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选修教案
人教版高中地理选修一教案全套
人教版高中地理选修一教案全套第一课:地理知识概述教学目标- 了解地理学的定义和基本概念- 掌握地理学的分类和研究领域- 理解地球的基本结构和运动规律教学内容1. 地理学的定义和基本概念- 地理学的起源和发展- 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和方法- 地理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2. 地理学的分类和研究领域- 自然地理学和人文地理学的区别与联系- 地理学的研究领域:地形、气候、水文等3. 地球的基本结构和运动规律- 地球的内部结构- 地球的外部结构与地表特征- 地球的运动:自转和公转教学步骤1. 导入:展示地理学与我们日常生活的联系,激发学生对地理学的兴趣。
2. 研究地理学的定义和基本概念,通过举例让学生理解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和方法。
3. 引导学生思考自然地理学和人文地理学的区别与联系,分析它们的研究领域。
4. 探讨地球的内部结构,通过图示和模型展示地球的不同层次。
5. 观察地球的外部结构与地表特征,了解不同地形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6. 解释地球的运动规律,让学生了解地球的自转和公转对季节和时间的影响。
7. 总结本节课的内容,回答学生的问题,并布置相关作业。
教学资源- PowerPoint课件:包括地理学的定义和基本概念的解释、地球内部结构的图示等- 地理杂志、地理书籍和地理模型课堂互动- 提问学生关于地理学定义和基本概念的问题,鼓励学生积极回答。
- 让学生自己设计一个简单的模型来展示地球的运动规律,并与同学分享。
课后作业1. 阅读相关地理杂志或书籍,了解地理学的研究领域。
2. 根据课堂所学,写一篇关于地理学的文章,包括其定义、研究方法等内容。
***Note: This document is a sample lesson plan for teaching the first lesson of "Geography Elective 1" in the People's Education Press high school curriculum. The content, teaching steps, and resources can be customized according to the specific requirements of the curriculum and the teacher's preferences.。
高中地理教学教案4篇
高中地理教学教案4篇高中地理教学教案【篇1】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并说明中国地震,泥石流,滑坡等灾害的分布和造成的危害2、理解我国地质灾害多发区形成的原因3、学会运用地图来说明灾害的分布状况。
过程与方法:利用中国主要地震带图、中国泥石流多发区图,中国滑坡易发区图了解我们国家地震灾害与地质灾害的分布,结合相关相关资料了解地震灾害与地质灾害的危害。
最后发挥空间分析能力将地震灾害多发区分析出来。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这些突发性的灾害发生的地点都位于哪里,以便今后生活中做好预防,也了解我国灾害分布的基本国情。
教学重点:地震、滑坡和泥石流的分布与危害教学难点:灾害分布规律的'原因教学方法:讲授法读图分析法列表比较法教具准备:中国主要地震带的分布图中国泥石流多发区的分布图中国滑坡易发区分布图教学过程:导入:“泥石流来了,如何自救”( 4等高线地形图,实线表示泥石流路线,分析,若有人正(处于一时发生泥石流,他逃生的路线应该选择那一条?(师:这节课我们就来了解一下我们国家主要的地震与地质灾害及分布板书:我国地震与地质灾害一、地震的分布于危害师:(复习)什么是地震?产生原因?震级与烈度?世界上主要的地震分布带在?思考这些地震带与我们国家的关系是?总结:世界两大地震带: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环太平洋地震带,而我们国家西南处于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上,东部沿海地区处于环太平洋地震带的影响范围之内,所以我国是一个地震多发的国家,师:阅读课本相关介绍师:读图“中国主要地震带的分布”分析总结我国地震活动的分布?板书:分布:1、东南的台湾和福建沿海(属于环太平洋地震带)2、华北太行山沿线和京津唐地区(如1976年的唐山大地震)3、西南青藏高原与四川、云南(属于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4、西北陕、甘、宁和新疆地区(如1920年的海原地震)师:了解地震造成的危害,阅读“20世纪后半叶以来中国的几次强震”来理解。
人教版高中地理选修1-1全册教案
人教版高中地理选修1-1全册教案一. 简介本教案是根据人教版高中地理选修1-1全册的教学内容编写而成。
教案旨在帮助教师在教授该课程时更好地组织教学,提供有效的教学方法和资源。
二. 教学目标1. 了解地理学的基本概念和研究内容。
2. 理解地理学在解释和分析地球上的自然和人文现象方面的作用。
3. 掌握地理学中的常用工具和研究方法。
4. 培养对地球环境和地理问题的观察和思考能力。
5. 培养对地球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的意识。
三. 教学内容本教案围绕以下几个模块展开教学:1. 地理学的基本概念与研究内容2. 地球与地理环境3. 地理信息技术与地理学研究4. 地理学的工具与方法5. 地理学在解释和分析地球现象中的作用四. 教学方法1. 授课讲解:通过课堂讲解,向学生介绍和解释地理学的基本概念和研究内容。
2. 案例分析:通过真实案例的分析,激发学生的兴趣并帮助他们理解地理学的实际应用。
3. 小组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加深对地理学的理解和思考。
4. 实地考察:安排实地考察活动,让学生亲身感受地理环境,并帮助他们掌握地理学中的工具和方法。
五. 教学资源1. 人教版高中地理选修1-1全册教材2. 多媒体设备:投影仪、电脑等3. 案例资料库:收集和整理地理学的案例资料,供教师和学生参考。
六. 评估方法1. 课堂练:通过课堂上的小测验和练,检查学生对地理学知识的掌握程度。
2. 作业评估:布置相关的作业任务,评估学生对地理学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3. 实地考察报告:要求学生撰写实地考察报告,评估他们对实地考察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七. 教学进度安排根据课程教学需要,合理安排各个模块的教学进度,确保教学内容的有机衔接和学生研究的连贯性。
以上为《人教版高中地理选修1-1全册教案》的简要介绍,旨在为教师提供教学方案的参考。
具体的教学内容和步骤,以教案中的详细描述为准。
祝您教学顺利!。
高中地理课程教学设计案例5篇
高中地理课程教学设计案例5篇高中地理课程教学设计案例1【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理解正午太阳高度及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
2.使学生理解四季的形成和划分。
能力目标会画图表示并说明正午太阳高度及昼夜长短的变化。
【教学重点】1.正午太阳高度及昼夜长短的变化。
2.阅读和画太阳照射地球的示意图。
