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苏教版四年级科学下册全册完整教案【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苏教版 四年级科学下册全册教案 含教学反思

苏教版 四年级科学下册全册教案 含教学反思

苏教版四年级科学下册全册教案含教学反思第一课:探究水是什么(节选)教学目标:- 了解水的形态和性质- 能够通过观察和实验,探究水的变化和分离方法- 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实验探究能力教学准备:- 水杯、冰块、水壶- 幻灯片或黑板- 实验器材:烧杯、、滤纸教学步骤:1. 引入课题:通过图片或问题激发学生对水的兴趣,引起思考。

2.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水的定义和形态,引导学生观察和描述水的特点。

3. 实践探究:组织学生进行实验,观察水的变化。

如:将冰块放入水杯中,观察冰块融化成水的过程。

4. 教师讲解:根据实验结果,教师讲解融化是水的一个变化过程,并介绍其他水的变化形式。

5. 小组合作:将学生分为小组,让他们探究水的分离方法。

教师提供实验器材和指导。

6. 实验报告:收集小组实验结果,学生撰写实验报告,包括分离方法的步骤和观察结果。

7. 教学反思:教师和学生共同反思本节课的教学过程和效果,提出改进意见或建议。

第二课:动物的特征(节选)教学目标:- 分辨和描述动物的不同特征- 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分类能力-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教学准备:- 图片或幻灯片- 实物或模型:不同种类的动物、海绵、蛇皮等教学步骤:1. 引入课题:通过幻灯片或图片展示不同的动物,激发学生对动物的兴趣。

2.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不同种类的动物,引导学生观察和描述动物的不同特征。

3. 分组观察:将学生分为小组,给每组提供不同的动物实物或模型。

要求学生通过观察和讨论,发现并记录动物的特征。

4. 小组展示:每个小组展示他们观察到的动物特征,其他小组进行补充和讨论。

5. 教师讲解与总结:根据学生的观察和讨论,教师讲解不同动物的特征,帮助学生进行分类研究,并总结动物的特征。

6. 游戏活动:进行动物特征的游戏活动,让学生在游戏中巩固所学的知识。

7. 教学反思:教师和学生共同反思本节课的教学过程和效果,提出改进意见或建议。

教学反思本套教案通过引入课题、实验探究、小组合作等多种教学策略,充分激发学生的兴趣和主动性。

苏教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下册全册教案

苏教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下册全册教案

苏教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下册全册教案教材简介《科学》是苏教版小学科学教材,共分为四年级上、下两册。

四年级下册共八个单元,涉及到生物、物理、化学等多个领域的知识。

本教案为苏教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下册全册教案。

教学目标•掌握生物、物理、化学等多个领域的知识;•培养学生科学思维能力和实验探究能力;•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提高科学素养。

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培养学生科学思维能力和实验探究能力;•督促学生能够掌握重点知识点。

教学难点•使学生理解掌握生物、物理、化学等多个领域的知识;•督促学生了解各个知识点间的联系和共性。

教学方法•“师生互动”、“小组合作”、“课内外探究”等多种教学方法,增强知识的传授方式和效果;•督促学生能够对所学知识进行总结,提高学生的思考和分析能力。

教学内容及进度第一单元生物多样性•了解生物多样性的概念;•掌握常见的昆虫的生态特征、群体行为等;•能够对某一种类型的昆虫进行观察和分析。

第二单元环境中的声音•掌握声音的来源、产生、传播和接收;•督促学生认识声音的基本特征和变化规律;•能够了解日常生活中有关声音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第三单元空气和气候•了解大气的组成和结构;•掌握空气的物理和化学特性;•能够了解气候对人类生活和经济的影响。

第四单元感光器官•了解人类的感光器官的构造和功能;•掌握人类眼睛的视觉机理;•能够了解日常生活中的光线对人类生活和健康的影响。

第五单元消失的古生物•了解古生物的基本知识;•掌握恐龙和其它古生物的基本特征、生活习性和消失的原因;•能够对某一种古生物进行深入研究、探究。

第六单元静电现象•了解静电的概念和产生原因;•掌握静电现象的基本规律和实验方法;•能够了解日常生活中的静电现象及其应用。

第七单元物质变化•了解物质的物理和化学性质;•掌握物质变化的基本规律和实验方法;•能够了解日常生活中的物质变化及其应用。

第八单元食品安全•了解食品安全关注的对象和内容;•掌握食品的基本营养元素、检测方法;了解食品的加工和储存;•能够学习食品安全知识并正确进行食品消费。

(完整版)苏教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下册全册教案

(完整版)苏教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下册全册教案

苏教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下册全册教案 第一单元《骨骼》 1.骨骼 本课的教学目标是: 过程与方法 ●能够借助于直接摸、看图片、对照模型等多种方法了解人体内骨骼的分布与构成,会拼装一个完整的人体骨骼模型; ●能够通过看、摸、敲、掂等多种方法观察动物的骨头,进而了解人体骨头的内部结构。

知识与技能 ●知道骨骼是人体的支架,成年人的体内一共有206块骨头; ●知道组成骨骼的骨是有生命的,骨可以生长,骨中间的软物质叫骨髓,骨髓能够制造血细胞; ●知道人体的骨骼具有塑造体形、支持躯干、运动、保护内脏器官、制造血细胞、储存身体所需的某些物质等多方面的作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自己制作人体骨骼模型,激发学生关注人体结构、研究人体的兴趣; ●通过多种活动体验到人体骨骼对于人体的重要作用; ●意识到借助于合适的工具和技术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人体内部的结构与组成。

