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城”与“渭城”

合集下载

《渭城曲》原文翻译

《渭城曲》原文翻译

《渭城曲》原文翻译
《渭城曲》原文翻译
《渭城曲》翻译作者:王维
渭城曲王维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渭城曲》名师翻译:
清晨,一场细雨沐过天空。

在长安西北部,渭水北岸,小城的古道边,那些飞扬的尘土终于安静下来。

只有诗人的心情,被这场不期而至又无法躲避的雨打湿。

新柳是一些青青的睫毛,铺满了旅馆的四周。

每一根长长的枝条上都缀着一颗晶莹的泪。

时光如水,袭过快乐和开怀的岁月。

往事越走越近,越濯越清。

醉眼朦胧中,又举起那只斟满了酒的杯子。

从今以后,真的不知会是一些什么样的.日子,不知是不是还能和你尽兴地把酒临风,和诗吟唱。

往西走出阳关,是茫茫的戈壁和缥缈的未来。

也许,这一生中,很难再有机会见到曾经的朋友和洒满离情与思念的渭城了,以及这座绿荫中的客舍,还有在微风中轻轻起舞的柳丝。

想起这些,诗人止不住又流下了伤感的眼泪。

新部编人教版小学五年级语文下册必背古诗(带注释及译文)

新部编人教版小学五年级语文下册必背古诗(带注释及译文)

新部编人教版小学五年级语文下册必背古诗(带注释及译文)1、夏日田园杂兴【宋】范成大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

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译文白天在田里锄草,夜晚在家中搓麻线,村中男男女女各有各的家务劳动。

小孩子虽然不会耕田织布,也在那桑树阴下学着种瓜。

注释耘田:除草。

绩麻:把麻搓成线。

各当家:每人担任一定的工作。

未解:不懂。

供:从事,参加。

傍:靠近。

2、稚子弄冰【宋】杨万里稚子金盆脱晓冰,彩丝穿取当银钲。

敲成玉磬穿林响,忽作玻璃碎地声。

译文清晨,满脸稚气的小孩,将夜间冻结在盘中的冰块脱下,提在手中。

轻轻敲打,冰块发出穿林而过的响声,当欣赏者正醉心于那穿林而过的响声时,忽然却听到了另一种声音--冰块落地,发出了如玻璃破碎的声音。

注释①稚子:指幼稚、天真的孩子。

②脱晓冰:在这里指儿童晨起,从结成坚冰的铜盆里剜冰。

③铮:指古代的一种像锣的乐器。

3、村晚【宋】雷震草满池塘水满陂,山衔落日浸寒漪。

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

译文在一个长满青草的池塘里,池水灌得满满的,山衔住落日淹没了水波。

放牛的孩子横坐在牛背上,随意地用短笛吹奏着不成调的的乐曲。

注释①陂(bēi):池塘。

②衔:口里含着。

本文指落日西沉,半挂在山腰,像被山咬住了。

③浸:淹没。

④寒漪(yī):水上波纹。

⑤横牛背:横坐在牛背上。

⑥腔:曲调。

⑦信口:随口。

⑧归去:回去。

⑨池塘:堤岸。

4、游子吟【唐】孟郊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注释1、游子:古代称远游旅居的人。

2、吟:诗体名称。

3、游子:指诗人自己,以及各个离乡的游子。

4、临:将要。

5、意恐:担心。

6、归:回来,回家。

7、言:说。

8、寸草:小草。

这里比喻子女9、心:语义双关,既指草木的茎干,也指子女的心意。

10、报得:报答。

11、三春晖:春天灿烂的阳光,指慈母之恩。

三春:旧称农历正月为孟春,二月为仲春,三月为季春,合称三春。

晖:阳光。

形容母爱如春天温暖、和煦的阳光照耀着子女。

赏析唐诗《渭城曲》

赏析唐诗《渭城曲》

赏析唐诗《渭城曲》
《渭城曲》是唐代著名诗人王之涣的一首五言古诗,被誉为“送别诗之祖”。

全诗如下: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清新的早晨离别景象,通过细腻的笔触和丰富的想象,将离别的悲伤、友情的珍贵和人生的无奈融为一体,给人以深刻的启示。

首句“渭城朝雨浥轻尘”,描绘了一个充满诗意的早晨,渭城(今陕西省咸阳市)的细雨轻轻地湿润了地面,尘土被雨滴打湿,变得轻盈。

这里用“朝雨”来表示清晨的到来,为全诗奠定了清新、明朗的基调。

第二句“客舍青青柳色新”,诗人通过对客舍周围的柳树的描写,表现出离别之际的生机与活力。

青青的柳树,代表着春天的到来,也象征着离别后的新生活。

第三句“劝君更尽一杯酒”,诗人以酒为媒介,表达了
离别时的依依不舍。

诗人用“更尽一杯酒”的劝慰,表达了对朋友的关切和祝福。

最后一句“西出阳关无故人”,诗人通过想象西出阳关后的情景,表达了人生的无奈和离别的悲伤。

在那个遥远的地方,朋友将面临新的生活,而那里将没有曾经熟悉的故人。

整首诗通过对景物的描绘、对情感的抒发和对人生的思考,展现了一幅离别时的画面,表达了诗人对友情的珍视和对人生无常的感慨。

这首诗以其清新的意境、深刻的哲理和优美的韵律,成为了唐诗中的经典之作。

《谓城曲》王维全诗赏析

《谓城曲》王维全诗赏析

《谓城曲》王维全诗赏析《渭城曲》原是唐代诗人王维在送别友人去边疆时写下的一首七言绝句,它描写的是一种最有普遍性的离别,没有特殊的背景,而自有深挚的惜别之情,这就使它适合于绝大多数离筵别席演唱,成为最流行、传唱最久的古曲。

渭城曲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注释】(1)渭城曲:另题作《送元二使安西》,或名《阳关曲》或《阳关三叠》。

