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2013-2《城市地理学》电子教案

合集下载

大学地理课程试讲教案

大学地理课程试讲教案

课程名称:城市地理学课程编号:XXX授课班级:地理学类XX级XX班授课教师:XXX授课时间:XX课时授课地点:XX教室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1)掌握城市地理学的基本概念、研究对象和范围;(2)了解城市发展的历史、现状和趋势;(3)熟悉城市地理学的主要理论和方法;(4)掌握城市空间结构、城市功能分区、城市形态等方面的知识。

2. 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运用城市地理学理论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2)提高学生收集、处理和分析城市地理信息的能力;(3)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创新能力。

3. 情感目标:(1)激发学生对城市地理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热爱地理学的情感;(2)培养学生关注城市发展、关注国家和社会的责任感。

二、教学内容1. 城市地理学概述2. 城市发展的历史、现状与趋势3. 城市空间结构4. 城市功能分区5. 城市形态与城市景观6. 城市规划与管理7. 城市地理学的研究方法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城市地理学的概念、研究对象和范围;(2)播放城市景观图片,引导学生关注城市地理学。

2. 讲授新课(1)城市发展的历史、现状与趋势1)讲解城市发展的历史阶段;2)分析城市发展的现状;3)探讨城市发展的趋势。

(2)城市空间结构1)介绍城市空间结构的基本概念;2)分析城市空间结构的类型;3)探讨城市空间结构的影响因素。

(3)城市功能分区1)讲解城市功能分区的概念;2)分析城市功能分区的类型;3)探讨城市功能分区的影响因素。

(4)城市形态与城市景观1)介绍城市形态的概念;2)分析城市形态的类型;3)探讨城市形态与城市景观的关系。

(5)城市规划与管理1)讲解城市规划的概念;2)分析城市规划的类型;3)探讨城市规划与管理的重要性。

(6)城市地理学的研究方法1)介绍城市地理学的研究方法;2)分析各种研究方法的特点和适用范围;3)引导学生运用研究方法进行城市地理学的研究。

3. 课堂练习(1)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某一城市的空间结构、功能分区、形态与景观;(2)讨论城市规划与管理的重要性。

城市地理学教案

城市地理学教案

长春师范学院城市与环境科学学院城市地理学教学教案陈雷2008年2月26日《城市地理学》课时安排第一章绪论第一节城市地理学的概述一、城市1、城市:是有一定人口规模,并以非农业人口为主的居民集居地,是聚落(settlement)的一种特殊形态。

2、城市是人类文明的象征:马克思认为:物质劳动和精神劳动的最大一次分工就是城市和乡村的分离。

这是人类文明的象征。

在西方“文明”(civilization)一词来源于拉丁语“市民的生活”(civitas)。

3、城市是一种特殊的地理环境。

①城市占整个地球表面积很小,但集聚了高密度的人口和社会经济活动。

②人类对环境干预最强烈的地方就是城市。

③城市是一种不完全的、脆弱的环境系统是人类受自然环境的反馈作用最敏感的地方。

④城市是一个极其复杂而且处于动态变化之中的巨系统。

二、城市地理学1、城市地理学:研究在不同地理环境下,城市形成发展、组合分布和空间结构变化规律的科学。

2、城市地理学在地理学中的地位①说法一:城市地理学是人口地理学的分支学科。

②说法二:是经济地理学中的一个部门地理。

③说法三:城市地理学是人文地理学的一个分支学科。

④说法四:城市地理学属于区域地理学范畴。

⑤说法五:城市地理学是城市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3、城市地理学的应用①城市规划②区域规划③城市和区域发展对策研究4、城市地理学的研究内容①城市形成发展条件研究:经济条件、区域基础②区域的城市空间组织研究:城市化、区域城市体系、城市分类③城市内部空间组织研究:城市功能分区、城市功能区演化、城市土地利用、社会空间、人的行为等④城市问题研究:城市环境、城市交通、城市住宅、城市贫困三、城市地理学与相关学科的关系1、城市地理学的学科性质:综合社会科学第二节城市地理学的发展一、西方城市地理学的发展1、1920年以前①描述性的地名辞典阶段:记述城市的地理位置、行政隶属、人口、商业、物产。

②自然位置论阶段:19世纪上半叶,地理决定论占优势,用自然条件解释城市的起源和发展。

城市地理学教案1

城市地理学教案1

8
《城市地理学》的地位
《城市地理学》系统阐述城市地理学的基本理 论、方法和基础知识:
介绍城市地理学的研究内容、与相关学科的关系、 及学科的发展史; 以城市化为中心阐述城市化原理、城市化的历史 进程; 以城市体系为中心阐述城市职能分类、城市规模 分布、城市空间分布体系; 以城市内部空间结构为中心阐述城市土地利用、 城市市场空间、城市社会空间、城市感应空间; 城市问题的介绍
7
《地理学》学科简介
现代地理学的科学思想体系及研究方法的 进步与突破:
从地球物质体系、空间、环境的角度-观察分析 从地理过程入手,研究地球的-地质过程、气候过程 水文过程、人口过程、经济过程、文化过程、政治 过程… 派生出更多的地理科学体系理论: *地质.地貌.地理学科体系 *人文地理学 *经济地理学 *旅游地理学 *政治地理学 *文化地理学 *区域经济学 *计量地理学 *城市地理学…

