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生宇宙天地
中国哲学术语解释
中国哲学术语【天】殷周人指最高的人格神,宇宙的主宰。
春秋之际社会动荡,天命观发生动摇。
孔子既承认主宰之天,以文之灭兴决定于天,又指自然之天。
墨子非命,却提出“天志”以赏善罚恶。
老庄以道生天地,否定了天的至上性,认为天即道之自然。
荀子以天为自然,认为“天行有常”,主张“明天人之分”,“制天命而用之”,反对“错人而思天”。
西汉董仲舒讲天人感应,又以天为最高的神灵,万物的主宰。
东汉王充则认为天是自然的物质实体。
唐刘禹锡提出天人不相预,反对天命论。
北宋张载认为天即太虚之气。
程颢提出“天者,理也,”否定了天的人格意义,代之以绝对精神。
王守仁则以心规定天,“心即天,言心则天地万物皆举之矣。
”反映了对天的认识的分歧和思维的进步。
【德】道德,品德。
指人的品质或行为对他人和社会所具有的善恶价值。
西周统治者提出“德以配天”。
春秋以后,德成为人们普遍关注的品性。
儒家以德为人的本性,恭宽信敏惠,仁者爱人,主张“为政以德”,提倡德治。
道家也以道为本,德为道之用,但认为大道自然无为,朴素无德,主张绝圣弃智,至德即是无德。
【敬德保民,以德配天】相传为西周初年周公旦提出的政治伦理思想。
意为统治者应崇尚道德,以保其民人固其天命。
一方面为革商之命作辩护,另一方面又作为统治的手段。
【阴阳】本义为日照的向背。
向日者为阳,背日者为阴。
后来用以指气和事物所包含的对立因素。
【气】本义为云烟、云气。
后用以指无形状的充塞于整个宇宙的弥漫性物质,是构成物质存在的基本元素。
【天人之辩】中国哲学关于天与人、天道与人道、自然与人为关系的争辩,涉及客观必然性与主观能动性之间的关系。
【天人合一】中国古代关于天与人、天道与人道、自然与人为相通、相合与统一的观点。
天人合一不等于天人等同。
中国哲学侧重强调天人之间的统一,认为人是自然的一部分,与自然界有着同样的本质和规律,追求天人之间的和谐,反对把天与人相互割裂、相互对立,具有合理的因素。
【八卦】《易经》的八种基本图形。
道教的宇宙结构是怎样的
道教的宇宙结构是怎样的浩瀚宇宙,无边无际,无穷无尽。
在道教人看来,宇宙星空就像是一个有效的模型,只要将其建立,便一切都在他们的掌握之中。
道教的教义算是一种哲学,他们认为宇宙是由“道”演变而成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道教人嘴里所说的“道”,是阴与阳未被判定之前的无极,是混沌的,他们用无极的图案来代表“道”。
它无处不在,遍布各地,没有任何的形象与声音,它的数量永恒,没有增减。
它没有名字,但却是最真实的存在。
道教人把它称之为道。
概括为:“道”是宇宙与天地的主宰者,是万物之始的演化者,这是宽泛的概念,没有对世界万物有一定认知的人是无法体会的。
道教人对“道”的理解除了上述原理之外,还有关于“道”是神灵,而始祖为太上老君。
“道”是存在于自然之中,精气、元气并存,灵气逼人、精神抖擞。
它无处不在,无所不艳情,是虚无之体,造化的根本,是万物的本原与宇宙的主宰者。
太上老君的一化三清说体现了道即为太上老君,是神灵的始祖。
他们认为,宇宙的形成过程经历了许多世纪,包括:洪元、太初、太始。
他们的有这样想法的依据在于道生万物。
在世界没有天地时分,没有阴阳也没有任何形状的时候,只有太上老君独存于玄虚之中。
这时候的万物无法识别,无法遇见,若是遇见,也无法看见是怎样的形状。
之后,世界开始渐渐分明,从而出现洪元世纪,是道都创世纪的第一世纪。
洪元世纪为一,在此之后,世界经历了万劫,从而形成百成,在百成之后的八十一万年后,形成了太初,太初,是第二大世纪,为二。
太上老君(文自简单购中国,谢谢欣赏)在第二大世纪过后的不久,便迎来了第三大世纪,太始。
这时候的太上老君,已经下凡,在民间为师,并口诉《太始经》,教人们如何置立于天下,这样的世纪以及之前的所经历的世纪被道教人称为“上古”。
而之后的中古形成于最为混沌之时,用一句话来形容当时的情况:“天生五气,地生五昧,人民食之,乃得延年”。
虽然混沌,但是人们的一些沿用至今的生产关系得到确认,是关键的环节。
既然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那么是什么生的道呢?又是什么主宰万物生死呢?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这句话是《道德经》中的名句,也是中国哲学中的经典之一。
这句话的意思是:道是万物的根源,它是一切事物的本体,没有道就没有世界。
那么,既然道是万物的根源,那么是什么生的道呢?又是什么主宰万物生死呢?道是一个抽象的概念,它不能被看到、摸到、听到、闻到、品尝到,但是它却存在于一切事物之中。
道是一种生命力量,它是自然界的规律,是宇宙的本源。
道不仅是万物的根源,也是万物的归宿。
道是一种自然的力量,它不会干预人类的行为,也不会改变自然界的规律。
道是一种无所不在的力量,它存在于一切事物之中,包括人类、动物、植物、石头、河流、星辰等等。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这句话的意思是:道是一切事物的根源,它创造了一,一创造了二,二创造了三,三创造了万物。
一代表着天地之间的对立,二代表着天地之间的和谐,三代表着天地之间的统一。
万物是由三生而来的,这是因为三代表着天地之间的统一,是宇宙的本源。
那么,是什么主宰万物生死呢?在中国哲学中,有一个概念叫做“天命”。
天命是指宇宙的规律,是宇宙中的一切事物所遵循的规则。
天命主宰着万物的生死,它决定了一切事物的命运。
天命是一种自然的力量,它不受人类的控制,也不受任何力量的控制。
天命是一种无所不在的力量,它存在于一切事物之中,包括人类、动物、植物、石头、河流、星辰等等。
在中国哲学中,有一个概念叫做“道德”。
道德是指人类的行为准则,是人类在社会生活中所遵循的规则。
道德是一种人为的力量,它可以影响人类的行为,也可以改变人类的命运。
道德是一种有所在的力量,它存在于人类社会之中,是人类社会的基石。
道德是人类社会的根本,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保障。
道是万物的根源,它创造了一切事物。
天命是主宰万物生死的力量,它决定了一切事物的命运。
道德是人类社会的基石,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保障。
我们应该尊重自然,遵循天命,遵守道德,才能够和谐共处,实现社会的和谐发展。