(2)渭城:在今陕西省西安市西北,即秦代咸阳古城。

浥(y ì):润湿。

(3)客舍:旅馆。

柳色:柳树象征离别。

(4)阳关:在今甘肃省敦煌西南,为自古赴西北边疆的要道。

[2](5)故人:老朋友【白话译文】渭城早晨一场春雨沾湿了轻尘,客舍周围青青的柳树格外清新。

老朋友请你再干一杯饯别酒吧,出了阳关西路再也没有老友人。

【赏析一】白居易《对酒五首》之一有“相逢且莫推辞醉,听唱《阳关》第四声”的句子,且注明“第四声即‘劝君更尽一杯酒’”。

王维的这首诗之所以另有一题为《阳关三叠》,是因为咏唱时,首句不叠,其他三句都再唱。

然而,有人认为仅有末句重叠三唱。

按白居易所说的“第四声”,则应是首句不叠,其他三句重叠。

不然“劝君”一句不可能为“第四声”。

由于这首诗语言朴实,形象生动,道出了人人共有的依依惜别之情,在唐代便被谱成了《阳关三叠》,后来又被编入乐府,成为饯别的名曲,历代广为流传。

安西,是唐代中央政府为统辖西域地区而设的安西都护府的简称,治所在龟兹城(今新疆库车)。

这位姓元的友人是奉朝廷的使命前往安西的。

唐代从长安往西去的,多在渭城送别。

渭城在长安西北,渭水北岸。

前两句写送别的时间,地点,环境气氛,为送别创造了一个愁郁的氛围。

清晨,渭城客舍,自东向西一直延伸、不见尽头的驿道,客舍周围、驿道两旁的柳树。

这一切,都是极平常的眼前景,读来却风光如画,抒情气氛浓郁。

“朝雨”在这里扮演了一个重要的角色。

早晨的雨下得不长,刚刚润湿尘土就停了。

从长安西去的大道上,平日车马交驰,尘上飞扬,而送别的时候,朝雨乍停,天气清朗,道路显得洁净、清爽。

部编版小学五年级下册语文第9课《古诗三首》课文原文及知识点

部编版小学五年级下册语文第9课《古诗三首》课文原文及知识点
部编版小学五年级下册语文第9课《古诗三首》知识点
生字组词
仞:rèn(千仞、五千仞、山高千仞)
岳:yuè(东岳、五岳、岳父)
摩:mó(摩擦、摩天楼、摩拳擦掌)
遗:yí(遗书、遗忘、遗憾)
涕:tì(鼻涕、涕泪、痛苦鼻涕)
巫:wū(巫婆、巫师、巫峡)
蓟:jì(蓟北、山蓟、蓟县)
襄:xiāng(襄阳、襄办、襄理)
3.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从“又”字中体会到老百姓的什么感受?
一个“又”字扩大了时间的上限。遗民苦盼,年复一年,但路远山遥,他们哪里知道,南宋君臣早已把他们忘得干干净净!诗人极写北地遗民的苦苦盼望,实际上是在表露自己心头的失望。
课文主题
《从军行》通过描绘边塞地区开阔荒凉的景象,表达了戍边将士奋不顾身、誓死杀敌的豪情壮志。
部编版小学五年级下册语文第
【导语】本课的三首古诗都是边塞诗,边塞诗又称出塞诗,是以边疆地区汉族军民生活和自然风光为题材的诗。一般认为,边塞诗初步发展于汉魏六朝时代,隋代开始兴盛,唐即进入发展的黄金时代。以下是wo为大家精心整理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
部编版小学五年级下册语文第9课《古诗三首》课文原文
从军行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河南珙县人(今河南巩义西)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成“李杜”主要作品:《望岳》《登高》《春望》《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三吏”“三别”。
③[五千仞岳]指华山。“五千仞”形容它很高。
④[摩天]碰到天。
⑤[遗民]指在金统治地区的原宋朝老百姓。
⑥[胡尘]指金统治地区的风沙,这里借指暴政。
⑦[王师]指南宋朝廷的军队。
【译文】
三万里长的黄河奔腾向东流入大海,五千仞高的华山耸入云霄上摩青天。中原人民在胡人压迫下眼泪已流尽,他们盼望王师北伐盼了一年又一年。

唐代诗人王维的渭城曲渭城朝雨邑轻尘,客舍青青柳

唐代诗人王维的渭城曲渭城朝雨邑轻尘,客舍青青柳

知识训练
1、汉武帝两次派谁出使西域
(C )
A、 窦固 B、窦宪 C、张骞 D、班超
2、西域正式归属于中央政权管辖是在
(A )
A、公元前60年
B、公元60年
C、公元8年
D、公元前119年
3、西汉时期的西域具体指 ( A )
A、今新疆地区和更西的地方
B、当时的西方各国
C、当时的安息的大秦
D 、今内蒙古地区
各国建立友好 频繁,为丝绸之路的开源自关系辟奠定了基础。
思考:张骞对我国历 史有什么贡献?
1、忠于祖国,百折不挠,好 男儿志在四方,不贪图安逸 生活的精神。
2、沟通了西域各国与西汉的 联系,为汉朝经营西域打下 了良好的基础。
3、打通了一条当时世界上最长 的交通路线,即著名的丝绸之 路,促进了东西方的经济文化 交流。
汉通西域
张骞两次出使西域 西汉
西域都护府的设立
东汉: 班超经营西域
丝绸之路:路上: 长安
西亚 海上
河西走廊 今新疆地区 欧洲
找一找
公元某某年的一天,大臣将一纸奏章呈递 给秦始皇,秦始皇在纸上批阅后回到后宫。感 觉口干舌燥,就吃起专门从西域带来的葡萄。
请问:上文错误之处有哪些? 判断的理由是什么?
丰碑
博望侯张骞塑像
3、西域都护的建立前60年, 西域都护
的设立 长城一带
陇西
大海
南海
标志着今新 疆地区成为 我国不可分 割的一部分
二、丝绸之路
请说出丝绸之路 的路线

今新疆地区 敦煌


西亚
河西走廊
(长安→河西走廊→今新疆地区→西亚→ 欧洲)


部编五年级下册语文必背古诗(带注释及译文)

部编五年级下册语文必背古诗(带注释及译文)

部编五年级下册语文古诗1、夏日田园杂兴【宋】范成大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

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译文白天在田里锄草,夜晚在家中搓麻线,村中男男女女各有各的家务劳动。

