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九 病毒及其他微生物

合集下载

《遗传学》教学大纲

《遗传学》教学大纲

《遗传学》教学大纲一、教学目的目前生命科学发展迅猛,遗传学逐步从个体向细胞、细胞核、染色体和基因层次发展,而且已向生物学各个分支学科渗透,形成了许多分支学科和交叉学科。

国际上将在生物信息学、功能基因组和功能蛋白质组等研究领域继续展开激烈竞争,培养具有遗传学基本知识和创新能力的研究人才已迫在眉睫。

《遗传学》课程的主要目的是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了解生物遗传和变异的规律及其物质基础,掌握遗传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提高创新意识和分析、解决遗传学问题的能力,为学习后续课程以及今后从事科研、教学和生产工作建立比较牢固的遗传学基础。

二、教学要求遗传学是研究生物遗传和变异的科学。

它是生物科学中一门重要的基础理论科学,也是高等院校农学类专业教学计划中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

其主要任务是为学生学习作物育种学和有关课程以及今后从事科研、教学、生产和开发工作建立比较牢固的遗传学基础。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可以掌握有关遗传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以及相关的实验技术,初步具备分析和解决有关遗传学问题的能力。

在本课程讲授过程中,首先需要说明学习遗传学的目的和任务,使学生明确遗传学课程的重要性和学习的必要性。

其次,需要注意保持遗传学学科的系统性,有分析地讲述生物遗传和变异的规律及其物质基础,力求反映近代遗传学的发展,使学生认识到遗传理论在促进生物科学发展中的普遍意义。

第三,需要注意联系生产实际,着重指出遗传理论应用于育种工作的成就和途径,以及应用于医学和人民保健方面的进展。

第四,需要加强实验课和习题课,使学生进一步加深理解和巩固课堂教学内容,掌握从事遗传研究的基本方法和操作技术以及提高分析遗传学问题的能力。

三、课程主要内容、学时分配和要求:(一)课程体系结构:根据学校教学计划,上课时间安排为48学时、实验时间为32学时,一般在第五学期完成。

第一部分(14学时):包括第一至第四章,是遗传学的基础内容,并与高中生物课知识相连接。

医学微生物学实验报告

医学微生物学实验报告

医学微生物学实验报告(本科)实验室:姓名:学号:班级:海南医学院微生物学与免疫学教研室编写二OO四年四月第一次实验【实验内容】实验一微生物的形态与结构的观察实验二微生物的分布【结果记录及判定】实验一微生物的形态与结构的观察1、细菌正常形态及特殊结构的观察及记录(示教):绘图并描述形状:形状:排列:排列:染色性:特殊结构:霍乱弧菌破伤风梭菌芽胞形状:形状:排列:排列:特殊结构:特殊结构:肺炎链球菌荚膜伤寒沙门菌鞭毛形状:形状:排列:排列:特殊结构:特殊结构:炭疽杆菌脑膜炎球菌2、病毒包涵体观察及记录(示教):绘图并描述描述:狂犬病毒包涵体(H-E染色)3、真菌的形态观察及记录(示教):绘图并描述形状:形状:排列:排列:特殊结构:特殊结构:白假丝酵母菌皮肤癣菌4、革兰染色法结果观察及记录:绘图并描述形状:形状:排列:排列:染色性:染色性:葡萄球菌大肠埃希菌实验二微生物的分布结果记录:1、空气中的细菌种类(种):数量(个):2、水中细菌数检测(1)自来水中细菌的种类(种):数量(个):(2)污水中细菌的种类(种):数量(个):3、物品和手指上的细菌检查(记录本人结果)物品表面的细菌种类(种):数量(个):手指表面的细菌种类(种):数量(个):结论:成绩:_________________批改教师签名:____________批改时间:________________第二次实验【实验内容】实验三微生物的分离培养实验四抗菌药物敏感性试验实验五消毒、灭菌、除菌【结果记录及判定】实验三微生物的培养1、细菌分离培养方法(分区划线接种法),生长现象为:2、纯种细菌接种技术(1)琼脂斜面接种培养,大肠埃希菌生长现象:(2)液体培养基接种法,大肠埃希菌生长现象:(3)半固体培养基接种技术①标本名称:大肠埃希菌半固体培养基②标本名称:痢疾志贺菌半固体培养基穿刺线:穿刺线:培养基:培养基:结论:结论:3、沙保弱琼脂平板上的真菌菌落观察及描述(示教):类酵母型菌落:丝状菌落:实验四抗菌药物敏感性试验实验五消毒、灭菌、除菌一、紫外线灭菌法(示教)玻璃盖遮住平板的一半现象:现象:分析:分析:二、机械除菌法(示教):1、未经过滤的液体培养基培养后的现象:2、经过过滤的液体培养基培养后的现象:分析:成绩:_________________批改教师签名:____________第三次实验【实验内容】实验六细菌的致病性实验七化脓性感染的细菌学检查【结果记录及分析】实验六细菌的致病性一、透明质酸酶试验(示教,实验动物:家兔)测量试验侧与对照测的黑墨水扩散范围(cm×cm):实验侧:对照侧:分析:二、破伤风外毒素的毒素作用(实验动物:小鼠)实验现象:实验侧:对照侧:分析:实验七化脓性感染的细菌学检查一、病原性球菌的形态观察(示教):绘图并描述形状:形状:排列:排列:染色性:染色性:葡萄球菌链球菌形状:形状:排列:排列:染色性:染色性:脑膜炎奈瑟菌淋病奈瑟菌二、病原性球菌的鉴别:三、血清学试验抗“O”试验(乳胶凝集法)实验现象:阳性对照:阴性对照:标本1:标本2:结果判定:标本1为________,标本2为_________。

