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术后观察及护理
1例骨膜牵张术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护理
1例骨膜牵张术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护理关键词:骨膜牵张术;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护理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LEASO)是动脉粥样硬化累及下肢动脉,导致动脉狭窄或闭塞而引起肢体缺血症状的一种慢性疾病,其典型症状是间歇性跛行【1】。
是仅次于冠心病和脑卒中的第三大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具有高发病率、高截肢率和高病死率的特点【2】。
现国内推行一种新的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手术方法为运用Ilizarov技术进行胫骨横向骨搬移术,对患肢下肢微循环进行重建,但此手术创伤相对较大,需要长期佩戴外固定架且钉道感染高发,发生率为0.5-30%【3】,对患者的手术耐受性、依从性要求较高。
有学者进行骨膜成骨的实验研究发现,在不切开骨皮质的情况下,单独对骨膜进行牵拉也能刺激骨膜中具有成骨潜能的细胞向成骨细胞分化,诱导骨膜下形成新骨,从而提出骨膜牵张成骨(PDO)这一理论。
此外,骨膜来源细胞具有致血管生成的潜能,Van Gastel等[4]首次描述了小鼠PDCs的致血管生成的能力。
牵拉成骨是指在骨断端两侧安放牵张装置,经过缓慢牵拉,间隙内不断形成新生骨组织,从而达到骨延长、修复骨缺损的一种技术。
牵拉成骨是一个血管生成依赖的过程。
在牵拉成骨实验中,对成骨区血供进行观察,结果发现每个新生骨柱都被丰富的血管都包绕,而这些新血管主要由骨膜供养,没有血管的再生就不会有骨组织和其他组织的修复【4】。
Chio[5]等对大鼠进行牵拉胫骨实验,通过透射电镜观察牵拉区血管变化,发现骨髓内血管和骨膜血管生成均增加,但骨膜血管的生成量多于骨髓内血管。
经上杭县医院医务科批准,骨科二区选择1名左足第3趾坏死性筋膜炎、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双下肢)患者,决定运用胫骨骨膜牵张术予治疗。
针对这例病例的特殊手术方式,上杭县医院骨科二区全体护理人员同主刀医生进行讨论及学习,制定了进特殊的护理方案,取得了满意的治疗效果,现将护理过程报道如下。
1 病例介绍1.1现病史患者,男性,76岁,因“无明显诱因出现左下肢怕冷、左足第2、3、4趾颜色发黑,以第3趾明显,同时伴左足第3趾疼痛,活动后加剧,疼痛评分为6分”于2021年6月18日由门诊收入我院。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护理
血栓形成:炎症反应 导致血小板聚集,形
成血栓,堵塞血管
血栓形成
动脉粥样硬化:血管 内皮损伤,脂质沉积,
形成斑块
血流减慢:血流速度 减慢,血液粘稠度增
加,易形成血栓
血管痉挛:血管收缩, 血流受阻,易形成血
栓
凝血因子异常:凝血 因子异常,易形成血
栓
2
间歇性跛行
症状:行走时出 现小腿肌肉疼痛、 痉挛、无力等症 状
预防感染
保持伤口清洁,避免 污染
A
避免接触感染源,如 细菌、病毒等
C
B
定期更换敷料,保持 伤口干燥
D
加强营养,提高免疫 力,降低感染风险
预防血栓形成
保持适当的活 动量,避免长 时间卧床
01
保持良好的饮 食习惯,避免 高脂肪、高胆 固醇饮食
03
02
穿着宽松舒适 的衣物,避免 压迫下肢
04
定期进行下肢 血管检查,及 时发现并治疗 血栓形成
03
心理支持:鼓励患者参与社交活动,增强自信心
04
心理干预:针对患者的心理问题,进行针对性的心理治疗
6
观察皮肤颜色
观察皮肤颜色变化:下肢动脉硬化闭 塞症患者可能出现皮肤颜色变化,如 苍白、发绀、紫绀等。
观察皮肤温度: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 患者可能出现皮肤温度降低,如发凉、 发冷等。
观察皮肤湿度: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 患者可能出现皮肤湿度降低,如干燥、 脱屑等。
部位:主要发生在小 腿和足部
04
特点:夜间疼痛加剧, 影响睡眠,严重时可导 致截肢
皮肤温度降低
01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 的症状之一
03
皮肤温度降低的表现: 皮肤苍白、发绀、冰 冷
(完整word版)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护理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护理一、概述周围血管动脉粥样物质的不断扩大和继发性血栓形成,可引起动脉管腔狭窄、闭塞,肢体出现慢性炎症或急性缺血症状,称为动脉硬化闭塞症。
动脉硬化闭塞症好发于腹主动脉下端、髂动脉及胭动脉。
二、病因及发病帆制发病原因和机制尚不完全清楚。
高脂血症、高血压、吸烟、糖尿病、肥胖和高密度脂蛋白低下等,是易患因素。
发病机制主要有以下几种学说:①内膜损伤及平滑肌细胞增殖,细胞生长因子释放,导致内膜增厚及细胞外基质和脂质积聚;②动脉壁脂代谢紊乱,脂质浸润并在动脉壁积聚;③血液冲击在动脉分叉部位造成的剪切力,或某些特殊的解剖部位(如股动脉的内收肌管裂口外),造成的慢性机械性损伤。
主要病理表现为内膜出现粥样硬化斑块,中膜变性和钙化,腔内有继发性血栓形成,最终使管腔狭窄,甚至完全闭塞。
闭塞病变大致可分为:主一髂型、股一胴型以及累及主一髂动脉及其远侧动脉的多节段型。
患肢发生缺血性病变,严重时可引起肢端坏死。
三、临席特点其临床表现为间歇性跛行、静息痛及组织坏疽、单侧肢体缺血性神经病变:沿周围感觉神经分布区域的疼痛、麻木或烧灼感,失用性肌肉萎缩及关节僵硬。
四、护理问题1.焦虑与患肢疼痛有关。
2.疼痛与末梢组织缺血有关。
3.有皮肤完整性受损的危险与组织缺血及营养障碍有关。
4.潜在并发症感染。
五、护理目标1.患者焦虑与疼痛减轻。
2.患者无皮肤受损发生。
3.患者无感染等并发症发生。
六、护理措施1.术前护理(1)同普外科术后护理常规。
(2)戒烟:吸烟可以加重动脉硬化的程度。
(3)适当的有规律的进行步行锻炼,可使症状得到缓解。
其方法是:患者坚持步行直至症状出现后停止,待症状缓解后再进行锻炼,如此反复运动,每日坚持1小时。
