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淮海新戏《金水河》发微浅谈淮海剧振兴与发展

合集下载

机遇与危机并存 竞争与发展共进—浅谈淮海戏发展之路

机遇与危机并存 竞争与发展共进—浅谈淮海戏发展之路

迹可求 。结果 . 谁都 可看谁都不 爱看 .朋友遍天下 . “ 知
己无一人” 。曾经 人们看《 打铜锣》 认识 湖南花鼓戏 , 看 《 天仙 配》 认识安徽黄梅戏 , 朝阳沟》 看《 认识 河南 豫剧 ,
看《 花为梅》 认识河北 评剧 , 皮 秀英 四告 》 看《 认识 了淮
海戏 ; 由此看到它们所属地方的文化气质和 民族风貌 . 可能因此而随历史 而去。 目前 . 有相当一部分地方戏曲团体 , 由于长期受到 市场萧条 , 门庭冷 落现 状的煎 熬 , 切期望重振 雄风 , 迫
鸣惊人 , 重继辉煌 , 大打 “ 翻身之仗 ” 试图毕其功 于 :

役 , “ 个戏救 活一个 剧 团” 以 一 完威所 谓 的“ 剧团转
型” 。如此 , 各种 “ 拳头作品” “ 、经典作品 ” . 等 就成 为所
特色和独到之处 , 单独 一方的变异 , 将导致整体结构 必 的失衡 , 危及同体的生命系统 。
工 I 堑 △
机遇 与危机并存 竞争 与发展共进
浅 谈 淮 海 戏 发 展 之 路
■ 马佩 云

随着各种或新或旧的社 会思潮渐 次兴替 ,我国戏 剧的理论与实践面临一个空前混乱 的时期 。这 样的混 乱 是否存在于所有文化领域 听过暂且 不论 ,至少是在 艺 术领域 , 确实存在着 . 而且 正在对艺 术的生存 与发展 产生着现实的影响。 而在戏剧领域 , 尤其是地方戏剧领 域, 混乱的程度显然要高于相关的其它领域 。 混乱最典 型 的表现形态 . 就是戏剧的驳杂程 度 , 已超过历 史上 任 何一个时期 :戏剧是普通弥漫着思想与观念上 的迷茫
对于当前地方戏剧的形势并不容乐观 ,对于地方剧种
是以保护为主 ,还是以革新为主?是继承还是推 向市

农村音乐教学中地方戏剧“淮海戏”资源的开发与传承

农村音乐教学中地方戏剧“淮海戏”资源的开发与传承

图音体 *农村音乐教学中地方戏剧“淮海戏”资源的开发与传承江苏连云港市实验学校(222000)刘昕瑜[摘要]淮海戏进农村小学课堂是学生了解与学习家乡文化的基础。

音乐教师摆正淮海戏的地位是提高本土音乐教学质量的 关键;用多种渠道培养农村小学生对淮海戏的认识和了解是具体措施。

[关键词]淮海戏传承农村小学本土音乐教育[中图分类号]G623.7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9068(2016)36-061淮海戏是流行于江苏省连云港市周边一带的戏曲 剧种,是在海州、灌云、沭阳一带的语言音调基础上,融 合当地民间小调、说唱音乐、山歌、号子等音乐素材和临 近剧种的音调,以一些生活小戏为主要内容,经过不断 的艺术实践而逐渐发展形成的。

新中国成立后,淮海戏 艺人从地摊走向舞台,从农村走向城市,稳定了队伍。

但 随着时代的快速发展,城乡差异使越来越多的农村学生 与本土音乐文化越来越远。

如何使农村学生更好地了解 和学习本土音乐成了农村音乐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

_、淮海戏走进小学音乐课堂的教学价值淮海戏是在当地民间音乐的基础上发展形成的,由于受地理位置、民众气质习性和语言音调等影响,淮海 戏既不像南方剧种那样缠绵、纤细,又不像北方剧种那 样铿锵有力、粗犷激昂,而是既兼有南北剧种的某些特 色,又以其浓厚的地方色彩和生活气息区别于其他剧 种,在淮海地区广为流传并深受人民群众的喜爱。

新中国成立后,艺人的聪明才智得到了充分的发 挥,加上一批专业的音乐工作者投入音乐的挖掘和改革 工作,使淮海戏有了明显的发展。

淮海戏渐渐地从地摊 走向舞台,从农村走向城市,稳定了队伍。

五十年代中 期,部分地区、市、县还办起了一些培训班,目的是为淮 海戏培养新秀。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到八十年代末是淮 海戏活跃和辉煌的时期。

1. 營造积权向上的枝园文化氛围学习本土音乐文化,可营造良好的本土文化氛围,充分发挥本土音乐文化在农村小学德育的特殊功效,营 造健康向上的学习环境,通过音乐文化感染人、影响人,营造一个和谐、健康向上的本土音乐文化氛围,陶冶师 生的情操。

