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硕)第五讲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

合集下载

第五讲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

第五讲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

中国夜景卫星图
八大社会阶层
农民阶层 工人阶层 知识分子阶层 私有私营者阶层 管理者阶层 防卫阶层 社会底部阶层 边缘阶层
(三)社会治理本身存在的主要问题(微观) 1,观念滞后 2,社会事务管理过于集中且事无巨细 3,政府职能转变不到位 4,社会组织发育不成熟,未能发挥应有的作用


五 创新社会治理需要解决好的三个基本问题
一是平台建设 二是平安建设 三是协调利益关系,提供公共服务,化解社会矛 盾
总结
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年,进入的是一个新的阶段, 这个阶段既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期,也是一个 战略发展期,矛盾凸显期,面临着各种社会风险, 怎样解决好这些矛盾,保持社会的和谐稳定,是 对中国共产党和政府的一个艰巨考验。
史上最牛钉子户:重庆市九龙坡杨家坪
经济发展的过程中生出来的 政策不平衡不连续惹出来的 方法不对拖出来的 少数群众对政策法规的理解有偏差导致的(主体原 因)
历史遗留问题与现实问题相互交织; 经济利益与政治利益相互交织; 合理诉求与不合法方式相互交织; 提出诉求与宣泄情绪相互交织; 网上策划煽动与网下聚集行动相互交织; 群众自发行为与敌对势力恶意插手操纵相互交织;
第五讲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
创新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 力现代化
马克思主义学院 安娜
本讲主要内容: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理论 二、社会治理定义的提出 三、社会治理的目标是创造稳定和活力之间的新平衡 四、社会治理视角下我国当前面临的主要矛盾 五、创新社会治理要解决好三个基本问题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理论
一是构建和谐社会的理论 二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的理论 三是实现和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理论 四是促进城乡协调发展的理论 五兼顾不同阶级利益的理论 六是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理论

第五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

第五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涵和特征
民主法治: 民主法治:社会主义民主得到充分发 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得到切实落实, 扬,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得到切实落实, 各方面积极因素得到广泛调动; 各方面积极因素得到广泛调动; 公平正义: 公平正义:社会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得 到妥善协调, 到妥善协调,人民内部矛盾和其他社 会矛盾得到正确处理, 会矛盾得到正确处理,社会公平和正 义得到切实维护和实现; 义得到切实维护和实现; 诚信友爱:全社会互帮互助、 诚信友爱:全社会互帮互助、诚实守 全体人民平等友爱、融洽相处; 信,全体人民平等友爱、融洽相处;
邓小平: 邓小平:奠定了党关于社会主义社会 建设理论的重要基础; 建设理论的重要基础; 江泽民: 江泽民: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党关于 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的理论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出的过程
十六大, 十六大,把社会更加和谐列为全面建设小康 社会的重要目标; 社会的重要目标; 十六届四中全会, 十六届四中全会, 第一次明确提出了构 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任务, 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任务,并明确了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主要内容即形成全 体人民各尽其能、 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 社会。 社会。 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 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构建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十七大, 十七大,强调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 性,对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作出部 署。
(2)关于保障和改善民生的思想 (3)关于实现和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 思想 (4)关于促进城乡协调发展的思想 (5)关于兼顾不同阶层利益的思想 (6)关于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思想
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制度和 体制 ——教育制度 教育制度 ——劳动就业制度 劳动就业制度 ——基本医疗卫生制度 基本医疗卫生制度 ——社会保障制度 社会保障制度 ——社会管理制度 社会管理制度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全面发展、全面建设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布局。

这一战略布局旨在实现国家繁荣富强、人民幸福安康的目标。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涵盖了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等多个方面,代表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

一、经济建设经济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的核心内容之一。

近年来,中国经济快速发展,超过了世界上其他绝大部分国家。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的经济建设主要通过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创新驱动等方式来推进。

中国政府注重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鼓励科技创新、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培育新兴产业等。

同时,中国积极参与全球经济合作,推动自由贸易,促进经济一体化发展。

二、政治建设政治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的重要方面。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的政治建设主要包括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和巩固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

