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气学原理与方法复习_lzu概要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天气学原理与方法复习

气团:指气象要素(主要指温度和湿度)水平分布比较均匀的大范围的空气团。水平尺度可达几千千米,垂直范围可达几千米到十几千米。

锋面:锋为密度不同的两个气团之间的过渡区。在近地面层中过渡带宽约数十公里,在高层可达200-400公里。宽度与其水平长度相比(长达数百-数千公里)是很小的。在天气图上由于比例尺小,可把它近似地看成一个面,即锋面。

锋生:指密度不连续性形成的一种过程或指已经有的一条锋面,其温度或位温水平梯度加大的过程。锋消:指与锋生过程相反的过程。

气旋:是占有三度空间,在同一高度上中心气压低于四周的大尺度涡旋。在北半球,气旋范围内气流作逆时针旋转,南半球相反。

反气旋:是占有三度空间,在同一高度上中心气压高于四周的大尺度涡旋。在北半球,反气旋范围内气流作顺时针旋转,南半球相反。

锋面气旋:气旋中有锋面的气旋叫锋面气旋,其温压场是不对称的,移动性较大,而且是带来云和降水的主要天气系统。

大气环流:是指在全球范围内,水平尺度横跨数千公里,垂直尺度延伸数十公里以上,时间尺度在1-2日以上的平均运动。是各种不同尺度的天气系统发生发展和移动的背景条件。经圈环流:是指风的经向分量和空气的垂直运动在子午面上组成的环流圈。

三风四带:如果不计经向风速分量,平均而言,近地面层的纬向风带可分为三个:极地东风带、中纬度西风带和低纬度信风带。与这三个风带相应的地面气压带是四个:极地高压带、副极地低压带、副热带高压带和赤道低压带。通常称为“三风四带”。

季风:一般来说,季风指近地面层冬夏盛行风向接近相反且气候特征明显不同的现象。

大气活动中心:北半球的平均海平面气压场形势表现为沿纬圈方向的不均匀性,而呈现一个个闭合的高、低压系统,称为大气活动中心。(当活动中心长年存在,但是有强弱变化的称为半永久性活动中心,有冰岛低压、阿留申低压、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大西洋副热带高压、格陵兰高压,而有季节变化的则称为季节性活动中心,有亚洲高压(亦称蒙古或西伯利亚高压)、亚洲热低压、北美冷高压和北美热低压等。季节性大气活动中心出现在陆地上,半永久性大气活动中心除格陵兰高压外均出现在海洋上)

极涡:无论冬、夏季,500hPa高度以上都存在围绕极地地区的低压中心,称极涡(极地涡旋),是对流层中上层大尺度气旋性环流。

Hadley环流:赤道上空向北流动的气流,在地转偏向力的作用下向右偏转,在30ºN左右转为西风,并在此处辐合,质量堆积且下沉,地面气压升高,下沉气流辐散,其中向南的一支在地转偏向力影响下右偏,转为东北风,此风系稳定,称为东北信风,在南半球为东南信风,两支信风在赤道汇合上升,从而构成直接环流圈,称为Hadley环流。(低纬度气流上升,高纬度气流下沉)

极锋:极地环流圈中低层向南的东北风与Hadley环流圈中下沉辐散而向北运动的西南风相遇,干冷与暖湿气流相遇而形成的锋区。

副热带锋区:Hadley环流圈中高层向北运动的暖湿气流与极地环流圈中上升辐散向南的一支气流相遇而形成锋区。在对流层上部明显,有副热带急流与之对应。

厄尔尼诺:赤道东太平洋出现大范围的海表温度大于气候平均值0.5℃以上的正距平现象,且持续时间超过6个月。

西风指数(环流指数):Rossby把35°~ 55°之间的平均地转西风定义为西风指数。实际工作中把两个纬度带之间的平均位势高度差(一般指500hPa)作为西风指数I。

长波:也称罗斯贝波、行星波。波长3000~ 10000km,全纬圈约为3~7个波,振幅10~20纬距,平均移速10个经距/日以下,有时很慢,呈准静止,甚至向西倒退。