11

CH1绪论 1-1城市地理学的研究对象.任务.内容
一、城市地理学研究对象、主要任务 1 城市地理学研究的对象: —就是上述复杂、丰富、变化的城市;
—是研究在不同地理环境下,城市形成发展/ 组合分布/空间结构变化规律的科学; 是人文地理学的重要分支 是城市科学群的重要组成部分
12
CH1绪论 1-1城市地理学的研究对象.任务.内容
18
CH1绪论 1-1城市地理学的研究对象.任务.内容
二、城市地理学研究的主要内容: 具体研究内容有: 3 城市内部空间组织研究: *在城市内部分化为商业.仓储.工业.交通.住宅等功能 区域的情况下,研究这些区域的特点.兴衰更新及彼此 之间的相互关系。 *研究城乡边缘区域 *研究-各种区域的土地使用形成整个城市结构的 理论模型;

城市地理学实践教学大纲

城市地理学实践教学大纲

城市地理学实践教学大纲(Urban Geography)(供四年制地理科学专业2012级试用)课程编号:面向专业: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实验类别:专业课实验实验时数:16考核方式:考查实验总的目的与要求:随着城市的发展,城市在区域经济以及其他方面的价值越来越高。

本课程主要是向学生介绍《城市地理学》一些基本理论、方法和基础知识,并能将其运用到今后的具体实践和科研工作中去。

在教学上,根据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原则,密切注意当今城市发展的动态,安排学生到一些城市进行实地参观和考察,让学生及时了解城市的发展和变化,激发他们学习和科研兴趣,努力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基本要求:(1)掌握城市化的机制和城市化地域推进的原理;(2)掌握城市职能分类的基本方法;(3)掌握中心地理论的基本模型;(4)掌握用生长极理论与核心边缘理论解释区域发展;(5)掌握编制城镇系统规划流程;(6)掌握城市土地利用结构图的绘制方法;(7)掌握划分城市地域结构的方法;(8)掌握城市意象空间的调查方法。

时间安排与学分:其中:验证性实验37.5 %,设计性实验25 %,综合性实验37.5%教材及参考书目:[1]许学强等.《城市地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2] 李小建.《经济地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3] 李小建.《人文地理学》.王恩涌.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4] 赵民陶小马.《城市发展和城市规划的经济学原理》.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执笔人:熊晓华审核人:许勇教学院长:陈洪全景观设计实验教学大纲(Landscape Planning and Design)(供四年制地理科学专业2012级试用)课程编号:面向专业:地理科学实验类别:专业课实验实验时数:16考核方式:考查实验总的目的与要求:实验目的:1. 进一步使学生熟悉、掌握景观设计的一些现代设计方法,训练学生的设计思维和现代设计理念的形成,丰富其风景设计阅历,提高设计水平;2.使学生能够将现代科学技术——计算机辅助设计运用于风景设计之中,通过对风景景观的计算机辅助设计训练,提高其设计成果的图面表达效果。

城市地理学

城市地理学

第一讲城市地理学简介城市的特点:城市:有一定人口规模,并以非农业人口为主的居民集居地,是聚落的一种特殊形态。

特点:复杂性(体现在自然、经济、社会和人口等方面)、动态性(城市的兴起、发展与衰落)、区域性(点和面)。

城市地理学的主要研究内容——从区域和城市两种地域系统中考察城市空间组织。

(1)城市形成发展条件(地理位置、自然条件、社会经济、历史条件等);(2)区域的城市空间组织(城市化研究、区域城市体系研究、城市分类研究);(3)城市内部空间组织(城市功能分区及其演化、城市土地利用、城市市场空间、城市社会空间与城市感应空间);(4)城市可持续发展(环境、交通、社会、安全等问题);(5)新方法、新技术应用和新领域的研究(GIS技术、大数据技术、仿真模拟等;经济全球化、城市犯罪地理研究等)城市地理学与城市规划学的关系区别:城市地理学是研究城市低于状态和分布规律的一门地理科学;城市规划学是为城市建设和城市管理提供设计蓝图的一门技术科学;城市地理学不仅研究单个城市的形成发展,还研究一定区域范围内的城市体系产生、发展、演变的规律,理论性较强;城市规划学从事单个城市内部的空间组织和设计,注重为具体城市寻找合理实用的功能分区和景观布局等,工程性较强。

