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同步学习自我小测-27短文两篇

合集下载

八年级语文上册 27《短文两篇》自我小测 新人教版-新人教版初中八年级上册语文试题

八年级语文上册 27《短文两篇》自我小测 新人教版-新人教版初中八年级上册语文试题

27《短文两篇》1.如下加点字的注音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A.夕日欲颓.〔tú〕B.与.其奇者〔yù〕C.藻、荇.交横〔xìng〕D.何处无竹柏.〔bǎi〕2.解释如下加点词语。

〔1〕晓雾将歇.〔〕〔2〕沉鳞..竞跃〔〕〔3〕相与..步于中庭〔〕〔4〕庭下如积水空明..〔〕3.如下各组加点词意思不一样的一组是〔〕4.理解填空。

〔1〕《答谢中书书》文题中第二个“书〞的意思是。

文中竭力描写山之高、水之净的句子是:,。

〔2〕《记承天寺夜游》中写月光下庭院美景的句子是:,,。

比拟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段,完成第5~8题。

[甲]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顶峰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实是欲界之仙都。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乙]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X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5.用“/〞为[乙]文中画线句子标出停顿。

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 X 怀民。

6.解释如下句中加点的词。

〔1〕夕日欲颓.〔〕〔2〕未复有能与.其奇者〔〕〔3〕怀民亦未寝.〔〕〔4〕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7.用现代汉语翻译如下句子。

〔1〕沉鳞竞跃。

〔2〕相与步于中庭。

8.填空。

〔1〕[甲]文写景动静相衬,其中通过生命活动的描写,为景增添动感的语句是“〞和“〞。

[乙]文中蕴含了“美无处不在〞的哲理的句子是“〞。

〔2〕[甲]、[乙]两文都写了自然景物,[甲]文描绘了“之美〞,[乙]文描写了“之美〞。

但两文表达的思想感情有所不同,[甲]文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乙]文如此把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等微妙复杂的思想感情浓缩在文中“〞的语句中。

类文阅读〔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第9~11题。

八年级语文上册语文:第27课《短文两篇》同步练习1

八年级语文上册语文:第27课《短文两篇》同步练习1

短文两篇·同步练习一、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词1.欣然..()..起行() 2.水中藻荇交横3.如吾两人者耳.() 4.月色入户.()5.盖.竹柏影也() 6.但.少闲人()7.念.无与乐者()8.相与..步于中庭()二、把下面的文言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阅读课文,完成下面的练习1.本文选自________,作者________,字________,号________,________(朝代)________家、______ 2.解释加粗的词语。

遂至承天寺________ 庭下如积水空明________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________ ________3.“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一句中蕴含着作者怎样微妙而复杂的思想感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文中“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显然与实际不符,因为并非每夜都能见到月色,每处都有竹柏。

你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简要说说这篇文章表露了作者什么样的特殊心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四、阅读《西湖游记》,完成下列题目。

从武林门而西,望保俶塔突兀层崖中,则已心飞湖上也。

午刻入昭庆,茶毕,即棹小舟入湖。

山色如娥,时万历丁酉二月十四日也。

人教版初中八年级上册语文:27 短文两篇(2)

人教版初中八年级上册语文:27 短文两篇(2)
水中水藻,荇菜纵横交错,原来是那绿竹和 翠柏的影子。 4.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只不过缺少像我们这样清闲的人罢了
1:苏轼22岁时参加科举考试一举成名天下 知,他说“致君尧舜,此事何难”。38岁就 担任密州太守,他说“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 望,射天狼”,40岁转任徐州太守他抗洪救 灾,力挽狂澜。
2:如此壮志满怀年轻有为的苏轼,却从春 风得意的科场奇才,到谪居落寞的戴罪犯官,
这一时期,他写下了许多动人的散文和词, 如有名的(在黄州)他给天下写出了四篇他笔下 最精的作品。一首词《赤壁怀古》,两篇月夜泛 舟的前、后《赤壁赋》,一篇《记承天寺夜游》。
读准 记承天寺夜游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
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 (suì)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 (qǐn),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 明,水中/藻、荇(xìng)交横,盖/竹柏 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 人/如吾两人者耳。遂(suì) 寝
可以说他正经历了人生的巨大落差。贬到黄
州这个举目无亲的偏僻小地,他的痛苦孤独 可想而知。
一声“闲人”,多少________; 一声“闲人”,多少________;
贬官杭州:我本无家更安住,故 乡无比好湖山。
贬官黄州:长江绕郭知鱼美,好 竹连山觉笋香。
贬官惠州:会啖荔枝三百颗,不 辞常做岭南人
贬官海南:九死蛮荒吾不恨,兹 游奇绝冠平生。
一声“闲人”,多少________; 一声“闲人”,多少________;
“闲人”
①清闲的人(贬官)→贬谪的悲凉、失意的落 寞
②有闲情雅致的人 →——月夜处处有,却只有 情趣高雅的人能欣赏它,赏月的欣喜、漫步的 悠闲、自我排遣的达观
中心思想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27短文两篇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27短文两篇

