暴秦之欲无厌 - 副本
《六国论·废书事》 解析
《六国论》苏洵〔宋代〕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曰:不赂者以赂者丧。
盖失强援,不能独完。
故曰:弊在赂秦也。
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
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
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
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
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
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
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
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
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
至于颠覆,理固宜然。
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
”此言得之。
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与嬴而不助五国也。
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
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
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
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
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
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
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
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呜呼!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
悲夫!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
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
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译文六国的灭亡,不是(因为他们的)武器不锋利,仗打得不好,弊端在于用土地来贿赂秦国。
拿土地贿赂秦国亏损了自己的力量,(这就)是灭亡的原因。
有人问:“六国一个接一个的灭亡,难道全部是因为贿赂秦国吗?”(回答)说:“不贿赂秦国的国家因为有贿赂秦国的国家而灭亡。
原因是不贿赂秦国的国家失掉了强有力的外援,不能独自保全。
《六国论》苏洵文言文原文注释翻译
《六国论》苏洵文言文原文注释翻译作品简介:《六国论》是苏洵政论文代表作品。
《六国论》提出并论证了六国灭亡“弊在赂秦”的精辟论点,“借古讽今”,抨击宋王朝对辽和西夏的屈辱政策,告诫北宋统治者要吸取六国灭亡的教训,以免重蹈覆辙。
作品原文:六国论六国破灭,非兵1不利,战不善2,弊在赂秦3。
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4也。
或曰5:六国互丧,率6赂秦耶?曰:不赂者以赂者丧,盖7失强援,不能独完8。
故曰:弊在赂秦也。
秦以攻6取之外,小10则获邑,大则得城。
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11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
则秦之所大欲12,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
思厥先祖父13,暴霜露14,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
子孙视15之不甚惜,举以予人16,如弃草芥。
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
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
然则17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18,奉之弥繁19,侵之愈急。
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20矣。
至于21颠覆22,理固宜然23。
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
”24此言得之25。
齐人未尝赂秦,终26继27五国迁灭28,何哉?与嬴29而不助五国也。
五国既30丧,齐亦不免31矣。
燕赵之君,始有远略32,能守其土,义33不赂秦。
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34用兵之效也。
至丹以荆卿为计,始35速36祸焉。
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
后秦击赵者再37,李牧连却38之。
洎39牧以40谗41诛,邯郸为郡42,惜其用武而不终也。
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43,可谓智力44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
向使45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46,当47与秦相较,或未易量48。
呜呼!以49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50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51也。
悲夫!有如此之势52,而53为秦人积威54之所劫55,日56削月割,以趋于57亡。
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58!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而犹有可以59不赂而胜之之势。
语文 《六国论》史料补充
《六国论》补充史料1.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
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
《史记·苏秦列传》载苏秦说韩宣王曰:“大王事秦,秦必求宜阳、成皋。
今兹效之,明年又复求割地。
与则无地以给之,不与则弃前功而受后祸。
且大王之地有尽而秦之求无已,以有尽之地而道无已之求,此所谓市怨结祸者也。
不战而地已削矣。
”2.“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
”《史记·魏世家》载:“安厘王元年,秦拔我两城。
二年,又拔我二城,军大梁下,韩来救,予秦温以和。
三年,秦拔我四城,斩首四万。
四年,秦破我及韩、赵,杀十五万人,走我将芒卯。
魏将段干子请予秦南阳以和。
苏代谓魏玉曰:‘欲玺者段干子也,欲地者秦也。
今王使欲地者制玺,使欲望者制地,魏氏地不尽则不知已。
且夫以地事秦,譬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
”’3.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
公元前270年,周赧王四十五年,秦攻赵,围阏与,赵将赵奢大破秦军。
赵封著为马服君。
公元前260年,周赧王五十五年,赵使赵括代廉颇,秦白起败之于长平,大破赵军,坑四十五万人。
公元前257年,周赧王五个八年,秦兵围邯郸,急,魏公子无忌袭杀晋鄙,夺军救赵,大破秦军于邯郸城下,秦罢兵。
公元前234年,秦王政十三年,秦将桓攻赵平阳,杀赵将扈,斩首十万,同年十月,桓复攻赵,赵以李牧为大将军,击秦军于宜安,大破秦军;赵封李牧为武安君(《赵世家》系李牧破秦军事为十四年)。
4.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
