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传统建造中木作、砖作与瓦作的传承研究
闽南民居营造技艺
闽南民居营造技艺的传承与发展摘要:闽南民居营造技艺是发源于泉州的一种独具特色的建筑技艺,始于唐五代,是闽南地区古建筑技艺的主流,传播于闽南文化圈的泉州、漳州、厦门,还有台港澳及东南亚等地区。
如今已经被列入“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本文试图从“闽南传统民居营造技艺”的重要价值、现状及保护、传承与发展的角度,对其进行分析,从而加强读者对闽南文化的进一步了解,并增强读者保护传统民间技艺的意识。
关键词: 闽南民居营造技艺;重要价值;保护传承1. 闽南民居营造技艺闽南民居营造技艺分为大木作、小木作、瓦作、砖石作、油漆作、彩画、堆剪作等主要工种,其中大木作最为重要。
工匠也按工种分类和分工,同样以大木作工匠为核心。
1.1大木作古代木构架房屋建筑中负担结构构件的制造和木构架的组合、安装、竖立等工作的专业。
由于古代建筑是以木结构为骨干的,因此房屋的设计也归属大木作。
大木作结构构件,按功能按功能区分有:柱、额枋(包括阑额)、梁、蜀柱、驼峰托脚、叉手、替木、抟和襻间、阳马(角梁)。
其中栱、昂、爵头、斗4类属铺作构件。
1.2小木作古代建筑中非承重木构件的制作和安装专业。
在宋《营造法式》中归入小木作制作的构件有门、窗、隔断、栏杆、外檐装饰及防护构件、地板、天花(顶棚)、楼梯、龛橱、篱墙、井亭等42种。
清工部《工程做法》称小木作为装修作,并把面向室外的称为外檐装修,在室内的称为内檐装修,项目略有增减。
1.3瓦作古代建筑业中的屋面工程专业.宋《营造法式》中“瓦作”包括苫背、铺瓦、瓦和瓦饰的规格和选用原则等。
清工部《工程做法》中“瓦作”一项中,除上述内容外,还包括宋代属于砖作的内容,如砌筑磉墩、基墙、房屋外墙、内隔墙、廊墙、围墙、砖墁地、台基等。
1.4彩画彩画原是为木结构防潮、防腐、防蛀,后来才突出其装饰性,宋代以后彩画已成为宫殿不可缺少的装饰艺术。
可分为和玺彩画、旋子彩画、苏式彩画三个等级。
它以独特的风格和物有的制作技术及其富丽堂皇的装饰艺术效果,仍给人留下了深刻印象,成为我国建筑艺术的精华而载入史册。
古建园林工程施工技术
古建园林工程施工技术古建园林工程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艺术魅力。
古建园林工程施工技术是对古建筑和园林景观进行建设的技术方法。
在古建园林工程中,施工技术对于保证工程质量和传承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对古建园林工程施工技术进行探讨。
一、古建筑施工技术古建筑施工技术主要包括大木作、小木作、砖石作、瓦作、油漆作等几个方面。
1.大木作:大木作是古建筑的基础部分,主要包括立柱、梁、枋、檩等结构。
施工时需严格按照设计图纸进行,确保尺寸准确、安装稳固。
在选材方面,要选择纹理清晰、质地坚韧的木料,以保证建筑的耐久性。
2.小木作:小木作包括门、窗、隔扇、屏风等部件。
小木作施工要求精细,线条流畅,刀法熟练。
在制作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功能和美观,使二者相得益彰。
3.砖石作:砖石作是古建筑的墙体、地面、基座等部分。
施工时要注意石材的选用和搭配,确保建筑的整体美观。
砖石作的砌筑要坚固平整,灰缝均匀。
4.瓦作:瓦作是古建筑屋顶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琉璃瓦、青瓦等。
瓦作施工要求瓦片平整、色泽一致,屋脊、翘角等部位要线条流畅,造型美观。
5.油漆作:油漆作是对古建筑进行美化、防腐、防虫处理的技术。
施工时要选用优质油漆,注意涂层的均匀和丰满,避免出现流淌、皱皮等现象。
二、园林景观施工技术园林景观施工技术包括地形处理、绿化、水景、园路等方面。
1.地形处理:根据园林设计要求,对地形进行挖填、堆坡等处理,使园林景观达到自然、和谐的效果。
2.绿化:绿化是园林景观的核心部分,包括种植乔木、灌木、地被植物等。
绿化施工要遵循生物学和生态学原理,注重植物的搭配和空间布局,形成丰富的景观层次。
3.水景:水景是园林景观的灵魂,包括水池、溪流、瀑布等。
水景施工要注重水质的处理和水循环利用,创造出生动自然的水景效果。
4.园路:园路是连接园林景观各个部分的交通线路。
园路施工要求路面平整、线条流畅,与周围景观相协调。
总之,古建园林工程施工技术是对古建筑和园林景观进行建设的技术方法。
《营造法式》介绍
《营造法式》介绍北宋后期,由于政治腐败,宫廷生活日趋奢靡,统治阶级建造了很多豪华经丽的宫殿、园囿和府第、官署、寺观等,使国库无法应付庞大的开支。
公元11世纪70年代,王安石执政时期,为挽救统治阶级的危机,由将作监编修了《营造法式》第一版,于元佑六年成书。
但因次书缺乏用材制度,以致工料太宽,不能防止各种弊端,故绍圣四年由李诫重修,崇宁二年正式颁布实施。
《营造法式》内容是李诫收集汴京当时实际工程中相传沿用有效的做法,和工匠们详细研究之后编成的,加之李诫有较丰富的工程管理经验,为编写此书创造了良好的主观条件。
此书和六百余年后清雍正年间所编的《工程做法则例》相比,无论从设计、估算工料、图样表现等各方面来衡量,《法式》都比《则例》高明,不仅体例较好,便于灵活应用,而且内容也较丰富,阐述精确,堪称中国古代最优秀的建筑著作,是了解宋代建筑的一把钥匙。
《营造法式》全书分为四个部分:一是“名例”,规范和解释建筑术语。
二是“制度”,指出泥作、瓦作、木作、雕作等13个工种的任务和技术标准。
三是“工限料例”,制定施工人数和材料的定额。
四是“图样”,绘出建筑样式和各种构件的详细图纸。
这是我国古代的一部具有法典性质的建筑手册。
