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气学原理与方法——东亚季风
天气学原理和方法--第10、11章--高晓梅--整理
其所以高于热带夏季风主要是在大陆增温的结果,从水
s35°N 附近有一θ
密集带,这就是
梅雨锋带, 锋带以北为极地大陆变性气团, 这个密集带主要是湿度对比所形成的, 温度差异很小。因此,可以认为副热带夏季风具有高温高湿的热力性质,热带夏 季风具有高湿和较高温度的热力性质, 极地大陆变性气团具有高温低湿的热力性 质。另一方面,副热带季风由于从高空副热带高压脊下越过,上层干燥下层高温 高湿因而具有强的对流不稳定。 10.东亚与南亚夏季风有何不同? (1)印度和中国的降水除少数地区外无明显的相关。但印度和东亚同纬度的 南海地区对流活动常是反相位的。 (2)印度夏季风由单纯的热带季风所组成,东亚夏季风包含热带季风和副热 带季风两部分,影响系统比较复杂。印度夏季风爆发于 6 月上、中旬,东亚夏季 风建立于 5 月中旬,比印度夏季风约早一个月。 (3) 大部分夏季风低压系统是在东亚季风区发生而后向西传播到印度季风区。 但从水汽输送来看,却是从印度季风区向东亚季风区输送并产生东亚季风降水。 (4)印度季风区的西南气流向东输送构成东亚副热带季风的一部分。对印度 夏季风影响很大的索马里急流的变化同样可以影响到东亚夏季风的变化。 11. 东亚冬季风与南半球印尼—北澳夏季风由密切的联系,东亚冬季风盛行时正 是印尼—北澳夏季风的盛行期。 东亚和印尼—北澳冬季风环流系统的低空成员包 括:亚洲大陆冷性反气旋、东亚向南越赤道气流、印尼—北澳夏季风辐合带或热 带辐合带以及澳大利亚热低压等,高空成员包括:南半球高空副热带高压脊,向 北越赤道气流和北半球高空副热带高压的西部脊。在这些环流系统的控制下,存
第十章 东亚季风环流
1.季风是指近地面层冬夏盛行风向接近相反且气候特征明显不同的现象。 2.我国除新疆、柴达木盆地中部西部、藏北高原西部、贺兰山和阴山之北的内 蒙地区属大陆性气候区外。其他地区均属季风区。 3.赫洛莫夫规定,凡地面上冬(1 月)夏(7 月)盛行风向之间至少差 120°且 季风指数(I)达到一定百分率的地区为季风区。I〉40%的地区为季风区,I>60% 的地区为明显季风区,I<40%的地区为具有季风倾向的地区。亚、非和澳洲的热 带和副热带地区为连成一片的全世界最大的季风区。其中东亚季风区比较复杂, 南海—西太平洋一带为热带季风区、冬季盛行东北季风,夏季盛行西南季风。东 亚大陆—日本一带为副热带季风区,冬季 30°N 以北盛行西北季风,以南盛行东 北季风;夏季盛行西南季风或东南季风。 4.东亚季风区与南亚季风区连在一起。东亚夏季风与南半球的印尼—北澳冬季 风有着密切的联系。 5.东亚和印尼—北澳夏季风(北半球)环流系统的低空成员包括:澳大利亚冷 性反气旋,东亚地区向北越赤道气流、南海—西太平洋热带辐合带,西太平洋副 热带高压,梅雨辐合带,高空成员包括:南亚反气旋的东部脊、东风急流、东亚 地区向南越赤道气流、南半球高空副热带高压脊等。在这些环流系统的控制下, 存在三支底层季风气流:冬季东南季风、南海—西太平洋热带西南季风和东亚大 陆—日本副热带西南季风。 东亚地区的两支西南季风的北侧是两条辐合带,高层 为辐散带,相应的对应着两条季风雨带。 6.东亚夏季存在两个闭合的经向垂直环流。一个是从澳大利亚反气旋中辐散出 向北的气流在南海—西太平洋 ITCZ 中辐合上升,到高空后转向南流在澳大利亚 上空下沉再回到澳大利亚反气旋中, 构成闭合经圈环流, 称为热带季风经圈环流。 另一个与副热带季风相联系, 从副热带高压脊西侧向北的气流在副热带辐合带中 上升至高空后转向南流, 在华南沿海副热带高压脊中下沉,构成一个较小的闭合 经向环流,称为副热带季风经圈环流。 7.南海—西太平洋热带季风的气流主要来自南半球。东亚大陆—日本副热带季 风的气流由三部分组成, 即由副热带高压西南侧的东南气流、南海—西太平洋热 带西南季风和印度热带西南季风三股气流在副热带高压西侧汇合而成。 南海—西
东亚季风的成因
夏季,亚洲大陆比同纬太平洋地区增热快, 气温高,这样在副热带形成强大的热低压中 心(亚洲低压),而在北太平洋上为夏威夷高 压.这样,在大陆和大洋之间,形成强大的气 压差.形成从海洋吹向陆地的暖,湿夏季风
冬季,亚洲大陆比同纬度的太平洋降温快, 温度低.中高位的大陆出现了强大的冷高压 中心(蒙古,西伯利亚,也称为亚洲高压).而 在北太平洋上生成阿留申低压.强大的亚洲 高压和阿留申低压,赤道低压之前产生强盛 的偏北气流,成了冷,干的冬季风.