联系:城市地理学需要从城市规划学的进展中汲取营养,去探讨更全面的城市地域运动规律;城市规划学则需要以城市地理学的知识来充实自己的设计理论,并具体运用到规划实践中。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市地理学研究的特点注重城市空间结构的研究、注重区域城镇体系的研究、注重城市化研究、注重城市地理新领域与新方法的拓展和应用。

第二讲城市的产生、发展与城市地域划分城市产生与发展的区域基础(1)区域自然地理条件——自然地理条件通过影响人口分布而影响城市的形成发展。

(地质地貌、水文气候)(2)区域经济地理条件——城市从区域获得发展所需的食物、原料、燃料和劳动力,又要为区域提供产品和各种服务。

城市与区域的这种相互联系时刻存在。

城市地理学

城市地理学
• 城市,是以非农业产业和非农业人口集聚形 成的较大居民点(包括按国家行政建制设立 的市、镇)。一般而言,人口较稠密的地区 称为城市(city),一般包括了住宅区、工 业区和商业区并且具备行政管辖功能。城市 的行政管辖功能可能涉及较其本身更广泛的 区域。其中有楼房、街道、医院、学校、商 业卖场、广场、公园等公共设施。
• 目的:区分城乡或城市实体同行政边界不相 符合。 • 原因:城市的实体范围和行政辖区不一致。 • 结果:统计口径不一致,混乱
• 解决途径:对城市实体范围的划定使用详细 规定。
混乱的表现 • 市长介绍城市时,喜欢用包括辖 县的市域总人口,因为比较大; • 在计算人均GDP时喜欢用户籍的 非农业人口,因为分母比较小; • 讲人气如何高时,喜欢用包括外 来人口的实际居住人口。
第一节城市概念及标准
• 一、城市和城镇 • 二、定义城镇的标准
一、城市和城镇
• P1城市是具有一定人口规模,并以非农 业人口为主的居民集居地,是聚落的一 种特殊形态。
• “城”为行政地域的概念,即人口的集 聚地;“市”为7820.htm
• 普查结果,城镇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 26.23%。从表面上和总体上看,这一 结果是可以接受的,比较接近于中国城 市化的实际水平。与第三次普查的结果 相比,虽然两次普查采用的城镇概念和 统计标准并不一致,但因城镇人口中包 含的农业人口份额相差不大,两次普查 的城镇人口数量上是基本可以衔接的。
第四次人口普查对市镇人口的 划分仍有许多缺陷
• 1963年国务院对上述标准作了较大修改。 设镇的下限标准提高到聚居人口 3 000以 上,非农业人口 70%以上或聚居人口 2 500—3 000,非农业人口 85%以上。设 市的基本标准虽然没有变,但基于几年大 跃进期间城镇人口增加过猛,市镇建制增 加过多,城市郊区偏大的倾向,对设市标 准从严掌握。经逐个审查,撤销了一批市 建制,并且缩小了城市郊区范围,规定城 市人口中农业人口所占比重一般不应超过 20%。

《城市地理学》教案

《城市地理学》教案
5
河运是早期城市形成的关键因素;铁路可以促使沿线城市的诞生和兴衰;多种交通 方式在一个城市的组合构成城市地理位置的复杂性。 4.3.3 专门化职能为主的城市 特点: 1)职能单一; 2)对外联系广但内容单一; 3)发展历史短但发展速度快、有起伏。 有关概念 Economics of scale Economies of scope Agglomeration economy
城镇等级 一、超大城市 二、特大城市 三、大城市 四、中等城市 五、小城市 建制镇 六 七 八
等级标准(万人) >250 100-200 50-100 20-50 <20
行政等级 副省级 地级市 地级市 县级市 县级市
5-10 3-5 <3
县城 中心镇 集镇
第四节
城市产生发展的条件
4.1 区域条件 4.1.1 区域自然地理条件 1)大城市对自然条件的依存较之非特殊职能的小城镇要紧密 2)随着社会经济的进步,人们追求气温适度、降水适中的城市地区居住。为什么? 3)我国城市依照地形三级梯度,城市分布比例依次为 1%、32%和 67%。 4.1.2 我国城市按照区域类型分类共 10 类 (1)滨海城市 (2)三角洲平原城市 (3)山前洪积冲积平原城市 (4)平原与低山丘陵相邻接的城市
7
2、第三产业与城市化 制造业国际化、一体化——生产性服务业的集聚 跨国资本流动——新的国际劳动分工:管理过程与生产过程的分离 3、经济增长与城市化 集聚经济+规模经济——经济增长-城市化 使得城市化通过全球化得到进一步深化 三、城乡人口迁移的动因分析 推-拉动力模式 从城乡人口迁移角度分析城市化动力的一种模式。 (1)拉力=向心力 (2)推力=离心力 一般,在发达国家拉力大于推力; 在发展中国家拉力小于推力。