小孩子虽然不会耕田织布,也在那桑树阴下学着种瓜。

注释耘田:除草。

绩麻:把麻搓成线。

各当家:每人担任一定的工作。

未解:不懂。

供:从事,参加。

傍:靠近。

2、稚子弄冰【宋】杨万里稚子金盆脱晓冰,彩丝穿取当银钲。

敲成玉磬穿林响,忽作玻璃碎地声。

译文清晨,满脸稚气的小孩,将夜间冻结在盘中的冰块脱下,提在手中。

轻轻敲打,冰块发出穿林而过的响声,当欣赏者正醉心于那穿林而过的响声时,忽然却听到了另一种声音--冰块落地,发出了如玻璃破碎的声音。

注释①稚子:指幼稚、天真的孩子。

②脱晓冰:在这里指儿童晨起,从结成坚冰的铜盆里剜冰。

③铮:指古代的一种像锣的乐器。

3、村晚【宋】雷震草满池塘水满陂,山衔落日浸寒漪。

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

译文在一个长满青草的池塘里,池水灌得满满的,山衔住落日淹没了水波。

放牛的孩子横坐在牛背上,随意地用短笛吹奏着不成调的的乐曲。

注释①陂(bēi):池塘。

②衔:口里含着。

本文指落日西沉,半挂在山腰,像被山咬住了。

③浸:淹没。

④寒漪(yī):水上波纹。

⑤横牛背:横坐在牛背上。

⑥腔:曲调。

⑦信口:随口。

⑧归去:回去。

⑨池塘:堤岸。

4、游子吟【唐】孟郊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注释1、游子:古代称远游旅居的人。

2、吟:诗体名称。

3、游子:指诗人自己,以及各个离乡的游子。

4、临:将要。

5、意恐:担心。

6、归:回来,回家。

7、言:说。

8、寸草:小草。

这里比喻子女9、心:语义双关,既指草木的茎干,也指子女的心意。

10、报得:报答。

11、三春晖:春天灿烂的阳光,指慈母之恩。

三春:旧称农历正月为孟春,二月为仲春,三月为季春,合称三春。

晖:阳光。

形容母爱如春天温暖、和煦的阳光照耀着子女。

渭城曲读后感

渭城曲读后感

渭城曲读后感《渭城曲》是一首唐代诗人王之涣的名篇,它以渭城为背景,以渭水为题材,以渭城的兴衰为主线,表现了诗人对家乡的深情眷恋和对时代变迁的深切思考。

读完这首诗,我深受感动,不禁对诗人的才华和对家乡的眷恋之情肃然起敬。

这首诗以渭城为背景,渭城是古代中国的一个重要城市,它位于今天的陕西省西安市,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古都之一。

诗人以渭城为背景,抒发了对家乡的深情眷恋之情。

诗中写道,“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这里描绘了渭城清晨的景象,朝雨轻轻地洒在大地上,客舍边的柳树嫩绿婆娑。

这样的景象使人不禁想起家乡的美好,让人对家乡充满了眷恋之情。

诗中还描绘了渭水的景色,诗人写道,“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这里描绘了渭水边的风景,阳关是渭水上游的一处关隘,诗人劝人尽情畅饮,享受渭水的美景。

这里表现了诗人对渭水的深情眷恋,也表现了诗人对时光流逝的感慨。

诗中还表现了诗人对时代变迁的深切思考。

诗人写道,“长安女儿多娇媚,金城子弟赋腰金。

”这里描绘了长安城的繁华和富贵,长安是古代中国的另一座重要城市,它位于今天的陕西省西安市,是中国历史上的古都之一。

长安城的繁华和富贵使诗人感慨万分,他对时代的变迁充满了深切的思考。

读完《渭城曲》,我深受感动。

这首诗以其深情的笔触和深刻的思考,表现了诗人对家乡的深情眷恋和对时代变迁的深切思考。

这首诗不仅展现了诗人的才华,也展现了诗人对家乡和时代的深切情感。

这首诗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让我对诗人的才华和对家乡的眷恋之情肃然起敬。

小升初语文必背古诗词赏析20首

小升初语文必背古诗词赏析20首

⼩升初语⽂必背古诗词赏析20⾸ ⼩升初的语⽂学习当中,诗歌鉴赏是很重要的⼀部分,虽然是理解题,但是同样需要⼤量的练习提⾼学⽣的语感。

⼩编整理了相关资料,希望能帮助到⼤家。

1.长歌⾏(节录) 汉乐府 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晞。

阳春布德泽,万物⽣光辉。

常恐秋节⾄,焜黄华叶衰。

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 少壮不努⼒,⽼⼤徒伤悲。

【注释】 1.青青:植物⽣长得旺盛时颜⾊。

2.晞(xī):晒⼲。

3.阳春:暖和的春天。

4.德泽:恩惠。

5.秋节:秋季。

6.焜(kūn)黄:枯黄⾊。

7.华:同“花”。

8.⽼⼤:年⽼。

9.徒:徒然。

【今译】 河⽔滔滔流向东海,怎么可能再往回流呢?少壮年华不努⼒有所作为,待到年纪⽼时,就是懊悔悲伤也没有⽤。

【赏析】 乐府诗是最能代表汉代诗歌成就的⼀种体裁。

它常采⽤赋、⽐、兴、互⽂、反复歌咏的修饰⼿法及铺陈、对⽐、烘托等技巧状物抒情,这⾸《长歌⾏》便代表了这种特⾊。

《长歌⾏》属汉乐府《相和歌、平调》两⾸中的第⼀⾸。

“长歌”适宜表达深沉的感情,这⼀⾸娓娓道来,有描述,有抒情,有叹惋,也有劝勉,使整⾸诗含蕴细腻,余意⽆穷。

既继承了“歌以咏志”的传统,⼜极富形式上的美感,便于反复吟诵。

2.七步诗 曹植(三国·魏) 煮⾖燃⾖萁,⾖在釜中泣。

本是同根⽣,相煎何太急? 【注释】 1.釜(fǔ):古代的⼀种锅。

2.煎:煎熬,隐喻迫害。

【简析】 这⾸诗的⽐喻⼗分贴切,浅显⽣动。

虽然诗歌本⾝是否真为曹植所作,还难以确定,但这⾸诗反映曹魏统治集团的内部⽭盾倒是⼗分形象真切的,确实是⼀⾸好诗。

3.敕勒歌 北朝乐府 敕勒川,阴⼭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

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

【注释】 1.敕勒:种族名,北齐时居住在朔州(今⼭西省北部)⼀带。

2.阴⼭:在今内蒙古⾃治区北部。

3.穹庐:⽤毡布搭成的帐篷,即蒙古包。

4.苍苍:青⾊。

【简析】 这是⼀⾸敕勒⼈唱的民歌,是由鲜卑语译成汉语的。

部编版小学五年级下册语文第9课《古诗三首》课文原文及知识点

部编版小学五年级下册语文第9课《古诗三首》课文原文及知识点

部编版小学五年级下册语文第9课《古诗三首》课文原文及知识点原文从军行[唐]王昌龄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注释_________①[从军行]乐府曲名,内容多写边塞情况和战士的生活。

②[玉门关]古关名,故址在今甘肃敦煌西北。

③[楼兰]西城古国名,这里泛指西域地区少数民族政权。

【译文】青海湖上蒸腾而起的漫漫云雾,遮得连绵雪山一片暗淡,远远地可以望见玉门关那座孤城。

黄沙万里,频繁的战斗磨穿了战士们身上的铠甲,而他们壮志不灭,不将敌人打败誓不返回家乡。

送元二使安西[唐]王维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注释_________①[安西]唐代安西都护府的简称,在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库车县附近。

②[渭城]秦时咸阳城,汉代改称渭城,在今陕西西安西北,位于渭水北岸。

③[浥]湿润,沾湿。

④[阳关]古关名,故址在今甘肃敦煌西南。

【译文】渭城早晨一场春雨沾湿了轻尘,客舍周围青青的柳树格外清新。

老朋友请你再干一杯饯别酒吧,出了阳关西路再也没有老友人。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宋]陆游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

