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的王羲之
王羲之《游目帖》
王羲之《游目帖》王羲之《游目帖》又名《蜀都帖》摹本墨迹,草书,纸本,11行,102字。
日本广岛安达万所藏,毁于火。
此帖宋、明两朝皆在民间,清乾隆十二年(一七四七年)入内府,咸丰、同治年间赐予恭亲王,后归日本广岛安达万藏所有,内藤湖南曾为安达氏书跋。
此帖经过多次装裱,前后隔水缝间的收藏鉴赏印模糊不清,有乾隆御玺、恭亲王印多方。
前隔水外题签为“晋会稽内史王羲之字逸少《游目帖》真迹”,题签下有一无名题跋:“此真晋泠金纸,紧薄如金,索索有声,与笔阵图相类,载在襄阳待访录。
”帖尾有守和审定题跋:“有钟绍京书印二字小印。
钟盖唐之越公也。
晋谢奕、谢安、桓温三帖,并黄素《黄庭经》上,俱有此印。
见米元章《宝章待访录》。
而《黄庭经》今藏韩雷州处,予屡见之,尤可据证耳。
”此帖安达氏有影印本。
摹本毁于火灾,现只有照片存世。
此信札是王羲之写给益州刺史周抚的。
信中表达了王羲之对西土山川奇胜的向往。
周抚,字道和,东晋中兴名将周访之子,原籍汝南安成,后移家浔阳。
永昌元年(三二二年),为王敦爪牙。
太宁二年(三二四年)王敦失败,周抚等逃入西阳蛮中。
太宁三年朝廷大赦。
咸和初(三二六年)周抚为王导所用。
兴宁三年(三六五年)六月卒于益州刺史任上。
王羲之与周抚关系亲密,多有问讯。
此帖书法妍美而不柔媚,矫捷而不轻佻,求雄强而不强作怒张,得巧妙而不矜持造作。
明方孝孺称赞云:“《游目帖》寓森严于纵逸,蓄圆劲于蹈厉,其起止屈折,如天造神运,变化倏忽,莫可端倪,令人惊叹自失。
”释文:省足下别疏,具彼土山川诸奇,扬雄《蜀都》,左太冲《三都》,殊为不备。
悉彼故为多奇,益令其游目意足也。
可得果,当告卿求迎。
少人足耳。
至时示意。
迟此期真,以日为岁。
想足下镇彼土,未有动理耳。
要欲及卿在彼,登汶领、峨眉而旋,实不朽之盛事。
但言此,心以驰于彼矣。
延伸阅读王羲之手迹《游目帖》重生记2007年12月3日,失传已久的王羲之书法作品《游目帖》终于如期重新呈现在人们面前。
王羲之的主要事迹
王羲之的主要事迹王羲之,字逸少,是东晋时期著名的书法家。
他的主要事迹包括《兰亭集序》的创作、草书的创作、《王羲之碑》的刻写以及对后世书法的影响等。
王羲之最著名的事迹之一是他创作的《兰亭集序》。
这是一篇以描写兰亭为背景的骈文,内容充满了对自然景物的赞美和对人生哲理的思考。
王羲之在创作这篇文稿时,运用了流畅、优美的笔触,使文字具有了独特的艺术魅力。
《兰亭集序》被誉为中国古代文学艺术的瑰宝,对后世文人墨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王羲之还以其草书而闻名于世。
他对于草书的研究和创作达到了极高的境界,成为了后世草书的典范。
王羲之的草书,字体奔放自如,简洁有力,给人以一种独特的美感。
他的草书作品,不仅在书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也对后世书法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王羲之还将自己的书法艺术运用到碑刻之上。
他刻写的《王羲之碑》被誉为中国书法史上的经典之作。
这座碑刻以其独特的笔法和卓越的艺术水平,成为了后世书法家学习的范本。
《王羲之碑》的出现,极大地推动了中国碑刻艺术的发展,并对后世书法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王羲之的书法艺术对后世有着广泛的影响。
他的书法作品不仅在中国,而且在日本、韩国等东亚国家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书法风格流传至今,被奉为经典,被无数后辈书法家所学习和模仿。
总结起来,王羲之的主要事迹包括《兰亭集序》的创作、草书的创作、《王羲之碑》的刻写以及对后世书法的影响等。
他以其独特的艺术才华和对书法的独特见解,成为了中国书法史上的巨匠,为后世书法家树立了榜样。
他的书法作品至今仍被广泛地学习、欣赏和传承,为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增添了璀璨的光彩。
中国15件最顶级国宝
中国15件最顶级国宝1.《丧乱贴》,现估价6.5亿。
上榜理由:流落到日本的王羲之精作。
《丧乱帖》为唐摹王羲之尺牍,行草书。
硬黄响拓,双钩廓填,白麻纸墨迹。
《丧乱帖》笔法精妙,结体多欹侧取姿,有奇宕潇洒之致,是王羲之所创造的最新体势的典型作品。
收藏于日本宫内厅三之丸尚藏馆2.康熙玉如意。
现估价7.1亿。
上榜理由:圆明园珍品。
现藏地:美国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康熙玉如意由一块名贵的白玉雕刻而成的,长近半米,颜色是白中透绿,雕刻成多孔真菌形状。
手柄顶部铭文有“御制”两个大字;下部的铭文是:“敬愿屡丰年,天下咸如意。
臣吴敬恭进”。
