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海域藻虾科(Hippolytidae)系统分类学和动物地理学研究

合集下载

中国近海底栖动物分类体系

中国近海底栖动物分类体系

中国近海底栖动物分类体系介绍底栖动物,也称为底栖生物,指生活在水体底部或附近的动物。

中国近海是中国的沿海地区,包括渤海、黄海、东海和南海等海域。

中国近海底栖动物种类繁多,分布广泛,对海洋生态系统具有重要影响。

中国近海底栖动物的分类体系是根据不同的分类学特征和关系,将底栖动物分为不同的类别和群体。

分类体系的建立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底栖动物的特征、生态习性和系统进化关系,为保护和管理近海生态环境提供科学依据。

分类体系一般来说,底栖动物的分类体系可分为以下几个层次:界、门、纲、目、科、属和种。

下面将详细介绍中国近海底栖动物的分类体系。

界(Kingdom)底栖动物属于动物界(Animalia)。

动物界是生物分类中的最高一级,包括了所有的动物类群。

动物界的特征是多细胞、异养和有性生殖。

门(Phylum)在动物界下面是门,底栖动物所属的门是无脊椎动物门(Invertebrata)。

无脊椎动物是指没有脊椎骨的动物。

无脊椎动物门下有很多类群,包括了腔肠动物、扁形动物、节肢动物等。

纲(Class)在无脊椎动物门下,底栖动物所属的纲是甲壳纲(Crustacea)。

甲壳纲是无脊椎动物的重要纲别,包括了鳃足类和多足类动物。

鳃足类动物包括了虾、蟹、蚝等,多足类动物包括了蜘蛛、螃蟹等。

目(Order)在甲壳纲下,底栖动物进一步被分为不同的目。

根据中国近海底栖动物的特点,这里以两个常见的目作为例子进行介绍。

十足目(Decapoda)十足目是甲壳纲中最大的目,包括了许多重要的底栖动物类群,如螃蟹、龙虾等。

十足目的特征是有十只脚,身体分为头胸部和腹部。

蜘蛛目(Araneae)蜘蛛目是多足类动物中的一个目,包括了蜘蛛类动物。

蜘蛛目的特征是有八只脚,身体分为头部、胸部和腹部。

科(Family)在目下面是科,在科的层次上,底栖动物被分成了更加具体的类群。

根据中国近海底栖动物的特点,这里以两个科作为例子进行介绍。

蟹科(Portunidae)蟹科是甲壳纲十足目中的一个科,包括了许多种类的螃蟹。

中国虾科分类

中国虾科分类

中国虾科分类中国虾科是指生活在中国海域的一类甲壳动物,属于节肢动物门,甲壳纲,十足目,十足亚目,虾科。

中国虾科包括了多个不同的虾类,它们在形态、生态习性和分布等方面存在差异。

中国虾科的分类主要依据虾类的外部形态特征、内部结构以及遗传关系等进行。

根据现代分类学的研究成果,中国虾科的分类可以分为以下几个层次:1. 总科:虾科(Penaeidae)虾科是中国虾科的最高分类单位,包括了所有虾类的共同特征和亲缘关系。

虾科的特征是体形侧扁,前体胸甲较大,后体有一对强大的尾肢,通常用于游泳和捕食。

2. 科:对虾科(Penaeidae)对虾科是虾科中最大的一个科,包括了大部分经济上重要的虾类。

对虾科的特征是头胸甲较大,成对的触须眼柄较长,尾肢具有强大的游泳能力。

常见的对虾科虾类有青虾、明虾、白虾等。

3. 亚科:虾亚科(Penaeinae)虾亚科是对虾科中最为广泛分布的一个亚科,包括了大部分对虾科虾类的物种。

虾亚科的特征是触须眼柄较长,尾肢具有强大的游泳能力。

常见的虾亚科虾类有青虾、明虾、白虾等。

4. 属:青虾属(Litopenaeus)、明虾属(Fenneropenaeus)、白虾属(Penaeus)等属是对虾科中更为具体的分类单位,每个属下面可以包括多个不同物种的虾类。

不同属的虾类在形态特征、生态习性和分布等方面存在差异。

例如,青虾属虾类主要分布在南海和东海地区,而明虾属虾类则主要分布在渤海和黄海地区。

虾类的分类研究不仅可以了解虾类的亲缘关系和进化历史,还可以为虾类的资源利用和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同时,虾类的分类也为虾类的养殖、捕捞和消费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总结起来,中国虾科是一个多样性很高的类群,包括了多个不同的虾类。

通过对虾类的形态、结构和遗传关系等方面的研究,我们可以对虾类进行分类和命名,进而了解虾类的亲缘关系、分布和生态习性等信息。

虾类的分类研究对于虾类资源的利用和保护具有重要意义。

中国海梨甲藻科几种甲藻的分类与形态鉴定

中国海梨甲藻科几种甲藻的分类与形态鉴定

中国海梨甲藻科几种甲藻的分类与形态鉴定中国海梨甲藻科(PedilochlorisSinica)是一类珊瑚礁上的甲藻,是现存多种珊瑚的重要原料,为海洋生物提供了重要的营养来源。

