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青萍论慢性肾功能衰竭证治

合集下载

中医疗法治疗慢性肾功能衰竭临床分析

中医疗法治疗慢性肾功能衰竭临床分析
s y mp t o ma t i c t r e a t me n t .T h e c o n ro t l g r o u p wa s t r e a t e d wi t h u r e mi c c l e a r nc a e g ra n u l e s ,t h e t re a t me n t g r o u p r e c e i v e d h e r b a l o r a l
宁攸 萱 ( 桐 柏 县 人 民 医 院 ,河 南 桐 柏 ,4 7 4 7 0 0)
中图分类号 :R6 9 2 . 5 【 摘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 6 7 4 . 7 8 6 0( 2 0 1 5 )1 1 . 0 0 9 3 . 0 2
证型 :DG A
要】 目的:探究 中医综合治疗慢性 肾功能衰竭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 8 0例在 本院住院治疗的慢 性 ’ 肾衰竭患者 ,根
性 肾功 能 衰 竭 ( C R F ) ,疗 效较 为满 意 ,具 体 如 下 。
甘草 、 白豆蔻 、生 白术 等 。阴阳两虚者 附加 肾衰汤加减 ,药 方:制 附片 、黄 芪 、茯 苓、枳 实、泽泻 、益母 草、丹参 、半 边莲 、熟大黄 、甘草等 ,外感 风寒者 ,附加 荆芥、紫 苏叶 、 葛根等 ;外感风 热者 ,加浮萍 、牛蒡 子、蝉蜕 、紫花地 丁等。 1剂/ d , 水 煎取汁 2 0 0 mL , 早 晚分 服 。 ②静 滴中药制剂 : 2 5 0 mL 的5 %葡 萄糖注射液注入 3 0 mL灯 盏细辛注射 液 ,静脉 点滴 , 1次/ d ;2 5 0 mL的 5 %葡 萄糖注射液 注入 6 0 m L黄芪注射 液 , 静脉静点 ,1次/ d 。③ 中药 灌肠 :丹参 、苦参 、牡 蛎各 3 0 g , 大黄 5 0 g ,红花 1 0 g 。浓煎到 2 0 0 mL,睡前 1 次 ,保 留灌肠 。

慢性肾衰竭的中医辨证及中医综合治疗

慢性肾衰竭的中医辨证及中医综合治疗


・医 仃 卫 生 ・
为“ 观 的证 ”结合 四诊收集 的症状和 舌 、 微 , 脉象 即“ 宏
观 的证” 应用 脏腑辩证 的方法 辩证 治疗 , , 正所 谓 中医
留3 0分钟 至 2小时 , 量 多保 留些 时 间排 便 , 天 尽 每 1次 ,—0 为 1 程 。现 在 我 们 改进 了 灌肠 的方 71 天 疗 法 , 用肛管灌肠 , 不 改用 一 次 性 的 输 液 器 , 作 方 操
脏 , 阴损 及 阳 , 损及 阴, 甚 阳 阴阳 两虚 ; 实 是瘀 血 、 标 水湿 、 毒 、 滞 、 热 等 , 既是 本病 的病 理 结果 , 浊 气 风 它 在某 种 情 况下 又 可 成 为致病 的 因素 , 促进 疾 病 的发
展, 重病情 。 加
竭 的 中医 辨 证 新 思路 及 中 医 综合 疗 法 。
花活 血化瘀 , 且能调 节免 疫 、 谢和 神经 系统等 方面 代
的功 能 , 进 组织修 复和 再生 , 肾脏之 损害有 补益 促 对 作用 ; 金银 花 、 公英清热 解毒 , 蒲 使毒 消湿 除 , 毒之 瘀
肺 属上 焦 , 上焦 如羽 , 故宣肺 当选 轻浮 之 品 , 苏 叶、 如
在病 因病 机 方 面 , 学者 认 为 该疾 是 以脏 腑 功 有 能 虚 损 , 其 是 脾 肾虚 损 为 主 , 为六 淫所 伤 , 尤 复 加 上 情 志 、 累 因 素 , 致 正 气虚 衰 , 邪 壅 滞 引 发 劳 而 浊 诸 证 ; 学 者 认 为 正虚 邪 实 是主 要 病 理 机 制 , 有 正虚 是 发 病 的 根 本 , 肾虚 弱 是病 机 关 键 ; 学 者认 为 脾 有 本病 表 里 同 病 , 实 相 杂 , 脾 肾三 者 俱 损 ; 虚 肺 也有 学 者 认 为 , 病 应 以脾 胃为 中心 , 本 因脾 虚 在 先 ,日 久 及 肾 , 损及 阳 , 终 致 气 阴两 亏 或 阴 阳 两虚 的 阴 最

中医综合治疗慢性肾功能衰竭临床观察

中医综合治疗慢性肾功能衰竭临床观察

5 i, 待 O 1 3 治 疗方 法 两组 均予 对 症 治疗 ,包括 控 制血 压 1mn 取 出后 先熏 双 涌泉 穴 , 温度 降至 6 ℃左 右患 . 者 能耐 受时 再置 于双 涌泉 穴 3 rn 每 日 1 , O 0 i, a 次 ld为 (<1. / 2 O P ) 控制 血糖 ( 87 1.k a , 空腹 <8 O o/ 、 . mm l L 餐 疗程 。 后 血糖 <1.mm lL , 感 染 , 11 o/ ) 抗 纠正 水 、 电解 质 、 酸 1 碱 失衡 , 格控 制饮 食 , 严 采用 低盐 优质 低 蛋 白 、 低磷 饮 食 方案 , 保证 热量 供给 等 。 照组 在对 症治 疗基 础上 口 对 14 疗 效判 定 . 依 据 文 献 [ 】 定 。显 效 : 症状 减 2拟 ①
中 国 中 医急 症 2 1 0 0年 1 月 第 1 1 9卷 第 1 1期 J T E CM. o. 00, o.9, o 1 N v2 1 V 11 N . 1

