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术技法产生和发展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武术技法产生和发展.txt-两个人同时犯了错,站出来承担的那一方叫宽容,另一方欠下的债,早晚都要还。

-不爱就不爱,别他妈的说我们合不来。

武术技击法的产生和发展
武术技击法,是指两人或两人以上使用各种手法、腿法、摔法、拿法,或利用器械进行劈、刺、格、架等武术技击方法,制胜对方的攻防技术。

它是中华武术的精华和核心,也是武术运动的一种主要表现形式。

使我国历代劳动人民在实践斗争中,不断积累和总结出来的宝贵文化遗产。

早在原始社会,人类为了抵御自然界的灾害,对付猛兽飞禽袭击和摄取食物,学会了拳打、脚踢、擒拿等格斗技能,以及利用石器、木棒等和飞禽猛兽搏斗的本领。

这些简单的格斗技能就是技击术的萌芽。

进入氏族社会后,氏族部落之间经常为了领地、俘虏及财富而发生战争。

在激烈的战争中,有时一个人要同时对付好几个人,一旦武器脱手,就进行徒手搏斗。

为了保存自己,战胜对方,人们把在战斗的实践中运用成功的一拳一脚、一劈一刺,进行相互传授和反复练习,又在下一次的战斗中有意识加以运用,并在实践中不断的提高和发展。

殷周时期,奴隶主武力镇压奴隶的反抗,以及向外的掠夺战争都十分频繁。

长期剧烈的军事战争,不仅促进了兵器的改进和多样化,而且使攻防格斗的技能也得到了提高和发展。

长期的军事战争,造成武人执政。

统治阶级主张“文武俱行”,军事上需要励兵选士,促进了讲武论勇的社会风气。

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历史上激烈动荡的时期,政治上奴隶制向封建制转化,而政治斗争的最高形式——战争,其自身形式也在发生变化,练兵习武、攻防格斗的水平已远远超过了殷商时代。

此时,“拳勇”、“相搏”、“技击”不仅是战争的需要,而且逐渐成为人们文化生活中的一种享受。

这一时期,武术在民间也得到迅速的发展。

当时的“技击”是一种兼有擒拿、摔打的搏斗。

为了战胜对方,攻防招数真假虚实,变化多端。

由于武术在民间的广泛流传,在此期间出现了不少技艺高超武术技击家。

例如越女、袁公、鲁石公等。

秦汉三国时期,是中国封建社会的上升时期。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为了保全其统治地位,焚书坑儒,禁绝武艺,曾收天下兵器,于咸阳铸成十二座金人,是技击习武之风受到影响。

但至汉时,尚武之风复兴,手搏颇为盛行。

这一时期,由于人民生活处于相对安定状态,武术逐步由单纯军事技术向强身健体、娱乐表演方面发展。

两晋南北朝时期,是个战乱频繁、动荡不安的时期,北方少数民族大量进入中原,逐步实现民族融合。

南北不同特点的武术也相应得到了交流,相互渗透与吸收。

隋唐五代,是中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

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繁荣昌盛,为武术技击术的发展创造了条件。

主要表现在器械的改革,套路演练技巧的提高等方面。

两宋时期,由于辽国和西夏的不断侵扰,战争频繁。

因此,尚武为国的社会风气盛行,出现了自愿结合的练武组织——“社”。

在宋代的军队中,特别是捍卫京师的禁军中,技击格斗训练占有重要的地位。

宋太祖赵匡胤在宋朝建立之初,就曾经讲武于近郊,亲自选拔在弓矢,骑击中的优胜者。

宋代武术除单练的“使拳”、“使棒”外,对练的有枪对牌、枪对刀、空手入白刃等。

当时,民间不少武艺出众的人,以“卖艺”为生,再汴凉、临安等地表演。

元代,是隋唐之后中国历史上出现的又一个大统一时代。

这一时期,民族矛盾已阶级矛盾交
织在一起。

元朝统治者为防止人民反抗,巩固其统治,一方面在军队已开始蒙古族喜爱的传统项目:骑马、射箭、摔跤等项目,以保持部队的精锐;;另一方面对本民族之外的传统武术进行百般摧残,民间民间的武术运动一律禁绝。

虽然元朝统治者不准汉人练武,但民间的武术家们仍冒着生命危险,秘密的以家传方式暗中向本门弟子传授武艺。

从此,武术被蒙上一层神秘玄虚的色彩,并产生了一些难以消除的门派偏见。

元朝的戏剧,尤其是杂剧极为兴盛。

民间被禁止的武术被巧妙而合法的搬上舞台,成了武术中不可缺少的技艺。

虽然武戏中的开打和武术技击并不完全一样,但两者有着密切渊源关系,是武术中的传统练功法和部分套路得到了保留和发展,并通过戏曲艺术的宣传,使武术更加深入人心。

明清两代,是中国历史上最后的两个封建朝代,也是中国武术集大成、大发展、最兴旺的时期。

由于明清农民起义连绵不断,特别是明代多次大规模的农民战争,彻底冲破了不许民间习武的禁令,众多的武术家们兴起的“寻师访友”、“以武会友”之风。

他们相互切磋技艺,交流经验,并开始出现了一些武术专著,那种凭口传身授,只传嫡系不传外人的保守思想,初步得到了突破。

武术发展到明代,其体系已逐渐形成:1.建立了有特定内容的武术系统。

对形形色色的拳械技击之术,综合归并,并通称为18般武艺。

又把不同技术风格的拳法分为“内家”和“外家”两大流派;2.形成了比较完整的技术结构。

拳械之术由各种招势形成完整的套路并定名,多完成于明代;3.总结了较为丰富的理论。

历史上长期的实践经验,为明清的武术技击理论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由此可见,明代无疑是我国技击理论的兴盛时期。