老子道生万物的哲学思想
老子道生万物的哲学思想
老子哲学的核心思想是“道生万物”的宇宙生成说,把宇宙看成一个自然产生、自然演变的过程,天地万物是依照自然规律发展变化的,而“道”是世界的本源。
老子哲学的精髓是他的朴素辩证法思想,认为天地万物都是相反相成的。
“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高下相倾,声音相和,前后相随”,矛盾双方相互依存,互为条件。
还提出对立面双方可以互相转化,事物总要走向它的反面。
为了防止走向反面,他主张要把自己放在弱者地位,认为“柔弱胜刚强”。
这种观点在一定条件下有其合理性,但它忽视矛盾双方的斗争,把转化看成是无条件的循环往复。
道德经
从释德清注解看老子《道德经》在中国源远流长的传统文化中,道家博大精神,思想魅力独特,其哲学思想的系统性和深刻性,不但远远超越儒家,也深深影响了先秦诸子各家学派,对后来明代三教合一思潮产生重要作用。
而老子作为先秦时期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和道家的开山鼻祖,他的《道德经》,即《老子》,直接奠定了道家学派的基础。
因此,欲了解道家思想,必先得了解《道德经》。
老子生活的年代,新旧制度交替,时局风云变幻,各种观念相互交替,这不断给老子新的刺激和思考。
而老子又担任过收藏文书典籍之职,精通各项典章名物制度和历史、天文知识,他借助深沉的思考、敏锐的洞察力,将纷繁复杂的社会条理现象总结归纳升华到规律,开启了中国的思辨哲学。
“道”是《老子》一书的核心概念,为万物之宗,也是其思想得以展开的一个理论基础。
老子说,“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廖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母。
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
明代四大高僧之一释德清在注解《老子》时便十分注重对“道”的阐发,他不同角度分别阐述了道之体、道之用、以及体用关系,对后人研究《道德经》产生不可磨灭的影响。
释德清对“道”的体认,也是其整个注解的理论基础。
他对人性的认识,对治国的认识都与这个“道”有绝大之关系。
《老子》第一章云“道可道,非常道。
名可名,非常名”。
此二句,言道之体也。
具体来说,所言道,乃真常之道。
可道之道,犹言也。
意谓真常之道,本无相无名,不可言说凡。
可言者,则非真常之道矣,故非常道。
且道本无名,今既强名曰,道,是则凡可名者,皆假名耳,故非常名。
道之体,一来无一定之形象面貌,所以是没有办法用语言去描述它的具体特征的,凡是能用确切的言语来进行描述的,都不是老子所谓之“道”。
二来此真常之道是没有名称的,无法命名,之所以称其为“道”,也是为了行文之便不得己而为之。
所以,总的来看,道之体既无一定之形象,也无固定的名称,“大道体虚,超乎声色名相思议之表”。
夷,无色也,故视之不可见。
转(昆仑派刘紫轮文章)
转(昆仑派刘紫轮文章)鸿羽发表于2010-2-9 10:52 转(昆仑派刘紫轮文章)道化宇宙虚空体天地无极见真玄——道德经四十二章注解兼论先后天丹法之差别“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万物负阴而抱阳,冲炁以为和。
”此为道经中非常重要的一章,也是通行本《道德经》第四十二章。
本章讲述了宇宙生成、演化的全过程,并且从物质结构的角度点明了宇宙真正的成因,同时内蕴真正金丹大道的生化原理。
道家祖师认为,宇宙在形成之初,是一片茫茫太虚,无光无象,无形无质,其中有无数细微的灵元微粒在做永不停息的匀速圆周运动。
灵元微粒是宇宙里最小的物质结构单位,其类似于原子的结构,但要比原子细小无数倍,但却蕴藏有巨大能量。
因为在这个时候什么都看不到,也感知不到任何物质的存在,所以把这种状态称为虚空状态。
但是随着灵元微粒的自身的旋转运动,量变到质变,在虚空里产生了能量涡流并且产生了物质结构的变化,这样我们就可以感知到其中有物质存在,而整个太虚就变成了无象有形有质的状态,这个状态叫做真空状态,因为虽然看不到东西,却有物质真实存在。
真空状态和虚空状态合称无极状态,这是宇宙生成前的状态。
随着灵元微粒的不断运动,量变到质变,能量累积到能够进行能量轨道跃迁的时候,大量的能量被释放出来,产生了可见光,物质本身就可以被我们看见了。
而这时候的宇宙是一个匀速旋转的球形炁团,由灵元微粒构成,球体本身有可见光发出。
这个就是很多人所说的太极。
太者,初始也;极者,极点,中心也。
它是宇宙中第一个天体,它形成所在的位置,也就是今天宇宙中心的位置。
太极的产生,是宇宙正式形成的标志。
从无极状态变化到太极状态,这就是道宗祖师所认为的“道生一”的过程。
太极球体本身做永不停止的匀速旋转,构成它的灵元微粒为其本身的旋转提供源源不断的能量和动力。
因为离心力的作用,太极球体本身的物质结构分布的不均匀,慢慢的太极球体本身进行了分化。
其中粒子结构较小、能量较高、物质密度较小的部分炁体和粒子结构较大、能量较低、物质密度较大的部分炁体进行分离,重新构成两个体积大小不同,物质密度与能量各异的炁态球体。
道与宇宙全息论
多数学者研究认为宇宙初步形成过程: (1)大爆炸制造等量的能量与反物质 (2)每十亿个反物质粒子中会有一个转变成物质粒子。 (3)物质与反物质互相湮灭。 (4)結果:反物质摧毁了宇宙中99.9999999%的物质。 (5)少数残余的物质粒子以三个一组形成质子和中子,然 后再和电子形成原子。 (6)原子冷却、结合成恒星、银河并演化成我们今日所知 的宇宙。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 生万物。道者,无也。 ---老子《道德经》
宇宙大爆炸--------道生万物
宇宙全息 -----道之精髓 宇宙全息-----道之精髓
道家认为“道”是超越时空、永恒存在的万物 之源,是万物的阴阳之宰。道是世界的本原,道 为最高信仰。天地万物都由“道”所派生,以 “道”或“道德”为核心,依“道”而行,法 “道”而行。“德”是道的表现,是道的行动。
“道”与宇宙全息论
温鑫编写
放眼宇宙,看那生命的组合、人类的智慧、飞 舞的电子、浩瀚的星系、广袤无垠的宇宙、都是 按照同一结构规律——宇宙全息律构成的。全息 理论是基于黑洞的量子性质提出的一个新的基本 原理。根据全息理论:世界不是物质的,而是信 息的。宇宙只是一个幻像,人类自己的存在实际 上是某种信息的“全息投射”。 宇宙全息律——“道”也!
