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中国古代天文历法 节气地理基本常识

合集下载

古代文化常识天文历法

古代文化常识天文历法

古代文化常识天文历法古代文化常识:天文历法在古代,天文历法是人们观测和记录天体运行情况的重要工具,也是古人智慧的结晶。

天文历法的发展与古代文化密不可分,它不仅影响了人们的生活和农业生产,还在很大程度上塑造了古代社会的观念和价值体系。

古代天文历法主要包括天文观测、历法编制和天象预测三个方面。

天文观测是通过观测天体运行轨迹、日食月食等现象来推测天体运行规律。

历法编制是根据观测数据和理论推算,制定出一套精确的日期和时间体系。

而天象预测则是根据历法和观测数据,对未来的天体运行和天象变化进行预测。

古代天文观测主要依靠人眼直接观测,通过观察太阳、月亮、星星等天体的位置和行进速度来推算时间和季节。

其中,古代中国的天文观测以观测太阳、月亮和五大行星为主,通过观测它们的位置和亮度变化,确定一年的季节和节气,用来指导农业生产和社会活动。

历法编制是古代天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同文明发展出了各自独特的历法体系。

例如,古埃及人采用的是太阳历,根据太阳在天球上的运行轨迹,将一年分为12个月,每个月30天,再加上5或6天的“无年之日”。

而古希腊人则采用了月亮和太阳的运行周期,将一年分为12个月,每个月由一个满月和一个新月之间的时间间隔确定。

古代中国的历法则采用了农耕文化的特点,以农历为主。

农历是根据月亮的运行周期制定的,一年分为12个月,每个月以朔日(新月)为起点,满月之间的时间间隔为一个月。

农历的优点是与农业生产相结合,便于农民安排农事活动,如种植、收割等。

天象预测是古代天文学的重要应用之一,通过观测历史数据和编制的历法,来预测未来的天体运行和天象变化。

古代中国的天象预测主要包括日食、月食和彗星等现象的预测。

例如,在中国古代,日食被认为是天神的警示,有时与君王的去世或国家的灾难联系在一起。

因此,古代中国的天文学家对日食进行了详细观测和预测,以提前预警。

古代的天文历法是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为古代社会提供了时间和季节的准确度量,也为古代人们对天体运行和宇宙奥秘的探索提供了基础。

中国古代天文历法基础知识 高清

中国古代天文历法基础知识 高清

中国古代天文历法基础知识高清1.引言1.1 概述中国古代天文历法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基础知识对于了解中国古代社会、科学技术以及刻画古代人民观测宇宙的视角有着重要的意义。

古代中国天文历法既包括天文学的理论体系,也包括天文观测的方法和观测结果的应用。

它不仅是中国古代科学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中华民族智慧和文化的结晶。

中国古代天文历法的起源可以追溯到3000多年前的夏朝,随着历代帝王和学者的不断研究和改进,天文历法逐渐成为中国古代社会管理、农业生产、宗教信仰以及文化教育的基础。

孔子曰:“非有君臣父子之亲,不足以利天下;非有时序节法,不足以利父子。

”这表明古代中国人民非常重视天文历法的应用和推广。

中国古代天文历法的主要特点是以天体现象的观测为基础,结合数学、物理等相关学科进行研究。

例如,中国古代天文学家通过对日、月、星等天体轨迹的观测和记录,建立了丰富的天文数据,进而发展出了独特的历法体系,如夏历、商历、周历等。

此外,在中国古代天文历法中,还融入了丰富的哲学思想和宇宙观念。

例如,《易经》中的八卦和六十四卦与宇宙的阴阳、四时、五行等概念相对应,体现了中国古代人民对天体运行规律和人类命运的探索和思考。

中国古代天文历法对现代天文学的影响深远。

它的精细观测和系统整理,不仅为中国古代社会的农业、军事、航海等活动提供了重要依据,还为后世的天文学研究奠定了基础。

例如,在中国古代的天文学体系中,包含了多项精确而独特的观测方法和仪器,如浑仪、水运仪等,为后世的天文观测技术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启示。

总之,中国古代天文历法是中国古代文化的瑰宝,它不仅为古代人民观测宇宙、把握时间、实现社会管理等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更为现代天文学研究提供了丰富而珍贵的遗产。

通过对中国古代天文历法基础知识的深入了解,我们可以更好地探索古代人类智慧的传承与发展,也能够更加全面地认识和理解中国古代文化的独特魅力。

1.2文章结构文章结构部分的内容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在叙述中国古代天文历法基础知识之前,首先应该对整篇文章的结构进行一个简要的介绍,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文章的内容和组织。

中国古代的天文与历法常识(二)

中国古代的天文与历法常识(二)

