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化学试题中的八大“陷阱”

合集下载

中考化学 试题中的八大“陷阱”

中考化学  试题中的八大“陷阱”

中考化学试题中的八大“陷阱”一、概念混淆例1. 下列物质俗名、化学名称、化学式表示同一种物质的是( )A. 干冰 二氧化碳 CO 2B. 胆矾 硫酸铜 CuSO 4C. 食醋 醋酸 CH 3COOHD. 盐酸 氯化氢 HCl分析:本题中的“陷阱”是把结晶水合物与无水粉末、溶液与溶质等混淆起来,那些概念不清的同学往往在这里会出现错误。

本题答案为A 。

二、条件多余例2. 用氢气还原CuO a g ,当部分固体变红时,停止加热,使其在氢气流中冷却,称取残留固体质量为b g ,得到水为c g ,共用去氢气d g ,此时被还原的CuO 的质量为( )A. (a -b )gB. 40d gC. 40c/9gD. a g分析:本题条件很多,但所给数据中,只有得到的c g 水是有效的,因为它是参加化学反应生成的。

其实本题只需抓住由CuO 反应生成Cu 要失去氧元素,而由氢气反应生成水要得到氧元素,而且在反应过程中,得、失氧必然会相等去解题就可以了。

设被还原的CuO 的质量为xx cg ·×·×1680100%1618100% x =40c/9g选C 。

三、隐含条件例3. 在氧化铜和铁粉的混合物中加入一定量的稀硫酸并加微热,反应停止后滤出不溶物,再向滤液中放入一薄铁片,足够时间后取出,铁片无任何变化。

根据上述现象判断,以下结论正确的是( )A. 滤出的不溶物中只有铜,不可能有铁B. 滤出的不溶物中一定有铜,也可能有铁C. 滤出的不溶物中只有铁,不可能有铜D. 滤液中一定含有硫酸亚铁,可能含有硫酸铜和硫酸分析:本题隐含了一个化学反应,即Fe +CuSO 4=FeSO 4+Cu ,且该反应比铁与H 2SO 4反应更易进行。

根据题给信息,滤液中放入铁片无任何变化,说明滤液中无H 2SO 4和CuSO 4,由此推断滤液中一定有FeSO 4,滤出的不溶物中一定含有铜,至于铁粉无剩余不能确定。

初三化学常见命题陷阱分析

初三化学常见命题陷阱分析
吹胀气球微观解释是分子数目增多,分子间隔变小
具有相同核电荷数的粒子一定是同种元素
粒子包括分子、原子和离子。如Ne、NH3和H2O等的核电荷总数都是10,NH4+和Na+等离子的核电荷总数都是11,但他们不属于同种元素
同种元素一定具有相同的核电荷数,但是具有相同核电荷数的粒子不一定是同种元素
氦元素与镁元素的化学性质相似
化石燃料是目前最重要的燃料,暂时不能禁用
二氧化碳的过度排放会加剧温室效应,因为应该减少使用化石燃料,积极寻找替代能源
煤炉上放一壶水可以防止CO中毒
CO难溶于水,放一壶水不能溶解CO
正确的做法应该是打开窗户通风
用点燃的方法除去CO2中含有的CO杂质
CO2不支持燃烧,有CO2存在的条件下少量CO不能燃烧
只要满足燃烧的三个条件在水中也可以发生。如在80℃水中加入一小块白磷,然后向白磷附近通入氧气,白磷就可以燃烧
只要满足燃烧的三个条件在水中也可以发生。
燃烧与缓慢氧化都是物质与氧气的反应,其生成物是一样的
镁、铝等物质燃烧与缓慢氧化产物一样。但是铁燃烧产物是四氧化三铁(Fe3O4),空气中缓慢氧化产物是三氧化二铁(Fe2O3)
CO2浓度过大时,O2浓度下降,会使人感到头晕、胸闷、心悸,严重时窒息死亡
CO2本身无毒,含量过多令人窒息是缺氧所致
能使燃着的木条熄灭的气体是CO2
CO2能使燃着的木条熄灭,但能使燃着的木条熄灭的气体不一定是CO2,如氮气也能使燃着的木条熄灭
能使燃着的木条熄灭的气体不一定是CO2
二氧化碳的过度排放会加剧温室效应,因此应该禁止使用化石燃料
红磷燃烧产生大量白烟
化和反应一定是氧化反应
只要是种或者两种以上物质生成另一种物质都是化和反应。例:CO2+H2O==H2CO3

中考化学试卷答卷误区及应对策略

中考化学试卷答卷误区及应对策略

中考化学试卷答卷误区及应对策略中考化学试卷共分为五个部分:单项选择题、填空题、基础实验题、运算题、化学探究题。

不同的题型在答题的时候往往答题方法是不同的。

然而专门多考生在进行答卷的时候并没有依照题型的特点有针对性的进行解答,从而导致了整个卷面分数不到。

今天查字典就来和大伙儿谈谈同学们在做大中考化学试卷时存在的问题及应计策略,期望会对大伙儿有所关心。

一、单项选择题考生容易显现的问题有:1、麻痹大意、贪快求速,容易忽视选择的正误要求或限制性要求,造成不必要的非智力性失分;2、过分注重卷面整洁,较难题的选择缺乏理性和复查的依据;3、答案栏中反复涂改,字母书写不规范或辨认不清。

考生可参考的应计策略有:1、适当放慢选择速度,认真认定选择的正误的要求(即看清选“对”依旧选“错”),在限制性字语下加重点标记或将其圈出;2、按是非题的做法逐一判定选项的正误,然后将唯独的“对”或“错”填在括号中;若有两项同时判“对”或“错”的,则一定要选更“对”或更“错”的!这是用选择法复查单项题的有效手段;若遇到推理型或运算型选择时,一定要将必要的推理或运算过程简写在题目旁边,复查便有根有据;3、对选择题而言,卷面唯独要求整洁的地点确实是答案栏,在复查后,将括号内的字母工整抄写相应的题号下,切忌反复涂改或填在答案栏外。