公元前232年,秦王政十五年,秦攻赵,一军抵邺,一军自太原拔狼孟、番吾,李牧击却之,公元前229年,秦王政十八年,秦大兴兵攻赵,围邯郸,赵大将军李牧击却之。
(以上两条见翦伯赞主编《中外历史年表》)5.牧以谗诛,邯郸为郡。
公元前229年,“赵王迁七年,秦使王翦攻赵,赵使李牧、司马尚御之。
帮多与赵王宠臣郭开金,为反间,言李牧。
司马尚欲反。
赵王乃使赵蒽及齐将颜聚代李牧,李牧不受命,赵使人微捕得李牧,斩之。
六国论原文与翻译
六国论原文与翻译六国被秦国灭亡的教训,是许多文史家关注的话题。
仅“三苏”就每人写了一篇《六国论》。
苏轼的《六国论》,针对六国久存而秦速亡的对比分析,突出强调了“士”的作用。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六国论原文与翻译,欢迎查看。
六国论原文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或曰:六国互丧,率①赂秦耶?曰: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
故曰:弊在赂秦也。
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
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
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
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
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
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
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
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
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②矣。
至于颠覆,理固宜然。
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
③”此言得之。
齐人未尝赂秦,终④继五国迁(31)灭,何哉?与⑤嬴而不助五国也。
五国既⑥丧,齐亦不免⑦矣。
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⑧不赂秦。
是故(32)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
至丹以荆卿为计,始(33)速⑨祸焉。
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
后秦击赵者再⑩,李牧连却之⑾。
洎⑿牧以谗⒀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
且燕赵处秦革灭殆⒁尽之际,可谓智力⒂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
向使⒃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⒄,当(tǎng)(34)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呜呼!以⒅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⒆秦之心礼⒇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21)也。
悲夫!有如此之势(22),而(23)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24)。
为(25)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26)哉!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27)秦,而犹有可以(28)不赂而胜之之势。
苟以(29)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30),是又在六国下矣。
部编高中语文必修下册第16课《六国论》知识点总结精讲+导学教案
学习活动课文朗读知识点总结一、通假字1、暴[通“曝”,暴露,冒着]霜露,斩荆棘1、暴秦之欲无厌[通“餍,满足]2、为国者,无[通“毋”,不要]使为积威之所劫哉!3、当[通“倘”,如果]与秦相较二、古今异义1.思厥先祖父..古:祖辈父辈今:父亲的父亲2.至于..颠覆,理固宜然古:以致 ,以至于,终究今:表示另提一事3.可谓智力..孤危古:智慧、智谋、力量今:指人认识、理解客观事物,并运用知识、经验等解决问题的能力4.后秦击赵者再.古:两次今:又一次5.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古:旧事,前例今:真实的或虚构的有关人物的事情6.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古:不去今:能力差7.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古:咽下咽喉今:吞咽8.其实..百倍古:其,代词,那。
实,副词,实际上。
今:副词,表示所说的是实际情况(承上文而含转折)9.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古:这样以后今:连词10.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古:可,可以,以,凭借今:表示认可1.实词:弊、率、固、厥、举、判、与、迁、速、再、殆、使、当2.虚词:而、之、也、以、则、其、于、者二、识记通假| 奥妙无穷方块字①暴霜露(同“曝”,pù,冒着)②暴秦之欲无厌(同“餍”,满足)③当与秦相较(同“倘”,如果)三、一词多义| 看我七十二变例:①小则得邑,大则得城(得到,获得)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得到,获得)较秦之所得(得到,获得)②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具备)③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心得,收获)④聚精会神,相得益彰(中意,适合)⑤意气扬扬,甚自得也(得意,满足)⑥戒之在得(贪得)⑦诚不得已(能够,可以)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能够,可以)未得与项羽相见(能够,可以)孔子下,欲与之言,趋而辟之,不得与之言(能够,可以)⑧吾得兄事之(应该,应当)⑨此言得之(适宜,得当,对的)⑩所识穷乏者得我与(同“德”,恩惠,感恩)⑪尚得推贤不失序(同“德”,道德,有德之人)四、古今异义| 词语的昨天和今天①其实百倍(其实:它的实际数量)②思厥先祖父(祖父:祖辈和父辈)③然后得一夕安寝(然后:这样以后)④至于颠覆(至于:以致,以至于)⑤可谓智力孤危(智力:智谋和力量)⑥刺客不行(不行:不前往)⑦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可以:可以凭借)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故事:旧事,前例)五、词类活用| 词性变化含义迥①不能独完(形容词作动词,保全)②小则获邑,大则得城(形容词作名词,小的方面,大的方面)③以地事秦(名词作动词,侍奉)④至于颠覆,理固宜然(名词作状语,按道理)⑤义不赂秦(名词作动词,坚持正义)⑥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名词作状语,在……之后)⑦李牧连却之(动词的使动用法,使……退却;击退)⑧惜其用武而不终也(形容词作动词,坚持到底)⑨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事:名词作动词,侍奉。
《六国论》中重要句子规范翻译
4、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 寸之地。
翻译:回想他们的过世的祖辈父辈,冒着霜 露,披荆斩棘,因而才有一点点土地。
5、举以予人,如弃草芥。
翻译:拿(它)来送人,就像抛弃小草一样。
6、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 之弥繁,侵之愈急。
翻译:然而那么诸侯的土地有限,暴秦的欲 望没有满足;谁送给它土地更加频繁,它 侵犯谁就更加急迫。
1、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翻译:贿赂秦国因而力量亏损,是六国灭 亡的道理。