初中语文试卷 鼎尚图文 整理制作短文两篇一、积累与运用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寥.寥数语( ) 秣.陵( ) 夕日欲颓.( ) 沉鳞.竞跃.( )( ) 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 怀民亦未寝.( ) 水中藻荇..交横( )( ) 2.解释下列加点词语的含义。

①答谢中书书.( ) ②五色交辉..( ) ③四时俱.备( )④晓.雾将歇.( )( ) ⑤夕日欲颓..( )( )⑥沉鳞.竞跃( ) ⑦念.无与为乐者( )⑧相与..步于.中庭( )( ) ⑨积水空明..( )⑩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 ) 3.填空题。

①《答谢中书书》作者 ,字 ,号 ,有“ ”之称。

谢中书即 。

②苏轼,与其父 、其兄 合称“三苏”。

他们也是“唐宋八大家”中的三位,其余五位是宋代的 、 、 ,以及唐代的 、 。

4.翻译下列语句。

①清流见底②五色交辉③晓雾将歇,猿鸟乱鸣④未复有能与其奇者⑤庭下如积水空明⑥水中藻荇交横二、阅读阅读下列文段,回答文后各题。

(一)答谢中书书陶弘景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实是欲界之仙都。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5.本文第一句话“山川之美,古来共谈”在全文结构上起什么作用?6.全文抓住哪一个字去写?共描写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有哪些特点?7.文中所提到的“康乐”是指谁?作者举他有什么深意?8.文中哪些语句写山,哪些语句写川,请在原文上用波浪线画出。

9.划分层次并概括各层大意。

10.找出文中的议论句,并说说其作用。

(二)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11.作者为什么会想着夜里去寺庙游玩?12.作者是怎样描写月色的?结合有关语句去回答。

第27课《短文两篇》同步练习(人教新课标初二上)1

第27课《短文两篇》同步练习(人教新课标初二上)1

第27课《短文两篇》同步练习(人教新课标初二上)1一、给下面加点的字注音。

解.衣〔〕夕日欲颓.〔〕亦未寝.〔〕绝〔〕承天寺.〔〕襄.陵〔〕二、讲明以下句中加点的词。

1、飞漱.其间2、念.无与为乐者3、相与..步于中庭4、沉鳞..竞跃5、回清..倒影6、四时..俱备7、实是欲界..之仙都三、翻译以下句子。

a)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b)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

四、阅读文段,回答以下咨询题〔一〕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依照提示,从文中找出相关句子1、高处景色:2、低处景色:3、写色彩:4、写声音:5、写静景:6、写动景:〔二〕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被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1、短文中描写夜景专门有特色,请用你的话描画一下文中写到的夜景。

2、文中的〝闲人〞指谁,什么缘故讲是〝闲人〞?答案一、jiě tuí qǐn yǎn sì xiāng1、冲荡 2考虑,想到 3、共同,一起 4、潜游在水中的鱼5、回旋的清波6、四季7、人间三、1、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如此清闲的人罢了。

2、庭下像积满清水一样澄澈,水里飘着纵横交错的水草。

四、〔一〕1、高峰入云2、清流见底3、西岸石壁,五色交辉4、猿鸟乱鸣5、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夕日欲颓。