二、填空题(含简答题、推断题等)考生容易显现的问题有:1、化学符号,化学方程式及化学专用术语的书写出错或不完整。

2、审题不细,答非所问或开放性程度不够。

3、表述不够简洁,或罗嗦冗长,或词不达意。

4、图形中隐含的信息不能破解,张冠李戴。

5、可能性推断时,漏填或错填相应成分。

6、框图(空白)推断时,找不到突破口(或题眼)而乱猜。

考生可参考的应对的策略:1、书写化学符号中易出错的是离子符号中所带电荷数值与种类,可用与化合价相比照的方法检查;书写化学方程式容易遗漏的是反应条件和标错箭头,重点要查“写、连、配、等、标”五个环节是否出错。

中考化学试题中的十类“陷阱”

中考化学试题中的十类“陷阱”

Fe 中考化学试题中的十类“陷阱”一、 情境陌生 浸有氯化钠溶液 载玻片 1、 如付图所示:把一条红色石蕊试纸(将试纸浸在钠溶液浸湿,贴在载玻片上,在6连上一段细碳棒(或铅笔芯)请看信息:NaCl + H 2O →NaOH + Cl 2↑+ H 2↑,NaOH 可使紫色石蕊变蓝并且可以和酸发生中和反应; Cl 2具有漂白作用,可使有色物质褪色。

请你回答:(1)阳极产生的物质是 ,产生白字的原因是 。

(2)阴极附近有 溶液,你判断的依据是 。

(3)你认为阴极产生的气体是 ,如何验证你的猜测是否正确2、金属铜和浓硝酸、稀硝酸反应的方程式如下:Cu +4HNO 3(浓)=Cu(NO 3)2+2NO 2↑+2H 2O3Cu +8HNO 3(稀)=3Cu(NO 3)2+2NO 2↑+4H 2O工业上用铜屑和浓硝酸为原料制取硝酸铜,在实际生产中,需把浓硝酸用等体积水稀释成稀硝酸再与铜反应。

试简答:(1)用稀硝酸而不用浓硝酸的原因:(2)从经济效益和环保角度考虑、设计制取硝酸铜的最适宜方法,用化学方程式表示为: 。

3、铁与稀硝酸的反应皆为放热反应且生成物中一定有硝酸铁与水生成,另外还有一种还原产物视具体情况而定。

铁在热的稀硝酸中反应,其主要还原产物为N 2O,而在冷的稀硝酸中反应,其主要还原产物为NO ,但溶液更稀时,其主要还原产物是NH 4+。

请分析下图,3+2+)(1)假设在任一气体产生的曲线段内只有一种还原产物,试配平由b 点到c 点时反应的化学方程式:Fe + HNO 3 = Fe(NO 3)3 +_______________ + H 2O(2)o 点到a 点的还原产物应为________________(3)a 点到b 点的还原产物为________________,其原因为__________________。

(4)已知到d 点时反应完全结束,此时溶液中的主要阳离子为________________。

中考化学专题复习:“题中的陷阱”(共19张PPT)

中考化学专题复习:“题中的陷阱”(共19张PPT)

40(x+y) 44x
18(y+z)
36.4
16
x+y= 40
13.2
=0.4
16
13.2
7.2
∴x:y:z=0.3:0.1:0.3 =3:1:3
x= 44 =0.3
优秀ppt公开课ppt免费课件下载免费 课件20 20中 考化学 专题复 习:“题 中的陷 阱”(共1 9张PPT )
y+z=
7.2 18
例 2:某研究性学习小组的一个课题是“NO2 能否支持木条的燃烧?”由于实验室中没有现成 的 NO2 气体,该小组的同学设计了两个方案(图中铁架台等夹持仪器均已略去): I.实验装置如下图 1 所示
⑴已知浓硝酸受热分解产生二氧化氮、氧气和水,请写出浓硝酸受热分解的化学方程式


4HNO3=4NO2↑+2H2O+O2↑
二、常见填空题中的“陷阱”
例 2:某研究性学习小组的一个课题是“NO2 能否支持木条的燃烧?”由于实验室中没有现成 的 NO2 气体,该小组的同学设计了两个方案(图中铁架台等夹持仪器均已略去): I.实验装置如下图 1 所示
II.实验装置如上图 2 所示
⑶硝酸铜固体加热分解的产物有氧化铜、二氧化氮和氧气,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C5H8NO4Na,易溶于水,与AgNO3不反应),另外还含有NaCl(其他成分不考虑)。请回答下 列问题:
(4)为测定味精中 NaCl 的质量分数,进行如下实验:
①向所配制的 50 g 溶液中加入过量的 AgNO3,溶液充分反应,检验沉淀是否完全的方法 是:静置后,在上层清液中加入 AgNO3 溶液(填化学式),观察是否有沉淀生成。
100

初中化学十大陷阱教案

初中化学十大陷阱教案

初中化学十大陷阱教案教学目标:1. 分析初中化学学习中的常见错误和陷阱,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和思维水平。

2. 通过讨论和分析,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3. 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化学观念,提高学习兴趣和自信心。

教学内容:1. 初中化学学习中的十大陷阱2. 针对每个陷阱的解题策略和思维方法3. 案例分析和讨论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回顾在学习化学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错误。

2. 提问:你们认为化学学习中存在哪些陷阱呢?二、讲解陷阱及其解题策略(20分钟)1. 陷阱一:概念理解不深刻讲解:举例讲解概念理解不深刻导致的错误,如“氧化还原反应”的理解。