浅谈淮海戏的保护与传承

浅谈淮海戏的保护与传承
女腔 2 9 曲 ( 基本 腔 1 2 曲,常 用 腔 1 O 曲 ,综 合 板 式唱 腔 7 曲 ) ;男 腔1 7 曲 ( 基 本腔 l 1 曲,常用 腔 2 曲,综 合 板式 唱 腔4 曲 ) ;乐器 曲 牌2 9 曲。 在 淮 海 戏 发 展 过 程 中 , 泗 阳 涌 现 出 杨 秀 英 、 陈 玉 梅 等 著 名 艺 人 , 也编 排 出 了许 多脍 炙 人 口的 如 《 十里香》 《 三 岔 路 口》 《 陈 毅 三会 韩 德勤 》 《 军嫂 情 》等 与现 实生 活相 搏动 的 具有 现 代 气 息的 大型 舞 台剧 和具 有极 其 浓郁 乡 土气 息 的如 《 十五 贯 》 《 打 猪草》 《 猪 吊腰 》 《 鸡 刨塘 》 《 驴打滚》 《 狗拜 年 》 《 脚尖 走 》 《 鬼 扯 转》 《 穿八 字 》 《 矮 步 蹬 》等 小 型剧 目,这 些剧 目的表 演 形式 , 可 以因地 制 宜 ,既 能登 上大 雅 之堂 ,在舞 台上演 出, 也能 屈尊 屈 坐 ,在街 头 、庭 院 、场 头 、庙 会 “ 摆 地摊 ”。 因此 ,淮 海 戏深 受 淮海 地 区人 民群 众 的喜 爱 ,大 家在 行 路 、干 活 、休 憩 时都 会情 不 自尽 的哼唱 淮海 戏 。 解放前泗阳县 “ 小 戏 ”班 子 的 盛 行 ,促 进 了淮 海 戏 表 演 艺 术 的改 革和 发展 ,艺人 们 不断 改 革唱 腔和 唱 法 , 比如 女腔 中 的原 来哼 哼 哈哈 难 唱的 “ 二泛 子 ” ,改 为易 唱好 听 的 “ 嗨嗨 调 ” ,男 腔更 是 吸收 了淮海 锣鼓 的唱法 ,创 造 了 “ 小 滚板 ” “ 一挂 鞭 ”等 唱腔 。有些 剧 目,经过 长 期磨 练 , 富有特 色 ,成 为 淮海 戏 保 留剧 目,如 《 皮 秀 英 四告 》 《 樊梨 花 点兵 》 等 。与此 同时 ,逐 渐 形成 了生、 旦、净 、丑 等不 同的行 当 。 建 国 以后 ,淮 海戏 学 习京 剧 和其 他 剧种 ,增 添 服装 、布 景 、 灯 光 ,正式 搬 上舞 台 ,进入 剧 场 。 1 9 5 4 年 ,泗 阳县 组 队参 加 华东 戏 曲会 演 ,会演 归 来 , 即着 手 筹 备成 立淮 海 剧 团 ,同 时组 织人 员 对 淮海 戏 的剧 目、唱腔 、表演 、 舞 台语 言进 行 了全 面 改革 ,确定 了~批 具有 剧 种风 格 的传 统剧 目和 男女 腔主 体 唱腔 ,创 新 使 用高 胡 ,建 立 以三 弦为 主 的 民族 乐队 , 于1 9 5 5 年 正 式成 立 泗 阳县 淮海 剧 团 ,培养 了以杨 秀英 、李 守英 、 朱浩 、张 开 国 、张 守 维 、江衍 俊 、江 其友 等 为代 表 的淮 海戏 名 家 。泗 阳县 淮海 剧 团 高 峰时 期演

弘扬传统文化 振兴地方戏曲——从戏曲现状看淮剧振兴

弘扬传统文化  振兴地方戏曲——从戏曲现状看淮剧振兴

弘扬传统文化振兴地方戏曲——从戏曲现状看淮剧振兴作者:夏伟来源:《剧作家》 2013年第3期中国戏曲历史悠久,种类繁多,有着源远流长的灿烂文化。

很多地方剧种地域特色浓厚,人物形象鲜明,它们用自己独特的艺术魅力吸引着观众的目光。

淮剧就是这样一个深受人民群众喜爱的地方剧种。

淮剧发源于江苏建湖一带,是一个传统地方戏曲,距今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

在文化发展的历史长河中,古老的地方剧种始终处于传统与现代、继承与革新的不断变革中,很多不适应时代发展和民群需求的艺术形式逐渐被淘汰。

处在这种文化大环境之下的淮剧艺术,目前也存在很多问题。

近些年来,淮剧艺术由于受地方语言的局限,并没有得到广泛的推广,更没有形成自己的文化品牌,目前陷入了举步维艰、进退两难的境地。

作为传统文化的继承者和传播者,我们有责任和义务不让任何一种文化在我们手中流失。

因此,弘扬传统文化,振兴地方戏曲,探索淮剧艺术的生存发展之路,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

一、要树立振兴淮剧艺术的理念淮剧在其形成和发展过程中,以自己丰富的表演内涵和独特的艺术魅力,历经时代变迁,依然在变革中生存,在创新中发展。

目前,从表面上看,淮剧艺术日渐呈现衰败现象,少数同志认为,它是特定历史时期的产物,已经完成了历史使命,退出历史舞台在所难免。

但从深层次分析,我们又不难看出,淮剧扎根于盐淮大地,起源于“门谈词”,孕育于“香火戏”,横向的文化交流不断完善,纵向的文化发展不断提高,具有深厚的群众基础,在老一辈人群中影响较深。

江苏建湖作为中国地方淮剧的诞生地,已有了夯实振兴的历史,日趋成熟的技艺和与时俱进的表演,并且具有较强的艺术感染力,拥有一大批观众群体。

所以在新的历史条件,只要我们将地方的传统文化融入时代发展的潮流之中,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就一定能够将其发扬光大、独树一帜。

因此,振兴淮剧艺术,符合党的十八大精神,符合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也符合广大群众的文化需求。

论传统戏曲式微与破解之策——以淮海戏的发展振兴为例

论传统戏曲式微与破解之策——以淮海戏的发展振兴为例

淮安传统戏曲是历史发展的产物,其之所以受到群众的普遍欢迎,正因为它历史悠久、底蕴深厚、拥有独特的人文内涵及艺术魅力。

当今社会,随着现代科技与互联网的普及,人们的文化需求、文化习惯、文化欣赏及文化消费日益凸显出多元化的趋势。

在这样的背景下,传统戏曲渐趋式微。

如何振兴传统戏曲,使之融入现代文化生活、植根群众艺术视野,已成为业内外人士关心的问题。

本文试从淮海戏的起源与阶段性规律入手,剖析传统戏曲式微的原因及发展振兴之策。

一、淮海戏的起源与发展阶段淮海戏是江苏省主要的地方戏曲剧种之一,脱胎于苏北农村生活,流行于连云港市、淮安市、宿迁市及徐州、盐城等部分县区,迄今已有两百多年的历史。

淮海戏唱腔音乐丰富多彩,声腔优美,旋律动听,其唱腔特点高亢激越,具有拉人魂魄的艺术魅力,带有浓郁的乡土气息,有“拉魂腔”之称。

从清中晚期至清末(约100年),为“三小戏”的形成阶段,标志着淮海戏的产生。

民国时期(1911年至1949年),可称为淮海小戏的发展成长期;建国后至上世纪八十年代末,为淮海戏快速发展成熟期;上世纪九十年代初至今,淮海戏步入一个发展转型期;随着新中国的成立,在党和政府重视关怀下,淮海小戏迎来了发展的春天。

其变化创新是多方面的。

首先是艺人身份的变化,由过去的戏子成为人民大众的艺术家;二是由流动型地摊演出走向固定的舞台;三是淮海戏有了规范的名称,正式定名为“淮海小戏”。

直到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末,淮海戏迅速发展并走向成熟。

这一时期,淮海戏主要呈现出专业演出队伍不断壮大,有了专业的戏曲学校和淮海戏培训班,产生一批优秀的现代题材作品,如《拾稖头》《十里香》《陈毅三会韩德勤》《果园风情》《小二黑结婚》《骆马湖传奇》等。

