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史三国两晋南北朝

合集下载

中学历史课

中学历史课

中学历史课
中学历史课通常包括以下内容:
1. 中国古代史:主要涵盖夏、商、周、秦、汉、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十国、宋、元、明、清等历史时期。

2. 世界史概论:主要介绍世界历史的基本概念、发展史和文明交往。

3. 近代史:主要涵盖清末民初、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北伐战争、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新中国的成立以及改革开放等历史时期。

4. 古代文化艺术:主要介绍中国古代文学、美术、音乐、舞蹈、建筑等方面的历史文化艺术。

以上是一些典型的历史课程内容,当然,不同的学校和老师讲课的深度和广度也可能略有不同。

中考历史作业本 中国古代史 第四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中考历史作业本 中国古代史 第四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4.(2022·南通)如表呈现了东晋南朝时期修建的两大水利灌溉工程概
况。该表体现了江南地区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 D)
时期
地区
工程 灌溉田亩数
东晋 江苏丹阳 新丰堰 八百余顷
南朝(宋) 浙江湖州 吴兴塘 二千余顷
A.水陆交通发达 B.自然条件优越
C.普遍使用筒车 D.逐渐得到开发
5.(2022·宜昌)《晋书》记载东晋后期南方的情形是:“天下无事,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孝文帝“迁都洛阳”是哪一年?
概括孝文帝的汉化措施。其汉化有什么影响?
时间:494年。措施:以汉语代替鲜卑语;以汉服代 替鲜卑服;改鲜卑姓为汉姓;鼓励鲜卑贵族与汉族 联姻;参照南朝典章改革北魏政治制度。影响:推 动了北魏发展,促进了文明进步;有效地缓解了民 族隔阂,促进了民族交融。
——摘编自《孝文帝改革》
材料二 雍正五年,清朝设立驻藏大臣。驻藏大臣代表中央,长期驻 藏,会同西藏最高统治者监理西藏事务,诸如高级僧俗官员任免,财政 收支稽核,地方军队指挥,涉外事务处理,司法、户口、差役等政务的 督察。驻藏大臣设置确保了清廷在西藏的主权行使,有力维护了西藏社 会的安定与发展。
——摘编自《清代驻藏大臣》
生在
( D)
A.公元前5世纪初 B.公元前5世纪末
C.公元5世纪初 D.公元5世纪末
7.★(2022·重庆A卷)北魏后期,一位到过北方的南朝大臣在亲眼目睹
洛阳旧貌换新颜、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后,感叹当时中原“礼仪盛富,
人物殷阜”,表示不可轻视。这反映出
( B)
A.北方人口大量南迁 B.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成效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驻藏大臣设立于哪一年?概括驻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知识线索】三国和两晋南北朝时期,封建国家大分裂,民族融合迅速发展,江南地区迅速开发为本单元的突出特点,也是本单元学习的重点。

士族的形成与发展,宗教盛行也是本单元的突出特点。

三国和两晋。

东汉末年,各军事集团割据混战,社会动荡,国家分裂,这种局面实质上是东汉以来豪强地主势力发展的必然结果。

曹操势力逐渐强大,一度统一北方,但赤壁战败,统一中国的企图未能实现,孙、刘势力发展,形成三国鼎立的局面,三国时期,各国都注意发展经济。

西晋曾一度统一,但因各种矛盾尖锐复杂,又迅速灭亡。

东晋偏安江南,与内迁各族建立的政权对峙。

前秦曾一度统一北方,并想进而统一中国,但淝水战败,统一愿望再度落空。

南北朝,东晋之后,南方四朝相互更替,史称南朝。

南朝时,由于南北人民的共同开发,江南经济有了较大发展,开始赶上北方。

但政治上,则在地主阶级中形成了士族制度,它们在政治上、经济上都享有特权,极端腐朽。

而此时的北方,继前秦统一失败后,北魏又曾一度统一北方。

此后北方出现了民族大融合的趋势,北魏孝文帝的改革适应了这一趋势,并使北方经济得以恢复和发展。

后来北魏分裂为东魏、西魏,不久,东魏、西魏又分别为北齐和北周所取代。

北周又一度统一北方,为以后隋的统一奠定了基础。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文化。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由于民族大融合,北方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江南的开发,我国的科技文化得到进一步发展,在不少领域取得领先世界的成就,出现了祖冲之、贾思勰等著名科学家和杰出的文学艺术家。

与此同时,佛教盛行,对当时的社会生活、思想文化及以后都产生了重大影响,正是在这种情况下,产生了杰出的无神论者范缜。

【基础知识】一、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社会经济1、江南经济的开发(1)江南农业的开发:地域:江东——长江流域——岭南——闽江流域三吴地区(吴兴、吴郡、会稽)地区最发达,洞庭、鄱阳湖流域和成都平原是重要产粮区。

原因:①北方大量人口南迁,充实了江南的劳动力,带去了先进的生产技术;②南方少数民族与汉族融合,加速了当地经济的发展;③一些统治者推行了劝课农桑、奖励耕织、安抚流民、兴修水利等有利于农业发展的政策。

中国古代史知识点梳理教学内容

中国古代史知识点梳理教学内容

中国古代史知识点梳理精品文档中国古代史(上)知识要点全书线索:中国古代史(上)涉及4个历史时期的内容,即史前时期、夏商周时期、秦汉时期、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