解题策略:加强对概念的学习和理解,多做相关练习题。

2. 陷阱二:基础知识掌握不牢固讲解:举例讲解基础知识掌握不牢固导致的错误,如原子结构的理解。

解题策略:扎实掌握基础知识,定期复习。

3. 陷阱三:计算错误讲解:举例讲解计算错误的原因,如单位转换不正确。

解题策略:提高计算能力,注意检查单位转换和计算过程。

4. 陷阱四:实验操作不规范讲解:举例讲解实验操作不规范导致的错误,如实验数据处理不当。

解题策略:掌握实验操作规范,注意实验数据处理。

5. 陷阱五:观察现象不准确讲解:举例讲解观察现象不准确导致的错误,如颜色变化的判断。

解题策略:培养观察能力,多进行实验实践。

6. 陷阱六:分析问题不全面讲解:举例讲解分析问题不全面导致的错误,如忽略某一因素。

解题策略:培养批判性思维,多角度分析问题。

7. 陷阱七:解答过程不简洁讲解:举例讲解解答过程不简洁导致的错误,如冗长的叙述。

解题策略:提高语言表达能力,简洁明了地阐述思路。

8. 陷阱八:逻辑推理不严密讲解:举例讲解逻辑推理不严密导致的错误,如跳跃性思维。

解题策略:培养逻辑思维能力,严谨推理。

9. 陷阱九:题目理解不准确讲解:举例讲解题目理解不准确导致的错误,如忽略题目中的限制条件。

解题策略:仔细阅读题目,理解题目意图。

化学复习中的常见陷阱

化学复习中的常见陷阱

化学复习中的常见陷阱化学是一门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学科,复习化学常常会遇到各种陷阱。

本文旨在帮助读者识别和克服这些常见陷阱,确保他们在复习过程中能够更加高效地掌握和理解化学知识。

一、概念混淆陷阱在学习化学时,常常会遇到一些概念非常相似的词汇,容易混淆。

比如,酸性溶液和酸性盐溶液,碳酸盐和碳酸氢盐等。

为了避免混淆,我们需要理清概念之间的异同点。

酸性溶液是指溶液中含有酸性物质,使其呈现酸性性质,如酸性pH值。

而酸性盐溶液是指溶液中含有酸性盐,其中酸性盐是由酸的某部分质子被金属或氢离子取代形成的盐。

碳酸盐是由碳酸根离子与金属阳离子形成的盐,而碳酸氢盐是由碳酸根离子和氢离子形成的盐。

当遇到这些概念时,我们应该仔细阅读题目或问题,确定具体所指的概念,不要轻易混淆或套用错误的定义。

二、公式运用陷阱在化学中,公式是非常重要的工具。

然而,在复习过程中,常会遇到公式运用不当的陷阱。

首先,我们要正确记忆和理解各种重要的化学方程式。

例如,硫酸和氢氧化钠反应生成硫酸钠和水的方程式应该是H2SO4 + 2NaOH →Na2SO4 + 2H2O。

复习时,我们首先要记住这个正确的方程式,然后才能应用到实际题目中。

其次,在计算化学方程式的化学计量时,要严格按照摩尔比例进行。

例如,当计算水和氧气反应生成氢气的摩尔比例时,正确的方程式是2H2O → 2H2 + O2。

按照化学计量法则,1个摩尔的水能够生成2个摩尔的氢气和0.5个摩尔的氧气。

如果在计算过程中忽略了摩尔比例,很容易导致计算结果错误。

遇到这类问题时,我们应该先仔细分析题目要求和条件,再正确运用相应的公式,严格按照摩尔比例进行计算。

三、实验操作陷阱在化学实验中,操作步骤的准确性和顺序对结果的影响非常大。

复习时,我们要特别注意一些实验操作的常见陷阱。

首先,要仔细阅读实验步骤,理解每个步骤的目的和操作要求。

不要急于忽略细节或跳过某些关键步骤,这样很容易导致实验结果出现偏差。

其次,要严格控制实验条件,保持实验环境的稳定。

化学计量常见陷阱

化学计量常见陷阱

化学计量常见陷阱一、 n =AN N 1. 粒子的种类:分子、原子、离子、质子、中子、电子(分子中、离子中)等2. 物质结构:稀有气体He 、Ne 等为单原子组成,Cl 2、N 2等为双原子分子等3. 晶体结构:根据P 4、金刚石、石墨、二氧化硅、过氧化钠等结构考察化学键或离子数目。

4. 氧化还原反应:设置氧化剂、还原剂、氧化产物、还原产物、被氧化、被还原、电子转移(得失)数目方面的陷阱。

如1 mol Cl 2与水反应转移的电子数,注意分析特殊情况如歧化反应、归中反应等。

还有一定量浓H 2SO 4、浓HNO 3、浓HCl 参加反应的先浓后稀问题。

5. 电离、水解:考查电解质溶液中微粒数目或浓度时常涉及弱电解质的电离,盐类水解方面的陷阱。

6. 特殊混合物,如一定质量O 2、O 3的混合物; N 2O 4、NO 2的混合物中原子数的分析。

二、M =nm 1. 单位,如摩尔质量单位、相对原子质量、一个原子的质量2. 判断反应是否完全问题,如有机物完全燃烧还是不完全燃烧等3. 平均相对分子质量的涵义;M (平均)=m 总/n 总=M 1×n 1%+M 2×n 2%+……(M 1、M 2、n 1、n 2表示各组分摩尔质量和物质的量分数)。

三、V m =nV 1. 状况条件:注意标准状况:1.01×105 Pa 、0 ℃,考查气体时经常给非标准状况如常温常压下,1.01×105 Pa 、25 ℃时等。

2. 物质状态:考查气体摩尔体积时,常用在标准状况下非气态的物质来迷惑考生,如H 2O 、SO 3、己烷、辛烷、CHCl 3等。

3. 一个气体分子体积无法计算4. 1 mol 气体在非标况下体积也可能是22.4 L 。

5. 气体摩尔体积与标况下气体摩尔体积区别6. 阿伏伽德罗定律,理想气体状态方程:PV=nRT四、n=c·V相关1. 溶解度单位、物质的量浓度单位。

【模拟试题】中考化学试题中的十类“陷阱”

【模拟试题】中考化学试题中的十类“陷阱”

Fe 中考化学试题中的十类“陷阱”一、 情境陌生 浸有氯化钠溶液 载玻片 1、 如付图所示:把一条红色石蕊试纸(将试纸浸在钠溶液浸湿;贴在载玻片上;在6连上一段细碳棒(或铅笔芯)请看信息:NaCl + H 2O →NaOH + Cl 2↑+ H 2↑;NaOH 可使紫色石蕊变蓝并且可以和酸发生中和反应; Cl 2具有漂白作用;可使有色物质褪色。

