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牧童之歌》一课音乐课中双语教学的尝试
《牧童之歌》教案
《牧童之歌》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教材《音乐欣赏》第三单元“童声合唱”,详细内容为《牧童之歌》。
通过学习该曲目,让学生了解和掌握合唱的基本技巧,感受童声合唱的魅力。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牧童之歌》的旋律、节奏、歌词,能准确演唱。
2. 培养学生对合唱艺术的兴趣,提高音乐鉴赏能力。
3. 通过歌曲的学习,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合唱中的音准、节奏及声部配合。
2. 教学重点:掌握歌曲的旋律、歌词,以及合唱技巧。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钢琴、多媒体设备、合唱谱。
2. 学具:歌词单、合唱谱、笔。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设备播放牧童放牧的视频,引导学生观察并提问:“你们知道这是哪里吗?牧童们在做什么?”让学生回答,然后引出本节课的主题——《牧童之歌》。
2. 歌曲学习(10分钟)(1)教唱歌曲:教师弹奏钢琴,引导学生跟唱,注意音准、节奏。
(2)分声部练习:将学生分为高、低两个声部,分别练习合唱。
(3)合唱练习:将两个声部合并,进行合唱练习。
3. 例题讲解(10分钟)(1)讲解合唱技巧:音准、节奏、声部配合等。
(2)分析歌曲结构:前奏、主歌、副歌、尾奏。
(3)讲解歌曲背景:介绍作曲家、创作背景等。
4. 随堂练习(10分钟)让学生自主练习合唱,教师巡回指导。
5. 课堂小结(5分钟)六、板书设计1. 歌曲名称:《牧童之歌》2. 合唱技巧:音准、节奏、声部配合3. 歌曲结构:前奏、主歌、副歌、尾奏4. 歌曲背景:作曲家、创作背景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回家后,与家人一起合唱《牧童之歌》,注意音准、节奏、声部配合。
答案:正确完成合唱。
2. 作业题目:分析《牧童之歌》的歌词,谈谈你对歌曲主题的理解。
答案:歌曲主题为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氛围良好。
但在合唱技巧方面,部分学生仍需加强练习。
《牧童之歌》教案
《牧童之歌》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并欣赏《牧童之歌》这首歌曲,感受其优美的旋律和歌词。
2. 通过学习这首歌曲,使学生掌握一些基本的音乐知识和技巧,如音高、节奏、唱名等。
3. 培养学生对音乐的热爱和欣赏能力,提高他们的音乐素养。
二、教学内容1. 歌曲《牧童之歌》的背景介绍,包括作者、创作年代、歌曲风格等。
2. 歌曲的歌词解读,分析其意境、情感表达等。
3. 歌曲的旋律分析,学习音高、节奏等基本音乐知识。
4. 歌曲的演唱技巧,如呼吸、发音、音准等。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教师讲解歌曲的背景、歌词、旋律等知识。
2. 示范法:教师演唱歌曲,学生跟随模仿。
3. 练习法:学生分组练习演唱,教师逐一指导。
4. 互动法:学生之间相互交流学习心得,分享感受。
四、教学步骤1. 导入:教师简要介绍歌曲《牧童之歌》的背景。
2. 学习歌词:教师带领学生朗读歌词,感受其意境。
3. 分析旋律:教师哼唱歌曲,引导学生学习音高、节奏等知识。
4. 学唱歌曲:教师示范演唱,学生跟随学习。
5. 练习演唱:学生分组练习,教师逐一指导。
五、教学评价1. 学生能熟练地演唱《牧童之歌》。
2. 学生能理解歌曲的歌词和意境。
3. 学生掌握了一定的音乐知识和演唱技巧。
4. 学生对音乐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提高了音乐素养。
六、教学资源1. 音频设备:用于播放歌曲《牧童之歌》的原唱和伴奏。
2. 乐谱:提供给学生学习和练习使用。
3. 教学视频:可选,用于展示歌曲的演唱技巧和表演。
4. 图片或插图:用于辅助学生理解歌曲意境。
七、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让学生掌握歌曲《牧童之歌》的歌词、旋律和演唱技巧。
2. 教学难点:音高、节奏的准确性,以及呼吸、发音等演唱技巧的运用。
八、教学时间1. 课时安排:本节课共45分钟。
2. 教学内容安排:导入及歌曲背景介绍(5分钟)学习歌词和意境(10分钟)分析旋律和音乐知识(10分钟)学唱歌曲和演唱技巧练习(10分钟)九、教学延伸1. 组织学生进行歌曲表演,鼓励他们发挥创意,如自编舞蹈、改编歌词等。
音乐《牧童之歌》教学设计优质教案
音乐《牧童之歌》教学设计优质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音乐教材第四章《民间歌曲》第三节《草原牧歌》,详细内容为《牧童之歌》的学习与赏析。
该曲为内蒙古短调民歌,以优美的旋律和富有画面感的歌词,描绘了牧童在草原上的快乐生活。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掌握《牧童之歌》的旋律、节奏及歌词,能够熟练演唱。
2. 通过学习《牧童之歌》,使学生了解内蒙古短调民歌的特点,提高音乐审美能力。
3. 培养学生对我国民间音乐的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歌曲中的一些特殊节奏和旋律的掌握。
教学重点:《牧童之歌》的旋律、节奏、歌词的学习及民间音乐特点的了解。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钢琴、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
学具:音乐教材、笔记本、铅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播放一段草原风光的视频,引导学生感受草原的美丽,激发学习兴趣。
2. 新课内容学习:(1)介绍内蒙古短调民歌的特点,引导学生了解民间音乐的魅力。
(2)教唱《牧童之歌》,注意歌曲中节奏、旋律的掌握,分句教唱,逐句纠正。
(3)学生自主练习演唱,教师巡回指导。
3. 例题讲解:分析歌曲中的典型节奏和旋律,讲解其特点,并进行示范演唱。
4. 随堂练习:学生分组练习,互相纠正,共同进步。
六、板书设计1. 课程《牧童之歌》2. 板书内容:(1)内蒙古短调民歌特点(2)歌曲旋律、节奏、歌词(3)课堂练习及作业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演唱《牧童之歌》,并对其中的特殊节奏和旋律进行分析。