史前时期:指的是我国有正式历史记载之前的人类活动时期,亦是国家产生之前的历史时期。

这一时期的主题是中华文明的起源。

早在一百多万年前,中华大地上就有人类活动的足迹。

考古学发现的旧石器时代遗址为研究中国古人类提供了可靠的依据。

中华文明诞生于考古学上的新石器时代。

中国是世界上原始农业产生最早的地区之一。

夏商周时期:这一时期的主题是国家的产生和社会变革。

大约在公元前21世纪,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夏朝建立。

迄今发现有文字记载的历史从商朝开始。

商朝的青铜冶炼技术和甲骨文代表了早期中华文明的辉煌成就。

西周取代商朝后分封诸侯,对疆域的控制更加稳固。

东周分为春秋、战国两个阶段。

春秋时期,王室衰微,诸侯争霸,分封制度渐趋瓦解。

战国时期,铁农具和牛耕的推广,促进了农业发展。

各诸侯国的变法推动了社会进步,思想文化出现了“百家争鸣”的繁荣局面。

秦汉时期:这一时期的主题是统一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秦始皇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王朝,创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国家体制。

秦朝因暴政短命而亡,但它的一些制度对以后历代王朝具有深远影响。

继起的西汉王朝在汉武帝时国力达到鼎盛,是当时世界上的大国。

东汉的版图大致与西汉相当,但政局较为混乱。

收集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管理员删除精品文档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这一时期的主题是政权分立和民族融合。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绝大部分时间都处于分裂割据状态。

北方少数民族大量内迁,推动了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此时,农业技术不断进步,中医学已形成系统的理论和独特的治疗方法,天文学、数学也都取得了重要成就。

第一单元中华文明的起源单元线索:中华民族历史源远流长。

至少距今170万年,在我们祖国的大地上,已经有了早期人类的足迹。

经历长期的进化发展,约9000多年前,我国是世界上最早进入农耕文化的国家之一。

考研历史学中国古代史知识点总结:史前、夏、商、西周、春秋、战国、秦、汉、三国、两晋、南北朝、明、清

考研历史学中国古代史知识点总结:史前、夏、商、西周、春秋、战国、秦、汉、三国、两晋、南北朝、明、清

(个人笔记总结,非商业行为。

仅供参考,明显属于常识的知识点不再写入)第一章、史前时代一、旧石器时代(300万年前-1万年前)直立人/猿人:云南元谋人、陕西蓝田人、北京人早期智人/古人:广东马坝人、湖北长阳人、山西丁村人、山西许家窑人晚期智人/新人:内蒙古河套人、山西峙峪人、广西柳江人、山顶洞人原始群:旧石器时代早、中期人类的社会组织形态都处于原始群。

以血缘为纽带形成一个个群体,群体内部群婚、乱婚,一个原始群就是一个血缘大家族。

只有母子关系是明确的,父子关系尚不存在。

班辈婚:原始群逐渐形成原始公社(血缘家族公社)。

此时婚姻有了初步的禁约,只允许同辈婚姻,称为班辈婚。

旧石器时代晚期,中国先民逐步进入氏族公社阶段,排除了本族兄弟姐妹的通婚关系,班辈婚过渡到族外婚。

族外婚的出现表明氏族公社的产生,但氏族公社真正的繁荣在新石器时代。

二、新石器时代(1万年前-四、五千年前)新石器时代基本要素:磨制石器、制陶术、农业、畜牧业新石器早期遗址:湖南玉蟾岩、江西万年仙人洞、河北徐水南庄头、裴李岗文化(泥质陶瓷为主,与仰韶文化关系密切)、老官台文化、兴隆洼文化、彭头山文化新石器中期遗址:河南仰韶文化(彩陶,含半坡遗址和姜寨遗址)、内蒙古红山文化(大型祭祀建筑遗址)、大汶口文化、河姆渡文化、大溪文化、屈家岭文化新石器晚期遗址:山东龙山文化(新型农具,牛羊鸡开始饲养,蛋壳陶)、浙江良渚文化(黑皮陶为主,已种植水稻,贵重礼器,干栏式建筑)、马家窑文化、石峡文化母系氏族公社:氏族公社的主要阶段,妇女处于支配地位,丈夫居于妻方,辈分从母系计算,财产由母系继承。

实行族外婚制,后来发展为对偶婚,即在互婚的男女群中各有一个主要配偶,但不严格,因此仍母不知父。

父系氏族公社:向阶级社会过渡的社会组织形式。

男子处于支配地位,妻子从夫而居,辈分从父系计算,财产由父系继承,男子从事农业和饲养,妇女的职能转向家务和生儿育女。

婚姻形态向一夫一妻过渡。

高考历史知识点:中国古代史 三国两晋南北朝 隋唐

高考历史知识点:中国古代史 三国两晋南北朝 隋唐

高考历史知识点:中国古代史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
三国两晋南北朝(封建国家的分裂到统一;封建经济破坏、恢复和南方的开发;封建化和大融合。


1、南方开发的原因、发展和影响。

2、文化:圆周率,《齐民要术》,郦道元与《水经注》,佛教和道教,范缜,陶渊明,艺术。

隋唐(封建社会的盛和衰)
1、隋大统一的历史原因。

秦和隋的相似性。

*
2、隋承前启后的历史地位。

3、全面细致的识记大运河的分段、起止点、沟通河流。

理解大运河开凿的原因,影响。

正确看待历史上不同人物对大运河的评价。

*
4、多方面(从统治者作为,从制度,从科技,从水利,从民族交往,从中外交流等)分析唐朝前期盛世局面形成的
原因和启示*。

(尤其从制度分析。


5、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的活动和评价。

6、深入理解三省六部制,科举制,均田制,租庸调制的实施原因、目的,作用和其间的联系,后来的破坏*。

7、全盛时期的表现(经济、政治、民族、对外、文化。

)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

8、长安和扬州。

9、唐中央政权和边疆民族关系的史实,共性。

与汉民族关系的异同点。

文成公主和金城公主入藏。

10、唐朝对外交往和汉的不同之处及其成因。

对外交流的具体史实。

11、深刻理解两税法的实施和影响。

*
12、多方面分析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原因和启示。

*
13、唐文化:唐诗、韩愈和柳宗元。

莫高窟,绘画,书法,封建教育,医学,孙思邈和《唐本草》。

第四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速记清单】七年级历史上册单元速记(统编版2024)

