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古论今谈中医气象医学与防治温疫——“非典”
当今“非典”防治与古代治疫经验
于希 贤 ( 北京大学环境学院 北京 1 8 1 0 7) 0
当今 “ 典 "防治 非 与 古 代 治 疫 经 验
中 国 是 文 明 古 国 , 悠 久 的历 史 , 有 曾发 生 过 多 次 温 疫 ,也 取 得 了 战 胜 温 疫 的宝 贵 经 验 。回 顾 历 史 , 有 助 于 今 也 天 的疫 病 防 治 工 作 。 1 古 代 湿 疫 的 发 生 与 中 国治 疫 文 献 <说 文 >提 出 “ , 皆 疾 也 ”, 疫 民 把 凡 能 传 染 的病 通 称 为 “ ”。 “ ”则 疫 瘟
的 重 视 ”。
< 书 > 录 了 传 染病 就 是 疫 疾 。 < 尚 记 诗
经 ・ 雅 ・ 南 山 >记 载 , 元 前 7 ~ 小 节 公 81 前 7 71年 , 幽 王 时 期 “ 方荐 疾 , 周 天 丧 乱 弘 多 ”, 由于 物 侯 变 化 , 引 起 疫 病 。 <国语 >、<春 秋 >、 <左 传 >、< 记 >、 史
从 中 国 几 千 年 和 瘟 疫 抗 争 的历 史
中 , 传 下 了 大 量 的 医 史 文 献 。商 代 开 流
都 有 关 于 瘟 疫 流 行 传 播 和 防 治 的 文 献 记 载 。从 汉 代 开 始 , 书 里 都 把 传 染 病 医
始 就 有 瘟 疫 的 文 献 记 载 。 < 屯 ・ 虚 小 殷
人 类 智 慧 圈 的 失调 及 震 荡 ,一 些 奇 怪 的病 症 、 瘟 疫 就 会 预 想 不 到 地 突 然 出
现。
为 什 么 会 出 现 瘟 疫 ? < 氏春 秋 > 吕
说 :“ 春 行 秋 令 , 春 行 夏 令 , 夏 行 孟 季 仲 秋 令 , 民 疾 疫 。 … 疠 疾 , 不 和 之 则 气
“非典”与温疫(精)
角、 羚羊角、 石膏等大剂寒凉药, 对治疗温疫已初有 突破。金元刘河间则有 六气皆从火化 之火热说 , 冲击了崇古宗经思想 , 在 伤寒标本 中还列有 传 染 专节讨论疫疠, 指出 : 凡伤寒疫疠之病 , 何以别 之 , 盖脉不浮者 , 传染也。 对后世的温疫理论研究 , 产生很大影响。 使温疫学说形成理论体系的, 当推明末医家吴 有性 ( 吴又可 ) , 吴氏生活的时代适逢 1641 年 ( 辛巳 年 ) , 在山东、 河北、 浙江、 江苏等地温疫大流行 , 据明 史记载 , 是年前后曾发生疫病流行 19 次之多, 吴又 可目睹疫病流行酷烈 , 甚至阖门传染的惨状, 医者束 手受败 , 深感痛惜, 于是潜心研究, 亲临疫区诊治, 以 毕生治疫心得体会, 撰写了第一部温疫专著 温疫 论 , 创立了新的 杂气 病因学, 并观察到某种杂气 对某个脏腑组织有特异性定位 , 这与现代医学认为 某种病原体可选择性的侵犯某些脏腑组织颇相吻 合 , 此外 , 还指出杂气的种类感受特异性, 这些见解 在世界传染病学史上均具先进性。 温疫论 对疫病 的治疗原则和方法也有许多创见, 如 大凡客邪, 贵 乎早逐 , 邪不去则病不愈 , 强调 以逐邪为第一要 义 是贯穿全书的基本观点 , 这种有邪必逐 , 除寇务 尽的观点也是符合急性传染病治疗原则的。 在 温疫论 的影响下 , 继之而起研究温疫者, 层 出不穷。如戴天章所著 广温疫论 中对疫病的辨证 论治广为发挥, 后经陆九芝删订, 改名为 广温热 论 , 何廉臣继续补缺、 删讹、 订正, 著成 重订广温热 论 , 均主张温疫通体异于伤寒, 而尤慎辨于见证之 始 , 从辨气、 色、 舌、 神、 脉等方面 , 对温疫的辨证别有 神悟。晚清杨栗山全面继承吴又可温疫学说, 并加 以阐发 , 著有 伤寒温疫条辨 , 创立以中焦为病变中 心 , 以疫热 ( 怫郁 ) 为病机关键, 从中焦传上下表里为
运用中医理论防治非典型肺炎的体会(一)
运用中医理论防治非典型肺炎的体会(一)【摘要】本文分析了非典型肺炎的病因,论述了非典型肺炎的辨证施治策略,并提出了非典型肺炎的中医预防方案。
【关键词】中医防治非典型肺炎非典型肺炎是2003年在全球广泛传播的一种急性传染病,我国中医历代文献对此均无记载,但是从其所具有传染性及临床症状,比如发热、干咳、头痛、关节酸痛、乏力、腹泻、呼吸急促等,由此分析,可以归入到中医的温病和瘟疫的范畴之内,特别是和瘟疫之中的温疫,即热疫更加近似。
先就瘟疫来说,其主要特点是具有十分强烈的传染性,因而能够引起大流行,对此,我国二千多年前的中医经典《黄帝内经》中即有记载。
可见,运用中医理论防治非典型肺炎自有其独到之处。
1非典型肺炎的病因分析本病的发病时间主要是在呼吸道传染病极易高发的冬、春两季,其临床表现一般有持续的高热与干咳,或者出现血丝痰,并伴有皮疹与呼吸窘迫等特点。
病因和病名都属于风温外邪,是九种温病当中之一,也就是风温病。
我国古代的一批温病专家,如叶天士、吴又可、陈平伯等,其撰写的理论专着对于我们今天的非典型肺炎防治工作仍然具有十分重要的临床指导意义。
陈平伯在《外感温病篇》中指出:“风温为燥热之病,燥则伤阴,热则伤津”,从而明确了本病的主要病机。
非典型肺炎的发展趋向主要有以下两种情况:其一是顺传到胃,病邪是因为挟湿,其余的症状则有食欲不振和大便泄泻。
其二是逆传心包,主体是风热之邪,症状主要有高热、神昏、心烦、皮疹、舌绛、脉数等危候。
认清以上证候特点,并谨守病机,就能为本病的辩证施治找到最为有效的方法。
如今,经过国内外科学家的努力,已成功分离出非典型肺炎的病原系一种新型的冠状病毒,并已破译出其病毒基因组的序列,这就能够帮助中医真正了解到“风温”之科学内涵,从而更加有效地采用辨证施治的方法。
吴又可在《瘟疫论》中指出:“邪从口鼻而入,则其所客,内不在脏腑,外不在经络,舍于夹脊之内,去表不远,附近于胃,乃表里之分界,是为半表半里,《针经》中所谓的横连膜原是也。
瘟疫,中医的抗争
瘟疫,中医的抗争2003年春季爆发的非典是对人类医学的一场挑战。
当西方医学面对来势迅猛的非典几近无策时,中医却现出其沉寂已久的力量。
从历史上看,瘟疫折磨人类有多长,中医抗击瘟疫的历史就有多长。
迄今为止,人类只消灭了"天花"一种传染病,但这一历程却与中医密切相关。
事实上,中医从不强调与病毒的对抗,而是谋求与它们的共存之道。
"非典"时期的北京城,出现惊恐的北京人吃同一方药的景观。