2. 答案:见教材课后练习。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情况,及时发现问题,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2. 拓展延伸:(1)了解其他地区的民间音乐,进行对比学习。
(2)组织学生参加民间音乐活动,亲身体验民间音乐的魅力。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难点:歌曲中特殊节奏和旋律的掌握。
2. 教学重点:新课内容学习中的教唱《牧童之歌》环节。
3. 作业设计:作业题目的具体要求和答案的准确性。
牧童之歌教学设计及反思
牧童之歌教学设计及反思引言:《牧童之歌》是一首经典的民歌,它以朴实的歌词和动人的旋律,深深地打动了人们的心灵。
作为教师,我们有责任将这首歌传授给学生,让他们感受到其中蕴含的美好情感和深刻内涵。
本文将探讨《牧童之歌》的教学设计,并对教学过程进行反思。
一、教学设计1. 目标设定在教学《牧童之歌》之前,我们需要明确教学目标。
首先,培养学生对民歌的兴趣和欣赏能力;其次,让学生理解歌词的含义,感受到其中蕴含的情感;最后,通过合唱和表演,培养学生的音乐表达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2. 音乐欣赏在教学开始前,我们可以播放一段《牧童之歌》的原唱或者演唱会现场的表演视频。
通过欣赏原唱,学生可以感受到歌曲中独特的情感和声音的美妙。
3. 歌词理解在学生对歌曲有了初步的了解后,我们可以组织学生一起分析歌词。
通过提问和讨论,引导学生思考歌曲中的意象和隐喻,帮助他们理解歌词中所表达的情感和主题。
4. 合唱排练在学生理解了歌词的含义后,我们可以开始进行合唱排练。
可以将学生分为不同的声部,让他们分别学习和练习各自的部分。
同时,我们可以引导学生注意节奏和音准,提高他们的音乐表达能力。
5. 表演准备在合唱排练完成后,我们可以开始进行表演准备。
可以设计一些简单的舞蹈动作或者舞台布景,让学生在表演中展示自己的才艺和创造力。
同时,我们还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让他们共同设计和制作表演道具,培养他们的团队合作精神。
二、教学反思1. 学生参与度在教学过程中,我发现有些学生对《牧童之歌》的兴趣不高,参与度较低。
这可能与他们对民歌的理解和欣赏能力有关。
为了提高学生的参与度,我应该更加注重培养他们对音乐的兴趣和欣赏能力,可以通过播放更多不同类型的音乐,让学生感受到音乐的多样性和美妙。
2. 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我主要采用了讲解和指导的方式,对学生进行了歌词分析和合唱排练。
然而,这种教学方法可能会让学生感到枯燥和单调。
在未来的教学中,我可以尝试更多的互动式教学方法,如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让学生更加主动地参与到教学中来。
人音小学音乐三年级下册《6第六课牧童之歌》word教案
人音小学音乐三年级下册《6第六课牧童之歌》word教案一. 教材分析《6第六课牧童之歌》是人音小学音乐三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
本课的主要内容是一首描绘牧童放牧时欢乐场景的歌曲。
歌曲以优美的旋律和简单的歌词展现了牧童们愉快的生活。
通过学习这首歌曲,学生可以感受到音乐的美妙,培养对音乐的热爱,同时也能了解到牧童的生活状态,激发对自然的向往。
二. 学情分析三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音乐基础,能够识谱和简单地演唱歌曲。
他们对音乐有浓厚的兴趣,活泼好动,善于模仿和创造。
然而,部分学生可能对牧童的生活不太了解,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去体验和感受。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掌握歌曲《牧童之歌》的旋律和歌词,能够熟练地演唱。
2.通过学习歌曲,让学生了解牧童的生活,感受大自然的美好。
3.培养学生对音乐的热爱,提高音乐素养。
4.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能力,培养团队精神。
四. 教学重难点1.歌曲的旋律和歌词的掌握。
2.理解歌曲的意义,感受歌曲所表达的情感。
五. 教学方法1.示范法:教师或学生代表示范演唱,引导学生跟唱。
2.互动法:引导学生相互交流、合作,共同完成学习任务。
3.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视频等媒体资料,引导学生进入牧童的生活场景,体验歌曲所表达的情感。
4.欣赏法:让学生聆听不同版本的《牧童之歌》,感受歌曲的魅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歌曲《牧童之歌》的乐谱和歌词。
2.准备多媒体教学资料,如图片、视频等。
3.准备音响设备、话筒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或视频介绍牧童的生活场景,引导学生进入主题。
2.呈现(10分钟)展示歌曲《牧童之歌》的乐谱和歌词,让学生初步感知歌曲。
3.操练(10分钟)教师或学生代表示范演唱,引导学生跟唱。
在演唱过程中,注意指导学生掌握歌曲的旋律和歌词。
4.巩固(5分钟)分组进行歌曲演唱,让学生在合作中巩固所学。
5.拓展(5分钟)让学生聆听不同版本的《牧童之歌》,感受歌曲的魅力。
三年级音乐牧童之歌教学教案
三年级音乐《牧童之歌》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通过学习《牧童之歌》,感受歌曲的美妙旋律,培养学生的音乐欣赏能力。
2. 引导学生理解歌曲的主题思想,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3. 学会用正确的演唱姿势和呼吸方法来演唱歌曲,提高学生的歌唱技巧。
4. 通过对歌曲的学习,激发学生对音乐的热爱,培养学生的音乐兴趣。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学会歌曲《牧童之歌》的歌词与旋律,能够正确演唱。
难点:歌曲中的一些音高与节奏,以及正确的演唱姿势和呼吸方法。
三、教学准备:1. 教学课件:歌曲《牧童之歌》的旋律、歌词及相关图片。
2. 教学设备:音响、钢琴、歌谱。
3. 教学用具:三角铁、木鱼等打击乐器。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教师播放《牧童之歌》的旋律,让学生初步感受歌曲的美妙。
