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课 明朝皇权的加强
简述明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简述明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在明朝,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并巩固皇权,实施了一系列的措施:
1. 禁锢宦官:明朝实行了严格的宦官制度,将宦官置于严格的管理之下。
朱棣(明成祖)曾经在明成祖初年大规模清洗宦官,将其权力限制在较低的层级上,以防止宦官对皇权的威胁。
2. 实行六部制:明朝实行了六部制,即吏、户、礼、兵、刑、工六个部门,各司其职,确保中央政权对各项事务的控制。
六部制的实施使得中央政府能够更加高效地管理国家事务。
3. 设立东厂、西厂:明朝设立了东厂和西厂两大特务机构,负责监视和打击政治上的不忠和反对势力。
这两个机构直接归皇帝统辖,加强了皇权对社会的控制。
4. 实行科举制度:明朝继承了唐宋时期的科举制度,通过科举选拔人才,使得中央政府能够招聘并控制各级官员,进一步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5. 加强地方官员监督:明朝实行了巡按制度,派遣巡抚和按察使等官员巡视各地,监督地方官员的行为,并及时上报中央政府。
这种制度加强了地方官员的纪律性和服从性,保证了中央政权的稳定和权威。
6. 重视军事力量:明朝加强了对军队的管理和控制,将重要军事力量集中于中央政府的掌控之下,减少地方势力对军队的掌握。
这样做的目的是确保中央政权能够有效地控制军队,以维护国家安全和稳定。
这些措施共同促进了明朝中央集权的加强。
通过限制宦官权力、实行六部制、设立特务机构、推行科举制度、加强地方监督以及重视
军事力量,明朝中央政权能够更好地控制各级官员和地方势力,维护皇权的稳定和权威。
这些措施在一定程度上加强了明朝的中央集权,使得国家政权更加稳定和统一。
初一历史明朝君权的加强试题
初一历史明朝君权的加强试题1.阅读下列图片材料(6分)请回答:(1)你能分辨出它诞生于哪个朝代吗?(2分)(2)请再列举出该朝加强中央集权两项措施?(4分)【答案】(1)明朝(2)设立锦衣卫,实行八股取士等。
【解析】第(1)问,主要考查学生对明朝政治制度特点的准确认识,解答本题需要时结合图示分析归案,题干图片中没有了丞相,据此可以判断应该是明朝,依据已学知识可知明太祖时期废除丞相,相权、皇权合而为一,专制皇权发展到高峰。
第(2)问,主要考查学生对明朝君主专制加强相关史实的准确认识,联系已学知识可知明太祖在地方上废除元朝的行中书省制,设三司;在中央废丞相制,撤销中书省,权分六部;授权锦衣卫,兼管对臣民的监视、侦查;科举考试采用八股取士。
明成祖继续执行削藩政策,增设特务机构东厂。
【考点】人教新课标七年级下册·明朝君权的加强·废除丞相、设立锦衣卫、八股取士2.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是一项贯穿我国封建社会始末的基本政治制度,从秦朝到清朝存在了两千多年。
历朝历代统治者均采取各种措施对此加以发展与完善。
仔细阅读下列材料,完成问题。
(13分)材料一“八股之害等于焚书,而败坏人材有甚于咸阳之郊(指秦朝焚书坑儒)……。
”(1)材料一抨击了明朝怎样的选官方式?(2分)为什么这种方式“有甚于咸阳之郊”?(2分)(2)为了加强专制集权,明清两朝还创立了哪些制度?(2分)材料二“明月有情还顾我,清风无意不留人。
”这是雍正帝时的一位进士写的,结果他被斩首……(3)材料二反映了清朝统治者采取的什么措施?(2分)有什么危害?(2分)(4)以上两则材料的措施主要侧重于哪一方面的统治?(1分)有什么共同目的?(2分)【答案】(1)八股取士(2分)读书人只会埋头攻读,钻研八股,不讲求实际学问,考中后,成为皇帝的忠实奴仆。
(2分)(2)废除宰相制度、建立厂卫特务机构、清朝设立军机处等(2分)(3)文字狱(2分)造成了社会恐怖,摧残了人才,禁锢了思想,严重阻碍了中国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明朝皇权的加强》(共31张)PPT课件
明太祖朱元璋(1368-1398年在位)
行省何时实行?三司的职能是什么? 废行省设三司有何作用?
丞相一职在封建社会最早设 置于何时?职能是什么?有 何作用?
胡惟庸案大捕杀
锦衣卫木印
提问与解答环节
Questions And Answers
谢谢聆听
· 学习就是为了达到一定目的而努力去干, 是为一个目标去 战胜各种困难的过程,这个过程会充满压力、痛苦和挫折
理由。
加强皇权的措施
明朝的建立
文字狱
八股取士
厂卫制度 废丞相 设三司
课堂小结
课堂练习
知识巩固
畅想天地
问题讨论
明太祖加强皇权的措施有( B)
①废丞相②设东厂、西厂③设三司 ④八股取士⑤设立锦衣卫
A.① ② ③ ④ ⑤ B. ① ③ ④ ⑤ C.① ② ③ ④ D. ② ③ ④ ⑤
联系前面所学知识,比较一 下明朝和唐朝的科举考试,指出 它们有何不同之处。13Biblioteka 8年 应天 朱元璋明朝疆域图
如此辽阔的土地,朱元璋及后 代是怎样加强统治的?