请你回答:(1)阳极产生的物质是 ;产生白字的原因是 。

(2)阴极附近有 溶液;你判断的依据是 。

(3)你认为阴极产生的气体是 ;如何验证你的猜测是否正确2、金属铜和浓硝酸、稀硝酸反应的方程式如下:Cu +4HNO 3(浓)=Cu(NO 3)2+2NO 2↑+2H 2O3Cu +8HNO 3(稀)=3Cu(NO 3)2+2NO 2↑+4H 2O工业上用铜屑和浓硝酸为原料制取硝酸铜;在实际生产中;需把浓硝酸用等体积水稀释成稀硝酸再与铜反应。

试简答:(1)用稀硝酸而不用浓硝酸的原因:(2)从经济效益和环保角度考虑、设计制取硝酸铜的最适宜方法;用化学方程式表示为: 。

3、铁与稀硝酸的反应皆为放热反应且生成物中一定有硝酸铁与水生成;另外还有一种还原产物视具体情况而定。

铁在热的稀硝酸中反应;其主要还原产物为N 2O ;而在冷的稀硝酸中反应;其主要还原产物为NO ;但溶液更稀时;其主要还原产物是NH 4+。

请分析下图;3+2+)(1)假设在任一气体产生的曲线段内只有一种还原产物;试配平由b 点到c 点时反应的化学方程式:Fe + HNO 3 = Fe(NO 3)3 +_______________ + H 2O(2)o 点到a 点的还原产物应为________________(3)a 点到b 点的还原产物为________________;其原因为__________________。

(4)已知到d 点时反应完全结束;此时溶液中的主要阳离子为________________。

中考化学试题中的十类“陷阱”-初中化学试题练习、期中期末试卷、模拟题-初中化学试卷

中考化学试题中的十类“陷阱”-初中化学试题练习、期中期末试卷、模拟题-初中化学试卷

中考化学试题中的十类“陷阱”-初中化学试题练习、期中期末试卷、测验题、模拟题、复习资料-初中化学试卷-试卷下载中考化学试题中的十类“陷阱”一、情境陌生浸有氯化钠溶液载玻片的石蕊试纸1、如付图所示:把一条红色石蕊试纸(将试纸浸在紫色石蕊和酸的混合溶液中,再晾干即成)用氯化钠溶液浸湿,贴在载玻片上,在6伏电源的两端各连上一段细碳棒(或铅笔芯),让碳棒在纸上移动。

连接阳极的碳棒可以写出白字,而连接阴极的碳棒可以写出蓝字(注意:两根碳棒要同时与试纸接触)。

请看信息:电池NaCl + H2O→NaOH + Cl2↑+ H2↑,NaOH可使紫色石蕊变蓝并且可以和酸发生中和反应;Cl2具有漂白作用,可使有色物质褪色。

请你回答:(1)阳极产生的物质是,产生白字的原因是。

(2)阴极附近有溶液,你判断的依据是。

(3)你认为阴极产生的气体是,如何验证你的猜测是否正确2、金属铜和浓硝酸、稀硝酸反应的方程式如下:Cu+4HNO3(浓)=Cu(NO3)2+2NO2↑+2H2O3Cu+8HNO3(稀)=3Cu(NO3)2+2NO2↑+4H2O工业上用铜屑和浓硝酸为原料制取硝酸铜,在实际生产中,需把浓硝酸用等体积水稀释成稀硝酸再与铜反应。

试简答:(1)用稀硝酸而不用浓硝酸的原因:(2)从经济效益和环保角度考虑、设计制取硝酸铜的最适宜方法,用化学方程式表示为:。

3、铁与稀硝酸的反应皆为放热反应且生成物中一定有硝酸铁与水生成,另外还有一种还原产物视具体情况而定。

铁在热的稀硝酸中反应,其主要还原产物为N2O,而在冷的稀硝酸中反应,其主要还原产物为NO,但溶液更稀时,其主要还原产物是NH4+。

请分析下图,回答有关问题:(另外,Fe3+在中性溶液中可与单质Fe反应生成Fe2+)NaOH质量H+浓度Fe,0a b c d(1)假设在任一气体产生的曲线段内只有一种还原产物,试配平由b点到c点时反应的化学方程式:Fe + HNO3 =Fe(NO3)3+_______________ + H2O(2)o点到a点的还原产物应为________________(3)a点到b点的还原产物为________________,其原因为__________________。

中考化学试题中的八大“陷阱”

中考化学试题中的八大“陷阱”

中考化学试题中的八大“陷阱”一、概念混淆例1. 以下物质俗名、化学名称、化学式表示同一种物质的是〔 〕A. 干冰 二氧化碳 CO 2B. 胆矾 硫酸铜 CuSO 4C. 食醋 醋酸 CH 3COOHD. 盐酸 氯化氢 HCl分析:此题中的〝陷阱〞是把结晶水合物与无水粉末、溶液与溶质等混淆起来,那些概念不清的同学往往在那个地点会显现错误。

此题答案为A 。

二、条件余外例2. 用氢气还原CuO a g ,当部分固体变红时,停止加热,使其在氢气流中冷却,称取残留固体质量为b g ,得到水为c g ,共用去氢气d g ,现在被还原的CuO 的质量为〔 〕A. 〔a -b 〕gB. 40d gC. 40c/9gD. a g分析:此题条件专门多,但所给数据中,只有得到的c g 水是有效的,因为它是参加化学反应生成的。

事实上此题只需抓住由CuO 反应生成Cu 要失去氧元素,而由氢气反应生成水要得到氧元素,而且在反应过程中,得、失氧必定会相等去解题就能够了。

设被还原的CuO 的质量为xx cg ·×·×1680100%1618100% x =40c/9g选C 。

三、隐含条件例3. 在氧化铜和铁粉的混合物中加入一定量的稀硫酸并加微热,反应停止后滤出不溶物,再向滤液中放入一薄铁片,足够时刻后取出,铁片无任何变化。

依照上述现象判定,以下结论正确的选项是〔 〕A. 滤出的不溶物中只有铜,不可能有铁B. 滤出的不溶物中一定有铜,也可能有铁C. 滤出的不溶物中只有铁,不可能有铜D. 滤液中一定含有硫酸亚铁,可能含有硫酸铜和硫酸分析:此题隐含了一个化学反应,即Fe +CuSO 4=FeSO 4+Cu ,且该反应比铁与H 2SO 4反应更易进行。