书中对石作、砖作、大、小木作、雕木作和彩画作等都有详细的条文和图样,可明显地看到宋朝建筑在艺术形象和雕刻装饰加工等方面比唐朝建筑更加周密。
柱、梁、斗拱等构件,在规定它们在结构上所需要的大小和构造方法的同时,也规定了它们的艺术加工方法。
这种加工往往采用准确的几何方法而取得。
例如梁、柱、斗拱、椽头等构件的轮廓和曲线,就是用"卷杀"的方法进行制作的。
充分利用结构构件,加以适当的艺术加工,从而发挥其装饰效果。
装饰与建筑的有机结合是宋代建筑装饰的一大特点,也是中国古代木构架建筑的特征之一,它在《营造法式》中充分地反映了出来。
斗拱及彩画彩画悬鱼和惹草《营造法式》中,按质量高低,对建筑等级进行分类。
中国建筑材料中的瓦的文化传承
中国建筑材料中的瓦的文化传承从陕西半坡遗址发掘的方形或圆形浅穴式房屋,到汉朝“非绚丽无以重威”的皇家宫殿,再到“庭院深深深几许”的江南园林或各式民居,中国古代建筑发展至今,已有六、七千年的历史。
每一处中国古建筑,都如同一部沉甸甸的史书,是华夏印记,亦是历史图腾。
中国古代建筑技术高超、艺术精湛、风格独特的建筑,在世界建筑史上自成系统,独树一帜,是我国古代灿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要说,中国建筑最少不了什么,毋庸置疑,就是那——瓦。
唯应乐处无虚日,大半危时得道心。
命达夭殇同白首,价高砖瓦即黄金。
——唐·李咸用在传统建筑中,瓦片是屋顶的必备用材,更是浓缩中国五千年传统文化的工艺匠心。
古建屋顶上那片片青瓦,或古朴纯粹,简净无奢,或诗意优雅,鳞次交错,构筑了中国古建筑的东方韵味之美。
瓦——中国文化史诗站在屋顶看中国,屋顶就是一部部石刻的史书,它承载了几千年风雨沧桑的历史积淀,可以更好地了解民族的精神与灵魂。
瓦,悠远而深邃,是比砖还要古老得多的建筑老人。
最早的瓦在原始社会新石器时代就有了,距今约有一万年。
到了秦汉时期,制砖的技术和生产规模、质量和花式品种都有显著发展。
精美的瓦片被用到了未央宫上轰动一时,从此也便有了“秦砖汉瓦”一说。
实际上,秦砖汉瓦,并非专指“秦朝的砖,汉代的瓦”,而是泛指秦汉时期的青砖与古瓦。
它们历千年而不朽,以精美的文字、奇特的动物形象、充满活力的生活场景,再现了当时人们的现实世界与美好愿景。
一枚瓦片就是一页鲜活的历史,一块砖就是一部耐人寻味的传奇故事。
随着人们审美的提高,瓦片越来越多的用于装饰,琉璃瓦用于古建筑的装饰。
直到宋元时期,瓦房的用途才渐渐拓展到民间,至明清时期开始盛行。
瓦片这种传统的建筑材料,它作为中式景观的代表元素,将中式景观的古典美体现的淋漓尽致,既具有实用性又具有装饰性。
北方的琉璃碧瓦,见证了朝代的兴亡与更替,见证了辉煌与沧桑。
江南的粉墙黛瓦,则如一幅绝佳的山水画,渲染着诗意。
央企质量月知识竞赛习题集
《全面质量管理》习题集第1章质量一、单项选择题1.根据19000标准的定义,“质量”是指“客体的一组固有特性满足要求的程度”,以下 B 不属于产品的“固有特性”。
A.产品的寿命B.产品的价格C.产品制造和使用的费用D.产品的可靠性2.z整个寿命周期内的费用方面的质量特征是指 D 。
A.性能B.寿命C.可靠性D.经济性3.在接受服务的过程中,顾客期望得到一个自由、亲切、尊重、友好和谅解的气氛,这体现了服务的 A 质量特性。
A.文明性B.舒适性C.功能性D.安全性4.那些即使充分提供也不会使顾客感到特别的兴奋和满意,一旦提供不足就会引起强烈不满的质量特性是 B 。
A.魅力型特性B.基本型特性C.期望型特性D.赋予型特性5.质量概念涵盖的对象是 D 。
A.产品B.服务C.过程D.可感知或可想象的任何事物6.“质量”是指“客体的一组固有特性满足要求的程度”,组织应满足的“要求”不包括 D 。
A.与顾客签订的合同要求B.顾客没有明示的行业惯例和常识C.法律法规规定的要求D.竞争对手对其顾客的承诺7. B 是指对产品质量的产生、形成和实现过程进行的抽象描述和理论概括。
A.质量大堤B.质量环C品管图D.PDCA循环8.经过各种转化制成的、通常以散装形式(如管道、桶等)交付的产品类别是 D 。
A.硬件B.软件C.服务D.流程性材料9.以下关于质量职能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D 。
A.企业应履行质量主体责任B.许多质量活动涉及企业外部供应商和合作伙伴C.企业应将供应链上的所有活动协调整合成一个无缝过程D.质量是企业内从事管控工作的部门和人员的事10.质量大堤的概念是 A 提出来的。
A.朱兰B.戴明C.休哈特D.克劳斯比二、多项选择题1.质量是指“客体的一组固有特性满足要求的程度”。
下述对“质量”定义解释正确的是 ACE 。
A.客体是指可感知或可想象的任何事物B.特性是指固有特性,是完成产品后因不同要求而对产品增加的特性C.要求是指明示的、通常隐含的或必须履行的需求或期望D.固有特性是指完成产品后人们赋予客体的特性E.质量的程度有好与差之分2.根据质量特性与顾客满意之间的关系,日本质量专家狩野纪昭提出的“KANO模型”中,将质量特性分为基本型质量特性、期望型质量特性和魅力型质量特性。
制有所用_南京地区古代窑址与城市建设
文 图/杨平平 马涛南京建城史始于先秦,大致出现了六朝、五代和明代三个建城高峰,也是其作为都城的三个时期。
近年来,南京主城区开展了较多的城市考古工作,一定程度上揭示出古都南京多层叠压型的城市发展特征。
城市的建设离不开建材,相关的生产、运输、使用遗存是古代城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南京地区考古发现了大批窑址,主要烧造砖、瓦、琉璃等建筑构件,年代从汉代延续至明清,其中比较重要和大型的包括可能与陶官、瓦官相关的六朝窑址、西营村五代砖瓦窑、官窑村明代砖瓦窑(应天府上元县官窑)和窑岗村明代琉璃窑(聚宝山窑址)等。
这些窑址生产的建材是当时城市建设的基础,在南京城市考古遗存中亦可见其身影,是“有所制亦有所用”的直接证据。