2、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
翻译:不割地贿赂秦国的国家因为割地贿 赂秦国的国家而灭亡,因为他们失去了强 有力的外援,不能单独保全。
3、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
翻译:把秦国由受贿赂得到的土地与战胜 而得到的土地比较,它实际上有一百倍 。
10、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洎牧以谗诛, 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
翻译:后来秦国又两次攻打赵国,李牧接连使秦 国退却。等到李牧因受谗言被赵王杀害,都城邯 郸就变成秦国的一个郡,可惜它用兵抵抗却没能 坚持到底啊。
11、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 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 相较,或未易量。
7、至于颠覆,理固宜然。
翻译:六国落到灭亡的地步,按理本来应当 这样。
8、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 赂秦。
翻译:燕国和赵国的君主,起初有来自大的谋 略,能够守住自己的土地,坚持正义不贿 赂秦国。
9、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翻译:到了燕太子丹用派遣荆轲刺杀秦王作 为对付秦国的策略,才招致灭亡的祸患。
13、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 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翻译:如果凭借偌大国家,却自取下策重蹈 六国灭亡的覆辙,这就又在六国之下了
高二语文必背文言文知识点
高二语文必背文言文知识点高二语文必背文言文知识点1通假字1、暴霜露(通曝)2、暴秦之欲无厌(通餍,满足)3、当与秦相较(通倘,如果)一词多义1、非:①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不是)②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不对)③才能不及中人,非有仲尼、墨翟之贤(没)④谪戍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不能)2、或:①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有人)②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有时)③或以为死,或以为亡(有人)④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或许)3、得:①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得到)②此得之(正确)③诚不得已(办法)④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必须,应该)4、相:①当与秦相较(指对方)②狼不敢前,眈眈相向(指对方)③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相国)5、势:①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气势)②其势弱于秦(形势)③桂殿兰宫,即冈峦之体势(态势)高二语文必背文言文知识点2文学常识1、《红楼梦》:原名《石头记》,共120回,曹雪芹写前80回,高鹗续写后40回。
是我国古代小说中最杰出的现实主义作品,是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
曹雪芹:名霑,字梦阮,号雪芹、芹圃、芹溪。
2、《老人与海》海明威:美国小说家。
1954年获诺贝尔文学奖。
长篇小说:《太阳照样升起》、《永别了,武器》《丧钟为谁而鸣》成为表现美国“迷惘的一代”的主要代表作。
3、《蜀道难》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
盛唐最杰出的诗人,也是我国文学继屈原之后又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他的诗风飘逸豪放,素有“诗仙”之称。
和杜甫齐名,人称“李杜”。
4、杜甫: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
有《杜工部集》。
我国文学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他的诗风沉郁顿挫。
人们称杜甫的诗为“诗史”,称誉杜甫是“诗圣”。
5、《琵琶行》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
唐代杰出的现实主义诗人,倡导“新乐府运动”。
6、李商隐:晚唐诗人。
字义山,号玉生。
有《李义山诗集》。
与杜牧并称“小李杜”。
《六国论》原文翻译和课文分析
《六国论》原文翻译和课文分析六国论原文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曰: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
故曰:弊在赂秦也。
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
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
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
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
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
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
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
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
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
至于颠覆,理固宜然。
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
”此言得之。
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与嬴而不助五国也。
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
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
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
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
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
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
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
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呜呼!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
悲夫!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
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
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翻译六国的灭亡,并不是武器不锋利,仗打不好,弊病在于拿土地贿赂秦国。
拿土地贿赂秦国亏损了自己的力量,是灭亡的原因。
有人会问:“六国接连灭亡,都是因为有贿赂秦国的吗?”说:“不贿赂秦国的国家因为有贿赂秦国的国家而灭亡。
原因是不贿赂秦国失掉了强有力的外援,不能单独地保全。
所以说:‘弊病在于贿赂秦国’。
《六国论》同步练习检测卷(含答案)