6、沉鳞竞跃〔二〕1、银色的月光下,庭院里就像一泓池水,清明澄澈,竹子和松柏投下婆娑的倩影,就像池中的藻、荇,交错茂盛。

啊,今夜的月色真美!2、〝闲人〞指作者自己和张怀民。

因为作者被贬黄州,无法实现自己积极进取的政治思想,心情愁闷,相关于奔忙的官宦之人,因此自称〝闲人〞。

第27课《短文两篇》同步练习(人教新课标初二上)2

第27课《短文两篇》同步练习(人教新课标初二上)2

第27课《短文两篇》同步练习(人教新课标初二上)2一、积存与运用1.给以下加点字注音。

寥寥数语〔〕秣陵〔〕夕日欲颓〔〕沉鳞竞跃〔〕〔〕未复有能与其奇者〔〕怀民亦未寝〔〕水中藻荇交横〔〕〔〕2.讲明以下加点词语的含义。

①答谢中书书〔〕②五色交辉〔〕③四时俱备〔〕④晓雾将歇〔〕〔〕⑤夕日欲颓〔〕〔〕⑥沉鳞竞跃〔〕⑦念无与为乐者〔〕⑧相与步于中庭〔〕〔〕⑨积水空明〔〕⑩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3.填空题。

①«答谢中书书»作者,字,号,有〝〞之称。

谢中书即。

②苏轼,与其父、其兄合称〝三苏〞。

他们也是〝唐宋八大伙儿〞中的三位,其余五位是宋代的、、,以及唐代的、。

4.翻译以下语句。

①清流见底②五色交辉③晓雾将歇,猿鸟乱鸣④未复有能与其奇者⑤庭下如积水空明⑥水中藻荇交横二、阅读阅读以下文段,回答文后各题。

〔一〕答谢中书书陶弘景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实是欲界之仙都。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5.本文第一句话〝山川之美,古来共谈〞在全文结构上起什么作用?6.全文抓住哪一个字去写?共描写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有哪些特点?7.文中所提到的〝康乐〞是指谁?作者举他有什么深意?8.文中哪些语句写山,哪些语句写川,请在原文上用波浪线画出。

9.划分层次并概括各层大意。

10.找出文中的议论句,并讲讲其作用。

〔二〕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11.作者什么缘故会想着夜里去寺院游玩?12.作者是如何样描写月色的?结合有关语句去回答。

13.文中对月夜的描写有何特点,能够给人以如何样的感受?14.文中哪些语句表达了作者的情感〔在原文中画出〕。

15.文章结尾句显露出作者如何样的感情。

人教版初中八年级上册语文:27 短文两篇

人教版初中八年级上册语文:27 短文两篇
记叙: 1、元丰……,……,……,……。 念……,……。怀民……,……。
描写: 2、庭下……,……,盖……。 抒情: 3、……?……?但……者耳。
二、搜集整理一首苏轼的词,并进行赏析。
解词
交错纵横
庭下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
只是,不过
罢了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翻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张怀民也没有睡觉,我们一起在庭院中散步。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月光照在院中,像水一样清明澄澈,水中藻、荇交错, 原来是竹子、柏树的影子。
闲情雅致: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 悲凉感慨:贬谪的悲凉,自我排遣的 达观。
温馨提示:景是情的载体,情是景的灵魂。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
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 休将白发唱黄鸡。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 一蓑烟雨任平生 。
逆境中善于发现生 活之美的豪放乐观!
抒怀练笔
假如你与苏轼面对面, 你想说些什么?
空: 空灵、空旷; 明: 明净、明亮。
空明写出了月色的澄清、透明,一派轻松自由
面对此情景,作者发出了怎样的感慨? 如何理解呢?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 吾两人者耳! 1、被贬之后 的悲凉

由开封被贬到了黄州:谁道人生无再少, 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再次被贬至惠州:日啖荔枝三百颗, 不辞长作岭南人
张怀民:作者的朋友。名梦得,字怀民,清 河(今河北清河)人。元丰六年也被贬到黄 州,寓居承天寺
一、作者为什么要夜游承天寺?
1、解衣欲睡 念无与为乐者
作者被贬谪,心情郁闷,孤独,想出去走走
2、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月色很美,作者被月色所吸引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27短文两篇同步练习新人教版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27短文两篇同步练习新人教版

27 短文两篇1.走近作者陶弘景(456-536),字透明,号华阳隐居,人称“山中宰相”。

南朝齐、梁时期的道教思想家、医药家、炼丹家、文学家。

著有《陶隐居集》《二牛图》等。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眉州(即今四川眉山)人,北宋著名文学家、字画家、散文家、诗人、词人,豪放派词人代表。

他与他的父亲苏洵、弟弟苏辙皆以文学名世,世称“三苏”。

有《东坡全集》传世。

2.白话知识梳理(1)古今异义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古义:只是;今义:转机连词。

