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共生理论的城市森林保护与开发研究
城市森林公园的规划设计研究——以山西省晋中市白草坡森林公园规划设计为例
提 出 了规 划设 计 方 案 。
关键词 城 市森林 公园;规划设计 中图分类号 TU9 6 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7 — 6 1 (0 2( 1 00 — 3 6 3 9 7 一2 1) — 24 0 )
自1 8 年我 国建 立第 一 处 国家森 林公 园— — 张家 界 国家 森 92 林 公 园 以 来 ,森 林 公 同 和 森 林 旅 游 业 得 到 了 健 康 快 速 发 展 ,至 2 1年我 国 已建立 各 级森 林 公 园25 3 ,年 接 待旅 游 人数 近 4 02 8 处 亿 人 次 ,创社 会综 合产 值 达20 0 元 。加快 森林 旅 游业 的发 展 ,既 0亿 可 以满 足 人 们 了解 自然 、愉悦 身 心 、缓解 压 力 等需 求 ,又 能够 实 现兴 林 与 富 民 、生态 与 产业 、保 护与 利用 的有 机 结 合 。 目前城 市 森林 公 园 已经 成 为人 们旅 游 度 假 、休 闲观 光 、游 憩 娱乐 、科普 教 育 的综 合 性 公 园 。近年 来 ,城 市 森林 公 园因 其极 高 的 旅游 价值 逐 渐 受 到旅 游 者 的青 睐 ,旅 游人 数 呈现 出持 续 攀 升 的 良好态 势 ,因 此深 入 探讨城 市森 林公 园 的规划设 计 问题显 得相 当迫 切 。
开放 。
及各 类设 施 与 自然 环境 相 协调 ,还要 注 重 人文 景 观 的建 设 ,达 到 情 景 交融 的意境 ,使 人与 自然美 景融 为 一体 。
3 环境 规划 理论 . 4 环境 规划 学 是 研究 人 类协 调 环境 与社 会和 经 济 发展 的关 系 ,
2 城 市森林公 园的规划原则
理 论 研 究 苑
2 年 1 科2第期腰 0 藉5 1 霸
共生_循环_低碳经济社会背景下城市园林绿地建设的基本思路
摘要:当前,建立低碳经济社会成为协调经济发展和应对气候变化的一种基本途径,而对于城市环境问题的解决,生态城市建设成为一种新的理念和方法。
首先提出了共生和循环是低碳经济社会背景下城市园林绿地建设的基本思路;其次总结了共生型、循环型(生态型)城市环境建设的方针和生态修复的重要性;最后,概括了共生型、循环型城市园林绿地建设的目标、规划设计手法。
关键词:风景园林;低碳经济社会;共生;循环;生态城市;城市园林绿地文章编号:1000-6664(2010)06-0019-04中图分类号:TU 986文献标志码:A收稿日期:2010-05-10;修回日期:2010-05-18Abstract:At present,low-carbon economic society construction is a basic way to coordinate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climate change,at same time,eco-city construction is a new theory and a new method to solve the urban environmental problem.At first,this paper puts forward that symbiosis and circulation are the basic thought of urban green space construction under low-carbon economic society;then,it sums up the guiding principle and the importance of ecological restoration in eco-city construction;at last,it summarizes the objective,planning and design method in symbiosis and circulation type of urban green space construction.Key words:landscape architecture;low-carbon economic society;symbiosis;circulation;eco-city;urban green space共生、循环——低碳经济社会背景下城市园林绿地建设的基本思路Symbiosis and Circulation —The Basic Thought of Urban Green Space Construction under Low-carbon Economic Society 李树华LI Shu-hua1构建低碳经济社会的大背景1.1地球环境问题与低碳经济社会建设20世纪的100年间,地球上的人口增加了4倍,经济规模增加了20倍,能源消耗增加了25倍,结果形成了巨大的能源消费型社会[1]。
城市建筑上自然生态环境规划研究
城市建筑上自然生态环境规划研究在现今社会,城市化是每个国家发展的主要方向和必然趋势,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市化的发展取得了长足进步,从1949年仅10.6%的城市化率,到现今75%的城市化率,高速发展的城市化水平已经被成为了中国迅速发展的象征。
迅速发展的背后众多的问题也凸显出来,全球气候的不断变化,资源的过渡消耗,工业废物的日益积累,城市热岛效应等等,也让环境问题不得不被人们所重视。
这时,城市绿地面积的多少,怎样合理的增加城市绿化面积,怎样提高人居环境质量,怎样让人们在高楼林立的城市中能随时找到一处处可供休闲的绿色场所,这些问题已经成为城市规划者眼中的必备内容。
而作为垂直绿化的城市建筑上的花园正是今年来解决这些问题的法宝。
建筑物上的花园是指在城市各类建筑物的顶端、天台、露台、阳台之上,所种植的各类植物或各种造园小品的统称。
它不仅把城市建筑与生态环境有机的结合了起来,也丰富了城市的垂直绿化结构,改善了之前单一的水平绿化。
而同时,建筑物上花园也具有地面绿化所能提供的休闲、改善环境的所有优点,所以,建筑物上花园可以说是在当今社会,最能适应城市发展的替代品。
————————————————————————基金项目:安徽省质量工程项目《自然科学概论》课程思政示范课程项目(2021kcszsfkc195)作者简介:倪奎(1980-),男,安徽桐城人,硕士,副教授,主要从事生物工程研究。
1.目前我国建筑物上花园的发展现状国内对于建筑物上花园的应用从上世纪60年代就陆续出现,最早是在建筑物上种植蔬果,以节省占地,同时达到增加生态绿化面积的目的,后逐渐演变为以观赏性,休闲性为主的建筑物上花园。
在沿海发达城市,如广州、北京、上海、深圳等,建筑物上花园的应用较为突出。
但是由于生态绿化方面法律法规的不完善、人们思想的保守传统等原因,中国的建筑物上花园一直在较为缓慢的发展,直到现在仍处于发展的初期起步阶段,并没有被很好的推广开来。
「城市规划中的森林资源利用与保护」
「城市规划中的森林资源利用与保护」城市规划中的森林资源利用与保护引言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城市规划中的森林资源利用与保护成为了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
森林不仅是城市的绿肺,还能提供众多的生态服务,如净化空气、调节气候、保护水源等。
本文将探讨城市规划中如何合理利用和保护森林资源,以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第一部分:森林资源的重要性森林是地球上最重要的生态系统之一,对于维持地球生态平衡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在城市规划中,森林资源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首先,森林是城市的绿肺,能够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净化空气。
其次,森林能够调节城市的气候,降低气温,缓解热岛效应。
此外,森林还能保护水源,减少洪涝和水土流失的风险。
因此,合理利用和保护城市中的森林资源对于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
第二部分:森林资源的利用在城市规划中,合理利用森林资源可以为城市带来多重益处。
首先,森林公园的建设能够提供人们休闲娱乐的场所。
人们可以在森林中散步、跑步、骑行,享受大自然的美好。
其次,森林资源可以用于城市农业的发展。
在城市周边,可以开发农田和果园,为城市居民提供新鲜的农产品。
此外,森林资源还可以用于木材的生产,为城市建设提供原材料。
因此,合理利用森林资源可以满足城市居民的多样化需求,提高城市的生活质量。
第三部分:森林资源的保护森林资源的保护是城市规划中的重要任务之一。
首先,应加强对森林的保护和管理,避免乱砍滥伐和非法采伐。
建立健全的法律法规,制定严格的保护措施,加强对森林资源的监管和执法。
其次,应加强对森林生态系统的保护,保护森林中的物种多样性。
建立自然保护区和野生动植物保护区,保护珍稀濒危物种的栖息地。
此外,应加强对森林火灾的防控,提高森林火灾的早期预警和扑灭能力。
通过科学的管理和保护措施,确保森林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第四部分:森林资源利用与保护的案例分析为了更好地理解城市规划中的森林资源利用与保护,我们可以从一些成功的案例中汲取经验。