2. 学习歌词:教师带领学生学习歌曲的歌词,注意纠正发音与音准。
3. 学习旋律:教师弹奏钢琴,学生跟唱歌曲,注意指导学生音高与节奏的准确性。
4. 分组练习:学生分组,进行合唱练习,教师巡回指导。
5. 演唱姿势与呼吸方法:教师示范正确的演唱姿势与呼吸方法,学生跟随模仿。
6. 完整演唱:学生集体演唱《牧童之歌》,教师点评并指导。
7. 音乐活动:学生用三角铁、木鱼等打击乐器为歌曲伴奏。
五、教学反思:六、教学评价:1. 学生能够熟练地演唱《牧童之歌》,歌词和旋律准确无误。
3. 学生能够通过打击乐器为歌曲伴奏,表现出对音乐的理解和创造力。
4. 学生能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表达自己对歌曲的感受和理解。
七、作业布置:1. 学生回家后,练习演唱《牧童之歌》,并尝试用家里的物品(如碗、筷子等)制作简单的打击乐器,为歌曲伴奏。
2. 家长协助孩子录制演唱视频,第二天在课堂上分享。
八、课程延伸:1. 邀请家长参与课堂,一起欣赏学生的演唱和打击乐器表演。
2. 组织一次班级音乐会,让学生们在舞台上展示自己的才艺。
3. 开展音乐主题班会,让学生分享自己喜欢的音乐作品和音乐家。
《牧童之歌》音乐教案
《牧童之歌》音乐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人音版小学音乐教材四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牧童之歌》,本课主要学习歌曲《牧童之歌》,通过欣赏、学唱、演奏等形式,让学生了解和体验草原牧童的生活,感受歌曲的风格特点。
二、教学目标1. 能够用轻快的情绪,自然的声音演唱歌曲《牧童之歌》。
2. 了解并掌握歌曲中的节奏、音高、旋律等基本音乐要素。
3. 通过学习歌曲,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美好情感。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重点:歌曲《牧童之歌》的演唱、演奏及音乐要素的掌握。
2. 教学难点:歌曲中八分音符节奏的准确演唱,以及对歌曲情感的表达。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钢琴、多媒体设备、黑板、卡片。
2. 学具:口琴、三角铁、铃鼓等乐器。
五、教学过程1. 导入:展示草原风光图片,让学生谈谈对草原的印象,引入本课主题。
教师活动:播放草原风光图片,引导学生谈论。
学生活动:欣赏草原风光,分享对草原的印象。
2. 新课导入:学习歌曲《牧童之歌》。
教师活动:教唱歌曲,讲解歌曲中的节奏、音高、旋律等。
学生活动:跟随教师学唱歌曲,注意节奏、音高、旋律的掌握。
3. 实践活动:分组演唱、演奏歌曲。
教师活动:组织学生分组,指导演唱、演奏。
学生活动:分组合作,演唱、演奏歌曲。
4. 例题讲解:分析歌曲中的八分音符节奏。
教师活动:讲解八分音符节奏的特点,示范演唱。
学生活动:跟随教师学唱,掌握八分音符节奏。
5. 随堂练习:学生自主练习歌曲。
教师活动:巡回指导,纠正错误。
学生活动:自主练习,相互评价。
六、板书设计1. 歌曲名:《牧童之歌》2. 歌曲中的节奏、音高、旋律等音乐要素3. 八分音符节奏的示范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回家后,练习演唱《牧童之歌》,注意八分音符节奏的准确演唱。
答案:正确、流畅地演唱歌曲《牧童之歌》。
2. 拓展延伸:了解草原牧民的生活,尝试创作一首关于草原的歌曲。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通过学习歌曲《牧童之歌》,让学生了解了草原牧童的生活,掌握了歌曲的基本音乐要素。
(花城版) 音乐小学三年级上册《牧童之歌》教案
(花城版)音乐小学三年级上册《牧童之歌》教案一. 教材分析《牧童之歌》是一首富有童趣的民歌,选自花城版音乐小学三年级上册。
歌曲以生动的语言描绘了牧童在田野上放牧的情景,表现了孩子们对大自然和生活的热爱。
歌曲旋律欢快,节奏轻快,富有弹性,适合三年级学生学习。
二. 学情分析三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音乐基础,能够熟练地识谱、唱歌。
但部分学生可能对节奏、音符的掌握还不够熟练,需要老师在教学中加以引导和练习。
此外,学生对民歌的了解相对较少,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借此机会向他们介绍民歌的特点和魅力。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掌握歌曲《牧童之歌》的歌词和旋律。
2.使学生能够用正确的姿势和呼吸方法唱歌。
3.培养学生对民歌的兴趣和热爱,提高音乐素养。
4.引导学生感受歌曲中的意境,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四. 教学重难点1.歌曲中的节奏和音符,特别是附点音符和切分音符的运用。
2.学生对民歌特点的理解和把握。
五. 教学方法1.示范法:教师用示范唱的方式,让学生跟随学习。
2.互动法:教师与学生互动,共同探讨歌曲中的音乐元素。
3.情景教学法:创设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地去感受歌曲意境。
4.小组合作法:分组练习,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课件,展示歌曲《牧童之歌》的歌词和旋律。
2.准备音乐器材,如钢琴、吉他等,用于伴奏和示范。
3.准备相关民歌资料,让学生了解民歌的特点。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播放歌曲《牧童之歌》,让学生初步感受歌曲的风格和意境。
引导学生谈论自己对歌曲的感受,激发学习兴趣。
2.呈现(5分钟)教师展示歌曲的歌词和旋律,让学生跟随老师学唱。
重点讲解歌曲中的节奏和音符,特别是附点音符和切分音符的运用。
3.操练(10分钟)教师带领学生进行唱歌练习,注意纠正学生的姿势和呼吸方法。
分组进行练习,让学生在互动中提高唱歌技巧。
4.巩固(10分钟)教师挑选几名学生进行示范,其他学生观看并模仿。
通过反复练习,使学生熟练掌握歌曲。
浅谈音乐课的双语教学
呤 新堂 创课 审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能不肯 保证大部分学生学会 这首 歌?能欣赏这个音乐作 品呢? 如果 回答是肯定 的 , 那就大胆尝试 , 如果是否定 的 , 那就必须忍 痛割爱去掉一些双语教学形式 , 还音乐本位 。
.
