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专题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市教研新改)

合集下载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现象:放脚、服饰的变化、吃西餐、住洋房、追求婚姻自由。(3分) 原因:经济:自然经济的解体和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政治:资产阶级政治运动的推动:辛亥革命 思想:西方民主思想影响 个人 :有识之士的推动(4分)
材料一:2010年3月13日,天气阴。 今天是周末,闲来无事,在家里的书柜上我无意中看到了一篇题为《爷 爷的控诉》的文章:“我本是清代的进士,原本是个小知县。辛亥革命后, 丢了官,只好回乡下种田。儿子不争气,生了两个丫头,断了我家的香火。 大丫头凤英从省城的什么新学堂回来了。这个丫头越来越不象话了,前些日 子我要给二丫头缠脚,她竟起来反抗我!大丫头原本及腰的长发也不见了, 穿得露胳膊露腿的,也不想想以后怎么嫁出去呀……第二天刚起床就收到一 个不好的消息,大孙女竟然跑了,走之前还留了一封信,白话的,说什么要 嫁给城里人,要吃汉什么堡,要住洋什么房,要追求什么自由、民主和权利。 唉,老天呐,这世道真变了!” 材料二:2010年3月14日,天气晴。 昨天读了《爷爷的控诉》,感慨颇多:19世纪后半期,世界文明之风吹 拂着古老、封闭的中国,中国自身也在挣脱旧体制的羁绊而蹒跚前行。 (2)结合材料一、二和所学知识概括近代中国社会生活“挣脱旧体制的羁 绊而蹒跚前行”的主要变化特征及其对中国社会的影响。(3分) 特征:①由封闭走向开放; ②由传统走向近代化; ③地域间发展不平衡 (2分)
影响:推动了中国的近代化(1分)
材料三:2010年3月18日,晴。 上海世博会马上就要开幕了,在海外多年的大姨和大姨夫最近回国探亲,在接 风的家宴上,一家人围坐在一起,谈起离别后各自身边的变化,有着说不完的话 题。 妈妈:想想五六十年代,我跟你大姨天天穿着灰不溜秋的列宁装,吃着蒸红薯、 烤红薯、煮红薯,一家几口拥挤在九平米的蜗居里。 大姨:多年没回来,咱家变化好大。本想给你们带点“洋货”,可是国外的 “中国货”比比皆是,弄不好千里迢迢带回来的,还是“Made In China”。 爸爸:哪里还要带什么“洋货”!现在我们可以说是“吃讲营养,穿要时尚, 住得宽敞,行得方便”。 大姨夫:现在政府政策好,又很关注民生,我们也要回来投资兴业。 (3)结合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思考建国后五六十年代和当前李明的大姨和妈妈生 活状况有何不同?(4分)并说明原因?( 4分) 不同: 五六十年代:衣着朴素,食物简单,住房拥挤。(2分) 当 前:服饰多样,食品丰富,住房改善 ;(2分)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近现代社会是一个飞速发展的时代,中国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之一,其社会生活的变迁更是显著而深远的。

从封建社会到现代化社会,中国社会经历了许多巨大的变革,这些变革不仅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也影响了他们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

在封建社会时期,中国社会以农耕经济为主导,人们的生活围绕着农业生产展开。

封建等级制度严格,社会地位固化,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受到了严格的束缚。

然而,随着近代工业革命的影响,中国社会开始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经历了一系列的变革运动,包括戊戌变法、辛亥革命等,这些变革不仅改变了政治体制,也影响了社会生活。

新的思想观念开始涌现,人们开始追求自由、平等和民主,传统的封建观念逐渐被打破,社会地位开始发生变化。

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进程,中国社会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农村人口向城市大规模转移,城市化进程加快,城市的面貌焕然一新。

人们的生活方式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传统的生活方式被现代化的生活方式所取代。

人们开始追求物质生活的丰富和多样化,消费观念开始发生变化,人们开始注重个性化和品质化的消费。

与此同时,信息技术的发展也给中国社会生活带来了巨大的变革。

互联网的普及使得人们的生活变得更加便利,信息的获取变得更加快捷。

人们开始通过互联网进行购物、社交、学习等各种活动,生活方式和社交方式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总的来说,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是一个漫长而又曲折的过程,这个过程不仅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也影响了他们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中国社会生活的变迁还将继续,我们期待着一个更加美好的未来。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教案最全版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教案最全版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教案【课标解读】了解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史实,探讨其变化的因素。

【课前导读】1.近现代社会的剧变是促使人们社会生活方式变化的根本原因。

2.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方式变化的主要阶段特点:①19世纪中期至20世纪中期,中西合璧,不土不洋是这一阶段社会生活方式最突出特点;②20世纪50年代后(新中国成立后),面貌焕然一新,但受到政治生活的明显影响;③20世纪80年代后(改革开放后),变化迅速,科技在民众生活中的影响不断增加。

3.近现代社会生活方式变迁反映了中国社会近现代化的进程和社会的进步。

【知识结构】一、近现代服饰的变化1.总趋势(总特点):拘谨、保守、呆板、等级森严——美观、适体、方便、平民化2.近代:(1)男子服饰:①长袍马褂——流行整个近代②西装——鸦片战争后传入,民国流行(疑难探究)西装何时传入我国?为何流行?(西装的传入:鸦片战争后传入,民国初流行。