例如,芬兰的赫尔辛基市是一个以森林资源为特色的城市。
“绿色发展”理念的森林城市建设探讨
“绿色发展”理念的森林城市建设探讨摘要:森林城市指在城市管辖范围内形成以森林和树木为主体、山水林田湖草相融共生的生态系统,且各项指标达到国家标准要求的城市。
森林城市的建设主体是城市森林,城市森林具有缓解城市热岛效应、减轻城市大气污染、防风固沙、涵养水源、降低噪音、健身康养、游憩娱乐等多重功效,在改善和维持城市生态环境中起着核心作用。
截至2019年底,全国已有194个城市获得“国家森林城市”称号,分布在26个省(自治区),有5个县级城市被授予国家森林城市称号,我国森林城市创建工作已经呈现出从城市向城镇和乡村延伸、全域覆盖的趋势,越来越多的县级城市开始加入到国家森林城市的创建行列中来,逐步成为优化人居环境,改善生态环境的平台。
关键词:“绿色发展”理念;森林城市;建设策略引言我国进入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生态良好和美丽中国是全面现代化的重要标志,生态环境持续改善、生态安全屏障更加牢固是未来时期我国发展的重要目标。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两山”理论,深刻阐明了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之间的辩证关系,为资源型城市注入了新的绿色发展理念和内涵。
过去资源型城市的发展依赖于其资源禀赋,经过不断地开采,资源终将面临枯竭,产业结构单一,环境条件恶化等问题不断出现。
现在以绿色崛起为发展战略,开展生态建设工程,调整产业结构,切实将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实现绿色发展之路。
1森林城市建设特点1.1统筹协调森林城市的建设是包括城区绿地系统、城郊生态绿地、乡村绿化美化、通道绿化、生态科教场所建设等多方面建设的系统工程,需要相互协调,统筹建设。
河津市、沁水县、阳城县、夏县等县级森林城市建设通过对城市生态化的系统调查,摸清“家底”,结合待建设的指标,统筹规划,做好森林城市建设,推动城区、乡镇、村庄、居住区的绿化美化,进一步挖掘以提升潜力,为居民提供更多优质的公共生态产品和生态福利空间。
1.2工程主导县级国家森林城市建设主要通过荒山荒地造林绿化工程、城区绿化工程、乡镇绿化工程、水系绿化工程等具体工程对不达标或急需提升的方面进行建设。
城市生态规划的创新实践
城市生态规划的创新实践城市生态规划是一种以保护和提升城市生态环境为目标的规划方法。
它通过合理利用城市资源、建设生态系统、改善生态环境等手段,促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越来越多的城市开始进行生态规划的实践,探索适应城市发展需要的新模式。
本文将介绍一些城市生态规划的创新实践,并讨论其对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意义。
一、生态湿地的建设与保护城市湿地是城市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具有保护水源、防洪排涝、净化空气、调节气温、保护生物多样性等作用。
近年来,一些城市开始积极开展湿地保护与建设工作。
例如,在某市生态规划中,规划了一片面积较大的湿地公园,用于城市雨水的收集和生态环境的改善。
该湿地公园不仅成为市民休闲娱乐的场所,同时也提供了重要的生态服务功能。
二、绿色交通的推行交通是城市生态系统中最为密集的区域之一,也是城市生态规划的重要内容之一。
绿色交通的推行能够减少交通对环境的负面影响,提高交通系统的能源利用效率。
例如,某市在城市规划中提出了发展公共交通、鼓励骑行、限制汽车进入城区等措施,以减少交通拥堵和污染,改善城市的生态环境。
这些举措使得城市交通更加绿色、便利、可持续。
三、建设生态廊道与绿色空间生态廊道是城市生态规划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一种连接不同生态系统的绿色走廊,能够促进物种迁徙、保护生物多样性。
一些城市开始将生态廊道纳入城市规划中,并通过合理规划和设计,在城市中划分出绿色空间,以提供给人们一个亲近自然、呼吸新鲜空气的场所。
这种创新实践在改善城市环境、提高市民生活质量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四、城市农业的发展城市农业是城市生态规划中的又一个创新实践。
通过在城市中开展农业生产,既能够提供城市居民的食品需求,又能够促进城市绿化、改善生态环境。
比如,在某市开展的垂直农业项目中,通过建设多层次的农业设施,高效利用土地资源,实现城市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这种创新实践为城市的宜居性和可持续性发展提供了新思路和新模式。
《2024年基于共生城市理论下的城市野生动物生境恢复策略设计——以北京市为例》范文
《基于共生城市理论下的城市野生动物生境恢复策略设计——以北京市为例》篇一一、引言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城市与野生动物的关系日益密切。
然而,城市扩张和人类活动对野生动物生境的破坏,已经成为影响生物多样性和生态平衡的重要问题。
共生城市理论强调城市与自然和谐共生,以实现可持续发展。
基于此理论,本文以北京市为例,探讨城市野生动物生境恢复的策略设计,旨在为其他城市提供参考和借鉴。
二、共生城市理论与城市野生动物生境恢复共生城市理论强调城市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倡导在城市化进程中保护生物多样性,实现人与自然的共同发展。
城市野生动物生境恢复是共生城市理论的重要实践之一,旨在通过改善和恢复野生动物的生存环境,提高生物多样性,促进城市生态系统的平衡发展。
三、北京市野生动物生境现状分析北京市作为我国首都,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生物多样性。
然而,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北京市野生动物生境遭受到严重破坏。
主要表现为森林面积减少、湿地萎缩、栖息地破碎化等问题。
这些问题导致野生动物种群数量减少,生物多样性降低,严重影响城市生态系统的平衡发展。
四、基于共生城市理论的生境恢复策略设计1. 增加绿地面积与森林覆盖率在北京市规划中,应增加绿地面积和森林覆盖率,为野生动物提供更多的栖息地。
同时,要合理安排绿地布局,使绿地相互连接,形成完整的生态系统。
2. 保护和恢复湿地生态系统湿地是野生动物的重要栖息地,应加强湿地的保护和恢复工作。
通过建设人工湿地、修复受损湿地等方式,提高湿地的生态功能,为野生动物提供良好的生存环境。
3. 构建生态廊道生态廊道是连接各生境斑块的重要通道,对于维持野生动物种群连通性和基因交流具有重要意义。
因此,应构建生态廊道网络,将各生境斑块连接起来,形成完整的生态系统。
4. 推广生态友好型城市建设理念在城市建设过程中,应推广生态友好型城市建设理念,注重保护自然环境,减少对野生动物生境的破坏。
同时,要加强公众教育,提高市民的环保意识,共同参与城市野生动物生境保护工作。
生态学的基本原理及其实践应用
生态学的基本原理及其实践应用生态学,简单来说,就是研究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
它的基本原理涵盖了多个方面,并且在我们的日常生活和社会发展中有着广泛而重要的实践应用。
生态学的第一个基本原理是物种共生。
在自然界中,没有一种生物能够孤立地生存。
各种生物之间存在着复杂的相互依存关系,它们共同构成了一个相互关联的生态系统。
例如,蜜蜂通过采集花粉为植物传粉,而植物为蜜蜂提供花蜜作为食物。
这种共生关系使得双方都能够生存和繁衍。
在农业生产中,人们利用物种共生的原理,发展了间作、套种等种植模式。
比如,在玉米地里套种大豆,玉米为大豆提供了一定的遮荫,减少水分蒸发,而大豆的根瘤菌能够固氮,增加土壤肥力,从而提高了土地的利用率和农作物的产量。
生态平衡原理也是生态学的重要内容。
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和保持相对稳定的能力,但这种平衡是有一定限度的。
当外界干扰超过这个限度时,生态系统就会失去平衡,导致生态环境恶化。
比如,过度砍伐森林会破坏森林生态系统的平衡,引发水土流失、物种灭绝等一系列问题。
为了维护生态平衡,我们需要采取合理的资源开发和利用方式,制定相关的环境保护政策,加强生态系统的保护和修复工作。
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原理在生态学中同样关键。
在生态系统中,物质不断地在生物与环境之间循环,能量则沿着食物链单向流动并逐渐递减。
例如,碳在大气、生物和土壤之间循环,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将其转化为有机物,动物通过食用植物获取能量和物质,同时呼吸作用又将二氧化碳释放回大气中。
在实际应用中,我们可以通过发展循环经济,实现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废弃物的最小化排放。
比如,建立垃圾焚烧发电厂,将垃圾转化为电能和热能,同时减少垃圾对环境的污染。
生态学中的生物多样性原理也不容忽视。