学 不仅 能 培 养 学 生 学 * 语 的 兴 趣 . 学生 积 累 不 少 音 乐 艺 术 - 3英 使
动 的一等奖 , 并被授予 “ 音乐教坛之星” 的荣誉称号 。 ( ) 二 学习专业 的音乐词汇 积 累专业词汇 , 能为今后从事音乐 专业 的学生在演绎 国外 经典歌曲 、 阅读国外专业文献打下坚 实基础 。 以, 师应 直接 所 教
个基本思路 。
一
、
音 乐 课 双 语 教 学 的 意 义
一
元 中出现一首英文歌 曲( a dI Had , H n n )另外在 《 n ) 七年级 ・ 上册 》 的第 五单 元出现一首欣赏《 1 u f i》 1 e pO Lf 。因此 , hC e 教师应 因时 因地选择 学生喜爱的歌 曲来学唱 、 欣赏 。例如 , 圣诞时 的《 平安 夜) Set i t, 生们 从小就 喜欢 的《 > inNg }学 (l h ( 雪绒花 )E e e s, ) dl i) ( w s> (
语和第 二语言 的教学 同步进行 , 学生 能多层 次 、 多侧 面地 接触 风格迥 异的文化 背景和文化 内涵 , 长此 以往 , 利于开发 学生 有 的智力 , 拓宽学生的思路 , 开阔学生的视野 , 使音乐教学收到事 半功倍 的效果 。 ‘
二 、 乐 课 双 语 教 学 的 注 意 要 点 音
音乐课进行双语 教学不但能提供英语交 流习得 的环境 , 而 且双语教 育将 为学 生开启认识世界 的又一扇 大门 , 增进他们对 民族优 秀传 统文化 的认 同 ,提 高他们对异 国音乐 文化 的鉴 赏
三年级上册音乐教案第3课 歌曲《牧童之歌》|花城版
学会听取歌曲重要字眼,坚持学科多元教学,综合发展艺术课堂
播放《牧童之歌》,根据歌曲的歌词大意为图片排列顺序
再次播放歌曲,展示图片顺序,
学生上台领取作品
听辨歌曲拍子
复习学过的拍子,请学生示范拍子动作,根据音乐旋律特点尝试做律动
初步尝试判断2/4拍与3/4拍
学会用肢体动作表达歌曲及内心世界,注重创编意识
请学生接龙演唱
展现自我,培养自信心
歌唱与游戏
介绍小打击乐器
讨论乐器演奏方式
听音乐,利用小打击乐器为歌曲伴奏
进一步巩固歌曲速度、节奏、力度等音乐要素,启发学生的音乐想象力,从而提高他们对音乐的理解力与表现力
拍号听辨
复习拍子强弱规律及动作,听第一组音乐:《勇敢的鄂伦春》2/4
出示第三乐句节奏,将歌词换成水果图片,带节奏读水果名,熟悉节奏
解决本节课难点,将复杂的节奏简单化
加速唱谱
(1拍=80)
演唱
歌曲
跟钢琴慢唱歌词
解决歌曲第二处难点,使音色更圆滑
找出歌曲一字多音,教师引导学生唱准并接龙演唱歌
师生合作演唱
男女生合作演唱(钢琴伴奏)
降低演唱难度
培养团结合作精神
播放伴奏音频,根据歌词大意或旋律特点为每个乐句创编一个动作,分小组演唱
学唱歌 曲
学唱歌 曲
识谱、
唱谱
出示歌谱,了解谱面信息,听范唱有感情地律动
养成了解乐谱信息奏与歌词相结合的效果
由低到高排列《牧童之歌》音高顺序,
5 6 7 1 2 3 4 5 6
学习八度音程并听辨
掌握歌曲音高概念,为识谱唱谱做铺垫
慢速跟琴唱谱
(1拍=66)
《牧童之歌》音乐教案
《牧童之歌》音乐教案教案:《牧童之歌》音乐教学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音乐教材的第四章第二节,歌曲《牧童之歌》。
歌曲是一首具有浓厚田园风格的民歌,通过歌曲的学习,让学生感受和体验音乐的魅力,培养他们对音乐的热爱和欣赏能力。
二、教学目标1. 学生能够理解歌曲《牧童之歌》的旋律和歌词,能够用正确的音准和节奏演唱歌曲。
2. 学生能够通过歌曲的学习,了解和感受田园生活的美好,培养他们对自然的热爱和珍惜。
3. 学生能够通过音乐活动,培养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提高他们的音乐表现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学生能够熟练地演唱歌曲《牧童之歌》,理解歌曲的主题和情感。
难点:歌曲中的一些音准和节奏的把握,以及对于歌曲情感的理解和表达。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钢琴、录音机、音乐教材、乐谱、黑板、粉笔。
2. 学具:学生自带的歌本、铅笔、橡皮、记录本。
五、教学过程1. 课前准备:教师提前准备好教学所需的教具和学具,提前到达教室,做好课前准备。
2. 课堂导入:教师以和实践情景引入,例如通过播放一段田园风光的视频,引起学生对田园生活的兴趣和好奇心。
3. 歌曲学习:教师引导学生跟唱歌曲《牧童之歌》,一边唱一边解释歌曲的旋律和歌词的含义。
教师可以通过钢琴伴奏,帮助学生掌握音准和节奏。
4. 分组练习:教师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选择一部分歌曲进行练习,加强学生之间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5. 歌曲展示:每组轮流演唱歌曲,其他学生进行欣赏和评价,教师进行指导和点评。
6. 歌曲解析: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歌曲的主题和情感,让学生理解歌曲所表达的含义和情感。
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包括歌曲的曲谱、歌词、重点音符和节奏,以及歌曲的主题和情感。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请学生回家后复习歌曲《牧童之歌》,并练习演唱歌曲。