二、废丞相 设三司
1.撤中书省
2.废丞相 布政司
3.废行省分权于三司 按察司 都司
4.设五军都督府: 前、后、左、中、右五军 都督府,调兵权授予兵部
三、厂卫制度
什么是厂卫制度?你怎样认 识明朝建立的这一制度?
Learning Is To Achieve A Certain Goal And Work Hard, Is A Process To Overcome Various Difficulties For A Goal
明朝前期采取的加强皇权的措施 中,你认为哪一条最特别?谈谈你 的理由。
初一历史明朝君权的加强试题
初一历史明朝君权的加强试题1.《明史·职官志》记载:“洪武九年,汰平章政事、参知政事。
十三年正月,诛丞相胡惟庸,遂罢中书省。
其官属尽革,惟存中书舍人。
”明太祖这样做的主要目的是A.巩固皇权B.加强边疆管辖C.提高行政效率D.促进民主政治【答案】A【解析】本题难度适中,主要考查的是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识记、理解能力。
题干引文主要反映的是明太祖朱元璋杀掉丞相胡惟庸,废除了宰相制度。
明太祖这样做的直接目的是使六部直接受皇帝指挥,强化君主专制,故选A。
【考点】人教新课标七年级下册·明朝君权的加强·废除丞相2.某班四位同学撰写了历史小论文,其中论文标题出现史实错误的是A.《论文成公主对西藏地区的影响》B.《趣谈孔子的思想与和谐社会的创建》C.《从交子看北宋的商品经济》D.《论清代丞相与军机大臣的权力制衡》【答案】D【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知识迁移能力。
四个选项中,D选项明显错误,因为早在明太祖时期就已经废除了丞相,清代时,能与军机大臣争夺权力的只有议政王大臣会议。
故答案选D。
【考点】人教新课标七年级下册•统一多民族国家巩固和社会的危机•君主集权的强化3.明朝设置的,是明朝君主专制高度强化的一种表现;清朝设置的,标志我国封建君主集权的进一步强化。
【答案】厂卫特务机构、军机处【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明清两朝加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独特措施。
明朝设置的厂卫特务机构,是明朝君主专制高度强化的一种表现,明太祖时设锦衣卫,明成祖时增设东厂;清朝设置的军机处,标志我国封建君主集权的进一步强化,军机大臣由皇帝亲信组成,他们只能跪受笔录,然后传达给中央各部和地方官员去执行。
【考点】:人教新课标七年级下册•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社会的危机•明朝君权的加强;人教新课标七年级下册•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社会的危机•君主集权的强化4.“在中央,废除丞相,撤消中书省,由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分理朝政,直接对皇帝负责。
高中历史部编版必修中外史纲要上(2019版)第13课 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 教案
第13课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教材分析本课是人教版历史必修一《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四单元第13课《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本课从内政革新、经略边疆、明清易代三个方面为我们展示了明朝在内政外交上集权的措施及其影响。
内政革新重点讲解明朝为了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废除宰相制度,设立内阁,突显内政变革;经略边疆侧重海疆问题的新,通过探讨明朝处理海疆问题的措施还以古喻今,升华情感,内陆边疆问题结合传承,侧重在民族关系的融合;明清易代简单处理,略讲。
学情分析学生在初中对明朝历史已经有了一个初步了解,但是整体时空观念还没有构建,对于历史现象的探究能力还不够,在本课教学中还应该注重对学生的时空观念,家国情怀的培养,同时通过史料实证,培养学生运用唯物史观分析和理解历史史实。
学生在初中的学习对于明朝的历史仅限于具体的历史事实,因此我们还需引导学生利用具体的历史事实,分析其产生的原因及所带来的影响。
同时要注意引导学生议古论今,关注现实,升华爱国情感。
教学目标通过对教材知识的梳理,运用时间线索和历史地图,引导学生构建时空观念;通过史料分析,做到史论结合、论从史出,培养学生的唯物主义观念;通过对基础史实的学习,探究明朝在内政外交上对前朝的传承之处和为加强统治的创新之处;在经略边疆部分将海疆问题作为难点讲解,结合当今我国所面临的海疆问题,引导学生议古论今,升华爱国情感,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通过了解明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加强的具体措施,认识这一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版图奠定的重要意义。
教学重难点1、重点:明朝面临的内部和外部问题2、难点:明朝政治制度的变化。
教学过程新课导入: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13课:从明朝的建立到清军入关。
