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1
第3节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不定项)下图是我国北方处于平衡状态的某森林生态系统的碳循环示意图,其
中箭头表示碳的传递方向,字母表示碳传递途径。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BC )。
A.碳从植物流入动物的主要形式是含碳有机物 B.a途径是通过光合作用实现的,b、d、g途径是通过呼吸 作用实现的 C.碳在生物群落与非生物环境之间的循环主要以二氧化碳的形式进行 D.如果图中的字母表示碳传递的数量,植物正常生长,那么夏季a、b、c、e之间的关系可表 示为a=b+c+e
(×)
7.[第 64 页]同一条食物链中营养级越高的生物体内聚集的有害物质越多。 (√ )
8.[第 65 页]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是生态系统的主要功能,能量和物质在生态 系统中都可以被生物群落反复利用。 ( ×)
9.[第 65 页]在探究“落叶是不是在土壤微生物的作用下腐烂”的实验中,不 做处理的土壤(自然状态)是对照组。 ( √ )
课前预学区 明确目标 课前准备
目
课中导学区 情境问题 探究体验
录
课堂思学区 学习反思 评价检测
一、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1.概念:组成生物体的碳、氢、氧、氮、磷、硫等① 元素 ,都在不断进行着 从非生物环境到② 生物群落 ,又从生物群落到③ 非生物环境 的循环过程。 2.特点:(1)这里所说的生态系统指④ 生物圈 ,物质循环具有⑤ 全球 性,又 叫生物地球化学循环。 (2)物质在生态系统中⑥ 循环往复 运动。
碳循环和生物富集 活动1 认识碳循环和生物富集 1.在碳循环中碳出入生物群落和非生物环境的途径分别有哪些?
【提示】碳进入生物群落的途径有光合作用和化能合成作用等,从生物群落释 放出来的途径有动物和植物的呼吸作用、微生物的分解作用以及化石燃料的 燃烧。
农业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Mg 、 P 、 S 、 Cl 、 Fe 、 Cu 3. 微量元素 <0.1% : Al 、 B 、 Br 、 F 、 I 、 Mn 、 Mo 、 Si 、 Zn 等
二、 物质循环的库与流
1. 库:物质在运动过程中被暂时固 定、贮存的场所。
〔1〕贮存库 (storing sink) :容 积较大,交换慢,一般为环境库。 如土壤库、大气库、水体库等
生态系统物流的一般特点
五、 农业生态系统物质循环: 农业生态系统是在人类消费活动的干预下,农业生物群体
与其周围的自然和社会经济因素彼此联络、互相作用 而共同建立起的固定、转化太阳能和其它营养物质, 获取一系列农副产品的经过人工驯化的生态系统。
第二节 水循环〔 water cycle)
一、水循环的过程 二、农业生态系统的水分平衡 三、水分流、养分流与能流的关系 四、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的影响 五、 我国水资源开发利用方面存在的问题
中国水资源、土地、人口及耕地分布〔%〕
区域
水资源总量 土00.0 81.0
100.0 36.4
100.0 51.7
100.0 35.9
北方地区
19.0
63.6
45.3
64.1
东北诸河
6.9
13.1
9.8
19.8
西北诸河 黄淮海地区
4.6
35.4
2.1
7.5
15.1
FC 循环物质 , FI 总输入物质
生态系统物流的一般特点
四、 物质循环的类型 〔一〕 概念 生态系统从大气、水体和土壤等环境中获得营养物质,通
过绿色植物吸收,进入生态系统,被其它生物重复利用,再归还于 环境。 〔二〕 物质循环类型: 1.根据物质循环的范围、道路和周期不同,可分为: 〔1〕地质大循环:物质或元素经生物体吸收作用,从环境进入有机体 内,然后生物以残体、排泄物等形式返回环境,进入五大自然圈的 循环。 特点:在五大自然圈循环,时间长,范围广,闭合式。 〔2〕生物小循环:指环境中元素经生物体吸收,在生态系统中被相继 利用,然后经分解者分解成无机态进入环境,再次为消费者吸收利 用。
高二生物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1
系统出租
被称为“科学管理之父”的是A.法约尔B.泰勒C.韦伯D.梅奥E.卢因 下列对滤过除菌法的说法错误的是A.只能滤除活的微生物B.适用于不耐热的低黏度药物溶液C.采用孔径为0.2μm的微孔薄膜可有效地阻挡微生物及芽孢的通过D.本法需要在无菌条件下进行E.在滤除细菌的同时可以除去一些微粒杂质 [单选,案例分析题]患者,女性,28岁,因"左下颌下区肿胀3个月"入院,患者3个月前出现左下颌下区肿胀,不适,无疼痛、麻木,与进食无明显关系。检查:左颌下区肿胀,皮肤无红肿、破溃,皮温正常,触之质韧,无明显波动感。口内检查见双侧下颌下腺导管口无红肿,分泌液清亮。对于该 下列选项中不属于“积极的自我谈话”的内容是___。A.我很无能B.我最棒,我一定行C.我要注意身体D.成功者是不会轻言放弃的 1960年,拍摄了第一部折纸动画。 生命伦理学研究的主要内容是A.义务论B.公益论C.公平理论D.生命道德理论E.生命科学 鉴定厌氧菌用下述哪种鉴定试卡A.GPIB.GNIC.NHID.ANIE.NFC 根据反垄断法律制度的规定,下列关于市场支配地位推定的表述中,不正确的是。A.经营者在相关市场的市场份额达到1/2的,推定为具有市场支配地位B.两个经营者在相关市场的市场份额合计达到2/3,其中有的经营者市场份额不足1/10的,不应当推定该经营者具有市场支配地位C.三个经营 关于申请信贷业务特别授权的客户应同时满足的基本条件,下列不符合基本条件的客户是。A.总行认定的行业重点客户B.信用等级为AAA级(含,九级评级)以上、在所在行业有较高知名度的大中型优良客户C.信用评级虽在AAA级(九级评级)以下,但属于信誉良好、实力雄厚的世界500强在华投 下列不是急性气管-支气管炎的常见致病原的是A.腺病毒B.肺炎球菌C.支原体D.MRSAE.流感嗜血杆菌 对风湿性心脏病孕妇分娩期的处理正确的是A.除有产科指征外,不需行剖宫产B.宫口开全时要防止产妇用力屏气C.忌用吗啡D.无感染征象不需使用抗生素E.肌注麦角新碱,预防产后出血 挥发份低的煤,一次风速应低一些还是高一些? 以下不是多轴飞行器优点的是A.构简单B.成本低廉C.