道德经云: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 物。 道生一,一生二。按一般推论应当是“二生 四”,为何老子偏偏说“二生三”呢?这里面包 涵着宇宙的发生规律。“一生二”,是对称发生, 发生的结果是事物的共性;“二生三”,是对称 破缺,发生的结果是事物的特性;只有产生了事 物的特性,所以才会“三生万物”,才会产生大 千世界!
宇宙大爆炸
大爆炸 (一开始)
气体云团
星 星 出 现
演化成我们今日所知的 宇宙。
自然辩证法
宇宙的本原-道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道”是老子哲学体系的最高范畴,它有四个主要特征:首先,“道”先天地生。
“寂兮寥兮,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
”其次,“道”无形无象。
“绳绳不可名,复归于无物。
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恍惚。
”再次,“道”无始无终。
“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
最后,“道”不可被感知。
“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
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
”–通于天者,道也。
–道者万物之所也,……–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
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
”(道德经25章)有一种物质(东西)由不同的成分依靠自然的力量混合而成或者说浑然天成,它在天地产生之前就已经有了,而不是有了天地才有这个物质。
这是个特殊的物质或者东西,它没有声息也无具体的形状,似乎又是不存在的,但它确实存在,按照自己的运行轨迹,不受外部因素的影响而独立地运行,它的运动方向是按照即定的轨道循环往复,而且永不停歇,我们可以这样说,这种物质或东西是产生万物的母体。
我不知道它叫什么名字,只好称其为“道”。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道德经》42章),由“道”最初派出的是混然未分的统一体(易经称太极),然后再由该统一体派出阴阳二气,阴阳合和产生冲气,阴气、阳气、冲气三者变化而产生出宇宙万物。
把老子的这一思想简要地概括为:“道”(无)——一(有)——二(阴阳)——三(阴气、阳气和冲气)——万物。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自然”二字,从中国文字学的组合来解释,便要分开来讲,“自”便是自在的本身,“然”是当然如此。
老子所说的“自然”,是指道的本身就是绝对性的,道是“自然”如此,“自然”便是道,它根本不需要效法谁,道是本来如是,原来如此,所以谓之“自然”。
从奇经八脉看道家的宇宙发生观
从奇经八脉看道家的宇宙发生观从奇经八脉看道家的宇宙发生观奇经八脉是中医学的基础与核心,仅仅根据督脉、任脉所在的躯体中心线位置,就不难断定,奇经八脉必然是十二经脉的基础与核心。
因此,对奇经八脉进行深入细致的研究,对于从源头上了解中医理论,真正把握中医理论的精髓,具有提纲挈领的作用。
由于兵火战乱的缘故,大部分西汉以前的典籍都已经亡佚了。
譬如《汉书·艺文志》所记录在册的“医经七家”,至唐时只剩下《黄帝内经》一家,尚且残破不全,而“经方十一家”,则全然不见。
我想刘歆也好,班固也好,都不可能弄虚作假,必然是亲眼所见,才会一一登记注册的。
那么可想而知,自东汉以迄隋唐,由于政治腐败,军阀逞强,战乱频仍,兵连祸结,不但生灵涂炭,其对文化典籍的破坏,也实在是够惨烈的。
然而我们要探讨奇经八脉的来龙去脉,就必须以西汉以前的文献为参考、为依据,既然原始资料丧失十之八九,那么具体细节便无从谈起,充其量也就是描述一个梗概。
1,“奇”的本义“奇经八脉”这个概念的关键在于一个“奇”字,故欲探询奇经八脉的本义,必须首先弄清楚“奇”的本义。
奇的本义是不足于一的小数,即俗话说的零头,后来才引申为单一,或者单数。
《说文》:“奇,異也,一曰不偶。
”很显然,所谓“不偶”,就是单一、单数的意思,然而这只是它的引申意(所以排在后边),“異”才是其原始的本义。
《说文》:“異,分也。
”请注意:古代的“異”不是现代人所理解的怪异、奇特的意思,而是“分”。
所谓“分”,即一分为二,把一件事物剖分成两件事物,其实也就相当于把整数一分割成两个不足于一的小数。
《说文》:“分,别也,从八从刀,刀以分别物也。
”故“異”其实就是化整为零的意思。
《史记·商君列传》:“民有二男以上不分異者,倍其赋。
”这里的“異”,很明显地就是把一个完整的大家庭剖分为几个零散的小家庭。
《素问·六节脏象论》:“日行一度,月行十三度而有奇。
”这个“奇”很明显是指不足于一的零头,具体到这句话,则是指7/19这个纯分数或者0.3684210526……这个纯小数。
道教的宇宙观与自然语录
道教的宇宙观与自然语录道教,又称为道教哲学,是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深厚的哲学内涵。
道教强调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倡导人与宇宙之间的和谐关系。
在道教信仰中,宇宙被视为一种无限深奥而又充满活力的存在。
本文将介绍道教的宇宙观以及其中所蕴含的智慧。
一、道教的宇宙观道教的宇宙观源自《道德经》中的哲学思想,认为宇宙是一个由道构成的绝对存在。
道是宇宙的源头,是一切事物的原始力量和本源。
道既是宇宙的本质,也是宇宙的运行规律。
道教认为,在宇宙中存在着两个互动的极端力量,即阴和阳。
阴阳相互依存、相互转化,构成了宇宙的万物运行之道。
道家认为,人应该与宇宙保持和谐关系,追求无为而治,达到与宇宙的融合状态。
二、道教的自然语录道教的自然语录是道家智慧的结晶,它诠释着人与自然相融合的方法和道路。
下面是一些道教的自然语录:1. 泰和无争:道教强调追求和谐的生活态度,人与自然应该相互融合,不争不斗,与自然和谐相处。
2. 忘我常存:道家主张无我境界,忘却自我,超越个人欲望,与自然融为一体。
3. 静下心来:道教倡导修身养性,通过冥想和静心,使心境平和,与自然产生共鸣。
4. 顺势而为:道家认为,人应顺应自然的规律,顺势而为,追求自然的自由流动。
5. 无为而治:道教主张无为而治,即不强求改变事物的运行规律,顺其自然。