明代,技击形式主要有手搏、摔跤、棍法、枪法等,竞技形式也逐渐完善。

正规比赛叫做“打擂台”,筑台叫“露台”,裁判叫“部署”。

古时擂台两侧楹联为:“拳打南山猛虎”,“脚踢北海蛟龙”,以增加比赛气氛。

赛前,先设擂主,由擂主安排好高手准备应战。

当时,手搏虽不断发展,但仍没解决安全问题,为了避免纠纷,比赛前双方先立好生死文书,以先败下台者为输。

此外,随着明清时代经济的迅速发展,各大商户之间银钱货物往来增多,因此,兴起了专门以武装保卫行旅和财货的“镖”行业,镖局也成了武林豪杰谋生和扬名的重要场所。

各个流派的镖师在镖局里演练武艺,传徒授技,对于当时武术的发展也起着一定的促进作用。

当时武术家们,虽然各有师承,但在互相交流借鉴的基础上,逐渐形成了新的风格特点,产生了新的流派。

各种技术流派被分为内家、外家、南派、北派,或者按地名分为武当派、少林派、峨嵋派等。

清代,伴随着农民运动,出现了不少秘密“社”、“团”、“馆”,这些组织后来成为反抗阶级压迫和抵抗外族的重要力量。

如“小刀会”、“长枪会”、“义和团”、“拜上帝会”等。

在清朝统治的270多年里,农民起义军将武术技能作为反抗压迫的武器。

如太平天国规定:“摸沙刀矛,操练武艺,以备临阵杀敌,不得偷安……”,不论“各衙各馆兄弟”,还是能征惯战的女军、童子军、都要从事武艺训练。

天国的许多将领如英王陈玉成,东王杨秀清,西王肖朝贵,元帅罗大纲,女将洪宣娇、苏三娘等都以精通武艺、擅长技击而著称。

民国期间,人们并没有因为火药武器的广泛运用而忽视拳法“活动手足、惯勤肢体”的健身自卫作用和在战争中的实用价值。

出现了许多武术社、团组织。

如“精武体育会”、“上海中华武术会”、“武当太极拳社”等。

这些社团组织培养了大量的武术技击人才,出版许多刊物
和书籍,影响波及国内外,促进了民间武术活动的开展。

如由津门大侠霍元甲创建的“精武体育会”,不仅在许多省设立了分会,在香港、东南亚一带也建立了组织,在当时影响很大。

1909年,自称“世界无敌第一大力士”的美国人奥皮音,在上海扬言要与中国人比武,霍元甲同其徒弟刘振声应邀赶赴上海,在上海静安寺路莼园内所设的擂台上与其比武,结果奥皮音大败而逃。

1900年爆发的义和团运动,显示了武术在抗击外来侵略、保家卫国中所起的作用。

当时仅北京城内就设坛800余所,参加义和团(又叫义和拳)的群众不下10余万人。

景山后面的宫墙下,每天都有大批青少年操练拳术枪棒。

1926年,武术被改名为“国术”,并在南京成立了“中央国术馆”,张之江任馆长。

以后各大城市也建立了地方性国术馆,培养出众多的武术人才。

1929年10月16日,全国武术界为了光大我国传统武术,经过一年多的筹备,在杭州举行了第一次全国武术擂台赛,定名为“浙江省国术游艺大会”。

浙江省政府主席张静江和南京国术馆馆长张之江任名誉会长,李景林为会长,教育厅长陈步雷、省民政厅长朱家骅为副会长。

报名表演者共192人,打擂者有百余人。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非常重视挖掘、扶持和提高武术这项民族文化遗产。

1949年中华全国体育总会成立后,把武术提到了新中国体育工作的议事日程中。

国家体委于1982年12月在北京召开了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第一次全国武术工作会议。

来自全国28个省、市、自治区,13所体育学院,火车头武术协会的负责同志以及新老武术工作者和特邀的老武术家共367人出席了会议。

1955年,中央体委成立了武术研究室,专门进行武术的研究整理工作。

刘少奇同志指示国家体委:要加强研究和改革武术、气功等我国的传统体育项目,研究其科学价值,采取各种方法传授推广。

贺龙同志也提出了“挖掘、整理、提高”的方针,使武术运动得以稳步向前发展。

从1957年开始,国家体委组织部分武术家,在继承传统武术的基础上,先后整理出版的各种武术专著、挂图、画册,并翻印了一些有价值的武术古籍。

为了广泛推广和宣传武术活动,国家体委不仅多次举办武术竞赛、表演,而且在全国各省、市、自治区建立了武术协会、武术研究会和武术指导小组,1958年正式成立全国武术协会,许世友将军任名誉主席,郑怀贤任主席。

1960年起,各省、市、自治区纷纷成立了武术运动,各体育院、系设置了武术专业,培养出了很多武术专门人才和专业人员。

教育部也把武术列入大、中、小学教学大纲,规定其为体育课的重要内容。

这些都大大的促进了武术运动的普及和发展。

1960年,中国武术团首次出访,向国外介绍宣传中华武术,宣传、扩大我国的武术影响,发展我国同世界各国人民的友谊,促进文化交流作出了很大贡献。

在10年动乱期间,武术同其他事业一样,也遭到了严重的摧残和破坏。

大量古老的拳谱及武术书籍被抄毁,武术器械被收缴。

使武术的发展偏离了正确的民族发展方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