《六国论》检测题一、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一)六国论苏洵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曰:不赂者以赂者丧。
盖失强援,不能独完。
故曰:弊在赂秦也。
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
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
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太患,固不在战矣。
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
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
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
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
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
至于颠覆,理固宜然。
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
”此言得之。
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与赢而不助五国也。
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
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
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
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
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
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
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
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呜呼!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
悲夫!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
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
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二)六国论(节选)苏辙夫秦之所以与诸侯争天下者,不在齐、楚、燕、赵也,而在韩、魏。
秦之有韩、魏,譬如人之有腹心之疾也。
韩、魏塞秦之冲,而弊山东之诸侯,故夫天下之所重者,莫如韩、魏也。
秦之用兵于燕、赵,秦之危事也。
越韩过魏而攻人之国都燕赵拒之于前而韩魏乘之于后此危道也。
《六国论》文言知识点整理
《六国论》文言知识点整理一、通假字1、暴[通“曝”,暴露,冒着]霜露,斩荆棘1、暴秦之欲无厌[通“餍,满足]2、为国者,无[通“毋”,不要]使为积威之所劫哉!3、当[通“倘”,如果]与秦相较二、古今异义1、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它的实际数目]亦百倍。
2、思厥先祖父[祖辈和父辈],3、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这样以后]得一夕安寝。
4、至于[以致、以至于]颠覆,理固宜然。
5、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智谋和力量]孤危,6、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旧事,前例],是又在六国下矣。
7、而犹有可以[可以凭借]不赂而胜之之势。
8、后秦击赵者再[两次]三、词类活用1、赂秦而力亏[使……亏损,使动用法],破灭之道也。
2、盖失强援,不能独完[形作动,保全]3、小[形作名,小的地盘]则获邑,大[形作名,大的地盘]则得城。
4、至于颠覆,理[名作状,按道理]固宜然。
5、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名作动,坚持正义]不赂秦6、是故燕虽小国而后[方位名词作状语,在……之后]亡,7、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使动,使……退却,击退]之。
8、惜其用武而不终[形作动,坚持到底]也。
9、以事[名作动,侍奉]秦之心,礼[名作动,礼待]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名词作状语,向西]向10、日削月[名作状,一天天,一月月]割,以趋于亡四、一词多义:为:1、至丹以荆卿为[作为]计,始速[招致]祸焉。
2、洎牧以谗诛,邯郸为[成为]郡3、有如此之势,而为[介词,被]秦人积威之所劫4、为[治理]国者,无使为[介词,被]积威之所劫哉!以:1、不赂者以[介词,因为]赂者丧2、秦以[介词,用]攻战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
3、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连词,才,表结果]有尺寸之地。
4、古人云:“以[介词,拿]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
”5、洎牧以[因为,介词]谗诛,邯郸为郡,6、以[介词,把]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介词,用]事[侍奉]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7、日削月割,以[表结果连词,相当于“而”,以致]趋于亡。
《六国论》文言知识梳理及理解性默写检测 2022-2023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六国论》文言知识梳理及理解性默写检测一、给下面加点的字注音。
赂.秦()暴.霜露()与嬴.()洎.牧以谗诛()燕.国()下咽.()草芥.()互丧.()胜负之数.()或未易量.()日削.月割()二、重点词语积累,请解释句中加点字的意义或用法。
1.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 曰:不赂者以.()赂者丧。
盖失强援,不能独完。
故曰:弊在赂秦也。
2.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
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
3.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
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
4.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
5.至于颠覆,理固.()宜然.()。
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
”此言得.()之。
6.与.()嬴而不助五国也。
7.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
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
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8.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
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
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
9.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
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10.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
11.日削月割,以趋.()于亡。