6. 反以为常:道教强调不要认为万物固定不变,应以变化为常态,顺应宇宙的变化。
7. 寂寥无声:道家认为,宇宙中存在着无限的虚空,人应该有寂静无声的心态,去感知宇宙的奥秘。
以上只是一部分道教的自然语录,每一句都以简洁深邃的表达传递着道教对于宇宙的思考,以及与宇宙和谐相处的智慧。
结语道教的宇宙观与自然语录是道教哲学传承至今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告诉我们人类应尊重自然、融合自然,帮助我们与宇宙展开对话,探索宇宙的奥秘。
在现代社会,正视道教的宇宙观和自然语录,对于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保护环境和实现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陶弘景《答谢中书书》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
陶弘景《答谢中书书》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引导语:《答谢中书书》中感慨山川之美,古来共谈,有高雅情怀的人才可能品味山川之美,将内心的感受与友人交流,是人生一大乐事。
陶弘景《答谢中书书》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答谢中书书原文及翻译《答谢中书书》是南朝文学家陶弘景写给朋友谢中书的一封书信,反映了作者娱情山水的思想。
文章以感慨发端:山川之美,古来共谈,有高雅情怀的人才可能品味山川之美,将内心的感受与友人交流,是人生一大乐事。
作者正是将谢中书当作能够谈山论水的朋友,同时也期望与古往今来的林泉高士相比肩。
《答谢中书书》陶弘景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实是欲界之仙都。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yù)其奇者。
译文山川景色的美丽,自古以来就是人们共同欣赏赞叹的。
巍峨的山峰插入云端,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
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
青葱的林木,翠绿的竹丛,四季常存。
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的时候,传来猿、鸟此起彼伏的鸣叫声;夕阳快要落下的时候,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
(这里)实在是人间仙境啊。
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再也没有能够欣赏这种奇丽景色的人了。
注释1.本文节选自《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全梁文》。
卷四十六。
陶弘景(456-536),字通明,号华阳隐居,南朝齐、梁时期思想家、书画家,医学家,丹阳秣陵(现江苏南京)人,人称山中宰相。
有《陶隐居集》2.谢中书,即谢徵,字元度,陈郡阳夏(现在河南太康)人,曾任中书鸿胪(掌朝廷机密文书)。
3.山川之美山川:山河之:的美:美景4.五色交辉:这里形容石壁色彩斑斓。
五色,古代以青黄黑白赤为正色,交辉,指交相辉映。
5.青林翠竹青林:青葱的林木翠竹:翠绿的竹林6.四时俱备:一年四季。
四时,四季;俱,都7.晓雾将歇将:将要。
歇:消散。
8.乱:此起彼伏。
9.夕日欲颓:太阳快要落山了。
转(昆仑派刘紫轮文章)
转(昆仑派刘紫轮文章)鸿羽发表于2010-2-9 10:52 转(昆仑派刘紫轮文章)道化宇宙虚空体天地无极见真玄——道德经四十二章注解兼论先后天丹法之差别“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万物负阴而抱阳,冲炁以为和。
”此为道经中非常重要的一章,也是通行本《道德经》第四十二章。
本章讲述了宇宙生成、演化的全过程,并且从物质结构的角度点明了宇宙真正的成因,同时内蕴真正金丹大道的生化原理。
道家祖师认为,宇宙在形成之初,是一片茫茫太虚,无光无象,无形无质,其中有无数细微的灵元微粒在做永不停息的匀速圆周运动。
灵元微粒是宇宙里最小的物质结构单位,其类似于原子的结构,但要比原子细小无数倍,但却蕴藏有巨大能量。
因为在这个时候什么都看不到,也感知不到任何物质的存在,所以把这种状态称为虚空状态。
但是随着灵元微粒的自身的旋转运动,量变到质变,在虚空里产生了能量涡流并且产生了物质结构的变化,这样我们就可以感知到其中有物质存在,而整个太虚就变成了无象有形有质的状态,这个状态叫做真空状态,因为虽然看不到东西,却有物质真实存在。
真空状态和虚空状态合称无极状态,这是宇宙生成前的状态。
随着灵元微粒的不断运动,量变到质变,能量累积到能够进行能量轨道跃迁的时候,大量的能量被释放出来,产生了可见光,物质本身就可以被我们看见了。
而这时候的宇宙是一个匀速旋转的球形炁团,由灵元微粒构成,球体本身有可见光发出。
这个就是很多人所说的太极。
太者,初始也;极者,极点,中心也。
它是宇宙中第一个天体,它形成所在的位置,也就是今天宇宙中心的位置。
太极的产生,是宇宙正式形成的标志。
从无极状态变化到太极状态,这就是道宗祖师所认为的“道生一”的过程。
太极球体本身做永不停止的匀速旋转,构成它的灵元微粒为其本身的旋转提供源源不断的能量和动力。
因为离心力的作用,太极球体本身的物质结构分布的不均匀,慢慢的太极球体本身进行了分化。
其中粒子结构较小、能量较高、物质密度较小的部分炁体和粒子结构较大、能量较低、物质密度较大的部分炁体进行分离,重新构成两个体积大小不同,物质密度与能量各异的炁态球体。
老子的宇宙观总结
老子的宇宙观总结:宇宙观老子佛老子知道宇宙老子简介佛教认为老子解脱篇一:古代老子的宇宙观和当代的天文学古代老子的宇宙观和当代的天文学——宇宙三大定律作者草原老牛摘要:两千五百多年前老子在《道德经》中就建立了他的宇宙观。
他从宇宙的创生,宇宙的运动,宇宙中物象的“无”和“有”的对立统一及相互转化,阐明了宇宙三大定律,即:“无中生有”的宇宙第一定律,“宇宙间的物质都在作旋转运动”的宇宙第二定律,“对立统一和相互转化”的宇宙第三定律。
现代天文学发展,不论是观测实证还是论理分析,都可以验证老子的论述是真理。
最后简单介绍一下《道德经》在国内国际的影响,及其研究《道德经》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道宇宙三大定律无中生有暗物质暗能量宇宙爆炸黑洞与白洞一、引言老子(约公元前571年~公元前471年),字伯阳,谥号聃,又称李耳,楚国苦县历乡曲仁里(今河南省鹿邑县太清宫镇)人。