这些剧目在声腔表演方面进入到一个快速发展期,“淮海戏王”谷广发创作出一曲多用、多板式的“东方调”、丑角名家杨云发创造了“小丑调”、名角周广乾与淮海戏表演艺术家杨秀英共同合作,设计创造出“面对公字闸……”新腔。

淮海戏论文特色论文:浅谈淮海戏的特色及价值

淮海戏论文特色论文:浅谈淮海戏的特色及价值

淮海戏论文特色论文:浅谈淮海戏的特色及价值内容摘要: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丰富的民间色彩和独特的艺术价值、群众喜闻乐见的淮海戏,已成为江苏省苏北地区群众文化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内容。

文章详细追溯淮海戏的历史渊源和各个发展阶段,分析了淮海戏的现状,从语言、唱腔、表演等方面剖析淮海戏的艺术特色,进而探究其独特的历史文化价值。

通过全面了解淮海戏,简要提出传承和发展淮海戏的建议。

关键词:淮海戏发展特色价值淮海戏旧称淮海小戏、小戏,流行于江苏泗阳、沭阳、灌云及连云港等地。

淮海戏始于清末,以地摊形式演出,后逐渐发展为舞台剧。

曲调质朴优美,以拉魂腔见长。

伴奏乐器以板制三弦为主,因而俗称“三括子”。

[1]淮海戏前身为山东肘鼓子,是江苏省地方戏曲剧种之一。

[2]一、淮海戏的历史渊源淮海戏的起源说法不一,一种说法是清代乾隆年间山东历城人唐大牛、唐二牛兄弟二人卖唱乞讨,江苏姓邱、葛、杨的三人学唱后在江苏境内传播,后形成戏曲剧种。

另一种说法为源于海州一带流行的民歌“太平歌”“猎户腔”,由姓邱、葛、杨的三人发展为曲艺“怡心调”“拉魂腔”,在海州地区流传下来,逐渐发展为淮海戏。

[3]大约在清朝乾隆十五年(公元1750年),淮海戏有了最初的一种形态,俗称“唱门头词”。

最初的形态是一种曲艺的形式,就是到人家门口唱,唱以后人家给点钱或别的什么东西,唱的内容是一些简单的篇子,这个篇子就是一般的民间故事或历史传说的一些小段子。

到了清道光十年(公元1830年)左右,艺人们以家族或亲友数人组成了小戏班。

再到后来,小戏班发展多了,且又受到山东柳子戏、安徽徽剧,以及昆曲、京剧等剧种的影响,逐渐形成了生、旦、净、丑等不同的行当,唱腔和表演等也不断地有所发展,演出的剧目不断丰富起来,成为较成熟的地方戏剧种。

二、淮海戏的发展过程抗日战争时期,在淮海地区党组织和抗日民主政府的领导下,艺人们成立了“艺人救国会”,组织演剧队,积极配合党的中心工作和宣传抗日。

淮海戏的创新传承与发展 -回复

淮海戏的创新传承与发展 -回复

淮海戏的创新传承与发展-回复如何使淮海戏在创新传承与发展过程中焕发新的活力。

淮海戏作为中国戏曲的重要门类之一,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艺术内涵。

然而,在当代社会背景下,淮海戏需要与时俱进,注入新的活力,以吸引更多的观众和艺术家。

以下将从创新传承与发展角度,探讨如何使淮海戏焕发新的活力。

首先,传承是研究和保护淮海戏的基础。

淮海戏作为传统艺术形式,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表演技巧需要得到全面了解和准确传承。

古老的剧本和曲谱是淮海戏传承的核心,艺术家们需要深入研究这些经典作品,并通过实践和教学将其传承下去。

此外,还需要建立系统的培训机制,引导更多的年轻人学习淮海戏,提高他们对传统艺术的理解和欣赏。

通过传承的努力,可以保留淮海戏的原貌,为其创新奠定坚实基础。

其次,创新是淮海戏发展的动力。

在传承的基础上,淮海戏需要不断创新,以适应当代观众的需求和审美。

首先,可以进行剧本改编,将古老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塑造与现代社会相结合,使观众更易于理解和接受。

其次,可以加入现代化的舞美设计和舞台技术,提升演出的视觉效果,增强观赏性。

此外,淮海戏还可以与其他艺术形式进行融合,例如音乐、舞蹈、影像等,创造出更多元化的艺术形态。

创新的过程需要艺术家具备开放的思维和创造力,并与时代保持紧密联系,关注社会热点与文化变革,以使淮海戏得到更广泛的关注与认可。

在传承和创新的基础上,淮海戏还需要积极开展推广和交流活动,提升其在全国乃至国际舞台上的影响力。

可以举办淮海戏艺术节、巡回演出和比赛等活动,吸引更多观众前来欣赏。

同时,还可以借助互联网和社交媒体等新兴平台,进行艺术作品的在线展示和推广,实现传统与现代的有机结合。

此外,还可以与其他地区和国家的艺术家进行交流与合作,学习借鉴其他地方的优秀经验,促进淮海戏的发展。

最后,政府和社会力量的支持是淮海戏创新传承与发展的重要保障。

政府可以出台相关政策和措施,为淮海戏提供资金支持和场地设施,促进其艺术创作和演出活动的开展。

淮安淮海戏本土传承现状的考察与研究

淮安淮海戏本土传承现状的考察与研究

淮安淮海戏本土传承现状的考察与研究
淮安淮海戏是江苏省淮安市的一种地方戏曲剧种,源于明代市井百姓自娱自乐而形成的民间艺术。

淮海戏在唱腔、表演艺术、音乐、舞蹈等方面独具特色,具有浓郁的地方风味和文化内涵,是淮安地区非常受欢迎的一种戏曲剧种。

然而,淮海戏的本土传承面临着许多困境,如少有传承人、传承方式陈旧、观众群体老龄化等问题。

为了探究淮海戏本土传承现状及其面临的挑战、机遇,需要进行考察与研究。

目前,淮安市政府已经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促进淮海戏的传承和发展,例如成立淮海戏剧院、举办淮海戏艺术节、开设淮海戏文化课等,以及加强对青年演员和传承人的培训和支持等。

