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亥革命》优秀教学设计方案
八年级辛亥革命教案
八年级辛亥革命教案【篇一:第7课辛亥革命教案(川教版八年级上)(1)】第7课辛亥革命教案(川教版八年级上)教学目标一﹑识记和理解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了解和掌握有关孙中山创建兴中会和中国同盟会、三民主义、武昌起义等历史基础知识。
理解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二﹑能力和方法指导学生分析同盟会的十六字纲领及三民主义,培养学生辨证分析历史问题的初步能力。
通过分析和探讨辛亥革命的重大历史意义,使学生初步学会对历史事件的客观评价方法。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学习孙中山早期革命经历,使学生深深体会到,在国家和民族危亡之际,孙中山和爱国华侨所表现出的强烈爱国之情。
同时引起学生学习孙中山的勇于探索,立志奋斗的积极进取精神。
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伟大的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武昌起义的枪声,是辛亥革命志士不屈斗争精神的张扬,从而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不断进取意识。
教学重点和难点一﹑本课的重点:中国同盟会的建立及三民主义。
中华民国的成立,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二﹑本课难点:三民主义课型:新课教学准备:学生预习课文,课外阅读有关孙中山书籍的文章。
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
教学方法:讲述法讲解法谈话法讨论法辩论法教学时间:1课时教具:计算机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同学们知道孙中山吗?孙中山在近代中国历史上占有什么样的地位?今天,我们就一起来了解孙中山。
”(教师可以利用“导入框”提出这个问题,也可以用电脑屏幕显示或幻灯打出孙中山像,播放有关孙中山的视频剪辑。
让学生简单介绍一下他的早期革命活动,)由此导入新课。
学习新课:一﹑辛亥革命的酝酿1﹑兴中会的成立孙中山为筹划革命,呕心沥血,做了大量工作。
1894年,甲午中日战争爆发,孙中山深感清政府腐败无能,在檀香山建立了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兴中会。
孙中山先生建立兴中会的目的是什么?资产阶级维新派和革命派有什么区别?孙中山先生决定用暴力推翻清王朝统治的想法合理吗?为什么?(组织讨论,在回答的基础上讲解)戊戌变法的失败,义和团运动的被镇压,《辛丑条约》的签定,说明清政府已是帝国主义的走狗和统治中国的工具,他已经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敌人。
辛亥革命教学设计人教版(优秀篇)
辛亥革命教学设计人教版(优秀篇)《辛亥革命》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通过本课学习,了解孙中山成立兴中会;中国同盟会的成立、性质、纲领、三民主义;武昌起义、中华民国成立、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利用有效的课程资源,培养观察和想象能力。
通过探究活动,培养独立思考和学会搜集资料并能从有关资料中提取信息的能力。
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对三民主义的评价,培养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分析、评价历史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对历史现象的分析、对比,掌握透过现象找出本质的学习方法。
通过分析本课与前后相关内容的内在联系,掌握广泛联系的历史学习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对本课的学习,认识到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伟大的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武昌起义的枪声,是辛亥革命志士不屈斗争精神的表现,从而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不断进取的精神;三民主义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较完整的资产阶级革命纲领;革命派倡导的民主革命是顺应历史潮流,符合民族利益的。
本课重点中国同盟会的建立及其纲领;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本课难点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教学设备多媒体学生课前准备1.收集、整理有关孙中山的故事2.编排历史课本短剧板书设计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师:(出示一组图片)这些图片和哪一人物有关生:孙中山师:据统计,全国仅以孙中山名字命名的大小地名就有数千处之多。
孙中山是二十世纪中国历史上一位伟大的人物,被尊称为“国父”。
“国父”那一定是缔造这一国家作出杰出贡献的伟大人物。
哪位同学能向大家介绍一下孙中山,讲一讲有关孙中山的故事?(幻灯片显示孙中山图片)生:讲述收集的故事。
师:孙中山是中国伟大的民主革命的先行者。
他的最大功绩和主要贡献是领导了一场伟大的革命,这场革命结束了一个旧时代,使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这场革命就是辛亥革命。
讲授新课:1.兴中会的成立师:19世纪末的中国是一幅悲惨的景象,中国人民承受着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双重压迫,中华民族处于濒临灭亡的境地。
《辛亥革命》教学设计
《辛亥革命》教学设计《辛亥革命》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1、识记与理解:了解和掌握孙中山创建兴中会和中国同盟会、三民主义、武昌起义等基础知识。
2、能力与方法:通过看图,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想象能力;通过探究活动,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学会搜集资料并能从有关资料中提取信息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到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伟大的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武昌起义的枪声,是革命志士不屈斗争精神的张扬,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不断进取意识。