第四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速记清单】七年级历史上册单元速记(统编版2024)

七年级历史上册单元速记(部编版2024)第四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知识清单】本阶段时间界限为 220 年到 589 年,主要包括五部分内容:三国鼎立、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各族的 内迁、东晋南朝政治和江南地区开发、北朝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科技与文化。

继两汉之后,中国历史进入一个大分裂时期,期间也有过短暂的统一 ,也就是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历 史时期:三国、西晋、东晋、南北朝)。

1.分裂中的统一因素:魏晋南北朝时期,各民族之间的交融;南方经济的发展;科技文化的进步等都为 统一局面的出现奠定了基础。

2、历史阶段特征:政权分立、民族交融。

(分裂是这一时期的一大特点;民族融合成为这一历史时期 的另一特征)这一时期,我国封建社会由统一走向分裂,在分裂中孕育着统一的元素。

统一是历史的主流。

一次改革北魏孝文帝改革。

两条线索 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

三个政权 魏、蜀、吴。

三大战役 官渡之战、赤壁之战、淝水之战。

四大人物曹操、刘备、孙权、北魏孝文帝。

(时空定位把握脉络)【单元概述】01 单元概览(总览全局高屋建瓴)【单元时空】【阶段特征】(阶段发展特征鲜明)(1 )政治:这一时期大多数时间处于分裂割据的状态,政权交替频繁,是中国封建社会政权分立最长的时期,民族交融加强;(2 )经济:南方相对稳定,北方人民大批南迁,促进江南经济发展,为经济重心南移奠定了基础;(3 )民族关系:各民族之间加强了交往、交流与交融,民族差异减少,认同感增多,出现了各民族大交融的盛况,北方各少数民族封建化进程加快;(4 )科技文化:多元文化汇聚,科技成就突出,佛教盛行,文艺大放光彩。

新旧教材对比变化2024 版新教材原版本单元课题单元课题第四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第16 课三国鼎立第四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第16 课三国鼎立第17 课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各族的内迁第17 课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各族的内迁第18 课东晋南朝政治和江南地区开发第18 课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地区的开发第19 课北朝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第19 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融合第20 课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科技与文化第20 课魏晋南北朝的科技和文化第四单元:内容聚焦于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这是一个充满战争、分裂和民族交融的时期。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四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复习课件(共29张ppt)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四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复习课件(共29张ppt)

拓展
从东汉的统一到三国 鼎立(分裂)是历史 的倒退还是进步?
考点梳理
(1)东汉末年,军阀割据,连年混战,生产 遭到严重破坏。 (2)三国鼎立形成后,各国统治者都很注重 社会安定和经济发展,三国鼎立还消灭东汉末 年的一些割据势力,为以后再次全国统一奠定 基础。
知识点2: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各族的内迁
知识点4: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考点梳理
1.淝水之战
时间:383年 交战双方:东晋与前秦 结果: 前秦战败
特点:它是中国古代又一次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
影响:淝水之战后,前秦很快土崩瓦解,北方再度
陷入分裂和混战的状态。 2.北魏孝文帝改革
提示: 三场战役区分:
(1)北魏: 建立:4世纪后期,鲜卑族建立 统一北方:439年统一北方。
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上册
第四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 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时空坐标
三国时期
两晋
南北朝
200年 208年 220年 221年 222年 266年
官渡 之战
赤壁 之战
魏国 建立
蜀国 建立
吴国建立 西晋 三国鼎立 建立 局面形成
420年 439年 589年
北魏统一 黄河流域
南北 统一
单元知识建构
考点梳理
1.西晋 建立:266年,司马炎建立西晋,定都洛阳。
统一: 280年,西晋灭吴,实现了统一。
灭亡:公元316年,内迁的匈奴人灭掉西晋。
2.八王之乱
原因:分封同姓诸王,导致宗室诸王势力过 大;晋惠帝昏庸无能;朝政腐败。
爆发: 晋惠帝在位时,手握重兵的八个封王为了争夺中央政权,先后起 兵,相互混战。
南 的 开 发
表 现

中考历史作业本 中国古代史 第四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中考历史作业本 中国古代史 第四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的龙门石窟佛像则眉目疏朗,其服饰风格开始接近当时中原地区。这种
变化反映了
(D)
A.民族交融不断加强
B.统治区域逐步扩大
C.对外交流日渐频繁
D.文明成果相互吸收
二、辨析改错 15.历史表述语言准确是学习历史的基本功。 辨别下列史实的正误,在 该题前的【 】内正确的打“√”,错误的打“×”,并加以改正。 【 √】(1)西晋初年,“八王之乱”导致西晋走向衰落。 改正: 【 ×】(2)南朝时的杭州,人口众多,是当时商业最为活跃的大都市。 改正:将“杭州”改为“建康”。
南迁的说法正确的是
( C)
A.西汉末年开始出现大批中原人口南下现象
B.自然灾害频繁是中原人口南迁的主要原因
C.中原人口大量南迁推动了江南地区的开发
D.中原人口大量南迁引发南方社会动荡不安
5.★(2021·广东)东晋初期,大量避乱南迁的北方贵族定居浙东,他们
主要参与制造业、商业和运输业等经济活动,很少涉足大土地农业经营。
A.瓦解了封建统治基础
B.影响了政府财政收入
C.促进自耕农经济发展
D.增加了政府管理成本
8.《资治通鉴》有载:“谢玄、谢琰、桓伊等引兵渡水(混水)击之。……
秦兵遂溃……其走者闻风声鹤唳,皆以为晋兵且至,昼夜不敢息,……
死者什七、八”。这场战役
( C)
A.成就了晋国的春秋霸业
B.激发了秦国的商鞅变法
——摘编自张进《儒学与中华民族凝聚力》
材料二 北魏孝文帝尊崇孔子,力推儒家文化,在道统上极力保持政权 本身的合法性,他大兴儒家文化教育,使鲜卑人的文化水平上了一个台 阶,凝聚了北魏政权统治下的各族人民。孝文帝还出台了一系列改革措 施,如推行汉化政策等,促进了民族交融,增强了北魏的实力。