(4)保护患肢,防止创伤,注意保暖,但不能局部加温,以免加重组织缺氧坏死,保持局部清洁、干燥。
已发生坏疽部位,应保持干燥,温热络合碘浸泡后,无菌敷料包扎。
继发感染者应用抗生素治疗。
(5)疼痛护理:剧烈疼痛可给予镇痛剂。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护理常规及健康教育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护理常规及健康教育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是指动脉粥样硬化累及供应下肢的大、中型动脉,导致动脉狭窄或闭塞,肢体出现供血不足表现的慢性动脉疾病。
【护理常规】1.术前(1)患肢护理:注意保暖,穿棉质袜或加盖被,禁止应用热敷及理疗,以免烫伤或增加局部的耗氧量使疼痛加重,对于足部溃疡或湿性坏疽的患者每天换药,无菌敷料包扎,继发感染者应用抗生素治疗。
(2)皮肤护理:因患肢疼痛大多取强迫体位,骶尾部皮肤极易发生压疮,加强皮肤护理必要时应用气垫床。
2.术后(1)体位:术后置管侧下肢伸直并制动,弯曲或者活动肢体易导致导管鞘或溶栓导管弯曲、移位甚至脱出,出现皮下血肿,必要时可应用约束带,约束带应注意松紧适宜。
(2)病情观察:观察生命体征的变化,尤其是合并其他重要脏器疾病的患者,糖尿病患者还应监测血糖的变化;观察患肢皮肤的颜色、温度、动脉搏动情况、感觉状况,若皮肤苍白、温度低于对侧、足背动脉未触及、感觉麻木,应及时通知医师给予处理。
(3)管路护理①溶栓导管和导管鞘护理:导管应妥善固定,防止扭曲、脱出、移位,影响溶栓效果,翻身时应水平侧翻,防止导管移位、弯曲不畅。
②拔管后的护理:拔管后穿刺点加压包扎24h,患肢严格制动6h,卧床休息 24h,24h后解除加压包扎患者方可活动;加压包扎期间应注意观察局部有无渗血或皮下血肿,以及患肢末梢血供情况。
(4)并发症的预防和护理①再灌注综合征:观察患肢特别是小腿有无疼痛、压痛、有无肿胀等,如果疼痛加剧,张力性肿胀明显,皮温低,皮肤发亮,出现水疱,小腿麻木等临床表现应警惕出血后再灌注综合征的发生,及时通知医师。
②出血:同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术后护理。
【健康教育】1.休息与运动根据患者心功能情况决定活动或休息,避免剧烈活动,逐渐增加行走距离;指导患者掌握科学的患肢运动法,抬高1~2min,下垂2~3min,平卧2~3min,足部旋转、屈伸、反复锻炼 20~30min,或散步 20~30min,每日3~4次,患肢溃疡仅做床上患肢运动。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护理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护理【主要护理问题】1.焦虑与患肢疼痛有关。
2.疼痛与末梢组织缺血有关。
3.有皮肤完整性受损的危险与组织缺血及营养障碍有关。
4.潜在并发症——感染与组织缺血坏死有关。
5.有感染的危险与肢体缺血坏死、手术有关。
6.有组织灌注异常的危险与动脉术后缺血再灌注有关。
7.潜在并发症——出血与手术和应用抗凝药物有关。
8.潜在并发症——再栓塞与手术、疾病发展有关。
【术前护理】1.抽烟可以加重动脉硬化的程度,应指导病人戒烟。
控制病人的高血压、高血糖和高血脂。
2.鼓励病人适当有规律地进行步行锻炼,可使症状得到缓解。
其方法是坚持步行直至症状出现后停止,待症状缓解后再进行锻炼,如此反复运动,每天坚持1小时。
3.保护患肢,防止外伤,注意保暖。
但不能局部加温,以免加重组织缺氧坏死。
保持局部清洁、干燥。
已发生坏疽部位应保持干燥,温络合碘水浸泡后无菌敷料包扎。
继发感染者应用抗生素治疗,并及时手术。
4.疼痛护理长期的剧烈疼痛,可给予适当的止痛剂。
5.心理护理鼓励病人,理解病人,用实际行动给予病人战胜疾病的动力。
6.安全护理注意病人的病情变化,防止意外发生。
7.对于长期坐位的病人特别是较瘦弱的病人,要注意其骶尾部是否有压红或压疮。
【术后护理】1.监测生命体征变化。
2.严密监测病人的意识变化和不适主诉积极预防和治疗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
3.患肢血循环的监测包括皮肤的颜色、温度、动脉搏动情况、感觉状况。
若皮肤苍白,温度低于对侧,足背动脉未触及,感觉麻木,应及时通知医生。
4.体位股动脉人工血管架桥术后患肢膝关节屈曲10°~15°,膝及小腿下可垫一软枕,保持病人舒适。
5.术后抗凝治疗遵医嘱给予抗凝治疗,注意监测出凝血时间的变化,及时发现出血的症状,及时通知医生。
6.引流管的护理定时观察并挤压引流管保持通畅,严格观察引流液的颜色、性质和量的变化。
如血性引流忽然增多,要注意出血的发生;而引流的减少或引流管不通畅,应注意血肿的发生。
老年患者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介入治疗的观察与护理-精选文档
老年患者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介入治疗的观察与护理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Peripheral Arterial Disease,PAD)是一种退行性病变。
患肢有发冷、麻木、疼痛、间歇性跛行和趾或足发生溃疡或坏死等临床表现。
年龄是PAD的首要危险致病因素,随着社会整体生活水平的提高和人口的老龄化,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发病和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就诊的老年患者明显增多。
此病是目前世界上致残率最高的疾病,严重危害了老年人的身体健康和生活质量。
随着微创介入的迅猛发展,支架置入材料安全性的不断提高,支架置入术能明显恢复动脉血流、减少下肢缺血坏死已成为替代外科手术的必然发展趋势[1]。
其护理对于提高手术成功率意义重大。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取2008――2012年来我院就诊的老年患者45例,其中男35例,女10例,年龄61-78岁,平均年龄69岁1.2 方法1.2.1 选取合适病例①Fontaine分级II级以上临床症状;②血管造影(DSA)证实病变狭窄程度>70%;③静息状态下跨狭窄压差>10mmHg,或患侧动脉直接注射硝酸甘油100-200微克、或罂粟碱10-20毫克后,跨狭窄压差>10-20mmHg;④身体欠佳不适合外科手术者。
1.2.2 准备术前三天予以口服肠溶阿司匹林或玻立维。
