雾凇评课

合集下载

《雾凇》完美教案及反思

《雾凇》完美教案及反思

一、教案基本信息教案名称:《雾凇》完美教案及反思学科领域:小学语文年级:五年级课时:2课时编写日期:2024年10月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课文《雾凇》。

(2)理解课文内容,了解雾凇的定义、形成原因及其特点。

(3)学会生字词,并能灵活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图片展示、实物观察等方法,引导学生了解雾凇的形态特征。

(2)运用比较、分析等方法,让学生掌握雾凇与霜、露、雪等自然现象的区别。

(3)培养学生通过查阅资料、讨论等途径自主学习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珍惜自然资源的情感。

(2)培养学生勇于探究、积极思考的科学精神。

(3)培养学生合作交流、互助共进的良好品质。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和背诵课文《雾凇》。

(2)理解课文内容,掌握雾凇的定义、形成原因及其特点。

(3)学会生字词,并能灵活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2. 教学难点:(1)雾凇形成原因的阐述。

(2)雾凇与霜、露、雪等自然现象的区别。

四、教学方法1. 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展示、实物观察等方法,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雾凇的美。

2. 比较教学法:引导学生比较雾凇与其他自然现象的异同,加深对雾凇特点的理解。

3. 讨论教学法:分组讨论,培养学生合作交流、互助共进的良好品质。

4. 实践教学法:让学生亲自动手,观察雾凇的形成过程,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展示雾凇图片,引导学生关注自然美景。

(2)邀请学生分享自己对雾凇的了解。

2. 学习课文(1)让学生自读课文《雾凇》,感受作者对雾凇的赞美之情。

(2)教师讲解课文,引导学生了解雾凇的定义、形成原因及其特点。

(3)学生齐读课文,加强记忆。

3. 生字词学习(1)学生自学生字词,组内交流。

(2)教师选取重点生字词进行讲解,引导学生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4. 课堂小结(1)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

《雾凇》教学设计与点评

《雾凇》教学设计与点评

6全 班 交流 。对 后 一 个 问 题 , 师 指 导 学 生 用 上 适 . 教
数 豫 计
3 师导入 : 教 在三 九 严 寒 、 大地 冰 封 之 际 , 吉林 松花 江畔 的十里 长堤 上 出现 了奇特 而美 丽的雾 凇 , 与 长 江 三 峡 、 南 石 林 、 林 山 水 合 称 为 中 国 四 它 云 桂
大 自然 奇 观 。 今 天 , 我 们 共 同走 进 吉 林 的 松 花 江 畔 , 让
. .

5出 示 问题 : . 雾凇 是什 么样 的 ? 凇 是 怎 么形 成 的 ? 雾
过 朗读 、 象 、 注 以及 讨 论 交 流 的 方 式 感 受 刘 备 、 想 批 诸 葛亮 的 心理 及 性 格 特 点 。
心 , 行 恰 当的 想 象 , 深化 了对 文本 内涵 的 感悟 , 进 既 又训 练 了语 言表 达 , 随 文练 笔做 好 准备 。一 篇 课 文 中可拓 为 展 延 伸 的地 方 很 多 , 面面 俱 到 不 可 能也 没 必 要 。 对 这篇
同座 听 。
2 指 名 分 段 朗 . 读 ,指 导 学 生 把 课 文读 通 、 顺 , 理 读 为 解 课文 、感知 语言 打 下基 础 。 3教 师 范 读 . . 学 生 勾 画 出 自己 觉 得 写 得最 美 的 语 句 。 4把 自己 感觉 写得 最 美 的 语 句读 给 同座 听 , 互 评 . 相 议。
达 。 “ ” 用 言 。
文本 中有很 多空 白,有 想象的余地 。围绕文章 中

教学设计
请 学 生 带 着这 两个 问题 默 读课 文 。一边 读 , 一边 在 文 中
勾画 。
能 反 映 饱和 水 汽 特 点 的词 语 。 ( ) 凇 在形 成 过 程 中 又有 哪 些 特 点 ?从 文 中哪 些 3雾 词 句 中 可 以看 出雾 凇 形成 的过 程 是 奇妙 的?

《雾凇》教学品评

《雾凇》教学品评

《雾凇》教学品评
陈凤
【期刊名称】《七彩语文(教师论坛)》
【年(卷),期】2011(000)012
【摘要】一、书写课题,导入新课师:同学们,隆冬季节万木萧条,走近吉林松花江畔,有一道美丽的风景线,那就是闻名全国的雾凇奇观. 帅:请大家和老师一起书写"雾"字:(学生书空),注意雨字:头要宽,覆盖住下面的"务"字,象征着铺天盖地的大雾白茫茫笼罩一切.(学生书空)咱们再观察"凇"字:,左边是两点水,给你怎样的感觉?
【总页数】2页(P46-47)
【作者】陈凤
【作者单位】海门师范附属小学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一场探寻美的阅读之旅——《雾凇》一文教学浅谈
2.读出真境界:接受理论观照下的阅读教学旨趣--特级教师刘春《雾凇》教学赏评
3.从《雾凇》教学中,浅探写景语句指导朗读之氛围营造
4.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之文本价值探究
——以薛法根老师的《雾凇》教学为例5.结合《雾凇》教学,浅谈写景语句的指导朗读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苏教版四年级上册《雾凇》听课案例与反思(通用12篇)

苏教版四年级上册《雾凇》听课案例与反思(通用12篇)

苏教版四年级上册《雾凇》听课案例与反思(通用12篇)苏教版四年级上册《雾凇》听课案例与反思篇1今天上午听了南京石鼓路小学程洁老师的一堂《雾凇》,以下是程老师的和我就这节课的一些体会反思。

