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工:转型中的中国社会的特殊阶层
再社会化——转型期中国农民工一个持续性的课题
教 育 , 了 自己 的发 展 , 望 在 城 市 中 能 够 闯 出 一 片 天 地 , 为 希 改 变 自己 的命 运 。 3 比较 利 益 、 比较 利 益 是 农 民 工 再社 会 化 的直 接 动力 。经 济 理 论 和 西 方 发 达 国家 的 实 践 已证 明 , 一 国 的 工业 化 发 展 到 一 定 当 水 平 时 , 市 就 会 发 挥 一 种 “ 集 效 应 ” 人 口 、 富 就 会 向 城 聚 , 财 城 市 集 中 。因 为 在 资 本 、 术 等 生 产 要 素 高 度 集 中 的城 市 , 技
并 在 此 基 础 上做 了相 关 对 策分 析 。
关键词 : 转型期 ; 农民工; 再社会化 中 图分 类 号 :9 3 9 C 1 . 文 献标 识 码 : A 文章 编 号 :08 2 1(09 0 — 06 0 10 — 86 20 )6 09 — 3
农 村 人 口 向城 市转 移 是 城 市 化 进 程 中 必 然 的现 象 , 但
有 着 良好 的 发 展 条 件 , 社 会 文 明的 代 表 , 们 为 了子 女 的 是 他
农 民工 的再 社 会 化 是 农 民 工 适 应城 市社 会 环 境 对 其 自
身 的影 响 , 合 新 旧价 值 准 则 和 行 为 规 范 的 特 征 的 过 程 , 整 同
时 也 是 农 民工 主 动 适 应 新 的 社 会 环 境 , 主 观 能 动 的 反 作 并 用 于社 会 环 境 的过 程 。这 个 过 程 主要 包 含 : 活 技 能 冉 社 生 会化 , 以保 证 其有 独 立 在 城 市 生 存 的经 济 基 础 ; 会 规 范 再 社 社会化 , 使其 行 为 符 合 所 在 社 会 的 行 为 规 范 ; 性 再 社 会 个
转型期中国农民阶层分化的特征
① 谈到中 国农 民,一般有三种含 义 : 一是 身份农民 ,即国家统计数据 的乡村人 口;二是职业农 民,即乡村人 口中从
事农业生产经营 的劳 动者 ;三是地域农 民,指生活居住在乡村 的常住人 口。本文所涉及 的主要是第一种含 义的农
过 程 的基 础 ” “ 们 的村 庄 全 都 被 破 坏 和 烧 毁 , 。 他
、
农 民在社 会转 型 中 的路径 特殊
他 们 的 田地全 都 变 成 了牧 场 。不 列 颠 的 士兵 奉 命
执 行 任 务 , 同 当 地 居 民 发 生 了 冲 突 。 一 个 老 太 婆 因 拒 绝 离 开 小 屋 而 被 烧 死 在 里 面 。 …可 以 说 , 欧 ”
中共四 ;省委省级机关党校学报2 l. l I o 22
转型期中国农民阶层分化的特征
严 振 书
( 摘要]社会 转 型是 指社 会从 传统 型 向现 代 型转 变的 过渡 过 程 。 处 于社会 转 型 期 的 中 国农
民阶层 分化主 要表 现 为 四个方 面的特 征 :一是 路 径 特殊 ,二 是起 点低 ,三是 过 渡 性较 为 明显 , 四是 不 平衡性 的广 泛存 在 。 同时 ,随着 中国社会 转 型 的渐 次加 快和 深度 发展 ,农 民 阶层 分化 还 越 来越表 现 为两 个总 的 向度 :一是 大量农 民在 不 断转化 为非 农 产业 劳动 者 ;二是传 统农 民在 向
农 民搞 饭 吃 ” 依 然 填 不 饱 肚 皮 的 主 要 原 因 是 :
( ) 社 会 主 义 新 中 国 是 建 立 在 半 殖 民 地 半 封 建 社 1
中国社会各阶层分析--科学分析的新视角
中国社会各阶层分析--科学分析的新视角中国社会各阶层分析是研究中国社会结构、层级和成员特征的重要课题,对于全面了解中国社会的发展变化具有重要意义。
传统的社会阶层研究方法主要基于经济收入、教育水平和职业地位等指标,而本文将以科学分析的新视角来探讨中国社会各阶层的特点和变化。
首先,中国社会可以划分为五个主要的阶层:工人阶级、农民阶级、知识分子、中小企业主和资产阶级。
这些阶层的形成和发展受到中国经济结构和管理体制的制约和影响。
工人阶级是中国社会中最大的阶层,占据着社会的基础地位。
这个阶层具有相对较低的经济收入和社会地位,主要从事劳动密集型工作。
工人阶级在中国的发展和变化受到经济转型、劳动力市场变动和技术进步等因素的影响。
农民阶级是中国社会中的重要一支,占据着中国人口总数的大部分。
农民阶级在中国社会的地位相对较低,收入来源主要依赖于农业生产和农村地区的就业机会。
随着农村经济的转型和农民工的大规模流动,中国农民阶级正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
知识分子是中国社会中的精英群体,他们具有较高的受教育程度和专业技能,并在政府机构、高等院校、科研机构等领域从事相关工作。
知识分子在中国社会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他们对社会发展和变革有着积极的影响力。
中小企业主是中国社会中的新兴阶层,他们是自主创业者和私营企业的所有者。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市场开放,越来越多的中小企业主培育和壮大,成为中国社会中的重要力量。
资产阶级是中国社会中相对较强势的阶层,他们主要通过投资和资本运作获取高额利润。
