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梗死相关危险因素调查分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脑梗死相关危险因素调查分析
刘花利u,高烨1A
1.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急诊科(西安700061),
2.陕西省康复医院(西安710065)
摘要目的:探讨脑梗死相关危险因素,以指导对脑梗死患者的预防及治疗。方法:对220 例中老年脑梗死患者的临床特点、危险因素及年龄分布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高血压170例,占77. 3%;冠心病128例,占58. 2%;高血脂22例,占11%;感染57例,占26. 0%;糖尿病34例,15. 46%;低钾26例,占11. 8%。男性年龄50〜70岁,平均65岁,女性年龄60〜80岁,平均70岁。结论:脑梗死发病大多与高血压、冠心病、高血脂等危险因素有关,约40%与感染、糖尿病因素密切相 关,同时低钾成为脑梗死病加重的诱因。发病年龄女性大于男性,发病率男性高于女性。
主题词脑梗塞/病因学危险因素数据收集
中图分类号:R743. 33 文献标识码:A DOI:10. 3969/]. issn. 1000-7377. 2017. 01. 059
脑梗死又称缺血性脑卒中,是各种原因所致脑部 血液供应障碍,导致脑组织缺血、缺氧性坏死,出现相 应的神经功能缺损。具有发病率、病死率、复发率及致 残率均高特点。我院于2012年1月至2014年12月收治脑梗死220例,现对其临床特点、危险因素、年龄 分布分析报告如下。
对象与方法
1调查对象选择2012年1月至2014年12月收住的脑梗死患者220例,其中男127例(57. 7%),女 93例(42. 3%),男、女之比为1. 37 :1。诊断均符合 1995年第四届全国脑血管病学术会议标准。
2调查方法①对220例脑梗死并发高血压、冠心病、高血脂、糖尿病、感染、低钾及年龄进行调查分 析;②对所有患者进行C T和M R I及DW I检查。
3统计学方法应用SPSS19. 0对数据进行统 计学分析,计量资料比较采用f检验,计数资料用百分 比(%)表示,采用x2检验,以P<〇. 〇5为差异有统计 学意义。
结果
1脑梗死并发高血压、冠心病及高血脂危险因素 特点220例患者中有高血压170例,冠心病128例,高血脂22例,对于传统认为的危险因素所占的比例是 相当高,无论男性或女性。其次,高血脂对脑梗死的影 响却并非占比例很高(约11%)。
2脑梗死并发感染、糖尿病、低钾危险因素特点 在调查病例中,发病前伴有感染57例,人院后急查电 解质,低钾28例,共患病人数的37. 8%。在流行病学 调查中发现不同系统的感染都可以诱发脑梗死的发
A通讯作者生,与调查结果一致。糖尿病并发脑梗死占15.46%,与感染相同,都是脑梗死的危险因素之一。同时部分 患者发病时伴有低钾也同样占有相当比例。
3脑梗死患者年龄分布特点脑梗死在中老年中 均有发病,男性最小为37岁,最大84岁,平均65岁。女性最小44岁,最大89岁,平均70岁。但女性年龄分 布较集中在60〜80岁,男性则集中在50〜70岁。
4脑梗死患者治疗情况220例进行住院治疗,并根据临床表现和相关检查及时给予对症、支持和综 合治疗。217例均好转出院,3例重症患者因并发高血 压、冠心病、肾功能衰竭等抢救无效而死亡。
讨论
高血压、冠心病、高血脂是传统认为的危险因素,在 人们的进一步研究中逐渐达成共识,这些因素对脑梗死 的发病存在很大的危险性,尤其是高血压和冠心病。本 研究发现:高血压和冠心病同是主要因素,但与生活及 年龄存在很大关系。有研究报道66%的血管性痴呆伴 有高血压,长期高血压使脑细小血管痉挛,然后缺血,致 小动脉损害,发生透明变性或纤维素样坏死,官腔狭窄 血管阻力增加,血流减少[1]。长期高血压,血流自动调 节的上下限升高,能耐受高压而不能耐受低压,血压的 轻度下降即有可能超出脑血流自动调节的下限,致脑血 流下降,缺血半暗带扩大。良好的预后,早期脑灌注较 为重要,早期舒张压大于90mmHg比小于90mmHg预 后明显较好[2]。冠状动脉型心脏病和高血脂加重大中 动脉的病变,引起血管腔的狭窄,因此脑梗死的发生率 明显增高。但高血脂在回顾分析中所占的比例并非很 高,这与摄人食物中过多脂肪可以引起许多疾病,已在 人们心中形成很深的影响,基本达成共识,所以可能与 人们对生活的认识程度有一定的提高存在一定的关系。但对高血压许多人认识不足,或间断服药,未能正规予
以治疗,血压控制不理想或时高时低,对血管造成损伤,成为潜在的危险因素,因此,注重对生活的调节,加强对 年龄较大的人群的健康知识宣传,经常体检,尤其是对 高血压及冠心病发生有潜在危险的人群。有助于早期 发现潜在的危险因素,及时地给与干预,可以有效的降 低脑梗死的发生率。
