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文两篇_答谢中书书_记承天寺夜游》20160312
八年级语文下册《短文两篇: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课文原文及赏析
八年级语文下册《短文两篇: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课文原文及赏析《短文两篇: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课文原文及赏析课文原文:《答谢中书书》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实是欲界之仙都。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记承天寺夜游》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赏析:《答谢中书书》和《记承天寺夜游》是两篇优美的写景短文。
前者以描绘山川之美为主,后者则以月夜庭院为背景,表达了作者的情感与思考。
《答谢中书书》用简洁的语言勾勒出一幅壮美的自然画卷。
作者通过对高峰、清流、石壁、青林、翠竹等元素的描绘,展现了大自然的无尽魅力。
而晓雾、猿鸟、夕日、沉鳞等细节的点缀,更使得这幅画卷生动起来,仿佛让人置身其中,感受到大自然的呼吸。
文章最后赞叹此景为“欲界之仙都”,表达了作者对自然的崇敬之情。
《记承天寺夜游》则是一篇充满哲思的短文。
作者通过描述月夜下的庭院,表达了人生无常,应珍惜当下的思考。
文中的“积水空明”、“藻、荇交横”等景象,给人以宁静而深远的感觉。
而结尾的“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更是让人深思:生活中的美好并不缺乏,只是我们常常忙于琐事,缺乏欣赏的心境。
总的来说,这两篇短文都以自然景色为背景,表达了作者对生活的感悟和思考。
通过阅读,我们可以感受到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以及对人生的深刻理解。
《三峡》、《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原文与译文
《三峡》、《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原文与译文第一篇:《三峡》、《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原文与译文《三峡》、《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原文与译文郦道元《三峡》全文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重岩叠嶂,隐天蔽日。
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绝*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
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译文】在七百里三峡当中,两岸都是连绵的高山,一点也没有中断的地方。
层层的悬崖,排排的峭壁,把天空和太阳都遮蔽了。
如果不是在正午,就看不到太阳;不是在半夜,就看不到月亮。
到夏季江水漫上山陵的时候,上行和下行的航道都被阻隔,不能通航。
倘若碰到皇帝的命令要急速传达,有时候清早(坐船)从白帝城出发,傍晚便可到达江陵。
中间距离一千二百里,即使骑上着骏马,驾着疾风,也不如坐船快。
在春、冬两个季节,白色的急流中有回旋的清波;绿色的潭水中倒映着的各种景物的影子。
极高的山峰上多长着奇形怪状的柏树,悬泉瀑布在山峰之间飞流冲荡,水清,树荣,山高,草盛,有很多趣味。
(在秋天)每到天刚放晴的时候或下霜的早晨,树林和山涧显出一片清寒寂静,高处的猿猴拉长声音啼叫,声音连续不断,凄惨悲凉。
在空旷的山谷中传来猿啼的回声,悲凉婉转,很久很久才消失。
所以渔民们唱道:“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答谢中书书》【全文】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阳欲颓,沉鳞竞跃。
实是欲界之仙都。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翻译】山川景色的美丽,自古以来就是文人雅士共同赞叹的啊。
巍峨的山峰耸入云端,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
短文二篇(《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
---------------------------------------------------------------最新资料推荐------------------------------------------------------ 短文二篇(《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10 短文二篇R〃八年级上册1/ 30答谢中书书陶弘景---------------------------------------------------------------最新资料推荐------------------------------------------------------ 答谢中书书陶弘景答复谢征,作者的朋友。
中书,是谢征的官职。
信3/ 30走近作者陶弘景:字通明,丹阳秣陵(今江苏南京)人。
南朝齐、梁时期思想家、医学家。
时人称为“山中宰相”。
“山中宰相”来历:齐高帝曾经召他进宫陪伴太子读书。
后来,陶弘景远离尘世,隐居茅山。
他精通阴阳五行、山川地理、天文气象。
梁武帝继位后,他“礼聘不出”。
因此,梁武帝遇有国家大事,常去山中征询他的意见,故称“山中宰相”。
---------------------------------------------------------------最新资料推荐------------------------------------------------------ 写作背景简介南北朝时,因政局动荡,矛盾尖锐,不少文人往往遁迹山林,从自然美中寻求精神上的解脱。
