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课时作业第六章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2022届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含答案
2022高考地理专题训练:自然环境的整体性一、选择题图甲为长白山望天鹅景区一角,图乙为内蒙古呼伦贝尔草原,图丙为塔克拉玛干沙漠。
读图完成下面两题。
1.从图甲到图乙再到图丙体现了()A.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B.垂直地域分异规律C.从沿海向大陆内部的地域分异规律D.地方性分异规律2.塔克拉玛干地区由于气候干旱,多风沙地貌,体现了()A.气候对地貌的影响B.土壤对地貌的影响C.地貌对气候的影响D.植被对气候的影响下图为“我国南方某山丘地理环境变化示意图”。
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3.该地区可能发生的主要环境问题有①水土流失加剧②土壤次生盐碱化加重③沙尘暴频发④洪涝灾害增多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4.引起该地环境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地壳上升B.植被遭毁C.气候恶化D.围湖造田5.该区域地理环境的变化主要体现了A.地理环境的差异性B.地理环境的整体性C.地理要素的稳定性D.地理要素的独立性地球表面四个圈层联系紧密,存在着物质迁移、能量交换,形成了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自然环境。
读图,回答下面小题。
6.在水循环的过程中,①圈层物质进入②圈层所经过的主要环节是( )A.降水B.水汽输送C.蒸发D.径流7.④圈层的矿物质进入①圈层所经历的主要过程是( )A.搬运、沉积过程B.侵蚀、搬运过程C.风化、侵蚀过程D.变质、沉积过程8.关于图示圈层的叙述,正确的是( )A.各圈层上下平行分布B.各圈层相互渗透C.③圈层单独占有空间D.都属于地球的外部圈层下图中M表示绿色植物。
读图,回答下面小题。
9.图示过程反映了自然地理环境的( )A.生产功能B.呼吸作用C.分解功能D.化合作用10.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大量增加的主要原因是( )A.植物的光合作用B.化石燃料的燃烧C.动植物尸体的分解D.动植物的呼吸作用下图示意某区域1月份0℃气温等温线分布。
读图完成下列小题。
11.导致图中0℃等温线弯曲的主要因素是()A.太阳辐射B.曲折海岸C.大气降水D.沿岸洋流12.图中西侧海岸曲折、峡湾众多,该处形成峡湾的地质作用主要是()A.流水侵蚀B.波浪侵蚀C.冰川侵蚀D.断裂下陷13.图示地区()A.河流短小湍急,水力资源丰富B.南北温差大,降水量东多西少C.峭耸悬崖多分布在陆地东南岸D.荒漠草原广布,森林面积较小青海湖形成初期,通过倒淌河与黄河水系相通,后外泄河道被阻断。
2019年高考人教版地理一轮复习方案第六章-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听课手册-详答
第六章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第14讲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基础自主梳理】1.生物整体性生物C A B D生产功能平衡功能疏松破坏严重水土流失2.(1)植被增大增大减少减少增大下降生态平衡(2)自然地理环境具有统一的演化过程,地理环境中的某一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乃至整个地理环境状态的改变。
【考点互动探究】1.(1)C(2)D[解析]第(1)题,结合图示信息知,箭头①说明了大气中二氧化碳增多导致气温升高的过程。
其具体过程是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增加,导致大气吸收地面辐射的能力增强并把热量保留在大气中,使气温不断升高。
第(2)题,图中说明了大气成分及其比例变化会导致大气温度的改变,反映了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具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应。
2.(1)A(2)D[解析]第(1)题,解答本题的关键是理解海洋“生物泵”作用。
海洋浮游植物通过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能够对大气中的CO2浓度进行调节,影响全球气温变化。