亚洲亚洲东部一月的气压和风向
来源
性质
风向
势力
影响范围 气候特点
冬季风
亚洲东部七月的气压和风向
来源
夏季风
性质
风向
势力
影响范围 气候特点
东亚季风分布地区
我国东部、日本和朝鲜半岛等地
课后作业
5、从以上四点出发,探究南亚季风,简 单说说东亚季风和南亚季风之间的差异
over
东亚季风的成因
东 亚 的 地 形
季风(the monsoon) 指的是 大范围内盛行 风向随着季风变化而有规律改变的现象. 东亚地区的季风环流最典型
东亚季风
1、成因 2、冬季风(源地、风向、性质) 3、夏季风(源地、风向、性质) 4、主要分布地区 5、从以上四点出发,探究南亚季风,简 单说说东亚季风和南亚季风之间的差异
3、东亚的气候 东部沿海地区季风气候显著 成因:面临世界最大的太平洋,背靠世界最 大的亚欧大陆,海陆热力差异大。
海陆热力差异
水的比热容比陆地要大,所以夏季陆地温 度升高比海洋快,海洋温度比陆地低,气 压比陆地高,风从海洋吹向陆地,形成夏 季风。 由于陆地比热容小,所以热量流失的速度 比海洋快。秋冬季,陆地温度比海洋低, 气压比海洋高,风从陆地吹向海洋,形成 冬季风。
第五章05东亚季风环流综述
6、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对东亚夏季的天气气候起什么作用?
7、描述东亚夏季风的来路。(三支,配以图形)
3、500hPa中高纬西风带
东亚高空平均是一槽一脊型环流,这与冬季是相反的位相。东亚大槽消失, 平均槽是贝加尔湖浅槽,脊是鄂霍次克海高压脊。于是东亚盛行的是脊后槽前的 西南气流,带来上升运动和多雨气候。经过统计,发现夏季我国多雨季节最多的 环流形势是双阻型,就是一槽一脊型再加上乌拉尔山阻塞高压。
G G 鄂霍次克海 小槽
西伯利亚冷高
1、近地面 近地面欧亚大陆的 中北部是西伯利亚冷 高压控制,太平洋中 北部是阿留申低压, 赤道太平洋西部是赤 道太平洋低压。
东北季风 赤道太平洋低压
EQ
东亚在西伯利亚高压的东南部,即前部, 北方盛行偏北风,南方盛行东北季风,都 是来自大陆中部的干燥寒冷的陆风,所以 造成干燥寒冷的气候。这干燥寒冷的陆风 也就是东亚的冬季风。由于西伯利亚冷高 压最强大,所以东亚的冬季风也是在全球 最强大。 东亚的冬季风,也就是东北季风一部分 流向南亚,成为南亚的冬季风。但是长途 跋涉变得干暖。一部分越过赤道进入南半 球,由于在赤道洋面受到暖湿下垫面的作 用,因此在南半球变成那里的夏季风,触 发印尼的对流,是这里成为夏季最强大的 热源和上升运动中心的主要动力。印尼的 对流运动使高空形成辐散,一支流回欧亚 大陆的中北部下沉,这样就形成冬季的季 风环流。
2、东亚季风形成的条件
①太阳辐射冬夏的巨大差异造成行星风带的南北移动,并 且使这个地区冬季有热量的净流出,夏季有热量的净收入。 ②海陆冬夏的热力效应相反,这是最主要的条件和原因, 因为冬季风就是陆风,夏季风就是海风,这是海陆关系造成的。 ③越赤道气流,冬季从北半球流向南半球,夏季从南半球 流向北半球。这在全球都存在,但是在亚洲南部最明显和最强 大,还是因为欧亚大陆的原因,因为冬季欧亚大陆在北半球形 成强大冷高压,所以向南越过赤道到南半球的气流就强大,夏 季北半球的副热带正是欧亚大陆的暖中心和暖低压,于是吸引 南半球的气流流向北半球。 ④青藏高原的大地形作用,一方面加强了季风,另一方面 使季风更加复杂。
东亚季风、南亚季风
源地
副热带太平洋
蒙古、 西伯利亚 寒冷干燥
性质
温暖湿润
分布 地区
东亚(我国东部、朝鲜半 岛、日本)
南亚(主要在印度半岛、 中南半岛及我国西南局部地区)
季风环流2.swf
流的成因有哪 些。
解说 导航
水平运动 季风环流 理想环流 课堂练习 三圈环流 影响气候 风带移动 主页 热力环流 海陆影响
季风
东亚季风 夏季 冬季 西北风 夏季
南亚季风 冬季 东北风
风向
东南风 西南风
成因
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气压带风带移动
赤道附近 印度洋 高温湿润
海陆热力性 质差异
季风东亚季风南亚季风风向夏季冬季夏季冬季东南风西北风西南风东北风成因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气压带风带移动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源地副热带太平洋蒙古西伯利亚赤道附近印度洋蒙古西伯利亚性质温暖湿润寒冷干燥高温湿润低温干燥分布地区东亚我国东部朝鲜半岛日本南亚主要在印度半岛中南半岛及我国西南局部地区
1、东亚季风是海 陆热力差异造成的; 请思考总结: 2、南亚冬季风是 源于蒙古高原,夏 1 、东亚季风的成 季的西南风是来源 因是什么? 于印度洋上北移的 2 、南亚季风的成 东南信风; 3、季风的主要成 因与东亚相比 因是海陆热力差异, 有何异同? 气压带风带移动也 3 、请总结季风环 是重要原因。
季风地理知识点总结
季风地理知识点总结1.季风的形成原理季风的形成主要是由于陆地和海洋的温度差异引起的。
在夏季,陆地受到阳光的直射,导致陆地温度升高。
而海洋水温相对较低。
由于陆地和海洋温度差异较大,导致空气的密度和气压也不同。
海洋上的空气密度较大,气压较高,而陆地上的空气密度较小,气压较低。
于是高压区就形成在海洋上,低压区则形成在陆地上。
为了达到平衡,高压气流就会由海洋向陆地吹,形成了夏季风。
而在冬季,情况刚好相反。
这时海洋的温度高于陆地,因此高压区形成在陆地上,低压区形成在海洋上。
气流就从陆地吹向海洋,形成了冬季风。