因而他们在书信中常常描山绘水,表明自己所好,并作为对友人的安慰。
本文是作者写给谢中书﹙谢征﹚的一封书信,写的是江南山水之美,是六朝山水小品的名作。
5/ 30解释重点词语答谢中书书陶弘景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高峰入云,清流见季节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交相辉映全、都备。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消散坠落沉鳞竞跃。
15《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翻译
15《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翻译第一篇:15《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翻译期末复习——《短文两篇》解词一.《答谢中书书》1.五色交辉2.四时俱备3.四时俱备4.晓雾将歇5.猿鸟乱鸣6.夕日欲颓6.沉鳞竞跃7.沉鳞竞跃7.实是欲界之仙都8.未复有能与其奇者二.《记承天寺夜游》1.念无与为乐者2.相与步于中庭3.相与步于中庭4.庭下如积水空明5.水中藻、荇交横6.盖竹柏影也7.但少闲人如吾两人8.但少闲人9.月色入户 10.欣然起行期末复习——《短文两篇》解词一.《答谢中书书》1.五色交辉2.四时俱备3.四时俱备4.晓雾将歇5.猿鸟乱鸣6.夕日欲颓6.沉鳞竞跃7.沉鳞竞跃7.实是欲界之仙都8.未复有能与其奇者二.《记承天寺夜游》1.念无与为乐者2.相与步于中庭3.相与步于中庭4.庭下如积水空明5.水中藻、荇交横6.盖竹柏影也7.但少闲人如吾两人8.但少闲人9.月色入户 10.欣然起行期末复习——《记承天寺夜游》译句1.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2.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3.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4.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5.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6.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期末复习——《答谢中书书》译句1.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2.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3.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4.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5.晓雾将歇,猿鸟乱鸣。
6.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7.实是欲界之仙都。
8.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第二篇:短文两篇(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姚家军●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积累一些文言实词、虚词。
3.了解两篇短文的思想内容。
4.背诵并默写两篇短文。
能力目标1.重视诵读,在读的过程中把握文意,逐步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力能3.品味文章画面的精美、语言的精练及布局的匠心所在,提高学生初步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德育目标1.学习《答谢中书书》,感受作品中大自然的纯净美好,培养学生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
《记承天寺夜游》《答谢中书书》原文及译文
《记承天寺夜游》《答谢中书书》原文及译文赏析(甲)《记承天寺夜游》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乙)《答谢中书书》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实是欲界之仙都。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9、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2分)(1)念无与为乐者()(2)盖竹柏影也()(3)晓雾将歇()(4)四时俱备()10、用原文填空(3分)(1)《记承天寺夜游》中描写月色之美的句子是:答:(2)《答谢中书书》中描写晨昏景物变化之美的句子是:答:11、对选文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A、(甲文)“闲人”即清闲之人,也就是游手好闲、无所事事之人。
B、(乙文)“高峰入云,清流见底”句,写出了山之高、水之清的特点。
C、(甲文)表达了作者虽遭贬谪仍强作轻松愉快的苦闷心情。
D、(乙文)表现了作者热爱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愉悦心态。
1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每句2分,共4分)①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答:②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参考答案9、(2分)念----想到盖----原来歇----散四时----四季10、(3分)(1)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2)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11、(2分)A12、(4分) 张怀民也没有睡,一同走到庭院中。