同时,一些民间组织和艺术家也积极参与淮海戏的传承和发展,推崇淮海戏的精髓,宣传淮海戏的魅力,不断创新淮海戏的剧目和表演形式,让淮海戏在传统基础上与时俱进。

要进一步推动淮海戏的本土传承,还需要一些具体措施,如加强淮海戏的教育普及、注重淮海戏的研究和整理、加强淮海戏的宣传和推广、加大对淮海戏人才的培养和支持等。

只有不断弘扬淮海戏的文化底蕴,创造出更加优秀的作品,才能让淮海戏在现代社会中茁壮成长。

淮海戏表演艺术要点浅议

淮海戏表演艺术要点浅议

关键词:淮海戏;表演艺术;要点淮海戏表演艺术是该传统戏曲文化生生不息的本源,有别于西方戏剧艺术表现形式,传统戏曲更加看重演员的表演,同时注重文化价值。

淮海戏诞生在南方吴文化及北方鲁文化过渡地带,位于我国戏曲东柳西梆、南昆北弋的中间地带,集温柔婉约及粗放豪迈于一体,这使淮海戏更具文化性及地域性。

淮海戏属于民间小戏,以小丑、小旦、小生表演为主,因生活气息浓郁而具有良好的群众基础。

然而,当前人们对淮海戏的理解不够深入,无法有效了解、学习、传承、发展淮海戏。

基于此,为助推淮海戏良性发展,探析淮海戏表演艺术要点显得尤为重要。

一、淮海戏表演艺术要点(一)明确任务为使淮海戏表演艺术具备更强的张力及感染力,表演者需明确任务:一是人物塑造。

在角色创造中,淮海戏与其他剧种存在共性,根据不同行当演绎性别、年龄、性格、身份各异的角色,在人物塑造中彰显淮海戏表演的艺术性,保障行当为角色塑造服务,通过艺术化的表现塑造不同形象;二是情感表达。

淮海戏具有抒情性强的特点,旨在增强戏曲情感共鸣。

受益于淮海戏乡村文化基因,这使其表演的内容更为质朴且能被大众所理解。

表演艺术只有被大众所接受才能达到传承文化及情感渲染的目的;三是展现风格。

淮海戏具有独特性,作为江淮小戏兼具民族性、地域性及人文性,内容浅显易懂。

为了将淮海戏与其他戏曲类型区别开来,表演者要凸显戏曲风格,提升淮海戏表演艺术水平。

(二)彰显特色第一,写意性。

中国古典美学将写意视为重要命题之一,在此基础上不断探索,旨在突破戏曲表演时空局限,使戏曲表演既源于现实生活又有别于生活常态。

写意造就了独特的艺术情境,戏曲演员通过以桨代船、以鞭代马等虚拟化的表现方式完成表演任务。

基于此,演员在表演淮海戏时要增强写意性,充分运用发散性思维,从现实生活中汲取表演灵感,将淮海戏与真实生活联系起来。

第二,歌舞性。

淮海戏通过歌舞表演的方式讲述一个故事或塑造某个人物形象,其功法与舞蹈艺术关系紧密,通过剑舞、马舞(趟马)的艺术表现形式达成表演目标,确保淮海戏角色定位、剧情内容、肢体动作、音韵旋律完美统一。

淮安淮海戏本土传承现状的考察与研究——兼及本土音乐文化的教育和传承问题

淮安淮海戏本土传承现状的考察与研究——兼及本土音乐文化的教育和传承问题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
导师签名:
签字日期:
年月日
签字日期:
年 月日
中文摘要
淮海戏是流行于江苏北部淮海一带的本土剧种,现正面临严重生存威胁。如何有效的保 护与传承淮海戏是当前社会各界需要关心的事。当今学校教育一直以西方音乐体系为主,本 土音乐在学校音乐教育中仍处于一种“边缘位置”。本文从音乐人类学和教育人类学的视角 出发,对淮海戏传承现状与模式以及淮海戏在学校与民间传承情况进行考察与分析。并通过 淮海戏的传承方式来与学校音乐教育进行比较,从中发现学校音乐教育的缺失。
在物质文明快速发展的今天,面对前所未有的现代危机,人们才猛然意识到生物多样性 和文化多样性的重要,开始了多元化和本土化的理论倡导和实践探索。后现代音乐教育学研 究的出现,使我们对音乐教育的审视增加了国际视野,使我们对音乐教育有一种全新的思考, 并获得音乐教育与全球政治、经济、文化广阔联系的视野。 关键词:淮海戏;学校传承;民间传承;音乐教育
分类号注 1: UDC 注 3:
密级注 2: 学号注 4: M0902006
硕士学位论文
淮安淮海戏本土传承现状的考察与研究
—兼及本土音乐文化的教育和传承问题
研究生姓名: 李 琳 导师姓名: 范晓峰 教授
申请学位级别 硕士学位 论文提交日期 20 年 月 日 学位授予单位 南京艺术学院 答辩委员会主席
In corporeal civilization rapid development today, in the face of the modern crisis of hitherto unknown, it was suddenly aware of biodiversity and cultural diversity, began diversification and localization theory advocate and practice exploration. Post modern music education, so that we in music education at increased international academic aspects from a new perspective, so that we in music education is a kind of new thinking, and access to music education and global politics, economy, culture and broad contact vision. Keywords:Huaihai opera;School heritage;Folk heritage;Music Education

淮海戏语言念白的统一性及淮海戏未来发展的影响和忧思论文讲解

淮海戏语言念白的统一性及淮海戏未来发展的影响和忧思论文讲解

淮海戏语言念白的统一性及淮海戏未来发展的影响和忧思论文导读:本论文是一篇关于淮海戏语言念白的统一性及淮海戏未来发展的影响和忧思的优秀论文范文,对正在写有关于淮海论文的写作者有一定的参考和指导作用,论文片段:全国的许多剧种、剧团都有着自己的故事。

淮海戏的代表团——江苏省淮海剧团,则有着非同寻常、令我们后人感到非常骄傲与自豪的革命故事。

淮海戏从“打门头词”开始,逐渐发展成为江苏省主要地方剧种之一,不可否认的是“念白”在剧中所处的重要性为剧种的推广与普及、传承与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淮海戏的流行地区,位于祖国的南北交汇之处,其语言“念白”既有南方的柔美、软绵,同时又具有北方的豪爽与粗犷等特点。

