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花儿流行区域的民俗看花儿的民族属性

合集下载

花卉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

花卉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

花卉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同世界上所有的人一样,中国人民也天性爱美,爱花,视花为美,与花媲美。

因此视花为美的化身,美好幸福的象征,已成为世界共同的语言。

中国不仅是世界上拥有花卉种类最为丰富的国度之一,亦为世界花卉栽培的发源地。

中国人驯化、培育、利用花卉的历史极其悠久。

而且,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中国人对花的认识和情感并不仅限于此,而是有更为深刻的认识和浓厚的情感。

中国人对花的看法和情感是观花之后由悟性而得来的一种艺术境界。

对花产生了更深一层的情感和精神上的寄托。

因此,中国人世世代代爱花赏花就是认为花能使人赏心悦目.花能畅神达意,花能陶冶情操。

花中蕴含看文化,花中凝聚看中华民族的品德和节气。

花文化无疑是一个国家和民族文化的组成部分,困此花文化的形成与发展也必然随看国家和民族文化的兴衰而起落。

中国花文化从一出现起,就深受中国绘画,书法,文学,艺术,造园工艺等传统文化艺术的影响并随之而发展,所以中国花文化是在浓厚的传统文化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当然也是与古代的神话传说有看密切的关系,与历史上儒、道、佛、诸家思想密不可分。

5000年的中华民族历史,创造了丰富灿烂的中国花文化,中国花文化成为东方古文化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

它根植于中华沃土里,生长于大众生活之中,并深得其他姐妹文化艺术的素陶和影响而茁壮成长起来。

中国花文化具有浓厚的传统文化基础,富有民族风味的特色,内容广泛丰富,表现形式多姿多彩。

中国花文化的形态主要有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两种,我主要论述花卉的精神文化。

中国人视花有灵有情,重花的兴谢枯荣的内在之美,喜追求由观花而得的心灵感受的韵味之趣,从中得到启示,激励以及情操的陶冶,所以无论以何种形式表现花的美,特别是花卉造形艺术方面,人们极其注重形式与内涵的统一和谐之美,与许多传统文化艺术一样,要求以形传神,形神兼备。

中国人既喜欢有直接客观的描,诉,咏,唱、观等方式表现或欣赏花卉自然之美与装饰效果,但更喜欢借花明志,以花传情的表现主观的感受之情,故而常将花寓以多种吉祥美好的象征意义,使花人格化甚至神化,然后采用比兴寄托的手法,以此通过联想而意会其深远的意义。

浅议岷县花儿的特征与特性

浅议岷县花儿的特征与特性

浅议岷县花儿的特征与特性内容摘要:花儿是流传在西北地区的一种民间口头传唱的诗歌,它朗朗上口,带有独特的地域特色,本文探讨了花儿的特征和特性,让人们更好的了解花儿。

关键词:花儿,特征,特性优美的诗歌给人以美的享受,尤其是那些朗朗上口的诗歌,带着口语、带着情绪,总是能抵达灵魂的深处,激起心灵的浪花。

有人说,民歌是是诗的故乡。

那些顺口、贴近生活的诗歌,在我们生命的长河中,泛起绚丽的波浪。

在岷县,也有泛起绚丽波浪的溪流,那就是花儿,岷县人的花儿,它也以诗歌的形式,把生活广为传唱。

花儿是岷县独特的、没有记载的口头诗歌,也是一种独特的民歌。

因为它是独特的,所以它有它的特征和特性。

一、 花儿的特征(一)、花儿是一种山歌,是在山沟野洼里唱的歌。

在花儿的原产地洮岷地区,花儿指所有的民歌。

(二)、花儿是流行于大西北部分地区的一种原生态民歌,它是特定区域,特定人群的产物。

(三)、花儿是以歌唱爱情为主的山歌。

(四)、花儿的文学形态篇幅短小,在其曲调的制约下有独特的格调。

(五)、花儿的演唱方式,除了采用独唱这一形式外,还利用各种各样的民间活动如庙会举行花儿会,开展对唱合唱等。

(六)、花儿的不同的曲调用不同的“令“来表示。

这个”令“就是调名,每个令都有独特的音乐风格。

(七)、花儿的种类可以根据表现手段和内容分为抒情和叙事两种。

二、花儿的特性花儿是民间文化,并且是一种特殊的民间文化。

因此它有自身特殊的构造元素,它也有许多特有的特征。

(一)、文学性花儿的独特处,一个是特有的曲调,一个是特有的构词造句方式,让人一看、一听就是花儿,而不是其他。

花儿器具的构成和载具方式的文学性极高。

例如: 二郎山的盘盘路,到前走时云遮雾,往后走时难换步。

这首花儿全用比兴体。

“二郎山的盘盘路”既是兴,又是比,一个“路”字引出后面的雾和步。

用攀登二郎山的盘盘路来比喻自己人生道路的曲折艰难。

第一句就引向了主题。

“到前走时云遮雾”前行的路上是云遮雾掩,极言前景渺茫。

青海“花儿”的演唱风格及文化传承研究

青海“花儿”的演唱风格及文化传承研究

青海“花儿”的演唱风格及文化传承研究作者:王金平来源:《戏剧之家》2018年第03期【摘要】在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文化,打造“花儿”品牌逐渐成为青海省的共识之时,如何处理好它的传承和创新,成为人们关注的一个热门话题。

“花儿”是青海汉族、回族、土族、撒拉族和部分藏族、蒙古族等6个世居民族和其他民族共用青海汉语方言演唱的民歌。

“花儿”在明代生成后,就是以这样的文化形态不断传承,因此青海“花儿”历史悠久,对中国民族文化有举足轻重的影响。

“花儿”作为一种地域文化,有其独特的地理生态、民族历史和民族文化等,很值得我们进行文化传承和保护。

“花儿”是我国西北地区的一种民歌形式,融汇了中原文化、草原文化、阿拉伯文化的精髓,其演唱风格、民族的特点,值得深究。

青海“花儿”是青海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价值调动市场价值,青海“花儿”的文化传承不但有利于“花儿”的传承和发展,同时也有利于拉动经济的发展。

以青海为例,西北地区经济相对发展缓慢,结合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相关理论,进行旅游开发从而调动经济发展,以搭建舞台剧、开发“花儿”艺术博物馆吸引大量外来游客,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有着重要意义。

【关键词】青海“花儿”;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发展中图分类号:J642.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8)03-0053-02一、西北传统音乐——“花儿”(一)“花儿”名称的由来及演唱风格。

“花儿”属于西北地区民族音乐的主导,是流行于青海、甘肃、宁夏、新疆等地的民歌,在青海,“花儿”被称之为“少年”“花儿”,深受众多民族的喜爱,如汉、藏、回、撒拉、保安、土、东乡、蒙古等民族,大多都以口口相传的形式传唱。

“花儿”名称的由来,有多种说法,它的形成与地理环境、人文环境等息息相关。

有一位名叫张亚雄的先生曾说,“花儿”是指所钟爱的女人,是一种“野曲”,可表达自己心中的真情实意,“少年”则是指男人,曾有一首《花儿与少年》就表达男女之间爱慕的情谊。