长波调整:长波波数的变化及长波的更替称为长波调整。

上下游效应:大范围上、下游长波系统之间的相互联系,通常称为“上、下游效应”。上游某地区长波系统发生某种显著变化后,接着以相当快的速度(通常比系统本身移速以及平均西风都快)影响下游系统也发生变化,叫上游效应;下游某地区长波系统发生某种显著变化后,影响上游环流系统,称为下游效应。

阻塞高压:在西风带长波槽脊的发展演变过程中,在脊不断北伸时,其南部与南方暖空气的联系会被冷空气所切断,在脊的北边出现闭合环流,形成暖高压中心,叫做阻塞高压。

切断低压:在西风带长波槽脊的发展演变过程中,在槽不断向南加深时,高空冷槽与北方冷空气的联系会被暖空气切断,在槽的南边形成一个孤立的闭合冷性低压中心,叫切断低压。阻塞形势:阻塞高压与切断低压经常同时出现,通常把阻高出现后的大范围环流形式叫阻塞形势。

行星锋区:在对流层中上层的等压面图上,常有环绕半球、宽度为几百公里的等温线最密集的带状区域,这就是所谓的高空锋区,也称行星锋区。

高空急流:是一个强而窄的气流带,急流中心最大风速在对流层上部必须大于或等于30

米/秒。(急流区中风速最大点的连线,称为急流轴)

低空急流:与夏季强降水相联系的、位于600-900百帕之间的水平动量相对集中的气流带。日常工作中常把850或700百帕等压面上,风速≥12米/秒的西南风极大风速带称为低空急流。

梅雨:每年初夏,在湖北宜昌以东28°-34°N之间的江淮流域到日本南部这一狭长区域常会出现连阴雨天气,雨量很大。由于这一时期正是江南梅子的黄熟季节,故称为“梅雨”。又因此时空气湿度大,温度高,百物极易受潮霉烂,因而又有“霉雨”之称。

行星尺度天气系统:水平尺度3000公里-8000公里的天气系统,包括副高、阻塞高压、长波槽脊、热带辐合带(ITCZ)、高空急流、洋中槽等。

切变线:一般把出现在低空(850和700百帕面上)风场上具有气旋式切变的不连续线称为切变线。

西南涡:一般指形成于四川西部地区,700 (或850)百帕上的具有气旋性环流的闭合小低压,直径一般在300-400公里左右。

热带地区:南北半球副热带高压之间所包括的地区,即赤道两侧盛行东风的地带,随季节南北变动。

副热带地区:盛行东风带与中纬度盛行西风带之间的过渡区,即副热带高压活动的区域。台风(热带气旋):发生在热带海洋上空具有暖中心结构的强烈气旋性涡旋,总伴有狂风暴雨,常给受影响地区造成严重灾害。

第二类条件不稳定(CISK):大尺度的边界层湿空气摩擦辐合激发了小尺度积云对流的发展小尺度积云对流发展,大量潜热释放又为大尺度扰动发展提供能量,这种自激反馈使大尺度,中小尺度系统共同发展的机制就叫第二类条件不稳定。

(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形成和活动于副热带地区的暖性高压,是控制副热带地区的大型天气系统,是大气环流的重要成员之一。

副高脊线:副高内东西风分界线,在副高脊线上,东西风速为零,我国常用120E上副高脊线所在纬度变化来表示副高的南北移动。

副高西伸脊点:500hPa月平均图上,588线最西端所在的经度表示副高西伸脊点的位置。副高面积指数:取500hPa 月平均图上10°N 以北,110-180°E 范围内588线所包含的范围,用来表示副高的强度。

南亚高压:夏季出现在青藏高原及邻近地区上空的对流层上部的大型高压系统,又称青藏高压或亚洲季风高压。

赤道辐合带(ITCZ):又称热带辐合带、赤道锋,赤道槽,是南北半球两个副热带高压之间气压最低、气流汇合的地带,也是热带地区主要的、持久的大型天气系统,有时甚至可以环绕地球一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