1.2.3 入路选择经对侧股动脉跨越或翻山径路(traversing technique):下肢动脉狭窄或闭塞性病变位于股总动脉以远,则采用经对侧股动脉逆行穿刺,导管经腹主动脉-髂动脉分叉处到达对侧髂动脉(跨越或翻山技术)并进行对侧病变的PTA及置入支架操作。
术后常规应用低分子肝素钙3天,之后可改为口服阿司匹林或玻立维,术后1、3、6、12个月应常规进行彩超复查,以了解动脉病变处有无再次狭窄或血栓形成。
2 护理方法2.1 心理护理心理护理是护理中一项必不可少的重要工作。
现采用舒适护理模式进行个性化护理,为患者提升舒适度,提高患者痛阈和耐受力,增强遵医行为,使患者平稳度过围手术期。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护理常规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护理非手术治疗的护理/术前护理1、饮食护理:以低热量、低糖及低脂食物为主,多进食新鲜蔬菜、水果等富含纤维素食物可预防动脉粥样硬化。
2、疼痛护理:1)体位:睡觉或休息时取头高脚低位,避免久站、久坐或双膝交叉,影响血液循环。
2)戒烟:消除烟碱对血管的收缩作用。
3)改善循环:轻症患者可遵医嘱应用血管扩张剂,解除血管痉挛,改善肢体血供。
4)镇痛:疼痛剧烈者,遵医嘱应用镇痛药。
3、患肢护理:1)保暖。
2)清洁和抗感染:保持足部的清洁、干燥,每日用温水洗脚,勤剪指甲,皮肤瘙痒的时候要避免用手抓痒使皮肤受伤,如有感染应遵医嘱使用抗生素,注重切口的换药。
3)运动:发生坏疽、溃疡时卧床休息,避免运动加重局部的缺血、缺氧。
4)功能锻炼:鼓励患者每日适当步行,指导患者进行Buerger运动,但在腿部发生溃疡及坏死,有动脉或静脉血栓形成时,不宜做此运动。
4、心理护理:关心体贴患者,给予情感支持,减轻患者的焦虑、恐惧心理,帮助其更好出合治疗、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术后护理1、体位:术后取平卧位,患肢安置于水平位。
卧床制动2周。
自体血管移植者若愈合良好制动时间可适当缩短。
2、病情观察:1)密切观察患者生命体征、意识以及尿量。
2)观察患肢血运,如远端皮温、皮肤颜色和血管搏动情况,若出现皮温下降,皮肤颜色发绀等情况,及时通知医师给予相应处理患肢保暖,避免肢体暴露于寒冷环境中,观察术后肢体肿胀情况。
3)严密观察切口敷料,有无渗血、渗液情况,发现异常应及时报告医师。
4)观察有无并发症的发生,如吻合口假性动脉瘤、缺血再灌注损伤等。
3、功能锻炼:鼓励患者早期在床上进行肌肉收缩和舒张交替运动,促进血液回流和组织间液重吸收,有利于减轻患肢肿胀,防止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4、参考文献:《临床疾病护理常规》2017年11月第1版拟定:神经外科审核:护理部修订日期:2020年8月拟定日期:2020年8月。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介入治疗术后并发症的观察与护理
至窒 息 。 时老 年患 者 卧床 时间 长 , 同 胃排 空延 迟 , 发生 胃潴 易
康教 育 , 士应 了解 患者 及 家 属 的感 受 , 护 在放 置 鼻 胃管之 前 先 讲解 放置 的 目的 、 方法 、 间 , 时 可有 效 防止 鼻饲 过 程 中食 物
一
下肢 动脉 硬化 闭塞 症 (rih rl r r l ies . D 是 pep ea at i saeP A) ead 种退 行 性 病 变 , 大 、 是 中动 脉 的基 本 病 理 过 程 , 要 是 细 主
4 7例 、 血脂 增高 1 1例 。 0
1 . 入 治 疗 方 法 2介
胞 、 维基 质 、 质和组 织 碎片 的异 常 沉积 , 动 脉 内膜 或 中 纤 脂 在
层 发生 增 生 过程 中复 杂 的病 理 变化 , 周 围血 管 疾 患 中 , 在 动
1 8例 患者 根 据造 影 检查 结 果 . 3 针对 血 管狭 窄 或 闭塞 病 变分 别采 取不 同的介 入治 疗方 式 。血 管人 路 : 同侧 股 动脉 下
护 理研 究
20 3 第7 第 期 0 年 月 l 9 1 卷
下肢动脉硬化 闭塞症 介入治疗术 后并发症 的 观 察 与护 理
冯 英 璞 , 桂 芳 , 东苗 , 君 , 婧爽 张 刘 行 张
( 南省 人 民医 院介入 科 , 南郑 州 河 河
4 00 ) 5 03
[ 要】目的 : 讨下 肢 动脉 硬化 闭塞症 介入 术后 并发 症 的观 察重 点及 措施 。方 法 : 18 摘 探 对 3 例下 肢 动脉 硬 化 闭塞症 患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介入治疗术后并发症的观察与护理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介入治疗术后并发症的观察与护理目的:探讨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介入术后并发症的观察重点及措施。
方法:对138例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将血管成形、内支架置入、血栓及斑块旋切、溶栓、血栓抽出等介入治疗术后出现的并发症进行分类、分析,针对性实施护理。
结果:本组138例患者有32例出现术后并发症,其中穿刺部位巨大血肿9例、下肢过度灌注综合征2例、假性动脉瘤3例、消化道出血3例、支架内急性闭塞4例、支架再狭窄10例,造影剂迟发型变态反应1例,占手术的23.2%。
结论: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介入治疗并发症发生率较高,认真细致的观察护理,及早发现问题,及时地采取有效的措施对疾病的预后非常关键。
标签:动脉闭塞;介入放射學;并发症;护理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preipheral arterial disease,PDA)是一种退行性病变,是大、中动脉的基本病理过程,主要是细胞、纤维基质、脂质和组织碎片的异常沉积,在动脉内膜或中层发生增生过程中复杂的病理变化,在周围血管疾患中,动脉的狭窄、闭塞性或动脉瘤性病变,几乎大部分都是由动脉硬化所引起。
患肢有发冷、麻木、疼痛,间歇性跛行和趾或足发生溃疡或坏死等临床表现,严重的肢体缺血症状影响生活质量[2]。
笔者对138例患者介入术后所出现的并发症进行密切观察与护理,效果较为显著。