山,高耸入云;水,清澈见底(山峰高耸入云,溪流清澈见底)参考译文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我)正脱下衣服准备睡觉,(恰好看到)这时月光从门户射进来,(不由得生出夜游的兴致,于是)高兴地起身出门。
想到没有可以共同游乐的人,就到承天寺寻找张怀民。
张怀民也还没有睡觉,(我俩就)一起在庭院中散步。
庭院中的月光宛如积水那样清澈透明。
短文两篇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赏析
短文两篇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赏析想必我们在中学时代都学习过《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这两篇短文,想必大家对这两篇课文的印象非常深刻。
以下是由店铺收集整理的短文两篇《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赏析,欢迎阅读!答谢中书书原文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实是欲界之仙都。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答谢中书书翻译山川景色的美丽,自古以来就是文人雅士共同欣赏赞叹的。
巍峨的山峰耸入云端,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
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
青葱的林木,翠绿的竹丛,一年四季都有。
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的时候,听到猿猴长啸,鸟雀乱鸣;夕阳快要落山的时候,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
这里实在是人间的仙境啊。
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的景色了。
答谢中书书赏析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山川景色的美丽,自古以来就是文人雅士共同赞叹的啊。
)[这一句为第一层,以感慨发端,总领全文。
从古至今,以“共谈”概说人人皆爱,以“美”点明全文中心。
作者正是将谢中书当作能够谈山论水的朋友,同时也期望与古往今来的林泉高士相比肩。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巍峨的山峰耸入云端,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
)[极力描写山之高,水之净,用笔洗练,寥寥八字,就写出仰视与俯视两种视角,白云高山流水三重风物,水的动势给山增加了活力,山的倒影给水铺上了异彩,山、水相映成趣,创造出一个清新雅静的美好境界。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两岸的石壁五彩斑斓,交相辉映。
青葱的林木,翠绿的竹丛,四季长存。
五色,古代以青、黄、黑、白、赤为五色。
交辉,交相辉映。
四时,四季。
)[此句用平远、高远的视角写极目远眺所见。
石岩壁立千仞,五色争辉,众彩纷呈,加之又有青林翠竹间杂其中,就如五彩锦缎上缀以碧玉翡翠,顿成奇观。
两岸犹如悬着两幅锦幛,上有蓝天作背景,下有流水作衬托,且倒影入清流,景象更加绚丽动人。
短文两篇 答谢中书书 记承天寺夜游
一词多义
欲 夕日欲颓 将要 实是欲界之仙都 与“界”连用,欲界,指人间 与 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参与,这里指欣赏 念无以为乐者 一起 自 自康乐以来 自从 自非亭午夜分 如果
遂 遂至承天寺 遂迷,不复得路 寻 寻张怀民 寻找 寻病终 不久
于是,就 终于
词类活用
五色交辉 相与步于中庭 名词作动词 辉映 名词作动词,散步
短文两篇·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
3、最后一句体现了作者什么样的心境? 、最后一句体现了作者什么样的心境?
体现了作者被贬后清冷孤寂的心情。 答:体现了作者被贬后清冷孤寂的心情。
4、本文的主旨句是哪句? 、本文的主旨句是哪句?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答:“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想一想?这两篇短文都写自然景 想一想?
物,但表达的思想感情有所不同,试加 但表达的思想感情有所不同, 以说明。 以说明。
美
高峰入云 仰 视
视 线
俯 视 清流见底
平视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四 季
时 间
早 晚
时 间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 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实是欲界之仙都。 实是欲界之仙都。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答谢中书书》
陶弘景
“山中宰相”
陶弘景
南朝齐梁时期道 教思想家、医学家。 教思想家、医学家。 字通明, 字通明,自号华阳隐 丹阳秣陵( 居。丹阳秣陵(今南 京)人。仕齐拜左卫 殿中将军。入梁, 殿中将军。入梁,隐 居句曲山(茅山)。 居句曲山(茅山)。 武帝礼聘不出, 武帝礼聘不出,但朝 迁大事辄就咨询, 迁大事辄就咨询,时 人称为“山中宰相” 人称为“山中宰相”。
实是欲界之仙都。 实是欲界之仙都。
这里实在是人间的仙境啊。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自从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的景色了。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之美,古来共谈。
