谚语的修辞美
谚语修辞浅析(修辞学论文)
浅析谚语修辞摘要:英国作家培根说过:“一个名族的天才,智慧和精神都可以在其谚语中找到。
”谚语是人们在长期工作、生产、生活实践中总结出来的经验,是智慧的结晶,具有生活化,口语化的特点,读起来琅琅上口,以通俗易懂,又耐人寻味。
特别是谚语中不自觉的融入的修辞格,充分显示了谚语独特的艺术魁力。
关键词:思想内容、语言特点(一)思想内容大多数谚语是人民群众智慧的结晶。
不少谚语以通俗简洁的语言,道出了深刻的哲理。
如:①山外有山,天外有天。
②千里之堤,溃于蚁穴。
③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④Time tries all things.(实践检验一切。
)⑤As the touchstone tries gold, so gold tries the men. (试金石试金,金子则考验人。
)大多数谚语来自生活,总结人们的生活的经验。
如:①慢工出细活。
②三个和尚没水喝。
③Many hands make light work .(人多好办事。
)④Clothes make the man.(人靠衣服马靠鞍。
)谚语也是阶级社会的产物,因此很多谚语反映了世态炎凉、尔虞我诈以及阶级社会的种种丑陋面。
如:①窃钩者诛,窃国者侯。
②有钱能使鬼推磨。
③人不为己,天诛地灭。
④各人自扫门前雪,休管他人瓦上霜。
谚语依存于社会生活,它与本名族特定的历史、生活习惯、物产风貌、自然环境等密切相关。
因此在各个具体的表述上,各个名族不尽相同。
如:在提到某人,某人就来了的时候,汉语的谚语是“说曹操,曹操就到”,而英语的对等谚语是“Speak of the wolf, and you will see his tail”。
许多汉语谚语与农业有关,因此就有了“瑞雪兆丰年”“”。
而英语中的谚语却与航海有关。
如:A good sailor may mistake in a dark night.It is safest sailing within reach of the shore.Many drops of water will sink the ship.(二)语言特点1》富于形象很多谚语不是直截了当地发表议论、阐述道理,而是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创造一个具体形象,然后再用这个具体形象来表达抽象的意思。
闽南谚语顶针回环的修辞艺术
这句 谚语 精辟 地 概 括 了处 事 的艺 术 ,上 下
的词 “ ”在句 内递 接 。例 [ ]意 思是 大 鬼 3
路不走偏 偏走弯 路 。意为是人 为地把事情 复 杂 化 。 “ ” 一词 在 句 中 递接 。例 [ ]的 行 1 “ ” 肥 、例 [ ] 人 ” 鬼 ”、 [ ]的 “ ” 2‘ “ ‘ 例 3 行
现 ,闽南 谚语 保 留 了这 种用 法 ,有 不 少 旬
琅 上 口 ,尤 其 是 广 泛 运 用 各 种 修 辞 方 式 ,
具 有深 厚 的 艺术 魅 力 。其 中 。顶 针 、 回环
内顶 真 的谚 语 。它 们 还 可 分 为 单旬 形 式 的
旬 内顶针 和复 句 的分句 句 内顶针 两 种情况 。 例如 :
情况。
1 内顶针 . 句 句 内 顶针 是 古 代 诗 句 所 独 有 的一 种 顶 针 形 式 ,递 接 的词 语 在 句 子 内 部 。 例 如 : “ 刀 断 水 水 更 流 ,举 杯 销 愁 分 句 都 各 是 一 个 顶 针 句 。
[ ]叫猪 不肥 ,肥 猪会 睡 。 1
[ ]会 怪怪 家 己,勿 隆怪 别人 。 6 会
例 [ ]为两个 分 句并 列构 成 的复 句 ,意思 4 是 乞讨 来 的东 西 吃 了 不胖 ,借 来 穿 的衣 服
穿 了不美 。教 育 人要 自食 其 力 ,不 要 依 赖
别 人 。第一 分句 中间 的 “ ”字 前后 递接 , 食
闽 南谚 语 顶 针 回环 的修 辞艺 术
递接 的词 语在 各分 句 中间 。 [ ]讨食食 勿肥 ,借 穿穿勿 水 。 4 会 会
关于谚语的修辞手法
关于谚语的修辞手法
谚语是一种广为流传、简练有力、深刻含义的语言表达形式。
谚
语通常是通过对人们的生活、社会、道德等方面的委婉体现,来表达
深刻的哲理或道理。
在修辞学中,谚语常常被用作一种修辞手法。
在写作中,通过巧
妙地引用谚语,不仅可以使文章更加生动、形象,还可以起到强化论点、加深情感等多种效果。
谚语的修辞手法主要包括以下几种:
1. 大众化:谚语是人们日常交流中常用的语言形式,因此在文章
中引用谚语可以造成读者心理上的共鸣,使文章更加贴近大众。
2. 形象化:谚语常常通过生动形象的语言来表达众人皆知的道理
或劝诫,可以有效地让读者理解文章所要表达的内容。
3. 强调效果:大多数谚语都包含着深刻的哲理或智慧,通过巧妙
地引用谚语,可以起到加强修辞论点的效果。
4. 表现气氛:通过妙用谚语,可以为文章营造出特定的情感气氛,如温馨、幸福、疑虑、忧虑等。
总之,谚语作为修辞手法在写作中的应用十分广泛,它不仅可以