现将资料归纳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本文资料对本院2007年10月~2009年6月收治入院的138例确诊为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患者进行体格检查,单侧下肢阳性体征者97例,双侧肢体阳性体征者41例,均进行了下肢动脉造影检查。
结果显示:单侧肢体动脉病变81例,双侧下肢动脉病变57例。
采用不同的手术方法行血管内介入治疗,男116例,女22例,年龄36~82岁,平均62.8岁。
合并有高血压91例、糖尿病57例、吸烟82例、高血压及糖尿病47例、血脂增高101例。
1.2介入治疗方法138例患者根据造影检查结果,针对血管狭窄或闭塞病变分别采取不同的介入治疗方式。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血管腔内介入治疗后并发症的观察和护理
4 46 ・
四川医学 2 0 1 3年 3月第 3 4卷( 第 3期) S i c h u a nMe d i c a l J o a r e a l , 2 0 1 3, V o 1 . 3 4 , N o . 3
论 著
下肢 动脉 硬化 闭塞 症血 管腔 内介入治疗 后 并发 症 的观 察 和护 理
t i e n t s w i t h A S O w e r e t r e a t e d w i t h p e r c u t a n e o u s a n g i o p l a s t y( P T A)a n d f o l l o w e d b y s t e n t i m p l a n t a t i o n ,T h e n u r s i n g w a s o b s e r v e d
l i t e r a n s .L I N G 舶 ,C H E N Y u n — t o o ,L I L i ,e t a 1 .T h e A f i f l i a c e d H o s p i t a l o f C h e n g d u U n i v e r s i t y ,C h e n g d u ,S i c h u a n
i n t r a v a s e u l a r i n t e r v e n t i o n a l t h e r a p y o n 2 1 p a i t e n t s w i t h l o w e x t r e m i t y a r t e r i o s c l e r o s i s o b l i t e r a n s( A S O) .Me t h o d s 2 1 c a s e s o f p a —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介入治疗的术后护理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介入治疗的术后护理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介入术后的护理,包括对术后患者严密监测生命体征及患肢血运、观察穿刺点出血情况、妥善护理溶栓导管,指导患者活动及饮食,积极预防并发症,做好出院指导和术后的护理,可以促进患者早日康复,减少并发症发生,能有效提升预后效果。
标签: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介入治疗术后护理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是一种术后预后效果极差的疾病,该病的发病机制与患者的生活习惯、饮食习惯等因素有关[1],很容易出现组织坏死的情况,严重时甚至还会截肢[2];介入治疗作为临床治疗中的常见手段,根据大量临床研究显示[3],优质的护理工作能够有效促进患者术后的康复。
1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arteriosclerosis obliterans ,ASO)是指由周围动脉粥样硬化导致动脉狭窄,闭塞引起的下肢缺血性疾病,是全身动脉硬化的局部表现[4]。
其主要临床症状为下肢缺血性疼痛,间歇性跛行,肢体坏死等临床表现。
高血压,高血脂和吸烟均是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高危因素[5]2介入治疗溶栓介入治疗具有创伤小、恢复时间快、操作简单、疗效明确等特点,近年来在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中被广泛运用[6]。
目前,ASO的介入治疗可分为:超声消融术、内支架注入术、粥样斑块旋切术、动脉内溶栓术、经皮血管球囊成形术。
3 术后护理3.1术后穿刺点的观察准确压迫是介入治疗术后穿刺点护理的关键[7]。
(1)术后患者取平卧位,拔除动脉鞘管后弹力绷带加压包扎穿刺点,用沙袋压迫6~8h,注意沙袋不要移位,避免剧烈的咳嗽及用力排便,以免腹压增高导致穿刺点出血。
术后6h可拿开沙袋,12h可拆除绷带,但凝血功能异常的患者需压迫24h[8](2)向医生了解术中穿刺的次数,观察穿刺点外敷料有无渗血,穿刺口周围皮肤有无淤斑及血肿,腹股沟弹力绷带加压包扎的松紧度,过松达不到压迫止血的效果,过紧受压皮肤发生压力性水泡,甚至引起深静脉血栓[9]。
3.2术后患肢的观察(1)患肢伸直,制动24h,必要时可给予约束,约束时要注意松紧适宜,避免因约束过紧导致肢体缺血,协助轴线翻身、更换体位预防压疮。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观察与护理_20190317153632
三、临床表现
早期表现
患肢发凉、麻木、间歇跛等;
局部缺血期
以间歇性跛行为主,有发凉、
有慢性肢体缺血表现 麻木、胀痛、抗寒能力减退;
营养障碍期 肢体缺血表现加重
何谓“静息痛”
• 严重的血管病变,在静息状态下仍有持续性疼痛, 称“静息痛”
四、辅助检查
下肢动脉的彩色多普勒(首选)
CTA或MRA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技术(DSA)
实验室检查 踝肱指数的应用
踝肱指数(ABI)
足背或胫后动脉收缩压与肱动脉收缩压的比值, 可以判断下肢动脉的阻塞程度。正常时 ABI≥0.9~1.3, 间歇跛行患者在0.8<ABI<0.8, 静息痛时ABI<0.4,肢体坏疽时<0.1 。
检查结果:抽血示: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1.01mmol/L,空腹血糖 7.16mmol/L。下肢CTA示:左侧股动脉下段可见节段性闭塞,闭塞长约 3.6cm;左侧腓动脉显影差,胫前、胫后动脉显影较对侧略纤细,右侧肢 体显影好。ABI为0.45.
