

在技术设计活动中,”人人成为设计师”,是培养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平台。

在通用技术课程每一章节的最后,都有一个供学生设计的空间,也是其成为设计师的台阶。

在每一个同学亲自设计方案的同时,这其实就是一个使学生由理解知识点,到把握知识点,再到运用知识点的循序渐进的学习过程。

通过此过程之后,不仅可以使我们把握本章的知识点,还可以使我们养成从思考问题,到分析问题,再到解决问题的这种良好的学习循环秩序,更有利于学生自身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

设计每一个方案的过程是”一举三得”的过程。

围绕设计这一主线。

由于课时不够,我们在重新组织内容时,有意识地将设计的流程、设计的一般原则、条件限制、设计的优化及改进等浓缩在教学内容中。

注意创设丰富生动的教学情境,身体力行,引领鼓舞学生积极投入到教学进程中来。

2.项目制作是指根据设计的结果,利用工具、材料等制作具体模型或原形的过程。

从学生的学习角度来说,项目制作活动更能激发其学习兴趣。

项目制作活动要注意如下几点:一是保证时间,如果一课时完不成,就提前调成连堂二课时完成,保证让学生实践到位,完成任务;二是根据教学内容实际,实践课可安排在一个单元的中间进行,也可在一个单元完结以后集中进行,还可以在一个单元中间穿插完成一次后,单元内容完成后再实践一次。

第三,老师在课前必须进行充分的材料准备、课上进行必要的指导和评价。

项目制作活动要讲究多样性,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提高。

每位学生可能有自己的生活经历和独到的发现。

在教学中千遍一律地要求设计小凳子或台灯,将会遏制学生的创造力的发挥,因此设计任务应具有开放性。

项目制作活动在时间上要合理有效,让学生自己的设计贯穿教学全过程。

项目制作活动要突出技术创新的课程理念,促进有效课堂教学。

项目制作活动课内容与动手操作是有所区别的,通用技术与传统的劳技课也是有本质区别的。

传统的劳技课着重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工具驾驭能力,这种能力是学生技术设计得以实现的重要保障,避开动手操作能力来谈设计就成了纸上谈兵。

然而劳技课的制作多数是依样画葫芦式的操作。

我在开展制作纸桥和扑克牌建筑模型时,只说明设计的要求和作品测试的方法,比如在制作扑克牌建筑模型时,我要求他们不能使用额外的材料和工具,要求模型能承受1斤砝码的压力,高者胜,要求学生在制作之前先认真讨论制作方案,我并把别的班学生的作品藏起来,避免相互模仿。

结果学生制作的作品各不相同。

我认为,谁的纸桥承受力最大,或谁的建筑模型最高,这并不太重要,由学生自己设计出来的才是最重要的。

3.技术试验是解决技术问题的一个重要方法。

要像物理、化学和生物课程中重视实验一样,把技术试验认真地落实到教学过程中。

精心设计技术试验对于学生探究精神、技术素养的培养有重要作用。

好的技术试验应该能体现技术设计的理念与方法,可操作性强,易于启迪与发挥学生创造性。

技术试验探究中强调动手做,更加强调动脑筋。

技术素养是培养学生使用、管理、评价、理解技术的能力。

如果单纯动手做,就只能让学生学会如何使用技术。

而让学生在试验中动脑,就包括强调学生在观察中思考,对探究结果的假设,对获得数据进行整理和分析,与同伴的交流中相互质疑和评价,反思自己的预设,从而对设计进行改进,让设计得以完善。

技术试验设计的内容贴近学生的生活和关注社会需要,才能引起学生的共鸣,从而产生设计的欲望与激情。

在教学中,笔者曾经要求学生设计制作一个适合中学生使用的书包。

学生经过调查分析,全面了解中学生对书包的需求后,设计制作了不少既实用又有创意的书包。

例如有一个小组在书包上设计了一个架子,方便近视的学生放置眼镜,这是一个非常实用的功能。

这些贴近学生生活与社会实际需求的设计项目,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探究意识和创新精神。