专题04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专题04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 定了基础。
淝水之战 383年
前秦和东晋。 东晋以少胜多大败前秦。 东晋解除了来自北方的威 胁,使社会经济有所发展。
核心考点6:魏晋南北朝的科技与文化
数学 人物 祖冲之 朝代
南北朝
(2022年四
成就 把圆周率精确到小数点后第七位数字;领先世界近千
农学 《齐民 作年者 贾思勰
朝代
蜀 221年 刘备 成都

229年 孙权 建业
意义
(2022年四川内江) 公元230年,孙权派 将军卫温率万人船
队到达夷洲,加强
了大陆与台湾的联 系。这里的“大陆” 当时最主要是指 A.魏 B.蜀 C.吴 D.晋
C
一 单元概述 二 政治上 三 经济上
四 文化上 五 民族关系
本阶段时间界限为220年到589年,主要包括五部分内容:三国鼎立、 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各族的内迁、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地区的开发、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魏晋南北朝的科技与文化。
B
核心考点4:江南地区的开发
①政治因素:南方战乱相对较少,社会比较安定;
原 ②经济因素:(最根本原因)北方人口南迁,给江南地区
江 因 输送了大量劳动力,也带来了中原先进的生产工具和生产
技术;③自然因素:南方自然条件优越


耕地面积增加,兴修水利工程;农业生产技术得 农业 到改进,种植双季稻,实行农业多种经营
十六国
(前秦统
一北方)
蜀吴
西
淝水之战
晋 ( 383年)
东晋
(266—316) (317420)
北朝(439—581)
东魏 北齐
北 魏
西魏

北周 隋 隋

中国古代史三国两晋南北朝PPT课件

中国古代史三国两晋南北朝PPT课件
24
与北方相比,江南经济得到迅速发展的
最重要条件是 A
A、相对稳定的社会环境 B、优越的自然条件 C、统治者的政策 D、北方先进生产工具和技术的南传
25
【名题热身】:
1、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经济的特点包括
⑴江南迅速开发 ⑵中原经济发展停滞 ⑶士族庄园经济和 寺院经济占重要地位 ⑷商品经济发展水平较高 ⑸各民族 经济交流加强
4、北方劳动人民南迁对南方生产发展最直接的影响在于 ①充实了江南劳动力 ②带去了先进生产技术 ③导致南方 人观念更新 ④促进了民族之间的融合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①②
5、水碓、水磨的主要作用在于 A、谷物加工 B、灌溉提水 C、清除粮食杂物 D、 提高谷物产量
27
6、培育出一年内八次出茧的蚕新品种是 A、蜀汉 B、东吴 C、曹魏 D、东晋 7、把生铁和熟铁合炼成钢的灌钢法是在 A、西汉 B、东汉 C、魏晋 D、南北朝

经 商业的 济 发展
原因、表现
社会生活 的变化
原因、表现
7
一、江南农业的开发
1、发展的主要原因:
(1)大量北方人口南迁带来了劳动力
和先进的生产技术。
最主要的原因
(2)南方一些少数民族与汉族融合,他们共 同开发南方,加速了当地经济的发展。
(3)一些统治者实行有利于农业发展的政策。
(4)自然条件优越
171819 Nhomakorabea20
(2007江苏历史)东晋南朝时期,江南经济迅速 发展,乃至有“江南之为国盛矣”的赞叹。该时期 江南开发的主要因素不包括
A.北方大量人口南迁
B.民族融合进一步加强
C.统治者推行劝课农桑等政策
D
D.农产品商品化程度高

小学生必学历史知识之中国古代史(5

小学生必学历史知识之中国古代史(5

小学生必学历史知识之中国古代史(5.封建王朝时期之三国、两晋、南北朝)三国三国(220年-280年)是中国历史上位于汉朝之后、晋朝之前的一段历史时期。

这一个时期,先后出现了曹魏、蜀汉、东吴三个主要政权。

220年,汉朝丞相曹丕迫使汉献帝禅让帝位,定都洛阳,国号“魏”,史称曹魏,标志着汉朝时代的正式结束。

221年刘备称帝,定都成都,史称蜀汉。

229年孙权称帝,定都建邺,国号“吴”,史称东吴。

266年2月8日,魏国权臣司马炎迫使魏元帝禅让帝位,建国号为“晋”,史称西晋,三国时代结束,晋朝时代开始。

280年,晋灭东吴,统一全国。

至此,三家归晋。

官渡之战官渡之战是东汉末年“三大战役”之一,也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弱胜强的战役之一。

建安五年(公元200年),曹操军与袁绍军相持于官渡(今河南中牟东北),在此展开战略决战。

曹操奇袭袁军在乌巢的粮仓(今河南封丘西),继而击溃袁军主力。

此战奠定了曹操统一中国北方的基础。

赤壁之战赤壁之战是指东汉末年孙权、刘备联军于建安十三年(208年)在长江赤壁(今湖北省赤壁市西北)一带大破曹操大军的战役。

这是中国历史上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著名战役之一,是三国时期“三大战役”中最为著名的一场,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在长江流域进行的大规模江河作战。