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和改革开放的深入,中国的资产阶级逐渐崛起,他们在社会经济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总体来说,中国社会各阶层的特点和变化主要受到经济发展、政府政策和社会文化等因素的影响。
通过科学分析的新视角,可以更好地理解和解释中国社会各阶层之间的相互作用和演变,为中国社会的进步和发展提供有益的参考。
中国社会各阶层分析是研究中国社会结构、层级和成员特征的重要课题,对于全面了解中国社会的发展变化具有重要意义。
农民工——在当代中国的阶级符号
农民工——在当代中国的阶级符号导言:农民工作为中国特定时期特定人群的符号,是在其特殊的社会历史中形成的。
农民工改变中国,农民工的迁徙史,照应着当代中国改革开放的历史,它,也是一段世界历史。
从深圳经济特区成立时起,至今已有三十多年,农民工就是这样一群人,他们背井离乡,来到经济特区打工。
农民工在经济发展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重要,可他们的身份依旧尴尬、进退两难。
怎样定义他们的身份很重要,他们是属于工人阶级,还是属于农民阶级?属性问题就是本质问题,涉及他们应得的权利和社会利益。
从打工仔到农民工他们的血泪史和迁移史上世纪八十年代初伊始,大量青年人从农村涌向经济特区,他们背井离乡,来到条件恶劣的地方,做着繁重的工作,领取微薄的工资。
那时,他们还很年轻,外界都称呼他们为打工仔和打工妹。
随着改革开放步伐的加快,沿海经济的快速发展,更多的青年人奔向中国经济大发展的潮流。
打工就是漂泊的生活,居无定所,饔飧不继,衣衫不整。
漂泊的生活,充满了无奈和艰辛,谁没有过眼泪?谁没有过受伤?谁没有过想家?无数的辛酸和泪水,无数的痛苦和笑声,一直演绎在他们的身上。
稍后时期,除了青年人,还有很多中年人也加入了打工的潮流。
大批农民从西北、西南和中部出走,大量土地的荒废,也间接导致了中国农耕文明的衰落。
中国改革开放的成就,是丢弃农耕文明换来的,中国当代经济的发展,是农民工的一部迁移史和血泪史。
农民工作为中国特定时期特定人群的符号,是在其特殊的社会历史中形成的。
他们在现代化进程中,是一支力量强大的生力军,为社会发展做出了自己的贡献。
进入新世纪之后,打工仔的称呼逐渐改变,“农民工”第一次进入了人们的视野。
这个概念是国家将公民划分为城乡两种身份的政策实施的结果,广义上讲“农民工”就是指进城务工人员。
其实,“农民工”这个词本身就带有某种色彩,不管是政治层面还是社会层面,都给农民工带上了无形的枷锁。
知识点:农民工,又称民工,简言之,是指从事非农产业的农民,即其农民身份还未能得以转换而又在城镇从事非农产业生产经营的群体。
农民工:中国社会一个特殊的群体
农民工:xx社会一个特殊的群体xx文章中国研究点击数:72更新时间:2006-11-29近几年来,“农民工”成了学术界、新闻界和政策研究部门研究的热点。
1984年以前,中国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的主要方式是通过乡镇企业,形成了一条“离土不离乡,进厂不进城”的有中国特色的城市化道路。
1984年以后,国家放宽了对农民进城的限制,允许农民到城市落户。
于是大规模的“民工潮”出现了。
到90年代达到高潮。
据国家统计局统计资料显示,自1978年至2000年间,中国农村累计向非农产业转移劳动力1.3亿人,平均每年591万人①。
据南方网讯有关调查预测,今后10年我国从农村转移到城镇的人口将达1.76亿,预计今后20年从农村转移到城镇的人口将达3亿。
这个数字令人忧心忡忡。
农民进城市本是为城市化和工业化建设服务,可是由于某些体制问题使得农民工的处境相当的艰难,社会犯罪率不断上升等等,我们把这些问题统称为农民工问题。
究竟是控制农民进城,抑或是使他们真正融入城市的生活?又怎么样使他们融入城市的生活?这都是我们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过程中必须解决的问题。
xx农民工的产生农民工——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是农民户口,但他们又从事着非农产业的工作;他们生活在城市,但又不能完全融入城市的生活。
从传统意义上讲,他们既不是真正的农民,也不是真正的工人。
于是众多的学者们就干脆给了他们一个有概括性的名字:“农民工”,或者是“边缘人”。
农村剩余劳动力是城市农民工的来源。
至于农村剩余劳动力为什么会涌入城市,有若干理论可以解释:经济学上,有著名的“推拉理论”可以解释:由于我国人口不断增长,农村土地的边际生产效益递减,从而对剩余劳动力产生一种“推力”;而城镇由于我国的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加快,经济发展相对有利,从而产生一种“拉力”。
就是在这两种力量的作用下,农村剩余劳动力涌向城市。
在政治学上,有一种“‘压力型’模式”②可以解释:由于行政化村治对村庄经济资源的过度汲取,对农民产生一种“压力”,从而使农民不得不到社区以外去寻求生存,而城市是最好的选择。
中国社会转型的三个特殊性
中国社会转型的三个特殊性社会转型是任何一个国家在现代化进程中都必须面临的问题。
西方发达国家所经历的社会转型历程带有共性的现象,概括起来集中在四个方面:一是当一个国家处在社会转型期,整个社会骚动不安,不稳定的因素大大增加;二是社会成员格外关注自身的经济利益,用中国人的话来说,就是都想挤入家庭现代化的第一班车,谁也不甘落后,从而引发了一系列的利益矛盾和利益纷争;三是社会犯罪率急剧上升,政府维护社会秩序的难度加大、成本上升;四是政府官员最容易在社会转型期出现明显的腐败现象,动用手中的权力搞寻租活动。