【教学难点】正午太阳高度及昼夜长短的变化【教学过程】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1.自转与公转两种运动的叠加自转产生的赤道平面与公转产生的黄道平面形成的夹角(目前:23°26′),即黄赤交角.2.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①范围:23°26′N―23°26′S②周期:一个回归年,365日5时48分46秒③过程:利用数学的正弦图来直观展示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过程,并抓住二分二至关键点。
这样可以判断任意日期太阳直射点所处纬度及移动方向(向南或向北),并举例说明。
④二分二至:春分日,3月21日前后;夏至日,6月22日前后,秋分日,9月23日前后;冬至日,12月12日前后.⑤易混淆的概念:回归年与恒星年(比较法)3.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①赤道:一年四季昼夜平分(或等长).②直射点在哪个(南或北)半球,哪个半球就昼长夜短,另一半球昼短夜长.(归纳演绎法)即:1)若直射点在北半球,越往北,昼越长,夜越短,北极四周出现极昼现象,南极四周出现极夜现象;2)若直射点在南半球,越往南,昼越长,夜越短,南极四周出现极昼现象,北极四周出现极夜现象.3)夏至日,直射点在北回归线上,北半球一年中昼最长,夜最短,北极圈以北到处出现极昼现象而南半球一年中昼最短,夜最长,南极圈以北到处出现极夜现象.4)冬至日,直射点在南回归线上,南半球一年中昼最长,夜最短,南极圈以南到处出现极昼现象而北半球一年中昼最短,夜最长,北极圈以北到处出现极夜现象.③春分日和秋分日:1)全球各地昼夜平分(或等长);2)晨昏线经过南北两极,并与经线圈重合.4.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①太阳高度,即太阳高度角,就是太阳光线与地平线(或面)的夹角(H),(注:不要理解成太阳离头顶有多高)其取值范围:0°≤H≤90°.正午太阳高度,即某地正午时的太阳高度,一天中的太阳高度,主要用它来度量某地天中的太阳高度,若一天中的太阳高度都很小,那一天的太阳高度一定比这还小.②规律:1)空间变化规律:由太阳直射点向南北两侧(方)递减.比如:假如太阳直射点在3°N,那么正午太阳高度的分布就是由3°N向南北两侧(方)递减.2)时间变化规律:随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而改变.因为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往返运动,所以它的空间变化规律也随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而改变.(归纳演绎法)③H对地表影响:(利用人教版地图册P16右下图,并解说)1)太阳高度(H)越大,太阳对地表辐射的强度就越大,地表能量就越多,温度就越高;2)太阳高度(H)越小,太阳对地表辐射的强度就越小,地表能量就越少,温度就越低.5.四季的划分①天文四季:1)夏季,一年内白昼最长,太阳的季节,也是获得太阳辐射最多的季节;2)冬季,一年内白昼最短,太阳最低的季节,也是获得太阳辐射最少的季节;3)春季和秋季是冬,夏两季的过渡季节.②北温带国家(气候统计)上的四季春季:3、4、5月份;夏季:6、7、8月份;秋季:9、10、11月份;冬季:12、1、2月份.③易混淆的概念:季节、节气与二分二至日,比如夏季、夏至与夏至日,冬季、冬至与冬至日等等.(比较法)6.五带的划分①以南,北回归线和南,北极圈为分界线,把地球分成五个温度带自北向南分别为北寒带,北温带,热带,南温带,南寒带.②学生讨论:1)若黄赤交角变小,北寒带,南寒带,热带变小;南温带,北温带变大.2)若黄赤交角变大,北寒带,南寒带,热带变大;南温带,.北温带变小.③易混淆的数据:五带的划分的分界线的纬度23°26′和66°34′,与低纬、中纬、高纬度的分界线的纬度30°和60°.(比较法)高中地理课程教学设计案例2第一节农业的区位选择从容说课本节内容较为系统、详细地分析了影响农业区位的自然、社会、经济等因素。
人教版高中地理选修2-3全册教案
人教版高中地理选修2-3全册教案第一章:自然地理环境- 单元目标:了解地球的自然地理环境,认识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和方法。
- 教学内容:地球的构造和特征、地球的运动和地理经纬度、地理学的研究方法。
- 教学重点:地球的构造和特征。
- 教学难点:地理学的研究方法。
第二章:人文地理环境- 单元目标:探讨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培养对社会经济地理和人口地理的认识。
- 教学内容:社会经济地理、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人口地理。
- 教学重点:社会经济地理。
- 教学难点: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第三章:自然资源与环境保护- 单元目标:了解地球的自然资源及其分布规律,培养环境保护意识。
- 教学内容:自然资源的概念与类型、自然资源的分布规律、环境保护。
- 教学重点:自然资源的分布规律。
- 教学难点:环境保护。
第四章:区域可持续发展- 单元目标:认识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内涵,了解我国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和对策。
- 教学内容: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和对策。
- 教学重点: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内涵。
- 教学难点: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和对策。
第五章:宇宙的探索- 单元目标:了解人类对宇宙的探索历程,培养对宇宙的认识。
- 教学内容:人类对宇宙的探索历程、宇宙的组成和特征、宇宙的未来。
- 教学重点:宇宙的组成和特征。
- 教学难点:宇宙的未来。
第六章:地理信息技术- 单元目标:了解地理信息技术的基本概念和应用方法,培养地理信息意识。
- 教学内容:地理信息技术的基本概念、地理信息技术的应用方法、地理信息系统。
- 教学重点:地理信息技术的应用方法。
- 教学难点:地理信息系统。
第七章:城市地理- 单元目标:了解城市的形成和发展,认识城市规划和城市问题。
- 教学内容:城市的形成和发展、城市规划、城市问题。
- 教学重点:城市规划。
- 教学难点:城市问题。
第八章:全球化与地方发展- 单元目标:认识全球化对地方经济发展的影响,了解我国地方经济发展的实例。
人教版高二地理选修2教案5篇
人教版高二地理选修2教案5篇地理教案设计是改善课堂教学的一种更高层次的探索,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效率的一项必要工作,它可以促进教学的系统化,使老师掌握讲课节奏。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5篇人教版高二地理选修2教案内容,感谢大家阅读,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人教版高二地理选修2教案1教学目标通过学习使学生知道低层大气的组成成分及其所起的作用;了解大气垂直分层的依据以及各层大气的特点;通过对图表的分析,训练学生阅读图表分析问题的技能;通过学习使学生初步了解人类活动对大气的影响,以及各层大气与人类活动的关系,初步树立人地协调的观念。
教学建议关于大气的垂直分布的教学分析本节教材的另一个重点内容是关于大气的垂直分布以及各分层的特点,特别是对流层和平流层与人类活动关系极为密切,教材讲述的较为详细,平流层以上部分,包括中间层、热层、外层,教材归纳为高层大气,这是新教材与以往教材不同之处,教材这样处理,既突出了重点即与人类关系极为密切的对流层和平流层,同时又利于学生了解高层大气中与人类关系较为密切的电离层,至于目前与人类联系相对较少的其他几层大气,简略处理,减少学习的头绪,详略编排得当,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对于各大气层的特征,应该抓住关键环节,即气温的垂直变化不同引起大气的运动特点各异,对流层大气气温随高度增加而递减,因此导致大气对流运动显著,由于对流运动,使水汽易于凝结,而对流层大气固体杂质丰富,因而容易形成降水;平流层大气气温随高度增加而增加,因而空气以水平运动为主,不易产生复杂多变的天气,利于飞行。