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注释_________①[将晓]快要天亮。

②[三万里河]指黄河。

“三万里”形容它很长。

③[五千仞岳]指华山。

“五千仞”形容它很高。

④[摩天]碰到天。

⑤[遗民]指在金统治地区的原宋朝老百姓。

⑥[胡尘]指金统治地区的风沙,这里借指暴政。

⑦[王师]指南宋朝廷的军队。

【译文】三万里长的黄河奔腾向东流入大海,五千仞高的华山耸入云霄上摩青天。

中原人民在胡人压迫下眼泪已流尽,他们盼望王师北伐盼了一年又一年。

知识点生字组词仞:rèn(千仞、五千仞、山高千仞)岳:yuè(东岳、五岳、岳父)摩:mó(摩擦、摩天楼、摩拳擦掌)遗:yí(遗书、遗忘、遗憾)涕:tì(鼻涕、涕泪、痛苦鼻涕)巫:wū(巫婆、巫师、巫峡)蓟:jì(蓟北、山蓟、蓟县)襄:xiāng(襄阳、襄办、襄理)多音字裳:cháng(裳裳者华)、shang(衣裳)遗:yí(遗民)、wèi(遗赠)问题归纳1.《从军行》前两句描写了一幅什么画面?后两句中我们体会到将士的什么感情?(1)开篇描绘了一幅壮阔苍凉的边塞风景。

《谓城曲》王维全诗赏析

《谓城曲》王维全诗赏析

《谓城曲》王维全诗赏析本文是关于王维的文学文章,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渭城曲》原是唐代诗人王维在送别友人去边疆时写下的一首七言绝句,它描写的是一种最有普遍性的离别,没有特殊的背景,而自有深挚的惜别之情,这就使它适合于绝大多数离筵别席演唱,成为最流行、传唱最久的古曲。

渭城曲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注释】(1)渭城曲:另题作《送元二使安西》,或名《阳关曲》或《阳关三叠》。

(2)渭城:在今陕西省西安市西北,即秦代咸阳古城。

浥(yì):润湿。

(3)客舍:旅馆。

柳色:柳树象征离别。

(4)阳关:在今甘肃省敦煌西南,为自古赴西北边疆的要道。

[2](5)故人:老朋友【白话译文】渭城早晨一场春雨沾湿了轻尘,客舍周围青青的柳树格外清新。

老朋友请你再干一杯饯别酒吧,出了阳关西路再也没有老友人。

【赏析一】白居易《对酒五首》之一有“相逢且莫推辞醉,听唱《阳关》第四声”的句子,且注明“第四声即‘劝君更尽一杯酒’”。

王维的这首诗之所以另有一题为《阳关三叠》,是因为咏唱时,首句不叠,其他三句都再唱。

然而,有人认为仅有末句重叠三唱。

按白居易所说的“第四声”,则应是首句不叠,其他三句重叠。

不然“劝君”一句不可能为“第四声”。

由于这首诗语言朴实,形象生动,道出了人人共有的依依惜别之情,在唐代便被谱成了《阳关三叠》,后来又被编入乐府,成为饯别的名曲,历代广为流传。

安西,是唐代中央政府为统辖西域地区而设的安西都护府的简称,治所在龟兹城(今新疆库车)。

这位姓元的友人是奉朝廷的使命前往安西的。

唐代从长安往西去的,多在渭城送别。

渭城在长安西北,渭水北岸。

前两句写送别的时间,地点,环境气氛,为送别创造了一个愁郁的氛围。

清晨,渭城客舍,自东向西一直延伸、不见尽头的驿道,客舍周围、驿道两旁的柳树。

这一切,都是极平常的眼前景,读来却风光如画,抒情气氛浓郁。

“朝雨”在这里扮演了一个重要的角色。

古诗词中的地名

古诗词中的地名

古诗词中的地名诗词是中华文化的浓缩,每一寸河山,都饱含文人骚客的诗情画意和浓烈情感。

独怜幽草涧边生,一片孤城万仞山,晴川历历汉阳树,夜半钟声到客船……你知道这些诗句都是写哪座城吗?洛城、渭城、锦官城、姑苏、浔阳又是现在的哪座城?1.北京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唐·陈子昂《登幽州台歌》幽州:古十二州之一,现今北京市。

幽州台:即黄金台,又称蓟北楼,故址在今北京市大兴,是燕昭王为招纳天下贤士而建。

2.洛阳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唐·李白《春夜洛城闻笛》3.西安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

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杜牧《过华清宫》4.南京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杜牧《泊秦淮》秦淮:即秦淮河,发源于江苏句容大茅山与溧水东庐山两山间,经南京流入长江。

相传为秦始皇南巡会稽时开凿的,用来疏通淮水,故称秦淮河。

历代均为繁华的游赏之地。

5.杭州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

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

——柳永《望海潮·东南形胜》钱塘:即今浙江杭州,古时候的吴国的一个郡。

6.成都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杜甫《春夜喜雨》锦官城:故址在今成都市南,亦称锦城。

三国蜀汉时管理织锦之官驻此,故名。

后人有用作成都的别称。

7.重庆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李商隐《夜雨寄北》8.苏州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张继《枫桥夜泊》9.武汉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崔颢《黄鹤楼》10.南昌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渭城曲读后感

渭城曲读后感

渭城曲读后感《渭城曲》是唐代诗人王之涣的一首诗,通过对渭城的描写,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深情眷恋之情。

这首诗以其深沉的情感和细腻的描写,成为了唐代诗歌中的经典之作。

读完这首诗,我深深被其情感所打动,也对故乡的美丽和深情产生了更深的感悟。

首先,诗中对渭城的描写非常细腻,通过对城市景观的描绘,展现了诗人对故乡的深情眷恋。

诗中提到的“渭城”是指今天的西安,这座古老的城市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厚的文化底蕴。

诗中描述了城市的景观,如“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这些描写不仅展现了渭城的壮丽景色,还表现了诗人对故乡的眷恋之情。

这些景观和情感的交融,使得整首诗充满了浓厚的地方情感和文化气息。

其次,诗中的情感也是深沉而真挚的。

诗人通过对渭城的描写,表达了对故乡的深情眷恋之情。

诗中的“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表现了诗人对渭城的壮丽景色的赞美,而“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则表现了诗人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这些情感的表达,使得整首诗充满了浓浓的乡愁和对家乡的眷恋之情,也让读者在阅读时不由自主地被其情感所打动。

最后,这首诗也让我对故乡的美丽和深情有了更深的感悟。

通过诗人对渭城的描写,我更加深刻地感受到了故乡的美丽和深情。

故乡不仅有着壮丽的自然景观,还有着浓厚的文化底蕴和深厚的情感。

这些都让我更加珍惜自己的家乡,也让我更加深刻地明白了家乡的重要性。

同时,也让我更加珍惜眼前的一切,珍惜家乡的美丽和深情,珍惜身边的亲人和朋友。

总之,读完《渭城曲》,我深深被其情感所打动,也对故乡的美丽和深情产生了更深的感悟。

这首诗通过对渭城的描写,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深情眷恋之情,也让我更加珍惜自己的家乡和身边的一切。