但是西方学者还发现,当一个国家的人均GDP达到3000美元以后,也就是说当多数人的家庭初步实现现代化后,情况会逐步好转:如骚动不安的社会有所缓和,社会成员的心态也开始平和,社会犯罪率开始有所下降,官员自我约束的行为也有所加强。
因此,这些学者认为,一个国家处在社会转型期,一个重要任务就是大力发展经济,使更多的人实现家庭现代化。
这就需要我们认真分析中国社会转型的特殊性:第一,中国社会转型是“双转”交织的过程。
所谓“双转”交织,就是指中国从传统社会走向现代社会的过程中,既面临复杂的社会转型的任务,同时又面临体制转轨的使命,即中国同时要完成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轨的使命。
这在西方国家是没有经历过的,而且这种“双转”来得快。
这就意味着中国市场经济缺少正常的自然历史积累过程,实际上成为引发一系列严重问题的根源,如社会道德底线一个一个被击穿等。
再加上体制转轨和社会转型交织在一起,使中国的社会转型更加复杂。
第二,中国社会转型的过程对农民形成了事实上的双重剥夺。
社会转型中的一个重要主题就是城市化,而城市化的一个基本要义就是把农民变成市民。
改革开放以后,很多农民离开了土地。
一方面,农村向城市源源不断地提供了初中以上的合格劳动力,但这些进城的农民工与城市就业人群没有平等的待遇,干最脏最累的活,工资待遇却是最低的,缺乏最基本的社会保障。
社会转型时期的农民工舆情问题研究
和 谐 社 会 目标 能 否顺 利 实现 。 因 此 , 究 农 民 工 的舆 情 问 题 不 但 有 着 重要 的 理 论 价 值 , 且 有 着 重要 的 研 而
现 实意 义 。
关键词 : 和谐 社 会 ; 民 工 ; 情 问 题 ; 策 建 议 农 舆 对 中图分 类号 : 9 l C 1 文 献标 识码 : A 文 章 编 号 : 0 3 1 0 (0 7 0 — 0 0 0 10 — 5 2 2 o ) 2 0 4 — 5
摘
要 : 民 工是 我 国 改 革 开 放 的 产 物 , 我 国社 会 转 型 时 期 一 个 非 常 特 殊 的 阶 层 。 随 着 我 国社 会 农 是
的 发展 , 经 济 生 活 问 题 已 经 引 起 了社 会 各 界 的 广 泛 关 注 , 对 农 民 工 的 舆 情 问 题 一 直 以 来 不 太 为人 们 其 但 所 注 意 。 而 实 际 上 , 民 工 的舆 情 问题 不 仅 会 直 接 影 响 到 我 国社 会 的 稳 定 , 关 系到 我 国 构 建 社 会 主 义 农 还
政 策 , 党 和 国 家 的 政 策 充 满 信 心 ; 切 盼 望 国 家 强 对 热
大 、 会 稳 定 、 活 富 裕 ; 政 治 参 与 的 渴 求 日益 呈 现 社 生 对 出 逐 渐 发 展 的趋 势 , 望 通 过 参 与 当 地 政 治 生 活 来 表 希
理论 价值 , 且有着 重要 的现实意义 。 而
体 的 国家管 理 者产 生 和持 有 的社会 政 治态 度 。简言 之 , 情 就 是 民众 的 社 会 政 治 态 度 。舆 情 , 本 质 上 始 舆 在
商 业 、 务 业 等 第 三 产 业 活 动… 服 。 改革 开放 2 0多 年 来 , 民 工 为 我 国 的工 业 化 、 农 城
农民工的学习需求
农民工的学习需求作者:许敬林来源:《科技创新导报》2012年第09期摘要:农民工群体是伴随着我国社会转型而出现的一个有特殊身份的群体。
这个群体处于中国社会底层,因生存压力而充满活力,是中国社会的底层精英。
这一群体对农村社区建设和中国的城市化和现代化进程具有重要的影响。
关键词:农民工边缘化双刃剑中图分类号:D412.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098X(2011)03(c)-0000-001农民工群体文化生活特点及其原因分析农民工群体文化生活贫乏只是一种表面现象,如果从理论上进行更深层的探究,则当前农民工群体的文化生活具有以下特点。
(一)农民工群体具有文化上的封闭性调查显示,农民工群体的文化交往具有明显的封闭性。
在日常生活中,农民工的社交活动方式主要是地缘性关系,相比较而言,业缘性关系较弱,与城市居民的交往很少,这种现象显然与现代社会的发展方向不符。
被访农民工主要与自己相同群体的人交往,社会交往圈基本上限定于老乡、同事、朋友、亲戚和同学等这些熟人关系之内。
在其他的交往关系中,包工头是比较多的交往对象。
而代表农民工权益的组织——农民工工会组织占很少,也很少与城市居民交往。
农民工在城市的活动,基本上都是在体制以外运作的,这样就形成了体制外的关系网和隐性社会结构。
农民工依靠熟人关系找工作,在老乡和亲戚中发展社交圈,这种情况在多次调查中都得到了印证。
农民工虽然已进城,但往往在外来人口聚集地生活,与居住在市区的市民生活环境差别很大,城市居民很少有与农民工接触的机会。
农民工群体文化交往封闭性的形成,具有外在和内在两个方面的因素。
外在因素是,几十年的“城乡二元”结构不仅是一种制度结构,而且经过长期的积累演化为一种与这一制度结构相配备的制度意识形态,沉积为一种普遍的社会心理。
由于现阶段城乡壁垒尚未完全打破,农民工又未完全融入就业所在地的城市,农民工与城市工人同工不同酬,同工不同权。
城市居民对他们存在某种程度的歧视。
中国工人阶级的重要组成部分
2004年第五期赣南师范学院学报JoumalofGannanTeachersC01lege№.5oct.2004农民工:中国工人阶级的重要组成部分左群(赣南师范学院政法系,江西赣州341000)摘要:农民工是在我国经济社会转型时期,农村人口城镇化进程中出现的新型社会群体。
