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上册第一、二单元知识清单

合集下载

新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上册全册每课知识点总结

新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上册全册每课知识点总结

新教科版四年级上册科学知识总结第一单元声音第1课时听听声音1. 我们生活在一个充满声音的世界里,鸟语花香。

2. 周围的声音可以分为动物的叫声、自然界的声音、人类生产生活发出的声音。

3. 不同的声音有不同的特点,描述声音的词汇有高低、强弱、悦耳、动听、刺耳、难听、嘈杂等。

4. 声音有高低强弱的变化。

第2课时物体怎样发出声音1. 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2. 物体受到外力作用不一定发出声音,只有让物体振动才能产生声音。

振动停止,声音就会停止。

(例如拉伸橡皮筋,皮筋受力变形,但没发声。

只有拨动橡皮筋,使它振动,才会发声)3. 用击打过的音叉轻轻接触水面,水面会产生波纹,这说明音叉振动了。

4. 音叉是一种发声仪器,用来调试乐器和测试音高,5. 振动是指物体在力的作用下,不断重复地做往返运动。

6. 吹竖笛时,竖笛发出悦耳的声音,是因为竖笛中的空气在振动。

7. 人的发声器官是声带。

当我们发声时,声带变紧,并快速振动,产生声音。

声带越紧,发出的声音越高。

第3课时声音是怎样传播的1. 声音以波的形式传播,当声波遇到物体时,会使物体产生振动,物体振动时也会引起它周围的物质振动,并通过这些物质,把声音从一个地方传播到另外一个地方。

2. 抽出玻璃罩内的空气,我们不能听到闹钟的声音是因为玻璃罩内没有空气,闹钟振动产生的声音无法通过空气传播出来。

3.把耳朵贴在桌子的一端,听到的声音比不贴在桌面上更强。

4.用击打后的音叉轻轻触及水面,水面上会产生波纹,将音叉浸入水中,音叉能发出声音,是因为音叉还在振动,而且引起它周围的水也在振动。

5.声音的传播需要一定的条件,声音在固体、液体、气体中都能传播。

但是在不同物体中传播的情况是不样的。

固体传声的本领最强,气体传声的本领最弱。

6.空气是传播声音的重要物质,声音在真空中不能传播。

所以在月球上,由于没有空气,两个人即使相隔不远,也不能互相通话,听不到声音,必须要使用电子通信设备。

7.“土电话"是通过拉紧的棉线传播声音的。

新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上册全册每单元知识总结

新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上册全册每单元知识总结

新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上册全册每单元知识
总结
第一单元:万物有声
- 研究了声音的产生及传播方式
- 了解了不同物体发出的声音的特点和原因
- 研究了声音的强弱、高低和长短
第二单元:风车的秘密
- 了解了风车的结构和原理
- 研究了风的产生和特点
- 探索了风对物体的影响
第三单元:水的变化
- 研究了水的存在形式和变化
- 了解了蒸发、凝固和溶解的过程及原理
- 探索了水分在生活中的应用
第四单元:天空中的云
- 了解了云的形成和类型
- 研究了云的颜色和高度与天气的关系- 探索了云对天空的美化作用
第五单元:植物的种子
- 掌握了种子的结构和特点
- 研究了种子的传播方式
- 了解了植物种子的生长过程
第六单元:动物的本领
- 了解了不同动物的特点和本领
- 研究了动物的行走和飞行方式
- 探索了动物的行为性和适应环境的能力
第七单元:玩水的乐趣
- 研究了水的特性和利用方式
- 了解了水在生活中的重要性
- 探索了水的运动和游戏
第八单元:日常的测量
- 掌握了长度、容量和质量的测量方法- 研究了不同物体的测量技巧
- 了解了测量在生活中的应用
第九单元:地理生活
- 了解了四季变化的原因和特点
- 研究了地理环境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探索了地理要素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第十单元:健康与食物
- 掌握了健康的定义和重要性
- 研究了不同食物对健康的影响
- 了解了均衡饮食的概念和方法
以上是新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上册全册每单元的知识总结。

希望能对您的学习有所帮助!。

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上册各单元知识点

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上册各单元知识点

第一单元植物的生长变化1.绿色开花植物一般是用种子繁殖后代的。

2.播种前,挑选那些饱满、没有受过损伤的种子的过程叫选种。

3.种子萌发先长根,再长茎、叶,根总是向下生长的,根的生长速度很快。

4.植物的根能够吸收水分和矿物质,还能将植物固定在土壤中。

5.植物的绿叶可以制造植物生长所需要的养料,植物生长所需的养料是由植物绿色的叶依靠太阳提供的能量,利用水和二氧化碳制成的。

6.绿色开花植物如凤仙花的身体由根、茎、叶、花、果实、种子六个部分组成。

7.植物的生长过程中需要阳光、温度、土壤和适宜的水分等条件。

8.植物的茎具有支撑植物和运输水分和养料的作用。

能从下到上将根吸收的水分和矿物质运输到植物的各个部分;从上到下将植物制造的养料运输到植物的各个部分。

第二单元动物的生命周期1.鸡、青蛙、鱼、乌龟等动物都产卵,卵是动物生命的开始。

2.蚕卵的孵化需要适宜的温度和湿度。

在放蚕卵的盒子上要扎些不孔,因为蚕卵需要呼吸。

3.蚕宝宝最爱吃的食物是桑叶,蚕能吐丝结茧,蚕宝宝的生长过程中,要经过四次蜕皮,蚕和蝴蝶等昆虫的一生要经过卵、幼虫、蛹、成虫四个时期,蚕蛹被茧包裹,茧能起到保护蛹的作用。