气动效率高 槟榔配木瓜治疗病证是</br>槟榔配木香治疗病证是A.泻痢后重B.水肿胀满C.食积不消D.脚气肿痛E.疟疾寒热 引起发热的病因中,下列哪项属于非感染性发热A.立克次体B.肺炎支原体C.螺旋体D.病毒E.变态反应 关于星状玻璃体变性正确的是A.见于40岁以上B.75%的双眼发病C.眼球转动仅有轻微移动D.多需玻璃体切割手术E.是发生在玻璃体液化的基础上 目视比色法测定水的浊度时,浊度低于10度的水样,与浊度标准液进行比较时,在观察,浊度为10度以上的水样,比色时应对照观察。 下列对麝香粉碎的叙述,错误的是 下列实验室检查中,对诊断甲亢最可靠的是A.甲状腺肿大B.基础代谢率增高C.中枢神经系统兴奋性增高D.T3、T4增高E.多食、消瘦 急性心肌梗死最典型的心电图改变是A.Q波的时限≥0.03s,幅度≥同导联R波的1/4B.T波深倒置C.出现病理型Q波、ST段弓背向上抬高伴T波倒置D.ST段缺血型下移≥0.2mV,T波倒置E.QRS波群低电压 诊断内脏型肥胖最精确的方法是A.体重指数B.腰臀比C.腰围D.CT和MRIE.B超 某市检察院对一起盗窃案审查起诉时,发现共同犯罪的部分犯罪嫌疑人在逃。对此案件,人民检察院应当如何处理?A.应要求公安机关采取措施保证在逃的犯罪嫌疑人到案后另案移送审查起诉,对在案的犯罪嫌疑人的审查起诉应当照常进行B.在公安机关采取措施将在逃的犯罪嫌疑人抓获后进行审 女,28岁,新产妇,夏秋季节,局部皮肤红肿结块,灼热疼痛,伴发热,口干,便秘,溲赤,舌苔薄腻,脉滑数,其方药是A.五味消毒饮B.清暑汤C.防风通圣散D.增液汤E.大承气汤 开展出版活动的首要条件是。A.资金充足B.有市场需求C.复制技术成熟D.有作者创作的作品 下列关于五脏所藏的叙述,错误的是A.心藏神B.肝藏魂C.肺藏魄D.脾藏意E.肾藏智 在公司证券中,通常将银行及非银行金融机构发行的证券称为。A.股票B.金融证券C.商业票据D.公司债券 决定教育有效性与教学所能达到的境界的是A.对受教育者个性的把握程度B.教育者对知识的掌握程度C.对受教育者的了解程度D.教育措施的有效实施E.教育内容科学和合理 疲劳对船员的不良影响不包括.A、降低作业的效率和质量B、反应迟钝,记忆消失C、无意识产生不安全行为D、妨碍判断感知危险 患者青霉素皮试后2分钟,出现胸闷气促,皮肤瘙痒,面色苍白,出冷汗,脉搏细速,血压下降,烦躁不安。根据患者病情,首先应采取的紧急措施是()A.立即平卧,皮下注射肾上腺素B.立即皮下注射异丙肾上腺素C.立即静脉注射地塞米松D.立即注射呼吸兴奋剂E.立即静脉输液,给予升压药 下列哪项不是“干性支气管扩张”的特点。A.反复咯血B.平时无咳嗽C.一般无脓性痰D.多位于引流不畅的部位E.不易感染 患者男性34岁,2周来右侧后牙咬物不适,喝冷热水引起疼痛。近2日来,夜痛影响睡眠,并引起半侧头、面部痛,痛不能定位。检查时见右侧上、下后牙多个充填体。应进行继续检查。当日最有效的治疗措施是()A.局麻下开髓,封失活剂B.局麻封闭止痛C.服水炎止痛D.针灸为合谷、平安穴E 电气集中车站出站信号机开放后,要取消复原已办好的64D型半自动闭塞设备,应将原来已办理好的发车进路。 保证零部件互换性,允许加工的误差称为A.配合B.公差C.形位公差D.偏差 男,2岁,因呼吸困难就诊。查体发现:口腔黏膜上散在白色斑点及白色假膜样物。经细菌学检查发现,感染细菌经A1bert染色,有明显的异染颗粒。此病人应考虑为A.流感B.口腔病毒感染C.白喉D.气管炎E.肺炎 关于脑转移瘤的治疗,叙述正确的是。A.单发脑转移单纯手术即可B.脑转移瘤数目比较多的患者首选立体定向放射治疗C.立体定向放射治疗一般用于脑实质内位置较深,直径<5cm,无症状的病灶D.对于颅外肿瘤广泛转移,预期寿命不到3个月的患者,单纯全脑放射治疗即可E.对于无法手术的患者 自主神经发作表现为A.发作性B.自主神经障碍的表现C.以胃肠道症状为主D.EEG上为双侧同步θ节律,4~7/秒E.病灶在杏仁核、岛回或扣带回 男性,8岁。于8月19日开始发热,头痛,当时测体温38℃,在外院诊断为上感,给予布洛芬退热,头孢菌素静滴无效,8月22日出现嗜睡,体温高达40℃,8月23日因昏迷伴抽搐入院。查体:神志不清,压眶有反应,体温40.5℃,血压、呼吸正常,双瞳孔等大,皮肤黏膜无出血点,颈强阳性,克氏 甲状腺癌最常见的病理类型是。A.乳头状癌B.滤泡状癌C.乳头状癌合并滤泡状癌D.髓样癌E.未分化癌 医德规范内容有哪些? 采用法兰盘组装的杆体,其法兰盘贴和合率不得低于75%,用0.3mm塞尺检查,插入深度的面积不得大于总面积的多少?A.25%;B.30%;C.35%;D.40%;
第三节生态系统物质循环
⑤ 未喷洒农药的邻近地区一带生物体内也含有农药
的成分
A.①②
B.②④⑤
C.③④
D.②③
6.右图示生态系统碳循环示意图,A、B、C、D是 生态系统的成分,请据图回答:
(1)此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是从[ C ]
固定太阳能开始的。
生产者 C
(2)碳元素在大气中与A、B、C之间的传
递是以 ____C_O_2__形式进行的,在生态系
生物圈
(1)同时进行、相互依存
(2)物质是能量流动的载体
联系
(3)能量是物质反复循环的动力
1.在生态系统中,碳元素在无机环境和生物群落 之间循环的主要形式是 A.二氧化碳 B.碳酸盐 C.碳酸 D.碳水化合物
2.在生态系统中,将二氧化碳释放到大气中的过
程是 A.光合作用
练习
B.呼吸作用
C.蒸腾作用
(1)碳存在的形式 碳在无机环境中主要以 CO2 和 碳酸盐 形 式存在,在生物群落的存在形式是 有机物 。
(2)进入生物群落的方式:
碳通过__光__合__作__用__和__化__能__合__成__作__用___两种代谢 反应从无机环境进入生物群落。
(3)进入生物群落的形式: 碳以___C_O_2___形式从无机环境进入生物群落
D
统各成分中A为 消费者,B为 分解者。 A
B
(3)图中D C过程是通过 光合 作用实现的,C
D过程是通过 呼吸 作用实现的,B
D过程是通
过____分__解 作用实现的。碳循环始终与 能量 结
合在一起。
(4)生物群落中有一部分碳以__石__油__、__煤___炭__等__形式
储藏在地层中。
7.(1)写出①②③④的生理过程及⑤产生 CO2的方式。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二)沉积型循环(Sedimentary Cycles)
两种物质循环类型的特点
主要特征 气相型循环
沉积型循环
元素类型 子有(气C态C、化I等H合、)物O或、分N、无C气a态、化K、合N物a或、分M子g等()P、
主要贮存库 大气圈、水圈 岩石圈、土壤圈