流行的原因:从穿的角度:适体、潇洒;从社会转型:是民国成立后剪发易服的产物;从社会思潮:民国初年崇洋风气的产物。

或西方文化对中国的侵略;西学思潮)③中山装A.基础、时间、设计者B.造型特征:立翻领,对襟,前襟五粒扣,四个贴袋,袖口三粒扣。

后片不破缝。

这些形制其实是有讲究的,根据《易经》周代礼仪等内容寓以意义。

其一,前身四个口袋表示国之四维(礼、义、廉、耻)。

其二,门禁五粒纽扣区别于西方的三权分立的五权分立(行政、立法、司法、考试、监察)。

其三,袖口三粒纽扣表示三民主义(民族、民权、民生)。

其四,后背不破缝,表示国家和平统一之大义。

(疑难探究)从西装到中山装你能读出哪些启示?(从西装到中山装:反映中西文化的冲突与融合)(2)女子服饰——旗袍的变化及流行:由宽松肥大到适体、短袍窄袖(20世纪20年代)(疑难探究)谈谈你对我国古代服饰的特点的认识。

A.样式变化不大,宽松肥大,遮盖了女性的曲线;反映了晚清时期,在封建伦理道德之下,人们的思想拘谨、保守、呆板。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变迁历史教案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变迁历史教案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变迁历史教案一、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应能够:1.了解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基本概念和特点;2.掌握近现代社会生活变迁的主要事件和演变过程;3.分析近现代社会生活变迁对个人和家庭生活的影响;4.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近现代社会生活的概念和特点;2.近现代社会生活变迁的主要事件和演变过程;3.近现代社会生活变迁对个人和家庭生活的影响。

三、教学过程步骤一:导入新课通过展示一张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变迁的图片并引发学生的兴趣,导入新课。

教师可以向学生提问,激发他们对近现代社会生活的思考和想象。

步骤二:讲解基本概念和特点在这一步中,教师会通过讲解或讲解配合多媒体资料的方式,向学生介绍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基本概念和特点。

教师可以使用PPT或视频教材,展示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典型特征和社会变迁的背景。

步骤三:分析主要事件和演变过程在这一步中,教师会向学生讲解近现代社会生活变迁的主要事件和演变过程。

教师可以使用教科书中的案例和资料,让学生了解近代中国社会的历史事件和演变过程。

步骤四:讨论影响因素和家庭生活在这一步中,教师会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分析近现代社会生活变迁对个人和家庭生活的影响。

教师可以提出一些问题,如近现代社会生活变迁如何改变家庭结构、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等。

学生可以结合教师给出的案例和资料进行讨论。

步骤五:小结回顾通过小结回顾,教师会对本节课的主要内容进行梳理和总结。

教师可以让学生回答一些问题,巩固他们对本节课内容的理解和记忆。

四、教学方法1.授课法:教师通过讲解和演示,向学生传授近现代社会生活变迁的知识。

2.讨论法: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讨论,激发他们的思维和创造力,培养他们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多媒体教学法:教师使用多媒体资料,如PPT、视频等,以图文并茂的方式展示近现代社会生活变迁的内容。

五、教学评价与反馈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教师可以通过以下方式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和反馈:1.课堂讨论:教师可以观察学生在讨论中的表现,评价他们的参与程度和思考能力。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教案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教案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教案第一章:鸦片战争与近现代中国的开端1.1 教学目标:了解鸦片战争的历史背景及其对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影响。

1.2 教学内容:1.2.1 鸦片战争的起因和过程1.2.2 鸦片战争对中国社会的影响1.2.3 鸦片战争后的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变迁1.3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结合多媒体展示相关历史图片和视频,引导学生了解鸦片战争的历史背景及其对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影响。

1.4 教学活动:1.4.1 导入:通过展示鸦片战争前后的历史图片,引导学生思考中国近现代社会的变迁。

1.4.2 讲授:详细讲解鸦片战争的起因、过程及其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1.4.3 讨论:分组讨论鸦片战争后的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变迁,分享各自的观点。

1.4.4 总结:总结鸦片战争对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影响,引导学生认识到近现代中国的历史转折。

第二章:洋务运动与近现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变革2.1 教学目标:了解洋务运动的历史背景及其对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影响。

2.2 教学内容:2.2.1 洋务运动的发起和过程2.2.2 洋务运动对中国社会的影响2.2.3 洋务运动后的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变迁2.3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结合多媒体展示相关历史图片和视频,引导学生了解洋务运动的历史背景及其对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影响。

2.4 教学活动:2.4.1 导入:通过展示洋务运动前后的历史图片,引导学生思考中国近现代社会的变迁。

2.4.2 讲授:详细讲解洋务运动的发起、过程及其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2.4.3 讨论:分组讨论洋务运动后的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变迁,分享各自的观点。

2.4.4 总结:总结洋务运动对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影响,引导学生认识到近现代中国的历史转折。

第三章:辛亥革命与近现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变革3.1 教学目标:了解辛亥革命的历史背景及其对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影响。

