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顿的“基本人格型”理论及其启示

合集下载

人格心理学第七章交互作用论课件(1)

人格心理学第七章交互作用论课件(1)
“母亲支配儿子”
第三节 环境的作用
特质论与情境论之争
特质论:稳定的个体差异(即人格特质) 是我们的行为的主要决定因素
情境论:稳定的心理特质并不存在,人的 行为几乎完全由情境决定。
环境的作用
影响个体行为的环境因素 ➢ 生态方面:气候条件、地理特征、生态资源、建
筑和居住条件等 ➢ 行为情境与行为规范:特定行为发生的场景及其
一、压力与需要的交互作用论
需要
动机
行为
压力
心因性需要:在特定情境中以一种特定的 方式进行反应的潜能或倾向
心因性需要
贬抑abasement 成就achievement 亲和affiliation 攻击aggression 自主autonomy 逃避责备
blameavoidance 抵抗counteraction 防御defendance 遵从deference 支配dominance
指与其他需要相互作用以决定行为的一种 情境势力
两种情境:现实情境
α压力
虚拟情境 β压力
个体人格斡旋于个人需要与环境要求之间, 也即在协调内外压力的情况下使需要得到 满足。
人格结构
本我、自我和超我 本我:人格结构中最基本的能量,是需要
和情绪的源泉,有些是社会和自己都能接 受的 自我理想:个人的希望,即个人对未来某 一时刻的自我所处持的想法。 正常人:自我理想与超我一致 罪犯/精神病人:自我理想与超我不一致
1964 年任副馆长,1964-1969 年任馆长 1959-1960 年还担任美国人类学会主席 1970年担任美国科学进步协会主席 1979 年被追授“总统自由奖章”
本尼迪克特的贡献
祖尼文化:太阳神文化 恬静、理性与折中 夸扣特尔文化:酒神文化 竞争性强、易激动

人格类型理论

人格类型理论

人格类型理论
人格类型理论是一种重要的心理学理论,它描述了人们如何通过自身的性格特征来组成不同的个性。

它试图解释为什么人们有着不同的行为模式,这些行为模式是如何影响他们的健康和幸福的。

主要的人格类型理论由几个研究者提出,其中最具影响力的是梅特林斯(Myers)-普林斯(Briggs)人格类型理论。

该理论基于一种具有四种类型的模型,这四种类型分别是内向(Introversion)、外向(Extraversion)、感觉(Sensing)和思维(Thinking)。

这四种类型的人格特征决定了一个人的行为和态度。

梅特林斯-普林斯人格类型理论是一种复杂的模型,它反映了人格特征与行为之间的复杂关系。

例如,一个内向型的人可能会表现出害羞和谨慎,而一个外向型的人则可能会表现出冒险和积极的态度。

感觉型的人可能会更加关注实际的事情,而思维型的人则更加关注抽象的思考。

人格类型理论有助于我们理解自身的性格,以及我们如何与他人交流。

它也有助于我们了解别人的行为模式,以及如何有效地和他人沟通。

此外,它也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和控制自身的情绪,从而提高生活质量。

总而言之,人格类型理论是一种重要的心理学理论,它可以帮助我
们更好地理解自身的性格,以及如何有效地与他人沟通。

它的益处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控制自己的情绪,改善生活质量。

文化人类学 第二章 理论流派

文化人类学  第二章 理论流派
——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能主义学派的“出生证”
什么叫“功能”? (1)“功能”就是“满足需要”,就 是事物与制度的“作用”。 (2)一切文化和社会现象都有其存在 的现实意义和不可缺少的作用,一个民 族的文化中的每一个现象,都像生物肌 体的每一个器官一样具有一定的“功 能”。
1、马林诺夫斯基
代表著作: 《澳大利亚的土著家族》 《西太平洋的航海者》 《原始社会的犯罪与俗》 《原始社会的性与压抑》 《科学的文化理论》 《文化论》等。
四、心理学派(文化与人格学派)
(20世纪40年代)
代表人物:
拉尔夫〃林顿 (Ralph Linton) 马格丽特〃米德( Margaret Mead) 露丝〃本尼迪克特(Ruth Benedict)
1、林顿的重要观点:
(1)人格是个人的 心理过程和心理状态 的有组织的集合。
(2)每一文化的成员都有一系列共同具
2、政治观念的发展
氏族是原始公社制度的基本细胞. 一切文明民族的最初氏族都是母权制。
3、家族观念的发展
(1)群婚制: 血缘家庭→→普那路亚家庭 (2)对偶婚制 (3)一夫一妻制
4、财产观念的发展
社会分工、私有财产和社
会不平等现象的相继发生,是
原始社会解体和国家产生的根
本原因。
“摩尔根在美洲,以他自己的方式,重 新发现了四十年前马克思所发现的唯物 主义历史观,并且以此为指导,在野蛮 时代和文明时代加以对比的时候,在主 要点上得出了与马克思相同的结果。” ——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 家的起源》)
三、历史特殊论(20世纪初) 弗朗兹〃博厄斯 Franz Boas, (1858-1942)——美国“民族学之父”
代表作:
《种族、语言和文化》、

