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渤海区域海洋环境保护的协调机制研究
沿海带岛屿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的协调
沿海带岛屿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的协调随着人口的增长和经济的发展,沿海带岛屿资源开发成为当今社会的热点话题之一。
然而,资源开发的同时也带来了环境问题,如何在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之间取得协调成为了全球关注的焦点。
本文将探讨沿海带岛屿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的协调问题,以及可能的解决方案。
首先,沿海带岛屿资源的开发必须考虑到环境保护的因素。
岛屿生态环境相对封闭,生态系统更加脆弱。
资源开发可能会破坏岛屿的自然景观,破坏动植物的生存环境,甚至对海洋生态系统造成严重破坏。
因此,保护岛屿的生态环境是非常重要的。
其次,合理的规划和管理是实现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协调的关键。
政府部门应该制定科学的规划,将资源开发与保护有机结合起来。
规划应该考虑到岛屿的生态特点,合理划定保护区域和开发区域,确保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同时,政府应加强对资源开发活动的监督和管理,对违规行为进行严厉处罚,以保证资源开发的合法性和可持续性。
此外,社会各界的参与和教育也是实现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协调的重要因素。
公众应该增强环保意识,积极参与到环境保护行动中来。
媒体应发挥积极的宣传作用,加强环境保护的宣传和教育,提升公众对环境保护的认识和重视程度。
同时,企业应承担起社会责任,通过采用环保技术和经营模式,减少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
此外,科技创新也是推动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协调的重要手段。
科技创新可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减少资源浪费。
例如,开发更高效的能源利用技术,推广清洁能源,减少对传统石油和煤炭等有限资源的依赖。
此外,科技创新也可以提高环境保护的能力,例如,开发出高效的污染治理技术,减少污染物的排放。
最后,国际合作也是实现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协调的有效途径。
沿海带岛屿资源的开发和环境保护是全球性的问题,需要各国共同努力。
国际合作可以在经验交流、技术合作等方面提供帮助。
各国可以共同制定国际标准和规范,加强合作,共同应对全球性的环境挑战。
综上所述,沿海带岛屿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的协调是一个复杂而又关键的问题。
环渤海经济圈的海洋生态环境安全问题探讨
历史到现实 的视角 , 研 究 环渤海 经济 圈 整体 开
发生态 环境安 全 问题 的背景 , 对 于预 防 与治 理
渤海 污染 , 加 快建 设资源节 约型 、 环境 友好型社 会, 努力实现 人与 海洋 的和谐相 处具 有重 要 的
的需要 , 又是提 高该 区域 环境承 载力 、 建设新 的
收 稿 日期 : 2 0 1 2 - 0 9 — 1 2 ; 修 订 日期 : 2 0 1 2 - 0 3 - 1 5 。
基金项 目: 教育部哲学社会 科学研究规划基 金项 目“ 关于整合海域为新版块纳入 国家 区域 开发总体 战略问题研究 ” ( 1 0 Y J A 7 9 0 0 9 2 ) 、 国家 海洋 软科 学项 目“ 中国海域开发安全战略研究” ( 0 S S 2 0 1 2 ) 的主要成果 ; 受 中国海洋发展研究 中心青年项 目“ 填海 造地的生态环境 影响研 究” ( A O C Q N 2 0 1 1 0 8 ) 、 我国防灾减灾历史与海洋文化演 变的关 系” ( A O C Q N 2 0 1 1 0 7 ) 的资助。 作者简介 : 柯昶 ( 1 9 6 9 一) , 男, 湖北 阳新人 , 国家海洋局海洋咨询 中心副 主任 , 中国海 洋工程咨 询协会 副秘书长 , 高级工程 师 , 主要研究 方
筑供需产业链 , 推进优 势互补共 同发展 , 实现共 同市场联合 , 提升 区域整体竞争力 。 然而 , 随着环渤海 经济 圈经济 的高速 发展 , 渤海海域 的生态环境承 载 的压力将 变得越来越 大。再加上 近年来 , 辽 宁省 的“ 五点一 线” 沿海 经济带 、 河北省的“ 曹 妃 甸循 环 经 济示 范 区” 、 “ 沧州渤海新 区” 、 “ 天津滨海新 区 ” 和 山东省 的 “ 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 区” 等开发规划 的实 施, 使渤海生 态环境 安 全 问题 在 大力 开发 陆域 经济 的同时面临着更大的考验 。
环渤海区域生态环境呼唤立法保护——访国家海洋局海洋发展战略研究所疏震娅
近 岸 海 域 生 态 环 境 的 问题 主 要 表 现 在 三 个 方 面 , 是 近 岸 海 域 污 染 日趋 严 重 , 围 也 在 不 一 范
生态 系统 的结 构 和功能 即受 到一 定程 度 的破 坏 , 鱼类群 落进 入 由高 营养层 次 向低 营养层 次 的演变 过 程 , 业 资源逐 渐朝 渔
护的立 法现状 仍 然不尽人 意 。 ” 谈 到 环 渤海 环 境保 护的 立法现 状 , 震 娅 认 为 : 渤 海 环 境 保 护 立 法 疏 环
海 洋 发 展 战 略 研 究 所 疏 震 娅 在 接 受 记 者 采 访 时 称 : 年来 , 渤 海经 济 圈的发 展 建设 很快 , 近 环 所
火 灾 及井 喷 所 引起 的 溢 油事 故 概 率约 为 每年 02 。石油 富 .次
含 的有机 成分 降 解后会 造成 局 部海 域 水体富 营养化 , 导赤 诱
潮爆 发 。2 1 年, 00 渤海 共发 生7 次赤 潮 , 积达 3 5 0 m2 尤 面 ,6k 。 其 ̄:0 0 l月 1 日和 1 日两天 , 2 1年 0 1 2 渤海 海 域首 次 发现 有 毒赤
潮 。二 是 渤 海 湾 生 态 系 统 处 于 亚 健 康 状 态 。水 体 呈 严 重 富 营
2 0 年 , 北 地 区 超 采 地 下 水 1 0 多 亿 m3 地 下水 开 采 漏 斗 03 华 00 ,
