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四湖大鳞副泥鳅生物学特性及人工繁育技术试验
大鳞副泥鳅人工繁殖技术研究
雌性 亲鳅 年龄 2 3龄 , 长 1 m 以上 , ~ 体 5c 体 重 2 5g以上 , 个 体 肥硕 , 病 无 伤 , 部 膨 大 , 且 无 腹 凸 出 , 软且 有 弹性 , 柔 腹部 近 肉色 。 殖孔 红肿 , 生 外
L漂 白粉 浸泡 消 毒并 冲 洗 干 净 , 在 催 产 前 2 d 并
1 2 5 鱼 巢 棕 片 绑 于 竹 竿 上 , 提 前 用 2 . . 并 0
求, 为此一 些学 者进 行 过 一 些 研究 [ 1 。为 了更 20 -]
好 地 解决 苗种 繁殖 中的 一些 技 术 问题 , 试 验 重 该
mg L漂 白粉 浸 泡消毒 , / 冲净 晒干 。
126 机 器 、 .. 设备 三 寸 潜水 泵 2台 , . 5k 0 4 W
摘 要 : 用 池 塘 养 殖 的 大 鳞 副泥 鳅 ( aa s uu s a ra u ) 其 人 工 繁 殖 技 术 进 行 了研 究 。 人 工 催 产 利 p rmi rn by n s 对 g d 采用 L RH— A z与 HC 混合 使 用 , 用 产 卵 隔 离 网隔 离 产 卵 、 G 利 网箱 中 微 流 水 孵 化 、 持 相 对 稳 定 的 产 卵 水 温 保
1 2 3 产 卵池 、 .. 孵化池
m 。
,
第 一 次 繁殖 用 面 积 4 0 0
水深 0 5m 的池 塘 。第 二 次 、 三 次 繁 殖 用 . 第
14 亲鳅 挑选 .
上罩 有顶 棚 的地上 水 泥 池 ( 养 池 ) 规 格 6 6I 暂 , . n x 6 6m×0 9m, . . 有进 水管 和排 水管 。用 5 / 0mg
《 河北 渔业 }0 0年 第 6期 ( 第 1 8期 ) 21 总 9
泥鳅与大鳞副泥鳅的人工催产试验
泥鳅与大鳞副泥鳅的人工催产试验(华中农业大学漩水水产增养殖生物学农业部重点开放实验室武汉430070)1999-11-11摘要用催产剂HCG、HCG+DOM、LRH—A+RES分别对泥鳅和大鳞副泥鳅进行催产试验。
结果表明:HcG+DOM 比单用HCC-效应时间和产卵持续时19短,催产率和产卵量高。
HCG+DOM 与LRH-A+RES的催产效果相似。
使用上述几组催产剂时,泥鳅比副泥鳅的效应时间均短4~5 h。
花鳅亚科(Cobitidinae)是一群广泛分布于我国江河、湖泊、池塘、掏渠和稻田等淡水水体中的小型底栖经济类.其中以泥鳅和副泥鳅最为常见。
泥鳅和副泥鳅生活力强.食谱广,其肉嫩味美.且具有一定的药用价值,现成为国际市场上的紧俏水产品之一。
由于近几年来天然苗种渐渐不能满足养殖户的需求,一些地方和部门对泥鳅和副泥鳅的人工繁殖技术等进行了一定的研究[1-3】。
但是由于这两种鳅在形态上相近,生态条件也基本相同,人工养殖和繁殖上通常是混杂在一起的。
对泥鳅和副泥鳅在催产中存在的差异性研究还未见报道。
本文以泥鳅和大鳞副泥鳅为材料,进行催产试验,以期对科研和生产提供一定的参考资料。
1 材料与方法1)试验时间和地点:试验于1999年4月至6月在华中农业大学水产学院进行。
2)试验用鱼:试验所需亲鳅购于武汉市大东门市场,购回后在水泥池中暂养1~3 d,选择体质健壮、无伤无病、发育良好的亲本进行催产。
3)催产方法:催产剂为宁波第二激素厂1999年2月生产的绒毛膜促性腺(HCG)、DO酮(DOM)、促黄体生成素释放激素类似物(LRH.A)、多巴胺合成抑制荆(RES);雌雄配比为1:1.5。
一针背鳍基部注射,注射后的亲鱼放入水泥池中80目网箱(195 cm×45 cm x 30cm)内.用棕榈片作鱼巢.微流水情况下让其自然产卵。
2 结果2.1 单用HCG与HCG添加DOM的诱导散果表1所示,单用HCG注射.对泥鳅和副泥鳅的催产率分别为66.7%和77.8%.效应时间(注射至产卵的时间)分别为11~14h和16~19h.产卵持续时间均为3 h。
人工诱导四倍体大鳞副泥鳅的研究
维普资讯
% ∞
鲫
∞
如
{ 寻
第4 期
常 重 杰 等 : 工 诱 导 四 倍 体 大 鳞 副 泥 鳅 的研 究 人
理组 合 的前 期 成 活率 是处 理 组 合 发 育 至色 素 期成 活 率 除 以对 照 组前 期 成 活率 . 期 成 活 率 是 指 鱼苗 孵 出后 后 2 h的成 活数 占色 素 出现 期 成 活 胚胎 的百 分 比. 理 组 合 的 后期 成 活 率 是 指处 理 组 合 的 孵 出 成 活率 除 以对 4 处 照组 合后 期 成活 率. 1 2 5 倍 性 检测 率 ( ) .. a 混合 胚 胎 取发 育至 原 肠胚 —— 神 经 胚期 间 的胚 胎 3 ~ 5 个 , 0 0 用镊 子 剖去 卵膜 置