增强文章的表现力和说服力,还可以提升文章的审美价值和文化内涵。
浅谈英语谚语的修辞手法
浅谈英语谚语的修辞手法英语谚语是英语中流传已久的语言成语,它们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智慧,不仅在日常交流中被广泛应用,也常常成为散文、诗歌和小说中的修辞手法。
在修辞学中,谚语被视为一种具有独特魅力的修辞手法,可以增强作品的表达力和吸引力。
而谚语之所以能够产生这样的功效,主要是因为它们巧妙运用了各种修辞手法,使得语言变得生动、形象并具有感染力。
本文将从比喻、排比、倒装、反复、反问等多种修辞手法角度,浅析英语谚语的修辞手法。
英语谚语中最常见的修辞手法之一就是比喻。
比喻是一种运用隐喻手法,把一种事物或概念和另一种事物或概念相比较,以便更好地揭示其内在含义的修辞手法。
“The early bird catches the worm.”(早起的鸟儿有虫吃)这句谚语就是通过比喻的手法,告诉我们应该早起,才能更有机会获得成功。
在这个谚语中,“早起的鸟儿”就是比喻,它比喻成功人士;“有虫吃”表示获得成功。
通过这样的比喻手法,谚语具有了更深刻的内涵,更生动的表现力。
排比也是英语谚语常用的修辞手法之一。
排比是指在句中使用一系列同构句的修辞手法,目的是为了使句子更加生动、形象,增强语言的表现力。
“Actions speak louder than words.”(行动胜于言辞)这句谚语就是采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通过“行动”和“言辞”之间的对比,强调行动的重要性。
它也通过排比手法使得句子更加地清晰、明了,更加引人入胜。
倒装也是英语谚语中常用的修辞手法之一。
倒装是指调换句中词语的位置,目的是为了强调句子中的某个部分或者使句子更加生动、有趣。
“Better late than never.”(迟做总比不做好)这句谚语就采用了倒装的修辞手法,把“Better”(更好)放在了句子的开头,使得这个谚语更加有力地表达了“迟到总比没做好”的含义。
倒装手法使得谚语更加地富有文采,更加令人深思。
反复也是谚语中常用的修辞手法之一。
反复是指在句子或段落中多次重复使用同一个词语或者句子的修辞手法,目的是为了加强表达的力度、提高语言的感染力。
运用谚语的作用
运用谚语的作用1.谚语有什么作用在中国悠久的历史长河中,作为一种文化形式的谚语在语言表达中发挥着独特的作用。
谚语一般凝练、通俗,富含哲理,因此,即便是没有念过多少书的人,用起这种语言来,都达到了十分娴熟的程度,由此可窥见谚语广泛的适应性和强大的生命力。
在口头表达和书面写作中,谚语的功能主要体现在:一、形式优美,表现力强“刀不磨要生锈,人不学要落后。
”这句谚语,在形式上对称工整,语言简洁,所表达的意思不言自明,着重强调了学习的重要性。
用这样的谚语来“论证”,往往胜过冗长而枯燥的说理。
像“毛毛雨,打湿衣裳;杯杯酒,吃垮家当。
”,“拳不离手,曲不离口。
”……也是这类谚语的典型。
在大量的谚语中,较多地使用了各种修辞手法,比如比喻、借代、对偶、排比、夸张等,这使得谚语在形式上更为生动活泼,更加受到人们的青睐。
二、折射哲学思想,具有教育功能“谁往天上吐痰,掉下来说会落在他自己脸上。
”,这句谚语通过日常行为的简单描写,但反映出的哲理却是深刻形象的,让人深深体会到“害人终害己”的基本道理。
“失之毫厘,谬以千里。
”是说开始时稍微有一点差错,结果会造成很大的错误。
寥寥五个字,却道出:不是本行的人就不懂这一行业的门道。
“家合万事兴。
”这句家喻户晓的谚语,让人们深刻地意识到家庭和睦是至关重要的,是事业兴旺的基础和前提,也是重要之保障。
当然,由于谚语是时代的产物,因此,不免带有时代和阶级的局限性,有的不一定全面,不一定科学,在学习与运用时,需要我们进行具体分析,一分为二地加以看待。
此外,由于语言具有相通性,一些谚语和俗语、惯用语、成语相互渗透,难分彼此,融为一体,但是,这并不影响谚语本身的使用,相反,可以从一个侧面反映,这些谚语的表现力已经大大扩张,成为广为流传的佳句。
2.谚语有什么作用在中国悠久的历史长河中,作为一种文化形式的谚语在语言表达中发挥着独特的作用。
谚语一般凝练、通俗,富含哲理,因此,即便是没有念过多少书的人,用起这种语言来,都达到了十分娴熟的程度,由此可窥见谚语广泛的适应性和强大的生命力。
湘乡方言谚语的修辞特色
湘乡方言谚语的修辞特色作者:李丽颖来源:《新闻爱好者》2011年第04期方言谚语是汉语语汇中占有相当重要地位的一种语言形式,是人民群众口头流传的固定语句,它凝结了老百姓的朴素智慧,用简单通俗的话来反映深刻的道理。
本文以湘乡方言谚语为例,从修辞的角度来分析其特色。
节奏鲜明音韵和谐方言谚语顺口悦耳,节奏鲜明,音韵和谐,易于记诵传承,富有艺术情趣,体现了语言的音乐美。
押韵、方言虚词的使用、音节的搭配在湘乡方言谚语中是体现语言音乐美的重要手段。
押韵。
“押韵,就是有规则地交替使用韵母相同或相近的音节,利用相同或相近的声音有规则地回环往复,增加语言的节奏感和音乐美,使作品和谐统一。
”①湘乡方言谚语以双句式为主,也有部分多句式谚语,大多押尾韵,一韵到底。