《城市地理学》教案

《城市地理学》教案

课程内容本课系统地讲述城市地理学的基本理论、方法和基础知识,分三部分,共十三章。

第一章:绪论 第二章:城乡划分和城市地域 第三章:城市的产生与发展 第四章:城市化原理 第五章:城市化的历史进程 第六章:城市职能分类 第七章:城市规模分布 第八章:城市空间分布体系 第九章:区域城镇体系规划 第十章:城市土地利用 第^一章:城市内部地域结构第十二章:城市市场空间、社会空间和感应空间 第十三章:城市问题 教材:《城市地理学》许学强、周一星、宁越敏编著,高等教育出版社, 主要参考书:1、对能力培养的要求 ◎ 了解城市地理学的研究内容。

◎一般掌握城乡界限划分和城市地域类型、城市形成发展的地理条件、城市职能分 类。

◎牢固掌握城市化原理、城市发展的经济基础、城市规模分布理论、中心地理论。

◎学会运用城市地理学相关理论与方法,解决在城市规划中遇到的问题。

2、本课程的重点和难点 ◎城乡界限划分和城市地域类型。

◎城市化概念、城市化类型、城市化过程曲线、中国城市化特征及对策。

◎城市发展的经济基础理论。

◎城市规模分布理论、中国城市规模政策。

◎中心地理论、城市吸引范围的划定。

3、考核方式◎总评成绩中,平时成绩占 10%实验成绩占20%期末成绩占70% ◎平时考核方式:考勤、课堂提问及课外作业。

(缺课三次,取消考试资格)◎期末考核方式:闭卷考试。

课外阅读城市化研究 ----- 中外城市化比较、中国城市化特征、水平和动力机制、城市 化过程研究、郊区化研究、城市发展方针(城镇体系)、衡量指标等内容各类空间研究一一城市空间、商业空间、工业空间、居住空间、城市边缘区 等的发展特征、变化机制、影20XX 年第二版《城市地理学》 《中国城市地理》 《城市地理概论》 《现代城市地理学》周一星著,商务印书馆,1995年 顾朝林等著,商务印书馆,1999年 于洪俊、宁越敏编著,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 许学强、朱剑如著,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课程的基本要求1983 年 1988 年响因素、结构重组等内容城镇体系——城市群体研究、都市圈(带)相关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地理科学进展、世界地理研究、城市问题、经济地理、地域研究与开发、地理学报、城市规划、地理研究、人文地理、地理科学、地理学与国土研究、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城市规划汇刊、城市规划学刊、经济研究、城市改革与发展、城市发展研究等。

城市地理学 教案

城市地理学 教案

第一讲城市与城市地理学教学目标:使学生从整体上宏观了解本课程,掌握西方城市地理学发展的阶段性特征,认识中国城市地理学发展特征及其主要研究领域,明确学习城市地理学的目的。

教学重点:1、全面理解城市与聚落的概念及相互关系。

2、正确理解城市地理学的研究对象的特殊性和复杂性。

3、掌握城市地理学与城市规划学之间的区别和联系。

4、理解并掌握西方城市地理学发展的四个阶段及特征。

教学方法:1、采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2、理论联系实际阐述基本概念,使学生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

3、突破课本上的系统框架,阐述了西方城市地理学近年来发展趋向。

自我介绍与城市地理学授课方案、学习方法(15 分钟)第一节城市的基本概念一、聚落与城市Settlement and City城市是人类居住、生活的场所,是聚落的一种形态,那么聚落与城市的关系怎样呢?通过展示聚落与各级不同城镇的景观图片让学生先有个感性认识。

然后讲述城市与聚落概念。

聚落是指人类各种形式的居住场所,即居民点。

它有大小、等级高低,也有不同功能。

作为聚居地,聚落是个物质实体,它占有一定的空间,是人们休息、活动、劳作的场所。

各类建筑物、各种活动场所、各类生产用地等要素的不同组合(空间上、种类上、数量上的不同组合等)形成了各种聚落景观(Landscape)。

聚落还是社会实体(即社区Community)。

它是人类活动的场所,是人类在地表集聚的空间组织形式,是人类进行生产生活及其他社会活动的场所。

作为一个社区,组成不同的人类社会集团就形成不同的社会空间(Social Space)。

随着社会的发展,聚落由低级走向高级,形成不同形式、不同规模、不同功能的居民点,构成聚落体系。

小村hamlet;村庄village;镇town (集镇、建制镇);城市city;大都市metropolis;大都市区(metropolitan area);大都市带(megalopolis)总之,从农村聚落向城市聚落发展是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

