曼昆《经济学原理(宏观经济学分册)》(第6版)笔记(第34章 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对总需求的影响)

合集下载

曼昆《经济学原理(微观经济学分册)》(第6版)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

曼昆《经济学原理(微观经济学分册)》(第6版)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

第3章相互依存性与贸易的好处3.1 复习笔记跨考网独家整理最全经济学考研真题,经济学考研课后习题解析资料库,您可以在这里查阅历年经济学考研真题,经济学考研课后习题,经济学考研参考书等内容,更有跨考考研历年辅导的经济学学哥学姐的经济学考研经验,从前辈中获得的经验对初学者来说是宝贵的财富,这或许能帮你少走弯路,躲开一些陷阱。

以下内容为跨考网独家整理,如您还需更多考研资料,可选择经济学一对一在线咨询进行咨询。

1.专业化与贸易经济学是研究为满足社会需求而如何进行生产和分配的科学。

在全球经济下,人们可以选择自给自足,也可以选择专业化生产,相互之间进行贸易,并导致经济相互依存。

国家和个人可以通过专业化生产和贸易解决由于稀缺性引起的问题,并从中获得好处。

每个人都消费本国和世界各国许多其他人所生产的物品与劳务。

相互依存和贸易之所以合意,是因为它可以使每个人享用更多数量和品种的物品与劳务。

2.比较优势原理有两种方法比较两个人在生产一种物品时的能力。

如果生产者生产一种物品所需要的投入较少,则可以说该生产者在生产该物品上有绝对优势;如果一个生产者以低于另一个生产者的机会成本生产一种物品,则可以说该生产者在生产该物品上有比较优势。

专业化和贸易的好处不是基于绝对优势,而是基于比较优势。

(1)绝对优势绝对优势理论是英国经济学家、资产阶级经济学古典学派的主要奠基人之一、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理论的创始者亚当·斯密(Adam Smith)提出的。

绝对优势理论认为,自由贸易会引起国际分工,国际分工的基础是有利的自然禀赋,或后天有利的生产条件,它们都可以使一国在生产上和对外贸易方面处于比其他国家绝对有利的地位。

如果各国都按照各自有利的生产条件进行分工和交换,将会使各国的资源、劳动力和资本得到最有效的利用,这会大大提高劳动生产率和增加物质财富。

绝对优势比较的是生产一种物品所需要的投入量,生产一种物品需要资源少(比如说劳动时间少)的生产者称为在生产那种物品时具有绝对优势。

曼昆《经济学原理(宏观经济学分册)》(第6版)复习全书开放经济的宏观经济学:基本概念【圣才出品】

曼昆《经济学原理(宏观经济学分册)》(第6版)复习全书开放经济的宏观经济学:基本概念【圣才出品】

第31章开放经济的宏观经济学:基本概念一、物品与资本的国际流动经济学十大原理之一:贸易可以使每个人的状况都变得更好。

国际贸易可以使每个国家专门生产自己具有比较优势的物品与劳务,并消费世界各国生产的各种各样的物品与劳务,从而提高所有国家的生活水平。

1.物品的流动:出口、进口以及净出口(1)基本概念①封闭经济与封闭经济封闭经济(closed economy)是指一个不与其他经济相互交易的经济。

开放经济(open economy)是指一个与世界上其他经济自由交易的经济。

②出口与进口出口(exports)是指在国内生产而在国外销售的物品与劳务。

进口(imports)是指在国外生产而在国内销售的物品与劳务。

净出口(net exports)又称贸易余额,是指一国出口值与其进口值的差额。

其公式为:净出口=出口值-进口值③贸易余额、贸易盈余、贸易赤字和贸易平衡贸易余额又称净出口(trade balance)是指一国的出口值减去进口值。

出口大于进口的部分称为贸易盈余(trade surplus),即贸易余额为正;进口大于出口的部分称为贸易赤字(trade deficit),即贸易余额为负;出口等于进口的状况称为贸易平衡(balanced trade),即贸易余额为零。

(2)影响一国出口、进口和净出口的因素①消费者对国内与国外物品的嗜好;②国内与国外物品的价格;③人们可以用国内通货购买国外通货的汇率;④国内与国外消费者的收入;⑤从一国向另一国运送物品的成本;⑥政府对国际贸易的政策。

(3)国际贸易增加的影响因素①国际贸易的增加部分是由于运输的改善。

由于商船载运量的上升和飞机空运技术的进步,曾经不得不在本土生产的物品现在可以在世界各国交易。

②国际贸易的增长也受惠于通信进步,这种进步使企业可以更容易地接触国外顾客。

③技术进步也通过改变各国经济生产的物品种类促进了国际贸易。

用现代技术生产的物品往往既轻又易于运输。

如电影,几乎能以零成本把这部电影的拷贝送到世界各地。

曼昆 经济学原理宏观经济学分册第六版

曼昆  经济学原理宏观经济学分册第六版
西方经济学(宏观)
曼昆 《经济学原理》宏观经济学分册第六版
一、什么是宏观经济学?
• 宏观经济学(macroeconomics):研究总体经济变量 的经济学。
• 宏观经济学的主要研究对象:
– 经济增长(economic growth) – 失业(unemployment) – 通货膨胀(inflation) – 国际收支与汇率(balance of payments and exchange rate)
19
23.3 GDP的组成部分
• GDP 是总支出 • 四个组成部分:
– 消费 (C) – 投资 (I) – 政府购买 (G) – 净出口(NX)
• 这四个组成部分的总和等于GDP(用Y表示):
Y = C + I + G + NX
一国收入的衡量
20
消费 (C)
• 家庭除购买新住房之外用于物品和劳务的总支出 • 关于居住成本的注释:
• 把所有组成部分加总起来得到:
Y = C + I + G + NX
一国收入的衡量
24
美国的GDP及其组成部分:2007
总量(10亿)
占总量的百分 比
Y
$13,841
100.0
C
9,734
70.3
I
2,125
15.4
G
2,690
19.4
NX
–708
–5.1
人均量 $45,825 32,228 7,037 8,905 –2,344
D. 通用汽车公司生产了价值5亿美元的汽车,但消费者 只购买了价值4.7亿美元的汽车
主动学习 1
参考答案
A. Debbie在波士顿最好的饭店花了$200请他丈夫吃晚饭

曼昆《经济学原理(宏观经济学分册)》(第6版)复习全书货币增长与通货膨胀【圣才出品】

曼昆《经济学原理(宏观经济学分册)》(第6版)复习全书货币增长与通货膨胀【圣才出品】

第30章货币增长与通货膨胀一、古典通货膨胀理论1.物价水平与货币价值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看待经济中的物价总水平:(1)物价水平可看作一篮子物品与劳务的价格。

