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科技史话(上)_常平仓
物流史话仓储的由来观后感
物流史话仓储的由来观后感中国古代有句名言,叫做“国家大本,食足为先”。
其实,粮食问题关系国计民生,是古今中外无不重视的大事。
当然,解决粮食问题除了要做到广种多收之外,更重要的是解决粮食的贸易和储备问题。
中国粮食贸易和储备的历史十分悠久。
远在夏朝之时,粮食流通和仓储制度就已正式成为国家的重要财政制度,此后的各朝各代也无不把粮食流通和储备粮食问题摆在治国安邦的重要位置。
从历史的经验上看,粮食流通是搞活市场贸易、解决百姓吃饭的重大问题,而粮食储备则是国家长远发展战略。
古代帝王们都懂得“广积粮”的要害所在,都明白储粮起着“平抑粮价,调控市场;赈灾备荒,安民固本;供养军队,备战应战”的作用。
古代粮食的流通方式早在西周以前,中国粮食品种以黍、稷为主,其他粮食品种不占主要地位。
到了春秋战国时期,开始出现了五谷的概念,表明当时粮食作物的品种初步有了定型,主要粮食品种有:粟、菽、黍、稻、小麦、大麦、麻七种。
秦汉时期粮食结构有所变化,主要粮食品种有:粟、稻、小麦、大麦、大黍、粱、大豆。
东汉魏晋南北朝粮食品种的顺序是:谷、黍、粱、大豆、小豆、大麻、大麦、小麦、水稻、早稻。
这一时期由于石磨的推广,可以把麦子磨成面粉,这一饮食史上的技术进步,也促进了小麦生产的发展。
隋唐五代时期,主要粮食品种的顺序是:稻、粟、麦;宋元时期,稻麦两熟制逐步形成,双季稻得到推广;明清两朝,水稻更加发展,有“湖广熟,天下足”的说法。
同时,玉米、甘薯、土豆从国外引进,更加丰富了粮食品种。
当时主要的粮食品种是:水稻、小麦、谷子、玉米、豆类。
发展这些粮食品种为中国古代粮食丰收起到了重要作用。
在中国古代,凡是有卓识远见的帝王无不把发展农业解决粮食问题作为安邦定国的头等大事。
每年二月二春耕开始的日子,许多帝王都要做出表率,带头“劳动”一回,也就是由皇帝本人示范,亲自耕田,以表示生产粮食对于国家的重要性。
于是,历史上便有了农历二月二“劝民农桑”的仪式。
天子当表率,百姓自然受鼓舞。
略谈北宋常平仓制度
略谈北宋常平仓制度作者:蓝开秀来源:《考试与评价》2018年第02期【摘要】北宋恢复重置了业已存在千年之久的常平仓并对其加以改造:为之建立了较为完善的管理体制,对其日常运行方式出台了严格规定,广开收入门径,扩大应用范围。
使常平仓在平抑谷价、调剂市场、社会救济、兴修公共工程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为北宋社会和经济的繁荣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关键词】北宋常平仓社会功用常平仓是中国古代仓储体系中的一个重要仓种,源于战国时李悝的平籴思想,李悝说:“籴,甚贵伤民(盖指士、工、商);甚贱伤农。
民伤则离散,农伤则国贫,故甚贵甚贱,其伤一也。
善于平籴者,必谨观岁有上中下熟而籴,使民适足价,平则止。
小饥,则发小熟之所敛;大饥,则发大熟之所敛而粜之。
故虽遇饥馑水旱,籴不贵而民不散,取有余以补不足也”。
(卷21.《市籴考二》)汉宣帝五凤四年(公元前54年),依大寺农中丞耿寿昌的奏请,在边郡创设常平仓,“谷贱时增其价而籴,以利农,谷贵时减价而粜,名曰常平仓”。
(卷24.食货四上)常平仓由此建立,后历代均置,成为传统且不断的治国策略之一。
一、北宋常平仓的设置与兴衰演变北宋初建时仓储寝废,设置常平仓始于太宗淳化三年(992年),是年六月,宋太宗诏令“分遣使于京城四门置场,增价以籴,令有司虚近仓贮之,命曰常平。
以常参官领之,岁歉减价以粜,用赈贫民。
以为永制”。
(卷36)至此,北宋恢复了业已存在千年之久的常平仓制度,并作为定制世代沿袭。
北宋常平仓设置初期,规模很小,设置区域范围仅限于京城四城门,而且没有固定的仓储设备,只是“虚近仓贮之”即暂寄它仓,更谈不上系统的管理体制。
之后的真宗、仁宗两朝,是常平仓发展的重要时期。
真宗景德三年(1006年)正月,下诏于京东、京西、河北、河东、陕西、江南、淮南、两浙路遍设常平仓。
真宗天禧四年(1020年),常平仓又扩置于益、梓、利、夔、湖北、湖南、广东、广西诸路。
[4](食货五三)至此,除福建路外,各路均设置了常平仓。
农业科技史话(上)_租庸调
唐朝前期实行的赋税制度。
北魏在实行均田制的同时,制定了与之相适应的租调制度,规定以一夫一妇作为交纳租调的单位,但对徭役的规定不详。
北齐对租调和服役年龄都作了具体规定。
隋朝建立后,开皇二年(582)新令规定:一夫一妇为一床,交纳租粟三石,调绢一疋(四丈)或布一端(五丈)、绵三两或麻三斤;单丁和奴婢、部曲、客女依半床交纳;丁男每年服役一个月。