经过多年市场经济的磨炼,农民工从整体上已具备中国工人阶级的基本特征,是当代中国工人阶级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中国这样一个农民大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应大力促进农民工向工人阶级的深度转化,从本质与表征上把农民工融入中国工人阶级队伍。
关键词:农民工;工人阶级;转化中图分类号:Dol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8332(2004)05—0094—04农民工是指在我国改革开放以后,农村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个体农民在有了承包土地后又离开土地进入城市企业务工,但户籍仍在农村的一个社会群体。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进城农民工的数量在不断增加。
据国家统计局和农业部统计,截至2003年底,我国农民工的数量约在9300万人,城镇国有和集体企业工人8700万人,这说明农民工正在成为我国产业工人队伍的主力军。
作为一个新型的社会群体,农民工正在向工人阶级转化,已具备工人阶级的一般特征,是中国工人阶级的重要组成部分。
但由于目前我国市场经济体制还很不完善,旧体制还没有退出历史舞台,农民工与城镇国有和集体企业工人在经济地位、社会地位等方面存在巨大的反差。
正确认识农民工的地位,促进农民工向工人阶级的深度转化,对于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一、农民工是我国经济社会转型时期的特殊群体中国工人阶级在最初形成时,其成员绝大部分就来自破产的农民。
在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初期,工人阶级的扩大也主要来自农民。
只是60年代后,我国的户籍制度割裂了工人和农民之间的渊源关系。
改革开放后,进城的农民大批涌入产业工人队伍,成为产业工人阶层的重要组成部分。
当代中国社会阶层结构的变动及其历史意义
当代中国社会阶层结构的变动及其历史意义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变迁,当代中国社会阶层结构经历了显著的变动。
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从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化社会的转型,中国的社会结构出现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这一变化对中国的历史具有深远影响,以下将对当代中国社会阶层结构的变动及其历史意义进行分析。
首先,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中国社会阶层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
传统的农民阶层逐渐转变为城市化的工人阶层和农民工阶层。
农村劳动力的大规模外出打工使得社会中出现了大量的农民工阶层,而城市中的发展工业和服务业则吸引了更多的工人阶层。
这种变化导致了传统的农耕文化逐渐淡化,农民阶层与工人阶层之间的差距进一步加大。
其次,中国的社会阶层结构还出现了新兴的中产阶级。
由于经济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人获得了高学历和高薪资的工作,这些人成为了新兴的中产阶级。
他们拥有更多的社会资源和经济实力,成为社会的主要力量之一、中产阶级的兴起不仅改变了中国社会的消费习惯和生活方式,也对政治体制和社会结构产生了深远影响。
再次,中国的社会阶层结构呈现出两极分化的特点。
随着经济差距的不断扩大,社会上出现了富人越来越富、贫人越来越穷的现象。
富豪、商业精英和高级管理人员成为新的社会精英,而弱势群体、低收入者和农民工则渐渐失去了社会地位和发展机会。
这种两极分化的现象对社会的稳定性和可持续发展产生了挑战,同时也引发了社会的不满情绪和不公平感。
最后,当代中国社会阶层结构的变动意味着社会进步和社会变革的深化。
这一变动使得中国社会变得更加多元化和开放,各个阶层之间的相互影响和交流增加,社会流动性得到了提高。
人们的社会地位和机会不再仅仅由出生所决定,而更加依赖于个人的才能和努力。
这种变动有助于激发个人的创造力和社会活力,促进社会的和谐与进步。
总之,当代中国社会阶层结构的变动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社会变革的最重要标志之一、这种变动带来了机遇和挑战,对中国的历史意义深远。
中国社会各阶层的分析
中国社会各阶层的分析中国社会的各阶层分析,可以从农民工、城市工人、知识分子、商人、职业经理人、政府官员等多个角度进行。
首先,农民工是中国社会中最底层的一个群体。
农民工通常来自农村地区,为了生计而去城市务工。
他们的劳动条件艰苦,工资低廉,待遇较差,缺乏权益保障。
农民工在城市尤其是发达地区承担了大量的低端劳动力工作,为城市的建设和经济发展做出了贡献。
然而,由于户籍制度的限制,他们在城市中享受的权益和福利远不及城市居民,包括医疗、教育、社会保险等。
其次,城市工人是中国社会的主要劳动力群体之一、他们通常在城市企事业单位从事一般工种的劳动工作,享受相对较好的工作环境和一定的福利待遇。