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12.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三、分类知识梳理:(一)通假字:写出下面加点字所通字并解释。
暴.霜露()(二)古今异义词:解释下面词语在句中的意思。
1.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2.思厥先祖父..3.然后..得一夕安寝4.至于..颠覆,理固宜然5.可谓智力..孤危6.刺客不行..7.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三)词类活用,写出加点字的活用类型和语境中的意义。
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翻译
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翻译
1、译文:既然这样,那么诸侯的土地有限,强暴的秦国的欲望永远不会满足,(诸侯)送给他的越多,他侵犯得就越急迫。
2、出处出自苏洵的《六国论》,《六国论》提出并论证了六国灭亡“弊在赂秦”的精辟论点,“借古讽今”,抨击宋王朝对辽和西夏的屈辱政策,告诫北宋统治者要吸取六国灭亡的教训,以免重蹈覆辙。
《六国论》的历史背景应从两个角度着眼:
一是苏洵论述的六国灭亡那个历史时期的情况,借以了解苏洵立论的根据;
二是苏洵所处的北宋时代的历史状况,借以明确苏洵撰写《六国论》的针砭现实的意义及其写作上的特点。
《六国论》文言知识点整理(教师版和学生版)
《六国论》文言知识点整理(教师版)一、通假字1、暴秦之欲无厌[通“餍,满足]2、为国者,无[通“毋”,不要]使为积威之所劫哉!3、当[通“倘”,假如]与秦相较二、古今异义1、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它的实际数目]亦百倍。
2、思厥先祖父[祖辈和父辈],3、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这样以后]得一夕安寝。
4、至于[以致、以至于]颠覆,理固宜然。
5、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智谋和力量]孤危,6、苟以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旧事,前例],是又在六国下矣。
7、犹有可以[可以凭借]不赂而胜之之势8、后秦击赵者再. [两次]三、词类活用1、赂秦而力亏[使……亏损,使动用法],破灭之道也。
2、盖失强援,不能独完[形作动,保全]3、小[形作名,小的战果]则获邑,大[形作名,大的战果]则得城4、至于颠覆,理[名作状,按道理]固宜然。
5、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名作动,坚持正义]不赂秦6、是故燕虽小国而后[方位名词作状语,在……之后]亡,7、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使动,使……退却,击退]之。
8、惜其用武而不终[形作动,坚持到底]也。
9、以事[名作动,侍奉]秦之心,礼[名作动,礼待]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名词作状语,向西]向10、日削月[名作状,一天天,一月月]割,以趋于亡四、一词多义:为:1、至丹以荆卿为[作为]计,始速[招致]祸焉。
2、洎牧以谗诛,邯郸为[成为]郡3、有如此之势,而为[介词,被]秦人积威之所劫4、为[治理]国者,无使为[介词,被]积威之所劫哉!以:1、不赂者以[介词,因为]赂者丧2、秦以[介词,用]攻战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
3、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连词,才,表结果]有尺寸之地。
4、古人云:“以[介词,拿]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
”5、洎牧以[因为,介词]谗诛,邯郸为郡,6、以[介词,把]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介词,用]事[侍奉]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7、日削月割,以[表结果连词,相当于“而”,以致]趋于亡。
六国论原文翻译译文注释
六国论原文翻译译文注释六国论原文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或曰:六国互丧,率①赂秦耶?曰: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
故曰:弊在赂秦也。
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
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
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
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
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
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
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
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
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②矣。
至于颠覆,理固宜然。
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
③”此言得之。
齐人未尝赂秦,终④继五国迁(31)灭,何哉?与⑤嬴而不助五国也。
五国既⑥丧,齐亦不免⑦矣。
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⑧不赂秦。
是故(32)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
至丹以荆卿为计,始(33)速⑨祸焉。
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
后秦击赵者再⑩,李牧连却之⑾。
洎⑿牧以谗⒀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
且燕赵处秦革灭殆⒁尽之际,可谓智力⒂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
向使⒃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⒄,当(tǎng)(34)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呜呼!以⒅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⒆秦之心礼⒇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21)也。
悲夫!有如此之势(22),而(23)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24)。
为(25)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26)哉!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27)秦,而犹有可以(28)不赂而胜之之势。
苟以(29)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30),是又在六国下矣。
注释1.率:一律,一概。
2.判:确定,断定。
3.“以地事秦……火不灭”:语见《史记魏世家》和《战国策魏策》。
4.终:最后。
5.与:亲附、亲近。
高中文言文备考集中训练王宏图答案
高中文言文备考集中训练王宏图答案阅读课内文言文片段,完成小题。
秦以攻下之外,大则荣获邑,小则得城。
较秦之税金,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
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无此战矣。
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杀荆棘,以有尺寸之地。
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