高 峰 入 云
高 峰 入 云
清流见底
人教版 八上 10 短文两篇 答谢中书书 记承天寺夜游
17
思考下列问题 1.《答谢中书书》中总领全文 的句子是: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2.运用仰观俯察两种视角,写 白云高山流水三重风物的对偶 句是:
18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3.讲究色彩搭配,表现一年之 美,呈现出一派绚烂辉煌的气 象景象的对偶句是: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19
5
创作背景 因此,他们常常在书信中描 山绘水,以此表明心志,并 将之作为对友人的安慰。本 文即属此类作品。
6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答谢中书书 陶弘景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 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 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 四时俱备。晓xiǎo雾将歇xiē,
7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答谢中书书 陶弘景 猿鸟乱鸣;夕日欲颓tuí,沉 鳞竞跃yuè。实是欲界之仙都 dū。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 与yù其奇者。
4.《答谢中书书》描写江南山 水景物一日之美的句子是: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 沉鳞竞跃。
5.最能体现作者思想感情的语 句是:
实是欲界之仙都dū。自康乐以来, 未复有能与yù其奇者。
20
记承天寺夜游
21
作者简介 苏轼 子瞻 ____ ,字____ ,号________, 东坡居士 北宋 ____ 文学家, __________(中 唐宋八大家 韩愈 国唐代 ____、______和宋代 柳宗元 苏洵、______ 苏轼 、 ____、____、____ 苏辙 ____、王安石 ______八位 ______ 的合 曾巩 欧阳修 散文家 称)之一 。
人教版 八上 10 短文两篇: 《答谢中书书》 《记承天寺夜游》
1
学习目标 积累文言词汇,借助注释和工 具书,整体感知内容大意,体会 文章的语言特色。 欣赏课文描绘的画面,感受大 自然的纯净美好,把握作者情感 脉搏,培养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 感情。
短文两篇 答谢中书书 记承天寺夜游
自谢灵运以来,没有人能欣赏这景致的妙
而作者却能够从中发现无尽的乐趣,字里行 表现出了作者隐居山林的志趣。
露出期望与古往今来的林泉高士相比肩的情
疑难探究
• 作者描写的景物有山、水、石壁、鱼、树木 夕阳、雾。这些景物是杂乱无章的吗?作者 样的顺序来写的?
不是。由仰视到俯视再到平视,由早到晚
依次展现了山川四时的美景,和一天中晨昏 林世界。
变化,为我们勾画了一个活灵活现、趣味盎
课堂小结
本文作者用寥寥数笔,描绘了一幅清爽宜人
其间景物色彩绚烂,生命勃发,灵动飞扬。通过
近、动静的变化,视觉、听觉的立体感受,来传 志趣。
自然融合的生命愉悦,体现了作者酷爱自然,归
短文二篇
记承天寺夜游
走近作者
苏轼(1036-1101),字子瞻,
号东坡居士,眉山(今属四川)人,
朗读文章
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
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 人者耳。
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
理解文意
原文: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 行。 注释:
欲:想要,准备。
户:这里指门。(一扇为户,两扇为门。)
品读文章 • 作者描写景物使用了哪些技巧呢? •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 形象的语言描绘其画面,并说说这几句描写 的表达效果。
猿鸟的鸣叫声穿越了清晨即将消散的雾
入耳际;夕阳的余晖中,鱼儿在水中竞相嬉戏
几句描写,为画面增添了灵动感,传达了生命
品读文章
•怎样理解“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想感情?
四时:四季。
短文两篇(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
姚家军●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积累一些文言实词、虚词。
3.了解两篇短文的思想内容。
4.背诵并默写两篇短文。
能力目标1.重视诵读,在读的过程中把握文意,逐步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力能3.品味文章画面的精美、语言的精练及布局的匠心所在,提高学生初步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德育目标1.学习《答谢中书书》,感受作品中大自然的纯净美好,培养学生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
对逆境达观处世的从容心态。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感受作品优美的意境,体会作品中流露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1.《答谢中书书》画面布局的巧妙。
2.《记承天寺夜游》中“闲人”的含义。
●教学方法1.诵读教学法。
陶弘景《答谢中书书》描绘了优美的山川景色,语言精美,描写生动;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描绘了一幅庭院月夜小景,语言朴素自然,富有诗情画意。