由此可以看出每层大气其运动特点都是由于气温的变化引起的,气温的变化可从教材提供的图像中得以了解。
关于大气的组成的教学分析本节教材介绍的关于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布等知识,是了解大气环境的最基础知识。
其中低层大气的各种组成物质及其对生命活动和地理环境的影响是本节教材的重点内容之一,教材通过表格形式介绍了低层大气中所占比例较大的干洁空气中主要成分的比例关系,从表中可以看出各主要成分的比例悬殊很大,氮、氧所占的比例非常大,其他成分所占比例很小,但其作用是不容忽视的,特别是二氧化碳及表格中未涉及的臭氧,它们对地球上的生命活动和自然环境有着重要作用,这一点教材着重进行了描述,对于低层大气中比例较少的水汽和固体杂质,主要强调其对地面和大气温度以及大气降水的影响,同时教材指出它们在大气中的含量因时因地而异,这与干洁空气有所不同,这为后面讲述人类活动对大气的影响,干预大气中的水汽含量和大量排放污染物质导致大气中固体杂质增多,形成大雾天气等天气变化埋下伏笔。
高二地理选修教案(精选5篇)
高二地理选修教案(精选5篇)高二地理选修教案(精选5篇)地理学(geography),是研究地球表层空间地理要素或者地理综合体空间分布规律、时间演变过程和区域特征的一门学科,是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的交叉,具有综合性、交叉性和区域性的特点。
为帮助大家学习方便,收集整理了高二地理选修教案5篇,希望可以帮助您,欢迎借鉴学习!高二地理选修教案(篇1)教学目标1.在地图上找出日本的地理位置、领土组成和首都。
2.根据地图和资料说出日本自然环境的基本特点,并能分析日本多火山、地震的原因。
了解日本的抗震防灾意识。
3.运用地图资料,说明日本海洋性季风气候的分布、特点。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掌握研究国家地理自然地理的方法2.教学难点:日本为什么多火山、地震;日本的气候为什么呈现“海洋性”教学工具课件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激活思维观看多媒体课件中的一组图片,回答一个问题:这些图片来自于哪个国家?(二)展示目标学生集体诵读学习目标一遍,初步了解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三)自主学习1.日本的地理位置①半球位置②纬度位置③海陆位置2. 日本的领土范围①日本的陆地是由什么组成的?(提示:陆地一般由大陆、半岛、岛屿等组成)②自北向南分别是什么?③日本周围的邻国有哪些?在地图上找到日本的首都3. 日本的地形读地图册32页:日本群岛地势及日本地形面积比较①描述日本的地形特点②日本第一高峰在哪里?③日本的平原是什么?4. 日本的气候读图课本第10页:亚洲气候类型分布①日本的主要气候类型是什么?②日本的气候有什么特点?5.日本的资源尝试描述日本的森林资源、水资源、渔业资源及矿产资源(提示:是丰富还是不足)(四)合作探究要求:以小组形式进行合作探究;将探究结果写在老师发的纸上面;时间5分钟。
1. 阅读课本55页图8-1-3、地图册32页日本在地震带中的位置,尝试分析日本为什么多火山、地震?2. 展示材料,日本20XX年的3.11地震与中国20XX年的5.12汶川地震相比,损失要小很多,为什么出现这种情况?日本的哪些抗震、防震措施值得我们学习?3.东京和济南都位于36°N附近,下表为两个城市的气象数据。
高中地理课的教学教案5篇
高中地理课的教学教案5篇高中地理课的教学教案1教学目标1.使学生能列举事例、运用数据说明当前存在的环境问题,部分同学能准确表述人和环境的相互依存关系。
2.使学生都能具有正确的资源观、环境观,并能指导自己的日常行为,在生活中注意节约资源,保护环境。
教学重点1.人与环境的相互关系。
2.做一个力所能及的大自然管理员。
教学难点运用正确的资源观、环境观,解决生活实际问题。
教学方法教法:创设情境、引导发现;学法:扮演角色、探索发现(课内外结合)。
教学媒体投影片、学生制作的简报。
教学过程【课前准备】学习本章前几节内容后,教师将全班同学分成五组,其中四组选取自然资源(土地资源、水资源、森林资源、矿产资源)中的一类资源,搜集资料,办一期简报,以反映自然资源开采利用中的问题;一组编排反映环境问题的小话剧。
【导入新课】前几节课,我们学习了土地资源、水资源、森林资源、矿产资源,发现这些与我们人类生产、生活息息相关的自然资源都面临着很多问题。
现在我就请几位同学向大家介绍这些资源存在的问题是什么请大家探讨一下会造成什么后果各小组代表展示简报,通过事例、数据、图片说明:(1)当前土地资源利用多,爱惜保护不够,造成耕地日益减少,水土流失严重。
(2)用水量大量增加,水资源遭到污染,浪费水现象严重。
(3)对森林滥砍滥伐,使地球上大自然的总调度室(森林)失去调节作用,出现严重的环境问题。
(4)对矿产资源乱采乱弃,即浪费矿产资源,又破坏环境。
【概括总结】由于人类对自然资源不能合理开采和利用,不仅使自然资源日益减少,导致资源短缺,而且还出现了环境污染,生态恶化等问题。
我们来看一组资料,它会使我们更深刻地认识到环境问题的严重性。
【出示投影片1】小资料:地球一天中的环境灾难。
【启发引导】请同学们想一想,我们人类生活在这样的环境里,能够永久健康地发展吗请同学们先观看一个小话剧《寂静的春天》。
话剧大意是:春暖花开时节,一群小鸟快乐地飞回久别的家乡。
人教版高二地理选修3教案全集5篇
人教版高二地理选修3教案全集5篇全面贯彻“三个面向”战略指导思想,渗透和灌输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思想。
以素质教育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充分发挥学生的潜能,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和自学能力。
那么在学习地理的过程中有哪些教案会比较好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5篇人教版高二地理选修3教案全集内容,感谢大家阅读,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人教版高二地理选修3教案全集1【知识与技能】1.理解环境承载力、环境人口容量、人口合理容量的概念,明确三者的关系和区别。
2.理解环境人口容量的影响因素;理解环境人口容量和人口合理容量的不确定性和相对确定性。
3.了解我国环境人口容量的估算和前景,结合我国实例,了解控制人口数量的重要意义。
4.理解消除贫困并保持人口的合理容量,各国须采取相应措施。
【过程与方法】1.通过比较找出环境承载力、环境人口容量、人口合理容量之间的内在联系,明确三者之间的区别和联系。
2.从环境人口容量的影响因素入手,引入一些代表性国家和地区,讨论环境人口容量概念的含义,并由此推断出环境人口容量的不确定性和相对确定性。
3.通过读图分析对比,了解世界和我国的环境人口容量如何估计,并学会读图。
4.紧紧围绕人口合理容量这一核心内容,从目前存在的严重的人口、资源、环境问题入手,认识保持人口合理容量的紧迫性和解决措施。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辩证思考问题的能力,学会处理复杂社会问题的基本思维方法。
2.树立人口可持续发展观念,进一步加深对我国计划生育和环境保护两项基本国策的认识。
■教学重点1.环境人口容量和人口合理容量的影响因素。
2.环境人口容量和人口合理容量的不确定性和相对确定性的理解。
3.由保持人口合理容量的紧迫性和解决措施,结合我国人口、资源、环境现状认识我国人口政策的合理性。
■教学难点1.环境人口容量的制约因素。