答案:学生能够熟练地演唱歌曲《牧童之歌》。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课后反思:教师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思考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改进的方法。
《牧童之歌》教学反思
《牧童之歌》教学反思
《牧童之歌》是一首融合了苗族传统文化和音乐的优秀作品,适合用来进行音乐教学。
在教学这首歌曲时,我注重以下几个方面:
一、歌曲的背景知识
首先,我给学生介绍了《牧童之歌》的背景知识,包括歌曲的创作背景、歌曲的演唱者和意义等。
通过这些知识的讲解,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歌曲的内涵和意义,从而更好地进行演唱和表演。
二、音乐技巧的训练
在歌曲的教学过程中,我注重对学生的音乐技巧进行训练,包括声音的发音、音调的掌握、节奏的把握等。
通过多次的练习和演唱,学生能够更好地掌握歌曲的音乐技巧,从而更好地表现出歌曲的美感。
三、情感的表达
在教学《牧童之歌》时,我注重培养学生的情感表达能力,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歌曲的内涵和情感,将情感表达融入到演唱和表演中。
通过这样的方式,学生能够更好地表现出歌曲的情感,从而更加生动地演绎这首优秀的作品。
四、多样化的教学方法
在教学《牧童之歌》时,我采用了多种教学方法,如课堂讲解、学生自主学习、集体演唱等,以满足学生的不同学习需求和兴趣爱好。
通过这些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学生的参与度得到了提高,学习效果也更加显著。
总之,在教学《牧童之歌》这首歌曲时,我注重培养学生的音乐
素养和审美能力,通过多种方式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学习效果,使学生在欣赏、演唱和表演中得到全面的发展。
小学双语音乐课堂教学实践与探索
小学双语音乐课堂教学实践与探索双语教学为当今的中国学校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战,也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
双语音乐课是拓展英语学习的途径,给学生创造另一个英语输入与输出的平台。
双语音乐课堂教学构造方法一、前言面对经济全球化,掌握一门外语已经成为国际交往与多元化文化交流的需要,在新一轮课程改革中,双语教学成为了一个新的亮点。
双语音乐课是从创设情景、欣赏感知逐步过渡到学生主动参与、丰富经历,最后到达自我表现、稳固迁移,从而强化第二语言的习得。
下面就我校双语音乐的课堂教学,谈谈我自身对小学双语音乐课堂教学实践与探索的感受。
二、“双语音乐”教学构造探索双语音乐课一般分为三种课型:欣赏课、歌曲教学和表演课(音乐剧和戏剧表演)。
1.欣赏课欣赏课的根本价值在于通过以聆听音乐、表现音乐和音乐创造活动为中心的审美活动,使学生充分体验蕴含于音乐音响形式的美和丰富的情感,为音乐所表达的真、善、美理想境界所吸引,所陶醉、与之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
双语音乐教学实践中,我总结了这样一种将“看、听、讲、议、练”相结合的课堂教学构造,既能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通过动手动脑动口相结合等形式,积极主动参与到整个音乐欣赏活动中来,又有利于充分发挥师生的“双主体”作用,培养孩子们丰富的想象力和可贵的创新意识。
通过对经典的英语歌曲的欣赏,理解感受音乐的情感之外,同时也对异国文化有了更深一步的了解。
2.歌曲教学歌曲教学是我们双语音乐课中最为普遍的课型。
对于双语音乐课,解决词汇及专业术语,是课堂正常进展的必要环节,如不解决好这些问题,将会使课堂不连贯,中断教学流程,影响学习效果。
3.表演课表演课其实也是一种拓展课,主要涉及音乐剧和戏剧等内容。
在教学中,双语音乐课演变为英语音乐剧,音乐教室转变为生活舞台,使学生参与到自我实现的创造性活动中来,让他们有自由支配、自主发挥的时间与时机,让他们有可能展示独特的才华,探索适合自己开展的方向和方式,才能鼓舞每个人开发潜能的信心与勇气,同时培养学生英语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
《牧童之歌》音乐教学反思【可编辑版】(可打印修改)
《牧童之歌》音乐教学反思《牧童之歌》音乐教学反思《牧童之歌》是一首欢快活泼的新疆民歌,它生动逼真地表现了牧童放牧时的喜悦心情。
本课的教学,我认为整个教学过程应将学生从传统的教学模式中解放出来,给学生以最大的空间去感受、去体验、去想象、去表现,从而能够充分展示才华、挖掘潜力、释放情感、体验成功。
这首歌对于孩子来说可能经常无意中听到,或在学校的广播里或在电视上。
当学生面对一首“熟悉”的歌曲时,就会自觉的反射跟着唱,并把自己固有的感觉加到演唱歌曲中。
这种似曾相识的感觉,使学生的演唱出现很多错误,而且这个错误还很顽固。
这类歌曲的教学对老师有挑战性,对学生同样也是挑战。
怎么做呢?我在学歌前安排了聆听歌曲四遍,无意的一遍,有意的有要求去听的三遍,聆听中学生充分的熟悉了音乐。
做一个测试题,听音乐看大歌谱,找出这首歌有什么特点?”这个问题就给学生提出了挑战,学生必须仔细观察、仔细分析、仔细聆听,才能找出其中的奥妙。
课堂上,学生发言很积极。
他们最先发现的是每句后面的休止符,然后是附点,后来在老师的引导下还发现了歌曲当中重复的乐句,这种做法充分调动到了学生的各种感官,在思考中提高了自己的观察能力以及音乐能力,同时为学歌降低了难度。