海洋“生物泵”作用可以降低大气中的CO2浓度,缓解全球变暖,A项正确。
臭氧层空洞大小主要取决于大气中氟氯烷等物质的浓度变化,酸雨的形成主要与大气中硫氧化物和氮氧化物的浓度有关,洋流流速主要受盛行风的影响。
第(2)题,海洋浮游植物使大气中的CO2浓度保持相对稳定,反映了地理要素相互作用可以产生平衡功能。
3.D[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全球变暖带来的影响。
全球变暖导致气温升高,多年冻土夏季融化深度增加,活动层厚度变大;气温升高,冻土表层春季提前融化,春耕播种的时间提前;永冻层上界下降,利于喜温植物的生长,建筑基础稳定性变差。
所以D正确。
4.(1)东北冬季寒冷漫长,夏季温暖多雨整体(2)春季夏季出现春汛的主要原因是春季气温回升快,季节性积雪融化量较大;出现夏汛的主要原因是夏季风带来丰沛降水。
(3)造成枯枝落叶减少,腐殖质减少,并且使水土流失加剧,土层变薄,土壤肥力下降;森林面积减小还降低了森林滞留降水的功能,导致降水时形成洪水,无降水时河流水量锐减,甚至断流。
高考地理人教第一轮复习限时规范训练: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含解析)
高考地理人教第一轮复习限时规范训练: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含解析)时间:45分钟 100分一、选择题(每题4分,共44分)读地球圈层间的物质交流表示图,回答1、2题。
1.据图判别有关地球四大圈层特征,正确的选项是 ( )A.①由软流层以上的地幔和地壳组成B.②上部存在电离层C.③是宇宙中地球独一存在的圈层D.④是延续但不规那么的圈层解析:图中①向③供水,同时向②浸透,说明①为水圈,特点是延续但不规那么的圈层;②接受降水和浸透,是岩石圈,包括软流层以上的地幔和地壳;③需求供水、且能提供氧气,因此为生物圈,地球是宇宙中独一存在生命的天体;④能发生降水,是大气圈。
答案:C2.构成黄土高原沟壑纵横景观的进程是 ( )A.①→③B.①→②C.④→②D.③→④解析:,黄土高原沟壑纵横的景观是流水腐蚀地表的结果,是大气圈对岩石圈的作用。
答案:C读小尺度范围各自然天文要素的景观表示图(甲图)和自然天文要素相互关系图(乙图),回答以下效果。
3.甲图中为维护斜坡①处的土壤不被水冲走,不合理的措施是( ) A.植树种草,恢复植被B.修水平梯田,打坝淤地C.采取措施坚持③自然要素的动摇D.强化全民的水土坚持看法和法制观念解析:维护图中①斜坡可植树种草,恢复植被;也可以修筑水平梯田,打坝淤地;同时应强化全民的水土坚持看法和法制观念。
③要素是大气要素,即降水和蒸发,均与①处土壤腐蚀有关,因此C措施不合理,契合题干要求。
答案:C4.以下表达属于乙图中A环节的是( )A.夏季降水集中,夏季平和湿润B.植被破坏严重,容易构成白色荒漠C.夏季高温多雨,无机质分解快D.河网稀疏,径流量大,水能丰厚解析:不同的气候条件下,构成不同的土壤,乙图中的A环节,反映的是在亚热带季习尚候条件,高温多雨的环境中,无机质被分解的快,最后构成的土壤,是一种黏性的低产土壤,C对,A环节反映的是土壤构成的气候条件,不是气候特征,A错。
植被破坏与气候有关,B错,A环节不能表现出河水数量多少、流量大小,D错。
高三地理一轮复习课后训练: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高三地理一轮复习课后训练: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1、纳马夸兰沙漠是地球上独一的生物多样化干旱地域,大局部时间枯燥、荒芜。
雨季来临,这里突然变成花的陆地,以种类单一的肉植物而知名。
多肉植物常生活在气温偏高,降水少且有清楚干湿季交替的地域,有大批雾气和露水也可满足其生活需求。
据此完成以下效果。
(1)我国游客到纳夸兰沙漠欣赏各种野花和多肉植物,最适宜在〔〕A、2-3月B、5-6月C、8-9月D、11-12月〔(2)〕以下说法与纳马夸兰沙漠多肉植物广布有关的是〔〕①夏雨清楚,降水时节差异大②夏季受暖流影响,干旱、多雾③阴天多,露水多④气候恶劣,受人类活动影响小A、①②B、②③C、③④D、②④〔(3)〕2021年7月某日19:00〔北京时间〕在纳马夸兰可欣赏到的景观能够是〔〕A、晨曦初露B、旭日西下C、繁星点点D、火伞高张2、以下图为地上生物量与降水量、年均气温的关系图,说法正确的( )A.地上生物量与土壤水分条件呈正相关 B.地上生物量与年均气温呈正相关C.假定该区域气候变暖,地上生物量将增多 D.地上生物量与降水量呈负相关3、斑点湖〔49.1°N ,119.5°W〕位于美加接壤处左近的山间盆地,每年6月至9月,湖面构成诸多白色镶边颜色多样的浅池,这些小水坑出现出深浅不同的白、绿、蓝等颜色,斑点湖由此得名。
湖水中富含硫酸镁、钙、钠硫酸盐等不同矿物。
右图为斑点湖的景观表示图,据此回答该题。