显然,在中国百姓心里,那些饱含四季之气的树叶和密林深处的植物根茎,此时此刻可能就是救命的济世良方。
与此同时,一场中西医之间的竞赛也在悄然进行。
广东,中国"非典"最早的重灾区。
叶欣、邓秋云二位护士长同被非典感染,但她们的命运却截然不同。
叶欣坚持采用抗生素治疗,病情始终没有好转而殉职;而邓秋云因全部采用中医治疗,并停用一切抗生素和激素,从而获得康复。
治疗邓秋云的指导医生,邓铁涛教授坚信博大的中医里一定有对付非典的武器。
"我们的治疗不在于与病毒对抗,而是注意驱邪和调护病人的正气。
" 他说,"中医完全可以独立地治疗非典。
" 这位87岁高龄的中医元老认为西医过多地使用激素和抗生素来对抗"非典",不但不能治病,反而会给患者留下后遗症。
至4月14日,邓铁涛所在的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共收治非典患者36例,无一例死亡,绝大多数已痊愈出院,没有留下任何后遗症,医护人员无一人受到感染。
"中医治疗非典型肺炎的效果非常神奇!"来广东进行非典实地考察的马奎尔博士说,他是世界卫生组织专家组成员中的一位。
成员中的另一位詹姆斯博士则希望能把中医治疗非典的经验给予推广:"如果这种经验能上升至常规治疗层面,那对世界其他地方在防治非典型肺炎方面将会起到很好的帮助作用。
"中医对"非典"的疗效很快引起世界的关注。
中医疫病学与温病学的历史沿革
中医疫病学与温病学的历史沿革中医疫病学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研究疫病的发生、发展规律和预防、治疗方法的学科。
疫病是指由病毒、细菌等微生物引起的传染性疾病,具有流行性、传染性等特点。
中医疫病学在长期的临床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形成了独特的理论体系和方法。
一、中医疫病学的起源和发展中医疫病学起源于古代,早在《黄帝内经》中就有关于疫病的记载。
在长期的实践中,中医疫病学逐渐形成了以“瘟疫”为核心的理论体系,并积累了丰富的预防、治疗方法。
明清时期,疫病频发,中医疫病学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和完善。
明代吴有性所著的《温疫论》系统地阐述了温疫的病因、病机、症状、治疗和预防方法,标志着中医温病学理论的初步形成。
清代叶天士的《温热论》进一步发展了温病学理论,提出了“卫气营血”和“三焦”辨证的理论,对后世中医温病学的形成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中医温病学的创立和发展中医温病学是中医学的一个重要分支,主要研究温病的病因、病理、证治、预防和预后等方面的内容。
中医温病学理论的形成和发展与明清时期的瘟疫流行密切相关。
明代吴有性在《温疫论》中提出了“疠气”学说,认为瘟疫是由疠气所致,强调了瘟疫的传染性和流行性特点。
同时,他还提出了以祛邪为主的治疗原则,为中医温病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清代叶天士在《温热论》中进一步发展了温病学理论,提出了“卫气营血”和“三焦”辨证的理论,为温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了重要的指导。
现代中医温病学在继承传统理论的基础上,结合现代医学理论和技术,不断发展和完善。
在临床实践中,中医温病学采用辨证施治的方法,注重调节人体内部环境平衡,提高机体免疫力,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中医温病学还强调预防和控制疾病的传播,对于控制疫情的扩散和防止疾病的再次发生具有重要的作用。
中医疫病学与温病学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研究疫病的发生、发展规律和预防、治疗方法具有重要的意义。
在长期的临床实践中,中医疫病学和温病学形成了独特的理论体系和方法,为保障人类健康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关于中医药治疗“非典”的思考
关于中医药治疗“非典”的思考附:关于中医药治疗“非典”的思考一般来说,中医对某一疾病发表意见,应在对该病取得临床经验之后。
“非典”是一种全新的传染病,国家对此病的治疗有严格规定,多数医生没有临床机会。
面对“非典”的肆虐,出于医生的责任感,总要关注疫情的发展并深入思考。
本人利用以往的经验和理念,分析“非典”的各种表现,提出处理意见,也许可供今后临床同道参考。
非典”病原体是冠状病毒变种。
病毒种类繁多,变异快,西药治疗往往难度较大。
相对来说,中药治疗倒显得心应手。
其中原因,可能为:其一,某些中药有抗病毒作用;其二,用中药治疗,修复被损害的器官和组织,排出有害物质改善了人体功能,使体内产生相应抗体,最终治愈。
可能后二种作用更重要。
“非典”是病毒性疾病,中医药大有用武之地,理应当仁不让,走上抗“非典”第一线。
“非典”由世界卫生组织命名为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英文缩写为SARS。
个人认为,上述命名更符合疾病的实际。
突出综合征的特点,对分析和治疗该病有重要意义。
此病以肺为重点,但累及全身各系统各器官,是整体疾病。
此病初起即有发热、恶寒、呕吐、腹痛、咳嗽等症状,表里同病,属少阳病范畴,应和解少阳,小柴胡汤加减。
表证明显,如发热、恶寒、头痛、关节痛等。
白细胞计数不升高,甚至降低。
其性质属风寒,合桂枝汤。
桂枝能兴奋机体功能,提高免疫力,是治疗此病的主要药物之一,不可或缺,不要拘泥于温病不可用辛温之说。
上焦证是重点,咳嗽、胸闷气促,严重者呼吸困难,肺部有湿性啰音,或有肺实变体征,胸片示肺部阴影等。
这些表现,重点在肺,但心亦受累,严重者心、脑功能损害。
病机为痰气郁阻,肺失肃降。
治宜开胸化痰利气、泻肺止咳。
枳实薤白桂枝汤合泻白散,加千姜、五味子、贝母、枇杷叶。
此病多有烦躁不安,现代医学发现感染后肺反应过激,故当潜镇,加龙骨、牡蛎。
中焦证表现为恶心、呕吐、纳差、胃脘疼痛或不适、疲乏无力等。
此为湿困中焦,冒失和降。
治宜化湿运牌,和胃降逆。
我为什么说中医好(15):为什么中医能挑起抗瘟疫的大任?