人格心理学复习资料1

人格心理学复习资料1

评价人格理论的标准:精确性,可检验性,简洁性,逻辑一致性,有用性概括能力1人格心理学的研究方法:一般方法论原则:理论探讨与实证研究的结合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的结合元素分析与整体综合心理学研究中的生态化趋势与现场研究伦理性原则2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理论:以无意识本我为核心的人格动力结构无意识、前意识、意识本我、自我、超我冲突、焦虑和防御机人格发展阶段理论:以性心理为主线的人格发展阶段论性、里比多、动欲区性心理发展的五个阶段:口腔期肛门期性蕾期潜伏期生殖期停滞、倒退和人格特征1阿德勒德个体心理学:①器官缺陷与补偿、自卑感、追求优越与社会兴趣②生活风格与创造性自我:1生活风格(个人追求优越目标的方式)及其类型:正确健康的和错误病态的两种。

2创造性自我(创造性地选择合适自己心理发展的活动方式)3生活风格的形成:与早期的教育养成良好正确健康的生活风格4生活风格形成途径:出生顺序早期记忆潜意识梦境的分析。

2爱里克森与自我心理学的发展:1自我及其同一性:指人对自我一致性或连续性的感知。

2人格的终生发展阶段理论:①人格的发展包括机体成熟、自我成长、社会关系三个不可分割的过程。

每个过程须以其他来两过程为前提在不断交互作用中向前发展②根据这三过程的演化,把人格分为八个阶段,表明一个完整的人生周期,人格发展的每个阶段都由一对冲突或两极对立的矛盾所构成。

③基本信任对基本不信任;自主对羞怯和疑虑;主动对内疚;勤奋对自卑;同一性对角色混乱;亲密对孤独;繁殖对停滞;自我整合对失望。

3霍妮关于神经症人格的理论:①神经症的观点:社会环境因素决定,包括情景性和人格性,是一种由于恐惧,由于对抗这些恐惧形成的防御措施,由于为了缓和内在冲突而寻求妥协解决的种种努力所导致的心理紊乱。

②神经症的人格理论的观点:基本焦虑对神经症的影响。

人际关系失调引起。

三种神经症的人格类型:趋向反对逃避他人③三种自我存在形态:真实自我指个体的潜能,理想自我指个体在头脑中设想的理想的自我形象,现实自我指此时此地身心存在的总和。

跨文化-文化与人格的理论体系

跨文化-文化与人格的理论体系

文化与人格的‎理论体系文化与人格是‎文化人类学与‎心理学交汇的‎一个研究领域‎。

该研究领域的‎兴趣和目的在‎于要探明并了解‎一个社会的文‎化对于该社会‎的成员所产生‎的影响奋进而‎阐释个人的心‎理世界和社会‎共享文化之间‎的关系。

在这个交汇点‎上,先是人类学家‎,后来是人类学‎家和心理学家‎一起进行了大‎量的研究。

从总体上看,尽管这些研究‎及其理论的发‎展还很不充分‎,但是在一大批‎学者半个多世‎纪坚持不懈的‎努力下,一个有关文化‎与人格的理论‎体系还是初步‎形成了。

这个体系由早‎期人类学家的‎研究,由以本尼迪克‎特(R。

Benedi‎c t)为代表的理论‎模式和国民性‎研究这样三个‎部分组凑。

一、早期人类学的‎研究很多人认为,文化与人格的‎最初研究始于‎马林诺斯基和‎米德。

其实,这种研究可以‎追溯到更早的‎文化人类学家‎鲍亚士那里。

在《原始人的心智‎》一书中,鲍亚士就谈到‎,决定人类行为‎习惯的不是遗‎传因素,而是文化因素‎,人的行为与信‎仰所反映的不‎是他与生俱来‎的智慧,而是他所生活‎的文化传统。

他对生物决定‎论的怀疑,首先得自对爱‎斯基摩人和范‎库弗岛的瓜求‎图印第安人的‎研究。

由于鲍亚士是‎一位文化决定‎论者;因而他具有“文化对普通人‎牢固如铁的约‎束”的认识。

他指出,一个人以某种‎特殊方式行动‎,是因为他已获‎得构成他社会‎特征的反应模‎式,因此假如我们‎要明了他正在‎做什么,我们便要探究‎他民族的风俗‎。

显然,他明确提出了‎对文化与人格‎的关系进行研‎究的主张。

在他的推动下‎,一种崭新而大‎有发展前途的‎对人格问题的‎探讨就从文化‎人类学中产生‎了。

比鲍亚士稍晚‎点的另两位研‎究“文化与人格理‎论”的先驱是马林‎诺斯基和米德‎。

马林诺斯基在‎其《性与压抑》一书中,检视了弗洛伊‎德提出的恋母‎情结的理论,提出在初布兰‎社会存在着与‎该理论相悖的‎事实。

初布兰群岛是‎母系社会结构‎,其训练儿童的‎责任及家长的‎权威由舅父而‎非父亲承担。

人格研究方法

人格研究方法


(3)学习论范型 学习论范型
它起初产生于华生和斯金纳等的行为主义, 它起初产生于华生和斯金纳等的行为主义,然后发展到 班杜拉、罗特、米切尔等的社会认知理论。 班杜拉、罗特、米切尔等的社会认知理论。该范型强调 个体的外部力量而忽视个体的内部原因, 个体的外部力量而忽视个体的内部原因,认为个体行为 的差异来自于个体在成长过程中所经历的学习经验的差 异。其研究的主要问题是行为是如何习得的。该范型所 其研究的主要问题是行为是如何习得的。 采用的研究方法主要是严格的实验法。 采用的研究方法主要是严格的实验法。
临床个案取向 相关研究取向 实验研究取向 社会文化取向