当物价水平上升时,人们必须为他们购买的物品与劳务支付更多的钱。

(2)可以把物价水平看作货币价值的一种衡量指标。

物价水平上升意味着货币价值下降,因为每一美元所能购买的物品与劳务量变少了。

用数学方法来表述上述思想:假设P 是用消费物价指数或GDP 平减指数所衡量的物价水平,那么P 也就衡量了购买一篮子物品与劳务所需要的美元数量。

用一美元所能购买的物品与劳务量等于1/P 。

换句话说,如果P 是用货币衡量的物品与劳务的价格,那么1/P 就是用物品与劳务衡量的货币价值。

因此,当物价总水平上升时,货币价值下降。

2.货币供给、货币需求与货币均衡(1)货币供给货币供给指一定时期内一国银行系统向经济中投入、创造、扩张(或收缩)货币的行为。

货币供给的基本方程式:s M B M =⋅,它提示了影响货币供给的两大基本因素:基础货币(B )和货币乘数(M )。

在其他因素不变的情况下,通常认为货币供给是由中央银行决定的。

(2)货币需求①货币需求指有效的货币需求,它必须同时满足两个条件:一是必须有得到或持有货币的意愿;二是必须有得到或持有货币的能力。

②影响和决定货币需求的因素很多,其中主要包括收入状况、信用的发达程度、市场利率、消费倾向、货币流通速度、社会商品可供量和物价水平、心理预期、人们的资产选择等因素。

物价水平上升(货币价值下降)增加名义货币需求量。

③名义货币需求指社会各经济部门所持有的货币单位的数量。

实际货币需求指扣除了通货膨胀因素后的实际货币数量。

(3)货币均衡货币均衡指货币供给与由经济的实际变量或客观因素决定的货币需求相符合。

如图30-1所示,横轴表示货币量;左边纵轴表示货币价值1/P,而右边纵轴表示物价水平P。

物价水平轴正好上下颠倒:较低的物价水平接近于这条轴的顶端,而较高的物价水平则接近于底部。

曼昆《经济学原理(宏观经济学分册)》(第6版)笔记(第34章 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对总需求的影响)

曼昆《经济学原理(宏观经济学分册)》(第6版)笔记(第34章  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对总需求的影响)

曼昆《经济学原理(宏观经济学分册)》(第6版)第34章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对总需求的影响复习笔记跨考网独家整理最全经济学考研真题,经济学考研课后习题解析资料库,您可以在这里查阅历年经济学考研真题,经济学考研课后习题,经济学考研参考书等内容,更有跨考考研历年辅导的经济学学哥学姐的经济学考研经验,从前辈中获得的经验对初学者来说是宝贵的财富,这或许能帮你少走弯路,躲开一些陷阱。

以下内容为跨考网独家整理,如您还需更多考研资料,可选择经济学一对一在线咨询进行咨询。

一、货币政策对总需求的影响1.流动性偏好理论流动性偏好理论(theory of liquidity preference)是凯恩斯的理论,认为利率的调整使货币供给与货币需求平衡。

流动性偏好理论在本质上只是供给与需求的应用,可以解释决定经济中利率的因素。

假设预期的通货膨胀率不变。

这样,名义利率与真实利率的差距是不变的。

真实利率与名义利率同方向变动。

(1)货币供给流动性偏好理论的第一部分是货币供给。

中央银行可以通过公开市场操作、改变法定准备金或贴现率来改变货币供给。

假设经济中的货币供给量固定在美联储所设定的水平上。

所以它不取决于其他经济变量,特别是它不取决于利率。

用一条垂直的供给曲线表示固定的货币供给,如图34-1所示。

图34-1 货币市场的均衡(2)货币需求流动性偏好理论的第二部分是货币需求。

任何一种资产的流动性是指该资产可以转换为经济中的交换媒介的难易程度。

货币是最具流动性的资产。

人们选择持有货币而不持有其他可以提供较高收益率的资产,是因为货币可以用于购买物品与劳务。

虽然许多因素决定货币需求量,但流动性偏好理论强调的一个因素是利率,理由是利率是持有货币的机会成本。

利率上升增加了持有货币的成本,因此货币需求量就减少了。

利率下降减少了持有货币的成本,并增加了货币需求量。

如图34-1所示,货币需求曲线向右下方倾斜。

(3)货币市场的均衡根据流动性偏好理论,存在一种均衡利率,使货币的需求量正好与货币的供给量平衡。

(NEW)曼昆《经济学原理(微观经济学分册)》(第6版)课后习题详解

(NEW)曼昆《经济学原理(微观经济学分册)》(第6版)课后习题详解

目 录第1篇 导 言第1章 经济学十大原理第2章 像经济学家一样思考第3章 相互依存性与贸易的好处第2篇 市场如何运行第4章 供给与需求的市场力量第5章 弹性及其应用第6章 供给、需求与政府政策第3篇 市场和福利第7章 消费者、生产者与市场效率第8章 应用:赋税的代价第9章 应用:国际贸易第4篇 公共部门经济学第10章 外部性第11章 公共物品和公共资源第12章 税制的设计第5篇 企业行为与产业组织第13章 生产成本第14章 竞争市场上的企业第15章 垄 断第16章 垄断竞争第17章 寡 头第6篇 劳动市场经济学第18章 生产要素市场第19章 收入与歧视第20章 收入不平等与贫困第7篇 深入研究的论题第21章 消费者选择理论第22章 微观经济学前沿第1篇 导 言第1章 经济学十大原理一、概念题1.稀缺性(scarcity)答:经济学研究的问题和经济物品都是以稀缺性为前提的。

稀缺性指在给定的时间内,相对于人的需求而言,经济资源的供给总是不足的,也就是资源的有用性与有限性。

人类消费各种物品的欲望是无限的,满足这种欲望的物品,有的可以不付出任何代价而随意取得,称之为自由物品,如阳光和空气;但绝大多数物品是不能自由取用的,因为世界上的资源(包括物质资源和人力资源)是有限的,这种有限的、为获取它必须付出某种代价的物品,称为“经济物品”。

正因为稀缺性的客观存在,地球上就存在着资源的有限性和人类的欲望与需求的无限性之间的矛盾。

经济学的一个重要研究任务就是:“研究人们如何进行抉择,以便使用稀缺的或有限的生产性资源(土地、劳动、资本品如机器、技术知识)来生产各种商品,并把它们分配给不同的社会成员进行消费。

”也就是从经济学角度来研究使用有限的资源来生产什么、如何生产和为谁生产的问题。

2.经济学(economics)答:经济学是研究如何将稀缺的资源有效地配置给相互竞争的用途,以使人类的欲望得到最大限度满足的科学。

时下经常见诸国内报刊文献的“现代西方经济学”一词,大多也都在这个意义上使用。

曼昆《经济学原理(宏观经济学分册)》第6版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第35章 通货膨胀与失业之间的短期权衡取舍

曼昆《经济学原理(宏观经济学分册)》第6版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第35章  通货膨胀与失业之间的短期权衡取舍

第35章通货膨胀与失业之间的短期权衡取舍35.1 复习笔记跨考网独家整理最全经济学考研真题,经济学考研课后习题解析资料库,您可以在这里查阅历年经济学考研真题,经济学考研课后习题,经济学考研参考书等内容,更有跨考考研历年辅导的经济学学哥学姐的经济学考研经验,从前辈中获得的经验对初学者来说是宝贵的财富,这或许能帮你少走弯路,躲开一些陷阱。