我为什么说中医好(15):为什么中医能挑起抗瘟疫的大任?【陈伟钊医师工作室公众号推送的第394篇文章】瘟疫始于大雪、发于冬至、生于小寒、长于大寒、盛于立春、弱于雨水、衰于惊蜇。
——中国古老历法不久前,我在书店买了这本《中医千年抗疫史》,看了之后颇有心得。
是啊,虽然中医学产生于古代,但它并不是古董,即使随着时间的推移,它仍是保护我国人民生命健康的法宝。
特别在抗瘟疫方面也不输给西方现代医学。
我国现代几次大的抗疫都有中医的身影。
1954年,由于石家庄地区洪水泛滥,水灾过后,乙脑疫情呈现出暴发流行的态势,死亡率很高。
当时西医对于乙脑的治疗没有特效疗法,临床效果不能令人满意。
单纯以西医治疗乙型脑炎,不是主动的根本治疗,而是侧面的治标的方法,并不能达到所期望的效果。
很多的重病人,仍不免遭到死亡的侵袭。
血浆疗法及免疫血清疗法,虽可降低一些病死率,但从治疗观点上仍难使人满意。
”鉴于当时西医的临床困境和疫情播散的严峻形势,石家庄市卫生局紧急组织在石家庄市传染病医院工作的老中医郭可明和其所在的七人小组,在医院和卫生局领导的支持下,运用中医温病学理论,以解毒、清热、养阴为法,忌用发汗、泻下、利尿以及辛燥等药物,并忌用冰袋冷敷。
方用白虎汤和清瘟败毒饮、安宫牛黄丸等,重用生石膏,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效果。
一般患者服药后都能在短期内退烧,1~2周痊愈出院,很少留下后遗症。
1954年,治疗小组收治的34例乙脑患者,竟然全部获愈,无一死亡。
1955年的治疗也获得了90%以上的治愈率,其中甚至包括极重型乙脑患者。
1955年9月2日,卫生部召开了扩大部务会议,听取调查组关于石家庄中医治疗乙脑疗效的视察工作汇报。
被邀请参加会议的有苏联专家、在京的中西医学专家和北京各医院的负责人等。
会议确认了中医治疗流行性乙型脑炎的显著疗效,并做出决定:卫生部责成凡是有流行性乙型脑炎发生的地区的卫生部门及医院必须学习和推行这种疗法。
”同年12月19日,在卫生部中医研究院成立典礼大会上,石家庄流行性乙型脑炎治疗小组还受到卫生部的表扬,接受了卫生部颁发的奖状和奖金。
浅谈中医药与防治瘟疫
浅谈中医药与防治瘟疫作者:郑智元来源:《养生大世界·上半月》2021年第07期解放军总医院海南医院神经外科医师医学博士(一)人类历史上的七次重大瘟疫瘟疫、战争、饥荒、天灾(如地震、洪水、干旱等自然灾害)是危及人类的四大灾难。
然而就其危害程度而言,瘟疫则是造成人口骤减的罪魁祸首,远超过战争和天灾。
瘟疫是中国历史上对流行性传染病的统称。
包括因病毒、细菌、寄生虫和其他微生物引起的多种急性传染性疾病。
瘟疫在历史上曾对人类造成巨大灾难的有鼠疫、天花、流感、结核病、疟疾、禽流感、霍乱、非典(SARS)、新冠肺炎等。
自有史以来,瘟疫就从未在历史的舞台上消失过。
从公元前7世纪至公元20世纪,全球较大规模的瘟疫竟达数百次之多。
历史上仅导致成百上千万人死亡的疫情就有七次。
一是公元541-544年的查士丁尼鼠疫。
它夺去了东罗马帝国(拜占庭帝国)近一半的人口,直接导致拜占庭帝国的灭亡。
1二是东汉末年大瘟疫。
医圣张仲景在《伤寒卒病论》写道:“自建安以来,犹未十年,其亡者三分之二,伤寒十居其七。
”史学家估计因这次瘟疫而损失的人口在2000万以上。
2三是1347-1351年欧洲的黑死病(鼠疫)。
它夺走了欧洲总人口的1/3,高达2400万人的死亡3,超过了一战二战死亡人口的总和。
四是公元16-17世纪美洲的天花。
欧洲人把天花带到了这里,在其后的100年间,3000万印第安人只剩下了不到100万人4。
五是明朝崇祯年间发生在中国西北方的鼠疫。
据史学家推测,被鼠疫夺去生命的人口高达上千万5。
六是1918-1920年西班牙的大流感(H1N1)。
该流感在短短的两三年时间里,便造成了全世界约10亿人感染,更造成了至少5000万人的死亡6,其死亡人数是第一次世界大战死亡人数的3倍之多。
七是1855年中国西南地区大鼠疫。
它被认为是世界第三次鼠疫大流行的前奏,在10年期间传播到世界77个港口的60多个国家,单在印度和中国,就有超过千万人死于这场鼠疫7。