临床个案研究取向
临床个案研究取向主要是指对个体作系统的深度考察, 临床个案研究取向主要是指对个体作系统的深度考察, 大多数情况是在对病态人格的诊断和治疗的过程中进行的 研究。这种研究可以收集丰富多样的人格资料, 研究。这种研究可以收集丰富多样的人格资料,对个体人 格详细地在广度和深度上进行分析, 格详细地在广度和深度上进行分析,有利于形成富有创造 性的人格理论假设;不足之处就是难以重复验证。 性的人格理论假设;不足之处就是难以重复验证。精神分 析论范型和现象学范型多采用这种研究取向。 析论范型和现象学范型多采用这种研究取向。

人格的研究范型
精神分析论
学习论
特质论
现象学

(1)精神分析论范型 精神分析论范型
这是由弗洛依德创立,其后由荣格、 这是由弗洛依德创立,其后由荣格、阿德勒和艾里克森 等发展起来。该范型强调潜意识、 等发展起来。该范型强调潜意识、性本能等人格动力的 重要性。其重要研究内容有焦虑、防卫机制、 重要性。其重要研究内容有焦虑、防卫机制、早期经验 对人格成长和发展的重要影响等。该范型的研究方法是 对人格成长和发展的重要影响等。 临床的个案研究,通常采用梦的分析、 临床的个案研究,通常采用梦的分析、自由联想和投射 测验等评价技术获得信息资料。 测验等评价技术获得信息资料。

九型人格详细概述

九型人格详细概述

九型人格详细概述九型人格理论是由美国精神分析师奥斯汀·侯马提斯(Don Richard Riso)和拉斯·哈德森(Russ Hudson)共同发现和发展的。

九型人格理论认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性格特点,可以根据个人的核心动机、恐惧和欲望将人们的性格划分为九种不同类型,分别为顺应型、辅导型、成就型、艺术型、观察型、忠诚型、活跃型、抗争型和和平型。

顺应型人格(The Reformer)是指那些有强烈的正义感和道德标准的人,他们渴望改善和完善世界,对自己和他人都要求很高,是九型人格中最理想主义的一类。

辅导型人格(The Helper)是指那些喜欢帮助他人,乐于奉献自己的人,他们具有很强的社交能力和同理心,总是愿意倾听别人的故事并提供帮助。

成就型人格(The Achiever)是指那些追求成功和成就的人,他们有着强烈的上进心和竞争欲望,勤奋努力,不断追求自己的目标。

艺术型人格(The Individualist)是指那些有独特审美观念和自我表达能力的人,他们热衷于追求真实和美,通常很有艺术天赋。

观察型人格(The Investigator)是指那些好奇心旺盛、喜欢思考和探索的人,他们非常理性和理智,注重知识和智慧的积累。

忠诚型人格(The Loyalist)是指那些对别人和团队忠诚的人,他们非常重视安全感,倾向于稳定和保守。

活跃型人格(The Enthusiast)是指那些充满活力、积极向上的人,他们渴望多样性和刺激,喜欢追求自己的兴趣和激情。

抗争型人格(The Challenger)是指那些富有自信和决断力的人,他们勇于面对挑战和冲突,善于坚持自己的立场和价值观。

和平型人格(The Peacemaker)是指那些喜欢和平、温和、乐观的人,他们常常努力调和矛盾,寻求和谐和平衡。

每个人都会在这九个人格类型中有一个主导类型和一个副类型,主导类型是我们最常展现出来的性格特征,而副类型则是在特定情况下会呈现出来的特点。

拟剧论

拟剧论

拟剧论(dramaturgical theory)是从符号互动论中发展出来的、具有自身特点的、说明日常生活中人与人之间相互作用的理论。

其倡导者是美国社会学家戈夫曼(Erving Goffman),他把社会比作舞台,把社会成员比作演员来解释人们的日常生活,其代表作是《日常生活中的自我表演》。

第一观点戈夫曼认为,社会和人生是一个大舞台,社会成员作为这个大舞台上的表演者都十分关心自己如何在众多的观众(即参与互动的他人)面前塑造能被人接受的形象。

拟剧论研究的是人们运用哪些技巧在别人的心目中创造印象,戈夫曼将人们运用各种技巧和方法左右他人,以在他人那里建立良好印象的过程称为“印象管理”。

印象管理不仅包括用自己的行为去直接影响对方,也包括建造自己表演的舞台布景,这实际上是对互动情境的设计。

第二观点戈夫曼认为,人们在社会生活中以不同的角色、在不同的场次进行表演,如果能够按照剧本(即预想的方式)表演就按剧本表演,当剧本不明确或不完整(即情况更加复杂或发生变化)时就要随机应变,临时创作。