蚕蛹经过10-15天,会变成蚕蛾,蚕蛾是蚕的成虫,分雌蛾和雄蛾。

雌蛾和雄蛾交配后,雌蛾产卵繁殖后代。

4.养蚕、抽取蚕丝,是我国的伟大发明之一。

远在4000多年以前,我国劳动人民就开始养蚕,利用蚕丝织成华丽的丝绸和各种丝织品,并远销国外。

5.蚕的一生是不断生长变化的,要经历蚕卵、蚕、蛹、蚕蛾四个不同形态的变化阶段。

6.蚕的身体分为头、胸、腹三部分,胸部有三对足。

蚕长到一定阶段会长出新皮,换下旧皮,这叫蜕皮。

7.蚕的一生会经历出生、生长发育、繁殖、死亡四个阶段,这一过程称为蚕的生命周期,一般大约为56天;自然界中的动物都有生命周期,也都要经历出生、生长发育、繁殖、死亡四个阶段;人也要经历出生、生长发育、繁殖、死亡四个阶段;人和动物一样也具有生命周期。

新版四年级科学上册知识点归纳

新版四年级科学上册知识点归纳

新版四年级《科学》上册知识点归纳第一单元《动物大家族》第一课《给动物分类》1、生物学家根据动物是否有脊椎,将它们分为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

2.脊椎的特点:脊椎是一节一节的,是连起来的,不是分开的。

3、脊椎的作用:脊椎是人的中轴骨骼,是身体的支撑,有负重、减震、保护和运动等功能。

动物脊椎的主要作用是(支撑身体),还能(支持运动)、(保护内部器官)。

4、脊椎动物——丹顶鹤、孔雀、小丑鱼、长颈鹿、海豚、猫、大象等无脊椎动物——蚂蚁、蜗牛等5、我国自然环境多样,动物资源丰富,是世界上拥有野生动物种类最多的国家之一。

其中闻名世界的珍稀动物有几百种,如大熊猫、金丝猴、东北虎、扬子鳄、鹦鹉螺、宽尾凤蝶、朱鹮等等第二课《鱼类》1.鱼类的共同点是(大部分身体表面有鳞片(用鳃呼吸)(靠鳍运动)(终身生活在水中)。

它们是最古老的(脊椎动物)2、鳍和鳃是鱼类的重要器官,有鳍和鳃是鱼类区别于其他动物的本质特征。

3.(鳃)是鱼类的主要呼吸器官。

4.(鳍)是鱼类用来游动和维持身体平衡的重要器官。

5、海鳗、鳐、河豚也属于鱼类6、鱼鳍分为背鳍、胸鳍、腹鳍、臀鳍、尾鳍7、鱼的各鳍的作用:尾鳍:决定运动方向,产生前进动力;胸鳍:起平衡和转换方向的作用;背鳍和腹鳍:起平衡作用;臀鳍:协调其他各鳍的作用。

8、鱼的身体分为头、躯干、尾三部分9.鱼在游动时,尾鳍起主要作用,胸鳍配合完成。

鱼鳍各有分工,而且相互协作。

第三课《鸟类》1.鸟的共同点:(1)身体表面有羽毛(2)有翅膀;(3)恒温动物;(4)卵生;(5)是脊椎动物。

2.鸟类的羽毛主要分为(正羽)(绒羽)。

鸽子的正羽具有(中空)、(防水)等特点,羽具有(密生)(细小而柔软)等特点这些特点,对鸽子起到(易于飞翔)、(护体)、(保温)等作用。

4.鸟类的喙、足形态各异,这都与它们的(生活环境)和(觅食特性)的不同有着密切的关系。

第四课《哺乳类》1、哺乳动物的共同点:(1)身体表面有毛;(2)是恒温动物;(3)胎生;(4)哺乳;(5)用肺呼吸;(6)是脊椎动物等等。

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上册1-4单元知识点整理

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上册1-4单元知识点整理

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上册1-4单元知识点整理
第一单元《天气》
1-1.我们每天都能感觉到天气带来的变化,天气影响着地球上的一切生物。

1-1.天气是指我们居住的地区,在某个时间的大气状况。

1-1.我们可以通过云量、降水量、气温、风向和风速等天气特征来描述天气。

(温度、风向和风速、降水、云量是天气观察中的重要数据)
1-2.记录每天各种天气现象的表格叫做天气日历。

1-2.在我们的天气日历中,一般要记录日期和时间、云量、降水情况,气温、风向和风速。

如果有云,还要记录云的类型。

1-2.观察天气应该在每天的同一时间、同一地点。

1-3.使用温度计时,要等到温度计里的液柱停止上升或下降后,才能读数。

1-3.气温是指室外阴凉通风地方的温度,这个地方的温度才能反映当地的气温。

1-3.测量气温时应该选择室外阴凉、通风的地方。

每天同一时间、同一地点来测量1-4.风可以通过自然界中的事物来感知,可以用风向和风速来描述。

1-4.风向是指风吹来的方向。

风向可以用风向标来测量,风向标箭头所指的方向就是风向。

我们一般用8个方位来描述风向。

1-4.风的速度是以风每秒行进多少米来计算的。

风速仪是测量风速的仪器。

气象学家把风速记为13个等级。

在我们的天气日历中可以用简化的风速等级来划分风速。

1-5.降水是天气的一个基本特征,测量记录降水量的单位是毫米。

1-5.降水的形式很多,常见的有雨、雪、冰雹等。

科学四年级上册单元知识点归纳(全册)

科学四年级上册单元知识点归纳(全册)

科学四年级上册单元知识点归纳(全册)
第一单元:科学的探究方式
本单元让学生研究科学的探究方式及如何观察对象,并通过实验探究物质的性质,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第二单元:新陈代谢
本单元让学生了解营养和新陈代谢的关系,研究不同营养物质的功能和来源,明白各种食物对人体的影响。