中医治好瘟疫的原理
中医治好瘟疫的原理瘟疫是中医古老的概念,在中医中被称为“疫病”。
疫病在中医中被认为是由瘴气、瘟疫、传染等因素引起的传染性疾病。
中医认为,自然界存在大量的生物体和各种微生物,当它们的数量超过自然规律时,在特定的环境下,会产生导致人类及其他动物的疾病。
中医治疗瘟疫的原理以“扶正祛邪”为主要原则。
正是指人体的免疫系统,强化正气,增强体内抵御力,才能抵御病毒或细菌入侵,从而达到预防和治疗疾病的目的。
邪,则是指病毒或细菌等有害物质。
中医认为,当体内正气充足时,能够与外界的邪气相互抵制,使病情得以缓解,甚至彻底消除。
中医治疗瘟疫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1.辨证施治中医治疗瘟疫时首要考虑的是“辨证施治”。
中医的辨证施治是以人体的整体状况为出发点,对病人的体质、情况、病史、生活环境、饮食习惯等进行分析,从而得出病因、病情、证型等,对症施治。
这种方法在治疗瘟疫中尤为有效。
2.用药讲究中药治疗瘟疫时讲究用药的特点,根据不同病情,选药,使其具有“扶正祛邪”的特性,能够增强人体防御力,从而消除邪气,治疗疾病。
中医治疗瘟疫的常用药物有枸杞子、银花、地黄、黄芪、当归等,这些药物均具有扶正祛邪的特性,能够强化人体免疫力、清热解毒等功效,达到预防和治疗病毒感染的目的。
3.生活方式调整中医治疗瘟疫还需根据病人的生活环境、饮食习惯等进行调整,调整生活方式是消除病原体的一个重要手段。
中医强调“生活治疗”,通过改变个人的生活习惯来消除对身体的有害影响,包括合理饮食、适当运动等。
总的来说,中医治疗瘟疫具有辨证施治、用药讲究、生活方式调整等特点。
此外,中医也注重预防疾病的发生,如果人体的正气充足,即使接触病原体,也可保持不生病的状态。
因此,在疫情爆发期间,每个人都应该注意生活规律、饮食健康,以增强身体免疫力,预防疾病。
中医看“非典”
E l期专题——防疫2020年4月第4期非典中医对“非典”的发病及病因病机的认识一、中医对瘟疫致病原的认识中医学将蔓延迅速、流行一时的各 种急性传染病统称为“瘟疫”。
早在2 000多年前的《黄帝内经》中就有了“五疫之至,皆相染易,无问 大小,病状相似”的描述,明代医家吴 有性著有《温疫论》专书,认识到各种 不同的传染病是由自然界不同的病原体 侵袭人体引起的,他将导致疾病流行的 致病原称为“戾气”,观察到戾气各有不 同,感染不同的戾气可产生不同的疾病,并指出戾气主要由口鼻而入侵犯人体。
“此气之来,无论老少强弱,触之者即病,邪从口鼻而入。
”“疾气”“戾气”“疫气”“疫 疠之气”,是古人对瘟疫致病原的各种不 同称呼。
二、瘟疫与自然变化关系的认识除了对直接致病原的探索研究外, 中医学更重视人与自然的整体联系,把人与自然环境看做密切相关的统一体。
在《黄帝内经》中就确立了 “天人合一”的思想。
人生活在自然中,必然受到自然界 运动变化的影响。
当人体不能适应外界 气候的变化时,可直接导致疾病的发生 (例如感冒),这是一般概念的外感病。
瘟疫的发生,虽然与一般外感不同,不 能用通常的气候因素来解释,但古人观 察到:瘟疫的出现与气候变化仍有着必 然的联系,不同的疫气具有不同的气候 特性,或者说相同运气的疫气具有一定 的相似性。
说明致病原作为生物的一员,也不能脱离自然变化的影响,并有一定 的周期规律可寻。
2020年4月第4期£3期专题——防疫三、对人体“正气”强弱与瘟疫发 病关系的认识中医学的另一重要思想是强调人体 正气在预防外邪侵袭中的主导作用。
《黄 帝内经》中说:“风雨寒热,不得虚,邪 不能独伤人。
卒然逢疾风暴雨而不病者,盖无虚,故邪不能独伤人。
此必因虚邪 之风与其身形两虚相得,乃客其形……”“五疫之至,皆相染易,无问大小病状相 似,不施救疗,如何可得不相移易者?岐伯曰:不相染者,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避其毒气,天牝从来,复得其往,气出 于脑,即不邪干。
中医论温疫