第三观点戈夫曼提出,人们为了表演,可能会区分出前台和后台。

前台是让观众看到并从中获得特定意义的表演场合,在前台,人们呈现的是能被他人和社会所接受的形象。

后台是相对于前台而言的,是为前台表演做准备、掩饰在前台不能表演的东西的场合,人们会把他人和社会不能或难以接受的形象隐匿在后台。

在后台,人们可以放松、休息,以补偿在前台区域的紧张。

前台和后台可以是,但又不一定是一个固定的地方。

比如对于工作组织的成员来说,工作场所是前台,人们要按照工作规则行事,但下班以后去聊天的地方就是后台了。

有时,前台和后台可能是同一个地方,只是情境发生了变化,前台变成了后台。

工作之后人们回到家里是进入了后台,在夫妻因为家务而唠叨甚至争吵时,如果有客人敲门进来,夫妻会停止争吵,向客人显示出和睦的样子,这时,后台已经变成了前台。

戈夫曼认为,人们不能将前台行为用于后台,也不能将后台行为用于前台,而是应该在不同的场合表现出该场合应有的行为,而其标准是社会的规范,即社会对角色行为的规定。

交互作用论课件

交互作用论课件
中产阶级的孩子往往是“过度社会化”,而低阶层的孩子则 可能在某些方面“社会化不足”(Langer,Michael, 1963)。
《交互作用论》PPT课件
家庭对人格的影响
《交互作用论》PPT课件
根据父母感情表达方式和对儿童的控制程度两个维度,可以 将父母分为四种类型: 专制型父母,通过一系列绝对的标准实施控制,强调尊重权 威,维持秩序,保持亲子间距离;
因此,塔纳拉人对父亲既崇拜又恐惧,对母亲怀有强烈的依 恋,重视服从、忠诚、勤劳、认真等个人品质。
在他们的宗教观念中,家神喜欢这些品质,触犯了家神就会 受到惩罚(如生病)。在其神话传说中,也有类似于弑父娶 母的故事。
《交互作用论》PPT课件
阿洛人
东印度群岛,男人负责供应肉食,女人负责供应蔬菜。当母 亲在田间种植蔬菜时,婴儿被留在村子里。吃奶或进食方面 的挫折贯穿于整个童年。对孩子的训练不系统,在说话、走 路、排便等方面都是如此,这体现了对孩子成长的忽视。而 且奖惩标准不明,前后矛盾。同一种行为,有时得到赞许, 有时得到惩罚。 这些初级制度对个人造成严重的人格整合失调。阿洛人疑心 重、焦虑不安,缺乏信心和自重,经常用谎言和诡计诈骗他 人。 相应地,在民间故事中,最常见的主题是因父母而导致的挫 折和对父母的仇恨。在阿洛人的宗教中,没有理想化的神灵。 神不能给人安慰,不能满足人希望得到奖赏的愿望。也没有 积善得福的观念。
《交互作用论》PPT课件
有研究通过比较不同阶层的男孩在各种作业过程中的表现发 现,劳工阶级的男孩倾向于以行动来传达想法并解决冲突, 而中产阶级的男孩则倾向于以观念来传达想法并解决冲突。 其他研究发现,劳工阶级的男孩比较缺乏控制力,随时可能 打架,喜欢“就地解决问题”,而不是“先让心情平静下 来”;而中产阶级的男孩更可能抑制攻击行为,除非不得已 要自卫,他们更习惯于使用语言攻击和智能竞争的方式 (Pervin,1995)。 劳工阶级的男孩更多地倾向于在女孩子面前表现出刚强、冷 硬、勇武、支配等特质,而中产阶级的男孩在女孩面前则讲 究细心、体贴入微、花言巧语(Fannin,Clinard, 1965)。当较低阶层男孩的社会地位提高时,行为方式和 价值观也往往与较高阶层更接近。

《木屋下的守护者》读书笔记(精选多篇)

《木屋下的守护者》读书笔记(精选多篇)

《木屋下的守护者》读书笔记(精选多篇)原版的书名是my sister’s keeper,中文译本为“姐姐的守护者”,我觉得其实不是很恰当的吧,又怎么能说清究竟是谁守护谁呢。

凯特安娜姐妹俩就像两个怕黑的孩子,在没有一丝光的长长的走廊中,紧牵着对方的手,磕磕碰碰,但却温暖而有依靠,摸索着一点一点往前走。

姐妹俩相互守护,这才应该是sister’s keeper的真实含义吧。

这是一个总会在晚餐旁给死神留一个座位的家庭。

大女儿凯特罹患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化疗、诱导、抽取骨髓、冲洗静脉导管、放疗、反式维甲酸疗法、砒霜疗法??为了活下来她经历了太多太多的磨难;小女儿安娜凭借基因技术来到人间,是姐姐的完美配型者,13年来,她不断地向姐姐提供脐带血、淋巴细胞、粒细胞、骨髓、外周血干细胞,现在又是一个肾,这些好像永远没完没了一样,她希望姐姐好好的,但她也受够了这种生活希望能做她自己;母亲莎拉,父亲布莱恩,作为一个随时可能死去的小孩的父母,他们焦虑无措,想挽救孩子的同时;儿子杰西,长久地被父母所忽视,成为了一个游离于社会边缘的少年,他喝酒,飙车,吸烟,纵火,做了很多不该做的事情,但他其实只是渴望得到父母的关注父母的爱。