教学过程:一、导入。

1、(出示地图)这是我们生活的南京,今天老师要带你们到祖国的北端,看一看吉林闻名全国的奇观——(板书:雾凇——两点水)伸出手,我们一起写课题,“雾”是生字,雨字头这一笔是——(横钩),“凇”两点水标红。

2、同学们汉字也会说话,看看“雾凇”这两个词,它会是什么?(1)雾凇形成的过程中确实有个阶段是雾(2)猜对了一部分,雾凇确实是挂在树上的(3)两点水和什么有关?(你怎么知道的?)3、雾凇到底是什么样子的呢?课文中很多词,每个词都能在你的脑海里展现一幅画(出示:洁白晶莹、银光闪烁、美丽动人、雾气缭绕、千姿百态、琼枝玉树、银松雪柳)你觉得雾凇会是什么样的?看,这就是雾凇。

(出示一组图片)能读出来吗?这么美的雾凇还藏在我们的课文中,打开书,自己读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待会儿老师可要考考你们。

二、初读课文1、生字词都掌握了吗?我来考考你们。

(1)第一题:(出示:幕)这个生字读?(出示:暮)这个字呢?(出示:夜幕降临)课文中有个词——夜幕降临应该填哪一个?天黑了,就好像——拉下一块黑色的幕布,所以用巾字底的“幕“。

(2)第二题(出示:凝结零下30摄氏度)这两个字你能读准吗?(鼻音读得真准。

指读,提醒连读)(出示温度计)看,这温度表上0度在哪儿?—30摄氏度呢?0摄氏度时水会——凝结成冰。

—30摄氏度时,冰就会结得很厚。

(3)再来一组特别难读的词,准备。

(出示:模样堤岸松花江畔缀满)谁读?(轻声读得很准,堤岸读得真准)4、词读准了,读课文也没问题吧。

三、精读第二节1、课文读完了,你们从课文中都知道了什么?2、课文中有什么是你最想弄明白的?(现在站着的同学提出的问题都和一个问题有关,那就是——)(板书:形成)到哪里找答案?(第二小节)2、那就先仔细读读这一节,看谁能读到那最关键的一句话。

公开课《雾凇》自评发言稿

公开课《雾凇》自评发言稿

公开课《雾凇》自评发言稿《雾凇》一文形象、生动的语言描绘了吉林雾凇瑰丽而奇特的景象,并说明了雾凇奇观形成的原因。

字里行间,作者对松花江畔的雾凇这一鬼斧神工般的自然奇观,以饱蘸赞美之情为我们展示了一幅幅“千树万树梨花开”的美景。

如诗如幻的语言,如银似雪的图景,把学生带进了一个童话般的仙境。

课文充满了美育的、人文的因素,纵观全文内容,共三个自然段和两幅插图,有“雾凇奇景→成因探索→赞美奇观”三部分构成。

在讲授本课的时候我主要抓住了两点。

一是感受作者笔下雾凇的壮美,二是了解雾凇形成的神奇。

首先让学生抓住词语表达出印象中雾凇的奇丽,让他们通过朗读自己去感悟美,再创设意境带领学生反复朗读。

通过反复朗读,让学生自己去体验品味,从中受到启迪,情感上受到熏陶,从而达到理解课文内容的效果。

其次是了解吉林雾凇奇观奇特的形成,第二段既是重点也是难点。

我设法引导学生去阅读文本。

很快,学生找到了这一句总写雾凇形成的句子:雾凇,俗称树挂,是在严寒季节里,空气中过于饱和的水汽遇冷凝结而成的。

围绕这句话,我让学生找出雾凇形成的两大条件——过于饱和的水汽、遇冷凝结。

通过对“雾凇形成需要的条件”和“吉林雾凇形成的得天独厚条件”对比,对吉林“过于饱和的水汽”的奇大和零下30摄氏度的奇冷充分了解,让学生知道吉林松花江畔特有的条件。

在此基础上,再读文中描写雾气的语句,找到“弥漫、笼罩、淹没”等词,这些词进入了学生的视线后细细品味,吉林松花江畔逐渐浓厚如仙境般的夜雾在学生的脑海中荡漾开来。

雾凇形成过程的奇特是本课的教学重难点。

教学中,我抓住“慢慢地、轻轻地、一层又一层地”这几个词来理解“镀”,结合学生的读让学生感悟雾凇形成过程的缓慢。

接着,是以三幅“银线、银条、银松雪柳”的图片引出最后一句话,在反复吟诵中体会雾凇形成的缓慢、美丽和神奇,从而激发学生对自然的惊叹、赞美之情。

纵观整堂课的教学,虽然基本实现教学目标,但依然存在不足:课开始,当我让学生表达哪些词让你感受到雾凇地美,美在何处?学生说出了文中的词语,对词语的感悟却非常肤浅。

《雾凇》教学设计与点评

《雾凇》教学设计与点评

《雾凇》教学设计与点评作者:计亚萍来源:《小学教学参考(语文)》2009年第10期【文本解读】《雾凇》是一篇写景的文章,作者以清新明快的语言,描绘了吉林雾凇千姿百态、奇特壮美的景象,全文仅330字,但意蕴颇丰。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注重挖掘文中的美育因素,引导学生去发现美、感受美、欣赏美,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教学流程】一、播放课件,引导学生进入情境教学一开始,教师播放一组与雾凇有关的画面,有远景、近景与特写,课件中形态各异的雾凇图配上悠扬动听的轻音乐,使学生仿佛置身于童话般的北国世界。