温疫是疫疠中因热毒致病之总称,疫者急性传染病,疠者性恶而毒也。无毒不成疫,常又称疫毒。疫疠即恶、急性传染病,凡急、烈性传染病均属疫疠。温者热,温病即发热病。温性升散,疫毒经温性的升散、流传,则为瘟疫。瘟疫是以发热为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的急性传染病的通称。常见的瘟疫有鼠疫、非典、流感、新冠肺炎、大头温、烂喉痧(猩红热)、疟疾、霍乱等。
(3)营分证
在气分的病邪不解,以致正气虚弱,津液亏耗,病邪乘虚而入营血,营行脉中,内通于心,故营分证以营阴受损,心神被扰的病变为其特点。邪热人营,真阴被劫,故身热灼手,入夜尤甚,口干反不甚渴,脉细数。由于“心主血属营”,所以邪入营分最易引直心包病变,而邪在心包又每多伴有营分见证。所以一般把心包证归属于营分范围。邪入心包多呈现神昏谵主或昏惯不语、舌蹇肢厥、舌质红绛等证。
(2)气分证
温热之邪袭于卫分不得外解,必内传入“气分”。气分指皮毛以内的肌肉、胸膈、肺脏和脾胃。“气分”受伤必现身热、口渴、咳嗽、气喘、等肺脏病证;热邪内扰胸膈,气机不畅,则见胸中烦闷、懊怀不安等证;热郁少阳胆经和三焦,则见时寒时热,口苦胁痛、脘痞恶心等证;热聚胃腑,腑气不通,则见潮热便秘,腹满硬痛、苔黄焦、脉象沉实等证。这些都是病在气分。此外,湿热郁阻中焦,证见身热不扬、脘痞泛恶、身重肢倦、苔腻脉缓等足太阴的病变,亦属气分范围。
清代叶天士以卫、气、营、血为温病辨证纲领,说明温病浸害人体由表及里的传变规律,和受害深浅的病理证状。“内经”把人体从咽喉至二阴的部位,根据内脏的不同功能,划分为三个部位。从咽喉至胃之上口的胸膈部位,称为上焦,它包括心、肺等脏器;从胃上口至胃下口的上腹部位,是为中焦,它包括脾、胃等脏器;由胃下口至二阴的少腹部位是为下焦,它包括肾、膀胱等。在“卫、气、营、血”辨证理论的基础上,进一步阐明了三焦所属脏器在温病过程中的病理变化,从而作为辨证治疗的依据,以与卫、气、营、血相辅而行。
从瘟疫立论析非典证治
从瘟疫立论析非典证治袁长津瘟疫的发病急骤、传染性强、病情急重、传变迅速等特点,使其证治有别于其他疾病。
历代医家根据瘟疫病因、病性、病位、病证和病势的特异性,通过临床实践的不断探索和总结,在瘟疫理论和治法方药上不断突破和创新,形成了独立完整的学说。
本文据历代医家治疗瘟疫的理法方药,对非典的证治进行了详细论述。
非典属于瘟疫范畴。
治疗瘟疫,虽然还要遵循辨证论治的原则,但由于瘟疫的病因、病性、病位、病证具有明显的特异性,且病情急重、传变甚速,因此,历代医家在大量临床实践和理论思考中,对于瘟疫的治疗观念和治法方药都有所创新,并各具特色。
一、逐邪为第一要义瘟疫为感受疫邪所致,其病情的轻重顺逆、传变发展及预后吉凶,主要由疫邪的深浅进退、繁衍多寡及对人体组织侵蚀及功能破坏的程度所决定。
吴又可在《温疫论》中反复强调疫邪是疫病之本,认为“邪不去则病不瘳,迁延日久,愈沉愈伏”,明确提出治疗疫病要“以逐邪为第一要义”。
一是逐邪贵早。
要趁疫病早期,人体的气血津液尚未被蚀耗、脏器功能尚未紊乱、机体尚能耐受峻猛药力的最佳时期,根据疫邪所盘踞的位置及特性,选择恰当的方药,因势利导,逐邪外出。
二是急证急攻。
对于起病急骤、变化迅速、病情凶险、危症迭起的一类疫病,在治疗上如果墨守“一日一剂”的老框框,往往是杯水车薪,缓不济急。
所以治疗用药,要紧随疫邪的深入和病情的传变而及时调整变换,紧迫不舍。
吴氏说:“此一日之间,而有三变,数日之法,一日行之,因其毒甚,传变亦速,用药不得不紧。
”从本次各地治疗非典的成功经验来看,也多是采用多剂型、多途径给药救治,或一日数剂,数法并用;或中西医结合,互助兼济。
二、辨病为主,重视专方专药对于瘟疫的治疗,吴氏认为“一病只有一药之到则病已,不烦君臣佐使品味加减之劳矣”。
虽然吴氏临证运用治疫主方时还是要辨证加减的,但对不同疫病制以专方专药为主治疗的主张,确是一些著名医家临床经验和代表著作的一致体现。
如吴又可创制达原饮治疗瘟疫初起、邪伏膜原;余师愚以石膏并创制清瘟败毒饮治疗热毒疫;杨栗山以升降散为治瘟疫的总方;叶天士以甘露消毒丹为主治疗湿热疫毒流连三焦气分,以神犀丹为主治疗热入营血而见高热昏谵、斑疹、舌光干绛等;李东垣创制的普济消毒饮为治疗大头瘟的主方等等。
浅谈中医“瘟疫抗击史”,古代人是如何对抗瘟疫的?