例如:(1)草鞋冇样,边打边像。
(2)出门带根绳,万事不求人。
(3)有鱼不吃虾,冇鱼也要叉。
(4)有牛莫嫌慢,有饭莫嫌烂。
(5)火车叫,钟点到,二两来,烙个炮。
(6)一赚钱,腰上切;二赚钱,铁打铁;三赚钱,桌子边上谐。
例(1)(2)(3)(4)都押的是尾韵。
在湘乡方言中,“绳”“人”的韵母相同,读为[ien]。
例(5)(6)押隔行韵。
其中例(3)一二句“鱼”字重复使用,例(4)中“有”、“莫嫌”重复使用,例(6)中“赚钱”一词重复使用,在简短的句式中,恰当地重复使用个别的词语,能在表达上给人以字音协调、节奏鲜明、形式匀称的美感。
方言虚词的运用。
湘乡方言中的语气词、助词的功能和共同语中语气词、助词的功能相同。
湘乡方言中的语气词常用在句尾表示种种语气,也可用在句中表示停顿;助词往往附着在实词、短语或句子上面表示结构关系或动态等语法意义。
大量具有当地特色的语气词、助词出现在湘乡方言谚语中,它们除了表达丰富的语法意义外,还起到了调整音节、增强节奏的作用。
例如:(1)宁可穷嘎家务,不可木嘎崽女。
(2)吃哒碗里,望哒甑里。
(3)煮熟的鸡蛋,冇得变哩。
(4)吃苋菜子屙血,走红哩。
民间谚语的特点
民间谚语具有以下特点:
1. 简洁明了:民间谚语通常用简短的语言表达深刻的哲理或生活经验,言简意赅,容易理解和记忆。
2. 饱含生活智慧:民间谚语是人们长期生活经验的总结和智慧的结晶,融合了丰富的社会、人生和情感观察,具有实用性和指导性。
3. 口口相传:民间谚语常通过口头传统的方式流传下来,代代相传,成为特定文化和社会群体的共同语言。
4. 具有文化特色:不同地域、民族、习俗和历史背景的民间谚语在表达方式和内容上具有一定的差异,体现了其所属文化的特点。
5. 多样性和丰富性:民间谚语体现了人们对各个方面的探索和思考,涵盖了家庭、友谊、爱情、工作、成功、失败等多个主题,丰富多样。
6. 形象生动:民间谚语常借助形象、比喻、对比等修辞手法,让人们通过形象的言辞更好地理解和体悟其中的道理。
总体而言,民间谚语以其简洁、深刻和实用的特点,成为人们在生活中传承智慧、表达思想和建立社会联系的重要方式。
闽南谚语词语修辞特色
易 于记 忆 和传诵 。例 [ ]意思 是 多种 桐树 3
和棕树 。收益 就会 胜过 富 翁 。这 里 “ 树 ” 桐 缩 略为 “ ” “ 树 ” 缩 略 为 “ ” 桐 。棕 棕 ,省略 了 “ ” 树 。缩 略后 上下 旬音 节 整齐 匀称 ,语 言简 洁 。 例 [ ]处 暑 日那 天 的 太 阳强烈 , 4 能晒死鲫 鱼 。鲫 ” 即 “ “ 鲫鱼 ”的省略 ,缩略 后 ,上下旬均 为三个 音节 ,形 式整齐 。缩略 的词 语多是 日常生活 中的常用 的词 ,缩 略后 不 会造 成 理 解 上 的 差错 。主要 追 求 节 律 匀
[ ] 阿兄拍 小弟 ,人人 都喊 是 。【 2 1 】
[ ] 囝好 口 值新 妇好 。【 3 母 1 1 ( 两) [ ]查 某怀认 丑 ,查晡怀认 戆 。[ " 4 3 1 丁
例 [ ]意思 是 爷爷 当 了医生 ,奶奶 却 1
烂 了脚后 跟 。意 谓有 的人虽 有本 事 帮别人 , 却帮 不 了 自己。 阿公 ”是 表 称谓 ,即爷 爷 。 “ “ 阿妈 ”表称 谓 ,即奶奶 。“ 先生 ”指 医生 。
中 多双 音化 了 。闽 南谚 语 大 量 运 用 古 代汉
、
通 俗简 练 ,雅俗 并存
语 单 音 节词 ,使 谚 语具 有 了 明显 的古 朴典 雅 。精炼 简 洁 的风 格特 征 .与其 他地 区 的
谚 语相 比 ,这 一风 格特征 尤为 突 出。 ( )善用 略词 二
( )保 留古 语词 一 闽 南谚 语 源 远 流 长 ,不 少 词 语 和 古 汉
本常 用词 。例如 :
[ ]啉 卜 味 ,茶 三酒 四 。1m4 2 趣 1 6 ] ) (
[ ]鼎无破 匆 漏 ,话 无说勿 透 。田 1 会 套 ㈣
浅谈汉语谚语常用的修辞手法汇编
浅谈汉语谚语常用的修辞手法摘要:汉语谚语是汉语熟语中的一种,以朴实无华的形式尽显中华民族文化的精髓,汉谚语博大精深,内容丰富包罗万象,形式优美,广泛地使用了多种修辞手法,把抽象的意思形象化,深奥的事理浅显化,生活知识情趣化。
汉语谚语是汉民族智慧的结晶,表现了中华人民创造语言财富的艺术才华。
关键词:谚语、特点、修辞汉谚语是汉语熟语中的一种,是民间流传的口头上常用的简炼通俗的语句,例如“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
”谚语是在汉语中使用数量较多,使用频率很高的一种词汇。
谚语历史悠久,在古代典籍中也常使用,在古代典籍中谚语常被单称为“谚”或者“语”。
汉语谚语,以朴实无华的形式尽显中华民族文化的精髓。
学习谚语能丰富我们的知识,研究谚语,能提升自身的文化素养。
汉谚语博大精深,丰富多彩,内容包罗万象,是汉民族智慧的结晶,是珍贵的文化遗产,现拟分析谚语常用的修辞手法,进一步认识博大精深的汉文化。
一、谚语该说(一)谚语定义谚语历史悠久,我国古代典籍,如《左传》《史记》《汉书》等都引用了很多谚语,谚语在古代典籍中,常常被单称为“谚”或“语”。