人 工 诱 导 四倍 体 大 鳞 副 泥鳅 的研 究
常 重 杰 , 启 艳 杜
( 南 师 范 大 学 生 命 科 学 学 院 , 南 新 乡 , 5 0 2 河 河 430)
摘 要 : 用热 休克诱导 方法 研究 了抑 制第 1 采 次卵裂 诱发 四倍体 大鳞 副泥鳅 的最佳条 件. 受精 后3mn左 在 7i
维普资讯
第 3 卷 第4 O 期
河南师 范大学学报 ( 自然 科 学版 )
D .3 N o O .4
N 0) 200 7. 2
文 章 编 号 : 0 0 2 6 2 0 ) 4—0 7 - 0 1 0 - 3 7( 0 2 0 00 4
中图分 类 号 : 33 Q 4
文 献标 识码 : A
染 色 体 组 操 作 是 动 植 物 细 胞 工 程 育 种 研 究 中 行 之 有 效 的 方 法 之 一 , 鱼 类 中 这 方 面 的 研 究 在 近 十 数 年 在 来 进 展 较 为 迅 速 , 关 的 报 道 也 较 多 , 与 鱼 类 自身 的 特 点 有 着 密 切 的 关 系 . 类 是 较 为 低 等 的 脊 椎 动 物 , 相 这 鱼 一 般 为 异 体 受 精 , 性 个 体 怀 卵 量 大 , 工 繁 殖 技 术 也 较 为 成 熟 , 此 可 以 满 足 在 多 倍 体 处 理 过 程 中 对 实 验 材 雌 人 因
大鳞副泥鳅苗种规模化繁育技术之苗种繁殖
大鳞副泥鳅苗种规模化繁育技术之苗种繁殖1. 引言大鳞副泥鳅(学名:Paramisgurnus dabryanus),是一种重要的淡水鱼类,其幼苗被广泛应用于水产养殖业中。
为了满足市场需求,实现大规模养殖,掌握高效繁殖技术非常重要。
本文将介绍大鳞副泥鳅苗种繁殖的技术要点和操作流程。
2. 繁殖环境准备在进行大鳞副泥鳅苗种繁殖前,需要准备适宜的繁殖环境。
以下是环境准备的要点:•水质条件:保持水质清洁、无毒、无污染,pH 值控制在6.8-8.0之间,水温保持在20-25摄氏度。
•水体氧气供应:安装适当的气泵和气石,确保水体中氧气供应充足。
•光照条件:保持适度的光照,每天提供8-10小时的光照。
•水体搅动:使用适当的水流循环设备,保持水体流动,避免死水区形成。
3. 苗种选取和饲养管理在进行大鳞副泥鳅苗种繁殖时,需要选取健康、活跃的苗种作为繁育对象。
以下是苗种选取和饲养管理的关键点:•苗种来源:选取来自健康饲养环境的优良苗种,确保其遗传品质优良。
•饲养水质:饲养水质条件与繁殖环境准备中的要求一致,保持水质的稳定性和清洁度。
•定期检查:定期检查苗种的健康状况,如观察其食欲、行为活跃程度和体色变化等,及时处理异常情况。
•饲料选择:选择适宜的苗料,如鱼苗专用饲料、微生物饵料等,提供均衡的营养供给。
•饲养密度:根据养殖场的实际情况,控制合理的饲养密度,避免过度拥挤影响苗种的生长发育。
4. 营造繁殖氛围为了促进大鳞副泥鳅苗种的繁殖,需要创造适宜的繁殖氛围。
以下是营造繁殖氛围的关键要点:•温度变化:在季节转换时,利用温度变化模拟自然环境,刺激苗种的繁殖欲望。
可通过逐渐降低水温或提高水温的方式进行调控。
•草本植物添加:在养殖场的水缸或池塘中添加一些水草,为苗种提供隐蔽和产卵的场所。
•光照调节:调整光照持续时间和强度,模拟日夜变化,刺激苗种的繁殖行为。
5. 繁殖技术操作流程成功繁殖大鳞副泥鳅苗种的过程需要严格的技术操作流程。
大鳞副泥鳅的生物学特性及养殖技术
大鳞副泥鳅的生物学特性及养殖技术作者:王玉新,郑玉珍,王锡荣,等来源:《河北渔业》 2012年第11期王玉新,郑玉珍,王锡荣,钟君伟,赵波(山东省淡水水产研究所,山东济南250117)大鳞副泥鳅(Paramisgurnus dabryanus)为鲤形目、鳅科、花鳅亚科,副泥鳅属,属温水性鱼类,主要分布在我国长江中下游及其附属水体中。
大鳞副泥鳅是泥鳅属中个体大、生长快的品种,其肉质细嫩,味道鲜美,有相当高的营养价值。
据分析:大鳞副泥鳅的可食部分占80%以上,蛋白质含量达20.7%,脂肪2.8%,灰分2.2%,钙、磷、铁含量丰富。
除食用外,还具有滋补强身、清热解毒、利尿消肿、通乳等功效,深受消费者青睐。
近年来,由于水质污染和人为滥捕,泥鳅天然产量日趋下降,国内外市场供不应求,国际、国内市场潜力很大。