l . O- I  ̄ l 缶 ga 究

中医综合 治疗 慢性 肾功能衰竭 临床 观察
杨 俊 郑义侯 吴 嘉 李金花
3g 阴 阳两 虚 型加制 附子 1g 4 中药 热奄包 外敷 : 0, 0 。( ) 脾 肾气虚 、 浊 内阻 予薄荷 2 , 大黄 5 , 湿 g生 g 桑枝 5 , g 细
g丹 0, g阴 g 细辛 肾病 综合征 3例 ,慢 性 肾盂 肾炎 1例 ;辨证 属脾 肾气 辛 2 , 参 1 g 丁香 2 ; 阳两虚 型予 生大 黄 5 , g丹 0, 0, g 山奈 1 g 0 。诸药 共研 虚、 湿浊 内阻 2 例 , 1 阴阳两 虚 1 。两组 资 料具 有可 2 , 参 1 g 桂枝 1g 制 附 片 5 , 9例 细末 ,过 1 0目筛 ,用 纱 布 包 扎 ,兑 适 量 水 ,煎 煮 2 比性 ( P>0 0 ) .5 。

余秉治急慢性肾衰竭鉴别诊断及治疗原则

余秉治急慢性肾衰竭鉴别诊断及治疗原则

余秉治急慢性肾衰竭鉴别诊断及治疗原则急慢性肾衰竭是与多种疾病有关的临床综合征,其表现为肾小球滤过功能减退或降低到一定程度,导致尿量减少或尿毒症。

1.鉴别诊断:(1)急性肾衰竭(ARF):ARF的起病急骤,病情发展快,肾功能急剧下降,临床上常伴有少尿和尿毒症症状,如恶心、呕吐、乏力等。

常见病因有急性肾小球肾炎、肾血管病、急性间质性肾炎等。

(2)慢性肾衰竭(CRF):CRF的起病缓慢,病情发展慢,肾功能逐渐下降,临床上常伴有尿量减少或尿毒症症状,如贫血、骨质疏松等。

常见病因有糖尿病肾病、高血压肾病等。

2.治疗原则:(1)急性肾衰竭的治疗原则:急性肾衰竭的治疗要尽早、积极地寻找和处理原发病因,并给予肾功能替代治疗。

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修复和保护肾小管细胞:尽量减少和停用对肾小管有明显毒性的药物,如非甾体抗炎药物、抗菌药物等。

-寻找和处理原发病因:如抗感染治疗、控制高血压和心衰等。

-应用肾功能替代治疗:包括血液透析和腹膜透析,以及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CRRT)等。

(2)慢性肾衰竭的治疗原则:慢性肾衰竭的治疗主要是延缓病情的进展,保护残存肾功能,减轻尿毒症症状,并处理相关并发症。

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控制原发病因和风险因素:如控制血糖、血压、血脂等。

-营养支持和贫血治疗:合理调整饮食结构,补充适量的蛋白质和维生素,维持良好的营养状态;同时,对贫血进行积极治疗,如给予血红蛋白增生素等。

-应用药物进行肾保护:如利尿剂、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ACEI)和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ARB)等,以减轻肾脏负担。

-追踪性治疗和透析:根据患者的肾功能状态及症状严重程度进行个体化治疗,如药物剂量的调整或透析治疗。

此外,还需要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定期复查肾功能指标,避免药物中毒和感染等并发症的发生。

个体化的治疗方案应结合患者的具体情况来制定。

最重要的是提醒患者要积极配合治疗,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和饮食结构,避免一些对肾脏有损害的行为,如过度用药、饮食不当等。

中医药防治慢性肾功能衰竭的研究进展

中医药防治慢性肾功能衰竭的研究进展
右归丸加减或真武汤加减 ,气 阴两虚型选用参芪地黄汤加减 ,
祖国传统医学上将 C R F归属 “ 水肿 ” 、 “ 癃 闭” 、 “ 肾劳 ” 、 “ 肾 风” 、 “ 溺毒 ” 、 “ 关 格” 等范畴闼 , 病 因为外邪与过劳等引起 的脾 肾 虚损 , 其病机从根 本上可分 为正 虚与邪实 : 正虚 为脏腑气 血阴 阳亏虚 , 以肾虚为主 、 兼 脾 肾两 虚 : 邪实 即为水毒 、 湿浊 、 瘀 血 等 。孙伟教授I 3 1 认为 C R F的关键是脾肾衰败、 湿浊瘀毒潴 留 , 脾 虚则健运不济 , 肾虚则气化无权 、 水液代谢失常 , 湿浊 内停后聚 而成毒引起壅塞三焦 、 气血耗伤 、 阴 阳乖乱 。张琪教授旧 认为在 慢性 肾病至 C R F的疾病演变 中 , 多数患者存 在湿浊郁久化毒 、 湿毒人血 、 血络瘀 阻等病理 改变 , 脏腑虚损复 为六淫所伤 , 加上 劳 累、 情 志等 因素致正气虚衰 、 浊邪 壅滞引发诸证 。 在病机演变 中尤 以脾 肾虚损为关键 , 同时湿毒内蕴、 正虚邪实 、 虚实夹杂而 造成该病病势缠绵 、 证候 多变、 难 以速愈 。冯 志荣日 从 中医学角 度认 为 C R F呈正 虚邪 实 、 虚实错 杂 、 正邪相博 的病理 过程 , 虚 则 为脾 肾皆虚 , 是C R F的发病基 础 , 实则为湿毒 、 瘀毒、 瘀血 , 是促进 C R F进展 的主要 因素 。南 征教授 率先提 出了“ 毒损 肾 络” 为C R F病 机关键 的观点 , 认为毒 邪 即为气滞 、 血瘀 、 湿阻、 水停 、 痰凝等 蕴积体 内过多后 邪盛而化生 的湿毒 、 瘀毒 、 热毒、
浊毒 , 随经络 、 血液入 肾而损伤肾络 导致一 系列病理变化。
2 CR F的 辨证 论 治
而肝肾 阴虚型选六 味地黄丸合 二至丸加减 ;关格期 为正虚邪 实、 寒 热交错 、 气 机逆乱 , 此 期中脾 肾虚 弱 、 湿 浊 中阻 型选 用温 脾 汤合吴茱萸汤加减 或黄连温胆 汤加减 , 正虚邪盛 、 肝风 内动 型选用杞菊地黄 丸合 羚羊钩藤汤加 减 , 而阴 阳两虚 、 浊 阴上逆 型选用济生 肾气丸合涤痰汤加减嘲 。 陈以平教授为我 国“ 辨证与