本文对中国海梨甲藻科的几种甲藻进行了分类与形态鉴定。

中国海梨甲藻科包括四种甲藻,分别是鹿山蚴藻(Elops elops)、黄芪甲藻(Sinocladia langensis)、中华龟甲藻(Plagiostoma sinicum)和虎鲨甲藻(Cladophoropsis manchurica)。

这四种甲藻均属于硅藻门、海梨甲藻科,但拥有不同的形态特征。

鹿山蚴藻是非常常见的海洋甲藻,褐色上有白色鳞片,植株常自匍匐蔓生,株丛由许多细长、短细的枝条组成,枝条总体呈环状,其叶片可达25毫米,但多在10毫米以下,叶质通常呈半透明状,叶片两端有弯曲,在水流中可轻易被冲走,属于潮流生态群落的重要成员。

黄芪甲藻属单细胞甲藻,植株多生长在海礁上,植株长在0.5-2公分之间,枝条短而粗,末端常折曲,叶片多呈披针形,最长3-5毫米,有典型的半透明状,通常没有明显的叶芽和叶缘,枝条幼嫩的部分有柔软的绒毛,在水中会对流动的浮游生物进行困食,是杰出的控溶物质的重要生物。

中华龟甲藻是珊瑚枝状甲藻,植株可达20厘米,植株保持着比较直立的姿态,叶片幅宽圆润,叶柄短,叶片和枝条末端有纤维,边缘有细小的刺,叶片两面有白色的毛状物体,植株的叶片和枝条深”红“色,它们可以把大量的氮磷钾等营养物质转化为可供珊瑚摄入的形式,在珊瑚礁生态系统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虎鲨甲藻也是枝状珊瑚甲藻,植株长度可达20厘米,叶片扁平,叶片较宽,长度约为7毫米,叶质通常呈光滑状,叶片和枝条末端有粗大的光滑刺,植株叶片两面都有白色的密毛,也是珊瑚礁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成分,它的生长可以促进珊瑚的发育和壮大,为珊瑚提供了营养和缓冲环境等重要的作用。

综上所述,中国海梨甲藻科的几种甲藻是珊瑚礁生态系统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众多的形态特征和生态学特性使它们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

中国海域玻璃虾总科(Pasiphaeoidea)系统分类学和动物地理学研究

中国海域玻璃虾总科(Pasiphaeoidea)系统分类学和动物地理学研究

中国海域玻璃虾总科(Pasiphaeoidea)系统分类学和动物地理
学研究
玻璃虾总科是真虾下目的第六大总科,包括玻璃虾科1科,已知7属99种,全部为海生。

玻璃虾属、雕玻虾属、阿兰玻虾属、拟玻璃虾属、真玻璃虾属和脆肢虾属的物种大多生活在1000-2000米水深以内的大洋中层,细螯虾属则生活在200以内的浅海。

玻璃虾总科物种分布广泛,是研究真虾类区域扩散和地理分布的良好材料。

我国玻璃虾总科尚无系统的分类学研究,只在生态学调查时记录到4属6种,有的没有样品留存,不能肯定其鉴定的正确性。

本研究通过对我国海域玻璃虾总科的分类学研究系统地分析了中国海域玻璃虾类的物种多样性、种属组成和动物地理学特点。

本研究所依据标本为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海洋生物标本馆的玻璃虾总科馆藏标本,包括多次全国性海洋普查和近年各种专题调查的标本。

标本采集地点囊括了中国的全部海区。

主要采用经典的形态分类学方法,结合分子手段分析系统发育关系。

研究共鉴定出1科3属12种,其中玻璃虾属2种,细螯虾属8种,脆肢虾属2种,包括1新种,两个新纪录种;描述了各属种的形态特征,提供了各物种的形态线条图,分属、种的检索表,以及种的分类学修订,比较了各物种之间的形态差别。

分子系统学研究得到了18条细螯虾属的16S rRNA序列,构建了细螯虾属部分种的分子系统学关系,分析了该属各个种的分类学地位。

对中国玻璃虾总科种类的生境特点和地理分布情况做了生物地理学讨论。

本研究填补了我国在玻璃虾总科系统分类学研究方面的空白。

相信在本研究的基础上,中国海域还会有更多的玻璃虾总科物种被发现,将为我国海洋生物多样性研究提供基础。

中国海域瓷蟹科(Porcellanidae)的系统分类学和动物地理学研究

中国海域瓷蟹科(Porcellanidae)的系统分类学和动物地理学研究

中国海域瓷蟹科(Porcellanidae)的系统分类学和动物地理学研究瓷蟹科在世界的地理分布非常广泛,除南北极以外的所有海域都有分布,尤其热带和亚热带海域中生物量大,物种丰富度高,共生共栖种多,是海洋物种多样性评估的重点研究类群之一。