教学准备: 1.课前学生把活动记录上的人体骨骼图贴在硬纸板上,剪下来,上课时带到科学教室。

2.利用学校食堂安排吃鸡腿的时候收集煮熟的、结构比较完整的鸡腿骨,清洗后以备上课观察之用;另外找一些形体较小的石块,准备放大镜、锤子等观察工具; 3.课前去菜场购买一些无肉的猪骨头供学生观察用; 4.放大的人体骨骼的教学挂图; 5.人体各部分的X光图片; .人体骨骼的相关电教资料片。

教学过程设计 第一课时 一、观察图片,揭示课题 1.提问:同学们见过建筑工人是如何造房子的吗?建筑工人为什么预先要搭建钢筋框架呢? 2.提问:大楼建成了,原来的钢筋框架怎么不见了? 3.谈话:与钢筋框架一样,人体内部也有一个框架,但不是由钢铁建成的,而是由骨骼构成的。

4.提问:关于骨骼,你们想知道些什么? 5.归纳学生想研究的问题,布置本节课的学习任务。

二、探究:人体骨骼系统的构成 1.谈话:骨骼隐藏在我们身体的内部,难以直接用眼睛观察,你觉得可以用什么方法来研究我们的骨骼? 2.学生交流方法。

2024年新版教科版四年级下册科学全册教案

2024年新版教科版四年级下册科学全册教案

2024年新版教科版四年级下册科学全册教案一、教学内容1. 第一章:植物的生长与繁殖1.1 植物的生长过程1.2 植物的繁殖方式2. 第二章:电路的奥秘2.1 电路的基本组成2.2 电路的串联与并联3. 第三章:力的作用3.1 力的概念与分类3.2 力的测量与计算4. 第四章:地球与宇宙4.1 地球的自转与公转4.2 宇宙的探索二、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植物的生长过程、繁殖方式、电路的奥秘、力的作用以及地球与宇宙的基本知识。

2.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操作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3. 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关注环保、探索科学的精神。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电路的串联与并联、力的测量与计算、地球与宇宙的知识。

2. 教学重点:植物的生长过程、繁殖方式、电路的基本组成、力的概念与分类。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植物生长过程图示、电路实验器材、力的测量工具、地球仪、天文望远镜。

2. 学具:学生用植物观察记录表、电路实验记录表、力的测量记录表、天文观察记录表。

五、教学过程1. 引言:通过展示植物生长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植物的生长过程。

2. 新课导入:讲解植物的生长过程、繁殖方式、电路的奥秘、力的作用以及地球与宇宙的基本知识。

3. 实践情景引入:组织学生进行植物观察、电路实验、力的测量和天文观察活动。

4. 例题讲解:针对每个知识点,选取典型例题进行讲解。

5. 随堂练习:布置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植物的生长与繁殖:生长过程:种子→发芽→生长→成熟繁殖方式:有性繁殖、无性繁殖2. 电路的奥秘:基本组成:电源、导线、用电器、开关串联与并联:电流、电压的特点3. 力的作用:概念与分类:力、重力、摩擦力、弹力测量与计算:弹簧测力计、力的合成与分解4. 地球与宇宙:地球的自转与公转:昼夜更替、四季变化宇宙的探索:太阳系、恒星、行星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植物的生长过程分为哪几个阶段?请举例说明。

新苏教版四年级下册科学全册的教案安排

新苏教版四年级下册科学全册的教案安排

本教案安排是针对新苏教版四年级下册科学全册的,旨在帮助教师更好地组织课堂教学,提高学生学习效率和兴趣。

以下是具体的教案安排。

第一课神奇的石头知识目标:学生能够了解石头的类型和特点,掌握石头的使用方法。

教学内容:通过PPT、图片等多媒体手段,将石头的类型、特征、用途等介绍给学生,并鼓励学生通过观察、摸索等方式去感受石头的不同特点和用途。

教学重点:了解石头的类型和特点,掌握石头的使用方法。

教学难点:挖掘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与学生的实际生活联系起来,让学生产生兴趣和好奇心。

教学方法:情景教学法、实物教学法、探究教学法。

教学评价:通过PPT分享、学生观察、摸索、讨论和小组展示等方式进行评价。

第二课物体的运动知识目标:学生能够了解物体的运动规律、速度、加速度等,掌握测量物体的速度和加速度方法。

教学内容:通过实验、PPT等多媒体手段,让学生了解物体的运动规律和速度的测量方法,并在课堂上组织实验,让学生使用工具实际测量物体的速度和加速度。

教学重点:学习物体的运动规律、速度、加速度等,掌握测量物体的速度和加速度方法。

教学难点: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物体的运动规律和速度的测量方法,同时引导学生重视实验的重要性。

教学方法:讲解法、实验法、对比法、探究教学法。

教学评价:通过实验结果表现、学生作业、讨论和小组展示等方式进行评价。

第三课气体的压力知识目标:学生能够了解气体的特点和常见现象,掌握气体的压力计算方法。

教学内容:通过PPT、视频等多媒体手段,介绍气体的特点和常见现象,并让学生亲身体验气体的气压感受,并通过实验,让学生掌握气体的压力计算方法。

教学重点:学习气体的特点和常见现象,掌握气体的压力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气体的特点和常见现象,并引导学生用科学的精神去探究气体压力的本质。