依照题给信息,滤液中放入铁片无任何变化,讲明滤液中无H 2SO 4和CuSO 4,由此推断滤液中一定有FeSO 4,滤出的不溶物中一定含有铜,至于铁粉无剩余不能确定。

中考化学试题中的八大“陷阱”

中考化学试题中的八大“陷阱”

中考化学试题中的八大“骗局”一、见解混杂例1. 以下物质俗名、化学名称、化学式表示同一种物质的是()A. 干冰 二氧化碳CO 2B. 胆矾硫酸铜 CuSO 4C. 食醋醋酸 CH 3COOHD. 盐酸氯化氢HCl分析:此题中的“骗局”是把结晶水合物与无水粉末、溶液与溶质等混杂起来,那些概念不清的同学经常在这里会出现错误。

此题答案为A 。

二、条件节余例 2. 用氢气复原 CuO a g ,当部分固体变红时,停止加热,使其在氢气流中冷却,称取残留固体质量为 b g ,获取水为 c g ,共用去氢气 d g ,此时被复原的 CuO 的质量为()A. ( a -b ) gB. 40d gC. 40c/9gD. a g分析:此题条件很多,但所给数据中,只有获取的 c g 水是有效的,由于它是参加化学 反响生成的。

其实此题只需抓住由 CuO 反响生成 Cu 要失去氧元素, 而由氢气反响生成水要 获取氧元素,而且在反响过程中,得、失氧必然会相等去解题便能够了。

设被复原的 CuO的质量为 xx ·16×100% cg ·16×100%8018x =40c/9g 选 C 。

三、隐含条件例 3. 在氧化铜和铁粉的混杂物中加入必然量的稀硫酸并加微热,反响停止后滤出不溶物,再向滤液中放入一薄铁片,足够时间后取出,铁片无任何变化。

依照上述现象判断,以 下结论正确的选项是( )A. 滤出的不溶物中只有铜,不能能有铁B. 滤出的不溶物中必然有铜,也可能有铁C. 滤出的不溶物中只有铁,不能能有铜D. 滤液中必然含有硫酸亚铁,可能含有硫酸铜和硫酸分析:此题隐含了一个化学反响,即Fe + CuSO 4= FeSO 4+ Cu ,且该反响比铁与 H 2SO 4 反响更易进行。

依照题给信息, 滤液中放入铁片无任何变化, 说明滤液中无 H 2SO 4 和 CuSO 4, 由此推断滤液中必然有 FeSO 4,滤出的不溶物中必然含有铜,至于铁粉无节余不能够确定。

备战2025年中考化学考试(全国)易错类型01空气和氧气“五大”陷阱(解析版)

备战2025年中考化学考试(全国)易错类型01空气和氧气“五大”陷阱(解析版)

易错类型01空气和氧气“五大”陷阱目录」、易错知识梳理,二、易错陷阱(五大陷阱),易错陷阱1:空气的成分和用途易错点易错陷阱2: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易错点j易错陷阱3:氧气的性质和用途易错点4:制取氧气中易错点j易错陷阱易错陷阱5:催化剂易错点、易错题通关(真题+模拟)I三1.空气中按体积分数计算,氮气约占78%,氧气约占21%,稀有气体约占0.94%o各成分的含量是体积分数而不是质量分数。

洁净的空气是混合物。

2.稀有气体是氮气(He)、氧气(Ne)、氧气(Ar)等的总称,因此稀有气体属于混合物。

3.稀有气体通电发出有色光,是光子激发,属于物理变化。

4.目前计入空气质量评价的主要污染物:一氧化碳、二氧化硫、二氧化氮、可吸入颗粒物等。

CO2不是空气污染物,但是会引起温室效应5.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1)实验结论:氧气体积约占空气总体积的!(2)误差分析:①实验结果偏小的可能原因:a.红磷的量不足;b.装置没有冷却至室温就打开弹簧夹;c.装置漏气。

②实验结果偏大的可能原因:a.点燃红磷后燃烧匙伸人集气瓶的速度较慢;b.弹簧夹未夹紧。

(3)实验室不能用木炭代替红磷,其原因是木炭燃烧会产生气体,瓶内压强无明显变化。

6.在标准状况下,氧气是无色无味的气体,液态氧和固态氧是蓝色的7.水中生物可以存活下来,说明氧气是不易溶于水的气体。

8.红磷燃烧时产生大量的白烟,不是白雾。

9.铁丝在氧气里燃烧,集气瓶底要留少量水或铺一层细沙,是为了防止溅落的熔化物炸裂瓶底;铁丝绕成螺旋状的目的是为了增大铁丝的受热面积。

10.碳在空气中燃烧,发红光,放热;在氧气中燃烧,发出白光,放热,均生成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

11.硫在空气中燃烧时,发出淡蓝色火焰,在氧气中燃烧时,发出明亮的蓝紫色火焰,均放出热量,生成一种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

实验时需要在集气瓶中加入少量水或氢氧化钠溶液,目的是吸收反应生成的SO2,防止其污染空气。

12.高镒酸钾制取氧气,要在试管口放一团棉花的目的是为了防止加热时粉末进入导管,而不是防止加热时高镒酸钾粉末进入导管。

20个初中化学“陷阱”!

20个初中化学“陷阱”!