【重点难点】中国同盟会的建立及其革命纲领是本课的重点。
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既是重点又是难点。
【学法指导】1、指导观察图画和形势图等,教给思考问题的方法和角度,以培养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
2、学习历史要注意对历史知识的比较和联系,本课中的兴中会创立和中国同盟会的建立,可指导学生制成简表进行比较分析,以探求较好的学习方法。
【教法过程】1、“同学们知道孙中山吗?”教师可以利用“导入框”提出这个问题,也可以用电脑屏幕显示或幻灯打出孙中山像,让学生们说说他们所了解的有关孙中山的故事,由此导入新课。
2、“辛亥革命的酝酿”打出《兴中会成立简表》,指出兴中会成立的时间、地点以及革命纲领,兴中会把誓言“驱除鞑虏,恢复中国,创立合众政府”作为革命纲领。
这在中国破天荒第一次提出推翻帝制,建立资产阶级合众政府的主张。
因此,兴中会是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团体。
继兴中会成立后,全国各地建立了许多革命团体,标志着中国资产阶级革命派已经形成,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的建立已经成为时代的必然,一个由资产阶级领导的革命新时期已经到来了。
中国同盟会的建立及其革命纲领。
要求学生掌握同盟会建立的时间、地点、领导人、革命纲领以及机关刊物。
重点讲述四点:一是中国同盟会是在兴中会、华兴会、光复会等革命团体的基础上建立的。
二是同盟会革命纲领的理解。
三是同盟会的性质。
四是三民主义,与革命纲领并无实质上的区别。
同盟会的革命纲领与三民主义对照讲解,指导学生看课文中“雄鸡一声天下白”的插图,想象涵义,加深理解。
部编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9课《辛亥革命》教学设计
部编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9课《辛亥革命》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部编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9课《辛亥革命》是本学期的重要内容。
本课主要介绍了辛亥革命的背景、过程及其历史意义。
通过学习,学生可以了解辛亥革命的基本情况,认识到辛亥革命在中国历史发展中的重要地位,从而加深对近现代史的认识。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但对辛亥革命这一课题的了解相对较为肤浅。
在学习过程中,学生需要通过深入分析历史事件,掌握相关历史概念,提高历史思维能力。
此外,学生应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现实问题,培养历史责任感。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辛亥革命的背景、过程及历史意义,掌握辛亥革命的相关史实。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培养学生分析历史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认识辛亥革命在中国历史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历史责任感。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辛亥革命的过程、历史意义。
2.教学难点:辛亥革命的历史背景、革命成果的分析。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历史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参与度。
2.问题驱动法:提出具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
3.小组合作学习: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发挥团队协作精神,提高学习效果。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查阅相关历史资料,制作多媒体课件,准备历史实物或图片等教学辅助材料。
2.学生准备:预习教材,了解辛亥革命的基本情况,准备相关问题。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辛亥革命的历史图片,引导学生回顾所学知识,激发学生对辛亥革命的兴趣。
2.呈现(15分钟)教师简要介绍辛亥革命的历史背景,引导学生了解革命的原因。
然后详细讲述辛亥革命的过程,让学生掌握革命的发展脉络。
3.操练(10分钟)教师提出具有针对性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分析。
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学习,探讨问题,解决问题。
辛亥革命教学设计与反思
辛亥革命教学设计与反思引言辛亥革命是中国历史上一次具有重要意义的政治运动,它标志着中国封建帝制的结束,开启了中国近代史的新篇章。
对于学生学习辛亥革命的教学设计,不仅有助于他们对中国近代史的理解和思考,更重要的是培养他们的历史意识和国家意识。
本文将从教学设计和反思两个方面来论述辛亥革命的教学重要性,并提出一种可行的教学设计方案。
教学设计一、课程目标1. 知识目标:通过学习辛亥革命,学生能够了解辛亥革命的基本经过、参与者以及历史背景,掌握辛亥革命对中国历史的重要影响。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历史研究能力,包括文献阅读和分析能力,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能力和历史思辨能力。
3. 情感目标:通过学习辛亥革命,引导学生对国家的认同和热爱,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和责任意识。
二、教学内容1. 辛亥革命的起因和背景:讲解晚清社会的不稳定局势和清王朝的腐败,介绍辛亥革命的基本历史背景。
2. 辛亥革命的基本经过:讲解辛亥革命的时间线、主要参与者以及重要事件,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全面了解辛亥革命的复杂性和演变过程。
3. 辛亥革命的影响:讲解辛亥革命对中国历史的深远影响,包括政治、社会、军事、思想等各个方面的变革。
三、教学方法1. 课堂讲授:通过讲解辛亥革命的起因、经过和影响,向学生传递相关知识。
2. 讨论互动:组织学生小组讨论,提出问题并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和分析能力。