希望我们都能珍惜眼前的一切,珍惜家乡的美丽和深情,也珍惜身边的亲人和朋友。

包含城字的诗句

包含城字的诗句

包含城字的诗句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春望》唐·杜甫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送友人》唐·李白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春夜喜雨》唐·杜甫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草/ 赋得古原草送别》唐·白居易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渭城曲/ 送元二使安西》唐·王维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凉州词二首》唐·王之涣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唐·王勃筑台像半月,回向高城隅《登单父陶少府半月台》唐·李白门标赤城霞,楼栖沧岛月《天台晓望》唐·李白四明三千里,朝起赤城霞《早望海霞边》唐·李白冶城访古迹,犹有谢安墩《登金陵冶城西北谢安墩》唐·李白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秋思》唐·张籍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出塞二首》唐·王昌龄金陵城东谁家子,窃听琴声碧窗里《示金陵子(一作金陵子词)》唐·李白一输一失关下兵,朝降夕叛幽蓟城《猛虎行》唐·李白倏忽城西郭,青天悬玉钩《挂席江上待月有怀》唐·李白晨登瓦官阁,极眺金陵城《登瓦官阁》唐·李白遮莫姻亲连帝城,不如当身自簪缨《少年行三首·其三》唐·李白自言本是京城女,家在虾蟆陵下住《琵琶行/ 琵琶引》唐·白居易千秋二壮士,烜赫大梁城《侠客行》唐·李白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梦游天姥吟留别/ 别东鲁诸公》唐·李白城隅渌水明秋日,海上青山隔暮云《别中都明府兄》唐·李白洛阳三月飞胡沙,洛阳城中人怨嗟《扶风豪士歌》唐·李白与君况是经年别,暂到城来又出城《送元八归凤翔》唐·白居易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唐·孟浩然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枫桥夜泊/ 夜泊枫江》唐·张继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从军行七首》唐·王昌龄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春夜洛城闻笛》唐·李白百战沙场碎铁衣,城南已合数重围《从军行·其二》唐·李白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从军行》唐·杨炯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石壕吏》唐·杜甫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卖炭翁》唐·白居易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蜀相》唐·杜甫坐看今夜关山月,思杀边城游侠儿《凉州词》唐·孟浩然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寒食/ 寒食日即事》唐·韩翃。

语文五下第9课《古诗三首》知识点

语文五下第9课《古诗三首》知识点

语文五下第9课《古诗三首》知识点从军行[唐]王昌龄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注释①[从军行]乐府曲名,内容多写边塞情况和战士的生活。

②[玉门关]古关名,故址在今甘肃敦煌西北。

③[楼兰]西城古国名,这里泛指西域地区少数民族政权。

送元二使安西[唐]王维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注释①[安西]唐代安西都护府的简称,在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库车县附近。

②[渭城]秦时咸阳城,汉代改称渭城,在今陕西西安西北,位于渭水北岸。

③[浥]湿润,沾湿。

④[阳关]古关名,故址在今甘肃敦煌西南。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宋]陆游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

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注释①[将晓]快要天亮。

②[三万里河]指黄河。

“三万里”形容它很长。

③[五千仞岳]指华山。

“五千仞”形容它很高。

④[摩天]碰到天。

⑤[遗民]指在金统治地区的原宋朝老百姓。

⑥[胡尘]指金统治地区的风沙,这里借指暴政。

⑦[王师]指南宋朝廷的军队。

《从军行》从军行[唐]王昌龄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作者介绍:王昌龄(698-757)字少伯,盛唐著名边塞诗人,被后人誉为“七绝圣手”。

他以擅长七绝而名重当世,有“诗家夫子王江宁”之称。

代表作有《从军行七首》《出塞)《闺怨》等。

主题:《从军行》通过描写边塞悲壮、开阔而又迷蒙暗淡的景物,衬托戍边生活的孤寂艰苦和戍边将士不畏艰难,守卫边疆的豪情壮志和责任感。

译文:青海湖上乌云密布,连绵雪山一片黯淡。

边塞古城,玉门雄关,远隔千里,遥遥相望。

黄沙万里,守边将士,身经百战,铠甲磨穿,壮志不灭。

不打败进犯之敌,誓不返回家乡。

注解:①从军行:乐府曲名,内容多写边塞情况和战士的生活。

②青海:指青海湖,在今青海省③雪山:即祁连山,山巅终年积雪。

④玉门关:古关名,故址在今甘肃敦煌西北。

⑤穿:磨破。

春风不度玉门关——王之涣等人边塞诗赏析

春风不度玉门关——王之涣等人边塞诗赏析

春风不度玉门关——王之涣等人边塞诗赏析边塞诗,是以边疆地区军民生活和自然风光为题材的诗。

一般认为,边塞诗初步发展于汉魏六朝时代,隋代开始兴盛,唐即进入发展的黄金时代,是唐诗当中思想性最深刻,想象力最丰富,艺术性最强的一部分。

据统计,唐以前的边塞诗,现存不到二百首,而《全唐诗》中所收的边塞诗就达两千余首。

代表作有《从军行》、《关山月》、《塞下曲》、《兵车行》、《前出塞九首》、《凉州词》等。

“春风不度玉门关”,出自唐朝王之涣的《凉州词》,描写了边塞凉州雄伟壮阔又荒凉寂寞的景象,突出了戍边士卒的荒凉境遇。

王之涣等一批诗人用他们的诗歌给我们展示了边塞风情,同时也表现一定的人文情怀。

一、边塞诗给我们展示了边塞风情王之涣的《凉州词》写到了边塞的荒凉与雄伟:远远奔流而来的黄河,好像与白云连在一起,玉门关孤零零地耸峙在高山之中,显得孤峭冷寂。

何必用羌笛吹起那哀怨的杨柳曲去埋怨春光迟迟呢,原来玉门关一带春风是吹不到的啊!这种荒凉的感觉一是通过写景来抒写,二是通过戌边的士兵的感觉来抒写。

“一片孤城万仞山”,写塞上的孤城。

在高山大河的环抱下,一座地处边塞的孤城巍然屹立。

这两句突出了戍边士卒的荒凉境遇,为后两句刻画戍守者的心理提供了一个典型环境。

后两句写戍边士兵的怀乡情。

写得苍凉慷慨,悲而不失其壮,虽极力渲染戍卒不得还乡的怨情,但丝毫没有半点颓丧消沉的情调,充分表现出盛唐诗人的豁达广阔胸怀。

王昌龄的《从军行》写到了边塞战争的惨烈:“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这首诗以戍边战士的视角,既让我们想见战争的残酷激烈、战事的频繁不断,又让我们看到了战士誓死报国的豪情壮志,以及最后必胜的坚定信念。