中国政府通过加强党的建设、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加强法治建设等措施,以确保党始终成为最坚强的领导核心。

此外,中国也注重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推进政府机构改革,提高政府工作效能,增加政府与人民群众之间的沟通和参与。

三、文化建设文化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的重要环节。

中国政府高度重视文化事业发展,致力于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和弘扬。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的文化建设主要包括加强文化产业发展、推动文化创新、保护和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等。

中国政府通过出台相关政策,推动文化产业与科技、旅游等产业的融合发展,提高国家的文化软实力和竞争力。

四、社会建设社会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的重要方向之一。

中国政府致力于建设和谐社会,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和幸福感。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的社会建设主要包括推进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深化教育医疗改革、加强环境保护等。

中国政府通过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提高教育和医疗资源配置、加强环境治理等措施,改善人民的生活条件,提升社会发展的可持续性和包容性。

第五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

第五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



一、社会建设概述

由于我国目前正处在体制转换、结构调整和社会 变革过程中,也是各种政治和社会问题的易发多 发期,就业问题、腐败问题、分配不公问题、社 会治安问题等,是当前人民群众关注的热点问题。 和谐社会对当前中国社会是相当有针对性的。包 括教育、医疗、社保等社会热点在内的基本公共 服务均等化,以及民主权利保障制度,拓宽社情 民意表达管道等都是和谐社会理论的具体内容。
二、保障和改善民生


3.收入分配、社会保障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 制经济共同发展。 公有制就是全体社会成员或部分社会成员共同占有生产资料。 注意:人们在生产资料上是平等占有的;生产的收益必须是共 同占有,这才是公有制的真正实现。


一、社会建设概述

人自身心灵的冲突——精神危机
第三,改革开放过程中出现的一些消极腐败现象及社会上的坏风气, 会冲击人们的心灵。会使人们的思想、思维结构以及价值体系产生 裂痕,带来困惑,使人们的心理和行为失去平衡。 第四,人自身的不和谐带来了一系列社会问题。 据北京市心理危机研究与干预中心公布的数据显示:在中国, 每年有28.7万人死于自杀,有200万人自杀未遂。平均每两分钟就 有1人死于自杀,2人自杀未遂。 此外,在社会剧烈变迁过程中,还出现了精神分裂症、抑郁症 等多种精神疾病,导致人自身不和谐。


一、社会建设概述

和谐社会建设的思想来源:
中国古代的和谐社会思想 西方的和谐社会思想 科学社会主义的和谐社会思想 中国共产党的和谐社会思想

一、社会建设概述

和谐社会建设的现实背景: 和谐社会的提出,对当前中国社会有相当的针对 性。当前中国社会是和谐社会吗? 有一种解读是,中央之所以提出“和谐社会”, 是因为现在社会出现了不和谐。社会和谐是科学 社会主义社会的本质属性。

第五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主讲人纪政文

第五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主讲人纪政文

江泽民等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的社会建设思想
一是坚持社会主义是全面发展、全面进步的社会。指 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是 有机统一、不可分割的整体。加强这三方面的建设, 根本目的是充分调动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推动 社会生产力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 二是人的全面发展是社会建设的本质要求。指出: “我们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各项事业,我们 进行的一切工作,既要着眼于人民现实的物质文化 生活需要,同时又要着眼于促进人民素质的提高, 也就是要努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三是维护社会稳定,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指出:“没 有稳定的政治环境和社会环境,一切无从谈起,多 么好的规划、方案都将难以实现。”
一是关于构建和谐社会的理论。
二是关于保障和改善民生的理论。
三是关于实现和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理论。
四是关于促进城乡协调发展的思想。城乡协
调发展是社会建设的基础。 五是关于兼顾不同阶层利益的思想。 六是关于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思想。
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要按 照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 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总要求,努力构建全 体人民共同建设、共同享有的和谐社会。构建社会 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坚持科学发展, 坚持改革开放,坚持民主法治,坚持正确处理改革 发展稳定的关系,坚持在党的领导下全社会共同建 设。着眼于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把社会主义和 谐社会建设同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 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一起,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事业总体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统一部署、整体推进。
列宁的社会建设思想
一是充分利用各种非社会主义因素发展社会主 义的思想。列宁认为,在经济文化落后国家 建设社会主义,必须充分利用各种有利因素, 包括非社会主义因素来促进社会主义的发展。 二是经济、政治、文化协调发展的思想。