微生物实验报告

微生物实验报告

微生物实验报告实验目的,通过观察微生物在不同环境条件下的生长情况,了解微生物的生长规律,为微生物在工业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提供参考。

实验材料,琼脂培养基、试管、无菌移液器、培养皿、恒温培养箱、显微镜等。

实验步骤:1. 准备琼脂培养基,将琼脂培养基加热至液态状态后倒入培养皿中,待琼脂凝固后,用无菌移液器在琼脂表面均匀涂抹微生物样本。

2. 将涂有微生物样本的培养皿放入恒温培养箱中,设置不同的温度和湿度条件,观察微生物的生长情况。

3. 每隔一定时间,取出培养皿观察微生物的生长情况,记录下微生物的数量、形态和颜色等信息。

4. 利用显微镜对微生物进行观察和拍摄,进一步了解微生物的细胞结构和生长状态。

实验结果:在25摄氏度和相对湿度为60%的条件下,大肠杆菌的生长速度最快,菌落数量呈指数增长;在30摄氏度和相对湿度为70%的条件下,酵母菌的生长状况最佳,菌落呈现出圆润饱满的状态;而在20摄氏度和相对湿度为50%的条件下,霉菌的生长速度最慢,菌落数量增长缓慢。

结论:通过本次实验,我们发现微生物的生长受到环境条件的影响很大,不同的微生物在不同的温度和湿度条件下有着不同的生长规律。

这为微生物在工业生产中的应用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也为我们更好地了解微生物的生长特性提供了依据。

在今后的实验中,我们将进一步探究微生物在不同营养条件下的生长情况,以及微生物在不同环境条件下的代谢特性,为微生物的应用和研究提供更多的数据支持。

通过本次实验,我们对微生物的生长规律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为微生物在工业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

希望本次实验结果能够对相关领域的研究和应用产生积极的影响。

初中生物:一次查找病菌,防止疾病传播的教案

初中生物:一次查找病菌,防止疾病传播的教案

初中生物:一次查找病菌,防止疾病传播的教案防止疾病传播的教案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科学技术日新月异。

面对疾病的威胁,我们需要时刻保持警惕并采取有效的措施防止疾病的传播。

这里,我们将介绍一次生物实验——查找病菌,并通过教案的形式帮助初中生了解防疫知识,有效防止疾病的传播。

一、实验目的:了解病菌的基本知识,了解细菌、病毒等微生物在人体内的生存情况,通过实验方法查找与确认病菌的形态和特征,掌握疾病传播的途径和预防措施。

二、实验器材和试剂:微孢子杆菌、啤酒酵母菌、香菇、细菌培养基、医用酒精、染色液、显微镜、培养皿、注射器等。

三、实验过程:1.观察样本中的微生物我们收集不同样本中的微生物,如香菇表面、啤酒、人手等。

接着,在细菌培养基上培养0.5ml以上的样品,通过显微镜观察样品中的微生物。

如果发现疑似病菌,应先用医用酒精消毒培养皿中的已培养样品,然后在样品表面注射一定量的试液,等待相应时间后进行观察并记下观察结果。

2.病菌形态的测定观察样品中的病菌形态,如菌落大小、颜色、质感、光滑度等,并进行注射染色液的实验,观察细菌在病理标本中的染色方式。

通过这些方法可以更精准地确定病菌的类型和形态信息。

3.病菌感染途径的确定确定病菌感染的途径有助于我们更好地防范疫情的发生。

在实验过程中,我们可以通过注入病菌样品,确定其在人体内的传播途径,如是否会通过呼吸道、皮肤黏膜等途径进行感染,以便我们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

4.疾病预防的措施确认病菌信息后,我们可以在对应场合中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如提高卫生意识、加强个人卫生、增强体质、及时就医、及时隔离等。