以下内容为跨考网独家整理,如您还需更多考研资料,可选择经济学一对一在线咨询进行咨询。

1.菲利普斯曲线(1)短期菲利普斯曲线短期菲利普斯曲线表示通货膨胀和失业之间的短期取舍关系,高通货膨胀率意味着低失业率,高失业率意味着低通货膨胀率。

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可以使经济沿着菲利普斯曲线移动。

货币供给增加、政府支出增加或减税都扩大了总需求,并使经济移动到菲利普斯曲线低失业和高通货膨胀的一点上。

货币供给减少,政府支出减少或增税都紧缩了总需求,使经济移动到菲利普斯曲线上低通货膨胀和高失业的一点上。

菲利普斯曲线为决策者提供了一个通货膨胀与失业的选择组合,决策者在菲利普斯曲线上选择一个通货膨胀率和失业率的组合。

(2)长期菲利普斯曲线在长期,经济回到古典学派所预言的充分就业状态,通货膨胀和失业之间不存在取舍关系,因此长期菲利普斯曲线是垂直的。

(3)菲利普斯曲线的移动①长期菲利普斯曲线的移动长期菲利普斯曲线是垂直的,它的位置完全由自然失业率确定。

因而,只有影响自然失业率的因素变化才能引起长期菲利普斯曲线的移动。

②短期菲利普斯曲线的移动预期通货膨胀率的变化以及供给冲击都会引起短期菲利普斯曲线的移动。

预期通货膨胀率升高和不利的供给冲击使得短期菲利普斯曲线上移,决策者面临更不利的通货膨胀和失业的权衡取舍;预期通货膨胀率降低和有利的供给冲击使得短期菲利普斯曲线下移,决策者面临更加有利的通货膨胀和失业的权衡取舍。

2.自然率假说自然率假说是货币主义和理性预期学派的基本观点。

主要内容是:需求的波动仅仅在短期中影响产出与就业。

曼昆《经济学原理(宏观经济学分册)》(第6版)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讲解】

曼昆《经济学原理(宏观经济学分册)》(第6版)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讲解】

目 录第一部分 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视频讲解]第8篇 宏观经济学的数据第23章 一国收入的衡量23.1 复习笔记23.2 课后习题详解23.3 考研真题详解[视频讲解]第24章 生活费用的衡量24.1 复习笔记24.2 课后习题详解24.3 考研真题详解[视频讲解]第9篇 长期中的真实经济第25章 生产与增长25.1 复习笔记25.2 课后习题详解25.3 考研真题详解第26章 储蓄、投资和金融体系26.1 复习笔记26.2 课后习题详解26.3 考研真题详解第27章 基本金融工具27.1 复习笔记27.2 课后习题详解27.3 考研真题详解[视频讲解]第28章 失 业28.1 复习笔记28.2 课后习题详解28.3 考研真题详解[视频讲解]第10篇 长期中的货币与物价第29章 货币制度29.1 复习笔记29.2 课后习题详解29.3 考研真题详解[视频讲解]第30章 货币增长与通货膨胀30.1 复习笔记30.2 课后习题详解30.3 考研真题详解[视频讲解]第11篇 开放经济的宏观经济学第31章 开放经济的宏观经济学:基本概念31.1 复习笔记31.2 课后习题详解[视频讲解]31.3 考研真题详解第32章 开放经济的宏观经济理论32.1 复习笔记32.2 课后习题详解[视频讲解]32.3 考研真题详解[视频讲解]第12篇 短期经济波动第33章 总需求与总供给33.1 复习笔记33.2 课后习题详解33.3 考研真题详解[视频讲解]第34章 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对总需求的影响34.1 复习笔记34.2 课后习题详解34.3 考研真题详解[视频讲解]第35章 通货膨胀与失业之间的短期权衡取舍35.1 复习笔记35.2 课后习题详解35.3 考研真题详解[视频讲解]第13篇 最后的思考第36章 宏观经济政策的六个争论问题36.1 复习笔记36.2 课后习题详解36.3 考研真题详解[视频讲解]第二部分 模拟试题及详解曼昆《经济学原理(宏观经济学分册)》(第6版)模拟试题及详解(一)曼昆《经济学原理(宏观经济学分册)》(第6版)模拟试题及详解(二)第一部分 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视频讲解]第8篇 宏观经济学的数据第23章 一国收入的衡量23.1 复习笔记1.经济的收入与支出在一国的宏观经济中,收入必定等于支出。

曼昆《经济学原理(宏观经济学分册)》(第6版)课后习题详解(第33章 总需求与总供给)

曼昆《经济学原理(宏观经济学分册)》(第6版)课后习题详解(第33章  总需求与总供给)

曼昆《经济学原理(宏观经济学分册)》(第6版)第12篇 短期经济波动第33章 总需求与总供给课后习题详解跨考网独家整理最全经济学考研真题,经济学考研课后习题解析资料库,您可以在这里查阅历年经济学考研真题,经济学考研课后习题,经济学考研参考书等内容,更有跨考考研历年辅导的经济学学哥学姐的经济学考研经验,从前辈中获得的经验对初学者来说是宝贵的财富,这或许能帮你少走弯路,躲开一些陷阱。

以下内容为跨考网独家整理,如您还需更多考研资料,可选择经济学一对一在线咨询进行咨询。

一、概念题1.衰退(recession )答:衰退指收入减少与失业增加较为缓和的经济时期。

一般的衡量标准是国民生产总值连续两个季度下降。

一个完整的经济周期包括繁荣、衰退、萧条、复苏四个阶段。

在繁荣阶段,经济活动全面扩张,不断达到新的高峰。

在衰退阶段,经济在短时间保持均衡后出现紧缩的趋势。

在萧条阶段,经济出现急剧的收缩和下降,很快从活动量的最高点下降到最低点。

在复苏阶段,经济从最低点恢复并逐渐上升到先前的活动量高度,进入繁荣。

2.萧条(depression )答:萧条是真实GDP 严重减少的时期,指商业周期的紧缩阶段。

经济处于萧条阶段时,经济活动远低于正常水平,企业和消费者的严重悲观情绪持续很长的一个时期,它紧接着在达到一个高峰之后,以周期的低谷而告终。

其特点是:生产急剧缩减,资本投资减少,信用规模收缩,价格持续下滑,失业增多,就业水平降低,企业家与消费者的情绪悲观。

在美国历史上曾发生过两次严重的萧条,一次发生在1873~1879年,一次发生在1929~1933年。

政府采取经济政策干预经济的目的在于缩短或消除这种经济萧条。

3.总需求与总供给模型(model of aggregate demand and aggregate supply ) 答:总需求与总供给模型指将总需求与总供给结合在一起来分析国民收入与价格水平的决定及其变动的国民收入决定模型。

曼昆《经济学原理(宏观经济学分册)》(第6版)课后习题详解

曼昆《经济学原理(宏观经济学分册)》(第6版)课后习题详解

曼昆《经济学原理(宏观经济学分册)》(第6版)第34章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对总需求的影响课后习题详解跨考网独家整理最全经济学考研真题,经济学考研课后习题解析资料库,您可以在这里查阅历年经济学考研真题,经济学考研课后习题,经济学考研参考书等内容,更有跨考考研历年辅导的经济学学哥学姐的经济学考研经验,从前辈中获得的经验对初学者来说是宝贵的财富,这或许能帮你少走弯路,躲开一些陷阱。