循环速度
快
慢
运动方式
扩散
沉降、抬升、风化、溶解
抗干扰能力 循环性质
强 完全循环
弱 不完全循环
(一)气相型循环(Gaseous Cycles)
地质大循环时间长、范围 广,是闭合式循环。
(二)生物循环(biological cycles)
是指环境中的元素经生物体吸收,在生态系统中 被多层次利用.然后经过分解者的作用.再为生 产者吸收、利用。
生物小循环的 时间短、范围 小,是开放式 的循环。
三、物质循环的类型
生物地球化学循环根据物质循环的路径不同,分为: 气相型循环、沉积型循环
四、物质循环的特点 Character of matter cycles
物质不灭,循环往复 物质循环与能量流动不可分割,相辅相成 物质循环的生物富集 生态系统对物质循环有一定调节能力 物质循环中的生物作用 各物质循环过程相互联系,不可分割
第二节 几种重要循环的概述
水循环 碳循环 氮循环 磷循环 硫循环 养分循环
(四)周转率与周转期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类型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类型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是指无机化合物和单质通过生态系统的循环运动。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可分为三大类型:水循环、气体型循环、沉积型循环。
1、水循环
水循环是指在太阳能和地球表面热能的作用下,地球上的水不断被蒸发成为水蒸气,进入大气,水蒸气遇冷又凝聚成水,在重力的作用下,以降水的形式落到地面的这个周而复始的过程。
水循环过程的三个最主要环节是降水、蒸发和径流,这三者构成的水循环途径决定着全球的水量平衡。
水循环对于生态系统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生态系统中所有的物质循环都是在水循环的推动下完成的,因此,没有水的循环,也就没有生态系统的功能,生命也将难以维持。
2、气体型循环
气体型循环主要包括氮、碳和氧等元素的循环。
在气体循环中,物质的主要储存库是大气和海洋,循环与大气和海洋密切联系,具有明显的全球性,循环性能最为完善。
凡属于气体型循环的物质,其分子或某些化合物常以气体的形式参与循环过程。
气体循环速度比较快,物质来源充沛,不会枯竭。
3、沉积型循环
沉积型循环包括磷、钙、钾、钠、镁、锰、铁、铜、硅等物质的循环。
这些沉积型循环物质的主要储存库在土壤、沉积物和岩石中,而无气体状态,因此这类物质循环的全球性不如气体型循环,循环性能也很不完善。
沉积型循环的速度比较慢,参与沉积型循环的物质,其分子或化合物主要是通过岩石的风化和沉积物的溶解转变为可被生物利用的营养物质,而海底沉积物转化为岩石圈成分则是一个相当长的、缓慢的、单向的物质转移过程,时间要以千年来计。
气体循环和沉积型循环虽然各有特点,但都能受能量的驱动,并能依赖于水循环。
「生态学」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沉积型循环 – 磷循环图解
磷循环
在自然界中,磷由岩石圈移到水圈,它不是以可溶物移动,磷不存在任何气体 形式的化合物。受物理,化学,生物因素影响。 植物利用磷的方式:磷酸根。
生态系统中的水循环
生态系统中的水循环是 水的循环途径,淡水资 源量,全球水循环是平 衡的,但局部地区水分 分布不均匀。生态系统 中的水循环包括截取、 渗透、蒸发、蒸腾和地 表径流。
气体型循环 – 碳循环图解
碳与碳循环
碳存在于生命有机体和无机环境之中。它最主要的储存库是岩石圈占总量的 99.9%,2.7×10^16吨。多以碳酸盐形式存在,很少一部分以碳氢化合物、碳水 化合物形式存在。 海洋中含有0.1%的CO2,空气中含有0.0126%的CO2 。
→碳循环 →氮循环 3、沉积型循环(sedimentary cy水循环的生态学意义
1、没有水循环就没有生物地球化学循环。水是所有营养物质的介质,这使营 养物质的循环和水循环不可分割的联系在一起。地球上的水循环又把陆地和水 域联系在一起使局部生态系统和整个生物圈联系在一起;大量的水防止地球上 温度剧变。 2、水是很好溶剂。水在生态系统中起着能量传递、利用的作用。
沉积型循环 – 硫循环图解
硫循环
硫是原生质的重要组分,它的主要蓄库是岩石圈,但它在大气圈中能自由移动, 因此,硫循环有一个长期的沉积阶段和一个较短的气体阶段。在沉积相,硫被 束缚在有机或无机沉积物中。 岩石库中的硫酸盐主要通过生物的分解和自然风化作用进入生态系统。
⑷-⒌1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一)
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 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物质是不断 地循环的。 地循环的。
A.物质作为能量的载体,使能量沿着食物链(网)流动 .物质作为能量的载体,使能量沿着食物链 网 流动 B.能量作为动力,使物质能够不断地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 .能量作为动力, 间循环往返 C.能量①②③④的总和便是生产者所固定的太阳能总量 ①②③④的总和便是生产者所固定的太阳能总量 .能量①②③④ D.碳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的循环主要是以 .碳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的循环主要是以CO2的形式进 行的
(二)一个热带雨林的物质循环是独立的,这种理解对吗? 一个热带雨林的物质循环是独立的,这种理解对吗?
有一定的独立性
均存在联系 生物地球化学循环
(三)物质循环的方向是:在无机环境和生物群落中 物质循环的方向是: 反复循环 的 而非单向。 __________的,而非单向。 注:有人讲是“双向”,可以吗? 有人讲是“双向” 可以吗?
一、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概念: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概念:
思考: 思考: 循环的是组成生物体的元素。 循环的是组成生物体的元素。 循环的是自然界所有元素吗? (一)循环的是自然界所有元素吗? 循环的是组成生物体的各化合物吗? 循环的是组成生物体的各化合物吗?