2.如何正确理解环境人口容量和人口合理容量的不确定性和相对确定性。
■教具准备利用网络技术手段,收集整理与环境承载力、环境人口容量和人口合理容量相关的图文声像资料,加工成教学插件,用作有关内容分析时的补充论证材料。
高中地理的教案(通用8篇)
高中地理的教案(通用8篇)高中地理的教案篇1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褶皱、断层的概念,认识褶皱山和断层山的形成及基本形态特征。
2、了解火山的形成、结构和规模。
3、提供数据,从技术要求、工程量和造就方面的差异,说明山地对交通运输的影响;培养学生运用数据分析地理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1、阅读褶皱、断层示意图,分析褶皱、断层的成因及地貌表现。
2、通过读图分析地质构造的基本类型及其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培养学生读图能力,培养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3、通过分析各种山地的成因,培养读图、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以小组协作讨论的方法学习山地对交通运输的影响。
培养学生大胆、主动分析问题和解决生活中的地理问题。
5、案例探究:山地对交通运输线路结构、线路分布格局、线路延伸方向的影响。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小组协作讨论和案例探究,帮助学生建立勇于探索创新的精神,克服困难的信息和团结协作的良好习惯。
学会倾听和欣赏别人,学会从分歧中尊重别人,从而提高人文素养。
2、通过"背斜成谷,向斜成山"教学,树立事物是运动的,是不断发展变化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重点1、山地的三种类型。
2、山地对交通的影响。
难点1、正确判断背斜和向斜2、阅读褶皱、断层示意图,分析褶皱、断层的成因及地貌表现。
教学方法与手段模拟演示法、多媒体辅助教学、自主探究学习法教材分析及教学策略山地是陆地地形的骨架,它的形成和发展都与内力作用有关系,所以,在讲述了塑造地表形态的力量之后,本节将山地作为内力塑造地表形态的一个典型案例单独讲授。
地表形态与人类生活和生产有密切的关系,为了让学生认识地表形态对人类生活和生产的影响,本节在讲述了山地的形成之后,还以山地对交通运输的影响为案例,剖析了山地对人类生活、生产的影响。
所以,本节有两个重点内容:一个是山地的形成,介绍了褶皱山、断块山和火山的形成、分布和规模;另一个是山地对交通运输线路结构、线路分布格局、线路延伸方向的影响。
高中地理教案(优秀10篇)
高中地理教案(优秀10篇)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就有可能用到教案,教案是教学蓝图,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
如何把教案做到重点突出呢?下面是牛牛范文为大伙儿带来的10篇高中地理教案,在大家参考的同时,也可以分享一下牛牛范文给您的好友哦。
高中地理教案篇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能源分类。
2、山西煤炭资源有哪些优越的开发条件。
3、我国怎样加强山西省能源基地建设。
(二)过程与方法1、阅读相关地图,理解山西省煤炭资源的分布特点,掌握重要煤田和煤矿。
2、阅读相关图表,了解我国如何加强山西能源基地建设的。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充分认识能源对人类生产、生活的重要性,让学生了解我国能源结构的特点,并自觉养成节约用能的习惯。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1、重点:能源基地的建设2、难点:我国能源消费结构的特点四、教法我本着“因材施教”以及“教学有法,但无定法”的原则,结合该课的教学目标、教材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准备用讲授法结合讨论法进行教学,加强师生双边活动。
五、教学过程第一课时资源开发条件和能源基地建设引入:神舟飞船发射成功,并顺利返回离不开充足的能源,人们日常生活和生产都离不开充足的能源,同学们初中和高一都学习过能源资源的内容。
高中地理教案篇二三维目标:1、用案例说明大牧场放牧业形成的区位因素和特点。
2、读图分析西欧乳畜业形成的区位因素,运用资料归纳乳畜业的特点。
3、对比分析西欧乳畜业和潘帕斯大牧场放牧业的区位条件。
教学重点:1、案例说明大牧场放牧业形成的区位因素和特点2、读图分析西欧乳畜业形成的区位因素,运用资料归纳乳畜业的特点。
教学难点:对比分析西欧乳畜业和潘帕斯大牧场放牧业的区位条件教具准备:世界地形图及教材各个图片教学方法:案例分析法、启发式讲述法、比较分析法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大牧场放牧业1、特征:面向市场的农业地域类型,具有生产规模大,专业化程度高的特点2、主要分布:美国、澳大利亚、新西兰、阿根廷、南非等国。
高中地理教案(优秀7篇)
高中地理教案(优秀7篇)高中地理教案篇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复述褶皱、断层的概念,认识褶皱山和断块山的形成及基本形态。
2.绘制褶皱构造的示意图,判断褶皱的基本类型。
3.描述火山的形成、结构和规模。
4.说明山地对交通运输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1.阅读褶皱、断层示意图,分析褶皱、断层的成因及地貌表现。
2.通过读图,分析地质构造的基本类型及其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培养学生读图能力,培养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3.通过分析各种山地的成因,初步培养读图、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案例探究:山地对交通运输线路结构、线路分布格局、线路延伸方向的影响。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背斜成谷,向斜成山”和“板块学说”教学,树立事物是运动的、是不断发展变化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2.通过对山地形成的学习,树立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观点,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山地的类型的判断。
2.山地对交通的影响。
【教学难点】正确判断褶皱、断层示意图,分析褶皱、断层的成因及地貌表现教学工具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教学过程设计【新课导入】通过上节课内容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是塑造地表形态的两大力量,内力作用的总趋势是使地表变得高低不平,而外力作用的总趋势是使地表起伏状况趋向于平缓。
今天这节?课我们要进一步以山岳为例来学习内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塑造和影响。
一、山地的形成与分类【导学与自主探究】请大家认真阅读教材P73页内容,结合学案分析思考下列问题(一)山地与陆地的关系山地是陆地的主要组成部分之一,也是陆地的骨架。
山的形成和发展与内力有关。
(二)山地的分类:褶皱山、断块山、火山等二、褶皱的形成和基本形式【互动讨论】请观察褶皱形成中岩层形态发生了什么变化?有几种类型?【总结分析】(一)褶皱:在地壳运动产生的强大的挤压作用下,岩层会发生塑性变形,产生一系列的波状弯曲。