3.2 教学内容:3.2.1 辛亥革命的发生和过程3.2.2 辛亥革命对中国社会的影响3.2.3 辛亥革命后的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变迁3.3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结合多媒体展示相关历史图片和视频,引导学生了解辛亥革命的历史背景及其对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影响。

第五单元: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完善)

第五单元: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完善)
一家三 代居住 在7.3平 方米的 空间里
天津
1995年国家在城镇启动了安居工程。 居民住房不断得到改善,不仅人均居 住面积扩大,而且室内装修和居住环 境也有了明显的改善。
现代居室
我国住宅现今的特点? 逐渐西化,中西合璧
男子发型 清代孩童多于额顶之 天窗留贴髻(俗称额匈),稍 长则蓄发留辫子。直到辛亥革 命后,人们才剪去辫子。
成为中国电报开端。 (3)20世纪初,上海建立无线电报局。
2.电话 (1)19世纪80年代,外国开始在上海设电话局。 (2)20世纪初,清政府在南京设立了中国第一个电
话局。 (3)新中国成立后,电讯事业快速发展。
影响中国近代交通、通讯发展的原因 有哪些?
1.外来技术传入的推动。 2.中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 3.政府的大力提倡。
清朝发型的政治意义:大清皇 帝为了推行其“削平四围,留守 中原”的治国主张,于是将头发 之前部到脑顶剃去,再将四周的 发际全部剃光,只留下中间集中 的一块,使得满人的发辫具有很 强的政治意义。男人脑后的大 辫子便作为“皇恩浩荡”的符 号。当时,清廷把发作为归顺的 标志之一.从此“五天一打辫, 十天一剃头”便成为日常生活 习惯,“留守中原”也成为清朝 第一个中国公民的标准发型.
国已为亚洲第一、世界第四。
2.公路交通 (1)20世纪初,汽车最先出现在上海。
(2)清末民初:外国近代筑路技术传入,修建一些公 路;但发展受到很大限制。
(3)新中国:建起汽车制造厂,建立起密集的公路网。
3.水运与航空 (1)水运
①1872年,轮船招商局正式成立—标志着中国新式 水运业的诞生,打破列强垄断局面。 ②新中国成立后,发展较快。 ③90年代后,逐渐萎缩,有的转向旅游服务业。
(1)古代:父母之命,媒妁之言。 (2)清末民初:主张婚姻自主,开始仿效西式婚礼。 (3)新中国成立后:恋爱自由、婚姻自由成为时尚。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除国内无线电报外,还开设国际无线电报业务
成就
电话传入中国 电话线路与电话营业局所继续增加 通信技术迅猛发展 电话业务居世界第一位,固定 电话和移动用户各占一半
民国成立后 20世纪80年代后 截止2003年
2、近代交通业发展的原因
史料1 1880年刘铭传上《筹造铁路以图自强折》:“铁路之利于漕务 、赈务、矿务、厘捐、行旅者,不可殚述。而于用兵尤不可缓。中国幅员 辽阔,北边绵亘万里,毗连俄界,通商各海口,又与各国共之,画疆而守 则防不胜防……若铁路告成,则声势联络,血脉贯通,裁兵节饷,并成劲
出现在城市大街小巷---50年代后开始自己制造)
②机械牵引的交通工具 电车(1906)、公共汽车(1924)、汽车、火车(19C末20C 轿子、马车、木船。
初)、轮船(1872)、飞机(1909和1920)
(2)邮电通信设施的逐渐完善
①邮政通信事业的发展
时间 二次鸦片战争后 1866年 1896年 辛亥革命后 邮政通信事业成就
(1)政治: 有利于中国反封建斗争的展开,促进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 发展。 (2)经济: 有利于中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和工业化进程的发展。
(3)思想文化:
有利于冲破封建文化的束缚,革除弊端,既保留中国文化的 精髓,又日趋科学合理。
长 袍 马 褂
中山装
“孙中山参照中国原有的衣 裤特点,吸收南洋华侨的 ‘企领文装’和‘西装样
近现代以来中国四次大的社会生活变迁
时间 历史背景 变化特征
中国开始沦为半殖半封社会 鸦片 ;“洋货”涌入,上海等近 战争后 代化大城市崛起
沿海沿江地区,人民生活显著变 化,城市变化尤其明显
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旧习俗 受到极大冲击,人们物质精神生 活相应发生变化 物质生活出现平均主义,人民生 活水平低,城市里生活有一定的 保障,农民温饱问题没有解决 人民生活水平提高,衣食住行等 发生根本变化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教案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教案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及其原因2.探究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特点和意义3.培养学生分析社会问题的能力二、教学重点1.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2.社会变迁的原因分析3.社会变迁的特点和意义三、教学难点1.社会变迁的多种因素2.探究社会变迁的深层次问题3.如何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四、教学方法1.讲解2.分组探究3.课外调查五、教学内容一、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1.入关前中国近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可以追溯至中国历史上的“入关”。