曾做过周朝“守藏室之官”(管理藏书的官员),是中国最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之一,被道教尊为教祖,世界文化名人。
老子在出函谷关前著有《老子》一书,又名《道德经》或《道德真经》。
《道德经》、《易经》和《论语》被认为是对中国人影响最深远的三部思想巨著。
《道德经》分为上下两册,共81章,前37章为上篇道经,第38章以下属下篇德经,全书的思想结构是:道是德的“体”,德是道的“用”。
全文共计五千字左右。
老子试图建立一个囊括宇宙万物的理论,即《道德经》。
《道德经》以“道”解释宇宙万物的演变,“道”为客观自然规律,同时又具有“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的永恒意义。
《道德经》自问世以来,两千多年间,不断有人作注,可谓注家蜂起,其著作也如汗牛充栋,其观点亦见仁见智。
近代传到国外,引起世界性的“老子热”,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统计,《道德经》是除了《圣经》以外被译成外国文字发布量最多的文化名著。
《道德经》读起来很难懂,感到十分玄奥,加之古文字一字多义和多字一义,因此注家观点才会如此纷云。
《庄子》的宇宙观研究
宇宙的形态与结构
《庄子》中的 宇宙形态:混 沌、无边无际
宇宙的结构: 天地之间,其
犹橐龠乎
宇宙的演化: 道生一,一生 二,二生三,
三生万物
宇宙的规律: 天道无为,万
物自然
宇宙的运行规律
《庄子》认为宇宙是由“道”所主宰,万物皆源于“道” 宇宙中的一切事物都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 宇宙的运行规律是“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庄子》认为宇宙中的一切事物都是不断变化、不断演化的
《庄子》宇宙观对古代哲学的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为古代哲学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向。
《庄子》宇宙观对古代哲学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它不仅影响了古代哲学的思维方式,还影响了古 代哲学的价值观念。
《庄子》宇宙观对古代哲学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它不仅影响了古代哲学的理论体系,还影响了古 代哲学的实践应用。
对古代文学的影响
无限性:《庄子》认为宇宙是无限的,没有边界。这种思想体现了《庄子》对宇宙 的无限想象和探索精神。
相对主义:《庄子》认为一切事物都是相对的,没有绝对的标准。这种思想体现了 《庄子》对相对主义的深刻理解,也体现了其独特的哲学思考方式。
《庄子》宇宙观的影响
对古代哲学的影响
《庄子》宇宙观对古代哲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它为古代哲学提供了新的思考方式和理论依据。
• 《庄子》宇宙观对古代文学思想的影响 《庄子》的宇宙观不仅影响了古代文学创作,还对古代文学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它强调了人的自 由和独立,这种思想在古代文学作品中得到了广泛的体现。例如,许多诗人通过描写自由奔放的生活,表达了对自由的向往和追求。
• 《庄子》的宇宙观不仅影响了古代文学创作,还对古代文学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它强调了人的自由和独立,这种思想在古代文学作品中得到了广泛的体现。例 如,许多诗人通过描写自由奔放的生活,表达了对自由的向往和追求。
《老子》书评
今年寒假开始,选择了书架上的《老子》,对于选择原因我觉得个中缘由过多,既模糊不明,不谈也罢。
由于时间原因,加上我理解慢,目前《老子》读到第十五章,但对于《老子》的哲学和思想并非一无所获,估摸读完了《老子》,字数限制不了我了,中途停下总结现有收获未尝不可。
《老子》又名《道德经》,显而易见的两大主题“道”与“德”。
而老子的道在书的第一章就非常明确的提了出来,“道可道,非常道”,老子讲的“道”就是宇宙,可能是宇宙的本原和实质,后来的圣贤引申其为原则,真理等,这句话是说,能用语言表述出来的“道”,那就是常“道”。
他的潜意思用王弼的话说叫“故不可道,不可名也”。
老子教从“无”中去观察领悟“道”,从“有”中观察体会“道”,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用之。
埏制以为器,当其无,有器用之。
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用之。
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有给了便利,无发挥其作用。
有无相生相形,表现出的朴素辩证法观点,表明事物均有正反两面,而这正反两面是自然统一的)“道”即为宇宙间天地万物奥妙的总门。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即道生万物;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而道法自然。
有人说道具有自然无为,无形无名,看不见摸不着,不可言说的特性,说它是天地开辟之前宇宙混沌的原始形态,又是超越一切有形事物的最高自然法则。
是啊,道是客观存在的自然规律,它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
大道空虚无形,但它的作用又是无穷无尽,历经锋锐被消磨,纷扰被消除,光辉被调和,混同于尘垢,似隐没不见,又似实际存在。
“德”是认识、体验“道”,以“道”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以“道”感悟世界与人生百态,要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
第十五章说,古之善为道者,微妙玄通,豫兮、犹兮、俨兮、涣兮,而保持“道”的人,坚守“德”的人能安以静之徐生,且保持“德”的人不会自满,也因为他从不自满,所以能够去故更新,即能蔽而新成。
