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教育成为一双合脚的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让教育成为一双合脚的鞋
一个偶然,我得到了一本奥修的著作一一《当鞋合脚时》,随手翻翻,没想到却被深深地吸引了。
奥修是印度人,曾研习过哲学,当过许多年哲学教授。
他生在东方的文化氛围里,又熟谙西方文化,他像一位擅长说书的艺人,把自己的思想,用说书的方式娓娓道来,明白晓畅而又让人着迷。
奥修的思想和庄子是不谋而合的。
奥修崇尚自然,主张体验,力主向生命
本真回归,也就是庄子所说的遵循“道”—不要干预自然,随它去,信赖它。
你看他说得多好。
“一个孩子诞生了。
孩子怎么知道9个月过去之后他得钻出子宫呢?孩子怎么知道呢?他没有日历,没有手表及诸如此类的东西。
但9个月之后孩子完全作好出生的准备。
他实际上是挣扎着出生的。
这就是母亲感到疼痛的缘故。
孩子怎么能知道时机成熟了呢?一颗种子怎么能知道什么时候该发芽呢?种子可能会等上整整1年,直到那个夜晚降临。
种子从来不去问星相家或
手相家;在适当的时候种子播撒在土地上,它只是破土而出。
树木如何能在适当的季节开花呢?星宿是如何运行的呢?看看这个宇宙——如此神秘,如此复杂, 如此矛盾,但又运行得如此简单,如此自在,如此轻松自如……”
看到这,我不禁想起不久前一位同仁给我讲的他外出参观时的感受。
他说他在参观一所学校时感受最深的是学生的秩序,他说几千学生在任何地方都是鱼贯而行。
我没去过,没有亲见,不知道他的讲述有没有夸大的成分,但看着他佩服的神情,一想到活泼的孩子没了打闹,没了推搡拥挤,自动的鱼贯而行,想象着就像从流水线上依次滑落的商品,他们变成了人,依次站立,行走,我是恐怖的打了一个寒颤的。
孩子的生活是无意识的。
当他感到饿时,他就哭;当他想睡觉时,他就睡。
同时,孩子又是生机勃勃,活泼好动的;他要奔跑要舞蹈,要嬉笑要打闹,这些都是孩子的天性,失去了天性的孩子,还有鲜活的生命力和无穷的创造力吗?新版《十万个为什么》的编辑在整理从全国征集来的3 万多个问题时发现了一个怪现象——年龄跟孩子们提问的质量成反比。
一些有价值的问题都是小学低年级的孩子提出的,而中学生提出的问题往往缺乏新意,体现不出对科学的探索和钻研精神。
调查说明孩子天生具有想象力、创造力,随着教育干预的加深,这种与生俱来的能力在逐渐丧失。
教育是怎样逐步泯灭了孩子的创造力的呢?以前面所说的学校为例。
试想,初中三年,在短短的一两年的时间里,不,也许更短,只有初一一年,甚至刚进校几周的时间,就要孩子养成如此的秩序意识和习惯,其外界的压力要多大呀。
有的顽皮的、屡教不改的孩子该会因此受到多少或者说多么严厉的处罚?由于校园狭
小,为安全起见,孩子常年被教导着不许这样,不许那样,稍有逾矩,便受到严厉的处罚,以至于他忘了本性不敢再犯。
在这种环境下长大的孩子,失却了天性,泯灭了童真。
长此以往,养成的是服从意识,从思想到行动不敢逾雷池半步,思维僵化,仅剩躯干而已,何来大脑?这里我们还暂且不讨论严厉处罚给孩子带来的身心的扭曲和异化的问题。
其实孩子奔跑舞蹈可促进其体态健美;嬉笑打闹可促进其心智交流,皆有利于其综合能力的发展。
至于其间跌倒、冲突的发生,就像人们吃饭被噎一样自然。
哪里听说有从小到大吃饭从没被噎过的人?更没有听说被噎后就不再吃饭而靠输液打针过活的。
所以,孩子是在跌跤中学会走路,在被噎中学会吃饭,这是孩子成长的必然规律。
因此教育应顺应孩子的成长天性,不应干预太多!应允许孩子犯错,给与他再犯错和改正的机会,这才是合乎孩子成长的道,才不会泯灭孩子的天性。
看到这,也许有人会问:要顺应孩子的天性,那教育有什么用?不如让孩子在天地间自由自在的生长罢了。
诚然,我并不是否定教育的作用,我只是强调教育要适度,要符合孩子的成长规律罢了。
就像穿鞋,什么样的脚穿什么样的鞋,不能混了。
只要鞋子合脚了,就不会感到脚的存在一样,教育只有合乎孩子个体成长的规律了,孩子才会在不知不觉中努力成长为他自己。