学习本课我们将了解1、了解明朝封建君主专制政体的演变及对中国社会的影响;2、了解明时期统一全国和经略边疆的相关举措,认识这一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版图奠定的重要意义。
首先我们一起来看看一份简历。
幻灯片展示:朱元璋简介师:从这份简历来看,朱元璋放过牛、当个和尚、造个反,最后当了皇帝。
明朝的巩固措施
明朝的巩固措施明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辉煌的朝代,它的建立和巩固离不开一系列的措施。
为了巩固明朝的统治地位,明朝采取了许多措施,从政治、军事、经济等多个方面进行全面的巩固。
一、政治措施1. 建立中央集权制度:明朝通过建立中央集权制度,加强皇权的集中,实行严格的官僚体制,确保朝廷的权威和统治。
2. 推行科举制度:明朝实行科举制度,选拔人才,提高官员的素质和能力。
通过科举制度,明朝培养了一大批有才干、有责任心的官员,为朝廷的稳定和发展提供了保障。
3. 实行土地制度:明朝实行土地制度,将土地分配给农民,保证了农民的基本生活,并增加了农民的归属感和忠诚度。
4. 建立内阁制度:明朝建立了内阁制度,由内阁负责朝政,提高了政府的效率和决策能力。
二、军事措施1. 加强边防防御:明朝通过修筑长城、修建边墙等方式,加强了对边疆地区的防御,有效地抵御了外族入侵。
2. 改革军队组织:明朝进行了一系列的军事改革,加强了军队的组织和训练,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和作战能力。
3. 实行差役制度:明朝实行差役制度,将军队编为差役,轮流服役,保证了边疆地区的防卫力量。
三、经济措施1. 发展农业:明朝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推动农业生产的发展,提高了农民的收入和生活水平,增加了国家的财富和实力。
2. 发展手工业和商业:明朝大力发展手工业和商业,扶持商人和手工业者,促进了城市的繁荣和经济的发展。
3. 加强海外贸易:明朝通过开拓海外贸易,增加了对外贸易的收入,促进了国内经济的繁荣。
明朝的巩固措施不仅仅局限于政治、军事和经济方面,还包括文化、教育、法律等多个方面。
明朝注重教育普及,提倡儒学思想,加强了国家的凝聚力和文化传承。
同时,明朝还制定了一系列法律和法规,维护社会秩序和公平正义,增强了人民对明朝统治的认同感和支持度。
明朝通过一系列的巩固措施,成功地巩固了自己的统治地位,实现了社会的稳定和国家的繁荣。
明朝的巩固措施不仅对当时的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为后世的政治、军事、经济等方面提供了借鉴和参考。
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13课从明朝建立到清朝入关教学设计
新编人教版普通高中历史教科书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13课从明朝建立到清朝入关教学设计一、教学理念历史教学是向学生传授具体知识、培养学科能力、提升学科素养的过程,更是培养学生形成高尚品德和健全人格的过程。
历史课堂,不应该充斥着枯燥的知识宣讲、生硬的道德说教,更应该是有温度、有思维、有趣味的。
第一,从师生实际设计教学目标。
“史贵有魂,史贵有根。
”我们在进行日常教学时,每一节课都必须要有明确的主题和灵魂,它引导我们搜集、筛选、组织教学材料,引导我们围绕这个主题进行教学设计和问题设计。
可以说,一节课的效果,关键就在于这节课主题和灵魂的确立。
教学目标和主题的确立,要从学生和教师的实际出发。
在试教本课前,经过反复研究,我确立了本课的主题:明朝的统治对于维护社会稳定、奠定中国版图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第二,以人物故事丰富教学细节。
选择典型人物作为主线,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通过人物的经历和事例,也容易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更好地达成教学目标。
任何历史事件都是由特定的时间、特定的地点和特定的人组成的,人物是历史教学的重点,历史教学应该“目中有人” o在讲述历史发展趋势、宏大历史事件时,如果我们多关注历史发展中的“个体”,补充些典型的“个案”,丰富历史发展的“细节”,就能使学生更生动、立体、形象地感知、理解。
本课从导入开始,补充了朱元璋、张居正、郑和等人物的事例,这些人物学生耳熟能详,容易引起学生学习兴趣。
第三,注重批判思维创新思维。
历史教学中,运用史料教学是常态。
引导学生慎重对待史料、对待历史结论, 批判、辩证地分析史料,追究历史结论得出的过程,形成论从史出的史证意识,这个过程也是学生批判性思维发展的过程,也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方面。
如:朱元璋两幅截然不同的画像,哪副更接近真实的朱元璋?再如:学生对明朝对外关系的印象,停留在厉行海禁,实际上明朝后期从封闭走向有限的开放,通过分析,有助于打破学生思维定式。
明朝的中心与地方权力明代皇权与地方豪强的博弈与制衡
明朝的中心与地方权力明代皇权与地方豪强的博弈与制衡明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王朝,其统治时期中央政权的权力与地方豪强的关系备受关注。
明代的皇权与地方权力之间的博弈与制衡,是深深影响着明朝政权稳定与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