我们现在的教学方式各种各样,老师不得不多费一番心思,选择合适教学方式,学生从而产生“原来不过如此”的释怀的愉悦。
我的这堂课唱歌教学在充分的聆听之后,采用了学生自主学习的方法。
告诉学生以特别的方式学习歌曲,播放音乐学生聆听,学生能学会其中的哪一句,唱词或旋律都行。
唱词的请其他学生补旋律,唱旋律的请其他学生补歌词,确实有难度的老师帮助。
这样的做法就调动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就不会出现学生无所事事的现象。
学生自学的不错,有学乐器的学生能够很好的唱出旋律,音准好的学生也能很快的学会一两句,音准稍差的学生最起码能够掌握节奏,在大家共同学习相互补充中,学生学会了歌曲。
以后学唱歌曲就会更加积极主动了。
但这样的学习方法也存在着问题,需要我们的孩子有一定的音乐基础。
《牧童之歌》教学设计[1]
《牧童之歌》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学生能用欢快活泼的情绪演唱新疆民歌《牧童之歌》,并能用不同的形式表现歌曲。
2、学生能在音乐体验的过程中,学会合作探索音乐的内涵,尝试完成二声部合唱。
3、学生能有感情地演唱《牧童之歌》,掌握附点节奏,唱准八度音程。
二、教学重难点1、有感情的演唱歌曲《牧童之歌》。
表现出大自然美丽的景色及牧童放牧时愉悦的心情。
2、准确演唱6—6的八度大跳音程。
.3、正确演唱歌曲中第三乐句的附点节奏,并准确进行弹舌及人声的二部合作。
三、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2、多媒体3、打击乐器等。
四、教学过程(一)根本功1、身体音阶操师:同学们,在学习新课之前,先跟老师一起来暖暖身子吧。
2、师生问好铃声响,教师弹琴《问好歌》。
3、复习柯尔文手势师:同学们,还记得柯尔文手势吗?我们一起来唱一唱、做一做。
唱的时候注意轻声演唱。
.1—2—3—4—5—6—7—11—16—1—3—6.6—6.设计理由:身体音阶操用于热身的同时,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问好歌》起到开声的锻炼作用,强化音乐课的课堂气氛。
柯尔文手势的音程训练,既是对柯尔文手势的复习, 也是一项根本功训练,并且在此环节中己经将本课的一大难点“6—6的八度大跳”进行了解决,可加强后面课堂教学的连贯性,可谓一举多得。
(二)导入1、师:接下来,我们来进行一组节奏模仿秀。
先听老师来表演一下,请同学们仔细听,待会儿你们也来模仿模仿。
师示范弹舌。
师:现在请同学们来试一试。
2、师:同学们真棒!我们刚刚的弹舌像不像草原上小马的奔跑声呢?师:现在我们想象一下置身于美丽的大草原中,在远处有一个小牧童正骑着小马向我们走来,这时,你听到的马蹄声应该是怎样的呢?(师演示弹舌渐强,学生会答复声音越来越大。
)师:小马从远到近,声音由弱渐强。
请同学们试一试。
生弹舌。
师:现在,小马又从我们身边跑远了,声音应该是怎样的?(学生会答复越来越小)师:小马由近到远,声音由强渐弱。
请同学们试一试。
五年级上册音乐牧童之歌教学反思
《牧童之歌》是新疆哈萨克族的一首民歌,旋律欢快、活泼,表现了牧童在天山脚下辽阔大草原放牧时的喜悦心情。
歌曲简短精练,可分为四个乐句,起、承、转、合。
其中第二乐句第一小节“6”到“6”的八度跳进会形成演唱上的难点。
特别是第三乐句连续四个小节附点节奏的运用,更容易形成节奏上的难点。
所以,虽然这首歌非常简短,但要唱好它并不容易。
为了把握教学重难点,突出有效教学,在学《牧童之歌》这节课时,我做了以下的尝试:1.踏踏实实,潜心思考。
从这次的教学过程我体验到:成功没有什么捷径,只有四个字:认真钻研。
只有踏踏实实的钻研教材,用心思考,才会迸发出智慧和灵感。
学习《牧童之歌》这节课之前,我在思考: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学生要学会什么?得到什么?他们能感受到牧歌带来的快乐吗?他们了解牧童的生活吗?怎么激发他们的学习积极性?这些在设计教案时都要考虑到,这样才能做到心中有数,胸有成竹。
2.融入课堂,用心倾听。
课堂主体是学生,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对课堂的反映决定着教学的成功与否。
老师做为课堂的主导者,要为学生创设一个学习的环境,在《牧童之歌》教学时,用优美有新疆特色的画面和背景音乐把学生带进新疆,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老师声情并茂的讲解,真正融入课堂和学生平等的对话交流,课堂氛围才会融洽。
课堂上,“倾听比诉说更重要”,在课堂中俯下身来听听学生的声音,不管他们提出的问题或是回答是否正确,都代表着他们真实的想法与理解,老师应做出恰当的评价,并加以引导,这样学生才能真正理解并获得扎实的知识。
3.突出重点,合理迁移。
把握好课堂的重点,是基本也是最重要的一点。
在设用节奏练习导入新课教学,也是突出本课的教学难点。
拓展的时候,将斯洛伐克的民歌《牧童之歌》一并欣赏,也是对身处江南的学生的一次拓展延伸,显得自然合理。
这样这节课的教学目标就很明确,学生也能清晰扎实地掌握老师想要传达的知识和信息。
教学就是一门遗憾的艺术。
这样讲真的很有道理,所以每上一节课后自己都能从这门艺术中找到新的艺术点,其实,这是一件很有意思的事,这就要我不断的努力学习!。
《牧童之歌》教学反思
《牧童之歌》教学反思《牧童之歌》教学反思篇一:《牧童之歌》教学反思这首歌曲我是让同学们感受到放牧孩子的心情及他们的生活背景,在音乐中感受牧童生活的变化,激起学生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并能用自然好听的声音演唱《牧童之歌》。