在技术试验中,教师设计的内容应面向全体学生,让全体学生都能在技术试验中有所收获。

但是,由于学生之间的技术能力、知识水平存在一定的差异,所以应该针对不同技术层次的学生加以相应的指导。

(1)对于在技术试验过程有困难的学生要及时了解问题所在,引导他们找出有针对性的解决方法,从而增强他们进行技术活动的自信。

(2)对于在试验过程中表现特别优异的学生,应鼓励他们发展技术特长,提出一些富有挑战性的、现实中的技术问题,引发他们创造性地解决技术问题的积极性,鼓励他们进行技术攻关,为他们提供引导和条件,成为他们的合作伙伴。

三、不断完善通用技术实践活动通用技术虽然在全国开设已经有些年了,但它仍然是一门很年轻的课程。

它既不像物理化学那样有现存规范的实验装备,也没有理化生那样成熟的教师用书、符合要求的师资保障和后勤支撑,再加上各项实践活动的方案仍然处在摸索阶段,远不如理化生那样有成熟固定的实验项目,很多活动还没有经过实践的检验,操作起来相当困难。

如目前使用的《学生活动手册》中”铁三角架的制作”,要求一人制作一个,以一个年级700人计算,需要的角铁长达250米,并且还要锯成36cm一段,在没有相关后勤保障的情况下,光这一项准备工作就需要一周时间。

再如《落地式立体衣帽架的设计与制作》,要求学生自行准备材料,而学生此时接触到的制作还很少,对材料、工具基本还是一片空白,难以保证找到合适的材料,创意设计也成了无米之炊,操作起来可能会完全脱离实际。

据不完全统计,很多地区活动手册的使用率还不到20%,部分学校可能至今从未开展过实践活动。

究其原因,一方面是专用教室建设没跟上,另一方面这些实践活动本身的设计也不够合理,如活动设计没有从认识材料、了解工具等基本技能入手,做到循序渐进,各项活动之间彼此孤立,缺乏系统性。

四、注重对学生实践活动的评价首先要做到评价的多元化。

学生自评,可以阐发学生的设计思路,分析自己的优劣,起促进、改进作用。

学生互评,可以互相借鉴,取长补短,共同提高,教师评价,更有指导和激励作用。

技术设计制作,应当用技术设计的原则来评价,评价作品制作的科学性、规范性,对学生的作品,应尽可能多的发现其优点进行激励性评价。

但是也应有对缺点的指出与评价,这更有利于设计的改正与提高,更有利于技术素养的形成和提升。

对学生的作品,有条件的学校,教师最好开辟展室予以展览,摄影保存于电脑中、洗成照片也可以。

这样,一方面作为资料、作为样品服务于今后的教学,另一方面作为学生的个人荣誉,形成学生专长发挥,创新的增长点,促进学生今后健康的成长,甚至激励其一生。

学生的活动,教师的指导必不可少。

实践活动课上,教师要巡回于学生之间,要善于观察和发现问题。

要从学生的面部表情发现学生的困惑与企求,要从学生的作品中追寻学生的技术障碍和需要解决的问题,要启发学生、指导学生、鼓励学生、帮助学生克服困难、突破障碍、开阔思维、圆满完成任务。

加强实践活动和动手能力是通用技术课程重要的特点,技术知识、技术能力,只有在学习的同时紧密联系实践,加强实践才能记得牢、学得会、用得上。

教师在教学中只有让学生在”学中做”“做中学”,才能激发学生兴趣,激发学生创造的火花,逐步培养起学生的创新能力。

那种黑板上教设计、一味地理论灌输的纸上谈兵的教学方式只能是扼杀学生的兴趣,灭掉学生创造力的萌芽,培养出的只能是夸夸其谈、没有真材实学的赵括式的人物。

因此,通用技术课程的教学应重视学生动手实践。

具体落实到学期课时的安排上,我想技术实践应占课时比例的二分之一甚至更多,并通过不同的项目载体完成。

综上所述,在通用技术课堂教学中,要努力体现其课程特点,积极进行充分地恰如其分的设计实践活动,让学生动起手来。

只有重视通用技术实践活动,真正开展技术实践教学,才能真正有效地构建和塑造学生的技术素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