古窑产品与城市遗存“陶官”与六朝建康城六朝建康城的营建已经开始大量使用砖瓦,在建康城各类遗址的考古发掘中,可见大砖、小砖、楔形砖、板瓦、筒瓦、瓦当(莲花纹、兽面纹、人面纹)等各类砖瓦产品。
《建康实录》卷八《晋中》载:“(东晋兴宁二年,364年)诏移陶官于淮水北,遂以南岸窑处之地施僧慧力,造瓦官寺”,可知瓦官寺由于建立在前“陶官”所在的“窑处之地”,为了与“陶官”有别而取同义名“瓦官”。
《景定建康志》卷四十六《祠祀志三》“崇圣戒坛院”条亦注:“陶官之为瓦官”;《职官分记》卷二十二“将作监”条载:“齐职仪左右甄官置(职)掌砖瓦之任,少昊鹐鸟氏补填之止谓陶官也”,可知东晋时陶官掌砖瓦之任,而此职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名称。
根据历史文献记载,瓦官寺位置大致在今“古瓦官寺”附近,即内秦淮河以南的城南门西区域。
近年来在淮水以南的西街遗址和杏花村地块都发现了六朝时期的窑址和相关窑业遗存。
西街遗址位于中山南路以东,明护城河以南,遗存年代从先秦延续至明清,六朝时期遗存丰富,其中包括2座窑址、多座长方形灰坑、水井等遗迹和大量砖瓦遗物,特别是发现有变形筒瓦和变形砖,发掘者认为该处应为六朝烧制砖瓦的窑业作坊,可能与陶官作坊有关。
单招文物保护与修复考试试题
单招文物保护与修复考试试题1、[判断题]砌体受自然环境及自然力的影响,在物理和化学双重作用下,呈片状、条状、块状脱落的现象称之为剥落。
剥落可分为表皮剥落、抹灰剥落、灰缝剥落、整体剥落几种形式。
A. 错误B. 正确答案: B解析: 砌体受自然环境及自然力的影响,在物理和化学双重作用下,呈片状、条状、块状脱落的现象称之为剥落。
剥落可分为表皮剥落、抹灰剥落、灰缝剥落、整体剥落几种形式。
2、[多选题]下列哪些选项中关于周原遗址的描述是正确的?A. 20平方千米B. 出土大批周初甲骨C. 位于河南安阳D. 属于夯土建筑E. 最早四合院实例答案: BE解析: 周原遗址是先周至西周时期的中心聚落遗址,位于陕西省扶风和岐山两县的交界处。
周原遗址面积1479平方米,坐北朝南,属于高台建筑。
.周原遗址是我国目前已知的最早最严整的四合院实例。
在西厢房二室的两座窖穴内出土大批周初甲骨。
3、[多选题]夯筑灰土的技术质量要点为(_____)。
A. 泼制白灰的生石灰至少要有一半以上的块状灰B. 白灰泼制完成后应当天内使用,最迟不超过2天C. 灰泼好后应过筛,筛孔不超过05厘米D. 黄土以黏土为好,不应使用亚砂土和砂土E. 不能使用被大雨冲刷过的白灰答案: ACDE解析: 白灰的质量与灰土的质量有直接关系,应注意下列几点:泼制白灰的生石灰至少要有一半以上的块状灰;白灰泼制完成后应在1-2天内使用,最迟不超过3-4天;不能使用被大雨冲刷过的白灰;灰泼好后应过筛,筛孔不超过0.5厘米。
黄土的质量与灰土的质量也有直接关系。
理论上黄土以选用黏性土较好,实际操作时以选用亚黏土(塑性指数小于20)拌和灰土比较适合。
亚砂土和砂土不应使用。
4、[不定项选择题]《营造法式》中记载的工种,有壕寨(土作)、石作、大木作、小木作及(_____)等13种。
A. 雕作B. 彩画作C. 土作D. 裱作E. 旋作F. 竹作答案: ABEF解析: 《营造法式》记载的工种,有壕寨(土作)、石作、大木作、小木作、雕作、旋作、锯作、竹作、瓦作、泥作、彩画作、砖作和窑作等13种。
传统建筑上的瓦件与瓦作
传统建筑上的瓦件与瓦作“瓦”字本是陶器总称,后来成为覆屋之瓦的专名。
考古发现证实,瓦早见于西周早期的建筑遗址中,春秋战国以后逐渐得以广泛应用。
瓦的出现改变了先民土筑草覆的原始建筑形态,开启了中国传统木构瓦屋建筑新的形制,是古代建筑技术上的一大突破。
在中国建筑史上,古代匠师们运用不同的材质创造出形制有别、功能有异的多种瓦件,并形成一套成熟的瓦作技术,极大地丰富了中国传统建筑体系。
材质上不同出现在中国传统建筑屋顶上的瓦,除了陶土制成的青瓦、琉璃瓦以外,还有金瓦、明瓦、竹瓦、石板瓦等其他材质的瓦。
青瓦是用黏土烧制的瓦,外表呈深灰色,因此得名青瓦,也称小青瓦;又因制作泥坯时模具上附衬有布料,也称布瓦。
青瓦既可以做成弧形的板瓦,也可以做成半圆形的筒瓦。
明代科学家宋应星《天工开物》中记有古人制瓦的详细过程:选取无沙的黏土为原料,把黏土调和好后,用脚踩成熟泥,再用铁线切割成片,围在圆桶形的骨模上,待瓦坯干燥后入窑烧造。
烧制时间视物料多少而定,或一昼夜,或两昼夜,熄火之后即成。
除此之外,民间还有另外一种青瓦泥坯的做法:将调和好的熟泥放入瓦坯内压实,然后用瓦弓顺瓦坯的弧度切割,去掉多余的泥土,留在瓦坯内的就是瓦片,晾干后再烧制即可。
琉璃瓦是施以彩釉的陶瓦。
琉璃制品早见于西周时,很长一段时期内是作为贵重装饰品存在的。
作为建筑材料,琉璃瓦在汉代自西域传入中国,北魏时开始大量出现在宫殿上,唐宋时使用渐广,到明清时琉璃瓦的应用已经十分成熟,可以制作出各式各样的瓦件,其色彩也变得十分丰富。
梁思成在《清式营造则例》中说:“琉璃于汉代自罽宾(汉代西域诸国之一)传入中国,用于屋顶始于北魏,明清两代,应用尤广,这个由外国传来的宝贵的建筑材料,更使中国建筑放一异彩。
”琉璃瓦是经过二次烧造的瓦。
《天工开物》中录有明代琉璃瓦的制作过程:以安徽太平府(今安徽当涂县,当地产的黏土称太平土)的黏土制作瓦坯,装入琉璃窑中,每窑用柴5000斤,烧成瓦片100片;然后取出挂色,以无名异(一种含有二氧化锰、氧化钴的矿土,常作瓷器釉料)、棕榈毛等煎汁涂染成绿色,再以黛赭石、松香、蒲草等染成黄色;之后装入另外的窑中,减少薪火缓烧至呈现琉璃光泽而成。
南京传统建筑的造型与风格
南京传统建筑的造型与风格南京作为中国历史悠久的古都之一,拥有丰富的传统建筑遗产。
南京传统建筑的造型与风格独具特色,展现了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精髓。
本文将从建筑的整体布局、屋顶形式、装饰手法等方面探讨南京传统建筑的造型与风格。
南京传统建筑的造型注重整体布局的和谐与对称。
传统建筑常常以庭院为中心,围绕庭院设置主体建筑和附属建筑。