一般通过化合物形式变化而实现元素循环。 一般通过化合物形式变化而实现元素循环。
1.分析以下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关系简图, 分析以下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关系简图, 分析以下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关系简图 C 不能得到的结论是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概述
➢ 贮存库(reservoir pool):容积较大,交换慢,一般为环境库。如土
库 壤库、大气库等。 ➢ 交换库(exchange pool):容积小,交换快,一般为生物库。如植物 库、动物库等。
(5)破坏植被导致区域水分平衡失调。
(6)水资源受污染使本就稀少的淡水资源更加紧缺。
二、碳的地质大循环
1. 碳在全球的分布与循环
碳是生命的骨架,也是能量传递的载体。地球上的碳 在大气、生物体、土壤和水圈及岩石圈中都有分布,岩石 圈是碳的最大贮存库,其次是海洋圈。
图6-3 碳的地质大循环简图(亿t)
(1)含氮有机物的燃烧产生的大量氮氧化物污染大气,一些氮氧化物是 温室气体的成分之一;
(2)发展工业固氮,忽视或抑制生物固氮,造成氮素局部富集和氮素循 环失调;
(3)城市化和集约化农牧业使人畜废弃物的自然再循环受阻; (4)过度耕垦使土壤氮素含量特别是有机氮含量下降,土壤整体肥力持
续下降。
四、磷的地质大循环
0.9 1.8 1-4 0.5 1
(引自Soderlund和Svensson,1975)
自然界的氮素循环可分为3个亚循环,即元素循环、自养循环和异养循环。反 硝化和固氮是氮素循环中2个重要的流 。
图6-4 全球氮的地质大循环简图(1012gN/年) (参照Schlesinger,1997)
2. 人类活动对氮的地质大循环的干扰及其对环境的影响
农业生态系统的优化设计目标之一就是提高物质在系统内的循环转化效率, 使系统的循环效率越接近1越好。
3. 物质循环的类型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优秀说课稿-1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优秀说课稿《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优秀说课稿范文《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优秀说课稿1一、教材分析:1、学习主题的位置分析:本课的内容来自人教版《生物》第3册第5章“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第3节“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本课题的参考课时为2课时。
(包括实验的组织和准备0.5课时)教材第5章是以生态系统为框架,主要讲述了生态系统的结构,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物质循环、信息传递及稳定性等知识,主要体现宏观的生态学的内容。
本节课内容是第5章的一个重点,是衔接生态系统稳定性与能量流动的重要环节,并为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实现提供了一个平台,埋下了一个伏笔。
该节内容与必修1细胞的物质输入和输出、细胞的能量利用和供应有联系。
2、学生情况分析:学生已学习了生态系统结构和能量流动的知识,对这部分的内容有了初步的了解。
学生对于生态系统功能的认识容易停留在简单识记水平,难以建立起结构功能间的联系,通过本节学习,可以深入理解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关系,形成结构和功能相适应观点。
通过做实验,引起学生对一些问题的思考,激发学生深入探究。
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中从有机物到无机物的过程。
根据学生已有知识和认知能力,在教师的引导下,对这部分内容进行探究基本上是可行的。
二、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以碳循环为例,分析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的基本规律。
2、说明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关系。
能力目标:1、进行土壤微生物分解作用的尝试探究。
2、研究生态系统的规律,明确每一环节由哪些生物占据并完成相应的功能。
当系统运行发生障碍时,找出问题可能发生在哪一环节,使自己的耐心细致的观察能力和识图能力得到提高。
情感目标:1、通过带领学生做探究微生物分解作用实验,学生能遵循生态学原理去对待自然界的一草一木,同时培养一定的团队意识。
通过做土壤微生物的分解作用实验,加深对生态系统物质循环的理解,使学生感受到探究问题的乐趣。
2、通过学习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可知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是相适应的,生态系统是一个生物与环境组成的统一整体,生物与环境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从而树立辨证唯物主义的观点。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四)能量流动与物质循环的关系
1 二者同时进行的,彼此相互依存,不可分 割 2 物质作为能量的载体,使能量沿着食物链 (网)流动;能量作为动力,使物质能够 不断的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循环往 返
生物的富集作用
是指环境中的一些污染物如重金属、化学农药, 这些污染在生物体内难分解,通过食物链在生物 体内大量积累的过程 事例:水俣病 水俣病是指人或其他动物食用了含有机水银污染 的鱼贝类,使有机水银侵入脑神经细胞而引起的 一种综合性疾病,是世界上最典型的公害病之一。 “水俣病”于1953年首先在日本九州熊本县水俣 镇发生,当时由于病因不明,故称之为水俣病。(三)温 Nhomakorabea效应