(二)褶皱的基本单位──褶曲岩层向上拱起部分称为背斜;岩层向下弯曲部分称为向斜。
高二地理选修三教案
高二地理选修三教案在教学中我们严格遵从教学的五个环节,课前认真备课,做到既备教材,又备学生,因材施教,努力实行课堂改革,积极探索中学地理快乐课堂,中学阶段地理教学的目的是: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爱好,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积极性,使他们建立学习地理的自信心。
下面是作者为大家整理的5篇高二地理选修三教案内容,感谢大家浏览,期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高二地理选修三教案1教学设计方案【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了解四种主要地质灾害(地震、火山喷发、泥石流和滑坡)的成因及危害;2.了解地质灾害的关联性,知道监测防备地质灾害的重要性;3.了解人类活动对地质灾害的直接和间接影响,了解关于地质灾害方面的科学研究的进展。
二、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能正确评判地质灾害和人类活动的关系;2.增强学生面临地质灾害时的应变能力;3.读图获取信息能力。
三、情感目标强化学生科学的人生观,使学生具有环境保护意识和防灾、减灾意识。
【教学工具】多媒体课件【课前准备】将学生分组,使搜集与地质灾害相干的各类资料。
【教学进程】【课件演示】唐山地震图片,有配音。
【教师引导】刚才我们看了有关唐山大地震的一些图片和文字资料,我们发觉,陆地环境的变化有时非常猛烈,这些自然现象是地球内力作用的表现,它们常常给人类环境造成极大的侵害和要挟,我们称为地质灾害。
请同学们摸索,你所了解的地质灾害有哪些,能举例说明吗?【学生回答】略【课件演示】主要地质灾害目录【观看录像】地震基础知识【提问】地球为何会有地震呢?【学生回答】(板块边沿酒囊饭袋,地壳不稳)【观看录像】地震产生的原因【教师总结】知道了地震产生的原因,我们不难知道世界地震的散布。
【观看图片】展现“世界地震散布图”和“六大板块的散布图”【提问】虽然我们很少亲临地震,但通过学习我们知道地震实际上是地球内能在地壳的断层带以地震波情势迅速开释的进程,请大家发挥想像,地震会产生哪些危害呢?【学生分组讨论后回答】略【教师补充】我们很容易看到地震带来的直接危害,而实际上,地震常常会带来其它一些间接危害,这些间接的危害常常造成更为惨重的缺失。
高中地理教案设计3篇
高中地理教案设计3篇高中地理教案设计一《地球的圈层》习者水平分析:1、地球内部圈层内容虽然简洁,但比较理论化,无法让同学用“眼见为实”来感受,所以通过实物比拟的(方法)来描述地球内部结构(如地球内部圈层就像一个鸡蛋剖面一样)是一种比较好的“化繁为简、化虚为实”的好方法。
2、关于地震波的纵波和横波,同学在学校只能是看到过,在高中物理中还没学到该部分的内容。
所以,我们地理老师就应当充当一回物理老师,要全面的把纵波和横波的相关学问讲清讲透,由于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学好地球内部圈层的结构和特点。
教学内容分析:本节教材主要介绍了地球的圈层结构,包括地球的内部圈层和外部圈层。
人类对地球内部的了解,主要通过对地震波的讨论,来推知地球内部的组成及其他特征。
所以,在详细的教学中,首先把握地震波的特点:纵波传播速度快,能通过固态液态气态三态物质;横波传播速度慢,只能通过固态物质。
在此基础上,我们就可以依据地震波速度的变化,来推知地球内部的物质的组成及特点。
我们把地震波速度突然变化的面叫做不连续面一个是莫霍面一个是古登堡面。
依据这两个面,我们可以将地壳、地幔和地核三个圈层。
地球外部圈层与人类关系比较亲密,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在后面的教材会有更具体的介绍,所以在本节中介绍可简略点。
当然,要强调的是地球外部圈层之间是相互联系的,相互制约的,人类对地理环境的作用都会造成环境对人类的反作用,人类对地理环境的作用都会造成环境对人类的反作用。
所以,人类只有按自然规律办事,合理利用、改造自然,才能促进生态体统的良性进展,为人类造福。
否则,会使生态系统恶性进展,影响人类的生存和进展。
教学目标:1、学问与技能A、了解地球圈层结构及特点,并能概括出各圈层的主要特点B、运用资料和图表了解地球外部圈层的作用与人类的关系2、过程与方法A、能够结合地球各圈层结构特点,分析实际生活中的地理现象B、用详细实例说明地球表层的特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A、初步培育同学的整体意识,熟悉事物的普遍联系性规律B、初步培育同学的探究精神和科学精神C、学会从宏观到微观、从整体到局部的方法,来把握解决问题的方法教学重点:地球内外部圈层的空间分布和特点教学难点:地球内部圈层的结构和基本特征(教学方法):对比分析法、读图分析法、画图分析法、合作争论法教学过程老师行为同学行为设计意图创设情境、导入主题探究地球内部圈层活动中国古代对大地有一种说法:我们活人生活的地表叫人间,而地表之下的部分,叫阴间。
高中地理选修一教案模板
课题:城市地理概述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目标:(1)了解城市的基本概念、分类和功能。
(2)掌握城市地理的基本研究方法。
(3)学会运用地图、统计图表等地理信息进行分析。
2. 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观察、讨论、实践等活动,提高学生的地理观察力和分析能力。
(2)培养学生运用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激发学生对城市地理学习的兴趣,树立热爱家乡、关心社会发展的情感。
(2)培养学生尊重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1. 重点:城市的基本概念、分类和功能。
2. 难点:城市地理的基本研究方法。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展示一组城市风光图片,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城市?城市有哪些特点?2. 教师简要介绍城市的基本概念,引入新课。
二、讲授新课1. 城市的基本概念(1)城市是人口密集、产业集中、功能多样的地区。
(2)城市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产物,具有历史性、地域性和阶段性。
2. 城市的分类(1)按规模划分:特大城市、大城市、中等城市、小城市、城镇。
(2)按功能划分:政治城市、经济城市、文化城市、旅游城市等。
3. 城市的功能(1)生产功能:提供就业机会,促进经济发展。
(2)生活功能:提供居住、教育、医疗、文化等生活服务。
(3)交通功能:连接城乡,促进区域经济发展。
(4)生态功能:保护环境,提高城市居民生活质量。
三、课堂活动1. 学生分组讨论: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家乡城市的特点和发展现状。
2. 学生代表分享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四、总结与拓展1. 教师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城市地理的重要性。
2. 学生课后查阅资料,了解国内外著名城市的特色和发展经验。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图片、实例等多种方式,引导学生了解城市的基本概念、分类和功能,培养学生的地理观察力和分析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关注家乡城市发展,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同时,教师应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使每位学生都能在地理学习中有所收获。