一、明朝皇权的强化与地方权力的制约明代创立之初,朱元璋所建立的强大中央集权体制对地方豪强进行了有效的制衡,确保了皇权的稳固。
朱元璋以严密的监察制度、任官制度和法律制度,削弱了地方势力。
同时,朱元璋还通过控制官员的任免权和加强中央军队的管理,进一步加强了皇权对地方的控制。
明成祖时期,皇权进一步得到了加强。
明成祖继续加强中央集权,通过废除地方势力的世袭制度、斩断地方豪强之间的血缘关系等方式,限制了地方势力的发展。
同时,他还加强了中央官员的监察,确保了地方官员忠诚于皇权。
二、地方豪强的反抗与妥协尽管明朝政权对地方势力进行了强大的制约,但地方豪强的影响力并没有完全被削弱。
一些地方豪强通过寻求官员的保护、上书言事等方式来维护自身利益。
同时,他们还通过团结地主阶级、组织地方义军等方式来反抗中央政权的干涉。
地方豪强与中央政权之间的博弈,同时也伴随着一定程度的妥协。
明代政权逐渐认识到地方势力的重要性,一些地方豪强也逐渐走上了皇权的道路,通过向朝廷纳贡、请求官职等方式来保护自身利益。
同时,明代政权也通过任官制度和奖赏政策,吸纳地方豪强为官,使他们成为皇权的合作伙伴。
三、明代地方豪强与国家治理的影响明朝中央政权与地方豪强之间的博弈与制衡,对国家治理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一方面,地方豪强的存在给中央政权带来了一定的挑战。
地方豪强通过控制地方资源、招募地方义军等方式,对中央政权相对薄弱的地方行政控制构成了威胁。
另一方面,地方豪强的活力也为国家治理提供了助力。
地方豪强通过垦荒开疆、发展经济、促进社会稳定等方式,为国家带来了一定的贡献。
四、对明代地方权力的思考与启示明代中央政权与地方豪强之间的博弈与制衡,给我们提供了一些思考与启示。
2020届高考一轮复习通史版历史作业:第5单元 第13讲明清时期君主专制的强化 Word版含答案
第13讲明清时期君主专制的强化明清时期(1368—1840年鸦片战争前)有两大突出特点:一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日趋巩固;二是封建制度渐趋衰落。
主要包括两个主要阶段:明朝(1368—1644年)和清朝前期(1636—1840年)。
政治上,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日趋巩固,辽阔的版图在清朝前期最终奠定。
君主专制得到空前的加强。
明初废丞相,强化皇权,实行厂卫特务统治,八股取士等,在地方废行省、设三司;清朝增设军机处、大兴“文字狱”等,使君主专制得到了强化。
这同时也暴露了封建制度的腐朽性,说明了封建制度渐趋衰落。
经济上,传统小农经济继续发展;私营手工业逐渐占据社会生产的主导地位;农业、手工业和商业发展均超过了前代水平;赋税制度进一步改革,人头税逐步废除;区域间长途贩运和商帮的发展凸显了商品经济的空前活跃;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在明朝中后期萌芽,并在清代有了缓慢发展。
思想文化上,具有承古萌新的时代特征:政府实行以程朱理学为标准的八股取士,禁锢人们的思想,但反专制的民主启蒙思想的产生,体现了儒学思想的活跃;建立在自然经济基础之上的传统科技仍走在世界前列,出现了一大批科技巨著,但总体而言已开始落后于世界发展潮流;文学艺术具有高度的反封建的思想性和艺术性;教育、科举、文化政策都体现了君主专制制度强化的色彩。
对外关系上,遭受外来侵略并进行反侵略斗争;西学东渐开始逐渐衰落;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阻碍了社会进步,造成了中国近代的落后。
第13讲明清时期君主专制的强化目标解读1.了解明朝内阁、清朝军机处设置等史实,认识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2.康熙帝。
△重大史实明朝废丞相、权分六部;内阁制;清朝议政王大臣会议、南书房、军机处、密折制、督抚制度。
1.明朝政治体制的变化(1)废除宰相制度①背景:明太祖认为元朝丞相权势过重,妨碍皇权的高度集中。
②措施:裁撤中书省,废除,以六部分理全国政务,直接对皇帝负责。
③影响:秦以来一直实行的宰相制度宣告废除,君主专制进一步加强。
第13课《明专制统治的加强》(新中图版)
明成祖
二、皇权强化
明朝为加强皇权在采取 了哪些措施?
皇权强化 明朝采取了哪些措施来加强皇权?
(1)在中央,撤中书省,废丞,下设六部 分理朝政; (2)在地方,撤行中书省,设三司; (3)改革军事机构,五军都督府与兵部相 互制约。 (4)设特务机构锦衣卫、东厂和西厂等等。
胡 胡惟庸案: 蓝 官职,丞相 之 罪名,谋反 狱 牵连三万余人
第13课 明专制统治的加强
教学目标
1、知道明朝建立的时间、开国皇帝、都 城等的情况。 2、知道明朝皇权强化的主要措施。 3、理解皇权专制的弊端。
教学重点与难点
1、明太祖强化皇权的措施。 2、八股取士的历史影响。
自学导航
一、明的建立 1 、在元朝末年是谁率领的起义队伍迅速崛起并灭 掉了元朝建立明朝?时间是哪一年?
5、明朝的建立时间在( ) A.1368年 B.1399年 C.1421年 D.1402年
6、“八股文”最早出现在( ) A.隋文帝时 B.唐太宗时 C.宋太祖时 D.明太祖时
7 、明朝采取的下列措施中,最能说明封
建制度已经渐趋衰落的是( A废除丞相,权分六部 )
B 废行省,设三司
C 设厂卫特务机构 D 以八股取士
元朝末年,政治腐败, 徭役沉重,百姓无法生存, 掀起大规模反元斗争。 1368 年,朱元璋称帝, 国号大明,以应天府为都城。
1368年,朱元璋推翻元
朝统治,在应天(今南
京)称帝,国号明。朱
