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学易试题君之每日一题君2019年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2019届高三地理一轮复习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
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2018届天津市部分区(武清区等)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在农业循环经济发展中,日本各地因地制宜、各具A .生态农业B .清洁生产C .传统的自给农业D .有机农业4.根据图示,关于实施该农业模式的建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①改变了南方原来单一的农业结构,使种植、养殖、深加工多种经营相互补充、相互促进②开展了循环利用,改变了农田施肥结构,有效保护了土地资源③利用了沼气池、太阳暖房、太阳能热水器,开源节流,净化了环境,保护了生态1 .爱东町循环经济的主导产业为A .林业生产B .畜牧养殖 2 .爱东町循环经济的发展A .实现了污染物的零排放C .加大了资源消耗总量C 种植业D .废弃物的综合回收利用 B .改善了生态环境 D .增加了生产成本 特色,其中滋贺县爱东町的农业循环经济最为典型。
读下图,回答下下图为我国南方某农场的农业发展模式图,读图回答下3.在农业经济结构中,该农场的农业发展模式属于1 / 6④因地制宜采用了立体农业模式,利用特有的气候条件,取得良好的环境效益A .①②B .②③C .③④D .①④(2018届河南省天一大联考高三上学期阶段性测试(二))阳白村位于山西省五台县南部山区,盛产玉米、高 粱,素有五台“粮仓”之称。
然而,有一段时期,阳白村却陷入了“增产不增收”的怪圈。
目前该村通过种田产粮、粮食酿酒、酒糟喂牛、牛粪生虫、粉虫喂鸡、鸡粪种粮的循环农业链条实现了闭合发展。
据此完成下题。
(2018届河北省衡水中学高三上学期一调考试)下图是某区域等高线、等深线分布示意图。
读图完成下题。
8.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5 .过去阳白村“增产不增收”的主要原因是A .农产品品质低B .农村劳动力少 6 .该村突破“增产不增收”怪圈的关键环节是A .粮食酿酒B .酒糟喂牛 7 .该村发展循环农业可以A .增加可用耕地面积C .交通运输不便D .对市场适应性差C .牛粪生虫D .粉虫喂鸡 8 .加快城市化进程 D .提高农产品的价格A .甲、乙两地7月份均多雨 C .丙位于大陆架上9.危及到丁地附近海岛国家生存的主要环境问题是A .火山、地震B .泥石流、滑坡 狐猴是排在世界濒危动物名录第一位的野生动物 加斯加岛。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模块二 第四章 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含解析)
【第一讲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及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之小船创作一、环境问题的概念与类型1.概念:由于人类活动或自然原因使环境条件发生了变化,并对人类及其他生物的生存和发展造成影响和破坏的问题。
2.类型二、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问题成因表现后果部分资源趋于枯竭,人均资源拥有量减少人类长期大规模地开采和破坏自然资源自然资源数量锐减和质量下降资源不能满足人类需求生态破坏,生物多样性受损人类长期砍伐森林和开垦草原生态系统破坏,加剧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和生态恶化,生物多样性受损生态恶化环境污染,人类生存环境质量下降人类生产、生活过程中排放有害物质水污染、大气污染、土壤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噪声污染、辐射污染等人类生存环境质量下降三、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1.古代人地关系思想的产生阶段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对人地关系的认识人类社会早期对环境影响极为有限,处于被动地适应环境的境地很肤浅农业革命以后随着人口增加,对资源和环境开发利用的强度与广度增大,出现各种环境问题认为人类社会发展是由地理环境决定的2.现代人地关系思想的发展【注】环境污染、生态破坏和资源短缺的区别与联系(1)区别:环境污染是指由于人类任意排放废弃物和有害物质,导致环境质量下降,如水污染、大气污染等。
