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中考语文一轮专题复习:说明文阅读 答题技巧与练习题汇编(含答案解析)
2021年全国中考语文试题汇编——说明文阅读及答案
2021年全国中考语文试题汇编——说明文阅读及答案第一套 2021年中考说明文阅读汇编【一】(2021年中考·新疆卷)骆驼的抗沙标配张云广①穿行于瀚海中的骆驼是以酷热、干燥、贫瘠等为特征的沙漠极端环境中的成功生存者。
不仅如此,它们还曾一度成为人类在沙漠中最主要的运输工具,素有“沙漠之舟”的美誉,而这一切都源于其拥有一套高效运作的抗沙标配。
②骆驼是一种极不挑食的动物,陆地上近百分之八十的植物都在其食谱范围内,即使是一些看起来十分坚硬的东西,也会在其反复咀嚼和消化液的强力作用下转换成可以吸收的汤汁。
骆驼的反刍能力惊人,它的脸颊内侧密集分布着手指状指向后侧的突起,这些突起的作用是留住食物,以便再次进行咀嚼,其反刍次数可以高达五十次之多,从而最大限度地对食物进行吸收和利用。
③骆驼不仅是高效利用食物的专家,还是节能减排的高手。
骆驼的腿部有着发达的跟腱结构,这些跟腱如同橡皮筋一样,弹力十足,大大削减了其长途跋涉时所耗费的能量。
瘦死的骆驼比马大,而骆驼的膀胱相对其庞大的身躯来说,就显得有些小了,骆驼排泄出的尿液量也很小,而其中所含的水分极少。
骆驼体内有许多条小管汇聚到肾脏的中心部位,使肾脏具有强大的过滤功能,尽可能地回收尿液中的每一滴水。
超凡的减排能力使骆驼在一次性喝下一百升水的情况下,可以行走一百千米的路程,所以在沙漠中即使骆驼不喝水也能生存很长一段时间。
④此外,作为标志性部位的驼峰是骆驼最重要的战略储备基地,而且驼峰部位的皮肤厚度有一厘米,里面是被脂肪化了的细胞组织,这样的细胞组织为骆驼在非常时期提供了能量上的补给和保障。
这些脂肪具有很好的隔热能力,同时能把脂肪汇聚于一处,这样的布局正是为了方便其他部位能够更好地散热,堪称一大科学布局。
⑤骆驼自身的降温制冷机制还远不仅于此。
休息时,骆驼采用的是跪地姿势,带着厚厚的老茧,还有可以耐得住高温侵袭的胸椎骨,起着重要的支撑作用。
这样一来,骆驼的整个胸腔得以远离地面,免受流沙的灼烫之苦。
部编中考初中语文说明文阅读答题技巧+专项训练练习题(含答案解析)
部编中考初中语文说明文阅读答题技巧1、说明文的类型:事物、事理说明文(从内容角度,根据说明的对象和目的)。
事物说明文一般标题就是说明的对象;事理说明文找准开头结尾的总结句。
因为说明对象是一篇文章所要介绍的事物或事理,一般是一个名词或名词短语,可以从两个方面入手:一看文题二看首尾段。
事物说明文指出被说明事物即可。
事理说明文指出说明内容,形成一个短语:介绍了……的……(对象加内容)2、说明文的语言:平实、生动说明文(语言表达角度)。
3、说明方法:一般回答三个字,要掌握几种常见的说明方法,会分析在文中的作用:①.举例子:通过举xx的例子,具体真切地说明了事物的××特点。
②.分类别:对xx分门别类的进行条理的说明,条理清楚地说明了事物的××特点。
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分门别类加以说明,使说明更有条理性。
使说明的内容眉目清楚,避免重复交叉的现象。
③.列数字:列举xx的具体数字,具体而准确地说明该事物的××特点。
使说明更有说服力。
④.作比较:将xx和xx做对比,突出强调了被说明对象的××特点(地位、影响等)。
⑤.下定义:用简明科学的语言对说明的对象/科学事理加以揭示,从而更科学、更本质、更概括地揭示事物的特征/事理。
⑥.打比方:打比方就是修辞方法中的比喻。
生动形象地说明该事物的××特点,增强了文章的趣味性。
⑦.画图表:使读者一目了然,非常直观形象地说明的事物的××特点。
⑧.作诠释: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具体的解释说明,使说明更通俗易懂。
下定义与作诠释的区别是:定义要求完整,而诠释并不要求完整,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具体的解释说明,使说明更通俗易懂。
可以颠倒。
⑨.摹状貌: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形象化的描摹,使说明更具体生动形象。
⑩.引资料:能使说明的内容更具体、更充实。
用引用的方法说明事物的特征,增强说服力,如引用古诗文、谚语、俗话。
部编初中语文说明文 现代文阅读答题技巧+专项训练练习题(含答案解析)