元璋就是明太祖。此后 近20年时间,扫平各种 残余势力,完成了统一。
朱元璋
2.明成祖把都城 从应天(南京) 迁至北京。
8、关于明朝科举制( ) ①明朝沿袭了前代科举取士制度 ②明朝开始八股取士制度 ③科举试卷仅从四书、五经中命题 ④答卷文体有严格规定,不许发挥个人 见解 A.①②③④全对 B.①②③④不对 C.①②③对④不对 D.①不对②③④对
高中历史必修第1册 第四单元 第十三课 第十三课 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
• 三、内陆边疆与明清易代 • 1、明朝与蒙古的关系 • (1)战:明朝重修长城;明中期,瓦剌和鞑靼不断威胁明朝北部边防; • (2)和:1571年,鞑靼首领俺答汗与明朝订立和议,接受明朝册封。
双方恢复并扩大贸易关系,直到明末基本上维持了和平局面。
• 2、明朝与西藏的关系 • 明廷封授给当地的僧俗首领法王、王等称号,并设立了行都指
宦官的生存与发展依附和借助于君权,宦官受制于君主,他们的命运被 操纵于君主的股掌。随着封建君主专制政体的不断加强,宦官政治势力 对君权的依附程度也逐渐加深。所以说,宦官专权的祸首就是皇权。
• 二、海上交通与沿海形势
• 1、郑和下西洋 • (1)时间:15世纪前期 • (2)目的:“耀兵异域,示中国富强” • (3)概况:明成祖派遣宦官郑和远航海外。郑和先后七次
──钱穆《国史大纲》
张居正为宋神宗时的内阁首 辅,当政10年,很有作为。 但是他最后的结局是死后被 抄家,家人发配边疆充军。
结论: 内阁首辅≠宰相 内阁制≠宰相制
内阁制与宰相制比较:
权力来源 职责/性质 对皇权影响
宰相 制度赋予 中央决策者 制约皇权
内阁 皇帝信任 内侍机构 君主专制强化产物,
• (3)宦官专权的出现 • ①原因:宦官更多得到皇帝的信任。 • ②权力:内廷宦官机构司礼监获得了协助甚至代理皇帝批红的
• 3、欧洲殖民者的侵扰 • (1)背景:明朝中后期,随着新航路的开辟,欧洲殖民者在
中国沿海的活动日益频繁。 • (2)表现:①16世纪中期,葡萄牙通过贿赂的方式获得在濠
镜澳的租住权;②荷兰和西班牙分别占据了台湾岛的南部和北 部;③明朝末年,荷兰击败西班牙,独占台湾。
图:荷兰和西班牙殖民者在台湾的势力范围
解读明朝皇权加强的历史背景教案
明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伟大的朝代,它在中国历史上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在明代,皇权加强是一个重大的历史事件,它对中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本篇文章将从历史背景、皇权加强的动因和影响等方面来解析这一历史事件,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这段历史。
一、历史背景明朝是中华大地上第三个由汉族人建立的王朝,其前两个王朝是汉朝和唐朝。
明朝宣布建立于1368年,一直持续到1644年被清朝推翻。
明朝时期,中国经历了许多的战争、革命,和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
但是在明朝后期,官僚体系的逐渐腐败,农民革命的起义不断,导致社会动荡和政治不稳定。
在这样的背景下,皇室意识的崛起和民族主义的加强使得皇权成为统治阶级的精神支柱,明朝皇帝不断加强自己的权力,以期稳定国家并延续王朝。
二、皇权加强的动因明朝皇权加强的主要动因有以下四个方面。
1.政治需要明朝在政治上采用了以皇帝为中心,以收编朝代遗民、配以明制官吏为主要政策,统治得比较严密。
然而,到了明朝后期,中央集权的衰败和地方割据造成了藤田的洪水,明朝政治面临着空前的危机。
皇权的加强就成了中央政府稳定局势和巩固政治统治地位的必然选择。
2.农民起义的威胁到了明朝后期,由于土地兼并和肆无忌惮的税收负担,大量农民未能维持生计,出现了大量的农民起义。
这些起义组织庞大、武装力量强大,对明朝的统治和社会稳定造成了极大的威胁。
因此,在这种背景下,明朝皇权加强就成了必然选择。
3.文化因素明朝时期,中央政府强调尊重汉族的文化传统,树立封建的王朝形象也是明朝皇权加强的重要因素。
通过这种文化形象,明朝皇帝能够巩固自己的政治地位。
4.经济因素明朝时期,国家经济快速发展,商业繁荣,商人阶层的崛起也成为了皇权加强的动因。
明朝皇帝通过掌控贸易港口、限制商人的活动等方式,加强了自己的权力地位。
三、皇权加强的影响明朝皇权加强对中国政治、经济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政治上,皇帝的权力得到了进一步的扩大,这使得中央集权重新得到了巩固,使政治制度得到了进一步的完善。
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四单元知识点总结
第13课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一、明朝政治制度的变化1、明朝的建立(1)明朝建立:1368年,朱元璋称帝,定都应天府,国号大明。
(2)明朝攻占大都,结束了元朝在全国的统治。
2、废除宰相制度(1)目的:加强皇权。
(2)实施:明太祖废除了宰相制度,严令子孙永远不许设立宰相。
(3)结果:对以后五百多年的政治制度产生了深远影响。
3、设内阁(1)原因:废除宰相后,皇帝直接领导六部等具体职能部门,工作压力倍增。
(2)过程(3)职责:票拟:替皇帝浏览百官奏章,草拟处理意见。
批红:皇帝在票拟的基础上,用红笔正式批复奏章,称为“批红”。
特别提醒:内阁是皇帝的秘书班子,不是法定一级的行政机构,不是决策机构,仅是为皇帝提供顾问的内侍机构。
其实质是君主专制的产物。