清朝统治时期,世风日下,道德荒淫,社会崩溃,剥削压迫加剧,民生困苦,人民生活水平低下,国家经济凋敝,社会动荡不安。

2.近现代社会变迁随着清朝的灭亡,中国进入了近现代社会变迁时期。

20世纪初,中国社会发生了剧烈的变化,人民生活水平得到了一定的提高,生产力不断发展,知识分子的崛起,思想发展日益开放。

但是在这个时期,也出现了国家政局不稳定,民生遭受不公的情况。

3.现代社会的变化1949年新中国成立,中国社会终于迎来了一次大的变革。

新政府开展了大规模的土地改革、工业化建设、人民民主和文化大革命等改革措施,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

二、社会变迁的原因分析一个社会发展与变革的原因是复杂而多元的,当代中国的变迁也是如此。

在变迁过程中,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等方面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1.政治原因在政治方面,中国受封建思想的束缚,社会禁锢,政治极权加重,民主权利被剥夺,阶级矛盾加剧,这些都是中国社会变革的根本原因。

2.经济原因在经济方面,中国社会在20世纪初进入一个经济落后、人口资源丰富的时期,人民生活水平极低,贫富悬殊、土地无法开发利用、劳动生产率低下等都是造成中国社会变迁的原因。

3.文化原因在文化方面,新文化运动的兴起,知识分子的思想解放,对传统文化进行的批判,是中国近现代社会变革的重要原因之一。

4.社会原因在社会方面,中国社会的变迁也与农村-城市的差距、劳资关系不平等、工人群体自身问题、教育等多方面的问题有关。

专题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专题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专题: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中国近现代社会的变迁,是中国人民经历了漫长岁月的沧桑巨变,科技进步、文化变革、政治革命等各种因素不断塑造着中国社会的面貌。

在这个过程中,中国人民经历了苦难和磨难,也收获了巨大的发展成果。

本文将重点探讨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基本特征首先,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基本特征是多元化。

这种变化来自于全球化和信息革命的影响。

中国自20世纪末的改革开放以来,大力推进多元化程度,不断加强与世界其他地区的联系。

我们能够察觉到食品、娱乐、电视、电影、时尚等方面的多元化。

例如,在食品方面,麦当劳、肯德基等快餐食品进驻中国市场,为中国消费者提供了更多的选择。

在娱乐方面,电影院和夜市的扩张,以及社交媒体的兴起,使得中国人能够更好地获得娱乐和卡拉OK的环境。

多元化使中国社会的生活方式变得更加丰富。

其次,城市化是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另一个基本特征。

在过去,中国的大多数人生活在农村。

然而,自20世纪末以来,城市化发生了爆炸式的增长。

中国的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迅速推进,许多人农村迁移到城市,以追求更好的就业机会和生活质量。

城市化进程带来了人口和资源的聚集,也为社会的变革和发展带来了一些挑战。

第三,信息技术的发展是近现代社会生活的第三个特征。

在当今中国社会,人们更多地依赖互联网和数字媒体获得信息和交流。

例如,在移动设备上查看新闻、在线购物和金融服务,这些都是现代社会的常态。

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也推动了社会层面的创新和改变,包括新的商业模式、新的社会交往方式及新型的职业领域。

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具体变化随着社会的发展,中国人的社会生活也发生了重大的变化。

人们的生活方式、文化娱乐和购物方式等方面都发生了一些显著变化。

现举几个例子。

1.生活方式的变化生活方式也是随着时间不断演变的。

在2018年,福建省东山县的红树林景区颁布了禁摄令。

这蕴含着一些信息:短视频和自拍成为了中国人的一种文化现象,也说明了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公路(汽车)
• 1、20世纪初,上海出现了汽车,不久,天津、 上海等城市出现有轨电车。2、民国期间,修筑了 一些公路,但是由于政治腐败、民生凋敝,再加 上对外依赖性强,所以公路交通发展受到很大限 制。(直到1949年,人们出行多依赖于人力车、 畜力车或自行车) • 3、新中国成立后,汽车制造和密集的公路网陆续 建立。(20世纪末,我国跻身于世界十强之列) • 4、20世纪90年代,家用汽车数量增多。 • 1906年天津 有轨电车;1924年上海 公共汽车; 1969年北京 地铁; 2003年近代交通发展的特点: • 开始近代化(原因——内因:先进中国人救国救民,积极 兴办交通业、中国经济的发展;外因:列强侵略的需要; 工业革命成果的传入。) • 地区发展不平衡(原因——各地区经济发展的严重不平衡) • 带有明显半殖民地化的特征(近代交通被列强控制和操纵) • (二)近代交通业发展的局限性因素 • 1、外因:列强的侵略,封建旧势力阻碍了其发展2、内因: 缺乏资金、技术、经济落后(根本原因是由于中国的两半 的社会性质) • (三)我国交通事业向前发展的有利因素 • 1、外来交通技术传入的推动2、中国近现代社会经济的不 断发展和推动3、政府的大力提倡4、群众反帝斗争推动5、 中国人民聪明才智的推动。
变化特点、原因、影响
• 1、近代社会生活变化的特点:地域与城乡之间存 在严重的不平衡性;这个变化是由被动学习到主 动接受的过程;既有西方的内容,又保留了浓厚 的民族特色;习俗变迁与政治改革联系紧密(近 代,封闭、落后的农村传统习俗坚若磐石) • 2、近代社会生活演变的原因:外因——鸦片战争 后,列强入侵带来了西方先进文明;内因——中 国的政治变革(如戊戌变法、辛亥革命等)和民 主革命思想的传播等因素。 • 3、近代社会生活的变化给中国社会带来什么影响: 政治上——有利于反封建斗争的开展,促进了资 产阶级民主革命;经济上——利于资本主义经济 的发展,推动了工业化进程;思想文化上——利 于冲破封建文化的束缚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教案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教案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教案第一章:鸦片战争与近代中国的社会变革1.1 教学目标:了解鸦片战争对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影响,掌握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的变迁。