教学方法:实物演示法、实验法、对比法、探究教学法。

教学评价:通过实验结果表现、学生作业、讨论和小组展示等方式进行评价。

第四课土壤的特点知识目标:学生能够了解土壤的组成和特点,掌握土壤的测量和观察方法。

2021最新苏教版四年级科学下册(全套)精品教案

2021最新苏教版四年级科学下册(全套)精品教案

2021新苏教版科学四年级下册教案第一单元冷和热1冷热与温度教学目标1.通过感知水的冷热,知道用温度表示物体的冷热程度,可以用温度计测量物体的温度。

2.学习温度计的使用方法,能连续测量一杯热水变凉过程中的温度,并运用图表将数据记录下来。

3.通过分析图表,发现一杯热水变凉过程中温度变化的规律。

教学重点学会正确使用温度计。

教学难点在一杯热水变凉过程中连续测量温度,并发现温度变化的规律。

教学准备教师材料:玻璃温度计、烧杯、铁架台、夹子、石棉网、三脚架。

学生分组材料:实验记录单。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同学们,新的一学期开始了,欢迎大家再次来到我们的科学课堂中来。

这节课,首先请大家阅读一首小诗。

2.出示小诗:夏天,妈妈在阳台上洗了一盆衣服。

糟了,里面有我马上要穿的花裙子呀!咦,花裙子怎么干啦?冬天,爸爸在院子里提了满满一缸水,水结成了冰。

坏了!缸怎么破啦?……3.学生阅读这首小诗,想一想这首小诗主要写了什么内容?4.教师引导:同学们,花裙子为什么会干呢?缸又为什么会破呢?聪明的同学一定会知道这些与温度有关。

从今天开始,我们就来探究第1单元——冷和热。

5.冷和热究竟与什么有关呢?(与温度有关。

)这节课我们学习第1个话题——冷热与温度。

板书课题:1冷热和温度二、探究活动一:感受水的冷热差异,形成温度的概念1.教师出示一杯热水、一杯冷水和一杯冰水,提出要求:老师这里有三杯水,一杯是冷水,一杯是热水,还有一杯是温水,请同学们先将两手的食指分别插入热水和冷水中,5秒钟之后再同时插入温水中,比较手指的感觉。

2.出示课本第2页上面的两幅图片,引导学生看一看,了解实验的方法及要求。

学生分小组活动,按照要求体验手指插进热水、冷水、温水的感觉。

教师巡视,了解学生活动情况,并强调同小组的每一位同学都要进行体验。

3.全班交流,引导学生准确描述活动的感受,预设:放入热水中的手指再放入温水中,会感觉到冷,而放入冷水中的手指再放入温水中,会感觉温暖。

最新苏教版小学四年级科学下册教案(全册)

最新苏教版小学四年级科学下册教案(全册)

(2015-2016)学年度第二学期教学设计学科科学班级四年级教师姓名1.骨骼教学目标:1、能够对照人体骨骼,完成骨骼拼图。

2、知道成人骨骼由206块骨构成。

3、懂得骨骼有运动、支撑和保护作用。

4、知道骨干里有骨髓和血管,骨髓可以制造血细胞。

5、知道骨硬而结实,可以生长。

教学重点:知道骨骼有运动、支撑、保护的作用。

教学难点:拼人体骨骼图。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有关课件、资料。

2、学生准备:课前查阅的相关资料。

教学时间:1课时。

2.关节教学目标:1、能够通过活动身体找出一些主要关节的位置。

2、知道什么是关节。

3、知道关节的作用。

4、认识关节类型中的铰链关节、旋转关节和球状关节以及它们的活动形式。

教学重点:认识关节的运动作用和缓冲作用。

教学难点:认识一些关节的类型和运动方式。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有关课件、资料。

2、学生准备:课前查阅的相关资料。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3.肌肉教学目标:1、知道提供骨骼运动的力量来自于肌肉的收缩。

2、了解人体处于安静状态下,负责心跳、呼吸的一些肌肉仍在运动。

3、知道骨骼肌是成对存在、工作的。

4、会制作手臂以及膝关节的简易模型。

教学重点:了解骨骼的运动是由骨骼肌的收缩和舒张引发的。

教学难点:制作手臂活动模型。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有关课件、资料。

2、学生准备:课前查阅的相关资料。

教学时间:2课时。

4.骨骼、肌肉的保健教学目标:1、知道体育运动可以强健骨骼和肌肉。

2、能够分析某一动作锻炼身体的部位和作用,知道不同动作锻炼的肌肉和关节不同。

3、了解不同运动对身体的锻炼效果不同。

4、能够针对具体运动分析如何保障安全。

5、知道摄入蛋白质和钙有利于骨骼和肌肉,知道哪些食物中含有丰富的蛋白质和钙。

教学重点:知道体育运动可以强健我们的骨骼和肌肉。

教学难点:分析具体运动锻炼的骨骼和肌肉部位。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有关课件、资料。

2、学生准备:课前查阅的相关资料。

教学时间:1.我们来养蚕教学目标:1、能够观察并描述蚕卵的外形。

(新教材)苏教版四年级下册科学全册教学设计

(新教材)苏教版四年级下册科学全册教学设计

新教材苏教版四年级下册小学科学全册教案(教学设计)1.骨骼【教学目标】1.能够借助于直接摸、看图片、对照模型等多种方法了解人体内骨骼的分布与构成,会拼装一个完整的人体骨骼模型。