部编初中语文说明文现代文阅读答题技巧1、说明文的类型:事物、事理说明文(从内容角度,根据说明的对象和目的)。
事物说明文一般标题就是说明的对象;事理说明文找准开头结尾的总结句。
因为说明对象是一篇文章所要介绍的事物或事理,一般是一个名词或名词短语,可以从两个方面入手:一看文题二看首尾段。
事物说明文指出被说明事物即可。
事理说明文指出说明内容,形成一个短语:介绍了……的……(对象加内容)2、说明文的语言:平实、生动说明文(语言表达角度)。
3、说明方法:一般回答三个字,要掌握几种常见的说明方法,会分析在文中的作用:①.举例子:通过举xx的例子,具体真切地说明了事物的××特点。
②.分类别:对xx分门别类的进行条理的说明,条理清楚地说明了事物的××特点。
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分门别类加以说明,使说明更有条理性。
使说明的内容眉目清楚,避免重复交叉的现象。
③.列数字:列举xx的具体数字,具体而准确地说明该事物的××特点。
使说明更有说服力。
④.作比较:将xx和xx做对比,突出强调了被说明对象的××特点(地位、影响等)。
⑤.下定义:用简明科学的语言对说明的对象/科学事理加以揭示,从而更科学、更本质、更概括地揭示事物的特征/事理。
⑥.打比方:打比方就是修辞方法中的比喻。
生动形象地说明该事物的××特点,增强了文章的趣味性。
⑦.画图表:使读者一目了然,非常直观形象地说明的事物的××特点。
⑧.作诠释: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具体的解释说明,使说明更通俗易懂。
下定义与作诠释的区别是:定义要求完整,而诠释并不要求完整,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具体的解释说明,使说明更通俗易懂。
可以颠倒。
⑨.摹状貌: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形象化的描摹,使说明更具体生动形象。
⑩.引资料:能使说明的内容更具体、更充实。
用引用的方法说明事物的特征,增强说服力,如引用古诗文、谚语、俗话。
2021年中考语文一轮复习易错题13:说明文阅读之说明方法
易错点13说明文阅读之说明方法【典例分析】阅读下应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人类的“黄金体温”①我们都知道人类的体温是37摄氏度,其实人类的体温会因为身体部位和时间的不同而有所差别。
②然而,恒定的体温并非理所当然。
当体温高于环境温度,身体因为热传导与辐射持续丧失热量,且温差越大,热量损失越快。
若要维持体温不变,就必须在体表建立有效的隔热层,同时在体内源源不断地制造热量,才能平衡损失。
这意味着人类必须频繁地进食、进水,才能保证体温不会大幅变化。
相比之下,对体温不那么讲究的变温动物,在相同的体重下,对能量的需求只有恒温动物的1/10,这让它们更加容易在食物匮乏的环境中生存下来。
③这样看来,变温动物的生存策略似乎更加高明。
但实际情况是,奢侈消耗热量的哺乳类和鸟类,反而完全占据了大地与天空、高山与两极,它们才是当今世界占统治地位的物种。
④恒温动物具有明显的生存优势。
⑤当气温太高,缺乏体温调节能力的变温动物必须躲藏起来,防止体温过高导致死亡;当气温太低,它们又需要寻找外部热源,或者进行休眠。
恒温动物受气温影响更小,因而能适应更多变的环境,抢占更多生态位。
这也就解释了为何在南北两极有很多哺乳动物和鸟类,却没有爬行动物。
⑥变温动物在外界气温变化较大时,还会行动缓慢、反应迟钝。
这是因为动物体内控制所有生化反应速率的酶,对温度变化非常敏感,相差10摄氏度,都会带来2到3倍的变化。
而恒温动物总是保持在自己的最佳温度,生化反应速率更高,因而拥有更加出色的反应和运动能力。
⑦然而问题还没有解决,虽然恒温具有这些优势,人类为何会停留在37摄氏度?⑧如果我们把常温、常压下水的冰点和沸点及其之间的温度,看作一条线段,那么就会发现,黄金分割的另一端是38.2摄氏度,非常接近于我们的平均体温。
大概这只是一个美妙的巧合。
⑨但生物学家卡萨德瓦利发现,黄金体温确实存在,而问题的关键与毫不起眼的真菌有关。
⑩自然界存在着种类繁多的真菌,其中不乏致命的杀手。
2021年中考语文现代文复习:说明文阅读(附答案解析)
2021年中考语文现代文复习:说明文阅读(附答案解析)2021年中考语文现代文复习:说明文阅读一、阅读下文,完成问题。
“刷眼”如何开启孩子回家之门苏更林在“儿童虹膜识别安全守护行动”中,“找宝儿童虹膜保护云”采用中科院自主研发的虹膜识别技术,为0~12周岁儿童建立儿童虹膜数据库,“刷眼”为孩子回家备份了一把“钥匙”。