生态破坏是指由于人类对环境的破坏,导致环境退化,从而影响人类生产和生活,如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等。
资源短缺是指资源数量不能满足人类的需求,如水资源、矿产资源短缺等。
(2)联系:环境污染往往引起生态破坏和资源短缺,生态破坏往往引起资源短缺,资源短缺也会引起生态破坏。
【联】人地关系示意图考点环境问题的成因及表现(一)环境问题的成因从产生的机理来看,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有两方面:一是人类向环境索取资源的速度超过了资源本身及其替代品的再生速度;二是人类向环境排放废弃物的数量超过了环境的自净能力。
如下图所示:(二)环境问题的表现1.环境污染及其衍生出的问题(1)环境污染问题(2)由环境污染演化而来的问题(1)我国北方的沙尘暴愈来愈频繁。
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全国通用)
第九章 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
[解题能力培养]
农药
达标 慢
第九章 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
答案 (1)河套灌区的农田退水绝大部分排入该湖,化肥、农药的使用使得湖 水污染加剧;当地工业与城乡生活废水也都排入该湖;所在区域气候干旱、降 水少,湖水以水渠进入和排出,吞吐量较小,流动性差,污染物在湖中积累, 污染逐渐严重。 (2)①减少化肥、农药的使用,改变种植结构,采取绿色生产;②严格执行工 业和生活废水的排放标准,控制入湖废水排放量;③及时清淤,采用生物措施 净化;④执行环保法,加大违法排污处罚力度;⑤加大环保宣传,增强人们的 环保意识等。(其他合理答案也可)
第九章 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
(2)主要原因:
矿物燃料
(3)影响:
冰川消融
农田盐渍化
第九章 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
第九章 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
(3)应对措施
减少化石燃料燃烧
应 对
禁止乱砍滥伐,保护绿色植被
措
施
开发新型能源
加强国际间合作
第九章 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
2.臭氧层的破坏 读“臭氧层对地球大气的保护作用”图, 回答问题。 (1)臭氧层的作用:强烈吸收__太__阳__紫__外__线__, 被誉为地球的保护伞。 (2)现状:全球都遭到了不同程度的破坏, __南__极__上空的臭氧层破坏最为严重。 (3)原因:__氟__氯__烃__化合物的大量使用。 (4)影响:①危害人类的健康;②影响农作物和海洋生物的生长繁殖。
第九章 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
考向精炼
角度1 环境污染
1.近地面大气中CO2的浓度变化是自然和人类活动综合作用的结果,受到大气 运动、植被状况、地形和人类活动等因素的影响,也存在时空差异。下图 是北京市大气中CO2的浓度年变化(a)及4月日均变化(b)示意图。回答(1)~(2) 题。
2019年高考地理一轮总复习2.6.1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课件湘教版
栏目导引
考点一 考点二 考点三
环境问题成因及表现 可持续发展 循环经济关联图的判读
考点一 环境问题成因及表现
要点研析 题组精练
请 点 击 相 关 栏 目
1.地理环境 与人类活动 的关系原理
2.环境问题的地域差异 (1)城市和乡村的环境问题的差异 地区 环境问题 形成原因 城市 主要表现为环境污染,如大气 由于交通、工业活动与人类居住地 地区 污染、水污染、噪声污染等 的过度集中,造成污染物的集中 乡村 主要表现为生态破坏,如水土 利用资源的方式不当或者强度过大 地区 流失、荒漠化、土地盐碱化等 (2)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环境问题的差异 地区 发展 中国 家 发达 国家 形成原因 ①人口增长很快,环境承受着发展和人口的双重压力; 较发达国家严重, ②没有足够的能力进行环境保护,环境意识不强;③ 以生态破坏为主 发达国家将污染严重的工业转移到发展中国家 较发展中国家轻, 利用其强大的经济力量进行环境污染的防治,使其环 以环境污染为主 境状况大为好转 环境问题