这种柔中带刚、刚柔并济的独特语言魅力,使淮海戏剧种的表演艺术历经二百多年风雨而久演不衰。

淮海戏的语言“念白”特色,是很多观众喜爱上淮海戏的主要理由之一。

淮海戏表演艺术中的“念白”分“韵白”与“本白” ,“韵白”分“大韵”与“小韵”、“本白”又分“散白”与“活口”。

韵白高雅舒展、跌宕起伏;本白亲切委婉、柔中带绵,极具淮海地区乡音风情。

这些语言念白在戏中的分类运用,既能表现出人物的富贫尊卑、身份地位、文化高低,同时又能表达出人物的喜怒哀乐和性格与精神风貌。

应该说,任何一个地方剧种,若戏中的念白不到位,那么,剧中的人物形象肯定不完美。

淮海戏的老艺术家们,曾对淮海戏表演艺术中念白的重要性作了深刻而又精确的总结,如:唱好唱,念难念。

有字无音,观众不听;有音无字,观众生气。

字音无情,着急死人;字音有情,动听感人。

会唱不会唱,就在引白上。

锄地莫留围根草,唱戏务要把字咬。

这些谚语的形成,既是老一辈艺术家的经验总结,也包含着艺术家们对当代中青年淮海戏演员在学艺过程中的要求与期待。

它要求我们作为一名戏曲演员,不但要唱的好,更要念的好。

戏曲的“四功”中之所以有“念”字,就是重点说明念白在戏曲表演中的重要性。

淮海戏的语言念白以“海鸽腔”为基础,当中适当夹杂一些类似“京韵”的韵白,但是,这种韵白的个别使用,并不代表淮海戏念白中的主流。

观《金水河》的感想

观《金水河》的感想

12月10日下午,大学生村官创业剧《金水河》在我县上演.大型现代淮海戏《金水河》讲述了大学生村官欧阳杰主动扎根金水河村、带领群众克服困难养鹅致富的事迹,塑造了一个心系基层、迎难而上、创业富民的新型大学生村官形象。

该剧先后获得第六届江苏省戏剧节最佳表演奖等14个奖项,是鼓励社会群体投身创业实践、发挥创业富民带动作用的优秀文艺作品,对进一步弘扬创业文化和创业精神起到了积极作用。

观《金水河》后,我有以下几点感悟。

一、静下心来,扎根基层、增强创业意识:静下心来,认认真真的去了解农村基本情况,掌握农村的资源分布情况,了解百姓的所思所想,考察市场行情的动向,谨慎的去尝试,在尝试中学习,在学习中提高,在提高中成长。

为什么创业是大学生村官的重要任务?因为创业是发展的基石,也是带领农民脱贫致富的最根本出路,只有竖起了自主创业的大旗,才能充分激活广大民众植根基层的创业动力,掀起全民创业的热潮,才能使人民群众过上更加殷实的小康生活。

二、踏踏实实干事,认认真真反思,一步一个脚印提升创业能力:不畏惧困难、不惧怕繁琐、杂乱,敢于去想去做。

与成功者为伍,向成功者学习,改正自身缺点,发扬自身优点!一件一件事去做,一步一步去走,不贪图快,一步一个脚印,踏踏实实干事。

三、扩大创业效应,做给村民看,带着村民干,引领群众共同创业致富:要坚定创业信念,敢于尝试,敢于迎难而上,敢于解决困难。

将自己的创业感悟与群众分享,让群众认同自己的创业项目,鼓励群众加入自己的创业项目里。

在创业过程中,不断创新思路,努力壮大项目规模,着力提升发展质态,变小富为大富,变小业为大业,成为名副其实的创业者。

让村民看到希望,让更多的村民投身到创业行动中来,形成抱团创业的局面。

作为一名大学生村官,我们担负着村民信任和期望,背负着引领村民脱贫致富的重大使命。

只有不断加强自己各方面的能力,提高自己的素质,深入对农村政策的理解和运用,真正做到创业富民,才能对得起大学生村官这一光荣称呼!。

对振兴与发展淮海戏的思考

对振兴与发展淮海戏的思考

对振兴与发展淮海戏的思考
张溪;王安顺
【期刊名称】《剧影月报》
【年(卷),期】2003(000)004
【摘要】淮海戏是诸多地方戏中一块不可多得的绚丽多彩的瑰宝,是文艺百花园
中一朵光彩夺目、芳香飘溢的奇葩,不仅在唱腔上形成系统,表演上日渐丰富,而且在剧目上极具自身特色。

共有大小剧目110多个,不仅有《三拜堂》、《皮秀
英四告》、《樊梨花》、《避雨》、《催租》等20多个久演不衰的保留传统剧目,而且又有《生死怨》、《儿女情》、《拾秸头》、《十里香》、《豆腐宴》、《月牙楼》等20多个优秀的现代剧目,曾先后多次参加全国、全省调演并获剧本、导演、音乐和演员等多项大奖。

【总页数】2页(P40-41)
【作者】张溪;王安顺
【作者单位】无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J825.53
【相关文献】
1.对淮海戏男腔传承与发展的一些思考 [J], 仲兆亮
2.乡村振兴要走高质量发展之路——基于乡村价值理念的乡村振兴发展思考 [J],
吴红
3.论传统戏曲式微与破解之策——以淮海戏的发展振兴为例 [J], 王安科
4.万安县乡村振兴发展形态与乡村产业发展思考
——学悟党史促乡村振兴 [J], 徐莉妍
5.“内发型发展论”与中国乡村振兴——对《农村振兴和小城镇问题》的再思考[J], 张森;郭占锋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淮海戏的保护与传承探讨

淮海戏的保护与传承探讨

淮海戏的保护与传承探讨淮海戏主要流行于江苏北部淮安市,宿迁市及徐州市等部分县市区,至今已有200余载的历史。

淮海戏总体风格兼具北方剧种的粗犷豪放与南方剧种的婉约温柔。

淮海戏在苏北民间流行广泛,拉魂腔是农村艺人自编的庆祝丰收祈求好运的戏剧,形象地反映了其唱腔的特点,淮海戏已成为国家非遗保护项目,对其保护传承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淮海戏的艺术简介地方小戏中往往蕴藏丰富的宝贵文化资源,苏北地区在上古时代已有先民在此定居生活,留下了大量的细石器时代遗址,环海地区人杰地灵,遗留下了丰富的历史文化。

元明时期一些江湖艺人卖艺为生,触景生情即兴编词,清乾隆年间在连云港一带出现了淮海戏雏形,清光绪年检小戏班在沭东灌西盛行,淮海戏发源于清代海州一带的拉魂腔,约于清乾隆年淮海地区出现了民间演唱换取食物的表演形式,清道光年间,开始分角色演出小型的村子戏及三小戏。

20世纪40年代,淮海戏演员自编抗日题材现代小戏,淮海小戏在淮海战役中为鼓动我军斗志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小戏演出被誉为淮海小戏,此时期的唱腔曲调成为淮海戏的基本唱腔。

淮海戏与柳琴戏同源于拉魂腔,早期淮海戏并无曲谱,以传统师徒言传身教传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单维礼记录部分曲谱,1954年,淮阴专区文教处阮立林开始整理淮海戏。