3. 视听材料:使用多媒体教学工具,介绍历史背景资料,播放相关视频和音频资料,帮助学生更直观地感受辛亥革命的历史重要性。
四、教学评价1. 笔试:设计相关的选择题、填空题和简答题,测试学生对于辛亥革命相关知识的掌握。
2. 小组讨论报告: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选择辛亥革命相关的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和分析,并进行小组报告,评价学生的研究和分析能力。
3. 课堂表现评价:评价学生在课堂上的主动性、参与度和思辨能力。
反思辛亥革命作为中国历史上一次重要的政治运动,教学设计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和国家意识。
辛亥革命教学设计(共3篇)
辛亥革命教学设计(共3篇)第1篇:辛亥革命教学设计人教版必修一第四单元第13课《辛亥革命》教学设计湖南省新化县第三中学秦爱叔一、设计理念: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我们要充分尊重学生学习主体的地位,让学生主动参与课堂管理,加强师生互动,使之形成良好的自主、合作、探究之能力。
另通过情境教学、角色扮演与合作讨论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和提高学生史学素养。
二、学情分析:关于辛亥革命,学生在初中已经有所知晓,这对我们开展教学较为有利,只是学生对辛亥革命史实的了解一般都停留在电影电视中有关描述辛亥革命的一些认知,这属于一种感性认识。
我们要真实全面的掌握相关史实,还须进一步学习与挖掘。
三、教材分析:1.教材地位: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一次伟大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属于旧民主主义革命范畴,它推翻了清政府的反动统治,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是中国近代史进程中的里程碑。
本课在内容上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不仅结束了一个旧时代,还开启了一个新时代。
2.教学重点:辛亥革命的背景与影响,《临时约法》教学难点:对辛亥革命的评价、孙中山推举袁世凯为总统的原因。
四、教学三维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掌握兴中会与同盟会的成立;武昌起义;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的成立;临时约法;袁世凯篡夺革命果实;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通过分析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兴起的背景和条件,培养学生从政治、经济、阶级等角度完整认识历史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历史材料设置问题,循循善诱,促使学生思才问题,探究问题。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学习辛亥革命进行中的复杂性与艰巨性,使学生认识到革命成果来之不易,应珍惜时间,勤奋学习。
通过学习孙中山在革命时期的思想和表现,教育学生为实现祖国腾飞大业而努力学习。
五、教学过程:1.导入[教师导入]:一张近代服饰、发型的图片导入。
教师阐述:从课件上这张图片,我们可看出是何政治事件造成了这种近代服饰、发型的变迁这次政治事件发生的背景当时有无具备条件2.新授(教学内容)(一)辛亥革命爆发的背景及条件:投影:图一:中国被众多条约捆绑图。
部编八年历史上册第9课《辛亥革命》教学设计
部编八年历史上册第9课《辛亥革命》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本课《辛亥革命》是部编八年历史上册的第9课,主要讲述了辛亥革命的发生、经过及其历史意义。
教材通过生动的叙述,引导学生了解辛亥革命的过程,认识辛亥革命在中国历史发展中的重要地位,理解辛亥革命对中国人民追求和进步的影响。
教材内容主要包括:辛亥革命的背景、辛亥革命的过程、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课之前,已经了解了清朝晚期的历史背景,对鸦片战争、太平天国运动等历史事件有一定的认识。
但学生对辛亥革命的过程及其历史意义可能还不够了解,需要通过本课的学习加以深化。
此外,学生可能对历史事件的叙述和分析能力有待提高,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通过史料阅读和讨论,深入分析辛亥革命的原因、过程和影响。
三. 教学目标1.了解辛亥革命的背景、过程及其历史意义。
2.认识辛亥革命在中国历史发展中的重要地位。
3.理解辛亥革命对中国人民追求和进步的影响。
4.提高学生的历史叙述和分析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辛亥革命的原因和过程。
2.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五. 教学方法1.史料教学法:通过引导学生阅读和分析史料,让学生深入了解辛亥革命的历史背景、过程和意义。
2.讨论教学法:学生分组讨论,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分析辛亥革命的原因和影响。
3.案例教学法:以孙中山、袁世凯等历史人物为例,让学生了解他们在辛亥革命中的作用和影响。
六. 教学准备1.教材:部编八年历史上册。
2.参考资料:辛亥革命相关的历史书籍、论文、纪录片等。
3.教学工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清朝晚期的历史图片,引导学生回顾已学过的历史知识,如鸦片战争、太平天国运动等,从而引出辛亥革命的主题。
2.呈现(15分钟)教师简要介绍辛亥革命的背景,如民族危机、民众疾苦等,然后详细讲述辛亥革命的过程,如武昌起义、辛亥革命的高潮与结局等。
3.操练(10分钟)教师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从不同角度分析辛亥革命的原因和影响。
《辛亥革命》的课堂教案设计
《辛亥革命》的课堂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辛亥革命的背景、过程和结果,认识到辛亥革命在中国历史发展中的重要地位。
2. 培养学生分析历史事件的能力,从multiple perspectives 审视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和影响。
3. 提高学生对中华民国成立和民主共和观念的认识,弘扬爱国主义精神。