慢性肾功能衰竭的中医辨证治疗(下)

慢性肾功能衰竭的中医辨证治疗(下)

慢性肾功能衰竭的中医辨证治疗(下)以大黄为主的通腑祛邪治疗以大黄为主的祛除湿浊水毒是治疗慢性肾功能衰竭的重要方法,主要应用方式有口服和保留灌肠两种。

①大黄粉,每次3克,每日3次,吞服。

②生大黄10克,黑大豆30克,生甘草3克,水煎服。

③大黄15克,芒硝10克,茯苓15克,泽泻15克,陈皮12克,黄芪30克,党参30克,焦三仙各15元,甘草8克,水煎服。

④生大黄15克,生牡蛎60克,制附片30克,浓煎成150毫升,保留灌肠,每日1一2次。

⑤生大黄15克,蒲公英30克,煅牡蛎30克,煎水600毫升,保留液肠( 20分钟),每日1次。

个别病重者每日2次,以病人日泻3—4次为宜。

以大黄为主的中药保留灌肠可按辨证配用不同药物,如银花、槐花、黄芩、白头翁、益母草、山栀等。

以大黄为主的祛邪治疗能增加肠道氨质清除值,降低非蛋白氦,缓解氨质血症症状。

在具体应用时应根据病情、体质、血压高低、电解质情况和排便次数等,掌握好配伍剂量和间隔时间,注意电解质平衡,切忌操之过急。

同时,在使用过程中,可酌情配用调理脾胃之品。

血氮降低后应注意补脾益肾,活血养血等治疗,以期改善肾功能。

活血化淤治疗:(1) 当归30克,川芎12克,丹参30克,桃仁10克,红花10克,玄参15克,猪苓30克,黄芪30克,山楂15克,大青叶30克,银花藤30克,水煎服。

(2) 丹参注射液,每次8一16毫升,加入10%葡萄糖液作静脉滴注。

动物实验证明,活血化淤方药有改善肾血流,增强肾小管排泄,增加纤维蛋白的溶解性,减少血小板凝聚,抗凝血等作用,有利于增生性病变的转化和吸收,促进已损组织的修复。

活血化淤药与清热解毒药合用,可以抑制肾小球萎缩和纤维组织增生,促进废用的肾单位逆转。

以扶正为主的治疗:(1) 冬虫夏草6克,研粉冲服,此为一日量,并配合服用辨证论治方药。

(2) 红参10克,淫羊藿30克,枸杞15克,白术15克,山药30克,补骨脂12克,黄芪30克,泽泻15克,茯苓30克,大黄10克,甘草6克,水煎服。

慢性肾功能衰竭的中医治疗体会

慢性肾功能衰竭的中医治疗体会
而延长了患者的生命。
慢性 肾功 能衰竭脾 肾阴阳虚损有主次之分 , 肾 ( 虚 : 脾 阳)
症 见 面 色觥 白 ,神 疲 ,乏 力 , 四肢 酸 困 ,腿 肿 午 后 为 重 ,纳 呆
食 少 ,腹 胀 便 溏 ,小便 短 少 或 夜 尿 频 仍 ,口淡 不 渴 ,L 中溺 臭 , _ ] 甚 则畏 寒 肢 冷 ,舌 淡 胖 有 齿 痕 ,脉 沉 细 或 沉 弱 。治 宜 健 脾 补 肾 法 ,适 用 于慢 性 肾功 能衰 竭脾 肾 气 虚 及 阳 虚 证 。选 用 香砂 六 君
钱 呈
( 陵 市 中 医 医院 ,安 徽 铜
铜 陵 ,2 4 0 4 0 0)
中图分类 号:R 9 . 6 25
【 摘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 7.8 0( 0 0 00 5 .1 证型:D G 6 476 2 1 )2 —0 90 B
要 】 目的 :分 析 慢 性 肾 功 能 衰 竭 的 中 医诊 治 。方 法 :对 5 慢 性 肾衰 患 者 应 用 中 药治 疗 和 辅 助 治疗 如 擦 背疗 法等 。 0例
每 天 l 2次 , 次 1mi。 果 在 腰 背 部 触 摸 及 明 显 的压 痛 点 , ~ 每 5 n如 可在该处用手指作按压揉搓 3 5 n  ̄ mi。对 于血肌 酐超 过 4 2 41 x l mo/ L者 , 同时 采 用 药 物 保 留灌 肠 。药用 大黄 、蒲 公 英 、淫 羊
中溺 臭 ,渴 不 多饮 ,手 足 心 热 ,大 便 干 结 ,尿 少 色 黄 ,脉 沉 细 , 舌 淡 有 齿 痕等 。治 宜 益 气 养 阴 。适 用 于 慢 性 肾功 能衰 竭 脾 肾气 阴两 虚 证 ,选 参 芪 地 黄 汤 或 麦 味 地 黄 汤 加 减 。常 用 药 物 为 太 子 参 、 生 黄 芪 、 生 地 黄 、 枸 杞 子 、 制 首 鸟、 麦 门 冬 、茯 苓 、淮 山 药 等 。擦 背 疗 法 :腰 背 部脊 椎 两侧 以 肾 俞 为 中 心 ,用 热 毛 巾均 匀地上下擦两侧腰大肌 , 以局 部发 烫 为度 , 意 不 要 烫 伤 皮肤 , 注