至1972年,共整理女腔29曲,男腔17曲,乐器曲牌29曲。

1949年解放前泗阳县小戏班子盛行,艺人们不断改革唱腔,一些剧目经长期磨炼富有特色。

逐渐形成了生旦净末丑等不同行当。

新中国成立后,淮海戏吸收其他剧种,将戏剧搬上舞台演出,淮海戏的影响力逐渐扩大。

二、淮海戏发展现状2004年以来,当地政府认识到地方剧中对研究发展历史文化的重要价值,着力抢救保护具有深厚历史文化的淮海戏。

但当前淮海戏的生存状况并不乐观。

丰富的民间传统习俗是淮海戏产生的土壤,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农村城市化建设加快,民间传统习俗逐渐被淡忘。

淮海戏面临空前的生存危机。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电视网络等现代媒体普及,人们的生活节奏加快,淮海戏发展面临困境,演艺人年龄结构趋于老龄化,年轻人对淮海戏缺乏学习兴趣,导致淮海戏发展传承面临后继无人的危机。

淮剧 淮海戏讲演感悟

淮剧 淮海戏讲演感悟

淮剧 & 淮海戏 讲演感悟
今天晚上在图书馆报告厅参加的淮剧、淮海戏的讲演让我感触很深。

当听到艺术家说到中国的戏剧种类已经从300多种逐渐丧失到今天的200多种,这是多么让人心痛的一件事情,在听完今天两位艺术家的讲演之后,这种心痛的感觉便越加强烈,虽然中国经济在近几年有了飞速的发展,但同时某种文明古国所具有的那种文化底蕴,那种文化气息正在渐渐的丧失,经济的飞速增长致使人们无法跟上时代的步伐,人们不得不为生活而更加努力的工作,以至于这种传统的精神文化被人们慢慢地淡忘在脑海里。

两位艺术家们的精彩讲演,已经深深的印在我的脑海中,彻底改变了以前觉得看戏剧是件非常无聊事情的看法,并且开始喜欢上了它,现场观听两位艺术家的讲演觉得是一种享受,自己已经被两位艺术家的人格魅力所折服。

文凭并不能代表什么。

过去的自己是什么样子,未来的自己会是什么样子都已经不再重要,关键是现在我们做得怎样!也许你以前是个文盲,但当你在某个行业做得很出色的时候,在你的事业达到顶峰的时候,或是事业有成的时候,自己还会是位文盲吗?答案肯定是否定的。

因为在你事业刚刚起步时所获得一点点成功都会煽动那颗沉睡的心灵,那颗炽热的心会迫使你不断地完善自己的缺点!所以说任何行业佼佼者不管他以前是什么样子,现在的他所具备的人格魅力都会感染我们。

2010/5/26。

对淮海戏男腔传承与发展的一些思考

对淮海戏男腔传承与发展的一些思考

对淮海戏男腔传承与发展的一些思考
仲兆亮
【期刊名称】《大舞台》
【年(卷),期】2010(000)011
【摘要】@@ 关于淮海戏声腔的传承与发展,众多的研究史料认为淮海戏的声腔源于古海州一带的[太平歌]和[猎户腔]等民歌,但由于无法找到其音像资料,致使今人尚不清楚这些民歌的旋律和内容.然而和淮海戏有关的属于拉魂腔范畴的柳琴戏、泗州戏、五音戏、茂腔等曲种都承认其是从苏北的"肘股子"发展而来.笔者从2004年起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抢救与保护工作,2006年在苏北的赣榆县偏远农村门河镇有幸接触到了仅有的三位从事肘股子传唱的老艺人,并把他们演唱的曲目进行了录音保存,惊喜地认为肘股子的声腔与淮海戏有着不可分割的渊源关系.
【总页数】2页(P57-58)
【作者】仲兆亮
【作者单位】江苏省连云港市艺术研究所,222000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传播学视阈下淮海戏传承发展路径探析 [J], 柳邦坤;朱彦
2.勿以“角儿”小而不为——一个青年戏曲演员对淮海戏传承的思考 [J], 卢蓓蓓;
3.淮海戏——连云港地方戏曲的传承保护与发展 [J], 陈昊
4.淮海戏的创新传承与发展 [J], 王安科
5.谈淮海戏艺术的传承和发展 [J], 季婷婷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淮海戏发展现状

淮海戏发展现状

淮海戏发展现状
淮海戏是中国传统戏曲之一,起源于江苏淮海地区,是中国戏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淮海戏以其独特的表演风格和精湛的技艺,深受观众喜爱。

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发展,淮海戏的发展也面临着一些挑战。

淮海戏的观众群体逐渐老龄化。

由于淮海戏的表演形式和内容较为传统,年轻观众的兴趣不太高,导致观众群体逐渐老龄化。

这也使得淮海戏的市场需求逐渐减少,对淮海戏的发展造成了一定的压力。

淮海戏的传承和培养也面临着一些困难。

由于淮海戏的表演技艺较为复杂,需要长期的学习和实践,但是现在的年轻人更倾向于选择其他职业,导致淮海戏的传承和培养面临一定的困难。

同时,淮海戏的传承也面临着一些文化冲击,一些新兴的文化形式正在逐渐取代淮海戏的地位。

然而,淮海戏的发展也有一些积极的变化。

一方面,淮海戏的表演形式和内容正在逐渐丰富和多样化,以适应现代观众的需求。

另一方面,一些淮海戏团正在积极探索新的表演方式和市场模式,以提高淮海戏的市场竞争力。

淮海戏作为中国传统戏曲之一,具有重要的文化价值和历史意义。

虽然淮海戏的发展面临一些困难,但是我们相信,在各方的共同努力下,淮海戏一定会迎来更加美好的发展前景。

浅谈淮海戏的继承和发扬

浅谈淮海戏的继承和发扬

浅谈淮海戏的继承和发扬
吴忠
【期刊名称】《戏剧之家》
【年(卷),期】2012(0)9
【摘要】淮海戏源于清朝,成长于抗日、解放战争时期,新中国的成立,给淮海
戏带来了又一个春天。

淮海戏从地摊走向舞台,从农村走向城市,登上今天的大雅之堂,剧种也走向成熟。

可以说,淮海戏是它地区广大文艺工作者集体智慧的结晶,它已牢牢扎根在苏北广大人民的心中,有着深厚的群众基础。

【总页数】1页(P10-10)
【作者】吴忠
【作者单位】江苏省淮海剧团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浅谈淮海戏《月牙楼》的人物塑造 [J], 卢其树
2.浅谈灌云淮海戏的兴衰 [J], 严小书;
3.浅谈淮海戏拉魂腔的起源及其伴奏乐器的发展 [J], 张萌
4.浅谈淮海戏的唱腔 [J], 史瑞莉
5.浅谈淮海戏花旦行当的表演——以传统剧目《催租》为例 [J], 白雪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淮海戏观后感