排 海污 水总 量的4 %。< O O 中国海洋 环 境状 0 < l年 2 况 公报 》显 示 , 海 入 海 排 污 口达 标 排 放 次 数 渤
仅 占全 年 监 测 总 次 数 的 4 %。 海 现 有 输 油 管 6 渤
动 范 围 , 卵 和 仔 鱼 的 种 类 少 , 度 低 。三 是 海 洋 生 态 环 境 鱼 密 恶 化 , 洋 生物 种 类 明显 减 少。 2 世 纪 7 年代 初起 , 海 海 从 0 0 渤
环渤海区域海洋环境保护的协调机制研究
环渤海区域海洋环境保护的协调机制研究环渤海地区是指环绕着渤海全部及黄海的部分沿岸地区所组成的广大经济区域。
位于中国沿太平洋西岸的北部,是中国北部沿海的黄金海岸,在中国对外开放的沿海发展战略中,占重要地位。
环渤海地区包括北京、天津两大直辖市及辽宁、河北、山西、山东和内蒙古中部地区,共五省(区)二市。
全区陆域面积达112万平方公里,总人口2.6亿人。
环渤海地区共有城市157个,约占全国城市的四分之一,其中城区人口超百万的城市有1 3个。
也有观点认为,环渤海地区是以京津冀为核心、以辽东半岛和山东半岛为两翼的环渤海经济区域,主要包括北京、天津、河北、山东、辽宁,也就是三省两市的“3+2”经济区域。
面积51.8万平方公里;人口2.3亿,占全国17.5%;地区生产总值达到3.8万亿元,占全国28.2%。
虽然两者关于环渤海经济区域“外延”的看法不一,但都认为与珠江三角洲和长江三角洲不同的是,环渤海经济区是一个复合的经济区,由三个次级的经济区组成,即京津冀圈、山东半岛圈和辽宁半岛圈。
党的十四大报告中提出要加快环渤海地区的开发、开放,将这一地区列为全国开放开发的重点区域之一,国家有关部门也正式确立了“环渤海经济区”的概念,并对其进行了单独的区域规划。
区域间的经济合作,横向联合,优势互补为环渤海地区开拓了广阔的发展空间。
[编辑本段]比较优势环渤海地区与全国其他经济区相比,具有五大比较优势。
地理区位环渤海地区处于东北亚经济圈的中心地带,向南,它联系着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港澳台地区和东南亚各国;向东,它沟通韩国和日本;向北,它联结着蒙古国和俄罗斯远东地区。
这种独特的地缘优势,为环渤海区域经济的发展、开展国内外多领域的经济合作,提供了有利的环境和条件,成为海内外客商新的投资热点地区。
自然资源环渤海地区拥有丰富的海洋资源、矿产资源、油气资源、煤炭资源和旅游资源,也是中国重要的农业基地,耕地面积达2656.5万公顷,占全国耕地总面积的四分之一之多,粮食产量占全国的23%以上。
环渤海地区海洋经济研究报告
环渤海地区海洋经济研究报告环渤海地区是中国重要的经济区域,沿海的海洋经济具有很大的发展潜力和亮点。
本文将分析环渤海地区海洋经济的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
一、环渤海地区海洋经济现状1.1 海洋产业发展环渤海地区海洋产业主要包括港口物流业、海洋工程、海洋能源、海洋旅游、海洋渔业等领域。
其中,港口物流业是环渤海地区海洋经济的主要支柱。
据统计,环渤海地区拥有世界上最多的港口,港口吞吐量占中国进出口贸易总额的三分之一以上。
1.2 海洋环境保护环渤海地区是中国最重要的海洋生态系统之一,但由于多年的过度开发,其生态环境已经受到了严重破坏。
为了保护环渤海地区的生态环境,政府对环保投入不断加大。
如沿海各省市已逐步加强海洋生态系统保护,环渤海地区已建立起完善的海洋环保监管系统等。
1.3 海洋科技创新环渤海地区海洋科技创新迅速发展,海洋科学研究取得了很大的成果。
海洋科技创新重要体现在海洋资源的开发利用及海洋环境保护等领域。
其中,海洋新材料的研发,海洋轨道交通技术的创新等项目,都为环渤海地区海洋经济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
二、环渤海地区海洋经济未来发展趋势2.1 推动区域一体化发展海洋经济创新发展需要全面、深入的区域一体化发展。
特别是在产业协同、环境保护和资源共享等方面,环渤海地区需要共同合作,加强区域协调发展。
2.2 切实推进海洋生态建设海洋生态建设是环渤海地区海洋经济发展的保障。
政府要引导各类市场主体建立良好的海洋环保机制、加大海洋生态建设、推进海岸防护建设等。
2.3 完善海洋投融资机制为了推进海洋经济持续发展,必将重新制定投资机制。
引入市场化机制,扩大海洋融资渠道,加强投融资平台协同发展等,将有利于环渤海地区海洋经济的发展。
综上所述,环渤海地区的海洋经济潜力巨大,急需政府和企业全面的合作、开发和利用。
只有这样才能够很好地推进海洋经济的发展,为中国的经济保持稳定发展。
谈谈你对海洋环境问题与海洋环境保护的看法
1、谈谈你对海洋环境问题与海洋环境保护的看法。
海洋环境问题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海洋污染,即污染物质进入海洋,超过海洋的自净能力;二是海洋生态破坏,即在各种人为因素和自然因素的影响下,海洋生态环境遭到破坏。
我国拥有广阔的海洋,濒临渤海、黄海、东海、南海四大海.大陆海岸线长达18000多千米,加上岛屿岸线14000千米,海岸线总长居世界第四,我国的内水和领海面积约38万平方千米,但是,目前我国近岸海域环境污染却相当的严重,尤其是环渤海地区、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
我国这个海洋大国,目前海洋污染的严重情势如果得不到很大的改善,成为海洋强国可能只是永远的奢望而已。
在过去几十年海洋事业的发展中,特别是对海洋生命与非生命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中,存在着许多不合乎科学的因素,这对海洋本身造成了很大的损害。
我国主要存在以下海洋环境问题:1.近岸的陆源环境污染2.近岸的养殖废水污染3.近岸工程破坏环境/生态4.溢油事件5.放射性污染6.倾废7.温室气体与酸沉降这些问题有的是受科学发展与进步水平的限制,使我们对自然界的演替规则缺乏足够的认识而造成的;而有的则是置已有的科学知识和已掌握的自然发展规律于不顾,盲目运作而造成的。
海洋环境保护是一项长久的工程,从狭义上讲,就是人人做好身边的事情,不乱扔垃圾,不使用不降解或者难降解的包装等,使用完的电池等对环境有危害的要妥善放置回收站等,这都是一个国家人民基本素质的体现,也是对子孙后代的一种支持。
从广义上讲,环境保护的类型很多,从自然景观到人造景观,从山川河流湖泊海洋到居民区工作区等,凡是涉及人类生存的环境都要保护,只是保护的方式方法不同,按照人类生存的原则,分了不同的类型。
下面是几种主要的海洋环境保护方法:一、防止海洋污染全面推行入海排污总量控制制度控制农业面源污染和海水养殖污染严格控制船舶和港口污染防止海上倾废和海上石油污染二、海洋生态保护海洋生态保护区建设保护海洋渔业资源沿海防护林建设海洋环境监测海洋环境保护国际合作三、政策建议树立和落实科学的发展观,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环渤海措施