第三单元:环境恶化与环境保护
本单元使学生认识环境问题对人类生存的威胁,并理解环境恶化的原因,研究环境保护知识,探讨如何保护环境。

第四单元:日常生活中的电
本单元为学生提供电的相关知识,让学生了解日常生活中电的应用,探究电的性质和使用方法。

第五单元:物质的三态变化
本单元让学生探究物质存在的三个状态和状态间的转化关系,并研究物质的性质和特征,为下一单元的研究打下基础。

第六单元:实际中的浮力和空气压力
本单元让学生研究浮力和空气压力的概念与作用,了解浮力和空气压力在生活和工作中的应用。

第七单元:光的传播和防护
本单元以日常生活为背景,让学生了解光的传播规律和光的防护知识,做到科学防护,安全生活。

第八单元:关爱眼睛,科学用眼
本单元主要针对学生日常生活中的用眼问题,让学生了解视觉疲劳的危害和预防方法,树立科学用眼观念,保护视力。

这八个单元是本学期科学课程的重点内容,通过这些学习,学生将对科学有更全面的了解,为日后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2020新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上册全册知识点清单考点总结

2020新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上册全册知识点清单考点总结

2020新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上册全册知识点清单考点总结教科版四年级上册科学知识总结第一单元声音第1课时听听声音1.我们生活在一个充满声音的世界里,鸟语花香。

2.周围的声音可以分为动物的叫声、自然界的声音、人类生产生活发出的声音。

3.不同的声音有不同的特点,描述声音的词汇有高低、强弱、悦耳、动听、刺耳、难听、嘈杂等。

4.声音有高低强弱的变化。

第2课时物体怎样发出声音1.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2.物体受到外力作用不一定发出声音,只有让物体振动才能产生声音。

振动停止,声音就会停止。

(例如拉伸橡皮筋,皮筋受力变形,但没发声。

只有拨动橡皮筋,使它振动,才会发声)3.用击打过的音叉轻轻接触水面,水面会产生波纹,这说明音叉振动了。

4.音叉是一种发声仪器,用来调试乐器和测试音高,5.振动是指物体在力的作用下,不断重复地做往返运动。

6.吹竖笛时,竖笛发出悦耳的声音,是因为竖笛中的空气在振动。

7.人的发声器官是声带。

当我们发声时,声带变紧,并快速振动,产生声音。

声带越紧,发出的声音越高。

第3课时声音是怎样传播的1.声音以波的形式传播,当声波遇到物体时,会使物体产生振动,物体振动时也会引起它周围的物质振动,并通过这些物质,把声音从一个地方传播到另外一个地方。

2.抽出玻璃罩内的空气,我们不能听到闹钟的声音是因为玻璃罩内没有空气,闹钟振动产生的声音无法通过空气传播出来。

3.把耳朵贴在桌子的一端,听到的声音比不贴在桌面上更强。

4.用击打后的音叉轻轻触及水面,水面上会产生波纹,将音叉浸入水中,音叉能发出声音,是因为音叉还在振动,而且引起它周围的水也在振动。

5.声音的传播需要一定的条件,声音在固体、液体、气体中都能传播。

但是在不同物体中传播的情况是不样的。

固体传声的本领最强,气体传声的本领最弱。

6.空气是传播声音的重要物质,声音在真空中不能传播。

所以在月球上,由于没有空气,两个人即使相隔不远,也不能互相通话,听不到声音,必须要使用电子通信设备。

新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上册单元知识点

新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上册单元知识点

新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上册第一单元知识点一、天气1、天气(总是)在发生变化,它影响着我们的(活动),也影响着地球上所有(生物)。

2、(云量)、(降水量)、(气温)、(风向和风速)是天气的重要特征,是天气中观察的重要数据。

风可以通过(自然界中事物的变化)来感知,可以用(风向和风速)来描述。

3、(天气日历)是记录每天各种天气现象的表格,可以使用一些天气符号来记录(云量)、(降水量)、(风向和风速)等。

4、气温是指(室外阴凉、通风地方的温度),每天应选择(同一)时间来测量气温。

测量气温要选择(室外阴凉、通风)的地方。

通常情况下,一天中(午后2点)的气温最高。

5、风向是指风(风吹来)的方向。

判断风向需要用“从”或者“由”来判断。

从北向南吹来的是(北风),由西南向东北吹来的是(西南风)。

当红旗飘向东南时,吹的是(西北风)。

6、风向可以用(风向标)来测量。

风向标的箭头指向风(吹来)的方向。

如指向标的箭头指向西北,就是(西北)风。

7、我们可以用8个方位来描述风向,分别是(东、东南、南、西南、西、西北、北、东北)。

8、风的速度是以(风每秒行进多少米)来计算的。

(风速仪)是测量风速的仪器。

气象学家把风速记为(13)个等级。

9、(降水)是天气的一个基本特征,也是天气日历中的重要数据。

降水的形式很多,常见的有(雨、雪、冰雹)等。

10、(雨量器)是测量降水量多少的装置。

气象学家根据一天(24小时)的降水量确定下雨等级。

如小于(10毫米)是小雨,10~25毫米是(中雨),25~50毫米是(大雨),50~100毫米是(暴雨),100~200毫米是(大暴雨),大于200毫米是(特大暴雨)。