瓷蟹主要生活在200米以浅的浅海沿岸区,栖息环境多样,如潮间带岩石缝隙、泥沙质海底、珊瑚礁中以及与其它海洋物种共生等。

我国沿海各海区都有瓷蟹分布,之前有过零散的地方性种属研究报道,但尚没有针对中国整个海域的完整而系统的形态学和动物地理学研究。

因此,进行相关的总结性研究显得十分有必要。

中国科学院海洋生物标本馆中收藏了1000余号瓷蟹科标本,这些标本来自建国以来的多次全国性海洋普查、专题性海洋生物资源调查以及个人采集等,采集地点遍布全国沿海各地,而采自南海的西沙群岛、南沙群岛和海南岛等地的瓷蟹标本数量尤为丰富。

本文采用传统的形态分类学方法,整理了海洋生物标本馆内馆藏的所有瓷蟹科标本、后续补充采集的标本以及部分国际交流标本,共鉴定出了12属62种,其中7个新种,9个中国海域新纪录种,确定了1个种的属的转移,恢复了1个种的有效分类学地位,确定了3个种的同物异名。

文中描述了各属各种的形态特征,列出了中国属、种检索表,绘制了各物种的形态线条图,总结了其生活环境特点和分布,讨论了各种属之间的形态区别,研究概况等。

同时对比周边地区的瓷蟹科分类与分布,初步分析了中国、印度-西太平洋以及世界范围内瓷蟹科的种属的迁徙、演化过程及其影响因素。

本论文不仅补充和增添了中国海洋生物多样性的内容,而且纠正和修订了中国近海及周边海域瓷蟹科形态分类中存在的错误,为动物志的编写以及后续瓷蟹科甚至整个十足目的形态学、系统发育、生态学、生物资源保护和海洋环境评价等研究提供了基础资料。

中国海鼓虾科(Alpheidae Rafinesque,1815)分类学研究

中国海鼓虾科(Alpheidae Rafinesque,1815)分类学研究

中国海鼓虾科(Alpheidae Rafinesque,1815)分类学研究鼓虾科Alpheidae物种多样性很高,全世界至今已报道47属近700个物种,一直被认为是甲壳动物真虾分类的难点。

本文根据中国科学院海洋生物标本馆馆藏的历次海洋调查(如全国海洋综合调查、中越北部湾海洋综合调查、中德海南岛海洋生物联合调查、中日海南岛联合调查及中国科学院海南岛、西沙群岛和南沙群岛海域综合调查等)获得600余号鼓虾类标本,结合大量文献资料,应用传统的形态学分类方法,对中国海鼓虾科进行系统分类学研究,查清了中国海的鼓虾科种类组成,共描述鼓虾科12属60种,其中包括8个新种,2个中国海新记录属,10个中国海新记录种;对各属的鉴别特征描述,编制了分属种检索表;对各物种的形态特征做了详细描述、绘制了特征线条图,并拍摄了标本的整体照。

合鼓虾属Synalpheus全世界已报道约170种,种间差异细微,本文共发现4个合鼓虾新种:S.brevrostrus Wang and Sha,2015、S.jinqingensis Wang and Sha,2015、S.liui Wang and Sha,2015和S.tonkinensis Wang and Sha,2015;其主要鉴特征分别是额角明显短于眼罩、小螯指节末端齿状、大螯掌节上边缘末端突出上前端具刺状小突出、第二触角柄基节不具上刺。

奥托虾属Automate全世界现报道9种,本文发现2个新种:拟刺足奥托虾A.anacanthopusoides Wang and Sha,2017和具刺奥托虾A.spinosa Wang and Sha,2017;拟刺足奥托虾与其近缘种主要区别在于其大螯掌节下边缘具明显缺刻,具刺奥托虾与其近缘种的主要差别在于其第三、四步足掌节腹侧具一排可动刺。

拟阿莱鼓虾属Aretopsis全世界已报道2种,本文发现2个新种:德曼阿莱鼓虾A.demani sp.nov.和西沙阿莱鼓虾A.xishaensis sp.nov.;其中德曼阿莱鼓虾与其近缘种的主要区别是第一步足极不对称,西沙阿莱鼓虾与其近缘种的主要区别是雄性第二腹足阳性附肢长于内附肢,雌性第二腹足不具阳性附肢。

中国海异毛虫科和海稚虫科分类学和地理分布研究

中国海异毛虫科和海稚虫科分类学和地理分布研究

中国海异毛虫科和海稚虫科分类学和地理分布研究异毛虫科(Paraonidae)和海稚虫科(Spionidae)是环节动物门(Annelida),多毛纲(Polychaeta)中两个常见的科,其成体在海洋生态系统尤其是海洋底栖动物群落中占有重要地位。

中国近海异毛虫科和海稚虫科种类极为常见,在潮间带和潮下带均有分布。

但由于此两科种类个体小,采集和鉴定困难,在中国一直没有系统的分类学研究。

本论文选择异毛虫科和海稚虫科为研究对象,以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海洋生物标本馆馆藏的3000余号成体标本为主要研究材料,结合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对全国各海域的补充采集标本和从其它单位借用的标本,在认真阅读相关文献和比对某些种类模式标本的基础上,首次对此两科的中国种类进行了全面系统的分类学和地理分布研究。