中国古代的天文与历法常识第二部分历法知识一、夏历、殷历、周历夏历、殷历、周历是我国先秦时期使用的三种历法,也叫夏正,殷正,周正,合称“三正”。

这三种历法的主要区别在于岁首月建不同,即正月的时间不同。

古人把十二地支与十二个月结合起来,以冬至所在的月份为子月,依次类推。

冬至一般是夏历十一月。

周历建子,以子月为正月;殷历建丑,以十二月为正月;夏历建寅,以一月为正月。

秦始皇建亥,以十月为岁首正月。

因时间短,未另计,因而只称夏、商、周三种历法叫三正。

汉武帝太初(前104—前101)年间,颁布了太初历法,此后两千多年来基本上用的是夏历,即农历。

二、阴历、阳历、阴阳历世界上的历法比较多,比较通行的是阴历、阳历、阴阳历。

阴历也叫“太阴历”,有些地方叫月亮年,是按照月亮圆缺的一个周期为一个月,十二个月为一年。

这种历法只管月亮圆缺,不管四季寒暑变化。

由于月亮圆缺的周期只有二十九天半,每年只有354天,和回归年相比每年少11天多,三年就少30多天,因此,它的过年月份不固定,每隔三年要换一次。

这种历法在大部分地方已被淘汰,现在只有信仰伊斯兰教的国家或地区在宗教活动中还使用。

阳历也叫太阳历,公历。

现代天文学把用公历计算的年,叫太阳年。

太阳年以地球绕太阳一周(一回归年365天5小时48分40秒)为一年。

为方便计,以365天为一年,叫平年。

余下的时间,每四年加一天,这一年叫闰年。

但这样,每四年又亏44分56秒。

所以每400年少三个闰年。

阳历的4、6、9、11是小月,30天;2月28天(平年);其余的月份是大月,3]天。

太阳年的特点是年的长短依据天象,平均长度等于回归年,月的长短与月亮圆缺无关,节气比较固定,每月两个,前半月在6号前后,后半月在21号前后。

阴阳历也叫阴阳合历,是我国长期使用的农历,也叫夏历,阴历(与前述纯阴历不同)。

阴阳历的月平均长度接近“朔望月”。

年的平均长度接近“回归年”。

“朔望月”是指月亮绕地球一周的时间,为29天12小时44分03秒。

第二讲 中国古代的天文历法和地理知识之一

第二讲  中国古代的天文历法和地理知识之一

(四)古代记录时间的 方法
1、纪年 、
① 年次纪年法
这是我国古代最早的纪年法,即按国君即位的年次 纪年。 《左传》是传《春秋》的,而《春秋》是鲁国的国 史,因此,《左传》是以鲁国国君在位的年次来纪 年的。从鲁隐公即位记起,然后是桓公、庄公、闵 公等。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中记事则以赵国国君在位 年次纪年,如“赵惠文王十六年,廉颇为赵将。” 《史记·齐太公世家》中记事则以齐国国君在位年次 纪年,如“襄公八年,伐纪,纪迁去其邑。”“桓 公五年,伐鲁,鲁将师败。”
② 十二时辰纪时法
汉武帝时,把一天分为十二个时段,并用十二地支,即十二 辰来代指它们,叫十二时辰。 子时(23—1) 丑时(1—3) 寅时(3—5) 卯时(5—7) 辰时(7—9) 巳时(9—11) 午时(11—13)未时(13—15)申时(15—17) 酉时(17—19)戌时(19—21)亥时(21—23) 很多习惯说法即由此而来:24点被称为夜半、子夜,12点被 称为中午、正午时分,上班被称为点卯。 唐宋时把十二个时辰中的每个时辰细分为初、正两个小时辰, 便形成了一昼夜24小时的纪时制。
③ 岁星纪年法
春秋战国时期群雄并立,各国分别按本国国君即位 年次纪年较混乱,因此产生了以天象纪年的岁星纪 年法。 岁星即木星,约十二年在星空中绕行一周。 古人把黄道附近一周天分为十二等分,自西向东命 名为星纪、玄枵 、诹訾、降娄、大梁、实沈、鹑首、 鹑火、鹑尾、寿星、大火、析木等十二次。 岁星每年行经一个星次,运行到哪里,便记为“岁 在ΧΧ”,十二年周而复始。
② 地支纪月
春秋战国时把十二月和十二地支相配来纪月,每个 地支前要加上一个“建”字,以冬至所在的十一月 (夏历)配子,称建子之月。 地支纪月依次为:十一月(建子之月)、十二月 (建丑之月)、正月(建寅之月)、二月(建卯之 月)、三月(建辰之月)、四月(建巳之月)、五 月(建午之月)、六月(建未之月)、七月(建申 之月)、八月(建酉之月)、九月(建戌之月)、 十月(建亥之月)。

中国古代天文历法及其他常识

中国古代天文历法及其他常识

• 2.阴历
• 阴历,是根据月相圆缺变化的 周期(即朔望月)来制订的。 因古人称月亮为太阴,所以又 有太阴历之称,是纯粹的阴历。
• 阳历,是以地球绕太阳运动作为根 据的历法。它以地球绕太阳一周 (一回归年)为一年,一回归年的 长度是365.2422日,也就是365天 5小时48分46 秒。
• 它以365天为一年,积累4年其零 数共有23小时15分4秒,大约等于 一天,所以每4年增加1天,加在2 月的末尾,得366天,就是闰年。
• 现在说天文,一讲就是"大爆炸", 就是"黑洞",早已脱离古时有诗意 的广寒宫和神话般的牛郎织女了。 这样的天文,要"人人皆知",诚斯 难矣。
• 二、古代天文学的常识
• (一)五纬与七政
• 古人把实际观测到的五个行星金木 水火土合起来称为五纬。又称五执。
• 《史记•天官书》:“ 天有五星, 地有五行。”
• 古人把日月和金木水火土五星合起 来称为七政或七曜。
• 中国古代有七曜日,在西方与之对 应的就是Sunday,Monday, Tuesday……Saturday的七天。
• 七曜之说影响颇广,直到现在,日、 韩等国日历,还用日、月、金、木、 水、火、土来表示一周的七天。
• 金星,又名太白、殷星、太正、荧 星、明星 ,因为它光色银白,亮 度特强。
• 如日食是上帝对当政者的警告。
• 彗星俗称扫帚星,彗星袭月即彗星 的光芒扫过月亮,按迷信的说法是 重大灾难的征兆。如《唐雎不辱使 命》:“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 袭月。”
• 如,“白虹贯日”:“虹”实际上 是“晕”,大气中的光学现象。这 种现象的出现,往往是天气将要变 化的预兆,可是古人却把这种自然 现象视作人间将要发生异常事情的 预兆。