水质污染、工农业生产用水量 华北平原的春旱 大及降水少 城市建设用地增加等 耕地减少、草场退化 利用效率低、浪费严重,资源 我国东部地区能源短缺 分布不均
解决环境问题的对策的分析思路
环境问题的防治对策应针对具体的环境问题分析,问题不同,解决措施不同。
(1)污染问题:根本措施在于减少污染物排放(可通过提高利用率、净化处理 后排放、使用环保原料和燃料等达到目的),同时加强绿化,以增强环境自 净能力;对于全球性问题还需加强国际合作。 (2)生态破坏问题:治本在于恢复生态,因此首先要改变和停止不合理的人 类活动,其次通过恢复植被、水域等增强环境的平衡调节功能。
3.主要环境问题的表现与成因
2019届高考地理一轮第2部分 第12单元 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
箭头①②分别代表人类从环境中获取物质和能量。 箭头③④指人类将新陈代谢和消费活动(包括生产消 费和生活消费)的产物, 以废弃物的形式排放到环境中去。 箭头⑤⑦是指人类通过生活、生产活动对环境产生 影响。可分为两个方面:一是遵循自然规律,合理利用 资源,使环境得到保护或改善;二是不合理利用,使环 境质量下降。
生态
破坏
根本在于恢复生态,因此首先要改变和停 止不合理的人类活动,其次通过恢复植被 、水域等增强环境的平衡调节功能 要从“开源”(替代资源的开发、加强储 量勘探等)和“节流”(提高利用率、减少
资源 短缺
浪费、加大资源循环利用等)两方面入手
【典题】 (2017· 全国卷Ⅱ)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 要求。 山西省焦煤资源丰富, 其灰分和硫分含量较低, 所生 产的冶金焦供应全国并出口。 据调查, 1998 年山西省有 1 800 余家小焦企业。随着国家相关政策和法规的实施,山 西省逐步关停这些小焦化企业,
箭头⑥⑧是指环境把它所受到的影响反过来作用于 人类本身。这种反作用,一种是良性的,另一种是恶性 的,会影响人类生产生活和健康,甚至危及人类的生存。
2.解答有关环境问题的思路 环境问题主要是由人为原因引起的,而自然原因也 是环境问题形成的重要原因。 (1)分析自然原因时应注意以下几方面。 ①地形条件:封闭低洼的地形,使污染物不容易向 外扩散,容易产生大气污染和酸雨。 ②逆温天气:空气的垂直运动受阻,使污染物停留 在地面附近,加剧了大气污染。
生态破坏
思考探究 2:发展中国家的环境问题比发达国家严重 的原因有哪些?
答案: 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环境问题突出, 一是环境承 受着人口增长与发展的双重压力,二是发展中国家和地 区经济、技术力量薄弱,三是发达国家产业转移,转移 污染。
2019年高考真题和模拟题分项汇编地理专题13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解析】
2019年高考真题和模拟题分项汇编地理专题13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解析】专题13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2019年高考真题】(2019年新课标全国卷Ⅲ)【环境问题】我国人口众多,生活垃圾产生量巨大,迫切需要对垃圾进行无害化、资源化处理。
近些年,某企业开发了厨余垃圾自动处理系统,并在全国很多城市推广。
图1示意该厨余垃圾自动处理系统的主要工艺流程。
据此完成1~2题。
1.厨余垃圾是图示自动处理系统中的A.肥料 B.原料 C.能源 D.产品2.符合图示自动处理系统局部工艺流程的是A.废渣→生产沼气→沼气发电 B.工业油脂→提取生物油脂→有机渣C.有机渣→生产沼气→废渣 D.生产沼气→有机渣→提取生物油脂【答案】1.B 2.C【解析】本组题以厨余垃圾自动处理系统为切入点,考查了进行垃圾无害化、资源化处理等相关问题,引导考生从身边小事做起,关心和保护环境,注重读图分析及运用地理知识分析生活中的环境问题,难度较低。
1.读图可知,图中示意厨余垃圾自动处理系统的主要工艺流程,厨余垃圾自动处理系统中厨余垃圾是作为无害化、资源化处理的对象,是处理系统中最初阶段的输入物,即原料,B正确。
故选B。
2.由上题分析可知,厨余垃圾是作为无害化、资源化处理的原料,图示自动处理系统工艺流程中从厨余垃圾开始分拣,其中最长的处理流程为:厨余垃圾→分拣→提取生物油脂→有机渣→生产沼气→废渣与沼气发电,结合选项可知C符合,故选C。