就像安娜说的“在我们家,‘正常’像一条太短盖不住整张床的毯子,有时候刚好可以盖住你,有时候可能会害你冷得发抖。

更糟糕的是,你永远不知道这当中那种情况会发生”。

在这样一个家庭中,背负着的悲凉深重的宿命与深沉的血肉之爱相缠结,怎样的爱与抉择才能算公平而又正确。

安娜将父母告上了法庭,以获得自己的身体使用权。

在这个法庭里,所有的人都进入生命品质和对抗尊严的争论中。

母亲莎拉说:“我的人生宛如建筑物着火,我的一个女儿在里面,而唯一能救她的机会,是派我的另一个女儿上场,因为只有她认识路。

”“那合法吗?合乎道德吗?那是疯狂的、愚蠢的,还是残酷的主意?我不知道。

可是,我衷心相信那是对的!”作为母亲,爱孩子是本能。

就像她以前说的那样“在以前的人生里,我是个民事律师,我一度相信自己真的想做律师,可那是在我收到学步的孩子递给我一把压坏的紫罗兰之前,在我了解到一个小孩的微笑宛如刺青,是擦不掉的艺术之前”,为了孩子,她可以放弃她的理想。

社会文化取向的人格思想及其对人格教育的启示

社会文化取向的人格思想及其对人格教育的启示

社会文化取向的人格思想及其对人格教育的启示人格是指一个人的特质的综合体,而这些稳定的特质会在不同情境、不同时间影响人的行为模式。

人格的社会文化取向(Socialculturalper-spective)强调个体所处的社会文化、亚文化环境及社会结构、社会制度对人格和行为的决定性作用。

其基本假设是文化不应只看作是影响人格形成过程的因素之一,人格本身就是社会文化的产物。

采用的主要研究方法是考察个人行为模式与所处的文化背景的关系。

社会文化取向人格思想将人格置于更广阔的背景中,从动态的角度理解人格问题,将人重新放回其生活的环境中,使人更加真实,随着其研究的不断深入,必将对人格理论产生更深远的影响。

社会文化取向的人格思想无疑会对现代人格教育具有借鉴意义。

1.社会文化取向人格思想1.1人格的文化决定论1.1.1人类文化学派观点人格的文化决定论人类文化学派的代表人物是美国文化人类学之父博厄斯和他的学生米德、本尼迪克特和萨丕尔等人。

博厄斯认为,决定人类行为习惯的不是遗传因素,而是文化因素,强调“通过对文化决定人格的研究,可以解释不同的社会行为模式,使文化与社会行为真正结合起来”。

米德、本尼迪克特和萨丕尔则将心理学中精神分析理论的观念引入人类学领域进行研究,全面阐述了文化塑造人格的思想。

概括而言,这一学派的观点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首先,不同的文化塑造不同的人格。

人类之所以有各种不同的行为模式,是由各自独特的文化背景决定的。

文化给个人提供了生活的素材,个人正是被局限在这种素材中发展。

在长期的生活过程中,形成了符合自己文化特点的人格特征。

其次,童年期的教养方式和社会环境对人格形成起决定性的作用。

他们认为:“人类本质确有使人难以置信的适应性,他们对于不同的文化可以精确恰当地分别做出反应,所以不同文化中个体间的差异也和同一文化中的个体之间的差异一样,几乎无例外地受各种条件的影响,尤其是童年的早期经历而各种条件又是受文化所决定”。

社会心理学 第四章 社会角色

社会心理学 第四章  社会角色
占有与他人地位相联系的一定地位。当个体根据 他在社会上所处的地位而实现自己的权利和义务 时,他就扮演着相应的角色。”
地位——角色
森田清美将角色分为: 群体性角色代表了位置的概念,是观察家 庭内各个位置与家庭群体的整体关系时的 概念,如户主、主妇、成员; 关系性角色是从群体关系角色来观察各个 位置时的概念,每个家庭都有n-1个关系 性角色,n代表群体成员数,如一个三口之家
38
心理差异

性别心理特征,主要指男性与女性心理特征的差 异。 要理解这种差异,必须把握两点:1.男性与女性 的心理特征并无绝对差异,只有相对差异;2.性 别心理差异并不能说明每一个体(无论男性或女 性)的情况。