1.2 教学内容:1.2.1 鸦片战争的背景及原因1.2.2 鸦片战争的过程及结果1.2.3 鸦片战争对中国社会生活的影响1.2.4 鸦片战争后的社会变革1.3 教学方法:采用多媒体教学、讨论教学和小组合作等方式,引导学生了解鸦片战争对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影响。

1.4 教学评估:通过小组讨论、课堂提问等方式评估学生对鸦片战争及其影响的理解程度。

第二章:晚清社会生活的变迁2.1 教学目标:了解晚清时期社会生活的变迁,掌握晚清时期社会生活的主要特点。

2.2 教学内容:2.2.1 晚清时期的政治变革2.2.2 晚清时期的经济变迁2.2.3 晚清时期的文化生活2.2.4 晚清时期的民生状况2.3 教学方法:采用案例分析、小组讨论和课堂讲解等方式,引导学生了解晚清社会生活的变迁。

2.4 教学评估:通过小组讨论、课堂提问等方式评估学生对晚清社会生活变迁的理解程度。

第三章:辛亥革命与民国时期的社会生活3.1 教学目标:了解辛亥革命对中国社会生活的影响,掌握民国时期社会生活的主要特点。

3.2 教学内容:3.2.1 辛亥革命的过程及结果3.2.2 辛亥革命对社会生活的影响3.2.3 民国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生活3.2.4 民国时期的社会变革3.3 教学方法:采用多媒体教学、小组讨论和课堂讲解等方式,引导学生了解辛亥革命与民国时期的社会生活。

3.4 教学评估:通过小组讨论、课堂提问等方式评估学生对辛亥革命与民国时期社会生活的理解程度。

第四章: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与新中国社会生活的变迁4.1 教学目标:了解新中国成立后社会生活的变迁,掌握社会主义制度对中国社会生活的影响。

4.2 教学内容:4.2.1 新中国成立后的政治变革4.2.2 新中国成立后的经济变迁4.2.3 新中国成立后的文化生活4.2.4 新中国成立后的民生状况4.3 教学方法:采用案例分析、小组讨论和课堂讲解等方式,引导学生了解社会主义制度建立与新中国社会生活的变迁。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教案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教案
学习目标
1、识记近代以来中国社会生活的变迁,具体包括服饰的变迁、饮食的变化、社交礼仪的变迁、婚丧嫁娶的变迁。
2、探究导致中国近代社会生活变迁的原因。
3、识记新中国成立以来社会生活的新风尚。
教学过程
鸦片战争后,列强们蜂涌进入中国,他们带来的不仅仅是西方的商品和资本,同时也把西方的思想、文化带到了中国。中国在这种被动的情况下,古老而保守的传统文化遭受着西方文明的冲击,一方面,传统文化不愿意放弃自己的统治地位,另一方面西方文明又来势汹涌。
6、
影响变化的因素
1、经济发展生产力的提高。
2、社会政治环境的影响。
3、人民思想解放的推动,思想观念的转变
4、外因:外来文化的涌入,全球一体化趋势的促进
二、交通
工具的进步
交通工具
时间
成就
铁路
19世纪70年代
外国商人擅自修筑从吴淞到上海的淞沪铁路
19世纪80年代初
清政府修筑从唐山到胥各庄的铁路
辛亥革命前夕
4、
婚丧嫁娶
1、民国以来,反对包办婚姻主张婚姻自由已成为新习俗
2、新中国成立后,恋爱自由,婚姻自主成为一种时尚
3、丧葬风俗游,土葬开始向火葬改革
5、
移风易俗
一、
1、旧社会的男女婚姻是由“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来决定的。
2、旧社会妇女都要缠足。
二、
1、民国成立后,开展“移风易俗”的政治运动,剪辫易服、破除神权、反对迷信等运动轰轰烈烈的开展。
一、动荡中变化的近代社会生活
1、
服饰变化
一、变化中的男女服饰
服饰除了防寒保暖的作用之外,在中国古代社会中,还与阶级、身份紧密相连,有着繁复的制度和规定,是身份的标志。
(一)、服饰变化的阶段性