(2019年江苏卷)【环境问题】图6为“华东地区和东北地区的城市大气PM2.5和S02多年平均浓度日变化曲线图”。
读图回答13—14题。
13.两地区的城市大气PM2.5浓度一般在10时以后下降,其主要原因是A.户外活动减少,利于污染物沉降 B.降水频率增加,有利于空气净化C.热岛效应增强,利于污染物扩散 D.汽车流量减少,尾气排放量减少14.华东地区大部分时段大气S02浓度低于东北地区,主要的影响因素是A.能源结构 B.人口密度 C.资源条件 D.出行方式【答案】13.C 14.A【解析】考查人类活动对于大气环境的影响。
2019年全国版高考地理一轮复习必刷题:第13单元 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
第十三单元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考点1环境问题【全国卷】(2013年大纲卷,7~9)赤潮是某些浮游生物暴发性繁殖引起水色异常和水质恶化的现象。
赤潮的出现和人类活动排放的污染物有关。
据此完成1~3题。
1.引发赤潮的污染物主要为( )。
A.重金属盐B.氮、磷营养物C.固体废弃物D.泄漏的石油2.赤潮暴发的海域一般 ( )。
A.水温偏高、风力偏大B.水温偏低、风力偏大C.水温偏高、风力偏小D.水温偏低、风力偏小3.赤潮多发的海域位于( )。
A.赤道附近B.大洋中部C.中、低纬近海D.高纬近海【解析】第1题,以赤潮为背景,考查了环境问题的相关知识。
赤潮的成因是海水的富营养化,赤潮主要是人类生产生活中排放的氮、磷营养物促使某些浮游生物的暴发性繁殖和生长,导致水体缺氧,从而引发一系列问题。
第2题,考查赤潮形成的水温条件和气象条件。
赤潮多发生在水温偏高的海域,此时,若风力偏小则不利于海水散热和污染物的扩散,容易导致赤潮的暴发。
第3题,考查赤潮多发的海域位置。
赤道附近海域降水量大且氮、磷污染物排放量有限;大洋中部受人类活动排放的氮、磷污染物影响很小,不易发生赤潮;中、低纬近海既有温度条件,又有大量的氮、磷营养物,赤潮多发;高纬近海水温低,不易发生赤潮。
【答案】1.B 2.C 3.C【地方卷】(2015年上海卷,8~10)赤潮是海洋中由海水富营养化造成的常见污染类型。
20~30 ℃是赤潮发生最适宜的温度范围,赤潮发生的环境条件如下图所示。
4.根据赤潮发生的主要环境条件可以判断,在我国较易发生赤潮的海域一般是( )。
①南方近岸海域②城市近岸海域③北方近岸海域④乡村近岸海域A.①②B.②③C.①④D.③④5.我国沿海赤潮一般发生在( )。
A.9月到11月B.12月到2月C.3月到5月D.6月到8月6.如果赤潮发生的海域,有寒冷的沿岸流经过,其对赤潮的影响是( )。
①使污染区域更集中②加剧污染程度③使污染区域更分散④减轻污染程度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解析】第4题,由图文材料可知赤潮发生最适宜的温度范围为20~30 ℃,应为南方近岸海域;有机物、营养盐等物质在城市近岸海域较丰富。
2019届 一轮复习 专题11.1 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2019年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精品资料
1.人地关系思想的历史演变。
2.人类所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
3.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协调人地关系的主要途径。
一、环境问题的成因与表现1.人地关系的历史回顾2.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读世界部分地区环境问题分布图,回答问题。
(1)主要表现①资源短缺:如土地资源、水资源等。
②生态破坏:如土地荒漠化(图例甲)、水土流失、植被破坏(图例乙)。
③环境污染:如大气污染、海洋污染等,图例丙为酸雨危害。
(2)产生的原因:人口的过度增长、自然资源利用不合理和片面追求经济增长。
(3)地区差异①城市地区主要表现为环境污染,乡村地区主要表现为生态破坏。
②发达国家主要是环境污染,发展中国家是生态破坏,与发达国家相比,发展中国家的环境问题更为严峻。
【易错提醒】(1)环境问题并不单指环境污染环境出现的不和谐发展就是环境问题,其表现主要有三种:环境污染、生态破坏和资源短缺。
(2)人口增长并不是环境问题产生的根本原因人口的增长可以引发环境问题,但并不是环境问题产生的根本原因,其根源在于人类与环境的不协调发展。
(3)乡村地区或发展中国家并非只有生态破坏,没有环境污染乡村地区或发展中国家生产力水平相对较低,利用资源的方式不当或强度过大,环境问题以生态破坏为主,但并不是说乡村地区或发展中国家只有生态破坏,没有环境污染。