39

男女性别的差异 1、男性在年轻时会交很多朋友,但女性过了中年以后才会有更多的朋友。 2、约有25%的男性,在第一次约会时就爱上对方,但女性到了第四次约会,才有15%爱上对方 3、女性作决定的速度比男性快。 4、入学前到中学期的男孩子比女孩子更爱支配别人。成年后婚姻生活越长久,妻子就越成为被 支配者。 5、男性时常害怕爱侣会被杀或自杀,而女性则常常害怕爱侣会遭受意外的事故或年老死去。 6、男人喜欢冲锋式的工作,间隔休息,而女人则喜欢以同一个节奏工作。 7、大多数对成年人所做的调查都显示,男性和女性爱搬弄是非、制造谣言的程度是一样的。 8、阻止犯罪的研究显示,遇到坏人时反抗的女性比男性多25%。 9、约有2/3或4/5的酗酒者是男性。十个丈夫中,只有一个会与酗酒的妻子生活;但十个妻子中, 却有九个会继续与酗酒的丈夫生活。 10、犯罪的单身男性比已婚男性多,而犯罪的单身女性则比已婚女性少。 11、声称快乐满足的已婚男性几乎是单身男性的两倍。但已婚的女性却比单身女性更常表示不快 乐,不管有无孩子。 12、流产的胚胎大多是男孩。 13、关于做梦。男性较经常梦见陌生环境里的陌生男人,一般多与暴力有关,即使梦见女性,多 半与性爱有关。女性在梦境中,总是梦见熟识环境里的朋友和亲人。女性的梦境通常在户外,气 氛大多友善,除非是月经来临前,这时女性做梦时会觉得懊恼和紧张厌烦。 14、女人喜欢隐藏她们最深的感情,而男性喜欢让对方知道。如果你问一个男人“这个面包是哪 里买来的?”他会告诉你;而把这个问题问一个女人,她通常会反问“有什么问题吗?” 15、女人到家门口才掏出开门的钥匙,而男人早就掏了出来。女人划火柴时,总是把火柴划出, 而男人总是划入,也许是女人怕烧到自己。 16、一家德国报纸组织了一次测验,在慕尼黑的一间商店里装了一面长镜,然后观察经过长镜的 男女,看他们有着怎样的反应。在8小时的观察中,共有1620个女人经过这面长镜,1/3停下来短 暂望她们自己;而差不多所有600个经过长镜的男人,都停下来好好望自己,大多数又往后望, 40 看看是否被人注意

社会性格研究现状

社会性格研究现状

社会性格研究现状作者:王婷来源:《新教育时代·教师版》2018年第46期“性格”是一个心理学的概念,在英语世界中,“性格”这个概念(Character)来源于拉丁文charakter一词,意为铭刻、标记、特性,即用以表示人和事物的特征。

社会性格是指在共同的生活背景和相似的职业经历的基础上形成的,为大多数人所共有的性格特质。

社会性格的概念不是指某一文化中大多数人的性格特征的简单总和,从这个意义上讲,社会性格不是统计学概念。

社会性格方面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心理学、人类学和社会学等领域。

[1]一、心理学领域的相关研究1.弗洛伊德的性格动力学理论。

弗洛伊德把人的性格分为本我、自我、超我三个结构层次,认为性格对人的行为的驱动源于力比多的外显,性格发展的基本动力是本能,尤其是性本能。

性格伴随着性的发展而发展,性格发展的阶段受性的因素支配,他所指的“性”涵义是很广泛的,除了与生殖活动有关以外,还包括能直接或间接引起有机体快感的一切活动。

[2]2.赖希的性格盔甲学说。

赖希认为“性格盔甲”是人的性格中的一种“自我保护装置”,其功能主要是对付外部压力和威胁,压抑自身的冲动和焦躁。

赖希的性格结构理论改造了弗洛伊德的动力学性格理论,将性格结构理论与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构成理论相结合,以说明特定社会中人类性格结构的成因,其性格研究的视角已经逐渐从人类个体的生理本能开始转向宏观的社会历史。

[3]3.弗洛姆的社会性格理论。

20世纪40年代,埃利希·弗洛姆明确提出“社会性格”的概念。

他认为人在本质上并不是孤立的个体存在,而存在于人与他人、人与自然、人与自己的关系之中。

因此,性格的根本基础并不在各种类型的力比多中,而是在特殊的人与世界关系中。

弗洛姆将人置于宏观的社会环境下来考察其性格的形成机制与社会功能,并对性格进行了类型区分——个体性格与社会性格。

“个体性格”描述的是个体相对于他人的性格特殊性,而“社会性格”描述的是由个人所组成的群体的性格相似性。

人格心理学讲义-第六章(免费)

人格心理学讲义-第六章(免费)

第六章交互作用论情景论强调后天的环境,特别是社会文化环境对人格的决定作用。

情景论者批判特质论,认为特质论所说的那具有跨情景普通性和跨时间稳定性的特质是不存在的,因为人的行为主要取决于他所处的情景。

情景论与特质论产生了激烈的论战,最终谁也没有战胜对方通过相互的综合,形成了交互作用论。

交互作用论主张人的行为是个人特质与环境因素交互作用的结果。

早在20世纪三四十年代,新精神分析内部就有卡丁纳和林顿的人格与文化交互作用论。

沙利文的人际互动的人格发展论,后来有莫里的压力与需要的交互作用的当代研究。

本章将从早期的交互作用论谈起,然而介绍情景论及其与特质论的争论,最后介绍交互作用论研究的发展。

第一节人格与文化的交互作用论早期的交互作用论实际上源于一种特殊的情景论,即包亚士及其弟子们的文化决定论。

卡丁纳等人在这种理论基础上,结合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发展了最初的交互作用论。