2.季风带的特点季风带是指在一年周期内,由于陆地和海洋的温度变化,形成冬季和夏季两种截然相反方向的风。
由于季风的存在,形成了季风带,主要分布在地球的热带和副热带地区。
在亚洲,季风带主要分布在印度次大陆及其周边地区。
在非洲,季风带主要分布在西非和东非地区。
在澳大利亚,季风主要分布在北部地区。
季风带的特点包括:一是明显的温度季节性变化,夏季炎热潮湿,冬季干燥凉爽。
二是明显的降水季节性变化,夏季降水量较多,冬季降水量较少。
三是季风带内气温和降水分布不均匀,表现明显的地域差异。
3.季风对气候的影响季风对气候有着重要的影响作用。
首先,季风带的形成和季风影响的地区气候呈现出显著的季节性特点。
这一特点使得季风带内的地区能够在不同的季节里有不同的作物种植和农业生产方式,有效地利用了自然资源,增加了农业产量。
其次,季风的影响还能够调节地区的温度和湿度,改变气候的舒适度和宜居性。
夏季的季风会带来丰富的降水,有利于作物生长和灌溉,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干旱的发生。
而冬季的季风则能够带来凉爽的干燥天气,使得地区气候更加宜人。
因此,季风对气候的影响是多方面的,不仅在农业生产方面有利,同时也对生物多样性和地区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4.世界各地的季风分布情况季风主要分布在亚洲、非洲和澳大利亚等地。
在亚洲,印度次大陆、孟加拉国、中国南部、日本琉球群岛等地区都受到季风的影响。
天气学原理与方法——东亚季风
§10.3 东亚季风与低频振荡
大气低频振荡的一般情况 低频振荡的传播
低频振荡与东亚季风的活动
一. 东亚季风形成的基本因子
㈠海陆热力差异 ㈡太阳辐射的径向差异 ㈢青藏高原与大气之间的热力差异
1.海陆热力差异
由于海陆热力差异产生了经典的海陆季风,即冬季大陆为
冷源,海洋为热源,风从大陆吹向海洋;夏季大陆为热源,海
洋为冷源,风从海洋吹向大陆。海陆热机造成的风向变化反映 了季风的本质。若只考虑海陆热机是季风的唯一成因,则在所
㈢东亚副热带夏季风的进退
东亚副热带季风的进退主要是指副热带 季风北侧前沿的南北进退。 东亚副热带夏季风的进退与东亚热带夏 季风进退有密切关系,但由于海上资料的缺 乏,目前尚没有关于热带夏季风进退的详细 研究。
§10.2 东亚季风的形成
东亚季风形成的基本因子 亚洲季风区的热源(汇)分布 东亚季风的建立与维持机制 中国夏季风降水的水汽源地
沿海
进入
四.东亚季风与冬季风的交替 ㈠东亚冬夏季风的建立和撤退
一般所讲的冬夏季风的建立(撤退)都是 针对一个局部地区而言的。实际上,冬夏季风 都不是在一季风区的所有地方同时建立和撤退 的,而是一个不断推进和撤退的过程。因此, 对一季风区而言,所谓季风的建立与撤退包含 两个概念:
一是在季风区开始建立(撤退); 一是在整个季风区完全建立(撤退)。 对于整个季风区来说,冬(夏)季风的 开始建立也就是夏(冬)季风的开始撤 退,冬(夏)季风的完全建立也就是夏 (冬)季风的完全撤退。东亚季风比较 复杂,夏季存在两种性质不同的季风和 季风环流系统。
在表面均匀的地球上,行星风带基本上是纬向的,地表 太阳辐射地理分布的季节变化,引起行星风系的季节变化。
在两支行星风带交替的区域,行星环流发生季节转移,盛行
东南季风的形成原理
东南季风的形成原理
东南季风的形成原理是由地球气候的基本规律所决定的。
在亚洲大陆和太平洋之间的海面上,随着太阳轨迹变换,低温高压和高温低压气流形成了环流系统,这就是热带季风环流系统。
当太阳直射地球赤道附近时,赤道地区的气温较高,使得空气向上升腾。
随着上升高度的增加,气压下降,形成低压,空气从高压区向低压区流动。
在南亚半岛,西伯利亚山脉和海拔高的青藏高原处形成高压区,这些区域形成强劲的温度差异,引发了东南季风的形成。
大陆地区的制高点和热带洋面的低温高压的位置宛如两枚磁铁,在大陆的低压和洋面的高压的作用下,风向由洋面向陆地吹去,形成夏季的东南季风。
冬季相反,大陆上的高压区势力强盛,风向则由陆地向洋面吹去。
总之,东南季风的形成与地球气候系统和环流系统密切相关,是地球自然界中的一个重要存在。
东亚季风
33
五、东亚季风的水汽来源
①越赤道气流从南半球带来充沛水汽,直接进入我国南海及大陆中部和东部。 ②西太平洋副高西南侧东南风将太平洋湿气团带入亚洲大陆,影响我国沿海、 朝鲜、日本等地。 ③来自印度季风区的西南气流也将印度洋上充沛水汽带入大陆。
34
六、季风的形成机制
Halley(1686):季风形成的原因是 50年代以后:季风现象主要是行星风带季节性位移的结果。 70年代末:1979年季风试验,人们开始认识到青藏高原的热力 和动力作用以及南北半球气流间的相互作用的重要性。 现在:海陆热力差异、行星风带的季节变化、大地形的作用和 南北半球气流的相互作用。
17
亚洲季风环流系统
18
19
20
一方面它们的来源、季风成员及其影响的地区是不同 的。南亚季风源于南半球的马斯克林高压,在东非沿岸 (40°N)越赤道后形成索马里急流,以西南季风形式影响印度、 中南半岛和我国西南地区,对印度季风槽的形成和季风降水有 很大的影响。
东亚季风有它自己的成员,这支季风起源于澳大利亚高 压,在105~125 ° E附近越过赤道以后,在南海、西太平洋地 区也成为西南气流,由于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影响,形成 ITCZ。副热带高压南侧的东南气流向北又变成西南气流,与北 方冷空气活动配合,在长江流域形成梅雨锋。
中国天气(八) —东亚季风