究竟什么是谚语呢?王勤在《谚语歇后语概说》中这样说:谚语是人民群众生活斗争的经验总结,是具有传授经验和劝诫功能,流传于人民群众口头上的现成语。
[1]马占坤在《词汇》中这样定义:谚语是通俗浅易、生动活泼的韵语或短句,主要以口语形式,在广大群众中间流传习用,是表现群众生活经验或感受的一种“现成话”[2]《新华字典》在“谚”后面是这样解释的“谚语,社会上流传的固定语句,用简单通俗的话反映出某种经验和道理。
”[3]《现代汉语辞海》是这样解释的:“在群众中流传的固定的语句。
用简单通俗的话反映出深刻的道理。
”[4]从各家的定义中,我们可以知道谚语是汉语熟语的一种,是流传于民间的通俗易懂的生动活泼优美的语言,多数反映了劳动人民的生活实践经验,在人民群众中广泛流传的,并且多数是口头流传的短句或韵语。
浅析英语谚语的修辞特点
浅析英语谚语的修辞特点英语谚语是传统文化的宝贵财富,它以简明的语言表达深刻的思想,影响着人们的思维。
英语谚语有很多修辞特点,本文主要从比喻、拟人、排比、对偶等方面对英语谚语的修辞特点进行分析。
首先,英语谚语经常采用比喻的方式来表达深刻的思想。
比喻是一种常见的修辞手法,它可以使文章更具有生动性,更容易被读者理解。
比如,“A stitch in time saves nine.”(及时补救,可以节省九次)这句话中,把“及时补救”比喻成“一针”,“节省”比喻成“九次”,用这种比喻的方式,人们很容易就能理解这句谚语的意思。
其次,英语谚语经常使用拟人的方式来表达思想。
拟人是一种常见的修辞手法,它通过将人的行为或特性用动物的形象来比喻,表达思想。
比如,“Look before you leap.”(三思而后行),用“跳”这个动作来比喻人们做事前的思考,表达的思想是要三思而后行,这种拟人的方式让人们更容易理解谚语的意义。
此外,英语谚语也经常使用排比的方式来表达思想。
排比是一种常见的修辞手法,它可以使文章更有说服力,表达的思想更加清晰明了。
比如,“Early to bed, early to rise, makes a man healthy, wealthy, and wise.”(早睡早起,使人健康、富有、聪明),这句谚语用排比的方式,把“健康”、“富有”、“聪明”三个概念排列在一起,表达的思想更加清晰明了。
最后,英语谚语也经常使用对偶的方式来表达思想。
对偶是一种常见的修辞手法,它可以使文章更具有对比性,表达的思想更加清晰明了。
比如,“A friend in need is a friend indeed.”(患难之交才是真正的朋友),这句谚语用对偶的方式,把“患难”和“欢乐”两个概念对比出来,表达的思想是患难之交才是真正的朋友,这种对偶的方式使谚语更加深刻。
综上所述,英语谚语有很多修辞特点,如比喻、拟人、排比、对偶等,这些修辞特点使英语谚语表达的思想更加清晰明了,更容易被读者理解。
了解谚语和俗语的意义与用法
了解谚语和俗语的意义与用法谚语和俗语是一种文化遗产,它们承载着人们智慧的结晶,具有深厚的内涵和广泛的应用场景。
了解谚语和俗语的意义与用法不仅能够增加语言表达的丰富性,还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体会文化传统。
本文将探讨谚语和俗语的意义和用法,并阐述其重要性和价值。
一、谚语和俗语的意义谚语是民间流传的一种短小精悍的语言形式,常常由简单的词语组成,具有生动形象、简练有力的特点。
谚语通过形象生动的比喻和象征,传递着人们对生活规律、人际关系、道德观念等方面的智慧总结。
例如,“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中的“王谢堂前燕”形象地比喻了过去的显贵和现今百姓的对比,寓意着人们对社会变迁的思考和现实的认知。
俗语是乡土文化中常见的一种语言形式,它通过简单明了的词语和表达方式,传达出乡土人民的生活智慧和价值观念。
俗语往往回应着特定的社会语境和乡土文化,承载着当地人民的习俗、信仰和传统经验。
例如,“功夫不负有心人”就是一句常用的俗语,体现了乡土人民对努力付出的肯定和认可。
以上所述,谚语和俗语作为民间文化的瑰宝,其意义在于传递智慧、传承文化纽带、丰富语言表达。
二、谚语和俗语的用法谚语和俗语在日常交流中具有广泛的应用,可以用于修辞、争论、教育和娱乐等多种场合。
1. 修辞用法:谚语和俗语常常用于修辞手段,能够增强语言表达的力度和效果。
例如,“满坑满谷”的形象比喻形容事物数量众多,增加了描述的力度和形象感。
2. 争论用法:在辩论或争论中,可以引用相关的谚语和俗语来支持自己的观点或反驳对方的观点。
谚语和俗语的智慧总结给予了我们丰富的论据和例证。
3. 教育用法:教育的过程不仅是知识的传授,也包含了一种价值观和道德观念的培养。
谚语和俗语作为一种形象生动的语言形式,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体会道德、品德、价值观念等方面的教育内容。
4. 娱乐用法:谚语和俗语常常在文学作品、戏剧、电影等文化娱乐领域中应用。