主体建筑通常分为前后两进,前进为大门、厅堂等,后进为主要居住空间。
这种布局方式体现了中国传统建筑中的“天人合一”的理念,将人与自然融为一体。
此外,南京传统建筑还注重对称美。
建筑的左右对称不仅体现了建筑师的审美追求,也象征着中国传统哲学中的阴阳平衡观念。
南京传统建筑的屋顶形式独具特色。
传统建筑的屋顶采用悬山式,即屋顶两端向上翘起,形似山峰悬挂。
这种形式不仅美观,还具有很强的实用性。
悬山式屋顶可以使雨水顺利流下,防止屋顶积水,同时还能起到隔热保温的作用。
此外,屋顶上常常还会有特殊的装饰物,如瓦当、角饰等,增添了建筑的艺术感。
南京传统建筑的装饰手法丰富多样。
建筑立面常常采用砖雕、木雕等装饰手法,以增加建筑的艺术价值。
砖雕是南京传统建筑中常见的装饰手法之一。
砖雕可以用来装饰门窗、墙壁等部位,常常以花鸟、人物等为题材,精美细致。
木雕则常用于装饰梁柱、门楣等部位,常常以龙凤、花纹等为主题,形态瑰丽。
此外,南京传统建筑还常常使用彩绘装饰,以增加建筑的色彩感。
南京传统建筑的风格多样。
南京作为历史名城,吸纳了各个朝代的建筑风格。
例如,南京明代的建筑风格以庄重、稳重为主,注重结构的坚固与对称的美感。
而南京清代的建筑风格则更加精致、华丽,注重细节的雕刻与装饰的繁复。
南京传统建筑还融合了江南水乡的特色,如水井、水池等,使建筑更加与自然环境相融合。
总的来说,南京传统建筑的造型与风格独具特色,展现了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精髓。
从整体布局的和谐与对称,到屋顶形式的独特与实用,再到装饰手法的丰富多样,都体现了南京传统建筑的独特魅力。
基于南京市江宁区的现代建筑工匠技艺传承研究
基于南京市江宁区的现代建筑工匠技艺传承研究南京市江宁区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拥有着丰富的历史积淀和文化底蕴。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现代建筑工匠技艺传承成为了当地重要的课题之一。
本文将围绕基于南京市江宁区的现代建筑工匠技艺传承展开研究,探寻传统工匠技艺在现代建筑领域中的传承与发展。
一、江宁区建筑工匠技艺的传承历史江宁区是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重要发源地之一,自古以来就有着丰富的建筑工匠技艺传承历史。
特别是在明清时期,江宁区曾是明清两代乃至以后几百年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建筑工匠技艺得到了充分的发展和传承。
传统的木工、瓦匠、石匠等技艺在这里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与传承,成为了江宁区传统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现代建筑工匠技艺传承的困境与挑战随着现代城市建设的不断发展,传统建筑工匠技艺遇到了许多困境与挑战。
一方面,大规模的城市建设使得传统工匠技艺在新型建筑中的应用受到了限制,许多传统技艺逐渐被淘汰或者边缘化。
传承环境的变化也让传统工匠技艺的传承遇到了困难,许多传统技艺的传承人逐渐减少,技艺传承的问题日益突出。
在江宁区,一些传统工匠技艺得到了一定程度的传承与发展,如木作、瓦作等传统技艺在一些古建筑修缮和保护项目中得到了应用。
在新型建筑项目中,传统工匠技艺的应用仍然比较有限,很多传统技艺面临着失传的窘境。
传承人的培养也面临诸多问题,许多年轻人不愿意从事传统的工匠技艺,这也给传承工作带来了一定的压力。
要想使传统工匠技艺得到良性的传承和发展,需要共同努力。
一方面,政府和相关部门应该加大对传统工匠技艺的保护和扶持力度,制定相关政策和法规,加强传统工匠技艺的保护与传承。
社会各界应该重视传统工匠技艺的传承工作,注重对传统工匠技艺的宣传和推广,让更多的人了解和认识传统工匠技艺的价值和意义。
还需要鼓励年轻人参与传统工匠技艺的学习和传承,培养一批批有传统工匠精神的传承人。
六、结语江宁区作为中国的历史文化名城,传统工匠技艺的传承与发展是一项重要的文化使命。
明朝的建筑工艺木构建筑与砖瓦技术的传承
明朝的建筑工艺木构建筑与砖瓦技术的传承明朝的建筑工艺:木构建筑与砖瓦技术的传承明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具有重要影响力的朝代,其在建筑领域也有着独特的贡献。
明代建筑工艺中,木构建筑与砖瓦技术是两个重要方面,它们在明朝的建筑中得到了广泛应用,并且一直延续至今。
一、木构建筑明代的木构建筑工艺在传统中国建筑中占有重要地位。
明朝建筑师以雄厚的木工技术为基础,创造出了许多独特的建筑形式和细节工艺。
首先,明代的建筑师擅长运用榫卯结构,即木构建筑中的榫头和卯榫。
这种传统的连接方式不仅使建筑更加坚固稳定,还能够有效地分担负荷,提高建筑的承重能力。
其次,明代木构建筑注重细节的雕饰和装饰。
在各类建筑构件上,明代建筑师常常会精心雕刻精美的图案和图腾,使得建筑更加富有艺术感和观赏性。
此外,明代建筑还运用了许多独特的木材处理技术。
例如,明代建筑师熟练掌握了湿挂法和烘烤法等方式,通过处理木材的湿度和温度来改变木材的性质和形态,使得木构建筑在防腐、耐久性方面有了很大的提升。
二、砖瓦技术与木构建筑相比,砖瓦技术在明代的建筑领域同样具有重要地位。
明代建筑师善于使用各种砖瓦材料,创造出了大量精美的建筑作品。
明代的砖瓦技术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明代建筑师深知选择合适的砖瓦材料至关重要。
明朝采用的砖块多为实心砖,质地坚硬,耐久性强。
而在屋面上,明代建筑师则常使用灰色琉璃瓦,它们具有防水、耐候的特点,能够很好地保护建筑。