浅谈中医“瘟疫抗击史”,古代人是如何对抗瘟疫的?新冠病毒的侵袭,令中医药有了用武之地。
从中医角度来讲,新冠病毒、SARS、甲流、埃博拉等均属于瘟疫。
瘟疫是指感受疫疠之气而造成的大流行急性烈性传染病。
关于瘟疫,我国早有记载,最早可见《素问·本病论》:“民病温疫早发,咽嗌乃干,四肢满,肢节皆痛。
”我国历史上,天花、霍乱、鼠疫等反复流行,据不完全统计,仅明清两代就有367次瘟疫流行,给中华民族带来了深重的灾难。
那么,当瘟疫在古代流行时,我国人民都是如何抗疫的呢?在中国古代期间,疫情流行有三次高峰,分别是东汉末年至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宋金元时期、明清时期。
下面我们来看下各个时期的瘟疫具体情况是怎样的。
第一次高峰:东汉末年至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此时我国处于战乱阶段,一种流行性斑疹伤寒在当时爆发开来,这种疾病又称“战争热”、“饥荒热”,据记载,当时“家家有僵尸之痛,室室有号泣之哀”,人们生活痛苦不堪。
面对如此惨状,医圣张仲景创作了第一部治疗传染病的专著《伤寒论》,从此奠定了中医治疗学的基础。
第二次高峰:宋金元时期这一时期依然战乱频繁,人们生活贫困不堪,疾病流行。
当时的流行病主要以伤寒、白喉、麻疹、结核为主,金元四大家就是出现在这一时期,即刘完素的火热说、张从正的攻邪说、李东垣的脾胃说和朱震亨的养阴说。
其中,刘完素认为疾病多因火热而起,在治疗上多运用寒凉药物,固此称之为寒凉派;张从正认为治病应着重驱邪,在治疗方面丰富和发展了汗、吐、下三法,世称攻下派;李杲认为“人以胃气为本”,在治疗上长于温补脾胃,因而称之为“补土派”;朱震亨善用“滋阴降火”的治则,世称“养阴派”。
金元四大家的诞生,标志着中医已发展到一个新阶段,对后来的中医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第三次高峰:明清时期明清时期,天花、鼠疫、霍乱、性病在全世界流行,明人吴又可作《瘟疫论》,认为疫病由戾气引起,能从口鼻而入,并明确提出“客邪贵乎早逐”,强调疫病重在预防的思想。
从“非典”谈中医对疫证的防治
从“非典”谈中医对疫证的防治
王心远;蒲公英
【期刊名称】《看医生》
【年(卷),期】2004(000)004
【摘要】王心远大夫是一位精通传统中医学的专家,我们有幸地请到了王心远大夫为本刊的特约医学顾问,今后读者有什么疑难的问题可以通过本刊请专家给予指导,王心远大夫自从北京“非典”流行,连续奋战在第一线达一个半月2久。
他所分管的病区,由于坚持用中药因人、因时、因证治疗,除无一例死亡外,其病人状态普遍好于对照组。
而且他还身体力行,以服中药等传统方法进行自身预防,保证了健康。
他的经验是实践的宝贵经验,他的体会是切身的深刻感受。
此文言简意赅,值得认真一读。
【总页数】3页(P25-27)
【作者】王心远;蒲公英
【作者单位】《看医生》顾问北京金方国医院国医文化研究会;北京中医药大学【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259.631
【相关文献】
1.从防治"非典"谈中医保健 [J], 蒋小宁;Xiaoling Jiang
2.王彦田教授谈中医药防治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的优势 [J],
3.李兴培教授谈中医对非典的认识及防治 [J], 李永强
4.从“非典”谈到中医对疫证的防治 [J], 蒲公英
5.多法联用抗SARS——中医药防治“非典”心得谈 [J], 柯新桥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从“非典”谈到中医对疫证的防治
从“非典”谈到中医对疫证的防治
蒲公英
【期刊名称】《医药世界》
【年(卷),期】2003(000)006
【摘要】2003年春,“非典”的袭击突如其来,波及整个世界。
实际上,纵观历史,急性传染病与人类的发展是相伴而生的,大的流行甚至可以绵延上百年,可以改变历史的进程,可以毁灭一个民族、一个国家,造成极大的危害。
我国早在周代就开始了对传染病的记载。
从《中国医史年表》统计,截至1949年,见于史书记录的传染病大流行就有300余次。
其中清代流行次数最多,占2/5。
关于传染病的发病规律,先人早就总结出“大兵之后必有大疫、“
【总页数】3页(P19-21)
【作者】蒲公英
【作者单位】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内科北京中医药大学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259.631
【相关文献】
1.发扬中医特色有效防治非典--温病学家王灿晖教授阐释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的防治[J], 徐海东
2.从“非典”谈中医对疫证的防治 [J], 王心远;蒲公英
3.中医治疗非典型性鸡新城疫 [J], 屈国卿
4.中医药防治非典型肺炎--浙江中医学院附属医院名中医药专家座谈会 [J], 陈华
5.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关于认真做好中医药防治非典型肺炎工作的通知国中医药发[2003]13号 [J],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从非典看五运六气治病玄机
从非典看五运六气治病玄机具体地说,西方医学对流行病的认识基于细菌学和免疫学。
它把研究对象进行分解、分析,然后寻找致病原和抗体,发明疫苗,这样做确实客观而有成效。
上个世纪60年代,西方科学家骄傲地宣布:'现在该是合上传染病书本的时候了。
'可是到20世纪末,世界卫生组织报告说,近20年来,新出现的和卷土重来的传染病至少有30种,仅1995年,全世界死于传染病的人数高达1700万人。
而真正使我们民众亲历恐慌的则是先前的HIV,和现在的SARS。
医学专家的恐慌则源于他们的对手微生物具有极强的进化优势。
据称,发现青霉素仅一二年,第一批耐药生物便出现了。
从那时起,西方医学就陷入了一场生物学领域的'军备竞赛'。