开皇三年又令:成丁年龄由十八岁提高为二十一岁,中男由十一岁提高到十六岁;每年服役期由一个月减为二十天;调绢由一疋改为二丈。
开皇十年又规定丁年五十岁,免役收庸。
以庸代役的制度开始部分推行。
隋炀帝即位后,“除妇人及部曲、奴婢之课”。
租调徭役完全按丁征收。
李渊建立唐朝后,武德二年(619)二月制,每丁纳租二石,绢二丈,绵三两,此外不得横有调敛。
武德七年四月,又颁新的赋役令,规定:每丁纳租粟二石;调则随乡土所产,每年交纳绫(或绢、拖)二丈、绵三两,不产丝绵的地方,则纳布二丈五尺,麻三斤;丁役二十日,若不役则收其庸,每日折绢三尺。
如果政府额外加役,十五天免调,三十天租调皆免,正役和加役总数最多不能超过五十天。
赋役令还规定:遇有水旱虫霜为灾,十分损四以上免租,十分损六以上免调,十分损七以上,课役俱免。
这就是租庸调制的主要内容。
以后虽不断修订,增加了一些新内容,但上述基本内容一直未变。
唐朝赋役令还规定,五品以上高级官僚及王公的亲属都可以按照品级在规定范围内免除赋役。
六品以下、九品以上的中下级官吏只免除其本人的课役。
征发课役的原则是,先富强,后贫弱;先多丁,后少丁。
唐律禁止官吏在征发课役时违法及不均平。
租庸调由县尉负责征收。
庸调绢每年八月开始收敛,九月从州运往京城和指定地点,租则根据各地收获的早晚进行征收,十一月开始运送。
一般是物之精和地之近者运往京城,送交司农、太府、将作、少府等寺监。
物之固者与地之远者则送交边军及都护府以供军用。
租庸调以人丁为本,不论土地、财产的多少,都要按丁交纳同等数量的绢粟。
农业科技史话(上)_均田制
北魏到唐前期的一种土地制度。
从北魏太和九年(485)政府颁布均田令开始实施,经东魏、西魏、北齐、北周、隋到唐建中元年(780)废弛,前后约三百年。
均田制的内容骨耜北魏颁布的均田令由其前期实行的计口授田制度演变而来,是当时北方人口大量迁徙和死亡,土地荒芜,劳动力与土地分离,所有权和占有权十分混乱这一特殊情况下的产物。
其主要内容是:十五岁以上男夫受露田四十亩、桑田二十亩,妇人受露田二十亩。
露田加倍或两倍授给,以备休耕,是为“倍田”。
身死或年逾七十者将露田还官。
桑田为世业田,不需还官,但要在三年内种上规定的桑、榆、枣树。
原始陶器上的麻布印纹不宜种桑的地方,则男夫给麻田十亩(相当于桑田),妇人给麻田五亩。
家内原有的桑田,所有权不变,但要用来充抵应受倍田份额。
达到应受额的,不准再受;超过应受额部分,可以出卖;不足应受额部分,可以买足。
贵族官僚地主可以通过奴婢、耕牛受田,另外获得土地。
奴婢受田额与良民同。
耕牛每头受露田三十亩,一户限四头。
凡是只有老小癃残者的户,户主按男夫应受额的半数授给。
民田还受,每年正月进行一次。
在土地不足之处,有满十五岁成丁应受田而无田可受时,以其家桑田充数;又不足,则从其家内受田口已受额中匀减出若干亩给新受田者。
地足之处,居民不准无故迁徙;地不足之处,可以向空荒处迁徙,但不许从赋役重处迁往轻处。
土地多的地方,居民可以随力所及借用国有荒地耕种。
园宅田,良民每三口给一亩,奴婢五口给一亩。
因犯罪流徙或户绝无人守业的土地,收归国家陶猪圈石斧所有,作均田授受之用,但首先授其近亲。
地方守宰按官职高低授给职分田,刺史十五顷,太守十顷,治中、别驾各八顷,县令、郡丞各六顷,不许买卖,离职时移交于接任官。
均田制与赋役制密切联系。
均田令公布后,北魏又制定了新的租调制。
均田农户除丁男负担征戍、杂役外,一夫一妇出帛或出布一匹(四丈),粟二石。
十五岁以上未婚男女四人,从事耕织的奴婢八人,耕牛二十头,其租调都分别相当于一夫一妇的数量。
中国古代粮仓史话(一)——粮仓的起源
的人们就会前来归附,土地得到普遍垦辟 ,农业生
“ 以丰补歉”的思想和主张便应运而生。在这种储
产发展,人们就会安居乐业 ,仓廪里的粮食储备充 粮备荒思想影响下 ,中国出现了一种救荒、济贫 的
实 ,百姓衣食富足 ,礼义荣辱等道德观念便能够得 以提倡 。管仲的这段话 ,精辟地阐述了物质生产对 于精神生产 的决定性影响,阐述了粮食生产 以及粮 食储备的重要性。西汉前期 ,政论家晁错向汉文帝
抹 ,并用火烤 干后储粮 ,地 面搭小茅草棚顶防雨。
在一 些古 籍文 献 中曾记 载古人储 存粮食 的 “ 窦窑 ” , 其实 就是 这种 地下 窖穴 。这种 地下储 粮方式 一直 得
有” 。宋太祖赵匡胤在 《 宋太诏令集 》中明确规定 : “ 自今百姓广植桑枣 ,开荒 田者 ,便为永业,只纳 旧租,除税三年 ,积粟济荒 ,足兵守土” 。明太祖
以传承 ,隋唐时期全国最大的粮仓洛阳含嘉仓也是
* 收 稿 日期 :2 O 1 6 —1 O 一2 7
通讯地址 :陕西省西安市高新 区 锦 业路 东段 3 2 号锦业 时代 B 1 座1 1 楼
・
2・
粮 油仓储 科技 通讯 2 0 1 7( 1 )
粮 仓史话
用 大型地 窖形 式储 藏粮 食 ,见 图 2 。