)晓雾将歇.(古义:流失;今义:休息。

)夕日欲颓.(古义:坠落;今义:精神颓丧。

)(2)一词多义【与】未复有能与其奇者(动词,欣赏);念无与为乐者(介词,同,和);相与步于中庭(副词,和……一同,一块,共同)(3)白话句式相与步于中庭(“步于中庭”中“于中庭”做“步”的状语,此句为倒装句中的介宾短语后置。

)3.主题解说《答谢中书书》:这篇山水小品描绘了江南山水的瑰丽景色,表达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和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

《记承天寺夜游》:本文是一篇小品文,写于作者被贬黄州时期。

文章经过对庭中优美月色的描绘,表现了苏轼热爱生活、寻求美好事物的执着,和面对逆境潇洒、达观的生活态度。

4.难点攻克(1)《答谢中书书》作者笔下的景色很美,请问美在哪里?提示一:山水相映之美。

山的峻峭,水的明丽。

水的动势给山添加了活力,山的倒影给水铺上了异彩,二者相映成趣。

提示二:颜色配合之美。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蓝天作背景,绿水为衬托,绚丽动人,美不胜收。

提示三:晨昏变化之美。

清晨白雾缭绕,似烟似缕,猿啼鸟鸣活力勃勃;傍晚红日西沉,山色苍茫,飞鸟归林,猿猴息树,游鱼跃水。

提示四:动静相衬之美。

高峰为静,流水为动(形体);林青竹翠为静,五色交辉为动(光色);日出雾歇为静,猿鸟乱鸣为动;日落山暝为静,游鱼跃水为动(声响)。

(2)《记承天寺夜游》一文中,“闲人”二字表现了苏轼怎样的复杂情感?提示一:“闲”字饱含着作者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人教版初中八年级上册语文:27 短文两篇

人教版初中八年级上册语文:27 短文两篇
无此好湖山。
贬官惠州:日啖荔枝三百颗, 不辞长作岭南人。 贬官琼州:抒说先生睡未足, 着人休撞五更钟。
贬官海南:九死蛮荒吾不恨, 兹游奇绝冠平生。
• 他始终热爱自然,热爱 生活,身处逆境,也能发 现别人即便在天堂也无法 感到的美……他的一生是 载歌载舞的一生。
元丰( ),解衣( ), 月色( ),( )起行。念 ( ),遂( )。( )亦 ( ),相与( )。庭下 ( ),水中( ),盖 ( )。何夜( )?何处 ( )?但( )。
记 承天寺夜游
[北宋]苏轼
他是一个不可救药
的乐天派,一个伟大的 人道主义者,一个百姓 的朋友,一个大文豪, 大书法家,创新的画家, 一个月夜的漫步者,一 个诗人。
学习目标:
1、反复诵读,形成语感。 2、掌握常用文言词语,理 解课文大意。
3、品味文中的优美语言, 理解作品意境,体会文中蕴 含的思想感情。
赏奇景
庭下如积水空明, 水中藻、荇交横, 盖竹柏影也。
我知道哪句更妙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 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庭下月光如积水空明,竹 柏影似水中藻、荇交横。
话奇人
月是空明之月, 人是 之人。
悟奇情
元丰二年七月,苏轼因“乌
台诗案”,被贬黄州,那是一个 荒凉的小镇,在黄州他没有薪俸, 生活困难,没有住所,就租了50 亩地,种植粮食当农夫,还给自 己取了一个新的名号叫“苏东 坡”。
何夜无月?何处 无竹柏?但少闲人 如吾两人者耳。
21岁中进士,“奋力有当世 志”。
38岁任密州太守:扫灭蝗虫, 赈贫救孤。
40岁任徐州太守:抗洪救灾, 力挽狂澜。
44岁至48岁任黄州团练副使。
53岁任杭州太守,疏浚西湖, 修建苏堤。

人教版初中八年级上册语文:27 短文两篇(1)

人教版初中八年级上册语文:27 短文两篇(1)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我” 和张怀民一起在承天寺的庭院中赏月。
结合课本注释,疏通文意(积累词语):
打算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
门 高兴的样子 考虑
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
于是