斑点湖的小水坑出现出白色镶边颜色多样的主要缘由是〔〕A. 湖底微生物种类多样,叶绿素含量不同B. 湖底上下坎坷,水面子积温度不同C. 湖水对太阳光的散射、反射和吸收D. 湖水矿物质种类多,含量不同4、〝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说明( )A.生物是土壤构成中最生动的因子B.生物是土壤无机质主要来源C.春季,微生物分解作用十分迅速D.生物风化使无机残体出借多5、牛肝地是发育在红层软岩〔红层软岩是以白色为主颜色的碎屑堆积岩,岩性以砂岩、泥岩、页岩为主〕为主的区域,以密集腐蚀沟和风化壳暴露为标志的红层荒漠。
2025版高考地理一轮总复习真题专练6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含答案)
高考地理一轮总复习:真题专练六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一、选择题1.(2023·北京卷)某校劳动课开展附近山地自然保护区所有阔叶木本植物种类的分布调查。
学生绘制的调查结果如图所示。
所以该保护区( A )A.所处纬度大约是30°NB.年降水量低于400毫米C.山麓地带起点海拔为350米D.落叶乔木仅分布在1 200米以上[解析]由图可知,山麓地带为常绿乔木,可推测该区域位于亚热带地区,所处纬度可能是30°N,年降水量应该大于800 mm,A正确,B错误;由图可知,山麓起点海拔在230米以下,1 100米等高线附近有落叶乔木分布,C、D错误。
故选A。
(2023·福建卷)唐朝时太湖流域未形成吴淞江河道,在北宋时期修筑江堤后,太湖面积萎缩,吴淞江河道趋于稳定,并成为太湖主要泄洪河道。
近代以来,吴淞江逐渐成为上海海港港口运输的重要通道。
根据材料并结合下图完成2~3题。
2.形成吴淞江北为杨柳,南为兼(芦苇)的主要原因是( C )A.坡向不同 B.热量差异C.淤积状况不同 D.季风风向不同3.唐晚期修筑河堤后最有可能发生的情况是( A )A.河堤东侧冲刷加剧 B.吴淞江径流量增大C.河堤西侧淤积增强 D.吴淞江含沙量增大[解析]第2题,吴淞江沿岸以平原为主,没有形成明显的坡向,即没有明显的阴阳坡,热量无明显的差异,A、B错误;吴淞江沿岸季风风向相同,D错误,吴淞江两岸由于地转偏向力导致两岸淤积状况有明显的差异,C正确。
故选C。
第3题,唐朝时太湖流域未形成吴淞江河道,B、D错误;北宋时期修筑江堤后,太湖面积萎缩,说明当时太湖的补给水源主要位于江堤的东侧,受江堤的阻挡,江堤东侧流水冲刷加剧,西侧由于水源减少,泥沙来源也随之减少,江堤西侧淤积减弱,A正确,C错误。
故选A。
(2023·浙江6月选考)某研学小组计划在澳大利亚西部开展一次旅行并做野外考察。
下图1为该团队初拟的四条活动线路,图2为澳大利亚三种典型自然植被的景观图。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一部分第六单元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
考向1 陆地自然带的分布及水平地域分异规律
自然带气候类型的对应关系示意图
地域分异规律的直接反映是自然带分布,自然带的 标志是植被,而植被类型与分布的最重要影响因素是气 候,因此自然带的分布与变化和气候类型密切相关,具 体如图所示。
图
示
【典题 2】 (2017· 全国卷Ⅰ)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 列要求。
山地垂直带内部的分异规律, 日益为地理学研究所重 视。 在山地苔原带, 植物多样性存在随海拔升高呈单峰变 化的规律: 在山地苔原带下部, 少数植物种类通过种间竞 争获得优势,植物多样性较低,随着海拔升高,环境压力 变大,种间竞争减弱,植物多样性升高;
第六单元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
第2讲
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1.识记自然带的概念,理解气候分布与自然带之间的 关系。 2.理解自然带的分异规律及其成因。 3.能够运用地域分异规律分析和判断地理问题。
考点 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1.陆地自然带 (形成了具有一定宽度、呈______
思考探究 2: 同一个自然带只能发育在同一种气候条 件下吗?
答案:同一个自然带可能发育在不同的气候条件下。 如温带落叶阔叶林带发育在温带季风气候和温带海洋性 气候条件下。
2.陆地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
分异规律
由赤道到两极 的地域分异规 律(纬度地带 性) 从沿海向内陆 的地域分异规 律(经度地带 性)
水平地域分异规律主要包括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 异规律和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 (1)在分析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时可按以下 思路进行,特别要关注纬度位置的差异。