是 专指存 放 未 加 工 的粮 食 ,即 :现 在所 说 的原 粮 ,
而 “ 廪”是专指存放加工好 的成品粮 。《 说文》中 “ 仓 :谷藏也 ,廪 :米藏也” 。《 吕氏春秋 ・ 季春纪》
注云:“ 方仓伟 ,积粮甚” ,意思是高大的方形房式
仓 能够 多储存粮 食 。河北 省青县 发现 的 战国粮仓 遗
民众 向官府交纳粮食 , “ 得 以拜 爵,得 以除罪” , “ 如此 ,富人有 爵,农 民有钱” ,粮食价格就会上
从《齐民要术》看中国传统农业科技的发展-中国科技史概论论文
从《齐民要术》看中国传统农业科技的发展安诗超PB04007212《齐民要术》是南北朝贾思勰所撰写的一部农学著作,大约成书于北魏末年,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整农书。
它规模宏大,内容丰富,涉及到很多方面,包括各种农作物的栽培、各种经济林木的生产、野生植物的利用、禽畜鱼蚕的饲养和疾病的防治以及农副产品的加工、日用品的生产等等。
该书被认为是我国现存最早最完整的农业百科全书,也是国际上公认的古代最有价值的生物学和农业技术文献之一。
《齐民要术》成书的意义深远,它系统地总结了我国北方古代农业生产经验,具有极高的实用价值,不仅对当时的农业生产起到了巨大的指导作用,而且为后世农业科学技术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以下就几个方面对其进行讨论。
一、作者对农民和农业生产的认识在《齐民要术》的序言中,作者阐述了农民和农业生产在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强调必须重视农民和农业生产。
“盖神农为耒耜,以利天下。
尧命四子,敬授民时;舜命后稷,食为政首;禹制田亩,万国作乂。
殷周之盛,诗书所述,要在安民,富而教之。
”这里列举了远古圣人对农业的重视,将观天授时和粮食生产问题当成主要的工作,认为《诗经》《尚书》中记载的,主要在于使百姓安定,发展生产。
“食为政首”,“要在安民”,即便在今天也应被奉为圭皋。
“《管子》曰:‘一民不耕,民有饥者;一女不织,民有寒者’,‘仓廪实,知礼节;衣食足,知荣辱’。
丈人曰:‘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传》曰:‘人生在勤,勤则不匮。
’《语》曰:‘力能胜贫,谨能胜祸。
’盖言勤力可以不贫,谨身可以避祸。
故李悝为魏文侯作尽地力之教,国以富强;秦孝公用商君急耕战之赏,倾夺邻国而雄诸侯。
”这里用先贤的话表达了作者的思想。
作者认为如果农民不从事耕织,便会有人有饥寒之患;只有在基本需要得到满足后,才会追求较高层次的东西,丰衣足食后人们自然就知道礼仪廉耻;勤劳可以使自身富裕,也可以使国家强大;合理的政策、有力的法令,可以富民强国,称雄天下。
02 救灾物资储备_201310
2
发展现状
平台建设
• 为提高救灾物资储备工作的信息 化水平,民政部建立了救灾储备 物资管理信息系统建设,实现全 国县级以上民政救灾物资储备的 资源共享,实现物资储备管理和 调拨的网络化、信息化,大大提 高物资储备管理水平。
救灾储备物资管理信息系统登录界面
2
发展现状
加强对地方工作指导
• 在加大中央救灾物资储备库建设的同时,民政部也十分重视地方民 政救灾物资储备库建设。为指导地方做好救灾物资储备工作,民政 部于2008年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救灾应急物资储备工作的通 知》,对救灾物资储备工作进行了总体安排和部署,要求各地科学 编制救灾物资储备库建设规划,县级以上行政区域建立救灾物资储 备场所。
2
• • • •
发展现状
• 非政府组织和企业的储备政府部门储备: 红十字会 生活类物资,帐篷和衣被 国家电网、南方电网 应急发电设备,发电车 移动、联通、电信 应急无线通讯设备,移动基站车 国有矿山企业 抢险救援设备,大型水泵
2
1
发展现状
《自然灾害救助条例》和《国家自然灾害救助应急预案》规定 国家建立自然灾害救助物资储备制度,由 国务院民政部门会同财政部门制定全国自 然灾害救助物资储备规划并组织实施。 设区的市级以上人民政府和自然灾害多发、 易发地区的县级人民政府应当根据自然灾 害特点、居民人口数量和分布等情况,按 照布局合理、规模适度的原则,设立自然 灾害救助物资储备库。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民政部主要职责 内设机构和人员编制规定的通知》(国办 发〔2008〕62号)规定 民政部承办中央级生活类救灾物资储备工作。
③ 《民政部关于加强中央救灾物资管理工作的通知》(民政部),规范了入库检