李贺的《雁门太守行》写到了边塞战事的紧张:“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敌军似乌云压进,危城似乎要被摧垮;阳光照射在鱼鳞一般的铠甲上,金光闪闪。

号角的声音在这秋色里响彻天空;塞上泥土犹如胭脂凝成,夜色中浓艳得如紫色。

敦煌丝绸之路的诗句

敦煌丝绸之路的诗句

敦煌丝绸之路的诗句大全每天都有不同的诗句,以下是敦煌丝绸之路的诗句资料是由为大家搜集整理后发布的内容,让我们赶快学习吧!1.丝绸之路的诗丝绸之路的诗有1、《凉州词》唐·王之涣黄河远上白云间, 1片孤城万仞山。

(.)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译文:纵目望去,黄河渐行渐远,似乎奔流在缭绕的白云中间,就在黄河上游的万仞高山之中,1座孤城玉门关耸峙在那里,显得孤峭冷寂。

何必用羌笛吹起那哀怨的杨柳曲去埋怨春光迟迟不来呢,原来玉门关1带春风是吹不到的啊!2、《从军行7首(其4)》唐·王昌龄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译文:青海湖上乌云密布,连绵雪山1片黯淡。

边塞古城,玉门雄关,远隔千里,遥遥相望。

守边将士,身经百战,铠甲磨穿,壮志不灭,不战胜进犯之敌,誓不返回家乡。

3、《出塞(其1)》唐·王昌龄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译文:照旧是秦汉时期的明月和边关,守边御敌鏖战万里征人未回还。

如果龙城的飞将卫青如今还在,绝不许匈奴南下牧马度过阴山。

4、《观猎》唐·王维风劲角弓鸣,将军猎渭城。

草枯鹰眼疾,雪尽马蹄轻。

忽过新丰市,还归细柳营。

回看射雕处,千里暮云平。

译文:角弓上的箭迎着强风射了出去,将军在渭城狩猎。

野草再枯,也躲不过猎鹰的眼睛,雪溶化了,马也奔驰得很快。

转瞬间已经到了新丰市,驻马时,已经回到细柳营。

凯旋时回头望向射落大雕的地方,千里无垠,暮云覆盖,原野上静的。

5、《渭城曲·送元2使安西》唐·王维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1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译文:早晨的微雨潮湿了渭城地面的灰尘,馆驿青堂瓦舍柳树的枝叶翠嫩1新。

真诚地奉劝我的伴侣再干1杯美酒,向西出了阳关就难以遇到故旧亲人。

6、《凉州词》唐·王翰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立刻催。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译文:酒筵上甘醇的葡萄美酒盛满在精致的夜光杯之中,歌伎们弹奏起急促欢快的琵琶声助兴催饮,想到即将跨马奔赴沙场杀敌报国,战士们个个豪情满怀。

王之涣《凉州词-黄河远上白云间》原文、注释、译文及解读

王之涣《凉州词-黄河远上白云间》原文、注释、译文及解读

王之涣《凉州词-黄河远上白云间》原文、注释、译文及解读【作者简介】王之涣(688—742),字季凌,郡望晋阳(今山西太原),五世祖时,以官迁居绛州(今山西新绛)。

初以门荫得补衡水主簿,被诬去官,优游山水。

至晚年,复补莫州文安(今属河北)尉,为官以清正著名。

为人倜傥,曾游边塞,善写边塞诗,广为流传。

王之涣为著名边塞诗人,薛用弱《集异记》卷二载其与王昌龄、高适“旗亭画壁”故事,可见名噪当时。

《全唐诗》仅存诗六首。

【原文】凉州词-黄河远上白云间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1] 。

羌笛何须怨《杨柳》 [2] ,春风不度玉门关 [3] 。

【注释】[1]孤城:指玉门关。

万仞:古以八尺为一仞,此极言其高。

[2]杨柳:古乐府横吹曲《折杨柳》省称,多为伤春悲离、念远怀人之作。

古代常折柳送别,吹笛怨杨柳:即伤离别之意,此泛指哀怨之音乐。

[3]“春风”句:谓边地寒苦,春风不至,暗寓边地僻远、皇恩难及之意。

【译文】黄河好像从白云间奔流而来,玉门关孤独地耸峙在高山中。

何必用羌笛吹起那哀怨的杨柳曲去埋怨春光迟迟不来呢,原来玉门关一带春风是吹不到的啊!【解读】诗题一作《凉州词》。

可能是开元五年(717)至十五年之间,至迟不晚于开元二十年,王之涣三四十岁时过玉门关所作。

这是一首边塞诗杰作。

诗人写景时,以“黄河”与“白云”相接,“万仞山”与“一片孤城”相衬,气势开阔,物象壮美,形象鲜明地画出一幅雄奇苍茫、险要荒凉的“塞上图”,奠定了慷慨、悲壮的基调。

三、四句转入写情,以孤城中袅袅一曲《折杨柳》,写尽边地生活的凄凉寂寞。

“何须怨”三字,表面上是劝说边地将士,实际寄托着诗人对征人遭遇的真挚同情,悠扬婉转,含吐不露,与首二句前后呼应,读来更有无限感慨。

王士禛将此诗与王维的《渭城曲》、李白的《下江陵》、王昌龄的《长信怨》并称,以为“终唐之世,亦无出四章之右者矣”(沈德潜《说诗晬语》卷上)。

而这四首中,只王之涣诗为边塞诗,可见其艺术成就之高、艺术魅力之大。

带城的古诗

带城的古诗

带城的古诗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赋得古原草送别》年代:唐作者: 白居易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春望》年代:唐作者: 杜甫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送元二使安西》年代:唐作者: 王维与君况是经年别,暂到城来又出城。

——《送元八归凤翔》年代:唐作者: 白居易三受降城无壅城,贼来杀尽始还营。

——《军中杂歌》年代:宋作者: 陆游茅舍荒凉旧固陵,汉王城对楚王城。

——《固陵道中三首》年代:宋作者: 文天祥鼓噪奔牛亦壮哉,一城力挽众城回。

——《田单》年代:宋作者: 徐钧意欲寻君忘路远,入城还又出城来。

——《访赵紫芝》年代:宋作者: 徐照城东行遍却城西,欲问梅花乞一枝,雪糁久团霜後朵,嗔人频看故开迟。

——《城头晓步二首》年代:宋作者: 杨万里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从军行》年代:唐作者: 王昌龄落花三月葬西施,寂寞城隅范蠡祠.——《鸳鸯湖棹歌之四十八》年代:清作者: 朱彝尊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渔家傲》年代:宋作者: 范仲淹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送杜少府之任蜀川》年代:唐作者: 王勃沙场烽火连胡月,海畔云山拥蓟城。