第5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

第5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
第五专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
一、一些基本概念 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提出 三、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历史背景 四、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
一、பைடு நூலகம்些基本概念
• 社会: • 马克思主义社会观认为,社会是以特定的物质资料 生产活动为基础、以一定数量和质量的人口为主体 而建立的相互交往和运动发展的社会关系体系。 • 社会的主要特征: • 社会以人群为主体;社会以人们的物质生活活动为 基础;社会以人与人的交往为纽带;社会来源于自 然又超越自然,是特殊的自然。 • 狭义的社会 : • 社会有广义和狭义之分。与国家相对应的是狭义的 社会(公民社会),指的是与政治活动、经济活动 相区别的,以人的生活为中心的广泛领域。
• 20世纪50年代到70年代,执政的中国共产党领导 层由于对“什么是社会主义,如何建设社会主义” 还没有很清醒的认识,选择了超越阶段的发展模 式和政策。 • 反映在对社会结构、社会分化、社会矛盾的处理 方法上,就是确立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路线、 思想在整个社会生活中的指导地位。事实上人为 地扩大了社会对立、抑制了必要的社会分化。国 家、政府高度集中的管理,抑制了公民社会的形 成和发展。
《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当代中国社会阶层分化与社会进步
• 一、阶层分化推动了社会“从身份到契约”的转化过程。 • 英国的法律史学家梅恩曾说过:“迄今为止,一切进步的 社会运动,都是一场“从身份到契约”的运动。”恩格斯 在1884年曾肯定过这一思想。这个表述至少是从一个侧面 深刻阐明了人类社会现代化发展进程中的一个重要特征。 • 身份,是指生而有之的东西可以成为获得财富和地位的依 据;契约,是指依据利益关系和理性的原则所订立的必须 遵守的协议。 • 用契约取代身份,实质是人的解放,是用法治取代人治, 自由流动取代身份约束,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

第五讲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

第五讲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

第五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教学基本要求1、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理论和制度。

2、掌握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要性和基本内容。

3、认识统筹协调各方面利益关系的意义、目标和着力点。

4、认识加强社会管理的重要性和任务要求。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概述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必须从维护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和实现国家长治久安的战略高度抓好社会建设,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1、社会建设“社会建设,是指与经济、政治、文化建设相适应的社会建设。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就是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通过发展社会事业、完善社会政策、改进社会管理、增强社会创造活力、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维护社会秩序等来推动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中共十六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任务和“社会建设”的概念,并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总体布局,由原来的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三位一体,变为包括社会建设在内的四位一体的新格局。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理论其基本点主要包括以下方面——①关于构建和谐社会的思想。

社会和谐是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

要按照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总要求,努力构建全体人民共同建设、共同享有的和谐社会。

②关于保障和改善民生的思想。

社会建设以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目的。

社会主义事业是代表最广大人民的事业,必须坚持以人为本。

③关于实现和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思想。

实现和维护社会公平正义,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和基本观。

④关于促进城乡协调发展的思、想。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要正确认识和妥善处理工业和农业、城市和农村、城镇居民和农民的关系,逐步解决城乡二元结构矛盾,努力实现城乡共同繁荣。

⑤五是关于兼顾不同阶层利益的思想。

在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要统筹兼顾社会各阶层群众的利益,充分发挥社会各阶层在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⑥关于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思想。

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根本目的是维护社会秩序、促进社会和谐、保障人民安居乐业,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营造良好社会环境。