1.大家知道这几幅画面中的景象是什么吗?学生回答后,教师板书课题。

2.观赏多媒体课件,用自己的语言描绘给同座听。

3.教师导入:在三九严寒、大地冰封之际,吉林松花江畔的十里长堤上出现了奇特而美丽的雾凇,它与长江三峡、云南石林、桂林山水合称为中国四大自然奇观。

今天,让我们共同走进吉林的松花江畔,去细细品味、感受雾凇那独特的韵致吧。

【点评:教学中,教师运用多媒体课件,创设融绚丽的色彩、动态的画面、美妙的音乐为一体的情境,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将学生的情感移入文境,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雾凇的形象美,收到了“入境始与亲”的效果。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大声自由朗读,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扫除生字词障碍。

2.指名分段朗读,指导学生把课文读通、读顺,为理解课文、感知语言打下基础。

3.教师范读,学生勾画出自己觉得写得最美的语句。

4.把自己感觉写得最美的语句读给同座听,相互评议。

5.出示问题:雾凇是什么样的?雾凇是怎么形成的?请学生带着这两个问题默读课文。

一边读,一边在文中勾画。

6.全班交流。

对后一个问题,教师指导学生用上适当的关联词语回答。

7.让学生自由地谈谈初读后的感受。

【点评:课文篇幅短小,短句多,节奏感强,读起来有韵律。

通过初读,学生初步领会了雾凇在寒冷的夜晚悄然无声、逐渐形成的奇妙美景。

教师让学生通过反复品读、默读把这种奇特、美妙读出来,把自己的感受读出来,为引导学生进一步探究课文美的意境做好铺垫。

《雾凇》第一课时教学实录片断及点评(通用15篇)

《雾凇》第一课时教学实录片断及点评(通用15篇)

《雾凇》第一课时教学实录片断及点评(通用15篇)2022-12-15《雾凇》第一课时教学实录片断及点评(通用15篇)《雾凇》第一课时教学实录片断及点评篇1片断一:分层品词,赏雾凇秀美师:同学们轻声读读课文第一和第三自然段,边读边想一下你最愿意用文中的哪一个词来描写雾凇奇观的美。

生:我用千姿百态,因为这个词写出了雾凇各种各样的美丽姿态。

师:是呀,千姿百态确实写出了雾凇姿态的美。

生:我用琼枝玉树这个词,因为它告诉我枝头上的霜花像玉一样美。

师:琼是个生字。

它指什么呢?生:琼是指美玉。

师:琼和玉常用来表示美好的事物,如好的酒叫----(学生说琼浆玉液。

)师:漂亮的房子称----(学生说琼楼玉宇。

)生:我用洁白晶莹,因为它把雾凇洁白无瑕、晶莹透亮的美写得很形象。

师:雾凇的确是一道秀美的奇观,而它的美也确实不能用一两个词道尽。

多媒体出示:雾凇奇观洁白晶莹缀满枝头银光闪烁美丽动人千姿百态琼枝玉树《雾凇》第一课时教学实录片断及点评篇2作者:佚名转贴自:转载点击数:75一、导入新课吉林雾凇以其冬天里的春天般诗情画意的美与桂林山水、云南石林、长江三峡一起被誉为中国四大自然奇观。

这节课我们就一起跟着作者来到吉林欣赏这美丽的雾凇。

读课题(雾凇)二、学习课文第一自然段1 隆冬时节,当北国大地万木萧条的时候,走进东北的吉林市,你却会看到一道神气而美丽的风景。

沿着松花江的堤岸望去,松柳凝霜挂雪,戴玉披银,如朵朵白银,排排雪浪,十分壮观。

2 看雾凇录象,说说你看到了什么?3 如此美丽的雾凇,你想读好它吗?出示第二句话(自读、指名读)4 过渡:雾凇那如雪般洁白,似银样闪烁的容颜,晶莹的霜花“缀满”枝头,奇妙的美景绵延千里,难怪作者要说它是……师板书:奇观5 让我们再来读一读,读出雾凇的美丽,奇特,读出我们的自豪心情。

(配乐)三、精读第二自然段读到这里,老师想起了上节课同学们提的问题,这么美丽、奇特的雾凇为什么会形成?是怎么形成的?为什么其他地方出现得很少呢?就让我们带着这个问题仔细地读读第二自然段,拿出笔划划你找到的词语和句子,自学、同桌交流、指名说1、雾凇,俗称树挂,是在严寒季节里,空气中过于饱和的水汽遇冷凝结而成的。

《雾凇》教学设计和反思范文

《雾凇》教学设计和反思范文

《雾凇》二次教学设计和反思一、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其中田字格前面的6个只识不写。

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了解吉林雾凇奇观形成的原因以及雾凇的奇异景象。

重点难点:了解吉林雾凇奇观形成的原因及雾凇的奇异景象,感受雾凇的美。

二、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吉林雾凇以其"冬天里的春天"般诗情画意的美与桂林山水、云南石林、长江三峡一起被誉为中国四大自然奇观。