医学专家不无忧虑地说:'一旦所有的致病微生物对抗生素都产生了抗药性,我们将怎么办?……那将是公共卫生领域的一场灾难。
'无论如何,人类无法根绝病毒的存在,西方医学与病毒敌对的对抗态度,使他们面临的将是一场无休无止的战役。
而中医学的伟大之处就在于它始终谋求和探索与万事万物(包括西方所言的病毒)的共存之道。
它没有把目光聚焦在小小的必须用显微镜或更精密的仪器才能认知的所谓'病毒'上,而是更宏观地从生命和环境统一观、生命活动的动态观看待宇宙万物。
首先,在它的词汇里不强调对抗,而是调整人体的自组织能力或者说自康复能力,让机体自组织能力去杀敌。
因为人从出生到死,一直是在各种各样数不清的细菌、病毒的包围中生活着,人并不是靠每天吃药杀死病毒细菌活下来的。
而是人体自身有消灭入侵者的能力。
如果感染上了病,一定是生理状况出了偏差,降低了消灭入侵者的能力。
因此,对病原体的认识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根据病原体进入人体后邪气与正气斗争所表现的证候进行辨证论治。
药物的作用只是助人体正气一臂之力,消灭病毒细菌等,是生理机能恢复正常后由人体自身机能自行进行的,这也就是几千年来中医没有细菌学却能治疗传染病的原因。
浅论非典、禽流感防治与温病学
浅论非典、禽流感防治与温病学
包琳;马健
【期刊名称】《河南中医学院学报》
【年(卷),期】2009(24)5
【摘要】非典型肺炎及人禽流感的发生,给人类健康带来巨大威胁。
中国明代著名中医学家吴又可在其著作《温疫论》中创立的达原饮,在抗击SARS中起到了积极的防治作用。
提倡中医药"治未病"思想,加大中医外感热病学防治传染病的研究力度是极为重要的,中医科研人员应尽快从防治"非典"的经验中找出对防治禽流感有效的方药。
【总页数】2页(P22-23)
【关键词】禽流感;非典型肺炎;达原饮;中医外感热病;治未病;温病学科
【作者】包琳;马健
【作者单位】南京中医药大学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183
【相关文献】
1.发扬中医特色有效防治非典--温病学家王灿晖教授阐释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的防治[J], 徐海东
2.卫生部:防控禽流感和非典并重召开全国禽流感防治工作电视电话会议 [J],
3.关于在防治“非典”一线关于在防治“非典”一线关于在防治“非典”一线关
于在防治“非典”一线发展党员若干问题解答 [J], 仲组
4.温和型禽流感与非典型新城疫的鉴别与防治 [J], 鲍文力
5.像防治非典那样防治禽流感 [J], 无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因是, 香港医院中不允许使用中药, 而大陆的医院里 可以配合中医药对抗 非典 ( 据最新消息, 香港医院 现已开始允许使用中药治疗 非典 ) 。由此可以推 测, 中医药对于提高 非典 的病愈率, 降低病死率可 能起了相当重要的作用。
可以说这种突发的传染病并不是今年才有, 如 果重温一下中国历史, 就可以发现在过去千百年来 常有温疫发生。而每次温疫都是由中医药救民众于 水火, 解苍生于倒悬。比如 1202 年春夏季发生在中 国北方中原地区的温疫 大头天行 , 开始找不到治 法, 很多人病死, 后来由 金元四大家 之一的李东
的理论 方法与治 疗经验。本 人就中国历 史上几次 温疫大流行 , 做了一 下简单的回 顾并特别 强调指 出乾隆癸 未年
交
1793 年, 发生在中国河北北京一带的温疫大流行, 其中医学气象病理医学因素与今年 2003 年的医学气象病理学因
素是完全一样的。而当时余师愚根据中医气象病理学五运六气学说分析创制清瘟败毒饮重用 生石膏 , 救活了无数
摘要: 非典 的肆虐正在震撼着世界。但是从另一个角度上, 却正在彻底改变着人们沿袭已久的不良生活习惯
流
与整体卫生环境。同时, 也在向医学界提出了严肃的课题: 类似温疫的流行, 是否可预测及有效防治 。历史上有多次 类似 非典 的温疫发生, 而中医气象病理医学五运六气学, 及温病学对于分析预测疾病的发生及有效的救治有独特
病人的宝贵经验, 对于今天 非典 发展趋向的评估及救治, 提供了非常宝贵的借鉴。
际
关键词: 中医气象医学; 温疫; 非典
中图分类号: R254 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 1519( 2003) 03- 0060- 05
国
北京、天津、广东 非典 灾情牵动了海外学者 们的心, 炎黄子孙, 手足情深。作为一名医务工作者 和学者, 想试着从中医气象病理学运气学和温病学 的角度对 非典 提出本人的初步评估与预测: 1) 非典 传播将于 5 月下旬趋缓, 7 月底 8 月初会彻 底平息。2) 结合中医药可以有效治疗 非典 。从最 近的电视、报纸上看到各种新数字, 大概的印象是 香港 非典 病人的病死率比大陆广东、北京的 非 典 病死率高出 1 倍还多。若单从医院设备条件上 比, 大陆可能还不如香港, 但是之所以 非典 的病 死率明显低于香港, 综合分析可能其中最重要的原
2003 年 6 月第 20 卷第 3 期
天 津 中 医药 非 典 专 辑
J un. 2003, Vol. 20 No. 3
T ian jin Journ al of T raditional C hin es e M ed icine Special Pap ers for SARS
61
垣, 创治 普济消毒饮 一方, 救治了无数的温疫病人。 认为可以 照方抓药 , 仍延用 1955 年的方法, 清热
即被疫病所染, 又为医所误, 所以他痛下决心, 博览 法, 他正和一群国际顶尖科学家通力合作, 在着眼
群书, 要救治病人。史料上记余师愚 独于疹疫一 于破解 非典 病毒的 DNA 序列的同时, 试图用各
门, 神而明之 。30 年来自南而北, 所痊活者殆不可 种实验方法, 来寻找新药作为这种新出现病毒的克
在明末清初的公元 1641 年, 山东、河南、河北、 解毒, 白虎汤加减, 但基本无效。周总理就专门又去
浙江等数省疫病大流行, 病死者不计其数, 又是温病 请教蒲老医生, 蒲老说根据运气学说, 1956 年夏季