虹膜为什么能识别人的身份呢?因为它所包含的颜色和纹理信息是极其丰富的,具有独特的生物学优势。
虹膜作为人体最为独特的结构之一,在胎儿发育阶段就已经形成了。
研究认为,每个人虹膜纹理的细节特征是由胚胎发育环境的随机因素决定的,即便是同卵双胞胎的虹膜信息也不尽相同。
就算是同一个人,他的左眼和右眼也具有不同的虹膜图像。
因此,每个人的虹膜都包含与众不同的信息。
也就是说,虹膜识别具有唯一性的特点。
虹膜在近红外光下可以呈现出复杂的斑点、条纹、细丝、冠状、隐窝等纹理信息,这是虹膜识别的基础。
每个人的虹膜信息还是终生不变的,因此又具有稳定性的特点,即不会因外部的干扰而发生变化。
用“刷眼”辨别身份的过程,实际上就是虹膜识别的过程。
虹膜图像获取是虹膜识别的基础,通常使用特定的摄像器材对人眼进行拍摄,并传输给虹膜识别系统的图像预处理软件;虹膜图像预处理就是对获取的虹膜图像进行定位和归一化等处理,以满足虹膜特征提取的需要;虹膜图像特征提取和比对就是用特定的算法提取虹膜中的特征点信息,并与数据库中的虹膜特征进行比对,从而识别其身份。
在虹膜信息采集和识别时,不需要与虹膜进行直接接触,因此虹膜识别还具有非侵犯性和防伪性等特点。
儿童虹膜数据库将储存在中国人民公安大学信息技术与网络安全学院,因此不必担心虹膜信息的安全问题。
有了这样的数据库,不就等于为孩子回家备份了一把“钥匙”吗?如果孩子不慎走失,只要轻轻一扫孩子的眼睛,录入系统之后只需要1秒钟的时间就能完成身份识别了。
基于“虹膜”的生物识别技术,是目前各种生物识别技术中安全性最高的一种识别方法。
备战2021中考语文一轮复习:说明文阅读专题特训(附答案与解析)
备战2021中考语文一轮复习:说明文阅读专题特训(附答案与解析)备战2021中考语文一轮复习:说明文阅读专题特训阅读下面文章,回答1-3题。
(共12分)精妙的信息存储体①提起存储信息的媒介,我们一般想到的是硬盘、光盘,或者还有早先的软盘和磁带,恐怕谁也不会想到,大自然最古老、迄今容量最大的存储媒介其实在我们每个人身上,也在身边每一个生物体内,那就是存储生命密码的DNA。
②我们知道,在DNA上,不仅存放着那些与生命活动有关的基因,还存放着大量的“垃圾基因”。
如果我们把DNA比喻成一本书,这些垃圾基因就相当于书中插进去的一段段乱码。
在乱码段落里,里面的字符不论怎么排,都不影响我们对整本书内容的理解。
③于是科学家想,既然DNA上的“乱码区”可以随意填写,那何不填写上我们需要保存的信息呢?举个例子。
现在要在DNA上存储“大科技”三个字。
我们先把它们转化为电脑上的二进制码,然后再把二进制码转化为DNA上的“碱基文字”,譬如说转化结果是“A-T-T-A-C-C-G”,最后在某个细菌的DNA上的垃圾基因截取一段,把该段的“乱码文字”用“A-T-T-A-C-C-G”替代。
那么随着这个细菌不断繁殖,只要这段区域不发生基因突变,所有后代身上都将带上了“A-T-T-A-C-C-G”这段信息。
几百年后,我们的后人只要抓起一个细菌,通过基因测序,把这段代码测出来,就可以还原它所代表的意思——哦,原来是“大科技”!④为什么上述实验要用细菌刻写呢?因为细菌是无性生殖的,也就是说,除非发生基因突变,子代和母代的DNA是完全相同的。
有性生殖的生物就不行,因为在交配过程中,基因要发生重组,来自另一方的“乱码字符”将插进你刻的信息里头,到了下一代的DNA上,你恐怕就读不出原先的意义来了,这种方法很巧妙,是不是?可惜还有缺点。
因为生物体的基因总在发生着突变,不论有用还是没用的基因概不例外。
基因突变在分子水平上表现为核苷酸上的碱基要么被取代,要么缺失,要么插进新的碱基。
中考语文中考语文说明文阅读专题训练解题技巧讲解及练习题(含答案)
中考语文中考语文说明文阅读专题训练解题技巧讲解及练习题(含答案)一、中考语文说明文阅读专题训练1.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你“吃”过牡丹花吗①提起牡丹,就会想起“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
然而,记者日前在河北省秦皇岛市的一片农田里看到了一种可以“吃”的牡丹:油用牡丹。
它的根﹣﹣丹皮是一味传统的中药材,种子可以加工成食用牡丹籽油,牡丹花蕊可以加工成牡丹花蕊茶。
②我国油用牡丹专家、国家林业局油用牡丹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技术委员会主任李育材介绍说,油用牡丹是我国所独有的、土生土长的、原生态的灌木,共有9个种、1个亚种和1个变种,全部原产于我国,广泛分布于我国20多个省区。