生物多样性包括物种多样性、基因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
丰富的生物多样性对于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和服务功能具有重要意义。
例如,热带雨林拥有极高的生物多样性,能够提供氧气、调节气候、保持水土等多种生态服务。
浅谈通辽市城市林业现状及发展对策
() 1 城市森林 、 树木和绿地资源总量不足 , 质量 不高 , 城市公共绿地偏低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 , 以 难
作者简 介 : 剐( 9 5 , , 李 1 7 一) 男 内蒙古 通辽人 , 业工程 师 , 林 主要从 事防护林 营造工作 。
科学。 城 市林 业是 “ 以服务 城 市 为 主 旨的林 业 ” 它是 ,
2 城 市森林 的功 能与作用
城市森林 的主要功能是吸收有害气体 、 维持二 氧化碳平衡 、 净化城市空气 ; 调解和改善小气候 ; 吸 滞 烟尘 和粉 尘 、 测有 害气体 ; 菌 、 菌 , 弱 和消 监 减 杀 减
古典园林和传统林业科学技术 , 又掌握现代园林 和 林 业科 学技 术 的城 市林 业设计 、 管理 队伍 。 () 6 广筹 资 金 , 加 城 市 林 业 投 入 建 立 保 护 城 增 市 森林 资源 、 改善城 市生 态环 境 的多元化 投资 机制 , 制定以政府为导向, 全社会为基础 , 银行信贷为补充 的投资 政策 。建立 城 市 林业 建 设 基 金 , 建 立 相应 并
得 法律 、 规来支 持城 市林业 的发 展 。 法 () 7 完善 和定 制城 市林 业 发展 的有关 法 律 和 规 章 , 全监督 检查 机构 和执法 体 系 , 健 并不 断提 高执法
群落演替理论为依据营造“ 自然森林 ” 选择乡土 近 , 树 种 , 用容 器 育 苗 等 “ 拟 自然 ” 应 模 的技 术 , 过 人 通 工 营造 与植被 自然 生长 的完美 结合 , 常速 、 造 价 超 低 地建 造 以地 带 性 植 被 类 型 为 目标 的 “ 人 工 管 理 少 型” 绿地 , 对 通 辽 市 城 市 林 业 发 展 起 到 了极 大 地 这 促进 作 用 。但 随 着通 辽 市 人 口的增 长 , 业 化 的迅 工 速发展 , 城市环境问题 日益暴露出来 , 并对人们 的身 心 健康 构成 了严 重 的威 胁 , 引起 了人们 的极 大关注 。 人们越来越认识到 , 发展城市森林是改善城市生态 环境的重要手段 。充分利用森林净化空气 、 保持水 土 、 节气候 、 少 噪音 、 调 减 美化 环 境 的 特殊 功 能 是 改 善城市生态环境 的重要途径。 42 对策 . ( ) 立 城 市林 业 的 重要 地 位 , 泛 开 展 生 态 1确 广 环境保护和城市林业重要性 的宣传和教育活动 , 逐 步建 立城 市林 业公 共 教 育 制度 , 公 众 全 面 了解 城 让 市林 业 的重要 作用 和 多 种 功 能 , 高全 社 会 对城 市 提
基于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城市生态规划方案
基于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城市生态规划方案引言:现代城市面临着日益严峻的环境挑战,如气候变化、生态破坏和资源枯竭等。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可持续发展理念在城市规划中变得越来越重要。
本文将探讨基于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城市生态规划方案,以促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和保护环境。
一、城市生态规划的背景城市化进程加快,城市面临的环境问题日益突出。
传统的城市规划往往以经济发展为导向,忽视了对环境的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考虑。
因此,基于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城市生态规划方案应运而生。
二、生态规划的原则1. 生态平衡原则生态平衡是城市生态规划的核心原则。
城市生态系统应该与自然生态系统相互关联,保持生态平衡。
通过合理的土地利用、绿化和水资源管理等措施,实现城市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2. 资源循环利用原则资源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城市生态规划应该鼓励资源的循环利用,减少资源的消耗和浪费。
例如,推广垃圾分类和回收利用,建设可再生能源发电设施等。
3. 社区参与原则城市生态规划需要广泛的社区参与。
社区居民应该参与规划决策的过程,提出自己的意见和建议。
通过社区参与,可以增强居民对城市生态规划的认同感和责任感。
三、城市生态规划的具体措施1. 绿化城市绿化是城市生态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增加绿地面积、植树造林和建设城市公园等措施,可以改善城市的生态环境,提高空气质量,减少噪音和热岛效应。
2. 发展可再生能源可再生能源是解决能源问题和减少碳排放的关键。
城市生态规划应该鼓励发展太阳能、风能和水能等可再生能源。
通过建设太阳能电站、风力发电场和水力发电设施等,可以实现城市能源的可持续发展。
3. 促进公共交通私家车的增加导致了交通拥堵和空气污染等问题。
城市生态规划应该鼓励公共交通的发展,如地铁、轻轨和公交系统等。
通过提供便捷的公共交通服务,可以减少私家车的使用,降低交通拥堵和空气污染。
4. 水资源管理水资源是城市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城市生态规划应该合理管理水资源,减少水的浪费和污染。
规划师2020年(第36卷)总目次
2020年(第36卷)总目次1-5 1-13 1-20 3-5 3-12 3-17 3-24 4-5 4-13 4-21 5-5 5-10 5-15 5-21 5-30 6-5 6-13 6-20 6-26 7-5 7-10 7-16 7-22 7-27 9-5 9-13 9-22 9-29中国城市绿色交通规划回顾与展望从“单数城市”到“复数城市”—大型交通基础设施的绿色人本规划设计策略城市绿色交通的内涵、特征及发展策略—基于国外实践经验的思考“都市区”“都市圈”“城市群”概念辨识与转变新时期我国都市圈治理的新逻辑与变革方向探讨西雅图大都市区空间协同发展思路及其启示治理视角下深圳都市圈协同发展探索行政区划调整导向下济南都市圈区域协调发展策略培育型都市圈发展规划编制方法探索—以福州都市圈为例武汉城市圈的圈层聚散特征与引导策略研究国土空间规划体系重构语境下“双评价”研究进展与趋势国土空间“双评价”再认识及优化路径探讨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下“双评价”的实践与思考面向国土空间规划的“双评价”体系构建及广东省实践“双评价”成果在县(区)级国土空间规划中的应用思路与实践青岛市国土空间“双评价”的实践与思考我国县域国土空间“双评价”理论与浙江嘉善县实证研究国土空间脆弱性评价及优化策略—以山东省荣成市为例基于“三生”功能的柳州市国土空间适宜性评价升级:关于城乡规划学科认知的自省与解决之道面向国土空间规划的未来规划师卓越实践能力培育“旧疾”与“新题”:国土空间规划背景下城乡规划教育探讨国土空间规划时代城乡规划学科建设的思考面向国土空间规划的城乡规划教育思考中国自由贸易试验区发展态势与规划方法研究中国境外自由贸易区的发展与空间规划策略研究制度集成视角下的“自由贸易试验区+”模式研究—以成都自由贸易试验区双流片区为例空间发展规划视角的自由贸易试验区审视—以中国( 上海) 自由贸易试验区九大板块协同发展为例魏贺,等卓健庞哲,等马向明,等龙茂乾,等王智勇,等邱凯付,等马交国,等刘希宇,等吴挺可,等张臻,等蒋国翔,等田川,等陈伟莲,等白娟,等于连莉,等李永浮,等杨昔,等农宵宵,等张昊哲,等杨贵庆杨辉,等陈宏胜,等周庆华,等杨晓娟,等李磊,等矫雪梅,等胡浩区城联动背景下自由贸易试验区升级研究—以深圳前海蛇口自由贸易试验区为例制度空间化与空间制度化:边境型自由贸易试验区规划实践与思考国土空间用途管制的特征、模式与制度体系国土空间用途管制刚性与弹性的互动逻辑及优化路径国土空间用途管制政策实施的难点及建议新时期建立健全国土空间用途管制制度的建议论海洋资源监管、用途管制与规划管理基于三条控制线的重庆市国土空间用途管制探索市县国土空间用途管制的技术与制度协同—以佛山市南海区为例以保护为导向的无居民海岛用途管制规划管理研究新时期城乡规划行业前景、机构变革与应对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中的规划理论发展与行业变革新时期国土空间规划行业与机构转型发展研究新时代地方规划设计机构“产品”适应性思考新时期地方规划设计机构发展思考我国自然保护地分类研究综述与思考自然保护地体系下的城市绿色空间系统构建路径公园城市的思想溯源、价值认知与规划路径存量背景下公园城市实践路径探索—公园化转型与网络化建构国土空间治理视角下的土地整治与生态修复研究面向规划统筹的厦门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探索国土空间规划背景下广州城市湿地生态修复策略研究国土空间生态修复新思路:广东万里碧道规划建设探讨县域国土综合整治与生态修复框架及实践中国巨型城市区长远空间战略展望及“十四五”思考“十四五”规划与近期建设规划的协同治理研究西部地区“十四五”规划的刚性、弹性与落地性研究资源·功能·治理—对浦东新区“十四五”高质量发展的思考空间干预、场所营造与数字创新:颠覆性技术作用下的设计转变“技术”与“人本”理念下未来城市的空间发展模式9-359-4111-511-1111-1611-2111-2712-512-1312-2013-513-1013-1513-2013-2915-515-1315-1915-2517-517-1317-2017-2617-3519-519-1419-2219-2921-521-14魏正波,等欧阳东,等何明俊孔雪松,等黄征学,等贾克敬,等林坚,等曹春霞,等何冬华李佳芮,等汪毅,等王唯山江勇,等白娟,等彭建德,等陈耀华,等雷会霞,等林凯旋,等邹锦,等汤怀志,等何子张,等黄慧明,等马向明,等程功,等于涛方,等赵广英,等矫雪梅,等罗翔张恩嘉,等伍蕾,等84852020年第24期 