这节课我们就一起跟着作者来到吉林欣赏这美丽的雾凇。

2、出示多媒体画面,板书课题。

板书:雾凇。

(注意,跟老师一起写课题。

“雾”和“淞”都是形声字,“雾”上面是…… “凇”字是两点水加一个松树的松。

)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近雾凇。

(二)、检查预习1.老师先来检查一下大家生字词的音你读准了没有,谁来读读?夜幕降临零下俗称摄氏度十里长堤淹没模糊凝结再读读第二排四个带有多音字的词语。

真了不起!四个多音字都读准了。

一起读一读。

2.小朋友们预习的很充分,表现得非常出色!(三)、精读感悟课文一、三自然段1、请同学们自由读全文,在课文中找出并画出描写雾凇美的词语。

2、找出来了吗?哪位同学上来把你找出的描写雾凇美的词语说一说。

(洁白晶莹银光闪烁美丽动人银松雪柳千姿百态琼枝玉树)3、读词语(指名读,齐读)4、这些描写雾凇的词语都很美,要是把他们放在句子中读就更美了。

下面请同学们自由读第一、三自然段。

(映示:1,3自然段)读好了吗,我们来比一下看谁读得最美。

指名读,男生读,女生读,配乐齐读。

在学生读的过程中给予适当评价。

(配乐)(四)、讨论交流课文第二自然段1、过渡:多美美丽的奇观啊,它是怎样形成的呢?你能告诉我吗?2、默读第二自然段,思考并且圈画。

3、提问,雾凇形成的原因是什么?(板书:形成)你们找到答案了吗,谁来说说?雾凇,俗称树挂,是在严寒季节里,空气中过于饱和的水汽遇冷凝结而成的。

从这句话中你能发现雾凇形成的两个条件吗?(过于饱和的水汽、遇冷凝结)4、围绕这句话,学生质疑。

《雾凇》完美教案及反思

《雾凇》完美教案及反思

《雾凇》完美教案及反思第一章:教学目标与内容1.1 教学目标了解雾凇的定义、形成原因和特点。

掌握描述雾凇的词汇和表达方式。

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想象力,提高写作能力。

1.2 教学内容雾凇的定义和形成原因。

雾凇的外貌特征和景观特点。

描述雾凇的词汇和表达方式。

第二章:教学重点与难点2.1 教学重点雾凇的形成原因和特点。

描述雾凇的词汇和表达方式。

2.2 教学难点雾凇形成原因的科学解释。

使用恰当的词汇描述雾凇的美丽。

第三章:教学方法与手段3.1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雾凇的定义、形成原因和特点。

互动法:引导学生参与讨论,分享对雾凇的观察和感受。

写作练习:培养学生运用词汇描述雾凇的能力。

3.2 教学手段图片展示:展示雾凇的图片,帮助学生直观地了解雾凇的外貌特征。

视频播放:播放雾凇形成的视频,帮助学生理解雾凇的形成过程。

第四章:教学步骤与活动设计4.1 教学步骤导入:引入雾凇的话题,展示雾凇的图片,激发学生的兴趣。

讲解:讲解雾凇的定义、形成原因和特点,引导学生了解雾凇的科学知识。

观察与讨论:学生观察雾凇的图片,分享对雾凇的观察和感受,引导学生运用词汇描述雾凇。

写作练习:学生根据观察和讨论的结果,进行雾凇的写作练习,培养写作能力。

4.2 活动设计观察活动:学生观察雾凇的图片,注意雾凇的外貌特征和景观特点。

讨论活动:学生分享对雾凇的观察和感受,引导学生运用词汇描述雾凇。

写作活动:学生进行雾凇的写作练习,培养写作能力。

第五章:教学评价与反思5.1 教学评价学生写作练习的评估:评估学生对雾凇的描述和表达能力的运用情况。

学生参与度和讨论的评估:评估学生在讨论中的积极参与程度和对雾凇的理解程度。

5.2 教学反思反思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有效性,是否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表达雾凇的特点。

反思教学步骤和活动设计是否合理,是否能够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和充分发挥想象力。

反思教学评价的方式,是否能够全面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和理解程度。

第六章:教学拓展与延伸6.1 教学拓展引导学生了解其他冬季现象,如雪、冰挂等,与雾凇进行对比,增强学生对自然现象的理解。

《雾凇》一课教学设计及研修心得(精选14篇)

《雾凇》一课教学设计及研修心得(精选14篇)

《雾凇》一课教学设计及研修心得(精选14篇)《雾凇》一课及研修心得篇1小学语文第七册《雾凇》教学设计教材简析:《雾凇》是苏教版语文第七册第七单元中的一篇课文。

这篇课文以形象、生动的语言,描绘了吉林雾凇瑰丽而奇特的景象,重点介绍了雾凇形成的原因和雾凇的形成过程,突出了雾凇的千姿百态,洁白晶莹的奇特瑰丽,给人一种强烈的美感。

课文首尾呼应,文章结构严谨,中心突出。

确定本文教学目标,教学步骤时考虑到了这一点,所以,重在引导学生欣赏雾凇之美。

多媒体运用设想:《雾凇》是一篇写景。

作者以形象、生动的语言,描绘了吉林雾凇瑰丽而奇特的景象,并说明了雾凇奇观形成的原因。

这篇散文虽然篇幅不长,但语言却精练、优美。

一、画龙点睛突破难点1、利用雾凇的录象突出教学难点。

体会雾凇的美丽。

教学中当学生通过自学,讨论体会了雾凇的美丽、奇特后,教师适时地放录象雾凇。

学生在学习感悟、想象语言文字的基础上,看到这样富有震撼力的画面,直观地验证了雾凇的特点,所配优美的音乐使学生进入了一种美的情境之中,接着教师再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生就自然而然入情入境了。

2、利用雾凇形成过程的画面切换,突破难点,当学生初步认识雾凇以后,教师设计这样一个动画,帮助学生理解雾凇的形式过程,例如:“洁白晶莹”、“缀满”、“银光闪烁”、“千姿百态”、“琼枝玉树”这些词语从颜色、数量、姿态等方面,描绘了吉林雾凇瑰丽而奇特的景象。