“花儿”之辨析与梳理

“花儿”之辨析与梳理

纪念首届全国“民族音乐学学术讨论会”召开四十周年专栏029音乐与表演 | MUSIC &PERFORMANCE 2021_01最近读到项阳先生在2015年《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与表演版)》第三期上发表的《民歌认知续论——对花儿等歌种创承机制的相关思考》一文,项先生从“花儿”入手谈了对民歌认知的一些问题。

他说:“学界认定花儿是为民歌类下山歌的一种,但深入辨析之时我们发现,既有民歌分类难以相对准确把握这其中的内涵”由此引发了他对民歌分类的再思考。

同时他还指出:“花儿这个歌种真是有着非常丰富的区域音调内涵,值得深层辨析与梳理”。

[1]我是在甘肃长大的,对那里流行的“少年”“花儿”以及陇中地区的“山歌”略知一二,项先生的文章给我不少启发,也引发了我的思考,不揣冒昧,草成此文,对“花儿”进行一些辨析和梳理,希望得到大家的批评和指正。

《中国音乐辞典》中对“花儿”一词的解释是:“山歌的一种。

流行于甘肃、青海、宁夏相比邻的广大地区,一般分为三类:(1)河湟花儿……(2)洮珉花儿……(3)陇中花儿……”[2]。

将“花儿”分为上述“三类”a是音乐学界、民俗学界普遍的认知,目前也有不少民间歌手接受了这样的认知。

但在民间,“河湟花儿”原来称为“少年”,“洮岷花儿”称为“花儿”,而“陇中花儿”则称为“山歌”。

在我看来,构成一个山歌的歌种,应当在歌词、曲调和表演方式三方面都有其共同特征。

首先歌词要用独特的方言,具有一定的格律;其次曲调要有与歌词相适应的结构形式和独特的风格;最后要有独特的表演形式。

“少年”“花儿”和陇中的“山歌”,民间各有不同称呼,歌词用不同方言和不同句式;曲调有不同风格,不同结构;同时有不同的来源,表演形式和场合也不同。

它们之所以被看成是一个统一歌种中的三个“类别”或者“流派”“体系”,不是民间“原生态”的认识,而是在文人和专业艺人推动下形成的改变。

最后,也由于文人和知识分子的努力,才出现了项先生在文章中指出的,把这三个“类别”和一些小调混为一谈的现象。

论“花儿”的民俗文化特点

论“花儿”的民俗文化特点

为同一社会的民众所享用和传播 , 因此表现 为一种 类型 、 模式 , 们也 可 以从类 型 和模 式 当 中去 发 现 隐 我 藏着 的文 化 心 理 。 “ 儿 ” 时 间 传 衍 上 的 连 续 性 花 在
和空 间伸展 上 的蔓 延性 也是 既成 事 实 。钟敬 文先 生 特别 强 调 了 空 间 蔓 延 性 特 点 。他 说 : 过 去 有 许 多 “ 学者 , 只把 传 承性看 成 民俗 的 主要特 征 , 而忽 略 了它
国 际上 真 正 能 立 得 住 脚 的 也 就 是 中 国 民歌 了 , 像
乔 占 哲 由 果 格 ( 语 )( 儿 里 问 候 个 你 来 , 藏 花 汉
译 ) 。 用 两 种 语 言进 行 演 唱 , 种 形 式 很 有 特 ” 使 这 点, 这种 形式 也只 有在 多 民 族文 化 交 融 的前提 下 才 会产生 。正是 这 种 民族 特性 影 响 到 了 “ 花儿 ” 曲 的 令 。“ 花儿” 的曲令据称有百余种 , 比较能体现各 民 族 特 色 的 有 “白牡 丹 令 ” “ 红 花 令 ” “ 眼 睛 、水 、大 令 ”、撒 拉 令 ”、 河 州 令 ”、 好 花 儿 令 ” “ 柳 姐 “ “ “ 、杨 令 ” “ 阿姐令 ” , 些不 同 的 曲令 有不 同的唱 法 、尕 等 这 和不 同 的衬 字 、 词 、 句 , 成 了不 同的 风格 , 衬 衬 形 如 “ 回族花 J N健 有 力 的性 格 、 L 土族 花儿 跌 宕 起 伏 的
青海 师 专学 报 ( 教育 科学 l
J R OU NAL OF Q N I GHA UN OR E HE S’ OL E IJ I T AC R C L GE
(dctn c n E uao i cj i Se e

最新 西北民歌“花儿”的演唱特点分析-精品

最新 西北民歌“花儿”的演唱特点分析-精品

西北民歌“花儿”的演唱特点分析摘要:“花儿”是在中国西北地区非常流传的一种民歌。

因为流行地区不同, 同时, 发展历程中受到不同民族的影响, 所以, “花儿”的流派和风格是不同的。

本文主要对“花儿”的形式和演唱特征进行分析。

关键词:花儿; 艺术形态; 演唱特征;“花儿”的保护与传承价值至关重要。

这不只具有丰富的音乐形象, 同时, 还浓缩了劳动人民的智慧, 随着当今社会的进一步发展, 以及和之间的结合, 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花儿”的艺术形式, 因此非常有必要进行研究。

一、“花儿”艺术形态的分析(一) 内容主要分为三个方面。

一是, 生活歌。

“花儿”的核心内容是爱情的歌唱, 然而一般大众也是将日常生活和劳动的场景融入歌中, 因此就形成了反映农耕生活的花儿;二是, 本子歌, 分为“散花”和“本子花”, “本子花”值得是成套的“花儿”, 具有比较多的种类, 当中的素材是从古典的着作和通俗小说中得来的。

三是, 情歌。

这是花儿的主体, 出现得最早, 流传的时间也比较长, 所以, 关于这方面的作品数量也比较多, 质量也非常好。

(二) “花儿”的曲式结构一是, 起音。

这是歌唱呼唤性的衬词, 主要是由语气词所构成的, 比如“哎”、“哎呦”等。

“花儿”属于西北地区的高原民歌, 主要歌唱于高山与空旷的田野中, 会让声音传的更加地远;二是, 乐段, 划分成上句与下句。

是骨干部分。

曲调是乐段, 也是“花儿”当中具有变化性的一个部分;三是, 连接衬句。

这是乐段扩展的一些配唱衬词和上乐句配词, 发挥着上下乐句联合的作用。

二、“花儿”的演唱特征分析(一) 润腔特点唱法润腔是比较丰富的, 具备有艺术表现力以及感染力, 这是“花儿”演唱过程中非常特殊的一种技巧。

总的来说, 润腔手法主要包括倚音和滑音与颤音以及抖音等。

运用倚音可以让语气更加地委婉, 强调语调;滑音在“花儿”当中运用的也比较多, 主要包括上滑音和下滑音与大滑音以及小滑音等。

花儿是什么意思

花儿是什么意思

花儿是什么意思
"花儿"是流传在中国西北部甘、青、宁三省(区)的汉、回、藏、东乡、保安、撒拉、土、裕固、蒙古等民族中共创共享的民歌。

因歌词中把女性比喻为花朵而得名。

它用汉语演唱,在音乐上受羌、藏、汉、土以及穆斯林各民族传统音乐的影响。

"花儿"产生于明代初年(公元1368年前后)。

2006年5月20日,花儿经中国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中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1、花儿其实是学术界的一种叫法,我们当地人叫做漫花儿,更准确地说叫漫花,由于当地发音多带儿音,所以漫花外人听起来就是漫花儿了。