教师应指导学生朗读,读准字音,读通文句,读出节奏、韵律、情调,在诵读中仔细品味文章的语言,深入作品意境,获得美的享受。
教学中宜以朗读和背诵带动其他教学环节。
●教具准备多媒体、录音机、示范朗读磁带●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要点][教学步骤]一、导语设计同学们,你们觉得我们周围的一切美吗?也许你忙碌于繁重的学业中,无暇欣赏,但当你抬头远望的一刹那,你会感到窗外的一切是那样的美好。
天的晴明,地的广袤,山的挺拔,树的健壮……无不让你心动神摇。
今天我们学习的《答谢中书书》就是一幅怡神悦性的山水画轴,让我们一同去欣赏。
多媒体显示:陶弘景(452~536),字通明,南朝梁时丹徒秣陵(今江苏省江宁县)人。
他曾经担任诸王的侍读,因看透了混浊的人世,后隐居句曲山,可是“国家每有吉凶征讨大事,无不前以咨询,月中常有数信,时人谓为‘山中宰相’”。
谢中书即谢征,字元度,陈郡阳夏人,曾作中书鸿胪,所以称之为谢中书。
陶弘景给谢征的这封回信,称道江南山水之美,笔笼山川,纸纳四时,文辞清丽,为六朝山水小品名作。
南北朝时,因政局动荡,矛盾尖锐,不少文人往往遁迹山林,从自然美中寻求精神上的解脱。
1《短文两篇_答谢中书书_记承天寺夜游》
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实是欲界之仙都。 自康乐以来, 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三、感慨自然之美景。 结束全文,呼应前文。
一、总起句,以感慨发端。 答谢中书书 陶弘景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1、描写山川中的静景之美。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二、分写山水景物的美。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 2、描写大自然中的早晚景象 (动景)。
译文
古人善于从一川一坳之中发现地理形胜之 美,在对美的描述之中表达其中的适己之 意。想想此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表达了作者对秀美山川的热爱和赞美 之情。
合作探究,感悟背诵
1、以“从 美” 谈谈作者写景的角度。 ,我看到了____
四 种 意 境 美
其一:山水相映之美。 其二:色彩配合之美。 其三:晨昏变化之美。 其四:动静相衬之美。
潜游在水中的鱼
神仙生活的美好世界,或指天堂
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yù
欣赏
重要词句
1、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各种色彩交相辉映 )
(季节) 2、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3、晓雾将歇,猿鸟乱鸣 (消散) 4、夕日欲颓,沉鳞竞跃(颓,坠落) (沉鳞竞跃,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跃 ) 5、实是欲界之仙都 (人间的仙境)
你体会到本文的语言特色了吗?
句式很整齐,大多是四字
(言)一句,加上对偶修辞手
法的运用,读来朗朗上口。
四、研读,品味意境之美。
1、 欣赏完优美的景色,大家注意到作者是怎样细致描写 这些山水了吗?请揣摩下列句子。
①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②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读出节奏
答谢中书书 承天寺夜游 原文
答谢中书书【作者】陶弘景【朝代】南北朝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注释答:回复。
谢中书:即谢微(一说谢徵),字元度,陈郡阳夏(河南太康)人。
曾任中书鸿胪(掌朝廷机密文书),所以称之为谢中书。
书:即书信,古人的书信又叫“尺牍”或“信札”,是一种应用性文体,多记事陈情。
山川:山河。
之:的。
共谈:共同谈赏的。
五色交辉:这里形容石壁色彩斑斓。
五色,古代以青黄黑白赤为正色,交辉,指交相辉映。
青林:青葱的树林。
翠竹:翠绿的竹子。
四时:四季。
俱:都。
歇:消。
乱:此起彼伏。
夕日欲颓:太阳快要落山了。
颓,坠落。
沉鳞竞跃:潜游在水中的鱼争相跳出水面。
沉鳞,潜游在水中的鱼。
竞跃,竞相跳跃。
实:确实,的确。
欲界之仙都:即人间仙境。
欲界,佛家语,佛教把世界分为欲界,色界、无色界。
欲界是没有摆脱世俗的七情六欲的众生所处境界,即指人间。
仙都,仙人生活在其中的美好世界。
康乐:指南朝著名山水诗人谢灵运,他继承他祖父的爵位,被封为康乐公。
是南朝文学家。
复:又。
与(yù):参与,这里有欣赏领略之意。
奇:指山水之奇异。
记承天寺夜游【作者】苏轼【朝代】宋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注释:(1)选自<<东坡志林>>。
此文写于作者贬官黄州期间。
承天寺,在今湖北黄冈市南。
(2)元丰六年:公元1083年。
元丰,宋神宗年号。
当者被贬黄州已经四年。
(3)解:把系着的腰带解开。
(4)欲:想要,准备。
(5)月色:月光。
(6)入:照入,映入。
(7)户:堂屋的门;单扇的门。
(8)起:起身。
(9)欣然:高兴、愉快的样子。
欣,高兴,愉快。
短文两篇《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
三、感慨、议论,总 括全文
精读课文,析美文美点。 • 这短短的几句话里蕴含着多少 美呢?请你带上发现美的眼睛, 当一次小导游,用“我从 ——, 看到——之美,尤其是——字 用得好”的 句式造句。
四 字 骈 句 整 饬 生 动 清 丽 明 朗
山水相 映之美
高峰入云, 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
静
意 境 美
五色交辉。
色彩配 合之美
青林翠竹, 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 猿鸟乱鸣;
相 衬 之 美
晨昏变 化之美
夕日欲颓,
沉鳞竞跃。
动
品味语言美
把“晓雾将歇”“夕日欲颓”改成 “晓雾将散”“夕日欲坠”好不好? 为什么?