又如奇妙的比喻、丰富的想象对实景进行多层次地描绘。

“渐渐地”、“慢慢地”、“轻轻地”三个叠词,和“一层一层”使大家体会雾凇形成过程,并留下从“银线”到“银条”再到“银松雪柳”这些画面如果能用多媒动画展示在学生面前,让孩子们如同身临其境,受到美的陶冶,雾凇的形成过程也能理解得淋漓尽致。

3、利用动画巩固教学难点。

在学生理解了雾凇形成过程之后,教师可出示刚才动画,让学生看着画面当导游,向大家介绍雾凇的形成过程。

二.创设情境激发情感。

1、《雾凇》是一篇写景散文。

苏教版四年级上册《23雾凇》评课稿

苏教版四年级上册《23雾凇》评课稿

苏教版四年级上册《23雾凇》评课稿«23、雾凇»评课稿【1】听了杨晶教员的«雾凇»一课,她像大姐姐一样亲切的样子首先给我留下了深入的印象。

教员不再是高高在上的给予者,而是一个引路人、组织者,所以整堂课在教员和先生对等的对话中层层递进,深化中心。

本课杨教员以〝奇观〞为中心,先让先生领略雾凇奇观的美,再体会奇观构成的缘由,最后由雾凇奇观引入祖国风景有限好,很自然地激起了先生热爱祖国、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整课条理明晰,线索明白,课堂结构完整。

在教学中杨教员引导先生体会重点词语、应用多种方式来停止朗诵训练,先生的读书效果也很好。

但我仍觉得有些效果值得商榷,提出来大家一同讨论。

首先,关于朗诵,我以为是先生在对课文真正领悟、体会,对文本言语文字之美真正感受之后情感的迸发。

在教学中杨教员将重点字词在课件中出示,是不是将先生体悟进程简化了,是不是将文本的作用弱化了。

先生虽然感遭到了语句之美,但我觉得感受得不够深化、不够透彻,五年级的先生完全可以自己感悟,词语的出示少一些为好。

另外,整节课教员设计紧凑细致,但总觉得教员〝牵〞得太多,〝放〞得不够,先生跟着教员牵的线一步一步地走,先生的自主性、主体性表达得不够。

应该让先生在学习文本时自己发现效果,找出答案,最后将自己的感受有感情地朗诵出来。

教员预设的越多,课堂生成就越少,而课堂生成往往是最亮的亮点。

此外,对小导游的设计,我的意见和大少数听课教员一样,就不赘述了。

«23、雾凇»评课稿【2】在«雾凇»一课中,教员一直紧扣文本,以先生为主体,巧妙地设计了一个又一个有效的学习环节,让先生学有所得,学有出息,兴味盎然,从而了解吉林雾凇奇观构成的缘由以及感受这一美丽而又奇特的现象。

一、创设先生自动参与的教学情境。

以多媒体纵情展现了三九严寒、大地冰封,吉林市壮观现象:〝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的雾凇。

四年级上语文教学实录及点评23雾凇_苏教版-word文档

四年级上语文教学实录及点评23雾凇_苏教版-word文档

四年级上语文教学实录及点评-23雾凇苏教版一、配乐播放课件引导新课。

师:播放与雾淞有关的课件,课件中形态各异的雾淞图配上悠扬动听的音乐,把学生引入情境。

师:边板书边说课题写法。

师:大家知道这几幅画面中的景象是什么吗?点评:教学中,教师播放课件,创设绚丽动态的画面,加上美妙的音乐的情境,将学生的情感引入文中,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雾淞的形象美,收到了图文相结合的效果。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师: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读的方式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师:默读课文,圈出生字,教师相机点拔。

生:生自由读生字。

师:课件出示生字词,指名读。

重点指导写“凝”字。

师:指名分段朗读,指导学生把课文读通、读顺,为理解课文、感知文本。

师:雾淞是什么样的?雾淞是怎么形成的?请带着这两个问题默读课文,一边读,一边在文中勾画。

生:自由地谈谈初读后孤感受。

点评:通过初读,学生初步领会了雾淞逐渐形成的奇妙美景过程,教师让学生通过反复品读把这种奇特美读出来,为引导学生进一步领会课文内容。

三、精读课文。

1、围绕“雾淞是怎么样的”这个问题,学习课文第一、第三自然段师:课件出示雾淞美景图。

让学生进一步感受雾淞这奇特的景观。

师:同学们,可以用哪些词语描述所所看到的雾淞美景?指导学生重点抓住“十里长堤”、“洁白晶莹”、“缀满”、“银光闪烁”等词语,来感受雾淞景色的美丽壮观。

理解雾淞是怎样的“千姿百态”?让学生把看到的、想到的景象描绘出来。

点评:这部分教学是引领学生在品词、析句、赏画的过程中,感受雾淞奇景之美妙,感受雾淞带给人们的欣喜,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山河的思想感情。

2、围绕“雾淞是怎样形成的”这个问题,学习课文第二自然段师:请同学们反复读课文,抓住重点词语,体会雾淞形成过程的奇妙。

带着“松花江面为什么有饱和的水汽”这个问题读课文,找出有关的句子。

生:自由读课文,找出文中点明雾淞形成的原因的句子,使学生知道雾淞形成需要两个条件:一是要有过于饱和的水汽;二是遇冷凝结。

精选《雾凇》说课稿和评课稿

精选《雾凇》说课稿和评课稿

《雾凇》说课稿和评课稿精选《雾凇》说课稿和评课稿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可能需要进行说课稿编写工作,说课稿有助于提高教师理论素养和驾驭教材的能力。

优秀的说课稿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精选《雾凇》说课稿和评课稿,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一、设计理念。