从叫法上就道出了花儿的关键在于漫,与我们常说的漫谈有异曲同工之妙。

2、到了花儿会这天,青年男女就会背上干粮,到附近的山中去漫花儿,类似其他地方的赶庙会或踏青。

他们以歌会友,或单打独唱,或一问一答,互相对唱,总之不拘泥于任何形式,非常自由而散漫,所以叫做漫花儿。

3、花儿又名少年,是流传于西北地区的多民族民歌,因歌词中将青年女子比喻为花儿而得名。

花儿产于甘肃临夏,并流行于甘、青、宁、新等地区,唱词浩繁,文学艺术价值很高,被人们称为西北之魂。

花││每个民族每个国家对花都有不同的习俗,让我们一起看看这些习俗是什么吧!

花││每个民族每个国家对花都有不同的习俗,让我们一起看看这些习俗是什么吧!

花││每个民族每个国家对花都有不同的习俗,让我们⼀起看看这些习俗是什么吧!送花习俗中国少数民族送花习俗我国西双版纳的哈尼族是个爱花民族,年青⼈在谈情说爱时,把象征幸福的鲜花当作情书⼀样来传递。

男孩⼦送⼀束鲜花给⼥孩⼦,⼥孩⼦如回赠他⼀束双数花朵的花,就表明⼥孩⼦已有男朋友,或是不喜欢这个男孩⼦的暗⽰;如果回赠的是单数花,即表⽰她还没有恋爱,愿意同这位男孩⼦发展朋友关系,鲜花成了表露⼼意的最好传情⽅式。

云南的崩龙族和傣族有“采花节”的传统,年青⼈求爱时上⼭采摘丁⾹花赠给恋⼈,以表⽰对爱情的坚贞不渝。

布朗族青年中有⽤花作媒挑选新娘的习俗。

少⼥们到了婚嫁年龄常把鲜花插在⾃⼰的包头⼱上,让求爱的⼩伙⼦挑选。

如果⼩伙⼦看中了某个姑娘,便采来野花相送,姑娘若相中了这青年,便把收到的情花插在包头⼱上,若相不中便把花丢弃,表⽰回拒。

我国彝族⼈民有个插花节的习俗,这是为了纪念该族古代有位咪依鲁的美丽姑娘与青年猎⼈相若列相爱的传说⽽遗留下的风俗。

每年到了2⽉初⼋这⼀天,⼈民纷纷采集⾎红的马樱草花插在门上,以表⽰吉祥如意。

插在⽼⼈头上祝福⽼⼈长寿。

插在情侣发鬃上,愿⼼连终⽣。

青年⼩伙⼦平时也喜欢⽤马樱花探试姑娘的⼼意,如姑娘对⼩伙⼦有意就会⽤马樱花来回报,男⼥青年便在鲜花传递中热恋起来。

在蒙古黄花象征⾼贵的黄⾦;红花象征欢乐;⽩花代表纯洁;蓝花表⽰永恒;绿化象征繁荣。

意⼤利⼈的送花风俗意⼤利⼈除了对玫瑰、百合、⽉季、紫罗兰、唐菖蒲、郁⾦⾹、⾮洲菊、维菊、马蹄莲、鹤望兰、⼩苍兰等花喜爱之外,尤其偏爱⾹⽯⽵。

菊花在意⼤利与法国⼀样认为菊花是⼀种不吉祥的花,只有在葬礼、扫墓时才会⽤到。

在意⼤利到朋友家做客或看病⼈时都可以带上⼀束有玫瑰花花束,但是红玫瑰不能随便送,只能在情侣或夫妻之间才能⽤。

但也有⼈不喜欢黄玫瑰,认为黄玫瑰代表的是⼈与⼈之间的妒嫉。

⼀般是男⼈送给⼥⼈鲜花。

在祝贺⼩孩⼦出⽣时送花也是有讲究的,⽣男孩⼦送蓝⾊的花,⽣⼥孩⼦则送粉红⾊的花。

浅析西北民间音乐之“花儿”

浅析西北民间音乐之“花儿”

浅析西北民间音乐之“花儿”作者:项丹雅来源:《美与时代·下》2019年第07期摘; 要:民间谚语中有“陕西的乱弹,河州的少年”一说(这里的“少年”即是“花儿”)。

花儿是产生和流传在甘、青、宁三省交界地带的一种民歌。

花儿以及其相关的习俗、生活环境构成了民间歌唱的文化空间。

花儿于2009年作为中国申报的22个项目之一,成功当选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这张世界级文化名片的得来需要我们向成千上万的花儿创作者以及传承者致以深深的敬意。

是他们,同时也是这片广袤神奇的大地孕育出了花儿这朵光彩照人的艺术。

结合课程内容并通过文献综述选读,对各个地区的花儿、不同类型的花儿、不同民族的花儿、花儿会以及花儿的传承做一个系统的梳理。

关键词:西北民间;音乐;花儿;河湟花儿;传承花儿歌手中流传着这样一句话,“花儿本是心上的话,不唱是由不得自家;刀刀拿来头割下,不死了还是这个唱法。

[1]40”从这句话中,我们能看出花儿的演唱已经成为人们精神生活的一部分,它深深扎根于当地人的心中。

花儿作为一种口头传承的文化符号,流传于民间的歌唱习俗中,以一种强大的生命力存留着。

一、综述各地区的花儿花儿的发源地是河湟地区,河湟花儿是在湟水与黄河一带交汇处所盛行的花儿。

因其地理位置和所辖范围与明代的河洲郡基本一致,故河湟花儿也被称作“河洲花儿”。

河湟花儿在漫长的流变过程中扩大了自身的生存空间,它还与其他地区的文化习俗相融合,形成了新兴的“地方花儿”。

花儿按照地域进行划分,主要有“甘青花儿、宁夏花儿、新疆花儿以及中亚花儿”[1]4。

(一)甘青花儿我们今天所说的河洲特指甘肃临夏回族自治州,甘青花儿这一区域与河湟地区的自然地理环境以及人文环境十分接近,它是花儿发源地的自然扩展并顺势流传到青海的海西地区。