高二地理选修5教案范文
高二地理选修5教案范文时间如白驹过隙般流逝,我们又将学习新的知识,有新的感受,何不为即将开展的教学工作做一个计划呢根据教育考试规定,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5篇高二地理选修5教案内容,感谢大家阅读,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高二地理选修5教案1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运用地图和其他资料归纳塔里木盆地主要城镇、绿洲及交通线的分布特点。
2.举例说明塔里木盆地地理位置、地形因素对河流、绿洲分布的作用和影响。
3.根据资料,了解塔里木盆地油气资源开发利用的成功经验,以西气东输为例进行说明。
【过程与方法】通过丰富的图文资料和层层递进、互为关联的问题探究活动,说出塔里木盆地主要城镇、绿洲及交通线的分布特点;归纳塔里木盆地地理位置、地形因素对河流、绿洲分布的作用和影响;通过活动,以西气东输为例,了解塔里木盆地油气资源的开发利用。
将要教与学的内容通过顺次开展的方式来实施和完成。
让学生在各项活动的积极参与中体验、探索、求知、收获。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地理学习兴趣,关心我国油气资源国情,增强因地制宜、区域共谋发展的观念以及环保意识。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塔里木盆地主要城镇、绿洲及交通线的分布特点。
塔里木盆地油气资源开发利用的成功经验──西气东输工程。
【教学难点】塔里木盆地地理位置、地形因素对河流、绿洲分布的作用和影响。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出示课件:请同学们看一下这个字“疆”应当都认得吧这是新疆的地形图我们来看一看有趣的地名出示疆字的右半部形象地概括出新疆的地形特点和国防重要性,弓是古代武器,“土”寓意被沙俄强占的50万平方千米的国土,新疆地处祖国的西北边陲,远离政治中心,提醒我们要时刻握紧手中的武器,保卫祖国的疆土。
这节课,我们就一同走进新疆了解干旱的宝地——塔里木盆地。
进入新课出示课件教学目标:出示新疆卫星影像示意图,学生说出塔里木盆地的位置。
塔里木盆地位于中国新疆的南部,是中国面积的盆地。
盆地处于天山和昆仑山之间。
高中地理选修四教案模板
---课程名称:高中地理选修四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 理解城乡发展与城市化的基本概念、发展历程及特点。
- 掌握城市形成条件、发展阶段及不同阶段的主要特征。
- 了解不同国家城市化过程的主要特点及意义。
- 理解城市环境问题的成因与治理对策。
- 分析乡村聚落的分布特点及其形成原因。
2. 过程与方法:- 通过案例分析,提高学生的观察、分析、归纳能力。
- 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沟通能力。
- 运用图表、地图等地理工具,提高学生的地理信息处理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增强学生对城乡发展与城市化问题的关注,提高环保意识。
- 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国家意识。
- 激发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树立正确的世界观。
教学重点:1. 城市形成条件、发展阶段及不同阶段的主要特征。
2. 不同国家城市化过程的主要特点及意义。
3. 城市环境问题的成因与治理对策。
教学难点:1. 城市化进程中不同阶段的特点及其影响。
2. 城市环境问题的复杂性和治理难度。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通过展示城市景观图片,引导学生思考城市的形成和发展。
2. 提问:什么是城市化?城市化对人类社会有哪些影响?二、讲授新课1. 城市形成条件:- 自然条件:地理位置、地形地貌、气候、水源等。
- 经济条件:农业发展、手工业兴起、商业繁荣等。
- 社会条件:人口增长、社会分工、行政管理等。
2. 城市发展历程:- 城市形成阶段:古代城市、中世纪城市。
- 工业化阶段:工业化时期城市的发展和特征。
- 后工业化阶段:后工业化时期城市的发展和特征。
3. 不同国家城市化特点:- 发达国家:从工业化开始逐步扩展,经济发展与城市化发展水平相适应。
- 发展中国家:二次大战后加快发展,社会经济发展与城市化发展不相适应。
4. 城市环境问题:- 污染问题:大气污染、水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等。
- 交通问题:交通拥堵、交通事故等。
- 住房问题:住房紧张、居住环境差等。
5. 城市环境问题治理对策:- 制定环境保护政策法规。
高二地理选修教案三篇
高二地理选修教案三篇读好书,好读书,书读好。
的确,正因为读书,我的人生才会更加灿烂。
高二地理选修教案1一、学情况分析本届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还不是很高,上学期地理的平均成绩在45分左右,整体成绩还不理想,原因都是不爱学习的学生很多,因此,成绩取得高分的学生平均被拉了下来。
这个学期要想办法使学生的成绩有较大的提高。
我从调动学生学习兴趣上入手,来改善一向把地理视为副科,不好好学习、认真对待的学生心理,让他们在不知不觉中把注意力集中在生物课的学习上,力争培养一批热爱生物研究的生物学爱好者,学习中尽量采用分散记忆,避免在考前突击,这样一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一个途径。
有必要的话将采用小组式的 #39;学习、讨论教学模式,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尽量不让一个学生掉队,全部完成会考任务。
二、教材分析本学期教学内容介绍中国的地理差异、认识省级区域、认识省内区域、认识跨省区域、走向世界的中国。
共5章,内容较上一个学期少了一些,但增加了学生的阅读量,扩大了知识面。
三、教学目标1、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宗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2、通过学习使学生更清楚地中国的地理差异、认识省级区域、认识省内区域、认识跨省区域、走向世界的中国。
3、通过学习使学生知道如何健康地生活。
4、对学生进行唯物主义和爱国主义教育。
四、具体措施1、精心采取先进的教学方法,对新教材进行培训。
2、精心组织和策划好课堂教案。
3、探索新的教学方法,做到课堂质量高效率。
4、进行课外辅导和写小论文及做小制作,提高学生的兴趣。
5、认真批改作业,从中解决学生存在的问题。
6、培养优生,转化后进生。
五、竞赛辅导要深入总结、探索优秀生、特长生培养的路子,构建适应优秀生成长的课程体系,改变单一的培养模式;搞好优秀生的早期发现和培养,加强优秀生衔接教育,完善激励引导机制,健全各级各类联赛体系,以赛促练,赛练结合,鼓励优秀生拔尖、冒尖。
这样为了更好地做好优生优培工作,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更好使用20__的生物联赛工作搞得更好。
高二地理选修教案范文