中国古代的天文与历法常识

中国古代的天文与历法常识

中国古代的天文与历法常识第一部分天文知识一、天文简史天文学以与人类的生产、生活紧密相关,是自然科学中发展得最早的一门科学。

原始社会的新石器时代是我国天文学的萌芽阶段。

当时的人们开始注意到太阳升落、月亮圆缺的变化,从而产生了时间和方向的概念。

从考古发掘看,半坡氏族的房屋都向南开门,一些氏族的墓穴也都向着同一个方向。

人们还在陶器上绘制了太阳、月亮乃至星辰的纹样。

进入奴隶社会以后,天文学逐步得到发展。

相传在夏朝已有历法,所以,今天还把农历称为“夏历”。

根据甲骨文的记载,商代将一年分为春、秋两个季节,平年有十二个月,闰年有十三个月,大月三十天,小月二十九天。

商代甲骨文中还有世界上关于日食、月食的最早记录。

西周已设专门人员管理计时仪器和进行天象观测。

春秋时期,人们已能由月亮的位置推出每月太阳的位置,在此基础上建立了二十八宿体系。

根据《春秋》一书的记载,当时已将一年分为春、夏、秋、冬四季。

在同一书中还记有“鲁文公十四年(公元前613年)秋七月,有星孛于北斗”。

这是世界上关于哈雷彗星的最早记录。

在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里,我国天文学取得了辉煌的成就。

战国时期的甘德、石申撰写了世界上最早的天文学著作,后人将他们的著作合在一起称为《甘石星经》。

随着天文观测的进步,人们创造了二十四节气,使天文学更好地服务于农业生产。

秦汉时期,天文学有了长足进展。

全国制定统一的历法。

西汉武帝时,司马迁参与改定的《太初历》,具有节气、闰法、朔晦、交食周期等内容,显示了很高的水平。

这一时期还制作了浑仪、浑象等重要的观测仪器,对后世有深远影响。

特别是两汉时期,在天文学理论上,人们对宇宙的认识逐步深化。

先是提出“浑天说”,认为“浑天如鸡子,天体圆如弹丸,地如鸡子中黄,孤居于内”,即将宇宙比喻为鸡蛋,地球如同蛋黄浮在宇宙中。

进而又有人提出“宣夜说”,认为“天”没有固定的天穹,而是无边无涯。

这实际上是说宇宙空间是无限的。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天文学仍有所发展。

古代文化常识天文历法

古代文化常识天文历法

山河地理
【江河】古代许多文章中专指长江、黄河。 如《鸿门宴》:“将军战河南,臣战河北。”《过秦论》: “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 【西河】又称河西,黄河以西的地区,今陕西一带。 如《廉颇蔺相如列传》:“会于西河外渑池。”《过秦 论》:“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 【河外】黄河以西以南的地区,今陕西、河南一带。 【河东】黄河以东的地区,今山西一带。同“河内”。
四时
指春夏秋冬四季。 农历以正月、二、三月为春季,分别
称作孟春、仲春、季春; 以四月、五月、六月为夏季,分别
称作孟夏、仲夏、季夏; 秋季、冬季以此类推。
【干支纪年法】天干地支
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 壬、癸;
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 申、酉、戌、亥。
十干和十二支依次相配,组成六十个基本单 位,古人以此作为年、月、日、时的序号, 叫“干支纪法”。如《冯婉贞》:“咸丰庚 申,英法联军白海入侵。”
【山水阴阳】
古代以山南、水北为阳,以山北、水南为阴。 《愚公移山》:“指通豫南,达于汉
阴。”“汉阴”指汉水南面。《登泰山记》: “泰山之阳,汶水西流;其阴,济水东流。” 《游褒禅山记》:“所谓华阳洞者,以其乃 华山之阳名之也。”
三、科举制度
科举前的汉代察举制度
【察举】汉代选拔官吏制度的一种形式。察举有考察、 推举的意思,又叫荐举。由侯国、州郡的地方长官在辖 区内随时考察、选取人才,推荐给上级或中央,经过试 用考核,再任命官职。《陈情表》:“前太守臣逵,察 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
【纪时法】
(1)天色纪时法。古人最初是根据天色的变化 将一昼夜划分为十二个时辰,它们的名称是: 夜半、鸡鸣、平旦、日出、食时、隅中、日 中、日昳(die)、晡(bu)时、日入、黄昏、人 定。 如《孔雀东南飞》:“鸡鸣入机织,夜夜不 得息。”“奄奄黄昏后,寂寂人定初。”

古代文化常识天文历法(古代的天文历法)

古代文化常识天文历法(古代的天文历法)

古代文化常识天文历法(古代的天文历法)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古代文化常识天文历法,以及古代的天文历法对应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文库喔。

本文目录:1、我国古代的天文历法具体都有哪些?2、古代天文历法是什么?(如:初阳,四时)3、天文历是什么4、中国古代的天文与历法5、古代中国天文历法我国古代的天文历法具体都有哪些?我国古代的天文历法,就是在阴阳五行学说的协助下发展起来的。