中国气象局培训中心气象业务培训部 宋燕 博士 教授
Email:songyan@
1
干旱
一、 东亚夏季风
参考书:
天气学原理与方法,朱乾根等,气象出版社
现代天气学原理,伍荣生,高等教育出版社
2
季风的概念
季风是一个古老的气候学问题,季风一词起源于 阿拉伯语“mausim”,意思是季节(season)。早期季风 表示印度洋特别是阿拉伯海沿海地区地面风向的季节性 反转,即一年中半年吹西南风,另半年吹东北风。
季风知识点总结
季风知识点总结季风的形成和原理季风是由于地球表面上不同地区的温度差异引起的大气环流现象。
在亚洲地区,季风的形成主要是由于印度洋暖湿气流和西伯利亚高压气流相互作用的结果。
随着地球的自转,印度洋地区的高温空气在夏季向北移动,形成了暖湿的季风气流,而在冬季,西伯利亚地区的高压气流则向南移动,形成了干冷的季风气流。
这种季风气流的相互作用,导致了季风的周期性变化,从而形成了明显的季节性气候。
季风的气候特点季风地区的气候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变化,夏季气温高、雨水充沛,冬季则相对干燥且温度较低。
在夏季,暖湿的季风气流带来了充沛的降水,为农业生产提供了良好的水源,而在冬季,干燥的季风气流则导致了低降水量和较低的温度。
由于季风的强烈影响,季风地区的农业生产和生态环境都受到了显著的影响。
季风对当地经济的影响季风地区的经济活动和生产方式都受到了季风的影响。
夏季的丰沛降水为农业生产提供了充足的水源,而冬季的干燥气候则对农作物的生长和发育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因此,农业生产的季节性变化也成为了季风地区农民们的主要生产困扰。
另一方面,季风的气候特点也为一些特殊作物的种植提供了良好的条件,例如水稻、茶叶等农作物在季风地区有着良好的生长环境。
同时,季风气候还对当地的商业和货运活动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由于季风地区在夏季有着充沛的降水,因此一些交通和运输活动可能会受到一定的影响。
此外,季风地区还经常受到台风、暴雨等极端天气事件的影响,这也对当地的经济生活带来了一定的不便。
季风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季风地区的生态系统也受到了季风气候的影响,夏季的充沛降水为植被的生长提供了充足的水源,而冬季的干燥气候则会对植被的生长和发育带来一定的影响。
另外,季风地区的植被覆盖也受季风的影响,一些植物在季风地区有着特殊的适应性,例如生长发育速度快、适应于干燥气候等。
在季风地区,季风气候对土壤侵蚀和水资源的分布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夏季充沛的降水容易造成土壤侵蚀,而冬季的干燥气候会使得地表土壤的水分含量减少。
试析东亚季风形成原因
试析东亚季风形成原因作者:高文才概要:青藏高原对东亚季风的建立、维持与传播有重要的作用。
对东亚夏季风来说主要是热力作用。
主要表现在高空南亚高压的北上,从4月份开始高空副热带高压中心就从菲律宾以东的洋面上向西北移至南海,5月又移至中南半岛,6月即跃上高原,在此过程中高压不断增强,范围不断扩大,最终成为夏季北半球高空最强大的环流系统。
季风是下垫面附近的大气现象(不包括高空平流层季风),影响季风形成的基本因子主要是下垫面附近的热力因子。
1.1太阳辐射的经向差异由于地球的球形和太阳辐射直射纬度在23.5°S~23.5°N之间摆动,造成冬夏相反的纬向均匀的经向太阳辐射加热差。
太阳辐射加热下垫面,再由下垫面通过地—气感热交换、潜热交换及长波幅射加热大气,其中感热交换及长波幅射直接加热当地的低层大气。
潜热交换的水汽随气流流动主要在高空通过凝结潜热释放加热大气,而且不一定在当地。
主要由于前二者的作用,如果下垫面均匀时,将造成冬夏相反的纬向均匀的经向大气加热梯度,从而引起行星风系的南北位移,形成季风。
1.2 海陆热力差异由于陆地土壤热容量小,海水热容量大且有上下交换。
因此,在冬季太阳辐射减少时,陆地温度降低快于海洋,反之,在夏季,陆地升温快于海洋,进使冬季大陆地表温度低于海洋,夏季高于海洋。
因而,冬季大陆是冷源,海洋是热源;反之,夏季大陆是热源,海洋是冷源。
由于地球表面海陆分布不均,特别是欧、亚、非洲大陆连成一片,从而形成冬夏相反的季风气流。
1.3青藏高原与大气之间的热力差异与海陆效力差异相似,由于高原与自由大气的热力性质不同,造成高原与周围自由大气之间的效力差异,从而形成高原上的冬夏季风,并且对整个亚洲季风有直接影响。
除了上述三个基本因子之外,其他还有许多因子对季风的形成也有重要作用,如海冰与其他下垫面之间的热力差异、降水引起的凝结浴热释放、高原大地形的动力作用等。
但是决定亚洲季風环流基本特征的仍是上述三个基本因子。
高三地理季风知识点
高三地理季风知识点季风是指一年中交替出现的季节性风,主要出现在亚洲的一些地区。
它对于这些地区的气候、农业、经济等方面都有着深远的影响。
下面我们来了解一下高三地理中的季风知识点。
一、季风的形成原因季风的形成主要是由于太阳辐射和地球自转的影响。
在夏季,太阳辐射进入地球的纬度高,导致地表温度升高,形成低压区。
而海洋上的高压区会形成相对低温的气流,从而形成由海洋向陆地吹的夏季季风。
冬季相反,太阳辐射纬度低,形成高压区,从而形成由陆地向海洋吹的冬季季风。
二、季风的分类根据不同地区的季风现象,季风可以分为南亚季风、东亚季风和澳大利亚季风等。