初中化学“陷阱”!1.发光发热的过程一定是化学变化。

不一定。

如白炽灯发光是物理变化。

2.爆炸一定是化学变化。

不一定。

如自行车轮胎爆炸、违章操作时蒸汽锅炉的爆炸等都是物理变化。

3.燃烧一定有氧气参加。

不一定。

如氢气在氯气中燃烧。

4.催化剂在化学反应过程中一定加快化学反应的速率。

不一定。

如食用油脂里加入约0.02% 没食子酸正丙酯,就可以有效的防止酸败,这里的没食子酸正丙酯减慢了食用油变质的速率。

5.一种元素只能形成一种单质。

不一定。

如氧元素可以形成氧气和臭氧两种不同的单质。

6.原子团在化学反应中一定不变。

不一定。

如高锰酸钾在加热条件下分解生成锰酸钾、二氧化锰和氧气。

7.所有物质的化学性质一定是由分子保持的。

不一定。

如金属铁的化学性质是由铁原子保持的。

8.原子核一定是由质子和中子构成的。

不一定。

如氢原子核中只有质子,没有中子。

9.核外电子数相同的微粒一定属于同种元素。

不一定。

如Na+和F-不是同种元素。

10.阳离子一定是金属离子。

不一定。

如氢离子、铵根离子等不是金属离子。

11.书写化学式时,正价元素一定写在左边。

不一定。

如NH3中的氮元素为-3价。

12.通入二氧化碳后能产生白色沉淀的溶液一定是石灰水。

不一定。

如氢氧化钡溶液中通入二氧化碳也能产生白色沉淀。

13.由不同元素组成的物质一定是化合物。

不一定。

如铜锌合金是混合物。

14.含氧元素的化合物一定是氧化物。

不一定。

如KClO3不是氧化物。

15.氢气与空气的混合气体,点燃一定发生爆炸?不一定。

达不到爆炸极限就不会爆炸。

16.非金属元素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一定多于4个。

不一定。

如氢元素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只有1个。

17.金属元素与非金属元素形成的化合物一定属于离子化合物。

不一定。

如AlCl3为共价化合物。

18.二氧化碳一定不支持燃烧。

不一定。

如镁可以在二氧化碳中燃烧。

19.能使燃烧的木条火焰熄灭的一定是二氧化碳。

不一定。

如氮气也不支持木条燃烧。

20.溶液一定是液态的,并且一定是无色透明的。

必须知道的化学陷阱

必须知道的化学陷阱

必须知道的化学陷阱1、发光发热的过程一定是化学变化。

不一定。

如白炽灯发光是物理变化。

2、爆炸一定是化学变化。

不一定。

如自行车轮胎爆炸、违章操作时蒸汽锅炉的爆炸等都是物理变化。

3、燃烧一定有氧气参加。

不一定。

如氢气在氯气中燃烧。

4、催化剂在化学反应过程中一定加快化学反应的速率。

不一定。

如食用油脂里加入约0.02% 没食子酸正丙酯,就可以有效的防止酸败,这里的没食子酸正丙酯减慢了食用油变质的速率。

5、一种元素只能形成一种单质。

不一定。

如氧元素可以形成氧气和臭氧两种不同的单质。

6、原子团在化学反应中一定不变。

不一定。

如高锰酸钾在加热条件下分解生成锰酸钾、二氧化锰和氧气。

7、所有物质的化学性质一定是由分子保持的。

不一定。

如金属铁的化学性质是由铁原子保持的。

8、原子核一定是由质子和中子构成的。

不一定。

如氢原子核中只有质子,没有中子。

9、核外电子数相同的微粒一定属于同种元素。

不一定。

如Na+ 和F- 不是同种元素。

10、阳离子一定是金属离子。

不一定。

如氢离子、铵根离子等不是金属离子。

11、书写化学式时,正价元素一定写在左边。

不一定。

如NH3中的氮元素为-3价。

12、通入二氧化碳后能产生白色沉淀的溶液一定是石灰水。

不一定。

如氢氧化钡溶液中通入二氧化碳也能产生白色沉淀。

13、由不同元素组成的物质一定是化合物。

不一定。

如铜锌合金是混合物。

14、含氧元素的化合物一定是氧化物。

不一定。

如KClO3不是氧化物。

15、氢气与空气的混合气体,点燃一定发生爆炸?不一定。

达不到爆炸极限就不会爆炸。

16、非金属元素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一定多于4个。

不一定。

如氢元素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只有1个。

17、金属元素与非金属元素形成的化合物一定属于离子化合物。

不一定。

如AlCl3为共价化合物。

18、二氧化碳一定不支持燃烧。

不一定。

如镁可以在二氧化碳中燃烧。

19、能使燃烧的木条火焰熄灭的一定是二氧化碳。

不一定。

如氮气也不支持木条燃烧。

20、溶液一定是液态的,并且一定是无色透明的。

中考化学“陷阱”题归类解析

中考化学“陷阱”题归类解析

中考化学“陷阱”题归类解析中考命题者常常在试题中巧妙而隐蔽地设置一些“陷阱”,以考查同学们思维的敏捷性和严密性。

现归类分析如下: 1. 隐含于物质性质中例1. 等质量的下列物质中,加入足量的稀硫酸充分反应后,生成二氧化碳最少的是( ) A. M gCO 3(块状) B. CaCO 3(块状) C. Na CO 23(粉末) D. NaHCO 3(粉末)解析:块状C a C O 3与稀硫酸反应生成微溶于水的CaSO 4,附着在CaCO 3的表面,CaCO 3与稀硫酸不能继续反应,导致产生较少的CO 2。

答案为B 。

2. 隐含于化学实验中例2. 以铁、氧化铜、稀硫酸三种物质为原料制取铜,有两条途径:(1)Fe H Cu H SOCuO 242−→−−−→−(2)CuO CuSO Cu H SO Fe 244−→−−−→−若制备相同质量的铜,在实验过程中这两条途径所消耗的有关物质质量相等的是( ) A. Fe B. CuO C. H SO 24 D. Fe CuO H SO 、、24 解析:H 2还原CuO 时,实验中所消耗H 2的质量大于理论上所需H 2的质量,而H 2是由Fe 和H SO 24反应制得,故途径(1)比理论上要消耗较多的Fe 和H SO 24。

答案为B 。

3. 隐含于化学图象或图示中例3. 红磷在耐高温的敞口容器中燃烧,下列图示能正确表示固体物质总质量变化的是( )解析:考查固体物质总质量变化而不是物质总质量的变化。

红磷燃烧是红磷与空气中的氧气反应生成五氧化二磷,固体物质总质量先增大,当红磷全部反应后,固体物质总质量不再发生变化。

答案为C 。

例4. 下图中“○”表示某种原子,“●”表示另一种原子。

下列反应中,能用该图表示其实质的是( )A. H Cl HCl 222+=B. N H NH 22332+=C. 2222CO O CO +=D. 22222H O H O +=解析:反应物和生成物的化学计量数之比等于参加反应的反应物和生成物的分子数之比。

20个初中化学陷阱!