为在山东省发展大鳞副泥鳅这一优良品种,解决养殖过程中存在的许多技术问题,山东省淡水水产研究所于2009年承担了省科技厅下达的“大鳞副泥鳅人工育苗及无公害养殖技术研究”课题,围饶大鳞副泥鳅进行了系统的观察、试验、研究,现将其生物学特性及养殖技术报告如下。
1生物学特性1.1形态特征大鳞副泥鳅身体细长,体长为体高的5.4~5.9倍,为头长的6~7倍。
体延长,体前部圆柱形,后部侧扁。
腹部圆形,背缘线平直,尾柄处皮褶棱发达、隆起而与尾鳍相连。
头较小,近似圆锥形,吻突出而稍圆钝,其长小于体高,口小,下位,呈马蹄形。
吻长远小于眼后头长。
须5对,其中吻须2对,口角须1对,颌须2对,最长1对颌须末端达到或超过鳃盖骨中部。
眼小,侧上位,无眼下刺,眼睛退化,靠5对触须寻找食物。
体被细小圆鳞,鳞片较其他泥鳅大,埋于皮下。
纵列鳞98~120,各鳍均无硬棘,背鳍软条3(不分枝软条)+5~7(分枝软条);臀鳍3(不分枝软条)+4~5(分枝软条);腹鳍1(不分枝软条)+6(分枝软条);肛门近臀鳍起点。
表皮可分泌粘液,体表甚光滑。
背鳍距吻端较距尾鳍为远,其起点在腹鳍之前。
大鳞副泥鳅养殖技术
大鳞副泥鳅养殖技术
大鳞副泥鳅为鳅科副泥鳅属温水性鱼类鱼类,分布于四川、浙江、台湾、辽宁、黑龙江等地,为泥鳅中个体大、生长快的品种,其肉质细嫩,味道鲜美,有相当高的营养价值和养殖前景,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看一看大鳞副泥鳅养殖技术吧!
大鳞副泥鳅的栖息环境
大鳞副泥鳅见于底泥较深的湖边、池塘、稻田、水沟等浅水水域。
生活水温10~30℃,最适水温为25~27℃,故应属温水鱼类。
当水温升高至30℃时,泥鳅即潜入泥中度夏。
冬季水温下降到5℃以下时,即钻入泥中20~30厘米深处越冬。
对低氧环境适应性强,除了鳃呼吸外,还可以进行皮肤呼吸和肠呼吸。
视觉很弱,但触觉及味觉极为灵敏。
大鳞副泥鳅的食物习性
大鳞副泥鳅为杂食性鱼类,幼鱼阶段摄食动物性饵料,以浮游动物、摇蚊幼虫、丝蚯蚓等为食。
长大后,饵料范围扩大,除可食多种昆虫外,也可摄食丝状藻类、植物根、茎、叶及腐殖质等。
成鳅则以摄食植物食物为主。
一般多为夜间摄食,水温10℃以下、30℃以上即停止摄食。
一般情况都生活在泥土里,一有危险就最快速度往土里钻。
大鳞副泥鳅的养殖技术
1、亲鳅选择:用于繁殖的亲鳅主要是从上年的成鳅池中挑选,也可
1。
大鳞副泥鳅的繁殖力测定及人工繁殖
大鳞副泥鳅的繁殖力测定及人工繁殖摘要对70尾大鳞副泥鳅进行了体长、体重测定,并解剖观察,测量其性腺重,计算成熟系数和怀卵量。
测定体长范围9.7~20.7cm,体重9~68g,成熟系数为 2.56%~25.12%,怀卵量 2 115~41 127粒,;绝对怀卵量最大个体体长为20.7cm,体重为68 g;4月22~27日,人工催产大鳞副泥鳅90组,雌雄比为2∶1,注射激素为HCG 300~500IU+DOM 0.1mg/尾,LRH—A2 2~3μg/尾+DOM 0.5~1mg/尾;水温17~17.5℃时,效应时间为19~23h;水温在17.5~19℃时,约50~54h孵化出苗。
关键词大鳞副泥鳅;繁殖力;人工繁殖大鳞副泥鳅(Paramisgurnus dabryanus Sauvage)属鲤形目、鳅科、副泥鳅属,在安徽俗称“大扳鳅”,个体大、生长快、耐低氧,是一种生产潜力很大的养殖品种。
其肉味鲜美,具营养及药用价值,有“水中人参”之称。
近几年,安徽省尚未见对大鳞副泥鳅人工繁殖的研究报道。
为此,对大鳞副泥鳅的繁殖力进行测定,并进行了人工催产试验,以期能对大鳞副泥鳅的苗种繁殖提供参考。
1材料与方法1.1材料鱼的收集大鳞副泥鳅材料鱼于2006年3月下旬至5月下旬取自安庆石塘湖,尼龙袋充氧运回安徽农业大学试验室放入室内水箱暂养,同时进行观察测量。
采集的标本首先观察其外部形态,再分别测量其全长、体长、体重、体高、尾柄长、尾柄高,并进行解剖观察,测量其性腺重、卵重,计算其成熟系数和怀卵量,然后统计计算。
本次试验共选择了53条雌性大鳞副泥鳅进行测定。
1.2鳞片的采集和处理鳞片的采集部位为近背鳍基第三行鳞片以下至侧线鳞间。
每尾鱼取鳞10~30片。
由于泥鳅的鳞片埋于皮下,在制片时应先将鳞上的表皮和粘液刷去。
方法是:在鱼体表取鳞部位涂上少许淡氨水,当表皮和粘液溶解成胶状后,用抹布将其擦去。
此时,鱼体体表上鳞片清晰可见。
泥鳅的人工养殖技
二、放池 塘,察洞堵漏,疏通进、排水管道,翻耕 池底淤泥。放水深至10厘米后,每10 平方米用1公斤生石灰化浆后全池泼洒消 毒。
2)蓄水施肥:清塘3天后,加水至30厘 米深,施基肥,每10立方米水体施入发 酵鸡粪3公斤或猪、牛、人粪5公斤,也 可每立方米水体施入氮肥7克、磷肥1克。 以达到苗种放养后能有充足的天然饵料和 良好的生存环境,减少苗种刚下塘时产生 的各种应激反应,以提高苗种的存活率, 从而使广大养殖户达到最高的经济效益。