2.能够通过看、摸、敲、掂等多种方法观察动物的骨头,进而了解人体骨头的内部结构。

3.知道骨骼是人体的支架,成年人的体内一共有206块骨头;知道组成骨骼的骨是有生命的,骨可以生长,骨中间的软物质叫骨髓,骨髓能够制造血细胞。

4.知道人体的骨骼具有塑造体形、支持躯干、运动、保护内脏器官、制造血细胞、储存身体所需的某些物质等多方面的作用。

5.通过自己制作人体骨骼模型,激发学生关注人体结构、研究人体的兴趣。

【教学重点】知道骨骼有运动、支撑和保护的作用。

【教学难点】拼人体骨骼图。

【教学准备】教师材料:课件、人体骨骼的教学模型。

学生材料:每组人体骨骼拼图若干、羊骨1根、放大镜1个、镊子1个、小锤子1个、实验记录单若干。

【教学时间】1课时【教学过程设计】一、观察图片,导入新课1.提问:同学们见过建筑工人是如何造房子的吗?建筑工人都要预先搭建一个钢筋水泥框架。

(出示图片)2.谈话:与钢筋水泥框架一样,人体内也有一个框架,但不是由钢铁建成的,而是由骨骼构成的。

(揭示课题:骨骼)3.提问:关于骨骼,你们想知道些什么?4.归纳学生想研究的问题,布置本节课的学习任务。

二、探究:人体骨骼系统的构成1.谈话:骨骼隐藏在我们身体里面,难以直接用眼睛观察,你认为可以用什么方法来研究我们的骨骼?2.学生交流方法。

3.提问:摸一摸我们的骨头,你可以感知到些什么?4.实践活动,并汇报交流。

5.对照课件骨骼图,介绍骨人体骨骼的构成,学生相应找出自身骨头位置。

小结:人体的骨头共有206块,它们共同组成了人体的支架——骨骼。

6.游戏:拼装人体骨骼的模型图片。

(谈话:认识了人体骨骼的构成,接下来我们就来进行一个拼图游戏,出示游戏规则:①②③)7.学生展示成果,进行活动评价。

(完整版)新版教科版四年级下册科学全册教案

(完整版)新版教科版四年级下册科学全册教案

1、生活中的静电现象【教学目标】科学概念:1、生活中有很多静电现象,通过摩擦等方式可以使物体带电。

2、带同种电荷的物体相互排斥,带异种电荷的物体相互吸引。

3、电荷在电路中持续流动起来可以产生电流。

过程与方法:根据已有知识,运用逻辑推理,对观察到的现象进行合理的解释。

情感态度价值观:发展探究身边科学现象的兴趣。

【教学重点】解释静电现象【教学难点】认识正负电荷【教学准备】一把塑料梳子、碎纸屑、几个气球、绑气球的细线、挂气球的支架、静电现象的相关图片或幻灯片。

【教学过程】一、体验静电现象1、引入生活中有很多有趣的现象,看老师的表演,问:靠近纸屑,可能会出现什么?教师演示:用梳子梳干燥的头发,头发可能会怎样?----头发飘起来了。

头发为什么能飘起来呢?----出示课题:生活中的静电现象2、体验静电现象小组实验:拿出一根经过摩擦过的塑料棒,靠近碎纸屑。

发现了什么?----摩擦过的塑料棒能吸起碎纸屑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塑料棒经过摩擦,产生了静电,就把纸屑吸起来了。

3、生活中的静电现象生活中的静电现象随处可见,你知道的有哪些?二、认识电荷1、不一样的电荷1)静电既然存在于所有的物质之中,为什么我们通常感觉不到物体带电呢?认识正电荷和负电荷2)进一步研究静电现象----小组研讨解释前面的静电现象:如:塑料梳子梳理干燥的头发,梳子带负电荷,头发带正电荷,互相靠近时产生互相吸引的现象,所以头发就飘起来了。

3)用一块羊毛皮反复摩擦充气乞求的一个侧面,将气球的一个侧面靠近头发,发现了什么?(2人一个小组,一人操作,一人观察,后互换)小结:两个摩擦后的物体,有时相互吸引,有时互相排斥,跟我们前面所学的磁铁的现象类似,同一种电荷(都是正电荷或都是负电荷)互相排斥,不同种电荷(一正电荷和一负电荷)互相吸引。

2、让电荷流动起来摩擦能使电荷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从而使物体带上正静电。

带静电的物体中的电荷却不能持续流动。

苏教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下册全册教案

苏教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下册全册教案

苏教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下册全册教案苏教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下册全册精品教案1.冷热与温度XXXXXX【课标落实】1.本课通过观察现象、认识与学会使用仪器、提出问题、作出假设、设计实验、完成探究、记录与分析数据、总结规律、拓展应用等一系列活动,落实《课程标准》中年段的课程目标。

科学知识测量、描述物体的特征和材料的性能;意识到使用工具可以更加精确、便利、快捷科学探究在教师引导下,能从具体现象与事物的观察、比较中,提出可探究的科学问题;在教师引导下,能基于已有经验和所学知识,从现象和事件发生的条件、过程、原因等方面提出假设;在教师引导下,能基于所学知识,制订简单的探究计划;在教师引导下,能运用感官和选择恰当的工具、仪器,观察并描述对象的外部形态特征及现象;在教师引导下,能用比较科学的词汇、图示符号、统计图表等方式记录整理信息,陈述证据和结果;在教师引导下,能依据证据运用分析、比较、推理、概括等方法,分析结果,得出结论;在教师引导下,能正确讲述自己的探究过程与结论,能倾听别人的意见,并与之交流。