③2006年,中国林科院检测出了牡丹籽油的各项成分。
检测结果表明,牡丹籽油中各种对人体健康有益的元素含量较高,是一种高端食用油。
菏泽随之进行了小规模、专业化的实验性生产并取得了成功。
2010年4月,国家林业局在菏泽组织召开了50多位专家参加的发展油用牡丹的专题论证会,参会专家一致认为山东菏泽市发展油用牡丹基地前景广阔,效益可观。
2011年3月,在进行了多项安全试验的基础上,由国家卫生部发布了关于批准牡丹籽油作为新资源食品的公告。
④牡丹籽油含不饱和脂肪酸高达92.26%,特别是其中的亚麻酸含量达40%以上。
亚麻酸是构成人体脑细胞和组织细胞的重要成分,是人体不可缺少的自身不能合成又不能替代的多不饱和脂肪酸,有“血液营养素”“维生素F”和“植物脑黄金”之称。
与其他油料作物相比,油用牡丹具有产量高、出油率高、油质好、适应性广等特点。
⑤2011年8月,李育材牵头在山东菏泽和河南洛阳率先搞起了试点栽培及综合开发利用,全面拉开了我国油用牡丹发展的序幕。
⑥截至2014年底,全国已种植油用牡丹122.48万亩,年产牡丹籽1 612.59万公斤,牡丹籽油加工企业49家,吸纳就业23.63万人。
⑦目前,以油用牡丹为原料,已开发出高档食用油、高档化妆品、保健品、药物、日用品五大类数十种产品,有的已经投入市场,受到消费者欢迎。
中考说明文阅读答题技巧练习(含答案)
说明文知识点1、定义: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对事物和事理进行解说和阐释的一种文体。
2、分类:事物性说明文:对事物的形状、性质、方位、构造、类别、功能等进行说明的文章。
事理性说明文:对事物的概念、原理、成因、规律、联系等进行说明的文章。
3、说明对象及特征:根据说明文的分类把握说明对象:事物性说明文,主要看文章标题,如《中国石拱桥》、《苏州园林》等,说明对象一般是一个名词或名词短语。
事理性说明文:要找准开头结尾的总结句,形成一个对象加内容的短语“介绍了……的……”来表述,这样就要求我们把握事物的特征---说明的要点。
4、说明顺序:时间顺序:介绍实体事物的建造过程、产品的生产过程、事物的发展演变过程(强调“过程”)。
如《从甲骨文到缩微图书》。
空间顺序:介绍建筑的构造、实体事物的形状。
如《雄伟的人民会堂》、《核舟记》。
逻辑顺序:介绍事物的性质、原理、功用和解释事理本质的。
如《中国石拱桥》。
注意事项:局部理解,整体把握,答题时看要求(因为有些文章综合运用多种说明顺序)。
5、说明文结构:整体结构:引出说明对象(引说部分)——阐释说明对象(主题部分)——总结说明对象(收尾部分)。
(作为题型,往往是针对主题部分出题)主题部分的结构(层次关系):并列式——各层之间是并列的;连贯式——各层之间按事物发展安排层次的,前后相承;递进式——各层之间是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现象到本质;总分式——总括,分述,总结。
具体分为:总分、分总、总分总。
6、说明方法及作用:A、下定义:把握:“XX叫什么”或“XX是什么”的判断句。
作用:准确、简明地说明了()的( )特征。
(括号内要结合文本填写)B、举例子:把握:往往用“比如”,“例如”,“如”等。
作用:具体有力地说明了()的()的特征。
C、列数字:作用:准确具体地说明了( )的()的特征。
(注意“列”字的书写;表示某个年份的,不是列数字。
)D、打比方:把握:从修辞角度看,是比喻的修辞方法。
中考语文说明文阅读专题训练的基本方法技巧及练习题及练习题(含答案)
中考语文说明文阅读专题训练的基本方法技巧及练习题及练习题(含答案)一、中考语文说明文阅读专题训练1.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黑洞”照片让我们看见了什么余建斌①(甲)在遥远的宇宙深处,一个很小的区域内存在着一个质量为太阳65亿倍的天体,它具有的超强引力使得光也无法逃脱其“手心”。
在距离这个天体5500万光年的一颗行星上,人类用巨大的望远镜接收到长途跋涉而来的天文信号,从而勾勒出这个被称为黑洞的天体模样。
②“我们捕获到了黑洞的首张照片”,北京时间4月10日21时,“事件视界望远镜”项目在全球多地同时召开发布会,天文学家们欣喜地公布了人类首张黑洞照片——这个被直接“看”到的黑洞,位于室女座星系团超巨椭圆星系M87的中心,它的确像一片阴影,被一个明亮程度不一的光环所环绕。
在科学家眼中,模糊而简单的暗影十分迷人,它是最接近黑洞本身的图像,透露着黑洞的许多本质。