(2)在分析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时可按以下 思路进行,特别要关注海陆位置的差异。
2024届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课件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期,该区域( B)
A.海岸线持续性向海洋推进 B.海平面间歇性下降 C.河流入海口泥沙含量稳定 D.地壳持续性下沉
牡蛎生长在气温适宜、清澈小河入海的河口海岸潮间带区域, 牡蛎礁是由牡蛎不断附着在蛎壳上、长时期稳定堆积而成。牡蛎 礁体具有明显的层状结构特征,其中的水平夹层厚度较薄,牡蛎 个体由于环境的变迁而快速窒息死亡。下图示意渤海湾沿岸某地 区牡蛎礁分布(左图)及某礁体局部剖面(右图),礁体Ⅰ-Ⅵ由老 到新。据此完成1~3题。
(3)分析补给类型发生变化后里 海演化为咸水湖的原因。
有河流汇入,带来盐分;无出水 口,盐分无法排出;地处内陆,蒸发 强烈,导致盐度升高。
安徽省南部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气候湿热,地形以山地为主,
对外交通不便,耕地稀少,当地传统的菜肴、民居、戏曲、农业
生产等明显打上了地理环境的烙印。
14. 安徽省南部传统特色菜的选料较多采用 ①海鲜 ②牛羊肉 ③山货 ④腌腊制品
此完成7~9题。
9.受全球气候变暖影响,该潮沟垂直方向的植被演替先后顺序是
A.甲、乙、丙、丁 C.乙、丁、丙、甲
B.甲、丙、丁、乙
B
D.丙、乙、甲、丁
(2020•全国卷Ⅰ)岳桦林带是长白山海拔最高的森林带。岳桦林带 气候寒冷,生长季短,只有其下部的岳桦才结实(种子)。岳桦结
实的海拔上限称为岳桦结实线,岳桦林分布上限即长白山林线。 监测表明,20世纪90年代以来,长白山北坡气候持续变暖,岳桦 结实线基本稳定;林线的海拔快速提升了70~80米,但近年趋于 稳定。据此完成10~12题。
D.河流泥沙 风力搬运、沉积
贝壳堤由死亡的贝类生物在海岸带堆积而成。在沿海地区经常分 布着多条贝壳堤,标志着海岸线位置的变化。图1示意渤海湾沿岸 某地区贝壳堤的分布。据此完成4—6题。
(六).2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一轮复习)
地貌 风蚀地貌
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表现之一:每一要素都作为整体的 一部分,与其他要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
骆驼刺
材料2:我国东南沿海地区最突出的自然特征 就是湿润,年降水量大于800mm。主要原因 是距海近,受海洋湿润气流影响大,为亚热 带季风气候。
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表现之一:每一要素都 作为整体的一部分,与其他要素相互联系和 相互作用。
砍 伐 森 林
植被 破坏
开垦坡地
黄土高原地理环境各要素变化示意图
神奇的亚马孙平原---热带雨林
案例2:热带雨林面积的减少
人类乱 砍滥伐
热带 雨林 遭到 破坏
植被 稀少
水土 流失
全球 气候 变化
生态 环境 失调
案例3:湖泊的演化
地形: 气候: 生物: 土壤: 水: 由湖泊变成了陆地。 由湿润变得干燥。 由水生生物变成了陆地生物。 逐渐由湿变干。 水面逐渐缩小至直消失。
一、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
(1)各自然地理要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 例:我国西北内陆的气候、水文、植被、土 壤和地貌等要素的相互关系 (2)某一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它要素甚 至整体的改变
例:“砍伐森林”或“植树造林”来说明。
(3)某一要素的变化,还会影响其它地 区的地理环境
例:“黄土高原的植被破坏带给黄河下游的影响”
(2)如果在洱海西岸大规模建设住宅,可能 对地理环境产生哪些不利影响?(12分) 答案:占用耕地和湿地,影响农业生产,湿 地的功能减弱、效益降低。人口增多,林 地遭破坏,入湖污水增多,生物多样性减 少,自然灾害增多,环境质量下降,不利 于大理古城的保护,人地关系恶化。
从有文字记载,黄土高原就属森林草原区,在西周时期, 森林覆盖率达53%,当时河流众多比较清澈,枯水季流量 也较大。但随着人口增加,放牧、农垦活动等加大,到宋 代以后“郁郁葱葱,绿荫冉冉”的景观就消失了。到明清 后,已经达到无地不耕的地步,且大量陡坡被开垦,水土 流失大大加强。森林只零星的分布在偏僻的山区。