庄子语录短句文案
庄子语录短句文案目录:1. 天地之道2. 自然与人性3. 淡泊名利4. 乐观人生态度5. 修身养性6. 观念的改变7. 自由自在的境界8. 心灵与自由1. 天地之道庄子曾说过:“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这句话道出了天地间的无穷奥妙。
在宇宙的运行中,万物自然而然地顺应着它自己的规律,而我们人类应该去感悟这种自然的道。
2. 自然与人性庄子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
他认为,人应该顺应自然,不去追逐名利的虚幻,才能真正获得内心的平静与满足。
他的思想告诉我们,人性的本质是善良与纯粹的,只有回归自然,才能找到真正的自我。
3. 淡泊名利庄子认为,名利是俗世的束缚与迷惑,只有心境淡泊,心无所执,方能体悟到真正的自在和宁静。
庄子教导我们要看破红尘,超越物欲,才能真正获得内心的平静与自由。
4. 乐观人生态度庄子提倡乐观的人生态度。
他认为,人生犹如一场梦境,我们不必过于执着于物质的得失,而应以平和的心态对待一切。
无论是顺境还是逆境,都要保持乐观与豁达,才能真正体验到人生的美好。
5. 修身养性庄子鼓励人们修身养性,追求内心的真善美。
他认为,人应该培养品德和修养,通过塑造自己的心灵世界来驾驭自己的命运。
只有通过对自己的悟性和修炼,才能达到人生的最高境界。
6. 观念的改变庄子主张改变自己的观念,超越对事物的固有认知。
他认为,人们所看到的世界只是一种相对的观念,通过改变观念,我们能够超越人为的界限,找到更广阔的可能性。
这种观念的改变将给我们带来无穷的启迪与智慧。
7. 自由自在的境界庄子追求自由自在的境界。
他认为,自由并不是追求外部条件的改变,而是一种内心的境界。
只有拥有自由的心态,我们才能摆脱束缚、烦恼和焦虑,真正地获得内心的平静和满足。
8. 心灵与自由庄子认为,心灵是我们真正的自由之所在。
他鼓励人们抛开生活中的琐事和杂念,寻找内心的自由之地。
只有内心的自由,我们才能在世事纷繁中找到真正的归宿。
这些庄子的语录短句带给我们的是关于人生的思考和启迪,它们鼓励我们去超越常规的思维模式,去寻求更高的境界与真理。
老子之道是什么?是万物之本,是宇宙规律,又是人的准则
老子之道是什么?是万物之本,是宇宙规律,又是人的准则展开全文老子是中国最早的哲学家、思想家,他写了五千余字的《道德经》,构建了一个完整的哲学体系。
老子学说的核心概念是“道”,他的整个哲学体系都是围绕着“道”这一概念搭建起来的。
所以老子一派的学者被人称为道家。
那么老子在《道德经》中所说的“道”究竟是什么呢?“道”这一概念有三重含义:一、道是一种实存之物在老子的学说中,道是真实存在的事物,它先于天地而存在,是万物的本原。
不过,道虽是实存之物,但却混然一体,无迹可寻,我们看不到它的形象,听不到它的声音,摸不到它的形质,《道德经》第十四章如此描述道: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
……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恍惚。
正因为道没有具体的形质,所以老子无法命名它,只能勉强把它叫做“道”或“大”,正如《道德经》第二十五章说:有物混成……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
为什么道没有形象又没有名字?因为那些有形有名的事物,都是特定时空中的具体之物,有生有灭。
然而道是恒常永久存在之物,因此它不能有具体的形象和名称。
道虽然没有形象,却又是实实在在地存在着。
道不受外物影响,并处于永恒的运动、变化之中,“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第二十五章)。
所以在《道德经》中,“道”既被称之为“无”,又被称之为“有”。
因为道没有形象,所以是“无”,因为道真实存在,所以是“有。
道这一实体,在天地生成之前就已经存在了,即“有物混成,先天地生”(第二十五章)。
不仅如此,道还是天地万物的本原,宇宙天地间的一切事物都是由道创生的。
道创生万物的过程是“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第四十二章),居士我曾在一篇文章中对道生成万物过程进行了详细解释(万物是如何产生的?老子说:道经过一、二、三生成天地间一切事物)。
道创生万物之后,便附于万物之中,蓄养万物,培育万物。
万物的生长发育都离不开道,而这就是下面要说的:道是万物的运动规律。
道教的天解释
三十六天是道教根据道生万物的宇宙创世理论,构想出来的神仙所处的空间。
它为学道成仙提供了教义依据。
据宋代张君房编撰的《云笈七箓》卷二十一“天地部”称,道教构想的地上之天共有三十六层:(一)太皇黄曾天,(二)太明玉完天,(三)清明何童天,(四)玄胎平育天,(五)元明文举天,(六)七曜摩夷天,此六天合称为欲界。
(七)虚无越衡天,(八)太极濛翳天,(九)赤明和阳天,(十)玄明恭华天,(十一)耀明宗飘天,(十二)竺落皇笳天,(十三)虚明堂曜天,(十四)观明端靖天,(十五)玄明恭庆天,(十六)太焕极瑶天,(十七)元载孔升天,(十八)太安皇崖天,(十九)显定极风天,(二十)始黄孝芒天,(二十一)太黄翁重天,(二十二)无思江由天,(二十三)上揲阮乐天,(二十四)无极昙誓天,此十八天合称为色界。
(二十五)皓庭霄度天,(二十六)渊通元洞天,(二十七)翰宠妙成天,(二十八)秀乐禁上天,此四天合称无色界。
欲界、色界和无色界合称为三界,共计二十八天三界之上又有四种民天:(二十九)无上常融天,(三十)玉隆腾胜天,(三十一)龙变梵度天,(三十二)平育贾奕天。
(三十三)太清境大赤天,(三十四)上清境禹余天,(三十五)玉清境清微天,此三天合称三清天。
三十六为最高一层,称大罗天,与三清境合称为圣境四天。
三界、四梵天、圣境四天共计三十六天。
道家著作中虽然已有了关于宇宙创造的论述,但均甚简略。
《道德经》述及“天”的,大多指的是自然之意,如第九章中“功遂身退,天之道也”之类。
第十章有“天门开阖,能无雌乎”句,“天门”一词,也并非实指天有门户,一说其比鞅孔,一说为心神出入之所,一说指天地间的自然之理。
在道教创立前的中国古代宗教中,天一直是指神所居之处,也是得道成仙者的居所。
《楚辞。
远游》有“仍羽人于丹丘兮,留不死之旧乡”之句,并且认为天有九重;《九歌。
大司命》就称“登九天兮抚彗星”,但是,在《天问》中,屈原又问:“圜则九重,孰营度之。
惟兹何功?孰初作之?“①意思是天有九重,谁来管理它和测量它呢?谁有力量制造它?谁是第一个造天的呢?西汉成书的《淮南子》以”气“的哲学思想,发展了“一生二”的道家宇宙论,认为“道始于虚廓,虚廓生宇宙,宇宙生气。