③“成为有史以来第一批‘看见’黑洞的人类,真幸运!”继人类在2015年通过引力波探测“听到”了两个黑洞的“合体”之后,首张照片成为黑洞存在的直接“视觉”证据。
就像一位研究黑洞20多年的科学家所评论的,这张看起来有点模糊的照片意义非凡,它再次验证了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对黑洞的预言是对的,并将进一步帮助科学家解答星系演化等一系列宇宙本质问题。
(乙)④首张黑洞照片,是对人类好奇心和探索欲的褒奖和回馈。
与生俱来的好奇心不断催生着人类的探索事业。
从100多年前黑洞预测的提出到50年前“黑洞”一词的流传,从100年前两支科学探险队前往非洲海岸和巴西,通过1919年的日食观测光是否会因太阳引力而弯曲,到如今“事件视界望远镜”项目派遣团队前往世界上最高和最偏僻的射电观测台站,去再一次检验对引力的理解,对黑洞的寻找是一场跨越百年的好奇心之旅。
将照片“洗”出来,让所有人都看见黑洞,不仅能让人们欣赏到自然之美,打开对宇宙的新视角,同时也将进一步拨动探索的心弦、激起好奇心的涟漪,形成穿越时空的力量。
(2021年整理)初中语文说明文阅读答题技巧与练习
初中语文说明文阅读答题技巧与练习(推荐完整)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初中语文说明文阅读答题技巧与练习(推荐完整))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初中语文说明文阅读答题技巧与练习(推荐完整)的全部内容。
初中语文说明文阅读答题技巧与练习(推荐完整)编辑整理:张嬗雒老师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到文库,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我们任然希望初中语文说明文阅读答题技巧与练习(推荐完整)这篇文档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我们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到下面的留言区,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下载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初中语文说明文阅读答题技巧与练习(推荐完整)> 这篇文档的全部内容。
初中语文说明文阅读答题技巧与练习第一部分说明文考点分析在中考现代文阅读测试中,说明文是重要的组成部分。
今天就说明文中经常出现的考点、考查类型及答题对策分别进行总结、归纳。
只有通过阅读掌握了文章的主题,才能正确理解文章,进而根据文章的事实细节推测作者的态度和观点。
考点之一:说明对象考查类型:直接让学生回答:“这篇文章(或文段)的说明对象是什么?”对策:事物说明文一般标题就是说明的对象;事理说明文找准开头结尾的总结句。
因为说明对象是一篇文章所要介绍的事物或事理,一般是一个名词或名词短语,可以从两个方面入手:一看文题,二看首尾段。
事物说明文指出被说明事物即可。
2021中考语文一轮复习针对性考点专练-说明文阅读训练含答案与解析
2021中考语文一轮复习针对性考点专练:说明文阅读训练含答案与解析2021中考语文一轮复习针对性考点专练:说明文阅读训练含答案与解析初中学业水平考试(The Academic Test for the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简称中考,是检验初中在校生是否达到初中学业水平的考试;它是初中毕业证书发放的必要条件,考试科目将国家课程方案所规定的学科全部列入初中学业水平考试的范围。
考试时间一般在六月中旬。
全国省市不统一,按当地时间计算。
初中学业体育水平考试一般在3-5月份举行。
为大家整理的相关的2021中考语文一轮复习针对性考点专练:说明文阅读训练含答案与解析,供大家参考选择。
2021中考语文一轮复习针对性考点专练:说明文阅读训练含答案与解析阅读下面文章,回答1-4题。
(共14分)掲秘悟空上天施展神通①12月17日8时12分,我国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二号丁运载火箭成功将暗物质粒子探测卫星悟空发射升空,卫星顺利进入预定转移轨道。
这标志着我国空间科学探测研究迈出重要一步。