精品高三地理人教版一轮复习课时作业:第六章第一讲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一、选择题(2016·开封一模)下图为陆地环境主要构成要素的相互关联图。
读图,完成1~2题。
1.下列描述对应正确的是()A.①导致了淮河与松花江水文特征的不同B.②是形成喀斯特地貌的主要原因C.③是形成黄土高原千沟万壑的主要原因D.④是东北黑土退化的最主要原因2.表示塑造右图地貌的箭头是()A.⑧B.⑦C.⑥D.⑤解析:第1题,不同气候条件下的河流水文特征不同,故A项正确。
喀斯特地貌是多种因素对地貌的影响,而②是地貌对土壤的影响,故B项错。
黄土高原的千沟万壑主要是流水侵蚀的结果,体现的是流水对地貌的影响,而③是水文对土壤的影响,故C项错。
东北黑土退化主要是流水侵蚀对土壤的影响,而④是气候对土壤形成的影响,故D项错误。
第2题,右图是风积沙丘地貌和驼队,分布在干旱区域,是气候对地貌的影响,故D项正确。
答案:1.A 2.D节能减排的低碳经济和低碳生活,是可持续发展从概念走向行动的重要组成部分。
下图表示碳物质在地球各圈层中的循环过程。
读图,回答3~4题。
3.低碳经济的本质是要限制碳物质向哪个圈层的流动()A.大气圈B.岩石圈C.水圈D.生物圈4.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A.①—②—③反映碳在大气圈、水圈、岩石圈循环的过程B.地球上的碳物质主要蓄积在生物圈当中C.⑤环节循环速度如果加快,可以减缓碳排放的速度D.控制④环节的人类活动是发展低碳经济的重要途径之一解析:第3题,低碳经济就是要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故本质上就是限制碳物质向大气圈流动。
第4题,图中显示④环节是人类利用化石燃料向大气圈排放碳物质的过程,发展低碳经济就是要减少化石燃料的使用,故D项正确。
答案:3.A 4.D(2017届浙江联考)科学研究表明,地球原始大气主要成分包括甲烷、氨、硫化氢、水汽。
震旦纪大冰期之后的寒武纪,火山大爆发改变了原始大气成分,地球结束了“雪球”时代,原始生命出现。
读碳循环示意图,完成下题。
5.“雪球”时代的结束,是因为寒武纪的火山大爆发能()A.增加大气中CO2浓度,起保温作用B.破坏臭氧层,到达地面紫外线增多C.释放火山灰物质,吸收地面辐射D.释放巨量热能,直接增加大气温度解析:根据材料,“雪球”时代的结束,是因为寒武纪的火山大爆发能增加大气中CO2浓度,起保温作用,A项对。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一轮复习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一轮复习一、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一)自然地理环境的五大要素:气候、地形地质、水文、土壤、生物。
(二)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1.自然环境具有统一的演化过程;2.自然环境要素的变化会“牵一发而动全身”;3.一个区域的变化不可避免地影响到其他地区。
针对性练习1:罗弗敦群岛位于挪威北部(68°N附近),捕鱼为岛上居民主要经济活动。
下图为“罗弗敦群岛聚落景观图”。
据此完成1-3题。
1.许多居民房屋底部以木柱支撑,屋顶用厚重石板铺设,这样建造主要是为了()A.防御海浪,便于出行B.扩展用地,抵御强风C.稳固地基,承受积雪D.减少潮湿,保暖防寒2.岛上搭建了许多木架,其主要功能是()A.风干海鱼B.晾晒衣物C.堆放薪柴 D.圈养牲畜3.该岛最能吸引世界游客的景观是()A.林海 B.冰川C.雪原 D.极光答案:1.B 2.A 3.D解析:第1题,由图可知,该地地势起伏大,平地狭小,房屋底部以木柱支撑目的主要扩展平整的用地空间,由材料知该区域为岛屿,四面环海,风力强劲,屋顶用厚重石板铺设,目的为了抵御强风,防止强风掀翻屋顶。
故B正确;屋顶用厚重石板铺设,对防御海浪,便于出行关系不大,故A错误;减少屋顶积雪的承受,应将增加屋顶坡度,与屋顶用厚重石板铺设无关,故C错误;保暖防寒与屋顶用厚重石板铺设无关,故D错误。
故选B。
第2题,由材料可知岛上居民主要经济活动为捕鱼,搭建许多木架主要是用来晾晒鱼干,故A正确;晾晒衣物不会搭建许多木架,故B错误,由图中木架的形状,可知搭建的木架不是用来堆放薪柴、圈养牲畜的。
故CD错误。
故选A。
第3题,罗弗敦群岛位于挪威北部(68°N附近)北极圈以内,有极光现象,是该地区比较独特的旅游资源,故该岛最能吸引世界游客的景观是极光,故D正确;林海、冰川、雪原在较低纬度的区域也有,不是该地区独特的旅游资源,故不是最能吸引世界游客的景观,故ABC错误。
高考地理 一轮复习 第6章 自然地理环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 第一节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新人教版
条件是该群岛( )
A.地处赤道附近
B.远离大陆