验、储备管理、应急调运、回收管理急物资储备工作的通知》(民政部),就救灾
唐代常平仓制度研究
唐代常平仓制度研究张美玲摘要:常平仓是我国古代社会长久以来都有设置的为了解决中央政府财政危机,救灾赈贷的一种粮食制度。
以平籴和平粜来调节粮食供应、保持市场粮价稳定。
唐代常平仓制度的运营和职能也随着社会环境和经济条件的变化有了一系列的发展。
关键词:唐代;常平仓;平籴法;平粜法一、唐代常平仓发展轨迹“武德元年九月四日,置社仓。
其月二十二日诏曰:特建农圃,本督耕耘,思俾齐民,既康且富。
钟庾之量,冀同水火。
宜置常平监官,以均天下之货。
市肆騰踊,则减价而出;天啬丰羡,则增价而收。
庶使公私具济,抑制并兼,宣通拥滞留。
”唐高祖建国初就设置常平监官,看似为了稳定民心,实际是政府为了抑制兼并,使壅滞通畅。
但是当时并没有设置仓署,仅五年就废除了常平监。
“凡岁丰穰谷贱人有余则籴之,岁饥馑谷贵人不足以粜之。
”这是以隋朝社仓储粮的为基础实行常平法,战乱之后考虑百姓饥馑,先粜后籴,赢得民心,这样既可利民,又在谋利。
《新唐书》《玉海》等都有记载,贞观年间常平仓设置于洛州、相州、幽州、徐州、齐州、并州、秦州、蒲州这八州,从当时来看,这八州均属于人口殷实,农业发达的都畿道、河南道、河北道、河东道、陇右道。
因为这几个州内都有大的河流,既可以保证农业生产,又可以支援京师。
贞观四年以后农业才得以恢复,朝廷在灾年之后在粮食主产区设置常平仓,目的就是在于平价收籴,稳定粮食价格,以保证正常的市场秩序。
贞观和永徽年间处于唐初经济恢复时期,只在京师周围的个别州府设置常平仓。
“六年京东二市置常平仓以大雨道路不通京师米贵。
”一直到了开元年间,常平仓才得到了较大发展。
开元天宝时期常平仓得到较大发展,在全国大范围普遍进行设置。
开元二年(公元714年)九月,“救以岁稔伤农,令诸州修常平法;江、岭、淮、浙、剑南地下湿,不堪贮积,不在此例”除了岭南、淮南、江南、剑南、浙东浙西湿润气候不适合贮存粮食外,常平仓设置于淮河、秦岭以北和山南各州。
在五年后置仓地区又有扩大。
西汉常平仓设立原因初探
第17卷第2期2018年3月江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Journal of Jiangnan University (Humanities & Social Sciences)Vol.17 No.2Mar.2018西汉常平仓设立原因初探陈晓东(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北京100031)[摘要]常平仓是西汉宣帝时大司农中丞耿寿昌所创设的。
在中国历史上,常平仓虽然时设时废,但它贯穿了古代社会始终,而且它所发挥的重要作用也是不容忽视的。
对于西汉时期常平仓最初设立原因,长期以来,史学界一直存在较大分歧。
笔者在对西汉常平仓的设立地点、当时的社会环境、被废止的原因以及常平仓名称的解释这四个方面进行分析、论证后,从而得出了其设立是为了解决国家的财政危机和边疆军粮的运输、供给问题这一新的结论,以之就正于方家。
[关键词]西汉;常平仓;设立原因;耿寿昌[中图分类号]K207 [文献标识码]A耿寿昌是西汉宣帝时的大司农中丞。
《汉书》及其他著作中皆无其传,故其生卒年月和事迹均不 可考。
《汉书•食货志》中载:“耿寿昌以善为算,能 商公利,得幸于上。
……五凤中,令边郡皆筑仓,……名曰常平仓,民便之。
上乃下诏,赐寿昌爵 关内侯。
”m’1U1但对于西汉常平仓的 设立原因,学界一直众说纷纭。
®笔者在对西汉常平 仓的设立地点、当时的社会环境、被废止的原因以 及常平仓名称的解释这四个方面进行分析、论证后 认为,耿寿昌“奏设常平仓”的原因和实质既不是为 了“利农”或“重农”,也不是为了后世通常的救荒,其初衷是为了解决国家的财政危机和边疆军粮运 输、供给问题。
一、从设立地点上看对于西汉常平仓设立的具体地点,史书中并无 记载。
但《汉书•食货志》中载“令边郡皆筑仓……名曰常平仓”而《汉书.宣帝纪》中亦有“设常平仓,以给北边,省转漕”[1]#A«*ffl»’268之语。
据此我们不难推断出,其设 立地方当在汉代北部边郡。
中国古代粮仓史话(五)——隋唐时期的粮仓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图 1 隋代 青瓷 褐釉堆 塑粮仓 图 1中粮 仓 高 30 cm,腹 部 最 大 直 径 16 cm,
朝 廷开 始在 全 国各地 大建粮 仓 ,当时著名 的粮 仓 就 底 部直径 10 cm,仓 体 分 为仓 罐 和 堆 塑 两 大部 分 ,
有 西京 太仓 、洛 洲黎 阳仓 、含 嘉仓 、陕西 华洲 仓 等 仓体 下部 有 三道弦 纹 ,腹部 四周各 有 四只鸟 禽 ,仓
着 风调 雨顺 、粮 食满仓 的喜 悦 。