二、教学内容1. 辛亥革命的历史背景清朝晚期的政治、经济、文化困境民族危机的加深民众反抗运动的兴起2. 辛亥革命的过程武昌起义各省响应起义南京临时政府的成立孙中山就任临时大总统3. 辛亥革命的结果清朝灭亡,中华民国成立民主共和观念的普及社会变革与改革4. 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推翻封建帝制,开启民主共和时代促进民族觉醒,提高民族自尊心为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奠定基础5. 辛亥革命的影响政治体制改革经济发展与民生改善文化教育的进步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教师讲解辛亥革命的历史背景、过程、结果、意义和影响。
2. 讨论法:学生分组讨论辛亥革命的相关问题,培养分析历史事件的能力。
3. 案例分析法:教师展示辛亥革命的相关案例,引导学生从multiple perspectives 审视历史事件。
4. 观看视频:组织学生观看关于辛亥革命的电影或纪录片,增强直观感受。
四、教学资源1. 教材:《辛亥革命》相关章节2. 课件:教师自制的教学课件3. 视频资源:关于辛亥革命的电影或纪录片4. 网络资源:相关的历史论文、图片、资料等五、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提问和讨论情况,评价学生的积极性。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提交的作业,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
3. 单元测试成绩:对学生的单元测试成绩进行评价,了解学生对辛亥革命知识的掌握程度。
4. 课堂表现:评价学生在课堂上的纪律、态度和团队协作能力。
六、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简要回顾上节课的内容,引导学生进入本节课的学习。
2. 讲解背景:介绍辛亥革命爆发的历史背景,让学生了解清朝晚期的政治、经济、文化困境。
历史教案-初中历史辛亥革命教案5篇
初中历史辛亥革命教案5篇《辛亥革命》是人教版八年级历册第二单元第8课的内容。
《辛亥革命》作为中国近代进步革命人士在政治近代化上的探索,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下面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初中历史辛亥革命教案5篇,希望对大家能有所帮助!初中历史辛亥革命教案1一、教学设计思路分析(一)学习内容特征分析:《辛亥革命》承接了继洋务运动、戊戌变法之后,新民主主义革命之前的社会变革的爆发力。
由经济技术变革到政治改良,再到政治革命,本节课内容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根据本节教材的安排特点,引导学生在原有知识基础上提出问题,深入讨论辛亥革命的必然性以及必要性。
(二)学情分析1、生理学习技能分析:初中八年级学生经历过小学与七年级的学习,在历史知识上具备一定的认知基础,但是水平参差不齐,对于调度历史时期的时代背景,显得有些困难。
不能从历史时间的大环境下看问题。
2、心理学习能力探讨:革命史本身就带有丰富的激情色彩。
对于长期饱受强国凌弱的中国,辛亥革命的历史运动又显得极其振奋人心。
本节知识既有枯燥乏味的纲领文件,又有行色生动的革命运动背景。
将二者结合,恰到好处的牵动了学生的空间思维与发散思维。
(三)教学设计重点在教科书的设计和教师的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合理运用学习理论,帮助学生完成有意义的知识建构学习。
由生动的《辛亥革命》电影精彩片段引入课堂教学,以简便易行及形象的多媒体影音将历史事件变得生动化。
注重概念形成与发展的思维过程,即知识建构的动态过程。
(四)教学设计基本理念与思路基于建构主义理论,创设丰富的情境,以历史事件中实例加以多媒体形象的呈现,以强有力的视觉冲击效果激发学生的眼到、心到、手到效应。
通过知识迁移、情景设问促进学生的协作与交流,最终实现意义建构。
二、教学设计方案课题辛亥革命课型新授课课时1课时教材目次人教版八年级历册第二章第8课教学目标【知识和技能】1、了解孙中山救国革命思想路线的转变过程。
2、学会结合时代背景,深入探讨辛亥革命的爆发因素。
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9课《辛亥革命》教学设计
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9课《辛亥革命》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9课《辛亥革命》是本册的重点内容之一,主要介绍了辛亥革命的背景、过程和影响。
本课的内容对于学生理解中国近代史的发展脉络,认识革命的意义,具有重要的历史教育价值。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进入本节课之前,已经学习了鸦片战争、甲午战争等近代史的重要事件,对于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有所了解。
但学生对于辛亥革命的历史背景、过程和影响可能还不够深入,需要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来进一步掌握。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准确地记住辛亥革命的时间、过程和主要人物,了解辛亥革命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培养学生的史料分析能力和历史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认识到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次伟大革命,理解革命先烈的英勇斗争精神。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辛亥革命的时间、过程、主要人物和影响。
2.教学难点:辛亥革命的历史背景和影响。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历史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辛亥革命的历史背景和革命先烈的英勇斗争精神。
2.问题驱动法: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
3.合作探讨法:分组讨论,共同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历史思维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材: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上册。
2.课件:制作精美的多媒体课件,包括图片、文字、音频等。
3.史料:收集与辛亥革命相关的史料,如文献、图片等。
4.视频:准备与辛亥革命相关的视频资料。