治疗:5月9日在局麻下行经左股动脉行左下肢动脉造影+左股浅、腘动 脉球囊扩张+左腘动脉置管溶栓术。现术后第一天,患者左侧腹股沟弹力 绷带加压包扎好,左腘动脉留置动脉鞘管和溶栓导管各一根,外观干燥, 无渗血。双下肢末梢血运较好,皮温正常,可触及足背动脉波动。术后予 静脉注射前列地尔扩血管,肝素钠注射液鞘内注射,口服阿司匹林、拜新 同、拜糖平治疗。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观察与护理
主要内容
定义 危险因素 临床表现 诊疗方法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护理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护理下肢动脉硬化闭塞【arteriosclerosis obliterans ,ASO】是指由于动脉硬化造成的下肢供血动脉内膜增厚、官腔狭窄或闭塞,病变肢体供血不足,引起下肢间歇性跛行、皮温降低、疼痛,乃至发生溃疡或坏死等临床表现的慢性进展性疾病。
全球大约有2.02亿人口受到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威胁,随着年龄的增长及其发病率的升高,65岁以上人群的发病率呈指数增长,80岁以上人群的发病率高达20%。
近10年来,在低收入或中等收入国家,随着人口增长,以及人口老龄化、糖尿病、吸烟等因素的影响,导致该类疾病剧增。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严重影响患者生活及其生存质量,同时带来各种负担。
【临床表现】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状的有无和严重程度,受病变进展的速度、侧支循环的多少、个体的耐受力等多种因素影响。
早期可无明显症状,或仅有轻微不适,如畏寒、发凉等。
之后逐渐出现间歇性跛行症状,这是下肢动脉硬化性闭塞症的特征性症状。
表现为行走一段距离后,出现患肢疲劳、酸痛,被迫休息一段时间;休息后症状可完全缓解,再次行走后症状复现,每次行走的距离、休息的时间一般较为固定;病变进一步发展,则出现静息痛,即在患者休息时就存在肢端疼痛,平卧及夜间休息时容易发生。
最终肢体可出现溃疡、坏疽,多由轻微的肢端损伤诱发。
对于临床表现的严重程度,可用Fontine分期或Rutherford 分期进行划分,以增加临床评价的客观程度,并使各类临床治疗结果之间具有更强的可比性。
1、Fontaine 分类法:I期:无症状。
患者无明显临床表现,或仅有麻木、发凉自觉症状,检查发现患肢皮肤温度较低,色泽较苍白,足背和(或)胫后动脉搏动减弱,但患肢已有局限性动脉狭窄病变。
II期:间歇性跛行。
可分为IIa期(轻度间歇性跛行)和IIb期(中、重度间歇性跛行),以活动后出现间歇性跛行为主要症状。
患肢皮温降低,苍白更明显,可伴有皮肤干燥、脱屑、趾(指)腹色泽暗红,可伴有肢体远侧浮肿。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护理
危险因素
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 、吸烟等是下肢动脉硬化 闭塞症的主要危险因素。
地域与种族差异
不同地域和种族之间下肢 动脉硬化闭塞症的发病率 和危险因素存在一定差异
。
临床表现与分型
临床表现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主要临床表现包括下肢疼痛、间歇性跛行、静息痛和肢 体坏死等。根据病程和临床表现的不同,可分为局部缺血期、营养障碍期和坏 死期三个阶段。
情绪支持
提供情感支持,鼓励患者 表达情绪,倾听其诉求, 增强治疗信心。
家庭支持网络构建途径探讨
家庭教育
向患者家属普及下肢动脉硬化闭 塞症相关知识,提高其对该疾病
的认识和护理能力。
家庭访视
定期对患者进行家庭访视,了解 其家庭环境、生活习惯等,提供
针对性的护理建议。
家庭互助小组
建立患者家庭互助小组,鼓励家 庭间分享护理经验、互相支持,
控制脂肪和胆固醇的摄入
减少动物内脏、肥肉等高脂肪、高胆固醇食物的 摄入,以降低血脂水平,延缓动脉硬化进程。
3
适当增加膳食纤维的摄入
如全谷类、蔬菜、水果等,促进肠道蠕动,改善 便秘症状。
注意事项和误区提示
注意饮食卫生
避免进食过期、变质、不洁食物 ,以防食物中毒和肠道感染。
避免暴饮暴食
遵循“少食多餐”原则,减轻胃肠 负担,有利于营养物质的吸收和利 用。
发病机制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主要发病机制是动脉粥样硬化。动脉粥样硬化是一种全身性疾病,其特征是动脉内膜脂质 等血液成分的沉积、平滑肌细胞的增生和胶原纤维的增多,形成粥糜样含脂坏死病灶和血管壁硬化。随着斑块的 逐渐增大,动脉管腔逐渐变得狭窄甚至完全闭塞,导致下肢缺血症状的出现。
流行病学特点
下肢动脉硬化性闭塞症护理常规
下肢动脉硬化性闭塞症疾病护理常规一、定义下肢动脉硬化性闭塞症,是动脉粥样硬化累及下肢动脉导致动脉狭窄或闭塞,而引起肢体缺血症状的慢性疾病,好发于某些大、中型动脉,如腹主动脉下段、髂动脉、股动脉和腘动脉等处,上肢动脉很少累及。
病变动脉增厚、变硬、伴有粥样斑块和钙化,并可继发血栓形成,致使动脉管腔狭窄或闭塞,肢体出现缺血症状。
二、临床表现1、早期表现:患肢发凉、麻木、间歇性跛行2、局部缺血期:以间歇性跛行为主,有发凉、麻木、胀痛、抗寒能力减退3、营养障碍期:皮肤粗糙、寒毛脱落趾(指)甲增厚,脂肪垫萎缩,肌肉萎缩,间歇性跛行,静息痛4、坏死期:除静息痛之外,发生肢体溃疡,坏疽三、护理诊断/护理问题1、焦虑与疾病久治不愈有关2、疼痛与患肢缺血,组织坏死有关3、有皮肤完整性受损的危险与指端脱落、坏疽有关4、潜在并发症出血、血栓形成6、活动无耐力与患肢远端供血不足有关四、观察要点1、术前观察要点(1)严密观察患肢皮肤的颜色、温度、动脉搏动、感觉以及患肢指端的血运情况(2)观察疼痛的部位、时间、性质(3)观察坏疽或溃疡的程度、面积以及有无渗出(4)密切观察踝肱指数以判断下肢动脉的阻塞程度2、术后观察要点(1)观察切口是否渗血,敷料是否清洁干燥,有无感染。
(2)观察腹股沟及耻骨上区是否肿胀、淤斑、疼痛、发热。
(3)严密观察患肢血管再通情况:患肢远端的皮肤温度、色泽、感觉和足背动脉搏动强度以判断血管通畅度。
(4)注意观察凝血机制。
(五)护理措施1、术前护理措施(1)心理护理:由于肢端疼痛和坏死使病人产生痛苦和抑郁心理,医护人员应关心体贴病人,讲解疾病有关知识,改变病人认知,使其情绪稳定,主动配合治疗和护理。