科学立场:在科学探究中能以事实为依据;面对有说服力的证据,能调整自己的观点;能给与他人的观点,完善自己的探究;能分工合作,举行多人合作的探究研究;乐于为完成探究活动,分享彼此的想法,贡献自己的气力。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了解并意想到人类对产品精益求精以适应自己不竭增加的需求;了解人类的需求是影响科学技术开展的关键因素。

2.本课研究内容基于《课程标准》课程内容中“物质科学领域”和“技术与工程领域”的中年段要求。

1.1物体具有质量、体积等特征。

能够使用简单的仪器测量物体的长度、质量、体积、温度等常见特征,并使用恰当的计量单位进行记录。

6.3.1用温度来表示物体冷热的程度,摄氏度是温度的一种计量单位。

描述测量物体或空气温度的方法;知道国际上常用摄氏度作为温度的计量单位来表示物体的冷热程度。

17.3工具是一种物化的技术。

知道使用工具可以更加精确、便利和快捷。

新苏教版(2021年春)四年级下册科学全册教案+学生活动手册答案+全册知识点

新苏教版(2021年春)四年级下册科学全册教案+学生活动手册答案+全册知识点

结论、及时反思等; 4. 注重实验小组合作意识,能有效分工合作; 5. 在科学探究中,敢于猜想,通过探究验证自己的猜想。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 1.认识到测量工具的使用使人们生活更加精准、便捷; 2.知道人们根据生产、生活所需设计、制造不一样的工具。
【教学重点】 会正确使用温度计测量水温。
【教学难点】 能连续测量一杯热水的降温过程并及时记录,分析数据、总结规律。
学生已经关注并认识生活中的冷热现象,学会用皮肤这种感官去感知,也知道 可以使用温度计测量空气或其他气体的温度,会读数并记录温度数据,正确地 使用温度单位。本课学生进一步学习使用温度计测量液体温度的方法,更扎实 地训练使用温度计以及读数。学生在这一课将测量温水的温度,并连续测量 12 分钟内的水温,每隔 2 分钟测量一次,观察、分析温度的变化。学会设计探究 实验、考虑实验细节、明确测量的步骤、方法,学会记录数据、分析数据,用 直观地方式展示数据并总结概括,是学生掌握探究方法、培养探究思维的重要 过程。
科学知识: 1.知道温度可以表达物体的冷热程度; 2.知道用温度计可以准确测出物体的温度,知道温度的单位; 3.知道在热水变凉的过程中,温度下降是有规律的; 4.知道测量物体温度时要根据不同测量对象,选择合适的温度计。 科学探究: 1.能正确使用温度计测量水温; 2.能够连续测量热水的温度变化并分时段记录数据; 3.通过探究活动得到数据,并分析数据和图表,概括温度变化规律; 科学态度: 1. 对科学研究有兴趣,体验和感受到生活中时时处处有科学; 2. 体验到亲历科学探究过程的乐趣。 3. 注重实验习惯的培养,会仔细观察、及时记录、分析数据、得出并交流
1 冷热与温度
【课标落实】 1.本课通过观察现象、认识与学会使用仪器、提出问题、作出假设、设计

四年级下册科学全册教案(苏教版)

四年级下册科学全册教案(苏教版)

四年级下册科学全册教案(苏教版)物体形状改变以后教学目标:●通过探究发现生活中弹性物体的共同点;●通过实感受弹力的大小与方向。

●能够做研究弹簧伸长与拉力之间关系的实验。

教学重点、难点:●认识弹性物体受力时形状会发生变化,去掉外力后恢复原来的形状。

●能用文字和图画记录实验现象,对实验的现象和数据进行分析。

●了解弹力在生活中应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愿意去研究生活中的有关弹性现象;●体验探究的乐趣。

教具、学具准备:各种弹性物体:如弹簧、泡沫塑料、橡皮、竹片、娃娃跳等;各种非弹性物体:如橡皮泥、湿黏土块等;实验记录表等。

教学过程:一、导言:谈话:这节课,老师要送一些小礼物给大家。

这些礼物看上去很不起眼,但里边也有科学。

大家想不想研究它们?二、学习新知学生分组实验认识弹性物体教师谈话:现在,让我们来看看袋子里都有些什么教师谈话:下面,让我们来分析我们的实验记录。

问:这些物体它们的形状为什么会改变?学生思考、回答。

教师质疑:为什么能恢复原来的形状?学生思考、回答。

教师质疑:你认为这些物体它们有什么相同的性质?学生思考、回答。

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什么是弹性。

认识物体的弹力教师谈话:下面,请大家跟我做一个实验。

教师演示实验:拿起竹片,用手握住竹片的两端,用力将竹片弄弯,然后慢慢地松开手,让学生体验手的感觉。

学生按教师要求实验,将手上的感受记录在实验表上,教师帮助指导。

学生汇报实验的体会。

讨论:为什么手会被一股力推开?学生汇报,教师小结:当我们松开手的时候,物体要恢复原来的形状就产生一个恢复原来形状的力,这种力叫做弹力。

学生读教材49页有关弹性、弹力的表述。

三、了解弹力在生活中的应用问:哪位同学会玩娃娃跳?老师请他到前面来给大家表演。

学生到台前给其他同学表演娃娃跳。

教师质疑:当我们踩在娃娃跳上面的时候,为什么我们会跳起来?学生思考、回答。

教师向学生讲解娃娃跳的构造并小结。

学生分组讨论、交流,教师参与学生的讨论。

(苏教版)小学四年级科学下册-教学设计全册-教案

(苏教版)小学四年级科学下册-教学设计全册-教案

四年级科学下册教案任课教师莫念举第一单元骨骼与肌肉第三单元物体的运动·第一课一切都在运动中课程标准:1. 能定性地描述一个物体的位置(前后、左右、远近等),理解物体的位置需要相对于另一个物体的位置来确定。