其次,明代砖瓦工匠善于运用各种砖瓦的形制和组织方式。
明代建筑中常见的砖瓦形式有平砖、彩砖、底砖等。
工匠们还通过砖块的砌缝、砌花等技巧,使得墙面和屋檐更加美观。
此外,明代的砖瓦工艺还包括彩绘技术。
明朝建筑中的砖雕、砖画、砖雕花等技法被广泛应用,有力地丰富了建筑的装饰效果。
三、木构建筑与砖瓦技术的传承明朝的木构建筑与砖瓦技术不仅在当时得到了广泛应用,而且对后世的建筑产生了重要影响。
这种传承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明代的木构建筑工艺为后世中国传统建筑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古建八大作详细讲解
古建八大作详细讲解
古建八大作包括瓦、木、石、扎、土、油漆、彩画、糊,是古建筑营造中的八种主要工艺。
1. 瓦作:主要负责与瓦相关的各种工作,如灰与泥的提前备料、屋面灰背和瓦顶的铺设、铺墁地砖以及砌筑墙体等。
2. 木作:这是在木材上进行的操作,涉及大木构件的制作和安装等,如梁、檩、枋、斗栱等。
木作还负责各作工序的衔接和配合。
3. 石作:主要涉及台基、柱础、踏跺等石构件和其他石部件的制作和安装。
4. 扎材作:负责用木材或毛竹捆扎脚手架作为建筑施工的辅助工具,并负责一些临时建筑的搭建。
5. 土作:关于台基、地基等土方工程的营造技艺,其中最重要的是灰土的配置,用石灰和黄土按一定比例混合而成。
6. 油漆作:为保护和装饰木构件,负责在木材表面涂刷油漆。
7. 彩画作:在木构件表面绘制图案花纹,具有装饰古建筑和标识建筑等级的功能。
8. 糊作:主要负责裱糊室内墙壁和顶棚,通常用绫罗绸缎等丝绸裱糊。
这八种工艺在古建筑营造中各司其职,相互配合,共同完成古建筑的营造过程。
南京明城墙近亿城砖,砖上大多有字:细说隐藏在砖文里的元末明初
南京明城墙近亿城砖,砖上大多有字:细说隐藏在砖文里的元末明初南京的明代城墙始建于1366年,其后耗费近30年完成。
到现在已经有了600多年的历史。
建成时长度约33公里,堪称当时的世界第一。
目前仍然保留有三分之二的长度,是现存最长的明代城墙,具有极其重要的历史价值。
古代城墙由护城河、吊桥、闸楼、箭楼、角楼等组成,在冷兵器时代具有重要的防御功能。
在唐宋时期,砖还没有被广泛使用,明代时,制砖业规模宏大,砖已能普遍被普通百姓使用。
而南京明城墙的主要建筑材料便为城砖、条石、片石、木材、石灰等。
据统计,南京明城墙用砖保守估计有上亿块(也有说在几亿块的)数量巨大,每块的尺寸在40*20*10厘米,所以,若是单块城砖首尾相接,也是可以绕地球一周的。
并且这些城砖上大多都有铭文,也称“砖文”,每块城砖上的砖文少则一字或一个符号,多则几十字。
这般数量庞大的砖文,所包含的信息量是惊人的。
同时,南京城墙初建时,朱元璋还没有称帝建立大明,所以,南京城墙体现的部分内容也可看出元末的影子。
砖文上的地名、官名、人名南京明城墙的城砖烧制主要由地方府县、工部系统、军队完成。
根据砖文上的地名、官名,大致统计出其烧制地涉及到江苏省、安徽省、江西省、湖南省、湖北省五个省的府、州、县等近200个地区,如砖文“扬州府提调官同知竹祥司吏陶旭、泰兴县提调官县丞王鼎……”、“安庆府提调官通判王士廉……”等等。
除了地名、官名,还有一类人名,如“窑匠黄五人夫福东海(寓意:福如东海)”、“窖匠张兴二”。
“窖匠”与“人夫”都属于上产城砖的责任人,【黄五】、【张兴二】则是人名。
砖文中这类人名很多,就是姓+数字。
看到这里或许会有人问,这些都是真名?这还真是真名。
就拿明太祖来说,朱元璋是他最被广为人知的名字,他原来的名字是【朱重八】,朱元璋是他后来改的名字。
而他的父亲名叫【朱五四】,他的爷爷名字是【朱初一】。
别笑,没开玩笑。
如果您知道这类名字背后的历史,您可能就笑不出来了。
基于南京市江宁区的现代建筑工匠技艺传承研究
基于南京市江宁区的现代建筑工匠技艺传承研究南京市江宁区作为现代化城市的一部分,其建筑工匠技艺传承显得尤为重要。
随着城市的不断发展和建设,现代建筑工匠技艺的传承已成为一项紧迫的任务。
本文将对基于南京市江宁区的现代建筑工匠技艺传承进行研究,探讨传承过程中所面临的挑战及对策,以期为我国现代建筑工匠技艺传承提供参考和借鉴。
目前,南京市江宁区的现代建筑工匠技艺传承面临着一系列挑战。
城市化进程加快,传统建筑工匠技艺的保护与传承面临巨大的压力。
随着城市建设的快速扩张,越来越多的传统建筑被现代化建筑所取代,传统建筑工匠技艺的传承面临威胁。
新生代建筑工匠愈发倾向于选择大规模的现代化工业化建筑方式,传统的手工艺传承受到冷遇。
现代建筑技术的更新换代,也对传统建筑工匠技艺的传承提出了新的要求。
目前,针对这些挑战,南京市江宁区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以推动现代建筑工匠技艺传承与发展。
一方面,加强对传统建筑的保护力度,举办各类讲座、展览以及传统建筑技艺大赛等活动,吸引更多的年轻人参与传统建筑工匠技艺的传承。
鼓励对传统建筑工匠技艺进行创新与提升,与现代建筑相结合,在传承中融入现代技术手段,为传统建筑工匠技艺赋予新的时代内涵。
二、现代建筑工匠技艺传承挑战及对策1. 人才断层现代建筑工匠技艺的传承面临人才断层的问题,传统的建筑工匠多为老一辈,年轻人参与的较少,传承难度较大。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我们需要加强对年轻人的引导和培养。
可以借助学校的教育资源,将传统建筑工匠技艺纳入课程中,培养年轻人对传统技艺的热爱和理解。
可以设立专门的培训班和工匠学院,吸引更多的年轻人参与进来,通过实际操作学习传统建筑工匠技艺。
2. 技艺保护现代建筑工匠技艺的传承需求技艺的保护,在城市化快速发展的背景下,许多传统建筑已经被摧毁或改造,导致传统建筑工匠技艺的失传。
为了保护这些珍贵的技艺,我们需要制定相应的政策和法规,保护传统建筑,保留传统建筑工匠技艺。