第五讲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

第五讲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的基本理论 (一)社会和社会建设的基本范畴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
理解和把握“和谐社会”,应注意如下三个方面: 第一,和谐社会是一种状态,是一个美好的蓝 图,而不是社会形态。
第二,和谐社会不是单一、均质的状态, 多元、差异是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和基 本前提。
第三,和谐的社会必然是稳定的社会,但 稳定的社会不一定和谐。所以,不能简单 地将和谐社会等同于稳定的社会。
一是要正确把握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性质 二是要正确把握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同社会主义物质 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的关系
三是要正确把握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系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的基本理论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的理论基础
1.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社会建设思想
二、统筹协调社会利益关系、保障和改善民生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
(一)统筹协调社会利益关系
2.正确认识我国社会利益关系的新变化
一是利益主体多样化 二是利益来源多元化 三是利益差距扩大化 四是利益关系复杂化
二、统筹协调社会利益关系、保障和改善民生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
(一)统筹协调社会利益关系
3.统筹协调社会利益关系的基本路径
社 会 建 设
社会制度建设 社会管理体制建设 社会结构建设 社会整合机制建设 社会利益协调机制建设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的基本理论 (一)社会和社会建设的基本范畴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
3.和谐社会
和谐社会,就是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和谐统一与 协调发展的社会;就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 间和谐统一与协调发展的社会。

第5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

第5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

第5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和相关文献资料,回答以下问题:1、怎样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理论的内涵十分丰富,涉及经济社会各个领域,涵盖社会建设各个方面,其基本点主要包括以下方面:一是关于构建和谐社会的思想。

社会和谐是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

要按照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总要求,努力构建全体人民共同建设、共同享有的和谐社会。

二是关于保障和改善民生的思想。

社会建设以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目的。

社会主义事业是代表最广大人民的事业,必须坚持以人为本。

要始终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着力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

三是关于实现和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思想。

社会公平正义,就是社会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得到妥善协调,人民内部矛盾和其他社会矛盾得到正确处理,人民的合法权益得到切实维护和实现等。

要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不断促进社会公平正义。

四是关于促进城乡协调发展的思想。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要正确认识和妥善处理工业和农业、城市和农村、城镇居民和农民的关系,逐步解决城乡二元结构矛盾,努力实现城乡共同繁荣。

五是关于兼顾不同阶层利益的思想。

在中国,包括知识分子在内的工人阶级以及广大农民,始终是推动中国先进生产力和社会全面进步的根本力量。

在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要统筹兼顾社会各阶层群众的利益,充分发挥社会各阶层在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六是关于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思想。

社会管理是人类社会必不可少的一项管理活动。

要深化社会管理体制改革,坚持统筹兼顾、综合配套、协调推进,建立和健全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社会管理体制。

"实事求是"是党的思想路线的核心,"解放思想"是实事求是的前提和条件。

因此,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也当然要求做到实事求是和解放思想。

只有解放思想,才能达到实事求是;只有实事求是,才是真正的解放思想。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第五讲.ppt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第五讲.ppt

(二)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
1、社会的涵义
“社”: 土地神
“会”: 集会
人们为了祭神而进行的集会。
“政府和市民要共同努力,培养出一种良好 的社会风气”
“人们在共同的生活中形成的大体一致的态 度和价值观念”
“家庭、学校、社会,都要担负起教育青少 年的任务” “家庭和学校以外的其它社会机构、社会群 体和组织” “中国目前正处于社会主义社会的初级阶段” “一种特定的经济和政治制度”
社会是人类生活的共同体,是以共同的物质生产活动 为基础而相互联系的人们的有机总体。 广义的社会是相对于自然界而言的,指人类社会 中义的社会是相对于经济而言的,指社会的非经 济方面,包括政治、文化、教育、科技、社会保障、 人口素质等。 狭义的社会是相对于政治、经济、文化、生态而 言的,与政治、经济、文化、生态处于并列的地位。 2、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的含义
在当代社会中,“民生”是一个带有明显人本思想 和人文关怀的词语。 民生主要是指民众的基本生存和生活状态,以及民 众的基本发展机会、基本发展能力和基本权益保护的状 况,等等。 2、民生是事关社会发展和进步的十分重大的问题。民 生问题的解决程度如何甚至关系到一个政党、政权的 兴衰存亡。 《尚书•五子之歌》:“民惟邦本,本固邦宁” 《管子•霸业》:“以人为本,本治则国固,本乱则国危” 《孟子•尽天下》:“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墨子:“兼相爱交相利”: “视人之国,若视其国。视 人之家,若视其家。视人之 身,若视其身。是故诸侯相 爱,则不野战。家主相爱, 则不相篡。人与人相爱,则 不相贼。君臣相爱,则惠忠。 父子相爱,则慈孝。兄弟相 爱,则和调。天下之人皆相 爱,强不执弱,众不劫寡, 富不侮贫,贵不傲贱,诈不 欺愚。”
《礼记· 礼运》