3.观音猿鹤图,现估价:9.1亿,上榜理由:看见画真的可以感动的哭!这套图画三幅一组,是宋代禅宗画的极品,藏于京都大德寺,每年十月的第二个周日展出一次。
牧溪是南宋四川人,曾因反对贾似道而遭通缉。
此人画法极具禅意,每幅画皆随笔点墨而成,意思简当,不费装缀。
最经典的《烟寺晚钟图》,就是几笔点就,简直就是神来之作。
这组观音猿鹤图是著名的禅门公案图,这除了观音之外,猿鹤的含义根本无从得知,特别是那只母猿,怀抱幼崽,情同人类,却又茫然直视,不知何解,仿佛画家用画笔画出了一幅充满禅机的问卷,让世人回答。
4.商代嵌绿松石象牙杯,现估价21亿以上,上榜理由:商代精品象牙器件。
该杯是1976年河南安阳殷墟妇好墓发掘时出土的,该墓出土象牙杯三件,其中两件镶有绿松石,此杯是其中一件,器身的纹饰雕刻结构十分巧妙,再镶嵌上绿松石更加引人注目,它显示了古代匠人的工艺才能,为我国古代工艺美术史增添了新的光辉5.马王堆一号墓木棺椁,现估价:24亿以上,上榜理由:我能告诉你舔一舔能长生不老啊!棺椁用巨大的木板制成,置于墓底正中。
椁室上下四周塞满木炭和白膏泥,上面层层填土夯实。
6.人物御龙帛画,现估价:25亿以上,上榜理由:龙!战国时期《人物御龙帛画》描绘巫师乘龙升天的情景。
巫师宽袍高冠,腰佩长剑,手执僵绳,神情潇洒地驾驭巨龙。
日本的艺术(一)
装清水的水缸。
竹勺(把水从水缸里勺到茶釜)。
“枣子”(又名
“利休枣”),因 为形状像红枣,故 名。放置抹茶的木 制漆器,带盖儿。
陶 茶 如茶 罐 水 ,具 。 , 金代 火 铁表 点 釜着 燃 ,世 的 木间 火 竹的 炭 勺所 , ,有 土 水事 物 。 -
大唐 这 抹 应代 种 茶 禅。 吃 是 师南 法 一 传宋 也 种 入时 名 青 日, “ 绿 本经 末 的 。圣 茶 茶 一”叶 禅,粉 师起末 、于,
关 于 抹 茶
日本茶道历史 代表人物
荣西
荣西既是日本的禅宗
之祖,也是日本的 “茶之祖”。
村田珠光
(1423-1502) 珠光被称为茶道的 “开山之祖”。正是 他把饮茶从游艺上升 为茶道。
武野绍鸥
曾师从当时最有名的 学者三条西实隆学习 “和歌道”。并从珠 光的门人处修习茶道。 他扰日本“和歌道” 中的素、净、雅思想 引入茶道,是茶道民 族化的一个重要人物。
因的据花 素角日道 产度本自 生和人中 了四自国 两季身传 、花的入 三草喜日 千的好本 个不、后 流同欣, 派等赏根 。
池坊立花
“池坊立花”是日本花道界最古老的流派,
弟子约有100万人。池坊则成了日本花道的 代名词。 池坊的历史,就是插花的历史。 池坊插花已有五百多年的悠久历史,是日 本花道的本源,也是日本最古老的花道。 其发源可以追溯到隋代的佛教插花。
盛花
投入
自由花(じゆうか)
自由花也称“前卫花”是从上述“盛花投入”派生出 来的现代花形,所以自由花也可说是现代的“盛花 投入”。自由花没有立花和生花在花材等方面的种 种制约。各流派只要合乎本派的基本型,可以自 由地大胆创新,它的特点除了色彩本位与自然本 位外也很注意造型,是这三者结合起来的的有现 代化感觉的花形。
王羲之书法介绍
王羲之书法介绍王羲之(303年-361年),字逸民,汉族,河南颍川人,东晋著名书法家、篆刻家。
生于晋武帝太康七年(303年),13岁时跟随其叔父王珣学习书法和篆刻。
后又拜名家王献之为师,致力于继承汉魏书法、篆刻的艺术特色和技法,并开创了“永乐大典”体,成为东晋书法的代表人物。
王羲之的书法风格独具特色,以气魄磅礴、豪迈潇洒、灵动自然、虚实结合著称,尤以“兰亭序”著名。
其书法主张潇洒自然、笔势豪放,自成一派,有“王羲之之风”之称。
在篆刻方面,王羲之主张“篆而大兴,台而重气,绝而不改,刻而后语”,崇尚盛唐大篆,而开创了自行书写的“蝇头微字”,以其“书法天成”的艺术造诣,被誉为“书法家之巨匠,印史之巨擘”。
王羲之的书法艺术对中国书法历史和文化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被推崇为“书法圣手”。
他的艺术成就不仅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居于重要地位,同时也受到了世界范围内的高度关注和认可。
他的书法作品被收藏于国内外众多博物馆、文物机构和私人收藏。
王羲之的书法作品主要包括楷书、隶书、行书、草书等多种书体,代表作品有《兰亭序》、《祭侄文》、《千字文》、《九成宫醴泉铭》等。
其中,以《兰亭序》最为著名,被誉为中国书法史上的经典名篇,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王羲之的书法艺术具有极高的收藏和投资价值,在国内外书法市场上一直都是备受追捧的对象。
他的作品不仅有很高的文化价值,还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
据统计,王羲之的书法作品在拍卖市场上广受欢迎,多种作品都取得了天价的成交,成为书法艺术市场中的龙头。
总之,王羲之是中国书法史上非常重要的一位大师,他的书法艺术不仅是中国文化宝库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也成为了艺术收藏领域中最具吸引力和投资价值的艺术品之一。