它们通过幽默、戏剧化的表现方式,为作品增添了趣味和情趣。
浅谈汉语谚语常用的修辞手法
浅谈汉语谚语常用的修辞手法摘要:汉语谚语是汉语熟语中的一种,以朴实无华的形式尽显中华民族文化的精髓,汉谚语博大精深,内容丰富包罗万象,形式优美,广泛地使用了多种修辞手法,把抽象的意思形象化,深奥的事理浅显化,生活知识情趣化。
汉语谚语是汉民族智慧的结晶,表现了中华人民创造语言财富的艺术才华。
关键词:谚语、特点、修辞汉谚语是汉语熟语中的一种,是民间流传的口头上常用的简炼通俗的语句,例如“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
”谚语是在汉语中使用数量较多,使用频率很高的一种词汇。
谚语历史悠久,在古代典籍中也常使用,在古代典籍中谚语常被单称为“谚”或者“语”。
汉语谚语,以朴实无华的形式尽显中华民族文化的精髓。
学习谚语能丰富我们的知识,研究谚语,能提升自身的文化素养。
汉谚语博大精深,丰富多彩,内容包罗万象,是汉民族智慧的结晶,是珍贵的文化遗产,现拟分析谚语常用的修辞手法,进一步认识博大精深的汉文化。
一、谚语该说(一)谚语定义谚语历史悠久,我国古代典籍,如《左传》《史记》《汉书》等都引用了很多谚语,谚语在古代典籍中,常常被单称为“谚”或“语”。
究竟什么是谚语呢?王勤在《谚语歇后语概说》中这样说:谚语是人民群众生活斗争的经验总结,是具有传授经验和劝诫功能,流传于人民群众口头上的现成语。
[1]马占坤在《词汇》中这样定义:谚语是通俗浅易、生动活泼的韵语或短句,主要以口语形式,在广大群众中间流传习用,是表现群众生活经验或感受的一种“现成话”[2]《新华字典》在“谚”后面是这样解释的“谚语,社会上流传的固定语句,用简单通俗的话反映出某种经验和道理。
”[3]《现代汉语辞海》是这样解释的:“在群众中流传的固定的语句。
用简单通俗的话反映出深刻的道理。
”[4]从各家的定义中,我们可以知道谚语是汉语熟语的一种,是流传于民间的通俗易懂的生动活泼优美的语言,多数反映了劳动人民的生活实践经验,在人民群众中广泛流传的,并且多数是口头流传的短句或韵语。
从审美角度品英语谚语的修辞格
亦 不 要理 解其含 述准确 , 辟入里 , 鞭 以有 效 地 发 挥 语 言 的 交 际 功 能 。 美 学 修 辞 , 运 用 逻 辑 事 , 即借古喻 。今 其特 点 是不注 明出处 , 引全 句。所 以, 在
需 思 维 的 同时 , 重 于 随 景 应 情 , 用 想 象 和 联 想 , 过 修 辞 格 唤 起 生 动 的 意 义 。 有 相 关 的文 化 背 景 。 偏 运 通 象 , 语 言 文 字 新 鲜 活 泼 , 蕴 优 美 , 挥 更 大 的 感 染 力 和 说 服 力 , 得 艺 使 意 发 取 语 民族 智 慧 的 结 晶 。
3 反 论 ( aao ) . Prdx 。这 种 谚 语 看 似 荒 谬 , 在 矛盾 , 细 品味 , 则 暗 含 存 细 实 ( ) ods ime r fndo nd 善 游 者 溺 。 1 G o wm r aeot rw e . 1 s e
(2) at a e at. 速 则 不 达 。 1 H s m ksw s 欲 e e 4 暗 引( l s n) . Al i 。即 借用 历 史上 或传 统 中的典 故来 暗指 当今 人 或 uo
三 、 语 谚 语 中 的 修 辞 格 英
(3) f rh ek ,ee h nb niggf . 不 可轻 信 。 出 自 罗 马 1 I e eGr s vnw e r g is敌 at e i n t 把 藏 有 伏 兵 的木 马 遗 留在 城 外 , 作 退 兵 , 洛 伊 人 将 木 马 移 入 城 内 , 果 佯 特 结 希腊人里应外合 , 得胜利。 取 5 反 语 (rn ) 即说 反 话 , , I y。 o 有人 称 之 为讽 刺 , 有 失 偏 颇 , 时 用 来 进 但 有 (4) r nsaetivso t . 友 是 时 间 的 浪 费者 。 1 Fi d r hee fi 朋 e me 6 对 照 ( o t s) 对 照 是 把 两 种 不 同 的 事 物 并 列 起 来 , 相 衬 托 比 . C nr t。 a 互 现 事 物 本 质 的修 辞 方 式 。 (5 A clyum ybek ,u nodhreyunvr a . 驹 可 训 , 1 ) o o a ra b t l os o ee l 小 t a C1 老
莫言小说《蛙》中的地方性谚语
莫言小说《蛙》中的地方性谚语谚语是我国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具有很强的影响力。
小说《蛙》中,莫言以方言的方式呈现谚语,体现了当地人民群众的生活追求与生存智慧,使得作品生动活泼,极具感染力。
标签:莫言《蛙》地方性谚语一、引言近年来,莫言和他创作的作品被更多的人关注,学术界对莫言作品的研究也有了一定的深度。
其中,大多数研究主要集中在叙事角度、美学风格等文学领域。
从语言学角度对莫言小说进行研究的主要集中在对其作品的修辞学分析上。
莫言的家乡是山东省高密东北乡,属于北方方言区。