三国时期的重要人物三曹:曹操、曹丕、曹植三司马:司马懿、司马师、司马昭西晋西晋(265年—317年),是中国历史上三国时期之后的统一王朝,首都洛阳。

从晋武帝建国开始,传四帝,国祚51年,与后来的东晋合称晋朝。

西晋是魏晋南北朝长期分裂时期中的短暂统一,所谓“昙花一现”。

三国末期,司马懿与司马师、司马昭二子都是曹魏权臣。

司马昭死后,其子司马炎于265年取代曹魏建立新政权,改国号为晋,定都洛阳。

晋280年灭孙吴,结束了三国鼎立的分裂局面,重新统一中国。

据现代学者推测,永康元年(公元300年)中国人口恢复至3500万人,形成“太康盛世”的局面。

八王之乱八王之乱是发生于中国西晋时期的一场皇族为争夺中央政权而引发的内乱,因皇后贾南风干政弄权所引发。

中国古代史的七个阶段特征

中国古代史的七个阶段特征

中国古代史的七个阶段特征
中国古代史的七个阶段特征分别是:
1.夏、商、西周时期(前2070-前771年):这个时期的特点是奴隶制国家的产生、发展和繁荣。

经济上出现了铁器和耕作,手工业技术和商业也有所发展。

2.春秋战国时期(前770-前221年):这个时期的特点是社会大动荡、大变革。

奴隶制瓦解,封建制确立。

各国变法,分封制逐渐被郡县制、世卿世禄制被军功爵制等所取代,中央集权开始形成。

经济上铁器牛耕的出现和推广,井田制瓦解,土地私有制出现。

3.秦汉时期(前221-公元220年):这个时期的特点是统一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国家形成和初步发展。

4.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220-589年):这个时期的特点是分裂与融合并存。

5.隋唐时期(589-907年):这个时期的特点是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经济上,农业、手工业有较大发展,商业繁荣,形成重要的商业都市。

文化上,唐文化博大精深,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文化。

6.五代十国辽宋夏金元时期(907-1368年):这个时期的特点是民族政权并立,民族融合进一步加强,封建经济继续发展。

7.明清时期(1368-1912年):这个时期的特点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发展和巩固,封建社会由盛转衰。

中考历史 考点系统复习 中国古代史 第四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中考历史 考点系统复习 中国古代史 第四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课标要求:通过北魏孝文帝改革,初步理解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对中 华民族发展的意义。
383 年,前秦苻坚率大军南下,企图灭亡东晋,统一中国。
概况
晋军在淝水打败前秦军
淝水之
特点 是中国古代又一次__以以少少胜胜多__的著名战役 Nhomakorabea战
淝水之战后,前秦很多快土崩瓦解,北方再度陷入分裂和
影响
混战的状态
北魏建 4 世纪后期,鲜卑族拓跋部建立北北魏魏。439 年,北魏统一
锺锺繇 独创楷书书法
(2繇)王羲之:东晋时期书法家,被后人誉称为“ 书 艺术 书法
代表 圣书 ”,其代表作《兰亭集序》被称为“天天下第下一
行一圣行书书”

(3)魏碑:北魏统治者崇尚汉族文化,重视书法艺术,
流传下来的碑刻书体,苍劲厚重,粗犷雄浑
中国书法艺术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在世界文化艺 书法 地位
课标要求:知道祖冲之的数学成就,初步认识书法艺术。了解北方农业 技术的成熟和农历。
简介
北朝贾思贾思勰勰所著,总结了农、林、牧、副、渔 等方面的生产技术
《齐 地位 我国现存最最早早的一部完整的农书
民要 (1)突显了中国古代科学家以民生为本的务实精神,
农学 术》 影响 反映出当时农业生产技术已经达到很高的水平 (2)对后世农学的发展有深远的影响,在世界农学史
形成 蜀(蜀汉) 221 年 刘备 成都
三 国
吴(孙吴) 229 年 孙权 建业 三国鼎立形势图
鼎 (1)曹魏重视农业生产,大力兴修水利
立 统治 (2)孙吴开发江东,发展了海外贸易。230 年,孙权派卫温率领
措施
船队到达夷洲,加强了大陆与台湾的联系 (3)蜀汉在诸葛亮的治理下,发展经济,改善民族关系,加速

中国古代史-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

中国古代史-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
三.魏晋南北朝 (220年——581年) 封建国家分裂和民族大融合,经济南移 阶段特征: 1.政治上: 九品中正制(读本P11) “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 2.经济上: 农业: 均田制(封建国家土地所有制)
商业: 草市(南北朝
3.文化上:
民间集市)
东晋“书圣”王羲之(草书、行书)
四、隋唐时期(581年——907年)
(2010年浙江文综,16)科举制是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 下列各项中,确切反映唐朝科举制情况的是( C ) A.其形式都是以官举士 B.采用八股考试方式 C.分进士等科目考试 D.要求应试士人熟读四书五经 (2009年江苏,2)唐代中枢机构中书省、尚书省 和门下省的精细分工体现了( C ) A.施政观念上的民主追求 B.剥夺相权的创新设计 C.行政运作程序的有效制衡 D.弱化君权的重要进步
阶段特征: 国家统一封建社会的繁荣时期 1.政治上:完善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读本P11)
中央行政体制:三省六部制 (君权下的分权制约) 选官制度: 科举制 2.经济上: (读本P11) 农业: 曲辕犁
筒车
手工业: 唐代制瓷业成立独立生产部门 越窑青瓷、邢窑白瓷(南青北白)
“唐三彩”
商业: 唐代商贸繁荣,中外交流频繁。长安洛 阳成为世界性大都市 (草市)
3.文化上:((读本P12) 唐诗 文学:
书法艺术: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楷书) 怀素、张旭(草书) 科技: 雕版印刷术(《金刚经》:最早有明确刊印日期) 唐朝末年火药用于军事
比较
央为主体的行政制度;目的: 同 巩固封建统治;作用:维护了封建统治秩序 点 应用 确立于秦,盛行于 时代 汉 综合性中央行政体 不 内部 制,行政、军事、 同 结构 监察权力融为一体 点 地位 使专制集权建立并 及作 趋向巩固 用 确立于隋,盛行于唐 集决策、审议、行政为 一体的中央行政体制 使专制集权走向完善