王羲之的代表作品有《兰亭序》、《九成宫醴泉铭》、《祭侄文》等。
其中最著名的是《兰亭序》,这是他在417年(当时已经过世)写给当时的琅琊王司马徽的一篇行书作品,记录了他与朋友们在兰亭举行的饮酒赏景的经历。
王羲之的调查报告
对现代书法教育的贡献
总结词
启示深远、教育楷模
详细描述
王羲之的书法艺术对现代书法教育具有重要 的启示作用。他的作品被广泛用于教材和范 本,成为学生学习书法的重要参考。通过学 习他的作品,学生可以深入了解中国书法的 精髓和特点,提高自己的书法水平。同时, 王羲之的生平事迹和精神追求也成为激励学
生追求艺术梦想和人生目标的重要榜样。
详细描述
王羲之,字逸少,东晋时期著名的书法家,琅琊临沂(今山东临沂)人。其祖父和父亲都曾在朝中为 官,家族显赫。王羲之的出生背景和家庭环境对他的成长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为他日后的书法创作打 下了坚实的基础。
成长经历与教育背景
总结词
王羲之从小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具备深厚的文化素养。他 曾师从多位书法家,博采众长,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书法 风格。
详细描述
王羲之从小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他的父亲是当时的书法家 ,从小就对他进行书法启蒙。随着年龄的增长,他师从多位 书法家,包括卫夫人、李斯等,博采众长,逐渐形成了自己 独特的书法风格。
从政经历及贡献
总结词
王羲之在政治上曾担任要职,为国家的稳定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同时,他在书法领域的影响力也日益扩大。
对世界书法艺术的影响
总结词
广泛传播、影响深远
详细描述
王羲之的书法艺术不仅在中国国内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同时也对世界书法艺术产生了重 要的影响。他的作品被大量复制和传播,成为日本、韩国、东南亚等国家书法教育的重 要内容。通过他的作品,世界各地的人们领略到了中国书法艺术的魅力,进一步促进了
中国文化的传播和交流。
VS
王羲之书法艺术的创新
王羲之在书法艺术上进行了许多创新,如 他打破了传统的章法布局,注重表现文字 的自然和情感,同时对笔画和结构进行了 更为精细的处理。他的创新不仅丰富了书 法艺术的表现形式,也为中国书法史留下 了宝贵的财富。
10件被日本收藏的中国国宝
唐模本《丧乱帖》,这可是 被认为最接近于王羲之真迹的唐 模本了,相传是鉴真大师东渡时 候带到日本的。要不是它与《二 谢帖》和《得示帖》连成一纸, 根本就会被当成是书圣唯一的传 世真迹。
此贴为硬黄响拓,双钩廓填, 白麻纸墨迹,笔法精妙,字体跌 宕起伏,完全表达了书圣写字时 “追惟酷甚”的心境,是晋唐书 法中的极品,完全可以和台北故 宫的镇馆之宝《快雪时晴帖》和 故宫的秘宝《神龙兰亭序》并驾 齐驱,价值无可估量。
这卷经书来头极大,它是人世间手手相传的最古老 的经卷,而且可能也是世上仅存的西魏墨迹,价值无可 估量。
此卷为西魏大统十六年陶仵虎写造,字大如豆,书 法为北碑一派,笔意自如,全无石刻方拙之态,其超凡 入圣之处,实有不可思议之妙。
这个宝贝我见过一次,是在京都国立博物馆的敦煌 国际大展上,当时俄罗斯将其掠夺的敦煌写经一举展出, 但是都是考古所出,多有残破。日方展出了几件唐朝时 候流入日本的写经,精美至极,特别是这份菩萨处胎经, 完全就是压场的宝物,精美的纸张,稳健的笔意,一看 就是难得一见的神品。
质地:绢 流入日本时间:古代 收藏地:京都大德寺
就是神来之作。这组观音猿鹤图是著名的禅门公案图,这除了观音 之外,猿鹤的含义根本无从得知,特别是那只母猿,怀抱幼崽,情 同人类,却又茫然直视,不知何解,仿佛画家用画笔画出了一幅充 满禅机的问卷,让世人回答。
七:猛虎食人卣 等级:无 价值:商周青铜器精品 年代:商晚期 质地:青铜 流入日本时间:近代 收藏地:京都泉屋博古馆
举世公认的南宋院体花鸟画 的最高水平之作。一幅为红芙蓉, 一幅为白芙蓉,线描有五代黄筌 一派画风的精神,红芙蓉相对画 的更好一些。
两幅画都在画面的左上部题 款:“庆元丁巳岁李迪画”,可 知是北宋末南宋初期的画家李迪 的作品。
日本平安“三迹”之“羲之再世”小野道风墨迹
小野道风《玉泉帖》《玉泉帖》因首行有“玉泉南涧花奇怪……”而得此名。
全文由四枚楮纸组成。
书写的内容是从白氏文集卷六十四中精选出四首,楷书、行书、草书相互交织在一起,浓淡乾湿、大小错落、极尽变化,酿出浑然一体的调和美。
书风自由奔放,就道风自身而言也是会心之作,从中可以感知他对王羲之书法的继承并非停留在简单模仿的层面上。
所谓“再生”,指的正是他的创造。