城市工人的收入相对较高,具有一定的社会保障和住房福利待遇。
然而,随着经济转型和市场竞争的加剧,城市工人也面临着工资增长缓慢、工作稳定性下降等问题。
知识分子是中国社会中又一个重要的阶层。
他们通常具有较高的教育背景和专业技能,从事各种知识型工作,如教师、科研人员、医生、律师等。
知识分子在中国社会中拥有较高的社会地位和影响力,既是国家发展的智力支撑力量,也是文化传承和创新的重要推动者。
然而,知识分子也面临着就业竞争激烈、待遇不稳定等问题。
商人是中国社会中的一个重要群体,他们主要从事商业活动和金融服务。
商人在中国社会的地位逐渐提高,成为市场经济条件下的重要力量。
他们通常以经济资本和商业运作能力为支撑,参与市场交易和企业运营。
然而,商人也面临着市场风险、竞争压力和政策变动等挑战。
职业经理人是中国社会中一个不断兴起的新阶层。
随着中国企业和国际化进程的推进,越来越多的企业需要职业经理人来管理和运营。
职业经理人通常具备较高的管理知识和经验,承担企业决策和运营管理的重要职责。
他们在企业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对企业的发展和竞争力具有重要影响。
政府官员是中国社会中最具权力和影响力的群体。
他们主要来自政府机构,承担公共事务和决策管理的职责。
政府官员在中国社会中享有特权和地位,具有较高的社会地位和优厚的福利。
社会阶层分化
.2转型期我国社会阶层分化的表现新中国成立以后,经过对工业、农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大规模的土地改革运动、暴风骤雨式的阶级斗争以及国家工业化建设,我国的社会阶层结构发生了根本性变化,逐步形成了“两个阶级、一个阶层”的社会结构,即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和知识分子阶层的社会结构。
这种阶级阶层结构是“同苏联和东欧社会主义国家基本类似的,并没有形成现代社会阶级阶层结构。
”③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进入了全面改革开放的崭新发展时期。
来自经济、政治和社会各个领域的全方位的改革,使我国社会从农村到城市的社会生产力获得了空前的解放和发展,综合国力显著提高,人们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
伴随着社会关系的调整和社会结构的变化,人们在经济收入、社会地位、声望等方面发生较大的变化,作为我国社会结构重要方面的社会阶层结构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阶层分化逐步形成。
随着改革的深入和现代化进程的加深,我国原有的“两个阶级、一个阶层”的社会阶级阶层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不仅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内部发生了分化,而且出现了新兴阶层。
首先,工人阶级内部的分化。
随着现代生产力的快速发展和社会转型,现阶段,工人阶级由原来的两大部分即国有企业工人和集体企业工人已经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层:一是蓝领工人阶层。
即产业工人,主要包括在国有企业、集体企业、三资企业、私营企业、个体企业从事体力劳动的体力劳动者;二是白领工人阶层。
包括企业中、下层管理人员、办公室工作人员,专业技术人员等;三是国家和社会管理者阶层。
主要是指党政、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中行使实际党政管理职权的领导干部,主要包括国家公务员、党的各级干部、民主党派和人民团体中的各级干部以及工作人员。
这类阶层人员1999年占从业人员的2.1%,他们大多数是知识分子,拥有文化资源;而且他们都具有不同级别的权力,拥有组织资源;有的拥有专业技术特长和职称,但大都脱离了自己的专业技术工作,变成了职业官员。
这个阶层成员是党的方针、政策的制定者和执行者、政府权力的掌握者和行使者,体现党的意志、执行政府权力。
中国社会各阶层的分析
中国社会各阶层的分析中国社会的分析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来探讨,包括经济阶层、教育阶层、职业阶层、地域阶层等等。
以下是对中国社会各阶层的主要分析。
一、经济阶层:1.富裕阶层:这一群体通常是中国社会的精英,他们拥有巨额财富和资源,享有高品质的生活,并且在政治、经济和文化领域有较高的话语权。
2.中产阶层:这个阶层通常是工薪阶层,他们相对较富有,可以满足基本需求并享受一定程度的物质和文化生活。
3.农民工阶层:这是一个庞大的阶层,主要是农村劳动力转移至城市就业的人群,他们的社会地位普遍较低,收入水平相对较低,工作条件相对较差。
5.贫困阶层:这一群体通常是生活在贫困地区或者生活条件较差的人群,他们缺乏基本的生活资源和保障,面临生存压力和社会边缘化的风险。
二、教育阶层:2.高等教育毕业生:这一群体通常是受过大学本科及以上教育的人群,他们相对于其他群体来说具有较高的知识水平,一般能够从事较高层次的职业工作。
3.中等教育水平:这一群体通常是只接受过中等教育或中专教育的人群,他们的职业选择范围相对较窄,发展空间也相对受限。
4.教育相对较低:这一群体通常是受教育程度较低的人群,他们缺乏高级别的技能和知识储备,往往从事体力劳动或简单劳动。