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

学生的语文素养是从读书实践中来。

阅读教学的直接目标是培养阅读能力,间接目标是发展思维能力,潜在的陶冶思想情操。

教材中的课文都是编者精选的文质优美的佳作,教学中要让学生充分接触文本,与作者进行心与心的沟通,方能领悟到文章的真谛,感受到语言文字的魅力。

本节课以新的课程理念为指导,努力营造在开放而富有活力的课堂中培养阅读能力,发展思维,陶冶情操。

二、教材分析。

1、课文所处的位置及作用。

《雾凇》是四年级上册的第七单元中的一篇课文。

本文是一篇写景的文章,作者以其清新明快的语言,描绘了吉林雾凇千姿百态、奇特壮美的景象,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大自然、对祖国河山的热爱之情。

学习这篇文章,可以激发学生的灵性、陶冶情操、丰富文化积累。

2、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过程与方法:借助多媒体课件,了解吉林雾凇的奇特美丽;能在朗读解读中了解雾的形成过程。

情感态度价值观:1、感受雾凇的奇异景象,并为之赞叹、陶醉。

2、激发学生探索自然景观的兴趣。

3、教学重难点。

感悟吉林雾凇的奇观,了解吉林雾凇形成的原因及过程。

三、教学方法。

(1)朗读法。

《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中要求:“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所以朗读是必不可少的。

(2)赏析法。

《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中要求:“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所以带领学生赏析文章是本堂课的重要方法。

四、教学手段。

使用多媒体教学辅助手段,使课堂讲解显得思路清晰、提示到位,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整理)苏教版小学四年级上册语文《雾凇》评课

(整理)苏教版小学四年级上册语文《雾凇》评课

《雾凇》评课本文用形象、生动的语言介绍了吉林雾凇奇观,给人一种恍若梦境的奇特美感。

反思自己的课堂,我觉得成功之处有二:第一、充分利用了网络资源,让远离学生生活的景物鲜活、灵动起来。

课堂上,我首先通过不同姿态的雾凇图片展示,让学生直面自己不太熟悉的景物,激发好奇,引发学生无穷的想象。

并通过想象说话,在头脑中呈现出千姿百态的雾凇。

然后引导学生质疑,了解雾凇的形成过程,也就进入课文第二段的学习。

在本段的教学中,我充分运用网络的优势,利用图片将雾凇形成过程的奇特、慢、轻的特点淋漓尽致地展现在学生眼前。

在此过程中,我又结合本地的气候特点,让学生通过对比,进一步了解了雾凇的形成条件。

最后,当大片的雾凇出现在屏幕上时,学生情不自禁地赞叹出声。

学生虽然没有见过雾凇,但通过本课的学习,雾凇的美已深深印在孩子们的脑海中。

第二、课堂上的说话训练落到了实处。

比如:欣赏完武松图片后,以“雾凇千姿百态……为开头的说话训练,学生因为脑海中有了鲜明的形象,所以说起话来轻松自如。

下面就具体谈谈我对本节课的评析:一、课前沟通,拉近距离课前简洁有效的导入,很快地拉近了与学生的距离,节省了时间,为后面感悟雾凇的形成过程做了有效的铺垫,同时以“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自然地引出了下文,并对学生进行了一次“润物细无声”的教育。

二、有效引导,凸显重点在朗读课文时,我并未按照一般常规的模式带着问题去读课文,而是尊重学生,让生自己读,目的是让学生循序渐进地把课文读通。

用儿童化的语言,很快地拉近了与学生的距离,让生觉得很新奇,营造了一种积极想去吉林看雾凇的氛围,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兴趣。

音乐是情感的催化剂,适时播放背景音乐能有效地促使学生的感情迸发。

在朗读时让学生分清自由读与齐读的概念是很有必要的,齐读不利于学生的整体思维,而自由读给了学生一定的思考空间,既尊重了学生,又可以让学生根据自身的特点选择适合自己的读书方法来读。

教学中运用形象的动作,有利于调动现场气氛,有利于让学生从具象到抽象的过渡,尤其是中年级孩子更是如此。

雾凇评课稿(4篇)

雾凇评课稿(4篇)

雾凇评课稿(4篇)雾凇评课稿(4篇)雾凇评课稿1在《雾凇》一课中,教师始终紧扣文本,以学生为主体,巧妙地设计了一个又一个有效的学习环节,让学生学有所得,学有长进,兴趣盎然,从而了解吉林雾凇奇观形成的原因以及感受这一美丽而又奇异的景象。

一、创设学生主动参与的教学情境。

以多媒体尽情展示了三九严寒、大地冰封,吉林市壮观景象:“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的雾凇。

聆听着动听的音乐,欣赏着美妙的景观,学生仿佛置身于河畔,在雾凇间穿梭。

二、引导学生富有个性化的学习。

课改下的课堂应该是多维互动的,师生双方都应允对方的主观能动性,并给予激发、肯定和鼓励,探究雾凇形成的原因,并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表现,可以以文字的形式,也可以是画画,还可以是复述的形式,通过多种形式的互相交流、互相沟通,将被动的学习变成每个学生积极参与,积极动眼、动脑、动口、动手的学习活动,课堂成为心灵共舞的地方,教师和学生都是这个家园的主人。