我国古代有很多与“气”有关的概念,如节气,气候,气化,气势,气质,运气等。

如果仔细分析这些概念就会发现,气是有属性的,在宇宙间没有无属性的中性的气存在。

气由阴气和阴气组成。

后世将阴阳作为哲学概念应用得十分广泛,但追本求源,阴阳的观念最早只是起源于历法和季节的变化。

古人以为,气候的变化是由于阴阳二气的作用,阳气代表热,阴气代表冷。

宇宙间阴阳二气相互作用,发生交替的变化,便反映在一年四季的变化上。

夏季炎热时,属于纯阳。

冬季寒冷时,属于纯阴。

阳气和阴气互为消长,春季阳气增长,阴气衰弱。

当阳气达到极盛时就是夏至,由此发生逆转,阴气渐升,阳气下降;当阴气达到极盛时就是冬至,这时再次发生逆转,阳气上升,阴气下降,完成了一个周期的交替变化。

五行是指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

在我国古代,人们对于五行的看法与后世哲学上的五行几乎完全不同。

古人认为,五行就是一年或一个收获季节中的5个时节。

这一说法在上古文献中记载更直接。

例如,《吕氏春秋》就把五行直接称为五气,也就是将一年分为5个时节之义。

又如,《左传·昭公元年》记载:年“分为四时,序为五节。

”而《管子·五行篇》则说:“作立五行,以正天时,五官以正人位。

”可见上古均是将五行解释成时节或节气。

古人用直观的5种物质的名称给五种太阳行度命名,就如以十二生肖给日期命名一样,符合古人朴素的思想观念。

五行之间的生克制化,同样具有天文学意义。

五行相生,又叫“生数序五行”,其含义是后一个行是由前一个行生出来的,以至于逐个相生,形成一个循环系列,周而复始。

古代的天文和历法古代的天文和历法-精华打印版

古代的天文和历法古代的天文和历法-精华打印版

古代的天文和历法2016-03-30琅琊王观止小学堂在中国古代,天文历法对指导百姓的生活起到很重要的作用。

清代学者顾炎武在《日知录》(卷三十)里说:“三代以上,人人皆知天文。

‘七月流火’,农夫之辞也;‘三星在户’,妇人之语也;‘月离于毕’,戍卒之作也;‘龙尾伏辰’,儿童之谣也。

后世文人学士,有问之而茫然不知者矣。

”顾炎武说的“人人皆知”,大概有些夸张,但是说明古时天象跟人们的生活关系相当密切。

古代人民根据天文来制定历法,从而指导农业生产;根据天象,来预测吉凶,从而决定事情是否要做。

《尚书•尧典》记载:乃命羲和,钦若昊天,历象日月星辰,敬授民时。

……日中,星鸟,以殷仲春。

……日永,星火,以正仲夏。

……宵中,星虚,以殷仲秋。

日短,星昴,以正仲冬。

……朞三百有六旬有六日,以闰月定四时,成岁。

”古代的文学作品,也都记录了大量的天文历法词语,了解一些天文历法词语,对读懂古文,也会起到很重要的作用。

一、天文知识1、七政:古人把日月和金(Venus)木(Jupiter)水(Mercury)火(Mars)土(Saturn)五颗行星称为七政或七曜。

政者,正也,正方位也。

曜者,闪耀也。

在观感上,以上七颗天体物给人的感觉比较明亮,所以古人称其为曜。

金木水火土是是根据五行说定的名称,古人认为岁星为木之精,荧惑为火之精,填星为土之精,太白为金之精,辰星为水之精。

古人把七天作为一个周期,分别称为日曜日、月曜日、火曜日、水曜日、木曜日、金曜日、土曜日,分别对应周日至周六,这一星期的称法还在日语中使用。

谈到五颗行星的运行,不能不知道“黄道”。

所谓黄道,就是地球绕太阳公转的轨道。

古人以地球为中心观察太阳的运行,他们设想了一个天球,这个黄道就是以地球为中心,太阳运行一周在天球上所经历的路线。

我国先民很早就观测到五颗行星在黄道上的运动轨迹,木星最受人注意,约在公元前两千多年前,人们就测得它十二年绕天一周,于是创十二次(每年木星在一次)法,用来记岁。

我国古代天文地理基本知识

我国古代天文地理基本知识

我国古代天文地理基本知识一、长沙彗星图我国古代天文学从原始社会就开始萌芽了。

公元前24世纪的帝尧时代,就设立了专职的天文官,专门从事"观象授时"。

早在仰韶文化时期,人们就描绘了光芒四射的太阳形象,进而对太阳上的变化也屡有记载,描绘出太阳边缘有大小如同弹丸、成倾斜形状的太阳黑子。

公元16世纪前,天文学在欧洲的发展一直很缓慢,在从2世纪到16世纪的1000多年中,更是几乎处于停滞状态。

在此期间,我国天文学得到了稳步的发展,取得了辉煌的成就。

我国古代天文学的成就大体可归纳为三个方面,即:天象观察、仪器制作和编订历法。

长沙彗星图二、长沙彗星图我国最早的天象观察,可以追溯到好几千年以前。

无论是对太阳、月亮、行星、彗星、新星、恒星,以及日食和月食、太阳黑子、日珥、流星雨等罕见天象,都有着悠久而丰富的记载,观察仔细、??讶的程度,这些记载至今仍具有很高的科学价值。

在我国河南安阳出土的殷墟甲骨文中,已有丰富的天文象现的记载。

这表明远在公元前14世纪时,我们祖先的天文学已很发达了。

举世公认,我国有世界上最早最完整的天象记载。

我国是欧洲文艺复兴以前天文现象最精确的观测者和记录的最好保存者。

我国古代在创制天文仪器方面,也做出了杰出的贡献,创造性地设计和制造了许多种精巧的观察和测量仪器。

我国最古老、最简单的天文仪器是土圭,也叫圭表。

它是用来度量日影长短的,它最初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有的,已无从考证。

此外,西汉的落下闳改制了浑仪,这种我国古代测量天体位臵的主要仪器,几乎历代都有改进。

东汉的张衡创制了世界上第一架利用水利作为动力的浑象。

元代的郭守敬先后创制和改进了10多种天文仪器,如简仪、高表、仰仪等。

三、折叠编辑本段登封观星台世界天文史学界公认,我国对哈雷彗星观测记录久远、详尽,无哪个国家可比。

我国公元前240年的彗星记载,被认为是世界上最早的哈雷彗星记录从那时起到1986年,哈雷彗星共回归了30次,我国都有记录。

古代文化常识——天文历法与古代地理

古代文化常识——天文历法与古代地理

古代文化常识——天文历法与古代地理天文历法中国是世界上天文学起步最早、发展最快的国家之一,天文学也是我国古代最发达的四门自然科学之一,其他包括农学、医学和数学,天文学方面屡有革新的优良历法、令人惊羡的发明创造、卓有见识的宇宙观等,在世界天文学发展史上,无不占据重要的地位。

1.天文名词解释【星宿(xiù)】古代把星座称作星宿。

古人认为人间有功名的人是天上星宿降生的。

【二十八宿】又叫二十八舍或二十八星,是古人为观测日、月、五星运行而划分的二十八个星区,说明日、月、五星运行所到的位置。

每宿包含若干颗恒星。

二十八宿的名称自西向东排列为:东方苍龙七宿(角、亢kǎng、氐dī、房、心、尾、箕);北方玄武七宿(斗、牛、女、虚、危、室、壁);西方白虎七宿(奎、娄、胃、昴mǎo、毕、觜zī、参shēn);南方朱雀七宿(井、鬼、柳、星、张、翼、轸zhēn)。

【四象】参见“二十八宿”条。

古人把东、北、西、南四方每一方的七宿想象为四种动物形象,叫作四象。

东方七宿如同飞舞在春天夏初夜空的巨龙,故而称为东官苍龙;北方七宿似蛇、龟出现在夏天秋初的夜空,故而称为北官玄武;西方七宿犹猛虎跃出深秋初冬的夜空,故而称为西官白虎;南方七宿像一展翅飞翔的朱雀,出现在寒冬早春的夜空,故而称为南官朱雀。

【分野】古代占星家为了用天象变化来占卜人间的吉凶祸福,将天上星空区域与地上的国州互相对应,称作分野。

具体说就是把某星宿当作某封国的分野,某星宿当作某州的分野,或反过来把某国当作某星宿的分野,某州当作某星宿的分野。

二十八宿与国分野如下:星宿:角亢氐房心尾箕斗牛女虚危室壁奎娄胃昴毕觜参井鬼柳星张翼轸国:郑宋燕越吴齐卫鲁魏赵秦周楚州:兖州豫州幽州江湖扬州青州并州徐州冀州益州雍州三河荆州【昴宿】西方白虎七宿的第四宿,由七颗星组成,又称旄头(旗头的意思)。

【参商】参指西官白虎七宿中的参宿,商指东官苍龙七宿中的心宿,是心宿的别称。

参宿在西,心宿在东,二者在星空中此出彼没,彼出此没,因此常用来喻人分离不得相见。

古代文化常识(天文、历法)

古代文化常识(天文、历法)

古代文化常识(天文、历法)一、天文我们现在学习古代汉语不是要系统学习我国古代的天文学,而是为了提高阅读古书的能力,需要了解古书中一些常见的天文基本概念。

所以接下来就七政、二十八宿、四象、三垣、十二次、分野分别加以叙述。

(一)七政古人把日月和金木水火土五星合起来称为七政或七曜。

金木水火土五星是古人实际观测到的五个行星,它们又合起来称为五纬。

1、金星:古曰明星,又名太白。

金星黎明见于东方叫启明;黄昏见于西方叫长庚。

2、木星:古名歲(岁)星。

古人认为歲星十二年绕天一周,每年行经一个特定的星空区域,并据以纪年。

3、水星:一名辰星。

4、火星:古名荧惑。

5、土星:古名镇星或填星。

(二)二十八宿古人观测日月五星的运行是以恒星为背景的,这是因为古人觉得恒星相互间的位置恒久不变,可以利用它们做标志来说明日月五星运行所到的位置。

经过长期的观测,古人先后选择了黄道赤道附近的二十八个星宿作为“坐标”,称为二十八宿:东方苍龙七宿角亢氏房心尾箕北方玄武七宿斗牛女虚危室壁西方白虎七宿奎娄胃昂毕觜参南方朱雀七宿井鬼柳星张翼轸(三)四象东方苍龙、北方玄武(龟蛇)、西方白虎、南方朱雀,古人把每一方的七宿联系起来想像成四种动物形象,叫做四象。