三、职业阶层:1.政治领导层:这一群体包括高级政府官员、党政干部和军队高级指挥官等,拥有行使国家权力和资源分配的决策权力。
2.专业技术工作人员:这一群体包括医生、工程师、科学家、律师等,他们在各自领域具有专业技术知识和技能,对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有较大贡献。
3.服务业工作人员:这一群体包括服务员、销售人员、服务行业从业人员等,他们主要从事服务性工作,收入相对较低。
4.基层劳动者:这一群体包括无技术工人、农民工、清洁工等,他们往往从事体力劳动,工作环境较差,收入水平相对较低。
四、地域阶层:1.大城市居民:这一群体通常是生活在一线城市,享受着较好的教育、医疗、文化、娱乐等方面的资源,经济状况较好。
转型期农民的阶层分析
转型期农民的阶层分析作者:夏柱智来源:《中共宁波市委党校学报》2017年第06期[摘|菀猐农民高度分化背景下,理解占中国大多数的农民面貌是一项基础工作,“半工半耕”是一个核心概念,可从历史形成、内部结构及制度基础三个维度进行阐释。
在工业化和城市化背景下的社会转型期,农民普遍形成半工半耕的收入结构。
在农民家庭仍然保持伦理经济的基础上,半工半耕的社会基础是农民家庭代际分工。
中国独特的城乡二元结构是基础秩序,为半工半耕稳定再生产提供制度基础。
半工半耕概括了转型期农民的阶层处境及行动方式,是具有潜力的学术概念。
[关键词]农民;半工半耕;阶层分化;城乡二元结构[中图分类号] F323.6[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8-4479(2017)06-0101-06一、当代农民的阶层分析从经验和逻辑角度界定转型期农民的阶层特征是本文的核心问题意识。
在当代中国学术界,农民形象是高度分化的,黄宗智曾综述农民研究的形式主义、实体主义和马克思主义三个传统,认为其分别对应于不同的阶层位置[1](PP1~4),这是一种抽象的分类。
这种分类造成当前农民阶层研究中的多种概念界定:农业经济学重视农民作为农业生产者的身份,而社会学则重视农民经济嵌入其小农村社及村庄互惠网络,政治学则汲取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冲突思想强调农民作为新兴城市资本及身份体制双重压迫下的底层弱势群体[2](PP1~10)。
各种农民概念在价值上并无高低,不同的研究问题决定了农民概念的取舍,研究者只需保持理论上的自觉即可。
本文不从特定学科的“农民”定义出发,而是侧重从阶层地位角度描述和解释当代农民的处境,注意找出农民区别于其它社会阶层的本质差别,准确地回答转型期中国“谁是农民”的问题。
按照富永健一的说法,阶层是由一定的界限所划定的人们的集合。
阶层内的成员具有相似的经济社会状况,区别于其它阶层[3](P73)。
转型期中国,农民仍是占中国大多数的社会阶层。
改革以来变化最大的是传统意义的农民。
中国社会阶层结构变迁与社会不平等问题研究
中国社会阶层结构变迁与社会不平等问题研究中国是一个经历了丰富多样的社会变革的国家,社会阶层结构的变迁和社会不平等问题一直是学者们关注的焦点。
本文将从历史的角度出发,探讨中国社会阶层结构的演变以及社会不平等问题的根源和解决办法。
一、中国封建社会的阶层结构古代中国封建社会的阶层结构主要分为士农工商四大阶层。
士人作为统治阶层,享有特权和权力。
农民居于社会底层,他们负责粮食生产,是整个社会经济基础的支柱。
工人则是城市中的劳动者,他们的地位相对较低。
商人阶层的地位在封建时代长期被忽视,商人被视为有损社会稳定的存在。
二、近代中国社会阶层结构的变迁近代中国经历了一系列的社会变革,社会阶层结构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辛亥革命后,中国进入了资本主义社会,城市工人阶级逐渐壮大,成为社会的重要力量。
此外,知识分子也成为一个独立的阶层。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开始实行社会主义制度,社会阶层结构发生了新的变化。
中国建立了以工人阶级为领导的工农联盟,快速推进了农村集体化,农民成为社会主义国家的重要组成部分。
同时,中国加强了对知识分子的培养和管理,使他们得到了较高的地位。
三、当代中国社会阶层结构的新特点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出现了新的社会阶层。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城市中新产生了一批富裕阶层,他们在社会中的地位得到提升。
与此同时,农民工群体也形成了一个独特的社会阶层,他们在城市中从事低技术劳动,收入和社会地位相对较低。
在当代中国,知识分子的地位得到进一步巩固,并且一些高新技术人才也成为社会精英。
此外,中产阶级也逐渐成长为一个重要的社会力量,他们在经济、文化和社会领域都具有一定的影响力。
四、社会不平等问题的原因和应对策略社会不平等问题是一个突出的社会问题,其产生原因复杂多样。
一方面,历史的原因导致了社会阶层之间的脱节和差距。
另一方面,经济的发展不平等、资源的不合理分配、教育机会的不公平等也是造成社会不平等现象的重要原因。
农民工在中国转型中的经济地位和社会态度
本文要回答的问题是 , 为什么大规模的农民工流动没有引发社会 的动荡 ? 处于城市低收入地位的农民工为什么没有产生强烈的社会不 满情绪 ? 在城市聚集居住并经常受到不公正待遇的农民工为什么没有 产生大规模的集群行为 ?