1 形成原因:化学燃料短时间内大量燃烧使大气 中CO2含量迅速增加,打破了生物圈碳循环的平 衡 2 危害:加快极地和高山冰川的融化,导致海平 面上升,进而对人类和其他许多生物的生物的生 存构成威胁 3 防止和缓解温室效应的主要措施: ①改善能源结构,开发新能源(核能,水能 等),尽量减少煤炭的燃烧(减少CO2 的来源) ②大力推行植树造林(增加CO2 的去路)
(二)碳循环
无机环境
图解如下:
呼 吸 作 用 ( 分 解 作 用 )
光合作用、化能合成作用
呼吸作用、微生物分解作用 (含碳有机物) 大气中CO2库
光 合 作 用 呼 吸 作 用 捕食
生物群落
生产者(植物)
消费者
分解者
化石燃料
1 碳元素的存在形式: ①在无机环境中以CO2和碳酸盐的形式 ②在生物群落中以含碳有机物的形式,沿食物链渠 道传递 ③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以CO2形式传递 2 碳元素进入生物群落的方式: CO2 进入生物群落是通过自养型生物完成的,主 要是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也有化能合成作用 3 碳元素返回无机环境的方式 ①动植物的呼吸作用 ②分解者的分解作用 ③化石燃料的燃烧
5.3-1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刘强) 编号:16022
5.3-1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第1课时)编写:刘强审核:刘强使用时间:2012.5 编号:16022【学习目标】1、以碳循环为例,分析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
2、说明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关系。
【重点难点】1、分析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
2、说明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关系。
【学习过程】一、碳循环(一)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在生态系统中,组成生物体的等化学元素,不断的进行从到,又从__________回到的循环过程,叫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1.物质:组成生物体的等元素。
2.循环途径:无机环境3.范围:。
4. 特点:全球性,反复利用、循环流动,因此又叫循环。
(二)过程图解小结:1.碳元素的存在形式:①在无机环境中以和的形式。
②在生物群落中以的形式,沿渠道传递。
③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以形式传递。
2.碳元素进入生物群落的方式:CO2进入生物群落是通过自养型生物完成的,主要是绿色植物的作用;也有作用。
3.碳元素返回无机环境的方式①动植物的呼吸作用;②分解者的分解作用;③化石燃料的燃烧。
(三)温室效应1.形成原因:化石燃料短时间内大量燃烧使大气中含量迅速增加,打破了生物圈的平衡。
2.危害:加快极地和高山冰川的融化,导致海平面,进而对人类和其他许多生物的生存构成威胁。
3.防止和减缓温室效应的主要措施①改善能源结构,开发新能源(核能、水能等),尽量减少煤炭的燃烧量(减少CO2的来源)。
②大力推行 (增加CO 2的去路)【针对性练习】1.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中的物质是指 ( )A .组成生物体的各种元素B .组成自然界的元素C .组成生物体的一些基本元素D .组成生物体的蛋白质和核酸2.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的特点不包括下列的 ( )A .带有全球性B .物质是指组成生物体的基本元素C .在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循环往复D . 在群落的各营养级之间循环往复3.在自然界的物质循环中,对物质转化必不可少的生物因素是( )A .绿色植物和动物B .绿色植物和微生物C .动物和微生物D .绿色植物或微生物4.科学家把“末日之钟”的时间从晚11点53分调至晚11点55分,警示气候变化构成的威胁“接近核武器的可怕水平”, “温室效应”将给人类带来灾难。
物质循环
生产者
捕食
各级消费者 消化 吸收 合成 同 化 作 用
交换吸附 主动运输
土壤中 (NH4+, NO3-)
生物体组成
脱氨基作用
反硝化作用
微生物 分解
含氮废物
泌尿系 统排出
含氮部分
三 硫 循 环
( )
如图为氮循环的部分示意图①~⑥分别代表不 同的生理过程 ④
绿色植物 和大气之间的循环。 ____
氮循环: 氮是组成蛋白质和核酸的主要成 分。氮占大气成分的79%,必须经过 生物固氮作用、硝化作用、反硝化作 用等才能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间反 复循环。
大气中N2
①
②
③
⑨
④
⑤
尿素及动 植物遗体
NO3 ⑦ NH3 ⑥ 土壤中的微生
⑧ -
NO3-
氮素化 肥
氮循环
(3)图中D C过程是通过
C
D
A B
作用实现的,
C D通过 作用实现的, B D过程是通 过 作用实现的。碳循环始终与 结合在一起。 (4)生物群落中有一部分碳以 形式储藏在地层中。 碳在无机环境中主要以 和 形式存在。
课堂练习:
识图作答:
(1)写出①②③④的生理过程及⑤产生 CO2的方式。 呼吸作用 ③____ ①____ 微生物分解作用 光合作用 ②____ 呼吸作用 ⑤____ 燃烧 ④____ (2)碳在无机环境与生物群落之间以____ CO2 形式进行循环。 (3)碳循环中最简单的循环途径是在
蛋白质
⑤
硝酸盐
⑥ ②
大气中的N2
③
①
尿素
氨
思考:
2023版高考生物一轮总复习第3章第345节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信息传递生态系统的稳定性课件
__不__同__生__物____之间。
信息源:信息产生的部位