生:道赐予人类的福
生:道赐予人类的福*导读:宇宙之先,混沌之初,有物混成,先天地生,此物即道。
一声霹雳,混沌开辟,道生神仙,道生天地,道生万物,犹如婴倪,呱呱落地,宇宙之先,混沌之初,有物混成,先天地生,此物即道。
一声霹雳,混沌开辟,道生神仙,道生天地,道生万物,犹如婴倪,呱呱落地,生得伟大,生得喜悦。
生生不息之道,给神仙以威灵,给天地以承载,给万物以繁荣,给人以欢喜,给人以愉悦,给人以希望,给人以光明,给人以幸福,给道教以灵魂。
生,道教中一个十分重要的概念,道教一切活动均围绕着它而展开。
*一、道生神因为有生,世间有了神。
《玄纲论》说:道是虚无之系,造化之根,神明之本,天地之元。
那么作为神明之本的道,是如何变成神明的呢?《太上老君虚无自然本起经》说:道未变为神时,无端无序,无心无意,都无诸欲,澹泊不动不摇。
乃变为神明,神者外其光明,多所照见,使有心意,诸欲因生,更乱本真。
同时强调神本从道生,道者清净,都无所有,乃变为神明,便有光明,便生心意,出诸智慧。
智慧者,谓五欲六情。
既然道生了神,那么具体情况又是怎么样呢?《太上老君开天经》中说:道演化宇宙历经洪元、混元、百成、太初、太始、太素若干大世纪。
在太初之前,道已经演化了三个大世纪,道的本体元始天尊、灵宝天尊、道德天尊在第1个世纪洪元世纪开始化生宇宙天地。
太初者,人民之初,故谓太初!太初之前,天地已经分明,太阳之气、太阴之气已经分明,先天尊神已经由道化生,道当然与神同在!但是神由道生,道为神之本。
道不等于神。
质而言之,道化为玄元始三种炁,再化成三位至高无上的神,即元始天尊、灵宝天尊和道德天尊,他们是道之身。
三清道祖为万神之祖,三清道祖分无数炁化育群芳,皇天上帝、后土地祇、东王父、西王母、三官、财神等等一切神明皆禀一炁而生。
*二、道生仙因为有生,世间有了仙。
对于神仙,一般指长生不死、修炼得道的人,《汉书艺文志》称:神仙者,所以保性命之真而游求于外者。
有时神仙也叫仙人、真人,统称仙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道生宇宙天地前言新的时代,新的观念,科学的不断发现,激励着人们,一切都向新的目标展示,人类文明也力图更新,古代文明被视为愚味,传统文化被视为糟粕,这不能不说是人类文明史上一大悲剧。
今人的聪明才智,某种程度上,确已超过了古人,而今人的智慧大体上讲,未必及于古人。
古代留下来一些仅存的文明遗迹,今人尚不能解秘。
我中华民族古文化中遗留下来的一些秘籍、秘码,如“皇极图”、“无极图”、“太极图”、“周易”、“三皇文”、“无字真经”等等,就连道家丹书中一些术语、秘诀、机要等,今人犹不能破译,这些都说明什么,可以说今人的某些发现,仍未超越古人的智慧范畴。
为弘扬民族传统文化,使民族文化之瑰宝不致淹没,吾要为现代和后来修道者点燃一盏永不息灭的华灯,以此来为道宗而正名,为大道而正名,今将道宗内修外炼之真髓,即三元合炼内外丹道、修仙真秘,重予整理,以期流传,书名为《道宗玉錄》。
书分三编,每编九篇。
上编有阐道、道生宇宙天地、天地熔炉炼真我、回归宇宙、无字真经、金丹生化神机等。
中编为内炼部分,有炼虚、缩地开天、开玄立极、玄关橐龠、盘古开天、九龙蟠珠等。
下编为外炼金丹部分,以及重要丹经选录。
书中部分内容将相继出刊,以示好道之子,知音有缘,同参共悟。
道生宇宙天地刘紫轮洪荒宇宙广无垠,时空慢步若转轮。
星移斗转分日月,覆转大地育生人。
不知谁者来为母,试问谁主定浮沉。
非是佛来非是帝,道生宇宙独称尊。
道功最高境界,是将人体小宇宙回归到大宇宙中去,人身一天地、人体一小宇宙,人体小宇宙与天地大宇宙息息相通、互感互应,故而认识天地宇宙是修行者首要一课。
《阴符经》曰:“观天之道,执天之行尽矣。
”是告诉修行者,首先要认识天地宇宙,通晓宇宙天地生化运行之理,遵循其理,运用其理,则修行真旨尽于其中。
宇宙从何而来,由何演化,堪称为万古之迷,道家欲解之,宇宙学者欲解之,道家有道家的宇宙观,宇宙学者也有他们的说法,先看宇宙学者的说法。
大爆炸宇宙说,下边是一个宇宙学者的话:“……回溯到过去某一时刻,即离现今约200亿年前,宇宙中所有物质都聚集在一个很小很小的区域内,例如只有一个原子直径那么大,甚至还要小些,在这么小的范围内,物质的密度是异乎寻常的高,温度也高得难以置信,也不知是什么物理机制,这个极高温、极高密度的原始火球发生了爆炸,我们的宇宙就是在大爆炸中产生的……大爆炸时,宇宙中所有的物质,都集中在一个几何点上,它的密度无穷的大、体积无限的小,根据量子理论,任何基本粒子,在任何一时刻,并不占据某一确定的位置,而是要占据一个尺度很小,但不为零的模糊空间,也就是说它的位置是不确定的,无法限制在一点上……在宇宙时为10-44秒时,温度高达1032K,物质的平均密度大约是1094克/厘米3,这个密度值,是我们目前所能确切知道的宇宙中最大的密度值了……大爆炸持续的时间仅为10-30秒,这期间,宇宙从最初的10-28厘米,生长到大约一米,扩大了1030倍……另一位宇宙学者的大爆炸宇宙说:……宇宙开始于高温(1012度)高密度(1014~15克/厘米3)的原始火球,以后这个原始火球内的基本粒子互相反应,发生了大爆炸,5分钟内温度降到十亿度,火球向四面八方辐射,辐射的物质凝聚为星云,而后演化为各种天体。
文中的1032K =1万万万万万万亿(度),即1亿亿亿亿(度),至于1094克/厘米3,其密度就更不可思义了。
人造宇宙说:下边是一个气功学者的话:“古希腊的一位科学巨匠阿基米德,曾十分自信的宣称,给我一个支点,我就能托起地球!今天我以同样的自信宣告,给我一架激光器,我就能创造一个新的宇宙!阿基米德的雄心壮志,事实上是无法实现的,而我们的预言却必定能实现。
那么该怎样创造新的宇宙大爆炸,创造有人居住的新的宇宙呢,难道就用一台激光器凑合起来的‘小玩艺’,就能创造一个新的宇宙吗,正是如此……智能机器的发展成熟,将使我们很快对整个宇宙的宇观,宏观、微观世界的整体结构和各个细节,有详尽而精确的了解和把握,从而找到创造一个新的宇宙的最佳途径……我们宇宙的万事万物,还可以用阴阳八卦五行生克模型来描述,可以用某些常数、某些方程来描述,选好这样一个模型,并把它输入一个‘全息构象’,这个全息构象‘寄居’在也许是很小的物质上,很可能只有9千克物质,然后计算出所需的能量,一切工作完成后,即可启动一台智能机,向这个全息构象模型转换足够的适当能量……于是新的宇宙大爆炸便告产生。
新的宇宙在自动产生的宇宙程序的信息导向下开始演化……新的宇宙大爆炸,也许不会对我们的宇宙产生致命的影响,正如当年我们的宇宙一样,无数小宇宙不断从时空结构中,象气泡一样冒出来……”以上各说,是真是假,还是神话,无须评说,是真理,总会被人们所认识、所定论,是假说、是神话,终将陈腐而破灭。