第五单元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第五单元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干烧鱼
浙菜
西湖醋鱼
湘菜
红煨鱼翅
徽菜
符离集烧鸡
鸦片战争后
通商口岸、大城市出现 西餐馆、面包房、咖啡厅等。
改革开放后
菜篮子工程(1987年)
改革开放后
快餐
一、物质生活
——住
传 统 民 居
江南排屋
陕北窑洞
草原蒙古包
北方四合院
鸦片战争后
欧式洋房
新中国
天津—华苑小区
——安居工程(1995年)
一、物质生活
一、物质生活
——交通
新 中 国
九五期末,京九铁路全 线通车(2000年)
一、物质生活
——交通
新 中 国
青藏铁路(2006年)
青藏铁路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线路最长、气候 条件最恶劣的高原铁路。攻克多年冻土、高寒缺 氧和生态脆弱“三大难题” ,充分体现创新精神。
火车机车演变
蒸汽机车 (解放型)
内燃机车 (1958年)
高考回眸
D
(10年江苏卷)9.徐珂《清稗类钞》记 述:“先由男子陈志愿于父母,得父母允 准,即延介绍人约期订邀男女会晤,男女同 意,婚约始定。”这反映晚清婚俗的变化是 A.媒妁之言控制婚约缔定 B.婚姻尊重当事人的意愿 C.婚姻听凭父母安排 D.婚姻仪式简约文明
高考回眸
B
(09年安徽卷)15、下列图片反映了清末 民初社会生活的变化,其中具有反清革命色 彩的是( )
高考回眸
B
(10年新课标卷)31.1902—1906年,京 师大学堂师范馆只有学生512人,其中举人 62人、贡生48人、生员232人、监生84人。 这表明此时 A.传统教育制度稳定发展 B.新式学堂教育得到普及 C.学生以求取功名为目的 D.教育制度处于转型时期

第五单元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第五单元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第五单元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班级姓名编号【单元综述】社会生活是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反映,是社会进步程度的体现。

从1840年鸦片战争到21世纪初改革开放取得显著成就的160多年时间里,生产力有了巨大发展,中国社会结构发生了急剧变革,中国社会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经济上,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开始解体,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和发展,出现工业化的趋势;政治上,西方资本主义的君主立宪、民权、平等思想传入,出现民主化的趋势;思想文化方面,反对传统儒教,提倡学习西方,出现了科学民主的趋势;新中国成立后,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逐步向现代化迈进,向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迈进。

随着这些变化,近现代中国的社会生活也发生了重大变化。

从变化的内容来看,就是人们在衣、食、住、行、用及文化娱乐和风俗习惯等方面发生了巨大变化。

从变化的原因来看,有外在与内在两方面的原因,一方面是鸦片战争使国门大开、西方工业文明(包括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社会习俗等)的传入以及改革开放面向世界对社会生活的变化产生了重大影响;另一方面是,中国社会内部新兴进步力量在理论上与实践上的努力,中国近现代史上三次历史性巨变对社会生活的变化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帝制、建立了中华民国,民主的观念深入人心,旧的风俗习惯受到极大的冲击,人们的精神生活都相应地发生了变化;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一些社会丑恶现象被取缔了,呈现出计划经济体制下的生活特色;改革开放以后,人们的衣食住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中国人多姿多彩的社会生活与世界的差距越来越小。

课题:第14课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学习要求】1.了解近代以来人们衣、食、住等物质生活方面变化的史实2.了解近代以来“断发易服”、“废止缠足”、婚丧嫁娶习俗和人们社交礼仪变化的史实3.探讨影响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因素【双基过关】知识点一:动荡中变化的近代社会生活知识点二:新中国社会生活新风尚要点摘抄:思考与探究:【知识结构】1、动荡中变化的近代社会生活——原因、表现(衣、食、住、社会风俗)2、新中国社会生活新风尚——原因、表现(衣、食、住、社会风俗)。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特征、总趋势和原因
(1)特征:阶段性、时代性、不平衡性(从城市到 农村、从沿海到内地)。 (2)总趋势:从封闭到开放,逐渐走向世界。 (3)内因:中国历史的巨变(政治环境、社会形势 的变化,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变化,思想、文化观念 的变化);外因:西方文化的传入、冲击。 由此可见,我国近代以来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 化是东西方文化交汇、碰撞的产物,是社会经济和 政治环境发展变化的必然结果。
料广泛、选料讲究、刀工精细,注重用汤,精于 造型方面,注重色彩器皿的有机结合,展现出精 粤菜是以广州、潮州、东江三地的菜为代表 。形成麻辣、红油、糊拉、豆瓣、怪味鱼香、家 制汤,尤其讲究“清汤”、“奶汤”的调制 美的艺术性;可谓淮扬品味一枝独秀。 常等十分丰富的特殊味型。 而形成的。粤菜的用料达数千种。
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颁布了一系列革除“旧染污俗”的政令,推进社 会风习的改良。与此同时,宋教仁,蔡元培等发起成立了社会改良会, 力主“以人道主义去君权之专制,以科学知识去神权之迷信”,在章程 中更把它具体化为三十六条。 ——陈旭麓《近代中国的新陈代谢》
在西方工业文明的冲击下 A、欧风美雨的潜移默化。(西方政治、经济、文化势力传入中国)
近代大众报业发展的影响?(见金榜)
我国第一部获得国际荣誉 的影片
《渔光曲》于1934年6月在上 海引起轰动,连映3个月,主 题歌《渔光曲》哀婉动人,成 为传唱一时的流行歌曲。1935 年2月在莫斯科国际电影节上 获得荣誉奖,成为中国第一部 在国际上获奖的影片
渔光曲
本片根据张乐平的同名漫画改编而成。 2005年,在中国电影诞辰100周年之际,该片 被评为“我最难忘的百部中国电影”之一,王 龙基扮演的三毛被评为“中国电影百年百名经 典银幕形象”之一。该片在海外也同样受到欢 迎,例如1981年在巴黎6家电影院连演60天, 轰动巴黎。该片荣获葡萄牙第12届菲格腊达福 兹国际电影节评委奖;意大利第14届季福尼国 际青少年电影节荣誉奖。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教案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教案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近现代中国社会生活的主要变迁;(2)掌握近现代中国社会生活的特点及其影响因素。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图片、文献等资料,分析近现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变迁;(2)运用比较、归纳等方法,探讨近现代中国社会生活的演变规律。