名老中医从脾胃论治慢性肾功能衰竭经验总结

名老中医从脾胃论治慢性肾功能衰竭经验总结

名老中医从脾胃论治慢性肾功能衰竭经验总结摘要:慢性肾衰名老中医关键词:慢性肾衰,名老中医,脾胃慢性肾功能衰竭(Chroni Renal Failure,CRF,简称慢性肾衰)是在各种慢性肾脏病或累及肾脏的全身性疾病的基础上,肾单位严重受损而缓慢出现肾功能减退而至肾衰的一组临床综合征,在中医文献的记载中尚无“慢性肾功能衰竭”的病名,但根据其发病特点、临床表现,可归属于“水肿”、“虚劳”、“肾风”、“癃闭”、“溺毒”、“关格”等范畴。

CFR病因多样,病机复杂,但总属本虚标实,虚实夹杂。

笔者通过跟随导师临床实践与查阅文献发现从中焦脾胃入手调治此病不失为一种有效途径,现特将近几年各级名老中医从脾胃论治慢性肾衰经验总结如下。

1.脾胃的地位脾胃为土脏,被喻为后天之本,“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

”(《素问·经脉别论》)这是对脾胃生理功能较好的概述,“四季脾旺不受邪”(《伤寒论》),李东垣亦说“内伤脾胃,百病由生”,故脾胃功能的正常与否关系着机体的健康。

2.脾胃与慢性肾衰的关系慢性肾衰属慢性病范畴,病因多样,病机复杂,但总属本虚标实,其中本虚以脾肾亏虚为主,因此,中焦脾胃与慢性肾衰的发生发展及预后1有着密切联系。

在传统中医理论中,脾肾在生理上相互联系,在病理上相互影响,黄春林教授2将脾胃与肾的相互联系主要总结为3个方面:后天滋养先天、共同主宰水液代谢、气机升降与阴阳平衡。

史伟教授3亦认为脾肾在慢性肾衰的发病机理中起着以下几方面的重要作用:1、CRF患者久病必脾肾气虚,肾为先天之本,脾为后天之本,两者在生理上是相互资助、相互促进的关系;2、CRF病人,脾肾已亏,脾虚运化无权,肾虚气化无力,致水湿浊邪蕴积体内,邪实内蕴,更损脾肾,使病情进一步加重。

3、血瘀证贯穿于慢性肾衰全过程,而脾肾与血瘀的关系密切。

此外黄文政教授4认为在本病的整个过程中,无论标本缓急均与中焦脾胃密切相关,脾胃为转枢,中运失健,湿浊内生,枢机不利,则上焦雾露弥漫,痰浊壅塞,凌心迫肺;下焦通调失司,清浊不分,湿浊阻渎。

肾衰病阴虚证治发微

肾衰病阴虚证治发微
利尿、 活 血 的 关 系。
关键 词 肾衰 阴虚 病 因 中 医病 机 滋 阴 中 图分 类 号 R 2 7 7 . 5 2 5 文献 标 识 码 A 文 章 编 号 1 6 7 2 — 3 9 7 X( 2 0 1 5 ) 0 2 — 0 o 1 4 _ o 2
肾衰 病 可 归 属 中医 学 之 “ 水肿 ” 、 “ 关格 ” 、 “ 腰 兢 兢 。 中医巨擘 裘吉 生于《 医病简要 》 日: “ 茯苓 、 泽泻 痛” 、 “ 癃 闭” 、 “ 溺毒” 、 “ 虚 劳” 等 范畴 。本病 病机 错综 利 其水 , 利水必 伤 阴。 ” 淡 渗利 水药 如猪苓 之类 , 用之 复杂, 病 程 迁延 冗 长 , 病 情复 杂难 辨 。笔 者 认 为 , 今 失 当 , 每有 伤 阴之 弊 。而 肾衰病病 人水 肿泛 滥 , 稍多 昔不同 , 此 病 既 往 多 责 之 于 脾 肾 阳虚 为本 , 湿 浊 瘀 饮 水便 易 侵 凌 t l , 肺, 急 则 治其 标 , 利 尿剂 在 所 难 免 , 况六 味地 黄 丸亦用 泽泻 , 唐 宗海 毒为标 , 而 现今 则 以阴虚 者为 多 。现 简要探 讨如 下 。 未 必利尿 者 皆伤 阴 , 1 肾衰病 阴虚 病 因 谓 此方用 泽 泻“ 利 水则 阴益 生 ” 。但今 之 医者不 顾人 惟 以求 速效 者 , 不 数 日效减 半 , 胀 愈甚 , 苟 以阴 1 . 1 温 阳伤 阴 肾衰病证见 水肿 ,临床 医家素执拗 虚实 , 于“ 阳虚水 肿论 ” , 脾 肾 阳虚 , 阳不化水 , 水 气 内停 , 此 亏者复 遭此 劫 , 病必 难愈也 。 1 . 3 湿热 伤 阴 湿 热胶 结 . 久之 必 伤 阴 , 复 用 黄连 、 论深入 人心 。 温 阳利水 方亦为数众 广 , 如真武汤 , 清热解 饮、 济生 肾气汤等等 。 亦有 病家不 明养 生之道 , 喜 啜食 苍术 等苦燥 之 品 。 辛辣 之品 , 姜、 桂之类 , 视 同食物 。 焉 知助 阳之 品 , 往往 毒之 药 , 久 用 皆可伤 耗津 液 。 . 4 精 微 漏泄 伤 阴 尿 中蛋 白 、 血 液本 为人 体 精微 使 胃气暂 壮 , 饮食 加 剧 , 阳道兴举 , 阴霾 消散 , 顿 觉 身 1 宜藏不宜泄 , 阴精 本 自难 成 , 犹浩浩之大湖 , 轻, 病家、 医师俱欢 。 医师要功 , 以为正 道 , 殊不知频施 物 质 , 彼漏 下不 止 , 又无源 头 之活水 , 岂无湖 水干涸 之 理 ? 温补 , 精 血焦灼 , 体若燔 炭 。始觉 用药之误 , 复施六 味 地 黄、 增 液之辈 。应 知滋 阴不似 温 阳, 纵使 选药无 差 , 2 肾衰病 阴虚 病机 亦 无旦夕之效 , 此 阳易复而 阴难 填也 , 真 阴不能填 , 病 《 素问・ 生 气通 天 论 》 云: “ 阳气 者 , 若天与 日, 失 ” 阐明 了阳气之 重要性 。 另《 景岳 必 不能复 。 今西 医崛起 , 新药如雨 后春笋 , 激素在 肾病 其所 则折 寿而不 彰 。