环渤海措施引言环渤海地区是中国重要的经济区域之一,包括河北、天津、山东和辽宁省。
这一地区拥有丰富的资源和良好的地理位置,对中国的经济发展和对外贸易起着重要作用。
为了促进环渤海地区的可持续发展,需要采取一系列措施来解决存在的问题和挑战。
本文将探讨环渤海措施的重要性以及可能的解决方案。
环渤海地区的问题1.水资源短缺:环渤海地区的水资源严重不足,尤其是在干旱季节。
这给农业生产和居民生活带来了很大的困扰。
2.水污染:由于河流和海洋受到工业废水和城市污水的波及,环渤海地区的水质受到严重破坏,影响了渔业和旅游业的发展。
3.空气污染:环渤海地区的工业发展非常快速,导致空气质量下降,影响人民的健康和生活质量。
4.能源不平衡:环渤海地区的能源供求不平衡,严重依赖进口能源,对能源安全造成了威胁。
5.交通拥堵:环渤海地区的交通拥堵问题日益严重,给人们的出行带来了很大的不便。
环渤海措施的重要性环渤海地区是中国经济的重要支撑点,解决该地区的问题和挑战对于推动全国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经济影响•环渤海地区拥有丰富的资源和劳动力,可以为全国经济提供重要的支撑。
•解决环渤海地区的问题将提升该地区的投资环境和生产效率,吸引更多的企业和资金进入该地区。
•环渤海地区的发展将促进区域间的经济协调发展,推动全国经济的均衡增长。
社会影响•解决水资源短缺和水污染问题将改善居民的生活质量,提升人民的幸福感和获得感。
•解决空气污染问题将改善人民的健康状况,减少相关疾病的发生率。
•改善交通情况将方便人民的出行,提高生活效率和便利性。
生态影响•通过采取环保措施,解决水污染和空气污染问题,可以保护环境生态系统的健康。
•解决水资源问题将减少对地下水的过度开采,保护地下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环渤海措施的解决方案为了解决环渤海地区存在的问题和挑战,需要采取一系列措施来促进可持续发展。
水资源管理•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采取节水措施,包括推广雨水收集和利用、加强农业节水灌溉技术等。
渤海湾的海洋生态系统演变与保护策略
渤海湾的海洋生态系统演变与保护策略渤海湾是中国最大的半封闭海湾,位于辽宁省、山东省和河北省之间,是中国重要的海洋生态系统。
然而,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类活动的增加,渤海湾的海洋生态系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和威胁。
本文将探讨渤海湾海洋生态系统的演变过程,并提出相应的保护策略。
首先,渤海湾的海洋生态系统在过去几十年中发生了显著的演变。
过度的捕捞、河流污染和围海填海等人类活动对渤海湾生物多样性和生态平衡造成了重大的影响。
例如,渤海湾原本丰富的鱼类资源正在急剧减少,一些物种甚至濒临灭绝。
此外,底栖生物的数量和分布也发生了变化,导致湾区内的海底生态系统遭受破坏。
其次,渤海湾的演变也与气候变化密切相关。
全球气候变暖导致海洋温度升高、盐度降低、海洋酸化等现象,从而影响了渤海湾的生物多样性和物种分布。
一些原本适应低盐度环境的物种可能会面临适应不良甚至灭绝的风险。
此外,海洋酸化还会对渤海湾的珊瑚礁生态系统造成严重影响,导致大量珊瑚死亡和生态系统崩溃。
为了保护渤海湾的海洋生态系统,应采取一系列有效的措施。
首先,加强渔业管理,实施渔业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保护。
限制渔业的捕捞量和季节,限制非法捕捞和违规渔业活动,加强渔业监测和执法力度,确保渔业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其次,减少河流污染对渤海湾的影响。
加大水污染治理力度,加强农业面源污染和城市污水处理,严禁非法排污和擅自倾倒废弃物。
此外,加强河道整治和河口生态修复,促进河川水质的改善,减少污染物对渤海湾的输入。
第三,保护和修复渤海湾的湿地生态系统。
湿地是渤海湾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栖息地和繁殖地,对维持湾区生态平衡具有重要作用。
加强湿地保护,禁止填海造地和湿地开发,保护和恢复湿地植被,确保湿地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和可持续发展。
最后,加强国际合作,共同保护渤海湾的海洋生态系统。
渤海湾是一个重要的国际性湾区,中国可以与邻国共同制定海洋保护政策和行动计划,加强监测和信息共享,共同应对气候变化和海洋污染等全球性挑战,保护和恢复渤海湾的海洋生态系统。
环渤海区域环境治理的启示
环渤海区域环境治理的启示我国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要“提高海洋资源开发能力,发展海洋经济,保护海洋生态环境,坚决维护国家海洋权益,建设海洋强国”。
然而,海洋经济的发展使我国近岸海域环境质量面临着严重威胁。
渤海是典型的半封闭性内海,生态环境脆弱。
随着环渤海地区海洋利用活动的日益频繁,渤海生态环境承载着巨大压力。
保护渤海生态环境健康,保障区域可持续发展,面临巨大挑战。
标签:港口;环渤海;立法规制;国外区域治理;完善建议在建立海洋强国的今天,我国北部沿海以青岛、大连、天津为核心的港口群,背靠正在迅速崛起的环渤海经济圈和东北老工业基地,凭借区位优势明显,经济基础良好,科技和文化教育事业发达的竞争优势,依托北京奥运和承接日韩制造业转移的良好机遇,港口经济得到了快速的发展,港口经济效应日趋明显。
但随着环渤海地区海洋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海洋利用活动的日益频繁,渤海生态环境却承载着巨大压力。
渤海是典型的半封闭性内海,生态环境脆弱。
保护渤海生态环境健康,保障区域可持续发展,面临巨大挑战。
一、渤海海洋环境污染现状渤海是半封闭的浅海,由辽东湾、渤海湾、莱州湾和中部海域组成,由辽东半岛、华北平原和山东半岛环抱。
渤海平均水深18m,海岸线总长3 784km(其中陆地岸线3 024km),面积77 284km2。
加入WTO后,我国对外开放进一步扩大,我国对外贸易快速增长,目前我国货物进出口约90%是通过海洋运输完成的,因此进出口贸易的大幅度增加促进了沿海港口投资的大幅度增长,港口业的发展也速度惊人。
然而,优秀的自然资源经过竭泽而渔式的开发,已经给渤海海域带来灾难性的影响:2002年未,达到清洁海域水质标准的面积约为3.2万km2[1],占渤海总面积的比例41.3%。
沿海的工业点源和城市生活污染仍然是渤海污染的主要来源。