三、拓宽学生的知识领域。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的效率。

例如:用优美的语言赞一赞,用巧妙的画笔画一画,用流畅的语言介绍介绍等等,都拓宽了学生语文学习的领域。

雾凇评课稿2听了虞老师执教的《雾凇》一课,我受益匪浅。

雾凇这篇课文以生动、形象的语言,描绘了吉林雾凇瑰丽而奇特的景象,并说明了雾凇奇观形成的原因。

一、合理运用多媒体。

“奇”既是吉林雾凇的重要特征,也是体会美的重要着手点。

因为“奇”,吉林雾凇的美才与众不同。

教师在教学这篇课文着重让孩子体会雾凇的美,让孩子感受体味到教材中美的一切。

但由于学生没有见过雾凇,对雾凇没有感性的认识。

老师就让学生观看雾凇的图片,让学生直观感受雾凇景观的奇特静态美。

二、抓关健词教学。

教师在教学时抓住关键词“洁白晶莹”“银光闪烁”、“美丽动人”xx、“缀满”、xx“十里江堤”、“千姿百态”等,来进行品读,来感受雾凇的各种姿态,感受雾凇的奇特。

小学语文公开课优秀教案《雾凇》设计与教后反思

小学语文公开课优秀教案《雾凇》设计与教后反思

小学语文公开课优秀教案《雾凇》设计与教后反思教学过程:一、直接导入,板书课题,强调字形:1、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22课《雾凇》。

2、伸起手和老师一起板书课题:还记得吗?写这个雾字的时候要注意什么?(横钩)凇呢?(两点水)因为这两点水就表示和冰。

二、复习旧知,感受雾凇之奇美:1、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想用哪些词来形容雾凇?2、示词语:洁白晶莹银光闪烁缀满枝头美丽动人千姿百态琼枝玉树3、再读读这些词,一边读,一边想,你的脑海中出现了什么画面?我仿佛看到了……4、听着同学们的描述,老师仿佛也来到了吉林松花江畔的十里长堤,那吉林雾凇真如大家描绘的这么美吗?我们一起来欣赏雾凇美景。

5、示课件:瞧,松花江畔黑森森的树木,一夜之间变成一片银白,垂柳青枝变成琼枝玉树,一片晶亮洁白,奇妙的美景绵延十里。

棵棵杨柳宛若玉枝垂挂,洁白高雅,簇簇松针恰似银菊怒放,晶莹多姿。

三、顺学而导,引出新知:1、孩子们,此时此刻,你最想知道什么?(怎么形成的?为什么只有松花江边才有?)2、师:吉林雾凇争奇斗艳,独具魅力的风姿,是神州大地北国风光的景中之绝,令五洲四海慕名而来的无数中外宾朋匪夷所思:这闻名遐迩的自然奇观,是怎样形成的呢?四、引导学习概括写雾凇形成原因的句子。

1、师:到哪儿去找答案?2、生:第二自然段。

3、师:是啊,那就读吧。

看谁能读到那关键的句子。

请记住:不动笔墨不读书,找到那句能概括雾凇形成原因的句子,请你把它画下来。

4、学生自由读。

5、汇报:生:我知道雾凇是怎样形成的了。

是空气中……6、师相机出示句子:雾凇,俗称树挂,是在严寒季节里,空气中过于饱和的水汽遇冷凝结而成。

指名读。

集体读。

7、师:通过这个句子,你知道了什么?你读懂了什么?生:我知道雾凇……8、师:它需要什么条件?【生:(课文中的句子)不过我有一个问题:为什么它叫树挂?师:咱们来看一看。

(出示图片)看到了吗?你看到了什么?另一生:冰晶是一条一条挂在树上的,所以叫树挂。

《雾凇》教学点滴品评:拓展想象思维 激发情感火花

《雾凇》教学点滴品评:拓展想象思维 激发情感火花

《雾凇》教学点滴品评:拓展想象思维激发情感火花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拓展想象思维激发情感火花——《雾凇》教学点滴品评作者:佚名转贴自:转载点击数:109江苏省姜堰市南苑学校小学部王龙祥《语文课程标准》倡导: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走进姜堰市首届小学校长会课的现场,看着校长们一个个精彩的表现,感触颇深,校长们真正把《语文课程标准》理念落实到了语文教学之中。

【教例】苏教版小语第七册《雾凇》师:刚才,我们一起感受并领略了吉林雾凇这一奇观。

吉林雾凇洁白无暇、晶莹剔透、千姿百态,极其美丽动人,真叫人称赞。

同学们,假如我们现在正置身在雾凇美景之中,你有什么感受,你想赞美一下吗?一石激起千层浪生:雾凇洁白晶莹,它纯洁,它美丽,它如银、似玉,像剔透闪烁的钻石。

师:你这样比喻真形象。

生:雾凇千姿百态,楚楚动人,透过阳光,这雾凇这么像亮闪闪的水晶,步入银松雪柳的十里长堤上,就像进入了奇异的宫殿。

师:“楚楚动人”说得好,把十里长堤比成宫殿,非常形象逼真。

生:在阳光照耀下,雾凇银光闪烁,晶莹剔透,洁白无暇,远远望去,像千万位降落在人间的天使,靓丽动人。

生:看着眼前的雾凇,我仿佛领悟了做人的道理。

学习雾凇,一尘不染。

师:你要像雾凇一样一尘不染,领悟了做人的道理,真好,我相信你长大后一定是一个很诚实、值得信赖的人。

生:真美啊,雾凇你像团团飘飘悠悠的白云,又像是座座大型冰雕,你那么纯洁那么无私,给人们带来欢乐和微笑。

师:你说得太美了,是的,棵棵松柳不正像是座座冰雕吗?人们观赏着这琼树玉枝无不喜悦。

生:看着这千姿百态的琼树玉枝,我会想到它们有的亭亭玉立,像含笑伫立的仙姑;有的飞流而泻,像雄浑磅礴的瀑布;还有的零零落落,像仙女散花,真是美不胜收。

生:雾凇啊,雾凇,你飘落在枝头,不正像盛开的朵朵梨花吗?难怪人们赞叹:“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呀!师:同学们说得太棒了,太精彩了!是啊,吉林雾凇与我国长江三峡、云南石林、桂林山水合称为中国四大自然景观。