1. 南亚季风南亚季风主要影响印度次大陆,它以夏季的孕雨季和冬季的干燥季为特点。
夏季南亚季风带来了大量的降水,有助于农业的发展。
而冬季则相对干燥,给农业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此外,南亚季风还经常带来较高的温度,造成夏季的酷暑。
2. 东亚季风东亚季风以中国东部和朝鲜半岛为主要影响地区。
它的特点是夏季多雨,冬季干燥。
夏季的东亚季风给中国带来了丰富的降水资源,利于农业的发展。
而冬季则导致中国北方地区的干旱,给农作物生产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3. 澳大利亚季风澳大利亚季风主要影响澳大利亚的北部和东北部地区。
它以夏季的湿季和冬季的旱季为特点。
夏季季风带来了大量的降水,有助于澳大利亚北部的农业发展。
而冬季则相对干燥,给农业带来了一定的挑战。
三、季风的影响季风对于地区的气候、农业、经济等方面都有着深远的影响。
1. 气候影响由于季风的存在,季风地区的气候通常是湿润的。
夏季季风带来了大量的降水,给农作物的生长提供了所需的水分。
而冬季季风的干燥则会导致农作物生长不足,给农业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2. 农业影响由于季风的存在,季风地区的农业发展与季风现象息息相关。
在季风的影响下,一些地区成为了农作物的产地,如中国的大米、印度的小麦等。
但同时冬季季风的干燥也给农业生产带来了一定的挑战。
3. 经济影响季风地区的经济活动也受到了季风的影响。
第六章 东亚季风环流
二.东亚夏季风环流系统
㈠ 高低空环流系统低空成员:
澳大利亚冷性质反气旋,东亚地区向 北越过赤道气流、南海-西太平洋热带辐 合带(ITCZ ,或称热带季风辐合带、南 海季风槽等),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梅 雨辐合带(或称副热带季风辐合带、梅雨 锋等)。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大气科学系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大气科学系
㈢冷涌的向南传播及其对低纬环流的作用。
1 定义:东亚冬季风在北方爆发及侵入我国 习惯上称为寒潮(cold wave),当其进一步 向南海推进时称为冷涌。 2 南海冷涌:一般认为当南海北部东北风大 于等于8米/秒,深圳与黄石地面气压大于等 于8hPa,且冷涌过程中东北风维持在6米/秒 以上时,称为南海冷涌。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大气科学系
3 东亚地区向 南越赤道气流
1 南压反气 旋东部脊
2 东风急流
4 南半球高 空副高脊
亚澳地区1988年6月200hPa平均流场 (点划线为等风速线,间隔为20米/秒)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大气科学系
在这些环流系统的控制下,存在三支低层季风气流: ➢澳大利亚冷性反气旋中辐散出来的冬季东南季风; ➢越赤道后转向而成的南海-西太平洋热带西南季风; ➢由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脊西侧向北流转向而成的东亚
高空成员:
南亚反气旋的东部脊、东风急流(含南 北两支东风急流)、东亚地区向南越赤道气 流、南半球高空副热带高压脊等。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大气科学系
3 南海-西太 平洋ITCZ
2 东亚地区向 北越赤道气流
5 梅雨辐 合带
4 西太平 洋副高
1 澳大利亚 冷性反气旋
亚澳地区1988年6月950hPa平均流场 (点划线为等风速线,间隔为20米/秒)
东亚季风的形成ppt课件
精品课件
4
冬季,亚洲大陆比同纬 度的太平洋降温快,温 度低.中高位的大陆出 现了强大的冷高压中 心(蒙古,西伯利亚,也 称为亚洲高压).而在北 太平洋上生成阿留申 低压.
强大的亚洲高压和阿
留申低压,赤道低压之
前产生强盛的偏北气
冬季
流,成了冷,干的冬季风。
亚洲东部的气压和风向图
1、东亚地区冬季盛行 风,夏季盛行 风
2、受冬季风的影响,东亚大部分地区气候特点是:
3、夏季风的影响下,东亚地区的降水规律:
4、
季风形成的原因:
理 洪妙如
9
感谢亲观看此幻灯片,此课件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 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谢谢配合!
感谢亲观看此幻灯片,此课件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 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谢谢配合!
感谢亲观看此幻灯片,此课件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 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谢谢配合!
白天陆地增温快,在近 地面形成热低压,高空
形成高压;海洋增温慢,
相对形成近地面高压, 高空形成低压.
在气压梯度力作用下, 气流从高压流向低压,
就形成如图所示的环流 圈.