高二地理选修教案范文教案中对每个课题或每个课时的教学内容,教学步骤的安排,教学方法的选择,板书设计,教具或现代化教学手段的应用,各个教学步骤教学环节的时间分配等等,都要经过周密考虑,精心设计而确定下来,体现着很强的计划性。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5篇高二地理选修教案内容,感谢大家阅读,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高二地理选修教案1第五节寒潮台风和水旱灾害一、水旱灾害1.原因和危害2.措施二.寒潮1.寒潮及其运行路径2.寒潮的危害及其防治三、台风1.台风的形成及其运动路径2.台风对生产和生活的影响探究活动活动一活动目的: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活动方式:安排学生查找相关资料,结合课文分组讨论三种气象灾害形成的原因及基本规律;接着三组再作为北京、广州及乌鲁木齐的政府部门,结合刚才总结的规律提出相应的预防方案,最终以建议书的形式呈交给教师。
活动二活动目的:加强学生对前后知识紧密联系,树立学生辩证、全面看待问题的意识。
活动方式:在整个学习完成之后,安排学生再次客观的评价季风和台风,并写成小论文。
参考题目:“我眼中的季风”、“台风真的很可怕吗”提示:前一节主要侧重季风给我国带来的好处。
而通过这一节的学习,学生进一步了解了季风给我国带来的不利方面,所以应该能够更全面地评价季风的影响。
台风是作为灾害性天气来介绍的,但它也确实给安徽、湖南、江西等距离海洋较远的地区带来了丰沛的降水。
高二地理选修教案2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能说明三江源地区高海拔的地势,高寒的气候,广布的雪山冰川,星罗棋布的湖泊、沼泽之间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并能据此说明三江源地区是多条大河源头的原因。
2.分析三江源地区存在的突出环境问题,理解保护三江源地区生态环境的重要性,了解三江源地区保护江河源地与生态环境的成功经验。
过程与方法1.培养学生的读图、析图的能力,获取图文信息的能力;2.培养学生的学会运用地图和资料归纳、总结知识的能力;3.通过课堂活动、练习等,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能力。
高二地理选修六教案
高二地理选修六教案认真备课,不但备学生而且备教材备教法,根据教材内容及学生的实际,设计课的类型,拟定采取的教学方法,并对教学进程的程序及时间安排都作了详细的记录,认真写好教案。
下面是作者为大家整理的5篇高二地理选修六教案内容,感谢大家浏览,期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高二地理选修六教案1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
了解海水运动的主要情势,运用气压带和风带图来说明风海流形成的原因运用世界洋流模式图和世界表层洋流散布图,说明洋流的散布规律,提高学生归纳概括、化繁为简、以简驭繁的能力。
2.进程与方法。
学会运用地图分析风海流的成因,归纳世界洋流的散布规律,知道世界洋流散布模式,并能画出世界表层洋流的散布简单模式图。
3.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分析洋流的形成和散布规律,提高对地理要素之间相互渗透和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的知道。
通过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获得解决问题的方法,将所学的知识点能够前后联系,有效解决疑虑,分析问题的来龙去脉。
综合运用地理知识能力提高。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通过洋流模式图的成因分析,描画世界洋流散布图,掌控世界表层洋流的散布规律。
教学难点:本节课的教学难点是洋流模式图的形成推理、散布规律及利用等温线地图判定寒、暖流。
教学进程(一)、洋流的概念及分类1、洋流的概念:学生自主浏览课本,找出概念中的关键词:常年、稳固、大规模。
2、洋流的性质分类:介绍寒、暖流的概念,练习寒暖流的判定3、洋流的成因分类:介绍风海流、补偿流、密度流由此可知,洋流是由多种因素综合作用形成的,有风向、地转偏向力、海陆轮廓。
其中,盛行风是最主要的动力。
过渡洋流的在盛行风的作用下,一旦开始运动后,就会遭到地转偏向力和海陆轮廓等因素的影响,而改变方向。
现在我们一起结合刚才学习的洋流成因来概括世界洋流模式图,看看它们之间有怎样的关系。
4、洋流的散布:设问1:促使洋流常年、稳固的、沿一定方向运动的原因是什么?引导学生说出学过的盛行风。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章:环境污染与防治第一节水污染及其成因本课课标要求:①根据有关资料,说出主要的环境问题;②以某种环境污染事件为例,说明其形成的原因、过程、及危害;③针对某类环境污染,说出其防治的主要措施教材分析:关于“环境污染与防治”的知识,在义务教育阶段和必修模块都有体现,但是要求较低,这里是对环境问题的归纳与拓展,更深入的探究环境问题的成因、危害及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水污染及其成因”是其中一个专题。
教学设想: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以新课标为依据,侧重生活地理的学习。
以现实生活中的污染事件为例,组织学生探究其原因、过程和危害,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其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的社会责任感、道德观、环境观有所提升。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①了解主要环境的污染问题;②会分析水污染事件形成的原因、过程和危害;③了解水污染防治的主要措施。
2、过程与方法:联系实际,利用典型案例,从现象入手,追根溯源,组织学生合作学习,进行探究。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提升学生的道德观、环境观;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教学重、难点:1、“天然水的自净作用”和“水体污染物”是重点2、作用的机理(或作用的过程)是难点,因为作用的机理非常复杂,可以举一两个例子,不必追究细节。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方法:比较法、案例分析法、探究教学法等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导入新课:看漫画思考:(1)从图中你们发现了什么?联想到什么?(2)这种现象和问题哪里最突出?我们生活在农村,这种问题农村有吗?(3)除此之外,在我们身边还有哪些主要的环境污染问题?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快速发展,城市化进程在加快,我们的生活水平在不断提高。
在我们享受现代文明的同时(举例:手机、电脑、汽车、高楼等),有没有想过它们对我们的生活环境有什么影响?(学生举例说明)地理环境对人类的发展具有双重保障作用,一方面提供资源、能源满足人类生活、生产的需要,另一方面,环境具有容纳、清除和改变人类代谢产物的能力,即自净能力。
一、地理环境的自净能力(以天然水的自净作用为例)指导学生读图2.1“天然水体净化作用的机理”,向学生介绍天然水的自净过程。
学生讨论思考:①什么样的水体自净能力强?什么样的水体更易受到污染?水体的自净能力与水污染之间有着怎样的关系?②为什么沿海地区水污染严重的工业要布局在河流入海口附近?③“一节5号电池能污染6吨水”,在现有的技术条件下,我们为什么不主张废旧电池回收?阅读图2.2理解流动性强的河流为什么比湖泊和地下水的净化能力强说明:(1)自然界广泛存在净化作用。
这里以了天然水的自净作用为例重点说明。
此外地理环境对大气污染物、固体废弃物也具有净化作用,它们的净化机理具有相似性。