1999年,渤海沿岸主要入海排污口直接排入渤海的工业废水为5.6亿吨,生活污水6.1亿吨[2]。
渤海的赤潮发生年均数大幅增加,且持续时间长,面积加大,尤其是辽东湾西部、渤海湾西部比较严重。
海岸带规划中的海洋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协调发展方案
海岸带规划中的海洋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协调发展方案近年来,随着人口的增加和经济的发展,海岸带的规划和管理变得越来越重要。
海岸带是陆地与海洋相交的地带,是陆地生态系统与海洋生态系统相互作用的重要区域。
在海岸带规划中,如何保护海洋生态环境,实现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的协调发展,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海洋生态保护的重要性海洋生态系统是地球上最重要的生态系统之一,不仅为人类提供丰富的资源,还维持着全球的生态平衡。
然而,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快速发展,海洋生态环境受到了严重的破坏。
过度捕捞、海洋污染和沿海开发等问题日益突出,给海洋生态系统带来了巨大的压力。
海洋生态系统的破坏不仅会导致海洋生物多样性的减少,还会影响渔业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甚至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造成威胁。
因此,保护海洋生态环境,实现海洋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
二、海岸带规划中的海洋生态保护海岸带是陆地与海洋相交的地带,是陆地生态系统与海洋生态系统相互作用的重要区域。
海岸带的规划和管理对于保护海洋生态环境至关重要。
首先,海岸带规划应该注重生态保护。
在规划中,应该设立自然保护区和生态保护区,保护海洋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的完整性。
同时,应该限制沿海开发,减少人为干扰对海洋生态环境的破坏。
其次,海岸带规划应该注重海洋污染的防治。
通过加强海洋监测和治理,减少污水和固体废物的排放,防止海洋生态环境的污染。
此外,应该加强对海洋油污染和海洋塑料垃圾等问题的治理,减少对海洋生物的伤害。
再次,海岸带规划应该注重海洋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海洋资源是海岸带的重要组成部分,合理利用海洋资源,实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对于海岸带的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在规划中,应该设立渔业保护区和海洋保护区,限制过度捕捞和破坏性捕捞,保护渔业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三、海岸带规划中的经济发展海岸带作为陆地与海洋相交的地带,具有得天独厚的经济发展优势。
在海岸带规划中,如何实现经济发展与海洋生态保护的协调发展,成为一个重要的问题。
渤海海洋生态安全屏障构建问题研究
进入!#世纪以来"人类对海洋开发和利用达到了前所未有的广度和深度"海洋生态环境的压力也 与日俱增'随着海洋强国战略的实施"当前中国经济形态和开放格局呈现出前所未有的(依海)特征' 提升海洋合理开发和生态保护能力"实现我国海洋生态安全"是建设海洋强国的重要基础'在海洋发展 面临资源与环境的双重制约形势下全屏障)是全面推动 海洋生态文明建设"完善现代海洋环境治理体系的重大课题"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价值'
学报 社会科学版 年 第期
渤海海洋生态安全屏障构建问题研究
曹洪军谢云飞
!中国海洋大学 管理学院"山东 青岛!""#$$#
摘要随着海洋生态战略地位的不断提升&渤海海洋生态安全问题引起了国家有关管理部门 和相关省市的高度重视!建设渤海海洋生态安全屏障的基本目标&在于有效解决我国环渤海地区 经济社会发展与渤海海洋环境承载力的矛盾&实现海洋产业与海洋生态的协调发展&最终实现人与 自然的和谐共生!建设渤海海洋生态安全屏障&急需突破以下几个问题)国内海洋环境治理理论体 系的突破&国内海洋生态安全评估体系及评价的突破&构建新型海洋环境监测预警及决策机制的突 破&完善海洋环境治理和生态修复机制的突破!主要政策措施包括)以建立*渤海海长制+为龙头& 实现渤海管理的体制机制创新(建设智慧渤海信息系统&实现渤海海洋生态安全信息共享(建立协 调联动平台&完善环渤海地区的协商共治机制(发挥市场配置海洋资源主导作用&实现海洋资源配 置运行机制创新(以供给侧结构改革为动力&实现渤海海洋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
环渤海污染问题的原因和对策
环渤海污染问题的原因和对策摘要:家“渤海可能变成‘死海’”的警告使得“渤海碧海行动计划”出炉。
然而,在“碧海计划”第一个“疗程”的结束之年,人们发现“碧海”药方疗效甚微,渤海依然笼罩“死亡阴影”。
那么,什么是《渤海碧海行动计划》,以整治海洋环境污染为任的计划实施后,为何污染反而加剧?渤海的污染治理如何能更见起色呢?关键词:环渤海污染;“渤海碧海行动计划”;污染Astract:The warning of″ Bohai may become' Dead Sea'″ from the ocean environment expert makes″ the blue sea activity plan of Bohai ″ coming out:However ,in the year of the first ″ treatment″ in ″ the blue sea plan″,is over, people discover the curative effect of ″ blue sea″ very small,Bohai still covered with″ mist of death″:So, what is 《 the blue sea activity plan of Bohai》, with renovating the ocean environment pollution plan implement, why pollution turns worse on the contrary?Key words: pollution around Bohai;the blue sea activity plan of Bohai;pollution2001年,面对海洋环境专家“渤海可能变成‘死海’”的警告,为了拯救渤海,国家四部局联合海军、环渤海四省市(天津、河北、辽宁、山东)政府开出了斥资555多亿元、15年三个疗程的“渤海碧海行动计划”药方。