他对空海的借鉴和对唐怀素《自叙帖》笔法点画的参照,无不说明了他的革新精神。
在卷末自跋中他写道:“以是不可为褒贬缘,非例体。
”这或许是他树立的新书风?玉泉帖释文:玉泉南涧花奇怪不是似花丛似火堆今日多情只我到每年无故为谁开宁辞辛苦行三里更与留连饮两杯犹有一般孤负事不将歌舞管绕来早夏游平泉回早夏日初长南风草木香肩舆颇平稳涧路甚清凉紫蕨行看采青梅旋摘尝疗饥兼解渴一盏冷云浆宿天竺寺回野寺经三宿都城复一还家仍念婚嫁身尚系官斑潇洒秋临水沈吟晚下山长闲犹未得逐日献长句侍中晋公欲到东洛先蒙书问斯宿龙门思往感今辄献长句昔蒙兴化池亭送今许龙门潭上期聚散但惨长见念荣枯安敢道相思功成名遂来已久卧云山游去未进闻说风情与筋力只如初破蔡州时以是不可为褒贬缘非例体耳小野道风《智证大师谥号勅书》延历寺第十代住持增命和尚圆寂时,由朝廷赐予“静观”之谥号,同时,增命之师、已故之圆珍(814-891)和尚则被升晋为僧人中地位最高的“法印大和尚位”,并赐予“智证大师”之谥号。
时为延长五年(西元927年),也就是圆珍和尚圆寂后第三十六年的事。
本卷即是当时用来宣告醍醐天皇(885-930,897-930在位)御令之诏书。
据记载,内文是由藤原博文起稿,小野道风(894-966)誊写。
在淡蓝色的纸上,施以淡墨界栏,并以具有量感的浑厚和样化书风及充满气魄的笔势所写成。
被视为和样化书法创始者的小野道风,誊写本诏书之时,年三十四,正任中务省少内记之职,担当书写诏书或位记的工作(位记指授予官吏位阶时所颁发的文书)。
王羲之《游目帖》
王羲之《游目帖》王羲之《游目帖》又名《蜀都帖》摹本墨迹,草书,纸本,11行,102字。
日本广岛安达万所藏,毁于火。
此帖宋、明两朝皆在民间,清乾隆十二年(一七四七年)入内府,咸丰、同治年间赐予恭亲王,后归日本广岛安达万藏所有,内藤湖南曾为安达氏书跋。
此帖经过多次装裱,前后隔水缝间的收藏鉴赏印模糊不清,有乾隆御玺、恭亲王印多方。
前隔水外题签为“晋会稽内史王羲之字逸少《游目帖》真迹”,题签下有一无名题跋:“此真晋泠金纸,紧薄如金,索索有声,与笔阵图相类,载在襄阳待访录。
”帖尾有守和审定题跋:“有钟绍京书印二字小印。
钟盖唐之越公也。
晋谢奕、谢安、桓温三帖,并黄素《黄庭经》上,俱有此印。
见米元章《宝章待访录》。
而《黄庭经》今藏韩雷州处,予屡见之,尤可据证耳。
”此帖安达氏有影印本。
摹本毁于火灾,现只有照片存世。
此信札是王羲之写给益州刺史周抚的。
信中表达了王羲之对西土山川奇胜的向往。
周抚,字道和,东晋中兴名将周访之子,原籍汝南安成,后移家浔阳。
永昌元年(三二二年),为王敦爪牙。
太宁二年(三二四年)王敦失败,周抚等逃入西阳蛮中。
太宁三年朝廷大赦。
咸和初(三二六年)周抚为王导所用。
兴宁三年(三六五年)六月卒于益州刺史任上。
王羲之与周抚关系亲密,多有问讯。
此帖书法妍美而不柔媚,矫捷而不轻佻,求雄强而不强作怒张,得巧妙而不矜持造作。
明方孝孺称赞云:“《游目帖》寓森严于纵逸,蓄圆劲于蹈厉,其起止屈折,如天造神运,变化倏忽,莫可端倪,令人惊叹自失。
”释文:省足下别疏,具彼土山川诸奇,扬雄《蜀都》,左太冲《三都》,殊为不备。
悉彼故为多奇,益令其游目意足也。
可得果,当告卿求迎。
少人足耳。
至时示意。
迟此期真,以日为岁。
想足下镇彼土,未有动理耳。
要欲及卿在彼,登汶领、峨眉而旋,实不朽之盛事。
但言此,心以驰于彼矣。
延伸阅读王羲之手迹《游目帖》重生记2007年12月3日,失传已久的王羲之书法作品《游目帖》终于如期重新呈现在人们面前。
王羲之--《丧乱帖》賞析
王羲之--《丧乱帖》賞析王羲之--《丧乱帖》賞析此帖为⾏草墨迹(响拓本)⽩⿇纸,纵28. 7厘⽶,横63厘⽶,藏⽇本皇宫。
此帖早在唐时就传⼊⽇本,或谓鉴真和尚东渡时带去。
《丧乱帖》⼋⾏,同《⼆谢帖》五⾏、《得⽰帖》四⾏共摹于⼀纸。
上有梁徐僧权、姚怀珍签押和⽇本恒武天王延历(782~805)年号三郎。
此三帖内容均为书简,摹填精良。
《丧乱帖》反映了丧乱时期痛苦不安的情绪,因⽆意于书,故书法越见⾃然。
⽤笔结字与《兰亭序》⽐较,略带古意,有些专家推断此种体式的字应更近王羲之书法的本来⾯貌,所以成为研究王羲之书风的重要材料。
丧乱、得⽰、⼆谢帖《丧乱、得⽰、⼆谢帖》:王羲之书法作品,唐代内府的双钩填墨摹本,奈良时期由遣唐使传⼊⽇本。
⽇本皇室宫内厅三之丸尚藏馆藏本纸右端钤有⽇本桓武天皇(737-806)的"延历敕定"朱⽂印。
原帖为卷⼦,现改装为轴,为"丧乱帖"、"⼆谢帖"和"得⽰帖"三通尺牍合装。
《丧乱帖》⼋⾏、《⼆谢帖》五⾏、《得⽰帖》四⾏,共⼀纸。
⽇本学者内藤乾吉称:此帖⽤纸类似⽩⿇纸,纵向有条纹,系⽤双钩填墨法所摹。
在第⼀⾏末'之极’右侧,有'僧权’⼆字左半部分押署。
《⼆谢帖》的第⼆⾏末,'再⾏’右侧,有⼀'珍’⼩字押署。
'珍’即梁朝鉴赏家姚怀珍。
此帖右端纸缝处,钤有'延历敕定’朱⽂御玺三处,钤印的形式与《孔侍中帖》同,中间⼀玺中正,上下⼆玺右斜,显⽰曾为⽇本桓武天皇内府所藏。
⽇本《⽀那墨宝集》载:'此幅久藏御府,后西院天皇崩后,购于尧恕亲王。
亲王为妙法院教皇,经该院保存⾄今,后献为帝室宝藏。
’ 此帖在⽇本流传了⼀千三百多年,被视为国宝,为中国书法界所知不过百余年。