3. 情感态度价值观:(1)感受近现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巨大变迁,增强民族自豪感;(2)认识近现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变迁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培养正确的历史观。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近现代中国社会生活的主要变迁;近现代中国社会生活的特点及其影响因素。

难点:近现代中国社会生活变迁的原因及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展示近现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2)简要介绍近现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变迁背景,激发学生兴趣。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阅读教材,了解近现代中国社会生活的主要变迁;3. 课堂讲解:(1)讲解近现代中国社会生活的特点及其影响因素;(2)分析近现代中国社会生活变迁的原因及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4. 课堂讨论:(1)引导学生运用比较、归纳等方法,探讨近现代中国社会生活的演变规律;5. 课后作业:(1)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思考近现代中国社会生活变迁对当代社会的影响;四、教学评价:1. 学生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提问及合作情况;2. 学生作业完成情况:评估学生在作业中的表现,了解学生对课堂内容的掌握程度;3. 学生课后感悟:通过阅读学生的课后感悟,了解学生对近现代社会生活变迁的理解和感悟。

五、教学资源:1. 教材: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变迁相关章节;2. 图片:近现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图片资料;3. 文献:近现代中国社会生活变迁的相关文献资料;4. 网络资源:近现代中国社会生活变迁的相关网络资料。

六、教学策略:1. 情境创设:通过展示不期的社会生活图片和影像资料,创设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社会生活的变迁。

课件5: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课件5: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景;以“挑战与应对——百年来汉语的变迁”为主题,对表进 行解读。(要求:提取信息充分;总结和归纳准确、完整;解释 和分析逻辑清晰)
解析:时代背景:根据材料中提到的“20 世纪10 年代” 和《新青年》可以推断出1915 年开始的新文化运动的相关史实, 由此出发去思考,可以考虑新文化运动的局限性之一,即主张 否定传统文化来宣传西方新文化,由此出发得出答案即可。解 读:需要从材料提供的汉字出现新词汇的角度来提取出汉字面 临的挑战与应对,说明汉字的发展演变是与对外经济文化交流 同步进行的,与时俱进使得汉字和汉语不断焕发生机和活力。 例如,从音译外来词可以得出我们汉语发展过程一直在关注西 方文化;从繁体字到简化字的变化可以得出我们汉语和汉字在 不断地自身进行革新;从音译外来词到孔子学院则可以得出我 们在学习外来文化的同时也在不断输出我们的文化,扩大汉文 化的影响等。只要言之成理,表达符合逻辑即可。
2.(2016 年海南单科)1949 年 12 月,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颁 布《关于统一发布中央人民政府及其所属各机关重要新闻的暂 行办法》,规定所有公告和公告性新闻均由新华通讯社统一发 布。这一举措的目的在于( )
A.建立起高效的新闻宣传网络 B.实现信息传播业的结构性调整 C.便于及时通报国内国际形势 D.建立集中统一的新闻宣传制度
答案:背景:20 世纪 10 年代中国兴起了“新文化运动”, 其代表人物提出了“民主与科学”“打倒孔家店”“文学革 命”等口号,掀起了白话文运动。其中更激进的人士认为,汉 字是一切旧思想、旧道德、旧文化的载体,成为中国变革图存、 融入世界的障碍,因此提出“废汉字”的主张。解读:(略)
【真题组】 1.(2016 年江苏单科)1921年成都警察厅发布通令:“近日 妇女每多剪发齐眉,并梳拿破仑、华盛顿等头式(流行的男式发 型),实属有伤风俗,应予以禁止,以挽颓风……如敢固违,定 以妇女坐法并处罚家长。”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 A.剪发齐眉成为妇女的普遍选择 B.男女平等思想逐渐深入人心 C.新潮女性的行为冲击传统习俗 D.处罚措施体现民国法治精神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教案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教案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一、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课标要求:了解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史实,探讨影响其变化的因素。

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通过图书馆、上网浏览等方式,收集相关图片、音像等资料,掌握近代服饰、餐饮、居室建筑与家具陈设、社会习俗的变化情况;了解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史实,探讨其影响其变化的因素;通过归纳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特点,培养归纳学习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根据教科书、教师或者网络提供的相关图片、史料和影像资料,与学生进行合作交流,主动探究“为什么近现代中国社会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会有如此大的变化”等问题,运用丰富的历史想象力,再现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场景,进而不断加深对历史和现实的理解。

培养自己站在发展的角度思考历史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以体验、感悟和反思的方式学习历史,拓展学习的时间和空间。

将近现代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置于近现代中国社会发展变化的大背景之下,认识到它的发生是历史的必然,认识到历史的潮流是不可阻挡的,应该以开放的心态面对外部的世界。