以下内容为跨考网独家整理,如您还需更多考研资料,可选择经济学一对一在线咨询进行咨询。

一、概念题1.流动性偏好理论(theory of liquidity preference)答:流动性偏好理论是解释实际货币余额的供给与需求如何决定利率的理论。

流动性偏好是人们为应付日常开支、意外支出和进行投机活动而愿意持有现金的一种心理偏好。

该理论由英国著名经济学家约翰·梅纳德·凯恩斯(J·M·Keynes)于1936年在《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中提出。

它根源于交易动机、预防动机和投机动机。

交易动机是为了日常交易而产生的持有货币的愿望,预防动机是为了应付紧急情况而产生的持有货币的愿望。

满足交易动机和预防动机的货币需求数量取决于国民收入水平的高低,并且是收入的增函数。

投机性动机是人们根据对市场利率变化的预测,持有货币以便从中获利的动机。

投机动机的货币需求与现实利率呈负相关。

该理论假设中央银行选择了一个固定的货币供给,在此模型中,价格水平P也是固定的,所以实际货币余额供给固定。

实际货币余额需求取决于利率——持有货币的机会成本。

当利率很高时,因为机会成本太高,人们只会持有较少的货币。

反之,当利率很低时,因为机会成本较低,人们会持有较多的货币。

根据流动性偏好理论,利率会调整到使实际货币余额供给与需求相等的水平。

2.财政政策(fiscal policy)答:财政政策指政府变动税收和支出以便影响总需求进而影响就业和国民收入的政策。

曼昆《经济学原理(宏观经济学分册)》(第6版)复习全书开放经济的宏观经济理论【圣才出品】

曼昆《经济学原理(宏观经济学分册)》(第6版)复习全书开放经济的宏观经济理论【圣才出品】

第32章开放经济的宏观经济理论一、可贷资金市场与外汇市场的供给与需求1.开放经济的宏观经济模型的两个假设(1)经济的GDP是既定的,用真实GDP衡量的一个经济物品与劳务的产量是由生产要素供给和所得到的投入变为产出的生产技术决定的。

(2)经济物价水平是既定的,物价水平的调整使货币的供求平衡。

2.可贷资金市场(1)假定金融体系只包括一个可贷资金市场。

所有储蓄者都到这个市场上存入他们的储蓄,所有借款者都从这个市场上得到他们的贷款。

在这个市场上,存在一种利率,它既是储蓄的收益,又是借款的成本。

(2)储蓄、投资及其与国际流动的关系式由31章内容可知,在开放经济条件下有:=+S I NCO储蓄=国内投资+资本净流出这个恒等式的两边代表可贷资金市场的双方。

可贷资金的供给来自国民储蓄(S),可贷资金的需求来自国内投资(I)和资本净流出(NCO)。

(3)可贷资金的含义可贷资金应该解释为国内产生的可用于资本积累的资源流量。

无论是购买国内资本资产还是购买国外资本资产,这种购买都增加了可贷资金的需求。

由于资本净流出既可以是正的,也可以是负的,所以它既可以增加也可以减少由国内投资引起的可贷资金的需求。

当NCO>时,一国有资本净流出,此时对海外资本的净购买增加了对国内产生的可贷资金的0需求;当0NCO<时,一国有资本净流入,此时来自国外的资本资源减少了对国内产生的可贷资金的需求。

(4)可贷资金量的决定可贷资金的供给量和需求量取决于真实利率。

较高的真实利率鼓励人们更多地储蓄,因此,增加了可贷资金供给量。

较高的真实利率也增加了为资本项目筹资而借款的成本,因此,它抑制了投资,并减少了可贷资金的需求量。

除了影响国民储蓄和国内投资之外,一国的真实利率还影响该国的资本净流出。

图32-1可贷资金市场图32-1说明可贷资金市场,开放经济中的利率和封闭经济中的一样,都是由可贷资金的供给与需求决定的。

国民储蓄是可贷资金供给的来源。

曼昆《经济学原理(宏观经济学分册)》(第6版)课后习题详解(第24章--生活费用的衡量).

曼昆《经济学原理(宏观经济学分册)》(第6版)课后习题详解(第24章--生活费用的衡量).

曼昆《经济学原理(宏观经济学分册)》(第6版)课后习题详解(第24章--⽣活费⽤的衡量).曼昆《经济学原理(宏观经济学分册)》(第6版)第24章⽣活费⽤的衡量课后习题详解跨考⽹独家整理最全经济学考研真题,经济学考研课后习题解析资料库,您可以在这⾥查阅历年经济学考研真题,经济学考研课后习题,经济学考研参考书等内容,更有跨考考研历年辅导的经济学学哥学姐的经济学考研经验,从前辈中获得的经验对初学者来说是宝贵的财富,这或许能帮你少⾛弯路,躲开⼀些陷阱。

以下内容为跨考⽹独家整理,如您还需更多考研资料,可选择经济学⼀对⼀在线咨询进⾏咨询。

⼀、概念题1.消费物价指数(consumer price index ,CPI )答:消费物价指数也称零售物价指数和⽣活费⽤指数,指普通消费者购买的物品与劳务总费⽤的衡量指标,⼀般⽤加权平均法来编制。

它根据若⼲种主要⽇⽤消费品的零售价格以及服务费⽤⽽编制,⽤公式来表⽰即为:CPI 100⼀组固定商品按当期价格计算的价值⼀组固定商品按基期价格计算的价格=? 消费物价指数的优点是能及时反映消费品供给与需求的对⽐关系,资料容易搜集,能够迅速直接地反映影响居民⽣活的价格趋势。

其缺点是范围较窄,只包括社会最终产品中的居民消费品这⼀部分,因⽽不⾜以说明全⾯的情况。

例如,品质的改善可能带来⼀部分消费品价格⽽⾮商品劳务价格总⽔平的提⾼,但消费价格指数不能准确地表明这⼀点,因⽽有夸⼤物价上涨幅度的可能。

消费价格指数是⽤来衡量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程度的指标之⼀。

2.通货膨胀率(inflation rate )答:通货膨胀率指报告期物价总⽔平同基期物价总⽔平的⽐率,⽤以衡量通货膨胀的程度。

通货膨胀率的计算⼀般采⽤以下三种物价指数:①消费物价指数,反映⽣活消费物品和劳务价格⽔平变动程度的相对数,通常根据具有代表性的消费品和服务项⽬的价格编制⽽成。

在中国主要有两种,即社会消费品零售价格指数和消费价格指数;②批发物价指数,是反映商品批发价格⽔平变动的指标,根据制成品和原材料的批发价格编制⽽成;③国民经济平减指数,即按当年价格计算的国内⽣产总值(国民⽣产总值)与按可⽐价格计算的国内⽣产总值(国民⽣产总值)的⽐率。

曼昆《经济学原理(宏观经济学分册)》(第6版)课后习题详解

曼昆《经济学原理(宏观经济学分册)》(第6版)课后习题详解

曼昆《经济学原理(宏观经济学分册)》(第6版)第35章通货膨胀与失业之间的短期权衡取舍课后习题详解跨考网独家整理最全经济学考研真题,经济学考研课后习题解析资料库,您可以在这里查阅历年经济学考研真题,经济学考研课后习题,经济学考研参考书等内容,更有跨考考研历年辅导的经济学学哥学姐的经济学考研经验,从前辈中获得的经验对初学者来说是宝贵的财富,这或许能帮你少走弯路,躲开一些陷阱。