仓是朝 廷常 设 在 灾 区 “救 饥馑 ,备 凶 年 ”,用 来 救
灾济贫 的粮 仓 。
图 3 唐代 红 、 白陶仓
唐 代也 是一 个 比较 注 重厚 葬 的时代 ,但 因唐 朝
国力强 盛 ,金 、银 、铜器 制作精 良 ,陪 葬 以金银 饰
图 2 隋代 青釉 四 系谷罐 图 2中谷 罐 高 22 cm,腹 部 最 大 直 径 16 cm, 底 部直 径 8 cm,丰肩撇 口,鼓 腹 小 底 ,红 胎 青 釉 , 造 型典 雅 ,淌釉 自然 ,是 一件 典型 的隋代谷 罐 。
役 ,使农 民提 高 了再 生产 的能 力 ,极大 地调 动 了农
民 的生 产 积 极 性 。据 记 载 ,隋 代 建 国时 全 国 耕 地
1946万 顷 ,到隋代 中叶全 国 的耕地 已达 到 5580万
顷 ,耕地 面积 的不 断增加 ,促 使粮 食生 产 和粮食 储
备也 大量增 加。据 《贞 观政要 ·论 贡赋》 记 载 ,
史料 记 载 ,这 种 土 圆 仓 多 为 唐 代 的义 仓 ,易 建 易
唐 前期 粮食 生产 得益 于 大量 开垦 荒地 ,耕 地 面 积不 断扩 大 。据 《元次 山集 》 记 载 : “开元 、天 宝 之 中 ,耕 者 益 力 ,四海 之 内 ,高 山绝 壑 ,耒 耜 亦 满 ”。到 唐 玄 宗 时期 已 是 “人 家粮 储 ,皆 及 数 岁 , 太仓 委 积 ,陈腐 不 可较 量 ”。唐 代 大 诗人 杜 甫 也 曾 在 《忆 昔》 中生 动地 描述 :“忆 昔 开 元 全盛 日,小
常平仓:美国制度中的中国思想——亨利A.华莱士农业政策的经济思想史考察(1933~1939)
常平仓:美国制度中的中国思想——亨利A.华莱士农业政策的经济思想史考察(1933~1939)常平倉是美國歷史上一個重要的農業政策,它的思想源於中國。
這個政策的提出者是亨利A.華萊士,他在1933年至1939年期間,擔任美國農業部長。
他對農業政策的思考和實踐在當時引起了廣泛的關注,並且對美國的農業和經濟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華萊士的農業政策的核心是常平倉制度,它是中國古代的農業管理制度。
常平倉制度的基本原則是國家控制穀物的價格和供應量,以確保農民的收入穩定和國家的糧食安全。
這一制度在華萊士的農業政策中被適用到美國的現實情況中。
華萊士認識到,農業是國家經濟發展的基礎,而農民的收入和生活水平對整個經濟體系的穩定和發展至關重要。
他認為,穩定的農民收入可以增加農民的購買力,促進國內市場的發展,同時也可以減少城市和農村之間的收入差距。
為了實現這一目標,華萊士提出了常平倉制度。
根據這一制度,國家將穀物價格保持在一個相對穩定的水平上,通過這種方式,可以確保農民的收入穩定。
同時,國家還將建立一個穀物儲備制度,以應對可能發生的糧食供應緊張的情況,進一步確保國家的糧食安全。
華萊士的農業政策在當時引起了廣泛的關注和爭議。
一方面,許多人認為他的政策過於干預市場,對自由市場經濟的原則構成了挑戰。
另一方面,有人認為常平倉制度可以有效地提高農民的收入水平,促進經濟的穩定發展。
事實上,在華萊士的農業政策實施期間,農民的收入的確有所提高,農業生產也獲得了增長。
然而,華萊士的農業政策在1930年代末期遭遇了一些挑戰。
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後,美國進入了戰時經濟體制,農業政策也發生了變化。
常平倉制度逐漸淡出了美國農業政策的主流,開始轉向更為自由市場的方向。
儘管如此,華萊士的農業政策在美國農業和經濟發展的歷史上仍然佔有重要地位。
他提出的常平倉制度對當時的農民和農業生產起到了積極的促進作用,同時也為後來的農業政策提供了重要的參考和借鑒。
總之,亨利A.華萊士的農業政策是一個典型的中西合璧的例子。
青苗法对常平仓制度的发展和作用_概述及解释说明
青苗法对常平仓制度的发展和作用概述及解释说明1. 引言1.1 概述在中国古代经济发展中,常平仓制度是一项重要的措施,旨在保障粮食供应和维护社会稳定。
而青苗法作为常平仓制度的发展与完善,在经济、社会和农业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本文将对青苗法对常平仓制度的影响进行详细探讨和解释。
1.2 文章结构本文分为五个部分进行阐述。
引言部分对文章内容进行概述,并简要介绍文章的结构。
第二部分将介绍青苗法及常平仓制度概述,包括其定义、背景和目标等方面的介绍。
第三部分将详细讨论青苗法对常平仓制度发展的贡献,在农业发展、农民收入增加以及社会稳定与经济繁荣方面得到了推动。
第四部分将说明实施青苗法所带来的问题和挑战,包括农田资源管理问题、经营主体转变困难以及激励机制不完善导致效果受限等方面。