他创作的小说《蛙》所讲述的故事以他家乡真实的人和事为原型,笔下的人物多数是乡村中的普通农民,其语言习惯也摆脱不了地方性习惯的影响,因此,莫言在其作品中运用大量山东方言。
莫言作品特点鲜明,语言粗犷、极具张力。
作品中山东方言的使用,具有独特的修辞效果,在突出主题、塑造人物等方面起到重要作用。
本文拟对小说《蛙》中山东地方性谚语的修辞特点及修辞功能进行分析。
二、《蛙》中地方性谚语的修辞特点高密地处齐鲁大地的中东部,受儒家思想影响较深,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当地谚语极其丰富。
在小说《蛙》中,莫言运用山东高密东北乡方言的形式呈现谚语的现象更是随处可见。
作品中出现的地方性谚语,口语性极强,有着独特的修辞美。
(一)音韵和谐、用词精准1.口语性强,讲究押韵押韵是指在韵文的创作中,在一些句子的某些固定位置,使用韵母相同或相近的字,在朗诵或咏唱时产生铿锵和谐之感。
谚语押韵的方式较灵活,有首韵、中韵、首尾韵等。
小说《蛙》中的地方性谚语多出现在人物的对话之中,口语性极强,并且讲究押韵,押尾韵的现象较为普遍。
例如:(1)看着我那条小腿,奶奶其实是吓呆了。
因为乡间有俚语曰:先出腿,讨债鬼。
(2)“蝌蚪,你这家伙,打人不打脸,骂人不揭短吗。
”袁腮道。
(3)“早就听说你们回来了,”他说,“看来真是‘走遍天涯海角,还是故乡最好’啊!”。
(4)“爸爸,祝贺你们,千年的铁树开了花,万年的枯枝发了芽,你们创造了奇迹!”例(1)“先出腿,讨债鬼”中,“腿”和“鬼”押韵。
何时黄金盘,一斛荐槟榔 修辞手法
何时黄金盘,一斛荐槟榔修辞手法“何时黄金盘,一斛荐槟榔”是一句充满修辞性的文言文谚语,它
通过对形象的比喻和对词汇的巧妙运用,表达了一个含义丰富的信息。
其中,“黄金盘”和“槟榔”都是常见物品,但通过对它们的搭
配使用,形成了对比和对立,既表达了排比的修辞手法,也使文句更
容易被人记住和传播开来。
此外,“何时”和“一斛”也是该句中的其他修辞手法的运用,
前者采用了反问的修辞手法,增强了句意的强调力度,后者则为该句
中的一个具体数字,既增加了句子的形象性,又为它增添了一些浪漫
和传奇的气息。
因此,“何时黄金盘,一斛荐槟榔”不仅是一句富有美感的文言文
句子,而且是一个充满哲理和启示性的谚语,展现了中华文化最为深
远的智慧和境界。
山西方言谚语的修辞特点
长治谐三多种辞格的综合运用上面是对山西方言谚语修辞特点的单项分析实际上谚语的修辞现象十分复杂在修辞活动中有些修辞单位经常是几种修辞方式的综合体现往往会有同一个谚语中多种修辞方法并存的现象
第 26 卷第 2 期 2009 年 4 月
晋 中 学 院 学 报 Journal of Jin金项目 ]山西省委宣传部哲学社会科学“十一五”规划项目 (SXSK07 - ND) 。 [ 收稿日期 ]2009 - 02 - 10 [ 作者简介 ]辛 菊 (1958 - ) ,女 ,山西稷山人 ,山西师范大学文学院 ,教授 ,硕士生导师 ,研究方向 :汉语语汇学 ;
关 磊 (1978 - ) ,男 ,山西临汾人 ,山西师范大学文学院 ,硕士 ,研究方向 :应用语言学 。
葱辣舌头蒜辣心 ,小芥辣断鼻梁筋 。(襄垣) 这则谚语中用的“心”字和“筋”字韵腹和韵尾 都相同是 (in) 押人辰韵 ,使音调和谐悦耳 ,富有音乐 美 ,吟诵顺口 ,易于记忆 。正是由于押韵本身在修 辞上的特殊作用 ,使得山西方言谚语中押韵的现象 十分常见 。如 : (1) 家有十五口 ,七嘴八舌头 。(陵川) (2) 有钱难买五月旱 ,六月连阴吃饱饭 。(文 水) (3) 夏至不种高山黍 ,还有十来八晌小糜黍 。 (高山黍 :成熟期长的黍子 。小糜黍 :成熟期较短的黍子 ,约一百天成熟) (怀 仁) (4) 秋天划破地皮 ,胜过春天犁十犁 。(襄垣) (5) 冬吃萝卜夏吃姜 ,不用医生开药方 。(襄 垣) (6) 人心高过天 ,当了皇帝想成仙 。(襄垣) (7) 火要空心 ,人要虚心 。(襄垣) (8) 天热不忘很拿衣裳 ,肚饱不忘很干粮 。(襄 垣) 入声韵尾在山西的许多地方都存在 ,这一特点 在山西方言的谚语中也有体现 。所以在有入声韵 尾的地区 ,方言谚语有时押喉塞音韵尾 。如 :
老挝谚语的修辞手法
老挝谚语中的修辞手法老挝是东南亚的一个美丽国家,拥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文化。
老挝谚语作为老挝文化的一部分,通过简洁而深刻的表达方式,传递着智慧、人生哲理以及民族心声。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讨老挝谚语中的修辞手法。
1. 比喻比喻是一种修辞手法,通过将两个不同的事物进行比较,以便更好地理解一个事物。
老挝谚语中常常使用比喻来描述生活、人性和自然现象。
•“好人如水中月,坏人如林中虎。
”这句谚语通过比喻,将好人比作水中的月亮,坏人比作森林中的老虎。
这种比喻突出了好人的善良和坏人的危险性。
•“朋友如瓜店,一日不见,就是生疏。
”这个比喻将朋友比作瓜店,表示长时间不见面会导致彼此的疏远和生疏。