11、天空中漂浮的云实际上是由千千万万的(小水滴)或(冰晶)组成的。

通常把云分成(积云)、(层云)、(卷云)三类。

靠近地球表面形成的扁平状云是(层云),层云通常是(灰色)的。

高于层云,看上去像棉花堆一样的云叫(积云),纤细的羽状云是(卷云)。

12、在天气日历中,我们已经使用了(晴天)、(多云)、(阴天)等来描述和记录云量的观察。

(新教材)教科版四年级上册科学第一二单元知识点梳理

(新教材)教科版四年级上册科学第一二单元知识点梳理

教科版(新教材)四年级上册小学科学第一单元基础知识梳理1听听声音1.风声、雨声、雷声等是自然界的声音。

2.歌声、读书声、机器的轰鸣声等是人类生产生活发出的声音。

3.狗叫声、猫叫声、马的嘶鸣声等是动物的叫声。

4.乐曲中音符“1“2”“3”按声音由高到低的排序是“3”“2“1”。

5.音叉是一种发声仪器,用来调试乐器和测试音高。

音叉上有字母和数字,字母代表的是音调,数字代表的是音叉每秒钟振动的次数。

6.我们常用高、低、强、弱、悦耳、刺耳来描述声音。

例如,雷声比较强,雨声比较弱;小孩的声音比较高,成年人的声音比较低;鸟叫声比较悦耳,机器的轰鸣声比较刺耳。

2声音是怎样产生的1.拉伸皮筋、按压皮筋、用手揉搓皮筋,皮筋没有振动,不能发出声音。

2.轻轻弹拨皮筋、横向拉动皮筋,皮筋振动,能发出声音。

3.声音是由物体振动而产生的。

4.用手轻轻触摸正在发声的钢尺、鼓面、音又等物体,会感觉到物体在振动。

5.吹竖笛的时候是空气在振动。

6.我们能够发出声音,主要依赖喉咙里的声带。

声带越紧,发出的声音越高。

发声时,我们把手轻轻地放在喉结处,就能感觉到声带的振动。

3声音是怎样传播的1.只要鼓声足够大,我们在教室的任何一个位置都会听到,这说明声音是向四面八方传播的。

2.抽出玻璃罩内的空气,玻璃罩内闹钟的声音逐渐减弱,最终听不到了。

这说明空气能传播声音,真空不能传播声音。

3.把耳朵贴在桌面上听到的抓挠桌面的声音更清晰,说明桌面能传播声音。

4.将击打后的音又浸入水中,我们能听到音叉发出的声音,说明水能传播声音。

5.物体在振动时也会引起它周围物质的振动,并通过这些物质把声音从一个地方传播到另外一个地方。

6.声音可以在气体、液体、固体中传播,真空不能传播声音。

7.声音在固体、液体、气体中的传播速度不同,通常固体> 液体>气体。

8.做“土电话”时,要将线绳绷紧。

“土电话”说明线绳可以传播声音。

4我们是怎样听到声音的1.人的耳朵由外耳、中耳和内耳三部分构成。

新教科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知识点清单复习资料

新教科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知识点清单复习资料

新版小学科学四上复习资料第一单元声音1-1声音有高、低、强、弱之分。

1-1有的声音听上去悦耳,有的听上去刺耳。

1-2一个物体在力的作用下,不断重复地做往返运动,这种运动称为振动。

1-2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物体受到外力作用不一定发出声音,只有让它振动才行。

如果停止振动发声就会马上停止。

)1-2 拨动钢尺、击鼓、敲击音义、吹竖笛都会使物体产生振动而发出声音。

1-2我们的喉咙里有一个能够发出声音、控制声音的器官是声带。

1-2发声时,声带变紧,快速振动,声带越紧,发出的声音越高。

1-3声音可以向四面八方传播。

1-3用击打过的音义轻轻接触水面,水面会产生波纹,这说明音叉振动了。

1-3声音以波的形式传播,声波遇到物体时,会使物体产生报动,声音就是这样通过各种物质。

从一个地方传播到另外一个地方的。

1-3物体在振动时也会引起它周围物质的振动,并通过这些物质把声音从一个地方传播到另一个地方。

1-3声音在不同物体中传播的情况是不一样的。

传播速度:铝箔尺>木尺>尼龙线>棉线1-3空气是传播声音的重要物质,在真空的环境中不能传播声音。

1-3在月球上,由于没有空气,即没有可以传播振动的物质,两个人即使相隔不远,也听不到到声音、不能互相通话,必须要使用无线电设备。

1-3声音在固体、液体、气体的传播速度固体>液体>气体。

1-3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为340米/秒。

1-4我们的耳朵可分为外耳、中耳、内耳。

我们怎样听到声音:外界声音→耳廓→外耳道鼓膜→听小骨→耳蜗→听觉神经→大脑1-4人的外耳就像一个隧道,声音通过这个隧道到达听钟鼓膜。

鼓膜很薄很有弹性,即使是很轻的声音,它都会产生振动。

14外耳由耳廓和外耳道构成,中耳由鼓膜和听小骨构成,内耳由耳蜗组成,耳蜗与听觉神经相连。

1-4耳廓的作用:收集声波;鼓膜:将声波转化为振动;耳蜗:将振动转化为信号。

1-4物体的振动带动了周围空气的振动,空气的振动又引起鼓膜的振动。

听小骨把振动传达到内耳,并刺激听觉神经,产生信号。

新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上册知识点

新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上册知识点

新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上册知识点第一单元“天气”知识点1、降水的形式很多,常见的有(雨、雪、冰雹)等。

2、动植物也能预报天气,如:(1)松果在干燥晴朗的日子鳞片会打开,相反,如果松果的鳞片紧闭,则表示即将下雨。

(2)蜻蜓要下雨时会低飞。

(3)蚂蚁要下雨时会搬家。

3、风向是指风(风吹来)的方向。

4、空气质量预报分为5级;舒适度指数预报分为7级;紫外线强度分为5级。

5、(雨量器)是测量降水量多少的装置。

气象学家根据一天(24小时)的降水量确定下雨等级。

如小于(10毫米)是小雨,10~25毫米是(中雨),25~50毫米是(大雨),50~100毫米是(暴雨),100~200毫米是(大暴雨),大于200毫米是(特大暴雨)。