最后,在结论部分总结全文,并提出对青苗法对常平仓制度发展的展望。
1.3 目的本文的目的是全面分析和解释青苗法对常平仓制度的发展和作用。
通过研究和阐述,希望能够深入理解青苗法以及其对经济、社会和农业领域所产生的影响和意义。
同时,也将重点探讨实施青苗法所面临的问题和挑战,为今后相关政策制定提供参考依据。
2. 青苗法对常平仓制度的发展和作用2.1 青苗法简介青苗法是古代中国汉朝时期施行的一项重要经济政策,旨在通过对农业生产进行管理调控,强化粮食储备与分配,以应对自然灾害和社会动荡。
该法规定了由国家统一征收、储备和销售农产品,并通过向农民提供银子或籍贯共享粮食等方式来实现。
2.2 常平仓制度概述常平仓制度是指通过建设并管理粮食储备设施,以保障粮食市场稳定和国家粮食安全为目标的制度。
即使在农田收获周期结束之后,在市场上出现丰歉不平衡的情况下,该制度可以从储备中供应稳定的粮食数量,并通过合理的价格机制来稳定市场。
2.3 青苗法对常平仓制度的影响及作用青苗法与常平仓制度相辅相成,在推动了常平仓制度发展过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首先,青苗法加强了对农业生产的调控,提高了农业生产的稳定性。
宋代常平司的职责
宋代常平司的职责
宋代常平司是北宋时期设立的一个专门负责管理常平仓(常平法)的官署,其职责主要围绕常平仓制度的实施和粮食市场的调控。
常平仓制度是北宋政府为解决农民因自然灾害或其他原因导致的粮食困难而设立的一种社会保障制度,旨在稳定粮食价格、救济灾民、促进农业发展。
常平司的职责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个方面:
1. 粮食收购:常平司负责监督和管理常平仓的粮食收购工作,确保粮食的收购价格公正合理,鼓励农民售粮,稳定粮食市场。
2. 粮食储存:监督粮食的储存情况,确保粮食的质量安全,防止粮食霉烂损失。
3. 粮食分发:在灾荒年份或地区,常平司负责分发粮食给受灾的农民,提供救济。
4. 市场调控:通过买卖粮食来调节市场供需,稳定粮价,防止通货膨胀或粮食短缺。
5. 财务管理:负责常平仓的财务收支管理,确保资金的合理使用和运作。
6. 监督考核:对地方官员执行常平法的情况进行监督和考核,确保政策得到有效实施。
常平司的设立是宋代政府通过干预市场来稳定经济、保障民生的一项重要措施。
它不仅有助于缓解自然灾害给农民带来的困境,也反映了宋代政府对农业生产和农民生活的重视。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和政策的变化,常平司的职能也发生了变化。
到了南宋时期,常平司的职能逐渐与司农寺等其他机构合并,最终在宋代末期随着常平法的废弛而消失。
宋代常平仓研究
宋代常平仓研究摘要:一、引言1.介绍常平仓的历史背景2.阐述研究宋代常平仓的意义二、宋代常平仓的设立与运作1.常平仓的设立目的2.常平仓的管理机构3.常平仓的运作方式三、宋代常平仓的作用1.粮食储备功能2.稳定市场价格3.调节社会财富分配四、宋代常平仓的弊端与改革1.常平仓的弊端2.常平仓的改革措施五、结论1.总结宋代常平仓的历史地位2.对现代经济发展的启示正文:一、引言常平仓是我国古代一种重要的粮食储备制度,最早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
宋代常平仓作为中国古代常平仓制度的一个重要阶段,对我国历史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对宋代常平仓进行深入研究,以期从中汲取经验教训,为现代经济发展提供借鉴。
二、宋代常平仓的设立与运作1.常平仓的设立目的宋代常平仓的主要目的是为了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应对自然灾害和战争等突发状况。
通过设立常平仓,国家可以调节粮食供求关系,稳定粮价,保障人民基本生活需求。
2.常平仓的管理机构宋代常平仓由地方政府设立并管理,同时受到中央政府监督。
地方官员负责常平仓的日常运作,包括粮食采购、储备、发放等环节。
中央政府则主要负责制定政策、监督地方执行情况以及调剂粮食等资源。
3.常平仓的运作方式宋代常平仓主要通过粮食采购、储备和发放等方式进行运作。
在丰收年份,政府会以较低的价格收购粮食,储备在常平仓中。
当出现自然灾害或战争等特殊情况时,政府会通过常平仓向受灾地区发放粮食,以保障人民的基本生活。
三、宋代常平仓的作用1.粮食储备功能宋代常平仓为国家提供了丰富的粮食储备,保障了国家粮食安全,使得国家在面对自然灾害和战争等突发状况时,能够迅速调动粮食资源,保障人民基本生活需求。
2.稳定市场价格通过常平仓的运作,宋代政府能够有效地调节粮食市场供求关系,稳定粮价。