第五讲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

第五讲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

5.关于兼顾不同阶层利益的思想
在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要统筹兼顾社会各阶 层群众的利益,充分发挥社会阶层在推动经济社会 发展中的作用。
我国现阶段的阶层划分情况: 一是工人阶级内部主要包括七大阶层:典型的产业工人、 专业技术人员、党政领导干部、一般公务员、国有企业领 导干部、事业单位领导干部、企事业单位一般管理者。 二是农民阶级内部主要包括两大阶层:农业劳动者、农民 工(亦工亦农人员)。 三是资产阶级主要包括四大部分:港澳台资本家、外企资 本家、私营企业主(新生资产阶级),个体工商户。 四是变动中的独立阶层:失业、无业阶层。
3、政策机制不完善,社会建设的政策机制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的要求还不相符合,难以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十八大报告
社会矛盾运动是推动 社会发展的基本力量。加 强社会建设,要遵循经济 社会发展的规律,妥善处 理人民内部矛盾和其他社 会矛盾,协调好各方面的 利益关系。
1. 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
人民内部矛盾是在全体人民根本 利益一致基础上的矛盾,具体表 现在经济、政治和思想文化等各 个领域。当前呈现的新特点: 一是利益矛盾日益凸显。 二是矛盾的复杂性增强。 三是矛盾朝对抗性演变的可 能性有所增强。
一是转变政府职能,创新 基本公共服务体制机制。
促进 基本 公共 服务 均等 化的 主要 途径
二是加大财政投入,实现基本 公共服务均等化,资金保障是 关键。
三是建立基本公共服务 监测评价体系。
社会管理是社会建设的
重要内容,是维护社会和谐 稳定的必要条件。加强和创 新社会管理,对于实现全面 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实
2013年有176万人参加考试,为中国 1978年恢复研究生考试时的167倍。
127.12万 40.28万 117.2万 32.494万 94.5万 62.4万 33万 19.5万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课件 第5讲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课件 第5讲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

三、保障和改善民生
1.当前存在的主要民生问题
党的十八提出:“加强社会建设,必须以保 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提高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 平,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目 的。”
1.当前存在的主要民生问题
• 这一思想从两个方面提出了改善民生在社会建设中 的突出地位。
• 一是指出社会建设的实质就是改善民生,不改善民 生,说社会建设实际上是空话,社会建设就是解决 民生的基本问题,这要成为社会建设的基本指导思 想,也是发展观念转变的重要体现。
(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的基本理论
•一是关于构建和谐社会的思想。社会和谐是社会主义的本质 属性,是社会建设的目标引领和价值取向。 •二是关于保障和改善民生的思想。保障和改善民生是社会建 设的重点。 •三是关于实现和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思想。 •四是关于促进城乡协调发展的思想。城乡协调发展是社会建 设的基础。 •五是关于兼顾不同阶层利益的思想。兼顾不同阶层利益是社 会建设的关键。 •六是关于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思想。创新社会管理是推动 社会建设发展的动力。
(二)特殊经验
第四,社会共识与农民的作用。 • 北欧社会建设的一个突出特点是“共识政治” 。社会建设
需要社会各阶级的参与互动。在此进程中,农民阶级起到 了积极作用,发起了主张普遍主义福利模式的民众运动。 • 在中国,农民阶级在中国社会保障事业的发展进程中所起 的作用十分有限。因此,在社会建设过程中,农民所起到 的作用以及如何在社会建设的目标和诸多问题上达成共识 就成为一个关键问题。
第五讲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
主要内容: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的提出 二、保障和改善民生 三、统筹协调社会利益关系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的提出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综述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综述