【要点突破】1.环境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2.主要环境问题的表现、成因及防治措施二、可持续发展及其实践1.走向人地协调——可持续发展读可持续发展复合系统示意图,回答问题。
(1)基本内涵①图中A 表示经济系统,B 表示社会系统,C 表示生态系统。
②在可持续发展复合系统中,生态持续发展是基础,经济持续发展是条件,社会持续发展是目的。
(2)基本原则:公平性原则、持续性原则、共同性原则。
2.中国的可持续发展实践 (1)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必然性 ①严峻挑战⎩⎪⎨⎪⎧庞大的人口基数人均资源不足环境污染严重②行动:1994年3月,国务院发布了《中国21世纪议程——中国21世纪人口、环境与发展白皮书》。
2019通用版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第31讲 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
第十二章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第31讲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见学生用书P136)1.人地关系的历史回顾2. 直面环境问题(1)人类与环境的关系①人类的生存和发展要占据一定的__环境空间__,从环境中获取物质和能量。
②人类活动的__废弃物__要排放到环境中。
(2)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①向环境__索取__资源的速度超过了资源本身及其替代品的再生速度。
②向环境排放废弃物的数量超过环境的__自净能力__。
(3)环境问题的表现及地域差异(4)环境问题产生的危害①全球性的:已危及__人类__的生存。
②局域性的:已成为__社会公害__,并制约经济发展和危害人体健康。
3.走向人地协调——可持续发展(1)环境问题的实质:__发展__问题。
(2)可持续发展①概念:既满足__当代__人的需求,又不危及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发展。
②内涵:生态持续发展是__基础__,经济持续发展是条件,社会持续发展是目的。
③基本原则:公平性原则、__持续性__原则、共同性原则。
4.实施可持续发展的途径——发展循环经济(1)手段:__环境__无害技术。
(2)核心:提高生态效益。
(3)方式:环境友好方式。
(4)目的:实现经济活动的生态化。
(5)意义:推进可持续发展,是我国实施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
(6)实践①调整工业经济结构,发展__清洁生产__。
②调整农业经济结构,推行__生态__农业。
一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1.环境问题的形成机理从产生的机理来看,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有两方面:一是人类向环境索取资源的速度超过了资源本身及其替代品的再生速度;二是向环境排放废弃物的数量超过了环境的自净能力。
如下图所示:2.主要环境问题的表现、原因、实例环境问题类型的判断方法根据各类型的含义及相互间的关系进行判断:①环境污染是指由于人类任意排放废弃物和有害物质,导致环境质量下降。
②生态破坏是指由于人类对环境的破坏,导致环境退化,从而影响人类生产和生活。
③资源短缺是指资源数量不能满足人类的需求。
2019版高三地理一轮复习 第十三单元 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含5年高考真题)
2019版高三地理一轮复习第十三单元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含5年高考真题)题组1 环境问题(2015上海地理卷)赤潮是海洋中由海水富营养化造成的常见污染类型。
20~30 ℃是赤潮发生最适宜的温度范围,赤潮发生的环境条件如下图所示。
读图回答1~3题。
1.根据赤潮发生的主要环境条件可以判断,在我国较易发生赤潮的海域一般是( )①南方近岸海域②城市近岸海域③北方近岸海域④乡村近岸海域A.①② B.②③C.①④ D.③④2.我国沿海赤潮一般发生在( )A.9月到11月 B.12月到2月C.3月到5月 D.6月到8月3.如果赤潮发生的海域,有寒冷的沿岸流经过,其对赤潮的影响是( )①使污染区域更集中②加剧污染程度③使污染区域更分散④减轻污染程度A.①② B.①④C.②③ D.③④解析:1.A 2.D 3.D 第1题,由图文材料可以读出,赤潮发生最适宜温度范围为20~30 ℃,应为南方近岸海域;有机物、营养盐等物质在城市近岸海域较丰富,故选A。