教学课时:1课时。

重点难点:重点:从衣、食、住、行等方面了解中国近代人们物质生活发生变化的基本史实和总的特点。

难点:结合以前学过的中国近代政治史的内容,从中国近现代社会巨变、西方思想观念和物质文明不断冲击的角度,认识中国近代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原因。

教学建议:本课主要衣、食、住、社会风尚等方面向学生介绍了我国在19世纪40年代以来的社会生活和习俗的变迁。

这些变化一方面说明国门洞开的中国开始向世界的文明靠拢,反证了明末闭关政策必然导致国家落后的现实;从另一方面也说明了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人民的生活质量才发生了质的变化,中国才会发生真正意义上的巨变。

由于这一部分的内容和同学们的生活紧密相连,所以我们可以适当地采用多媒体的手段,适量地展现这一时期图片和影视资料,或以采访年长者的方式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以增加教学的直观感觉,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教学的效果。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教案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教案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教案教案: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一、教学目标1.了解中国近现代社会的历史背景和变迁。

2.掌握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主要变化。

3.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和思辨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掌握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主要变化。

2.分析变迁背后的原因和影响。

三、教学内容与教学步骤步骤一:导入(5分钟)1.引导学生回忆并讨论中国近现代社会的历史背景,比如鸦片战争、太平天国运动等。

2.引导学生思考中国近现代社会的变迁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步骤二:学习与总结(20分钟)1.学生分组进行资料查找,了解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主要变化。

2.每组选派一名代表进行展示,其他同学鼓励提问和讨论。

3.教师对学生的总结进行适时纠正和完善。

步骤三:分组探究与讨论(25分钟)1.教师根据学生的总结,组织分组讨论,探究中国近现代社会变迁背后的原因和影响。

2.每组代表展示研究成果,其他同学进行提问和评论。

3.教师进行点评,引导学生总结分析。

步骤四:归纳总结(15分钟)1.教师与学生一起进行总结,梳理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主要变化和变迁背后的原因和影响。

四、教学活动设计理念和原则1.学生主体:教师以学生为中心,通过启发式教学和问题导向的学习,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

2.多元方法:多种教学手段交替使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3.合作学习: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协作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五、教学评估1.课堂讨论和展示的参与度。

2.学生的笔记和总结的完整性和准确性。

3.学生对于近现代社会变迁原因和影响的思考和总结能力。

六、拓展延伸1.学生可通过查找资料,进一步了解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2.鼓励学生进行实地考察或采访,了解老一辈人的亲身经历和见证。

七、教学反思通过本课的教学设计和实施,学生能够了解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分析变迁背后的原因和影响,培养了学生的历史意识和思辨能力。

同时,通过小组讨论和展示的形式,增强了学生的合作学习和表达能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单元综述
本单元主要介绍中国近现代物质生 活与精神生活的变迁
1.近现代物质生活的变迁: 物质生活变迁的表现(衣食住行用)、 特征、原因及影响
2.中国近现代精神生活的变迁
社会习俗和大众传媒(文化娱乐)的变 迁的原因及影响
【单元核心内容】
影响近现代社会生活变迁的因素
一个主题,四次变化
近现代的中国社会结构从传统社会向近代社会逐步 转型,处于巨变之中,这决定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主 题就是“变”。伴随着中国近现代社会结构的四次巨变, 中国近现代生活也发生四次变化。 (1)第一次变化(1840-1911年):鸦片战争以 后,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近代社会生活 开始影响中国。 (2)第二次变化(1912-1949年):1912年后, 由于推翻了封建帝制,建立了中华民国,民主观念深入 人心,中国向近代社会生活过渡, 但显现中式与西式并 存、 新旧交替的特点。
教材分析
(3)第三次变化(1949-1978年):1949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逐渐步入社会 主义社会,物质生活上出现了平均主义,社会 生活带有强烈的政治色彩。 (4)第四次变化(1978年-至今):1978 年改革开放以后,中国逐步确立社会主义市场 经济体制,与世界接轨,社会生活丰富多彩。
解题策略
(1)准确掌握社会转型时期的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 变化。
(2)利用“一定时期的政治、经济、思想决定一定时
期的社会生活”这一从近代化史观和文明史观的角度出发分析现象 反映的“趋势”。
考向分析
命题规律:本专题是新课标新增的内容,在近年 来新课标地区高考中频频出现。 从考查的内容上看,对本专题的考点均有涉及,但 重点集中在物质生活与社会习俗方面,并且江苏高 考每年都涉及相关内容; 从题型上看,材料型主观性试题与选择题并举,如: 2008年山东文综卷和2009年江苏单科卷各有一道材 料解析题; 从命题视角上,往往是从社会生活中某一点来综合 考查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变迁,如家庭、婚姻 等。
必修二
第五单元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社会史观
含义:主要是指从社会的角度观察历史,着重研究历
史的结构和进程,注重分析研究广义的社会问题,即政 治问题、经济问题、文化问题之外的所有问题。
研究领域:社会变迁史、社会日常生活史、社会 习俗史、家庭婚姻史等。 研究方法:用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的观点去分 析除政治、经济、思想文化问题之外的所有问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