不好。 原句的“歇”“颓”乱鸣”描绘了怎 样的画面?“乱鸣”在整个描写场景中 有何作用?
夕阳将要落山的时候,潜游 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
实是欲界之仙都。 这里实在是人间的仙境啊!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 与其奇者。 自从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 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景色 了。
1.全文围绕哪个字展开?
美
2、这个字所在的这句话在全 文中起什么作用? 总领全文
3.全文为了说明这个“美”字作者写 了什么时候的景物?写了哪些景物?
tuí
yù
答谢中书书
陶弘景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
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
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
复有/能与其奇者。
一、朗读课文,正音并解释重点词语。
交相辉映
季节
消散 坠落
指人间
答谢中书书 陶弘景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全、都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潜游在水中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 的鱼 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神仙生活的 实是欲界之仙都。 美好世界, 或指天堂。 自康乐以来, 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Yù)欣赏
10.短文两篇:《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
“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 复有能与其奇者”作用:
01
内容上:是作者针对眼前的美景发出的 感慨和展开的议论,突出了山水的奇绝, 并表达了自己期望与古往今来的林泉高 士相比肩的心意。
02 结构上:总结前文,首尾呼应,将写景、 抒情、议论融为一体。
小结
这节课,我们随着苏轼的文字,赏 到了与众不同的月景,更赏到了虽处逆 境却依然廓然豁达的人生态度,相信大 家可以从中获得一种人生的感悟。林语 堂曾这样评价苏轼:一生载歌载舞,深 得其乐。如果大家对这位宋朝的大文豪 感兴趣的话,建议大家阅读林语堂的 《苏东坡传》。
随堂检测
文学 常 识
本文作者是苏轼,字 子瞻 ,号 东坡居士,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 如吾两人耳。
词 但:只是 闲人:清闲的人。
句 哪一夜没有月光?哪里没有竹子和柏 树?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清闲的 人罢了。
整体感知 合作探究
1.作者为什么要夜游承天寺?结合具体 语句说说,苏轼那天晚上是怀着怎样的 心情来赏月的? 2. 本文的主旨句是哪一句?表达了作 者怎样的情感?
短文 两篇
答谢中书书
自主学习
1.结合注释了解作者、题目; 2.结合预习提示、注释朗读课文, 注意断句。
作者简介
陶弘景(456-536),字通明,自号华阳隐居 ,南朝齐梁时思想家、医学家和文字家 。又被称为“山中宰相”。他的《答谢 中书书》,描绘山川秀美,清新简淡, 为历代写景名作。
山中 宰 相
记承天寺 夜游
自主学习
1.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 2.断句并朗读课文。
作者简介
部编版八上《短文二篇》课文详解
部编版八上《短文二篇》课文详解课前预习一、作品梗概《答谢中书书》:本文是陶弘景回复谢征的一封回信。
南北朝时,因政局动荡,矛盾尖锐,不少文人遁迹山林,从自然美景中寻求精神上的解脱。
这些文人在他们的书信中,常常描绘山水,表明自己所好,并作为对友人的安慰。
本文正是如此。
《记承天寺夜游》:本文写于宋神宗元丰六年( 1083),此时作者被贬谪到黄州已经有四年了。
这篇短文对月夜的景色做了美妙的描绘,其实地记录了作者当时生活的一个片段。
二、作者简介及背诵提示陶弘景(456 — 536),宇通明,自号华阳隐居,丹阳秣陵(现在江苏南京)人,南朝齐梁时思想家。
有《陶隐居集》。
苏轼( 1037 - 1 101 ),字子噫,号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北宋文学家、书法家、画家。
苏轼是北宋中期文坛领袖,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均取得很高成就。
其文纵横迭肆;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他也是“唐宋八大家” 之一。
两篇短文均需熟读背诵。