本文使用的数据来自我们在 2006 年 3 -5 月在中国进行的 “社会和 谐稳定问题全国抽样调查” , 此次调查覆盖全国 28 个省市区 130 个县 (市 、区), 260 个乡(镇 、街道), 520 个村 居委会 ,访问住户 7100 余户 , 获得 有效问卷 7063 份 , 调查误差小于 2%, 符合统计推断的科学要求 。①
表 1
月薪 500 元及以下 501 -1000 1001 -1500 1501 -2000 2000 以上 总计 平均月薪 :元
农民工与城市工人的月收入比较
(%)
农民工 N =738
城市工人 N =1126
27.1
17 .1
52.2
37 .0
13.9
21 .8
3.8
现代文学作品中“农民工”的形象分析
现代文学作品中“农民工”的形象分析摘要:随着改革开放和中国社会的转型,农民逐渐从土地中解放出来,为了就业和谋生开始进城打工。
从此在中国的改革和发展上到处都闪烁着农民工的身影和智慧,他们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城市化的重要推动力量。
“农民工”已成为社会的热点话题和国家关注的重点对象之一。
在文学领域,很多作家开始对这个特殊群体进行关注,以“农民工”为题材进行大量创作,描写了他们的悲欢、渴望、梦想、苦难、挣扎、彷徨。
在现代文学作品中,“农民工”形象已经成为一道不可忽视的文学现象。
关键词:农民工农民工文学形象分析19世纪80年代后期,大批农民陆续涌入城市,他们的出现不仅改变了城市的人口结构,而且为城市建设补充了大量的劳动力,有的成为建筑工人,有的从事服务性劳动,成为城市人生活里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但是,大量农民工的涌现也导致了新的社会矛盾,增加了社会不安定因素。
“农民工”的特殊身份、特殊经历、特殊心理感受以及给社会造成的影响等引起了很多文学作家的关注,出现了大量以“农民工”为题材的电影、文学作品等。
把这个特殊群体的经历以及对城市的看法和憧憬呈现给大家。
本文将以现代文学作品为例,着重分析“农民工”的文学形象。
一、探讨农民工题材文学作品的价值和意义今天的文学界中不可避免的出现两个问题:乡土文明衰落和城市文明诱惑。
不论是乡土文明还是城市文明都是文学创作内容上的一种形式,表达的是作家面对社会变化时的巨大心理冲击。
“农民工”文学描绘了一道农民在城市中打拼、奋斗的图画,为农民题材文学提供了一个全新的命题,为读者提供了全新的接受视角。
从文学启示上看,“农民工”文学形象的出现对现代人的价值观念起到了启迪的作用,让大家清醒地认识到农民工群体为中国现代化和城市化的发展所付出的心血和代价。
在乡土文化与城市文化的撞击、融合过程中,文学作品真实记录了农民工群体的迷茫与失落,挣扎与寻找,表现出了作家的历史使命感和时代责任感。
农民工做为百年历史的主角,他们的人生遭际受到普遍关注,探索他们人生的轨迹,对社会思想的进化很有益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快 速 或 加 速 发 展 时 期 , c 同神 会 的 阶层 结 构 发 生 了 明 I 1
的变 化 +这 种 变 化 既 丧 现 原 有 阶 层 内 部 , t 袁 现 存 原 f 王
有阶层之问。
17 9 8年 以 后 , f 国 的 } f 】 上会转 型 进 人 快 速 或 加 速 发 展 时 期 ,在 这 一 时期 ,中 闭礼 _ 的 阶 层 结 构 发 生 明 的 变 ^
分 化 , 即所 谓 的 “ 乡” 改 革 前 的 农 民 不 仅 户 籍 在 农 离
村 , 而且 I 在 农 业 ,居 住 在 农 村 ;而 现 今 的农 民 ,埘 : 作
于很 多 人 来说 ,他 们 仅仅 户籍 存 农 卡 寸, l作 存 非 农 行 : 业 + 生 活 在城 镇 。 I 足 于农 民 “ 十_ 和 “ 乡” 的 l 离 ” 离
一
、
农 民 工 阶层 的 社 会 成 因 探 讨
农 民工 阶 层 作 为 转 刑 r『勺巾 围 礼 会 的特 殊 阶 层 , 其 f白 产 牛 有 必 然 性 :其 , 前 tt }: 的快 速 转 以 及 I罔 f 会 m此 f 导敏 的 阶 层 分 化 是 农 民 l 阶 层 产: 的社 会 背 景 ; 『 牛 二 , 攻革 以 前 中 尉 经 济 | 会 纳 恂 的 二元 是 农 民上 阶 l J 礼