(四)三垣古代对星空的分区,除了二十八宿外,还有所谓三垣,即紫薇垣、太微垣、天市垣。

1、紫薇垣:古人在黄河流域常见的北天上空,以北极星为标准,集合周围其他各星,合为的一区。

2、太微垣:在紫薇垣外,在星张翼轸以北的星区。

3、天市垣:在房心尾箕斗以北的星区。

(五)北斗北斗是由天枢、天璇、天玑、天权、玉衡、开阳、摇光七星组成。

把天璇、天枢连成直线并延长五倍的距离,就可以找到北极星,而北极星是北方的标志。

北斗星在不同的季节和夜晚不同的时间,出现于天空不同的方位,人们看起来它在围绕着北极星转动,所以古人又根据初昏时斗柄所指的方向来决定季节:斗柄指东,天下皆春;斗柄指南,天下皆夏;斗柄指西,天下皆秋;斗柄指北,天下皆冬。

从黄帝内经说古天文历法基础知识

从黄帝内经说古天文历法基础知识

从黄帝内经说古天文历法基础知识一、古天文历法基础知识在古代,人们对天文学和历法学有着浓厚的兴趣。

《黄帝内经》是中国古代一部著名的医学典籍,其中涉及到了许多关于天文历法的知识。

本文将从黄帝内经的角度,探讨古天文历法的基础知识。

1.1 天体的分类在古代,人们将天空中的物体分为三类:星、辰、宿。

星是指自然界中的恒星,如太阳、月亮等;辰是指二十八宿,即东方七宿、南方七宿、西方七宿、北方七宿;宿是指十二地支中的一个地支所对应的星群,如子鼠、丑牛等。

这些天体在古代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1.2 历法的基本概念历法是指用来计算时间的一种方法。

在古代,人们根据天体的运动规律制定了许多不同的历法。

其中最著名的有太初历、大明历、黄历等。

这些历法都有其独特的特点和适用范围。

二、天文观测与预测2.1 天文观测的方法古代人们通过观察天体的位置、运动轨迹等来了解天文现象。

主要的观测方法有:日晷、浑仪、水运仪等。

这些观测工具可以帮助人们更准确地测量时间和空间。

2.2 天文现象的预测古代人们通过对天文现象的研究,总结出了一些预测方法。

例如,通过观察月亮的变化来预测月相;通过观察五星的运动来预测吉凶祸福等。

这些预测方法在古代人们的生活中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三、历法与农时3.1 农时的划分古代农业社会非常重视农时,因为农时对于农作物的生长和收成都有很大的影响。

古代人们将一年分为二十四节气,每个节气对应着不同的农事活动。

例如,春分时节是播种的好时机,而冬至则是收获的大好时光。

3.2 历法与农事活动的结合古代人们根据天文历法的知识,制定了一系列与农事活动相结合的时间表。

这些时间表可以帮助农民更好地安排农事活动,提高农业生产效率。

例如,春耕、夏种、秋收、冬藏等都是与农时密切相关的重要活动。

四、结语《黄帝内经》中关于古天文历法的知识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历史资料。

通过研究这些知识,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古代人们对天文学和历法学的认识,以及他们如何将这些知识应用于日常生活中。

古代中国的历法和天文知识

古代中国的历法和天文知识

古代中国的历法和天文知识中国的历法和天文知识源远流长,历史上有着丰富的传统和文化积淀。

几千年来,中国人不断探索天文知识,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天文学体系和历法体系。

古代中国的历法分为二十四节气历和黄历两种。

二十四节气历基于日地运动而制定,通过观测太阳位置和大自然的变化,来确定春、夏、秋、冬四季,以及节气的时间。

节气历起源于夏朝,迄今已有四千多年的历史,是中国古代农业生产和文化活动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十四节气分为春分、清明、谷雨、立夏、芒种、夏至、小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立春、雨水、惊蛰、春分、谷雨。

每一个节气都有其独特的含义和文化内涵,比如春分是春天的开始、阴阳平衡的时刻,立夏是夏季的开始,夏至是一年中白天最长的时刻等等。

除了节气历,黄历也是古代中国历法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黄历是一种阴阳五行八字的历法,也称为农历。

农历的月份以农业作物的生长变化和自然界的变化为依据,基于月亮的运动周期而制定。

相较于现代节气历,农历历法具有更强的占时性和实用性,包括婚嫁、出行、开业、修建房屋等各种生活活动都要参考黄历,以获取更加吉利的时间。

黄历的编制和计算非常复杂,除了大小月的调整,还有闰月的设置,以及十二节气、二十四节气等时间的计算等等。

在中国古代历法中,天文学占据了非常重要的地位。

古人对星象和天体运动的研究,涉及到天文学和数学等多个学科。

古代中国有许多著名的天文学家,比如戴衢、乘胜、徐光启等,他们的成就和贡献对于中国古代历法和天文学的发展影响深远。

古代中国的天文学成就主要包括星象学、天文观测学和天体力学等方面。

星象学是古代中国天文学中的一个重要部分,古人通过对星象的研究和观察,以及对其所代表的改变和运动的研究,掌握了一定的天文知识和文化内涵。

古代中国对星座和星系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牛、羊、马、虎、龙、蛇、猴、鸡、狗、猪等十二个星座上。

星座是古代中国人观测星象得出的结果,是一种基于直觉和经验的分类方法。

中国天文日历知识点总结

中国天文日历知识点总结

中国天文日历知识点总结一、中国天文日历概述中国天文日历是中国古代的一种天文学术成果,包括历法和历书两大部分。

历法是依据天文现象和数学规律编绘的日月运行及地球自转引起的时间周期,具有周期性和规律性。

历书是将历法和其他天文、气象、历史、文学等内容结合起来进行编纂的书,其主要功能是引导人们合理利用时间,配合生产劳动和社会生活。

中国古代的天文日历主要包括夏历、商历、周历、秦历、汉历、三国两晋南北朝历、唐历、宋历、元历、明历、清历等,不同历法以地球和太阳的相对运动作为时间计量标准。

其中以秦历、汉历和唐宋历最为完善。

唐宋时期的历法是中国古代天文历法研究的顶峰,对后世的历法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中国天文日历的内容1. 历法中国古代天文日历主要包括夏历、商历、周历、秦历、汉历、唐宋历等多种历法。