4、宦官专权(1)原因:宦官比内阁更多地得到皇帝信任。
(2)表现①司礼监获得了协助甚至代理皇帝批红的权力。
②负责提督东厂,控制锦衣卫。
③对官民的言行进行监视、侦查、有权逮捕、施刑。
二、海上交通与沿海形势1、郑和下西洋(1405年—1433年)(1)目的:宣扬国威(“耀兵异域,示中国富强”)。
(2)性质:朝贡贸易。
(3)经过:15世纪前期,郑和先后七次率领船队出海,访问了亚非30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
(4)评价①是世界历史上规模空前的远洋航行,大大领先于半个多世纪之后的欧洲远洋航海家的航行。
②给明朝带来较大的财政负担。
因此后来未能持续。
特别提醒:西洋是地理概念。
一般指今天文莱以西的东南亚、印度洋沿岸地区。
3、欧洲殖民者的入侵(1)背景:明朝中后期,随着新航路的开辟,欧洲殖民者在中国沿海的活动日益频繁。
(2)表现①16世纪中期,葡萄牙人获得了在濠镜澳(今澳门)的租住权。
②荷兰和西班牙分别占据了台湾岛的南部和北部。
③明朝末年,西班牙被荷兰击败,退出台湾。
1662年,郑成功收复台湾。
三、内陆边疆与明清易代(一)内陆边疆关系(二)明清易代(1)明朝灭亡:1644年,李自成建立大顺政权,攻占北京,明朝灭亡。
《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课后练习
第13课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一、选择题1.有学者认为,明代在相当长时期内的很多情况下,皇权专制的高度发展只体现在制度上,高度集权的皇权,皇帝并没有真正行使,而是由大学士或太监行使了。
能佐证该观点的是( )A.“(大学士)皆侍左右,备顾问,然不得平章军国事”B.“然内阁之拟票,不得决于内监之批红,而相权转归之寺人”C.“国家政事,商确(榷)可否,然后施行。
此诚内阁职业也”D.“有明之无善治,自高皇帝之罢相始也”2.明成祖朱棣设立内阁,后来内阁首辅“俨然汉唐宰辅”。
明代内阁与唐代宰相的相同之处是( )A.均能独立处理政务B.均辅助皇帝处理政务C.都拥有官吏任免权D.都直接管理地方政务3.下图是有关明朝政治制度的一幅图示。
据此图可得明朝( )A.政治制度中存在制约因素B.宦官专权问题突出C.君主专制体制的弊端凸显D.内阁首辅限制着皇权膨胀4.“夜饮密室,一人酒酣,谩骂魏忠贤,其三人噤不敢出声。
骂未讫,番人(厂卫特务)摄四人至忠贤所,即碎尸骂者,而劳三人金。
三人魂丧不敢动。
”由此可知明朝后期统治的特点是( )A.特务机构控制在皇帝手中B.特务机构监督官吏,防止其图谋不轨C.特务机构成为宦官专权的工具,镇压人民D.封建统治日益腐朽,封建社会渐趋衰落5.郑和下西洋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却不能让中国从此走向世界,主要是因为( )A.郑和不能航行到达美洲B.郑和不能航行到达欧洲C.郑和下西洋主要是政治目的D.郑和下西洋主要是为了加强海外贸易6.东南沿海人民纪念戚继光,在他战斗过的地方刻石立碑。
戚继光抗倭最伟大的意义在于( )A.扫平了浙江、福建、广东的倭寇B.取得了抗倭斗争的胜利C.使东南沿海人民得以安居乐业D.维护了朝廷的尊严7.明朝对外关系中的新现象有( )①开始与欧洲国家交往②开始遭受西方殖民侵略③取得反侵略战争的胜利④远航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②③D.②③④8.明朝后期,北方出现了“边境休息,东起延、永,西抵嘉峪七镇,数千里军民乐业,不用兵革,岁省费什七”的局面。
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13课 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 教案
第13课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课程标准】(1)通过了解明清时期统一全国和经略边疆的相关举措,知道南海诸岛、台湾及其包括钓鱼岛在内的附属岛屿是中国版图的一部分,认识这一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版图奠定的重要意义;(2)通过认识明清时期封建专制的发展、世界变化对中国的影响,认识中国社会面临的危机。
【学习目标】比较宰相制与内阁制,认识政治体系的变化;结合郑和下西洋的影响、倭患和西方殖民者的入侵,认识明朝所面临的世界形势;梳理明朝对北方瓦剌和鞑靼、藏族地区和东北地区的管辖措施。
【学习重难点】重点:明朝面临的内部和外部问题难点:明朝政治制度的变化【学习过程】一、明朝政治制度的变化1.明朝的建立时间:建立者:朱元璋明太祖 1368年都城:应天府(南京)、朱棣时期迁都北京。
北控蒙古、西有西域、东北征服了女真族、西南方管辖西藏,并在青藏地区设有羁縻卫所,明代极盛时国土面积约达一千万平方公里。
2.明朝中枢体制的变化(1).废除宰相制度“帝以惟庸为才,宠任之。
……独相数岁,生杀黜陟,或不奏径行。
内外诸司上封事,必先取阅,害己者辄匿不以闻。
四方躁进之徒,及功臣武夫失职者争走其门,馈遗金帛名马玩好,不可胜数。
”朱元璋的理想是,公卿互相牵制,大权集于皇帝。
但明初的中书丞相,实际上是居于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地位,这一制度与朱元璋的理念有很大反差。
朱元璋废除丞相制度的原因?直接原因:胡惟庸专权乱政;根本原因:相权过大,威胁皇权。
废丞相,权分六部,直属皇帝。
废除宰相制度15年后,明太祖得意地总结道“……我朝罢相,设五府、六部、都察院、通政司、大理寺等衙门,分理天下庶务,彼此颉颃不敢相压(制相互牵制),事皆朝廷总之,所以稳当。