第2题,根据材料中的信息:赤潮发生最适宜温度范围为20~30 ℃,推断6月到8月发生赤潮的可能性较大,故选D。
第3题,赤潮是在温度比较高、光照较强、营养物质比较丰富的条件下产生的,当有寒冷的沿岸流经过时,可以降低赤潮产生的污染程度,但也会使污染扩散,故选D。
(2015北京文综卷)从太白山的北麓往上,越上树木越密越高,上到山的中腰再往上,树木则越稀越矮。
待到大稀大矮的境界,繁衍着狼的族类,也居住了一户猎狼的人家(引自贾平凹《太白山记》。
太白山为秦岭主峰,海拔3 767米)。
据此,回答第4题。
4.如果过度猎狼,将会( )①造成山区生物多样性减少②增加山区的环境承载力③导致不良消费观念的形成④破坏可持续发展的公平性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解析:D 考查区域生态环境问题及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解题的关键是正确理解“公平性”的含义。
过度猎狼会导致狼的种类和数量减少,造成山区生物多样性减少,①正确;过度猎狼可能降低山区的环境承载力,②错;不良消费观念与过度猎狼无关,③错;公平性原则指同代人之间、代际之间、人类与其他生物种群之间、不同国家与地区之间的公平,人类的发展不应危及其他物种的生存,④正确。
2019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课练(21)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含解析)新人教版
课练21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4分)读图,回答1〜2题。
1 •图中先儒之言较能体现可持续发展的()A. 共同性原则B. 持续性原则C. 公平性原则D. 共同性原则和公平性原则2•进入工业文明以来,人与自然发展的不和谐主要体现在()A. 人们感受到了自然的超强威力B. 人类更理解尊重自然的必要性C. 资源短缺和环境污染加剧D. 对边远地区土地资源过度开垦答案:1.B 2.C解析:本题组考查可持续发展。
第1题,从图中先儒之言告诉我们不能竭泽而渔,要捕育结合,达到年年有鱼的目的,体现出可持续发展的持续性原则,B正确。
第2题,进入工业文明以来,人与自然发展的不和谐主要体现在资源短缺和环境污染加剧,C正确。
A、B体现的是人类要与自然和谐,故错误;人与自然发展的不和谐不只在于对边远地区土地资源过度开垦,在人口、城市密集区也出现了人与自然不和谐的行为,D错。
“蓝化效应”是指城市水体面积在城市环境保护中所起的作用。
下表示意我国一些城市市区水域面积的数据(单位:平方千米)。
据此完成3〜5题。
3. 清洁的水体在城市环境保护中有重要作用,主要体现在()A. 形成对流净化空气B •净化各种生产污水C.方便居民生活用水 D •释放热量调节气温4. 目前,我国城市建设中往往忽视水体的“蓝化效应”,其原因可能是()A. 城市发展缺少规划B •城市市区用地紧张C.城市内涝灾害严重 D .城市环境质量低下5•仅从自然条件考虑,北京市水体“蓝化效应”最差的季节出现在()A.春季 B .夏季C.秋季 D .冬季答案:3.A 4.B 5.A解析:第3题,城市水域中的水体由于蒸发形成对流,有利于空气流动,从而净化空气。
冬季水体温度高,能够释放热量,使气温升高;夏季水体温度低,吸收热量,减弱城市热岛 效应,故D 项说法不全面。
C 项所述内容不是对环境保护的作用, B 项说法过于绝对。
故 A 项正确。
第4题,城市市区用地紧张,土地价格高,规划者不愿意将城市内大量土地规划为 水域。
2019版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二部分人文地理第九章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练习湘教版
第九章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卜跟踪检测[基础巩固组]F 图为某时期某区域的人地关系示意图。
读图,完成1〜2题。
1•上图反映的人地关系思想是 A. 崇拜自然 C.征服自然2•图示人类活动可能引发的环境问题主要有 ( )①荒漠化②水土流失 ③酸雨危害④环境污染A. 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解析:第1题,图示内容为人类大规模开垦耕地,反映了征服自然的人地关系思想。