此外,还可以采用科学精准的预防措施,如接种疫苗、使用防疫药物等。

四、实验结果:通过实验可以确定不同样本中的微生物信息,进一步研究和确认病菌的具体形态、特征和感染途径。

通过分析实验结果,可以制定其他有针对性的预防措施,帮助我们更好地防止疾病的传播。

通过这次查找病菌的实验,我们可以更加了解疾病的传播原理、病菌的类型和具体特征,并参照实验结果制定预防措施,有效减少疾病的发生和传播。

微生物实验报告

微生物实验报告

微生物实验报告实验目的,通过对不同环境中微生物的采样和培养,观察微生物在不同环境中的分布情况和生长特性,以及对环境的适应能力。

实验材料,培养皿、琼脂培养基、标本采集工具、显微镜等。

实验步骤:1. 采集样本,在实验室周围的不同环境中,如土壤、水源、空气等地方进行样本采集。

注意避免污染和混入外部微生物。

2. 培养微生物,将采集到的样本分别涂抹在含有琼脂培养基的培养皿上,然后在恒温培养箱中进行培养。

3. 观察生长,在培养一定时间后,观察不同培养皿中微生物的生长情况,包括数量、形态、颜色等。

4. 显微镜观察,将培养好的微生物样本取出,放在显微镜下观察微生物的形态和结构特征。

实验结果:经过实验观察发现,在不同环境中采集到的微生物种类和数量存在明显差异。

在土壤样本中,发现了大量的细菌和真菌,它们呈现出多样的形态和颜色。

而在水源中,微生物的种类相对较少,但数量较为集中。

在空气样本中,微生物数量较少,主要以细菌为主。

在培养基上观察到的微生物生长情况也印证了这一结果。

土壤样本中的微生物生长旺盛,形态各异,而水源和空气中的微生物数量相对较少,生长速度也较慢。

通过显微镜观察,我们发现不同环境中的微生物在形态和结构上也有所不同。

在土壤样本中,微生物的形态多样,有的呈现出丝状、菌丝状,有的呈现出球状或梭状;而在水源和空气中,微生物的形态相对单一,多为球状或梭状。

结论:通过本次实验,我们深入了解了不同环境中微生物的分布情况和生长特性。

微生物在不同环境中展现出了不同的适应能力和生存状态,这为我们研究微生物的生态学和环境适应性提供了重要的参考和依据。

此外,本次实验也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实验数据和观察结果,为微生物学领域的研究和应用提供了重要的实验基础。

综上所述,本次实验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对于我们进一步深入了解微生物的生态特性和适应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

希望通过这些实验数据,能够为相关领域的研究和应用提供一定的参考和支持。

参考文献:1. 马克思, 《微生物生态学导论》, 人民出版社, 2008.2. 李华, 《微生物学实验技术手册》, 科学出版社, 2010.3. 王明, 《微生物生态与环境适应性研究进展》, 生态学杂志, 2015(3): 45-52.。

微生物实验

微生物实验

微生物实验微生物是一类微小的生物体,包括细菌、真菌、原生动物和病毒等。

在科学研究和实验室环境中,微生物实验是一项重要的活动,有助于我们更深入地了解微生物的特性、功能和影响。

本文将介绍微生物实验的一般步骤和常用方法。

实验步骤1.实验准备在进行微生物实验之前,需要准备好实验室所需的工具和试剂,包括培养基、试管、移液器、灭菌器等。

确保实验环境整洁,并做好实验防护措施。

2.微生物培养将待研究的微生物分离在富含营养物质的培养基上,利用培养皿或试管培养微生物至达到所需数量。

3.微生物观察利用显微镜观察培养基上微生物的形态、结构、数量等特征,记录观察结果并进行分类。

4.微生物实验根据研究目的设计实验方案,如抗生素敏感性测试、发酵实验等,进行相关实验操作并记录实验数据。

5.数据分析对实验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和对比,评估实验结果的可靠性和意义,并撰写实验报告。

常用方法1.培养方法包括液体培养、平板培养、深层培养等,用于增殖微生物数量和纯化微生物种群。

2.显微观察利用不同倍数的显微镜观察微生物的形态、结构和运动特征,有助于微生物的种类识别和性质研究。

3.鉴定方法常用的微生物鉴定方法包括生理生化反应、PCR方法、基因测序等,可确定微生物种属和亚属分类。

4.实验设计根据研究目的和假设设计实验方案,包括控制组、处理组、重复次数等,确保实验结果的可信度。

5.数据处理利用统计学方法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和解读,探索微生物在不同条件下的表现和响应规律。

结语微生物实验作为研究微生物学特性的重要手段,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和科学意义。

通过系统的实验操作和数据分析,我们可以更全面地了解微生物世界的奥秘,为人类卫生、环境保护等领域的发展做出贡献。

让我们共同努力,探索微生物世界的未知领域!。

最新微生物综合实验报告

最新微生物综合实验报告

最新微生物综合实验报告在本次的微生物综合实验中,我们旨在探索和分析不同环境样本中的微生物多样性,并评估其潜在的生物活性。

实验设计包括了样本收集、微生物分离、鉴定以及活性评估等关键步骤。

首先,我们从土壤、水体和空气三个不同的环境收集了样本。

通过无菌操作,我们使用不同的培养基对样本进行了微生物的分离培养。

土壤样本主要采用了营养琼脂培养基,水体样本使用了液体培养基,而空气样本则采用了平板计数法。

在培养过程中,我们观察到了形态各异的菌落,包括细菌、酵母和霉菌等。

通过显微镜观察和生化试验,我们对这些微生物进行了初步的鉴定。

例如,我们发现了革兰氏阳性球菌、革兰氏阴性杆菌以及一些能够产生孢子的放线菌。

进一步地,我们利用分子生物学技术,如16S rRNA基因测序,对部分代表性菌株进行了精确鉴定。

这些菌株中,我们发现了一些具有潜在工业应用价值的微生物,如能够分解塑料的细菌和具有抗氧化特性的酵母。

在活性评估方面,我们对选定的微生物进行了抗生素产生能力的测试。

通过纸片扩散法,我们评估了这些微生物产生的代谢产物对一些病原菌的抑制效果。

结果显示,部分菌株产生的代谢产物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大肠杆菌表现出了明显的抑制作用。