以下内容为跨考网独家整理,如您还需更多考研资料,可选择经济学一对一在线咨询进行咨询。

一、概念题1.菲利普斯曲线(Phillips curve)(北京师范大学2004研;北京工业大学2005、2006研;山东大学2006研)答:菲利普斯曲线是指货币工资变动率与失业率之间交替关系的曲线。

它是由英国经济学家菲利普斯根据1861~1957年英国的失业率和货币工资变动率的经验统计资料提出来的,故称之为菲利普斯曲线。

这条曲线表示,当失业率高时,货币工资增长率低,反之,当失业率低时,货币工资增长率高。

因此,如图35-1所示,横轴代表失业率(U),纵轴代表货币工资增长率(W),菲利普斯曲线是一条向右下方倾斜的曲线。

根据成本推动型通货膨胀的理论,货币工资增长率决定了价格增长率,所以,菲利普斯曲线也可以表示通货膨胀率和失业率之间的交替关系,即当失业率高时,通货膨胀率低;反之,当失业率低时,通货膨胀率高。

图35-1 菲利普斯曲线新古典综合派经济学家把菲利普斯曲线作为调节经济的依据,即当失业率高时,实行扩张性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以承受一定通货膨胀率为代价换取较低的失业率;当通货膨胀率高时,实行紧缩性的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借助提高失业率以降低通货膨胀率。

货币主义者对菲利普斯曲线所表示的通货膨胀率与失业率之间的交替关系提出了质疑,并进一步论述了短期菲利普斯曲线、长期菲利普斯曲线和附加预期的菲利普斯曲线,以进一步解释在不同条件下,通货膨胀率与失业率之间的关系。

曼昆《宏观经济学》(第6、7版)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

曼昆《宏观经济学》(第6、7版)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

16.1复习笔记 16.2课后习题详解
第18章投资
第17章消费
第19章货币供给、 货币需求和银行体

第19章经济 周期理论的 进展(第6版
教材)
附录指定曼 昆《宏观经 济学》教材 为考研参考 书目的院校 列表
17.1复习笔记 17.2课后习题详解
18.1复习笔记 18.2课后习题详解
19.1复习笔记 19.2课后习题详解
7.1复习笔记 7.2课后习题详解
8.1复习笔记 8.2课后习题详解
第9章经济波动导论
第10章总需求Ⅰ:建 立IS-LM模型
第11章总需求Ⅱ:应 用IS-LM模型
第12章重访开放经济: 蒙代尔-弗莱明模型 与汇率制度
第13章总供 给与通货膨 胀和失业之 间的短期权

第14章一个 总供给和总 需求的动态 模型
第3章国民收 入:源自何 处,去向何 方
第4章货币与 通货膨胀
第5章开放的 经济
第6章失业
3.1复习笔记 3.2课后习题详解
4.1复习笔记 4.2课后习题详解
5.1复习笔记 5.2课后习题详解
6.1复习笔记 6.2课后习题详解
第7章经济增 长Ⅰ:资本 积累与人口
增长
第8章经济增 长Ⅱ:技术、 经验和政策
曼昆《宏观经济学》(第6、7版) 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
读书笔记模板
01 思维导图
03 读书笔记 05 作者介绍
目录
02 内容摘要 04 目录分析 06 精彩摘录
思维导图
关键字分析思维导图
笔记
第章
习题
复习
理论
第版
政策
笔记
教材
习题 习题
教材

(NEW)曼昆《经济学原理(微观经济学分册)》(第6版)课后习题详解

(NEW)曼昆《经济学原理(微观经济学分册)》(第6版)课后习题详解

目 录第1篇 导 言第1章 经济学十大原理第2章 像经济学家一样思考第3章 相互依存性与贸易的好处第2篇 市场如何运行第4章 供给与需求的市场力量第5章 弹性及其应用第6章 供给、需求与政府政策第3篇 市场和福利第7章 消费者、生产者与市场效率第8章 应用:赋税的代价第9章 应用:国际贸易第4篇 公共部门经济学第10章 外部性第11章 公共物品和公共资源第12章 税制的设计第5篇 企业行为与产业组织第13章 生产成本第14章 竞争市场上的企业第15章 垄 断第16章 垄断竞争第17章 寡 头第6篇 劳动市场经济学第18章 生产要素市场第19章 收入与歧视第20章 收入不平等与贫困第7篇 深入研究的论题第21章 消费者选择理论第22章 微观经济学前沿第1篇 导 言第1章 经济学十大原理一、概念题1.稀缺性(scarcity)答:经济学研究的问题和经济物品都是以稀缺性为前提的。

稀缺性指在给定的时间内,相对于人的需求而言,经济资源的供给总是不足的,也就是资源的有用性与有限性。

人类消费各种物品的欲望是无限的,满足这种欲望的物品,有的可以不付出任何代价而随意取得,称之为自由物品,如阳光和空气;但绝大多数物品是不能自由取用的,因为世界上的资源(包括物质资源和人力资源)是有限的,这种有限的、为获取它必须付出某种代价的物品,称为“经济物品”。

正因为稀缺性的客观存在,地球上就存在着资源的有限性和人类的欲望与需求的无限性之间的矛盾。

经济学的一个重要研究任务就是:“研究人们如何进行抉择,以便使用稀缺的或有限的生产性资源(土地、劳动、资本品如机器、技术知识)来生产各种商品,并把它们分配给不同的社会成员进行消费。

”也就是从经济学角度来研究使用有限的资源来生产什么、如何生产和为谁生产的问题。

2.经济学(economics)答:经济学是研究如何将稀缺的资源有效地配置给相互竞争的用途,以使人类的欲望得到最大限度满足的科学。

时下经常见诸国内报刊文献的“现代西方经济学”一词,大多也都在这个意义上使用。

曼昆宏观经济学第六版总结(详细版)

曼昆宏观经济学第六版总结(详细版)

第3章国民收入:源自何处,去向何方
❖ 生产要素:
K=资本 L= 劳动经济的技术水平 用生产函数可表示为:
Y= F (K,L) ❖ 其中MPL是劳动的边际产
量,即: MPL= F(K,L+1)–F(K,L) 当某种投入要素增加,其边
际产出下降(其他要素不变)
曼昆宏观经济学第六版总结(详细版)
第3章国民收入:源自何处,去向何方
❖理由:
1. 目光短浅
2. 借贷约束
3. 子孙后代
曼昆宏观经济学第六版总结(详细版)
第16~17章消费&投资
❖消费函数:C=c(Y-T) 0﹤c﹤1
❖ 凯恩斯的猜想
1. 边际消费倾向MPC:边际消费随收入的增加而增加,但小 于收入增加量
2. 平均消费倾向APC:平均消费随收入的增加而减少 3. 收入决定消费,利率没有重要作用(而古典主义认为:
2. 资本资产 3. 未计算的负债 4. 经济周期
曼昆宏观经济学第六版总结(详细版)
第14~15章稳定政策与政府债务
传统政府债务观点
这种观点假设:
当政府减税国民储蓄减少 并有预算赤字时,消费者 对他们税收后的收入的增 加的反应是更多的支出
李嘉图政府债务观点
❖ 李嘉图等价----用债务 筹资的减税方法并影 响消费
曼昆宏观经济学第六版总结(详细版)
第3章国民收入:源自何处,去向何方
❖ 封闭经济中,GDP只由三 个部分组成即消费C,投 资I和政府购买G
❖ 关于消费: 可支配收入是扣除全部税 收后的总收入,即Y–T 消费函数: C= C (Y–T ), 当↑(Y–T ) ⇒↑C,其中C是 边际消费倾向,是每增加 一单位的可支配收入所引 致的消费的增加