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
休息 共同,一起
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译文: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我脱下衣服 准备睡觉时,恰好看见月光透照进门里,于是 我高兴地起床出了房门。想到没有可以与我共 同游乐的人,于是我前往承天寺寻找张怀民。 张怀民也没有睡,我们便一同在庭院中散步。
小结
这篇文章通过对寺院庭中优美月色的描绘, 真实地记录了作者当时生活的一个片段,透露出 作者感慨深微而又自解自适,自我排遣的特殊心 境。
贬谪中的感慨让我们感受到苏轼热爱生活、追 求美好事物的执着,面对逆境达观处世发挥想象,将课文改写成白话散文。
朗读指导 读准字音,读准停顿
遂(suì) 寝(qǐn) 藻(zǎo) 荇 (xìng)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 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 盖/竹柏影也。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读课文,知叙事:
学生齐读,要求读准字音和停顿。
思考:文章讲了一件什么事?用 一 句话概括,说清楚时间、地点、人物、 事件。
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
学习目标
1、了解作者。 2、疏通文意,识记文言词汇。 3、学习抓住特征描写景物的方法。 4、理解作品意境,体会文中蕴含 的思想感情。
了解作者
苏轼(1037~1101),字子瞻, 号东坡居士,我国北宋著名的文 学家,出生于四川眉山,与父苏 洵、弟苏辙合称为“三苏”,是 “唐宋八大家” 之一 。

八年级语文上册 专题27 短文两篇(测)(提升版) 新人教

八年级语文上册 专题27 短文两篇(测)(提升版) 新人教

(27分 30分钟)一、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10分)1.烽火连三月,2. ,夜泊秦淮近酒家。

3. ,恨别鸟惊心。

4.僵卧孤村不自哀,。

5.极远的又是极近的,极洪大的又是极细切的,像野马在平原上奔驰,,像波涛在澎湃。

6.文天祥的《过零丁洋》一诗中运用比喻把个人遭遇与国家命运紧密结合在一起的诗句是:“,。

”7.毛泽东在《七律长征》诗中用夸张的修辞手法,反衬出红军战士敢于藐视并战胜一切困难的高大形象和伟大气魄的诗句是:,。

8.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

【答案】1.家书抵万金2.烟笼寒水月笼沙3.感时花溅泪4.尚思为国戍轮台5.炊断粮像春蚕在咀嚼桑叶;像波涛在澎湃6.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7.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8.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解析】考点: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

能力层级为识记A。

二、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17分)李白字太白,兴圣皇帝①九世孙。

白之生,母梦长庚星②,因以命.之。

十岁,通诗书。

既长,隐岷山,州举有道③,不应。

苏頲(tǐng)为益州长史,见白,异.之。

曰:“是子天才英特,少益以学,可比相如。

”然喜纵横术,击剑,为任侠,轻财重施。

更客.任城④,与孔巢父、韩准、裴政、张叔明、陶沔(miǎn)居徂徕山,日沉饮,号“竹溪六逸”。

天宝初,至长安,往见贺知章,知章见其文,叹曰:“子,谪仙人也!”言于玄宗,召见金銮殿,论当世事,奏颂一篇。

帝赐食,亲为调羹,有诏供奉翰林。

白犹与饮徒醉于市。

帝坐沉香亭,意有所感,欲得白为乐章,召入,而白已醉,左右以水洒面,稍解,授笔成文,婉丽精切,无留思。

帝爱其才,数宴见。

白尝.侍帝,醉,使高力士脱靴。

力士素贵,耻之,摘其诗以激杨贵妃。

帝欲官白,妃辄沮止。

白自知不为亲近所容,益骜放不自修,与知章、李适之、汝阳王进、崔宗之、苏晋、张旭、焦遂为“酒中八仙人”。

恳求还山,帝赐金放还。

(选自《新唐书·李白传》)【注】①兴圣皇帝:即西凉武昭王李暠。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六单元第27课《短文两篇》同步测试题 人教新课标版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六单元第27课《短文两篇》同步测试题 人教新课标版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六单元第27课《短文两篇》同步测试题积累·整合1. 下列加粗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组是()A、鸿儒(yú)案牍(dú)B、西蜀(shǔ)亵玩(xiè)C、濯洗(chuó)清涟(lián)D、淤泥(wū)泯然(mǐn)2.对下列句子中画线词语理解有误的一项是()A、惟吾德馨(品德高尚)B、无案牍之劳形(使身体劳累)C、濯清涟而不妖(清水)3.下列句子中加粗的“之”与“无丝竹之乱耳”中的“之”用法相同的一句是()A、水陆草木之花B、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C、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4.《爱莲说》中,先用衬笔,再转去写莲,其中写菊花是()A、正衬B、反衬5.《陋室铭》的主旨是颂扬()A、陋室不陋B、鸿儒C、德馨D、陋室6.下列译文错误的一句是()A、同予者何人?译: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B、有仙则名。