C.构造运动强烈
D.地形复杂
(2)科隆群岛是耐寒的企鹅和喜暖的鬣蜥的共同家园,主要
因为该群岛( )
A.气温日较差大
B.处在动物迁徙路线上
C.地处热带但受寒流影响 D.气候垂直差异显著
【审题突破】 从图中获取信息
美洲
小 明显
答案 (1)B (2)C
考点一
整体功能,而非单个地 素本身不具备的功能
理要素的功能
光合作用通过物质 二氧化碳的平衡作用:在海洋生物作
和能量的交换,将 用下,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和海水中溶
形成 生物、大气、水、 解的钙,加速形成碳酸钙沉淀 土壤、岩石等统一
过程 在一起,在一定的 氧气的平衡:植物光合作用释放氧气, 条件下,生产出有 生物呼吸作用和燃烧消耗氧气 机物
整体性 自然地理环境具有统一的 地理要素的变化会_“__牵__一__发_
的表现 演化过程_而__动__全_ Nhomakorabea身__”_
含义
各个要素的发展演化是统一的, 各个要素的发展演化是统
某一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要 一的,一个要素的演化伴 素甚至整个__地__理__环__境__状态的 随着其他各个要素的演化
改变
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成因及危 害:
考点一
考点二
命题角度二 地理要素间相互作用产生新功能 2.(太原一模)读下图,回答(1)~(2)题。
(1)图中体现的地理要素问相互作用产生的新功能是( )
①循环功能 ②转化功能 ③生产功能 ④平衡功能
A.③
B.④
C.③④
D.①②③④
(2)图中地理要素产生的新功能,一起参与作用的圈层是( )
2019年高考地理人教版一轮复习练习:第六章 第1讲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Word版含解析
2019年高考地理人教版一轮复习练习:第六章第1讲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Word版含解析C.增强地面辐射,增加大气湿度D.增加土壤湿度,减少地表径流解析:第1题,积雪厚度越深,表明形成积雪的条件越好,故最有利于积雪形成的地表是农田。
第2题,表中数据显示,稀疏灌木积雪结束时间(268日)较晚,则消融速度不快,故A错误;积雪的紧实度越小,越有利于积雪消融,草地积雪结束时间(266日)较早,故B正确;农田积雪结束时间(264日)较早,说明消融速度快,则C错误;高大建筑物具有遮阳作用,减缓积雪的消融速度,则D错误。
第3题,积雪覆盖地表,具有保温作用,改变土壤温度,故A正确;积雪的反射率高,可以减弱地面辐射,降低大气温度,则B、C错误;地面积雪融化可以增加土壤水分,形成地表径流,则D错误。
答案:1.C 2.B 3.A(2019·广东深圳一模)植被净初级生产力(简称NPP)是指在单位面积、单位时间内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积累的有机物数量。
图1示意研究区范围,图2示意研究区2019~2019年间年NPP的变化。
据此完成4~5题。
4.观测结果显示,研究区不同植被类型的年NPP大小顺序为:常绿阔叶林>混交林>草地>农田植被>落叶阔叶林>湿地。
由此推测,年NPP最大的地区是()A.洞庭湖平原B.东南丘陵C.山东丘陵D.华北平原5.研究结果表明,2019~2019年间洞庭湖平原年NPP呈显著增加趋势,主要原因是()A.种植结构和技术变化B.城市化进程加快C.退耕还湖D.围湖造田解析:第4题,一般丘陵地形林地比重大,平原地形耕地比重大,依据不同植被类型的年NPP排序,可判断丘陵地形大于平原地形;而东南丘陵位于亚热带,植被类型以常绿阔叶林为主;山东丘陵位于暖温带,植被类型以落叶阔叶林为主;故年NPP最大的地区应该是东南丘陵。
第5题,洞庭湖平原年NPP显著增加,说明光合作用增强;结合不同植被类型的年NPP大小顺序可判断,可能是种植结构发生了变化所致;在2019至2019年间,不可能大规模地进行围湖造田活动;因不同植被类型年NPP排序中农田植被大于湿地,则退耕还湖会降低年NPP。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选择题(2016·开封一模)下图为陆地环境主要构成要素的相互关联图。
读图,完成1~2题。
1.下列描述对应正确的是()A.①导致了淮河与松花江水文特征的不同B.②是形成喀斯特地貌的主要原因C.③是形成黄土高原千沟万壑的主要原因D.④是东北黑土退化的最主要原因2.表示塑造右图地貌的箭头是()A.⑧B.⑦C.⑥D.⑤解析:第1题,不同气候条件下的河流水文特征不同,故A项正确。
喀斯特地貌是多种因素对地貌的影响,而②是地貌对土壤的影响,故B项错。
黄土高原的千沟万壑主要是流水侵蚀的结果,体现的是流水对地貌的影响,而③是水文对土壤的影响,故C项错。
东北黑土退化主要是流水侵蚀对土壤的影响,而④是气候对土壤形成的影响,故D项错误。