第36卷21-2021-2721-3523-523-1123-182-412-482-544-294-358-418-4810-4210-5012-2512-3114-2414-3314-4016-3216-3816-4518-2918-3418-3820-2720-3220-3722-2522-3222-40农业生产视角下的未来城市空间演变新模式未来社区:城市居住区建设的有益探索未来高密度居住区规划与设计框架研究基于物权制度框架体系的国土空间规划法律基础研究地方性国土空间规划立法中存量规划入法研究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中公众参与的法律制度研究我国控规公示特征、影响因素与优化建议—基于全国288个城市政务公开数据生态空间的系统化构建和差异化管控研究成都市生态绿隔区管控探索岳阳市居住街坊修建性详细规划中绿地系统规划深度控制策略因“制”而“治”:城市规划实施中的“程序正义”—基于凤凰山庄征收事件的讨论超大城市机场规划用地分类体系研究—以深圳宝安国际机场为例多元主体共治下的贫困村整治规划实践及其治理效应—广东省F 村的实证面向自然资源统一管理的国土空间规划用地分类体系及用途管制探索国土空间规划语境下城市边缘区小规模农林用地系统管控新时期政府整体性空间治理的理论与实践—以长沙市工程建设项目审批改革为例国家级新区规划管理的机构设置、问题及建议管制并轨:国土空间规划强制性内容的整合与重构“放管服”改革背景下的建设工程规划许可制度重构珠海设计控制的目标、政策及机制深圳市建设用地批后监管制度构建研究深圳市土地整备利益统筹共享机制研究深圳创新型产业空间治理的转型与创新深圳市深汕特别合作区海岸带海陆统筹管制探索省级国土空间规划中涉海指标体系设置研究中美城镇增长管理工具比较研究新型产业用地政策调控机理研究基于边界效应理论的风景名胜区分区管控探讨长沙非集中建设区空间规划编制体系探索自然资源资产管理与国土空间规划体系融合研究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下城市绿地系统专项规划转型策略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中城市“四线”管理制度的姜鹏,等袁奇峰,等王才强,等何明俊魏书威,等徐瑾,等史雅楠,等程茂吉,等汪小琦,等朱镱妮,等黄军林,等石蓓,等张园林,等龚健,等汤西子,等崔海波罗锦,等周子航,等姚爱国王世福,等刘芳,等肖靖宇,等侯衡,等易斌,等周鑫,等苏章娜,等刘力兵,等王晓洁,等邓方荣,等唐寄翁,等朱镱妮,等完善与提升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下乡村空间规划框架的优化策略广州市城市规划委员会的发展回顾与运作评价水鸟友好视角下的海岸带湿地与城市建设用地空间管制范围研究生态格局理念下的国家公园边界划定方法探讨—以秦岭国家公园为例广州市流溪河国家森林公园总体规划策略基于“容量测算—形态修正”的张家界城市建筑高度定量控制研究大明宫遗址区空间演化机制及规划提升策略景观指数化视角下的榆林古城文化景观特征解析及格局修补边缘效应下的烟台历史文化核心地段更新设计方法“双评价”结果在长沙市国土空间规划中的应用探索公园城市:价值系统引领下的城市空间建构路径基于“精明营建”理念的城市设计探讨—以中山总部经济区滨水城市设计为例“绿量”到“绿质”:广州市空港经济区绿化景观规划探索空间基因:推动总体城市设计在地性的新方法乡镇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编制重点及对策—以广西融水县香粉乡国土空间总体规划为例成都医学城产业功能区“链式模型”规划方法探索生态文明视角下武汉市绿地系统规划建设探索品质提升下的少数民族地区景观风貌规划探讨—以林芝为例乡村密度与乡村居住质量的和谐设计之策—以上海松江区平移归并村庄设计方案征集活动为例沈阳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策略与实践总体城市设计下公共中心体系构建与控制研究“公园+”模式下的昆明北站区域城市设计探析农业城市主义视角下百色国家农业科技园区特色营造策略西安杨家村乡村景观互适性转型探讨市县及以下层级国土空间规划的编制体系与内容探索“以流定形”:城市公共绿地设计方法探析上海虹口区63 号街坊风貌保护更新策略研究武汉市汉口历史街区电动汽车公共充电桩规划24-2824-3524-411-261-321-381-473-313-397-337-409-509-5711-3311-4011-4911-5511-6011-6713-3413-3913-4613-5313-6015-3215-3815-4315-49张清华,等李开明,等庞晓媚,等韩西丽,等薛冰洁,等陈翀,等许乙青,等付晓萌,等黄嘉颖,等邢忠,等李彦波,等范颖,等李敏稚,等范京,等邵润青,等王志玲,等代鑫,等哈思杰,等黄炀杜春宇,等杨楠,等苏悦,等刘敏,等朱俊华,等吴雷,等蔡健,等严婷婷,等杜春宇,等2020年(第36卷)总目次17-41 17-48 17-5517-62 19-34 19-40 19-47 21-45 21-51 21-58 23-26 23-32 23-38 23-441-52 1-59 1-66 1-73 2-5 2-12 2-20 2-27 2-34 3-44 3-51 3-58 4-41布局研究面向精细化空间管制的德州市老城区品质提升路径郊野地区总体城市设计分区导控方法基于冬季PM2.5 扩散规律的居住组团内部公共空间优化—以成都市颐和家园、三千里、虹波苑三组团为例海宁市“杭海创谷”城市设计国际咨询评述流域治理视角下的国土空间规划探讨—以大理白族自治州国土空间规划为例空间基因:驻留地方记忆的规划设计新径—南京原近代民国首都机场案例国土空间规划视角下非集中建设区规划体系构建国土空间规划视角下的城市设计响应—以山东省日照市城市设计试点为例城市设计中居住片区的引导与控制研究共生链接:都市区古镇规划策略—以成都市黄龙溪镇为例基于价值观战略决策模式的开发指导规划编制非保护类工业地段城市设计的逻辑构建—以杭州民生药厂地块为例城市自然生境空间体系构建研究—以成都天府新区直管区为例生命共同体理念下的浅山沿海地区生态保护修复顶层设计探析—以闽江流域(福州段)为例大城市国土空间规划交通指标体系构建思考海陆界面城市生活段的绿色景观与生态营造从“角落村”到“明星村”:系统论视角下广州增城大埔围村美丽乡村建设研究大都市发展视角下的近郊镇城镇开发边界划定模型研究—以徐州市铜山区近郊镇为例耦合空间规划体系的区域绿地规划思路西安纺织城地区公园绿地布局优化研究国家园林城市与国家森林城市空间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比较滨海城市风暴潮避难所分布的灾害风险适应性研究—以天津滨海新区为例易地扶贫搬迁社区的空间特征与规划对策城市轨道交通规划建设模式绿色化转型思考老年视角下社区日常消费性服务设施的感知与使用研究浙江黄岩乌岩古村传统村落空间结构与家族社会关联研究中国乡村规划建设研究进展与展望—基于国邹涵,等喻晓,等俞静郑丽红,等李婷,等朱江,等邵润青, 等杜瑞宏,等孙卓元,等杨靖,等贾刘强,等肖鹏飞,等任凌奇,等何萍,等王文奎,等马小毅,等刘利刚,等邓毛颖,等牛成,等黄槟铭,等王冰倩,等韩静,等张威涛,等杨培峰,等陈蓉,等彭科,等杨贵庆,等4-504-587-467-537-608-58-128-208-268-339-649-7110-510-1210-1810-2610-3211-7311-8111-8612-3812-4512-5112-5813-6613-7213-78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成果的文献计量分析“末梢时间”对保障房居民公共交通出行的影响我国城市公园儿童游戏场地空间布局演替的类型学研究澳门“第四空间”规划纲要及策略探索基于多源数据的北部湾城市群都市圈识别与发展规划建议东南亚地区中国境外产业园区的主要特征及发展策略当前我国国土空间规划研究评述与展望基于FLUS 