20个初中化学陷阱!

初中化学“陷阱”!1.发光发热的过程一定是化学变化。

不一定。

如白炽灯发光是物理变化。

2.爆炸一定是化学变化。

不一定。

如自行车轮胎爆炸、违章操作时蒸汽锅炉的爆炸等都是物理变化。

3.燃烧一定有氧气参加。

不一定。

如氢气在氯气中燃烧。

4.催化剂在化学反应过程中一定加快化学反应的速率。

不一定。

如食用油脂里加入约0.02%没食子酸正丙酯,就可以有效的防止酸败,这里的没食子酸正丙酯减慢了食用油变质的速率。

5.一种元素只能形成一种单质。

不一定。

如氧元素可以形成氧气和臭氧两种不同的单质。

6.原子团在化学反应中一定不变。

不一定。

如高锰酸钾在加热条件下分解生成镒酸钾、二氧化镒和氧气。

7.所有物质的化学性质一定是由分子保持的。

不一定。

如金属铁的化学性质是由铁原子保持的。

8.原子核一定是由质子和中子构成的。

不一定。

如氢原子核中只有质子,没有中子。

9.核外电子数相同的微粒一定属于同种元素。

不一定。

如Na+和F-不是同种元素。

10.阳离子一定是金属离子。

不一定。

如氢离子、铵根离子等不是金属离子。

11.书写化学式时,正价元素一定写在左边。

不一定。

如NH3中的氮元素为-3价。

12.通入二氧化碳后能产生白色沉淀的溶液一定是石灰水。

不一定。

如氢氧化钡溶液中通入二氧化碳也能产生白色沉淀。

13.由不同元素组成的物质一定是化合物。

不一定。

如铜锌合金是混合物。

14.含氧元素的化合物一定是氧化物。

不一定。

如KC1O3不是氧化物。

15.氢气与空气的混合气体,点燃一定发生爆炸?不一定。

达不到爆炸极限就不会爆炸。

16.非金属元素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一定多于4个。

不一定。

如氢元素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只有1个。

17.金属元素与非金属元素形成的化合物一定属于离子化合物。

不一定。

如A1C13为共价化合物。

18.二氧化碳一定不支持燃烧。

不一定。

如镁可以在二氧化碳中燃烧。

19.能使燃烧的木条火焰熄灭的一定是二氧化碳。

不一定。

如氮气也不支持木条燃烧。

20.溶液一定是液态的,并且一定是无色透明的。

中考化学试题中的八大陷阱试题

中考化学试题中的八大陷阱试题

中考化学试题中的八大“陷阱〞制卷人:打自企; 成别使; 而都那。

审核人:众闪壹; 春壹阑; 各厅……日期:2022年二月八日。

一、概念混淆例1. 以下物质俗名、化学名称、化学式表示同一种物质的是〔 〕A. 干冰 二氧化碳 CO 2B. 胆矾 硫酸铜 CuSO 4C. 食醋 醋酸 CH 3COOHD. 盐酸 氯化氢 HCl分析:此题中的“陷阱〞是把结晶水合物与无水粉末、溶液与溶质等混淆起来,那些概念不清的同学往往在这里会出现错误。

此题答案为A 。

二、条件多余例2. 用氢气复原CuO a g ,当局部固体变红时,停顿加热,使其在氢气流中冷却,称取残留固体质量为b g ,得到水为c g ,一共用去氢气d g ,此时被复原的CuO 的质量为〔 〕A. 〔a -b 〕gB. 40d gC. 40c/9gD. a g分析:此题条件很多,但所给数据中,只有得到的c g 水是有效的,因为它是参加化学反响生成的。

其实此题只需抓住由CuO 反响生成Cu 要失去氧元素,而由氢气反响生成水要得到氧元素,而且在反响过程中,得、失氧必然会相等去解题就可以了。

设被复原的CuO 的质量为x x cg ·×·×1680100%1618100% x =40c/9g 选C 。

三、隐含条件例3. 在氧化铜和铁粉的混合物中参加一定量的稀硫酸并加微热,反响停顿后滤出不溶物,再向滤液中放入一薄铁片,足够时间是后取出,铁片无任何变化。

根据上述现象判断,以下结论正确的选项是〔 〕A. 滤出的不溶物中只有铜,不可能有铁B. 滤出的不溶物中一定有铜,也可能有铁C. 滤出的不溶物中只有铁,不可能有铜D. 滤液中一定含有硫酸亚铁,可能含有硫酸铜和硫酸分析:此题隐含了一个化学反响,即Fe +CuSO 4=FeSO 4+Cu ,且该反响比铁与H 2SO 4反响更易进展。

根据题给信息,滤液中放入铁片无任何变化,说明滤液中无H 2SO 4和CuSO 4,由此推断滤液中一定有FeSO 4,滤出的不溶物中一定含有铜,至于铁粉无剩余不能确定。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考试题中的八大“陷阱”
一、概念混淆
例1. 下列物质俗名、化学名称、化学式表示同一种物质的是( )
A. 干冰 二氧化碳 CO 2
B. 胆矾 硫酸铜 CuSO 4
C. 食醋 醋酸 CH 3COOH
D. 盐酸 氯化氢 HCl
分析:本题中的“陷阱”是把结晶水合物与无水粉末、溶液与溶质等混淆起来,那些概念不清的同学往往在这里会出现错误。