其中,夏历与商历以朔作月首,周历以旬作月首,秦历以朔旦定月初,汉历以弦为月首,唐宋历以望为月首。

这些历法都以岁分为历元,以岁分为周期刻画出日月运行的规律。

2. 历书历书是根据历法编纂的一种书籍,主要内容包括历法、年号、节气、节庆、吉凶日等。

历书还涉及其他诸如天文、地理、气象、历史、文学等内容,具有综合性和实用性。

3. 年号中国古代的年号是在历法的基础上确定的。

年号有农历年号和皇帝年号之分,不同时期的年号命名方式各有不同。

年号是古代社会制定的,人们可以通过年号辨别历法、历书的版本及年代。

4. 节气节气是中国古代天文日历中很重要的内容之一,是根据阳历划分出的二十四个时段,每个节气都具有特定的气候现象和时令。

节气在农业生产、风水、文化习俗等方面都具有很大的影响。

5. 节庆节庆是根据历法确定的重大节日,包括春节、清明、端午、中秋等。

这些节庆都与历法和传统文化密切相关,人们通过节庆共同庆祝、纪念和传承文化。

6. 吉凶日古代历书中还有关于吉凶日的记载,这些日子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需要避讳或者重视的特殊日子。

关于吉凶日的记载对人们的生活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中国古代历法常识

中国古代历法常识

中国古代历法常识中国古代历法常识纵观中国古代历法,所包含的内容十分丰富,下面店铺与您分享日月年岁、阴阳合历、纪年法、四时、分至和节气、月建、纪日法、纪时法等内容。

中国古代历法常识一、日月年岁古人经常的观察到的天象是太阳的出没和月亮的盈亏,所以昼夜交替的周期为一“日”,以月相变化的周期为一“月”(现代叫做朔望月).。

年的概念和农业有关,《说文》:“年,熟谷也”。

谷物的成熟周期意味着寒暑往来的周期,也就是地球绕太阳一周的时间,称为太阳年。

在远古,年和岁是有区别的。

“岁”表示今年某一节气到明年同一节气之间的这段时间,而“年”指的是今年正月初一至明年正月初一这段时间。

中国古代历法常识二、阴阳合历以朔望月为单位的历法是阴历,以太阳年为单位的历法是阳历,中国古代的历法不是纯阴历,而是阴阳合历。

平年12个月,有6个大月30天和6个小月29天。

有大小月之分,是因为月相的变化在29-30天之间(精确数值是29.53天)。

每年12个月一共354天,但这个数还不够1个太阳年。

地球绕太阳一周的实际时间是365.2422日,比阴历12个月的总和还多出11天多。

所以阴历每过3年就和实际太阳年相差1个月的时间,所以每3年就要加1个月,称为闰月。

这样是为了使历年的平均时间约等于1个太阳年,并且和自然季节大致符合。

阴阳合历,是调和太阳、地球、月亮的运转周期的历法。

它既要求历法月同朔望月基本相符,又要求历法年同回归年基本相符,是一种综合阴、阳历优点,调合阴、阳历矛盾的历法,所以叫阴阳合历。

我国古代的各种历法和今天使用的农历,都是这种阴阳合历。

中国古代历法常识三、纪年法古代最早的'纪年法是按照王公即位的年次纪年,例如公元前770年是周平王元年、秦襄公八年等。

以元、二、三年序数计算,直到在位者出位。

汉武帝时开始用年号纪元,例如建元元年、元光二年等,更换年号就重新纪元。

这两种纪年法是古代学者所用的传统纪年法。

战国时代,占星家还根据天象纪年,有所谓岁星纪年法、太岁纪年法。

古代历法基础知识——二十四节气

古代历法基础知识——二十四节气

古代历法基础知识——二十四节气一、释义(一)名词解释气候,是指节气和候应各取一字组成的概括天气状况的名词。

古人以五日为候,三候为气,六气为时,四时为岁,每岁二十四节气,七十二候应。

两千多年前,我国就有节气和物候互相参照的完整记录。

黄道:地球一年绕太阳转一周,我们从地球上看成太阳一年在天空中移动365或366圈,太阳这样移动的路线叫做黄道。

节气:一年内太阳在黄道上位置的变化和引起地面气候演变的情况依次分为二十四个节段,每段约半个月时间。

宋王应麟《玉海》:“五日为一候,三候为一气,故一岁有二十四气。

每月的二气,在月首者为节气,在月中者为中气。

”气,指气象、气候,即根据每一个阶段内所特有的气象或物象(如大地上的农作物变化等)以确定各段名称,称为二十四节气。

二十四节气与农业生产有密切关系。

二十四节气反映的是黄河中下游自然季节物候的特征。

(二)字义演变:节,《说文》:“竹约也。

从'竹’,'即’声。

子结切。

”段注:“约,缠束也。

竹节如缠束之状。

引伸为'节省’、'节制’、'节义’字。

又假借为'符卪’字。

”竹节——骨节——时间的节段。

节气之节是二十四个时段的交接点。

又引申为节日,竹节分段有规则,引申为礼仪、礼节——法度、准则——操守等。

气,《说文》:“云气也。

象形。

凡'气’之属皆从'气’。

去既切。

”段注:“'气’、'氣’古今字。

自以'氣’爲'云气’字。

乃又作'餼’爲'廩氣’字矣。

象云起之貌。

”《徐官·古今印史》:“氣,小篆本作'气’。

氣爲火所化,其出必炎上,故象炎上之形。

凡求乞者必於上,因借爲'求乞’字。

'气’、'乞’本同一字也。

后世隶、楷以二字易混,乃省一笔以别之。

”氣,《说文》:“馈客刍米也。

从'米’,'气’声。

《春秋传》曰:'齐人来气诸矦。

清单一 天文、历法、地理基本常识

清单一 天文、历法、地理基本常识

清单一:天文、历法、地理基本常识(一)天文常识1、二十八星宿(二十八舍、二十八宿)二十八星宿是中国古代天文学家为观测日、月、五星运行而划分的二十八个星区,是我国本土天文学创作。

◆作用:日、月、五星运行所到的位置。

◆起始方向:从角宿开始,自西向东排列,与日、月视运动的方向相反。

◆二十八星宿具体如下:北方玄武七宿:斗、牛、女、虚、危、室、壁南方朱雀七宿:井、鬼、柳、星、张、翼、轸西方白虎七宿:奎、娄、胃、昴、毕、觜、参东方青龙七宿:角、亢、氐、房、心、尾、箕每宿包含若干颗恒星。