可以说,甘青花儿是河湟花儿的延伸,两者相似的环境以及风土人情使甘青花儿很容易被当地各民族的人民所接受。

(二)宁夏花儿从发展的源流上来看,宁夏花儿是甘青花儿的一个分支,这可以从宁夏花儿的基本调式上看出。

青海花儿及其艺术特色

青海花儿及其艺术特色

2、称谓
这种民歌种类常被称为“花儿”或“少年”。 狭义的称谓, “ 花儿”指少女或女性,“少年” 指小伙子或男性。 (花儿的演唱不仅仅限于未婚男女。) 广义的称谓, “花儿”或“少年”则是指同一歌种。 最初,青海地区将这个歌种叫“少年”,唱这种歌 叫“漫少年”、“唱少年”。 现在,一般均称之外“花儿”。
按流行地区分为“河州令”、“湟源令”、“川口令”、
“循化令”、“互助令”、“西宁令”等;
按照演唱民族划分为“土族令”、“撒拉令”、“保安 令”、“东乡令”等;
按照花儿的衬词又分为“白牡丹令”、“尕马尔令”、 “花花尕妹令”、“好花儿令”、“溜溜儿山令”、“杨柳 儿姐令”“水红花令”、“咿呀咿令”等
赵宗福在《花儿通论》(青海人民出版社1989年出 版)中引述了明代万历年间诗人高洪的《古鄯行吟》 之二:“青柳垂丝夹野塘,农夫村女锄田忙。轻鞭一 挥芳径去,漫闻花儿断续长。”这是是目前最早的有 关花儿的确切记载,也是最早忠实记载西北民歌“花 儿”称谓和漫花儿盛况的人。高洪,又作高弘,山西 人,明代万历年间在河州任职主管教育。
根据地理分布、传唱方式及文学音乐特征等区分可 分两大流派。
a、洮岷花儿 流行于甘肃临潭、卓尼、康乐、和政、广河、临洮、
渭沅等地,这个区域均称此歌种为“花儿”,而不叫 “少年”,曲令也稍显单一 。
b、河湟花儿 泛指流行于青海、甘肃、宁夏即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河湟水流域的花
儿,其流传范围最广,演唱的不同民族最多,有四个分 支:青海互助土族花儿;循化撒拉族花儿;宁夏回族花 儿及甘肃临夏花儿。这一系统的的曲令丰富,多达近百 种。唱法上有“尖音”(假声)和“苍音”(真声)的 唱法,也有真假声并用的唱法。
你心上来哩吗不来。 小调:规范、方正,曲调细腻婉转,旋律性强,流行于乡镇集市,以市井生活为主要表现内容。

“花儿”的分类、现状和传承——以临夏花儿为例

“花儿”的分类、现状和传承——以临夏花儿为例
基金项目: 本文系 2 0 1 2年宁夏大学科学研究基金项 目: S歌 的滥觞 , 河州花儿 的押韵手法 中还 有《 诗 经》 的余响 , 如实虚字押韵花儿 : “ 青石头尕磨们左转呀哩 , / 要磨个雪白的面 哩; / 心肺 ( 嘛) 肝 花 的想烂 呀哩 , / 阿一 个 日子上 见 哩。 ” 与《 诗 经》 中的《 陈风 ・ 月 出》 韵律一 致。像交叉用韵 的“ 铁 匠们打下 的鹦哥( 呀) 架, / 架上 ( 嘛) 鹰蹲 ( 呀) 者哩 ; / 多人 的伙 子里难搭 个话 , / 我俩的心道 ( 呀) 者哩” 的唱词 , 与《 诗经》 中的《 王风 ・ 黍 离》 是一脉相 承的。还有 问韵 和随韵 等形式 , 也和《 诗经》 多有 相同之处 。河州花儿 的 曲调 约有一百 多种 , 人们用 “ 令” 称呼 。 汉族的令有《 河州二令》 《 尕马儿令》 《 河州三今》 等, 曲调 中保 留 着古羌族 民族 的高亢 、 辽 阔, 也表现着汉族人 民哀怨 、 悲壮 的情 绪。回族 曲调 以《 河州大令》 为代表 曲今 , 还有《 马营令》 《 衣 呀 衣呀》 等, 大跳音多 , 音域宽广 , 具 有激越 、 豪放 的特点 。东 乡族 花儿有《 东 乡令》 《 开心人令》 《 花儿红令》 等, 音调突兀 、 刚直 , 富 有朝气 。撒拉族 曲调流 畅 、 缠绵、 轻巧、 跳荡 , 藏族 民歌 中 的波 音、 颤音和华 彩性 的装饰音 , 常被 吸收 到歌声 中。主要 曲令有 《 撒拉令》 《 哎唏干散会》 《 孟 达令》 等。保安族 花儿 明亮 、 悠长 、 柔美 、 抒情 , 以《 保安令 》 为人们 喜爱 , 还有 《 吾 阿拉 的 肉令》 《 三 起三落令 》 等 。土族 群众爱 唱《 尕联手令》 《 梁梁上 浪来令 》 和 《 土族令》, 旋律起伏跌宕 , 以强调 宫音的长音下 滑而别具一格 。 各民族花儿 中五声微调 式较多见 , 还 有五声高调 式 、 羽调 式等 , 唱词的汉语结构 , 曲调和衬词 的多民族性是河州花儿 最显著 的

走马观“花儿”看非遗

走马观“花儿”看非遗

走马观“花儿”看非遗目录一、内容描述 (2)二、“花儿”的地理与民族渊源 (3)2.1 “花儿”的分布范围 (4)2.2 其主要民族与文化背景 (5)2.3 地理环境对“花儿”的影响 (5)三、“花儿”的音乐风格与特点 (6)3.1 传统和现代“花儿”的艺术形式 (7)3.2 音乐结构与旋律特性 (9)3.3 歌词的艺术美 (9)四、“花儿”的非遗保护与传承现状 (11)4.1 “花儿”的非遗地位 (12)4.2 保护策略与法律规定 (13)4.3 民间传承与现代媒体的推动 (14)五、“花儿”与旅游业的发展 (16)5.1 “花儿”文化旅游的兴起 (16)5.2 文化旅游对地方传统文化的促进作用 (18)5.3 “花儿”文化传播中的挑战与机遇 (19)六、“花儿”的现代创新与发展趋势 (20)6.1 传统与现代的交融 (21)6.2 跨界合作的创新实例 (22)6.3 年轻一代对“花儿”艺术的贡献 (23)七、实践中的“花儿”体验活动 (24)7.1 文化活动与艺术节 (26)7.2 国际“花儿”节的组织与推广 (27)7.3 社区与学校中的“花儿”教育 (28)八、结语 (29)8.1 “花儿”文化的活力与影响力 (30)8.2 对未来“花儿”发展与保护的展望 (31)一、内容描述本文档旨在深入介绍一种独特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花儿”以及相关的文化活动。

“花儿”是中国西北地区的民间音乐形式,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和广泛的社会影响,尤其在青海、甘肃、宁夏和青海等地的少数民族中广受欢迎。

本次文档的目的是通过“走马观花儿看非遗”展示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魅力和价值,同时也探讨其在现代社会中的传承与发展。