结果如下:.本文记述了中国海域异毛虫科4属18种,其中包括3新纪录种;海稚虫科16属39种,包括7新种,10新纪录种。

各鉴定种类均进行了详细的分类学特征描述,并附有形态学结构图。

对罕见种类的标本和保存状况较差、光学显微镜无法获得可靠分类学信息的标本进行了扫描电镜观察,并拍摄有电镜照片。

2.对中国海域有关异毛虫科和海稚虫科种类记录进行了系统的分类学修订,澄清了部分种类特别是一些常见种类分类学研究中存在的错误和混淆。

(1)通过大量阅读文献和反复比较检查标本,认为以前我国文献记录的海稚虫科奇异稚齿虫属的奇异稚齿虫Paraprionospio pinnata (Ehlers, 1901)实际包括3种,即扭鳃奇异稚齿虫Paraprionospio inaequibranchia (Caullery, 1914)、枫香树奇异稚齿虫Paraprionospio coora Wilson, 1990和冠奇异稚齿虫Paraprionospio cristata sp. nov.,其中扭鳃奇异稚齿虫和枫香树奇异稚齿虫在中国海属首次记录,冠奇异稚齿虫为一新种。

中国海洋绿藻门新分类系统

中国海洋绿藻门新分类系统

中国海洋绿藻门新分类系统
中国海洋绿藻门是一种绿藻类,它们在中国海洋中分布广泛。

近年来,随着绿藻分类学的发展,中国海洋绿藻门的分类系统也发生了变化。

根据最新的分类系统,中国海洋绿藻门可以分为三个类:硅藻(Chlorophyceae)、红藻(Rhodophyceae)和绿藻(Phaeophyceae)。

硅藻是中国海洋绿藻门中最常见的一类,它们主要分布在海岸线以及浅海湾和河口地区。

硅藻通常具有细长而条状的形状,其颜色可以从黄色到绿色不等。

硅藻是一种有机体,它们可以利用太阳光来合成糖,从而提供能量和营养。

红藻是中国海洋绿藻门中最丰富的一类,它们主要分布在深海和港口地区。

红藻通常具有圆形或条状的形状,其颜色从紫色到红色不等。

红藻是一种有机体,它们可以利用太阳光来合成糖,从而提供能量和营养。

绿藻是中国海洋绿藻门中最少见的一类,它们主要分布在河口和浅海湾地区。

绿藻通常具有细长而条状的形状,其颜色从绿色到浅蓝色不等。

绿藻是一种有机体,它们可以利用太阳光来合成糖,从而提供能量和营养。

中国海砂海星科(棘皮动物门:海星纲)系统分类学研究的开题报告

中国海砂海星科(棘皮动物门:海星纲)系统分类学研究的开题报告

中国海砂海星科(棘皮动物门:海星纲)系统分类学研
究的开题报告
题目:中国海砂海星科(棘皮动物门:海星纲)系统分类学研究的开题报告
摘要:海星作为棘皮动物门中的一类重要生物,具有重要的生态和
经济价值。

中国海域中存在众多种类的海星,其中海砂海星科是比较特
殊的一类,具有独特的形态特征和生活习性。

本文将对中国海砂海星科
的系统分类学进行研究,包括形态学、遗传学、分子学等多个方面,旨
在了解其系统发育、种类多样性、分布规律等方面的特征。

研究方法:本研究将采用基于形态学、分子学等多种分析方法,结
合实际采样观察和实验室分析,对中国海砂海星科进行系统分类学研究。

具体研究步骤为:1.采集中国海域的海砂海星科标本;2.进行形态学特征的观察和记录,并采用SEM等方法进行细胞结构和微观形态的研究;3.
采用分子生物学技术对其基因组DNA进行测序和分析;4.对采集到的数
据进行系统发育分析和分类学研究。

研究意义:本研究将对中国海砂海星科的系统分类学进行深入的研究,有助于了解该类生物的种类多样性、分布规律、生态学特征等方面
的特征。

此外,在环境保护、海洋生态学、生物多样性保护等方面也有
重要的意义。

预期结果:本研究将通过形态学特征观察、分子生物学分析和系统
发育研究等方法,深入了解中国海砂海星科的分类学特征,探讨其种类
多样性及分布规律的问题,并为在海洋保护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等方面提
供参考和支持。