信道:信息传播的媒介 5.信息传递三要素信息受体:信息接收的生物或
其部位
6.信息传递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往往在生态系统各
组分之生__命__活__动__的__正__常__进__行__,海豚的回声定位;莴苣种
离不开信息的作用
(4)区别与联系。
类型
抵抗力稳定性
恢复力稳定性
生态系统抵抗外界干扰并 生态系统在受到外界
含义 使自身的结构与功能保持 干扰因素的破坏后恢
原状(不受损害)的能力 复到原状的能力
保持自身结构与功能相对 恢复到原来的结构与
区 实质 稳定
功能
别
核心 抵抗干扰、保持原状
遭到破坏,恢复原状
一般情况下,生态系统中物种丰富度越高,营养 影响 结构越复杂,其自我调节能力越强,抵抗力稳定 因素
全球(生物圈) __全__球__性___、循环性
(2)联系。 ①二者均开始于生产者,通过光合作用合成有机物、 固定太阳能,然后沿共同的渠道一起进行。 ②物质作为能量的载体,使能量沿着食物链(网)流动; 能量的固定、储存、转移和释放,都离不开物质的合成和 分解等过程。 ③能量作为动力,使物质能够不断地在生物群落和非 生物环境之间循环往返。 总体上来说,二者是同时进行的,彼此相互依存,不 可分割。
3.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
(1)正反馈调节与负反馈调节的比较。
比较项目
正反馈
负反馈
加速最初发生变化 调节方式 的那种成分所发生
的变化
抵制和减弱最初发生变化 的那种成分所发生的变化
常使生态系统远离 有利于生态系统保持相对
结果
稳态
稳定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是生态系统的两大基本功能,两者总是肩并肩的相伴发生。
与能量流动不同的是,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不会随物质的传递而减少,生命元素可以被生态系统中的生物成员反复多次地利用。
对生命元素循环的研究通常从全球和局域两个尺度进行,下面,我们将从全球循环的角度来全面认识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功能。
全球循环,即全球生物地球化学循环,主要分为水循环、气体型循环和沉积型循环三大类型。
◤水循环◢了解水循环是理解生态系统物质循环的基础海洋是水的主要来源,太阳辐射使得水蒸气蒸发并进入大气,风推动大气中水蒸气的移动和分布,并以降水形式落到海洋和大陆。
大陆上的水可能暂时地贮存于土壤、湖泊、河流和冰川中,或者通过蒸发、蒸腾进入大气,或以液态经流河流和地下水最后返回海洋。
全球水循环全球水循环(GIF)水循环的改变直接影响人类生活。
人类的种种活动如森林砍伐、湿地开发、河流改道、以及凡是影响局部蒸发、蒸腾和降水的活动都会改变水循环。
目前在中国南方地区肆虐的洪水就是水循环在区域发生变化造成的。
因此,为进一步提高对水循环时空分布特征和变化规律的认识,提高预报能力,我国计划2020年前发射全球首个水循环观测卫星,对陆地、海洋和大气水循环关键要素进行系统性的综合观测。
◤气体型循环◢氧、碳、氮等有气体形式的分子参与气体型循环生态系统中的碳库主要包括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海洋中的无机碳和生物机体中的有机碳,世界上最大的碳库是海洋。
碳循环的主要过程有:①生物的同化过程和异化过程,主要是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②大气和海洋之间的二氧化碳交换;③碳酸盐的沉积作用。
全球碳循环因此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是有变化的,整体呈上升趋势,还显示有规律的季节变化。
2011-2016年大气二氧化碳含量变化在碳循环中,我们把释放二氧化碳的库成为“源”,吸收二氧化碳的库成为“汇”,根据Schlesinger(1997)提供的全球碳循环收支统计,显示人类活动释放的二氧化碳大约有25%的全球碳流的“汇”是科学尚未研究清楚的,这就是著名的失汇现象,它已经成为当今生态系统生态学研究中最令人感兴趣的热点问题之一。
基础生态学:第十三章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H2CO3
H++CO3 2-
CaCO3
水体中生物
海底沉积物
Carbon accumulation
• CO2 has increased from its pre-industrial level • data: recent records plus older data such as ice cores • mostly fossil fuel burning
降雨
蒸腾
截留
穿透雨
地表 径流
地表蒸发
渗透
地下径流
三. 气体型循环
(一)、碳循环 • 碳是一切生物体中最基本的成分。 • 库主要是大气和海洋。
The Carbon Cycle
CO2 in atmosphere (reservoir)
Burning of COi2ndoiRcseseaosnlpvietfdaotsisoilnfuFelisre
(reservoir)
Consumers
Producers
Wastes, SoilDbeaacdtebroiadi&es detritus feeders
Reservoirs
Processes/ Locations
Trophic Levels/ Organisms
海洋和大气CO2调节
CO2
CO2溶 于海水
• 对于生产者的 输出库的周转 率=(16+4)/100 =0.20;
• 对于生产者的 周转时间为 5.00天。
5. 影响物质循环速率的因素
(1)元素的性质:有的元素循环的速率快, 而有的则比较慢,这是元素化学特性和 被生物有机体利用的方式不同所决定的。
2023届新高考考点三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考点三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夯实基础】一、物质循环的概念1.概念:组成生物体的碳、氢、氧、氮、磷、硫等元素,都在不断进行着从非生物环境到生物群落,又从生物群落到非生物环境的循环过程。
其中的物质循环带有全球性,又叫生物地球化学循环。
如下图2.特点:全球性、反复利用、循环流动。