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肾功能衰竭30例临床分析

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肾功能衰竭30例临床分析

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肾功能衰竭30例临床分析目的探讨慢性肾功能衰竭的临床治疗效果与病理分析。

方法选择2010~2012年来本院治疗的30例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将其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用常规的西医疗法,实验组在常规的西医疗法上口服尿毒清颗粒,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

结果实验组的总有效率为86.7%,对照组的总有效率为73.3%(P<0.05)。

结论通过合理的病理分析及尿毒清颗粒治疗,可以有效改善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的临床效果。

标签:慢性肾功能衰竭;中医药;尿毒清颗粒慢性肾功能衰竭是一种常见的肾脏疾病,是由多种病因引起的肾单位损伤,并最终致使肾功能减退。

慢性肾功能衰竭如果得不到有效的治疗,最终会发展为终末期肾病或尿毒症[1]。

对于慢性肾功能衰竭的治疗通常采用对肾脏毒性较小的抗感染药物治疗,其对慢性肾功能衰竭有一定的疗效,但未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经过多年的研究,结合中医临床理论研制出的尿毒清颗粒对慢性肾功能衰竭的治疗效果显著[2]。

本研究通过对30例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的对比治疗发现,尿毒清颗粒对于慢性肾功能衰竭的治疗具有很好的疗效。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择2010~2012年来本院治疗的30例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所有患者均符合慢性肾功能衰竭诊断标准,血肌酐(Scr)在181~706 μmol/L。

将30例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其中,实验组15例患者,平均年龄51.2岁;对照组15例患者,平均年龄50.4岁。

两组在肾功能、原发病、年龄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药物组成尿毒清颗粒(广州康臣药业有限公司生产,国药准字Z10970122)主要成分为大黄、黄芪、桑白皮、苦参、党参、白术、茯苓、制何首乌、白芍、丹参、川穹、半夏、车前草、柴胡、甘草[3]。

1.3 治疗方法积极治疗所有患者的原发病,两组患者在6个月治疗期内均进行西医综合治疗,纠正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失调,提供足够热量、优质低蛋白饮食,纠正贫血,控制感染,降血脂,积极控制血压[4]。

一种治疗慢性肾功能衰竭的中药配伍及其制备方法[发明专利]

一种治疗慢性肾功能衰竭的中药配伍及其制备方法[发明专利]

(19)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知识产权局(12)发明专利申请(10)申请公布号 (43)申请公布日 (21)申请号 201710516665.1(22)申请日 2017.06.29(71)申请人 武汉大学地址 430072 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区珞珈山武汉大学(72)发明人 田卫群 徐怡 冷帆 (74)专利代理机构 武汉科皓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 42222代理人 程欣(51)Int.Cl.A61K 36/804(2006.01)A61P 13/12(2006.01)(54)发明名称一种治疗慢性肾功能衰竭的中药配伍及其制备方法(57)摘要本发明提供一种治疗慢性肾功能衰竭的中药配伍,包括下述重量份的原料:白术10~25份;黄芪10~35份;桑椹子7~15份;丹参15~38份;大黄3~20份;厚朴8~20份;熟地12~30份;枳壳6~18份;茯苓10~33份。

根据临床试验证明,本主要配伍通过选择合适的中药材及其优化缩方与配比,达到治疗慢性肾功能衰竭的显著功效,且安全无毒副作用。

本中药配伍可以明显降低血清肌酐、血尿素氮水平,总有效率达到90%,改善肾脏病理损害,下调COX-2在肾组织中的表达,减轻或延缓肾脏组织纤维化,保护肾功能。

权利要求书1页 说明书3页 附图1页CN 107137512 A 2017.09.08C N 107137512A1.一种治疗慢性肾功能衰竭的中药配伍,其特征在于:包括下述重量份的中药材原料:白术 10~25份;黄芪 10~35份; 桑椹子 7~15份;丹参 15~38份;大黄 3~20份;厚朴 8~20份; 熟地 12~30份;枳壳 6~18份;茯苓 10~33份。