今日割去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
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
然则诸侯之地非常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着急。
故久攻不下而高低输赢已被判矣。
至于摒弃,理欺世然。
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朽。
此言得之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与嬴而不助五国也。
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
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
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
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
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
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
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
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小题1】下面每项中存有两个句子中的划线字,意义完全相同的一组就是( )①暴秦之欲无厌学而不厌②不快乐黛安娜器重宝向使三国各快乐其地③始速祸焉不速之客④革灭大半知己知彼,百战不殆⑤或曰:六国互丧或未易量⑥却匈奴七百余里李牧连却之A.①②③B.④⑤⑥C.①③⑥D.③④⑤【小题2】挑选出没活用现象的句子( )A.小则获邑,大则得城B.能守其土,义不赂秦C.故久攻不下高低输赢已被判矣D.日削月割,以趋向亡【小题3】下列各组句中划线字的意思与所给例句的意思相同的一组是()较秦之税金,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
A.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此言得之B.今日割去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C.战败而亡,诚不得已D.吾恐秦人食之严禁吃到也【小题4】选出划线字而不表转折的'一项。
( )A.存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劫夺B.战败而亡,荣不得已C.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D.苟以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答案:【小题1】C 试题分析:①均为满足;②吝惜/惜;③均为招致;④将要/怠;⑤有的/许;⑥均为击退【小题2】C 试题分析:A项:小大:形容词或用做名词,大的方面,小的方面;B项:义:名词活用做动词,秉持正义;D项:日月:名词并作状语,一天天,一月月。
《六国论》文言知识梳理及理解性默写检测-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六国论》文言知识点梳理及理解性默写检测一、给下面加点的字注音。
赂.秦()暴.霜露()与嬴.()洎.牧以谗诛()燕.国()下咽.()草芥.()互丧.()胜负之数.()或未易量.()日削.月割()二、重点词语积累,请解释句中加点字的意义或用法。
1.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 曰:不赂者以.()赂者丧。
盖失强援,不能独完。
故曰:弊在赂秦也。
2.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
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
3.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
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
4.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
5.至于颠覆,理固.()宜然.()。
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
”此言得.()之。
6.与.()嬴而不助五国也。
7.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
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
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8.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
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
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
9.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
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10.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
11.日削月割,以趋.()于亡。
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12.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三、分类知识梳理:(一)通假字:写出下面加点字所通字并解释。
暴.霜露()(二)古今异义词:解释下面词语在句中的意思。
1.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2.思厥先祖父..3.然后..得一夕安寝4.至于..颠覆,理固宜然5.可谓智力..孤危6.刺客不行..7.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三)词类活用,写出加点字的活用类型和语境中的意义。
[作文范文]《六国论》原文及注释译文
《六国论》原文及注释译文《六国论》苏洵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曰: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故曰:弊在赂秦也。
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
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
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
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
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
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
至于颠覆,理固宜然。
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
”此言得之。
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与嬴而不助五国也。
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
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
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
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
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呜呼!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
悲夫!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1]。