(2)患肢护理:主要原则是改善下肢血液循环。
注意肢体保暖,勿使肢体暴露于寒冷环境中,以免血管收缩。
保暖可促进血管扩张,但应避免用热水袋或热水给患肢直接加温,因热疗使组织需氧量增加,将加重肢体病变程度。
取合适体位,病人睡觉或休息时取头高脚低位,使血液容易灌流至下肢。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术后护理常规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术后护理常规一、定义:是由于下肢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引起下肢动脉狭窄、闭塞,进而导致肢体慢性缺血性疾病。
二、术后护理(一)、休息与体位:术后绝对卧床休息24小时,麻醉清醒后床头抬高15度的斜坡位,保持患肢伸直、防止受压,如患者躁动,遵医嘱给予镇静剂,防止髂关节、膝关节过度弯曲,保持血管通畅。
(二)、活动:保持穿刺侧肢体伸直制动12小时。
可在床上行小腿关节伸屈运动,减轻下肢肿胀及静脉血栓形成。
(三)、生命体征:监测生命体征及尿量的变化并记录。
(四)、末梢循环的观察:观察患肢皮肤的温度、颜色、动脉搏动、感觉情况,观察温度时选择两侧肢体相同部位对比。
测量腿围。
观察重建血管是否通畅,若出现患肢皮温凉、色苍白、动脉搏动减弱或消失、麻木感加重,可能是手术部位血管痉挛或继发血栓形成需立即通知医师。
(五)、管道护理:保持管道通畅,位置正确,翻身时注意不要将导管打折或拔除。
(六)、抗凝护理:监测凝血四项,观察患者有无出血倾向,如测血压处有皮下出血、针眼处有皮下瘀斑等,观察有无牙龈出血、血尿、便血等如有异常及时告知医生。
(七)、伤口护理:术后1-2天伤口加压包扎,观察伤口有无渗血、出血情况,如有异常通知血管外科医生处理。
保持伤口敷料清洁、干燥,观察绷带边缘处皮肤,防止发生水泡。
(八)、疼痛护理:遵医嘱使用镇痛药,评估疼痛评分,询问患者主观感受。
三、并发症的观察及护理:(一)、出血:术后早期最常见并发症。
(二)、下肢远端栓塞:由于血管内动脉硬化残渣、血栓、内膜碎片等脱落导致远端组织栓塞。
(三)、感染:观察伤口局部有无红、肿、热痛等表现,严重者可出现畏寒发热等全身症状。
如术后发热(≥38℃)患者有伤口疼痛感报告医生检查伤口。
四、健康教育(一)、保持情绪稳定、精神愉快,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戒烟戒酒,以低盐低脂易消化食品为主。
(二)、保持足部清洁、干燥,防止感染,注意保暖,保持良好的侧支循环,禁止使用热水袋保暖。
下肢动脉闭塞的护理
下肢动脉闭塞的护理
下肢动脉闭塞的护理方法有:
1、局部保温:
下肢动脉闭塞是由于动脉闭塞而导致的下肢的缺血,它最主要是下肢缺血而导致的一些疼痛、发凉、坏死的一些症状。
护理上,首先要做到的是局部的保温,譬如说,穿一些厚一点的袜子、被子要盖好、不要把脚伸出被外,被空调、风扇直吹导致受凉。
2、保护下肢不受伤害:
另外由于缺血,它只要有伤口就会很难愈合,所以在日常生活中一定要注意脚不能受损伤。
在剪指甲、穿鞋子、行走的时候注意保护下肢不要受到一些微小的伤害。
微小的损伤也会导致大片组织坏死。
3、做腿部肌肉锻炼:
另外一个就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做一些腿部肌肉的锻炼,适当的锻炼可以促进侧支循环的建立来保持血供。
4、控制全身的疾病:
还要注意控制全身的疾病,譬如说,高血压、糖尿病、血脂高,这些只要控制好了,下肢的血运、下肢的动脉闭塞的情况才会不会恶化得很快。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健康指导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健康指导1.术前健康教育患者突发疾病,对疾病不了解,护士要主动接近患者,多与患者交流,向患者耐心讲解手术方法及效果,介绍成功的病例,使患者对疾病有一定的了解并增强其战胜疾病的信心。
指导患者术前禁食水,并告知其禁食水的意义。
指导患者卧床休息,抬高床头15°左右,并在搬动过程中尽量放低患肢,以减轻肢体缺血和疼痛。
2.术后健康教育①体位指导采取头高足低位,抬高床头15~20cm,使患肢低于心脏平面,增进局部动脉血流。
禁止抬高患肢,因抬高患肢会增加血流通过狭窄血管的困难,加重肢体缺血的程度。
告诫患者严禁患肢冷、热敷。
向患者讲解冷敷会引起血管收缩,不利于痉挛的解除和侧支循环的建立,热敷会促进组织代谢,增加耗氧量,加重缺血。
②用药指导本病患者术后均需抗凝治疗,耐心细致地给患者讲解应用此类药物可使凝血时间延长,进行注射、输液治疗拔针后应按压10min,禁止按摩、揉搓针眼,防止出血。
向患者解释监测凝血功能的必要性,消除患者对反复采血的抵触情绪。
③功能锻炼术后1周内指导患者在床上做患肢的主动和被动运动,做足背、足趾的伸曲运动,借腓肠肌群的收缩、挤压的“肌泵作用,促进小腿深静脉血也回流,防止深静脉形成。
同时避免剧烈活动。
1周后可下床行走,逐渐增加行走距离。
④饮食指导指导患者进食低脂、低胆固醇、高蛋白、高维生素饮食,禁烟酒,注意平衡饮食。
卧床期间适当多食水果、蔬菜等含粗纤维食物,预防便秘。
⑤心理指导护士应多与患者沟通,及时了解患者的顾虑,并做好疏导工作,使患者能够保持一个良好的心态,积极配合治疗。
3.出院宣教指导患者继续服用抗凝药物,如华法林,坚持服用1~3个月,定期复查凝血酶原时间及凝血酶。
指导患者用软毛牙刷刷牙,刷牙时注意有无牙龈出血,皮肤有无出血点、瘀斑等,如发现及时就医。
对有心脏病、高血压糖尿病及动脉硬化等原发病患者应指导其积极治疗原发病,以免再发生栓塞和其他并发症8。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护理常规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护理常规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是全身性动脉粥样硬化在肢体局部的表现,是全身性动脉内膜及其中层呈退行性、增生性改变,结果使动脉壁增厚、僵硬、迂曲和失去弹性,继发性血栓形成,引起动脉管腔狭窄,甚至发生阻塞,使肢体出现相应的缺血症状的疾病。
【护理评估】要点1、有无长期吸烟史。
2、既往有无高血脂、高血压、糖尿病。
3、患肢皮肤的温度、色泽、感觉及动脉搏动情况。
4、疼痛的性质、程度、持续时间,有无间歇性跛行及跛行的距离。
5、观察有无坏疽、溃疡与感染。
【常见护理问题】1、疼痛与患肢缺血,组织坏死有关。
2、活动无耐力与患肢远端供血不足有关。