浅谈渤海海洋环境污染治理与保护对策
题 有 近 岸 水 体 富 营 养 化 加 剧 、 高 温 高 盐 水 大
量 入 海 、 陆 源 污 染 人 海 严 重 、海 源 污 染 增 多 ,
渤海 滨 海 湿 地 大 面 积 减 少 ,局 部 区域 海 洋 资 源 衰退 ,使 得海 洋 功 能 退 化 、海 洋 生 态 系 统 愈 加
实 现社 会经 济与 海洋环 境 的和谐 发展 提供 良策 。
分 城市 近 岸 海 域 污 染 为甚 ,海 水 富 营 养 化 程 度 不 断加 剧 。氮 磷 比 作 为 水 体 富 营 养 化 的 重 要 指 标 ,一 般海 水 中正常 的 氮磷 比值 为 1 6:1 _ l 5 ] 。在 2 0世 纪 8 0年代 初 ,渤 海 海 域 氮 磷 比为 2:1 ~ 3: 1 ,在 9 0年代 初 为 5:1 ~1 0:1 ,在 9 O年 代 末 升高 为 1 6:1 ~2 4: 1 ,2 0 0 4 -2 0 0 6年 氮 磷 比
济示范 区”和 “ 沧 州渤 海新 区” 、 “ 天 津 滨 海 新 区”和 山东 省 的 “ 黄 河 三 角 洲 高 效 生 态 经 济 区” 等 开 发 规 划 将 进 一 步 加 大 渤 海 环 境 压 力 ,渤 海 开 发 与 保 护 的 矛 盾 日益 凸 显 Ⅲ 3 ] 。 根 据 国家 海 洋 局 的 《 中 国海 洋 环 境 质 量 公 报 》 和 《 渤海 海洋环 境质量 公报 》 ,2 0 0 1 —2 0 1 1
河 、辽河 三大 流 域 径 流 汇 入 渤 海 。环 渤 海 地 区
的2 6 ,海 岸 线 总 长 6 5 8 4 k m, 占全 国海 岸 线的 2 0 . 6 。 近 年 来 ,辽 宁 省 的 “ 五 点 一
环渤海地区法制协调机制研究
法方面的协调; 由各 高级人 民法院共 同制定跨行政 区域案件 的法律选择规 范,实现司法方面
的协 调 。
[ 关键词 ] 环 渤 海 ;经 济合 作 ;法 制协 调 [ 中图分 类 号]D97 [ 2 文献标 识 码]A [ 章 编号] 10—6 2 (06 30 7—4 文 092 9 2 0)0—0 90
相 关 省 、自治 区 、直辖 市 政 府和 有 关 部 门也 采 取 了相 应 的 措 施 。 京津 冀 地 区发 展 与 改 革委 员 会 代表 共 同 签署 《 坊 共 从 廊
界和实务界对于环渤海地区的经济合作论述较多, 而对于作 为实现经济合 作不 可缺少 的前提条件 的法制协调问题则少
与经 济 腹 地 广 阔 。“ 渤 海 经济 区” 的 概念 早在 2 环 0世 纪 8 0
一
的相关论述也从立法、执法 、司法等方面展开。
一
、
建立环渤 海地 区
法制协调机制 的背景分析
环渤海地区法制协调机制是在特定背景 F 出来的, 提 只 有在这一背景下谈这一问题才有意义 。 脱离开这一背景, 这
维普资讯
第 7 第 3明 卷 20 0 6年 8月
燕 山 大学 学 报 ( 学 社会 科 学 版 ) 哲
aS E i i o Ju a o Y nh n iesy (hl o h n o i cec dt n o r l f a sa v r t P i sp yadS c l ine io ) n Un
世界经济发展的实践证明,区域经济一体化、 大都市圈 是经济发展 的巨大推动力量。中国的实践也证明, 经济的快 速发展有赖于一些经济 比较活跃的核心区域的带动 。 改革开 放初期 的珠三角地区和 2 0世纪 9 0年代中期 的长三角地区 的经济活力,都大大推动了中国经济的发展。近年来 ,又一 极具潜力的经济区——环渤海地区正在加速崛起, 有望成为 我国经济增长的第三极。环渤海地区资源丰富、 地理环境优 越、基础设施发达、人力资源充沛 、工业配套能力强 、市场
环渤海区域产业政策协调机制研究
区域 产 业 分 工 与 区域 产 业 政 策
随着 市 场 经 济 的 不 断 发 展 .社 会 分 工 的 细 致程 度 不 断 得 到 提 高 .商 品
的迂 回 生产 水 平 不 断 提 升 .形 成 了一 条 条 完 整 的产 业 链 当产 业链 发 展 壮 大 到 一 定程 度 后 .就 不可 避 免 的要 突
持续 健 康 发 展提 供 政 策 支持 和 制 度 保
证 ;制 定 区 域 产 业 政 策 的 指 导 原 则 . 是 以 区域 要 素 禀赋 状 况 为基 础 的比较
“ 动机 ” 发 ,是 值得 学 术 界深 入 研 究 探 讨 的重 大课 题 。 “ 三 角 ”经 济 圈仅 珠 涉 及 广 东一 省 . “ 三 角 ”经 济 圈 也 长
本 刊 特 稿
E CON OMI OUT OOK T C L HE BOH A AI SE
环渤海区域产业政策协调机制研究
■ 李 思杰
内 容 摘 要 :本 文 论 证 了 区 域 产 业 分 工 和 区 域 产 业 政 策 之 间 的 关 系 .表 明 制 定 区 域 产 业 政 策 是 确 保 区 域 产 业 分 工 顺 利 发 展 的 重 要 制 度 保 障 环 渤 海 地 区是 我 国极 具 发 展 潜 力 的 一 个 地 区 . 因 此 在 环 渤 海 地
是 社会 化 大 生产 进 一 步 发 展 的 必 然 选 择 。区 域 产 业分 工 ,是 以 比 较 优 势原
则 为准 则 、以各 地 区 的 要 素 禀 赋状 况
破 地 域 限 制 .为 产 业链 的进 一 步 发 展
提 供 更 广 阔 的J 间 。在 市场 经 济 体 制 空 下 .产 业 空 间 布 局 必 须遵 照 比 较 优 势
渤海海洋环境管理科学决策支持体系研究
渍化 加剧 。秦 皇 岛 、营 口和 莱 州 湾 等 区 域 是 海 岸侵 蚀较 为 严 重 区 域 。渤 海 地 区 经 济 的快 速 发 展 以及人 类 生 产 生 活对 湿 地 资 源 依 赖 程 度 的提 高 ,直接 导 致 了湿 地 及 其 生 物 多 样 性 的 普 遍 破 坏 ,湿地 面积 大 量 丧 失 ,破 坏 最 严 重 的 区 域 是 盘锦 滨海 湿地 、天津 近 岸湿地 和 黄河三 角洲 。
受 大 量 的 排 污 影 响 , 渤 容 易 地 观 察 到 诸 如 海 岸 侵
蚀 和 自然 湿 地 被 蚕 食 等 生 境 退 化 现 象 ,岸 线 后
退 、海 水 倒 灌 、沿 海 低 洼 地 淹 没 、土 壤 次 生 盐
污 能力 严 重 超 负 荷 ,对 海 洋 生 态 环 境 已经 造 成 无法 接 受 的影 响 。根 据 对 渤 海 海 域 的 连 续 监 测 显示 :渤海 近 岸 海 域 污 染 较 重 , 中部 海 域 海 水 质量 状况 较 好 ,其 中渤 海 湾 、辽 东 湾 和莱 州 湾
2 1 年 01
第 5期
海 洋 开 发 与 管 理