6、(云量)、(降水量)、(气温)、(风向和风速)是天气的重要特征,是天气观察的重要数据。

7、云实际上是由千千万万的(小水滴)或(冰晶)组成的。

通常把云分成(积云)、(层云)、(卷云)三类。

靠近地球表面形成的扁平状云是(层云),层云通常是(灰色)的。

高于层云,看上去像棉花堆一样的云叫(积云),(积云)通常与晴好天气相联系。

纤细的羽状云是(卷云)。

8、天气总是在(发生变化),它影响着我们的(活动),也影响着地球上所有生物。

9、我们用8个方位来描述风向,分别是(东、东南、南、西南、西、西北、北、东北)。

10、(天气日历)是记录每天各种天气现象的表格。

天气日历中一般要记录(日期和时间)(云量和降水量)(风向和风速)。

11、风向可以用(风向标)来测量。

风向标的(箭头)指向风吹来的方向。

如指向标的箭头指向西北,就是(西北)风。

12、气温是指(室外阴凉、通风地方的温度),每天应选择(同一)时间来测量气温。

通常情况下,一天中(午后2点)的气温最高。

13、风的速度是以(风每秒行进多少米)来计算的。

(风速仪)是测量风速的仪器。

气象学家把风速记为(13)个等级。

14、在天气日历中,我们已经使用了(晴天)、(多云)、(阴天)等来描述和记录云量的观察。

新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上册全册每课知识点总结

新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上册全册每课知识点总结

新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上册全册每课知识点总结科版四年级上册科学知识总结第一单元声音第1课时听听声音我们生活在一个充满声音的世界里,听到鸟鸣、花香等各种声音。

周围的声音可以分为动物的叫声、自然界的声音、人类生产生活发出的声音。

不同的声音有不同的特点,描述声音的词汇有高低、强弱、悦耳、动听、刺耳、难听、嘈杂等。

声音有高低强弱的变化。

第2课时物体怎样发出声音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物体受到外力作用不一定发出声音,只有让物体振动才能产生声音。

振动停止,声音也会停止。

例如,拉伸橡皮筋,皮筋受力变形,但没发声。

只有拨动橡皮筋,使它振动,才会发声。

用击打过的音叉轻轻接触水面,水面会产生波纹,这说明音叉振动了。

音叉是一种发声仪器,用来调试乐器和测试音高。

振动是指物体在力的作用下,不断重复地做往返运动。

吹竖笛时,竖笛发出悦耳的声音,是因为竖笛中的空气在振动。

人的发声器官是声带。

当我们发声时,声带变紧,并快速振动,产生声音。

声带越紧,发出的声音越高。

第3课时声音是怎样传播的声音以波的形式传播,当声波遇到物体时,会使物体产生振动,物体振动时也会引起它周围的物质振动,并通过这些物质,把声音从一个地方传播到另外一个地方。

抽出玻璃罩内的空气,我们不能听到闹钟的声音是因为玻璃罩内没有空气,闹钟振动产生的声音无法通过空气传播出来。

把耳朵贴在桌子的一端,听到的声音比不贴在桌面上更强。

用击打后的音叉轻轻触及水面,水面上会产生波纹,将音叉浸入水中,音叉能发出声音,是因为音叉还在振动,而且引起它周围的水也在振动。

声音的传播需要一定的条件,声音在固体、液体、气体中都能传播。

但是在不同物体中传播的情况是不一样的。

固体传声的本领最强,气体传声的本领最弱。

空气是传播声音的重要物质,声音在真空中不能传播。

所以在月球上,由于没有空气,两个人即使相隔不远,也不能互相通话,听不到声音,必须要使用电子通信设备。

“土电话”是通过拉紧的棉线传播声音的。

声音的传播方向是四面八方的。

新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上册一至四单元复习知识点归纳总结

新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上册一至四单元复习知识点归纳总结

所谓的光辉岁月,并不是以后,闪耀的日子,而是无人问津时,你对梦想的偏执。

同是寒窗苦读,怎愿甘拜下风! 1 第一单元 1、天气是指我们(居住的地区),在某个时间的(大气状况)。

天气总是在(发生变化),它影响着我们的(活动),也影响着地球上所有生物。

2、(云量)、(降水量)、(气温)、(风向和风速)是天气的重要特征,是天气观察的重要数据。

3、(天气日历)是记录每天各种天气现象的表格。

天气日历中一般要记录(日期和时间)(气温)(云量和降水量)(风向和风速)。

4、气温是指(室外阴凉、通风地方的温度){或(背阴处)},每天应选择(同一)时间来测量气温。

通常情况下,一天中(午后2点[即14时])的气温最高。

5、风向是指风(风吹来)的方向。

6、风向可以用(风向标)来测量。

风向标的(箭头)指向风吹来的方向。

如指向标的箭头指向西北,就是(西北)风。

7、我们可以用8个方位来描述风向,分别是(东、东南、南、西南、西、西北、北、东北)。

8、风的速度是以(风每秒行进多少米)来计算的。

(风速仪)是测量风速的仪器。

气象学家把风速记为(13)个等级(即0—12级)。

简化的风速为3个等级(即0—2级)。

9、降水的形式很多,常见的有(雨、雪、冰雹、雾)等。

10、(雨量器)是测量降水量多少的装置。

气象学家根据一天(24小时)的降水量确定下雨等级。

如小于(10毫米)是小雨,10~25毫米是(中雨),25~50毫米是(大雨),50~100毫米是(暴雨),100~200毫米是(大暴雨),大于200毫米是(特大暴雨)。

11、云实际上是由千千万万的(小水滴)或(冰晶)组成的。

通常把云分成(积云)、(层云)、(卷云)三类。

靠近地球表面形成的扁平状云是(层云),层云通常是(灰色)的。

层云变厚,就是雨层云,将会出现毛毛雨、大雨或雪。

高于层云,看上去像棉花堆一样的云叫(积云),(积云)通常与晴好天气相联系。

积云发展成积雨云,形成雷阵雨。

纤细的羽状云是(卷云),卷云是由微小的(冰晶)组成。

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上册-知识整理-第一至四单元

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上册-知识整理-第一至四单元

教科版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天气》知识整理第一课《我们关心天气》1、天气(总是在不断地)变化着,它影响着我们的(活动),也影响着地球上所有的(生物)。