中国古代史知识点梳理

中国古代史知识点梳理

中国古代史(上)知识要点全书线索:中国古代史(上)涉及4个历史时期的内容,即史前时期、夏商周时期、秦汉时期、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

史前时期:指的是我国有正式历史记载之前的人类活动时期,亦是国家产生之前的历史时期。

这一时期的主题是中华文明的起源。

早在一百多万年前,中华大地上就有人类活动的足迹。

考古学发现的旧石器时代遗址为研究中国古人类提供了可靠的依据。

中华文明诞生于考古学上的新石器时代。

中国是世界上原始农业产生最早的地区之一。

夏商周时期:这一时期的主题是国家的产生和社会变革。

大约在公元前21世纪,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夏朝建立。

迄今发现有文字记载的历史从商朝开始。

商朝的青铜冶炼技术和甲骨文代表了早期中华文明的辉煌成就。

西周取代商朝后分封诸侯,对疆域的控制更加稳固。

东周分为春秋、战国两个阶段。

春秋时期,王室衰微,诸侯争霸,分封制度渐趋瓦解。

战国时期,铁农具和牛耕的推广,促进了农业发展。

各诸侯国的变法推动了社会进步,思想文化出现了“百家争鸣”的繁荣局面。

秦汉时期:这一时期的主题是统一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秦始皇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王朝,创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国家体制。

秦朝因暴政短命而亡,但它的一些制度对以后历代王朝具有深远影响。

继起的西汉王朝在汉武帝时国力达到鼎盛,是当时世界上的大国。

东汉的版图大致与西汉相当,但政局较为混乱。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这一时期的主题是政权分立和民族融合。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绝大部分时间都处于分裂割据状态。

北方少数民族大量内迁,推动了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此时,农业技术不断进步,中医学已形成系统的理论和独特的治疗方法,天文学、数学也都取得了重要成就。

第一单元中华文明的起源单元线索:中华民族历史源远流长。

至少距今170万年,在我们祖国的大地上,已经有了早期人类的足迹。

经历长期的进化发展,约9000多年前,我国是世界上最早进入农耕文化的国家之一。

各地域文化如满天星斗,多姿多彩。

中国古代史三国两晋南北朝

中国古代史三国两晋南北朝

10、这一时期江南农业迅速发展的最主要原因是
A、北方劳动人民的南迁 B、南方少数民族与汉族的融合
C、一些统治者采取劝课农桑的政策 D、南方优越的自然 条件
11、从六朝经济开放的史实出发,联系当地实际,说 说人口流动和地区交流对社会经济发展的积极影响
答案:无论是六朝的经济开发,还是当今的改革开放, 人口流动和地区交流对社会经济的发展都起了积极的 推动作用。人口流动和地区交流,带来了先进生产力 和劳动力,促进闭塞、贫困、落后地区的开发;促进 交通道路的畅通;促进新兴城镇的兴起和繁荣。
最重要条件是 A
A、相对稳定的社会环境 B、优越的自然条件 C、统治者的政策 D、北方先进生产工具和技术的南传
1
【名题热身】:
1、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经济的特点包括 ⑴江南迅速开发 ⑵中原经济发展停滞 ⑶士族庄园经济和 寺院经济占重要地位 ⑷商品经济发展水平较高 ⑸各民族 经济交流加强 A 、⑴⑵⑷⑸ B、⑴⑶⑸ C、⑵⑶⑷⑸ D、⑴⑵⑸
1
想一想 請問同學你們最喜歡的三國人物是誰? 說說你們喜歡的原因。
1
一、三國鼎立與西晉的統一
時代特色 1. 政治分裂與民族融合的時代 2.在分裂與融合的過程中,孕育著無限生機 3.中國文化在吸收 外族文化 的長處後,展現了
新風貌 發展結果 北方胡漢民族的融合和南方經濟的開發,為隋唐 盛世奠下基礎,開創新局面。
2、魏晋南北朝时期,江南开发表现在 ⑴土地大量开垦 ⑵耕作技术进步 ⑶农田水利兴修较多 ⑷ 农作物品种增多⑸农作物单位面积产量提高 A、⑴⑵⑶⑷ B、⑵⑶⑸ C、⑴⑵⑷⑸ D、⑴⑵⑶⑷⑸
1
3、当时,江南重要的产粮区不包括 A、三吴地区 B、洞庭、鄱阳湖流域 C、成都平原 D、岭南和闽江流域