5 3
渤 海 海 洋 环 境 管 理 科 学 决 策 支 持 体 系 研 究
卜志 国 ,周 艳 荣 ,高 晓 慧
( .国 家 海 洋局 北 海环 境 监 测 中心 1 青岛 2 6 3 ; .国家 海 洋 局 海 洋 溢 油 鉴 别 与 损 害 评 估 技 术 重 点 实验 室 603 2 青岛 263) 6 0 3
沿海开发进程中海洋生态环境保护的机制与路径
通 病 。根据 《 联 合 国海 洋 法 公 约 》 , 中 国拥 有 3 5
万 平方 公里 海域 和 内陆 水 域 ,但 有 1 4 . 5万 平 方 公
命 线 。海 洋经济 发展 的巨大潜 力诱 使各 沿海 地 区逐
渐加 大对 海洋 的开 发力度 ,尤 其是 一 系列沿 海发 展 规划 相继 被 国务 院批 复 ,标 志着沿 海地 区发 展提 升 为 国家战 略 ,也预 示着沿 海地 区进 军海 洋 的势头 更 为迅 猛 。海洋 开发 带来 巨大 经济效 益 的 同时 ,也 给 资源 环境 带来 了诸 多不 利影 响 。随着 土地 、能 源等 资源 的 紧缺 ,高能 耗 、高投 入 、高污 染 的 “ 传统 ”
水 和领海 主权海 域 面 积 3 8万 平 方 公 里 。海 洋 对保 障 国家 安全 ,缓 解资 源和 环境 压力 ,拓展 经济 空 间 意义 重 大 。据 统 计 ,2 0 1 1年 全 国 海 洋 生 产 总 值 4 5 5 7 0 亿 元 ,年增 长 1 0 . 4 % 。海洋 生产 总值 占国内 生产 总值 的 9 . 7 %。 但 从 海 洋 生 态 环 境 看 ,沿海
里 的 中国沿海 浅水 区域 未 能达水 质标 准 。按 照 氮和 磷 等主 要污染 物计 算 ,2 . 9万 平 方公 里 海 水被 认 定 为严重 污染 。( ( 2 0 1 1 年 中国海洋 环境 状况 公 报》 显
示 ,中国近 岸海 域环境 污染 问题 仍 为突 出 ,主要表 现在 陆域排 污压 力 巨大 ,局部 区域海 水入 侵 、土壤 盐 渍化 、海 岸侵 蚀等 灾害严 重 ,海洋 溢油 等 突发性 事件 的环境 风 险加 剧 。 从 河 北 情 况看 ,近期 公 布
海洋保护与沿海城市发展的协同推进
海洋保护与沿海城市发展的协同推进近年来,随着全球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口的迅速增加,沿海城市的发展面临越来越多的挑战。
然而,在追求经济繁荣的同时,我们也应该意识到海洋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并将其与沿海城市的发展进行协同推进。
本文将从不同的角度探讨海洋保护与沿海城市发展的协同推进,以期实现可持续经济发展和海洋生态环境的保护。
一、海洋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作为沿海城市,我们应该充分认识到海洋资源的宝贵性,并采取措施来合理开发和利用这些资源。
例如,我们可以鼓励开展海洋渔业,但同时也要加强渔业管理,制定合理的渔业捕捞限额,保护海洋生态系统的完整性。
此外,我们还可以推动海洋能源的开发利用,例如利用潮汐能、风能等可再生能源,以减少对传统能源的依赖,减少对海洋环境的污染。
二、海洋环境的保护与治理海洋环境的保护与治理是确保沿海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前提。
我们应该加强对海洋污染和海洋生态破坏现象的监测和治理。
例如,我们可以建立海洋环境监测网络,加强对沿海工业废水、船舶废弃物等排放的监管,以确保海洋生态环境的健康。
另外,我们还可以推进海岸线保护工作,加强对滩涂、珊瑚礁等脆弱的海洋生态系统的保护。
同时,我们也应该加强对沿海城市的规划管理,控制城市规模,减少土地资源的消耗,以保护海洋环境。
三、海洋科研与技术创新海洋科研与技术创新是实现海洋保护和沿海城市发展协同推进的重要手段。
我们应该加强对海洋生态系统和物种的科学研究,加深对海洋资源的认识,为海洋环境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此外,我们还应该加强海洋科技创新,发展海洋工程技术、海洋装备制造等领域,提高沿海城市的综合竞争力。
同时,我们也应该鼓励企业和科研机构加强合作,推动海洋科研成果的转化和应用。
四、公众参与与教育宣传海洋保护与沿海城市发展的协同推进需要广大公众的参与和支持。
我们应该加强相关知识的宣传教育,提高公众对海洋保护的认识和意识。
例如,我们可以开展海洋主题的宣传活动,组织海洋环保的义工活动等,激发公众对海洋环境保护的兴趣和热情。
多中心理论视域下渤海海洋环境污染治理模式研究_郑建明
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年第1期多中心理论视域下渤海海洋环境污染治理模式研究*郑建明 刘天佐(上海海洋大学海洋文化与法律学院,上海201306)摘 要:渤海作为环渤海经济圈的发展载体,随着环渤海经济圈的发展壮大对渤海资源的开发利用程度不断加深。
不合理的开发方式致使渤海存在赤潮频发、水体富营养化、生物多样性锐减等生态环境问题。
渤海地区的海洋环境污染治理效果不理想,原因在于渤海地区海洋环境污染治理主体较为单一,权力运行缺乏多维性,同时作为治理主体的市场和公众未发挥其治理作用。
在运用多中心理论分析的基础上,建立政府、市场、公众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的渤海海洋环境污染的多中心治理模式,发挥市场在渤海环境治理中资源的基础配置作用,为公众提供具体可行的参与制度,为环渤海经济圈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多中心理论;渤海海洋环境;环境治理;治理模式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35X(2019)01-0022-07 渤海是中国的内海,主要包括辽东湾、渤海湾、莱州湾三大海湾,随着环渤海经济圈的发展壮大,对于渤海及其海湾的开发强度日益增强。
由于渤海是封闭性内海,年降水量少,水体的交互作用和稀释作用差,加之人类不合理的开发利用方式,致使渤海地区海洋环境污染严重,对于渤海海洋环境污染的治理迫在眉睫。
党的十九大报告专门阐释了“加快水污染防治,实施流域环境和近岸海域综合治理”,对渤海海洋环境保护的相关投入不断加大。
渤海地区的海洋环境虽有一定的改善,但总体情况依然不容乐观。
渤海海洋环境污染治理问题既涉及到工程与技术层面的问题,同时也与治理模式密切相关。
因此,对渤海海洋环境污染治理模式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理论意义。
多中心理论最早是由奥斯特罗姆夫妇共同创立,多中心治理意味着政府、市场的共同参与和多种治理手段的应用。