2、天气是指我们居住的地区,在某个(时间)的(大气状况)。

3、科学家通过研究大气、云、风和各种形式的降水---雨、雪、冰雹、雾等可以预测未来一段时间的天气变化,一些探测仪器和卫星技术能够帮助科学家更准确地。

第二课《天气日历》4、(天气日历)是记录每天各种天气现象的表格。

在我们的天气日历中,一般要记录(日期和时间)、(云量和降水情况)、(风速和风向)等。

在天气日历中我们还可以使用一些天气符号来记录云量、降水量、风速和风向。

5、我们每天都能感觉到天气带来的变化,通过(云量)、(降水量)、(气温)、(风向和风速)等天气特征来描述天气。

6、观察天气应该在每天的同一(时间),同一(地点)。

7、一个月的天气变化(不能代表)这一年的气候特点。

第三课《温度与气温》1.温度对天气的影响很大,是天气日历中很重要的记录数据。

通过观察和测量我们周围大气的温度,就可以知道当地的气温了。

2.测量气温时应该选择(室外阴凉、通风)的地方,这个地方的温度才能反映当地的气温。

每天要在(同一时间、同一地点)来测量。

3、通常情况下,一天中(下午2时)的气温最高,凌晨和(日出前后)气温最低。

4、我们可以利用(温度折线图)来观察温度在一天当中的变化情况。

5、使用温度计时,要等到温度计里的液柱(稳定)后才能读数。

视线要与液柱(顶端)齐平。

第四课《风向和风速》1、风可以通过(自然界中事物的变化)来感知,可以用(风向)和(风速)来描述。

2、风向是指风(吹来)的方向。

由北向南吹来的是(北风),由西南向东北吹来的是(西南风)。

当红旗飘向东南时,吹的是(西北风)。

3、风向可以用(风向标)来测量。

风向标的箭头指向风(吹来)的方向。

如风向标的箭头指向西北,就是(西北)风。

用红领巾来判断风向,红领巾向西北方向飘,那么风向是(东南)风。

四年级科学上册知识点整理(科教版)

四年级科学上册知识点整理(科教版)

四年级科学上册知识点整理(科教版)四年级科学上册第一单元知识清单(科教版)《声音》第一课、《听听声音》1.我们周围的声音丰富多彩,有来自动物、自然界、人类的生产生活发出的声音。

2.声音有高低、强弱之分。

3.有些声音比较悦耳,如鸟叫声;有些声音比较刺耳,比如汽车喇叭声。

第二课、《声音是怎样产生的》1、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振动:在力的作用下,不断重复地做往复作用)2、如果停止振动声音就会停止。

3、吹竖笛是空气振动发出声音。

4、我们说话是由声带振动产生的。

把手放在喉咙处,能感受到声音的振动。

第三课、《声音是怎样传播的》1、声音可以在气体、液体、固体中传播,声音的传播离不开物质。

2、声音在不同物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固体>液体>气体。

3、不断抽出玻璃罩中的空气,玻璃罩里的电铃发出的声音会越来越轻。

4、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宇航员在太空中需要借助电子通信设备。

5、声音是以波的形式传播的。

6、物体在振动时会引起它周围物质的振动,并通过这些物质把声音从一个地方流传到另一个地方。

7、我们制作的“土电话”,声音主要通过棉线传播。

第四课、我们是如何听到声音的1、我们的耳朵可以分为外耳、中耳、内耳三部分。

2、鼓膜很薄,即使很轻微的声音,都会产生振动。

强弱分歧的声音,声音强则引起鼓膜振动幅度大。

3、耳朵的结构及作用:4、物体的振动带动了周围空气的振动,空气的振动又引起鼓膜的振动。

听小骨将振动传达到内耳,并刺激听觉神经,产生信号。

第五课、《声音的强与弱》1、声音的强弱可以用音量描述。

2、音量的大小与物体振动的幅度有关。

振动幅度越大,声音越强;振动幅度越小,声音越弱。

3、用不同的力(拨动钢尺、拨动橡皮筋和敲击鼓面),都可以说明振动幅度和声音的强弱的关系。

第六课、《声音的高于低》1、声音的高低可以用音高描述。

2、声音的高低与物体振动的快慢有关。

物体振动越快,发出的声音越高;物体振动越慢,收回的声音越低。

3、改变尺子伸出桌面的长度,尺子振动时发出的音高会改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0科教版四年级上科学知识清单第一单元第1课听听声音1.风声、雨声、雷声等是自然界的声音。