七. 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已学过的近代史知识,如鸦片战争、甲午战争等,从而引出本课的主题——辛亥革命。
2. 呈现(10分钟)教师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辛亥革命的历史背景,如清朝的腐败、民众的疾苦等,让学生了解辛亥革命爆发的原因。
3. 操练(10分钟)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辛亥革命的目标是什么?主要人物有哪些?学生通过查找史料、讨论的方式,回答问题。
初中八年级上册历史辛亥革命教案四篇
初中八年级上册历史辛亥革命教案四篇导读:本文初中八年级上册历史辛亥革命教案四篇,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篇一一、教学设计思路分析(一)学习内容特征分析:《辛亥革命》是人教版八年级历册第二单元第8课的内容。
《辛亥革命》作为中国近代进步革命人士在政治近代化上的探索,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它承接了继洋务运动、戊戌变法之后,新民主主义革命之前的社会变革的爆发力。
由经济技术变革到政治改良,再到政治革命,本节课内容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根据本节教材的安排特点,引导学生在原有知识基础上提出问题,深入讨论辛亥革命的必然性以及必要性。
(二)学情分析1、生理学习技能分析:初中八年级学生经历过小学与七年级的学习,在历史知识上具备一定的认知基础,但是水平参差不齐,对于调度历史时期的时代背景,显得有些困难。
不能从历史时间的大环境下看问题。
2、心理学习能力探讨:革命史本身就带有丰富的激情色彩。
对于长期饱受强国凌弱的中国,辛亥革命的历史运动又显得极其振奋人心。
本节知识既有枯燥乏味的纲领文件,又有行色生动的革命运动背景。
将二者结合,恰到好处的牵动了学生的空间思维与发散思维。
(三)教学设计重点在教科书的设计和教师的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合理运用学习理论,帮助学生完成有意义的知识建构学习。
由生动的《辛亥革命》电影精彩片段引入课堂教学,以简便易行及形象的多媒体影音将历史事件变得生动化。
注重概念形成与发展的思维过程,即知识建构的动态过程。
(四)教学设计基本理念与思路基于建构主义理论,创设丰富的情境,以历史事件中实例加以多媒体形象的呈现,以强有力的视觉冲击效果激发学生的眼到、心到、手到效应。
通过知识迁移、情景设问促进学生的协作与交流,最终实现意义建构。
二、教学设计方案课题辛亥革命课型新授课课时1课时教材目次人教版八年级历册第二章第8课教学目标【知识和技能】1、了解孙中山救国革命思想路线的转变过程。
2、学会结合时代背景,深入探讨辛亥革命的爆发因素。
辛亥革命高中历史教案
辛亥革命高中历史教案【篇一:人教版历史必修一:《辛亥革命》教学设计李丽雯】13课辛亥革命课程标准了解孙中山早年的革命活动,直到孙中山是中国民主革命的先行者,了解武昌起义和中华民国成立的史实,认识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教学设计案例第13课辛亥革命教学内容分析高中历史必修(一)第13课《辛亥革命》是第四单元“近代中国反侵略、秋民主的潮流”中的内容,本课分为三个小标题,武昌起义,中华民国成立,中华民主进程的丰碑。
19世纪末,清王朝统治下的中国岌岌可危,孙中山首倡民主革命,成为中国民主革命的先驱者,20世纪初,资产阶级革命思想广泛传播,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分分建立,资产阶级革命派形成。
中国同盟会的成立标着着中国民主革命进入一个新的阶段。
资产阶级革命派不断发动武装起义,促使革命形势不断高涨。
革命首先在武昌爆发,各省纷纷响应。
在此基础上,中华民国成立。
革命爆发后,袁世凯在帝国主义的支持下,利用革命派和清政府之间的矛盾,逼迫清帝退位,自己当选为中国民国临时大总统,窃取了辛亥革命的果实。
在此期间,孙中山颁布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三权分立,限制总统权力,辛亥革命推翻了在中国延续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政体,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是近代中国第一次完全意义上的民主革命,是20世纪中国历史上三次巨变之一,极大地推动了中国历史的进步。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完第12课《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之后,学生进一步了解学习将倾的清政府,为导出革命活动作铺垫。
学生虽然在初中阶段学过本课,但高中阶段他们对于革命类型的课程理解、归纳能力比较弱,历史认知能力有待提高,教学中,要注意史论结合,以史实导出结论,提高学生总结归纳能力以及学会分析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由于课程内容的乏味,在教学中可创设情景,采用讨论法,引用故事等,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1、识记兴中会、同盟会的成立,南京临时政府的成立;《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袁世凯篡夺辛亥革命胜利果实,清帝退位。
高中历史辛亥革命教案设计
高中历史辛亥革命教案设计辛亥革命是近代中国比较完全意义上的民族民主革命。
那么怎么设计高中历史辛亥革命教案呢?接下来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高中历史辛亥革命教案设计5篇范文,希望大家喜欢!高中历史辛亥革命教案设计一一、教材分析:本课内容选自川教版教材第二学习主题《近代化的起步》第3课《辛亥革命》。
本学习主题主要体现中华民族在近代历史中为反抗侵略争取民族独立而进行的一系列抗争与探索,从而使中国一步步走向近代化的历程。
其中辛亥革命在推动中国近代化的发展中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辛亥革命是20世纪中国的第一次历史巨变,是中国近代化艰难起步进程中的重要环节。
它推翻了统治中国几千年的封建专制制度,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为中国进步打开了闸门。
孙中山是20世纪中国走在时代前列的第一个伟人,为中国的进步和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本课共分有三目:革命的酝酿,武昌起和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因此我们这节课的线索就是革命的背景——爆发——结果——意义。
学情分析:本次教学是历史学科在导学案教学模式下的一种尝试,试图培养起学生的自学能力,合作能力,自我探究的能力,充分分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同学的合作中,活动的参于中学会学习的方法,培养学生综合能力。