清光绪⼗⼋年(⼀⼋九⼆年),杨守敬⾸先摹勒于他的《邻苏园帖》,墨迹印刷品的传⼊,则在⼀九三四年以后。
此帖提及的'先墓’及其'修复’事,今⼈王⽟池推定先墓在洛阳,其修复之事,在永和七⼋年,也不排除在永和⼗⼆年桓温收复洛阳时。
流失到日本的国宝级文物——书法篇(不完全统计)
流失到日本的国宝级文物——书法篇(不完全统计)小四在今年四月份去日本旅行时,到大阪,正好赶上大阪市立美术馆为庆祝开馆80周年正在举办《从王羲之到空海——中日法书名迹、汉字假名的联芳竞秀》展览。
当我看到诸多国宝级书法作品时,心里有些五味杂陈。
这些都是我国的国宝,流失到日本。
又在想如果是在国内,我是否还有机会看到!这次展出的中国古代书迹约有90件,里面有自台北故宫博物院借展的19件(组)藏品,包括宋四家,元代鲜于枢、赵孟頫等大家,以及明代沈粲、吴中书派及董其昌等作品,这些借展名作皆为首度在日本公开展示。
不讨论这些,先看看这次展出在日本的国宝级书法作品。
王羲之蘭亭序(呉炳本)東晋?永和九年(353) 现藏于東京国立博物館《兰亭序》应该算上无人不知的书法圣品了吧!学术界一直认为,对《兰亭序》爱不释手的唐太宗李世民死后带进了棺材,作为殉葬品永绝于世。
目前现存着诸多的临摹版本,不是搞专业的人,也许很难区别,这次在展览中,就有五个版本的《兰亭序》,分别是吴炳本、开皇本、韩珠船本、吴平斋本和穎井本,小四不是专业人士,所以并没有搞清楚这几个版本的。
兰亭序》全文28行、324字,通篇遒媚飘逸,字字精妙,点画犹如舞蹈,有如神人相助而成,被历代书界奉为极品。
宋代书法大家米芾称其为“中国行书第一帖”。
王羲之孔侍中帖东晋?四世纪现藏与东京前田育德会这卷《孔侍中帖》并不是王羲之真迹,是唐代摹搨墨迹,是唐代对王羲之尺牍进行的双钩廓填而形成的勾摹本。
《孔侍中帖》原为手卷,在1941年的时候被改为轴装。
此贴主要为行书,其中有几字有点规矩像楷书,有些则纵肆如草,却和谐浑如一体。
落款“羲之”两字起连,“羲”字大小省笔,与“之”衔接,似成一字,甚是巧妙。
最后“报”字最后三笔连成一笔,细锋轨迹益增神采。
王羲之黄庭経东晋?永和十二年(356)现藏于东京五岛美术馆《黄庭经》是道教上清派的重要经典,也被内丹家奉为内丹修炼的主要经典,属于洞玄部。
“三笔”与“三迹”:日本书法的大神们
“三笔”与“三迹”:日本书法的大神们!本文转载自网易天问《“三笔”与“三迹”:日本书法的大神们!》前两天都在说一个日本女人,当然了,日本的光明皇后,在日本的书法史上,恐怕是前无古人,也怕是后无来者的女书法家。
既然说日本书法了,就把日本书法中值得一提的“三笔”和“三迹”打总在今天一起说说。
所谓的“三笔”是指的日本嵯峨帝、橘逸势、释空海三人的书法。
一个一个说,嵯峨帝,就是嵯峨天皇,日本第52代天皇,在位十四年稍久,其间事变不断,药子之变、高岳亲王事件均是他在位初期发生的事儿,因此他改制了六卫所,就是从政治上加强了自己的控制权。
他擅长书法,喜作诗文,我们看他的《李峤杂诗残卷》:仔细看,太像中国的初唐的那个欧阳询了,估计临了不少的欧书字帖,某些字,完全从欧体中脱胎。
橘逸势呢,这位大神死于政治原因,最后死在牢狱,他曾经跟释空海大师一起做遣唐史来过中国,因此受中国书风影响绝对不少。
我们来看他的《伊都内亲王愿文》:如果不是先知这是日本人的作品,我差点就认为是张旭或者怀素的作品了。
虽不够“癫”,但其跌宕纵横,真有气势啊。
可惜的是,嵯峨皇帝死之后的第二天,他就被定罪下狱并处死了。
再说释空海大师,这位大师是出家人,我自己曾在“少林寺”见过一个书法写得好的僧人,一笔颜体,字体端正,法相庄严,望之顿觉烦俗尽消。
于是,我对出家人的书法怀有尊敬感,而这些出家人也确因没有更多杂事相烦,因而成就卓然。
释空海大师是跟橘逸势同一年来中国的遣唐使,学习书法当也从那时开始,我们来看他的《金刚般若经开题残卷》:再看他的《风信帖》:怎么样,有没有点怀素之风?启功老先生认为他的书法成就,简直可以与中土中唐以来的各个名家论兄弟,并记录在他的《论书绝句》第五十二首里,原诗是:羲献深醇旭素狂,流传遗法入扶桑。
不徒古墨珍三笔,小野藤原并擅场。
我们逐句解释一下。
第一句,羲献,王羲之,王献之。
深醇,书法功底深厚醇正。
旭素,张旭,怀素,两人皆以狂草见长。
汉唐时期书法艺术东传日本的途径及影响
Oct. 2020Vol. 23 No. 42020年10月第23卷第4期西安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Journal of Xi' an University ( Social Sciences Edition)【文学艺术研究】汉唐时期韦法艺术东传日本的途径及影响邹满星(西安外国语大学艺术学院,西安710128)摘要:汉唐时期宗教文化的鼎盛发展和海纳百川的开放政策,促成了汉文化的繁荣和东亚汉文化圈的形成。
随着中日两国的文化往来,晋唐书风风靡日本,并对日本书法产生了深远影响。
在接受唐文化的过程中,日本书法 经过了模仿、继承、改造、创新,最终形成了具有日本特色的民族风格。