[1]多中心理论提出后在政府治理领域引起了极大反响,在海洋环境治理方面也得到充分的应用。
海洋环境生态保护研究
海洋环境生态保护研究海洋生态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重要资源之一,但当前全球的海洋环境面临着持续恶化的趋势,海洋生态系统遭受着重大压力,生态平衡受到巨大的破坏。
因此,海洋环境生态保护的研究变得至关重要。
一、海洋环境现状海洋污染问题已经成为全球关注的热点话题。
据统计,全球每年有超过8百万吨的塑料垃圾进入海洋,导致海洋大量的生物死亡,种类和数量都在不断缩减。
同时,温室气体的排放也导致海洋温度不断上升,导致珊瑚礁的大量死亡,给海洋生态平衡带来了严重的挑战。
二、海洋环境生态保护的研究现状减少污染物的排放是防治海洋污染的关键。
在发达的国家和地区,采用了一些先进的技术手段,如增加海洋管理的力度、对海洋生态环境进行监测和科学评估等方法。
同时,海洋环境生态保护的研究也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
三、海洋环境保护的前景展望从目前的海洋环境生态保护研究现状来看,世界各国都已经开始重视海洋生态保护。
通过国际合作,加强海洋环境监测,制定相应的保护措施,严控或禁止污染源的排放,改善场地污染等措施已经开始实施。
随着全球各地社会经济发展的不断加速,海洋环境保护的前景也会变得越来越明朗。
各国政府、学术机构等将继续加强合作,共同推进海洋环境生态保护的研究工作,努力提高海洋生态环境的保护水平和海洋生态系统的恢复能力。
海洋环境保护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
每一个人都应该履行自己的环保职责,减少一次性使用塑料袋、瓶子等在生活中的使用,不乱丢垃圾,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只有广泛发扬环保意识,才能实现可持续的海洋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
总之,海洋环境生态保护将会成为一个长期的目标,需要持续不断的努力和贡献。
在人类和自然生态环境共同生存的道路上,我们必须共同努力,携手合作,在保护海洋环境的道路上迈出坚实的步伐,为后世子孙遗留一个美丽的海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环渤海区域海洋环境保护的协调机制研究环渤海地区是指环绕着渤海全部及黄海的部分沿岸地区所组成的广大经济区域。
位于中国沿太平洋西岸的北部,是中国北部沿海的黄金海岸,在中国对外开放的沿海发展战略中,占重要地位。
环渤海地区包括北京、天津两大直辖市及辽宁、河北、山西、山东和内蒙古中部地区,共五省(区)二市。
全区陆域面积达112万平方公里,总人口2.6亿人。
环渤海地区共有城市157个,约占全国城市的四分之一,其中城区人口超百万的城市有1 3个。
也有观点认为,环渤海地区是以京津冀为核心、以辽东半岛和山东半岛为两翼的环渤海经济区域,主要包括北京、天津、河北、山东、辽宁,也就是三省两市的“3+2”经济区域。
面积51.8万平方公里;人口2.3亿,占全国17.5%;地区生产总值达到3.8万亿元,占全国28.2%。
虽然两者关于环渤海经济区域“外延”的看法不一,但都认为与珠江三角洲和长江三角洲不同的是,环渤海经济区是一个复合的经济区,由三个次级的经济区组成,即京津冀圈、山东半岛圈和辽宁半岛圈。
党的十四大报告中提出要加快环渤海地区的开发、开放,将这一地区列为全国开放开发的重点区域之一,国家有关部门也正式确立了“环渤海经济区”的概念,并对其进行了单独的区域规划。
区域间的经济合作,横向联合,优势互补为环渤海地区开拓了广阔的发展空间。
[编辑本段]比较优势环渤海地区与全国其他经济区相比,具有五大比较优势。
地理区位环渤海地区处于东北亚经济圈的中心地带,向南,它联系着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港澳台地区和东南亚各国;向东,它沟通韩国和日本;向北,它联结着蒙古国和俄罗斯远东地区。
这种独特的地缘优势,为环渤海区域经济的发展、开展国内外多领域的经济合作,提供了有利的环境和条件,成为海内外客商新的投资热点地区。
自然资源环渤海地区拥有丰富的海洋资源、矿产资源、油气资源、煤炭资源和旅游资源,也是中国重要的农业基地,耕地面积达2656.5万公顷,占全国耕地总面积的四分之一之多,粮食产量占全国的23%以上。
海陆空交通环渤海地区拥有40多个港口,构成了中国最为密集的港口群;环渤海地区是中国交通网络最为密集的区域之一,是我国海运、铁路、公路、航空、通讯网络的枢纽地带,交通、通讯联片成网,形成了以港口为中心、陆海空为一体的立体交通网络,成为沟通东北、西北和华北经济和进入国际市场的重要集散地。
工业基础和科技实力环渤海地区是中国最大的工业密集区,是中国的重工业和化学工业基地,有资源和市场的比较优势。
环渤海地区科技力量最强大,仅京津两大直辖市的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的科技人员就占全国的四分之一。
科技人才优势与资源优势必将对国际资本产生强大的吸引力。
骨干城市群环渤海地区以京津两个直辖市为中心,大连、青岛、烟台、秦皇岛等沿海开放城市为扇面,以沈阳、太原、石家庄、济南、呼和浩特等省会城市为区域支点,构成了中国北方最重要的集政治、经济、文化、国际交往和外项型、多功能的密集的城市群落。
在全国和区域经济中发挥着集聚、辐射、服务和带动作用,有力地促进了本地区特色经济区域的发展。
在国际经济中心不断向亚太地区转移的大趋势下,环渤海地区蕴藏着巨大的发展潜力。
[编辑本段]发展状况经济引擎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领导和关怀下,环渤海五省(区)二市国民经济都取得了较快的发展。
一是综合实力显著增强,二是对外开放进一步扩大,三是第三产业发展加快。
环渤海地区如今已成为中国北方经济发展的“引擎”,被经济学家誉为继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之后的中国经济第三个“增长极”。
交通建设其铁路是中国铁路网的中心,大量主要干线经由本区,如煤运通道的大秦线、石太—石德—胶济线、邯长—邯济线、侯月—新月—新菏—菏兖日线,南北通道的京山—沈山—哈大线、京沪线、京广线、京九线、南北同蒲线,以及京通线、集通线、京承锦线,丰沙大线、京原线等。
铁路营业里程21543公里,占全国铁路营业里程的3 0.0%,路网密度161.4公里/万平方公里,路网布局趋于完善。
煤运通道的朔黄线西段2001年已建成投产,朔黄线东段即将建成投产,菏兖日第二线2002年建成投产,煤运通道能力将有较大幅度的提高;随着京哈通道秦沈客运专线的建成投产,进出关能力紧张状况将得到极大改善;“十五”期间,山东沿海及其与东北东南部地区间交流的便捷铁路运输通道正在逐步形成;京沪、津秦、京广客货分线是21世纪初铁路建设的重点。