2.一种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治疗慢性肾功能衰竭的中药配伍,其特征在于:所述中药配伍采用如下步骤制得:按重量份称取各原料药材,洗净、去杂质,放入容器加水没过药材浸泡30~40分钟后,大火煎煮至沸腾,然后文火慢熬1小时;将药汁滤出,得首次滤液,备用;另取滤渣,加入其重量5~6倍水,煎煮1h,过滤,收集二次滤液;合并首次滤液和二次滤液,即得。

余秉治急慢性肾衰竭鉴别诊断及治疗原则共73页

余秉治急慢性肾衰竭鉴别诊断及治疗原则共73页

余秉治急慢性肾衰竭鉴别诊断及治疗 原则
1、战鼓一响,法律无声。——英国 2、任何法律的根本;不,不பைடு நூலகம்文法本 身就是 讲道理 ……法 律,也 ----即 明示道 理。— —爱·科 克
3、法律是最保险的头盔。——爱·科 克 4、一个国家如果纲纪不正,其国风一 定颓败 。—— 塞内加 5、法律不能使人人平等,但是在法律 面前人 人是平 等的。 ——波 洛克
46、我们若已接受最坏的,就再没有什么损失。——卡耐基 47、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陆游 48、书籍把我们引入最美好的社会,使我们认识各个时代的伟大智者。——史美尔斯 49、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孙洙 50、谁和我一样用功,谁就会和我一样成功。——莫扎特

从络论治慢性肾衰竭的用药规律

从络论治慢性肾衰竭的用药规律

从络论治慢性肾衰竭的用药规律李苹;于俊生【摘要】目的运用频数分析方法,对从络论治慢性肾衰竭的文献进行搜集、筛选、剔除,总结从络论治慢性肾衰竭的用药规律.方法收集近26年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收录的从络论治慢性肾衰竭的临床观察类和经验总结类文献,用Excel建立数据库,从单味药和药物功效入手进行频数分析.结果初步搜集得到文献207篇,经过进一步排除和剔除,最后剩余42篇,其中涉及药物139味,共出现601味次.出现频率较高的前10味药物为丹参、黄芪、大黄、茯苓、川芎、当归、生地、半夏、白术、山药.药物药性以温性为主,药味以甘、微苦为主,归经主要归脾、肾经.出现频率较高的药物类别为补虚药、清热药、活血化瘀药、利水渗湿药、化痰止咳平喘药、泻下药、化湿药.结论经过分析,从络论治慢性肾衰竭,主要病机为脾肾亏虚,痰瘀毒内蕴为主,治法重在补益脾肾,祛淤化痰,化湿通络.【期刊名称】《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年(卷),期】2016(014)017【总页数】4页(P39-42)【关键词】肾络瘀阻;慢性肾衰竭;频数分析;用药规律【作者】李苹;于俊生【作者单位】山东中医药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济南250355;山东省青岛市海慈医疗集团肾病科,青岛 266033【正文语种】中文慢性肾衰竭是指慢性肾脏病引起的肾小球滤过率下降及与此相关的代谢紊乱和临床症状组成的综合征[1]。

散见于中医水肿、癃闭、肾风、关格、肾劳、溺毒、肾衰的范畴[2]。

肾络细小而密,易于成瘀成滞,各种肾脏病迁延日久,或他病失治误治,易致肾虚气化功能异常,日久则气郁成滞、血聚成瘀、津凝为痰,痰瘀互结化为浊毒,痰、瘀、毒相互搏结,痹阻肾络[3],因此慢性肾衰竭各期多有不同程度的肾络瘀阻[4]。

本文总结近26年来中医从络论治慢性肾衰竭的文献报道,对中医从络论治慢性肾衰竭的药物进行频数分析,从中找出从络论治慢性肾衰竭的常用药物,并根据药物类别进一步总结常用治法。

慢性肾衰竭中医辨治思路

慢性肾衰竭中医辨治思路

慢性肾衰竭中医辨治思路邹燕勤;孔薇【摘要】慢性肾衰竭其病变之本是肾元亏虚,而因虚所致之水湿浊毒之邪、血瘀等病理产物,则成为加重肾衰发展新的病理因素.扶正固本,维护肾元,健脾化湿,泄浊和络为基本治则,并应结合原发的肾脏疾病及诱因,综合治疗,平补平泻,缓缓图治,切忌过补滋腻及过下伤正.附验案2则以佐证.【期刊名称】《江苏中医药》【年(卷),期】2018(050)012【总页数】5页(P1-5)【关键词】名医经验;中医药疗法;慢性肾衰竭【作者】邹燕勤;孔薇【作者单位】江苏省中医院肾科,江苏南京210029;南京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肾科,江苏南京21000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277.525邹燕勤(1933—),女,江苏无锡人,国医大师,主任中医师,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

1957年南京师范学院生物系毕业后留校任教,1962年2月开始从事中医药临床工作,师承其父邹云翔教授,在职中医学本科。

第二、三、四、五、六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指导老师,2011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批准成立邹燕勤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传承工作室。

全国首批中医药传承博士后合作导师,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首批“江苏省名中医”,首届“江苏省国医名师”,第十二届“江苏省优秀科技工作者”。

现任中华中医药学会肾病分会、世界中医药联合会肾病分会、中国民族医药学会肾病分会顾问或专家。

慢性肾衰竭是各类肾脏疾病晚期的共同归宿,是因进行性肾单位毁损从而表现为以肾脏的排泄功能、内分泌功能障碍以及内环境稳态失衡为特征的一组临床综合症候群。

尽管古医籍中未见专门论述与其完全对应的病名,但由于临床表现常有水肿,少尿,或见恶心,呕吐,贫血,甚则胸闷气喘,结合检查中血尿素氮、肌酐升高,肾小球滤过功能下降,电解质、酸碱平衡紊乱之症,故其病理病机与中医“关格”“肾劳”“癃闭”“溺毒”等病相类似。