城市地理学 教学大纲

城市地理学  教学大纲

《城市地理学》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性质城市地理学最重要的任务是揭示和预测世界各国、各地区城市现象发展变化的规律性。

城市地理学(urbangeography)是地理学范畴内的三级学科,属于人文地理学的一个分支。

通过一学期的学习,让学生了解城市地理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掌握城市化进程和人口社会经济特点,了解城乡划分、城市职能分类、城市规模分布和城市空间分布等研究的方法和技能。

同时,培养综合思维素养、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课程目标1、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城市产生和发展的动因,职能分类和空间分布的规律,结构和过程的耦合关联,城市可持续发展等基础理论体系。

2、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学会运用格局-过程-机制的理论视角来看待城市发展,培养学生形成系统性、整体性、动态性的科学思维处理问题的能力。

三、课程内容城市地理学课程的主要研究内容分为五个方面:城市形成发展条件研究;区域的城市空间组织研究;城市内部空间组织研究;城市可持续发展研究;新方法、新技术应用和新领域的研究。

整个课程侧重于探讨城市化的演变、发展及其对人地关系的影响机理研究。

四、各章节授课内容及学时分配五、参考书目1.严崇敏,1985:《城市地理学》,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顾超林等,2008:《中国城市化格局·过程·机理》,北京:科学出版社3.方创琳等,2017:《城市群地区国土空间利用质量提升理论与技术方法》,北京:科学出版社4.姚士谋等,2016:《中国城市群新论》,北京:科学出版社5.PaulL.Knox等著,姜付仁等译,2016:《城市化——城市地理学导论》,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6.李善同等,2018:《城市化中国:新阶段、新趋势、新思维》,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7.柴彦威等,2012:《城市地理学思想与方法》,北京:科学出版社8.何春阳等,2018:《城市景观生态学》,北京:科学出版社。

2012-2013-2《城市地理学》教学大纲

2012-2013-2《城市地理学》教学大纲

《城市地理学》教学大纲城市地理学是研究在不同地理环境下,城市形成、发展、组合分布和空间结构变化规律的科学,其最重要的任务是揭示和预测世界各国、各地区城市现象发展变化的规律性。

它既是人文地理学的重要分支,又是城市科学群的重要组成部分。

现代城市地理学研究的内容十分广泛,主要有四个方面,即:1)城市形成发展条件研究;2)区域的城市空间组织研究;3)城市内部空间组织研究;4)城市问题研究。

但其重心是从区域和城市两种地域系统中考察城市空间组织——区域的城市空间组织和城市内部的空间组织。

授课内容:第一讲城市地理学概述 (1)(城市地理学的研究对象、任务和内容—与相关学科的关系—西方城市地理学的发展简史—我国城市地理学的发展)第二讲城乡划分及城市地域 (2)(城市概念及标准—城乡界线的划分和大都市带的出现—中国市、镇建制标准和统计口径)第三讲城市的产生及发展 (3)(城市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城市产生与发展的区域基础—城市地理位置与城市的产生与发展—不同类型城市的形成和发展)第四讲城市化原理………………………(4、5)(城市化定义—城市化机制—城市化的类型与测度—城市化的近域推进—我国目前城市化进程的特征及模式)第五讲区域城镇(市)系统………………………(6、7)(城市经济活动类型划分与城市职能分类—城市规模等级结构变化与城市规模分布—城市空间相互作用与城市空间结构体系)第六讲城市形态与内部空间结构 (8)(自然环境与城市土地利用—城市土地利用结构—城市市场空间、社会空间及感应空间)第七讲城市问题 (9)(城市环境问题—城市交通问题—城市住宅问题—城市社会问题)教学目的:1.了解有关城市地理学的发展源流和基本内容构架;掌握城市地理学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熟悉城市地理学的相关理论及发展趋势;2.运用城市地理学方法进行基本的“城市—区域”的联动研究,及“城市—社会—经济—环境—心理行为变化”之间的相关关系分析。

城市地理学 教学大纲

城市地理学  教学大纲

城市地理学一、课程说明课程编号:190206Z10课程名称:城市地理学/ Urban Geography课程类别:专业教育课程学时/学分:32/2先修课程:城市规划原理(I)、城市规划原理(II)适用专业:城乡规划教材:1. 许学强、周一星、宁越敏.《城市地理学》(第二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教学参考书:2. 周一星.《城市地理学》.北京:商务印书馆.1995;3. 顾朝林.《中国城市地理》.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4.《经济地理》、《人文地理》、《城市规划》、《城市规划学刊》、《地理科学》等期刊。

二、课程设置的目的意义城市地理学是一门应用基础型学科,具有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特征,是城乡规划专业的必修课程之一。