初二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探究的能力,同时思维能力也有了进一步的发展。
也具备了一定的历史学习方法和分析历史事件的能力,所以本课在设计过程中,充分利用学生的已有能力,在导学案设计中,通过课前预习,完成知识层面的掌握,通过小组交流探讨,师生互动,进一步理解本课的重难点问题。
同时初中学生感性认识多于理性认识,学习中兴趣非常重要,所以在教学中教师充分利用音像资料,创设情境,使学生进入特定的历史氛围。
三、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记住资产阶级革命团体的名称,建立时间及建立者,中国同盟会成立的概况,理解同盟会的政治纲领和三民主义,知道辛亥革命发生的过程及相关事件,了解中华民国成立的时间及概况,理解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辛亥革命》教学设计及反思
《辛亥革命》教学设计及反思临猗三中郝飞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帮助学生了解辛亥革命的历史背景,有关孙中山创建中国同盟会,三民主义,武昌起义等历史基础知识,引导学生学会从多种角度驾驭重大历史事件的背景2.掌握《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内容,理解南京临时政府的革命性质,认识临时政府对中国近代社会的积极影响。
通过探究活动,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学会搜集资料的能力3.帮助学生正确评价辛亥革命,给出对重大的历史事件如何评价的操作思路。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历史材料设置问题,循循善诱,促使学生思考问题,探究问题。
2.通过视频和辩论等方式,提高学生主动学习历史的兴趣,让学生体验和思辨历史。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1.通过孙中山先生的革命事迹,引导学生树立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积极地投身与振兴中华的伟大事业中。
2.使学生认识辛亥革命对中国近代化的巨大作用。
二、教材分析1、本节知识点较多,理论性较强,学生不易理解,教师应明确重点,突出难点。
教学重点:爆发原因、《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评价辛亥革命教学难点:袁世凯就任临时大总统、辛亥革命的局限性。
2、本课是它上承《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下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作为反侵略求民主的重大事件它具有典型的承上启下的作用。
三、学情分析高一学生虽然经过初中的学习,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但总体历史知识还是比较薄弱,尤其对抽象的事物较难理解,所以讲课时我比较注意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在学习方法上建议学生加强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积极主动的参与学习,加深对教材内容的理解。
同时注重培养和提高学生掌握论从史出的方法。
四、教学过程(一)课前准备运用多媒体技术,给学生以视觉冲击,了解20 世纪的中国发生了三次历史性的巨变,让学生明确辛亥革命在20世纪三次巨变中所处的地位,增强学生宏观的历史感。
导入:通过欣赏大屏幕,20世纪,中国发生了三次历史性的巨变,产生了三位站在时代前列的伟大人物:孙中山、毛泽东、邓小平。
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9课 辛亥革命》教学设计
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9课辛亥革命》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9课辛亥革命》教材,主要介绍了辛亥革命的背景、过程和影响。
本节课的重点是让学生了解辛亥革命的历史背景,掌握辛亥革命的过程,以及认识辛亥革命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教材内容丰富,通过插图、文字、问题等方式,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培养学生的的历史思维能力。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历史事件有一定的认识。
但是,对于辛亥革命这一重大历史事件,部分学生可能还存在着模糊的认识,需要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进一步深化理解。
同时,学生对于历史事件的分析、归纳能力还有待提高,需要在教学过程中进行引导和培养。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辛亥革命的历史背景,掌握辛亥革命的过程,认识辛亥革命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的历史分析、归纳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辛亥革命的认识,理解辛亥革命在中国历史中的重要地位,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辛亥革命的历史背景、过程、影响。
2.教学难点:辛亥革命的成功与不足之处,以及辛亥革命对中国的历史影响。
五. 教学方法1.自主学习: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教材,了解辛亥革命的相关知识。
2.合作探讨:分组讨论,让学生在讨论中深入理解辛亥革命的过程和影响。
3.案例分析:通过分析辛亥革命的成功与不足之处,让学生更加全面地认识辛亥革命。
六. 教学准备1.教材: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9课辛亥革命》。
2.课件:制作与本节课相关的内容课件。
3.视频:准备与辛亥革命相关的视频资料。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或视频资料,简要介绍辛亥革命的背景,引发学生的兴趣。
2.呈现(10分钟)让学生自主阅读教材,了解辛亥革命的过程。
教师通过提问的方式,检查学生的阅读效果。
3.操练(15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辛亥革命的成功与不足之处。
辛亥革命教学设计