大家吴又可根据气候、病气特点设计出一整套行之 是气候多湿, 与 1955 年夏季偏热不同, 因此改用清
T ian jin Journ al of T raditional C hin es e M ed icine Special Pap ers for SARS
Ju n. 2003, Vol. 20 No. 3
致出现严重脱水, 嘴唇发烧起泡, 2 月 14 日做剖腹 1956 年、2003 年这几次传染病大流行的气象病理医
胜数 ( 此处亦可旁证乾隆朝六十年间温疫 一再流 星。主持人则很急切的希望知道什么时候( 1 年还是
行) 。余师愚医生之所以能够成功救治大量温疫病 2 年) 可以找到这种病毒真正的克星。何大一博士则
患, 一是由于他精通中医气象病理医学五运六气学 说, 由于整体程序非常复杂, 按常规一般需要 5~ 7 年,
有效的方法, 用清热泻下的中药救治了无 数的病 热透湿方法, 又大获全胜。所以毛泽东主席即下令
人。历史上另一次温疫大流行, 是在公元 1793 年( 乾 在全国范围内成立中医学院, 当然这其中可能有些
隆癸丑年) , 据近人任应秋教授研究, 乾隆朝六十年 是属于传闻, 难免有不准确之处, 但是可以注意到
全消失, 3 月 17 日阿菁平安出院, 随访至今未发现 经络, 开口动手便错, 不明五运六气, 遍检方书何
非典 。这就说明了人体内正气, 在某种特定环境 济 。中医气象病理医学认为不同的特殊气象病理
下( 比如怀孕后、或即将生产时等等) , 有何等强大的 因素会直接影响人体发病后的体质、病理改变及对
几天前, 中国中央电视台国际频道( CCT V 4) 专 访去中国考察 非典 疫情、以发明( 鸡尾酒疗法) 治
lanoitantretnI
指著名的温病学大家, 疹疫一得 医书的作者余霖 疗艾滋病人闻名于世的何大一博士, 他说现代医学
( 师愚) 。余师愚在年轻时, 有一次温疫流行, 其先父 目前对 非典 这种新病毒尚未找到有效的解决方
修复系统 正气, 同时改变人体的内环境, 使之不 微草堂笔记 有关乾隆年间温疫流行一段) 。但是请
再有利于病邪的生存。而病人的机体内环境之所以 特别注意, 210 年前的 1793 年( 乾隆癸丑年) 与 2003 年
利于病邪 ( 比如 非典 ) 的存在, 与病人所处的环境 ( 癸未年) 的医学气象病理学因素( 主运客运、司天在
理医学五运六气学说。
重于设法改变病人的机体内环境, 使其不再适合病
有人认为五运六气学说过于古老, 不适用于现 邪的存在, 而不同于先去弄清这种病邪到底是什么
在。其实一些上了年纪的人, 可能还记得在半个世 病毒和病菌 ( 在几千年到 50 年前, 中医也不可能有
纪前, 中国政府老一代的领导人就是借助于中医气 这种科技手段) , 再去治病的传统西医方法。中医认
w
隆癸丑春夏间, 京中多疫。以张景岳法治之, 十死八 九。以吴又可法治之, 亦不甚效验。有桐城一医, 以 重剂石膏治冯鸿胪( 官名) 星实之姬, 人见者骇异( 以
一次的 非典 猖獗、流行, 使现代医学又有束手无 力之感。 易经 上说: 彰往而察来, 而显微阐幽 , 古人云: 前世不忘, 后世之师 , 可以从过去的温疫
象病理医学五运六气学说成功地平息了北京、石家 为, 人体内存在着一整套 自我修复系统 ( 比免疫
庄病毒性乙型脑炎的大流行。记得听过一 位老师 系统的涵义更广泛) 中医又简称为 正气 。 黄
讲, 在 1955 年中国河北省石家庄乙型脑炎大流行, 帝内经 说 正气存内, 邪不可干; 邪之所凑, 其气必
由于乙型脑炎是病毒性疾病, 当时西医束手无策, 大 虚 。从另一方面讲, 人体生病之后, 病邪和正气在
从古论今谈中医气象医学与防治温疫 非典
吴 奇( Andrew Qi Wu) ( 美国硅谷吴奇中医诊疗院、美国世界传统医学联盟、美国西谷大学, 旧金山 CA 95129, 美国)
作者简介: 吴 奇 ( 1948- ) , 男, 祖籍广东宝安客家人, 美 籍华人, 美国加里佛尼亚州旧金山湾区著名中医 师, 美洲中医学院教授, 美国中医骨伤研究教授, 1967 年始学中医, 从 师多人, 1982 年毕业于天津中医学院, 1988 年赴美, 1992 年在美国新 墨西哥州取得东方医学博士学位, 1993 年任世界传统医学联盟主 席, 同年入英国剑桥 世界名人录 , 近年来有学术论文、著作及译著多 部, 包括 中医太极观 , 与其父吴连胜先生合译的 黄帝内经 素问 灵 枢 ( 汉译英) 等, 2000 年获美国 A GU 大学中医哲学博士 ( PH D ) 学 位, 并获英国剑桥 二十世纪杰出学者奖 。
自我修复及抗病能力。中医之所以能屡屡在疑难危 药物的反应, 故可以理解为什么 1956 年乙型脑炎流
重症 ( 比如温疫等) 治疗中获得成功, 其关键是因为 行, 套用 1955 年的方法无效; 1793 年温疫流行, 套
中医更着重设法用中药及针灸, 去激活人体的自我 用 1641 年吴又可的方法也无效 ( 见前引纪晓岚 阅
folretni
为用药不合理) 。然呼吸将死 ( 憋喘) , 应手辄痊, 踵 其法者, 活人无算。有一剂日至八两, 一人服至四斤 者。虽刘守真之原病式, 张子和之儒门事亲, 专用寒 凉亦未敢至是, 实自古所未闻矣。 据民初名中医张 锡纯及近人任应秋教授考证, 这里的桐城一医即是
病史料中找到借鉴, 也可以借助中医气象病理学五运 六气学说, 与各种现代高科技手段相结合, 来预测分析 非典 的流行趋势, 因势利导, 运筹帷幄, 战而胜之。
批病患死亡。后来由周恩来总理出面邀请为毛泽东 进行激烈的斗争, 如果正气能战胜病邪, 有时即使
主席治好肺炎的蒲辅周老中医, 帮助政府设计方案, 不吃药、不治疗病人一样能康复, 比如 2003 年 5 月
用五运六气学说分析当年夏季是主客二气加临, 天 18 日 世界日报 A 7 版即报道, 一位名为阿菁, 30 岁
间 ( 1736 1796 年) 温疫一再流行, 而 1793 年则是 全国各类大专院校基本成立于 1949 年、1950 年解
最严重的。据素以治学严谨、博学多闻而著称的清 放前后, 独有中医学院是成立于由中医气象病理医
代乾隆朝大学士纪晓岚 阅微草堂笔记 中记载: 乾 学成功指导战胜乙型脑炎疾病的 1956 年之后。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