模型的江西省国土空间开发模拟与评估市县级国土空间农业生产适宜性评价方法优化新时期城镇人均建设用地指标评价方法及实证研究《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标准》中15分钟生活圈关键指标讨论影响微型公共开放空间活力的建成环境因素研究社区建成环境对呼吸健康的影响研究中国城乡规划学科国际化发展态势研究—基于中国学者SCI/SSCI收录期刊文献分析社区公共交往活动的空间争夺特征与规划导控—以福州市区广场舞空间为例男性使用视角下城市公共场所育婴空间研究—以西安市大型商业设施为例共生理论视角下资源枯竭型城市区域协调研究—以铜川市为例全球化背景下国际留学生聚居区的社区响应探讨—以南京市南秀村为例福利导向的新增长主义:中西比较与中国城镇化展望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乡规划高等院校协同创新网络研究我国保障性住房政策的演进趋势、动因及协调机制城市住区建成环境步行性需求评价及差异分析—以武汉市五类住区为例城镇开发边界划定技术方法及差异研究城市诊断方法在社区更新规划中的应用—以北京石景山区八角社区为例可持续发展视角下世界园林博览会园区的后续利用研究—以青岛世界园艺博览会园区为例双城经济圈内的重庆主城区与周边各区流空间特征研究基于心理可达性的长南迳古道保护修复成效及其优先改进策略研究基于POI 混合度的城市公园体力活动类型多样舒波,等杨林川,等陈甜甜,等姚敏峰,等毛蒋兴,等袁新国,等朱雷洲,等薛峰,等傅幸之胡紫薇,等吴夏安,等韩西丽,等陈春,等秦诗文,等曾献君,等董欣,等施一峰,等王凌瑾,等李沁原,等刘晓畅赵万民,等申洁,等胡耀文,等叶锺楠,等段义猛,等王芳,等潘裕娟,等86872020年第24期 第36卷13-8714-514-1114-1715-5515-6116-516-1316-1916-2517-7117-7718-518-1218-2219-5219-5819-6420-520-1120-2021-6421-7222-522-1222-1923-5023-5723-6724-524-1224-21性研究—以深圳市福田区为例步行商业街界面形态类型与感知量化研究韧性城市理论下河流蓝绿空间融合策略研究健康水文视角下的西南山地多雨城市雨洪调控与规划应对附属型公共服务设施的内涵解析与规划刍议中观层面城市设计导则40年:回眸、反思与展望基于网络图景的重庆主城空间意象研究日常生活圈视角下的南京中心城区居民生活便利度评价研究大城市中心区小学布局满意度提升规划策略杭州市主城区公共体育设施空间分布的公平性评价城市设计内容纵向传导的现实困境及建议“自然状态”情景下的规划正当性来源与基础研究新中国城市扩张与更新的制度逻辑解析哈尔滨多中心空间结构识别与特征研究基于土地利用实施转移的陕南河谷城市空间布局研究—以山阳县城区为例协同治理视角下成片连片改造的更新模式转型探索—广州鱼珠车辆段片区土地整备实施路径的思考城市规模缩放效应的实证研究城市设计的“基础设施主义”—一种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国际趋势和空间生产模式街道吸引力对老年人活动可行能力的影响研究新发展阶段社区规划的时代认知、核心要义与实施路径上海市15分钟生活圈基础保障类公共服务设施空间布局及可达性研究城市设计中城市图层系统构建技术方法与路径初探城市脉搏:基于多源大数据的城市动态结构研究武汉市水生态基础设施空间格局研究未来城市智慧TOD 的发展趋势思考—兼议TOD 化与去TOD 化之争县域生态空间系统化修复路径与实践基于运动轨迹大数据的泸沽湖风景名胜区慢行系统优化研究国家规划体系与国土空间规划体系的关系研究新中国成立以来城市生态规划研究历程及分析成都市中心型地铁站点地区协同性评价新时代背景下我国城市高质量发展的策略探索面向低碳生活的县域城镇空间结构优化研究乡村生活圈范围测度方法与优化策略探索——以雅安市汉源县为例郑权一,等孙良,等陈竞姝李云燕徐家明,等边泓溱,等杨迪,等韩非,等魏伟,等陈玉娟,等杨一帆,等郑伊辰李晋轩,等郭嵘,等吴左宾,等许宏福,等周东东杨超韩瑞娜,等黄瓴,等马文军,等徐苏宁,等杨俊宴杨柳琪,等刘泉,等李立峰,等黄红元,等许景权彭姗妮,等杨镇铭,等李琪,等张赫,等官钰,等5-395-425-455-495-525-575-615-675-725-785-825-855-895-945-995-1035-1096-336-366-406-446-506-566-616-656-696-726-766-80直面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的城市规划反思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引发的城市发展思考与规划应对城市公共健康风险的复杂性认知与适应性规划响应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下国土空间治理体系的韧性思考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下疫情防控规划编制思考医疗科技的新趋势对城市防疫规划的启示应对重大疫情事件的跨区域联防联控机制探讨应对重大突发事件的规划反思城市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规划策略—以武汉市为例特大城市公共卫生风险识别及规划应对街区“大开放”+ 住区“中防控”+ 组团“小隔离”—“平疫”结合模式下的城市住区三级空间防控体系构建与转换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下以人的需求为导向的规划思考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大型应急医疗设施规划思考韧性城市理念下传染病医院弹性建设模式研究临时性到常备化: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下救治设施空间规划供给研究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下城市防灾规划复合化体系建构思考应对突发传染性疫情的城市民生商业供应布局规划研究城市规划中的风险管理与应对思考“冗余空间”:城市应急空间规划与管理思考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下的城乡关系思考空间联动发展和城市“升维”规划管治研究—对城市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规划思考与应对城镇空间危机预警系统研究人口输入型城市应对公共卫生事件的城市空间策略探索—以苏州市为例健康的韧性城市规划模型构建与策略韧性城市视角下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解读与响应研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下对居民健身空间的规划思考健康乡村: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背景下的乡村应对策略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背景下乡村治理的应对思考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下的乡村社区治理与空间管雷诚,等赵毅,等于婷婷,等许丽君,等金锋淑,等邱爽,等欧阳鹏,等方可,等刘斐旸,等余珂,等吴林芳,等陈保禄,等卢涛,等矫雪梅,等欧阳东,等赵东昊,等孔德静,等黄建中,等周建军,等沈瑶,等唐源琦,等倪庆梅,等夏杰,等肖婧,等李晓宇,等魏晓芳丁少平,等段德罡,等882020年(第36卷)总目次粤港澳大湾区中微观创新空间设计—以佛山三龙湾为例淮南市“多规合一”规划对城市空间特色规划的指导研究基于创新网络理论的宁波甬江科创大走廊规划探讨FLUS 模型对佛山城镇建设适宜性评价的验证与修正分析广义视角下城市公共空间的构思与应用滨海生态地区空间发展策略探索—以深圳市大鹏新区为例面向单元化风险管理的人居安全格局构建—以深汕特别合作区为例深圳市大运轨道枢纽片区城市更新困境与策略国土空间规划背景下的城市绿色生态网络规划策略及实践地域文化传承视野下的广西象州温泉城规划设计策略基于最小阻力模型的潇贺古道遗产廊道网络构建研究生态文明体制下“三区三线”管控体系建构深圳城市更新与土地整备的联动:案例实践与政策反思基于土地增值收益分配的深圳土地整备制度研究复杂存量地区综合提升路径及深圳龙岗河沿线实践门户与中心:哈尔滨建设国家边境中心城市功能定位思考“央地关系”改革视角下国土空间规划体系构建思考新时期综合保税区转型发展与空间应对—以北京天竺综合保税区规划为例高品质的田园化空间特色构建策略—以北京顺义区为例海南共享农庄发展现状及规划设计探索—以三亚南田共享农庄为例国土空间规划中发展战略规划路径转变:框架、愿景到绩效—湛江、黄石与北海的对比研究网络化治理视角下的国土空间规划传导机制研究—对广州市黄埔区规划实施路径的思考国土空间总体规划中的用途留白策略探讨—以广州增城区为例基于空间活力模拟的城镇开发边界划定研究—以北海市国土空间规划为例城市历史景观(HUL) 视角下的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编制方法研究—以广州逢源大街—荔3-653-733-793-867-697-757-807-878-568-618-669-779-849-919-959-10210-5810-6410-7010-7612-6612-7212-7812-8315-66刘洁贞,等袁勇,等谭宇文,等招晖,等李启军蔡奇杉,等杜菲,等谭琛,等陈江碧,等朱少武,等胡金龙,等赵广英,等刘荷蕾,等许亚萍,等朱骏,等蔡天抒,等荀春兵,等胡章,等魏祥莉,等李荣,等陈研新,等赵颖,等杨恒,等许宏福,等6-866-906-946-986-1026-1076-1126-1162-592-652-714-664-724-7814-4814-5614-6316-5316-6216-6616-7216-8016-8622-4622-5222-6024-4624-5224-58控—基于PPRR 