2. 对比对比是修辞手法中常见的一种,通过对两个相似但有区别的事物进行对比,突出它们之间的差异和特点。
在谚语中,对比常常用来表达不同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春天的花,冬天的叶!”这个对比通过比较春天的花和冬天的叶,表达了生命的轮回和变化。
花代表着美好和希望,而叶子则象征着衰老和凋谢。
•“高高的山,低低的谷。
”这个对比用来形容人生的起伏和荣辱。
高山代表着成功和荣耀,而低谷则象征着失败和挫折。
3. 比照比照是一种修辞手法,通过将两个不同的事物进行类比,引起读者的思考和共鸣。
老挝谚语中常常使用比照来表达智慧和人生哲理。
•“人生如水中月,瞬息即逝。
”这个比照用水中的月亮来比喻人生的短暂和转瞬即逝,表达了生命的无常和珍惜时间的重要性。
•“船在海上,人在社会。
”这个比照用船在海上和人在社会来比喻人生的旅程和社会的关系。
船需要在海上航行才能前进,而人也需要在社会中相互依存和合作。
4. 反问反问是修辞手法中常用的一种,通过提出一个问题,来间接表达说话人的观点或情感。
老挝谚语中经常使用反问来引起读者的思考和共鸣。
•“人生有什么意义?一生只为自己活着吗?”这个反问通过提问人生的意义,来引起人们对于人生价值和责任的思考。
•“一个人能够改变世界吗?难道不是众人的力量?”这个反问引起人们对于个人力量和集体力量的思考和探讨。
比喻修辞在英语谚语中的运用
比喻修辞在英语谚语中的运用比喻修辞是修辞手法中的一种,通过对两种不同的事物进行相互类比来表达某种含义或者概念。
在英语谚语中,比喻修辞被广泛运用,通过对各种事物的比喻来传达智慧或者道理。
本文将探讨比喻修辞在英语谚语中的运用,并通过谚语的实例来说明这一修辞手法的精妙之处。
比喻修辞在英语谚语中的运用可以说是非常常见的。
谚语是人们在长期的生活体验中总结出来的智慧和经验的结晶,通过简洁、生动的表达方式来传递理念或者道德规范。
比喻修辞的使用使得这些谚语更具有生动性和形象性,更容易被人们理解和记忆。
"A bad workman always blames his tools."这是一个经典谚语,意思是一个不会做事的人总是会找借口责怪工具或者环境。
这个谚语通过比喻修辞将"不会做事的人"和"找借口责怪工具"进行了类比,使得这句谚语更加生动、形象。
另一个例子是"Actions speak louder than words."这句谚语通过比喻修辞将"行动"和"言语"进行了类比,表达出了行动比言语更有力量的含义。
这句谚语的形象性和生动性使得其更容易被人们理解和接受。
在英语谚语中,比喻修辞往往通过对自然界的事物进行类比来传递智慧。
"A bird in the hand is worth two in the bush."这句谚语通过对抓在手里的鸟和丛中的两只鸟进行了类比,表达了稳妥和谨慎的道理。
通过这种生动的比喻修辞,这句谚语更容易被人们理解和接受。
比喻修辞在英语谚语中的运用不仅使谚语更加生动形象,也使得谚语更具有启发性和哲理性。
通过对两种不同事物之间的类比,谚语传达出的道理更容易被人们领会和接受。
所以比喻修辞在英语谚语中的运用是至关重要的,它丰富了谚语的表达形式,使得谚语更容易为人们所理解和接受。
谚语的修辞美
谚语的修辞美【摘要】谚语是熟语的一种,是广泛流传于人们口头上的通俗易懂而又含义深刻的固定语句。
虽然自古以来,正统的文人墨客鄙视谚语,称之为俗谚、乡谚。
但谚语以其自身内容上的深刻而广泛,艺术手法上的灵活而多样,深受历代文学家和政治家的喜爱,经久不衰。
【关键词】谚语;修辞美谚语是熟语的一种,是广泛流传于人们口头上的通俗易懂而又含义深刻的固定语句。
其特点是:内容广泛而丰富,语句短小而精悍,艺术手法灵活而多样,便于记忆,便于传诵。
但自古以来,正统的文人墨客却看不起谚语,刘勰就曾说:“谚者,直语也,廛路浅言,有实无华。
”(《文心雕龙?书记》)后世的文人墨客更是称之为俗谚、乡谚。
然而,古往今来,无数优秀的文学作品却又在大量的引用谚语阐述事理。
例如:“辅车相依,唇亡齿寒。
”(《左传?僖公五年》)“前事之不忘,后事之师也。
”(司马迁《史记?秦始皇本纪》,贾谊《过秦论》)“老鹰不吃窝下食”(鲁迅《阿Q正传》)“看菜吃饭,量体裁衣。
”(毛泽东《反对党八股》)“谁个背后无人说,那个人前不说人?”“任凭风浪起,稳做钓鱼船。
”(刘少奇《论共产党员修养》)是什么力量促使谚语具有这么顽强的生命力?究其原因,谚语除具有“深邃的哲理美”、“浓郁的情趣美”、“和谐的韵律美”、“凝练的结构美”之外,(详见笔者的《谚语的四美》)还与其出色的修辞美分不开。
本文试就此浅论之。
比喻句。
比喻是指描写事物或说明道理时,用与它有相似点的别的事物或道理打比方的修辞方法。
是语言中最富有表现力的一种修辞方法,也是谚语中最常使用的修辞方法。
例如:“话说三遍淡如水”、“粪是地中宝”、“闭着眼睛捉麻雀”。
这些谚语或明喻、或暗喻、或借喻,喻理形象、生动、深刻。
夸张句。
夸张是在客观真实的基础上,对事物的特征、程度、作用等故意作夸大或缩小的描述的一种修辞方法。