(2)不论何种水体,其自净能力都是有限度的。
掌握不同水体的自净规律,充分利用水体的自净能力,指导人类的活动。
例如,合理安排生产布局,减少人工处理污染物的费用等。
以最经济的方法控制和治理水污染。
(归纳)空间越大环境的自净能力越强,流速越快的水体自净能力越强。
在一定的时间、空间范围内,环境的自净能力是有限的,如果污染物进入水体,并超过其自净能力,就会改变水和底泥的理化性质,改变水中生物群落组成,造成水质恶化、水体利用价值降低甚至丧失的现象,这就是水污染。
二、水体污染现象利用教材的案例1、案例2、案例3 把学生分成三组,每组分析一个案例。
要求:找出每个案例中的污染物及其来源、污染的过程及其危害。
(学生合作,讨论,然后再各派一个代表发言,来陈述他们的观点)(建议:让学生在课前收集有关环境污染事件的资料,上课时呈现出来,进行归类比较,然后找出典型的案例进行分析)案例1震惊世界的水俣病通过这个案例,需要能够掌握:⑴污染物:甲基汞⑵污染发生过程:甲基汞经海洋生物的富集、放大作用,在鱼体中含量很高。
猫和人吃了中毒的鱼后,造成神经中毒。
⑶危害:神经系统和运动系统发生严重障碍,甚至造成死亡。
1.水体富营养化——淡水水体污染的主要问题之一⑴污染物:植物营养素氮、磷等⑵形成条件:较为封闭的海湾、湖泊等水体中,由于水体的流动性差,自净能力弱,一方面污染物易于积累,另一方面静水利于水生植物的繁殖,从而使水体生物群落急剧变化,水体生态系统则失去平衡,并造成严重的危害。
⑶“藻花”与“赤潮”:氮和磷等营养物质,在湖泊等缓流水体内积聚到一定程度后,藻类就迅速繁殖,尤以蓝藻、绿藻占优势。
此时,湖面可出现一片片的“水花(水华)”,又称“藻花”(图2.4),在海洋上则称为“赤潮”(图2.5)。
⑷富营养化的水体中,导致鱼类死亡原因分析:①藻类有毒,鱼可能中毒身亡;②表层水体的溶解氧达到过饱和状态,分压增高,会影响鱼体循环系统中溶解气体从血液中逸出而形成气栓,阻碍血液流通而死亡;③水体下层处于缺氧状态,鱼窒息死亡。
⑸阅读图2.6分析湖泊是如何演变成沼泽原理案例2太湖的富营养化现象通过这个案例,需要能够理解:本案例用图文结合的方式讲述我国太湖水体富营养化的现状和原因。
从太湖周边地区图可以发现,太湖流域内小城镇密布,长江三角洲地区经济、人口的快速发展。
太湖的污染与.导致太湖出现这种富营养化现象的污染物质是什么?工业废水、农业污水和城市污水中的氮、磷等植物营养素。
2.这些污染物质是从哪里来的?来自太湖流域工业废水、农业污水和城市污水中的氮、磷等植物营养素,造成了太湖的富营养化现象。
3.太湖富营养化造成的危害有哪些?使其水体生态系统恶化,水生物种减少,群落日益简单,并影响了周边人民生活用水的质量。
4.太湖流域污染区域防治的治理措施(补充)从控制废水的排放人手,将“监管”“预防”“治理”三者结合起来。
一要对污染源进行控制与治理,二要对已污染的水体进行治理和修复。
⑴采取太湖“零点”行动,实现工业污染源“达标排放”。
⑵积极建设城市污水处理厂。
⑶科学合理施肥,控制湖区畜禽、水产养殖规模。
⑷实施限制含磷洗涤剂的销售和使用。
⑸开展大范围的清淤,并通过望虞河水利工程等引江济太,由于长江水质较好,引水有助于改善太湖水质。
2.海洋水体污染——石油泄露⑴污染物:石油及石油制成品⑵常发区域:世界的主要港湾、主要航线附近、海上油井周围⑶原因:近海石油的开采、加工和运输过程中,大量石油流失到海洋中,造成范围极广的海洋石油污染。
其中大型和超大型油轮事故,经常引发附近海域严重污染的急性事件,对海洋和附近海岸环境造成极其严重的后果。
⑷危害:石油污染海洋,会给被污染区域的生物带来灭顶之灾。
油污染能直接导致海鸟、海兽的毛、皮丧失防水和保温性能,或因堵塞呼吸和感觉器官而大量死亡。
油膜和油块能粘住大量的鱼卵和幼鱼,并阻碍海藻的光合作用,底栖动物则还要受沉降到海底的石油的影响。
石油在氧化分解过程中,因大量消耗水中的溶解氧,也会间接地对生物造成危害。
案例3瓦尔迪兹号油轮泄漏事件本案例以图文结合的方式,标明了石油泄漏事件发生的地点、扩展的范围,分析了事件造成的严重危害和清理污染工作的难度。
因石油比水轻,入海后浮在水面上,扩展成油膜,光亮的油膜由厚变薄,逐渐扩展,每升石油的扩展面积可达1 000一10 000平方米,随后分裂为片状、带状油膜,随风迁移。
石油氧化后的残渣形成的沥青块,可以在海面上长期漂浮。
思考根据案例提供的信息,回答下列问题。
1.造成此次海洋污染事件的污染物及其来源是什么?该事件是瓦尔迪兹号油轮触礁后,约4万立方米原油泄漏造成的污染。
2.试说明此次污染造成的危害。
污染直接导致300万只海鸟丧生,同时对海区内的浮游生物、海洋鱼类、海洋兽类、底栖动物的生存均造成了长期而深刻的影响。
三、水污染的防治措施学生自由讨论,引导学生出水污染的成因入手进行分析。
然后把学生讨论的结果进行归纳防治水污染,必须从源头抓起,有针对性地采取得力控制措施。
1、坚持有法必依,尤其要做到“三同时”和限期治理。
2、推行清洁生产。
清洁生产包括清洁的生产过程和清洁的产品两个方面。
3、坚持分散治理和集中控制相结合。
4、提高废水处理技术水平。
5、在生产和生活中大力提倡节约用水。
总结水是自然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自然界中最活跃的要素,因为它自然界才丰富多彩,因为它才有了生命的存在。
我国是世界上人均缺水最严重的13个国家之一,目前出现了“有河皆干,有水必污”的现象,水污染加重了我国水资源的紧张,制约了我国经济的发展。
作为一名中学生我们应该怎么做?将来如果你是一名政府官员,你应该采取什么样的措施来解决这些问题?[经典例题]阅读下列图文资料,回答问题:横贯在上海中部的苏州河,西源太湖,东接黄浦江。
苏州河附近分布着机械、锻造、林立,这里早已成为工业品和农副产品的集散地带。
然而随着上海的工业化和城市化,苏州河河床变浅了,河道变狭窄了。
在海潮和上游来水的共同作用下,汛期水位往往会高出地面,岸坝几度加固加高。
河水的黑臭现象日益严重,鱼类活动绝迹。
多年来,上海市人民政府把治理苏州河作为建设一流城市的重要实事和标志性工程,决心将它改造成清新而充满诗情画意的观光河。
(1)图中A、B、C三地中污染最严重的是___________地。
试列举该地三个主要的污染源(除附近工厂污染源外)。
(2)苏州河附近的工厂向河中排入废水,污染了河水。
请列举苏州河河水中所含有害人体健康的3种重金属元素。
(3)苏州河水域环境的生态平衡被严重破坏,并在短期内无法恢复.,清简述其主要原因。
(4)目前,靠苏州河的自净能力为何不能使河水变清?【解析】本题以苏州河为例,主要考查环境污染与治理。
涉及地理、化学、政治、历史等学科知识,综合性很强,第(1)(3)(4)题是地理学科知识,考查水污染原因、来源以及生态平衡等方面知识。
本题难度不大,是理论联系实际,是对所学知识的具体应用,包含了地理教学中乡土地理方面的知识,实用性较强。
这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地地理的兴趣,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地理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有利于开展热爱家乡的素质教育,体现了高考精神。
【答案】(1)C 来自岸上和水上的人们生活废弃物的污染;内河运输造成的污染;河床底泥释放的污染物;大气降水中的酸雨注入;上游和支流带来的污染。
(2)镉(Cd),铬(Cr)。
铅(Pb),汞(Hg)。
(3)苏州河水域是一个生态系统。
由于人为因素对水域环境的严重污染,影响了该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的生存,严重破坏了生态平衡与自动调节的能力,导致很难在短期内得到恢复。
(4)①苏州河附近的、工业废水及生活污水的排放量太大。
②苏州河流量较小。
板书设计2.1水污染及其成因一、地理环境的自净能力(以天然水为例)1.概念2.自净作用的意义3.水污染概念二、水体污染现象1.水体富营养化⑴污染物⑵形成条件⑶“藻花”与“赤潮”⑷富营养化的水体中,导致鱼类死亡原因⑸湖泊演变成沼泽原理2.海洋水体污染——石油泄露⑴污染物⑵常发区域⑶原因:⑷危害三、水污染的防治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