2.歌声、读书声、机器的轰鸣声等是人类生产生活发出的声音。

3.狗叫声、猫叫声、马的嘶鸣声等是动物的叫声。

4.乐曲中音符1、2、3按声音由高到低的排序是3、2、1。

5.音叉是一种发声仪器,用来调试乐器和测试音高。

音叉上有字母和数字,字母代表的是音调,数字代表的是音叉每秒钟振动的次数。

6.我们常用高、低、强、弱、悦耳、刺耳来描述声音。

例如,雷声比较强,雨声比较弱;小孩的声音比较高,成年人的声音比较低;鸟叫声比较悦耳,机器的轰鸣声比较刺耳。

第2课声音是怎样产生的1.拉伸皮筋、按压皮筋、用手揉搓皮筋,皮筋没有振动,不能发出声音。

2.轻轻弹拨皮筋、横向拉动皮筋,皮筋振动,能发出声音。

3.声音是由物体振动而产生的。

4.用手轻轻触摸正在发声的钢尺、鼓面、音又等物体,会感觉到物体在振动。

5.吹竖笛的时候是空气在振动。

6.我们能够发出声音,主要依赖喉咙里的声带。

声带越紧,发出的声音越高。

发声时,我们把手轻轻地放在喉结处,就能感觉到声带的振动。

第3课声音是怎样传播的1.只要鼓声足够大,我们在教室的任何一个位置都会听到,这说明声音是向四面八方传播的。

2.抽出玻璃罩内的空气,玻璃罩内闹钟的声音逐渐减弱,最终听不到了。

这说明空气能传播声音,真空不能传播声音。

3.把耳朵贴在桌面上听到的抓挠桌面的声音更清晰,说明桌面能传播声音。

4.将击打后的音又浸入水中,我们能听到音叉发出的声音,说明水能传播声音。

5.声音以波的形式传播,当声波遇到物体时,会使物体产生振动。

6.物体在振动时也会引起它周围物质的振动,并通过这些物质把声音从一个地方传播到另外一个地方。

7.声音可以在气体、液体、固体中传播,真空不能传播声音。

8.声音在固体、液体、气体中的传播速度不同,通常固体<液体<气体。

9.做“土电话”时,要将线绳绷紧。

“土电话”说明线绳可以传播声音。

第4课我们是怎样听到声音的1.人的耳朵由外耳、中耳和内耳三部分构成。

外耳包括耳郭和外耳道。

中耳包括听小骨和鼓膜。

内耳包括耳蜗和听觉神经。

外耳的作用:收集并传递声波(集音)。

中耳的作用:产生并传递振动(传音)。

内耳的作用:产生信号并传递给大脑(感音)。

2.耳郭的作用是收集声波。

我们可以用纸喇叭模拟耳郭,用纸喇叭听到的声音会更清晰、响亮。

3.鼓膜的作用是产生振动。

它的特点是很薄而且有弹性,我们可以用气球皮模拟鼓膜。

4.我们如何听到声音:物体振动→空气振动→鼓胶振动→听小骨将振动传到内耳→听觉神经一→大脑。

5.听诊器上的头可以感受振动;听诊器上的胶管相当于外耳道,可以更好地传递声音。

第5课声音的强与弱1.在日常生活中,我们通常把声音的轻重不同称为声音的强弱。

声音的强弱可以用音量来描述。

2.声音的高低和物体振动的幅度有关:物体振动的幅度越大,声音越强;物体振动的幅度越小,声音越弱。

3.我们用不同的力量敲击鼓面时,可以研究声音强弱与振动的幅度之间的关系。

在鼓面上放一些豆子或纸屑的目的是更清楚地观察到鼓面的振动情况。

4.悬挂一个轻小的球靠近音叉,可以更清楚地看到音叉振动的幅度的变化。

小球被弹得越远,说明音叉振动的幅度越大;小球被弹得越近,说明音叉振动的幅度越小。

第6课声音的高与低1.声音的高低可以用音高来描述。

2.声音的高低和物体振动的快慢有关:物体振动得越快,发出的声音就越高;物体振动得越慢,发出的声音就越低。

3.我们可以用不断地改变钢尺伸出桌面的长度并用同样大小的力拨动钢尺的方法来研究声音的高低和物体振动快慢的关系。

尺子伸出桌面越长,尺子振动得越慢,发出的声音越低;尺子伸出桌面越短,尺子振动得越快,发出的声音越高。

4.做实验时,每次实验要重复3次,这样可以避免偶然性,使实验结果更准确。

5.声音的高低和发声体的长度有关。

比较粗细相同、长短不同的铁钉,铁钉的长度越长,振动越慢,声音越低;长度越短,振动越快,声音越高。

6.声音的高低和发声体的粗细有关。

比较长度相同、粗细不同的铁管,铁管越粗,振动越慢,声音越低;铁管越细,振动越快,声音越高。

第7课让弦发出高低不同的声音1.靠弦的振动发出高低不同的声音的乐器有二胡、小提琴、吉他、古筝等。

2.弦的音高和弦振动部分的长度、弦的松紧程度、弦的粗细有关。

3.手指在一根琴弦上移动,改变弦振动部分的长度,弦振动的部分越长,弦发出的声音越低;弦振动的部分越短,弦发出的声音越高。

4.调节一根琴弦的松紧程度,弦越松,发出的声音越低;弦越紧,发出的声音越高。

5.通常琴弦的粗细是不同的,手指在多根弦上连续移动时,弦越粗,发出的声音越低;弦越细,发出的声音越高。

第8课制作我的小乐器1.像排箫、笛子、小号等乐器是靠空气振动发声的。

2.水瓶琴的制作:选择七个相同的瓶子,装入不同高度的水,便制成了一个水瓶琴。

3.敲击水瓶琴时,发声的是瓶子和里面的水,瓶子都是相同的,所以音高的差别主要由水决定,水越多,发出的声音越低;水越少,发出的声音越高。

4.吹水瓶琴时,发声的是瓶子里面的空气柱,所以水越多,空气柱越短,发出的声音越高;水越少,空气柱越长,发出的声音越低。

5.像鼓、锣等乐器是靠乐器本身的振动发声的。

第二单元第1课感受我们的呼吸1.参与呼吸的器官有鼻腔(或口腔)、气管、支气管、肺。

肺是进行气体交换的器官。

2.吸气,是含有氧气的空气由鼻腔或口腔进入气管,再进入肺的过程。

此时胸腔扩张,腹部收缩。

吸气:鼻腔或口腔→气管→支气管一肺。

3.呼气,是交换后的空气由肺部到气管,再由鼻腔或口腔呼出的过程。