因为我们是城市里的孩子,能够通过歌曲感觉到他们对草原的热爱。
以及小牧童生活的向往。
每个同学都能够很完整的唱好歌曲,课堂效果我非常满意。
《牧童之歌》是新疆哈萨克族的一首民歌,旋律欢快、活泼,表现了牧童在天山脚下辽阔大草原放牧时的喜悦心情。
歌曲简短精练,可分为四个乐句,起、承、转、合。
其中第二乐句第一小节“6”到“6”的八度跳进会形成演唱上的难点。
特别是第三乐句连续四个小节附点节奏的运用,更容易形成节奏上的难点。
所以,虽然这首歌非常简短,但要唱好它并不容易。
针对教材中的难点,结合三年级学生喜欢模仿的特点,本课我的教学设计如下:一、创设情境,解决节奏难点歌曲的第三乐句连续用了四个小节的附点节奏,表现了牧童骑马的动感。
所以,我就以马为题导入新课。
课件展示辽阔的大草原,让学生听一听大草原上传来了什么声音。
学生马上安静下来仔细听辨。
原来是马蹄声,出示马蹄节奏“XXX·X”,学生认识附点,知道附点八分音符要读得稍微长一点,附点后面的十六分音符要读得稍微短一点。
然后过渡到连续四个小节的马蹄节奏,学生很快就掌握了节奏上的难点。
在朗读节奏的同时引导学生配合上骑马的动作,又加上牧童策马扬鞭的动作,很自然地过渡到两声部的节奏练习。
二、仔细听辨,解决音高难点歌曲的第二乐句第一小节,节奏拉宽,“6”到“6”的八度跳进,会给演唱带来一定的困难,有些孩子找不准音。
在这一点的教学中,我先是提出引起学生的注意,然后运用柯尔达手势直观的向学生表现出音高的位置,遇到高音时提醒学生靠气息的支持把音唱上去,不能喊叫。
以上是我在《牧童之歌》一课教学中遇到的一些难点和解决方案。
课后,李老师对我的本次课进行了评说,并提出了切实的课堂教学问题,如一、应根据歌曲所表现的音乐要素,选择正确的伴奏音型,引起学生对歌曲情感、速度的准确把握。
牧童之歌 音乐教案
牧童之歌音乐教案教案标题:《牧童之歌》音乐教案教案目标:1. 通过学习《牧童之歌》,学生能够理解并演唱这首歌曲。
2. 培养学生对音乐的感知能力和音乐表达能力。
3. 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教学重点:1. 理解《牧童之歌》的歌词和曲调。
2. 学习正确的歌唱技巧和表达方式。
3. 学会合唱和合作演唱。
教学准备:1. 《牧童之歌》的音乐录音或视频。
2. 课堂上使用的音乐播放设备。
3. 准备歌曲的歌词和翻译。
教学过程:引入:1. 向学生介绍《牧童之歌》的背景和来源,解释歌曲表达的主题和情感。
2. 播放《牧童之歌》的音乐录音或视频,让学生感受歌曲的旋律和节奏。
歌曲分析:1. 将歌曲的歌词和翻译分发给学生,让他们阅读并理解歌曲的含义。
2. 引导学生分析歌曲的曲调和节奏,让他们感知歌曲的情感表达和音乐特点。
歌曲学唱:1. 分段教学歌曲的歌词和曲调,逐句逐段地教唱给学生。
2. 强调正确的发音和歌唱技巧,让学生模仿老师的演唱。
3. 分小组让学生合唱,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巩固练习:1. 让学生分组进行合唱练习,老师逐组点评和指导。
2. 引导学生尝试用不同的音量、节奏和情感表达方式演唱歌曲。
展示演唱:1. 邀请几个小组进行歌曲的展示演唱。
2. 学生观看其他小组的演唱,并给予鼓励和评价。
课堂总结:1. 回顾学习的内容,强调学生在学唱过程中的收获和进步。
2. 鼓励学生继续发展音乐兴趣和参与音乐活动。
教学延伸:1. 鼓励学生自主选择其他喜欢的歌曲进行学唱和表演。
2. 组织音乐比赛或音乐会,让学生有机会展示自己的音乐才华。
教学评价:1. 观察学生在学唱过程中的参与度和表现情况。
2. 评价学生在合唱演唱中的合作能力和团队精神。
3. 收集学生的反馈意见,了解他们对教学内容和方式的评价。
牧童之歌评课稿
牧童之歌评课稿李老师这节课,运用多种方法和手段,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和欲望是完成好综合音乐活动的关键。
而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欲望来自于教师严谨而周密的教学构思,尤其是精心组合教学内容,设计教学过程,选择教学方法,让学生象观看一部精彩的动画那样津津有味地参与教学的全过程。
李老师的这节课在音乐课标理念的指导下,上述特点体现得较为明显。
一、注重人文内涵的教学内容的重组。
音乐课程标准非常强调对音乐教育人文内涵的挖掘。
在理念上提倡学科综合;在内容方面强调与社会生活、姊妹艺术等的联系。
吴老师的这堂课以新疆哈萨克民歌编写的《牧童之歌》为基本教学内容,多处穿插了体现新疆风土人情的多媒体画面:首先展示了集声、色、象、形为一体的优美的天山风景图;接着又展示了配有《牧童之歌》的体现新疆牧民生活习俗的.载歌载舞的画面。
教学中为加深学生对新疆文化的印象,教师声情并茂地清唱了一曲《吐鲁番的葡萄熟了》;进而教师展示自制教具、引导学生手拿摇鼓头戴新疆帽,伴随优美旋律和“特别的”节奏,体验了一回做新疆人的滋味,学生动得充分、学得快乐。
以上内容的穿插,对学生用欢乐、轻快地声音唱好《牧童之歌》,表现牧童在天山脚下放牧时的愉快心情起到了铺垫作用。
当学生放飞自己的想像沉浸在紧扣教材特点的意境中时,吴老师又适时引导学生联想到自己的家乡南通。
结合家乡“五成同创”的活动,学生欣赏了MTV《南通好家园》。
学生通过说一说,看一看,跟着唱一唱等,对家乡的真挚、热爱之情得到了自然流露。
这也是新课标在“情感态度价值观”教学目标要求中所追求的。
二、体现继承与创新的教学方法的运用。
《牧童之歌》这节课李老师不仅较好地继承了传统音乐教学中好的教学方法,如:运用模唱法引导学生准确地演唱《牧童之歌》,而吴老师在解决歌曲的重难点:直到学生把握附点十六分音符时,却改变了传统教学中先学唱歌,再学舞蹈,最后再边学边跳的教学模式。