注释1.兵:兵器2。
善:好。
3。
弊在赂秦:弊病在于贿赂秦国.赂,贿赂。
这里指向秦割地求和.4。
或曰:有人说。
这是设问。
下句的“曰"是对该设问的回答。
5。
率:都,皆.6。
盖:承接上文,表示原因,有“因为”的意思.7。
完:保全。
8.攻取:用攻战而夺取.9.小:形容词作名词,小的地方。
六国论中记叙六国先人开拓疆土十分不易的句子
六国论中记叙六国先人开拓疆土十分不易的句子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
《六国论》是苏洵史论文代表作品,选自《栾城集》。
《六国论》提出并论证了六国灭亡“弊在赂秦”的精辟论点,“借古讽今”,抨击宋王朝对契丹和西夏的屈辱政策,告诫北宋统治者要吸取六国灭亡的教训,以免重蹈覆辙。
其原文为: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曰: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
故曰:弊在赂秦也。
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
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
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
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
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
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
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
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
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
至于颠覆,理固宜然。
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
”此言得之。
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与嬴而不助五国也。
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
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
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
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
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
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
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
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呜呼!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
悲夫!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
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
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六国论》文言知识梳理+++2021-2022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六国论》文言知识梳理一、实词暴秦之欲无厌厌:以有尺寸之地尺寸:与嬴而不助五国也与:胜负之数,存亡之理数、理:当与秦相较当:或未易量易量:二、词类活用.不能独完“完”,1.至于颠覆,理固宜然“理”,.以地事秦“事”,2.义不赂秦“义”,.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礼”,3.那么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下”,.日削月害I,以趋于亡“日”“月”,三、特殊句式.赵尝五战于秦。
1.苟以天下之大。
2.斯用兵之效也。
四、理解性默写1、《六国论》中设身处地为六国出谋划策,指出要好好对待贤才的句子是: 2、苏洵《六国论》评论六国败亡的历史,他认为六国的最终灭亡,不是通常所认为的“ , ”,而是弊在赂秦。
3、《六国论》中苏洵认为,那些没赂秦的国家的灭亡也跟那些赂秦的国家有关,因为他们“ , ",最终灭亡。
4、《六国论》中苏洵认为,齐国没有贿赂秦国,结果“",原因日“ ”/Z,O5、《六国论》中苏洵认为燕国虽小却最后灭亡,这是“二而燕国”才招来大祸。
6、《六国论》中苏洵对赵国开始的战略是很赞赏的,最初赵国曾与秦国交战五次 ,战绩是“",但非常可惜的是"s7、《六国论》中苏洵用精妙的比喻“ , ",形象地批判了六国的赂秦行为。
8、《六国论》中苏洵认为用割让土地的方法求得安寝的方法只能解决一时的问题 ,解决不了根本问题,这是因为:“,"。
9、《六国论》中苏洵认为燕赵的灭亡令人同情,因为他们““,“,尽管如此也是打了败仗才灭亡的,是非常不得已的。
10、《六国论》中苏洵认为,如果六国国君把贿赂秦国的土地用来“—",把侍奉秦国的心意用来“”,结果一定会大不一样。
11、《六国论》中作者指出秦国靠六国贿赂得到了许多土地的句子是:,, O12、《六国论》中,指出胜负已定,灭亡是必然的句子是*,,O13、, , , 。
作者提出假设,表达了对齐赵燕三国灭亡的遗憾心情。
六国论常考重点句子
六国论常考重点句子1、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2、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
3、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等。
1.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译文:六国的灭亡,并不是(因为)武器不锋利,仗打得不好,弊病(弊端)在于(用土地)贿赂秦国。
(用土地)贿赂秦国亏损了自己的力量,(这就)是灭亡的原因。
2.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
译文:想一想(或念及)他们的祖辈父辈,冒着寒霜雨露,披荆斩棘,才有了很少的一点土地。
3.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与嬴而不助五国也。
译文:齐国不曾贿赂秦国,(可是)最终也随着五国灭亡了,为什么呢?(是因为齐国)跟秦国交好而不帮助其他五国。
4.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
译文:因此燕虽然是个小国,却最后才灭亡,这就是用兵抗秦的效果。
5.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
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
译文:赵国曾经与秦国交战五次,打了两次败仗,三次胜仗。
后来秦国两次攻打赵国,(赵国大将)李牧接连打退秦国的进攻(或李牧接连使秦国的进攻败退)。
6.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
译文:等到李牧因受诬陷而被杀死,邯郸成为(秦国的一个)郡,可惜赵国使用武力抗秦而没能坚持到底。
7.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译文:治理国家的人不要被积久而成的威势所胁迫啊!8.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
译文:六国和秦国都是诸侯国,他们的势力(虽然)比秦国弱,可是还有可以不赂秦国而战胜它的形势。
感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向使三国各爱其地
(
副词,假使,如果
)
并力西向
(
动词,朝着,对着
)
(8)
得
较秦之所得
(
动词
,
获得
)
此言得之
(
动词
,
适合
,
得当
)
势
①有如此之势
(
优势
)
②其势弱于秦
(
势力
)
亡:
1
.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失去土地)
2.