此时胸腔收缩,腹部放松。

呼气:肺→支气管一气管鼻腔或口腔。

4.无论白天还是夜晚,我们都在呼吸,不间断的呼吸成为我们的重要活动。

5.氧气是维持生命所必需的物质。

6.二氧化碳是植物制造养料所必需的原料。

第2课呼吸与健康生活1.我们体内的细胞都需要空气中的氧气来维持生命,从空气中吸入的氧气可以帮助我们正常地生活和工作。

2.人的呼吸实际上在进行气体交换,使氧气进入血液,同时排出二氧化碳。

3.一般情况下人体吸进去的和呼出来的气体成分的比较(1)一般情况下,人体呼出来的气体和吸进去的气体相比较氧气减少了,二氧化碳增加了。

(2)一般情况下,人体吸进去的气体就是空气,空气中含量最多的是氮气,约占78%,氧气约占21%,二氧化碳约占0.03%。

(3)一般情况下,无论是人体呼出来的气体还是人体吸进去的气体,其中占比最多的都是氮气。

4.肺是身体气体交换的“中转站”,这个“中转站”的大小直接决定着每次呼吸气体交换的量。

5.剧烈运动时,人体需要消耗更多的氧气,所以肺必须更加卖力地工作。

这就是在锻炼时,我们的呼吸更加急促的原因。

第3课测量肺活量1.人体尽力吸气后,尽力呼出气体的量是肺活量。

2.深吸一口气,吹响同一个哨子。

肺活量大的人,吹响哨子的时间会长一些。

3.《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2014年修订)》中有关肺活量的数据:小学四年级男生的肺活量在1100——2600毫升;小学四年级女生肺活量在900——2000毫升。

4.通常肺活量越大的人,运动后恢复正常呼吸需要的时间越短。

5.通常肺活量越大,说明我们的身体越健康。

我们可以用加强体育锻炼的方法提升肺活量。

第4课一天的食物1.我们可以按生食和熟食来区分食物,苹果、香蕉、凉拌黄瓜等属于生食;烤肉片、馒头、肉丸子等属于熟食。

2.有些食物既适合生吃,也适合煮熟了再吃。

比如糖拌西红柿属于生食,西红柿鸡蛋汤属于熟食。

3.我们也可以按食物的来源来分,通常植物类食物被称为素食,如青椒、菠菜、面条、苹果等;动物类食物被称为荤金,如烤肉片、牛肉、牛奶、鸡蛋等。

4.记录我们一天中所吃的食物时,将蛋炒饭记为鸡蛋和米饭两种食物比较好。

5.按照不同的分类标准,可以把同一种食物分到不同的种类里。

第5课食物中的营养1.食物中的营养成分通常分为蛋白质、糖类、脂肪、维生素、无机盐和水。

2.淀粉是糖类的重要成员之一,它是我们身体能量的主要来源。

3.蛋白质是构成人体肌肉、内脏、头发、指甲和血液的主要成分。

4.维生素和无机盐具有调节身体机能的作用,它们的种类非常多,是我们保持健康不可缺少的营养。

5.含丰富蛋白质的食物有瘦肉、太豆、牛奶、鸡蛋等。

6.富含脂肪的食物有肥肉、鱼油、花生、核桃、芝麻、巧克力等。

7.富含维生素和无机盐的食物有蔬菜、水果等。

8.检验食物中营养成分的方法滴碘酒—淀粉在纸上涂抹一脂肪烧烤法——蛋白质(1)我们可以用滴碘酒的方法检验食物中是否有淀粉。

在食物上滴一滴碘酒,如果滴碘酒的地方变为蓝色,就说明这种食物中含有淀粉。

(2)我们可以用在纸上涂抹的方法来检验食物中是否有脂肪。

用食物在纸上涂抹,如果留下不会消失的油迹,就说明这种食物中可能含有丰富的脂肪。

(3)我们可以用烧烤法来检验食物中是否有蛋白质。

如果烧食物显时有烧焦的羽毛气味,说明这种食物中含有蛋白质。

第6课营养要均衡1.“中国居民平衡膳食宝塔”的顶层是盐和油,底层是水和谷薯类。

2.不桃食、不偏食才能够从食物中获取均衡的营养,这是良好的饮食习惯。

如果营养获取不均衡,会影响身体健康。

3.没有一种食物能含有所有的营养成分,我们可以采用荤素搭配、粗细粮搭配等方法获取更均衡的营养。

4.如果运动量比较大,需要多吃糖类的食物,补充足够的能量。

5.出于长身体的需要,儿童需要多摄取富含蛋白质的食物。

6.手指脱皮、口腔溃疡时,需要多吃富含维生素的食物。

第7课食物在口腔里的变化1.道化器官可以将食物转变成我们可以吸收的养料和能量,这一过程叫消化。

2.口腔是人体的消化器官之一。

咀嚼后的馒头会变碎、变软、变潮湿。

3.舌的作用:传送和搅拌食物。

4.唾液的作用:润滑食物,消化食物中的淀粉。

5.牙齿的作用:咬碎食物。

6.牙齿可以分为门齿、犬齿和臼齿3种,门齿用来切割食物,臼齿用来咀嚼食物,犬齿用来撕碎食物。

7.馒头在被咀嚼过程中会被唾液浸湿变软。

8.分角色扮演“慢头”“牙齿”和“舌”,用硬纸板模仿门齿和犬齿的外形,用大塑料口袋装满空气模仿臼齿。

9.牙齿是我们身体重要的道化工具,正确刷牙可以预防蛀牙。

第8课食物在身体里的“旅行”1.人体的消化器官主要包括口腔、食道、胃、小肠和大肠。

2.消化器官的作用腔(1)口腔:搅拌、咀嚼、磨碎食物。

(2)食道:把食物运输到胃里。

(3)胃:通过蠕动把食物变成糊状。

(4)小肠:吸收食物中的大部分营养。

(5)大肠:从未被消化的食物残渣中吸收水分。

3.我们可以用干净柔软的透明塑料管模拟食道的工作。

准备一小块馒头,放入“食道”,用手指挤压馒头上面的塑料管,模拟食道的蠕动。

4.我们可以用塑料袋模拟胃的工作。

在塑料袋里装上水和一些食物,反复揉挤这个袋子,里面的食物会变成糊状(食糜)。

5.消化器官是非常容易受到伤害的,过冷、过热、不洁净、没有经过充分咀嚼的食检都会影响它们的工作和健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