引言:简要介绍“花儿”的起源、特点和发展历程,为读者提供一个宏观的背景知识。

“花儿”的艺术特征:分析“花儿”的演唱形式、歌词特点、曲调风格以及其在民间文化中的地位和作用。

传统活动与现代实践:探讨“花儿”的传承方式,包括民间的演唱活动、文化节庆、教育及培训项目等,以及现代社会中如何通过媒体、网络等手段更好地推广“花儿”。

花儿的现代传承意义 -回复

花儿的现代传承意义 -回复

花儿的现代传承意义-回复标题:花儿的现代传承意义“花儿”作为中国民间音乐的一种,其独特的地方特色和丰富的人文内涵使其在中华文化的长河中熠熠生辉。

然而,在现代化进程日益加速的今天,“花儿”的传承面临着诸多挑战。

那么,我们该如何理解并赋予“花儿”新的时代意义呢?首先,我们要明确什么是“花儿”。

它是中国西北地区的一种民歌形式,主要流行于甘肃、青海、宁夏等地。

以其独特的曲调、歌词和演唱方式,展现了当地人民的生活风貌和精神世界。

“花儿”不仅是当地人情感表达的重要途径,也是他们生活娱乐的重要组成部分。

然后,我们需要理解“花儿”的历史价值。

作为一种传统艺术形式,“花儿”承载了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是研究当地社会历史变迁的重要资料。

同时,“花儿”也反映了人民群众的生活状态和思想感情,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人文价值。

接下来,我们需要思考“花儿”的现代传承问题。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人们的审美观念和娱乐方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花儿”这种传统的艺术形式面临着被边缘化的危险。

如何在现代社会中传承和发展“花儿”,是我们需要深思的问题。

面对这个问题,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索:一是加强对“花儿”的学术研究。

通过对“花儿”的深入研究,可以揭示其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提高其在社会公众中的认知度和影响力。

二是创新“花儿”的表演形式。

通过将“花儿”与现代音乐、舞蹈、戏剧等艺术形式相结合,可以使“花儿”更加生动活泼,吸引更多人的关注和喜爱。

三是利用现代科技手段传播“花儿”。

如通过互联网、电视、广播等媒体,可以让更多的人了解和欣赏“花儿”。

四是加强“花儿”的教育推广。

通过在学校开设相关课程,让年轻一代了解和学习“花儿”,使“花儿”的传承有了接班人。

总的来说,“花儿”作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部分,其传承和发展具有重要的文化价值和社会价值。

我们应该珍视和保护这一宝贵的传统文化遗产,赋予其新的时代意义,使其在现代社会中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试论花儿的地域特征

试论花儿的地域特征

试论花儿的地域特征在约五百年的历史进程中,花儿作为口传心授的民歌,具有深厚的社会基础,其内容丰富,曲令特色各异,已深深根植于我国西北地区并已流淌在西北人民的心里。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花儿的表现形式也在一步步走向成熟,虽然花儿广泛流传于西北地区,但在西北地区呈现出不同的地域分布特征,这种地域分布特征也越来越明显,这些特色的形成与地域文化息息相关。

与此同时,这种独特的地域色彩也给花儿本身赋予了更多的精魂。

花儿的地域特征不仅仅是表面上的地域不同,更是所处地区文化的影响。

研究花儿地域特征是深入研究花儿的另一重要手段,从而进一步了解各区域花儿的共性和个性。

花儿的产生跟地域是有关的,之所以产生在西北地区,就是因为早期的农耕文明是在黄河流域中产生的,跟游牧和农业文化是息息相关的。

在花儿流行初期,商业不发达,近代工业没有产生,人们遵循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自然规律,在通信技术和交通不方便的情况下,成为了人们表达感情交流和信息沟通的一种独特的方式。

而在今天这个科技迅速发展的社会里,花儿仍然存在并广泛流传,说明花儿本身有着顽强的生命力和强大的魅力,它深深地扎根在老百姓的生活中,实际上也是生长在老百姓文化的血液里。

花儿区域分布特征的背后是它强大的文化背景,它的产生要追溯到花儿的源头与历史演变。

人们在遵从花儿原产的历史条件下,结合当地群众的生活,赋予了花儿浓郁的时代气息。

另外,研究花儿的历史演变,我们从中可以更加清晰地发现花儿的地域特征,古人云:“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

”正是说明研究历史的意义所在。

一、花兒地域特征(一)甘肃花儿甘肃花儿由于流传地区不同,可分为两大类:河州花儿和洮岷花儿。

此两种花儿主要流行于甘肃河州地区和洮岷地区,也就是今天所说的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辖域和临潭、岷县、卓尼一带。

虽说目前学术界对花儿的发源地存在一些争议,但较为普遍的观点还是认为花儿产生于甘肃临夏。

河州花儿曲调丰富,流传范围较广,影响较大,受到流传地区广大花儿群众的喜爱,它是河州地区人民在田间劳作时缓解疲劳的好方式。

从花儿流行区域的民俗看花儿的民族属性

从花儿流行区域的民俗看花儿的民族属性

从花儿流行区域的民俗看花儿的民族属性摘要:花儿是流行于中国西北陇中高原的山歌歌种,因其集传唱流域广、传唱范围跨省越区、传唱民族众多等特点于一身,所以,是山歌中极具特色的一个歌种,具有极高的研究价值。

以往由于人为的不科学的认识,混淆了花儿歌种“起源”和“嬗变”两个性质完全不同的概念,因此,要考证花儿的历史发展,首先要考证花儿产生于哪一个民族,才能进一步考证其形成时间和产生地域。

本文拟从民俗研究方面对花儿的族属进行考辨。

关键词:花儿;流行区域;民俗;民族属性民俗是一个民族在自己的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反复出现并世代相袭的生活文化现象,这种现象生动地体现着一个民族在生活习惯、行为方式、伦理观念、社会习俗以及心理结构等方面的传统特点。

其题材包括传说、故事、歌谣、风俗、信仰等。

花儿歌词中有很多描述民俗的内容,从一年四季的节令、婚丧嫁娶、祭礼到衣食住行等均有涉及。

例如:三十晚上贴钱麻,才知道过年的了;挣不了银钱回不了家,才知道作难的了。

“贴钱麻”是西北地区汉族的习俗,它是粗线条的木刻,上书吉祥言辞,每年除夕,贴于门框上沿,以求来年吉利太平。

此外,端阳节和雄黄酒、重阳节登高的习俗在花儿中也反映出来。

例如:五月里到了五端阳,要喝些雄黄酒哩;醉了睡在梦里哩,醒来时浑身儿抖哩。

九月九到了登高哩,手提个竹叶酒哩;那怕身子刀尖上穿,这条路还是走哩。

关于历代甘肃人民的服饰,在花儿歌词中也有记载。

例如:“大红洋缎的卧龙带,二龙戏珠的战带。

”“脚穿麻鞋(者)图轻巧,头戴上一顶草帽;”“大红袍儿九龙带,西凉府考(者)个举来;”“紫红兜肚沙绿的边,兜肚里装得是火链;”等都是西北汉族的装束。

民间有关花儿起源时间的传说大多带有浓厚的神话色彩,虽然不能以此为凭证,但在神话、传说中仍含有一部分反映古代人民现实生活和思想的因素,从中仍能找出一些对当地习俗和风土人情的写照,为花儿族属的考证提供一些旁证。