消费率仍呈逐年走低趋势: ——1978年我国消费率为62.1%,2009年下降到 48%,这是改革开放以来的最低点。 ——从国际比较看,2008年,与金砖四国中的巴 西、印度和俄罗斯比,巴西是80.9%,印度是 67.1%,俄罗斯是63.7% ▲消费背后是收入分配关系和社会结构 ▲从要求生产扩张到要求消费扩张的阶段性跨越
(1)主要建设领域往往与群体性事件伴随
(2)无利益相关群体性事件、泄愤 性恶性案件引人注目
(3)非制度化的应对方式导致“维稳怪圈”
(三)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加快转变经 济发展方式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
1.人口红利——劳动者报酬和权益受到挤压 所谓“人口红利”,是指一个国家的劳动年 龄人口占总人口比重较大,抚养率比较低,为 经济发展创造了有利的人口条件,整个国家的 经济成高储蓄、高投资和高增长的局面。“劳 动力资源丰富和成本优势已经使我国成为世界 工厂和世界经济增长的引擎 。
2.新发展方式的三大关键有赖于民生改善 十七大报告:“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
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 协调拉动转变,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 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 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 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
新发展方式的 “三个转变”有赖于民生 改善.
二、更加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 会公平正义
社会建设的重点是民生。党的十七大 提出今后要着力抓好关系民生问题的六项 工作。这就是: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 资源强国;实施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促 进以创业带动就业;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 革,增加城乡居民收入;加快建立覆盖城 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保障人民基本生 活;建立基本医疗卫生制度,提高全民健 康水平;完善社会管理,维护社会安定团 结。这六项事业与民生息息相关,是我国 社会建设的重点。

第五讲社会建设

第五讲社会建设
经济指标的做法的纠正。 ——社会建设的重要功能在于它强调解决社会问
题,缓和社会矛盾,构建和谐社会。——社会建设的最终目标是要实现社会公正
三、妨碍民生改善的主要问题
第一,十八大报告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表述中,增加 了“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
第二,十八大报告全新表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内容 ,其中写入了“社会体制”。
5.5
2000 99215 15156 3890 1511
3.9
10.0
2003 135823 23686 6574 2557
4.6
10.8
2005 183084 32894 8939 3638
4.9
10.8
2007 257305 49751 13661 5972
5.4
12.0
2009 335353 76235 21960 9566 6.6
目标:弥合社会分歧,化解矛盾,控制冲突,降低 风险,增加安全,增进团结,改善民生。
第三讲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
2012年11月8日,十八大报告中提出,要“在改 善民生和创新管理中加强社会建设”。
意义 : ——社会建设突出的是“社会性”。 ——社会建设在于要满足社会成员的基本需求 ——社会建设是对过去片面强调GDP、单纯强调
中观层面——财政社会保障支出占财政总支出 的比重。
宏观层面——社会保障支出总额占国内生产总 值(GDP)的比重。
第三讲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
年份 GDP
财政 支出
社会保 财政社 占GDP
障支出
会保障 支出
比重
财政性社会 保障支出占 财政比重
1998 84402 10798 2225 589 2.6%

第五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

第五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

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
乡规划、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方面推进一体化,促进城乡要素平等
实现和社会安全保障等功能,对于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和谐具有
内容。

动者自主就业、市场调节就业、政府促进就业和鼓励创业的方针,
疾病防控机制,巩固基本药物制度;深化公立医院改革,
成群体性、政治性事件,同时敌对势力加紧进行各种分裂、渗透、颠
织的从业人员、自由职业人员等。

利益主体的分化,导致利益需
人民群众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基础上对自身利益的进-步追
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就是要确保国家和社会制定的基本公
差距,真正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公共服务的目标。