六、鳅种放养的注意事项 1)下塘时间要适当,一般在5月份,晴天中 )下塘时间要适当,一般在5 午; 2)温差不能过大,3℃以内; )温差不能过大,3 3)要分散放养鳅种,多点投放,以防鳅种汇 聚在很小的水域,对生长不利; 4)要肥水下塘,培育天然饵料;
5)鳅种入池前要消毒,3%~5%食盐水10~ )鳅种入池前要消毒,3%~5%食盐水10~ 15分钟;用食盐水消毒时,由于食盐溶液对 15分钟;用食盐水消毒时, 泥鳅有较强的刺激作用,泥鳅分泌大量黏液, 泥鳅有较强的刺激作用,泥鳅分泌大量黏液, 不利于泥鳅成活, 不利于泥鳅成活,故建议用高锰酸钾溶液消 毒, 用量为10 ~ 20mg/ L ,浸浴5~10 min 。 用量为10 ,浸浴5
三、泥鳅的繁殖
繁殖时间每年4~9月,其中6~7月最旺盛, 繁殖时间每年4~9月,其中6~7月最旺盛, 产卵时要求水温18~28℃,以25℃ 产卵时要求水温18~28℃,以25℃最好; 20℃以下一般在晴天的清晨或上午10点前 20℃以下一般在晴天的清晨或上午10点前 产卵,20~28℃ 产卵,20~28℃时多在雨后或半夜产卵; 受过精的卵有一定粘性,但不强易脱落。 泥鳅卵为圆形、米黄色、半透明,卵径为 0.8~1毫米。水温在25℃时11个小时就可 0.8~1毫米。水温在25℃ 11个小时就可 出苗。
南四湖大鳞副泥鳅人工繁殖与批量生产技术研究
u a o d c o f e aa dfm ea dm l ,c n e t t jc o i ie xt i ,sn ho i d sa nn d c — r i i u t no p rt a ae o c n a d i et n wt m xd o y n y c rnz p w igi u e tn n i s e el n re n i h c o e n
2  ̄nn s eisTc n lg xe s n Sri ,Jnn 2 2 0 . igFi re eh oo yE tni ev e iig 7 0 0,S a d n h o c h n og, C ia; h n
3S nd n ayn ni n etl eh l yC . 1 ,Yti 2 25 ,S adn h i ) .h ogH oagE v om na Tcn o o t ua 7 30 hnog,C n a r o g d a
孵化和出苗五个生产 阶段的苗种批量生产 的方法。通过受精卵生物学实验 、不 同雌雄 比生 产性 试验 ,提出雌雄分
离单性催熟 、混合催产素集中注射 、同步催产 、卵与亲鳅快速分离 和发塘 标志性形态特征判定 等多项关键的技术
措施 ,实现 了苗种快速批量生产 。三组不 同雌雄 比的生 产试 验表明 :繁殖亲鳅 30组 ,雌雄 比为 10 8 0 :.5时,孵化
d c in tc n q e w ss mme p,t r u h u h n i r c s o mae a p e a ain,a c lr t g r e ig a c lr - u t e h i u a u o dI l h o g o t e e t e p o e sf m trl rp r t t r r i o c ee ai i n n , c ee a n p t g s a n n , h th n e di g e r e c e o s A c r i gt e u t o ilgc n e t ai n o o p r a d e p r i p w ig n ac i g t s e l meg n ep r d . c o dn r s l f oo ia i v si t fo s e m x e — o n i o s b l g o n i na e tw t i e e tfmae a d mae rt , an mb ro e e h iu sw r r s n e , s c st a fs ge s x ma‘ me tlts i d f rn h f e l l ai n o u e fk yt c nq e e ep e e t d u h a t i l —e t h o n
大鳞副泥鳅池塘苗种培育试验