二、物质循环的实例——碳循环(碳元素的循环)考点解析:1.碳的存在形式 2.碳的循环形式4.碳返回无机环境的途径5.碳在生物之间传递的途径:食物链和食物网。
6.实现碳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循环的关键成分:生产者和分解者。
7.碳传递的方向:碳在生物群落者与无机环境之间的传递是双向的;碳在生物群落内部各成分间的传递均是单向的。
三、物质循环与能量流动的关系(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 无机环境中:CO 2、碳酸盐 生物群落中:含碳有机物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间:CO 2在生物群落内部:含碳有机物主要通过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 其次是某些微生物(如硝化细菌)的化能合成作用 ①生产者、消费者的呼吸作用 3.碳进入生物群落的途径 ②分解者的分解作用 ③化石燃料的燃烧单向传递、逐级递减全球性、循环性二者之间是相互依存、不可分割,并且同时进行的关系(1)能量的固定、储存、转移和释放离不开物质的合成与分解等过程。
(2)物质作为能量的载体,使能量沿着食物链(网)流动。
(3)能量作为动力,使物质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不断地循环往返。
四、快速确认碳循环的各环节五、生物富集1.概念:生物体从周围环境吸收、积蓄某种元素或难以降解的化合物,使其在机体内浓度超过环境浓度的现象。
2.实例——铅的富集过程3.途径:食物链(网)4.特点:①食物链中的营养级越高,生物富集的某种物质浓度就越高②生物富集具有全球性。
五、探究土壤微生物的分解作用注:在A1、B1中加入碘液,在A2、B2中加入斐林试剂并加热。
【易错辨析】(1)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指的是各种化合物在生物群落与非生物环境之间往复循环。
生态系统物质循环-碳氮硫循环基础知识(1)
① A CO2
②
B
③ C
⑤
动植物遗体和排泄物
D
煤,石油
植食性动物 B________________ 腐生细菌、真菌等 D________________
思考
5. 看图回答问题
4) 图中缺少的生理过程是 绿色植物的呼吸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 用箭头在图中表示出来。 5) 由该循环可见,生态系 统的物质循环具有以下 特点: ①_________________ 反复循环 ②_________________ 全球性
在无机环境和生物群落间反复 循环 生物圈
反复出现,循环流动,全球性
联系 1. 二者同时进行,彼此相互依存,不可分割。 2. 能量的固定、转移、储存、释放离不开物质的合成和 分解,物质是能量沿食物链(网)流动的载体。 3. 能量是物质在生态系统中反复循环的动力。 4. 生态系统中各种成分,正是由于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 ,才能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形成一个统一的整体。
重庆 4.12 13.29 1.39 北京 6-7 13.11 3.12 3.4 1.9 瑞典 4.3 2.4 美国 3.92 6.0
酸度
地点
PH
酸性物质 (ppm)
碱性物质 (ppm)
1.21 2.54 0.56 0.20
SO42- NO3- Ca2+ NH4+
重庆 4.12 13.29 1.39 1.53 北京 6-7 13.11 3.12 3.63 1.9 0.28 瑞典 4.3 3.4 2.4 0.30 美国 3.92 6.0
练
习
5、下图为生态系统碳循环示意图,其中甲、乙、丙表示生态系统中的三种成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还有一部分生物遗体没有被分解者 分解,转变成为地下的石油和煤,这部 分“C”暂时脱离循环,一经开采运到地面 燃烧,仍可产生CO2再返回碳循环。 燃烧,仍可产生CO2再返回碳循环。
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 碳进入生物群落 碳出入生物 群落的途径 动植物的呼吸作用 碳出生物群落 微生物的分解作用 燃烧 把CO2合成有机物 CO2合成有机物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1、物质循环的概念 是指组成生物体的C 是指组成生物体的C、H、O、N、 P、S等基本元素在生态系统的生物群落 等基本元素在生态系统的生物群落 与无机环境之间反复循环运动叫生态系 统的物质循环。 统的物质循环。
生物圈是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其 中的物质循环带有全球性,这种物质循环 又叫生物地化循环。 又叫生物地化循环。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反复出现,循环 流动,不会消失,生物可反复利用。
碳是地球上储量最丰富的元素之一。 它广泛地分布于大气、海洋、地壳沉积岩 和生物体中,并随地球的运动循环不止。 同时碳又是有机化合物的基本成分,是构 成生命体的基本元素。碳循环还与生命活 动紧密相联。亿万年来,在地球的生物圈 和大气圈中,碳通过生命的新陈代谢,往 复循环、生生不息。
碳循环: 碳元素约占生物体干重的49%,碳 碳元素约占生物体干重的49%,碳 是有机化合物的“骨架” 是有机化合物的“骨架”,没有碳就没有 生命。碳在无机环境与生物群落之间是 以CO2的形式进行循环的。 CO2的形式进行循环的。
四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引言: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也是顺着生态系统的 营养结构即食物链和食物网这个主渠道进行循 环流动的。前面讲的能量流动与物质循环是不 同的,能量在流经生态系统各个营养级时,是 逐级递减、单向不循环的。而物质循环是在生 态系统的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可以反复出 现,是循环流动的。那么,生态系统中物质到 底是怎样循环的呢?