模型的案例解析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背景下社区防疫规划和治理体系研究面向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健康社区治理平疫结合的城市韧性社区建设与规划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下的城市开放社区规划反思与应对策略健康融入15分钟社区生活圈: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下的社区应对健康城市理念下社区建成空间环境研究与治理——由某农贸市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引发的规划思考强化应急治理能力的韧性社区营造策略—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的启示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社区建设策略—基于“社区”概念的辨析北京国土空间规划“一张图”建设实践广州国土空间规划监测评估预警研究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与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智能化评价研究武汉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一体化业务模型研究与实践改革背景下自然资源业务重构探索与实践—以厦门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为例“数据治理”的转型:长沙市“一张图”实施监督信息系统建设的实践探索柳州市城镇开发边界划定思维探索柳州市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区划策略研究柳州市国土空间用途管制策略探索及实践巴基斯坦瓜达尔市总体规划编制探索面向2050年的瓜达尔城市发展路径探讨政府公共财政约束下的巴基斯坦瓜达尔城市空间方案演变研究瓜达尔港城协调发展思路与方案巴基斯坦瓜达尔市城市安全规划策略探讨瓜达尔城市规划管理制度困境及创新基于大数据的空间治理智慧决策系统建设理论与实践天津市国土空间规划基数转换方案研究广州市国土空间规划的体检评估基于区块链的智慧城市时空大数据平台相关研究数字国土空间规划背景下的新空间认知与分析从“数据治理”到“信息化治理”:高质量发展的空间治理方式改革探索—以长沙市工程建设项目审批管理系统为例高银宝,等刘佳燕袁媛,等于洋,等戴锏,等王兰,等黎洋佟,等王世福,等栾晓帆,等喻文承,等詹美旭,等钟镇涛,等刘瞻,等唐巧珍,等崔海波,等宁琦,等秦钦兰,等黄玉莉,等李奇,等姚苑平,等刘景华,等覃振东,等黎杰,等彭佐康,等谢盼,等张硬,等何正国,等曹先,等胡晓艳,等崔海波,等。
森林康养的理论研究与实践
森林康养的理论研究与实践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健康成为人们越来越的话题。
森林康养作为一种绿色的健康生活方式,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青睐。
本文将对森林康养的理论研究与实践进行简要介绍。
关键词:森林康养、理论研究、实践经验、发展趋势、挑战森林康养是一种将森林生态资源与健康养生相结合的生活方式。
它通过利用森林的优质空气、自然环境和特色活动,为人们提供一种远离城市喧嚣、放松身心的健康养生途径。
森林康养是指利用森林生态资源,通过多种形式的养生方法,如森林漫步、负离子呼吸、温泉等,改善人体身心健康,预防和治疗疾病的一种生活方式。
森林康养具有自然性、健康性、参与性等特点。
它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通过亲身体验和积极参与,使人们感受到自然的美好与健康的力量。
森林康养对人类身心健康具有重要意义。
它可以改善人的心理状态,增强免疫力,促进康复和预防疾病。
同时,森林康养还可以促进地方旅游经济发展,推动绿色产业和可持续发展。
目前,国内外有许多机构和项目致力于森林康养的研究与实践。
例如,韩国的“森林疗法体验馆”、日本的“森林修养村”、我国的“国家森林康养基地”等。
这些机构和项目为人们提供了丰富的森林康养体验和服务。
许多城市周边的度假村、民宿、公园等都纷纷开展了森林康养活动。
其中,有些机构在森林康养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果,如某度假村在森林中开设的“森林疗愈课程”,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体验,获得了广泛的好评。
某些大型企业也开始森林康养,将其作为员工健康福利的一部分,组织员工进行森林康养活动,提高员工的工作效率和幸福感。
森林康养作为一种新兴的健康生活方式,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和追捧。
通过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我们发现森林康养具有自然性、健康性、参与性等特点,其意义在于改善人类身心健康、预防和治疗疾病,同时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和绿色产业的发展。
在实践方面,目前国内外已经有很多机构和项目对森林康养进行了探索和应用,并且取得了显著的成果。
尽管森林康养已经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未来仍面临着许多挑战。
共生理论视角下瑞丽市生态环境协同治理对策研究
33EXPERIENCE区域治理作者简介:俞雪薇,生于1997年,在读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民族地区城镇规划与管理。
基金项目:本项目受”国家民委“一带一路”国别和区域研究中心——孟中印缅经济走廊研究中心“和”西南民族大学2020年度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孟中印缅经济走廊研究中心专项资助2020PTJS07006”共生理论视角下瑞丽市生态环境协同治理对策研究*西南民族大学 俞雪薇摘要:生态环境保护是关乎人类命脉的永恒话题,近年来我国对其高度重视。
随着孟中印缅经济走廊的建设,瑞丽作为中缅边界城市在经济发展的同时城市化进程逐步加快,人口不断增长。
在这样的情况下,瑞丽生态环境问题日益凸显。
在其经济发展的进程中,如何实现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成为瑞丽市亟待解决的问题。
为此,本文在共生理论的指导下提出了生态环境协同治理的多元主体治理对策,让政府、公众、企业和社会机构发挥其各自的作用,形成多元激励机制以有效治理瑞丽市生态环境治理问题。
关键词:瑞丽市;共生理论;生态环境;协同治理中图分类号:X17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4595(2021)03-0033-0002一、引言生态环境作为发展绿色经济的重要一环,近年来成为我国关注的热点,而生态环境问题的产生,与经济发展模式密切相关,保护与发展的长期矛盾和短期问题交织。
瑞丽市作为边境城市,第三产业在其经济增长的贡献中占据主导,2019年贡献率达到66.2%①,将打造“最美友谊边城”“全域旅游示范区”作为其发展方向,而旅游经济的发展模式对生态环境的要求较高,因此,生态环境的治理对于瑞丽至关重要,但瑞丽具有“边境”城市的特点——辖区跨越国界致使其全区治理较为困难,基本施行“政府单一治理模式”,政府在公共事务管理中占据主导地位,但对于生态环境的保护而言,政府的单一治理难以实现真正的管控。
而单靠环保机构也是杯水车薪,这就导致生态环境的治理效果并不理想。
在治理过程中面临较多困难,如权责分离、公众参与度低等问题。
基于“共生理论”的矿坑废弃地四态共生模式研究——以湘江欢乐雪域项目为例
基于“共生理论”的矿坑废弃地四态共生模式研究——以湘
江欢乐雪域项目为例
汪涛
【期刊名称】《建筑科技》
【年(卷),期】2024(8)5
【摘要】矿坑废弃地更新与改造一直备受城市更新和设计领域的关注。
以湘江欢
乐雪域项目为例,深入探讨基于“共生理论”的矿坑废弃地四态共生的更新模式。
以共生理论互惠、进化、多元、平衡的思想内涵为基础,建构矿坑废弃地生态共生、业态共生、文态共生和形态共生的研究框架。
旨在寻求一种既能保护矿坑工业文化特性,又能有机融入城市整体发展的模式,以推动因地制宜的功能共生、动态多元的
业态共生、活化交融的文态共生、融合消隐的形态共生。
【总页数】6页(P19-24)
【作者】汪涛
【作者单位】上海现代建筑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U242
【相关文献】
1.基于共生理论的城市森林保护与开发研究——以四川广元市南山发展模式为例
2.基于共生理论的四川农村医养结合养老服务模式研究
3.基于共生理论的四川农村
医养结合养老服务模式研究4.基于共生理论的职业教育精准扶贫人才培养模式研
究——以四川交通职业技术学院的实践探索为例5.基于触媒理论的人、生态、工业共生模式研究--以天津市海河柳林片区天津钢厂和天津市中板厂为例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基于生态城市理念的城市规划方案研究