《水产养殖》2009年第1期支立标1,孙守旗1,唐复兴2,王伟1,邵为旭1,李存琳1(1.安徽省怀远县水产技术推广中心,安徽怀远233400;2.安徽省怀远县水产局,安徽怀远233400)大鳞副泥鳅试验与总结《水产养殖》2009年第1期表1大鳞副泥鳅苗种培育情况池号放养时间(年-月)面积(667m2)放养量(万尾)放养密度(万尾/667m2)放养规格(cm)收获时间(年-月)收获规格(cm)收获量(万尾)成活率(%)1#2006-021*********.352007-03 5.257.441 2#2006-0512********.352007-05 5.444.040 3#2006-061668150600.352007-06 4.542.028 4#2006-121334120600.352007-12 4.737.231的变化来决定是否追肥。
1.5.2巡塘投饵后要观察鱼苗的摄食情况,每日早、中、晚坚持巡塘,巡塘时要仔细观察鳅苗的活动情况、水色的变化,发现问题及时采取有效措施。
水质较肥而天气又比较闷热时,注意鳅苗有无浮头,尤其在清晨容易出现泛池现象。
如果发现鳅苗个别有离群独游、体色发黑。
或打转等现象,可初步判断鳅苗发病,进一步通过镜检确诊,方可施药治疗。
1.5.3病害防治鱼苗刚下塘时,若水质较肥,天气晴好炎热,要注意防治气泡病的发生,发现后应及时充水。
待鱼苗体长达1cm后,每2d在显微镜下进行检查1次,用0.7mg/L硫酸铜、硫酸亚铁合剂防治车轮虫病、杯体虫等寄生虫病。
1.5.4敌害清除鳅苗天敌很多,如蝌蚪、野杂鱼、蜻蜓幼虫、水蛇等,防治方法主要依靠清塘消毒、拉网清理、人工驱赶等,及时捞出残饵、漂浮物及蛙卵等杂物。
池塘用水经过过滤处理,防止野杂鱼等进入,过滤网可用40目尼龙筛绢。
2结果经过一个月饲养,1#、2#池塘鳅苗生长相对较快,成活率高,体格健壮,规格整齐,其中体长在5cm以上的个体占85%左右。
大鳞副泥鳅苗种规模化繁育技术之苗种培育
大鳞副泥鳅苗种规模化繁育技术之苗种培育
夏花培育刚孵化出的鳅苗附在草把和池壁、缸壁上,依靠卯黄营养,不需要投喂。
鳅苗不
再附在附着物上时开始投喂。
开食后的鳅苗培育应采取肥水与投喂相结合的方式,即将培育池的
水体培育成绿色、透明度在20 厘米左右时。
将鳅苗放入培育池中,用煮熟的蛋黄投喂。
鳅苗体
长1 厘米时,投喂轮虫、水蚤等浮游生物,辅以鱼糜等自制饲料。
上午投喂2 次,下午投喂3 次,
夜间投喂3 次,每次投喂量以1 小时内鳅苗吃完为宜。
10~15 天以后,鳅苗体长1.5 厘米左右时
及时分池,培育密度控制在每亩8 万~10 万尾。
鱼种培育夏花分池前10 天,消毒鱼种池。
鱼种放养密度为每亩2 万~3 万尾,条件好的鱼种
池可多放养一些。
在鱼种放养前,每亩施经过发酵的家畜粪肥60~100 公斤肥水,使池水呈黄绿
色。
水体透明度低于16 厘米时用生石灰调节,每亩用量为5 公斤。
饲料投喂量以鱼种2 小时内
吃完为宜,投喂方式为上午10 时投喂每天投喂量的1 /3,下午6 时左右投喂每天投喂量的2 /3。
鱼种体长5 厘米以后,投喂量为在池鱼体重的8%~10%。
鱼种体长10 厘米以后进入成鱼养殖阶
段。
日常管理中。
一是要加强巡塘,防止水质变化;二是防鼠害、敌害;三是勤注水,水深保持
在1.2~1.3 米。
泥鳅规模化繁养殖技术稿
泥鳅的生物学特性及规模化繁养殖技术湖南省水产科学研究所(丁德明 410153)摘要:泥鳅是一种杂食性小型淡水鱼类,规模化人工繁殖要培育好亲鳅,水温适宜时用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垂体(PG)、和促黄体素释放激素类似物(LRH-A)进行催产,进行人工授精或自然产卵,搞好孵化和苗种培育;规模化2养殖需建好池,放好苗,投好饵、搞好水质管理和病害防治。
关健词:泥鳅生物学人工规模化繁殖养殖泥鳅,俗称鳅,在生物学分类上属鲤形目,鳅科,泥鳅属。
泥鳅肉质细嫩,味道鲜美,为广大消费者所喜爱,素有“水中人参”的美誉。
泥鳅营养丰富,可食部分占80%左右,其肉含蛋白质18.45%~20.7%,脂肪2.7%~2.8%,灰分1.6%~2.2%,每100克鱼肉含维生素A 70国际单位,维生素B 440微克,钙51 毫克,磷154毫克,铁3毫克,并具有较高的不饱和脂肪酸。
泥鳅还有一定的药用功效,具有调中益气、解渴醒酒等功效,是有名的滋补食物之一。
泥鳅是一种杂食性小型淡水鱼类,普遍分布在我国除青藏高原外的各地河川、沟渠、水田、池塘、湖泊及水库等水域中,但是由于捕捞过量及栖息场所的日益恶化,泥鳅资源遭到了破坏,自然产量大为减少。
为增加有效供给,发展泥鳅的规模化养殖显得尤为重要。
根据作者多年的研究和综合国内最新的研究情况,现将泥鳅的生物学特性及规模化繁养殖技术总结如下:。
1、泥鳅的生物学特性1.1 形态特征泥鳅体形细长,前段略呈圆筒形,后部侧扁腹部圆。
头尖,吻部向前突出。