相传昆仑山金花娘娘赴王母娘娘蟠桃宴时路经冶木峡,见有条黑蟒残害生灵,即将莲花一抖,一座形似莲花的石山,将黑蟒压在山下,从此这莲花山下风调雨顺,六畜兴旺,凡民于是感恩戴德,为金花娘娘在莲花山修建庙宇。

试析河湟“花儿”语言中蕴涵的民俗文化现象

试析河湟“花儿”语言中蕴涵的民俗文化现象

试析河湟“花儿”语言中蕴涵的民俗文化现象孔祥馥【摘要】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文化是语言的内蕴,各民族文化的个性特征通过历史的积淀而储存在语言中.本文尝试结合“花儿”语言当中典型的民俗文化词汇,探讨了河湟“花儿”所蕴涵的民俗文化特征,从而说明语言与文化之间存在的必然联系.【期刊名称】《青海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12(038)003【总页数】3页(P145-147)【关键词】河湟“花儿”;语言;民俗文化【作者】孔祥馥【作者单位】青海民族大学,青海西宁810007【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I207.7“花儿”是一种风格质朴,节奏明快,曲调优美的山歌。

它表达感情强烈,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深受河湟各族人民的喜爱。

在青海地区,“花儿”主要分布于青海东部湟水流域的湟源、湟中、西宁、乐都、民和等市县,大通河流域的门源、大通、互助等县,以及黄河流域的循化、化隆、同仁、贵德、共和等县,这些地方所流行的“花儿”都属于河湟“花儿”。

[2]因此,河湟“花儿”是聚居在青海东部地区的汉、回、撒拉、土等民族共同创造的独具特色的民歌。

爱情是人类永恒的话题,是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内容,爱情也是河湟“花儿”永恒的主题,它从不同的角度反映青年男女相互认识、爱慕、追求、恋爱的甜蜜,从而体现了河湟地区人们的爱情观和价值观。

由于河湟“花儿”的爱情因素,因此,“花儿”一般只在山野歌唱,歌唱时必须回避长辈及家人,体现了河湟地区传统的民风民俗。

美国社会语言学家恩伯说:“一个社会的语言能反映与其相对应的文化,其方式之一则表现在词汇内容或者词汇上。

”[1]河湟“花儿”是青海东部地区独具特色的文学形式,它打破了地域界限和民族界限,折射出青海各民族所共同拥有的文化内涵和文化心理。

河湟地区独特的饮食及食俗是河湟“花儿”的主要内容之一,从中我们可以了解到当地独特的饮食文化,而且为我们认识河湟文化的地域性和民族性提供了素材。

如: “十样锦盘子里拾馍馍,菊花碗里的茶喝;馍馍不吃茶不喝,你把心里的话说。

浅谈甘肃乡土音乐--花儿

浅谈甘肃乡土音乐--花儿

浅谈⽢肃乡⼟⾳乐--花⼉1、红⾊为已修改的内容2、绿⾊为需删除的内容3、蓝⾊为需斟酌、重写的内容4、注意⽂中有?的地⽅,并加以修改5、重点修改“花⼉的发展现状”、“表演特点”两个部分!浅谈⽢肃乡⼟⾳乐--花⼉中⽂摘要(Chinese)“花⼉”是⼴泛流传于中国西北的⽢肃、青海、宁夏、新疆等地区的⼀种民歌,在其发展过程中,由于受到不同地域⽂化的影响,形成了不同的流派和艺术风格。

本⽂所研究的是“⽢肃花⼉”:⾸先,对⽢肃“花⼉”的起源、发展历程进⾏了总结,并详细论述了“花⼉”的类型及其特点;其次,从⽂学、艺术、⾳乐的⾓度分析了⽢肃“花⼉”的艺术特征;最后,对如何传承和保护“花⼉”进⾏了具体的分析与研究。

关键词:⽢肃“花⼉”;流派;艺术特点;保护与传承Abstract"Flowers"iswidelyspreadinthenorthwestofChina,Gansu,Qinghai,Ningxia,Xinjiangandotherareasofafolksong,inthecourseofitsdevelopment,duetotheinfluenceofdifferentregionalculture,formingadifferentschoolsofthoughtsandartisticstyle,thisis"Gansuflowers".First,originanddevelopmentofGansu"flowers",aresummarized,anddiscussedindetailthetypesand characteristicsofthe"flowers";secondly,theanalysisofthe artisticcharacteristicsofGansu"flowers"fromtheangleofliterature,art,andmusic.Finally,abouthowtoinheritandprotec tthe"flower"ofthespecificanalysisandresearch.keyword:Gansu"flowers";schools;artisticcharacteristics;protectionandinheritance引⾔随着改⾰开放基本国策的有效施⾏,我国社会经济⾯貌发⽣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尤其是改⾰开放前在国家政策的⼤⼒⽀持引导扶持下,曾经较为落后的西部地区,其经济、政治、⽂化、科技、体育等多个领域皆取得了较为丰硕的成果。

“花儿”的文化传承与保护5页

“花儿”的文化传承与保护5页

“花儿”的文化传承与保护“花儿”这种在西北民间流传非常广泛的艺术形式以其独特的民族性和艺术性成为民俗学、音乐学及人类学等学科的研究重点。

“花儿”属于弱势的文化形态,地域局限性强,大众接受度非常低。

但是,随着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推进,社会各界对民族艺术瑰宝逐渐重视,“花儿”日益成为颇具潜力的文化资源。

一、“花儿”的研究现状1.“花儿”的艺术特征。

“花儿”主要流传于甘肃、宁夏、新疆及青海西北四省,为多民族共享,是西部民歌中最具标志性的口承文艺,具有丰富的艺术欣赏价值和学术研究价值。

“花儿”艺术特征明显,以口口相传的方式传播,曲牌固定歌词即兴,内容多样,以情歌为主,兼有反映现实生活或具有讽刺性。

曲调高亢悠长,节奏较自由,对唱形式居多。

例如,著名作品《上去高山望平川》在自由的节奏中,用高亢悠长的曲调表达男女之间的爱慕之情。

2.“花儿”的理论研究现状。

郝苏民从人类学角度阐释“花儿”与文化植被的关系。

薛忠以“花儿会”为例分析了其流失原因,并呼吁对“花儿”的文化保护。

赵宗福基于学理层面要求学者深入“花儿”存活的文化传统实际,解密花儿的传播规律,挖掘不同民族、地区的“花儿”演唱风格。

多年的理论研究为“花儿”的保护与传承奠定了基础。

笔者统计了国内“花儿”的学术著作有90多部,张亚雄的《花儿集》开创了“花儿”研究的先河。

其后有屈文?j、郗慧民、魏泉鸣等重要研究学者,集中于“花儿”的文化研究、比较研究、音乐人类学、文学、美学等学科角度。

这些学术研究,在对“花儿”这一极具民族性的文化形态进行剖析同时,也推动了“花儿”的艺术传承与理论高度;将中华民族音乐的“西北支脉”疏通、发展。

形成了系统、成熟的科学体系。

3.“花儿”的文化保护与传承。

“花儿”受到当地政府、民间人士、文化学者等多机构多方面的保护。

政府积极采取政策手段、财政拨款等措施提供保护,如组织专人搜集曲目、建立“花儿”曲库;开办周期性比赛、巡演,促进“花儿”在当地的传播的活跃性;积极开发“花儿”作为旅游资源的潜在价值,推动“花儿”的对外传播,提升其知名度与文化价值;等等。