第一章 中国古代史(第4节 三国两晋南北朝)PPT课件

第一章 中国古代史(第4节 三国两晋南北朝)PPT课件
1、屯田制
前提: 曹操击败黄巾军,夺得耕牛、农具、 劳动力。
措施: 开垦土地,实行屯田,解决粮食问题。 影响: 1)屯田制成为三国招抚流民、发展农
业主要措施。2)将流民与土地结合, 稳定社会秩序。
性质: 封建土地国有制。
屯田制
屯田制
2、江南的开发
1)背景:
黄河流域自秦汉起,是全国经济重心,而江南地区地 广人稀农业生产落后。
地,租调制减轻农民负担,促进生产。
2)接受汉族政治制度、文化。迁都洛阳。接
受汉族文化,禁胡服、断北语、改复姓、定族姓。
北魏孝文帝改革
北魏孝文帝改革
北魏孝文帝改革意义:
1)促进北方经济恢复和发展,农民生活相对 稳定。
2)汉化措施加速北方封建化进程,促进北方 民族大融合。
北魏孝文帝改革
二、三国两晋南北朝的经济
第一章 中国古代史
第四节 三国、两晋、南北朝
时间:公元220年——公元589年 (曹丕建魏,到隋朝统一)
历史阶段总特征: 民族大融合发展
一、从统一到分立
主要史实:
时间:公元220年——公元280年 1、三国分立
1)“官渡之战”——曹操(打败)袁绍 意义:奠定了曹操统一中国北方的基 础。
官渡之战
2)“赤壁之战”——孙权、刘备大败 曹操 意义:奠定三国鼎立基础。
军事中心 长江流域
赤壁之战
赤壁之战
三国鼎立
魏国,220年, 曹丕,定都
洛阳
蜀国,221年, 刘备,定都
成都
三国
吴国,222年, 孙权,定都
建业
意义:虽然征战不断,但内部巩固发展势力,重视 农业生产,局势稍微安定。恢复统一过渡阶段,合 理存在,为再次大一统奠定基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单元
魏晋南北朝时期
阶段特征: 政治: 封建国家大分裂时期 江南经济大发展时期 民族大融合时期 承上启下时期
经济:
民族: 文化:
总特征4点
三 国 两 晋 南 北 朝
经 济
江南的开发(原因、表现、影响、启示) 北方农业的恢复和发展
手工业(丝织、冶炼、制瓷、造纸) 商业(北方缓慢、南方活跃)
发展的原因(4点)
(2007江苏历史)东晋南朝时期,江南经济迅速 发展,乃至有“江南之为国盛矣”的赞叹。该时期 江南开发的主要因素不包括
A.北方大量人口南迁 B.民族融合进一步加强 C.统治者推行劝课农桑等政策 D.农产品商品化程度高
D
练习
南北朝时期,我国经济发展的突出特点 是 C A、新兴封建城市开始出现 B、经济文化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文 化
表现:科技、宗教、哲学、文学、艺术
在古代,江南往往代表着繁荣发达的文化教育和美丽富庶 的水乡景象,区域大致为长江中下游南岸的地区; 以南京至苏州一带为核心,包括长江以南安徽、江西、 浙江的部分地区,即江苏南部和浙江北部、安徽南部、 江西北部地区。
安徽芜湖以下的长江下游南岸地区,即今苏南、浙江 北部及皖南部分地区以及今江西赣东北(东部)称作江东
1、发展的主要原因:
(1)大量北方人口南迁带来了劳动力 和先进的生产技术。 最主要的原因
(2)南方一些少数民族与汉族融合,他们共 同开发南方,加速了当地经济的发展。 (3)一些统治者实行有利于农业发展的政策。 (4)自然条件优越 (5)政治局面相对稳定 (6)人民的辛勤劳动
2、江南农业发展的表现
(1)开发地域扩大: A:江东 整个长江流域、岭南、闽江流域 B:三吴、洞庭湖、鄱阳湖、成都平原发达
C、引进农作物新品种并广种 D、南北经济发展趋向平衡
10、这一时期江南农业迅速发展的最主要原因是
A、北方劳动人民的南迁 B、南方少数民族与汉族的融合
C、一些统治者采取劝课农桑的政策 D、南方优越的自然 条件 11、从六朝经济开放的史实出发,联系当地实际,说 说人口流动和地区交流对社会经济发展的积极影响 答案:无论是六朝的经济开发,还是当今的改革开放, 人口流动和地区交流对社会经济的发展都起了积极的 推动作用。人口流动和地区交流,带来了先进生产力 和劳动力,促进闭塞、贫困、落后地区的开发;促进 交通道路的畅通;促进新兴城镇的兴起和繁荣。
2、魏晋南北朝时期,江南开发表现在
⑴土地大量开垦 ⑵耕作技术进步 ⑶农田水利兴修较多 ⑷ 农作物品种增多⑸农作物单位面积产量提高
A、⑴⑵⑶⑷ B、⑵⑶⑸ C、⑴⑵⑷⑸ D、⑴⑵⑶⑷⑸
3、当时,江南重要的产粮区不包括
A、三吴地区
C、成都平原
B、洞庭、鄱阳湖流域
D、岭南和闽江流域
4、北方劳动人民南迁对南方生产发展最直接的影响在于 ①充实了江南劳动力 ②带去了先进生产技术 ③导致南方 人观念更新 ④促进了民族之间的融合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①②
A、灵魂不灭、生死轮回、因果报应的 说教为百姓找到精神解脱, B、也适合统治者需要。
(2)表现:
①庙宇增多,②寺院经济发展,③石窟艺术发达
(3)影响
A、利于统治者麻痹人民
B、浪费钱财,加重人民负担 C、寺院经济畸形发展,破坏社会经济发展。 D、绘画、建筑、石窟艺术深受影响 E、引起反佛教的斗争
北魏太武帝灭佛 北周武帝灭佛 范缜《神灭论》
(2)生产技术进步:
耕作技术、水利兴修、作物品种、产量提高
3、特点: 各地发展不平衡
4、意义:
5、江南经济开展的启示:
(1)政治稳定是经济发展的必备条件。
(2)充分合理地利用外来劳动力、先进生产工 具和生产技术可以促进经济的发展。
(3)经济的发展必须得到领导者的重视。
二、北方的恢复与发展:
1、发展原因: 从社会环境、统治政策、
4、科技成果成就突出。
练习:
1、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科学文化得到进一步 发展的因素包括①北方各族人民大融合② 江南的开发③北方经济的恢复④佛教空前 盛行⑤政权更替频繁