所谓顺应孩子天性,这里是指教育不能干预太多,不要以为孩子离开我们的引导、灌输自己就不会生长。
应该给孩子自由成长的空间,应该允许孩子犯错, 给与他再犯错和改正的机会,在他犯错之后应重视引导他反省和总结,避免他重犯或犯下不能挽救之错,而不是用严厉的惩罚简单的迫使他“不贰过”,这与对孩子放任自流是两码事;同时教育还应鼓励孩子个性化发展,不能过分强调整齐划一:这才是合乎孩子成长的道,才不会泯灭孩子的天性。
记得我曾经教过一个学生。
老实说,我想终我一生都只会碰着一个这样的
孩子。
那个孩子很独特。
他父母离异,据他父亲说他自己拥有一个物流公司和一个出租车公司,他就这么一个儿子,被判给了前妻。
他说他无论如何要让儿子读书,因为他做生意,就是吃了没文化的亏,他说“如果我有文化,每年多赚一两千万没问题。
”
父亲期盼孩子读书的心情之迫切可想而知。
可是,他的孩子就是不喜欢学校功课。
孩子很可爱,和我闲聊后,他理解了父亲对自己的期望,他也试过一些
强迫自己认真听课的方法。
比如为了上课不打瞌睡,他下课不去操场玩,趴在桌上睡觉,课前喝咖啡提神等,可是他上课仍然会睡着。
就是这样一个厌学的孩子, 他对商机却有着天然的敏感。
记得有一段时间,作为班主任的我有点怵他校规及我班学生讨论定下的班规在他眼里都是商机。
我们班的学生分走读和住读两种。
他是走读。
住读的学生要有老师的批条才能出校门。
于是,他为不能离校的同学代买各种食品一—当然要加辛苦费;有一段
时间我班掀起一人一月读一本好书的活动,我带孩子们到书店买书,允许同学们看完后交换自己手中的书。
于是他从书摊借书到学校, 租赁给其他同学,每本书每天比书摊多一毛钱。
我班的寝室,床铺历来是孩子们自行协调,可以自愿调换,只要给室长说一声备案就行。
后来他住校了,没几天, 他们寝室的室长来找我,说不干了。
就其原因,他们寝室的铺位调换太频繁,记录太麻烦了一一他总在换铺位。
他总是有办法先换铺位,然后再与别人议价, 把铺位卖给想换铺位的同学……还有很多。
他才是初一的孩子。
老实说,这个孩子给我带来的与其说是麻烦,毋宁说更多的是欣赏和思考。
他不想听课吗?他试了那么多方法,他一直都想改变,遗憾的是他没有做到。
其实这哪里是孩子的错呢一一他的兴趣不在这,我们老师的讲授不能吸引他而已。
对这类孩子,我历来主张进行特殊教育----- 家长带回家去,专为其量身打造适合的教育内容和目标。
就如其上那个孩子,我觉得对他最好的教育,就是他的父亲把他从学校中接出去,带在自己身边,一边学习经商,一边请家教教以相关的商业专业知识,再辅以成人教育,而不是在学校接受大众教育,把孩子的天赋异禀扼杀在不适合他的精英似的、全才似的学校教育之中。
其实,读书的意义应该是广泛的,它不仅可以在学校读,还可以在任何地方读,只要有发自内心的需要
哪里都可以。
可惜我的话他的父亲不认同,我也知道很多家长都不会认同。
或者有的赞同我的理念,但是觉得没法操作一一这对教育者的教育技能和受教育者的教育环境要求太高,风险也太大。
可是,效益和风险历来是成正比的,没有风险,没有适宜的个性化教育,也就没有专才,天才的出现。
有人说“教育是慢的艺术”。
之所以“慢”,就是因为孩子是个性化的,智力、体力的发展是不均衡的,这就要求教育要适度,要遵循孩子个体发展的规律。
教育者要谨记的是教育不能干涉太多,教育的目的不是灌输,也不是简单的唤醒, 而是“发现”、“规划”和“唤醒”一一在孩子自由发展的同时发现孩子的潜能, 规划他发展的方向,然后再用恰当的方式唤醒他。
就像上述那位孩子的父亲,我们设想那位父亲如果像爱迪生的母亲一样智慧,他的儿子,也许就是命运赐给他
们家族的罗斯柴尔德家族似的掌门人。
可惜,他不是;很惭愧,我也没有沙利文
老师的智慧,这样,不幸的孩子位可能的商业奇才——就渐渐的消失了。
所以,真正的、合格的教育者一生追求的目标就应该是让“教育成为一双合脚的鞋”,只有这样,才能少了许多仲永似的新悲剧,而让更多的钱伟长、钱钟书似的人才涌现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