花儿,走向,的发展,青海

花儿,走向,的发展,青海

花儿,走向,的发展,青海青海“花儿”的文化与发展走向“花儿”是流行于大西北典型的民族民歌形式,它是青海河湟地区本土文化的标志性民俗文化形态。

青海境内,除汉族是用本民族语言演唱“花儿”的主体民族以外,还有回、藏、土、撒拉、蒙古、东乡等少数民族也用汉语唱“花儿”,这在全国少数民族地区民族民歌演唱活动中是十分罕见的现象。

“花儿”这种民歌已不再具有其他民歌那种唯一的、鲜明的民族专属身份,而成为西北多民族共同拥有的民俗文化资源。

一、“花儿”的昨天和今天青藏高原上生活的各民族无不受到高原自然地理条件和人文环境的深刻影响。

粗犷、豪放、开朗、豁达,是高原民族共同的性格特征。

雄浑开阔的自然环境、农耕生产的封闭性、游牧业生产的流动性,使人们较少受到社会正统礼教的约束。

在相当长的时期内,“花儿”只是一种个人在山野林间宣泄情感、张扬个性的对天放歌。

由于“花儿”唱词中许多直白裸露和隐秘的情感表达,不宜在家庭成员或在不同辈分的人前演唱,从而使“花儿”传唱又多了一层禁忌。

这就是“花儿”长期无法入村进城的原因。

它只能以“野曲”的身份流淌在原野小川。

青藏高原这种独特的自然环境和地域地貌气质,形成了河湟“花儿”演唱上高亢、奔放、悠远、粗犷的山野味道和高原的神秘气息。

这恰恰是高原民族品格和气质的体现。

“花儿”走进城市、走进人们精神生活,是30多年改革开放的社会大环境促成的。

一方面,社会文明的进步使人们的观念发生了深刻变化,尤其对于异性交往、爱情、人际关系这些精神生活层面上的事象,有了更多的宽容和理解;另一方面,“花儿”本身脍炙人口的唱词和优美的音乐曲调,逐渐为越来越多的人们所认同和接受。

现在,这种从山野走出的民歌,不但走进了城市,而且也大踏步地走上国内外民歌演唱舞台,成为青海民俗文化中一个极具竞争实力的品牌。

从小乡“野曲”到进入艺术殿堂的艺术精品,可以说“花儿”经历了一次质的飞跃。

二、“花儿”的演唱风格与技巧浓郁的生活气息和质朴热烈、清新明快、幽默风趣、大胆泼辣的表现手法是河湟“花儿”体现区域文化特征的主要方面。

2020智慧树,知到《花儿》章节测试题【完整答案】

2020智慧树,知到《花儿》章节测试题【完整答案】

2020智慧树,知到《花儿》章节测试题【完整答案】智慧树知到《花儿》章节测试答案第一章1、花儿的三大文化圈是指?A:汉儒文化B:藏传佛教文化C:伊斯兰文化D:印度文化答案: 汉儒文化,藏传佛教文化,伊斯兰文化2、花儿产生于何地?A:河湟B:四川C:甘南D:广西答案: 河湟3、花儿流布的动因?A:歌随人走B:乐坊创作C:剧团创作D:民间说书答案: 歌随人走4、花儿传唱至多民族缘由?A:多民族迁徙聚居B:多元文化碰撞融汇C:“多元一体”的河湟地域文化D:农耕与游牧相互渗透、本土与外来相互渗透答案: 多民族迁徙聚居 ,多元文化碰撞融汇 ,“多元一体”的河湟地域文化,农耕与游牧相互渗透、本土与外来相互渗透第二章1、花儿的传唱的地区有?A:甘肃B:宁夏C:青海D:新疆答案: 甘肃 ,宁夏 ,青海,新疆2、花儿的类型有几种?A:三种B:一种C:二种D:四种答案: 三种3、花儿的三大类型是指?A:河湟型花儿B:洮岷型花儿C:陇中型花儿D:西北花儿答案: 河湟型花儿,洮岷型花儿,陇中型花儿 4、以下传唱花儿的民族是?A:回族B:纳西族C:朝鲜族D:满族答案: 回族第三章1、花儿口传艺术的特性有:A:现场性B:即时性C:互动性D:抒情性答案:ABCD2、最具代表性的花儿会有?A:松鸣岩花儿会B:莲花山花儿会C:瞿昙寺花儿会D:花儿会答案:ABC3、花儿会的艺术功能是?A:敬神B:求偶C:求子D:娱乐答案:ABCD4、传统花儿的演唱形式有?A:独唱B:对唱C:大合唱D:表演唱答案:AB第四章1、花儿中有一种以演绎和歌唱历史故事、神话故事或民间故事为主旨的表现类型是:A:本子歌B:抒情花儿C:歌唱花儿D:传统花儿答案:A2、要体现纯正的音乐风格,花儿最好使用什么语言演唱? A:普通话B:方言C:英语D:青海话答案:B3、花儿歌词的压韵方式有哪些?A:通韵式B:交韵式C:间韵式D:随韵式答案:ABCD第五章1、扬风夹雪--花儿语言接触现象是指?A:多民族语言互相渗透B:学习他民族语言C:多语混用D:民族语言共融答案:ABCD2、“风搅雪”现象的文化成因?A:多民族杂居区的出现B:商贸活动集散区的形成C:长期的语言交流沉淀D:放牧答案:ABC3、扬风夹雪--花儿的双语现象是指: A:不同民族语言的混合运用B:不同国家语言的混合运用C:不同地区语言的混合运用D:不同家庭语言的混合运用答案:A第六章1、花儿音乐的特性音程是指?A:八度B:二度C:七度D:四度答案:D2、花儿的曲令是指?A:曲调B:歌词C:句式D:格律答案:A3、以下具有代表性的花儿曲令有? A:河州大令B:呛啷啷令C:白牡丹令D:水红花令答案:ABCD4、以下属于现代花儿的是?A:花儿剧B:流行歌C:民谣D:社火答案:A第七章1、花儿的人生情境有:A:宴席歌B:孤独者的歌C:屋里人的歌D:恋人间的歌答案:BCD2、花儿歌词表现的人物形象是?A:官人B:学生C:出门人D:屋里人答案:CD3、以下属于花儿歌词的句式结构有:A:四句式B:二十句式C:奏鸣式D:一句式答案:A第八章1、花儿代表性歌唱家?A:朱仲禄B:蒋大为C:郭兰英D:王宏伟答案:A2、花儿传承发展最具文化价值的传承方式是? A:民间民众传承B:学校传承C:剧团传承D:文化馆传承答案:A3、花儿开新者朱仲禄对花儿艺术的贡献是? A:创作B:演唱C:研究D:翻译答案:ABC第九章1、民族民间音乐保护传承策略?A:文本传承B:民间传承C:高校传承D:媒体传承答案:ABCD。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花儿流行区域的民俗看花儿的民族属性
摘要:花儿是流行于中国西北陇中高原的山歌歌种,因其集传唱流域广、传唱范围跨省越区、传唱民族众多等特点于一身,所以,是山歌中极具特色的一个歌种,具有极高的研究价值。

