谚语的修辞美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谚语的修辞美

发表时间:2012-05-10T15:44:19.607Z 来源:《现代教育教研》2012年第4期供稿作者:孙永安

[导读] 谚语是熟语的一种,是广泛流传于人们口头上的通俗易懂而又含义深刻的固定语句。

孙永安(丹东职业中专辽宁丹东118000)

【摘要】谚语是熟语的一种,是广泛流传于人们口头上的通俗易懂而又含义深刻的固定语句。虽然自古以来,正统的文人墨客鄙视谚语,称之为俗谚、乡谚。但谚语以其自身内容上的深刻而广泛,艺术手法上的灵活而多样,深受历代文学家和政治家的喜爱,经久不衰。【关键词】谚语;修辞美

谚语是熟语的一种,是广泛流传于人们口头上的通俗易懂而又含义深刻的固定语句。其特点是:内容广泛而丰富,语句短小而精悍,艺术手法灵活而多样,便于记忆,便于传诵。但自古以来,正统的文人墨客却看不起谚语,刘勰就曾说:“谚者,直语也,廛路浅言,有实无华。”(《文心雕龙?书记》)后世的文人墨客更是称之为俗谚、乡谚。然而,古往今来,无数优秀的文学作品却又在大量的引用谚语阐述事理。例如:“辅车相依,唇亡齿寒。”(《左传?僖公五年》)“前事之不忘,后事之师也。”(司马迁《史记?秦始皇本纪》,贾谊《过秦论》)“老鹰不吃窝下食”(鲁迅《阿Q 正传》)“看菜吃饭,量体裁衣。”(毛泽东《反对党八股》)“谁个背后无人说,那个人前不说人?”“任凭风浪起,稳做钓鱼船。”(刘少奇《论共产党员修养》)

是什么力量促使谚语具有这么顽强的生命力?究其原因,谚语除具有“深邃的哲理美”、“浓郁的情趣美”、“和谐的韵律美”、“凝练的结构美”之外,(详见笔者的《谚语的四美》)还与其出色的修辞美分不开。本文试就此浅论之。

比喻句。比喻是指描写事物或说明道理时,用与它有相似点的别的事物或道理打比方的修辞方法。是语言中最富有表现力的一种修辞方法,也是谚语中最常使用的修辞方法。例如:“话说三遍淡如水”、“粪是地中宝”、“闭着眼睛捉麻雀”。这些谚语或明喻、或暗喻、或借喻,喻理形象、生动、深刻。

夸张句。夸张是在客观真实的基础上,对事物的特征、程度、作用等故意作夸大或缩小的描述的一种修辞方法。这种夸大与缩小,不是真实却胜似真是,由于突出了事物的本质,所以给人以非常真实之感。例如:“良言一句值千金”、“一叶障目,不见泰山”、“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

反问句。反问是用疑问句的形式表示确定的观点和肯定的结论,以加重语气的一种修辞方法。特点是:无疑而问,明知故问,只问不答。带有讽刺性,鼓动性。是谚语常用的修辞方法之一。例如:“世上哪有不散的筵席”、“不顶千里浪,哪来万斤鱼”、“不挑千斤担,哪来铁肩膀”。

对偶句。对偶是指结构相同、字数相等、意义密切相关的两个短语或句子,成对排列的修辞方法。他为诗歌所常用,也被谚语所常用。例如:“看菜吃饭,量体裁衣”、“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石看纹理山看脉,人看志气树看材”。这些谚语,犹如诗歌一样,节奏鲜明,琅琅上口,易于记忆,便于传诵,为人民群众所喜闻乐见。

有的谚语虽然有字眼重复的现象,但意思相对、相关或相反,结构相同,字数也相等,仍不失为对偶格式,亦为佳句。

对比句。对比是指把两种不同的事物(简称“两体”)或者同一事物的两个不同方面(简称“一体两面”),放在一起加以比较,明确表明肯定什么或否定什么的修辞方法。使用这种修辞方法构成的谚语,观点突出,具有鲜明的表现力。例如:

把两种相互排斥的对象放在一起加以对比,说明结果:“鸡窝里飞不出金凤凰”、“狗嘴里吐不出象牙”、“靛缸里拉不出白布”。

把需要肯定或否定的两种事物放在一起加以对比,表明取舍态度:“要打当面鼓,莫敲背后锣”、“宁喝朋友水,不吃敌人蜜”、“莫学桐树半年绿,要学松柏四季青”。

把一件事情的两个方面加以比较,从比较中肯定一个方面:“百闻不如一见”、“言教不如身教”、“伤其十指、不如断其一指”。

回环句。回环是指两个结构相同或相似的句子或句子成分,循环往复的使用,说明两种事物之间相互依赖或排斥关系的一种修辞方法。特点是:不仅趣味性强,而且增强了表达效果。例如:“留情不举手,举手不留情”、“骄傲不进步,进步不骄傲”、“我为人人,人人为我”。

白描句。白描是指对客观事物的实际状况予以具体描摹的一种修辞方法。特点是:这种描摹不加渲染,不作修饰,轻轻一两笔就把客观事物的形貌、状态和内在联系或特征表达出来,既朴实,又形象。虽然浅显直白,但说里深刻。例如:“树倒猢狲散”、“臭肉引苍蝇”、“一颗老鼠屎,坏了一锅汤”。

总之,谚语虽然为历代文人墨客所鄙视,然而由于其在内容上具有深刻的哲理性,加之以出色的艺术表现形式,所以千百年来,始终在祖国的文化宝库中熠熠生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