可以建立现代建筑工匠技艺传承基地和博物馆,将传统技艺进行展示和宣传,吸引更多的人关注并加入到这一传承过程中。
基于南京市江宁区的现代建筑工匠技艺传承研究
基于南京市江宁区的现代建筑工匠技艺传承研究现代社会科技日新月异,建筑行业同样不断发展,建筑工匠技艺成为保证建筑质量和效益的重要保障。
然而,现代建筑工匠的数量逐渐减少,技艺传承面临巨大挑战。
本文拟从南京市江宁区的现代建筑工匠技艺传承角度出发,探讨如何弘扬传统,传承创新,挖掘江宁区的建筑文化资源,提高建筑工匠技能水平。
江宁区地处南京市中心地带,是历史文化名城。
众多文物古迹和历史建筑散落在江宁区各地,形成了独特的建筑文化。
传统的江南水乡建筑,古典的园林建筑,现代的高楼大厦,构成了江宁区多元化的建筑风貌。
而这一多元化的建筑文化正是继承和发扬的基础。
传承建筑工匠技艺,是向强大的历史文化传统致敬的表现形式之一。
把传统的工匠技艺与现代科技相结合,不仅可以提高建筑工艺水平,更能保留和传承历史悠久的建筑文化。
江宁区政府可以组织各类建筑技术交流活动,开设技艺传承学习班,进行现代技术与传统技艺的结合和创新。
通过这些方法,可使建筑工匠技艺的传统悠久性和现代化敏锐性得到进一步提升,并推动其向更高质量的发展目标实现。
传承建筑工匠技艺,并非只是技术传承,同时也是文化传承。
江宁区建筑工匠技艺的传承不仅深植于建筑工匠的生产实践当中,也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底蕴。
江宁区可以通过建设建筑技艺博物馆、建筑文化展览馆等方式,向公众呈现建筑文化的承传过程,让人们更好的了解江宁区的建筑文化。
把传承工匠技艺作为文化传承的一部分,不仅可以促进建筑工业的生产,更能够弘扬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
此外,江宁区政府还可以通过建立建筑工匠继承和培训平台,在一定意义上为年轻工匠的传承和培养奠定基础。
江宁区的建筑企业可以主动寻找优秀的工匠,发掘其技艺天赋,并通过培训和技能升级,重点培养一批年轻的工匠骨干,让优秀的工匠技艺代代相传。
综上所述,建筑工匠技艺传承是推动江宁区建筑文化发展和提高建筑效益的重要途径。
江宁区政府应该发挥主导作用,与企业、学校和专家联合起来,重视传统工匠技艺的发扬和创新,加强技艺传承与文化传承的项目管理和实施。
【营造学堂】古建营造技艺之八大作(经典必知)
【营造学堂】古建营造技艺之八大作(经典必知)【营造学堂】古建营造技艺之八大作(经典必知)明洪武南京故宫营造时,曾征集工匠20余万户,多为吴匠(江南一地的工匠)。
由此形成了以江浙地区建筑传统为基础的官式建筑做法。
尔后,营造北京皇宫,复用北匠,同时“凡天下绝艺皆征”,并在全国征集约30万工匠及百万各地民工为役作,大批吴匠亦在征募范围内,这使得北京故宫的营造在秉承江南传统官式建筑做法的基础上吸纳北方地区建筑传统的特点,成为融合南北建筑做法为一身的北方官式建筑。
北方官式古建筑基本模式也因此被确定下来,其营造技艺亦成为北京故宫官式古建筑营造技艺的初始。
清雍正十二年(1734年),由工部颁布的《工程作法》中,对清代各种房屋工程的规矩,按照十一大项,几十个专业,分别从名称、做法、用工、用料等方面作了详细规定。
由此可知,此时官式建筑营造技艺体系已经相当完备,并且形成较为成熟的规矩定式。
虽然清中后期仍有《内廷工程作法》、《工部简明做法》、《物料价值则例》等官刊出现,但大多互通表里,相辅而行,甚至依据《工程做法》而成。
清工部《工程做法》中专业分工包括大木作、装修做(门窗隔扇即小木作)、石作、瓦作、土作(土工)、搭彩作(架子工、扎彩、棚匠)、铜作、铁作、油作(油漆作)、画作(彩画作)、裱糊作等十一个专业。
按专业工种细分,又有雕銮匠(木雕花活)、菱花匠(门窗隔扇雕作菱花心)、锯匠(解锯大木)、锭铰匠(铜、铁活安装)、砍凿匠(雕砖、花匠)、镞花匠(裱糊作、墙面贴络、顶隔上顶花、镞花岔角、中心团花)、夯、碢(木夯、铁硪)、夫(土功夯筑、下地丁、打桩)、窑匠(琉璃窑匠于施工时,配合瓦工查点修饰琉璃脊瓦料)等工,连以上各作的工匠总约二十多个工种。
从记载可知,这一时期官式建筑营造技艺中专业工种分类精细,并呈现出以工作程序为标准划分建筑技术工种的趋势。
到了清代晚期,营造业形成了八大作:瓦作、木作、石作、搭材(彩)作、土作、油漆作、彩画作和裱糊作,简称为“瓦木扎石土、油漆彩画糊”,这种类似公种的分类一直沿用至今。
中国传统人居建筑的范式与典范——《中国设计全集·第1卷·建筑类编·人居篇》前言
中国传统人居建筑的范式与典范——《中国设计全集第1卷建筑类编人居篇》前言过伟敏【期刊名称】《创意与设计》【年(卷),期】2013(000)001【总页数】3页(P101-103)【作者】过伟敏【作者单位】江南大学设计学院【正文语种】中文本书为建筑类编·人居篇,共收录与解析了150 个案例。
主要涉及到古代、近代中国传统建筑中的宫殿、官邸衙署、民居、园林和庭院院落四大部分。
案例分布在我国的北京、山东、河北、辽宁、西藏、陕西、江苏、上海、浙江、广东、山西、安徽、四川、福建、云南、吉林、江西、新疆等十八个省市自治区及台湾地区。
“宫殿”部分,选取了北京紫禁城建筑群、曲阜孔庙建筑群、承德避暑山庄建筑群、沈阳故宫建筑群、西藏布达拉宫、泰山岱庙建筑群及其主要有代表性的单体建筑等52 个案例。
其中的曲阜孔庙建筑群是为纪念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而建的纪念性建筑群,其主要功能是举行祭祀;承德避暑山庄建筑群是由皇帝宫室、皇家园林和宏伟壮观的寺庙群所组成;泰山岱庙建筑群是历代帝王举行封禅大典和供奉泰山神的地方。
在中国建筑史中,北京紫禁城建筑群、曲阜孔庙建筑群、泰山岱庙建筑群合称为古代三大宫廷建筑群。
从严格的分类方式来看,曲阜孔庙建筑群与泰山岱庙建筑群应列为礼制建筑,承德避暑山庄建筑群其总体布局为“前宫后苑”型制,是宫殿区和苑景区两大功能的组合,亦可归属园林与风景建筑的门类。