基于生态城市理念的城市规划方案研究一、引言随着人口的不断增长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规划成为了当今社会中的重要议题。
然而,传统的城市规划往往忽视了对环境的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考虑,导致了许多城市面临着环境污染、资源浪费和生态破坏等问题。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生态城市理念应运而生。
本文将探讨基于生态城市理念的城市规划方案研究。
二、生态城市理念的核心要素生态城市理念的核心要素包括可持续发展、资源循环利用、生态保护和社会和谐。
可持续发展是指在满足当前需求的基础上,不损害后代的需求。
资源循环利用是指最大限度地利用和再利用城市中的资源,减少浪费和污染。
生态保护是指保护和恢复城市生态系统,提高城市环境质量。
社会和谐是指通过公平分配资源和提供良好的社会服务,实现社会公正和公平。
三、基于生态城市理念的城市规划方案1. 建设生态基础设施生态基础设施是指通过自然系统的保护和恢复,为城市提供生态服务的基础设施。
例如,建设湿地保护区和绿色廊道,可以提供水资源净化和生态保护功能。
此外,建设自行车道和步行街,可以鼓励居民步行和骑行,减少汽车使用,降低碳排放。
2. 提高能源利用效率能源是城市发展的重要支撑,但过度依赖传统能源会导致能源浪费和环境污染。
因此,基于生态城市理念的城市规划方案应该提倡节能和可再生能源的利用。
例如,建设太阳能发电站和风力发电站,可以减少对传统能源的依赖,并降低碳排放。
3. 促进循环经济循环经济是指将资源的生产、消费和废弃物的处理过程进行有机衔接,实现资源的最大化利用。
基于生态城市理念的城市规划方案应该鼓励循环经济的发展。
例如,建设垃圾分类处理中心和废物再利用工厂,可以将废弃物转化为可再生资源,减少资源的浪费。
4. 保护生态系统生态系统是城市生态环境的基础,也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要依托。
基于生态城市理念的城市规划方案应该注重生态系统的保护和恢复。
例如,建设城市公园和绿地,可以增加城市的绿化率,改善空气质量和生态环境。
国内外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
市绿化隔离带可持续经营技术及效益评价二、项目所属领域国内外研究开发现状和发展趋势1、由城市绿地到城市林业的发展城市绿地是城市中一种特殊的生态系统,它是城市系统中能够执行“吐故纳新”负反馈调节机制的子系统。
这个系统一方面能为城市居民提供良好的生活环境,为城市生物提供适宜的生境;另一方面能增强城市景观的自然性、促进城市居民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它是城市现代化和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
绿地(green space)一词,各国的法律规X和学术研究对它的定义和X围有着不同的解释,西方城市规划概念中一般不提城市绿地,而是开敞空间(Open Space),我国建国以来一直延用原苏联的绿地概念,包括城市区域内的各类公园、居住区绿地、单位绿地、道路绿化、墓地、农地、林地、生产防护绿地、风景名胜区、植物覆盖较好的城市待用地等。
尽管各国关于开敞空间(或绿地)的定义不尽相同,但它们都强调了开敞空间(或绿地)在城市中的自然属性,即都是为了保持、恢复或建立自然景观的地域。
绿地作为城市的一种景观,是城市中保持自然景观,或使自然景观得到恢复的地域,是城市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的综合体现,是城市中最能体现生态性的生态空间,是构成城市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结构上为人工设计的植物景观、自然植物景观或半自然植物景观。
绿地在城市中的功能和作用主要包括:组织城市空间的功能、生态功能(改善生态环境的功能、生物多样性保护功能)、游憩休闲功能、文化(历史)功能、教育功能、社会功能、城市防护和减灾功能。
城市绿地发展和研究进程包括:城市绿地思想启蒙阶段、城市绿地规划思想形成阶段、城市绿地理论和方法的发展阶段、城市绿地生态规划和建设阶段。
吴人韦[1]、汪永华[2]、胡衡生[3]等从城市公共绿地的起源开始介绍了国外城市绿地的发展历程,认为国外的城市绿地建设经历了从公园运动(1843~1887)、公园体系(1880~1890)、重塑城市(1898~1946)、战后大发展(1945~1970)、生物圈意识(1970年以后)等一系列由简单到复杂的城市绿地发展过程,其中“重塑城市”阶段提出了“田园城市”和城市绿带概念,绿带网络提供城区间的隔离、交通通道,并为城市提供新鲜空气。
城市森林园林景观设计理念的持续发展研究
城市森林园林景观设计理念的持续发展研究随着城市化的不断推进,城市的森林园林景观设计逐渐成为提升城市环境品质和居民生活品质的重要方面。
城市森林园林景观设计理念的持续发展研究对于创建宜居城市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探讨城市森林园林景观设计的发展趋势以及与之相关的创新理念。
1. 环境可持续性城市森林园林景观设计的持续发展需要紧密结合环境可持续性的理念。
在设计和规划过程中,应该考虑到生态平衡、水资源管理、能源效率和空气质量等因素。
例如,增加绿地面积,引入多样性的植物和动物物种,合理利用雨水,采用可再生能源等都是提高城市环境可持续性的重要手段。
2. 社区参与和互动城市森林园林景观设计的持续发展需要引入社区参与和互动的理念。
通过与居民和利益相关者的密切合作,可以更好地了解他们的需求和意见,并将其融入设计过程中。
例如,可以举办公众听证会、策划社区活动等方式,鼓励居民参与和享受城市森林园林景观设计。
3. 多功能性空间设计城市森林园林景观设计应注重创造多功能性的空间,满足不同人群的需求。
例如,可以将绿地设计成可供居民休闲、锻炼和社交的场所,也可以通过增加座椅、供水设施和步道等设施,提供更多的便利和舒适。
此外,还可以考虑将绿地与城市设施相结合,如将公园与学校、医院或办公楼相连接,形成一个多功能的城市森林园林景观系统。
4. 文化融入和历史保护城市森林园林景观设计的持续发展需要将文化融入和历史保护作为重要考虑因素。
在设计中,应该尊重和保护历史遗产,与当地的文化特色相结合。
例如,可以利用当地的传统建筑风格、艺术元素和植物品种来设计绿地,以增强其独特性和文化吸引力。
5. 科技创新应用城市森林园林景观设计的持续发展需要积极应用科技创新,提升设计效率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
例如,可以利用遥感技术和地理信息系统来评估城市绿地的面积和分布,采用模拟软件来优化景观设计,引入智能灯光系统和智能水灌溉系统来提高城市园林设施的效能。
6. 城市森林园林景观设计的经济性城市森林园林景观设计在持续发展中也需要考虑经济性。
探究森林城市的建设理念与建设特点
探究森林城市的建设理念与建设特点【摘要】森林城市是以森林为基础,注重自然生态环境的建设理念。
通过生态环境保护、绿色交通系统、建筑绿化和社区共享空间等措施,森林城市在城市化进程中实现了与自然和谐共存。
未来,森林城市的发展方向将更加注重生态保护与可持续发展,提升社会价值和市民生活质量。
对于未来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启示,提倡建设更多以绿色为主题的城市,推动全球生态环境的持续改善和人类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森林城市建设的意义在于打造更加宜居、宜业的城市空间,让城市成为生态系统的一部分,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关键词】森林城市、建设理念、生态环境、绿色交通、建筑绿化、社区共享空间、未来发展方向、社会价值、可持续发展。
1. 引言1.1 背景介绍: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人口数量的不断增长,城市面临着诸多环境和社会问题,包括空气污染、交通拥堵、生活环境恶化等。
为了改善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促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人们开始关注森林城市的建设理念。
森林城市是一种以绿色生态为主题,注重自然与人文和谐共生的城市规划理念。
通过增加绿色空间、提升生态环境、建设绿色交通系统等方式,森林城市旨在打造一个更适宜居住、更具生机的城市环境。
随着人们对环境保护意识的增强和城市规划理念的转变,森林城市建设逐渐成为城市规划的新趋势。
本文将探究森林城市的建设理念与特点,旨在为城市规划和可持续发展提供新的思路和启示。
1.2 研究意义森林城市是当代城市规划与建设中的一个重要话题,其建设理念和特点对于城市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通过深入研究森林城市的建设理念和特点,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和理解现代城市化进程中的环境挑战和发展趋势。