笔者传承家父著名中医肾病专家邹云翔教授治肾学术思想,并以此为基石,于长期治疗慢性肾衰竭的实践中积累了一定临床经验,现将辨治体会介绍如下。

辨证论治与辨证论治多途径投药治疗慢性肾功能衰竭

辨证论治与辨证论治多途径投药治疗慢性肾功能衰竭

辨证论治与辨证论治多途径投药治疗慢性肾功能衰竭
田令群;郑新
【期刊名称】《实用中医药杂志》
【年(卷),期】1990(000)002
【摘要】慢性肾功能衰竭(慢性肾衰)是多种慢性肾脏病的后期表现,是临床常见的难治之症。

1965~1977年我们辨证论治118例,有效率43.22%,1978~1986年间,在辨证论治基础上,辨证论治多途径投药治疗48例,使有效率提高到66.67%,提示在中医理论指导
【总页数】3页(P7-9)
【作者】田令群;郑新
【作者单位】[1]重庆市中区研究所;[2]重庆市中区研究所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2
【相关文献】
1.浅析刘明教授辨证论治慢性肾功能衰竭经验 [J], 汤溟
2.辨证论治配合西药治疗慢性肾功能衰竭254例 [J], 戴双明;刘建红;樊平
3.辨证论治结合中药灌肠治疗慢性肾功能衰竭48例 [J], 车树强
4.辨证论治加灌肠治疗慢性肾功能衰竭30例 [J], 黄晓军;陈欣童
5.慢性肾功能衰竭的中医辨证论治 [J], 李心建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漫谈慢性肾功能衰竭的中医治疗

漫谈慢性肾功能衰竭的中医治疗

漫谈慢性肾功能衰竭的中医治疗
欧书祥
【期刊名称】《中外医疗》
【年(卷),期】2009(28)14
【摘要】慢性肾功能衰竭是多种慢性肾脏疾病的晚期,肾功能逐渐恶化引起的以蛋白质代谢产物潴留为主,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失调的临床综合征.其病情往往进行性加重,每因外邪、过度劳累、七情内伤、饮食失调使病情缠绵反复.中医药在消除症状、缓解病情、降低血中氮质、保护残存肾单位或恢复肾功能方面有良好的作用,尤其可以提高病人的生存质量,延长生命.现本人结合多年治疗经验,谈几点看法.【总页数】1页(P111-111)
【作者】欧书祥
【作者单位】贵州省金沙县中医院内科,贵州金沙,5518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586
【相关文献】
1.中医治疗用于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治疗中的临床研究进展 [J], 姬晓东
2.慢性肾功能衰竭的中医治疗概况 [J], 蒙裕喜
3.慢性肾功能衰竭的中医治疗分析 [J], 冷玉杰
4.中医治疗慢性肾功能衰竭36例 [J], 马翮;苏秀文
5.数据挖掘名老中医治疗慢性肾功能衰竭的经验 [J], 梁文聪;熊国良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慢性肾功能衰竭中医治疗的思路方法

慢性肾功能衰竭中医治疗的思路方法

慢性肾功能衰竭中医治疗的思路方法
金俊佑
【期刊名称】《北京中医药》
【年(卷),期】2009(28)5
【摘要】慢性肾功能衰竭(简称慢性肾衰)是由多种肾脏疾病引起的慢性持久性肾功能减退。

导致代谢产物在体内潴留、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失调,呈现全身多系统症状的一个临床综合征.是肾脏及与肾脏有关疾病的最终归宿,预后不佳,严重威胁着人类健康和生命。

虽然血液透析、腹膜透析及肾移植术的开展为慢性肾衰的治疗提供了新途径,延长了病人的生命,但由于存在费用高、肾源不足及各种严重并发症等问题.在发展中国家尚无法普及。

因此,积极寻找包括中医中药在内的延缓慢性肾衰进展的非透析疗法仍然具有重要意义。

【总页数】2页(P360-361)
【关键词】慢性肾功能衰竭;中医疗法;学术探讨
【作者】金俊佑
【作者单位】中国中医科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692.5;R274.915.5
【相关文献】
1.中医治疗慢性肾功能衰竭的思路与方法 [J], 黄维良;许爱婷
2.中医治疗老年人慢性肾功能衰竭的思路和方法 [J], 李胜
3.中医药治疗慢性肾功能衰竭思路与方法 [J], 叶传蕙
4.中医治疗慢性肾功能衰竭的思路与方法 [J], 徐钰祥; 陈家冠
5.中医药治疗慢性肾功能衰竭的思路与方法 [J], 丁德经;余承惠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余青萍论慢性肾功能衰竭证治
更新日期:2011-08-05 点击:余秉治
1 对慢性肾功能衰竭病机的认识
在中医典籍中有关慢性肾功能衰竭(以下简称慢性肾衰)症状的描述,多见于水肿、癃闭、肾痨、关格等篇章。