淮海戏观后感

淮海戏是江苏省主要的地方戏曲剧种之一,有着两百多年的历史,流行于连云港市、淮安市、宿迁市及徐州市、盐城市部分县区。

淮海戏唱腔音乐丰富多彩,有男腔和女腔的区别,其唱腔的特点是乐句结尾突然翻高八度耍腔,具有拉人魂魄的艺术魅力,故有“拉魂腔”之称。

在观看淮海戏的过程中,我深深感受到了其独特的艺术魅力。

演员们的唱腔优美,音色丰富,无论是男演员还是女演员,在表演上都充满了情感和张力。

特别是在表达人物情感时,演员们的表演非常细腻,让观众能够深入了解人物内心的情感变化。

此外,淮海戏的表演身段也很有特点,明显脱胎于苏北农村生活,带有浓郁的乡土气息。

这让我想起了小时候在乡村看到的戏曲表演,那种亲切和熟悉的感觉让我对淮海戏有了更深的认同感和情感共鸣。

总的来说,淮海戏是一种充满乡土气息和人文情感的传统戏曲艺术,它以其独特的唱腔和表演身段打动了观众。

在现代社会中,这种传统艺术形式的传承和发展也面临着许多挑战,但我相信,只要我们不断努力,淮海戏这种优秀的传统文化艺术一定会得到更好的保护和传承。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观淮海新戏《金水河》发微浅谈淮海剧振兴与发展作者:陈凯文来源:《艺术科技》2014年第01期摘要:淮海戏是流行在苏北地区的具有悠久历史丰富艺术表现力的戏曲剧种。

淮海新戏《金水河》由沭阳县淮海剧团创作演出,讲述了大学生村官在大学教授的指导下培育出了一种既能抗疾病又能多产蛋而且还能快长肉的良种鹅的故事,通过卖鹅苗、治鹅病、哭种鹅、追查鹅饲料等一系列感人肺腑的情节,塑造了一个现代的、具有科学知识的大学生村官形象。

本文通过观《金水河》引申,对淮海戏的艺术性进行审美,并对淮海戏这一特色地方剧种的传承发展提出思考。

关键词:淮海戏;《金水河》;传统戏剧;地方曲艺;文化传承与发扬由于自小生长在淮河一带,对“淮海剧”便有所濡染,虽不多眼见之实,但对这种别具特色的地方剧还是有些微概念上的认识。

淮海戏,主要流行于江苏北部的连云港市、宿迁市及淮安市、盐城市的北部城乡。

源出于海州灌云沭阳,别称“三副调”“拉魂腔”,因以板三弦伴奏,又称“三刮调”。

早期是沿门说唱民间故事的“门头词”,清后期,由艺人自由结班,组成剧团演出小戏,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我省淮海剧的发展鼎盛时期,后因电视和流行音乐的冲击,一度处于逆境,2002年后被列入非遗项目,得以抢救发展。

它的表演艺术有极其浓郁的乡土气息和丰富的民间色彩,具有独特艺术价值,如驴打滚、脚尖走、鬼扯转等艺术表演形式,生动有趣。

淮海戏的剧目生产和剧目创作非常便捷,它不受陈规老套和清规戒律的约束,创作上演反映农村和现实生活题材的现代戏。

淮海戏唱腔丰富,有浓郁的地方特色,群众喜闻乐见,已成为当地群众文化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有这么一个顺口溜在苏北人民中广为流传:“听了淮海戏,三天不吃都满意;听了淮海调,一切烦恼都扔掉;听了淮海腔,就像灌了迷魂汤;淮海戏场醉一醉,回家干活不知累”,可见淮海戏在当地的流行和受欢迎程度。