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曾广泛应用于古代的天文、宗教、文学及星占、星命、风水、择吉等等术数中。

2、四象古人把东、南、西、北四方每一方的七宿想象为四种动物形象,叫做"四象"。

东方七宿为苍龙(青龙),北方七宿为玄武,西方七宿为白虎,南方七宿为朱雀。

3、旄头即昴星。

星名。

二十八宿之一。

西方白虎七宿的第四宿,由七颗星组成。

唐·李贺诗有“秋静见旄头”。

4、参商参指西方白虎七宿中的参宿,商指东方苍龙七宿中的心宿。

参宿在西,心宿在东,二者在星空中此出彼没,彼出此没。

比喻人分离而不得相见。

唐·杜甫诗《赠卫八处士》:人生不相见,动如参与商。

5、壁宿北方玄武七宿中的第七宿,在室宿的东边,很像室宿的墙壁,又称东壁。

唐·张说诗"东壁图书府,西园翰墨林",形容壁宿是天上的图书库。

6、流火流,下行;火,大火星,即东方苍龙七宿中的心宿。

《诗经·七月》:“七月流火,九月授衣。

”这是说大火星的位置已由中天逐渐西降,暑气已退。

7、东曦太阳神名曦和,东曦指初升的太阳。

《促织》:“东曦既驾,僵卧长愁。

”8、月的别称一称银钩、玉钩,以称如钩出月二称玉弓,弓月,以称如弓弦月三称金轮,玉轮,银盘,玉盘,金镜,玉镜,以称满月四称银兔、玉兔、金蟾、银蟾、蟾宫,借月中有兔、蟾之说。