本题答案为A 。

二、条件多余
例2. 用氢气还原CuO a g ,当部分固体变红时,停止加热,使其在氢气流中冷却,称取残留固体质量为b g ,得到水为c g ,共用去氢气d g ,此时被还原的CuO 的质量为( )
A. (a -b )g
B. 40d g
C. 40c/9g
D. a g
分析:本题条件很多,但所给数据中,只有得到的c g 水是有效的,因为它是参加化学反应生成的。

其实本题只需抓住由CuO 反应生成Cu 要失去氧元素,而由氢气反应生成水要得到氧元素,而且在反应过程中,得、失氧必然会相等去解题就可以了。

设被还原的CuO 的质量为x
x cg ·×·×16
80100%16
18100%
x =40c/9g
选C 。

三、隐含条件
例3. 在氧化铜和铁粉的混合物中加入一定量的稀硫酸并加微热,反应停止后滤出不溶物,再向滤液中放入一薄铁片,足够时间后取出,铁片无任何变化。

根据上述现象判断,以下结论正确的是( )
A. 滤出的不溶物中只有铜,不可能有铁
B. 滤出的不溶物中一定有铜,也可能有铁
C. 滤出的不溶物中只有铁,不可能有铜
D. 滤液中一定含有硫酸亚铁,可能含有硫酸铜和硫酸
分析:本题隐含了一个化学反应,即Fe +CuSO 4=FeSO 4+Cu ,且该反应比铁与H 2SO 4反应更易进行。

根据题给信息,滤液中放入铁片无任何变化,说明滤液中无H 2SO 4和CuSO 4,由此推断滤液中一定有FeSO 4,滤出的不溶物中一定含有铜,至于铁粉无剩余不能确定。

所以,本题正确答案应为B 。

四、隐含答案
例4. 只用紫色石蕊试液就可将三种溶液区分开的有( )
A. NaCl
HCl NaOH B. NaOH
MgSO KNO 43 C. Mg NO NaCl HNO ()32
3
D. BaCl Ba OH KNO
223
()
分析:很多考生根据指示剂变色情况迅速作出判断,认为正确答案为A,而对隐含的答案B就不再深入思考了,造成漏选。

造成这种错误的原因是考生对鉴别物质的方法考虑不全面,正确思路是:B项,利用紫色石蕊试液首先可鉴别出NaOH溶液,再由NaOH溶液与MgSO4溶液反应产生白色沉淀,从而区别出MgSO4,进而剩下的就是KNO3溶液了。

故本题应选A、B两个答案。

五、“定势”诱导
例5. 下列各元素中化合价最高的是()
分析:“元素的最高化合价数值等于该原子最外层电子数。

”这是一条化学规律。

而化学规律与其他规律一样,常有例外或不适用的情况,特别是化学中的规律例外更多,因而命题人往往在这方面做文章。

本题若定势于课本而忽视了化学规律的特殊性,就易错选B或C。

实际上本题中氖元素显零价,氧元素无+6价。

故正确答案为A。

六、设置圈套
例6. 2.7g铝、5.6g铁、6.5g锌及6.4g铜组成的混合物,加入到一定量的稀盐酸中,充分反应后还剩余9.2g金属,则生成氢气的质量是__________。

分析:粗心的同学很容易直接根据化学方程式进行计算,算出2.7g铝、5.6g铁、6.5g 锌与稀盐酸反应分别生成0.3g、0.2g、0.2g氢气,加在一起就得出结论:0.7g。

这样正中了命题人的圈套。

造成误解的原因是未能准确把握住命题者的意图。

本题不是简单考查化学方程式计算的能力,而是考查金属活动性顺序的运用。

四种金属中,只有铜不与稀酸反应,但剩余金属质量是9.2g大于6.4g,说明铁、锌、铝没有完全跟酸反应,因此生成氢气的质量应小于0.7g。

正确思路是:由于在金属活动性顺序中,铝、锌均排在铁之前,所以剩余金属中还含有9.2g-6.4g=2.8g铁,参加反应的铁的质量为5.6g-2.8g=2.8g。

因此,铝和锌完全反应而铁只有 2.8g参加了反应,所以生成氢气的总质量应为:
3 27
27
2
56
28
2
65
6506
×××
....
g g g g
++=。

七、以量掩质
例7. t℃时将a g A物质投入b g水中,充分搅拌后所得溶液质量分数是()
A. 等于
100a
a b
+
% B. 大于
100a
a b
+
%
C. 等于
100a
a b
+
% D. 无法确定
分析:本题若没有对溶质是否改变和能否全部溶解分不同情况加以讨论,易犯“以量掩
质”的错误。

对于这类未指明具体物质和是否完全溶解的题目要分情况讨论。

(1)当A为可溶性酸碱或不含结晶水的盐且a g全溶于b g水中,答案为A;(2)当A为可溶性碱性氧化物或可溶性酸性氧化物时,溶质是碱或酸,溶质质量增加,答案为B;(3)当A为结晶水合物及A为无水盐,但并未全溶于b g水中,溶质质量小于a g,答案为C。

综上所述,溶质质量分数是无法确定的,故该题答案为D。

八、陌生情境
例8. 纳米材料被誉为21世纪最有前途的新型材料。

纳米碳管是一种由碳原子构成的几
个纳米(1纳米=109-m)的空心管。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 纳米碳管是一种新型的有机化合物
B. 纳米碳管材料如果完全燃烧,生成物是二氧化碳
C. 纳米碳管材料,表面积大,吸附能力强
D. 纳米碳管在常温下化学性质稳定
分析:本题所给情境是:21世纪最有前途的新型材料“纳米材料”,同学们对此了解不多,看到后心中没数,在做本题时就可能对题示的隐含条件“几个纳米”、“纳米管”、“纳米材料”等,不能很好地去理解,而多选C。

因为根据题示的隐含条件可知纳米管内径很小,而纳米管材料管道多,表面积大,所以吸附能力强,因此C答案是正确的。

因为纳米碳管“是一种由碳原子构成为几个纳米(1纳米=109-m)的空心管。

”是一种碳单质,是一种无机物而不是有机化合物。

因此B、D答案的说法也是正确的,只有A答案错误,故选A。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