宏观经济学学习笔记(曼昆经济学原理)34章节

宏观经济学学习笔记(曼昆经济学原理)34章节

《经济学原理_宏观经济学》第34章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对总需求的影响一、重要名词解释流动性偏好理论:凯恩斯的理论,认为利率的调整使货币供给与货帀需求平衡。

财政政策:政府决策者对政府支出和税收水平的确定。

乘数效应:当扩张性财政政策增加了收入,从而增加了消费支出时引起的总需求的额外变动。

(乘数效应指一个经济变量的变化对另一个经济变量的变化的这种倍数放大作用。

它的前提假设:社会中存在闲置资源;投资和储蓄的决定相互独立;货币供应量的增加适应支出增加的需要。

) 挤出效应:当扩张性财政政策引起利率上升,从而减少了投资支出时所引起的总需求减少。

(挤出效应指政府支出增加所引起的私人消费或投资降低的经济效应。

)自动稳定器:当经济进入衰退时,决策者不必采取任何有意的行动就可以刺激总需求的财政政策变动。

二、重要摘抄1.对美国经济来说,总需求曲线向右下方倾斜的最重要原因是利率效应。

凯恩斯在其经典著作《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中提出了流动性偏好理论,用来解释决定经济中利率的因素。

根据凯恩斯的观点,利率的调整使货币供给与货币需求平衡。

在下面的分析中,假定预期的通货膨胀率不变。

这个假设对于研究短期经济来说是合理的,因为预期的通货膨胀在短期内一般是稳定的。

货币供给。

美联储主要通过在公开市场操作中买卖政府债券的方式改变银行体系的准备金数量,引起银行发放贷款和创造货币能力的变化,从而改变货币供给。

此外,降低贴现率、提高法定准备金、提高支付给银行持有的准备金的利率都可以增加银行准备金,从而增加货币供给。

由于货币供给量由美联储的政策所固定,所以它不取决于其他经济变量,特别是它不取决于利率。

因此货币市场中的供给曲线是垂直的。

货币需求。

任何一种资产的流动性是指该资产可以转换为经济中的交换媒介的难易程度,货币是可以得到的最具流动性的资产。

利率是持有货币的机会成本。

利率上升增加了持有货币的成本,因此货币需求量就减少了;反之亦然。

因此货币需求曲线向右下方倾斜。

布兰查德《宏观经济学》(第6版) 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复习答案

布兰查德《宏观经济学》(第6版) 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复习答案

布兰查德《宏观经济学》(第6版)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完整版>精研学习䋞>无偿试用20%资料全国547所院校视频及题库全收集考研全套>视频资料>课后答案>往年真题>职称考试第1篇导论第1章世界之旅1.1复习笔记1.2课后习题详解第2章本书之旅2.1复习笔记2.2课后习题详解第2篇核心部分第3章商品市场3.1复习笔记3.2课后习题详解第4章金融市场4.1复习笔记4.2课后习题详解第5章商品市场和金融市场:IS-LM模型5.1复习笔记5.2课后习题详解第6章劳动力市场6.1复习笔记6.2课后习题详解第7章所有市场集中:AS-AD模型7.1复习笔记7.2课后习题详解第8章菲利普斯曲线、自然失业率和通货膨胀8.1复习笔记8.2课后习题详解第9章美国次贷危机9.1复习笔记9.2课后习题详解第10章增长的事实10.1复习笔记10.2课后习题详解第11章储蓄、资本积累和产出11.1复习笔记11.2课后习题详解第12章技术进步与增长12.1复习笔记12.2课后习题详解第13章技术进步:短期、中期与长期13.1复习笔记13.2课后习题详解第3篇扩展部分第14章预期:基本工具14.1复习笔记14.2课后习题详解第15章金融市场和预期15.1复习笔记15.2课后习题详解第16章预期、消费和投资16.1复习笔记16.2课后习题详解第17章预期、产出和政策17.1复习笔记17.2课后习题详解第18章商品市场和金融市场的开放18.1复习笔记18.2课后习题详解第19章开放经济中的商品市场19.1复习笔记19.2课后习题详解第20章产出、利率和汇率20.1复习笔记20.2课后习题详解第21章汇率制度21.1复习笔记21.2课后习题详解第22章政策制定者是否应当受到限制?22.1复习笔记22.2课后习题详解第23章财政政策:一个总结23.1复习笔记23.2课后习题详解第24章货币政策:一个总结24.1复习笔记24.2课后习题详解第25章后记:宏观经济学的故事25.1复习笔记25.2课后习题详解。

曼昆《经济学原理(宏观经济学分册)》(第6版)课后习题详解

曼昆《经济学原理(宏观经济学分册)》(第6版)课后习题详解

内容摘要
本书特别适用于参加研究生入学考试指定考研参考书目为曼昆《经济学原理(宏观经济学分册)》的考生, 也可供各大院校学习曼昆《经济学原理(宏观经济学分册)》的师生参考。曼昆的《经济学原理》是世界上最流 行的初级经济学教材,也被众多院校列为经济类专业考研重要参考书目。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这本教材,我 们有针对性地编著了它的配套辅导用书(均提供免费下载,免费升级):1.曼昆《经济学原理(微观经济学分 册)》(第6版)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含考研真题)[视频讲解]2.曼昆《经济学原理(微观经济学分册)》 【教材精讲+考研真题解析】讲义与视频课程【35小时高清视频】3.曼昆《经济学原理(微观经济学分册)》 (第6版)课后习题详解4.曼昆《经济学原理(微观经济学分册)》(第5版)课后习题详解5.曼昆《经济学原 理(微观经济学分册)》配套题库【名校考研真题(视频讲解)+课后习题+章节练习+模拟试题】6.曼昆《经济 学原理(宏观经济学分册)》(第6版)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含考研真题)[视频讲解]7.曼昆《经济学原理 (宏观经济学分册)》【教材精讲+考研真题解析】讲义与视频课程【27小时高清视频】8.曼昆《经济学原理 (宏观经济学分册)》(第6版)课后习题详解9.曼昆《经济学原理(宏观经济学分册)》(第5版)课后习题 详解10.曼昆《经济学原理(宏观经济学分册)》配套题库【名校考研真题(视频讲解)+课后习题+章节练习+ 模拟试题】本书是曼昆《经济学原理(宏观经济学分册)》(第6版)教材的配套e书,参考国外教材的英文答案 和相关资料对曼昆《经济学原理(宏观经济学分册)》(第6版)教材每章的课后习题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和解答, 并对个别知识点进行了扩展。课后习题答案久经修改,非常标准,特别适合应试作答和临考冲刺。另外,部分高 校,如武汉大学、深圳大学等,研究生入学考试部分真题就来自于该书课后习题,因此建议考生多加重视。