口小,下位,呈马蹄形。
唇软,具有细皱纹和小突起。
眼小,上侧位。
须五对,其中吻须一对,上颌和下颌各二对,吻须和上颌须之长与吻长相等,下颌须外侧的一对之长为上颌须长的一半,为内侧一对的二倍。
鳞极细小,圆形,埋于皮下,侧线鳞150片左右,头部无鳞。
体背部及两侧灰黑色,腹部白色或浅黄色。
体侧有许多小的黑色斑点,头部和各鳍条上也有许多黑色斑点,背鳍和尾鳍膜上的斑点排列成行,尾鳍基部上方有一黑色大斑,其他各鳍灰白色。
大鳞副泥鳅苗种繁育试验
5 号 针 头 ,采 用 背 鳍 基 部后 方肌 肉注 射 。催 产 药 物
根 据 用量 用 生 理盐 水 配制 , 以每尾 雌 鳅注 射 0 . 2 毫
注 射 时 间在 下午 5 时左 右 进 行 ,用 i 毫升 注 射 器 和
将 苗种 袋 置 池 中上 风 口并 在 水 体 中静 止 l 5 分 钟 左 右 后将 鳅 苗 缓 缓 放 入 培 育 池 中 。鳅 苗 入 池 后 “ 开 口料 ”很 关 键 , 试 验 选 择 微 型 浮 游 动 物 辅 以 蛋 黄 、豆浆 为 鳅苗 开 口,微 型浮 游 动物 用 2 0 0目的筛 绢 获得 ;辅 以每 万尾 每 天投 喂 i 个 蛋黄 ,蛋 黄 打成
部 , 将 鳅 卵 挤 于干 净 的 瓷 盆 中 ,将 雄 鳅 精 巢 取 出 研 磨 后 加 入 营 养 液 , 尽 量 短 时 间 内 同 时将 卵 子 和 精 子集 中 于 瓷 盆 中 ,用 羽 毛 轻 轻 搅 拌 使 卵粒 和 精
液 充 分 混 匀 ,然 后 加 入 0 . 7 % 的生 理 盐 水漂 洗 干 净 后 移 入孵 化温 棚 中 的孵化 筛 绢上 进行 孵 化 。
、
试 验材 料 与方湖 水 域 野 生 大 鳞 副 泥 鳅 , 所 选 亲鳅必 须进行 强化培育 ,亲本培 育池 1 . 0 亩 左
化 网箱 上 用 棉 绳 平 吊固 定 于 孵 化 温 棚 顶 部 ,孵 化 网 箱 约 有 一 半 箱 体 没 于水 体 中 。 在 孵 化 网 箱 底 部 布 置 散 气 石 以保 证 鳅 卵孵 化 充 足 的 溶 解氧 , 孵 化 3 天 后 便有 鳅 苗 陆续 破 膜 而 出 。刚孵 出的鳅 苗 约 有 4 毫 米 左右 ,体 色 由黄 色逐 渐 变成 黑 色 ,然 后 就 可 转 入培 育 池进 行培 育 了 。
大鳞副泥鳅人工繁殖技术研究
大鳞副泥鳅人工繁殖技术研究作者:郑玉珍王玉新王锡荣等来源:《山东农业科学》2012年第12期摘要:用专塘培育大鳞副泥鳅亲鳅,采用人工催情注射、产卵、授精,水泥池网箱孵化、培育等方法,催产大鳞副泥鳅5 200组,人工繁殖受精率和孵化率均在70%以上,繁育大鳞副泥鳅鳅苗2 600万尾。
关键词:大鳞副泥鳅;人工催产;水泥池孵化;苗种培育中图分类号:S966.4 文献标识号:B 文章编号:1001-4942(2012)12-0097-03Study on Artificial Propagation of Paramisgurnus dabryanusZheng YuZhen, Wang YuXin, Wang XiRong, Zhong JunWei, Wang JinFu, Lü BaoYu(Fresh Water Fishery Research Institute of Shandong Province, Jinan 250117, China)Abstract Special ponds were used to culture the parents of Paramisgurnus dabryanus. The methods of artificial ripening, oviposition, fertilization and incubation with net cages were adopted, and 5 200 groups of Paramisgurnus dabryanus were successfully obtained. Both the rate of fertilization and hatching were above 70%, and 26 millions of larva Paramisgurnus dabryanus were obtained.Key words Paramisgurnus dabryanus; Artificial propagation; Pond incubation ; Larva culture大鳞副泥鳅(Paramisgurnus dabryanus)为鲤形目、鳅科、花鳅亚科,副泥鳅属。