慢性肾衰病病程长,演变多,临床上常出现虚实错杂的病理改变。

演变过程往往因实致虚,而在虚的基础上又夹杂邪实,故正虚邪实贯穿于慢性肾衰始终。

有学者分析了近四十年来3400例慢性肾衰患者的病机,其中脾肾两虚者占68%,故认为其病位虽有肺、脾、肾、三焦的不同,然而脾肾虚弱是其病机的关键[1]。

脾为湿土,脾虚湿困,运化失常,气血生化不足,无以养肾。

肾主玄水,肾虚不能制约水湿,水湿阴邪阻滞中焦。

所以慢性肾衰末期,虽然五脏俱虚,但究其起源,乃脾肾水湿阴邪为患所致。

故余老曰:“病在肾,要治脾,虽治脾,宜护肾”,此乃治疗慢性肾衰的主要环节。

如不及早阻止病情发展,则心、肺、肝三脏将随之受累。

2 慢性肾功能衰竭治疗原则
2.1 平补平泄
《素问.至真要大论》曰:“谨察阴阳所在而调之,以平为期”。

余老认为,慢性肾衰血气阴阳俱虚,用药的目的是以偏正偏,但偏阳过甚则阴伤,偏阴过甚则阳伤,只有采取平调之法,逐步调整阴阳失衡,以达到平衡的目的。

因为慢性肾衰病程迁延,正虚邪实,猛攻则伐正,犯虚虚之弊;峻补则滞邪,令实邪难去,故宜平补平泄,逐步调整。

2.2 药宜通下
余老认为,慢性肾衰脾肾正虚,阴邪上攻,故用药宜通宜下,引浊阴之邪下行,使清阳之气上升。

肾主二阴,浊阴下行,或从小便而解,或由大便而出。

利水以茯苓、泽泄、车前为宜,通便以杏仁、桃红、火麻仁、冬瓜仁为宜。

若大便溏薄,则用白术、苡仁之类以健脾气。

有人主张猛攻泄下,以图排毒,取大黄为常用之药。

熊宁宁教授认为[2],慢性肾衰,由肾炎引起者居首位。

湿浊之邪壅滞中焦,故宜利湿化浊,轻药重投。

首选药性平和的茯苓、苓皮、泽泻、苡米、车前等质轻效著之品,引湿浊下行,邪毒自小便而解。

一般应慎用苦寒直折之品,以免伤脾败胃之弊。

大黄虽可通腑泄浊,但性味苦寒,久用败胃伤脾。

大黄灌肠虽对脾胃刺激较小,但口服或灌肠,一般初起效果较好,但投药过久,脾气受伐,肾气益衰,病情自然恶化。

宜注意护胃气,健脾气,保肾气。

避免久用大黄,更不宜口服和灌肠同用。

这种主张,与余老用药法则不谋而合。

两位专家均用质轻性平效佳之品,引浊下行。

用药不宜伤脾损肾,随时注意保护脾肾,方是上策。

2.3 慎用温补
余老治疗慢性肾衰,一般少用峻猛温补之品。

滋阴助阳,虽可因证用药,但主张温而不燥,滋而不腻。

有资料报道[2],温补肾阳在改善某些症状的同时,亦可使血肌酐上升,血压增高,氮质血症加重,故而得不偿失。

慢性肾衰虽然是本虚邪实,但本虚并不等于单纯阳虚,同时有阴血亏虚的一面,即阴阳俱虚。

遣方用药时应注意调节阴阳,辨证施用。

如一见阳虚,即投以大剂量桂、附、鹿茸之类温补悍烈之品,往往加剧阴阳失衡;一见阴虚,就大量投以龟板、阿胶等碍胃之品,反而留滞阴邪。

余老主张补肾可用菟丝子、杜仲、寄生、枸杞、金樱子等;补脾可用白术、山药、大枣、黄精等。

如此则温而不燥、滋尔不腻,逐步达到“以平为期”的佳镜。

3 常用方药
余老遣方用药,多以陈夏六君子汤为基础方加减,因其补而不峻,泄而不猛。

陈皮、法夏行气降逆,降阴水,止呕恶,再佐以山楂、二芽,可健脾胃之气。

浮肿尿少者加茯苓、猪
苓、泽泻、车前子,引水邪下行,使浊阴得降;夜尿多而浮肿不显著者,加金樱子、芡实、莲须,以固肾气;腰脊酸痛者,加寄生、杜仲,强腰补肾。

血压高者,加当归、白芍、龙齿、决明,以柔肝降压;肺部感染、舌苔黄腻者,加二花、连翘等轻清之品,去外感,解内毒;兼有泌感尿频者,加黄柏、鱼腥草,以清下焦之热。

还可根据其它兼症,灵活加减。

慢性肾衰病程长、变化多端,岂能拘守某方,一成不变?而且中国幅员广阔,气候有别,体质不同,饮食各异,均应考虑。

根据余老近五年治疗慢性肾炎引起的慢性肾衰(氮质血症期、尿毒症期)患者127例资料分析,经过24个月治疗,在资料完整的103例中,有效(血肌酐和尿素氮均下降或稳定者)71例,占68.9%;无效32例,占31.1%。

4 小结
慢性肾衰的保守治疗是当今世界医学领域的难题之一,余老积数十年的经验,将其归纳为:
肾衰不宜峻补,肾衰不宜强攻;病在肾,要治脾;虽治脾,宜护肾;肝宜和,肺宜清,切忌肾水来凌心。

浊阴向下引,清阳方得升,关格一通肾气“平”。

“平”,是余老治疗慢性肾衰的关键所在。

治脾治肾宜平补平泄,治肝宜柔和之品,治肺以轻清为宜。

水向下流,阳气上升,故引浊阴之水下行,使清阳之气上升,则水不凌心,关格得通,从而达到“平”的境界,即《内经》“以平为期”之义。

作者单位:武汉市第一医院(430022)
参考文献
[1] 尹力娟,等.慢性肾衰的主要病机探讨.中医药信息,1998,15(3):10
[2] 黄治华,熊宁宁.治疗慢性肾功能衰竭经验.中医杂志,1998,39(8):467。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