由于近地面是由海洋高 压指向陆地低区,所以
白天风由海洋吹向陆地 形成海风。
精品课件
1
夜晚,陆地降温比海洋 快。陆地在近地面形成
的白天海洋吹向陆地的
风。
精品课件
6
冬季 (1月)
夏季 (7月)
亚欧大陆 保留在太 风向特点 成因 气压中心 平洋上气 的名称 压中心的
名称
亚洲高压 阿留申低 偏北风 海陆热力
(蒙古、 压
寒冷干燥 差异
西伯利亚
高压)
季风东亚季风与南亚季风的区别
题目分值得分何谓季风?试比较东亚季风和南亚季风的成因与特点(8分)何谓季风由于大陆及邻近海洋之间存在的温度差异而形成大范围盛行的、风向随季节有显著变化的风系,具有这种大气环流特征的风称为季风。
季风是由海陆分布、大气环流、大陆地形等因素造成的,以一年为周期的大范围对流现象。
亚洲地区是世界上最著名的季风区,其季风特征主要表现为存在两支主要的季风环流,即冬季盛行东北季风和夏季盛行西南季风,并且它们的转换具有暴发性的突变过程,中间的过渡期实短。
一般来说,11月至翌年3月为冬季风时期,6~9月为夏季风时期,4~5月和10月为夏、冬季风转换的过渡时期。
但不同地区的季节差异有所不同,因而季风的划分也不完全一致。
季风是大范围盛行的、风向随季节变化显著的风系,和风带一样同属行星尺度的环流系统,它的形成是由冬夏季海洋和陆地温度差异所致。
季风在夏季由海洋吹向大陆,在冬季由大陆吹向海洋。
季风活动范围很广,它影响着地球上1/4的面积和1/2人口的生活。
西太平洋、南亚、东亚、非洲和澳大利亚北部,都是季风活动明显的地区,尤以印度季风和东亚季风最为显著。
中美洲的太平洋沿岸也有小范围季风区,而欧洲和北美洲则没有明显的季风区,只出现一些季风的趋势和季风现象。
冬季,大陆气温比邻近的海洋气温低,大陆上出现冷高压,海洋上出现相应的低压,气流大范围从大陆吹向海洋,形成冬季季风。
冬季季风在北半球盛行北风或东北风,尤其是亚洲东部沿岸,北向季风从中纬度一直延伸到赤道地区,这种季风起源于西伯利亚冷高压,它在向南爆发的过程中,其东亚及南亚产生很强的北风和东北风。
非洲和孟加拉湾地区也有明显的东北风吹到近赤道地区。
东太平洋和南美洲虽有冬季风出现,但不如亚洲地区显著。
夏季,海洋温度相对较低,大陆温度较高,海洋出现高压或原高压加强,大陆出现热低压;这时北半球盛行西南和东南季风,尤以印度洋和南亚地区最显著。
西南季风大部分源自南印度洋,在非洲东海岸跨过赤道到达南亚和东亚地区,甚至到达我国华中地区和日本;另一部分东南风主要源自西北太平洋,以南或东南风的形式影响我国东部沿海。
东亚季风气候特点是什么
东亚季风气候特点是什么东亚季风是亚洲季风的重要组成部分,你知道东亚季风气候有什么特点吗?小编就和大家分享东亚季风气候特点,来欣赏一下吧。
东亚季风气候特点最主要特征是一年中随同季风的旋转,降水发生明显的季节变化,东亚.南亚.东南亚为两个典型的季风气候区,但两者因纬度地理位置等的差异,季风气候亦各有特征。
澳门是属于亚洲季风,支配大陆与海洋冬夏之间,气压高低形势不同,风向相反,风性各异,天气差别很大。
每年约自四至八月受海洋气流控制,盛行东南、西南风,是夏季风;自九、十月至翌年二、三月受大陆气流控制,盛行北、西北.东北风,是冬季风。
东亚季风形成的原因亚洲与太平洋之间存在明显的海陆热力差异。
冬季在蒙古、西伯利亚一带形成冷高压,切断了副极地低气压带。
蒙古高压与太平洋低压、赤道低压之间存在气压梯度力,并且受地转偏向力影响形成反气旋。
其中的偏北风南下影响亚洲东部大面积地区,这就是东亚的冬季风。
夏季在印度一带形成热低压,切断了副热带高压,副热带高压带断裂、保留的海洋上,北太平洋上存在一个高压中心。
北太平洋高压中偏南气流影响东亚地区,这就是东亚地区的夏季风。
冬季风特点:风向为偏北风,控制时间长,影响范围大,带来寒冷干燥的天气甚至形成寒潮。
夏季风特点:风向为偏南风,控制时间短,影响范围小,带来丰富降水。
东亚季风的影响(1)季风气候对我国气温、降水的影响是:我国夏季盛行从海洋( 和)吹向陆地的偏南风,夏季风来的时候普遍 ;冬季盛行从大陆( 和蒙古一带)吹向海洋的偏北风,冬季风来的时候。
所以中国气候具有夏季、冬季、高温期与一致的季风气候特征。
(2)我国降水的空间分布特点是:大多地区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干旱少雨。
(3)中国1月气温0°等温线大致经过和一线,此线以北的气温在0°以下,以南则在0°以上,因此中国冬季方温暖,方寒冷,南北气温差别 ;7月除青藏高原等地势高的地区外,夏季全国普遍,南北温差。
七年级下册亚洲季风知识点
七年级下册亚洲季风知识点季风是一种周期性反复吹的风。
亚洲季风是一个重要的自然现象,广泛影响着亚洲的气候和生态系统。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深入探讨亚洲季风的知识点。
一、什么是季风?季风是一种周期性反复吹的风。
它们通常会在不同的季节或地区出现。
一些季风会随着一年的变化而变化,而其他季风则会每隔数年或数十年发生一次较大的变化。
季风是以不同方向吹的风,因季节而变化。
亚洲季风是全球季风系统中最大和最古老的季风系统之一。
二、哪些因素影响了亚洲季风?影响亚洲季风的因素非常复杂。
以下是一些主要因素:1. 地理环境:季风与地形密切相关,高地和海洋通常都会受到季风的影响。
2. 气候变化:全球气候变化可能会影响季风的频率和强度。
3. 大气环流:季风风的形成和变化与大气环流有密切关系。