国廿 会转 向纵 深 推进 , 以及 由 此 而 导致 的农 业经 济 与 非 农纾 济 、农 忖 社 会 与 城 市社 会 差 别 的逐 渐 消 失 , 随 着 中 围的 改 革 与 发 展进 入 整体 性 推 进 阶段 , 农 民 工 作 为 一 阶 层 最终 将 不复 存 在 。
关 键 词 : 让 套 转 型 ; 阶 昙 分 化 ; 农 民 工 ; 特 殊 阶 层
体 管 理 制 度 密 切相 芙 。 第 一 ,分 化 的状 况 :改 革 以 水 中 丰 会的 阶 层 分 化 十
l 7 . 是 i 困社 会 发 展 的 个 重 盟 年 份 + 98 I t 是在这 为 ・ ,一 嗣开 始 实 } x 内改 革 和对 外 开 放 的 政 策 } J -, i ̄ 、
层 研 究 中 两利, 同 传 统 出 发 束 进 行 分 析 . 社 会 学 的社 不 .在
会 分 层 研 究 巾 停 在 这 样 两 种 传 统 : 一 是 按 照 依 附 艾 系
( I If fd [ r e ( r I s o e1 l n e)束进 行分 层 ,称 之 为关 系式 分 l l e(  ̄ |
维普资讯
农民工:转型中的中国社会的特殊阶层术
口 刘祖 云 ( 中山大学港澳珠 江三 角洲研 究 中心研 究 员 广州 5 0 7 ) 25 1
戴
洁 ( 武汉大学社会 学 系博 士研 究生 武汉 407 302)
摘 要 :论 文 酋先认 为 , 农 民工 阶层 是 中国 社 会转 型 进 入 快 速 发 展 时 期 即 1 7 9 8年 以 后 出现 的 中国 社 会 的 第 三 大 阶层 农 民工 阶层 的 产 生 育 其 必 端性 ;农 民工 阶 层最 基 本 的特 征 是其 社 会 身份 、社 会 地 信 、社 会 生 产 的 . 双 性 ; 农 民工 阶 层是 中 国 社 会 转 型推 进 到 一 异 历 史 阶段 的产 物 : 从现 实 角度 看 ,农 业 经 济 与非 农 经 济 、农 二 村社 会 与城 市社 会 的 差 别 不 喜迅 速 消 失 , 因此 , 农 民工 阶层 还 将 在 一 定 时 期 内存 在 ;从 长 远 角度 看 , 随昔 中
层 产 , 的』 生 根 源 ; 其 ■ ,改 革以 米 一 经 济 与 利: 发 } 』 } j 会
腱 的 失衔 是农 民 川喻层 产 生 的 现 实依 据 。 ( ) 会 背 景 :当前 中 国社 会 的快 速转 型 以及 由 此 一 社
而导 致 的 阶层 分 化
随 着 改 节 的 深 人 干 丌 放 的 大 , I 同 的 神 会 转 型 进 入 了 ¨ f 1 .
化 。 为 J探 讨 改 节 以 来 的 中 同礼 会 阶层 分化 ,叉 必 须 允分 析 改 革 以 前的 中 围丰: 阶层 结 构 l 会 、
一
’ 向屉 阶层 内 部 的 分 化 ,其 中农 民 阶 的 分 化 速
度 最 快 、规 模 最 大 、范 同 最 广 .这 种 分 化 集 中表 现 为 州 个 方 而 :一 屉 职 、 分 化 , 即所 渭 的 “ I k 离土 ” 文献 标 识 码 :A
文章 编 号 : 1 0 — 5 X( 0 6) l 0 2 一 5 0 3 84 2 0 0 一 l9 O 构 既 较 为 简 ,义 较 为 封 闭 ,这 与其 当 叫_ 经 济 发 展 水 f 内 平 不 高 、实 行 的计 划 经 济 体 制 以 及 之 相适 血 的 各 项 具
另
一 面是 阶 层 之 『 的 分 化 , 改革 使 原 有 并 阶 层 之 方 H 】
问 的 壁 牟 丌 始 软 化 , 即 阶层 之 间 的 封 闭 性 减 弱 ,开 放 性 增 强 ,产 生 了 介 于 原 有 阶层 之 问 边 缘 性 群 体 , 如 r 身 部 份 的农 民 、农 民 身 份 的 _ 部 、 十 郎 身份 的 I 、 I 身 l 卜 : 人 : 人
过 程 ,催 化 了 农 民工 阶层 的 出现 。
+
分化 的 提 :改 革 以 前 中 阳丰l 会的 阶 层 构 。
l4 一 l 7 9 9 9 8年 、 c 固 社 会 的 阶 层结 构 究 竟 足 怎 样 的 l 1
一
个 状 呢 ? 埘此 .我 们 可 以 从两 利, 同 角 度 即 社 会 分 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