但以上三者,因其建造等级极高,均按皇宫规格而建,故而列入“宫殿”一并解析。
“官邸衙署”部分,选取了清恭王府、清文煜宅、清荣源宅、清陆军部衙署、清两江总督行署、民国国会议场、民国海军部衙署、北洋军政府参谋本部、民国总统府和国民外交部等10 个案例。
主要是清、近代的官邸与衙署,这些案例是同时期社会结构与文化形态产生变化而导致建筑格局与风格变化的实证。
例如始建于18世纪末的清恭王府集院落式住宅特色与园林艺术于一体,亦是目前保存最完整的一座清代王府园林;又如民国国会议场、民国海军部衙署、北洋军政府参谋本部等多采用了西方古典建筑的造型,反映了清末民初从政府到民众崇西崇洋的社会文化心理;而国民外交部大楼采用了现代建筑的手法,并结合了中国传统建筑的装饰风格,可谓近代民族形式建筑风格的代表。
南京的明城墙砖的描述
南京的明城墙是中国明代时期留存至今的古城墙,其砖块具有独特的特点。
以下是对南京明城墙砖的描述:
材质:南京明城墙砖通常采用红色砖块,以黏土为主要原料制成。
这种砖块富含粘土,并且经过高温烧制,具有较高的强度和耐久性。
外观:南京明城墙砖的外观呈现出典型的红色,表面光滑平整。
它们的形状通常是长方形或方形,有些砖块上会有细微的凹凸纹路。
尺寸:南京明城墙砖的尺寸较为统一,一般为标准的砖块尺寸。
常见的尺寸为长约240毫米、宽约120毫米、厚约60毫米。
制作工艺:南京明城墙砖是通过传统的砖瓦制作工艺制成的。
黏土经过混合、成型、晾晒等工序,然后放入窑炉中进行高温烧制,以使砖块具备所需的强度和稳定性。
历史价值:南京明城墙砖作为南京古城墙的一部分,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文化意义。
这些砖块见证了南京悠久的历史,反映了明代的建筑工艺和技术水平。
南京明城墙砖以其独特的外观和历史价值成为南京城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们是南京历史建筑的珍贵遗产,也是吸引游客和研究人员的重要文物。
古建筑沿用的方法
木作技术。
木作是古建筑中最基本的构造体系,紫禁城宫殿主要采用抬梁式构造。
大木作涉及木构建筑的基本结构,而小木作则负责室内外装修,如制作精美的落地花罩和槅扇门窗。
瓦作技术。
瓦作工艺主要体现在古建筑的地面、墙面、屋顶。
这包括砌砖基础、砌砖墙、屋顶苫背、墁砖地面、墙垣抹饰、刷浆以及调制灰泥浆等工序。
搭彩作技术。
搭彩作主要包含架木搭设、扎彩、棚匠的工作内容。
例如,故宫保和殿后的御路上有名曰“云龙阶石”的白玉石雕,是明清石作官式工艺的重要代表人物。
石作技术。
石作工艺是古代土木建筑营造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包括采石、石料的分割、石料的平整等工序。
故宫的基础是土作技术的优秀代表。
土作技术。
传统土作内容包括、碢、耒等,主要处理地基。
古建筑基灰土技术的推广和普及是在明代,成熟完善是在清代。
油漆作技术。
油漆作主要内容分为地仗和油皮两项。
地仗通常用地麻或苎布配以血料、熬制的桐油、灰料等材料,而油皮则在地仗上搓制而成,通常为红色樟丹。
彩画作技术。
彩画通常包裹在木结构表面,按位置不同分为外檐和内檐。
南京民居建造手法
南京民居建造手法民居建造是中国古代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南京作为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之一,其民居建造手法自然也有其独特之处。
南京的民居建造手法注重结构合理、功能实用和美观大方,体现了中国古代建筑的智慧和艺术。
一、整体布局南京的民居建造注重整体布局的合理性和对环境的适应性。
一般来说,南京的民居建筑都采用四合院的布局,即以一个院落为核心,围绕着四面建造房屋,形成一个封闭的空间。
这种布局既可以提供私密性,又能够保证通风和采光的效果。
二、建筑材料南京的民居建造多使用传统的建筑材料,如青砖、灰瓦、檐下斗拱等。
这些材料不仅具有较好的保温和隔音效果,还能够很好地融入南京的自然环境和历史文化中。
此外,南京的民居建造还注重使用木材,木结构的民居建筑给人一种温馨和舒适的感觉。
三、建筑风格南京的民居建造风格多样,既有传统的古典风格,也有现代的简约风格。
传统的古典风格注重对称和装饰的繁复,而现代的简约风格则注重简洁和实用。
无论是哪种风格,南京的民居建造都能够很好地与周围环境相融合,营造出独特的氛围。
四、装饰艺术南京的民居建造注重装饰艺术的运用。
在建筑的外观和内部空间中,常常可以看到精美的雕刻、绘画和陈设。
这些装饰艺术不仅能够增加建筑的美感,还能够展现主人的品味和文化修养。
五、生活功能南京的民居建造注重生活功能的实现。
在建筑的布局和设计中,通常会考虑到不同房间的用途和功能需求。
比如,客厅通常用于接待客人,卧室用于休息,厨房用于烹饪等。
这样的设计能够更好地满足人们的生活需求。
南京的民居建造手法独特而又多样,体现了中国古代建筑的智慧和艺术。
这些建筑不仅是人们居住的场所,更是承载着历史文化和传统价值观的载体。
通过传承和发展这些建筑手法,我们能够更好地保护和传承南京的历史文化遗产,同时也为人们提供一个舒适和美好的居住环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南京传统建造中木作、砖作与瓦作的传承研究
作者:戴薇薇
来源:《建筑与装饰》2019年第19期
摘要本文章主要关注南京地区传统建造中的木作、砖作和瓦作这三个方面,研究范围包括传统材料的产地、加工、建造、现场施工,传统工艺的构造做法与工序等。
关键词木作;砖作;瓦作
传统建造技术是历史文化遗存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在当今现代技术的介入下,传统建造技术的传承正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很多技术已经失传。