A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③④⑤
D、①②④
2、《齐民要术》反映的民族问题是 C
A、各民族地区间的经济发展基本一致 B、民族矛盾尖锐
C
当成熟,发明了灌钢法 南方:青瓷
3、制瓷
北方:白瓷
4、造纸术
技术进步,成为主要书写材料
重要造纸中心
四、商业的发展:
特点:1、商品经济发展缓慢; 2、南方商品经济相对活跃。
五、社会生活的变化: 1、原因
2、表现:饮食、服饰
六、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社会经济的特点:
主要 特点
1、江南经济发展较快,中原发展相对缓慢, 南北经济趋向平衡。 2、士族庄园经济和寺院经济占有重要地位。 3、商品经济发展水平较低。 4、各民族经济交流加强。
七、均田制:485年,北魏孝文帝实行
1、前提:不触动官僚地主的土地占有利益。
2、内容: ①分配国家掌握的土地,给农民一定数量土地, 奴婢、耕牛也相应受田。 ②土地不得买卖。 ④受田农民承担定额租调。 ⑤丁男还要服摇役和兵役。
3、评价:
①我国历史上较完备的土地制度。 ②以法律形式确认受田者的土地占 有权和使用权,改变了赋税征收的混乱状况。 ③一定程度上减轻了自耕农的负担,有利于社 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④促进了少数民族的封建化和各族人民的融合。
第三节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社会经济
高考复习重点:南北经济发展和经济重心转移
魏 晋 南 北 朝 时 期 的 社 会 经 济
江南农业 的发展
原因、表现、特点、影响
北方农业 的恢复与 发展 手工业 的发展
商业的 发展 社会生活 的变化
原因、表现
纺织、冶炼、制瓷、造纸 原因、表现
原因、表现
一、江南农业的开发
与北方相比,江南经济得到迅速发展的 最重要条件是 A A、相对稳定的社会环境
B、优越的自然条件 C、统治者的政策
D、北方先进生产工具和技术的南传
【名题热身】:
1、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经济的特点包括 ⑴江南迅速开发 ⑵中原经济发展停滞 ⑶士族庄园经济和 寺院经济占重要地位 ⑷商品经济发展水平较高 ⑸各民族 经济交流加强 A 、⑴⑵⑷⑸ B、⑴⑶⑸ C、⑵⑶⑷⑸ D、⑴⑵⑸
第四节
三国两晋南北朝文化
一、魏晋南北朝时期文化发展的原因:
1、民族融合,南北经济文化交流进一步加强 2、北方经济的恢复和南方经济的发展 3、对前代文化的继承 4、人民群众的长期积累和创造
二、科技:较秦汉——圆周率、《缀术》
(二)农学:《齐民要术》(内容、意义)
C、民族融合加强
D、南方越族地区经济开始赶上北方
3、《齐民要术》的下列内容中,最能 体现其时代特征的是 D
A、农作物的种植方法 B、家畜、家禽和鱼类的饲养方法
C、农产品的加工方法 D、游牧民族的生产经验总结
4、王充和范缜都是古代唯物主义思想 家,他们的共同主张是 D A、大自然有其自身固有的规律 B、人定胜天
C、南北经济发展趋向平衡
D、农作物新品种得以广泛种植
魏晋南北朝时期江南农业发展的特点 不包括 B A、土地开垦增加
B、河套平原成为重要产粮区 C、耕作技术进步
D、三吴地区经济最发达
魏晋南北朝时期,江南经济迅速发展的 最主要原因是 D A、相对稳定的社会环境 B、自然条件优越
C、统治者特别重视
D、北方先进生产工具和技术的南传
西晋:裴秀提出绘制地图的原则 (三)地理学 北魏:郦道远《水经注》
三、宗教、哲学: 1、道教的发展变化
(1)东晋:葛洪结合儒家思想,宣扬采药炼丹、 长生不老,道教成为地主阶级宗教。
(2)萧梁时期(属南朝): A、经典增多, B、陶弘景吸取佛教教义和封建等级观念, 建起道教的神仙体系
2、佛教的盛行: (1)原因:
民族关系、技术进步等角度入手
2、恢复发展的主要表现(技术、水利、边疆) 3、北方经济特点: (1)农耕缩小,畜牧业扩展,环境破坏缓解。 (2)反复破坏和恢复,边疆地区得到开发。
三、手工业的发展
魏:设有专门的织造机构
1、丝织业
吴: 培育出八辈之蚕
蜀: 蜀锦行销吴、魏
2、冶铁:相州军刀,百炼钢工艺相
四、文学和艺术: 1、文学:承上启下 (1)建安文学 (2)南方田园诗:陶潜与其代表作 (3)南北方民歌 2、艺术:受宗教影响较深 (1)书法: (2)绘画: (3)石窟艺术:
(4)音乐、舞蹈
五:三国两晋南北朝文化的特点
1、带有分裂割据的烙印。(如南北文化的差 异,文学) 2、体现民族融合的特色。(《齐民要术》) 3、思想领域异常活跃。(宗教、哲学)
5、水碓、水磨的主要作用在于 A、谷物加工 B、灌溉提水 C、清除粮食杂物 D、 提高谷物产量
6、培育出一年内八次出茧的蚕新品种是
A、蜀汉 B、东吴 C、曹魏 D、东晋
7、把生铁和熟铁合炼成钢的灌钢法是在
A、西汉 B、东汉 C、魏晋 D、南北朝 8、纸逐渐取代简牍,成为最主要的书写材料是在 A、西汉 B、东汉 C、魏晋 D、南北朝 9、南北朝时期,我国经济发展的突出特点是 A、新兴封建城市开始出现 B、大量荒地得到开垦
C、世界是由物质构成的
D、人的精神与肉体共存亡
(2006年天津卷)下列不属于魏晋南北朝时 期江南手工业发展表现的是 A.吴、蜀的丝织业闻名全国 B.建业、扬州是有名的造纸中心 C.能造使用推进器的战舰 D.青瓷制作技术日臻成熟
C.
(2006年上海历史卷)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龙门 石窟佛像造型逐渐 呈现汉化的风格。这反映了 A.佛教的传入 B.疆域的扩大 C.民族的融合 D.全国的统一
3、哲学:范缜与《神灭论》 (1)原因:佛教盛行,加重人民的负担。 (2)内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