通过本课程学习,使学生了解城市形成发展、组合分布和空间结构变化规律等相关知识,掌握城市和区域发展的基本理论和规律,能够运用城市地理学方法进行基本的“城市—区域”的联动研究,是学生参与城市和区域规划实践的重要基础。

三、课程的基本要求知识:牢固掌握城市化原理、城市规模分布理论、中心地理论、城市土地利用模式;熟悉城乡界限划分和城市地域类型、城市的产生与发展、城市化的历史进程、城市职能分类、区域城镇体系规划;一般了解城市市场空间、社会空间和感应空间,城市问题。

能力:理性认知和综合分析城市和区域问题的能力,运用区域方法研究和解决城市发展、城乡规划实践问题的能力,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定性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能力。

素质:形成空间地域性、系统综合性的独特研究视角;形成以人为中心的人地关系的观念;通过理科类的学科交叉和渗透,强化学生的理性分析训练,形成全面分析问题的综合性思维。

四、教学内容、重点难点及教学设计注:实践包括实验、上机等五、实践教学内容和基本要求六、考核方式及成绩评定七、大纲主撰人:大纲审核人:。

城市地理学第1章

城市地理学第1章

二、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市地理学研究的特点 1. 注重城市空间结构的研究 2. 注重区域城镇体系的研究 3. 注重城市化研究
4. 注重城市地理新领域与新方法的拓展和应用
三、中国城市地理学的研究趋势
1. 对理论的研究进一步加强 2. 对经济全球化和全球城市的研究将加强 3. 对城市社会地理学的研究将加强 4. 对新领域和新方法的研究将加强 5. 城市规划等应用研究将进一步加强
同时地理学对城市体系的研究有了很大的 发展,克里斯塔勒的中心地学说尤为突出 (1933年的《南德的中心地》)。
从上述两个阶段的发展我们可以看出 1950年以前的城市地理研究有两大特点:
1、把物质环境的约束条件看成城市命运 的决定因素;
2、对城市作形态上的研究,忽视成因的 动态分析;
此时虽然已经初步奠定了城市地理学的 研究重点,出现了一些理论,但城市地理学 尚未完全成为独立的分支学科。
地球表面
☆☆

☆☆
大气现象
☆☆

☆☆
历史发展
☆☆
☆☆ ☆☆
经济活动
☆☆
☆☆ ☆☆
社会组织机 构和制度
☆☆ ☆☆ ☆☆
3、社会科学中的城市地理学
社会科学
历史学 经济学
社会学 政治学
城市地理学
城市地理学 的专门性质
区位 产生地理学与相关学科的关系
1、与城市经济学的关系 2、与城市社会学的关系 3、与城市规划学的关系 4、与城市生态学的关系
在此期间,世界开始进入城市主导人类生 活的时代,引起人们观察城市、研究城市的兴 趣。随之,关于城市的各种理论和学说也陆续 问世。
20世纪20年代,美国芝加哥大学从社会学 的角度研究城市(帕克、沃思、伯吉斯),受 这一学派的影响,这一时期的城市地理学研究 转向实地考察,观察城市实际景观,研究城市 内部的土地利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城市地理学》电子教案城市地理学是研究在不同地理环境下,城市形成、发展、组合分布和空间结构变化规律的科学,其最重要的任务是揭示和预测世界各国、各地区城市现象发展变化的规律性。

它既是人文地理学的重要分支,又是城市科学群的重要组成部分。

现代城市地理学研究的内容十分广泛,主要有四个方面,即:1)城市形成发展条件研究;2)区域的城市空间组织研究;3)城市内部空间组织研究;4)城市问题研究。

但其重心是从区域和城市两种地域系统中考察城市空间组织——区域的城市空间组织和城市内部的空间组织。

授课内容:第一讲城市地理学概述 (1)(城市地理学的研究对象、任务和内容—与相关学科的关系—西方城市地理学的发展简史—我国城市地理学的发展)第二讲城乡划分及城市地域 (2)(城市概念及标准—城乡界线的划分和大都市带的出现—中国市、镇建制标准和统计口径)第三讲城市的产生及发展 (3)(城市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城市产生与发展的区域基础—城市地理位置与城市的产生与发展—不同类型城市的形成和发展)第四讲城市化原理………………………(4、5)(城市化定义—城市化机制—城市化的类型与测度—城市化的近域推进—我国目前城市化进程的特征及模式)第五讲区域城镇(市)系统………………………(6、7)(城市经济活动类型划分与城市职能分类—城市规模等级结构变化与城市规模分布—城市空间相互作用与城市空间结构体系)第六讲城市形态与内部空间结构 (8)(自然环境与城市土地利用—城市土地利用结构—城市市场空间、社会空间及感应空间)第七讲城市问题 (9)(城市环境问题—城市交通问题—城市住宅问题—城市社会问题)教学目的:1.了解有关城市地理学的发展源流和基本内容构架;掌握城市地理学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熟悉城市地理学的相关理论及发展趋势;2.运用城市地理学方法进行基本的“城市—区域”的联动研究,及“城市—社会—经济—环境—心理行为变化”之间的相关关系分析。