2 能测量并记录一个沿直线运动的物体在不同时刻的位置,并能用简单的图表或图形来表示距离与时间的关系3 知道描述物体的运动需要位置、方向和快慢。

教学目的:过程与方法能够依据不同参照物描述物体相对的运动与静止状态。

科学知识1.知道物体的运动是这一物体相对于参照物的位置的变化。

2.知道选择不同的参照物,判断物体是否运动的结论也不相同。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意识到事物之间的相对性,能运用辩证的眼光看问题。

学习成果:预计学生能够意识到事物之间的相对性,能运用辩证的眼光看问题。

知道选择不同的参照物,判断物体是否运动的结论也不相同。

知道物体的运动是这一物体相对于参照物的位置的变化。

能够依据不同参照物描述物体相对的运动与静止状态。

学习成果评价:概念发展层次1:通过本课学习学生不知道物体的运动是这一物体相对于参照物的位置的变化。

不知道选择不同的参照物,判断物体是否运动的结论也不相同。

层次2:通过本课学习学生知道物体的运动是这一物体相对于参照物的位置的变化。

不知道选择不同的参照物,判断物体是否运动的结论也不相同。

层次3:通过本课学习学生知道物体的运动是这一物体相对于参照物的位置的变化。

知道选择不同的参照物,判断物体是否运动的结论也不相同。

探究能力:层次 1:不能够依据不同参照物描述物体相对的运动与静止状态。

层次 2:能够依据不同参照物描述物体相对的运动与静止状态。

教学步骤:教学步骤互动性质学生/教师互动目的集中话题教师出示书上的图片:你们观察这副图,你觉得哪些物体在运动?你怎么知道他们在运动?学生回答:鸭子、汽车、自行车等等。

教师在这里最好能让学生用贴切的词汇来形容这些运动的物体是怎样运动的。

这里要让学生从生活中去回顾什么是运动,了解学生心中运动的概念是什么?同时要让学生说出他们心里的运动判断标准。

(苏教版)小学四年级科学下册教学设计全册教案

(苏教版)小学四年级科学下册教学设计全册教案

-30-些地方需要增大摩擦力,哪些地方需要减小摩擦力呢?学生观察后汇报。

引导各组动手设计一个增大或减小摩擦力的实验。

小组成员自由选择身边的材料动手研究并汇报实验情况。

小小发现家:〔实物研究〕师推出一辆自行车,谁能找一找自行车上哪些地方为了增大或减小摩擦力而设计的?回忆让学生说说生活中利用摩擦力的例子和解释5、降落伞教学目标:过程与方法6.利用现有材料,设计制作简易降落伞。

7.设计实验探究影响降落伞下降快慢的因素。

科学知识1.了解降落伞能缓解物体下降速度的原因〔即增大空气阻力〕。

2.初步了解影响降落伞下降速度的因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3.认识到科技开展对人类社会的促进作用。