”洪武十七年(1384年),自九月十四日到二十一日的八天内,内外诸司送到皇宫的奏章共1160件。
这些奏章有讲一件事的,也有讲两三件事的,共计3291件事,皇帝平均一天要处理411件事。
百僚未起朕先起,百僚已睡朕未睡。
教学设计2:第13课 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
第13课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一、教材分析2017年版新课标对本课的要求是通过了解明朝统一全国和经略边疆的相关举措,认识这一时期包括南海诸岛、台湾及其包括钓鱼岛在内的附属岛屿的统一多民族国家版图奠定的重要意义。
根据课标要求,教师做了如下解读:通过学习明朝政治制度的变化、海上交通与沿海形势,了解明朝统一全国的相关举措,认识这一时期包括南海诸岛、台湾及其包括钓鱼岛在内的附属岛屿;学习内陆边疆与明清易代,了解统一多民族国家版图奠定的重要意义。
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以问题引导学生,通过对教材内容的阅读梳理明朝时政治制度方面发生的变化表现并对其成因进行分析;(2)针对郑和下西洋出现的评价分析培养提升学生对历史现象的认识的全面性;(3)通过对明王朝政治制度的变化及面临的外部环境的分析,培养并提升学生运用唯物史观对历史现象的认知能力。
2、核心素养目标:(1)学生学习明朝政治制度的变化和经略边疆的相关举措,了解历史发展的全面性,培养学生唯物史观素养;(2)学生学习郑和下西洋、戚继光抗倭、欧洲殖民者侵占澳门和台湾岛等史实,将明朝的发展与世界整体发展联系起来,培养学生的时空观念素养;(3)通过分析史料,总结、归纳史料,从而得到对历史现象的正确认识,对郑和下西洋等历史史实作出客观评价,培养学生的史料实证和历史解释素养;(4)教师通过对课堂小结升华,使学生认识到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就没有社会主义的现代化,就没有中华民族的振兴,培养学生家国情怀素养。
三、重点难点1、重点:明王朝政治制度的变化;明王朝海疆和内陆边疆的问题及治理。
2、难点:明王朝政治制度变化的认识。
四、学情分析本课教授的对象是高一学生,学生在初中阶段对明清历史已经有了初步认识,了解明清历史的基本情况,但是缺乏深层次的认识,需培养学生掌握历史发展规律的能力。
高一学生正处在抽象思维向辩证思维过渡的阶段,学生尝试摆脱初中阶段幼稚的思维方式,教师通过创新历史课堂教学,培养学生独立性和创造性的思维,引导学生思维的转变。
第13课《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课后测试题
第13课同步测试1.明朝时,出现了刘球、蒋钦、海瑞等一大批士大夫,他们与皇权抗争时表现出了不屈不挠、前仆后继的精神;同时,也有许多大臣撰写“青词”巴结崇道的世宗,相当部分士大大形成“阉党”。
出现以上现象的原因是()A. 宦官权力的加强B. 宰相制度的废除C. 士大夫信仰的丧失D. 君主专制的强化2.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明朝在北京东安门内建立了东厂,设掌印太监一员,掌班、领班、司房无定员。
贴刑二员,“掌刺缉刑狱之事”。
东厂的设置从本质上反映出()A. 中央机构的进一步完备B. 君主专制的强化C. 监察体系的进一步完善D. 宦官权力的扩大3.明初,政府在西北边境一些地方设茶马司,以茶叶换藏马;在东北边境设互市市场,以布匹、粮食换蒙古族毛皮、牛马、木材。
明末,女真族兴起,明政府在开原、抚顺设互市市场,交换女真族人参、马匹、东珠、貂皮。
这表明明朝()A. 北方贸易比南方发达B. 对外贸易比对内贸易发达C. 推动少数民族地区贸易发展D. 边境放弃实行重农抑商政策4.明初“靖难之役”后,留都南京作为“朝廷的备份”,虽然皇帝不在此城,但仍保留了一整套的中央政府官僚体系,而北京作为首都,总揽一切政事并加强对北方边境的军事防御。
明朝南北“两京制”有助于A. 改变南北经济格局B. 提供政治缓冲空间C. 降低集权统治成本D. 提高政府行政效率5.明代中期曾出现过皇帝的“批红”都会采纳内阁“票拟”的现象,甚至“圣意所予夺,亦必下内阁议而后行”,皇帝如越过内阁发布旨意会被认为不合成例。
这反映出当时()A. 皇帝权力受到严格限制B. 内阁掌握决策大权C. 中枢权力运行较为有序D. 相权一度得以恢复6.明代皇帝用印章,在文书制度基础上还增加了行移勘合制。
《明太祖实录》中记载:“以簿册合空纸之半,而编写字号,用内府关防印识之。
右之半在册,左之半在纸。
册付天下……收之。
半印纸藏于内府……”明代这一做法()A. 加强了皇权B. 促使中枢机构的职责不断健全C. 提高了中央政府机构的办事效率D. 致力于构建政府权力制衡机构7.清崛起于白山黑水之间,实行军民合一的八旗制度,军国大事由八旗旗主及满洲王公共同讨论决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的发展趋势
发展趋势
• 有明之无善治,自高皇帝罢丞相始也。 ——《明夷待访录》 • 天子穿子,宰相不传子。天子之子不皆贤, 尚赖宰相传贤足相补救…… ——《明夷待访录· 置相》
议一议:你如何看待丞相制度的废除。
丞相制度的废除在一定程度上防止了 权臣擅权; 丞相的设置可以适度弥补君主世袭的 一些弊端,丞相制度废除后没有任何一个 机构能够起到调节和抑制君权的作用。
3.设立五军都督府与兵部相互牵制。
中央
内 阁
吏 部 户 部
皇帝 军事
五 军 都 督 府
礼 部
兵 部
刑 部
工 部
( 互相制约)
元朝在地方实行什么政治制度?