②悟空是目前世界上观测能段范围最宽、能量分辨率最优的暗物质粒子探测卫星,超过国际上所有同类探测器。
悟空的观测能段是国际空间站阿尔法磁谱仪的10倍,能量分辨率比国际同类探测器高3倍以上。
③悟空的身材比一般的卫星小巧,长宽高只有1.5米、1.5米、1.2米,像盒银白色的方形蛋糕。
而它的火眼金睛却可以在茫茫的太空中寻暗物质的踪影。
④卫星采用的是以载荷为中心的一体化結构设计。
据介绍,悟空由四个有效载荷组成,分别是塑闪阵列探测器、硅阵列探测器、BGO能量器和中子探测器。
所有探测器及电子设备安装在1个立方米的空间内,技术难度超过了我国目前所有的上天高能探测设备。
⑤以《西游记》中的美猴王名字命名的卫星悟空,没有携带金箍棒,却带了300多根水晶棒。
位于卫星核心部位的BGO能量器包含了300多根纵横交错排列的晶体,每一根都有2厘米见方、60厘米长,是世界上最长的BGO晶体,研制难度非常高。
中考语文说明文阅读专题训练解题技巧和训练方法及练习题(含答案)
中考语文说明文阅读专题训练解题技巧和训练方法及练习题(含答案)一、中考语文说明文阅读专题训练1.阅读下文,回答后面小题。
鲨鱼是海洋系统的“整容师”①鲨鱼是海洋中的庞然大物,也是食肉类的凶猛鱼类,号称“海中狼”。
可是,最近它被贴上了“整容师”的标签,因为它可以改变海洋中很多鱼的眼睛和尾鳍的尺寸。
听到这些,你是否感到十分惊讶呢?②原来,在海洋系统中,许多小鱼都有着较大的眼睛和有力的尾鳍,帮助它们及时发现并快速躲避鲨鱼的攻击与吞食。
尤其在鲨鱼出没捕食的低光环境下更是如此:一定尺寸的尾鳍可以保证鱼类突然加速游动,以此来远离鲨鱼的追捕。
但是,在2018年1月,西澳大利亚大学等机构研究人员的最新研究发现,近年来由于人类对鲨鱼的大量猎杀,导致多种鲨鱼濒临灭绝。
鲨鱼数量的减少,使得其他鱼类的生存得到了暂时的和平安稳,导致它们的形态也正在发生明显的改变,如眼睛变小,尾鳍变小。
因此,鲨鱼就成了海洋系统里的“整容师”。
③研究人员对澳大利亚西北海域罗利沙洲和斯科特礁两个珊瑚礁系统中7种不同的鱼类专门进行了对比分析。
这两个珊瑚礁有着相似的自然环境,但不同的是,罗利沙洲禁止捕鱼,鲨鱼数量比较稳定,而斯科特礁允许对鲨鱼进行商业捕捞,且已经持续了一百多年。
研究人员分别在两个珊瑚礁海域进行了采样捕捞,并测量出了所捕捞鱼的体长、体宽、眼部和尾鳍大小。
结果发现,与罗利沙洲的鱼类相比,斯科特礁同种鱼类的眼睛尺寸小46%,尾鳍尺寸小40%。
④研究人员解释说,人类捕捞鯊鱼使其数量减少,会造成一系列生态后果,小鱼的眼睛及尾鳍尺寸等发生变化仅仅是一个方面,其实,鲨鱼数量的减少还在悄悄地影响着其他海洋生态系统。
⑤首先,鲨鱼数量的大幅度减少,那些体弱多病,基因突变导致畸形的鱼,就不会及时被消灭,进化过程中的优胜劣汰也不能更好地延续下去。
那些没有被吃掉的弱鱼,病鱼就会一直繁殖下去,直到基因退化,这不利于种群的健康发展,对整个海洋生物多样性,优化性将是一个致命打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1年中考语文一轮专题复习:说明文阅读答题技巧与练习题汇编说明文是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的文章体裁。
它要求对事物的性质、特点、成因、功能等进行客观、科学的解释,从而给人以知识。
考点一:说明对象及其特征【考点梳理】1、常见题型(1)本文的说明对象是什么?说明对象的特征?(2)文章是从哪几个方面来介绍说明对象的?2、答题思路(1)了解说明对象事物说明文的说明对象是具体事物,常从事物的形状、性质、方位、构造、类别、功能等方面进行说明。
事理说明文的说明对象是抽象事理,常从概念、原理、成因、规律、联系等方面进行说明。
(2)找出说明对象的方法①看标题,有的文章标题就直接表明了文中要说明的事物,即文章的说明对象。
②抓首段,文章有时在首段结尾处揭示说明对象。
③找结尾段,文章有时会在结尾处点出说明对象。
④抓关键句,有时用中心句或总结句来点明说明对象。
⑤归纳总结,若以上四种方法都不行,可认真研读全文,逐段分析,归纳总结,从而确定说明对象。
(3)概括说明对象特征的方法①抓首括句和中心句,找段落中心句或关键句,说明文往往运用这些句子突出所要说明的事物的特征。
②结合标点,尤其注意有分层作用的分号,归纳层意,并进行综合概括。
③对语段中的关键词、句,摘要组合,并简要地表述。
④对重要的信息进行筛选整合,也可以从事物的“定义”人手。
3、答题模板说明对象的特征是:①……②……【题型训练】为什么巧合无处不在①在一些人眼中,我们生活的世界是个充满巧合的神奇地方。
比如:某些数字或日期跟自己特别“有缘”,根本不认识的人之间竟然存在千丝万缕的联系。