感染、糖尿病、低钾在脑梗死发病的患者中占有相 当比例,在发病前期患者伴有感染、糖尿病等危险因 素,发病的机会比常人明显增加,危险因素的个数与发 病的概率成正相关。感染尤其是上呼吸道的感染在感 染中占68. 4%,居首位,还有肠道感染,泌尿道感染 等。相关报道可能与感染刺激单核-巨嗜细胞释TNF-«至血液循环,进而刺激中型粒细胞附着血管壁,释放 溶酶体酶。局部血管内皮的损伤及炎性细胞侵润,刺激血中炎症局部的巨嗜细胞、淋巴细胞和血管内皮细 胞分泌IL-6使血中白细胞介素6升高,诱导纤维蛋白 原产生启动凝血因子。外周IL-1升高,诱导血管内皮 黏附分子的表达,改变其代谢使其结构重组,促使血小 板附着,形成微小血栓,即而发生脑梗死[3]。因此积极 的预防和控制感染,可以减少动脉血栓形成的发生,减 轻脑缺血损伤,有利于神经功能的恢复。糖尿病患者 弥漫血管病变和高血液粘稠度,血糖升高可导致渗透 性水利尿,脱水及血液渗透压增高,明显增加脑梗死的 发生,在血糖明显增高的情况下,因为脑组织不能进行 糖的有氧代谢,使无氧酵解加速,脑细胞供氧不足而损 伤[4]。同时糖尿病也可以导致高血压,血糖升高间接 的增加钠的重吸收,增加血容量,高血糖能致血管内壁 不断损伤,发生动脉壁纤维变性,导致脑梗死的发生率 明显增加[5],因此控制血糖显得尤为重要。低钾引起 电解质的紊乱,细胞外钾离子向细胞内转移,使细胞内 的钾离子水平升高,细胞功能受到影响,血管内皮细胞 的痉挛性收缩,引起脑供血不足,脑组织的变性坏死。据报道,低钾与卒中轻重有密切关系脑损伤越重,大脑 调节维持体内电解质平衡的能力越差,越容易出现低 钾血症。血钾转移与卒中患者体内神经和内分泌紊乱 有直接的关系,导致血钾在细胞内外的分布紊乱[6]。因而在治疗的过程中应当密切的关注电解质的变化,定期复查,积极的维持电解质及出人量的平衡,血浆渗 透压应当维持在280〜300mm ol/L之间,出量略大于 人量维持轻度负平衡,约300〜500ml m。
随着年龄的增加,机体出现相应的退行性改变,血 管弹性减低,脏器功能减退,调节能力减低等都促使脑 梗死的发病。女性体内的雌激素对血管、血脂、血压的 保护及维持具有重要的作用,在绝经期后雌激素水平 的降低才逐渐出现退化,这使得女性平均发病年龄明 显高于男性[8]。某些患者发病年龄相对偏低,可能与 生活习惯及某一危险因素较重影响较大有关。
在现行的条件下,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感染、低钾以及吸烟、饮酒都可以促进脑梗死的发生,成为独 立的危险因素[9]。老年脑梗死有逐年增多的趋势,大 多数的患者遗留有肢体活动障碍,痴呆,语言功能障碍 等后遗症,给社会和家庭带来很大的负担。一期预防 是关键,早期发现脑梗死的危险因素,及时给予预防性 干预措施。二级、三级预防同样也不能忽视,发病后早 诊断、早治疗、积极的加强肢体功能锻炼,促进康复。
参考文献
[1] Lis LG,Gavilia M . Vascular de mentia, hypertension and
the brain [J], Nearol Res,2011,9(33) :471-480.
[2]靳燕宾.进行性脑梗死危险因素分析[J].中外医学研究,
2011,9(27) :35-36,
[3]张玉梅,郑亚胺.急诊脑梗死患者发病与前期感染关系
研究[J].中国全科医学,2013,10(28) :3332-3334.
[4]王峰.李微微.首次脑梗死与复发性脑梗死危险因素
分析[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6,1(31) 233-234.
[5]赵静,陈华.2型糖尿病合并脑梗死患者相关危险因
素分析[J].临床实践,2015,8(33) :141-142.
[6] 陈建文,朱治山,曹黎明,等.脑卒中患者的低钾血症发
生情况及病因探讨[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0,10
(22):31-32,
[7] 郑州会.急性脑卒中维持体液平衡临床治疗体会[J].中
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08,11(1) :98-99.
[8] 赵志强,盂玲洁.血清E2水平与脑梗死相关关系探讨
[J].临床合理用药,2014,8(7) :71-72.
[9]过莹,杜菊梅,颜江,等.脉血康胶囊对脑更死患者亚
急性期的疗效研究[J].陕西中医,2016,37(6):703-704.
(收稿:2016-05-20)
致作者
向本刊投寄稿件时,作者署名一事也请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科学技术报告、学位论文和学术论文的编写格式》(GB7713 一87)的有关规定执行,即“封面和题名页上,或学术论文前署名的个人作者,只限于那些对于选定研究课题和制定研究方案、直接 参加全部或主要部分研究工作并作出主要贡献,以及参加撰写论文并能对内容负责的人,按其贡献大小排列名次。至于参加部分 工作的合作者,按研究计划分工负责具体小项的工作者、某一项测试的承担者,以及接受委托进行分析检验和观察的辅助人员等,均不列人。这些人可以作为参加工作的人员一一列人致谢部分,或排于脚注”。
陝西医学、陝西中医杂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