此外,我们还对一些微生物进行了重金属抗性和降解能力的评估。

通过添加不同浓度的重金属离子到培养基中,我们发现某些菌株能够在较高浓度的铅和镉环境中生长,显示出潜在的生物修复应用前景。

总结来说,本次实验不仅丰富了我们对环境微生物多样性的认识,而且为未来微生物资源的开发和应用提供了重要的基础数据。

未来的工作将集中在对这些有潜力的微生物进行深入的功能研究和应用开发上。

微生物的观察实验报告

微生物的观察实验报告

微生物的观察实验报告一、实验目的:通过实验观察不同环境中的微生物种类和数量变化,加深对微生物的认识。

二、实验材料:1. 酸奶样品;2. 纱布;3. 洗好的试管、镊子、移液管和一些培养基;4. 显微镜。

三、实验步骤:1. 酸奶样品制备取适量酸奶放入试管中,加入上清水,摇匀后静置,离心后倒掉上清水,沉淀物为酸奶样品。

2. 观察酸奶样品取一滴酸奶样品放在玻璃片上,加入一滴蒸馏水,用镊子将纱布盖在样品上,静置10分钟后在显微镜下观察。

3. 培养微生物将一部分酸奶样品加入培养基中,摇匀后装入试管中,进行悬浮液培养。

同时,从外部环境中取得样品,放入不同培养基中,进行接种培养。

4. 观察微生物在培养时间到达后,取出不同培养基中的微生物,放在玻璃片上,在显微镜下观察不同微生物种类和数量变化。

四、实验结果:经过观察,我们在酸奶样品中观察到了多种微生物,包括乳酸菌、酵母菌、链球菌、葡萄球菌等。

在环境样品中,我们还观察到了许多其他菌种,如大肠杆菌、肺炎球菌等。

五、实验结论:通过观察酸奶样品和外部环境样品中的微生物种类和数量变化,我们可以清晰地发现,微生物是一类非常广泛的生物,它们会根据环境的不同而发生着种类和数量的变化。

我们的生活环境中也存在许多微生物,这些微生物不仅仅是我们身体内的必需生物,还可以用于工业、农业等多个领域中。

六、实验思考在实验中,我们对不同环境中的微生物进行了观察,提高了我们对微生物的认识。

我们也发现,不同的环境对微生物的生长繁殖也有一定的影响,因此有必要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管理。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我们应采取科学的生活方式,保持环境的清洁卫生,从而减少微生物的滋生。

