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合志愿者激励机制的方法和途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整合志愿者激励机制的方法和途径

【摘要】整合志愿者激励机制,能充分发挥志愿者激励机制的作用和功能。整合志愿者激励机制的方法和途径包括:立法规范;统一协调;灵活施行;内外结合;正负结合;监督反馈和考核评价。

【关键词】志愿者;激励机制;要素整合;方法;途径

一、绪论

随着工业化、城镇化、市场化、信息化的发展,我国社会结构、社会形态和利益格局发生深刻变革,大量社会性、公益性、服务性的社会公共服务职能正逐步从政府职能中分离出来,需要由社会组织,尤其是志愿者组织来承担,形成蔚为大观的志愿服务事业。

对整合志愿者激励机制进行研究,是因应社会发展需要,落实党中央提出的“建立”与“完善”“社会志愿服务体系”要求的重要体现。对于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四位一体”的战略布局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通过对如何整合志愿者激励机制的要素进行研究,加强志愿者激励机制的作用和功能,进一步推动我国志愿服务事业持续健康发展,对构建政府管理与社会自治相结合、政府主导与社会参与相结合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体制有重大的促进作用。

二、志愿者及志愿者激励机制

(一)志愿者

由于志愿服务在我国起步较晚,虽然对志愿者的界定很多,但尚没有统一的定义,目前我国一般将志愿者界定为:在自身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在不谋求任何物质、金钱及相关利益回报的前提下,合理运用社会现有资源,志愿奉献个人的时间和行动,自愿参与社会公益活动的人。

志愿者志愿服务具有“自愿”、“无偿”、“奉献”、“有利于社会发展”等基本特征。核心观念是“服务和团结的理想,共同使这个世界变得更加美好的信念”。志愿者精神包括奉献、友爱、互助、进步。

志愿者所从事的服务众多,按不同的标准划分,志愿者有以下几种分类:其一是以职权划分,可分为政策制定、直接服务及庶务类;其二是以时间性划分,可分为定时性及临时性;其三是以服务类型划分,可分类为救助类、教育类及文化类等;其四是以服务内容划分,可分为行政性、专业性及辅助性。

(二)志愿者激励机制

在中国悠久的传统文化中,志愿服务精神作为一种美德世代传承,几千年来,“人人为我,我为人人”、“扶危济困、守望相助”等—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特别是改革开放后,中国的志愿服务活动得到飞速发展,中国本土的志愿者服务组织雨后春笋般涌现,许多国际知名志愿者服务组织陆续进人中国,越来越多的社会公众不断加入到志愿服务中来。然而,在热情日渐高涨的志愿服务背后,志愿者中途退出志愿服务的现象时有发生,稳定性差、流失率高等现象普遍存在。

志愿者激励机制是国家、社会和志愿者组织根据人的行为规律制定的一套激励志愿服务的制度,通过这些制度,使志愿者产生并保持一股内在的动力和激情,进而迸发出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同时,规范志愿者的行为,使其朝着国家、社会和志愿者组织所期望的目标前进。它包括五个方面的内容:一是精神方面的奖励,如通过宣传表彰,让其人生价值得到升华。二是给予少量的物质补偿,用于志愿服务的物资成本费、交通费和餐饮补贴费等。三是政策性补偿,包括在入学、就业时,将志愿服务的参与者优先进行考虑。四是通过志愿服务“时间银行”等方式记录储存起来,以便志愿者在自己需要时.能从社会支取。五是管理激励,包括政府对志愿者组织和志愿者进行管理,也包括志愿者组织对志愿者进行管理,其目的就是激励志愿者,促进志愿者高效地投人到组织工作中,从而提高志愿服务工作的质量,并帮助志愿者获得发展。

三、志愿者激励机制的组成要素

志愿者激励机制由以下五个方面的要素组成:

(一)诱导因素集合

即用于调动志愿者积极性的各种精神和物质方面的因素。社会公众参加到志愿服务是因为志愿服务能提供个人所需要的各种需要,并得到满足,而这些需要就成为产生志愿服务行为的刺激因素。政府、社会和志愿者组织便可将这些刺激因素作为引发志愿者符合期望的行为的诱导因素。志愿服务对社会公众最明显的刺激因素就是志愿服务文化和志愿服务价值,也就是社会使命和利他精神,志愿服务所提供的个人锻炼和发展机会等,也是很有吸引力的诱导因素。这就要求要有针对性地对志愿者提供各种刺激,并通过说服和教育来影响志愿者的主观态度,包括培养志愿者的协作精神、忠诚心,激发他们的集体主义精神和认同志愿服务的目标等。

(二)行为导向制度

行为导向制度是政府、社会及志愿者组织对志愿者所期望的努力方向、行为方式和应遵循的价值观的规定。行为导向制度就是要让志愿者清楚,通过参加志愿服务,对其个人人格塑造、情操陶冶、社会实践技能积累及综合素质提升等能带来的积极影响。行为导向制度的相关规定必须具体、能量化、操作性强,并且通过志愿者的努力可实现,而且能够在合理的时间内实现。行为导向制度还必须规范志愿者在志愿服务、本职工作和个人生活的关系,尽量确保志愿者在志愿服

务、本职工作和个人生活三者间取得平衡。

(三)行为幅度制度

指对由诱导因素所激发的行为在强度方面的控制规则。根据弗洛姆的期望理论公式(M=V×E),对个人行为幅度的控制是通过改变一定的奖酬与一定的绩效之间的关联性以示奖酬本身的价值来实现的。通过行为幅度制度,可以将个人的努力水平调整在一定范围之内,以防止一定奖酬对激励客体的激励效率的快速下降。行为幅度制度在强度方面的控制规则应该是志愿者可以控制的。如学习服务知识、培养服务技能、改善服务业绩等是可控制的。

(四)行为时空制度

指对志愿者的精神奖励和物质补偿制度在时间和空间方面的规定。这方面的规定包括在特定志愿服务中,对志愿者进行外在性精神奖励和物质补偿要与特定的绩效相关联,并有一定的时间期限,同时,志愿者所提供的志愿服务必须是有效的,而且必须在规定的空间范围内完成。这样的规定可以有效防止志愿者的短期行为和地理无限性,从而使所期望的志愿服务具有一定的持续性,并在最需要志愿服务的时间和空间范围内发生。(五)行为归化制度

指对志愿者进行组织同化和对对违反志愿者行为规范或达不到志愿服务的要求进行处罚和教育。组织同化是指把新志愿者带入志愿者组织的一个系统的过程,它包括对新志愿者在人生观、价值观、志愿服务态度、志愿行为方式、志愿服务关系、特定的志愿服务技能等方面的教育,使他们成为符合志愿服务目标的成员。对违反志愿者行为规范或达不到志愿服务的要求进行处罚和教育,一是要注意方式方法,不要给那些存在问题的志愿者带来心理等方面的阴影,影响其他今后正常的工作和生活。二是处罚和教育要果断,以免影响影响志愿服务活动的正常开展,甚至影响整个志愿服务事业。

志愿者激励机制是五个方面构成要素的总和,诱导因素起到发动行为的作用,后四者起导向、规范和制约行为的作用。志愿者激励机制是由激发行为和制约行为的两种性质的制度构成的,只有这样,才能进入良性的运行状态。

四、志愿者激励机制要素整合的方法和途径

为了充分发挥激励机制的作用和功能,必须整合志愿者激励机制要素,形成激励合力,调动整个社会更加积极主动投入到志愿服务事业中来,推动志愿服务事业持续健康发展。志愿者激励机制要素整合可采用以下方法和途径:

(一)立法规范

志愿服务的立法宗旨就是激励整个社会弘扬志愿服务精神,保障志愿者合法权益,引导和规范志愿服务活动,促进志愿服务事业健康发展。志愿服务立法应确定自愿、奉献(公益)、政府主导与民间投入相结合等基本原则,规范志愿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