中国沿海彩虹明樱蛤系统地理和遗传多样性研究

中国沿海彩虹明樱蛤系统地理和遗传多样性研究

InbreediIlg depression ref.ers to也e phenomenon t11at relatI甜ma血19 increauses
homoz),gosit),of origiIlally in_terbreeding o玛a11isms,so aS to iInproVeⅡle stabili够of
2n
aquaClllture,siIlce MYP is a main component of commerCial q砌i够goIlad.AIld t11e goI均d
is t11e maill site ofMYP i11 sea urchill.
In仳s paper,we studied t11e e任-ects of iIlbreeding on gro、Ⅳth,gonad produ(嫩011’q眦i够
Hale Waihona Puke P堍 Feng wen.ping,ch锄g Ya-qing卑,Zhao Chong,slHl
Ch妇’s (Key Laboratory of Mariculture&Stock Enh觚cement in Noml
Se%
MiIlig时ofA西culture,Dalian Ocean UIlivers埘,DaliaIl,116023,Cllhla)
群体的平均观察杂合度(Ho)分别为、O.4381(cM)一O.6139(cx);Sh锄on多样性指数I
19
分别为1.2655(YQ)一1.7998(zS)。经AMOVA分析,4.70%的遗传变异来自于群体 间,95.30%来自于群体内,遗传差异主要发生在群体内。6群体间的遗传分化指数FST 为0.0470,群体间的遗传分化程度较低。根据遗传距离,用uPGMA法进行聚类分析 表明,6个彩虹明樱蛤群体明显分成3支,连云港群体和慈溪群体聚在一起为一支, 崇明群体和温州群体聚在一起为一支,舟山群体和宁德群体聚在一起为一支。 (3) 因乐清群体的ITS无法扩增,测定了其余5种群205个个体的ITS部分序列,759bp 的ITS基因含有545个简约信息位点,变异位点682个,125个单突变。5个群体205 个个体共有132种单倍型,ITS基因部分序列基因的多样性变化范围分别为: O.7059.0.9619。核苷酸多样性变化范围为:O.024136.0.162136。基因的多样性比较丰 富。遗传分化与系统聚类与微卫星分析结果一致,说明中国沿海彩虹明樱蛤的遗传分 化不显著,遗传多样性较高。一 资助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1072213)

中国及相关海域褐虾总科系统分类学和动物地理学研究

中国及相关海域褐虾总科系统分类学和动物地理学研究

中国及相关海域褐虾总科系统分类学和动物地理学研究褐虾总科包括褐虾科和镰虾科,是重要的底栖生物类群,而且很多褐虾种为常见的经济种,其中中国北方海域最常见的为日本褐虾Crangon hakodatei Rathbun, 1902,另外黄海褐虾Crangon uritai Kim & Hayashi, 1999在黄渤海也较为常见。

在东海和南海,污泥疣褐虾Pontocaris pennata (Bate, 1888)和拉氏爱琴虾Aegaeon lacazei (Gourret, 1887)在底栖生物拖网时常可采到,有很大的经济价值。

我国对褐虾总科的研究很少,亟需对我国海域的褐虾进行全面的系统分类学和地理分布研究。

本论文所依据的标本主要为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海洋生物标本馆馆藏的约1600号褐虾类标本,标本主要采自渤海、黄海、东海、南海四大海域,也有部分标本采自日本海、南极和北极等海域,并得到国外同行专家惠赠的褐虾类标本约100号,同时也检查了其它单位保藏的少量标本。

本论文主要采用传统的形态学方法进行分类学研究,共鉴定出褐虾科14属25种,其中1个新种,6个新记录种,镰虾科1属7种,其中2个新种,3个新记录种。

参照历史文献与现在研究结果,中国海域的褐虾类至少有2科11属44种。

本文通过对约1700号标本的详细检查,总结了各个属和种的分类学特征和地理分布特点,对各属的分种均附有详细系统的检索表,对鉴定的32种褐虾均附有详细的背面整体图和侧面整体图以及附肢等的局部形态图,并对各种进行了中文名称的考订。

本研究是我国首次关于褐虾总科的系统分类学和动物地理学研究,研究结果将改变我国在褐虾总科研究报道方面的薄弱现状,并为此动物类群的多样性等研究提供重要的基础资料。

研究结果澄清了分类学上存在争议的疑难种,发现了3个新种,报道了9个新记录种,阐明了我国褐虾总科的区系特点。

中国海塔螺科系统分类学和动物地理学研究

中国海塔螺科系统分类学和动物地理学研究

中国海塔螺科系统分类学和动物地理学研究塔螺科(Turridae)是软体动物门中种类最多的科,全世界种类超过5,000种,在分类系统学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

塔螺为世界性分布,以热带、亚热带和温带海域分布最多。

塔螺科动物肉体可食用,贝壳造型独特、色泽鲜丽,深受贝壳收藏爱好者喜爱。

作为重要的捕食者和被捕食者,塔螺是底栖生物食物链的重要环节。

塔螺科个体差异较大,贝壳形状、大小、壳表雕刻以及颜色等方面均有较大差异,因此给种类鉴定带来许多困难。

贝壳高度可从几毫米到超过150毫米。

壳表常有斑点、斑块或色带,有的种类色彩较鲜艳。

在近后沟处有一个深浅不一的唇缺,呈U或倒L型,这是塔螺科所有种类共有的特征。

中科院海洋生物标本馆现馆藏大量的塔螺标本,但一直没有进行系统的分类学研究,仅有一些零星的报道,咫需进行深入研究。

本论文主要采用传统的形态分类方法结合其生态习性和地理分布,对其进行系统的分类学研究,详细描述中国的属、种及分布,澄清近似种和疑难种,发现新种和新记录种,从而丰富我国海洋生物多样性的资料。