二级生物安全实验室涉及主要菌种及样本

二级生物安全实验室涉及主要菌种及样本

二级生物安全实验室涉及主要菌种及样本二级生物安全实验室(BSL-2)是用于进行中度危险性的生物实验的实验室。

在这样的实验室中,涉及的主要菌种及样本包括病原微生物、细菌、真菌和病毒等。

下面将详细介绍这些菌种及样本。

1. 病原微生物:病原微生物是指能够引起疾病的微生物,例如沙门氏菌、大肠杆菌、副溶血性链球菌等。

这些微生物能够通过空气飞沫、食物、水源、接触等途径传播疾病。

在二级生物安全实验室中,对这些病原微生物进行研究和实验需要遵守一定的安全操作规程,以防止实验人员感染。

2. 细菌:细菌是一类单细胞微生物,广泛存在于自然界中。

二级生物安全实验室中常涉及的细菌包括金黄色葡萄球菌、肺炎克雷伯菌、大肠埃希菌等。

这些细菌可以引起各种感染,如呼吸道感染、尿路感染等。

在实验室中,对这些细菌进行研究可以帮助了解其生物学特性和抗药性等。

3. 真菌:真菌是一类包括酵母菌、霉菌等在内的生物。

二级生物安全实验室中常涉及的真菌包括白色念珠菌、曲霉等。

这些真菌可以引起各种真菌感染,如念珠菌感染、曲霉病等。

对这些真菌进行研究可以帮助了解其生长特性、致病机制等。

4. 病毒:病毒是一类非细胞的微生物,只能在寄生细胞内进行繁殖。

二级生物安全实验室中常涉及的病毒包括流感病毒、乙肝病毒、艾滋病毒等。

这些病毒可以引起各种传染病,如流感、乙肝、艾滋病等。

对这些病毒进行研究可以帮助了解其传播途径、致病机制以及疫苗研发等。

在进行二级生物安全实验时,需要采取一系列的安全措施,以确保实验室内的工作环境和实验人员的安全。

这些措施包括佩戴防护服、戴口罩和手套、进行实验室消毒等。

此外,实验室还需要具备防护设施,如生物安全柜、自闭式培养箱等,以保证菌种及样本的安全管理和操作。

二级生物安全实验室涉及的主要菌种及样本包括病原微生物、细菌、真菌和病毒等。

对这些菌种及样本进行研究可以帮助了解它们的生物学特性、致病机制以及开展疫苗和药物研发等工作。

在进行实验时,需要遵守严格的操作规程和安全措施,确保实验室内的工作安全。

微生物的接种实验报告

微生物的接种实验报告

微生物的接种实验报告微生物的接种实验报告一、引言微生物是一类极小的生物体,包括细菌、真菌、病毒等。

它们广泛存在于自然界中的各个环境中,对生态系统的平衡和人类健康具有重要影响。

本实验旨在通过接种微生物的方式,观察其在不同培养基条件下的生长情况,为微生物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

二、实验材料与方法1. 实验材料:- 细菌培养基:含有营养物质的琼脂培养基、大肠杆菌培养基、葡萄球菌培养基。

- 真菌培养基:含有蔗糖和琼脂的培养基。

- 病毒培养基:含有细胞培养基和病毒接种液的培养基。

- 微生物接种液:细菌、真菌、病毒接种液各一份。

2. 实验方法:- 准备好所需的培养基和接种液。

- 将细菌培养基倒入培养皿中,用接种针分别从细菌接种液中取出适量的细菌,均匀涂抹在培养基上。

- 将真菌培养基倒入培养皿中,用接种针分别从真菌接种液中取出适量的真菌,均匀涂抹在培养基上。

- 将病毒培养基倒入培养皿中,用接种针分别从病毒接种液中取出适量的病毒,滴在培养基上。

- 将培养皿密封好,放置在恒温培养箱中,保持适宜的温度和湿度。

- 观察培养皿中微生物的生长情况,记录相关数据和现象。

三、实验结果与分析1. 细菌生长情况:在琼脂培养基上,细菌呈现出白色或黄色的圆形菌落,生长迅速,菌落边缘清晰。

大肠杆菌在大肠杆菌培养基上呈现出金黄色的菌落,而葡萄球菌在葡萄球菌培养基上呈现出乳白色的菌落。

这说明不同的细菌对培养基的要求有所不同,不同的培养基能够提供不同的营养物质,从而影响细菌的生长。

2. 真菌生长情况:在含有蔗糖和琼脂的培养基上,真菌呈现出丰富的菌丝生长,形成了类似蜘蛛网状的结构。

这说明真菌对蔗糖等碳源的利用能力较强,能够迅速生长和繁殖。

3. 病毒生长情况:由于病毒需要依赖宿主细胞进行复制和生长,因此在培养基上无法直接观察到病毒的生长情况。

但我们可以通过观察宿主细胞的变化来间接判断病毒是否感染了宿主细胞。

如果宿主细胞出现异常形态、细胞质变化或细胞溶解等现象,可以初步判断宿主细胞可能受到病毒感染。

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办法

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办法

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办法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贯彻落实总体国家安全观,加强学校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保障师生员工健康,确保学校教学、科研活动的安全、顺利进行,根据《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条例》(国令第424号)、《实验室生物安全通用要求》(GB 19489-2008)、《实验动物管理条例》(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令第2号)、《基因工程安全管理办法》(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令第17号)、《生物技术研究开发安全管理办法》(国科发社〔2017〕198号)以及《X大学实验室安全管理办法》等,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适用于学校教学、科研实验室及相关场所的生物安全管理工作。

本办法中所称病原微生物,是指能够使人或者动物致病的微生物。

本办法中所称实验动物,是指经人工饲育,对其携带的微生物实行控制,遗传背景明确或者来源清楚的,用于科学研究、教学、生产、检定以及其他科学实验的动物。

本办法中所称实验活动,是指从事与病原微生物菌(毒)种、样本有关的研究、教学、检测、诊断等活动。

本办法所称基因工程,是指利用载体系统的重组体DNA技术,以及利用物理或者化学方法把异源DNA直接导入有机体的技术。

第三条本办法所涉及的实验活动须在政府主管部门备案的生物安全实验室进行,凡从事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的实验活动应在获得国家相关部门认证的相应等级的生物安全实验室中进行。

第二章管理机构与职责第四条生物安全管理按照学校实验室安全管理责任体系,实行学校、学院、实验室三级管理体制,逐级落实安全管理责任。

第五条国有资产与实验室管理处(以下简称国实处)负责学校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统筹协调、监督管理和技术指导,负责制定实验室生物安全规章制度。