与社团组织在社会管理体系中的权利和义务,逐步建立和完善依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主要问题
一是社会保障水平总体不高,还没有实现 城乡完全统筹。 二是教育发展不平衡,教育资源分配不合 理。 三是就业的结构性矛盾突出,社会就业压 力仍然较大。 四是收入分配差距拉大,利益矛盾加剧。
主要原因
一是社会生产力相对落后。 二是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存 在。 三是社会发展观念落后。 四是政策体制不完善。
1、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
(1)当前我国社会的人民内部矛盾在内容和 表现形式上有哪些新情况新特点呢?
第一,利益矛盾是人民内部矛盾 的主要表现形式。 第二,领导与群众的矛盾,或者 说干群矛盾明显增多。
第三,阶层之间,尤其是贫困阶 层与先富阶层之问的矛盾凸显。 第四,民族和宗教问题中的矛盾 有所抬头。 第五,群体矛盾增加,由此引发 的群体性事件增多。
1、保障和改善民生是推进社会建设的重点 民生主要是指人民的基本生 存和生活状态,以及人民的 基本发展机会、基本发展能 力和基本权益保护的状况等, 具体涉及劳动就业、社会福 利、义务教育、基本住房、 最低社会保障、社会救助等 方面的内容。
李克强在大同考察待拆迁的棚户 区
2、正确认识民生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
2015-1-6 3
保障和改善民生的理论
实现和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理论 促进城乡协调发展的理论
兼顾不同阶层利益的理论
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理论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制度和体制
(1)教育制度 (2)劳动就业制度
(3)基本医疗卫生制度
(4)社会保障制度 (5)社会管理制度
二、保障和改善民生
(3)积极主动地努力减少和化解社会矛盾
第一,民主的方法,仍然是解决人民内部矛盾和其他 社会矛盾的基本方法,也是解决人民内部矛盾的总的指 导原则。 第二,从根本上说,解决新时期人民内部矛盾和其他社 会矛盾,要靠发展社会生产力,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 长的物质文化需要。
第三,加大利益协调力度,注重社会矛盾的源头治理。
第七,新时期的人民内部矛盾以及其他社会矛 盾的大量涌现与社会转型有着密切的联系。 第八,改革开放促进了人们思想意识的深刻变 化,也诱发了思想领域的许多矛盾和冲突。 第九,敌对势力的煽动和破坏不容忽视。 第十,随着经济的发展,原来处于潜在状态的 社会矛盾显性化。 第十一,随着国际化、信息化的发展,社会矛 盾往往被放大一方面。
3、保障和改善民生的主要内容 一是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二是推动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 三是千方百计增加居民收入。 四是统筹推进城乡社会保障体系 建设。 五是提高人民健康水平。
三、统筹协调社会利益关系
“人们为之奋斗的 一切,都同他们的 利益有关”。——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P187 ,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第四,要强化制度建设,以健 全的制度、体制和机制维护、保 障和实现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 从而有效地减少社会矛盾。 第五,解决新时期人民内部矛
盾和其他社会矛盾,要靠深化改
革。
思考题
1、保障和改善民生的主要内容有
哪些?
2、如何在全面推进社会建设中统
筹协调社会利益关系?
第六,思想文化领域的人民 内部矛盾出现了错综复杂的 新情况。 第七,不同性质的矛盾相互 交织。
如何正确认识和看待我国社会当前存在 的突出矛盾和问题?
第一,当前我国社会存在的矛盾很 多,但基本上都是人民内部矛盾 而不是敌我矛盾,是非对抗性矛 盾而不是对抗性矛盾。 第二,当前的人民内部矛盾主要是 物质利益矛盾。
第五讲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
2015-1-6的基本理论和制度
社 会 建 设
(二)保障和改善民生
(三)统筹协调社会利益关系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理论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基本理论 构建和谐社会理论
总要求: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 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 处。 原则:坚持以人为本;坚持改革开放; 坚持民主法治;坚持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 的关系;坚持党的领导下全社会共同建设。
(2)当前我国社会矛盾凸显的主要原因
第一,人民目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 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仍然是产 生人民内部矛盾以及其他社会矛盾的总 根源 第二,所有制结构的调整和变化,带来 了各种所有制之间以及各种经济成分之 间的矛盾。
第三,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出现了数 以千万计的下岗失业人员,这是产生人民内部 矛盾以及其他社会矛盾的一个重要原因 第四,地区结构的调整,也必然产生和加剧某 些人民内部矛盾和其他社会矛盾 第五,城乡结构的调整,给城乡关系和城乡矛 盾注入了许多新的因素。 第六,利益格局或利益结构的调整,是产生新 时期人民内部矛盾和其他社会矛盾的一个最基 本的根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