那么,这些令人惊叹的巧合真是“冥冥中自有天意”的奇遇吗?②在心理学家看来,巧合只是一种共时性事件。
共时性事件是指彼此之间不存在因果关系的事件。
我们知道,一件事的发生通常是有前因后果的,即事件之间存在某种因果关系。
而共时性事件的关系是非因果性的,其决定性因素是个人的主观经验。
在这种非因果性原则的影响下,所有人、所有事都能被关联在一起。
③巧合无处不在的原因,是与人类特有的信息处理机制相关的。
有人认为,鲨鱼皮肤上具有一种特别的结构,可以探测细微的电磁变化以帮助鲨鱼追踪猎物。
很可能人类身上也有类似的机制,共时性事件发生时,相关信息形成一张无形的网络,一些人传递出的信息被另一些人加工处理后,就会形成特定的情感和行为,我们因此觉察到巧合的存在。
④人类特有的信息处理机制与人脑处理信息的特点密切相关。
人类的大脑对于规律和秩序有一种本能的渴求,总是试图从一团乱麻中理出头绪来。
一项研究显示,巧合的发生是人脑探索现实现象因果关系的必然结果。
这种探索机制的存在使我们能更妤地学习与适应环境。
同时,心理学家发现,人们习惯于从各类事件中提取具有相似性和规律性的东西,这些都是能帮助我们更好地探索外部世界的宝责信息。
⑤巧合无处不在的原因,是人们常常赋予事物特別的意义。
尤其是当它能起到安慰或解释的作用时。
因此,当“不寻常”的事物出现时,有些人会认定其必然蕴含深意。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巧合只存在于那些善于捕捉它们的大脑里。
⑥统计学家指出,许多看上去极不可能的事情其实是普遍发生的。
一个经典的例子是:如果一个房间中有23人,那么有两人的生日在同一天的可能性会超过50%。
有人将此视为无法解释的巧合,但从统计学的角度看,巧合的本质是概率,它们是随机发生的,没有任何特别意义,而且它们总是在发生,因此不足为奇。
无论你将其赋予何种意义都纯属“自作多情”。
⑦一项研究专门收集了各种传得神乎其神的巧合性事件。
经过对5000余件此类事件的数据分析,研究人员发现,有28%的業例都与日期或是数字有关。
数字在生活中无处不在,是最容易触发巧合感的事物,尤其是那些对我们有特殊意义的数字,比如亲朋好友的生日、某个纪念日、一些谐音数字等。
⑧巧合无处不在的原因,是人们处于极度悲伤、愤慨或焦虑的情绪中。
生活中有几类人对巧合更为敏感,比如相信神秘力量的人、容易将外部世界的信息关联到自己身上的人、热衷于追寻意义的人、试图从蛛丝马迹中寻求慰藉的人等。
⑨总之,对巧合的敏感度是因人而异的,也是可以后天培养的。
留心观察,用科学的思想诠释“冥冥中自有天意”的奇遇,对生活的认识将会变得更加理性,更加积极。
(选自《科学画报》,有删改) 问题:选文说明的中心内容是什么?解析:巧合无处不在的原因。
考点二:分析标题的作用【考点梳理】1、常见题型(1)选文的题目有什么作用/好处?2、答题思路标题的作用:(1)内容上:点明说明对象是XX;说明对象的XX特征,揭示说明内容。
(2)表达上:运用了xx(修辞或写作方法)(3)表达效果:设置悬念,吸引读者阅读兴趣;生动形象,新颖有趣。
【注】吸引读者阅读兴趣的情况:(1)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或引用诗句、成语等;(2)运用问句的形式(设问、疑问句;含“为什么”“什么”“为何”等);(3)引用热门话题,贴近生活。
比如“低碳生活”“世博会”等。
【题型训练】[江西省瑞金市2019年中考语文模拟试卷]拥抱VR技术①躺在自家沙发上,戴上虚拟现实头盔,就会“穿越”到世界各地的商场集市,自由挑选逛街了……这不是科幻电影的场景,而是VR技术来到我们身边,正在把这一切变成现实,进入21世纪,我们开始拥抱VR技术。
②何为VR技术?VR是Virtual Reality技术的缩写,中文的意思就是虚拟现实,其具体是指借助计算机及最新传感器技术创造的一种崭新的人机交互手段。
它用计算机生成逼真的三维视、听、嗅觉等感觉,使人作为参与者通过适当装置,自然地对虚拟世界进行体验和交互作用。
使用者位置移动时,电脑可以立即进行复杂的运算,将精确的3D世界影像传回,产生临场感。
③那么,VR虚拟现实技术会给我们生活带来什么呢?。
④它让旅游更奇妙。
通过一小段意大利VR旅游的视频,你就可以坐在自家的沙发上,提前体验水上小城威尼斯的魅力,或是在圣马可教堂体验哥特式建筑的风采。
北京西山龙泉寺推出了一项虚拟现实应用“全景龙泉寺”,让用户足不出户就可以体验龙泉寺的全景风光,身临其境参与佛堂早晚课等。
⑤运用VR技术,让新闻更逼真。
传统新闻报道的模式就是文字、照片、声音、现场视频。