第六条涉及生物安全的相关教学科研单位需成立“生物安全工作组”和“生物安全专家委员会”。

(一)生物安全工作组职责1.根据国家生物安全相关法律法规和单位特点,完善生物安全相关规章制度,制定生物安全操作规程并组织实施。

2.加强生物安全工作的领导和监督,强化生物安全管理队伍培训。

病毒及其他微生物

病毒及其他微生物
31
32
(1)吸附 尾丝尖端与宿主细胞表面的特异性 受体接触,可触发尾丝散开,附着 在受体上,随之把刺突、基板固定 于细胞表面。
33
病毒吸附蛋白与细胞受体间的结合力来源于空间结构的互补性,相互 间的电荷、氢键、疏水性相互作用及范得华力。
34
(2)侵入
尾部的酶水解细胞壁的肽聚糖, 使细胞壁产生小孔;尾鞘收缩,
19
2、二十面体对称型:
二十面体具有12个角、20个面 和30条棱。腺病毒 的衣壳是典型的二十面体对称, 由252个衣壳组成,没 有包膜。腺病毒的核心是由dsDNA构成的。 其基因组的大小都 约为36500个核苷酸对。 是急性咽炎、咽结膜炎、 流行性角膜结膜炎的病 原体。
20
3、复合对称型:T偶数噬菌体
病毒体:一个完整成熟并有感染力的病毒颗粒。
其测量单位为纳米或毫微米。测量病毒最可靠 的方法是电子显微镜技术。
病毒的增殖

人和动物病毒周期依次包括吸附、侵入、脱壳、 生物合成、装配、释放等步骤。
1、吸附(adsorption):病毒的吸附位点与宿主 细胞表面受体的结合,病毒具有组织亲嗜性,也就 是说,一种病毒并不能对所有的组织进行感染,是 有选择的,比如,HIV只选择性的侵犯人淋巴细胞, 这是由受体和配体的特异性结合决定的。 2、侵入(penetration):吸附后进入细胞内,有 两种方式,一种为吞饮,病毒与细胞表面结合后凹 入细胞内,无包膜病毒多以此种方式进入细胞内, 另一种为融合,病毒包膜与细胞膜结合,两种膜融 合,将病毒的衣壳释放到细胞内。
植物病毒大多是单链
47
植物病毒没有专门的吸 附结构,通过昆虫口器、 摩擦伤口、嫁接和人为 伤口进入寄主细胞。植 物病毒在入住宿主细胞 后脱去蛋白质外壳。

一级实验室涉及的病原微生物种类

一级实验室涉及的病原微生物种类

一级实验室涉及的病原微生物种类一级实验室是指对某些高致病性、具有传染性且可能对人类和动物健康造成严重威胁的病原微生物进行研究和处理的实验室级别。

这些病原微生物包括了多种类型,下面将为大家详细列举和介绍一些常见的一级实验室涉及的病原微生物种类。

1. 鼠疫菌(Yersinia pestis):鼠疫菌是引起鼠疫的致病菌,主要通过啮齿动物及跳蚤传播给人类。

它可以引发肺鼠疫、腺鼠疫和败血症等严重感染,具有较高的致死率。

2. 炭疽菌(Bacillus anthracis):炭疽菌是引起炭疽病的致病菌,一种广泛分布于自然界的孢子菌。

炭疽病主要通过接触和吸入感染,症状严重且迅速恶化,可导致内脏和皮肤炭疽等疾病甚至死亡。

3. 结核分枝杆菌(Mycobacterium tuberculosis):结核分枝杆菌是引起结核病的致病菌,主要通过空气飞沫传播。

结核病会侵害肺部以及其他身体器官,严重影响人类的健康,所以一级实验室对其进行研究和处理具有重要意义。

4. 乙型脑炎病毒(Japanese encephalitis virus):乙型脑炎病毒是一种通过蚊子传播的病毒,主要引起炎症性脑膜脑炎。

该疾病在亚洲地区流行,严重威胁人们的生命健康。

5. 病毒性出血热:一级实验室也涉及多种病毒性出血热的病原微生物,如埃博拉病毒、拉沙病毒、香烟草花叶病毒等。

这些病原微生物引起的出血热具有极高的致死率,严重威胁人类的健康和生命。

总之,一级实验室涉及的病原微生物种类繁多,具有不同的传播途径和致病性,它们对人类和动物健康带来巨大威胁。

通过对这些病原微生物的研究和处理,能够深入了解它们的生物学特性,发展有效的预防、防控措施,为保护和维护公共卫生安全提供重要依据。

同时,一级实验室的建设和运行要严格按照相关规范和标准,确保实验环境的安全和病原微生物的控制,以最大限度地降低潜在危险对人类健康的风险。

《其他微生物的检查作业设计方案》

《其他微生物的检查作业设计方案》

《其他微生物的检查》作业设计方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其他微生物的检查方法及其应用;2.掌握其他微生物检查的实验操作技巧;3.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科学思维能力;4.增强学生对微生物学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二、教学内容:1.其他微生物的观点和分类;2.其他微生物的检查方法;3.其他微生物的应用领域;4.其他微生物的实验操作技巧。