以往由于人为的不科学的认识,混淆了花儿歌种“起源”和“嬗变”两个性质完全不同的概念,因此,要考证花儿的历史发展,首先要考证花儿产生于哪一个民族,才能进一步考证其形成时间和产生地域。

本文拟从民俗研究方面对花儿的族属进行考辨。

关键词:花儿;流行区域;民俗;民族属性
民俗是一个民族在自己的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反复出现并世代相袭的生活文化现象,这种现象生动地体现着一个民族在生活习惯、行为方式、伦理观念、社会习俗以及心理结构等方面的传统特点。

其题材包括传说、故事、歌谣、风俗、信仰等。

花儿歌词中有很多描述民俗的内容,从一年四季的节令、婚丧嫁娶、祭礼到衣食住行等均有涉及。

例如:
三十晚上贴钱麻,
才知道过年的了;
挣不了银钱回不了家,
才知道作难的了。

“贴钱麻”是西北地区汉族的习俗,它是粗线条的木刻,上书吉祥言辞,每年除夕,贴于门框上沿,以求来年吉利太平。

此外,端阳节和雄黄酒、重阳节登高的习俗在花儿中也反映出来。

例如:
五月里到了五端阳,
要喝些雄黄酒哩;
醉了睡在梦里哩,
醒来时浑身儿抖哩。

九月九到了登高哩,
手提个竹叶酒哩;
那怕身子刀尖上穿,
这条路还是走哩。

关于历代甘肃人民的服饰,在花儿歌词中也有记载。

例如:“大红洋缎的卧龙带,二龙戏珠的战带。

”“脚穿麻鞋(者)图轻巧,头戴上一顶草帽;”“大红袍儿九龙带,西凉府考(者)个举来;”“紫红兜肚沙绿的边,兜肚里装得是火链;”等都是西北汉族的装束。

民间有关花儿起源时间的传说大多带有浓厚的神话色彩,虽然不能以此为凭证,但在神话、传说中仍含有一部分反映古代人民现实生活和思想的因素,从中仍能找出一些对当地习俗和风土人情的写照,为花儿族属的考证提供一些旁证。

相传昆仑山金花娘娘赴王母娘娘蟠桃宴时路经冶木峡,见有条黑蟒残害生灵,即将莲花一抖,一座形似莲花的石山,将黑蟒压在山下,从此这莲花山下风调雨顺,六畜兴旺,凡民于是感恩戴德,为金花娘娘在莲花山修建庙宇。

大殿很快在6月6日建成,正当人们争论用什么方式庆祝时,突然,从天上传来一阵动听的歌声,大家寻声遥望,只见2个仙女,打着凉伞,轻摇彩扇,口唱“花儿呀,两叶儿呀”的山歌,人们情不自禁地跟唱起来。

自此,这歌便留在了人间。

这便是洮岷花儿的由来。

河州地区的花儿传说则大多来自于花儿唱词。

①孔圣人留花儿。

这是花儿研究者王沛到临夏县的桥寺乡采访时,六十多岁的刘延芳老人讲述的。

她说:“花儿的根子深的很哩,孔圣人流传下来的。

在花儿中就有“留下(嘛)花儿的孔圣人,盘古王出世的再早。

”的唱词。

②孙悟空唱下的花儿。

1986年调查临夏市的盲艺人周王声(当时60岁),他说出了孙悟空唱花儿的原因:“孙悟空被如来佛镇压到五行山下后,心中急躁,天天唱花儿。

进山打柴的人学会了花儿,就一直流传下来了。

”并且有歌词为证:
西天(嘛)取经的是(呀)唐僧,
白龙马驮经(呀)者哩。

留下(嘛)少年的孙(呀)悟空,
受苦人宽心(呀)者哩。

以上民间传说,都是以汉族口吻来讲述和演唱的。

建造寺庙、供奉娘娘等,都是汉族的传统习惯和民俗。

而“孔圣人留花儿”虽然很明显是不可能的,但孔子编订的《诗经》和对中国文化的杰出贡献,使他成了人们心中的“圣人”。

老百姓把花儿说成是“孔圣人留下的”既强调了花儿的源远流长,也表明了花儿的文化背景。

因此,它们所反映的内容、民俗、宗教,都是汉族的文化。

而关于花儿起源的传说在少数民族的文化中几乎找不到痕迹。

民俗是构成民众生活文化史的主体与核心,特别是作为古老文化形式的民歌尤其反映了特定地域的民俗。

因此花儿歌词所记述的风俗习惯,反映了花儿流行区域内汉族的民俗,而花儿的产生和发展中无不渗透着汉族民俗心理意识。

当然,涉及到花儿原始族属问题时,有一个事实不能不加以重视,这便是花儿起源的古洮岷地区曾是汉羌杂居之地,这种多民族交融的生活及其文化也必然会对当时的音乐产生影响。

但是我们同样不能忽视另外一些更为重要的事实,正是这样一些事实决定了洮岷花儿音乐的本质倾向。

据《简明中国移民史》一书的研究和洮岷地区各县县志记载,从秦国置县开始,及秦汉以降,当时这里的人口主要是击败少数游牧民族后由中原发遣来的大批移民填充的。

从那时起,来自中原的农业移民已经成为当地的基本居民,尽管有时为游牧民族和非汉族所统治,但农业社会的基本结构和文化特点却没有改变。

东汉末年中原大乱,这里却还维持着原来的局面。

东晋十六国时,这里曾被几个封建割据政权所统治,有的还是由非汉族统治。

但在此期间又有大批中原移民迁入,与中原的天然联系反而得到了加强。

使是吐蕃占领时期,长期的外族统治和镇压也无法改变汉族人民的生活方式。

洮岷地区历史上曾先后居住过不同的少数民族,但大都是一种居无定处的游牧生活,而且经常处于东迁西走的不断变动之中。

这样,早已定居此处的中原移民和西走避祸的秦人汉民就自然成为促进这里社会、经济、文化进步与稳定的民族主体。

就是从如今的甘肃省来看,仍然是多民族省份,与历史上的状况相比,仍为多民族共存,只是少数民族的构成已发生了变化而与汉唐时根本不同,与此形成鲜明对照的是,汉民族长期保持着一种稳定的主体地位,至今未有改变。

甘肃省总人口1 900万,汉族即占去1 700万,这种以汉族为主体的民族构成格局,可以说从汉代起就已经形成了。

而民族的主体性与稳定性,就必然决定了其文化的主体性与稳定性。

因此,以汉语演唱的花儿,其根源必然来源于汉族文化。

参考书目
[1] 郗慧民.西北花儿学[M].兰州:兰州大学出版社,1989.
[2] 宁文焕.洮州花儿散论[M].兰州:甘肃民族出版社,1992年.
[3] 汪鸿明,丁作枢.莲花山与莲花山花儿[M].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2002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