——《望蓟门》年代:唐作者: 祖咏风劲角弓鸣,将军猎渭城。

——《观猎》年代:唐作者: 王维郾城辞罢过襄城,颍水嵩山刮眼明。

——《过襄城》年代:唐作者: 韩愈洛城洛城何日归,故人故人今转稀。

——《醉答乐天》年代:唐作者: 刘禹锡缘饰夜城疑不夜,弥漫色界成无色。

----《满江红》年代:宋作者: 李曾伯山分关路细,江绕夜城寒。

----《送友人下第归襄阳》年代:唐作者: 项斯边日沉残角,河关截夜城。

----《送徐员外赴河中》年代:唐作者: 贾岛雪埋江树短,云压夜城低。

----《岁晏同左生作》年代:唐作者: 韦庄雨雾蒸秋岸,浪涛震夜城。

----《送李使君赴琼州兼五州招讨使》年代:唐作者: 无可。

7-9年级必背古诗文及释意

7-9年级必背古诗文及释意

7-9年级必背古诗文及释意以下是一些7-9年级必背古诗文及释意:1.唐代贺知章的《咏柳》: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释意:高高的柳树长满了嫩绿的新叶,轻垂的柳条像千万条轻轻飘动的绿色丝带。

不知道这细细的柳叶是谁裁剪出来的?是那二月的春风,它就像一把神奇的剪刀。

2.唐代王之涣的《凉州词》: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释意:黄河好像从白云间奔流而来,玉门关孤独地耸峙在高山中。

何必用羌笛吹起那哀怨的杨柳曲去埋怨春光迟迟不来呢,原来玉门关一带春风是吹不到的啊!3.唐代王昌龄的《出塞》: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释意:依旧是秦汉时的明月,依旧秦汉时的边关,征战长久延续万里征夫不回还。

倘若龙城的飞将李广而今健在,绝不许匈奴南下牧马度过阴山。

4.唐代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释意:渭城早晨一场春雨沾湿了轻尘,客舍周围柳树的枝叶翠嫩一新。

老朋友请你再干一杯美酒,向西出了阳关就难以遇到故旧亲人。

5.唐代李白的《赠汪伦》: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释意:李白乘舟将要远行离去,忽听岸上传来踏歌之声。

即使桃花潭水深至千尺,也比不上汪伦送我之情。

6.唐代高适的《别董大》: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释意:黄云蔽天,绵延千里,太阳黯淡无光,呼啸的北风刚刚送走了雁群,又带来了纷纷扬扬的大雪。

不要担心前路茫茫没有知己,普天之下哪个不识你呢?7.唐代杜甫的《春夜喜雨》: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释意:好雨知道下雨的节气,正是在春天植物萌发生长的时候。

随着春风在夜里悄悄落下,无声地滋润着春天万物。

雨夜中田间小路黑茫茫一片,只有江船上的灯火独自闪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渭城曲•王维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凉州词•王之涣
王维的“阳关”,在今甘肃敦煌西南,处王之涣诗中的“玉门关”之南,皆为当时的出塞要地,是中原通往西域的门户,咽喉。

两关相距不远,且属于地理的同一经线,因而在王维与王之涣诗中,它们实际上可作为一个“关”来看待。

而王维的“渭城”,王之涣的“孤城”,则刚好处于“关”的两边,并在诗境上形成一种奇妙的对称,相互映衬。

《渭城曲》与《凉州词》的诗题,历代的许多选本亦曾作《送元二使安西》与《出塞曲》。

我之所以认可“渭城曲”与“凉州词”的诗题,不仅是因为它们与其诗境一般,亦有着某种对称,而且是因为它们由此具有了一种更为广泛的诗性指向。

这两首都曾被前人推为唐诗七绝的压卷之作,作为经典的送别诗与出塞诗,自唐以来感动了无数的读者,然而,在今天这样一个网络信息覆盖全球,千里之程半日可抵,及塞外风光成为一种旅游资源的时候,这两首诗依然拥有着不衰的魅力,那么,在它们的诗境中,一定蕴藉着某些深刻持久的元素,继续打动着今天的读者。

孤独感古今相通,于今尤甚,为商品资本所异化的现代人类,实际上一直在体尝着“无故人”的孤独,并无时无刻不被一种“生活在别处”的疏离感、放逐感所纠缠。

我们不妨先漫游入“关”内王维的“渭城”,虽然这首七绝的四行诗句,并没有直接地倾诉生存的孤独,疏离,放逐,然而它们却是一直在文字的背面静静流淌,并最终溢出,成为诗境的一种指归。

《渭城曲》一开始便描绘了一个美好的值得生存的地方,春日的早晨,一场细雨洗净了飞尘,润湿了空气,房舍因为片片柳色的相映,似乎也染了一层青色。

然而,这美好的世界,却是映衬了那离别的一杯酒的难以下咽,以及离别后的难以承受的孤独。

诗篇结句的“西出阳关无故人”,更是将这种孤独推向了一个极至:对于西出的友人来说,“关”的那一边,是王之涣的“一片孤城万仞山”的荒凉,是连春风也无法逾越的隔离。

“无故人”不仅是对“关”那一边的友人而言,对于“关”这一边的“渭城人”亦是如此:你西出阳关之后,我的身边将再没有友人相伴,渭城如许美好的春色,也因此失去了意义。

无论是出关人,还是渭城人,都将生活于一种孤独的放逐、疏离之中。

中国古典诗歌省却主词的文字结构,显然使这句诗获得了多方位的诗意散发空间。

在字面上,王维的“渭城”,令人联想着渭水哺育的生机盎然的城,王之涣的“凉州”则
令人联想着荒凉的城,凄凉的城,悲凉的城。

现在,我们继续沿着“孤独”的西去之路,来到王之涣的“凉州”,王维诗中淅沥渗透的孤独感,突然大漠般逼人呈现。

《凉州词》首句的“黄河远上白云间”,与李白的“黄河之水天上来”,视角上刚好倒了个方向,诗意上也多了几分苍凉。

李白的“黄河之水天上来”,似乎是人类站在壶口瀑布边,对着黄河伟大气势的感受——那种自天上而来的生命,力量,在大地的肆意的倾泻,奔腾;而王之涣的“远上白云间”的“黄河”,则似乎是站在孤城城楼的远视呈现,“黄河”成了一条寂寞的河,它漠不关心地流经塞外的这片地域,径自回到天上,回到那漠然的烟云之间——或许,它是为了更好地回视这大地上的另一个孤独的存在:“一片孤城万仞山”。

在表现人类的大孤独上,或许没有比王之涣的这句诗更好的了:一座似乎失去了生命之声的孤城,立于群山的包围之中,隔绝于广阔的荒凉,荒芜,其隐喻或象征,显然具有着无限的散发性,置移性。

在著名的“旗亭画壁”故事中,与王昌龄的表示高洁情怀的“寒雨连江夜入吴”,抒写宫怨的“奉帚平明金殿开”,以及高适的怀念亡友的“开箧泪沾臆”的相竞赛中,王之涣的“黄河远上白云间”受到了更高的推崇,为最美的歌妓的心声唱出,可见王之涣的这首杰作当时就已越出了狭义的“出塞诗”的理解。