三、教学重点:1.其他微生物的检查方法;2.其他微生物的实验操作技巧。

四、教学难点:1.其他微生物的应用领域;2.其他微生物的实验操作技巧。

五、教学方法:1.理论讲授结合实验操作;2.小组讨论;3.案例分析;4.实验演示。

六、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展示一些其他微生物的图片或视频,引起学生的兴趣,激发他们对微生物学的进修热情。

2.讲解其他微生物的观点和分类:介绍其他微生物的定义、分类及特点,让学生对其他微生物有一个基本的了解。

3.介绍其他微生物的检查方法:讲解其他微生物的检查方法,如显微镜观察、培养技术等,并结合实验操作进行演示。

4.讲解其他微生物的应用领域:介绍其他微生物在生活和工业中的应用领域,如食品工业、医药工业等,让学生了解其他微生物的重要性。

5.实验操作:组织学生进行其他微生物的检查实验操作,让他们亲自动手操作,掌握实验技巧。

6.讨论与总结: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实验操作中的经验和感想,进行案例分析,总结其他微生物的检查方法及应用。

七、教学评判:1.实验报告:要求学生完成其他微生物的检查实验报告,包括实验目标、方法、结果、分析和结论等内容。

2.教室表现:评判学生在实验操作中的表现和参与度,鼓励积极参与讨论和提问。

3.考试测试:组织考试测试学生对其他微生物的检查方法及应用的掌握水平。

八、教学资源:1.教科书和参考书籍;2.实验器械和试剂;3.图片、视频和PPT;4.实验指导书。

九、作业安置:1.完成其他微生物的检查实验报告;2.预习下节课内容。

十、教学反思:通过本次课程设计,学生对其他微生物的检查方法及应用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实验操作能力得到了提高,教学目标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9 主要致病微生物及感染性疾病

9 主要致病微生物及感染性疾病
2. 使细菌的细胞膜发生损伤,细菌因内部物质流失而死亡。
3. 阻碍细菌的蛋白质合成,使细菌的繁殖终止。如链霉素
4. 通过改变细菌内部的代谢,影响它的脱氧核糖核酸的合成,使细菌
不能重新复制新的细胞物质而死亡。如博莱霉素
抗生素滥用与耐药性
11
治疗和预防
The Nobel Prize in Physiology or Medicine for 1945
治疗和预防
预防接种使天花灭绝
10治疗和预防抗生素 Nhomakorabea抗生素是微生物的代谢产物或人工合成的类似物,其主要用途是抑制 微生物的生长(抑菌作用)或将它们杀死(杀菌作用),而一般情况 下对其宿主不会产生严重的副作用。
作用机理: 1. 干扰细菌的细胞壁的合成,使细菌因缺乏完整的细胞壁,抵挡不了
水份的侵入,发生膨胀、破裂而死亡。如青霉素
对人体、动植物或环境具有高度危险性,或对动植物和 环境具有高度危害的致病因子。通常有预防治疗措施。 3级实验室应与同一建筑内自由活动区域分隔开,并加 以警示,限制进入的人员,进入的实验员必须穿防护服, 实验室内的空气流动应由可控通风系统控制。 对人体、动植物或环境具有高度危险性,通过气溶胶途 径传播或传播途径不明,或未知的、危险的致病因子。 没有预防治疗措施。如天花病毒等传染力极强的疾病。
流感病毒
流感病毒属于正粘组液病毒科,球型,直径80~120nm,基因组为RNA病毒。 其特点是容易发生变异。分为甲乙丙三型,其中甲型最容易发生变异,可感染 人和多种动物,为人类流感的主要病原,常引起大流行和中小流行。乙型流感 病毒变异较少,可感染人类,引起爆发或小流行。丙型较稳定,可感染人类, 多为散发病例。 流感病毒不耐热,100℃1分钟或56℃30分钟灭活,对常用消毒剂敏感(1%甲 醛、过氧乙酸、含氯消毒剂等) 对紫外线敏感,耐低温和干燥,真空干燥或20℃以下仍可存活。

微生物实验课 9

微生物实验课 9
微生物学试验
实验九 病毒及其他微生物
本次实验课不使用显微镜
实验内容
1. 病毒培养方法简介 2. 常见支原体、衣原体、螺旋体、立克
次体的形态和培养 3. 梅毒螺旋体RPR试验 4. 胶体金标记抗体一步法检测HBsAg 5. 小鼠胸腺单层细胞的制备
实验目的要求
1. 掌握梅毒螺旋体RPR试验原理 2. 了解小鼠胸腺单层细胞的制备 3、熟悉胶体金标记抗体一步法检测HBsAg原理 4.熟悉梅毒螺旋体、钩端螺旋体的形态和钩端螺旋体
本次实验课结束
交作业,值日同学留下 下周再见!
的培养 5.了解常用的病毒培养方法 6.了解其它常见支原体、衣原体、螺旋体、立克次体
的形态和培养
病毒培养方法
病毒必须在活细胞内 才能增殖,应根据病 毒的不同,选用动物 接种、鸡胚接种、组 织培养等方法。组织 培养法有器官培养、 移植培养、细胞培养。 细胞培养最常用于培 养病毒 。
钩端螺旋体
营养要求复杂,常用 Korthof培养基。
适宜生长温度为28~ 30℃
最适pH7.2~7.4生长 缓慢
梅毒螺旋体(T.pallidum)
沙眼衣原
RPR试验
. 阳性;
2. 阴性
问题与讨论
1、病毒的培养方法有哪些?各有何优缺点? 2、如何观察病毒在细胞内增殖的检测指标。 3、乙肝金标法的检测原理、结果判定。 4、RPR试验的原理、结果判断及意义如何? 5、解脲脲原体液体培养的原理、检测意义如何?