关键词:汉唐;书法;影响中图分类号:J292.1文章编号:1008 - 777X (2020) 04 - 0033 - 04汉唐时期,随着与周边国家的文化交流,中国文化以其强大的影响力对日本产生了持续而深远 的影响。
范晔《后汉书•东夷列传》记载,汉光武帝 建武中元二年(57),日本遣使来到长安朝贡,汉光武帝赐以“汉委奴国王”金印。
从此以后,中日两国 开始了长达两千多年持续、多元的文化交流。
中国 和日本文化交流时间长、影响大、范围广,涉及政治、宗教、文学、艺术等多个领域,在艺术领域表现得最具代表性,而在各种东传日本的艺术类型中,又以书法影响最为深远。
―、中国书法的传入日语中的“书法”一词,与中国的书法一词含义不同,指的是文字和文章的书写方法。
作为书写艺 术的书法,则称为“入木道”,名称来源于唐朝艺术 评论家张怀璀的《书断》,张怀璀用一个故事来评价王羲之的书法:“书祝版,工人削之,笔入木三分”。
王羲之把字写在木板上,工人刻字时发现字迹已经 透入木板三分深,以此说明王羲之的书法遒劲有力。
日本平安朝时期,晋唐书风风靡日本,王羲之 的书法受到书坛的追捧,被尊为“书圣”,就将这种 从中国传入的书写艺术称作“入木道”。
到了江户 时代,“书道” 一词代替“入木道”,成为日本书法艺文献标志码:A术的专用称谓。
王羲之《得示帖》高清版
▲王羲之的《得示帖》王羲之《得示帖》摹本,行草书,纸本,纵28.7厘米,4行,32字,日本皇室宫内厅三之丸尚藏馆藏 。
与《丧乱帖》、《二谢帖》共一纸。
释文: 得示,知足下犹未佳,耿耿。
吾亦劣劣。
明日出乃行,不欲触雾故也。
迟散。
王羲之顿首。
王羲之的书法作品,多数是尺牍,即书信和便条,往往三言两语,寥寥数行,只求达意而己。
《得示帖》不知是王羲之给哪位朋友的回信,大意是:收到来信,知道您病还未愈,心里很挂念。
我身体也不好,明天如果有太阳,我才能出门,因为不想遇上雾气。
“迟散”之意不明,不知是否与当时贵族服丹药、散体热有关。
“顿首”则是习用的敬语。
《得示帖》是一个具有丰富情态又不失硬朗气质的书作,雄秀兼备,很能代表王羲之书风乃至晋人风韵。
由《得示帖》我们可以得到书写行草书的一些启发。
章法上要重视断与连的搭配,几个字可浑然组成一体,单个字字形大小多依笔画繁简而定,形成长长短短不同单元。
行与行之间要断续相错,避免单调。
作品中间如有几个大字,会增加向心力,有利于整体感。
行草书圆转的地方多,转折最忌扁薄浮滑,如《艺舟双揖》所说:“若信笔为之,则转卸皆成扁锋,故须暗中取势,换转笔心也。
”转折时笔锋方向应调整,转和折要结合起来,圆中有方。
此帖笔画转折处饱满劲挺,很值得学习。
起笔、收笔不可草率,须交代清楚,草中要兼用楷法。
好的点画是既沉实,又活跃。
转折不滑、起收有致,笔画才能沉实;活跃具体表现在行笔的波折和提按中,这是书写的最基本节奏。
对于基本节奏非常熟悉,才能自如地控制全篇的节奏。
否则,可能会越写越急躁,以至溃不成篇。
云行之态难以想象,但可想象水流之态,或急或缓,或平铺,或奔涌,或直抒,或曲折,自成段落,淙淙不息。
《得示帖》书风遒丽,有张驰有缓疾,运笔之妙,自出胸臆。
数字草书,流畅纵逸,极致发挥出了字势的结构美。
尤其我们将单字放大后,你似乎能听见书圣笔尖在纸上的沙沙作响,以及那跟随墨迹起伏的心绪。
所以,如果不放大,你不知王羲之写的到底有多好~“得示”二字 ,显现的稳健、疏朗,方、迟、疏。
日本高僧墨迹:书法1
日本高僧墨迹:书法1书法在日本的流行,中日两国的僧侣功不可没。
为了传经弘法,日本的僧侣们用毛笔抄录佛经,传递法义,且一向以书写正宗汉字为根本,在传承中国书法上产生了风向标作用,以至于在日本有“写不好汉字书法,连当和尚资格也没有”的说法。
——纯道题记空海书《聋瞽旨归》(卷首)金刚峰寺藏提起书法,相信不少人会认为它是中国独有的一门艺术。
其实,书法在日本不仅盛行,更是人们修身养性的方式之一。
空海书《风信贴》教王护国寺藏日本的书法家大部分都是承袭汉学的佛教高僧(不学中文当不了和尚),而日本人对中国书法的推崇和狂热,令人感动。
空海书《金刚般若经开题残卷》京都国立博物馆保管苏轼的《黄州寒食帖》曾被日本人菊池惺堂收藏,1923年9月,东京大地震,菊池冲入烈火中抢救出了《黄州寒食帖》而其家产被损烧殆尽。
最澄书《久隔贴》奈良国立博物馆保管二战结束,日本投降,千年国宝赖王世杰先生之力回归祖国,至今珍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
最澄书《天台法华宗年分缘起》延历寺藏北魏的郑道昭作品传到日本,从时间上来说,从5世纪到7世纪,大概有100多年的历史,正好是中国文化流传到日本的一个时期。
最澄书《羯磨金刚目录》延历寺藏但到日本遣隋使、遣唐使来中国学习的时候,直接接触到了中国的书法,从中国学到了书法,不再需要一百年,而是一下子就学到了。
丹珍书《请传法公验奏状案》园城寺藏古代日本人称书法叫“入木道”或“笔道”,直到江户时代(十七世纪),才出现“书道”这个名词。
丹珍书《自笔书状》京都国立博物馆保管在日本,用毛笔写汉字而盛行书法,应当是在佛教传入之后。
僧侣和佛教徒模仿中国,用毛笔抄录经书,中国的书法也随之在日本展开。