对淮海剧这一剧种有比较直观的感受,这还是在现场看完由沭阳县淮海剧团表演的淮海新剧《金水河》后。

《金水河》由沭阳市县淮海剧团创作演出。

该剧讲述了大学生村官欧阳杰在大学教授的指导下培育出了一种既能抗疾病,又能多产蛋,而且还能快长肉的良种鹅。

为了将这一成果尽快推广,获取第一手资料,他主动要求到金水河村当村官。

通过卖鹅苗、治鹅病、哭种鹅、追查鹅饲料等一系列感人肺腑的情节,讴歌了当代大学生村官扎根农村、服务农民的感人事迹,展现了大学生村官蓬勃向上、志存高远的精神风貌。

塑造了一个现代的、具有科学知识的新型大学生村官形象。

展现了当代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新气象。

首先,该剧的形式新颖,主题亲民。

“大学生村官”是近几年来广为热议的社会现象和话题选此主题编剧,我觉得既是一种创新,也是一种挑战。

如何将现代话题用古老的戏种完美地表达和演绎,是个不小的难题。

但事实证明,《金水河》的编排似乎将两者融合得很自然。

传统的唱腔,传统的艺术表演形式;新鲜的题材,新颖的戏服,新鲜的试听效果。

结合了完美音效、灯光、舞美的这一台淮海新戏,在如此宽大的舞台上仿佛是获得了崭新的生命,向我们展示了极强的戏剧活力。

观之其伴奏乐器特征,我也略有发现。

传统淮海剧一般会采用板三弦,淮海高胡,二胡、笛子、琵琶,唢呐、板鼓等乐器以及大锣小锣铙钹等打击乐。

传统民乐给了观众们非常亲切的试听,清灵灵的乐声配合俏皮娇嗔的方言,乡土气息就极其浓郁醉人。

令人惊喜的是,从现场的音效听来,《金水河》乐器组并没有单纯使用民乐作为配乐——该剧似乎在传统配乐的基础上融入了提琴、定音鼓、电子琴等西洋乐器。

西洋乐和传统的民乐的结合也并不别扭怪异,应该说被编排得很融洽。

当提琴缓缓响起,主人公忧愁烦闷的心绪便被流畅地传达了,惹起座下一片哀叹:而当定音鼓由轻到强、由缓及骤地擂起,山雨欲来风满楼的紧密气氛也瞬间浸漫了整个剧场。

这从某方面说算是弥补了传统民乐所不能完美表达的方面。

由此看来,中西方乐器的结合演绎是现代戏剧一大特征性标志,应该也会是其发大展方向。

再说戏腔。

淮海戏唱腔明快豪爽,乡土气息浓厚,以板式唱腔为主。

男腔粗犷刚劲,女腔高亢远扬。

男女同弦异腔,男角主要东方调,女角主要好风光调,辅助以各种其他小调。

《金水河》此剧是否使用的传统曲调,我难以辨别。

但曲调的婉转回环(例如,男主人公“欧阳杰”哭鹅一段,戏腔便是悲切反复),却是一大明显的特色。

全剧让我记忆最深的人物“金连城”,可以从其浑厚的戏腔中听出明显的老生特色;诸如林紫燕、柳凤瑶、高大婶等旦角唱腔亦是明快高亢。

因是现代戏,戏曲戏调便不必全然遵循古旧,但保留传承淮海戏的基本特征应该还是其不变的灵魂和宗旨。

其实,该剧不仅在主题形式、伴奏器乐、戏腔唱腔上有很多创新和尝试,在服装道具、电脑字幕、灯光舞美等等方面都有显而易见的独创发挥。

植根在我们脑海中的古旧沉闷的戏曲表演形式被全然颠覆。

原来戏曲是可以很现代,原来戏曲是可以很生活,原来戏曲是这么灵动鲜活!这都是《金水河》带给我们的艺术享受。

当然,该剧也是有刺可挑。

我们能看清楚戏曲的影子,却并能不清晰地分离出“淮海剧”的真身。

使用了淮海地方方言的戏剧,就是淮海剧吗?那些悠扬优美的戏调、行云流水般地身段步法、娇俏耍宝的表演技巧,又岂是那些精致的舞台布景和华丽衣裳所能替代的!一个“新”字所可以传达的,是否应该比它本身所肩负的使命多?这值得我们深思。

对于中国传统戏曲的发展现状,我们始终是不无忧虑的。

在快餐娱乐文化的轰炸下,传统戏剧的处境已经非常尴尬。

甚至已从因为不受喜欢而不被了解,渐渐走入了因为不被了解而不受喜欢的局面,传统戏曲留给人们的更多的是些老旧的影音资料和泛黄的海报。

我们青年一代已很难能欣赏戏曲的艺术魅力。

传统戏曲本身的功用性甚至艺术性都受到不小的质疑。

没有人再听戏再看剧,偶有年迈的老人走在寂静的清晨的公园,带着断断续续播放着的收音机路过,甚至不能认真分辨出那是什么剧种。

传媒的更新换代,大众审美的日新月异,逼得传统戏剧不得不走出桎梏走出传统,翻“新”登场。

何谓“新”?“新”什么?该如何“新”?保留什么、摒弃什么、传承什么、发扬什么,都是留给创作剧本和观看戏剧的观众的重要问题。

首先,由戏剧本身的发展着眼。

唱腔念白上,淮海戏依托的是苏北浓郁的地方语言,地方语言为唱腔的载体,如何应用将唱腔与方言结合得融洽、收放自如、刚柔并济,要把握好节奏、速度、共鸣、强弱、松紧、音准、咬字等对演员来说是门很深的学问。

“新”元素白话与流行语的插入应把好度,切不可盖过了传统戏腔的风头。

身段表演上,丑角的如“鸡刨塘”“麻雀跳”等步法身段都是带有浓浓的农村乡土气息,须要做到原汁原味本色本貌;旦角的如“耍手巾”“耍扇子”“推衫”等表演技巧则万变不离“扭”字之宗。

背景音乐上,虽说传统的管弦乐器(板三弦、二胡、琵琶、笛子、扬琴、笙、唢呐等)和打击乐器(板鼓、简板、大锣小锣、大鼓、铙钹等)的表现力已然十分丰富,且与戏剧特色相融洽映衬,适当加入西洋乐器的陪衬甚至合奏也不失为一种与时俱进。

西洋乐极富感染力的音色配合民乐的独特音色定会使得伴奏音乐的表现力大大加强。

主题情感上,所谓“新戏”最直观的“新”处应该即是在剧本的与时俱进上,除了经典的传统唱段(《樊梨花》《皮秀英四告》《大金镯》等),新戏有了新时代新生活元素的呈现,紧密地结合了大众生活,为观众所喜闻乐见。

但如若能在新剧本的脚本中融会贯通地表演出经典桥段,使得“新中有旧”,“旧里翻新”,在展现新生活的同时温习经典,那么一定会更大拓宽淮海戏的受众面,使得淮海戏真正的老少皆宜。

如果能从以上几个方面细致地做足改良与革新,那么“新戏”的“新路”绝不会坎坷。

另外,对比中国古老传统戏曲艺术,可观当今中国音乐教育体系明显偏向西式。

看铺多采用五线谱,唱歌多褒扬美声,教育体系采用西式,甚至鉴赏都是各大宏伟的钢琴组曲套曲占据主位。

传统的民间艺术并不被学生所广泛细致深入地了解。

这是学校音乐教育体制的缺失,也是中华民族古老文化的缺失,更是青年一代的损失。

传承尚且困难,发扬与振兴就更是遥远。

振兴淮海戏,除了做好戏剧本身的修缮工作,同时应该从传媒入手,给戏剧更大的横幅、更响的广告。

这样的投资绝不会亏本,因为它为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的传承发扬画上了重要一笔。

缺乏演出场所,缺乏演艺人才,缺乏良好的发展环境等问题都是阻碍淮海戏以及和淮海戏一样的地方戏剧发展的不可忽视的因素。

要解决这些问题,更需要政府对戏剧艺术的正视重视以及普遍投入发展。

财政的支持无疑能给戏曲发展最直接便捷也是最强劲的推力。

戏曲有着它独有的倔强的美、固执的美,不会也不能随着形式和时代而改变的美。

从这个方面来看,发扬戏曲文化就并不只是盲目把它向现代艺术形式靠拢。

据有资料,目前沭阳县第一实验小学已经把淮海戏列入正常的教学课程中,学校自编教材,每周定期给予千余名小学生进行辅导。

不仅如此,沭阳县淮海戏万人大联唱等活动的举办,不仅让淮海戏得到了迅猛的发展,也让淮海戏变成了大众文化走近了校园和千家万户。

此法实可谓“开源”之法——让戏曲渗透进娃娃教育,让戏曲贯穿教育始终。

我以为,戏曲的未来并不一定灰暗,也绝不会走向衰亡。

向民族内部播撒戏曲的种子,从源头上植入古老文化的胎苗,便可以生长出不息的绿荫。

期待淮海剧的新发展新气象,期待戏曲文化的春风重新吹绿中华的土地。

期待古老戏曲的涅槃。

参考文献:[1] 中国淮海戏.江苏省淮海剧团网.[2] 剧种介绍.江苏省淮海剧团网.[3] 舞台剧的现阶段.张庚自选集[M].北京:戏剧出版社,2004.[4] 谢红霞.试论淮海戏的文化保护.表演艺术.[5] 王安顺.对淮海戏唱腔发展的一点认识——读汪人元先生《样板戏音乐论纲》的体会[J].剧影月报,2007(03).作者简介:陈凯文(1992—),女,江苏盐城人,南京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学生,研究方向:音乐教育实践与理论研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