在丰收年份,政府通过收购粮食,抑制粮价过度上涨;在灾荒年份,政府通过发放粮食,平抑粮价过度下跌。
3.调节社会财富分配宋代常平仓还具有调节社会财富分配的作用。
河北省沧州市沧县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下学期模拟预测语文试题(含答案)
预测密卷|2024年高考预测密卷一卷语文(新高考)【满分:150分】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收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7分)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近几十年来,全球气候变化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
中国有文字记载历史三千多年,古人应对极端天气灾害的制度与实践,在今日仍具有启发意义。
其一,救灾无奇策,要在预防。
储备粮要用于救荒或人民消费。
《管子》指出,守国即守谷。
平籴法和常平仓制度,都是以积累收购和销售粮食备荒为目标,但是粮食要用于救荒或人民消费。
汉文帝汉景帝免租免税,后人称赞“汉家救荒大抵厚下”。
汉武帝时期,国库积累大量粮食,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积露溢于外,至腐败不可食,而贫民无衣无食。
开皇十四年大旱,人多饥乏,“是时仓库盈溢,竟不许赈给,乃令百姓逐粮。
隋文不怜百姓而惜仓库,比至末年,计天下储积,得供五六十年。
炀帝恃此富饶,所以奢华无道,遂致灭亡”。
隋朝富强而亡,粮仓虽多,百姓不得食,既不能救灾,又不能救国,徒然资敌。
后人指出,“自古盗贼之起,未尝不始于饥馑”,国家不惜财用,赈济得法,则庶几其少安,“不然,鲜有不殃及社稷者”。
其二,古人有神农尝百草的精神,探索多种植物来替代五谷,以应对饥荒。
不少农书都记载多种植物,如枣、栗、芋、蔓菁、芝麻等,荒年可替代谷物。
唐时谚语云:“木奴千,无凶年”,果树千棵当千奴,可当口粮,可换钱交税。
多种蔬菜,平时助食,荒年救饥。
植物学家朱橚《救荒本草》记414种可食植物,叶、根、实、叶根、叶实、笋叶、根花、根实皆可食等,每种都绘图,如榉树叶、槿树叶、槐树芽等,荒年可食。
嘉靖、万历时多次刊刻,并传入日本。
青苗法对常平仓制度的发展及作用
青苗法对常平仓制度的发展及作用
青苗法对常平仓制度的发展及作用如下:
青苗法,亦称“常平新法”,是中国宋朝王安石变法的措施之一,熙宁二年(1069年)九月由制置三司条例司颁布施行。
青苗法的实施,在一定程序上限制了高利贷盘剥,使农民在耕种、生活等方面得到保障,同时也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
青苗法的实施,是对旧有的常平仓制度的改进和升级。
在公益功能之外,增添了经济功能。
在实行过程中,虽然出现了一系列问题,但仍然为后来的朝代所借鉴和沿用。
如需了解更多关于青苗法对常平仓制度的发展及作用,建议查阅历史书籍或咨询历史学者,以获取更详细的信息。
2023-2024学年徐州市铜山区高一语文(下)期中考试卷及答案解析
2023-2024学年徐州市铜山区高一语文(下)期中考试卷(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2024.04一、现代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古代中国发达的农业创造了高度的物质和精神文明,农家在两千多年前也就应运而生。
秦汉以后农家人物层出不穷,形成独具特色的学术文化派别。
英国著名科学史家李约瑟曾说:“中国在三到十三世纪之间保持着一个西方所望尘莫及的科学知识水平。
”中国古代农学更是如此,其在农业技术、农学理论、农业思想等都曾居于世界前列。
这一学术群体的研究涉及诸多领域,在中国科技史、经济史、思想史都有重要地位。
但古代农家的学术贡献与其受到的关注却并不相符。
农家起源较早,正式形成于战国时期,其以农宣教,游学于各国之间,在百家争鸣过程中形成独特的主张。
如战国时农家代表人物许行“与民并耕而食,饔飧而治”的主张,就曾受到孟子的批评。
秦汉以后农家的政治思想与儒家等主流思想相结合而一致,其总结和传播农业技术的功能由此得到强化。
作为学派,农家引起班固等史学家的注意,并载录史册,后世史志、私人书目等一直收录农家著作。
但农家早期著作大多散佚,学派早期思想活动散见于诸子著述,后世史籍和书录在收录农家著作时也一直存在较大分歧,这给农家研究带来较大难度。