4.培养学生合作与参与的意识,主动进展分享与交流的品质。

5.对科学问题进展反复尝试与探索的精神。

学习成果:预计学生能够教学步骤:教学步骤互动性质学生/教师互动目的教师:先出示降落伞下降的图片或录像。

教师提问:你们知道为什么降落伞可以把我们平安的从天上带回到地面吗?集中学生答复:是因为空气托住了降落伞。

话题教师让学生讨论:降落伞在下降的过程中受到哪些力的作用。

学生开场讨论:讨论过后组织学生在图上用箭头标出降落伞受到的地球引力及空气阻-31-力。

教师:你们想自己制作一个降落伞吗?学生说:想。

教师:先让学生分组根据具有的材料设计制作降落伞的方案。

学生开场讨论。

讨论完成后,教师让学生说说。

还要注意什么问题。

制作的过程中提示学生注意平安,线段从四个角下垂到结的长度应一样。

学生分组根据设计方案制作降落伞。

教师巡视并且指导。

制作完成后教师组织学生到室外测试降落伞的下降速度。

引导学生分工合作,可以由一位同学将降落伞伞面对折两次后,在教学楼二楼上往下放降落伞,下面的同学用秒表记录降落伞从打开到下落至地面的时间。

探索和调这样各降落伞下降距离可以控制在根本一查致的X围内,下降速度快慢也就一目了然。

活动时教师应认真组织,更应提醒学生注意平安。

教师:我们已经制作出了自己的降落伞,你们想让它在天空中停留更多的时间先让学生对吗?影响降落伞下降速度的学生答复想因素进展假教师:那么如何才能做到呢?设,再让学生设计实验来让学生提出他们的设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1新苏教版科学四年级下册全册教案教学设计第一单元冷和热1 冷热与温度2 热胀冷缩3 水受热以后4 水遇冷以后第二单元地球、月球与太阳5 地球6 月球7 太阳8 太阳钟第三单元昆虫9 庞大的“家族”10 养昆虫11 探究昆虫的奥秘第四单元繁殖12 用种子繁殖13 用根、茎、叶繁殖14 动物的繁殖第五单元生物与环境15 生物与非生物16 动物的庇护所17 环境变化以后专项学习像科学家那样20212021新苏教版科学四年级下册教学计划教学进度与实验计划××小学苏教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下册教学计划2020—2021学年第二学期班级:四年级任课教师:×××一、教学目标(一)情感、态度、价值观小学科学课程的总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并为他们继续学习、成为合格公民和终身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学生通过科学课程的学习,保持和发展对自然的好奇心和探究热情;了解与认知水平相适应的科学知识;体验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发展科学探究能力;发展学习能力、思维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以及用科学语言与他人交流和沟通的能力;形成尊重事实、乐于探究、与他人合作的科学态度;了解科学技术社会和环境的关系,具有创新意识、保护环境的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二)探究与兴趣目标科学探究的8个要素: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定计划、搜集证据、处理信息、得出结论、表达交流、反思评价。

科学态度目标:探究兴趣、实事求是、追求创新、合作分享。

(三)科学思考能力在教学中引导并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解必要的科学技术知识及其对社会与个人的影响,知道基本的科学方法,认识科学本质,树立科学思想,崇尚科学精神,并具备一定的运用他们处理实际问题、参与公共事务的能力。

了解并意识到人类对产品不断改进以适应自己不断增加的需求;了解人类的需求是影响科学技术发展的关键因素。

具体如下:①发觉与描述自然现象因果问题的能力觉察、产生和叙述另有假说和理论的能力。

②产生逻辑预测的能力。

③计划和实施控制实验测试假说的能力。

④收集、组织和分析实验数据与相关资料的能力。

⑤作出和运用合理结论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本册科学包含五个单元,共17课,但是却包含了()个主要概念的分布:1.用温度表示物体的冷热程度,用温度计测量物体的温度。

2.温度计的使用方法,连续测量一杯热水变凉过程中的温度,并运用图表将数据记录下来,发现一杯热水变凉过程中温度变化的规律。

3.绝大多数物体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运用物体热胀冷缩的性质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现象。

4.当温度升高到 100℃时,水会沸腾,冰、水、水蒸气是同一种物质的不同状态。

5.当温度降低到 0℃时,水会结冰,水会从一种状态转变为另一种状态,并能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现象。

6.人类生活在一个巨大的球形天体上,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经历了从简单直观的想象到根据经验、事实进行推测,最后通过实践证实的过程。

7.月球概况,月球是地球的一颗卫星,月相的变化规律。

8.太阳这样的天体叫恒星,太阳在一天中的高度变化规律和视运动轨迹,用量角器测量某一时刻的太阳高度角。

9.日晷是古代人根据日影变化规律发明的计时工具,制作简易日晷,了解日晷的种类和工作原理。

10.有顺序的观察,了解昆虫的共同特征,运用文字、数据、图示、列举等方式,描述昆虫的共同特征。

11.通过饲养活动,亲历昆虫一生的几个发展阶段,观察日记,整理日记获取有用信息。

12.通过探究活动,描述种子萌发的情况,学会一些用根、茎、叶繁殖植物的方法。

13.知道动物的繁殖包括求偶、交配、生产以及哺育等一系列复杂的本能行为。

14.认识生物的共同特点,理解生物与非生物之间的密切关系。

15.大自然为动植物的生存提供了各种必需的非生物条件,列举动物依赖非生物材料筑巢或作为庇护所的实例16.设计并制作一个鸟巢给鸟儿安家,增强保护小动物的情感和意识。

17.思考人类生活生产给动植物带来的影响,并尝试提出解决方案。

感受现代科技在改善人类生活的同时所产生的不利影响。

18.举例生物适应季节变化的方式,发现生活在不同环境的生物适应季节变化的方式是不一样的。

举例出人类的生产、建造等活动引起环境变化,对生物的生存造成破坏性影响。

在以上18个涉及的概念中,2、3、7、8、9、11、12、13、16是本学期的重点知识,但是在教学中如何把握学生掌握的度,既不过于浅显,让四年级学生感觉没有在科学通过探究得到成就感,也不能加大教学难点,让学生望而却步,所以在教学中引导并激发学生通过多种感官观察及生活经验来系统、科学的学习本册科学知识,并引导及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通过自主观察并思考生活中事物间的联系,学习、认识事物的方法,也引导学生通过科学探究,既养成良好的科学探究习惯与科学思维,同时也认识到我们美好的世界,是需要学生自己去爱护、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

三、各单元设计意图第1单元《冷与热》设计意图:人类生存在季节交替、气候变幻的自然界中。

冷和热是人类最早观察和认识的自然现象之一,与冷和热有关的现象称为热现象。

热作为能量的一种表现形式,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在远古时代,我们的祖先就学会了使用火,人类对火的认识、使用和掌握,是人类认识自然,并利用自然来改善生产生活的第一次实践,从而开创了人类的文明史;在生产力高度发达的今天,人类的生产生活仍离不开对热的利用。

因此,了解、研究有关冷和热的知识,对于学生了解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具有深远的意义。

冷和热作为一种常见的生活现象,学生普遍对其较为关注,并有探究的欲望,如根据天气的冷热学生会增减衣服,把压瘪了的乒乓球浸入开水里烫一下,乒乓球会重新鼓起来等。

人们对冷热规律的利用,如加热、制冷、散热、保暖等,学生也有一定的生活体验,容易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针对学生的这一认知需求,教材结合生活中的冷热现象,充分利用实验、数据、图示等方式,帮助学生建构温度、热胀冷缩、物态变化等科学概念,以掌握热现象中蕴含的科学道理,也为小学高年级学习热传递和水在自然界的循环等知识奠定必要的基础。