同时研究该动物类群区系组成分析和动物地理学,阐明我国塔螺科的区系特点,并确定其在世界上的地位。

经系统研究和鉴定,发现中国科学院海洋生物标本馆馆藏塔螺科种类共203种,隶属于8亚科,54属,其中发现1新亚属,18新种,63新记录种。

加上台湾有记录分布但在中科院海洋生物标本馆没有收藏的种类,中国海域实际共分布塔螺417种。

本文对其中中科院海洋生物标本馆馆藏的203种塔螺进行系统研究和描述。

中国海塔螺科区系组成中,以热带和亚热带成分占绝对优势,共发现分布种类160种,占总种数的78.8%。

我国塔螺动物在区系组成上属印度-马来区系的一部分,位于印度-西太平洋区系的北侧边缘部分。

中国海塔螺科物种组成与日本南部和菲律宾塔螺的物种组成有些差异,本文描述的203种塔螺与日本共有种为93种,与菲律宾共有种为63种,相似性指数分别为41.99%和41.86%。

硅藻分类系统与系统学研究进展

硅藻分类系统与系统学研究进展

硅藻分类系统与系统学研究进展齐雨藻1,李家英2 高亚辉3,孙琳3(I.暨南大学赤潮与水环境研究中心,广东广州510632:2.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

北京100037:3.滨海湿地生态系统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厦门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福建厦门361005)尽管硅藻是藻类中最有特色和种类最丰富的类群之一,我们对这个类群从初期的细胞到今天已知的各种各样的分类的进化却了解甚少。

自从Leeuwenhoek发明了显微镜,并由一位英国人于1703年观察到了世界上第一个硅藻记录(现在的T abella riaflo cculosa),至今已有三百多年历史。

硅藻第一个属Bacillaria由Gmelin于1788年建立。

硅藻分类系统经历了较长的历程,直至现在也尚存在有争议的不同的分类系统。

19世纪初,很多作者认为运动的单细胞形式好像动物,因此,Bory(1822)和Ehre nber g(1838)等把硅藻分类到了动物界。

直到1844年Kuetzing结束了这种不确定时代,认为所有的硅藻,不论是单细胞还是群体,能运动的或不运动的,都是植物。

1844。

1900年间,硅藻分类伴随着显微镜的发展而进步。

硅藻成了显微镜镜片的最好测试品,这期间也是发现和采集硅藻的黄金时期,使得Grunow和Cleve在世界范围基础上对硅藻种类进行专论成为可能。

十九世纪二十年代开始,硅藻研究者通过显微形态观察,提出了不同的分类系统,如第一个把硅藻作为一个目Diatomeas的是瑞典人 Agardh(1824),根据细胞形状将硅藻分为3科9属。

之后Kuetzing(1833),De Brebisson(1838),RabenhorSt(1853),Ralfs(1 861)等人也提出了自己的系统。

Sm ith(1872)根据无壳缝,具拟壳缝和有壳缝将硅藻分为3大类和15小类,此后,D e Toni,Van Heurch,Schutt,Mann,Karsten,Lebour和Hustedt基本上都是根据Smi th的系统略加修改,并没有很大变化。

海洋生物学 底栖部分解析

海洋生物学 底栖部分解析

海洋生物学 Marine Biology 水生生物学 Hydrobiology生物海洋学 Biological Oceanography 海洋生态学 Marine Ecology第一部分 海洋底栖生物学(最复杂 形态分类为重点)第一章 绪论一、 定义:底栖生物:生活在海底泥沙中或泥沙表面上的所有生物(动物、植物、微生物)统称。

现在的底栖生物只剩下了动物,严 格讲为底栖动物。

二、 按生态类群划分1、底内生物(infauna): 土内栖种 burying species (蛤蜊、海胆、双壳类)穴居种 burrowing species (寄居蟹) 管栖种 tubing species (多毛类)2、底上动物(epifauna):固着(软体 <双壳>) 漫游(螺 <腹足类>、海星)3、游泳底栖生物(necton benthos):鱼类 虾类三、按网孔大小分1、大型底栖生物 macrobenthos >0.5mm 腔肠动物、多毛类、软体、甲壳类、棘皮2、小型底栖生物 meiobenthos 0.05mm~0.5mm 线虫、桡足类、介形类、腹毛虫、熊虫3、微型底栖生物 microbenthos <0.05mm 纤毛虫、硅藻Plankton 浮游 Benthos 底栖Necton 游泳(鱼类、头足类)Ecological groups ① Introduction② Benthic Groups③ Sediment Ecology④ Pollution & Benthos⑤ Nlethodogy 无脊椎动物:原生、海绵、腔肠、扁形半索动物:柱头虫脊索动物:尾索动物:海鞘头索动物:文昌鱼(要求0.2~0.4mm 细沙)脊椎动物: 底栖生物生活在海底,又有游泳能力的生物。