[编辑本段]与长三角、珠三角对比和长三角和珠三角相比,环渤海地区不仅在经济总量,而且在其他许多方面也存在着明显的差距。
南开大学环渤海经济课题组就此给出了一系列对比:———就经营环境而言,环渤海经济区内行政干预的力量比较强,市场配置资源的能力相对较弱,致使在体制创新上,环渤海与珠三角、长三角有一定差距。
———就企业结构而言,环渤海虽然不乏优秀企业,但大型企业比重偏高,中小企业相对较少,缺乏活力;环渤海地区国有企业比重不仅高于长三角、珠三角,而且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由于行政区域利益主体地方意识较强,条块分割严重,导致地区间经济协调成本高,市场化程度低,资金、人才、技术等要素流动也不够畅通。
南开大学经济学院院长周立群教授举了一个例子,沿京津交通干线分布着中关村、亦庄、廊坊开发区、天津武清开发区、天津新技术产业园区、塘沽海洋高新技术开发区、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和天津港保税区共8个有一定规模的产业区,使这一天然的高科技产业带断裂,未能发挥出更大的辐射和带动作用。
[编辑本段]环渤海地区经济联合市长联席会顺序召开时间会议地点会议主要议题本市出席领导吸纳成员市1 1986年5月26日天津通过市长(专员)联席会协议书和章程,确定市长(专员)联席会是按照自愿、平等、互利的原则建立起来的一个区域性、开放型、松散式、推动经济联合的一种组织形式。
主要任务是坚持改革、开放的方针,从实际出发,按照“扬长避短、形式多样、互利互惠、共同发展”的原则,发展跨地区、跨部门、跨行业、跨所有制、跨城乡的横向经济联合,促进环渤海地区经济的发展和繁荣。
李瑞环丹东、大连、营口、盘锦、锦州、秦皇岛、唐山、天津、沧州地区、惠民地区、东营、潍坊、烟台、青岛2 1987年7月20日青岛进一步明确了环渤海地区经济发展的方向、经济联合的方针和工作重点。
把“联合起来,振兴渤海、服务全国、走向世界”作为环渤海地区经济联合的方针。
李长兴沧州3 1988年10月20日大连组建几个有竞争力的、较大的环渤海地区外向型企业集团;在环渤海地区港航运输协作网的基础上,组织联合客货运输船队,建立港航联合开发公司;积极与国家有关部门合作,联合集资或引进外资和先进技术,建立环渤海地区盐业开发综合利用联合体。
刘增坤4 1992年9月24日秦皇岛通过了新的协议书和章程;通过了关于以市长(专员)联席会的名义牵头开展对外环保合作的议案。
李盛霖葫芦岛5 1993年10月13日东营围绕党的十四大提出的加速环渤海湾地区开放开发的战略,总结交流各地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的经验,探讨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加强区域联合协作的思路,进一步推动环渤海地区的区域合作和经济发展。
李盛霖济南、威海6 1994年11月23日烟台围绕第五次联席会纪要执行情况总结一年来的工作;审议和听取组建环发公司进展情况的汇报;通过申请参加联席会区域合作组织的新成员市;着重研究下一届工作思路和工作重点。
王德惠淄博、太原、承德、朝阳、阜新7 1995年8月27日太原大会一致通过关于设立环渤海人寿保险公司、环渤海企业合作促进会和联合组团到境外举办经贸洽谈与招商活动三个工作议案。
张好生邢台8 1997年11月6日天津大会修订了联席会协议书和联合办事处章程;通过了联合举办环渤海科技博览会、环渤海建材交易会和共同推进环渤海发展中心大厦建设招商的三个议案。
张立昌、李盛霖石家庄、廊坊、通辽9 2000年6月5日承德会议修订了联席会协议书和章程。
通过了举办人才智力洽谈会、重视渤海环保,逐步实施禁磷工作、办好“环渤海区域经济信息网站”的工作议案。
王述祖10 2002年10月17日济南通过了举办《碧海行动·环保论坛》、开展边境贸易合作,联手开拓国际市场、组建环渤海地区医院管理联席会的三个工作议案。
夏宝龙呼伦贝尔、满洲里、安阳(特邀)11 2004年9月1日丹东通过了召开环渤海区域经济一体化建设研讨会、举办2005年环渤海科技博览会、成立环渤海地区旅游联合体的三项工作议案。
黄兴国呼和浩特12 2006年4月17日天津通过了举办环渤海科技博览会、建立环渤海报业媒体合作组织、组建环渤海地区金融担保网络的三项重点工作议案。
戴相龙、黄兴国沈阳、聊城13 2008年9月20日天津通过了成立环渤海区域环保合作、口岸合作、人才协作等3个合作组织、协作联盟的议案。
黄兴国、任学锋保定、邯郸、德州、包头、濮阳(观察员市)近年来渤海治理取得了一定成效,渤海生态环境状况已有所好转,但由于环渤海地区工业化城市化的持续发展,在经济快速增长的情况下,污染物排放总量还在增加;渤海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尚未扭转,局部生态环境破坏继续加剧,潜在生态灾难威胁加大;近岸海域生物多样性降低,传统渔业资源已严重衰退的问题仍然存在。
海洋环境生态问题仍然是阻碍环渤海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
而且由于渤海是一个跨行政区域的、具有独特社会经济和自然地理特征的区域性海洋单元,作为相对封闭的内海,渤海由于水体循环能力差,治污欠账较多,环境相当脆弱,保护和改善渤海环境任重而道远。
为此提出如下建议:一、树立科学的发展观,强化渤海海洋环境保护意识渤海整治工作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环渤海各省市、相关内陆省市以及全社会各行业,在一个较长时期内的共同努力,并采取有效的行动。
首先,要在环渤海地区各级领导中树立科学的发展观,强调和贯彻环境保护和资源开发相协调的指导思想,强化环境保护意识,加强政府在海洋环境保护方面的职能建设,建立起环境与发展的综合决策机制。
在制定海域开发利用规划,调整海洋产业和生产力布局时,综合考虑社会、经济和环境效益,进行充分的环境影响评价,避免决策失误,从源头上控制住渤海环境问题的产生。
其次,要加大舆论宣传力度,增强民众的环境保护意识,激发民众积极投入到保护和修复渤海自然生态的活动中去。
发挥群众的监督作用,争取社会各界对渤海环境保护工作的关注与支持。
使国家和社会各界都能从渤海的可持续利用中受益。
二、建立简洁、高效的渤海管理机制为加强跨省间、跨部门间的合作,建立简洁高效的渤海管理机制是十分必要的。
建议由中央、地方政府组成跨行政区的渤海综合管理协调机构,例如,成立渤海管理委员会,赋予其明确的职责,包括权利和义务。
通过把渤海综合治理的权利和责任交给环渤海的地方省市政府,共同开展渤海海洋资源保护、海洋环境监测和海洋监察执法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