曼昆《经济学原理(宏观经济学分册)》(第6版)复习全书曼昆《经济学原理(宏观经济学分册)》(第6版)

曼昆《经济学原理(宏观经济学分册)》(第6版)复习全书曼昆《经济学原理(宏观经济学分册)》(第6版)

曼昆《经济学原理(宏观经济学分册)》(第6版)模拟试题及详解(一)一、名词解释1.国内生产总值答:国内生产总值(GDP)是指经济社会(即一国或一地区)在一定时期内运用生产要素所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物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

GDP是一国范围内生产的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因此是一个地域概念,而与此相联系的国民生产总值(GNP)则是一个国民概念,乃指某国国民所拥有的全部生产要素在一定时期内所生产的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

GDP一般通过支出法和收入法两种方法进行核算。

用支出法计算的国内生产总值等于消费、投资、政府购买和净出口之和;用收入法计算的国内生产总值等于工资、利息、租金、利润、间接税、企业转移支付和折旧之和。

2.费雪效应答:费雪效应指名义利率对通货膨胀率所进行的一对一的调整。

费雪效应是美国经济学家费雪提出的,用来阐述名义利率与真实利率和预期的通货膨胀率之间的关系。

这种关系用费雪方程式表示为:i rπ=+(其中i代表名义利率,r代表真实利率,π代表通货膨胀率)。

由于货币在长期中是中性的,货币增长的变动不会影响真实利率。

由于真实利率不受影响,所以名义利率必然根据通货膨胀的变动进行一对一的调整。

根据费雪方程式,通货膨胀率上升1%引起名义利率上升1%。

3.预算盈余答:预算盈余指预算中存在财政收入大于财政支出的情况。

预算盈余是一种预算不平衡的状态,不过它与预算赤字的不平衡是完全不同的两种状态。

盈余表示财政宽松,赤字表示财政困难。

严格地讲,预算应是平衡的,不仅在计划中是平衡的,而且执行中和执行后也应是平衡的。

但在某些时候,适当地使财政收入的安排大于财政支出是可以的。

这时,就会出现预算盈余。

一般情况下,政府得到的税收收入用T表示,政府用于物品与劳务的支出用G 表示。

如果T大于G,政府的预算盈余就是(T G)。

4.古典总供给曲线答:古典总供给曲线又称为长期总供给曲线。

按照古典学派的说法,在长期当中,价格和货币工资具有伸缩性,因此,经济的就业水平就会处在充分就业的状态上。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曼昆《经济学原理(宏观经济学分册)》(第6版)第34章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对总需求的影响复习笔记跨考网独家整理最全经济学考研真题,经济学考研课后习题解析资料库,您可以在这里查阅历年经济学考研真题,经济学考研课后习题,经济学考研参考书等内容,更有跨考考研历年辅导的经济学学哥学姐的经济学考研经验,从前辈中获得的经验对初学者来说是宝贵的财富,这或许能帮你少走弯路,躲开一些陷阱。

以下内容为跨考网独家整理,如您还需更多考研资料,可选择经济学一对一在线咨询进行咨询。

一、货币政策对总需求的影响1.流动性偏好理论流动性偏好理论(theory of liquidity preference)是凯恩斯的理论,认为利率的调整使货币供给与货币需求平衡。

流动性偏好理论在本质上只是供给与需求的应用,可以解释决定经济中利率的因素。

假设预期的通货膨胀率不变。

这样,名义利率与真实利率的差距是不变的。

真实利率与名义利率同方向变动。

(1)货币供给流动性偏好理论的第一部分是货币供给。

中央银行可以通过公开市场操作、改变法定准备金或贴现率来改变货币供给。

假设经济中的货币供给量固定在美联储所设定的水平上。

所以它不取决于其他经济变量,特别是它不取决于利率。

用一条垂直的供给曲线表示固定的货币供给,如图34-1所示。

图34-1 货币市场的均衡(2)货币需求流动性偏好理论的第二部分是货币需求。

任何一种资产的流动性是指该资产可以转换为经济中的交换媒介的难易程度。

货币是最具流动性的资产。

人们选择持有货币而不持有其他可以提供较高收益率的资产,是因为货币可以用于购买物品与劳务。

虽然许多因素决定货币需求量,但流动性偏好理论强调的一个因素是利率,理由是利率是持有货币的机会成本。

利率上升增加了持有货币的成本,因此货币需求量就减少了。

利率下降减少了持有货币的成本,并增加了货币需求量。

如图34-1所示,货币需求曲线向右下方倾斜。

(3)货币市场的均衡根据流动性偏好理论,存在一种均衡利率,使货币的需求量正好与货币的供给量平衡。

如果利率处于其他水平上,人们就要调整自己的资产组合,从而使利率趋向于均衡利率。

如果利率高于均衡水平,如图34-1中的1r 时。

人们想持有的货币量1d M 小于美联储供给的货币量。

那些超额货币的持有者将试图通过购买有利息的债券或将货币存入有利息的银行账户来抛出这些货币。

由于债券发行者和银行更愿意支付低利率,所以它们对这种超额货币供给的反应就是降低它们所支付的利率。

随着利率的下降,人们变得更愿意持有货币,直至利率降至均衡利率。

此时,人们乐于持有的货币量正好等于美联储供给的货币量。

相反,在利率低于均衡水平,例如在图34-1中的2r 时,人们想要持有的货币量2d M 大于美联储所供给的货币量。

因此,人们试图通过减少他们持有的债券和其他有利息的资产来增加货币持有量。

随着人们减少自己持有的债券量,债券发行者发现,为了吸引购买者他们不得不提供较高的利率。

这样,利率就会上升并趋向于均衡水平。

2.总需求曲线向右下方倾斜现用流动性偏好理论重新解释利率效应和总需求曲线向右下方倾斜。

物价水平是货币需求量的一个决定因素,较高的物价水平增加了利率既定时的货币需求量。

因此,如图34-2(a )所示,物价水平从1P 上升到2P ,使货币需求曲线从1MD 向右移动到2MD 。

这种货币需求的增加使利率从1r 上升为2r ,由于利率是借款的成本,利率上升使物品与劳务的需求量从1Y 减少为2Y 。

如图34-2(b )所示,向右下方倾斜的总需求曲线表示了物价水平和需求量之间的这种负相关关系。

图34-2 货币市场与总需求曲线的斜率可以把对利率效应的这种分析概括为三个步骤:(1)较高的物价水平增加了货币需求;(2)较高的货币需求引起了较高的利率;(3)较高的利率减少了物品与劳务的需求量。