底栖生物调查时使用0.5mm 或1.0mm 孔径的网筛能够筛留的生物,分选时能通过0.5mm 网筛却被0.05mm 网筛筛留的生物,能通过0.05mm 孔径网筛的底栖生物名词解释 5×2=10 问答 6+9=15 星标为重点四、 按食性划分1、滤食性者 filter-feeder :蛤蜊2、沉积食性者 deposit-feeder :蚯蚓(吃泥沙等沉积物。

我国海链藻属的新记录种类Ⅱ

我国海链藻属的新记录种类Ⅱ

我国海链藻属的新记录种类Ⅱ李扬;高亚辉;吕颂辉【期刊名称】《热带海洋学报》【年(卷),期】2008(27)2【摘要】利用透射电镜(TEM)和扫描电镜(SEM)技术,对采自我国沿海海域的若干水样进行观察,对其中的海链藻属Thalassiosira Cleve开展了分类学的专题研究.鉴定了5个种和变种为我国的新记录种类,它们分别是伦德海链藻 Thalassiosira lundiana Fryxell、单环突海链藻 Thalassiosira monoporocyclus Hasle、厄氏海链藻范氏变种 Thalassiosira oestrupii var. venrickae (Ostenfeld) Fryxell et Hasle、玫瑰海链藻 Thalassiosira rosulata Takano和地中海海链藻Thalassiosira mediterranea (Schroder) Hasle.对每个种类的形态学特征、生活习性和生态分布进行说明并提供了电镜照片.【总页数】5页(P40-44)【作者】李扬;高亚辉;吕颂辉【作者单位】华南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广东,广州,510631;厦门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福建,厦门,361005;华南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广东,广州,510631;暨南大学理工学院,广东,广州,51063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Q949【相关文献】1.我国海链藻属的新记录种类Ⅰ [J], 李扬;高亚辉;吕颂辉2.我国新记录海链藻属物种的形态学和系统学研究 [J], 郭雅琼;李扬3.海链藻属一新变种艾伦海链藻肋纹变种 [J], 郭晓慧;郭雅琼;李扬4.我国3个新记录海链藻种类的形态学研究 [J], 李扬;赵秋兰;吕颂辉5.采自广东大亚湾水域的海链藻属一新种——扇形海链藻 [J], 郭晓慧; 郭雅琼; 李扬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中国海原绿球藻研究

中国海原绿球藻研究

图 4 原绿球藻在中国海区的 3 种典型的垂直分布类型
(a) 东海 905 站(122 E, 26.5 N), (b) 南海 211 站(120 E, 17.5 N), (c) 东海 206 站(128.5 E, 29 N). 图中曲线示 中国海区原绿球藻垂直分布的典型特征
www.万sc方ich数ina据.com
图 2 流式细胞仪检测的超微型浮游生物
0 示噪音, 1 示标准荧光小球, 2 示聚球藻, 3 示原绿球藻, 4 示超 微型真核浮游植物
2 原绿球藻在中国海区的分布界限和 格局
( ) 分布界限. 在 1994 ~ 2001 年的 8 年 时间里, 我们共对中国四大海区 渤海 黄 海 东海 南海及毗邻的近岸水域如胶州湾 芝罘湾 珠江口等进行了共计 40 余航次的现 场调查. 其中南海 东海和黄海的大型航次共 9 次, 调查站位 248 个次, 调查区域覆盖了中国 海的绝大部分区域. 通过这些详尽的调查, 认 定原绿球藻在中国海区的分布范围是: 南海, 除近岸外全部海区; 东海, 大部分海区; 黄海, 小部分海区; 渤海: 无分布. 原绿球藻在中国海 区分布的北界为黄海南部(图 3), 夏季可达 50 m 等深线(图 3 中的虚线 a), 冬季退至黑潮主流及 影响区域(图 3 中虚线 b).
原绿球藻在自然海区分布的数量极大(通常 可达 105 细胞/mL), 是迄今发现的丰度最高的 光合自养生物. 它广泛分布在南北纬 40 之间 的各大洋的表层到真光层底部, 是这些海区自 养生物中细胞数量上的绝对优势种. 不仅如此,
www.万sc方ich数ina据.com
原绿球藻还是生物量和初级生产力的主要贡献
( ) 数量分布. 从南沙海区到珠江口和 台湾海峡南端, 原绿球藻在南海的丰度在 104 ~ 105细胞/mL 之间(150 m 水层内积分平均值), 最 高值出现于巴士海峡南部. 原绿球藻在东海分 布的丰度变化很大, 从近岸到外海逐渐增高, 最高值出现在夏季黑潮南部