第2题,右图是风积沙丘地貌和驼队,分布在干旱区域,是气候对地貌的影响,故D项正确。
答案:1.A 2.D节能减排的低碳经济和低碳生活,是可持续发展从概念走向行动的重要组成部分。
下图表示碳物质在地球各圈层中的循环过程。
读图,回答3~4题。
3.低碳经济的本质是要限制碳物质向哪个圈层的流动()A.大气圈B.岩石圈C.水圈D.生物圈4.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A.①—②—③反映碳在大气圈、水圈、岩石圈循环的过程B.地球上的碳物质主要蓄积在生物圈当中C.⑤环节循环速度如果加快,可以减缓碳排放的速度D.控制④环节的人类活动是发展低碳经济的重要途径之一解析:第3题,低碳经济就是要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故本质上就是限制碳物质向大气圈流动。
第4题,图中显示④环节是人类利用化石燃料向大气圈排放碳物质的过程,发展低碳经济就是要减少化石燃料的使用,故D项正确。
答案:3.A 4.D(2017届浙江联考)科学研究表明,地球原始大气主要成分包括甲烷、氨、硫化氢、水汽。
震旦纪大冰期之后的寒武纪,火山大爆发改变了原始大气成分,地球结束了“雪球”时代,原始生命出现。
读碳循环示意图,完成下题。
5.“雪球”时代的结束,是因为寒武纪的火山大爆发能()A.增加大气中CO2浓度,起保温作用B.破坏臭氧层,到达地面紫外线增多C.释放火山灰物质,吸收地面辐射D.释放巨量热能,直接增加大气温度解析:根据材料,“雪球”时代的结束,是因为寒武纪的火山大爆发能增加大气中CO2浓度,起保温作用,A项对。
破坏臭氧层的气体是氟氯烃,是工业文明时期产生的气体,B项错。
释放火山灰物质,吸收地面辐射,与大气增温关系不大,C项错。
释放巨量热能,对直接增加大气温度影响小,D项错。
答案:A(2016·北京东城期末)下图为湖泊演变为陆地的过程示意图。
读图,完成6~8题,6.湖泊演变为陆地的过程是()A.③④①②B.①②③④C.②④①③D.③①④②7.湖泊演变为陆地过程中的主导因素是()A.气候B.地形C.水文D.生物8.图示演变过程体现了地理环境的()A.区域性B.整体性C.差异性D.开放性解析:第6题,图中演示的是湖泊生物的生长、死亡沉积于湖底,导致湖泊萎缩,最终湖泊消失演变为陆地的过程。
第7题,湖泊演变为陆地的主要原因是湖泊生物的死亡沉积。
第8题,图中演示的是生物生长对水文的影响,属于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特征。
答案:6.A7.D8.B下图为纳米比亚局部区域图。
图示地区可观赏“倒沙入海”的奇景:红色沙漠依偎着蔚蓝的海洋,滚滚沙流飞泻入海。
上万只火烈鸟聚集在附近的浅滩上。
据此回答9~10题。
9.“倒沙入海”奇景的形成()A.反映了当地气候干旱并盛行离岸风B.缘于入海河流的含沙量大C.将导致当地海洋生态环境的恶化D.是人类填海造陆的结果10.附近浅滩火烈鸟聚集是由于该地()A.气候较同纬度地区温暖,利于繁殖B.附近雨林茂密,利于栖息C.沿岸有上升流,鱼类丰富,利于觅食D.地势低平,利于筑巢解析:第9题,图示地区地处副热带高气压带和信风带交替控制区,盛行下沉气流,气候干燥,为热带沙漠气候,沙漠广布,又由于此处吹离岸风,风力搬运流沙,故而形成“倒沙入海”的奇景,A项正确。
沿海地区多为沙漠,降水少,河流稀少,输沙量极小,B项错误;“倒沙入海”对当地海洋生态环境影响不大,C项错误;“倒沙入海”不是人类填海造陆的结果,D项错误。
第10题,该处海域受离岸风影响,海水上涌,饵料丰富,鱼类众多,火烈鸟聚集于此便于捕食,C项正确。
该地受上升流影响,气温较同纬度地区低,A项错误;该地为热带沙漠气候,炎热干燥,附近没有雨林,B项错误;附近浅滩地势低平,可能会被潮水淹没,不利于筑巢,D项错误。
答案:9.A10.C(2017届湖南名校联考)曾经的西双版纳,橡胶林在低于海拔800米的低山、丘陵地带随处可见。
下图为当时因植被破坏而引起的恶性循环示意图。
现今的西双版纳采用上层乔木树种,下面种植茶树、咖啡等喜光的灌木植物,底层种植药材、草果等喜阴的地被植物,实现了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统一。
据此完成11~12题。
11.图示时期植被破坏导致水土流失加剧,体现了()A.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相互作用产生新功能B.自然地理环境各个要素的发展演化是统一的C.某一地理要素的变化导致整个地理环境状态的改变D.每个地理要素的演化都是自然地理环境演化的一个方面12.现今的西双版纳农业生产类型属于()A.雨林生态农业B.热带种植园农业C.基塘农业D.河谷农业解析:第11题,由图示内容可知,后面的各种现象都是由砍伐自然植被引起的,A、B、D三项表述虽然正确,但与题意不符,故选C项。
第12题,西双版纳采用上层乔木树种,下面种植茶树、咖啡等喜光的灌木植物,底层种植药材、草果等喜阴的地被植物,可以判定这里发展的是立体农业与生态农业,充分利用了光照和地形。