道生宇宙观:其实宇宙生化,早已不是什么万古之迷,早在周初之时,老子就已把道与宇宙天地万物的生化关系写在《道德经》中。
《道德经》开经便曰:“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始;有名,万物母。
”“道冲,而用之又不盈,渊似万物宗。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
寂漠,独立不改,周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
”“道常无为,而无不为,王侯若能守,万物将自化,化而欲作,吾将镇之以无名之朴,无名之朴亦将不欲,不欲以静,天下将自正。
”“天地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以上这些论述,对道、宇宙、天地万物的生化关系,已讲论得十分清楚。
宇宙由何而生来,立于道生宇宙观的基石上,得出如下答案:原夫宇宙在未形成前,道家将这个时期称为“洪源”之时,洪源之时,太虚中原是一派浩瀚广漠、混然鸿濛之状,无上无下、无左无右、无内无外、无形无象、无阴无阳、无光无色、自然空悬。
冥寂之中,有一空灵之物,超然物类,悠然灵运于鸿濛之中,为化生宇宙天地万物之祖,道喻其名曰“灵元”。
因出在宇宙万物之先、独一不二、微妙难识,故又喻名“妙一”。
妙一者,奇妙之始基也,谓其奇妙,因其有质有体,却是无形无象。
宇间之物,有质有体者,皆为有形有象,唯有此物,独无形象、无法观测、无法捉摸、无法认识。
老子所云:“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
”又曰:“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漠,独子不改,周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
”均指此物而言,道在人体中,人在宇宙中,喻内亦言外也。
此不可言、不可喻的无名无形无象之物,老子称其为道,乃原始先天之灵机灵炁是也。
灵机旋运,化生出整个宇宙、各层星系、各类天体,演生出所有万类,推动着整个宇宙不断扩展,然其所具的总体能量,却永不减损、永恒不变,老子所说的独立不改、周行不殆之常道,除此则无别物可当!灵元、妙一名异而同物,即元始先天之灵炁。
老子所说的天地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有指的就是宇宙中,一切有形有象的天体星系万物;无指的就是这元始先天之灵炁。
灵炁灵动,而旋为灵机,灵机旋运,而化生出整个宇宙天体万物。
《太清观天经》曰:“唯此妙一,前包亿亿万万年之炁,后包亿亿万万年之炁,前至无始,后至无终,上至无上,下至无下,前后左右之虚空宇宙微尘,皆不出此一炁之所藏。
”言其妙一者,此灵炁也。
或问妙一、灵元之由来。
现代科学认为,构成宇宙间万物的基本粒子称为原子;道称构成灵炁的基本粒子为“灵子”。
追溯太初之时,一派混沌、似云非云、似雾非雾,弥漫浩瀚、广漠无垠。
混沌中所有气体、微尘、粒子,其中就有灵子弥漫于其间,所有气体、微尘、粒子均处于相对静止状态,彼此间无有明显的性质差别,即尚未分化出物质元素之前的元始状态之时,其中唯有灵子,独具灵动自旋之性,疾速飞驰游荡于弥漫之中,不受任何阻碍,不受任何制约,不受磁电引力,且为反磁之物,混沌初期的所有之物,尚无阴阳属性之分,唯有灵子独具阴阳之性,超乎万类。
灵子虽具极高能量,但却不具重量,倒却具有负重量,即轻量,正是其具有负重量故而不受任何外力制约,又因其能量至高,且具有极速自旋力,故能制御万类,乃宇间独一妙物。
有宇宙学者,声称发现宇宙中有一种不知名的奇特核子,并称其为“中微子”,通过测试计算,认为其总能量约占全宇宙总能量之99%,说此中微子可以穿透1000个地球直径大小的天体而不受任何阻碍,称此中微子静止状态时不具重量,此即灵子是也。
宇宙最初的弥漫物中,灵子在所有物质数量比例上,虽然很低,但其疾速飞驰游荡于弥漫物中,二个以上灵子相遇的机会,到处存在。
若二个阳性或阴性的灵子相遇,必是同性相斥,各去千里;若二个异性阴阳灵子相遇,必立结伉俪,相吸相恋,纽转环抱,不再分离。
无数个灵子相聚为灵炁,大量阴阳灵子纽转在一起则极速疾旋,并产生光电效应,此灵机之由来如此。
灵机化生宇宙,灵机如何化生宇宙。
据当今宇宙学者研究观测计算得出,宇宙中所有天体、星系和空间物质的总能量只占全宇宙的1%,而宇宙中不知名的暗能量却占全宇宙总能量的99%,人们不知这暗能量就是来自于宇宙核心中,灵子灵炁所产生的能量。
宇宙学者虽发现了它,并取名叫它“中微子”,却不知其即是灵子灵炁。
灵炁在宇宙物质中虽只占约万分之一,然其总能量却占99%,足见灵炁在宇宙中的主体地位如此。
宇宙的主宰,有些宗教书籍经典,一直都宣称是上帝创造了天地万物和人,是佛主宰着整个宇宙,这些都不过是尊教、重教、唱教之言。
其实这宇宙天地万物的创造者、主宰者,即不是帝、也不是佛,而是人们从来就无法认识的微之甚微的“灵子”,灵子以其自身独有的至灵至妙之活性,凝集为灵炁,旋为灵机;只此灵机,才担当了宇前元始弥漫物的“集合器”,使宇宙从无到有,从弥散到有体,由虚旷到结实,从小到大,由大到浩瀚,由是演化到了今天这宇宙。
宇宙的生成,由始至终,一直都是循行自然规律的。
老子所言:“道大,天大,地大,王大……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其意是说,道虽然是生化宇宙天地万物之主,然其运行演化仍不能超越自然规律之外,非为道外还存在什么自然。
自然规律即是至理,违背自然规律,去认识世界,认识宇宙,最终都将失败。
什么“宇宙大爆炸”“原始火球”演化宇宙等说,都是超乎自然规律的,凡是有理性头脑之人都不能认同。
灵机即是宇前弥漫物的“集合器”,也是“化变器”和“分离器”。
灵机旋运,聚集收摄所有的弥漫物,集合成了宇前元始星云,进而旋为星系胚,星胚不断扩大,质量不断增高,旋力不断加速,星胚体自然产生升温效应,当温度达到相当高度时,星胚体自然发生化变,使元始混沌物质在不同的温度阶段,化变分离出来不同的物质元素,这个时期的宇宙,实际就是一个巨大的化学反应器和分离器,不同的温度阶段,化变产生出不同的物质元素,不同的物质元素,汇集演化成了后期不同的各类天体。
灵机即已形成,就开始承担起化生整个宇宙的巨任。
灵机旋运,不断地聚集周围的灵子,不断影响更大更远的空间,同时将空间所有的气体、微尘、粒子收摄运化,使灵核外围渐渐形成密度、温度、能量都不断升高的混沌圈;灵核及混沌圈不断向空间扩展,密度、温度、质量都不断巨增,当达到相当成度时,便产生升降效应,渐渐形成一龙卷风形状似的巨大“龙卷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