教材设计了一系列典型实验活动,这些活动新颖丰富,紧密联系生活实际,重在培养学生设计实验、动手操作、连续收集数据、绘制曲线图、分析解释、大胆想象等多项科学技能,以及严谨求实、一丝不苟的科学态度。

此外,在小学阶段,学生要理解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运动和变化的。

第2单元《地球、月球与太阳》设计意图:本单元旨在通过引导学生认识地球、月球、太阳及其运动规律,帮助学生认识“世界是物质的,组成世界的物质是变化的”这一科学思想。

人类生活在地球上,地球、月球和太阳属于太阳系中三类主要天体:行星、卫星和恒星。

这三类天体占太阳系全部质量的99%以上。

它们有规律的运动是太阳系天体运行的主要方式,也是地球上很多自然现象的根源,如日影长短和方向的变化、昼夜交替现象、四季轮回现象以及天气和气候的变化等。

对这三类天体及其运动规律的认识贯穿了整个人类自然探索史。

本单元通过引导学生认识地球形状、关注月相变化规律、观察并描述太阳在天空中的位置变化、发现并应用阳光下影长的变化规律,使学生意识到人类对天体的认识是逐步的、渐进的,对这些天体的认识会随着技术的发展和人类实践活动的深入而趋于全面。

学生通过观察太阳的运动及阳光下影子的变化,总结出规律,结合人类历史上出现的各种日晷和圭表等计时工具,意识到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互动。

这些活动将进一步结构化学生对地球、月球、太阳的认知,拓展学生对地球形状探索史的认知、对月相变化规律的认知,同时将我国古代计时工具——日晷作为一个重要内容推荐给学生。

第3单元《昆虫》设计意图:昆虫是地球上种类最多、数量最大的动物群体,人类已知的昆虫有100余万种,还有许多种类尚待发现。

昆虫不但种类多,而且同种的个体数量也十分惊人,是一个名副其实的庞大“家族”。

这个“家族”的踪迹几乎遍及世界的每一个角落,广泛适应各种环境条件,与人类生活密不可分。

因此,引导本年段学生以昆虫为对象开展探究活动,了解昆虫的主要特征,知道昆虫的生命活动和生命周期再合适不过。

学生大都有捕蝴蝶、捉蜻蜓、养蚂蚁的经历,他们对昆虫并不陌生,但是对昆虫的共同特征及其在生命周期内的变化,他们的认知存在着模糊和不确定。

比如,会有凡是虫子都是昆虫的片面认识,知道昆虫有腿但说不准有几条腿、腿长在什么位置,等等。

因此,帮助他们纠正认知偏差,形成清晰、完整的昆虫概念,完成阶段性学习是非常有必要的。

本单元以“昆虫”为题,延续了低年段的学习方式,强调在亲历中发展科学思维。

通过观察、饲养、实验探究等活动,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将动手与动脑结合起来,在发展概念的同时促进学生思维水平的提升。

本单元也是专项学习“像科学家那样”的深入,再次呼应“像科学家那样”的教材主线,为学生发展科学探究能力提供了一次实操机会。

第4单元《繁殖》设计意图:繁殖的意义在于使子代继承亲代的特征,使生物得以繁衍生息。

作为传宗接代行为的繁殖,是生物的共同特征,更是生物种群存在、延续的必要手段,它与生物的生长发育阶段共同构成完整的生命周期。

同时,多种多样的繁殖方式,也是生物多样性和我们给生物分类的重要依据。

因此,有必要在小学中年段,指导学生认识有关繁殖的重要现象和基本知识,使学生对繁殖建立完整的认识。

在本单元之前,本套教材已经指导学生认识过多种多样的动物和植物以及它们的一生,学生对动植物的生命周期或多或少有所了解和认识,但缺少繁殖这关键而重要的一环。

学生对动植物的繁殖有兴趣,但存在一些认知偏差,需要在学习过程中纠偏并满足其求知欲。

从一个角度分析问题、找出一种原因、想出一种方法、了解一种形式,这属于线性思维。

在现实生活中,仅有线性思维是远远不够的,还要学会多角度的发散思维。

因此,本单元试图通过植物用种子繁殖和用营养器官繁殖、动物的卵生和胎生等,引导学生在了解事物的多样性的过程中,逐渐学会多角度地认识事物、思考问题,增长知识和智慧。

本单元将知识建构与满足求知欲相结合,关注思维发展,引领学生经历完整的科学探究过程,指导学生借助图表记录实验现象,为后续顺利进行科学探究活动,提高科学探究水平做铺垫。

第5单元《生物与环境》设计意图:自然界的事物由生物与非生物构成。

生物生存依赖于环境中的非生物,生物会对环境变化作出适应性改变,同时,生物也会引起环境的变化。

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人类活动加剧了环境的变化,而环境的变化又会反作用于人类以及其他生物。

学生在探索生物与环境关系的过程中,会进一步巩固对生物特征的已有认识,形成关注生命现象的积极态度,理解非生物对生物生存的重要性。

生物和环境只有和谐相处,才能相对稳定地处于平衡状态,这正是目前人类所倡导的和谐、低碳的科学生活观念。

四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一定的思维技能和探究技能,如比较、概括、推理、观察、记录、调查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