探究森林城市的建设理念也可以为我们提供建设生态友好型城市的借鉴和启示,帮助我们在城市规划和建设中更加注重生态环境保护和绿色发展。
研究森林城市的建设特点还可以促进城市规划和建设领域的创新和突破,为城市可持续发展提供新的路径和方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0 7 2 0 4 6)
甜一于揣譬一腓一牲鲁莲 的城市森林保护与开发研究
——以四川广元市南山发展模式为例
口 江海燕,唐德华
[摘要]城市森林是指城市地域内以森林绿地为主的各种树木总和。城市森林对城市发展有着多方 面的价值,也会使城市发展损失一些土地开发所带来的商业机会。四川广元市南山城市森林保护和 开发战略以共生理论为指导,通过挖掘和创造共生单元(广元城区与南山)之间共生条件,形成城市
2.2城市与森林共生条件的创建 根据共生理论,南山和广元市这
两个共生单元要形成互惠互利的共生
体需求'除之了外以,匕还分藏析葫的足相三互方之面间的存共在乏共主生条
1牛.即共生力、共生目标和共生效益。 2.2.1发掘潜在的共生力
城市与南山两个共生单元彼此之 间的需求是长期存在的,但南山在未 开发之前,双方并没有很好的发生共 生作用。根据共生理论尽管双方的条 件能够满足对方需求,但还需要创造 或挖掘彼此互相吸引、互相接近的共 生力。即城市拥有数量可观的客源潜 力,但如伺能将之吸引到南山;南山拥 有的区位、用地、资源条件如f-嘣酬七、 提升以能够满足城市生态、休闲、景 观、发展新动力的需求。因此有必要 通过更深层次的分析,寻求双方发生 作用的共生力。
1研究背景与理论基础
1.1城市森林的相关背景研究 1.1.1城市森林的功能
与其他市政基础设施~样,城市森林作为 城市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已被广泛认识。城市 森林提供了多种价值和服务,其功能包括生态、 经济、社会和文化等多方面,具体表现在调节 /J诈科英、节约能源、改善空气质量、稳定土壤、
减样少№侵美蚀化、环控境制、洪利涝二、j降懒低、噪增音强、娱增乐加休生闲物等多
——南山共生发展的战略模式,使南山战略性地发展成为“南山旅游商务区(RBD)——森林公园”共 生体,实现城市森林与城市之间互动发展。 [关键词]城市森林;共生发展;旅游商务区;森林公园;广元市
[文章编号]1006一0022(2009)02—0078一05[中图分类号]TU984.12+9[文献标识硼B
共生理论在我国也得到广泛认同 和应用[12][14]。在宏观层面用于研究城 市群之间的关系,在中观层面用于城市 整体或城市功能区的开发策略[11][1 5】,
蜊在删微十观、层场面卢用斤于谲城十市及内建部蜀局溉部1等空[间1 6的J。
2理论的运用
城市森林是—种生物生态系统生 物体之间的互惠共生关系是城市森林 可持续发展够拭的最好模仿手口f茜鉴。本 文以四川广元市南山开发战略研究为 例,将共生理论应用在城市森林发展中。
[3][4]。其中,生态功能作为城市森林的基本功
78 规螂哺尸L闩flnE宠5
万方数据
图1四川省广元市南山地区卫星影像图
图2城市整体发展格局及发展战略示意图
能,而文化、经济和社会功能则是其 提升功能,需要通过专门的规划、设 计、建设才能达到。城市森林的经济 功能除了林木本身的经济价值外,更 多地体现在其环境对周围地产价值的 外部性影响上。早期的休闲价格分析 法(The HedOnl c Prl c1 ng MethOd) 以及最近大量的研究均表明:森林或 绿地的质量对附近的资产具有正效应, 并因其愉悦功能在吸引旅游、人才、商 务以及更好的房地产价格方面成为城 市增长和社会发展的新动力[5][6]。 1.1.2城市森林的发展模式
城市森林的发展分为宏观和微观 两个层面。宏观层面是指城市或市域范 围内所有森林的保护、布局、开发、培 育、管理和经营等。我国有将森林引入 城市的“森林城”模式、公益林和商品 林分而治之的“分类经营”模式、结合
匀i布自然捌受粥的“园材甚啦妒楱贰、
将森林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相结合的 “生态经济”模式、在城市的郊区营造 大规模环城绿化带的“环城绿带”模式 等[7Jo微观层面则指对9友市森林的具体 保护和开发方面,注重加强城市与林区 之间的联系,形成城市、林区互助共进
and晰Iopment U悯n For琶烈P脚n例on
case跚dy BasecI on SvmbiOsis 111eOry:A
of Sou廿1 Mountain.n Guang、,uan,Jiang HaiVan,1-ang Dehua
岫姗删Urban forest is a∞Ilective meaning of di仟l≥rent size forests in urban area.Urban forest has
通过对广元市(宏观层次)和南山 (微观层次)的现状分析,确定双方一 致的发展目标具体表现在生态、社会、 经济、景咒孵口文化等方面(表1)。共生 目标分为两个层次:生态和社会目标是 基本目标经济、景观、文化目标则是 提升目标。通过相应的建设内容和总 体设想,保障森林与城市共建的生态 —社会—经济—景观—文化复合效应。
森林资源与乡村田园风旁雠吉合,依托
已初步建成的特色旅游休闲街等人文
80规鳓师PLannER§
万方数据
表1共生单元城市与南山的主要共生目标一览表
共生目标发展定位
建设内容和设想
时促进和保障广元市发展成为川北著 名旅游贼市和旅游服务基地。
资源,通过旅游地产开发,将其建成集 特色餐饮、住宿、游览、购物、娱乐和 休闲功能及信皂服务和宣传功能于—体 的城市旅游商务区(RBD),则可大大提 升广元市区作为各条旅游线路的重要休 憩节点的功能,真正发挥中fc蝴沛应具 备的特色和高端旅游服务功能。因此, 旅游地产和生态旅游相结合,威为共生 单元产生共生作用的共生力。 2.2.2确定一致的共生目标,以 保障共生效应
僦、揪园馘、飓铫区槭、 的局面,具体的发展模式包括置见光农业
主题公园模式、旅游尉段区模式l引。 1.1.3城市森林发展面临的问题
尽管人们普遍认识到城市森林
对城市生态安全的重大意义,但由 于它处在人口高度密集、人工景观 高度集中的城市化地带,城市大规 模的开发建设往往不能有效保障城 市森林用地,使得城市规划与城市 森林建设脱节,进而导致城市林地 仍然是补充式和填空式地发展、森 林结构不合理导致森林生态功能缺 乏完整性和系统性、城市建设侵占 森林绿地导致林地被城市硬质空间 代替等问题[9|。
pa水.Guangyuan嘶 IIe扪棚—融U巾an fo陀st.Symbioac deveIopment,Rec陀at.onaIbusiness distrid.Fo怕st
城市化的迅猛发展,城市与城市之间的自 然隔离带或生态隔离区近乎消失。城市森林的 保护与开发的问题被重视起来。“城市森林” (Urban FOrest)是指城市地域内以森林绿地 为主的各种树木总和,包括城市建成区,近郊 区和远郊区的范围[1|。城市森林在为城市发展 提供良好环境的同时,也损失了土地开发他用 的巨大的商业机会,并需要大量的财政资金用 于森林保育【2J。因此,城市森林因占用土地和 公共资金而与城市发展之间必然存在强烈的 冲突,而如何通过合理的发展战略化解这种>中 突则成为城市发展的重要问题.
1.2共生理论及其应用 1.2.1共生理论
“共生”(Symbl osl s)指共生单元 之间在一定的共生环境中,通过直接 的营养物质的交流,相互依赖、相互 依存、相互获利[10]。共生由共生单元 (U)、共生模式(H)和共生环境(E)三 要素构成。其中,共生单元是指构成 共生体的基本能量生产和交换单位, 是形成共生体的基本物质条件。共生 模式又称共生关系,是指共生单元相 互作用的方式或相互结合的形式。共 生单元以外的所有因素的总和构成共 生环境。是共生关系存在发展的外生 条件。在三个要素中.共生单元是基 础,共生模式是关键.共生环境是重 要外部条件,它们相互影响.相互作 用.共同反映着共生系统的动态变化 方向和规律【11j。
1.2.2共生理论在城市规划中的 应用
将共生理论应用到城市发展战略 研究,所要求的共生条件包括:①共 生体之间存在共生的需求;②需要为 共生体创造或挖掘它们之间产生相互 接近和吸引的共生力:③共生体之间 要有较为一致的共生目标;④共生的 结果能产生共生效应[11][1 259 年所提出的“从机械原理的时代走向 生命原理的时代”的认识进行着以生 命原理为基础的建筑和城市设计,主 张摈弃个体、强调整体,将个体通过 关联而整合为整体,主张城市功能形 成细胞状相互依存的关系[13]。
城市对南山的需求是多方面的, 包括在生态方面通过南山森林保育, 提升城市的“绿色屏障”和“南肺”功 能;在社会方面通过开发南山,创建 市区休闲场所功能;在景观方面通过 改造南山,提供南部城区景观背景和 景观节点,提升城市品位价值的功能; 在城市建设方面通过开发南山,拓展 城市发展空间,均衡城市南北发展格 局,寻求城市发展新动力。
广元市城市总体规划将其定位为 川北的旅游城市;}叻彘游服务中心。通过 对其旅游发展珊状调查和分忻'发现广 元市虽然具备区位和资源优势但还远 远达不到旅游服务中心所应当具备的 条件和应当发挥的功能而在其已经完 成的旅游发展规划和城市总体规划中
均未般见提升这—功能的发展策略。
政府开发南山的政策为提升南山 的功能提供了良儿尽管南山的玖舫旅 游资源级另J环赢不具备吸引远程游客 的能九但如剽哿其丰富臼磷研幺水文、
其中,拓展城市发展空间的需求 是城市发展最迫切、最根本的开发动 力。广元市区建设主要集中于北瓿发 展格局呈现北重南轻的不均衡状态 (图2)。形成原因—方面与广元城区发 展历史有关,—方面在于山水之间的距 离决定了城市开发的强度。南山横贯广 元市区南片,占据了城市南部所有的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