辛亥革命教学设计第一篇:辛亥革命教学设计《中外历史纲要(上)》第19课《辛亥革命》教学设计一、课标要求了解孙中山三民主义的基本内容,理解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建立对中国结束帝制、建立民国的意义及局限性。
从课标要求我们可以把握教学重点,对三民主义应该详细解读,对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和局限进行分析。
二、教材解析《辛亥革命》是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六单元第19课,分为三部分:第一子目“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兴起”,主要讲述革命产生的背景——清政府新政自救、孙中山等革命派人士的活动、预备立宪等;第二子目“武昌起义与中华民国的建立”,主要讲述与革命历程及结果相关的重大事件——保路运动、武昌起义、《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袁世凯窃取革命成果等;第三部分“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主要讲述辛亥革命的历史影响与局限性。
本课课文编写有承上启下之意:辛亥革命是内忧外患下资产阶级救亡图存的延续,承接前几课的民族危机与救亡抗争;下一节课讲述北洋政府统治下的中国,民国相较清朝有“变”与“不变”——辛亥革命对中国社会的积极影响,又因其历史局限,不能解决近代中国社会根本问题,民国时期帝国主义势力依旧猖獗、封建残余大量存在、人民仍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说明资产阶级革命与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方案行不通,引出下文无产阶级的斗争。
三、学情分析知识基础:本课授课对象为高一年级学生,学生在初中时已经学过“辛亥革命”这一重大历史事件,对孙中山、三民主义、武昌起义、中华民国等历史概念有一定印象,对辛亥革命的结果与评价有所理解,前面已学习晚清的内忧外患与救亡图存,对辛亥革命的背景有所了解;但对清末新政、预备立宪、保路运动等概念较为陌生,对辛亥革命历史意义的理解不够深刻。
方法基础:学生对于课本阅读理解和史实记忆基本不成问题,教师应该在培养学生获取解读信息、调动运用知识、描述阐释事物、论证探讨问题能力方面下功夫,对标高考。
思维基础:高中生抽象思维与直观思维并举,教师应该把直观材料展示与抽象概念讲解结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学设计方案案例名称辛亥革命科目初中历史教学对象八年级学生课时1课时一、教材内容分析《辛亥革命》这一课,选自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八课。
在课程标准中对本课的要求是了解孙中山的主要革命活动,知道武昌起义,探讨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因此,在进行本课的教学设计时,我将教学过程中的主线定为以孙中山的人物形象贯穿全课。
以此为主线,辅以创设历史情境以及师生讨论互动,从而突出新课程改革背景下,课堂上学生的主动性。
二、教学目标(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1、知识与能力。
(1)了解孙中山创办兴中会,中国同盟会的成立、领导机构、革命纲领、成立意义,三民主义,武昌起义,中华民国的成立等史实;(2)培养学生观察图画的能力,概括归纳历史知识的能力以及口头表述历史事件的能力;(3)通过探究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评价历史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历史现象的分析,掌握透过现象找出本质的学习方法;(2)通过探究的过程,掌握评价历史事件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认识到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伟大的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2)武昌起义的枪声,是以孙中山为首的辛亥革命志士不屈斗争精神的张扬,感受孙中山为了革命而鞠躬尽瘁的精神。
三、学习者特征分析本节课的学习者特征分析主要是根据教师平时对学生的了解以及学生年龄段的思维发展情况而做出的:·学生是八年级学生,思维较活跃·学生为八年级的孩子,具有较强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学生有过较多的探究学习的经验·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历史学习能力·学生能够运用历史知识分析历史问题·在这个年龄阶段的学生抽象思维还在发展中四、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1)历史情境设置。
根据初二学生抽象思维还在养成中这一情况,讲历史事实情景化,让学生走进或融入这一个历史情境,从而感受并进行分析。
例如,通过展示同盟会的成立大会油画,让学生想象清朝皇帝登基的景象进行对比,学生立刻感受到同盟会成立大会上迎面扑来的民主与革命的气息。
(2)分析法。
设置环环相扣的问题,以图片和问题材料为依托,引导学生分析辛亥革命的历史功绩。
(3)对比法。
将中华民国与清朝景象对比,让学生感受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
(4)此外,还运用到多媒体教学法、讲述法等。
五、教学环境及资源准备人教版新课标教材初中八年级中国历史(上册)专门为本课设计的多媒体课件多媒体教室。
六、教学过程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及资源准备情景导入播放“中国近代史侵略与反抗·救亡图存图片展”,在观看中回顾并感受中国近代史中国人民历经的历史同学们,刚才通过图片展,我们重温了中国近代史中国历经的侵略与反抗,中国人民也在这个过程中经历了艰难的探索。
这些探索,哪个探索开启了中国近代化道路?洋务运动学什么?技术!接下来的探索是什么?戊戌变法学什么?制度!成功了吗?这些探索都有同一个目的:维护清朝统治。
这些探索都告诉了当时的人们:到底是谁在阻碍中国的进步!中国的每一个进步都困难重重,中国人没有放弃探索的步伐!20世纪到来的时候,中国大地上迎来了第一次翻天覆地的风暴——辛亥革命。
(板书)洋务运动戊戌变法。
没有!失败了。
认知历史孙中山一开始就是一个革命者吗?孙中山从小有着远大的志向,后来他到国外留学,成为了一名医生。
后来他走上了救国救民的道路。
1894年,这是同学们都很熟悉的一年。
这一年,有什么事情发生了?同样在1894年,孙中山曾写信给李鸿章,说我们要学习西方进行改革!但结果呢?石沉大海。
这令孙中山受到了打击,觉醒了,意识到了什么?这一年,孙中山走上了革命的道路了。
他创建了兴中会,请同学们阅读课本第一段,划出关于兴中会的信息。
从名字中你是否看到了这个革命团体的成立是为了什么?这个革命团体的目标是什么?你怎么看出来的?这就注定了这场革命将与以往的探索不同,为什么?你知道吗?从1894年以后短短数年,中国大地上出现了许多反清革命团体。