知识重点答谢中书书一、全文展示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晓雾将歌,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实是欲界之仙都。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二、主题概述本文以清新典雅的笔触描绘了秀美的山川景色,强调了山川之美,表达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和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
三、文言知识积累(-)古今异义1.四时俱备古义:季节;今义:时间。
2.晓雾将歇古义:消散;今义:休息。
3.夕日欲颓古义:坠落;今义:颓废,萎靡。
4.未复有能与其奇者古义:参与,这里有“放赏” “领悟”的意思;今义:和。
(二)一词多义夕日欲颓(将要)实是欲界之仙都(欲望)(三)词类活用1.五色交辉(名词作动词,辉映)2.夕日欲颓(形容词作动词,坠落)(四)重要虚词1.实是欲界之仙都(助词,的)2.未复有能与其者(代词,这种)四、鉴赏品读1.“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八年级语文上册短文两篇《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词解翻译阅读赏析知识点
《短文两篇》知识点一、文题解读《答谢中书书》“答”是“回复”的意思。
谢中书,即谢征(500 53),字玄度,南朝梁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人,曾任中书舍人,故称。
第二个“书”,即书信。
文题意为作者给朋友谢中书的一封书信。
《记承天寺夜游》记,即游记。
承天寺,在今湖北黄冈南,点明游的地点。
“夜”。
点明时间。
文题点明了写作的主要内容。
二、作者简介陶弘景(456-536),字通明,自号华阳隐居,丹阳秣(mò)陵(今江苏南京)人,南朝齐梁时思想家。
时人称之为“山中宰相”。
作品有《陶隐居集》《本草经集注》等。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山(今属四川)人。
宋代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
主要作品有散文《记承天寺夜游》《石钟山记》《赤壁赋》,诗词《饮湖上初晴后雨》、《题西林壁》、《惠崇春江晚景》《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念奴娇·赤壁怀古》、《江城子·密州出猎》等。
三、写作背景答谢中书书南北朝时,因政局动荡,社会矛盾尖锐,不少文人遁迹山林,从自然美景中寻求精神上的解脱。
因而他们在书信中常常描山画水,表明自己所好,并作为对友人的安慰,《答谢中书书》文正是如此。
记承天寺夜游元丰三年( 1080),苏轼因反对王安石新法,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地方军事助理官),有职无权,过了几年闲居生活。
本文就是作者在被贬黄州的困苦境遇中写的。
四、知识链接书“书”,即书信。
古人的书信又叫“尺牍”或“信札”,是一种应用性文体,多记事陈情。
尺牍的文学功能多种多样,可以抒情,如司马迁的《报任安书》、林觉民的《与妻书》;可以写景,如吴均的《与朱元思书》;可以写私人化的事情和感情,如嵇康的《与山巨源绝交书》;可以谈论文学,如曹丕的《与吴质书》;如此等等。
另外,书信不一定都用“书”标明,如苏轼的《与子由弟》等。
五、课文词解翻译与赏析答谢中书书山川之(的)美,古来(以来)共谈。
【山川景色的美丽,自古以来(就是文人雅士)共同谈论赞叹的。
短文两篇(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
短文两篇(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短文两篇(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短文两篇(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教学目标知识目标.积累一些文言实词、虚词。
2.了解两篇短文的作者及写作背景。
知人论世,便于理解作者丰富微妙的思想感情。
3.了解两篇短文的思想内容。
4.背诵并默写两篇短文。
能力目标.重视诵读,在读的过程中把握文意,逐步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2.理解的意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感知写景类中作者思想感情的能力。
3.品味画面的精美、语言的精练及布局的匠心所在,德育目标.学习《答谢中书书》,感受作品中大自然的纯净美好,培养学生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
2.学习《记承天寺夜游》,感受作者热爱生活、追求美好事物的执着情怀,学习他面对逆境达观处世的从容心态。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感受作品优美的意境,体会作品中流露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答谢中书书》画面布局的巧妙。
2.《记承天寺夜游》中“闲人”的含义。
●教学方法.诵读教学法。
陶弘景《答谢中书书》描绘了优美的山川景色,语言精美,描写生动;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描绘了一幅庭院月夜小景,语言朴素自然,富有诗情画意。
教师应指导学生朗读,读准字音,读通文句,读出节奏、韵律、情调,在诵读中仔细品味的语言,深入作品意境,获得美的享受。