因此在现代科技发展的大背景下,如何更好地保护与传承传统建造技术,是一个重要的课题。
本文章主要关注南京地区传统建造中的木作、砖作和瓦作这三个方面,研究范围包括传统材料的产地、加工、建造、现场施工,传统工艺的构造做法与工序等,旨在为传统建造技术的传承与发展研究添砖加瓦。
1 木作的构造设计做法与工序
南京现在所用木材多采购于苏州的木材市场,首选老木料,若选择新木料,则需要烘干,烘干会造成木芯还未烘干表面已经开裂的情况,因此长时间放置、自然风干的老木料是最好的。
南京建筑业中的木构件生产,最初是由手工操作,后来逐步过渡到机械化加工;经历了从分散现场制作,逐步发展建立专业化生产的过程。
木料大多数在工地现场加工,机器加工要留很多富余,人工则比机器加工省木料,卷杀、雕刻等细节部分必须由手工制作。
若涉及大尺寸建筑,比如四五十米的木材,用机器加工较多。
柱子的修缮过程中,应先考虑柱子的腐蚀度、弯曲度、损坏度。
因为柱子下部容易受潮和被人为破坏,如果一根柱子损坏不超过三分之一,就可以墩接;如果柱子开裂、腐蚀、甚至榫卯的地方也损坏,还是可以用铁丝、箍桶来固定;损坏不超过三分之一不能替换。
墩接不能用钉子或钢筋固定,需用榫卯穿插进原构件。
由于新旧部分木材需要相近的含水量、性能,所以应使用同种木材墩接。
修缮梁时,要先用千斤顶把它顶平。
如果梁的表面没有损坏三分之一,渗水、腐烂、弯曲不明显时不考虑替换。
补的时候尽量不用钉子,剔除损坏的部分,填补进新木料。
若桁条坏了要尽量换,换时需把屋面瓦顶揭下来,把椽子掀下来。
修补时不用落架,桁条坏了而梁又比较大时,施工难度比较大,一般可以在下面加枋,甚至加斗拱在断裂处支撑。
换
构件的时候先搭脚手架,然后进行垂直和水平方向的校准,然后进行修缮前的加固、防护。
桁条的加固也可以先拆卸桁下连机,将钢管嵌进连机以隐藏钢管[1]。
2 砖作的构造设计做法与工序
历史上南京建筑所用砖多产自于本地与周边的许多砖窑,比如宜兴、苏州等地,大窑小窑都有,后来关闭了许多小窑,都剩下大窑。
国家禁止烧制黏土砖后,南京用的青砖都是收的老砖,从苏州、安徽等地收入的较多。
墙体材料有青砖和石材,石材常用于门边和下碱处,也会作为特殊构造嵌于墙上,砖石混砌较常见于下硷做法。
南京墙体用砖多为两种:普通青砖250*130*40mm,望砖
250*130*15mm,山墙一般多用普通青磚,望砖在墙体上用于墀头等叠涩出挑的部分。
南京砖墙的砌筑方式多种多样,按部位选择不同的砌砖工艺。
古代用条砖砌墙,有多种多样的组砌方式:平砖丁砌错缝;侧砖顺砌错缝;平砖顺砌与侧砖丁砌上下层组合式,江南一带也叫“玉带墙”或“实流通墙”;席纹式或“实流通芦扉片”式;空斗及空斗式;平砌或者扁砌式等。
砌砖工艺黏结技术,从战国时代起即有泥浆胶结,到汉代已有磨砖对缝、灌灰浆、镶嵌贴面等做法,从南京现存明清建筑砖墙可见。
在建筑的不同部位有不同的砌筑方式,比如砖作下碱,主要有扁砌、实滚芦菲片、实滚万卷书三种做法;墙身多为空斗砖墙,常见的有单丁斗子、两丁一斗、多斗一眠等做法;一些特殊部位,比如转角多用实砌增加承重,在街角的部位有局部抹角方便通行;在南京的调研中,发现墀头有两种做法,一种有抛枋,多用于等级较高或比较富庶的大户宅第;另一种无抛枋,直砖出挑或枭砖出挑的做法也比较常见[2]。
3 瓦作的构造设计做法与工序
屋面盖瓦分为三类——小青瓦、琉璃瓦和筒瓦。
南京传统民居一般以小青瓦做屋面,坐灰做结合层,胶泥(泥中掺有破碎的麦壳、麦秆等)做防水层和垫层,望板、望砖、柴栈、苇箔等作基层。
官式建筑做法较考究,明清的官式建筑屋面防水处理除青灰背外,在望板上刷桐油或铺一层护板灰做防水处理。
皇家的宫殿、宝塔则以琉璃瓦为主。
本次调研以民居为主,基本为小青瓦屋面,南京以前所用小青瓦多产自于宜兴的窑厂,现在修缮或仿古建筑施工时,一半用新瓦一半用买来的老瓦。
因为新瓦容易渗水,而老瓦泡水时间久了反而不渗水了。
以老门东地区的仿古建筑为例,采用的瓦都是小青瓦。
并且采用的盖瓦中90%是老瓦,底瓦都是新瓦,勾头滴水大多也是新的,所用的新瓦都是苏州生产的。
老瓦经过这么多年的日晒雨淋,还没有破损说明质量很好,而且里面的水都期满了,就不会渗水了。
在古建筑的修缮或仿古建筑的新建工程中,屋面的施工垫层基本不用胶泥,引入了水泥砂浆、防水层等现代材料。
瓦作的一般施工程序,第一步:根据屋面的坡度在桁条上架设椽子。
第二步:从上木架向下木架铺,并且在桁条和椽子间钉木条,称作成为以对望砖的对齐起到调整作用。
铺好之后,用石灰、白灰化成水,在望砖的底面画白线,并不起封浆作用,仅作装饰。
第三步:做防水层,在望砖上做SPS防水层。
第四步:铺设钢筋网。
第五步:铺设水泥砂浆保护层:对防水层起到保护作用。
除此之外,在水泥砂浆层上铺瓦不容易打滑。
第六步:筑脊,为了方便铺瓦,要先将屋脊筑出来。
筑脊时,在屋脊的底部留两块瓦,先不封浆,并用瓦片垫起来,等瓦从下面铺上来之后与脊底部的瓦相接,把多余的瓦抽出来,然后再封浆。
第七步:铺底瓦,底瓦用水泥砂浆固定。
第八步:铺盖瓦,盖瓦从下向上铺。
铺的时候小口朝下、下口朝上,上层盖瓦与下层盖瓦的搭接长度为瓦长的三分之二。
如此,即使个别瓦破损,不会渗水。
第九步:檐口处用勾头滴水处理。
4 结束语
经调研,南京本地的古建施工企业已极少,施工的大多为苏州一带的古建单位,造成地域性做法缺失、各地区施工雷同的现象。
因此本文以现场调研为基础,总结了部分地域性做法,但这远远不够,希望后期能有更多研究支撑南京本地的建造技艺传承。
参考文献
[1] 马炳坚.中国古建筑木作营造技术[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207.
[2] 刘大可.中国古建筑瓦石营法[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3: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