3、有皮肤完整性受损的危险与肢端坏疽、脱落有关。
4、知识缺乏:缺乏患肢锻炼方法及足部护理知识。
5、潜在并发症:出血、、感染、远端栓塞、移植血管闭塞、吻合口假性动脉瘤。
【护理措施】1、心理护理:关心体贴病人,讲解疾病有关知识,改变病人认知,使其情绪稳定,主动配合治疗护理。
2、饮食:应低脂、低糖、低盐、低胆固醇饮食,肥胖者要控制体重。
严格禁烟。
3、体位:头高脚低位,避免将一腿搁在另一腿膝盖上,防止动、静脉受压,阻碍血流。
4、活动休息:静息痛患者做伯尔格运动(Buerger)运动。
对无静息痛的间歇性跛行患者可做行走锻炼。
行走的距离应在间歇性跛行距离之内,避免长时间站立或剧烈运动。
5、疼痛护理:早期可用血管扩张剂。
中、晚期病人常需使用麻醉性镇痛药。
6、患肢护理:注意防寒保暖,忌用冷水、温度过高的水洗脚,避免冷热敷;保持患肢清洁、干燥,避免外伤,避免鞋袜过紧或修趾甲创伤,对干性坏疽足趾应保持干燥。
7、完善各项检查:包括心肺肝肾功能、凝血功能、DSA、CTA 或 MRA,并做好相关的护理。
8、健康指导(1)饮食指导:进食低热量、低糖、低胆固醇及低脂食物,预防动脉粥样硬化;多摄取维生素,严格戒烟、限制饮酒。
(2)行为指导:旁路手术出院 6 个月内不要做剧烈运动,保护患肢,注意保暖、避免受寒、避免外伤,穿宽松透气鞋袜,注意个人卫生,保持足部清洁,预防真菌感染。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通过术前病房访视病人, 查阅资料发现 9%的病人对手 3 术有关知识不了解, %病人有焦虑、 8 6 紧张或悲观优郁情况,
9% 存在有不利因素: 0 术中 年龄大、 体质差、 病情复杂等, 通
过实施术前、 术中、 术后的各项护理措施, 病人均能正确快速 的配合手术, 确保了病人在手术、 麻醉过程中的平稳、 安全, 并能顺利圆满地完成手术治疗和术后康复。术后随访满意
3 李爱军, 吴孟超, 程红岩, . 等 脾动脉栓塞治疗肝癌伴肝硬化脾功
收 稿 日期 20 1 2 02 0一2
( 编辑 二才)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术后观察及护理
桑桂凤 王京芬 山东省烟台毓磺顶医院 240 600
摘要
目 介绍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行人工血管旁路手术的临床护理经验。方法: 巧例动脉硬化闭塞症行人 的: 总结
21 术 . 1 前访视与检查。由于老年人身体各器官的功能开 .
始退化, 手术前 I 应到病房复习病史, d 了解病人的全身状 况, 精神状态及各器官、 系统的功能, 必要时参加术前讨论,
共同制定手术、 麻醉及护理方案。
21 病情估计。根据术前访视结果, .2 . 将病史体格检查和
实验室检查资料联系手术与麻醉的安危进行综合分析, 因老 年病人对手术、 麻醉等方面耐受能力差, 一定作出全面估计 , 做好充分准备并采取措施积极预防。 21 术前准备。 .3 . 作好心理护理。饮食护理、 睡眠护理, 并 给予术前用药。老年人因丧失独立感, 担心儿女嫌弃等原 因, 表现为恐惧、 紧张、 忧郁、 担心、 依赖性增强等心理。护理 人员应恰当地向病人解释, 介绍手术的必要性、 手术过程及 术后可能遇到的问题, 并给予耐心指导, 消除病人顾虑, 并配 合医护人员以良好的心境迎接手术。做好胃肠道准备、 输液 输血准备等。
医 学理论与实 0 年 6 践2 3 第1卷第5 J Te & c 1 N. y 0 期 Md r a V . o , 0 e h P o 6 5M 2 3 o r l , a 0
参 考 文 献 能亢进2 例体会. 华普通外科杂志, 0,:9 0 0 中 2 1 {19一2 0 0 」 王建华, 王小林, 颜志平 . 腹部介人放射学 . 上海 : 上海医科大学 出版社, 9. 3 1 81 9 3 陈星荣, 林贵, 夏宝枢, 介人放射学 . 4 上海 : 第 版, 上海医科大学
证。
关键词 下肢动脉硬, 9 共收治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 巧例, 均对其施行人工血管旁路术, 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 例患者中, 例, 例, 男 8 女 7 年龄最小 3 岁, 5 7 最大 8 3 岁, 平均年龄 6.岁; 例病人均有间歇性跋行史 , 1 8 1 5 其中, 有 静息痛者 6 巧例均有不同程度的高血压、 例; 冠心病, 其中伴 房颤者3 陈旧性心梗 1 伴糖尿病5 有2 例, 例, 例, 例伴脑梗 死; 例 1条肢体均实行人工血管旁路术; 1例顺利 1 6 5 术后 3 康复, 无任何并发症发生,例术后第4 1 天排便时突然发生心 跳骤停, 不治死亡; 例于术后 4 ; l 个月患肢突发疼痛, 确诊为 人工血管阻塞行取栓术, 术后症状消失。
们的机体细胞随年龄的增长而衰退, 多有不同程度的心血 管、 肾、 肺、 内分泌系统的疾患。因此, 合理运用护理程序, 综 合生理、 心理、 社会、 精神等方面资料进行整体分析, 文化、 合 理实施围手术期的护理, 能进一步提高手术的成功率。我院
态度和蔼, 语言亲切, 各项操作动作轻柔, 取得病人的信赖与 合作, 保证术中安静, 麻醉平稳顺利。 2 . 安置合适体位。老年病人往往有驼背, .2 2 肢体弯曲, 哮 喘等生理改变, 一定要保证患者体位舒适又便于手术操作, 特别是一些特殊体位如俯卧位、 垂头仰卧位, 使用约束具等,
处理 。
222 冬季时, . . 患肢注意保暖, 以防寒冷所造成的血管痉 挛, 必要时遵医嘱给血管扩张药物, 要注意不可将热水袋直
万方数据
K学 理论与实 0 年第1卷第5 J 'e &Pc . o , 2 3 践2 3 0 6 期 Md r r V 1 N. y o lo a o 6 5M 0 h l , a 0
心理护理 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大多为老年人, 且多 伴 有 心功能不全, 手术危险性大, 术后康复缓慢, 病人思想负
收稿 日期 20 -0 -1 02 8 6
( 编辑 润东)
老年病人的围手术期护理体会
刘化爱 赵玉江 山东省费县梁邱中心卫生院 231 746 手术的成功与否与护理工作关系密切, 特别是围手术期 护 理 , 不仅直接影响手术的效果及预后, 也直接关系到病人 的生命安危。老年病人的心理、 生理特点不同于年轻人, 他 然导致心理上的变化, 认为手术 也难延续生命 , 对手术感到 紧张、 恐惧, 表现为情绪低落, 担心手术中出现意外。护士应
23 术后护理 .