译:有了仙人就著名。

C、孔子云:何陋之有?译:孔子说:有什么简陋呢?D、濯清涟而不妖。

译:生长在清水里,但并不显得妖气。

拓展·应用六一居士初谪滁山,自号醉翁,既老而衰病,将退休于颍水之上,则又更号六一居士。

客有问曰:“六一何谓也?”居士曰:“吾家有藏书一万卷,集录三代以来金石遗文一千卷,有琴一张,有棋一局而常置一壶。

”客曰:“是为五一尔,奈何?”居士曰:“以吾一翁,老于此五物之间,是不为六一乎?”7.解释下列句中加粗的字:⑴六一居士初谪滁山。

⑵则又更号六一居士。

⑶常置酒一壶。

⑷将退休于颍水之上。

⑸六一何谓也。

8.醉翁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

9.翻译:“是为五一尔,奈何?”10.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语段的内容。

三、探索·创新11. 短文赞扬莲花“出淤泥而不染”的高贵品质,可现实生活中,有人却认为“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对这两种观点,你是怎样看待的?请简述理由。

凿壁偷光汉匡衡(人名)好学而无烛;邻居有烛而不及(烛光透不过来)。

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27短文两篇》 (1)

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27短文两篇》 (1)

动高静峰的入结云合。 视 俯
青林翠竹, 四时俱备。
仰 视
视 线 清流见底
时 季四 间
早时 晚间
平视 两岸石壁, 五色交辉。
晓雾将歇,作者是如何以景传 情的?
本文作者用寥寥数笔,描绘了一幅清爽宜人 的画卷,其间景物色彩灿烂,生命勃发,灵动 飞扬。通过高低、远近、动静的变化,视觉、 听觉的立体感受,来传达自己与自然融合的生 命愉悦,体现了作者酷爱自然,归隐林泉的志
1.作者是怎样描绘秀美的山川景色的? 2.“一切景语皆情语”,本文作者是如何以景传 情的? 3.作者以感慨收束全文,你能说说这句表达了作 者怎样的情怀吗。
1.作者是怎样描绘秀美的山川景色的?
先仰视“高峰入云”,再俯视“清流见底”,又平看
“两岸石壁”“青林翠竹”,最后分写“晨昏”,一句
一景,次第井然。同时注意了色彩的配合,晨夕的变化,
代了哪些要素? 叙述、描写、抒情。 时间: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
地点:承天寺中庭
人物:“我”和张怀民
二、品读 写景妙处 1.“一切景语皆情语”,请大家找出文中描写月色
的句子。 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2.全句无一“月”字,而又无一字不在写“月”,请 分析先这写样月写色的,妙“处积。水空明”,一泓积水清澈透明,可 以推想见月色之明;继续写水中之物,“藻、荇交 横”,纵横交错,摇曳生姿,可以推想见月色之美; 而积水空明和藻、荇交横,相映生色,互相烘染,就 平添了月夜夜游的美景了。最后点出“盖竹柏影也” 可以推想见月色之浓。夜游因月而起,处处扣月;写 月又不浓墨重彩,而是轻点几笔,境界全出;写月,
或说明写信者的意图,或阐明写信者自己的观点 来劝说收信者,写信有明确的用意。本文则大篇 描绘美丽绮丽的景色,似一篇写景散文。

八年级语文上册 27《短文两篇》同步练习(1) 新人教版

八年级语文上册 27《短文两篇》同步练习(1) 新人教版

短文两篇课后训练一、基础知识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夕日欲颓.()亦未寝.()藻荇.交横()未复有能与.其奇者()2.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晓雾将歇.______________(2)夕日欲颓.______________3.默写。