主要参考文献:1.城市地理学,于洪俊、宁越敏著,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1983第1版2.现代城市地理学,许学强、朱剑如编著,中国建工出版社,1988第1版3.城市地理学,周一星著,商务印书馆,1995第1版4.城市地理学,许学强、周一星、宁越敏编著,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年第1版5.中国城市地理,顾朝林等著,商务印书馆,1999年版第一讲城市地理学概述城市地理学是城市科学大家庭中毫不逊色的一员。

地理学家以其空间地域性、系统综合性的独特视角和以人为中心的人地关系的观念来研究城市,而区别于其他城市学科。

特别是“二战”以后,城市地理学获得了长足进步,对城市的研究和城市的发展作出了贡献,并在学科的相互融合和渗透中,从经济学、社会学、心理学等吸收了必要的营养,有采用了数量方法、计算机、遥感以及地理信息系统等现代手段,成为地理学中最活跃的人文地理分支之一。

一、城市地理学的研究对象、任务和内容研究对象——城市城市地理学是研究在不同地理环境下,城市形成、发展、组合分布和空间结构变化规律的科学,其最重要的任务是揭示和预测世界各国、各地区城市现象发展变化的规律性。

它既是人文地理学的重要分支,又是城市科学群的重要组成部分。

研究任务——揭示和预测世界各国、各地区城市现象发展变化的规律性。

就我国来讲,当前正处于新旧体制交替时期,时代的发展向城市地理学提出了许多重大的实践问题。

如,大、中、小城市的合理布局和城镇化水平的调控,区域城镇体系的构建,农业劳动力转移、城市职能的更新和空间重组等问题。

(为了完成这一认为,城市地理学必须在总结我国的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借鉴西方城市地理学的理论和方法,加快城市地理学的理论建设。

)研究内容——城市形成发展条件研究区域城市空间组织研究城市内部空间组织研究城市问题研究城市是人类社会经济活动载体,社会经济发展的速度、水平和结构,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城市发展的速度、水平和结构。

城市是一定区域范围的发展中心(极核),是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焦点和缩影。

因此,城市地理学研究不能就城市论城市,而应从区域出发,注意研究社会经济与城市发展的关系。

只能这样,才能真正揭示城市发展的客观规律。

二、城市地理学与城市规划学的关系学科性质——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的交叉学科。

与城市规划学的关系——两者皆以城市为研究对象,学科间的联系十分密切,城市地理学需要从城市规划学的进展中汲取营养,去探讨更全面的城市地域运动规律。

而城市规划学则需要以城市地理学的知识来充实自己的设计理论,并具体运用到规划实践中。

(理论和实践的关系)其区别在于,城市地理学不仅研究单个城市的形成发展,还要研究一定区域范围内的城市体系产生、发展和演变的规律,理论性强,而城市规划学则从单个城市内部的空间组织和设计,注重为具体城市寻找合理实用的功能分区和景观布局等,工程性较强。

三、西方城市地理学的发展简史西方城市地理研究根据研究重点不同可分为四个阶段:1.1920年以前——地理学家从人地关系的角度研究聚落,但这种研究深受地理环境决定论的影响,强调地理位置对于城市性质等方面的决定作用。

研究城市内部时,往往描述建筑的形式、当地的自然条件、建筑与街道的组合形式、屋顶的式样、材料的种类等等。

2.1920~1950年——芝加哥大学的帕克、沃思和伯吉斯等人从社会学的角度来研究城市,通过对城市中的住宅区、工业区及中心商业区的形成和变迁作了大量调研,创立了城市结构的同心环模式。

以此为基础,发展了后来被广泛引用的城市土地利用结构的三模式。

受芝加哥学派的影响,这一时期的城市地理学开始转向实证研究,观察城市实际景观,研究城市内部的土地利用,热衷于划分城市内部的功能区和城市的吸引范围。

同时对城市体系的研究有了很大的发展,其中克里斯塔勒创立了中心地理论,首次揭示了城市规模等级、空间分布、职能层次规律,对城市构成的中心地等级体系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1950年以前的城市地理学研究有两大特点:1)把物质环境的约束条件看成城市命运的决定因素;2)对城市作形态上的研究,忽视成因的动态分析。

3.1950~1970年——地理学的“计量革命”,以及克氏著作被翻译到英语国家使中地论的影响迅速扩大,许多地理学者,还有经济学者、社会学者都投入到城市系统的研究中来。