大鳞副泥鳅苗种规模化人工繁育关键技术
大鳞副泥鳅苗种规模化人工繁育关键技术作者:沙锦程来源:《渔业致富指南》 2018年第11期近年来,我国淡水池塘、稻田养殖泥鳅面积不断扩大,但目前制约泥鳅养殖产业发展的主要问题是苗种。
笔者根据近几年实施水产三新工程项目的经验,总结大鳞副泥鳅苗种规模化人工繁育关键技术,供广大养殖户参考。
一、亲鳅引进与培育1 .亲鳅培育池的准备。
亲鳅培育池可选择连片土池,单只池面积1~2亩,池深1~1.5m。
使用前夯实池底,池壁用窗纱网贴面。
池塘一端设进水口,另一端设排水口,用直径为200mm PVC管连接弯头安装,用密眼网管袋扎紧。
池底铺垫富含腐殖质的软土20cm。
亲鳅放养前,事先排干池水,铲除淤泥,每亩用生石灰溶化后全池泼洒,经过7~10天,待药性全部消失以后经过滤注入新水备用。
2 .亲鳅选购。
亲鳅宜在成鳅养殖池塘中挑选,为避免近亲繁殖可异地选择雌、雄亲鳅。
要求体型端正、体色正常、体质健壮、活力强、黏液较多,健康无伤、性腺成熟。
规格为雌鳅体长18cm以上,体重为40~100g,雄鳅体长12cm以上,体重为20~50g,雌雄比例为3~5∶1。
雌雄鉴别:雌鳅体形近圆筒形的纺锤状,个体较雄鳅肥大,胸鳍较短,前端椭圆形,鳍条平展在同一平面上。
雄鳅体形近圆锥形的纺锤状,个体较雌鳅瘦小,胸鳍较大,前端尖形并向上翅,第2根和第3根鳍条比后面的鳍条长。
亲鳅运输用活水车装运,水箱加清洁河水1/2,冲纯氧。
3 .亲鳅放养。
亲鳅运达后连同运输水箱中的水放入水泥培养池中,逐步加池水进行缓温处理,待亲鳅完全适应后,用复合碘制剂或3%~5%的食盐水浸浴10分钟,半天后分雌雄移入培育土池,放养密度为每亩5000尾左右。
4. 培育管理。
亲鳅放养后2天即可投喂浮性全价配合饲料,定期用EM菌、多维、免疫多糖等拌料。
培育初期和后期饲料蛋白质含量为38%~40%,中期蛋白质含量转换为35%。
根据天气情况,投饵量控制在半小时内吃完,每天投喂4次。
培育池每周换水1次,换水量占全池1/4。
南四湖大鳞副泥鳅的生物学特性及开发
南四湖大鳞副泥鳅的生物学特性及开发
王元军;李殿香
【期刊名称】《特产研究》
【年(卷),期】2005(027)001
【摘要】介绍了南四湖大鳞副泥鳅的生物学特性,提出了南四湖大鳞副泥鳅资源开发的建议.
【总页数】3页(P60-62)
【作者】王元军;李殿香
【作者单位】济宁师范专科学校生物系,山东,济宁,272025;济宁师范专科学校生物系,山东,济宁,272025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Q959.46
【相关文献】
1.南四湖泥鳅与大鳞副泥鳅CO Ⅰ基因序列分析 [J], 顾林林;李殿香;杨小萌;王元秀
2.南四湖大鳞副泥鳅人工繁殖与批量生产技术研究 [J], 于振海;陈有光;靖莹;陈奇;鹿杨
3.南四湖大鳞副泥鳅病害防治技术 [J], 杨凤香
4.南四湖大鳞副泥鳅mtDNAD-loop区遗传多样性分析 [J], 王亚楠;李秀启;王钦东
5.南四湖大鳞副泥鳅生物学特性及人工繁育技术试验 [J], 郑伟力;鹿杨;刘德建;杨凤香;王团结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大鳞副泥鳅杂交试验初报
HY×FX
正交
6
范县野生大鳞副泥鳅♀×怀远野生大鳞副泥鳅♂
FX×HY
反交
7
怀远野生大鳞副泥鳅♀×怀远野生大鳞副泥鳅♂
HY×HY
对照
收稿日期:2017-07-03 作者简介:赵伟(1975—),男,安徽怀远人,本科,助理工程师,研 究方向为水产良种繁育。
1.5 试验方法 1.5.1 亲本培育
2014年秋季分别从河南范县、安徽池州收购当地
水泥池:水泥池80口,面积20 m2的水泥池21口、 50 m2的水泥池21口,其余的水泥池面积为10 m2。
饵料:江苏省一家水产饲料公司生产的全价泥鳅饲料。 1.4 试验配组情况
依据安徽农业大学动科学院试验分析结果,从遗传 距离角度考虑,优选出6种近缘杂交组合。同时设3个怀 远大鳞副泥鳅对照组,见表1。
亲本:野生的大鳞副泥鳅,分别来源于池州、舒 城、怀远和河南范县四个地方,池州属于长江水系, 舒城位于江淮分水岭,地理位子独特,怀远属于淮河水 系,范县位于黄河北岸,属于黄河水系。
繁殖设备:3米高高位净化水池一座,面积1 000 m2, 环道池18个,每口容积12 m3,进排水管道一应俱全,泥 鳅催产专用操作台数个,亲本固定控制网具若干,一次 性医用皮试注射器若干。
85
Copyright©博看网 . All Rights Reserved.