4.地方:废行省,设三司。
皇帝
中央
内 阁
吏 部 户 部 礼 部
兵 部
刑 部
工 部
(三司)
五 军 都 督 府
地方
承 提 都 行省 :总管一方的军政、 财 民 宣 监刑 刑 军 指 布 按 政 政 民政、财政和司法 察狱 政 挥 政 察 使 使 使 司 司 司
二、皇权的强化
1.中央,裁撤中书省,废丞相。 皇帝
中央
中书省 (长官丞相)
吏 部
户 部
礼 部
兵 部
刑 部
工 部
废除实行了一千五百多年的丞相制度。
丞相制度废除了,皇帝是不是能够高枕无忧了呢?
2.内阁制度的建立。
中央
内 阁
吏 部 户 部 礼 部 兵 部
皇帝
刑 部
工 部
明太祖: 设殿阁大学士 明成祖: 正式建立内阁 制度 明宣宗: 内阁大学士拥 有票拟权
危害: 许多读书人为了考取功名,只顾埋头四读 经书,钻研八股,不讲求实际学问。考中做官 后,迂腐木讷,大都成为皇帝忠实的奴仆。
一个由没有个人独创性和个人志愿的、规格 统一的个人所组成的社会,将是一个没有发展可 能的不幸的社会。 ——爱因斯坦
Y(君权)
Y(趋势)
0
秦
明清
x(年代)
秦
唐 明清 x(年代
朱元璋为什么能做到“安然朝中坐,却知 天下事”?
5.厂卫特务机构的设置
皇帝
内 阁
吏 部 户 部
礼 部
兵 部
刑 部
工 部
(三司)
承 宣 布 政 使 司 提 刑 按 察 使 司 都 指 挥 使 司
五 军 都 督 府
厂卫特 务机构
• 明太祖时设锦衣卫,明 成祖时设东厂,明宪宗 时外另设西厂,都直属 皇帝,不受法律约束, 目的是监视镇压官吏和 人民。
秦朝
隋唐
1.历史原因
丞相
门下省 中书省 尚书省
中书省
明袭元制,中书省 总理天下政务,其长官 (丞相)位高权重,朱 元璋是怎么解决这个问 题的呢? 元朝
胡惟庸案:
官职:丞相 罪名:擅权、谋反
牵连三万余人
后代子孙做皇帝,都不许再行设立丞相。臣下胆敢奏 请设立的,群臣即时劾奏,将犯人凌迟,全家处死。 ——朱元璋《皇明祖训· 祖训首章》
皇帝
内 阁
吏 部 户 部 礼 部 兵 部 刑 部 工 部
中央
(三司)
五 军 都 督 府
地方
民 政
承 宣 布 政 使 司
刑 狱
提 刑 按 察 使 司
军 政
都 指 挥 使 司
钱宰被征编《孟子节文》,散朝回家,吟诗道: “四鼓冬冬起着衣,午门朝见尚嫌迟。何时得遂田园 乐,睡到人间饭熟时。”第二天上朝,朱元璋问他: 你昨日的诗作得好。不过我并没有“嫌”迟啊,改作 “忧”字如何?钱宰吓得连忙磕头请罪。
第三单元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盛世危机
唐
北宋 南宋
元
明
清
两汉时期
宋朝时期
明清时期
结合图片思考:大臣上朝礼仪有什么变化,这种变化 反应了怎样的问题? 变化:坐着上朝→站立上朝→跪着上朝
反映了朝中大臣地位下降,权力受到削弱,皇权加强。
第13课 明朝皇权的加强
一、明朝的建立
1.建立时间:1368年 2.建立者:朱元璋 即明太祖 3.都城: 应天 今南京
“京官每旦入朝,必与 妻诀,暮无事则相庆,以为 又活一日。” ——《稗史汇编》
厂卫还负责执行廷杖,即在殿外杖责大臣。大都督朱 文正、工部尚书薛祥等都被杖死。终明一代,廷杖作为 慑服公卿、维护皇权的残酷手段,经常被滥用,使“天 下莫不骇然”。
君臣
主仆
三、“八股取士”
1.简介
命题范围:四书五经 答题形式:“八股文”
(1368-1398在位)
•
夫元氏之有天下,固有世祖(忽必烈)之雄 武。而其亡也,由委任权臣,上下蒙蔽故也。今 礼所言不得隔越中书奏事,此正元之大弊。人君 不能躬览庶政,故大臣得以专权自恣。 ——《明太祖实录》
请大家阅读材料想一想:朱元璋认为元朝灭 亡的原因是什么?
“当今人臣之位无居臣之上者,可谓富贵极矣”。 ——《史记· 李斯传》
必须按照经书 观点作答,不 能有个人见解
阅读材料想一想:“八股取士”有什么危害
蒲松龄笔下的科举考生: “似囚”,进入考场后好似囚犯,因为被衙役 呼来喝去,推来搡去,毫无尊严可言。 “似出笼之病鸟”,考完之后,神情恍惚,目 光呆滞,连天地是什么颜色都看不出来了。 “似饵毒之蝇”,当考试成绩揭晓,得知自己 榜上无名,名落孙山,坏消息传来,整个人就如同 一只中了毒的苍蝇。最初症状是破口大骂考官有眼 无珠,不识好货,…进一步的症状就是厌世,觉得 世间已经毫无可留恋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