看图,你获得哪些信息?反清革命小团体,就像星星之火分布在中国大地上。
他们有着共同的目标,但却各自为政,革命的力量过于分散。
为了使革命的力量从分散走向团结的统一,孙中山做了一件事。
1905年,孙中山在日本东京,创建了中国同盟会。
(看图)这是同盟会的成立大会。
在这个成立大会上,你发现了哪些与清朝不同的气息?这些都是新气象,是革命的气息。
我们来看看同盟会成立大会上的几件大事。
首先,选举孙中山为总理。
也就是中国同盟会的最高领袖。
选举体现了什么?民主!第二,通过了革命纲领,还创办了机关刊物《民报》,作为宣传纲领的阵地。
什么叫革命纲领?也就是同盟会为之奋斗的目标!是要完成的任务。
请看同盟会的16字纲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建立民国,平均地权。
”由这个纲领,孙中山又进一步浓缩为6个字:“民族”“民权”“民生”,也就是“三民主义”。
(划书)什么叫民族主义?对应纲领中的哪句话?驱除鞑虏,恢复中华!鞑虏,指的正是清政府。
为什么推翻清王朝的统治,有助于解除民族压迫?推翻清王朝的统治,是否包含了反对列强的侵略?为什么?甲午中日战争依靠清政府来救国是行不通的1984年,檀香山,兴中会。
振兴中华推翻清政府孙中山联合反清志士组成的革命团体洋务运动和戊戌变法的目的都是维护清政府的统治剪发辫,表示要革命!穿西装,演讲,选举推翻清王朝的统治,解除民族压迫。
包含。
因为清政府自《辛丑条约》以后,已经成为了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
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思维能力,使得学生能够学会发现知识的过程互动探究在民族主义中,孙中山清楚明白的告诉人们:为什么民族危机愈演愈烈!要独立、要自由我们先要做到什么!推翻清政府的统治,也包含着反对列强。
如果通过革命推翻了清政府的统治,那么我们的国家要变成什么样?孙中山怎么回答这个问题?什么叫民权主义?这对应了革命纲领中的哪一句话?对了,建立民国。
什么叫民国政府呢?国家的人民一律平等。
国家的政府由人民选举产生,原来呢?是的,民国政府意味着没有世袭,没有压迫人的专制制度,没有高高在上不可侵犯的皇帝。
各地的代表集中到一个地方开会、投票,谁的票多就是谁上任,而且任期是有限的,原来的皇帝呢?终身的,当到死为止。
所以你发现了吗?民国政府,国家的权力在谁手上?这样的国家,正是孙中山和他的革命者们所梦寐以求的,请大家想想,如果真的建立起这样一个国家,和以前两千多年的专制相比,最大的不同会在哪里?封建旧社会中有皇帝,有世袭,有专制,有等级,君臣之间、臣民之间没有平等甚至尊严可言,而民国政府中人人平等、人人可参政,生活在这样的国家里尊严不是遥不可及的奢侈品。
假如民国政府真的建立了起来,人人是平等的,心灵是自由的,思想是飞扬的,请你想想,如果你生活在当时,听说了这样了一种新的理想,你会做出什么选择?孙中山建立民国的理想,喊出了时代的要求和人民的愿望。
这就是为什么当时会有那么多人奋不顾身地奔赴孙中山高举的旗帜下来!而这些目标的提出更是激励着不止一代的中国人不断向前奋斗!三民主义还有一个民生主义,什么叫民生主义?民生,人民的生活。
如何让中国千千万万的劳动者摆脱贫困,最好的办法就是把土地分给劳动者。
再请你想一想,如果真的建立起了中华民国,千千万万的中国老百姓将拥有土地、摆脱贫困,你向往吗?民生主义,在人民的心中播下了希望的种子,让生活在清政府压迫下,列强侵略的痛苦中的中国人民,看到了新的希望。
这就是中国同盟会的革命纲领,这就是三民主义,同盟会的革命者们努力奋斗的目标!我们再次假设,假如你生活在清朝末年,目睹了清政府的腐朽无能,痛心于列强一次次的欺凌,而孙中山的三民主义又为你描绘了一幅理想的蓝图,你甘心祖国继续沉沦吗?民权主义推翻君主专制政体,建立民国政府皇帝是世袭的人民通过改革土地制度,解脱劳动者的贫困,做到“家给人足”不甘心!培养学生概括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感悟历史我相信,每一个热血青年都会做出新的选择!你会做出什么选择?同盟会的三民主义成为了革命的旗帜,这面旗帜是领导中国革命的旗帜,是鲜红的、理想的旗帜,引领着中国人民走向救国救民的道路。
从此,革命者向腐朽的封建清王朝吹响了进攻的号角!这个号角是谁最先吹响的?孙中山领导下的同盟会,在三民主义的旗帜下,革命者在全国各地不断进行斗争。
海外的革命者筹款集资买武器,国内的革命者拿着这些武器与清政府展开了血与火的搏杀。
这些战争是如此艰难,他们面对的敌人是如此强大,每一次的起义都以巨大的牺牲告终,但坚信“三民主义”的人们没有动摇、没有屈服,这是怎样的一种精神?这是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
(补充举例林觉民)革命者用鲜血在唤醒着祖国大地上更多的人们。
虽然屡战屡败,但每一次的战败都在扩大“三民主义”的影响,让更多的人为革命而战,让更多的人知道了民主共和的理想。
在革命者前赴后继的呐喊中,终于迎来了中国历史上一次翻天覆地的革命风暴——武昌起义。
1911年10月10日,这个日子永远印刻在了中国历史中,这是中国人不能忘却的日子,这一天(引导划书)革命党人在武昌发动了起义。
起义军经过一夜激战,完全占领了武昌城,接着又占领了汉口和汉阳。
起义胜利了!起义胜利了!武汉三镇都在革命者的控制之中。
这场起义胜利的意义仅仅如此吗?它对全国产生了怎样的影响?请同学们看这幅地图,从图中你发现了什么?是的,仅一个多月时间,全国就有十几个省宣布脱离清政府而独立,不再承认清政府的统治。
当时清朝不过二十多个省份,十几个省独立,这说明什么?这是反清斗争的胜利!是什么敲响了清王朝统治的丧钟?!接下来,1911年12月,宣布独立的各省派出代表在南京开会,你知道他们在会上做了什么吗?你有没有感受到什么全新的东西出现了?中华民国就要诞生了!中华民国的临时大总统是选举产生的!这就是对三民主义的实践!这是三民主义中什么的体现?对了,民权主义。
终于,1912年元旦,孙中山在南京宣誓就职,宣告中华民国正式成立。
(图片)中国的历史在这里有了一个永久的定格!中国的历史从这里翻开了全新的一页。
三民主义的理想,将要在中国的大地上实现了!就职仪式上的阵阵掌声,声声都奏响了民主共和的新乐章!你知道人们为什么这么高兴吗?人们最高兴的事情是什么?加入中国同盟会、参加革命、拥护三民主义……孙中山许多省份独立(要求学生关注几个表示时间的词语清政府的统治土崩瓦解武昌起义选举孙中山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选举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和渗透探究分析建立了新的中华民国;推翻了旧的清政府的统治,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
从兴中会到同盟会,从振兴中华到三民主义,这胜利是多少仁人志士用鲜血换来的,民主自由平等这是几千年中国人民的期盼。
就在孙中山担任临时大总统的几个月里,立刻颁布了一部《临时约法》,从各个方面给中国注入了全新的气息!(课件)“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全体国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