赵 伟:大鳞副泥鳅杂交试验初报
天然水体中的野生大鳞副泥鳅,分别放在怀远县渔业科 技发展有限公司泥鳅亲本池塘中培育。亲本进池塘前, 池塘要严格消毒,每667 m2放养量300 kg,保持水位 60 cm,春季水温回升到10 ℃以上即用亲本饲料投喂, 投饵量为亲本体重的0.5%,20 ℃时投饵量为亲本体重的 2%,25 ℃时投饵量为亲本体重的3%。每月使用药物给 池塘消毒2次,繁殖前一个月每周冲水2次。每天坚持巡 塘捞取水中水草等杂物,定期检查亲本性腺发育状况。 防病治病方面坚持有病早治无病预防的原则。 1.5.2 亲本选择
大鳞副泥鳅人工繁育技术规程
大鳞副泥鳅人工繁育技术规程1范围本文件规定了大鳞副泥鳅(Paramisgurnus dabryanus)人工繁育的池塘条件、亲鱼培育、人工繁殖、鱼苗培育等技术要求。
本文件适用于辽宁行政区域内大鳞副泥鳅人工繁育。
2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
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 11607 渔业水质标准GB 13078 饲料卫生标准GB/T 22213 水产养殖术语NY/T 394 绿色食品肥料使用准则NY 5051 无公害食品淡水养殖用水水质NY 5071 无公害食品渔用药物使用准则NY 5072 无公害食品渔用配合饲料安全限量NY/T 5361 无公害食品淡水养殖产地环境条件SC/T 1016.1 中国池塘养鱼技术规范东北地区食用鱼饲养技术3术语和定义GB/T 22213界定的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4池塘条件4.1 场地选择亲鱼培育及鱼苗培育池塘宜选择无污染、交通和通讯便利、电力充足的地方,面积1000 m2以上、池深2.0 m以上为宜。
产地条件应符合NY/T 5361的规定。
4.2 环境要求4.2.1 水质要求水源水质应符合GB 11607的规定,养殖用水水质应符合NY 5051的规定。
4.2.2底质要求底质无工业废弃物和生活垃圾,无大型植物碎屑和动物尸体,无异色、异臭。
池底淤泥厚度小于20 cm。
底质应符合NY/T 5361的规定。
4.3 配套设施要求每口池塘配备一台不小于1.5 kw的增氧机。
距离水面1.0 m以上的高度,搭建防鸟网。
5亲鱼培育5.1 亲鱼来源、选择与鉴别5.1.1亲鱼来源宜采用原、良种场或具有生产资质的苗种场提供的优质亲鱼,并经检疫合格。
5.1.2 亲鱼选择雌雄亲鱼2冬龄~3冬龄,雌性亲鱼体长大于14 cm,雄性亲鱼体长大于16 cm;体质健壮,无病无伤。
泥鳅繁殖生物学和人工繁殖技术研究的开题报告
泥鳅繁殖生物学和人工繁殖技术研究的开题报告题目:泥鳅繁殖生物学和人工繁殖技术研究一、研究背景泥鳅是我国常见的淡水鱼类之一,具有高经济价值和生态价值。
近年来,由于过度捕捞和生态环境的改变,泥鳅的野生资源日益减少,其人工繁殖技术的研究变得至关重要。
二、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探究泥鳅的繁殖生物学特征,探索适宜的人工繁殖技术。
具体目的如下:1. 研究泥鳅的繁殖生物学特征,包括生殖周期、性成熟年龄、繁殖方式等;2. 分析影响泥鳅繁殖的环境因素,如水质、温度、光照等;3. 探究泥鳅人工繁殖技术,包括人工授精、人工孵化、养殖技术等;4. 确定适宜的泥鳅人工繁殖技术,并在实践中加以应用。
三、研究内容和方法1. 泥鳅繁殖生物学特征的研究通过对大量文献资料的收集和分析,对泥鳅的生殖周期、性成熟年龄、繁殖方式进行综合分析和总结,以确定环境条件对泥鳅繁殖的影响因素。
2. 泥鳅繁殖环境因素的分析通过实地考察和水质、温度、光照等因素的测定,分析泥鳅在不同环境条件下的繁殖效果,以期探讨泥鳅繁殖的最佳环境条件。
3. 泥鳅人工繁殖技术的研究通过实验室的人工授精和人工孵化实验等,探究泥鳅人工繁殖的最佳技术方案,完善泥鳅养殖技术体系。
四、研究意义随着人口的增长和生活水平的提高,对泥鳅等淡水鱼类的需求越来越大。
本研究将探索适宜的泥鳅人工繁殖技术,为其大规模养殖提供技术支持,有助于保护泥鳅的野生资源,促进渔业可持续发展。
五、预期成果1. 对泥鳅繁殖生物学特征有更深入的了解;2. 确定泥鳅繁殖的最佳环境条件和人工繁殖技术;3. 推广泥鳅人工繁殖技术,促进泥鳅可持续养殖和保护。
六、研究计划1. 泥鳅繁殖生物学特征的研究时间安排:1个月任务安排:收集泥鳅生殖方面的相关文献资料,对其进行系统性的分析,总结泥鳅的生殖周期、性成熟年龄、繁殖方式等特征。
2. 泥鳅繁殖环境因素的分析时间安排:2个月任务安排:在实验室以及实地进行泥鳅繁殖环境因素的观测和分析,测定水质、温度、光照等因素的变化对泥鳅繁殖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