反之亦然。

这种分析的结论是,正如向右下方倾斜的总需求曲线所说明的那样,物价水平和物品与劳务的需求量之间存在负相关关系。

3.货币政策对总需求的影响决策者可以通过货币政策来影响总需求。

假设美联储通过在公开市场操作中购买政府债券来增加货币供给。

如图34-3(a )所示,货币供给的增加使货币供给曲线从1MS 向右移动到2MS 。

由于货币需求曲线没有变,为了使货币供给与货币需求平衡,利率从1r 下降为2r 。

由于利率是借款者的成本,利率下降使物价水平既定时的物品与劳务需求量从1Y 增加到2Y ,因此,在图34-3(b )中,总需求曲线从1AD 向右移动到2AD 。

图34-3 货币供给增加对总需求的影响总之,当美联储增加货币供给时,它降低了利率,增加了既定物价水平时的物品与劳务需求量,使总需求曲线向右移动。

相反,当美联储紧缩货币供给时,它提高了利率,减少了既定物价水平时的物品与劳务需求量,使总需求曲线向左移动。

4.美联储政策中利率目标的作用(1)选择利率目标的原因美联储政策往往把利率而不是货币供给作为美联储的政策工具。

美联储把联邦基金利率作为目标的决策有几个相关的理由:①难以非常准确地衡量货币供给;②货币需求一直在波动。

在任何一种既定的货币供给时,货币需求的波动会引起利率、总需求和产量波动。

③流动性偏好理论说明了一个重要的原理:既可以根据货币供给,也可以根据利率来描述货币政策。

当美联储把利率作为目标时,它就让自己调整货币供给,以便在货币市场均衡时达到那个目标。

(2)利率目标的作用当美联储降低联邦基金利率目标时,美联储的债券交易商购买政府债券,而这种购买增加了货币供给并降低了均衡利率(正如图34-3所示)。

同样,当联邦公开市场委员会提高联邦基金利率目标时,债券交易商就出售政府债券,这种出售减少了货币供给并提高了均衡利率。

因此,旨在扩大总需求的货币政策变动既可以被描述为货币供给增加,也可以被描述为利率降低;旨在紧缩总需求的货币政策变动既可以被描述为货币供给减少,又可以被描述为利率提高。

二、财政政策对总需求的影响财政政策(fisical policy )是指政府决策对政府购买和税收总水平的选择。

政府不仅可以用货币政策影响经济行为,还可以用财政政策影响经济行为。

在短期中财政政策主要影响物品与劳务的总需求。

1.政府购买的变动当决策者改变货币供给或税收水平时,它就通过影响企业或家庭的支出决策间接地使总需求曲线移动。

与此相比,当政府改变其物品与劳务的购买时,它就直接使总需求曲线移动。

2.乘数效应(1)乘数效应的含义乘数效应(multiplier effect)是指当扩张性财政政策增加了收入,从而增加了消费支出时引起的总需求的额外变动。

当消费支出增加时,生产这些消费品的企业会雇用更多工人,并获得更高的利润。

更高的收入和利润又刺激了消费支出,如此循环往复。

因此,当较高需求引起较高收入时,存在一种正的反馈,这种正的反馈又引起了更高的需求。

一旦把所有这些效应加在一起,对物品与劳务需求量的总影响就远远大于最初来自更多政府支出的刺激。

图34-4 乘数效应图34-4说明了乘数效应。

政府购买增加200亿美元最初使总需求曲线从AD向右移动1到AD,正好为200亿美元。

但当消费者的反应是增加自己的支出时,总需求曲线就进一步2向右移动到AD。

这种产生于消费支出反应的乘数效应由于投资对更高水平的需求的反应而3得到了加强。

较高的政府需求刺激了较高的投资品需求。

这种来自于投资需求的正的反馈有时被称为投资加速数。

(2)支出乘数的公式乘数的大小取决于边际消费倾向。

假定边际消费倾向为MPC,则支出乘数为:乘数()=-1/1MPCMPC越大,意味着乘数越大。

乘数的产生是因为更高的收入引起更大的消费支出。

MPC 越大,消费对收入变动的反应越大,因此乘数也越大。

(3)乘数效应的其他应用乘数效应的逻辑并不限于政府购买的变动,它适用于改变GDP任何一个组成部分——消费、投资、政府购买或净出口——支出的任何一个事件。

乘数说明了经济可以把支出变动的影响扩大多少。

消费、投资、政府购买或净出口最初一个较小的变动最终会对总需求产生较大的影响,从而对经济中物品与劳务的生产产生较大的影响。

3.挤出效应(1)挤出效应的含义挤出效应(crowding-out effect)是指当扩张性财政政策引起利率上升,从而减少了投资支出时所引起的总需求的减少。

(2)挤出效应的图示图34-5(a)表示货币市场。

当政府增加物品与劳务的购买时,就会增加生产这些物品与劳务的工人与所有者的收入,由于乘数效应,其他企业的工人和所有者收入也增加。

随着收入增加,家庭计划购买更多的物品与劳务,增加了货币需求,表现在货币需求曲线从MD1向右移动到2MD ,由于美联储并没有改变货币供给,所以垂直的供给曲线保持不变。

为了保持货币供求平衡利率必然从1r 上升为2r 。

图34-5 挤出效应图34-5(b )表示对总需求的影响。

政府购买的最初影响是使总需求曲线从1AD 移动到2AD ,然而,由于利率是借款的成本,利率上升往往减少了物品与劳务的需求量。

这种投资的挤出部分抵消了财政扩张对总需求的影响。

最后,总需求曲线只移动到3AD 。

6.税收变动除了政府购买水平之外,财政政策的另一种重要工具是税收水平。

税收变动的影响因素:(1)税收变动引起的总需求变动的幅度也要受乘数效应和挤出效应的影响。

当政府减税并刺激消费支出时,收入和利润增加,这又进一步刺激了消费支出。

这就是乘数效应。

同时,较高的收入引起较高的货币需求,这又倾向于提高利率。

而较高的利率使借款成本更高,这就减少了投资支出。

这是挤出效应。

根据乘数效应与挤出效应的大小,总需求曲线的移动可以大于或小于引起它的税收变动。

(2)除了乘数效应与挤出效应之外,还有一个重要因素决定税收变动所引起的总需求变动的幅度:家庭对税收变动是持久变动还是暂时变动的感觉。

假设政府宣布减税,在决定从减税中支出多少时,家庭会考虑这种额外的收入会持续多长时间。

如果家庭预期减税是持久的,他们就会认为减税会大大增强他们的经济实力,从而大量增加他们的支出。

在这种情况下,减税将对总需求产生重大影响。

与此相反,如果家庭预期税收变动是暂时的,他们就会认为这不会增加他们多少收入,因而只增加少量支出。

在这种情况下,减税对总需求只有很小的影响。

三、运用政策来稳定经济1.支持积极稳定政策论(1)税收水平是总需求曲线位置的一个决定因素。

当政府提高税收时,总需求将减少,这就会在短期内抑制生产和就业。

如果联邦储备想防止财政政策的这种不利影响,它可以通过增加货币供给来扩大总需求。

货币扩张会降低利率,刺激投资支出,从而扩大总需求。

如果货币政策反应适当,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的共同变动可以使对物品与劳务的总需求不受影响。

以此可以用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来稳定总需求,进而稳定生产和就业。

(2)政府应该对私人经济中的变动做出反应以便稳定总需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