4. 温度和湿度:亚洲季风的形成与太阳辐射和地表温度等因素密切相关。
三、亚洲季风的分类亚洲季风可分为四种不同类型:印度洋季风、东亚季风、南亚季风和西南季风。
以下是每种季风的特点:1. 印度洋季风:本季风在每年的夏季吹向印度次大陆和东南亚。
这场季风的形成缘于印度洋和相邻陆地的温度差异。
2. 东亚季风:东亚季风包括夏季的东南季风和冬季的西北季风。
在夏季,暖湿的气流由北太平洋吹向中国、日本和韩国。
而在冬季,冷干的气流则由中国内陆吹向大洋。
3. 南亚季风:南亚季风在每年的夏季吹向印度半岛和斯里兰卡。
这场季风通常由热带印度洋和相邻陆地的温度差异形成。
4. 西南季风:西南季风在每年的夏季吹向中国南部和越南。
这场季风的形成缘于喜马拉雅山和孟加拉湾的温度差异。
四、亚洲季风对生态系统的影响亚洲季风对该地区生态系统的影响非常重要。
除了影响亚洲的降雨、水文循环和气候变化,它还对该地区的植被、土壤和动物群落产生影响。
对于人类而言,季风是他们种植农作物和捕捞的重要因素。
五、结论亚洲季风是一个重要的自然现象。
它的分类和影响因素非常复杂,但可以总结为地形、气候变化、大气环流和温度和湿度等因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圖二》圖中顯示了各個季風區冬季及夏季盛行風和降雨區的變化。
图中显示各个季风区冬季盛行风和 降水区的变化
图中显示各个季风区夏季盛行风和 降水区的变化
东亚季风的环流系统
东亚季风的形成
东亚季风与低频振荡
§10.1
东亚季风的环流系统
世界季风区 东亚夏季风环流系统
东亚冬季风环流系统
东亚夏季风与冬季风的交替
I<40% 具有季风倾向的地区
由图可见:亚、非和澳洲的热带和副热带 地区为全世界最大季风区。
Khromov (1957)给 出的全球季风范围
Ramage (1971)给 出的全球季风范围
全球季风的分布
■ tropical monsoon ■ subtropical monsoon ■ temperate-fr风的形成机制
季风:一般地说,季风是指近地面层冬夏盛
行风向接近相反且气侯特征明显不同的现象。 目前,对季风研究已超出气候学范畴,而是 把它作为一个天气现象来进行研究。
现代人们对季风的认识有了进步,至少有 三点是公认的,即: (1)季风是大范围地区的盛行风向随季节 改变的现象,这里强调“大范围”是因为 小范围风向受地形影响很大。 (2)随着风向变换,控制气团的性质也产 生转变,例如,冬季风来时感到空气寒冷 干燥,夏季风来时空气温暖潮湿。 (3)随着盛行风向的变换,将带来明显的 天气气候变化。
北半球东亚季风与南半球印尼-北澳季 风处于同一个季风环流系统,因此:东亚冬 (夏)季风的完全建立(撤退)也就是印尼- 北澳夏(冬)季风的开始建立(撤退)。 东亚冬(夏)季风的完全建立(撤退) 与东亚冬(夏)季风的开始撤退(建立)以低 层越赤道气流的转换为标志。
㈡东亚夏季风的建立过程
南海-西太平洋热带西南季风由南半 球印尼-北澳冬季风越赤道而建立; 大陆-日本副热带季风是北半球低纬 环流自身变化的结果。
㈢东亚副热带夏季风的进退
东亚副热带季风的进退主要是指副热带 季风北侧前沿的南北进退。 东亚副热带夏季风的进退与东亚热带夏 季风进退有密切关系,但由于海上资料的缺 乏,目前尚没有关于热带夏季风进退的详细 研究。
§10.2 东亚季风的形成
东亚季风形成的基本因子 亚洲季风区的热源(汇)分布 东亚季风的建立与维持机制 中国夏季风降水的水汽源地
㈢冷涌的向南传播及其对低纬环流的作用。 1 定义:东亚冬季风在北方爆发及侵入我国 习惯上称为寒潮(cold wave),当其进一步 向南海推进时称为冷涌。 2 南海冷涌:一般认为当南海北部东北风大 于等于8米/秒,深圳与黄石地面气压大于等 于8hPa,且冷涌过程中东北风维持在6米/秒 以上时,称为南海冷涌。 冷涌向南传播过程中,冷空气的厚度愈 来愈薄,一般不超过700hPa。
有的海边都有季风,而且高纬(温度年较差比低纬大)季风比
低纬显著。但实际情况正好相反,最显著的季风气候在亚洲一 非洲的低纬地区。同时,从海陆分布推算印度的西南季风厚度
不超过2000m,而我国西南地区季风的实际厚度达5000-6000m
或更高。 故,难以单纯地由海陆热力差异解释季风的成因。
2.太阳辐射的径向差异
第十章 东亚季风环流
季风现象,在中国、印度及阿拉伯海 沿岸一带,早在古代就已经引起人们的广 泛注意。现在西文中的“季风”一词(如英 语中的monsoon,德语中的Monsun,俄文中 的MyccoH,等),来源于古代阿拉伯字 Mausim,它的意思即为气候。
本章重点:
• 东亚季风和夏季风的一般特征 • 东亚季风的形成机制
一. 东亚季风形成的基本因子
㈠海陆热力差异 ㈡太阳辐射的径向差异 ㈢青藏高原与大气之间的热力差异
1.海陆热力差异
由于海陆热力差异产生了经典的海陆季风,即冬季大陆为
冷源,海洋为热源,风从大陆吹向海洋;夏季大陆为热源,海
洋为冷源,风从海洋吹向大陆。海陆热机造成的风向变化反映 了季风的本质。若只考虑海陆热机是季风的唯一成因,则在所
3.大地形的作用
青藏高原对季风环流的影响既有热力作用又有动力作用。
冬季青藏高原是冷源,高原低层形成冷高压,盛行反气旋
式环流,其东南侧盛行北一东北风,与东亚冬季风一致。 夏季青藏高原是热源,高原低层形成热低压,盛行气旋式 环流。与西太平洋副高相配合,不仅使其东侧的西南季风增 厚,而且使夏季西南季风更加深入到华北以至东北地区。
§10.3 东亚季风与低频振荡
大气低频振荡的一般情况 低频振荡的传播