1 临床资料
2 0 月一0 年6 我院选取 1 例老年病人重 2 2 月, 0 年1 0 0 0 0
点进行围手术期护理, 其中女病人 6 例, 0 男病人 4 例, 0 年龄 6一 6 0 8岁。选用的麻醉方式: 连续硬膜外麻醉6 例, 0 全麻 1 0
例, 臂 颈丛、 丛各1例, 1例。时间1 4 不等。 0 局麻 0 一h
及药品。 22 术肢的观察及护理 .
2 . 术后宜将肢体平放, .1 3 人工血管过膝的手术, 禁忌过分 屈膝, 多采取膝关节半屈曲位, 为了减少吻合口的张力, 应循
序渐进活动肢体关节, 不可伸直过度, 以防吻合口裂开。术 后7 后方可下床活动。 d 2 . 人工血管旁路术虽不是腹部的手术, .2 3 但由于动脉硬 化闭塞症病人多为老年人, 胃肠蠕动及消化功能减弱 , 且多 伴有冠心病、 高血压等, 因此术后应指导病人进食, 应进低 脂、 低胆固醇、 粗纤维及富含维生素易消化食物, 避免暴饮暴 食及刺激性的饮料, 如烈性酒、 浓茶、 咖啡等; 特别是伴冠心 病易诱发心绞痛或心肌梗死者, 应告诫病人严格戒烟, 因烟 中的烟碱和尼古丁可使血管痉挛, 并加重动脉粥样硬化, 使 手术成功率降低。 24 大便的护理 由于老年胃 . 肠蠕动功能减弱及术后长时 间卧床, 易致大便干燥, 造成排便的困难, 因此术后指导病人 多饮水, 每日1 ( 1 0m , 0) 5 0L进粗纤维易消化饮食, 0一 0 以保持 大便畅通, 并嘱病人如感大便困难, 不可过度用力, 可应用通
工旁路手术的术后护理体会。结果: 1例顺利康复, 术后 3 无任何并发症发生;例手术后第4 1 天排便时突然发生心 跳骤停, 不治死亡;例于手术后4 ; 1 个月患肢突发疼痛确诊为人工血管阻塞, 行取栓术, 术后症状消失。结论: 人工血 管旁路术是目 前治疗动脉硬化闭塞症的主要方法, 手术创伤小, 效果良好。但是, 由于动脉硬化闭塞症大多发生于 5 岁以上的老年人, 0 且多伴有高血压、 冠心病, 术后观察不及时及护理措施不当, 易发生心脏以外等各种并发症, 而 导致手术失败。因此, 术后密切观察患者生命体征之变化, 加强术肢的观察及护理, 做好基础护理及大小便护理并 给予正确的饮食指导, 严密观察抗凝药物疗效及不良反应, 做好心理护理等是手术成功及患者顺利康复的重要保
2 护理措施 21 术前护理 .
231 一般护理。根据手术种类、 . . 麻醉方式分别选择常规 术后护理, 如体位的保持, 生命体征的观察, 刀口敷料保持清
洁干燥, 保持引流管通畅并注意引流量及性质等。
23 常见并发症的预防及处理。老年患者胃肠功能恢复 .2 .
较慢。病人害怕疼痛不愿活动等原因, 胃肠功能恢复不 引起
密监测体温及血象变化, 如果术后 6 7 仍有体温居高不 一d 下, 白细胞增多, 且伴切 口渗液等, 说明有人工血管感染迹 象, 应及时汇报医师, 给予妥善处理。注意与局部淋巴漏相
鉴别。 23 巨位及饮食护理 . 卜
21 生命体征的观察 由于动脉硬化闭塞症大多发生于老 .
年人, 且多伴有高血压、 心功能不全。因此术后应严密监测 生命体征之变化, 特别是血压的监测 , 1 / , 应 次/ 并按医嘱补 h 充足够的血容量, 防止低血压。低血压时, 血流缓慢, 人工血 管吻合口处易出现血栓。严密观察病人的意识变化, 警惕脑 血管意外发生。密切监护心电变化, 同时备好各种急救物品
便药物 , 如开塞露等 , 防止心脏意外 。必要时可加用缓泻剂。
221 由于此手术的目的是改善肢体血运, .. 因此, 术后要严 密观察肢端的血液循环, 其中包括足趾的颜色、 温度、 运动及 足背、 胫后动脉搏动情况, 并作详细记录, 每小时观察一次, 若发现肢端青紫、 发凉、 疼痛、 动脉搏动消失等, 提示可能人 工血管堵塞或旁路手术效果欠佳, 应及时通知医师给予适时
出版社, 9. 1 65 9 5
1 n s 0Sis , s . r l nebitnE ee e J eo , g D Mz M P t sec o ao:x rn o sn po G o F ai p im l i p ic e a l z
i1 aes od r 1 59 ) 一 6 pitW r J , 8, 3: 1 4 n t . S 9 ( 4 3 6 n l u y 6 7 2 张金山 . 现代腹部介人放射学 . 北京: 科学出版社, 0. 7 2 01 0 5
2 术后观察及护理
接置于患肢皮肤, 以免增加耗氧量, 加重肢体缺血。
2 . 由于手术的创伤及术后抗凝药物的应用, .3 2 创面渗血 渗液至深筋膜间隙, 易发深筋膜综合症; 因此应严密观察患
肢有无肿胀、 疼痛等 , 一旦发现, 立即通知医师, 及时切开减
压。
2 . 注意局部的清洁卫生, .4 2 防止人工血管感染。 术后严
一定要保证病 人的呼吸、 循环功能及手术区域不被污染。
自2 0 月一02 月对 1 例老年病人从术前访视、 0 年1 2 年6 0 0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