一、人格的文化决定论文化人类学从文化的角度出发,对人格的形成发展作出了独特的解释。

其代表人物有马林诺夫斯基、包亚士以及本尼迪克特和米德等人,他们主张人格是由文化塑造的,其理论就是文化决定论。

1.马林诺夫斯基(D.K.Malinowski,1884-1942)是一位对心理学深具影响的人类学家。

在1913年弗洛伊德出版《图腾与禁忌》之后的第二年,他就赴罗布思德群岛,进行跨文化的研究,以检验弗洛伊德“欧底帕斯情结”的普遍性。

经过研究他认为弗洛伊德的欧底帕斯情结仅适用于父权制社会,并不适用美拉尼西亚人那种母系社会。

他指出儿童对其教管者怀有敌意的情绪可能是普遍存在的,影响亲子关系及其儿童人格发展的不是“性”这样的本能因素,而是文化中的家庭制度、家庭组织以及教养方式。

这种思想启发人们重视文化对人格的作用。

2.本尼迪克特(R.F.Benedict,1887-1948)和米德(M.Mead,1901-1978)两人都在哥伦比亚大学从包亚士手中获得了人类学博士学位。

交互作用论

交互作用论

• 鲍亚士 他是人类学研究的一位杰出人物。在《原
始人的心灵》一书中,他提出人的心理因素会受到 文化的塑造,人格只有在理解了个体对文化环境进 行反应的基础上才具有意义。
• 本尼迪克特 在北美研究美国的印第安民俗和宗教。
《文化模式》一书中,描述了两个原始部落的文化 与人格(祖尼文化和夸扣特尔文化)。他认为这两 个原始部落的文化与人格的差异说明每一种文化都 可以归纳出一种与其文化相对应的主导性的人格类 型。
能力和地位等)
• 对社会气氛的感受(个体在某社会环境中感受到的紧张、
压力、友谊或敌意程度等)
从个体的发展来看,个体的早期环境对人格 发展有重要的影响。 1)胎内环境 2)早期环境
洛仑兹 与“印刻效应”及关键期 3)儿童生活的家庭环境的许多因素,如家庭结 构、家庭气氛、父母的教养方式、家庭子女的多 少等都会对儿童人格的发展有影响。
• 既然精神分裂症是由失败的人际关系造成的,治疗措施就首
先要创设良好的人际情境。治疗师尊重患者,与患者建立良 好的医患关系,通过交谈、梦的分析等治疗技术,使患者恢 复健康的人格。沙利文采用他的治疗理论,取得了成效,成 为治疗精神分裂症的权威。
第二节 压力与需要的交互作用理论
• 一、默里简介 • 二、默里的人格理论
研究结果表明:生物因素并不是决定两性心理与行为 差异的决定性因素,相反,社会文化因素在更大程 度上决定着两性角色行为与人格类型。
二、林顿和卡丁纳的文化与人格相互作用论
• 基本观点:在鲍亚士等人关于文化塑造人格的基础
上,进一步探讨文化与人格的相互作用,强调人格 在文化创造和变迁中的能动作用,认为人格是文化 的产物,又是文化的创造者。
• 好的我(good me)的人格意象由人们感到自己

林顿的结构角色论

林顿的结构角色论

林顿的结构角色论
林顿的结构角色论是一种社会科学理论,主要应用于分析国际关系中各国家之间的角色和关系。

该理论是由美国政治学家罗尔夫·林顿于1976年提出的,他认为国际关系中的国家可以被分为三种角色:领导者、支持者和挑战者。

领导者是指那些在国际事务中扮演主导角色的国家,他们通常是大国或者是具有先进技术和经济实力的国家。

支持者则是那些在国际事务中尽力支持领导者并且希望与领导者保持良好关系的国家。

最后,挑战者是那些试图挑战领导者权威或者对领导者的政策和行动持有
不同意见的国家。

林顿的结构角色论强调了国家间的相互依赖性和互动性,认为国家之间的角色决定了它们在国际关系中的行动和决策。

这种理论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国际政治中各国家之间的关系,并且可以为国际合作和冲突解决提供一些启示。

- 1 -。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林顿的“ 基本 人格 型 " 论及 其启 示 理
徐 强
( 南京 师 范 大 学 公共 管理 学 院 , 苏 南京 20 9 ) 江 人格 学派 的主要代表拉 尔夫 ・ 顿从文 化人格 学的研 究视 角提 出 了“ 本人格 型” 林 基 理 论, 以说明不同社会 文化背景下人格的差异 以及在 同一社会文化中受共 同价值观体系支配的人格型态。与此 同时, 用 林 顿还提 出 了“ 身份 人格” 的概 念, 以此作为“ 基本 人格 型” 的对应概念 , 明在 同一社会 中不 同身份群体具 有的人格 型态。 说 这无论对于我们更具体地把握 一个社会的人格型态, 还是进 行人格 的培养都具有积极的借鉴意义。
【 键 词 】 文化 ; 关 人格 ; 本 人 格 型 ; 份 人 格 基 身
【 中图分类号 】 8—2 B2 0
【 文献标 识码 】 A
【 文章编号 】 04 26(00 l- 12 0 10—782 1)107—3
派的主要代表之一 。 他在基于对个体 、 文化和社会关系深刻认识 的基础上 , 倡导对个体 、 文化 和社会之 间的互 动性 的系统研究 。 作为这一研究的具体运用 , 林顿提出了“ 基本人格型” 理论 , 以 用 说 明不 同社会 文化背景下人格 的差异以及在同一社会文化 中受 共同价值观体 系支配的人格型态 。 过对这一理论 的解读 , 通 我们