能量流动和物Βιβλιοθήκη 循环的相互关系能量流动形式 主要以有机物形式 特点 单向流动逐级递减 范围 生态系统的各营养级
物质循环
组成生物体的基本元素在生物 群落与无机环境间反复循环 反复循环维持生态平衡 具全球生物圈
联系 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二者相互伴随,相辅相承, 是不可分割的统一整体。
课堂练习:
识图作答:
中央电教馆资源中心制作 2004.4
特点:
(1)碳循环的形式: ; CO2; CO2 (2)碳在自然界中的存在形式: 和碳酸盐; CO2和碳酸盐; CO2 (3)碳在生物体内的存在形式: 含碳有机物; (4)碳进入生物体的途径: 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 (5)碳在生物体之间传递途径: 食物链; (6)碳进入大气的途径:①生物的呼吸作用 ②分解者有分解作用 ③化石燃料的燃烧
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因果关系 生态系统的存在是靠物质循环和能量 流动来维持的。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和物 质循环都是通过食物键和食物网的渠道实 现的,二者相互伴随进行,又相辅相承, 密不可分的统一整体。
但是,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又有本质 上的区别:能量流经生态系统各个营养级 时是逐级递减,而且运动是单向的、不是 时是逐级递减,而且运动是单向的、不是 循环的,最终在环境中消失。物质循环是 循环的,最终在环境中消失。物质循环是 带有全球性的,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间 物质可以反复出现,反复利用,循环运动 物质可以反复出现,反复利用,循环运动 ,不会消失。
2、物质循环的特点 水循环: 水是组成生物体的重要成分,约占体 重的60%~95%,体内进行一切生化反应 重的60%~95%,体内进行一切生化反应 都离不开水。地球上水通过蒸发、降雨、 都离不开水。地球上水通过蒸发、降雨、 植物的蒸腾、吸收等过程反复循环。 植物的蒸腾、吸收等过程反复循环。
氮循环: 氮是组成蛋白质和核酸的主要成 分。氮占大气成分的79%,必须经过 分。氮占大气成分的79%,必须经过 生物固氮作用、硝化作用、反硝化作 用等才能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间反 复循环。
物质循环的主要特点: 物质循环的主要特点: 物质循环是带有全球性的,生物群落 和无机环境之间的物质可以反复出现反复 利用,周而复始进行循环,不会消失。
碳的循环过程
碳的作用: 糖、脂肪、蛋白质、核酸都是构成生 物体的基本物质,在它们的分子中都含有 碳元素。碳元素大约占生物体干重的49% 碳元素。碳元素大约占生物体干重的49% ,是有机化合物的“骨架” ,是有机化合物的“骨架”,没有碳就没有 生命。
(1)写出①②③④的生理过程及⑤产生CO2 )写出①②③④的生理过程及⑤产生CO 的方式。 ①____ ②____ 微生物分解作用 呼吸作用 ③____ 光合作用 ④____ ⑤____ 呼吸作用 燃烧 (2)碳在无机环境与生物群落之间以___ )碳在无机环境与生物群落之间以___ CO2 形式进行循环。 (3)碳循环中最简单的循环途径是在 __ ___ 绿色植物 和大气之间的循环。
碳在无机自然环境中存在的形式即 以CO2和碳酸盐(石灰岩、珊瑚礁)的形 和碳酸盐(石灰岩、珊瑚礁)的形 式存在。
碳的循环形式:碳在无机环境与生物群 碳的循环形式:碳在无机环境与生物群 落间是以CO 落间是以CO2的形式进行循环的。大气中 的CO2进入生物群落,主要依赖于绿色植 物的光合作用,使CO 中的“ 物的光合作用,使CO2中的“C”变成为有 机物中的“ 机物中的“C”,再通过食物链进入动物 和其他生物体中,因此从“ 和其他生物体中,因此从“C”的循环可 见绿色植物是生态系统的基石。除此之 外,还有化能合成作用的微生物也能把 CO2合成为有机物。 CO2合成为有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