教学中宜以朗读和背诵带动其他教学环节。
2.比较法。
两篇短文作者不同、题材不同、语言风格也不同。
在教学中可引导学生注意比较两篇,欣赏两篇写景短文的画面,品味不同的语言风格,体会不同的思想感情。
●教具准备多媒体、录音机、示范朗读磁带●课时安排3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要点]师生共同赏读《答谢中书书》。
指导朗读,力求美读课文;在反复诵读中,整体感知文意;激发学生想像,再现画面,引导学生感受的诗情画意;背诵课文;深入研读课文,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步骤]一、导语设计同学们,你们觉得我们周围的一切美吗?也许你忙碌于繁重的学业中,无暇欣赏,但当你抬头远望的一刹那,你会感到窗外的一切是那样的美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记承天寺夜游
读准字音
• 相与yǔ 藻zǎo 荇xì ng
读出节奏
• • • • • • 念\无与为乐者 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庭下\如积水空明 水中\藻荇交横 盖\竹柏影也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考考你
户
欣然 念 遂 寝 空明 盖 耳
门
高兴的样子 想到考虑 于是 就 睡觉 澄澈明净 原来是 罢了
理解课文
• • • •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 解衣欲睡,月色入户, 欣然(高兴)起行。 念(考虑,想到 )无[人]与(和) [吾]为乐者, • 遂(于是)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睡), 相与(共同,一起)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 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 但(只是)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寥寥数语,意味隽永:赏月的欣喜,漫步 的悠闲、贬谪的落寞、自我排遣的达观。 ──种种难言的感情尽在其中
漫步的悠闲
闲 闲 人 情
赏月的欣喜 自得自豪
贬谪的悲凉 人生的感慨 自慰自嘲
答 谢 中 书 书
陶弘景
答谢中书书
答复
陶弘景
书信
谢征,作者的朋 友。中书,是 谢征的官职。
朗读——把握节奏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 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 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重要词句
1、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各种色彩交相辉映 )
(季节) 2、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3、晓雾将歇,猿鸟乱鸣 (消散) 4、夕日欲颓,沉鳞竞跃(颓,坠落) (沉鳞竞跃,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跃 ) 5、实是欲界之仙都 (人间的仙境)
(复,再;与,参与,指欣赏) 6、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四、深入文本,理清结构
一、初读,正音并解释重点词语。
答谢中书书
陶弘景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消散 都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 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四季
tuí
坠落
指人间
实是欲界之仙都。 自康乐以来,
潜游在水中的鱼
神仙生活的美好世界,或指天堂
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yù
欣赏
答 谢 中 书 书
总领——美 高峰、清流 两岸、五色 四时 写景— 青林、四时 晓雾、猿鸟 晨昏 夕日、沉鳞 抒怀——仙都、未复
美
如何描写景物
1、抓住景物的特征(不同季节、时 间变化、气候不同、地理特征) 2、要选好观察的角度(远近仰俯) 3、安排好描写的顺序(空间顺序和 时间顺序)
背诵比赛
• • • • • • • • 山 高 两 青 晓 夕 实 自 ,古 ,清 ,五 ,四 ,猿 ,沉 。 ,未 。 。 。 。 。 。 。
• 1.念无与为乐者 想到没有可以交谈取乐的人
2.庭下如积水空明 庭院中(的月光)像积水一样清澈透明 3.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水中水藻,荇菜纵横交错,原来是那绿竹和 翠柏的影子。 4.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只不过缺少像我们这样清闲的人罢了
夜游过程中,作者的心情 有怎样的变化?
• “欣然” • “念无与为乐者” “遂”、“寻” • “怀民亦未寝” • “相与步于中庭” 欣喜之情 有点遗憾 不假思索中有点激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