教师直接从歌曲中选择典型的节奏型,通过尝试学习拍打新疆手鼓,念歌词,跟着老师学跳新疆舞的基本步伐,学生初步掌握了《牧童之歌》中节奏的难点,这为顺利学好《牧童之歌》这首歌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牧童之歌》一课浅谈音乐课中双语教学的尝试
双语教学,即用非母语进行部分或全部非语言学科的教学,其实际内涵因国家、地区不同而存在差异。
我作为外国语小学的音乐老师,对此感到很高兴,这是我们作为现代教育教学国际化的一种必经阶段。
但在当今社会,英文的学习是非常重要的。
因此,在中国,双语课在小学阶段的开设,对于孩子们未尝不是一种更高的起点或更好的教育环境。
我期待有更多的课程可以实行双语教学,为我国培养出更多更好的新世纪人才。
作为音乐老师,我认为从事双语教学,必须抓好以下三个方面:
一、创设英语氛围
在中国,小学里大多数开设的是中文和英文相结合的双语课。
“may i come in?”很简单的一句英文,在我校,每个学生进教师办公室以及意外迟到进教室时都会用这句话,学生见到老师会说:“hello,teacher!”、“good morning!”、“bye!”等常规用语。
还有在学校的音乐教室以及走廊,图书馆,会贴着,“enjoy life!”“happy english!”等标语,学校的课间操等音乐也都是英文歌曲,学校定期举行英语歌曲比赛以及与国外学校的交流讲座等等。
学习语言需要充分的语言环境,如果社会、学校、教师能够为学生提供充分的英语学习环境,让学生时时都能身处良好的语言学习氛围中,那么,在学习过程中,学生的语言能力无疑可以得到很大的提高和发展。
二、不断提高教师自身素质
在小学实施双语教学,最大的问题是师资自身素质水平问题,双语学科教学应以各自的学科目标和要求为主干。
所以,在不同的学科开设双语教学,应以学科教师为主,英语教师选择可胜任的学科进行教学。
而由学科教师进行双语教学,要求学科教师不断学习,注重科研与实践的结合,通过专题研讨、集体备课,通过实践、研究,参加英语培训等不断提高。
由于小学阶段的英语相对来说不是很复杂,因此学校大部分老师在经过一段时间自我研究以及培训后都能胜任所选学科的双语教学。
三、学科教师与英语教师结对
学科老师的双语教学与英语教师的英语教学应当是良性互动,相辅相成的。
高质量的英语教学是双语教学的基础和前提,双语教学能够促进学生英语水平及英语学习兴趣的不断提高。
由于师资的缺乏,当前双语教学的开展主要是以学科教师为主,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双语教学的教师与英语教师结对进行培训交流,能随时了解学生英语学习的程度。
在进行课堂双语教学时,针对不同年龄段学生的现有水平,有一定的英语使用标准,使课堂的有效性得到提高。
中小学音乐教育的意义,远远超出艺术的范围,是陶冶高尚情操的有力手段,而德育与美育是它的灵魂。
我们要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
培养完善的人格,音乐教育首先要教会学生“学会做人”。
中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说:“先生不应该专教书,他的责任是教人做人;学生不应该专读书,他的责任是学习人生之道。
”而中英文双语教学在音乐课中的实施就是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一种体现。
音乐课上实行中英文双语教学也有一段时间了,下面说说我对双语教学的一些感受。
本学期我在音乐课上均采取了中英文双语教学,在校级双语公开课《牧童之歌》的教学中,我用中英文进行授课,并尝试创设了平等的教学氛围,关注学生的情感,从谈话、欣赏、舞蹈、游戏活动中充分让学生说、玩、唱、跳、想象和创造,孩子们体会到学习的快乐,感受到音乐的魅力和成功的喜悦。
在教学中,整个教学过程将学生从传统的教学模式中解放出来,给学生以最大的空间感受、体验、想象、表现的机会,能够充分展示才华、挖掘潜力、释放情感、从而体会成功的喜悦,着重人文关怀,多去创新尝试。
在双语音乐课的开始,我会说class begins!全班学生即会站起来,大家边唱边跳《good morning》and《good afternoon》等问好歌。
接着,我会用钢琴伴奏带着大家跳一跳我们学校的《abc》字母操,创造良好的音乐课氛围,音乐律动结束后,我们的新课就开始了。
在课上,常规性的话语我都会用英文,例如:“it’s very good。
”“so clever。
”“let’s go on!”“be quiet!”“listen carefully!”鼓励学生大胆尝试的话:“who will try?”“ok?”“hands up!”学生跃跃欲试的表示:“i want to try!”as usual i say:“you please!”在音乐课常规英语中我还经常用:“let’s sing the song。
”“listen the song。
”“follow me。
”“let’s together!”等等。
在学习歌曲时出现相关的英语单词,对学生不做硬性要求,只为
让学生混个眼熟,耳熟,增加语言刺激的机会。
在日常的教学中我大量运用手势和身体语言,学生接触这样的语言后也很兴奋,增强了课堂的有效性。
在实施音乐课双语教学后,学生们上课的积极性都很高,上课气氛也更加活跃了,学校的英语环境也更好了,大家在日常生活中敢于说,乐于和外国人交流,每次上外教课时学生们也很兴奋和认真,积极地参与到课堂中。
真正做到“enjoy english,enjoy life”,更加凸显了外国语小学的英语特色,对于学生的素质全面发展不无益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