苏教版四年级上册《23、雾凇》评课稿

苏教版四年级上册《23、雾凇》评课稿

苏教版四年级上册《23、雾凇》评课稿《23、雾凇》评课稿【 1】听了杨晶老师的《雾凇》一课,她像大姐姐同样和蔼的样子第一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教师不再是至高无上的赐予者,而是一个带路人、组织者,因此整堂课在教师和学生同等的对话中层层递进,深入中心。

本课杨老师以“奇景”为中心,先让学生领会雾凇奇景的美,再领会奇景形成的原由,最后由雾凇奇景引入祖国无穷风光好,很自然地激发了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整课条理清楚,线索明确,讲堂构造完好。

在教课中杨老师指引学生领会要点词语、利用多种形式来进行朗诵训练,学生的念书成效也很好。

但我仍感觉有些问题值得商议,提出来大家一同商讨。

第一,对于朗诵,我以为是学生在对课文真实意会、领会,对文本语言文字之美真实感觉以后感情的爆发。

在教课中杨老师将要点字词在课件中出示,是否是将学生体悟过程简化了,是否是将文本的作用弱化了。

学生固然感觉到了语句之美,但我感觉感感觉不够深入、不够透辟,五年级的学生完好能够自己感悟,词语的出示少一些为好。

此外,整节课教师设计紧凑仔细,但总感觉教师“牵”得太多,“放”得不够,学生随着老师牵的线一步一步地走,学生的自主性、主体性表现得不够。

应当让学生在学习文本时自己发现问题,找出答案,最后将自己的感觉有感情地朗诵出来。

教师预设的越多,讲堂生成就越少,而讲堂生成常常是最亮的亮点。

别的,对小导游的设计,我的建议和大部分听课老师同样,就不赘述了。

《23、雾凇》评课稿【 2】在《雾凇》一课中,教师一直紧扣文本,以学生为主体,奇妙地设计了一个又一个有效的学习环节,让学生学有所得,学有进步,兴趣盎然,进而认识吉林雾凇奇景形成的原由以及感觉这一漂亮而又奇怪的情景。

一、创建学生主动参加的教课情境。

以多媒体尽兴展现了三九寒冷、大地冰封,吉林市壮观情景 :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的雾凇。

倾听着悦耳的音乐,赏识着美好的景观,学生忧如置身于河边,在雾凇间穿越。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雾凇》评课
张颖
一、教材分析
课文《雾凇》是一篇写景的文章,作者以清新明快的语言,描绘了吉林雾凇千姿百态,奇特壮美的景象,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对祖国河山的歌颂之情。

全文层次清晰,景物特点鲜明,给人们以身临其境之感。

语言清新优美,情景交融,为丰富学生的语言积淀与情感体验提供了很好的凭借。

二、教学目标
《雾凇》这篇课文在我看来有很高的文学性,但也有很强的科学性,所以在我看来应该说是一篇比较难教的课文,从整体看,老师的整个教学层次清晰,以“奇观”为核心,先让学生领略雾凇奇观的美,再体会奇观形成的原因,最后由衷的发出赞叹。

整课条理清晰,线索明确,课堂结构完整。

在教学中老师引导学生体会重点词语、利用多种形式来进行朗读训练。

大体过程如下:
①打破文章结构,学习第一、第三自然段,体会雾凇的美。

在教学时,先让学生快速读课文,找出表现雾凇美的句子。

接着通过抓关键词、看图等指导方法读好这句话。

然后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最后启发学生:为什么会有雾凇这个奇观的?从而过渡到下文的教学。

②自主学习第二自然段。

在教学中先让学生找出概括雾凇形成原因的句子。

接着让学生围绕句子,提出雾凇形成的两个条件,围绕课文的重点词语来感受这两个条件。

由于时间关系,这一环节显得有些仓促。

听完课后,我的总体感受是:(1)创设学生主动参与的教学情景。

由于学生没有见过雾凇,对雾凇没有感性的认识,因此窦老师在教学中几次利用多媒体,让学生直观了解雾凇形成的过程和感受雾凇奇特的动态美。

(2)注重说话片段的训练,在教学时窦老师出示不同的雾凇图,同时配有文字提示,训练学生片段说话,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同时让学生体会“慢慢地、渐渐地、一层又一层”感受作者的用词准确和句子的精炼。

雾凇形成的过程是本课的重点,体悟文本是怎样具体描绘“水汽”到“雾凇”的变化过程是难点。

需要有一个反复阅读、思考、体会的过程。

窦老师对这一部分的设计进行了思考,设计的问题有易到难,从开始的找吉林具备条件的句子到品读一些词语到出示填空让学生讲述雾凇形成的过程,一步步有层次。

四、自我反思
通过这次的课堂研讨活动,我也从窦老师身上学到了许多,反思自己的教学也有颇多的感悟。

最重要的感受就是阅读教学必须真正到“以读为本”。

要让学生完成“感悟——积累——运用”的过程,培养语感。

在阅读教学中,学生学习语言是一个外部范文语言不断内化的过程,是语感经验不断积淀的过程。

这就要注重学生的主体感悟,让学生充分地感受和领悟课文的语言材料,形成鲜明的语感;要重视积累,熟记丰富多彩的语言材料,积淀语感经验;要反复实践,学会迁移运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