拉 尔 夫 ・ 顿 ( a h it ,83 15 ) 美 国文 化 人 格 学 林 R I Ln n 19 — 9 3 是 p o

理论背 景
在反应。
林顿的“ 基本人格型” 理论的背景是其独特的文化人格学的 研究视角, 而这一理论研究视角 的确立是基于他对个体 、 文化和 社会之间互动性关 系的深刻理解 和认识。 在林顿看来 , 个体始终是人格的担当者 , 因而个体是人格研 究的合理 出发点。他认为个人的需求与潜能是所有社会 和文化 现象的基础 , 而社会是由个人组织成 的群体 , 文化说到底不过是 社会成员有组织的反复的反应而 已。 这样一来 , 尽管也是从个体 研 究 出发 ,但 鉴 于传 统 的 实验 方 法 没 有 在个 体 与 环境 之 间建 立 有效的联系 , 对个体进行孤立的考察 , 结果它 的有限性 在对个体 人格的临界分析中也就暴露无遗 。因此 , 在个体 、 文化 和社会之 间 的互 动 性 关 系 中对 人 格进 行 系 统 研究 就成 为 必 要 。这 就 意 味 着对人格 的研究不再是在微观意义上 的独立 的个体心理分析 , 而是 在 宏 观意 义 上 的对 人 格 与 外 在社 会 文 化 环境 之 间关 系 的 系 统考 察 。 然而 , 这一研究 的难度又是显而易见的。这是因为对个体 、 文化和社会 的系统研究必须有赖于心理学 、人类学和社会学三 门科 学 学 科 的会 合 。 而此 前 的 心理 学 研 究 人 、 会 学研 究 社 会 , 社 文化 人 类学 研 究 文 化 , 们 彼此 处 于 相互 分 离 状 态 。 顿 希 望通 它 林 过对心理学 、社会学和人类学的研究成果的综合 以及它们的交 叉研究 , 形成一种新型的“ 人类行为科学”从 而展示人格在社会 , 文化背景下 的延续性和变动性 ,在动态 中历史地具体地把握人
二、 基本 内容
基于对不 同社会文化的深刻认识和理解 ,林顿在人类学的 意义上提出了有关人格的几个基本观点。他说 :所有深切了解 “ 非欧洲社会 的人类学家都肯定 以下几点 :1不 同社会的人格标 () 准不同。( ) 2 任何一个社会的成员 , 都会表 现出相 当大的人格差 异 。 3所有 的社会都找得到差异的相 似范 围和许多相 同的人格 () 类型 。” 这一切都表明不 同社会 的成员之 间具有极 大的人格 差 异, 并且具有不同的人格标准。而在 同一社会中 , 不管社会成员 的人格具有何种差异仍 然具有相 同的人格类型 。 林顿认 为 , 只要 有过其他社会经验的人 就不会怀疑不同的社会有不 同的人格标
格 问题 。 要 充 分 理解 林 顿 的 这 一思 想 ,还 必须 了解 文 化人 类 学 研 究
正 是基 于这 样 的 考 虑 ,林 顿 认 为 对特 定 社 会 文 化 的 考 察 就 显得尤为重要。 因为只有弄清不 同社会 文化 的差异 , 才能发现因 这种差异而造成的个体人格的差异。 这种文化相对主义的观点 , 要求我们 在了解个体 人格时 必须 回到 他所 生活 的文化语境之 中。正如他所说 :我们必须非常熟悉其他群体的文化之 后才能 “ 清楚地 了解个人行 为规范和文化规范,进而作为判断个人人格 更深层次的指标 。 而他提出的“ ” 基本人格型 ” 理论就是为了说 明 因不同社会文化 而形成 的某一特定社会形态中共同价值 观体系 下 的人 格 型 态 。 意 味着 有 多 少 种 不 同 的社 会 文 化 , 有 多 少 这 就会 种不 同的“ 基本人格型” 当然 , 。 这并不排斥 在相似 的社会 文化背 景 下 会 形 成 相似 的 “ 基本 人 格 型” 。
在其发展过程中所发生的转向。文化人类学的最为重要 的贡献 在 于揭示 了文化 与人类之间的内在关系 ,然而 ,就人格研究而 言, 2 在 0世纪以前 的文化人类学研究 中主要是 在一般意义上指 认 文化与人格之 间的关联 ,而对文化作用于人格 的内在机制未 能予 以深究 。而在 2 0世纪之后 , 由于文化人类学家大多转向 了 人种学的研究 ,从而将注意力更多地转向了特定社会的文化模 个体行为 、 会特征以及社会组织结构等的研究 , 社 这就有可 可以更好地把握文化人格学家对人格 的理解模式 ,并从 中获得 式 、 能去更深入地探讨不同社会文化背景下不同人格 的状况 以及外 有益 的理 论启 示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