第 2题,不考虑实际,无节制的开垦土地易造成水土流失和荒漠化等生态问题。
答案:1.C2.AF 图为不同社会阶段资源利用示意图,图中数字表示智力资源、矿产资源、空间资源3. 图中数字与资源类型配对正确的一组是( ) A. ①一智力资源 ②一矿产资源B. ①一空间资源 ③一矿产资源C.②一空间资源 ③一智力资源D.②一矿产资源 ③一智力资源4.工业文明阶段, 曲线①增长迅速的主要原因是A. 资源消耗总量不断增加B.改造自然D.谋求人地协调发展指区位条件)。
读图,回答(主要B. 资源种类增多,利用率提高C. 区位条件增多,影响程度增大D. 劳动力数量增多,素质提高解析:第3题,随着社会推进,智力因素越来越重要,故③为智力资源;工业革命后,矿产资源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增强;进入生态文明阶段,矿产资源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减弱,故②为矿产资源。
第4题,由上题可知,①为空间资源,工业文明时期,生产力快速发展,人们掠夺式开发空间资源,空间资源的利用广度和深度快速增加。
答案:3.D 4.C按常理,鸭子长得越快鸭农越赚钱。
但在湖北云梦、京山等地,一些鸭农却养起了“慢生鸭”。
在自然环境中捕食,辅之以麦麸、玉米、谷糠和青饲料,这样养的鸭比用有添加剂的浓缩饲料喂养的晚2个多月才能出栏,但肉质好,价格高,成为更为赚钱的绿色食品。
据此完成下题。
5•“慢生鸭”饲养者在利于消费者健康的前提下获取高利润的做法,体现了可持续发展的()A. 公平性原则B.持续性原则C.共同性原则D.公正性原则解析:“慢生鸭”饲养者在利于消费者健康的前提下获取高利润的做法,体现了同代人之间的公平性原则。
2019高中地理 每日一题之快乐暑假 第10天 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含解析)新人教版
第10天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高考频度:★★☆☆☆难易程度:★★☆☆☆读某地生态农业循环模式示意图,完成1—3题。
1.图中a、b、c分别表示A.居住区、种植区、乳畜养殖区B.居住区、乳畜养殖区、种植区C.种植区、居住区、乳畜养殖区D.乳畜养殖区、居住区、种植区2.该模式中自然山林区的生态作用是①涵养水源②提供能源③美化环境④生产沼气A.①④B.②③C.①③D.②④3.下列措施,有利于当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是A.增加化肥使用,提高作物产量B.不断砍伐森林,扩大粮食种植面积C.发展生态农业,实现多种经营D.回收利用废弃物,实现污染零排放不适用于农业。
故选C。
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一、人地关系的历史回顾二、直面环境问题1.人类与环境的关系2.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3.环境问题的地域差异三、走向人地协调——可持续发展1.概念:既满足③的需求,而又不危及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发展。
2.内涵:④持续发展(基础),经济持续发展(条件),⑤持续发展(目的)。
3.基本原则:公平性原则、⑥原则、共同性原则。
四、中国的可持续发展实践1.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必然性(1)严峻挑战:庞大的⑦,人均资源不足,环境问题严重。
(2)行动:1994年3月,国务院发布了《中国21世纪议程——中国21世纪人口、环境与发展白皮书》。
2.实施可持续发展的途径——⑧(1)手段:⑨技术。
(2)核心:提高生态效益。
(3)方式:环境友好。
(4)目的:实现经济活动的生态化。
(5)意义:循环经济是推进可持续发展的新的实践模式,是我国实施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
(6)实践:调整工业经济结构,发展⑩;调整农业经济结构,推行⑪。
目前发展循环经济是我国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最重要和最现实的选择。
下图为河南省某地酒精化工集团基于“建设循环型经济社会”的产业构想。
读图回答1—2题。