五称桂月,桂轮,桂宫,桂魄,借月中有桂之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5. 古代地理
2. 历法
中国古代天文历法
2
天 文
1. 2. 3. 4. 5. 七政、五纬 二十八宿、四象 三垣 十二次 分野
严浩
中国古代天文历法
3
1、七政、五纬
• 古人把日月和金木水火土称七政,也叫七
曜。其中金木水火土合起来又称五纬。
严浩中国古代天文历法 Nhomakorabea4
1、七政、五纬
1. 金星古称明星,又名太白,这是因为它光色银白,亮度 特强。《诗经》的“子兴视夜,明星有灿”(《郑风· 女 曰鸡鸣》),“昏以为期,明星煌煌”(《陈风· 东门之
• 古人的建立分野的目的在观察天象,以占卜地上 所配州国的吉凶。《论衡》中谈到荧惑守心时就 说:“荧惑,天罚也;心,宋分野也。视当 君。”对野有了解,就可以知道古代作家在写到 某地区时会连写到这个地区相配的星宿。如庚信 《衷哀江南赋》:以鹑首而赐秦,天何为而此 醉,王勃《滕王阁序》,“星分翼轸”,李白 《蜀道难》“扪参历井”。指的就是所描绘的地方 的星宿分野。
二十四节气
季节:四时、八位
气侯现象:惊蛰、清明、小满、芒种 气侯变化:雨水、谷雨、小暑、大暑、
处暑、白露、寒露、霜降、
小雪、大雪、小寒、大寒
八位、十二度、二十四节气
• 马年无春、虎年无春、牛年两春、猴年同春、猪年双春
严浩
中国古代天文历法
40
古 代 节 日
1. 2. 3. 4. 5. 6. 7. 8. 9.
• 辰星,荧惑,镇星(填星)
• “秦始皇之时,十五年彗星四见,久者八十日, 长或竟天。”
严浩 中国古代天文历法 30
历 法
1. 2. 3. 4. 纪年法 纪月法 纪日法 纪时法
严浩
中国古代天文历法
31
纪年法
1.岁星纪年法 2.太岁纪年法 3.干支纪年法 4.王公即位年次纪年法“三十三年春,秦师过周北门。” 5.年号纪年法“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 。” 6.年号干支兼用法 “淳熙丙申至日,予过维扬。”
3.十二次配列国 • 星纪-吴越、 • 玄枵-齐、 • 诹訾-卫、 • 降娄-鲁、 • 大梁-赵、 • 宝沉-晋
• • • • • •
鹑首-秦、 鹑火-周、 鹑尾-楚、 寿星-郑、 大火-宋、 析木-燕
严浩
中国古代天文历法
29
4、二十八野
4.作用:占卜、指明方位
• 《礼记· 表记》:“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 • “天有食之,天子不举,伐鼓于社。” • “日蚀则天子素服而修六官之职。” • 彗星、岁星(纪年),赢、缩
严浩
中国古代天文历法
22
3、十二次 二十八宿
• • • • • • 1.星纪 斗牛女 2.玄枵 女虚危 3.诹訾 危室壁奎 4.降娄 奎娄胃 5.大梁 胃昴毕 6.实沈 毕觜参井 • • • • • • 7.鹑首 井鬼柳 8.鹑火 柳星张 9.鹑尾 张翼轸 10.寿星 轸角亢氐 11.大火 氐房心尾 12.析木 尾箕斗
人日:鸡狗猪羊马牛,剪彩人或镂金箔人,贴在屏 风上或戴在头鬓上。鸡不啼狗不咬,囚犯不能斩。
严浩
中国古代天文历法
45
3、上元
青玉案· 元夕 辛弃疾 东风夜放花千树, 更吹落、星如雨。 宝马雕车香满路。 凤箫声动,玉壶光转, 一夜鱼龙舞。 蛾儿雪柳黄金缕, 笑语盈盈暗香去。 众里寻他千, 蓦然回首,那人却在, 灯火阑珊处。
• 东方苍龙:角亢氐房心尾箕
• 北方玄武:斗扣女虚危室壁
• 西方白虎:奎娄胃昴毕觜参 • 南方朱雀:井鬼柳星张翼轸 • 苍龙、玄武、白虎和朱雀称为四象。
• 古人以二十八宿来观测日月和五个行星的运行。
严浩 中国古代天文历法 20
2、三垣、四象、二十八宿(恒星,不等分)
• 二十八宿不仅用于观测日月五星,有的还是古人 测定岁时季节的观测对象。上古时代,人们认为 初昏时参宿在南方就是春季正月,心宿在正南方 就是夏季五月等。另外,古人还按上述二十八宿 为主体,把黄道附近的一周天按照由西向东的方 向分为 28 个不等分。所以在这个意义上说,二十 八宿就意味着28个不等分的星空区域了。
元日:清净祭器,祭祀祖先、进酒降神,在庭院前燃火、放 爆竹以驱山臊鬼,饮椒柏酒,服桃汤、屠苏酒
严浩
中国古代天文历法
43
2、人日
人日思归
薛道衡
入春才七日,离家已二年。 人归落雁后,思发在花前。 人日寄杜二拾遗 人日题诗寄草堂,遥怜故人思故乡。 柳条弄色不忍见,梅花满枝空断肠!
严浩
中国古代天文历法
44
严浩 中国古代天文历法 9
2、三垣、四象、二十八宿(恒星,不等分)
三垣:紫微垣 、太微垣 、天市垣
东方青龙:角、亢、氐、房、心、尾、箕
北方玄武:斗、牛、女、虚、危、室、壁
西方白虎:奎、娄、胃、昴、毕、觜、参 南方朱雀:井、鬼、柳、星、张、翼、轸
严浩 中国古代天文历法 10
严浩
中国古代天文历法
4、二十八野
2.宿与州的对应:
• 角亢氐-兖州; • 房心-豫州; • • • • • • • 室壁-并州; 奎娄胃-徐州; 昴毕-冀州; 觜参-益州; 井鬼-雍州; 柳星张-三河; 翼轸-荆州
28
• 尾箕-幽州;
• 斗-江湖;
• 牛女-扬州;
• 虚危-青州;
严浩
中国古代天文历法
4、二十八野
严浩
中国古代天文历法
7
2、三垣、四象、二十八宿(恒星,不等分)
• 北斗七星在古代天文也占有重要地位。北斗是由 天枢、天璇、天玑、天权、玉衡、开阳、摇光七 星组成的。古人把这七星联系起来想像成舀酒的 斗形。天枢、天璇、天玑、天权为斗身,古曰魁; 玉衡、开阳、摇光为斗柄,古曰杓。北斗七星属 于大熊座。
严浩
中国古代天文历法
21
3、十二次
• 古人为了说明日月五星的运行和节气的变换,黄 道附近一周天按照由西向东的方向分为十二等分, 称为十二次。每次中都有二十八宿中的某些星宿 作为标志。由于十二次是等分的,而二十八宿广 狭不一,所以十二次各次的起止界限不能宿与宿 之间的界限一致,有些宿是跨属于相邻的两个次 的。
杨》)都是指金星说的。金星黎明见于东方叫“启明”,
黄昏见于西方叫“长庚”。 2. 木星常称为岁星,简称岁 3. 水星又叫辰星。 4. 火星古名荧惑。
5. 严浩 土星又叫镇星或填星
中国古代天文历法
5
1、七政、五纬
• 需要注意的是,先秦古籍中谈到天象时所说的水
并不是指行星中的水星,而是指恒星中的定星 (营室),即室宿,在西方则为飞马坐的αβ两星。 如《左传庄公十九年》 “水昏而正栽”。先秦古 籍中谈到天象时所说的火也不是指行星中的火星,
严浩
中国古代天文历法
32
纪年法
甲子 乙丑 丙寅 丁卯 戊辰 己巳 庚午 辛未 壬申 癸酉 甲戌 乙亥 丙子 丁丑 戊寅 己卯 庚辰 辛巳 壬午 癸未 甲申 乙酉 丙戌 丁亥 戊子 己丑 庚寅 辛卯 壬辰 癸巳 甲午 乙未 丙申 丁酉 戊戌 己亥 庚子 辛丑 任寅 癸卯 甲辰 乙巳 丙午 丁未 戊申 己酉 庚戌 辛亥 壬子 癸丑 甲寅 乙卯 丙辰 丁己 戊午 己未 庚申 辛酉 壬戌 癸亥
而是恒星中的大火,特指心宿二,在西方则天蝎
座的α星,如《诗经》中的“七月流火”。
严浩 中国古代天文历法 6
2、三垣、四象、二十八宿(恒星,不等分)
• 古代对星空的分区,除了二十八宿以外,还有所 谓三垣。即紫微垣、太微垣、天市垣。
• 古人在黄河流域的北天上空,以北极星为标准, 集合周围其它各星,合为一区,名曰紫微垣。在 紫微垣外,在星张翼轸以北的星区是太微垣;在 房心箕斗以北的星区是天市垣。
严浩
中国古代天文历法
34
纪日法
• 1.序数纪日法 “三五之夜,明月半墙。” “三五二八时,千里与君同。” • 2.干支纪日法 “夏四月辛巳,败秦军于肴。” “冬十二月丙子朔,晋灭虢。” • 3.天干纪日法 • 4.朔、胐、望、晦 • “朝菌不知朔晦”、“壬戌之秋,七月既望。” • “丙寅晦,齐师夜遁。”
严浩
中国古代天文历法
33
纪月法
1.序数纪月法 “德佑二年二月” 2.地支纪月法 “荒村建子月,独树老夫家。” 3.时节纪月法 “孟冬寒气至,北风何惨栗。” 4.特称代月 乐律纪月法、花卉纪月法: 茶花,李花、可花,桃花、牡丹, 槐花和桐花,榴花、蒲卉,荷花, 菱花和杨花,桂花,菊花,芙蓉花, 葭花和蒹花,腊梅花
严浩 中国古代天文历法 25
4、分野
• 古代是把天象的变化和人事的吉凶联系到一起 的。如日食是上帝对当政者的警告,彗星的出现 象征关兵灾。岁星正常运行到某某星宿,则地上 与之相配的州国就会五谷丰登,而荧惑运行到某 一星配,这个地区就会有灾祸等。古人还认为, 一些天象的变化还是水旱、饥馑、疾疫、盗贼等 自然、社会现象的预兆。
严浩 中国古代天文历法 35
纪时法
1.天色纪时法
日出:旦早朝晨,日入:夕暮昏晚 夜半、鸡鸣、平旦(昧爽)、日出、食时、 隅中、日中、日昳、餔时、日入、黄昏、人定 2.地支纪时法 “辛未三月念六夜四鼓。”
3.更、刻
午时三刻
严浩
中国古代天文历法
36
纪时法
严浩
中国古代天文历法
37
二十四节气
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
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
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
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 12个中气、12个节气
严浩 中国古代天文历法 38
二十四节气
严浩
立春天气暖,雨水粪送完。 惊蛰快耙地,春分犁不闲。 清明多栽树,谷雨要种田。 立夏点瓜豆,小满不种棉。 芒种收新麦,夏至快犁田。 小暑不算热,大暑是伏天。 立秋种白菜,处暑摘新棉。 白露要打枣,秋分种麦田。 寒露收割罢,霜降把地翻。 立冬起完菜,小雪犁耙开。 大雪天已冷,冬至换长天。 39 中国古代天文历法 小寒快买办,大寒过新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