由于农家的复杂性和特殊性,与其他学派相比,以农家为对象的研究成果不多;文化史的角度,其远不及儒家等显学深入和丰富;科技史角度,学术界对之关注亦不及医家和墨家;研究者在论及诸子百家时,对农家或一笔带过,或只字不提,且观点不一。
总体上,农家文化研究相对滞后,这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农家的学术地位和文化影响。
但梳理和研究农家思想却有着强烈而丰富的现实意义。
中国经过改革开放,城镇建设和工业发展加速,但农业的基础地位并没有改变。
在城乡二元化发展中,“三农”问题日益突出,而这些问题,古代农家都曾作过深入思考,他们从实际出发,关注民生疾苦,并切实解决人民的生产和生活问题,而不是只是理论层面“民贵君轻”价值观念的宣传,这与国家提出的“民生”思想有契合之处,值得深入研究。
【历史故事】历史上的宋朝
【关键字】历史故事历史上的宋朝历史上的宋朝篇一:咸平之治咸平之治指的是北宋宋真宗咸平(998年-1020xx年)年间出现的治世。
咸平之治是在吸取了五代更迭迅速的教训的基础上, 对新政权进行了全面的改革, 不仅成功地避免了短命王朝的命运, 而且在军事、政治和经济等诸方面开创了历史新局面。
经过一系列惠民政策后,宋代经济社会得到极大的发展。
首先,人口上宋太宗至道三年(997年)的是400万户,到了咸平六年(1020xx年)是686万户,增长了46%。
农业上,亩产数从唐代2石提升到3石,垦田数更是从太宗至道三年的312,520,000亩增加到524,758,432亩,突破唐代最高值5亿亩。
并组织编撰了专门的农业法规《景德农田敕》。
商业方面,明确各种商业税规定,做出弛禁通商的决定,使得宋朝政府的禁榷和商业税收入暴涨,逐渐取代农业税成为宋朝政府税收的最大来源。
司法方面,严令禁止严刑逼供,废除了很多酷刑(如断截手足、钩背烙身等),并在京师成立纠察刑狱司,地方设立提点刑狱司,建立了司法复核制度,允许当事人对判决不服可以上诉。
社会救济上,建立常平仓。
和后来的义仓成为政府灾年救济的重要手段之一。
宋真宗勤于政事,任用李沆、曹彬、吕蒙正等人打理政事,政绩有声有色,减免五代十国以来的税赋,注意节俭,铁制工具制作技术进步,土地耕作面积增至5.2亿亩(太宗至道二年,996年,耕地有3亿多亩),又引入占城稻,农作物产量倍增,纺织、染色、造纸、制瓷等手工业、商业蓬勃发展,贸易盛况空前。
历史上的宋朝篇二:仁宗盛治“仁宗盛治”是宋仁宗在位及亲政治理国家的时期概括。
宋朝也在这代君王之时达到全盛。
期间仁宗皇帝性情宽厚,不事奢华,还能够约束自己,因此他受到历代历史学家,政治家的称赞。
赵祯是北宋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长达四十二年之久。
这一朝达到了北宋乃至于中国封建王朝社会经济文化的顶峰。
由于他改元次数较多,他统治的最后八年,被称为“嘉祐之治”,也有后人把他的整个时期称为“仁宗盛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古代政府为调节粮价,储粮备荒以供应官需民食而设置的粮仓。
常平源于战国时李悝在魏所行的平籴,即政府于丰年购进粮食储存,以免谷贱伤农,歉年卖出所储粮食以稳定粮价。
范蠡和《管子》也有类似的思想。
汉武帝时,桑弘羊发展了上述思想,创立平准法,依仗政府掌握的大量钱帛物资,在京师贱收贵卖以平抑物价。
宣帝元康年间连年丰收,谷价有贱到一石五钱的,“农人少利”。
大约就在这以后,大司农中丞耿寿昌把平准法着重施之于粮食的收贮,在一些地区设立了粮仓,收购价格过低的粮食入官,以“利百姓”。
这种粮仓已有常平仓之名。
当时边疆金城(今甘肃永靖西北)、湟水(今青海湟水两岸)一带,谷每石八钱,耿寿昌曾在这带地区收购谷物四十万斛。
五凤元年到二年(前57~前56),耿寿昌鉴于过去每年从关东向京师漕谷四百万斛,用漕卒六万人,费用过大,建议从近处的三辅(今陕西中部地区)、弘农(今河南西部和陕西东南部地区)、河东(今山西沁水以西、霍山以南地区)、上党(今山西和顺、榆社以南、沁水流域以东地区)、太原等地籴谷以供京师,可省关东漕卒过半。
这一措施收到成效后,耿寿昌又于五凤四年奏请在边郡普遍设置粮仓,“以谷贱时增其贾而籴,以利农,谷贵时减贾而粜,名曰常平仓。
民便之”。
常平遂作为一项正式的制度推行于较大范围之内。
元帝初元五年(前44),在位儒臣借口关东连年灾荒,常平仓与民争利,遂与盐铁官、北假(今内蒙古河套以北、阴山以南地区)田官等一同废罢。
事实上,常平仓虽为利民而设,但施行既久,也确有“外有利民之名,而内实侵刻百姓,豪右因缘为奸,小民不能得其平”的弊病。
东汉明帝永平年间又拟设置常平仓,刘般即上述理由反对,因而作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