我们如果再发挥一下自己的想象,运用今天的科学视野,将王之涣的“白云间”的俯视继续拔高,像他的《登鹳雀楼》中的“更上一层楼”般升到一个宇宙的高度,则无论是万仞山中的一片“孤城”,还是远上白云间的“黄河”,最后都隐缩到一圆蓝色的光影中去了。

尽管生存于这圆蓝色光影中的孤独的人类,一直不断地向着无限的宇宙发出求索同伴的信息,但始终是无数冷漠的星辰与它们背后的虚无,包围着这圆蓝色光影,人类的生存依然是“一片孤城万仞山”的孤独寓意。

《凉州词》的下半片中,孤城似乎终于有了生命的声音,然而,却是羌笛的无限孤独的幽怨:“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如果世界原本就是无边的荒凉,荒芜,或许还有某种程度的安慰,偏偏在“关”的那一边的“渭城”,有着记忆中的宜人的春色,柳色相映的房舍,以及友谊与酒。

而现在,这一切只能存在于羌笛的幽怨声中,使“孤城”的“生活在别处”的孤独,显得更为不堪承受。

寂灭意识与孤独感一般,缠萦着现代人类,自“上帝死了”之后,失去了信仰与来世归宿的现代人类,对之尤为敏感,往往一个轻轻的文字按钮,便能触动其心扉。

虽然寂灭与死亡,不是王维的《渭城曲》的主题,然而,却是其获得深刻而持久的感染力的不可忽视的一个背景。

唐王朝的辉煌,是与它在西域一百多年的开拓分不开的,自然也因此付出了代价,“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年年战骨埋荒外,空见蒲桃入汉家”“虏塞兵气连云屯,战场白骨缠草根”等边塞诗句,都展示了西域开拓的残酷的另一面。

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渭城曲》中的出关者,我们可以不必囿于是出使安西的王维的友人元二,也可以是向着西天茫茫一线行进的探险家,可以是出塞迎向战争死亡的将士等等,无论他们将如何地穿越死亡,或最终抵达了死亡。

就《渭城曲》文字的表层布列而言,似乎主要是春色、酒、友谊等组成的明丽场景,寂灭的阴影仅在诗的最后一句“西出阳关无故人”中隐隐呈现,然而,吟完了全诗的读者却往往不能释怀,且继续在这阴影里沉溺下去。

为了解释这一现象,我想引入日常生活中人们都能体会到的“惯性”原理。

卡尔维诺在他的《未来千年文学备忘录》中,探讨了文字的重量、速度等,这里,我想继续延伸指出,有着重量、速度的文字在它的运行中,还会形成一种“惯性”,乃至于文字止步后,这种“惯性”仍会引领着文字的诗意前行。

《渭城曲》开篇时所展示的景色显然是“轻”的:轻尘属于着飞扬,润湿万物的细雨也不是滂沱大雨的“重”,春天,及舞动的柳色,都是勃发向上的,甚至使其中散落的客舍亦染了一层青色,似乎浮动起来。

然而,诗句运行到下半片“劝君更尽一杯酒”的时候,离情的沉重,使“轻”发生了变化,而向下坠去。

待运行至最后一句“西出阳关无故人”,诗情诗境的“重”更是陡然增加,直有一种不可承受之感。

《渭城曲》由“轻”而趋“重”运行,诗篇的文字虽止步,其诗情诗境却并未止步,仍在一种惯性中,继续向着“重”的极限处运行。

显然,人的情感最“重”时,
是面临着生死之关处,结句的“阳关”“无故人”等词性,也在有力地推动着这个向度的惯性:“阳关”,似乎在暗示着“关”的这一边的渭城,是一个春意盎然,有着友谊与酒相伴的明亮的世界,而西去的“关”的那一边,则是属于“阴”的,是一个与死亡相伴的幽晦不明的荒凉世界;深情的“无故人”的挽留,不仅是再没有友人相伴的喟叹,还令人联想着有可能是永久地失去了友人,孤魂寂寞地游荡于关外荒凉的群山之间。

为这种由“轻”趋“重”的“惯性”所推动,我们复又从青色的“渭城”,出关来到灰色的“孤城”。

《凉州词》首句的“黄河远上白云间”这一看似壮丽的诗句下面的河床,实是一种亘古的苍凉感,寂灭感。

古老的黄河,永恒的流动,随着沉思者远上的视线,最终都化为了空中变幻不定的白云及虚幻。

第二句的“一片孤城万仞山”,随即将这种苍凉感,寂灭感,置于当下的生存。

人类曾经向往的像黄河之水一般倾泻、奔腾的生命,现在被宿命地压缩成于一个静止的圆点,一个被隔绝的孤城。

四面围困的,是荒凉荒芜的群山,大漠,及其间隐约闪烁着的无数人类之间相搏杀后留下的白骨,青冢——总之,是无法突围的死亡,寂灭。

被困于“孤城”的人,无疑总在祈求能得到某种拯救,然而,《凉州词》下半片的“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却立即否决了这种可能。

明明曾经经历过“渭城”这样的世界,有着勃发生命的春风,怡人的柳色,然而,就是无法与眼下的“孤城”沟通,似乎被一道魔咒似的“关”隔离了——这道“关”,显然应是与死亡有关的“关”。

向着王维的“渭城”与王之涣的“孤城”的跋涉,令人困惑而着迷,我不知道是距它们近了还是更远了。

这两个在远方的“关”的两侧奇妙地对称着的诗之城,一个呈明丽的青色,一个呈厚重的灰色,没有一座实体的城能遮蔽它们的光芒,或与它们叠印。

我们只能在它们诱引的光晕里穿越,却无法抵达。

它们一如西班牙伟大诗人洛尔迦的《骑士之歌》中的科尔多瓦城,每一位读者,也一如那漫漫路途的孤独骑手,他认得属于自己的那条路,也隐隐能望见远方的城的轮廓,但就是永远只能在途中,同样地为一种时间中的“关”所阻隔。

在某种意义上,王维的“渭城”,王之涣的“孤城”,与洛尔迦的“科尔多瓦城”一般,都宿命而神奇地“孤悬在天涯”!
骑士之歌
[西班牙]洛尔迦
科尔多瓦
孤悬在天涯。

漆黑的小马,圆大的月亮,
橄榄满袋在鞍边悬挂。

这条路我虽然早认识,
今生已到不了科尔多瓦。

穿过原野,穿过烈风,
赤红的月亮,漆黑的马。

死亡正在俯视着我,
在戍楼上,在科尔多瓦。

唉,何其漫长的路途!
唉,何其英勇的小马!
唉,死亡已经在等待我,
等我赶路去科尔多瓦!
科尔多瓦
孤悬在天涯。

(余光中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