(1)高峰入云,____________。

(2)__________,猿鸟乱鸣。

__________,沉鳞竞跃。

4.填空。

(1)《记承天寺夜游》是____代文学家______的作品,他与其父、其弟合称“______”。

(2)《答谢中书书》作者是南北朝时期的____________。

二、阅读理解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5~7题。

愚人食盐昔有愚人,至于他家。

主人与食,嫌淡无味。

主人闻已,更为益盐。

既得盐美,便有念言:“所以美者,缘有盐故。

少有尚尔,况复多也?”愚人无智,便空食盐。

食已口爽,反为其患。

5.解释加点的词。

(1)昔.有愚人()(2)食已口爽..()6.翻译画线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这则短文的寓意是____________________,这寓意可用成语__________概括。

三、综合运用8.阅读以下材料,按要求答题。

材料一:在美国,各社区都有图书馆,任何人都可以进去阅读。

德法等国都设有国家阅读基金,通常由国家领导人担任主席或名誉主席。

韩国为了推动国民读书,也有各种各样的读书组织和读书节……中国对国民的阅读状况也非常关注,提出了“国民图书阅读率”这个概念,每隔两年在国内进行一次调查。

材料二:目前,我市各中小学正在努力建设“书香校园”,通过师生诵读、经典推荐、图书漂流、读书征文等活动,积极营造爱读书、读好书的氛围,切实提升师生人文素养。

(1)用一句话概括“材料一”的主要内容。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学校将围绕“书香校园”活动对学生的阅读状况进行一次问卷调查。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27短文两篇同步练习无答案新版新人教版20170722117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27短文两篇同步练习无答案新版新人教版20170722117

27.短文两篇1.填空题。

《答谢中书书》作者________,字通明,号________,有《》。

2.默写课文。

,猿鸟乱鸣;夕日欲颓,。

3.判断下列说法的正确与否,对的打“√”,错的打“×”。

A.“月色入户”把月光拟人化,写得自然而生动。

月光似乎懂得这位迁客的寂寞无聊,主动地与他作伴,有意慰藉我们这位失意的诗人。

()B.“念无与为乐者”写出作者被贬期间难寻知己,迫不得已才去找了一下正好也睡不着的叫张怀民的人。

()C.“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短短三句话,没有写一个月字,却无处不是皎洁的月光。

作者采用的是动静结合,正面形容与侧面烘托相结合的方法。

()D.“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寥寥数语,感慨深长。

它包含着作者宦海沉浮的悲凉之感和由此领悟到的人生哲理,在痛苦中又得到某种慰藉的心情。

()(一)语段点将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粗的词。

①遂至承天寺:。

②积水空明:。

③盖竹柏影也:。

④但少闲人:。

2.“庭下如积水空明”是一个比喻句,从前后文来看,这个比喻句的本体是________。

3.文中写“竹柏影”,实际上是从侧面描写________。

4.本文的语言有何显著特征?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迁移过关与朱元思书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

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

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

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

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

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

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返。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自我小测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夕日欲颓.(tú)
B.与.其奇者(yù)
C.藻、荇.交横(xìng)
D.何处无竹柏.(bǎi)
2.解释下列加点词语。

(1)晓雾将歇.()
(2)沉鳞
..竞跃()
(3)相与
..步于中庭()
(4)庭下如积水空明
..()
3.下列各组加点词意思不相同的一组是()
4.理解填空。

(1)《答谢中书书》文题中第二个“书”的意思是。

文中极力描写山之高、水之净的句子是:,。

(2)《记承天寺夜游》中写月光下庭院美景的句子是:,,。

比较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段,完成第5~8题。

[甲]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实是欲界之仙都。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乙]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
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5.用“/”为[乙]文中画线句子标出停顿。

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6.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夕日欲颓.()
(2)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3)怀民亦未寝.()
(4)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7.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沉鳞竞跃。

(2)相与步于中庭。

8.填空。

(1)[甲]文写景动静相衬,其中通过生命活动的描写,为景增添动感的语句是“”和“”。

[乙]文中蕴含了“美无处不在”的哲理的句子是“”。

(2)[甲]、[乙]两文都写了自然景物,[甲]文描绘了“之美”,[乙]文描写了“之美”。

但两文表达的思想感情有所不同,[甲]文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乙]文则把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等微妙复杂的思想感情浓缩在文中“”的语句中。