1.该产业构想对农业的影响是A.提高农民素质,增强外出务工的竞争能力B.农业生产成本,降低劳动生产率C.有利于改善农业产业结构,提高农民生活质量D.加剧农村燃料、饲料、肥料相争的矛盾2.发展循环经济是一项系统工程,它涵盖工业、农业和消费等各类社会活动,是“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经济增长模式。
(通用版)2019版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8章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第2节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及协调人
第2节本节复习脉络: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及协调人地关系的主要途径考点一I可持续发展的内涵与基本观念(对应学生用书第147页)[识记一基础梳理]1. 可持续发展——人类的必由之路(1) 背景:20世纪60年代以来,人口增长、资源危机和环境污染问题日趋严重。
(2) 目的:合理利用资源,保护生存环境,促进共同发展。
(3) 行动纲领:《21世纪议程》。
2. 基本内涵(1) 定义: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自身需求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
(2) 核心思想:健康的经济发展应建立在生态可持续能力、社会公正和人民积极参与自身发展的基础上。
(3) 目标:既要使人类的各种需要得到满足, 个人得到充分发展,又要保护资源和生态环境,不对后代人的生存和发展构成威胁。
(4) 基本观念:发展的观念、公平的观念、环境的观念、权利的观念。
[理解一要点突破]1. 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可持续发展系统包括社会、经济和生态持续发展,其中生态持续发展是基础,经济持续发展是条件,社会持续发展是目的。
这三个系统都是在人的管理调控下进行的,三者间的关系如下:目的社会磊统[传人口、科技);徨调发最要以菽善和提高生活届盏州目的,与註会迓步相适血2. 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强谓发展与乙V[资緯和环境承\飞蠢 倒梧青涯利用和疥聲 汪保护甜方圖;要: 拚現可■持釀发展农1先眞实魏生悬的持:■I1/强调不2: 场誓更要也菜应遂、\ 賛2、节龍和盛刘 閔i 环境保护需] 1;要依靠经济发啟愛:提供必妾的资金斜;技术:人的 宏观 调控观念含义发展的观念鼓励经济增长,特别是发展中国家,其社会经济发展是第一位的。
只有发展,才能为解决人口激增、生态危机等问题提供必要的资金、技术公平的观念代际公平,当代人的发展不能损害后代人生存发展的基础;区际公平,无论是哪个国家、地区、种族、民族、性别、年龄或各种文化信仰的人群,在可持续发展中都享有平等的地位环境的观念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彼此联系、互为因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
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
高考频度:★★★☆☆ 难易程度:★★★☆☆
﹝2018届学海大联考高三名校模拟试卷(六)﹞2017年2月5日,“田园综合体”作为乡村新型产业发展的亮点措施被写进中央一号文件,原文如下:支持有条件的乡村建设以农民合作社为主要载体、让农民充分参与和受益,集循环农业、创意农业、农事体验于一体的田园综合体,通过农业综合开发、农村综合改革转移支付等渠道开展试点示范。
该发展模式的推广,将在我国大地上涌现众多特色小镇和乡村。
读“田园综合体”功能结构图,完成1—2题。
1.推广“田园综合体”模式有利于
A .促进土地流转,实现集约化经营
B .提高农产品产量
C .推动工业化、城镇化进程
D .促进大城市向田园型城市发展
2.以下地区最适合优先推广“田园综合体”模式的是
A .黑龙江三江平原小麦种植区
B .浙江舟山渔村
C .湖南洞庭湖平原农耕区
D .新疆天山牧区
【参考答案】1.A 2.C
2.“田园综合体”是发展集循环农业、创意农业、农事体验于一体的特色小镇和乡村,是多元化农业发展模式,包括景观、旅游、休闲、娱乐、居住等内容,需要区域具有多种特色农业资源并且人口较多。
黑龙江三江平原小麦种植区是商品粮基地,地广人稀,不适宜该模式;浙江舟山渔村主要以渔业为主,景观比较单调,不完全符合要求;湖南洞庭湖平原农耕区,景观多样,人口密集,可以利用景观优势发展该种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