低频振荡与东亚季风的活动
沿海
进入
四.东亚季风与冬季风的交替 ㈠东亚冬夏季风的建立和撤退
一般所讲的冬夏季风的建立(撤退)都是 针对一个局部地区而言的。实际上,冬夏季风 都不是在一季风区的所有地方同时建立和撤退 的,而是一个不断推进和撤退的过程。因此, 对一季风区而言,所谓季风的建立与撤退包含 两个概念:
一是在季风区开始建立(撤退); 一是在整个季风区完全建立(撤退)。 对于整个季风区来说,冬(夏)季风的 开始建立也就是夏(冬)季风的开始撤 退,冬(夏)季风的完全建立也就是夏 (冬)季风的完全撤退。东亚季风比较 复杂,夏季存在两种性质不同的季风和 季风环流系统。
由于组成东亚副热带季风的三股气流均 来自热带海洋上,富含水汽,当其进入大陆 后受夏季大陆的辐射加热作用和副热带高压 脊下的下沉增温作用,形成高温高湿的特性。
㈣ 东亚与南亚夏季风的比较
1.印度和中国的降水除少数地区无明
显的相关。 2.印度夏季风由单纯的热带季风所组 成,东亚夏季风包含热带季风和副 热带季风两部分,影响系统复杂。 3.大部分夏季风低压系统是在东亚季 风区发生而后向西传播到印度季风区 4.印度季风区的西南气流向东输送构成 东亚副热带季风的一部分。
在这些环流系统的控制下,存在三支低层季风气流:
澳大利亚冷性反气旋中辐散出来的冬季东南季风; 越赤道后转向而成的南海-西太平洋热带西南季风; 由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脊西侧向北流转向而成的东亚
大陆-日本副热带西南季风。
东亚地区两支西南季风的北侧是两条辐合带,高层
为辐散带,对应着两条季风雨带。
夏季风的主要系统
3 冷涌向南传播路径:
东亚大陆
经台湾海峡 南海; 进入 南下 中国大陆西部 沿中南半岛东海岸 低纬 从东路南下的冷空气主要在海面上移动, 变性增温增湿逐渐失去干冷的特性;从西路 南下的冷空气由于在陆地附近的海上移动, 且受冷洋流的影响,其变性很慢。强的冷涌 可以侵入南半球,并可从南海南部向西传播 至印度洋,形成印度季风区的东北季风。
在表面均匀的地球上,行星风带基本上是纬向的,地表 太阳辐射地理分布的季节变化,引起行星风系的季节变化。
在两支行星风带交替的区域,行星环流发生季节转移,盛行
风向往往近于反向,有人称这种现象为行星季风,以低纬地 区(30°N~30°S)最为显著。恰恰东半球的低纬地区 (从东非经南亚到东亚以至西太平洋),海陆热机和行星风 带季节变化的作用一致,造成了最显著的季风气候区。
青藏高原对东亚季风的建立、维持与传播 的作用
东亚夏季风:
青藏高原对东亚夏季风来说主要是热力作用, 表现在高空南亚高压的北上 青藏高原对亚洲夏季风的动力作用不明显
青藏高原的存在,在其背风坡的我国西南一 带可以生成西南涡、西北涡等降水天气系统
东亚冬季风:青藏高原的动力作用是主要的
青藏高原的存在限制了冬季风的传播路径, 并使其风速加强 青藏高原的存在对高空西风带的分支作用 有利于北支西风气流在高原东侧沿海一带 形成东亚长波槽,引导低层冷空气南下;有利 于南支西风气流在孟加拉湾处生成南支槽,南 支槽活跃东移时,有利于在我国南方冬季锋生 和降水。
(Li & Zeng, 2003, Adv. Atmos. Sci.)
亚洲季风区:
1.南亚:热带季风区,冬季盛行东北季 风,夏季盛行西南季风。 2.东亚季风区:
① 南海-西太平洋为热带季风区,冬季盛 行东北季风,夏季盛行西南季风。
② 东亚大陆-日本为副热带季风区,冬季 30°N以北盛行西北季风,以南盛行东北季 风;夏季盛行西南季风或东南季风。
季风的主要成员
亚洲夏季季风和冬季季风系统示意图 (蓝线 表示低层系统,红线 表示高层系统)
2.1 夏季季风
㈡ 夏季风异常的环流特征 夏季风环流系统中某一成员的强弱、位 臵发生变化,均可影响整个环流系统变化, 从而影响夏季风的强弱和进退,并进而影响 各个地区旱涝。
㈢ 东亚副热带夏季风的热力性质
另外,夏季高原巨大的热源,有助于高层南亚高压和东风
急流的形成与维持,与印度西南季风的爆发有直接关系。
青藏热低压对西南季风的作用
二.东亚季风的建立与维持机制
南海-西太平洋热带季风经向垂直 环流与东亚大陆-日本副热带经向垂直 环流是由与其相对应的热源(汇)所维 持的。
亚洲热带季风环流及副热带季风环流基 本特征的最初建立,主要是由海陆热力差与 太阳辐射的经向差共同决定的。对流凝结潜 热的释放是加强和维持季风环流的重要因子。 副热带季风环流还受纬向海陆热力差的作用。
索马里低空急流、南海低 对流层低层季风涌升 空急流、副热带低空急流 印度北部、南海地区和江 马来西亚南部和印度尼西 淮流域的降水和云覆盖 亚的降水和云覆盖 对流层上层的青藏高压 热带东风急流 对流层上层的南亚高压 副热带西风急流
㈡ 冬季风异常的环流特征
强弱冬季风年的东亚环流系统和天气特 征有明显的差异。强冬季风年500hPa西太平 洋副热带高压弱,亚洲地区西风环流弱,东 亚长波槽脊南伸,200hPa层115°E西风急流 强且偏北。弱冬季风年环流特点与之相反, 500hPa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强,亚洲地区西 风环流强,东亚槽弱,200hPa层115°E西风 急流弱且偏南。
3 印尼-北澳 季风辐合带
4 澳大利亚热 低压
1987年12月亚澳地区950hPa流场
3
北半球高空 副高西部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