特别是数量地理学家布赖恩·贝里运用数理统计方法对中地论进行了许多的实证性研究,其《城市作为城市系统内的系统》一文,把城市人口分布与服务中心的等级联系起来,是城市系统研究的一个重要转折点。

另外,50年代兴起的空间学派,完成了城市地理学的框架建构任务:宏观城市空间集中在城市体系研究上,包括城市化、城市规模分布、空间格局、职能结构和网络形式;微观城市空间集中在城市土地利用模式上,包括城市用地分异过程、各功能要素的区位分析和土地利用模式。

4.1970年以来——(70年代美国和西欧的社会问题日益严重,发生过多次大规模的社会动乱和反政府行为,如黑人运动、学生运动、内城暴动等;与此同时,就业、住房、交通、环境、治安等“城市病”也愈演愈烈。

因此,这一时期对城市地理学的发展影响较大的主要是社会科学的研究。

)人文学派(新韦伯主义)、行为学派(段义孚)、激进马克思主义学派(卡斯特尔斯)。

至此以后,城市地理学开始进入一个新的多元发展的阶段。

四、我国城市地理学的发展和主要研究领域1994年,中国地理学会设立城市地理专业委员会。

从70年代末以来,我国城市地理学的发展表现出如下特点:1.研究领域日益拓宽,研究手段和方法不断更新;2.注重研究课题的实践意义和研究成果的应用价值;3.城市地理学与相邻学科的交叉渗透愈益明显;4.从事城市地理研究的队伍日益扩大,主要研究领域:1.城市化研究——2.城市发展方针研究——3.城市体系研究——4.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研究——第二讲城乡划分及城市地域笼统地讲,中外各国大体都有小村—村庄—镇—城市—大城市这样一套居民点的系列。

村庄和比村庄还小的居民点一般是乡村型的居民点,居民主要从事农业活动;镇和比镇大的居民点是城镇型的居民点,统称城镇,是以非农业活动为主的人口集中点。

一、城市和城镇在中国,“城”最早是一种大规模永久性的防御设施,主要用于防御野兽侵袭,后来演变为防御敌方侵袭。

即:城,成也,一成而不可毁也。

中国最早的城起源于传统的三皇五帝时代之都(约公元前26世纪);夏有“筑城以卫君,造郭以守民”,“内之为城,城外之为郭”之说。

但此时的城还不具有宗庙、宫室、商市及工场等物质要素。

中国古代的城市其最显著的标志是城墙,但城市并不非有“城墙”不可。

“市”是商品交易的场所。

城市产生以前的市并没有一个固定的位置及相关的管理。

由于人们的交易点常选择在居民点的井旁,故有“市井”之称。

随着交易时间和地点的固定,形成集市;而货币的使用和商品经济的发展,导致市与人口的聚居以及统治阶层的管理相结合并固定下来,才有了真正意义上的城市。

到近现代,“市”逐渐引伸为一级城镇聚落性质的行政建制单元。

“镇”与“市”原本有严格的区别,“有商贾贸易者谓之市,设官防者谓之镇”。

镇以军事职能为主。

到宋代以后,镇才摆脱其军事色彩而有了一定的贸易角色,以贸易镇市出现于经济领域,成为县治和农村集市之间的一级商业中心。

近现代,镇也引伸为一级政区单元,起着联系城乡经济纽带作用的较低级城镇居民点。

综上所述,城、市、城市、镇都具有其发生学意义上的联系,并成为与周边乡村地域相区分的一类人口聚居地。

也正因此,市、城市、城镇等名词概念常常被人们混用这时的城市可作广义理解,即代表城镇居民点的合称。

但就针对非农业人口聚居而言,许多场合下,城市和城镇这两个概念都有严格的区分——只有那些经国家批准设有市建制的城镇才称为城市,不够设市条件的建制镇才称为镇,市和镇的总称才叫城镇或市镇。

在我国的人口统计中,对应有市人口、镇人口和城镇人口(或市镇人口)之分是最明显的例子,这时的城市作狭义理解。

二、定义城镇的标准“城市”与“城镇”,许多的环境都要求进行严格的区分。

但混用也很普遍。

现代城市的含义:人口数量、产业结构、行政意义(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城市是指国家按行政建制设立的直辖市、市和镇。

)城镇不同于乡村的本质特征有以下几点:1)城镇是以从事非农业活动的人口为主的居民点,在产业构成上不同于乡村;2)城镇一般聚居有较多的人口,在规模上区别于乡村;3)城镇有比乡村要大的人口密度和建筑密度,在景观上不同于乡村;4)城镇具有上下水、电灯、电话、广场、街道、影剧院、博物馆等市政设施和公共设施,在物质构成上不同于乡村;5)城镇一般是工业、商业、交通、文教的集中地,是一定地域的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在职能上区别于乡村。

还可以从生活方式、价值观念、人口素质等许多方面寻找城乡间的差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