丹珍书《病中言上书》园城寺藏圣德太子抄录的“法华经义疏”,就是受中国六朝时代书法风格影响的代表作。
淳祐书《毗卢遮那佛别行经》石山寺藏日本天台宗始祖最澄和尚从中国返国时,带回了东晋王羲之的书法作品,并将之推广。
良祐书《传述一心戒文》延历寺藏在唐朝,唐太宗曾下令收藏王羲之的作品,一时间使王羲之作品身价百倍,日本遣唐使回国时带回了大批王羲之的手迹。
王羲之书法真迹现世与日本藏《妹至帖》《大报帖》比对
王羲之书法真迹现世与日本藏《妹至帖》《大报帖》比对王羲之书法真迹现世与日本藏《妹至帖》《大报帖》欣赏与比对(之一)最近在民间出现了一组东晋王羲之手书卷,此手卷其中的一部分正好与日本私人收藏的两幅字帖的字体和内容都相同,下面就将它们的图片情况进行对比鉴定是否真迹。
因某种原因隐掉了其余与本篇不相干的部分。
署名王羲之三个字与拓帖上的字体相同手卷后部有唐代文学家书法家李邕,虞世南和宋代大诗人文学家陆游的题字与“放翁”印章。
《大报帖》(摹本),25.7×10.1厘米。
三行二十四字;日本私人藏。
帖文(繁体):便大報,期轉呈也,知不快,当由情感如佳,吾日弊為爾,解日耳。
《妹至帖》摹本纵25.3厘米横5.3厘米(日本东京中村富次郎私人藏 1973年首次公开发表)释文:妹至羸情地难遣忧之可言须旦夕营耽之。
下面将它们放在一起进行对比通过对比可见上图的左图的申字在右图变成了由字,别的字也有一定的不同的地方。
下图的不同处更多,比如妹,情,难遣,须等字右图明显缺少王羲之圆滑坚致的笔力,显得有些生硬。
下面再与王羲之十七帖拓片相比,尤其是那个赢字,日本的那个赢字的偏旁部首写成了反文明显是个错别字,从这一点足以证明日本那件不是唐代双钩精摹本。
2013年1月8日清晨,日本NHK电视台宣称发现中国“书圣”王羲之作品的唐代双钩精摹本,并将其称为“世纪新发现”。
据报道,摹本写在长25.7厘米、宽10.1厘米的纸上,共3行24字,纸张为画有竖线的纵簾纸。
从上有王羲之儿子的名字“日弊”和整个字的风姿来考证,应属于王羲之的早期临摹本。
专家鉴定该摹本是由遣唐使带到日本的,随后一直留存于民间,保存状态完好。
该摹本于1月22日至3月3日在东京国立博物馆举办的“书圣王羲之特别展”上首次亮相。
上海博物馆书画部主任单国霖表示,如确为真本,无疑为稀世之珍。
在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书圣王羲之”展览中,尤其受到关注的作品是《大报帖》。
日本放送协会(NHK)对该摹本进行大篇幅报道,因王羲之真迹早已不存于世,而存世摹本也少之又少,《大报帖》自然成为备受世人关注的焦点,也引发了王羲之书法的讨论热潮。
[转载]日本“书圣”空海《风信贴》等
[转载]⽇本“书圣”空海《风信贴》等原⽂地址:⽇本“书圣”空海《风信贴》等作者:中国书法空海《风信贴》《风信贴》,平安时代,纸本墨书,28.8×159.7cm。
京都教王护国寺藏。
如前所述,空海在⼊唐前所受的奈良时代晋唐书风的熏陶和⼊唐后唐代书风的影响,对他书风的形成,起到了决定性的作⽤。
《风信帖》是空海致最澄三通信札并为⼀卷的总称,是空海归回⽇本后最重要的书法代表作。
据说原有书札五通,每⼀通各⾃独⽴,除现存三通以外,另外两通⼀通献给关⽩丰⾂,⼀通失窃佚失。
《风信帖》由于卷⾸有:“风信云书”四字⽽得名。
第⼀通是寄给最澄的复信,商量佛法⼤事,共建法钟等。
结尾有:“东岭⾦兰”四字。
“东岭”,是指位居京都东⽅⾼耸的⽐睿⼭,即最澄创⽴天台宗道场的所在地。
“⾦兰”语出⾃《易经·系辞上》:“⼆⼈同⼼,其利断⾦。
同⼼同⾔,其臭如兰。
”表述了空⽽对最澄的敬意和彼此之间的友谊如⾦兰之契。
第⼀通书札,挥洒率意的⾏书线条,⾃然且富于变化;第⼆通⽤笔雄壮庄重、格调清新⾼雅;第三通以深洒的草书为之,显得飘逸清澄,有⽩云飘浮秋空之感。
三通信札充分地显⽰出王羲之尺牍式的娴熟纯正的笔法和晋唐风韵。
此件作品被推定为空海四⼗岁左右时的笔迹,堪称⼤师遗墨中之⽩眉。
空海法师,⼀名遍照⾦刚,⽇本僧⼈,⽣于西元⼋三五年(⽇本平安时代),于⼗九岁时因遇到⼀名僧侣授予“虚空藏菩萨求闻持法”,⽽放弃已就读⼀年的⼤学明经科,加⼊⼭岳修⾏的⾏列。
空海是⽇本书法的祖先、⽇本的书圣,被称之为“⽇本的王羲之”。
其跟随时代的潮流,学习奈良朝以来的传统的王羲之的书法,并加⼊唐朝书法的韵味。
不仅是简单地模仿中国的书法,⽽有⾃⼰的创新本书法的产⽣有了⼀个萌芽状态,此外,还扩法⽅⾯的幅度,这是空海在书法上的伟⼤之从⽇本书法史来看,空海的伟⼤之处不单单是如上所述的部分,还有在⽇本引进中国的“飞⽩书”、“杂体书”的也是空海。
当时的⽇本只有楷书、⾏书、草书,他还引⼊了篆书、⾪书。
日本“平安三迹”之小野道风《玉泉帖》欣赏
日本“平安三迹”之小野道风《玉泉帖》欣赏
小野道风(894-966年),日本平安中期的书法家。
他在摹仿王羲之书法的基础上,形成自己独特的“秀逸”书风,为“和(日)样”书法的创始人,在日本书法史上占有特别重要的地位。
其书法真迹《智证大师谥号敕书》、《屏风草稿》、《三体千字文》等被视为国宝。
其墨迹称为“野迹”,与书家藤原佐理的墨迹(佐迹)和藤原行成的墨迹(权迹,取“权大纳言的笔迹”之意),誉称“三迹”。