类文阅读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第9~11题。

仆去月谢病,还觅薜萝①。

梅溪之西,有石门山者,森壁争霞,孤峰限日,幽岫含云,深溪蓄翠;蝉吟鹤唳,水响猿啼,英英②相杂,绵绵成韵。

既素重幽居,遂葺宇其上。

幸富菊花,偏饶竹实。

山谷所资,于斯已办③。

仁智所乐,岂徒语哉!
(选自吴均《与顾章书》)注:①薜(bì)萝:薜荔与女萝,皆为香草。

后人常以薜萝为隐者服饰。

②英英:声音和盛之貌。

③办:具备。

9.展开联想与想象,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下面语句所表现的情景。

森壁争霞,孤峰限日,幽岫含云,深溪蓄翠。

10.选文中写景运用了什么方法?有什么作用?
11.对文中画线语句所表现出的处世态度,你是怎样评价的?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第12~15题。

王子猷居山阴,夜大雪,眠觉,开室命酌酒,四望皎然,因起彷徨,咏左思《招隐诗》。

忽忆戴安道,时戴在剡,即便夜乘小船就之。

经宿方至,造门不前而返。

人问其故,王曰:“吾本乘兴而行,兴尽而返,何必见戴?”
(《世说新语·任诞第二十三》)12.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即便夜乘小船就.之()
(2)夜大雪
..()
1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经宿方至,造门不前而返。

14.由此文引出了一个怎样的成语?
15.从文中可以看出王子猷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16.有人根据《记承天寺夜游》创作了一副对联,但上联找不到了,请你结合文章的内容补出来。

上联:
下联:谪人共婵娟遣忧逐愁
17.(2013湖北黄石)综合性学习。

我们曾在八年级探究过“莲文化的魅力”这一综合性学习的专题,大家也许被莲花的出尘芳姿所吸引,忽略了那田田可人的叶子。

现在,我们九年级(3)班开展“趣话‘叶’字”的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参与以下活动。

(1)【积累知识】请写出两个含“叶”的成语。

(2)【才艺展示】根据“槲叶落山路,枳花照驿墙”的意境描绘一个画面。

(3)【探究感悟】古人咏叶常以“木.叶”替代“树.叶”,以此来传达更加沉郁的情感,如屈原《湘夫人》中的“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大意是:秋风袅袅,洞庭湖水生波澜啊,叶飘落),请你试着从以下角度辨析下列两组词语,体会它们之间微妙的区别。

如“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枝间新绿.一重重,小蕾深藏数点红.”,这些佳句都用了红与绿这种对比色,请谈谈这种对比色的运用有什么艺术效果。

在生活中,我们常用“绿叶”来比喻哪一类人?
参考答案
1.A
2.(1)消散(2)潜游在水中的鱼(3)共同,一起(4)形容水的澄澈
3.D
4.(1)书信高峰入云清流见底(2)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5.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6.(1)坠落(2)参与,这里指欣赏(3)睡觉(4)只是
7.(1)潜游在水中的鱼争相跳出水面。

(2)我们一起在庭院中散步。

8.(1)猿鸟乱鸣沉鳞竞跃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2)山川月色(月夜)热爱自然,沉醉山水(或“热爱自然,归隐林泉”)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9.陡峭的崖壁直抵天空,好像要与彩色的云霞一争高下,矗立的山峰穿过云霄,遮住了红色的太阳和寥廓的天空,清幽深邃的洞穴蕴含着神奇缥缈的白云,那深谷里的小溪,积聚着醉人的绿色,如同屈曲蜿蜒的玉带。

10.运用了多角度描写的方法。

如从视觉和听觉等角度表现色彩、形态、声音等。

生动形象地展示出景物的鲜明特征,充分表现了山川自然的美好,寄寓了强烈的热爱之情。

11.示例:(1)乐山乐水,挣脱尘网,是高洁的品性、宽广的胸襟、超凡的气度。

(2)厌恶尘俗,消极避世,不是积极的处世态度,不值得提倡。

12.(1)接近,靠近(2)下大雪
13.经过一夜才到,到了戴安道家门前不进去却转身返回。

14.乘兴而来,兴尽而返。

15.王子猷是一个放荡不羁、自然率真的人。

16.示例:月色懂人心潜窗入户
17.(1)示例:叶落归根叶公好龙
(2)雄鸡报晓,残月未落,诗人行于崎岖的山路,看见槲叶飘落,因天未大亮,道旁的白色枳花似乎照亮了驿墙。

(3)
种明丽鲜艳的效果。

“绿叶”比喻在取得成就的人物背后提供帮助、默默奉献的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