答案:11.C12.A人类活动导致大气中含氮化合物浓度增加,产生沉降,是新出现的令人担忧的全球变化问题。
一科研小组选择受人类干扰较小的某地,实验模拟大气氮沉降初期对植被的影响。
实验地植被以灌木植物为主,伴生多年生草本植物。
下表数据为实验地以2009年为基数,2010~2013年实验中植被的变化值(测量时间为每年9月30日)。
据此完成13~15题。
年份2009 2010 2011 2012 2013植株数量灌木植物 1 1.00 1.00 1.00 1.00 草本植物 1 1.18 1.20 1.21 1.23地上生物量灌木植物 1 1.09 1.10 1.12 1.11 草本植物 1 1.47 1.55 1.52 1.53地下生物量灌木植物 1 1.01 0.99 0.98 0.97 草本植物 1 1.21 1.29 1.42 1.5813.①生物量提高②生物量降低③植株密度改变④植被分布改变A.①③B.②③C.①④D.②④14.实验期间,大气氮沉降导致灌木、草本两类植物出现此消彼长竞争的是() A.植株数量B.总生物量C.地上生物量D.地下生物量15.根据实验结果推测,随着大气氮沉降的持续,植被未来变化趋势是() A.灌木植物和草本植物繁茂B.灌木植物和草本植物萎缩C.灌木植物繁茂、草本植物萎缩D.灌木植物萎缩、草本植物繁茂解析:第13题,依据表中植株数量一栏信息可知,灌木植物数量没有变化,但草本植物数量有明显增加,则植株密度改变,依后面两个地上、地下生物量可看出生物量总体提高,故①③正确。
第14题,表中地下生物量一栏显示:灌木植物数量逐年减少,而草本植物数量逐年增加,呈现此消彼长态势。
第15题,从表中数据可看出,总体上草本植物越来越繁茂;而灌木植物呈现地上增加、地下减少态势,且总量无增加,则未来可能出现萎缩。
答案:13.A14.D15.D二、非选择题16.地理环境特征既有整体性,又有差异性;自然景观的分布既有地带性,也有非地带性。
阅读下图,回答问题。
从气候、地形、水文、植被要素的相互联系,说明乙地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特征。
解析:组成地理环境诸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依赖,形成一个有机整体,从图中信息可知,甲地位于赤道附近的刚果盆地,地势低平,终年受赤道低气压带影响,高温多雨,为热带雨林气候。
这种气候和地形条件,造就了流量丰富稳定的刚果河水系;湿热气候又为热带雨林植被的发育提供了良好的条件,从而形成了该地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特征。
答案:该地属于热带雨林气候,终年高温多雨,位于刚果盆地,地势低平,这种气候和地形条件,造就了流量丰富的刚果河水系;湿热气候又为热带雨林植被的发育提供了良好的条件,从而形成了该地的地理环境整体性特征。
17.(2017届株洲质检)读相关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博斯腾湖是我国最大的内陆淡水湖,湖区多年平均降水量为100毫米,蒸发量却高达2 000毫米以上。
湖面万千飞鸟,湖中鱼群游弋,其西北面是面积广阔的芦苇地。
出售芦苇成为当地百姓重要的经济来源之一,但总收入并不高。
材料二博斯腾湖是淡水湖,但是其南侧不远处有一个槽状盐池,池壁和底部均分布有厚厚的盐层。
下图为盐池附近的地质剖面示意图。
(1)推断博斯腾湖的主要补给水源,并说明判断理由。
(2)运用地理环境整体性原理,简述湖泊、飞鸟、鱼群、芦苇之间的关系。
(3)结合水循环过程简述盐池盐层的形成过程。
(4)请你为当地百姓增加收入提出可行性措施。
解析:第(1)题,考查补给水源的判读。
根据材料一图可知,该地深居内陆,降水少。
但是周边有高大山脉(天山),有较多的冰雪融水汇入湖泊,所以补给形式以高山冰雪融水补给为主。
第(2)题,考查地理环境整体性的原理及各要素之间的关系。
该地的湖水深度适合芦苇生长,芦苇又为鱼群提供饵料,芦苇地又是飞鸟栖息地。
鱼群为飞鸟提供食物,鸟粪为芦苇提供肥料。
湖泊、飞鸟、鱼群、芦苇形成一个完整的生态体系。
第(3)题,考查运用水循环的过程原理分析盐池的成因。
注意湖泊、地下含水层、盐池之间的关系。
根据材料二图,博斯腾湖湖水水位高,盐池水位低。
通过与盐池之间的含水层渗透,或经过地下径流将湖水输送到盐池。
盐池池水蒸发,盐分逐渐积累,形成盐层。
第(4)题,可从发展多种经营、进行产品深加工、保护环境等方面分析。
答案:(1)高山冰雪融水。
判断理由:该区域深居内陆,降水量小;周边高大山脉有较多的冰雪融水汇入湖泊。
(2)适宜的湖水深度有利于芦苇生长;芦苇为鱼群提供饵料;芦苇地为飞鸟提供栖息地;鱼群为飞鸟提供食物;鸟类为芦苇提供肥料。
(3)博斯腾湖湖水通过含水层渗透(或地下径流输送)到盐池,盐池池水蒸发,盐分逐渐积累,形成盐层。
(4)发展多种经营,如渔业、旅游业等;延长产业链,对芦苇进行深加工;保护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