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灭亡)
二、文言虚词
1
.而
(1)
连词,表承接。
而犹有可以不赂
而
胜之之势
)
(3)
苟以天下之大
(
大天下,定语后臵
)
4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动句
(1)
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
为……所,表被动
)
(2)
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
为……所,表被动
)
三、成语
如弃草芥:芥,小草。就像扔掉一根小草那样。形容毫不在意。
抱薪救火:薪:柴草。抱着柴草去救火。比喻用错的方法去消除
灾祸,结果使灾祸反而扩大。
(
指土地
)
奉之弥繁,
侵之愈急
(
代词,
前一个代
“秦”
,
后一个代
“贿赂的诸侯”
)
此言得之
(
指上文说的道理
)
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
(
前一个代指“秦”
;后一个助词,的
)
3
.以
(1)
介词,因为。
不赂者以赂者丧
洎牧以谗诛
(2)
介词,凭借。
秦以攻取之外
苟以天下之大
(3)
连词,相当于“而”
。
以有尺寸之地
(4)
介词,把。
举以予人
(5)
介词,用。
以地事秦
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
4
.为
(1)
动词。
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
(
成为
)
为国者(治理)
(2)
表被动。
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5
.其
(1)
代词,它。
其实亦百倍
(
指获得的土地
)
惜其用武而不终也
(
指赵国
)
其势弱于秦
(
指六国
)
(2)
代词,他们的。
能守其土
(
指燕、赵二国
)
6
.则
(1)
连词,就。
小则获邑,大则得城
(2)
连词,那么。
则秦国之所大欲
7
.与
(1)
动词。亲交好附
)
与赢而不助五国也
(2)
介词,跟,同,表比较的对象。
与战胜而得者
(3)
连词,和,同,表并列。
六国与秦皆诸侯
三、文言句式
1
.判断句
(1)
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用“也”表判断)
暴秦之欲无厌
(
形容词,凶暴,残酷的
)
(3)
事
以地事秦(动词,侍奉)
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
名词,事情
)
(4)
犹
犹抱薪救火(动词,像,好象)
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
(
副词,仍然,还
)
(5)
终
终继五国迁灭(副词,终于)
惜其用武而不终也
(
动词,坚持到最终
)
(6)
始
始有远略(名词,起初)
始速祸焉
(
副词,才
)
(7)
赂秦而力亏
战败而亡
(2)
连词,表修饰。
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
(3)
连词,表转折。
而秦兵又至矣
与赢而不助五国也
惜其用武而不终也
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而
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
(4)
连词,表并列。
二败而三胜
2
.之
(1)
结构助词,的。
破灭之道也
较秦之所得
诸侯之所亡
(3)
定语后臵的标志。
苟以天下之大
(4)
代词。
子孙视之不甚惜
(2)
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
用“也”表判断
)
2
.省略句
(1)
举
(
之
)
以
(
之
)
予人
(
省宾语“之”和介词宾语“之”
)
(2)(
子孙
)
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
(
省主语“子孙”
)
(3)
洎牧以谗诛,邯郸为
(
秦
)
郡
(
省定语“秦”
,秦国的
)
3
.倒装句
(1)
其势弱于秦
(
于秦弱,介宾后臵
)
(2)
赵尝五战于秦
(
于秦五战,介宾后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