中国海洋褐藻门新分类系统

中国海洋褐藻门新分类系统

中国海洋褐藻门新分类系统黄冰心;丁兰平;栾日孝;孙忠民【期刊名称】《广西科学》【年(卷),期】2015(0)2【摘要】根据研究结果并结合文献资料,组织和完善了我国海洋褐藻门新的分类系统,并阐述了各物种分布特征。

我国海洋褐藻门有1纲13目28科74属378种及其变种,在我国海藻三区的区系分布为黄渤海119种、东中国海30种和南中国海279种,在四小区的区系分布为黄海西区119种、东海西区30种、南海北区128种和南海南区217种。

%Based on research materials and the literatures,a new classification system of marine brown algae of China was organized and perfected,and the distribution characteristics of each species were elaborated.There were 1 class,13 orders,28 families and 74 genera and 378 species and varieties belonging to the marine Phaeophyta of China.The number of species distributed in three floristic regions of Chinese seaweed is 119 species in Huang Bohai,30 species in East Chi-na Sea and 279 species in South China Sea,respectively.As four sub-floristic regions,there were 119 species in the west of Yellow Sea,30 species in the south of East China Sea,128 species in the north of South China Sea and 2 1 7 species in the south of South China Sea,respectively.【总页数】12页(P189-200)【作者】黄冰心;丁兰平;栾日孝;孙忠民【作者单位】天津师范大学,天津 300387; 汕头大学,广东汕头 515063;天津师范大学,天津 300387; 汕头大学,广东汕头 515063;大连自然博物馆,辽宁大连116023;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山东青岛 26607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S932.7【相关文献】1.中国海洋褐藻门多毛藻属的研究I [J], 黄冰心;栾日孝;丁兰平2.中国海洋绿藻门新分类系统 [J], 丁兰平;黄冰心;栾日孝3.中国海洋红藻门新分类系统 [J], 丁兰平;黄冰心;王宏伟4.中国海洋蓝藻门新分类系统 [J], 黄冰心;丁兰平5.中国苦苣苔科植物中王文采旧分类系统与Weber新分类系统的名实更替 [J], 符龙飞;黎舒;辛子兵;温放;韦毅刚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海域藻虾科(Hippolytidae)系统分类学和动物地理学研究藻虾科隶属鼓虾总科,是重要的底栖生物类群。

藻虾多数种类为浅海生活的小型虾,喜欢附于海藻之上或与大海葵等共栖,隐藏于海滩石块下、珊瑚礁中或海草丛间。

藻虾在全球分布广,生境复杂多样,形态多样性高,在分类上存在很多问题,我国对藻虾科分类学研究较少,亟需进行全面的系统分类学和地理分布研究。

本研究依据的标本主要是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海洋生物标本馆馆藏的800余号藻虾标本,这些标本来自建国以来的多次全国性海洋普查、专题性海洋生物资源调查以及个人采集等,采集地点遍布全国沿海各地。

本论文采用传统的形态学方法进行分类学研究,通过对藻虾科标本的详细检查,共鉴定出藻虾科13属30种,其中包括4个新种,即安乐虾属Eualus Thallwitz,1892的异指安乐虾Eualus heterodactylus sp. nov.;拟托虾属Thinora Bruce,1998的细螯拟托虾Thinora leptochelus sp. nov.;托虾属Thor Kingsley,1878的海南托虾Thor hainanensis sp. nov.和单一托虾Thor singularis sp. nov.;以及2个中国新纪录种:安乐虾属Eualus Thallwitz,1892的克氏安乐虾Eualus kikuchii Miyake&Hayashi,1967和七腕虾属Heptacarpus Holmes,1900的细小七腕虾Heptacarpuscommensalis Hayashi,1979。

通过对藻虾科各种在中国海域分布的详细记述,总结了中国藻虾地理分布的概况:13属30种藻虾中只有红条鞭腕虾Lysmata vittata (Stimpson,1860),水母深额虾Latreutes anoplonyx Kemp,1914和疣背深额虾Latreutes planirostris (DeHaan,1844)三种从北到南广泛分布于中国各大海域;在渤海海域分布有4属10种藻虾,在黄海海域分布有6属18种藻虾,在东海海域分布有6属9种藻虾,
而在南海海域分布有9属16种藻虾。

此外,通过对疑难藻虾种进行的详细鉴定和分析,以及对标本和文献的仔细对比研究,修正了之前国内记录中的错误:之前国内记录的勘察加七腕虾Heptacarpus camtschaticus (Stimpson,1860)并不存在,而此前被初步鉴定为勘察加七腕虾Heptacarpus camtschaticus (Stimpson,1860)的标本均为利刃七腕虾Heptacarpus acuticarinatus Komai&Ivanov,2008。

本论文对中国藻虾类进行了系统的分类研究,发现新种新纪录以及纠正以前国内记录的错误的同时,总结了各属、种的分类学特征、中国藻虾类区系的特点以及地理分布概况。

这些研究成果不仅修订了中国海域藻虾科形态分类研究报道,补充了中国海洋生物多样性的内容,而且为后续的系统发育、生态学、海洋环境评价和生物资源保护等研究提供了基础资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