日前,美国广播公司(ABC)推出一种虚拟现实新闻报道,通过VR技术可以让读者身处新闻现场并自由移动。
目前,首个VR新闻报道在叙利亚首都大马士革进行,ABC的新闻用户得到了“亲临叙利亚战区”才能获得的浸入式体验。
⑥通过VR技术,可以体会装修后的家庭立体实景效果。
在装修领域,多数用户都对装修效果抱有超前的期待心理,希望可以提前看到装修后的家庭立体实景效果,而并非简单的设计图纸和电脑绘制效果图。
但此前由于技术限制,这种概念性的需求无法满足,而VR则弥补了这一短板,在视觉平面效果基础之上,用户还可感受家装立体实景效果。
国内已经出现了虚拟现实家装服务公司,通过虚拟现实技术在装修开始之前就可以为用户提供不同方案和装修入住后的实际效果。
⑦通过VR技术,也可以与教育结合,颠覆以往的教学模式。
老师由对全班同学进行无差别教学,变为真正的个性化因材施教,每一位学生都可以在虚拟环境中,听老师为自己讲课,还能与老师对话。
想象一下,在学习第二次世界大战历史的时候,你好似亲自参加了雅尔塔会议,会议内容你还能忘掉吗?⑧虽然虚拟现实技术可广泛应用于购物、旅游、教育等行业,但到目前为止,这些领域的虚拟现实应用尚有距离。
随着科技的发展,不远的将来,我们可以足不出户地穿梭于各个虚拟场景。
想象一下,你住在济南的某个小区中,带着VR虚拟现实头盔就能游览世界的各个角落,不仅能看到各国的美景,甚至能伸手触及它们的材质,闻到气味。
⑨拥抱VR技术,会让生活更美好。
问题:结合文章内容,说说题目有什么好处?解析:(1)题目点明了说明对象——VR虚拟现实技术。
(2)说明VR技术已经走入我们的生活,离我们很近。
(3)题目口语化色彩突出(拟人手法),激发读者阅读兴趣。
考点三:分析说明顺序与文章结构【考点梳理】1、常见题型(1)全文(某一段、某几段)运用了什么说明顺序?结合文章内容具体分析。
(2)某几段的顺序能够调换?(3)本文的说明结构是什么?结合文章内容分析。
2、答题思路●说明顺序(1)特点①时间顺序:说明事物发展、演变。
例如介绍工作程序的文章。
②空间顺序:从上到下,里到外,总到分,外到内,前到后,左到右,整体到局部,一般都有常用方位词。
例如介绍建筑物。
③逻辑顺序:常见于事理说明文,介绍高科技产品或说明事物间的联系。
逻辑顺序情况复杂些,需要注意具体形式的细分,如先原因后结果、由现象到本质、由抽象到具体、由性能到功用、由一般到特殊、由整体到局部等。
常用表因果、表事理顺序的词,如“因为、所以”“首先、其次”。
(2)辨析说明顺序的方法:①从说明对象入手,判断顺序。
一般对实体性的事物,包括建筑物、名胜等结构或布局的介绍,多以空间为序。
②从语言标志入手,找出顺序。
a.以时间为序的说明语段一般在文中会出现表示时间或先后的标志性词语,如“古代、现代、21世纪”等。
b.以空间为序的语言标志是“东南西北”“上中下”“左右”“远近”等方位词。
c.以逻辑为序的语段常会出现“首先"“其次”“再次”等表示由主到次的逻辑顺序的词,还有的逻辑词语为由内到外、由表及里、从整体到部分等。
③从文段大意入手,分析顺序。
有的采用逻辑顺序的文章不能明显地运用以上两种方法分析,我们就概括归纳文意,厘清写作思路后,才能把握文章顺序。
【注】段落顺序能否调换解答段落或语句能否调换类问题的方法:解答此类题,首先表态(能或者不能),然后结合具体内容说明段落之间的关系(或各段落讲解的内容),最后说明调换之后会有怎样的结果。
●说明结构(1)分析文章结构一般的判断方法如下:①看段与段、部分与部分之间的关系:a.总分式:看首尾段落,如果其与中间段落存在总说和分说的关系,则是总分式,有总一分、分一总、总一分一总三种情况。
b.并列式:如果各段落可以调换顺序且不影响文章意思,就是并列式。
c.递进式:如果各段落的意思是逐渐深入的,调换顺序会影响文意,就是递进式。
d.连贯式:如果各段落之间是按照事物发展的过程、时间、因果、条件等关系安排层次的,前后互相承接,存在先后顺序,就是连贯式。
②看说明顺序:a.逻辑顺序、空间顺序——总分式b.逻辑顺序——递进式c.空间顺序——并列式d.时间顺序——连贯式③看特殊词语:一般来说,“第一、第二、第三”等表并列式或用在分述部分;“首先、然后、最后”等表连贯式;“由此可知”“综上所述”“因为……,所以……”等多用于总分式或连贯式。
3、答题模板(1)本文(第X段到第X段)的说明顺序为XX。
(2)不能调换。
X段介绍了……,X段介绍了……,前者是……,后者是……,两者是XX关系(或按照XX 顺序进行说明),调换后,两段之间会……,所以不能调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