《玉泉帖》为其代表作之一,通篇由四枚楮纸组成,书写内容为白氏文集卷六十四中的四首诗,因首行有“玉泉南涧花奇怪……”而得此名。
此作潇洒流落、自然洒脱,虽楷书、行书、草书相杂,极尽变化,却能合于自然。
繁简、大小、断连、收放等对立关系处理的不漏痕迹,从中可看出他对王羲之、空海和怀素的借鉴参悟。
在卷末自跋中他这样写道:“以是不可为褒贬缘,非例体耳。
”表明了他的入古出新意识。
研读小野道风的书法作品不难发现,无论是其楷书、行书还是草书,都在形式上更加规范,在内涵上更加注重情感的丰富性,在作品的整体性上则对那种润泽典雅的“唯美思想”有着充分的体现。
在技法上,小野道风充分汲取王羲之书法的精华,他汲取了王羲之书法字体中坚实的结构美,以求格调高古;运用蜿蜒
丰润的笔致,用墨浓淡的参差变化,增强了节奏韵律的跳跃感。
《天德三年八月十六日对诗行事略记》载:“木工头小野道风者,能书之绝妙也。
羲之再生。
”这一评价不是建立在小野道风对王羲之的拷贝意义,而是建立其在艺术创新上的历史肯定。
王羲之《孔侍中帖》高清附释文
【释文】知领军疾,后问。
【释文】忧悬不能须臾忘心,
【释文】故旨遣取消息。羲之
【释文】报。
【释文】九月十七日羲之报:且因孔侍中信书,想必至。不知领军疾,后问。
【释文】忧悬不能须臾忘心,故旨遣取消息。羲之报。 《孔侍中帖》为唐代摹搨墨迹,是对东晋王羲之尺牍进行的双钩廓填而形成的勾摹本。行草 书,3行,25字。《孔侍中帖》笔画体态丰腴雍容;“中和”之美,“多力丰筋”于此帖尽显。作品 墨迹收藏于日本前田育德会。“欹侧”是王体行书最典型的特点,唐太宗李世民所言:“凤翥龙 蟠,势如斜而反直。”左欹、右侧、上欹下侧和左欹右侧局部是斜的,但整个字又是正的,…… 《孔侍中帖》,第一个“九”字,只有两笔,下端已是左低右高,再加上一点斜势,表现出欹侧欲 飞的神态。第二行的“孔”字,左半向右倾斜,右面的竖弯钩也似乎在向右倒,但下部的拐弯平而 有力,使这一笔起了墙壁的作用,顶住了左旁右倒的力量,表现出“似欹反正”的特色。 《孔侍中帖》六行,主要为行书,其中有的字规矩若楷,有些字纵肆如草,间集一起,却和谐 一体,绝无格生之感。“九月”起始,扩大,“十七日”收敛,但以浓重而与前两字映衬和谐。“报”字 用笔虽然粗重,但左敛右放,于起笔落笔之间交待清楚,笔姿揖让向背,结体敦实而又趋势若 动,工而灵活。第二行最后两字“至不”之间距离似乎稍大,但整幅看来却又泯然不显,恐系为与 第一行末字“固”相衬,故“不”字中竖极重而下长。第三行之“领”字,第一撇放之甚长且远,其他皆 依附其侧,而精神振奋,皆赖此一笔之力。第四行“不”字,中竖已然偏左之甚,为了救正,竟将 末笔之点,偏向右边平放出去。“忘心”二字之神态笔致可称率意信手,但恰到妙处。两个“心”字 虽有似处,而又来路去路大不相同。末两行最为精彩,“旨遣”两字相连,“遣”字之一捺仅蜷缩稍 微一露,试着若放长笔必致与上部并列而板滞失神。“取”字“又”旁的写法特殊处理,能带动全字 的精神。“息”字的心字距上一行“忘心”之“心”不远,易显雷同,但其姿神又以收敛含蓄为意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龙源期刊网
日本的王羲之
作者:
来源:《阅读与作文(小学高年级版)》2010年第10期
王羲之, 空海和尚
空海(774-835)虽为日本人,学的却都是中国经典,如《论语》、《易经》、《毛诗》、《尚书》、《左氏春秋》等。
年轻出家,研究大乘教义。
后与最澄(日本另一书法大师)和橘逸势一同到中国研修一年多,得传密宗正传。
835年3月在日本圆寂,被封为弘法大师。
空海和尚在入唐之即已是大书法家,祖述王羲之和颜真卿,骨力雄厚而流动感强。
他在中国研修期间,遍览名迹,搜集到不少欧阳询、李邕、徐浩的真迹以及王羲之书法的拓本,他自己说是:“窥得骨法”。
其行书草书富于变化,有狂逸之美。
我一直心仪空海的书法,终于2001年4月在长沙定王台书市购得《空海墨迹影印本》(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2001),爱不释手,多方阅读和临写。
2001年6月22日写下题记:“余心仪空海大师久矣,今读其《风信帖》,可知盛唐王书意境后人实难以企及。
一日本书僧尚可有如此道力,可想智永、欧、虞辈是何等神圣了!”
2003年8月3日写下题记:“空海书,久视之,其俊逸、骨力洞达、流动,前人皆已论及。
而其疏朗、开阔之韵则尚无人提及,舍此何来晋人风韵?”
空海书法的代表作是《风信帖》。
《风信帖》是空海致最澄三通信札并为一卷的总称,是空海归回日本后最重要的书法代表作。
《风信帖》由于卷首有"风信云书"四字而得名。
第一通书札,挥洒率意的行书线条,自然且富于变化;第二通用笔雄健庄重、格调清新高雅;第三通以潇洒的草书为之,显得飘逸清澄,有白云飘浮秋空之感。
三通信札充分地显示出空海对王羲之式尺牍的娴熟纯正的笔法和晋唐风韵。
此件作品被推定为空海四十岁左右时的笔迹,堪称大师遗墨中之上乘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