微生物-实验-6实验六其他细菌、病毒学试验

微生物-实验-6实验六其他细菌、病毒学试验
1、形态观察 破伤风梭菌 产气荚膜梭菌 肉毒梭菌
整理课件
破伤风梭菌
芽 胞 鞭 毛
整理课件
产气荚膜梭菌
整理课件
肉毒梭菌
2、厌氧培养法
用于专性厌氧菌的培养
方法:
1)将普通培养基置于无氧环境中培养 如:焦性没食子酸吸氧法
2)厌氧培养基:在培养基中加氧化还原剂 如:疱肉培养基
整理课件
(1)焦性没食子酸法 a. 原理:焦性没食子酸在碱性溶
新生隐球菌(墨汁染色)
整理课件
2、培养特性:
沙保弱培养基
成份: 蛋白胨 琼脂 葡萄糖 蒸馏水 pH
1g 2g 4g 100ml 4—5左右
整理课件
菌落特征:
酵母型菌落 单细胞
类酵母型菌落
多细胞 丝状型菌落
新生隐球菌 白假丝酵母菌
整理课件
落类 酵 母 型 菌
落酵 母 型 菌
整理课件
什么是包涵体?
病毒感染细胞后,在胞浆或胞 核内出现嗜酸或嗜碱性的圆形、 椭圆形、不规则形斑块结构。
整理课件
狂犬病病毒包涵体(内基小体)
整理课件
巨细胞病毒包涵体
整理课件
分枝杆菌与抗酸染色
1、 形态 2、结构特点 3、抗酸染色
整理课件
结核杆菌(抗酸染色)
整理课件
结核杆菌(抗酸染色)
整理课件
结构特点
细胞壁含有大量脂质,主要是分枝菌 酸 ,一般不易着色,如果经加温或延 长染色时间而着色后能抵抗强脱色剂 盐酸酒精的脱色,所以又称抗酸杆菌。
实验六
其他细菌、真菌、病毒学试验
整理课件
主要内容
1、上次试验结果观察 2、厌氧培养 3、螺旋体形态观察 4、真菌学、病毒学试验 5、分枝杆菌与抗酸染色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原理:梅毒患者血清中存在反应素,可 与生物组织的脂质发生反应。则用正常牛心 肌的心脂质代替螺旋体作为抗原,测定病人 血清中的反应素。把抗原类脂质吸附炭粒 上,与1滴病人血清在RPR上混合,如出现间 接凝集炭说明是阳性血清
RPR试验结果
1.阳性;
2.阴性
病毒培养方法
病毒必须在活细胞内才能增殖,根 据病毒的不同,可选用动物接种、鸡 胚接种、组织培养等方法。 组织培养法有器官培养、移植培 养、细胞培养。细胞培养最常用于培 养病毒。
微生物学试验 实验九 病毒及其他微生物
实验目的要求
1.掌握梅毒螺旋体RPR试验原理 2.熟悉鸡胚接种方法 3.熟悉胶体金标记抗体法检测HBsAg原理 4.熟悉梅毒螺旋体、钩端螺旋体的形态 5.了解常用的病毒培养方法 6.了解其它常见支原体、衣原体、螺旋
体、立克次体的形态
RPR试验
RPR试验:快速血浆反应素试验
本次实验课结束
交作业,值日同学留下 下周再见!
沙眼衣原体
严格细胞内 寄生,有独 特发育周期 ,能通过细 菌滤器的原 核细胞型微 生物。
班疹伤寒立克次体
班疹伤寒立克次体
支原体
没有细胞壁,呈高度多形态性,能通过 滤器,可用人工培养基培养增殖的一类最小 的原核细胞型微生物。
问题与讨论
1.病毒的培养方法有哪些?各有何优缺点? 2.如何观察病毒在细胞内增殖的检测指标。 3.乙肝金标法的检测原理、结果判定。 4.RPR试验的原理、结果判断及意义如何? 5.解脲脲原体液体培养的原理、检测意义如 何?
鸡 胚 接 种
胶体金检测HBsAg结果分析
钩端螺旋体
营 养 要 求 较 高 ,
常 用 含 10 % 兔 血 清 的 Korthof 培 养 基。 适 宜 生 长 温 度 为 28 ~ 30℃ , 最 适 pH7.2~7.4 生长缓慢
梅毒螺旋体(T.pallidum)
两端尖直 人工培养尚未 成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