这种夸大与缩小,不是真实却胜似真是,由于突出了事物的本质,所以给人以非常真实之感。
例如:“良言一句值千金”、“一叶障目,不见泰山”、“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谚语的修辞美
发表时间:2012-05-10T15:44:19.607Z 来源:《现代教育教研》2012年第4期供稿作者:孙永安
[导读] 谚语是熟语的一种,是广泛流传于人们口头上的通俗易懂而又含义深刻的固定语句。
孙永安(丹东职业中专辽宁丹东118000)
【摘要】谚语是熟语的一种,是广泛流传于人们口头上的通俗易懂而又含义深刻的固定语句。
虽然自古以来,正统的文人墨客鄙视谚语,称之为俗谚、乡谚。
但谚语以其自身内容上的深刻而广泛,艺术手法上的灵活而多样,深受历代文学家和政治家的喜爱,经久不衰。
【关键词】谚语;修辞美
谚语是熟语的一种,是广泛流传于人们口头上的通俗易懂而又含义深刻的固定语句。
其特点是:内容广泛而丰富,语句短小而精悍,艺术手法灵活而多样,便于记忆,便于传诵。
但自古以来,正统的文人墨客却看不起谚语,刘勰就曾说:“谚者,直语也,廛路浅言,有实无华。
”(《文心雕龙?书记》)后世的文人墨客更是称之为俗谚、乡谚。
然而,古往今来,无数优秀的文学作品却又在大量的引用谚语阐述事理。
例如:“辅车相依,唇亡齿寒。
”(《左传?僖公五年》)“前事之不忘,后事之师也。
”(司马迁《史记?秦始皇本纪》,贾谊《过秦论》)“老鹰不吃窝下食”(鲁迅《阿Q 正传》)“看菜吃饭,量体裁衣。
”(毛泽东《反对党八股》)“谁个背后无人说,那个人前不说人?”“任凭风浪起,稳做钓鱼船。
”(刘少奇《论共产党员修养》)
是什么力量促使谚语具有这么顽强的生命力?究其原因,谚语除具有“深邃的哲理美”、“浓郁的情趣美”、“和谐的韵律美”、“凝练的结构美”之外,(详见笔者的《谚语的四美》)还与其出色的修辞美分不开。
本文试就此浅论之。
比喻句。
比喻是指描写事物或说明道理时,用与它有相似点的别的事物或道理打比方的修辞方法。
是语言中最富有表现力的一种修辞方法,也是谚语中最常使用的修辞方法。
例如:“话说三遍淡如水”、“粪是地中宝”、“闭着眼睛捉麻雀”。
这些谚语或明喻、或暗喻、或借喻,喻理形象、生动、深刻。
夸张句。
夸张是在客观真实的基础上,对事物的特征、程度、作用等故意作夸大或缩小的描述的一种修辞方法。
这种夸大与缩小,不是真实却胜似真是,由于突出了事物的本质,所以给人以非常真实之感。
例如:“良言一句值千金”、“一叶障目,不见泰山”、“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
反问句。
反问是用疑问句的形式表示确定的观点和肯定的结论,以加重语气的一种修辞方法。
特点是:无疑而问,明知故问,只问不答。
带有讽刺性,鼓动性。
是谚语常用的修辞方法之一。
例如:“世上哪有不散的筵席”、“不顶千里浪,哪来万斤鱼”、“不挑千斤担,哪来铁肩膀”。
对偶句。
对偶是指结构相同、字数相等、意义密切相关的两个短语或句子,成对排列的修辞方法。
他为诗歌所常用,也被谚语所常用。
例如:“看菜吃饭,量体裁衣”、“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石看纹理山看脉,人看志气树看材”。
这些谚语,犹如诗歌一样,节奏鲜明,琅琅上口,易于记忆,便于传诵,为人民群众所喜闻乐见。
有的谚语虽然有字眼重复的现象,但意思相对、相关或相反,结构相同,字数也相等,仍不失为对偶格式,亦为佳句。
对比句。
对比是指把两种不同的事物(简称“两体”)或者同一事物的两个不同方面(简称“一体两面”),放在一起加以比较,明确表明肯定什么或否定什么的修辞方法。
使用这种修辞方法构成的谚语,观点突出,具有鲜明的表现力。
例如:
把两种相互排斥的对象放在一起加以对比,说明结果:“鸡窝里飞不出金凤凰”、“狗嘴里吐不出象牙”、“靛缸里拉不出白布”。
把需要肯定或否定的两种事物放在一起加以对比,表明取舍态度:“要打当面鼓,莫敲背后锣”、“宁喝朋友水,不吃敌人蜜”、“莫学桐树半年绿,要学松柏四季青”。
把一件事情的两个方面加以比较,从比较中肯定一个方面:“百闻不如一见”、“言教不如身教”、“伤其十指、不如断其一指”。
回环句。
回环是指两个结构相同或相似的句子或句子成分,循环往复的使用,说明两种事物之间相互依赖或排斥关系的一种修辞方法。
特点是:不仅趣味性强,而且增强了表达效果。
例如:“留情不举手,举手不留情”、“骄傲不进步,进步不骄傲”、“我为人人,人人为我”。
白描句。
白描是指对客观事物的实际状况予以具体描摹的一种修辞方法。
特点是:这种描摹不加渲染,不作修饰,轻轻一两笔就把客观事物的形貌、状态和内在联系或特征表达出来,既朴实,又形象。
虽然浅显直白,但说里深刻。
例如:“树倒猢狲散”、“臭肉引苍蝇”、“一颗老鼠屎,坏了一锅汤”。
总之,谚语虽然为历代文人墨客所鄙视,然而由于其在内容上具有深刻的哲理性,加之以出色的艺术表现形式,所以千百年来,始终在祖国的文化宝库中熠熠生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