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历史教学纲要
人教版七年级中国历史教学大纲及教学进度表
人教版七年级中国历史教学大纲及教学进度表一、教学大纲1. 教学目标本教学大纲旨在通过研究中国历史,使学生了解中国的发展历程、文化传承和社会变革,培养学生对中国历史的兴趣和理解,提高学生的历史素养和综合能力。
2. 教学内容本课程按照中国历史发展的时间顺序,将内容分为以下几个单元:1. 中国古代文明的形成2. 秦汉时期的统一中国3. 魏晋南北朝与隋唐时期4. 宋朝与元朝的中兴5. 明朝与清朝的变革3. 教学要求1. 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提高学生对历史事件的分析和评价能力;2. 建立学生对历史概念和事件的正确理解;3. 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和民族自豪感;4. 引导学生发展批判性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4. 教学方法本课程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包括讲授、讨论、分组研究、实地考察等。
通过多种形式的研究活动,引发学生的兴趣,培养他们的探索精神和合作能力。
二、教学进度表第一单元:中国古代文明的形成1. 概念解释:中国古代文明的特点和起源2. 研究内容:夏、商、西周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特点3. 重要事件和人物:夏朝的尧舜禹,商朝的商汤和武丁,西周的周武王和周公第二单元:秦汉时期的统一中国1. 概念解释:秦始皇统一中国的意义和影响2. 研究内容:秦朝的政治制度、法律制度和文化成就;汉朝的政治制度、经济繁荣和科技发展3. 重要事件和人物:秦始皇,汉高祖刘邦,张骞出使西域第三单元:魏晋南北朝与隋唐时期1. 概念解释: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治动荡和文化变革2. 研究内容:魏晋南北朝的政治制度、社会状况和文化特点;隋唐时期的政治制度、经济发展和文化繁荣3. 重要事件和人物:司马炎,杨坚,唐玄宗,王维,杜牧第四单元:宋朝与元朝的中兴1. 概念解释:宋朝与元朝的政治制度和文化特点2. 研究内容:宋朝的政治、经济、文化成就;元朝的统治制度、社会状况和科技进步3. 重要事件和人物:宋太祖赵匡胤,宋徽宗赵佶,元世祖忽必烈,钱钟书,马可·波罗第五单元:明朝与清朝的变革1. 概念解释:明朝与清朝的政治制度和社会变革2. 研究内容:明朝的政治、经济、文化成就;清朝的政治制度、社会状况和对外关系3. 重要事件和人物:明成祖朱棣,清太宗皇太极,顾炎武,郑成功以上为人教版七年级中国历史教学大纲及教学进度表的内容概述,具体教学活动和评价方式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补充与调整。
全新修订初中历史教育大纲
全新修订初中历史教育大纲
一、简介
全新修订的初中历史教育大纲旨在提供一套简洁而没有法律复
杂性的教学指南,以帮助初中学生更好地历史知识。
本文档将介绍
大纲的目标和主要内容。
二、目标
本教育大纲的目标如下:
- 提供简单明确的教学策略,使学生能够独立思考和做出决策。
- 鼓励学生发挥自己的优势,培养他们的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
- 确保教学内容没有法律复杂性,避免引用无法确认的内容。
三、主要内容
1. 古代历史
- 学生将古代文明的起源和发展,包括古代国家、社会制度、
文化和科技等方面的知识。
- 重点介绍了古代希腊和罗马的历史,以及其对现代社会的影响。
2. 中世纪历史
- 学生将了解中世纪时期的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变革。
- 重点介绍了欧洲封建制度的形成和发展,以及宗教改革运动
对欧洲社会的影响。
3. 近代历史
- 学生将近代历史的重要事件和人物,包括工业革命、殖民扩
张和世界战争等方面的内容。
- 重点介绍了近代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现代民主制度的形成。
4. 本国历史
- 学生将了解本国历史的关键时期和重要人物,包括本国文化、政治和社会制度的演变。
- 重点介绍了本国的革命运动、独立斗争以及现代化建设的历程。
四、总结
全新修订的初中历史教育大纲旨在提供简洁明确的教学指南,
帮助学生独立思考和做出决策。
教学内容避免法律复杂性,并且不
引用无法确认的内容。
通过古代历史、中世纪历史、近代历史和本国历史,学生将获得丰富的历史知识和发展自己的能力。
2024年新教材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全册课件
2024年新教材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全册课件一、教学内容1. 古代文明的发展与交流2. 中世纪欧洲的社会与制度3. 近代西方的崛起与全球影响4. 中国古代的政治、经济与文化5. 中国近代化的探索与挑战6. 20世纪以来世界政治、经济与科技的发展二、教学目标1. 了解古代文明的发展脉络,理解各大文明之间的交流与互动。
2. 掌握中世纪欧洲的社会制度特点,认识其对现代世界的影响。
3. 理解近代西方崛起的原因,分析其全球扩张的后果。
4. 深入了解中国古代的政治、经济与文化,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5. 认识中国近代化的探索过程,理解其中的挑战与困境。
6. 把握20世纪以来世界政治、经济与科技的发展趋势,增强国际视野。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各大文明的交流与互动、中世纪欧洲社会制度、近代西方的全球影响、中国近代化的探索与挑战。
2. 教学重点:古代文明的发展、中世纪欧洲的社会制度、近代西方的崛起、中国古代的政治、经济与文化、20世纪以来世界政治、经济与科技的发展。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教学挂图。
2. 学具:笔记本、教材、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世界地图,引导学生关注各大洲的历史发展。
2. 新课内容:讲解各章节的重点内容,结合实际案例进行分析。
3. 实践情景引入:设置情景,让学生扮演历史人物,进行角色扮演。
4. 例题讲解:选取典型例题,详细讲解解题思路。
5. 随堂练习:布置与新课内容相关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2024年新教材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全册2. 板书内容:各章节、重点知识点、典型例题及解答。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简述古代文明的发展与交流。
(2)分析中世纪欧洲的社会制度特点及其影响。
(3)论述近代西方的崛起及其全球影响。
(4)探讨中国古代的政治、经济与文化特点。
(5)评述中国近代化的探索与挑战。
2. 答案:见教材及课堂笔记。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2023版》课程标准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2023版》课程标准我国近现代史纲要2023版课程标准一、引言我国近现代史纲要2023版课程标准作为我国中学历史课程的重要标志,对于帮助学生全面深入地了解和理解我国近现代史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深入探讨这一课程标准,帮助读者更好地认识和理解这一重要主题。
二、我国近现代史纲要2023版课程标准的内涵1. 历史背景我国近现代史纲要2023版课程标准的制定是在我国改革开放的大背景下进行的,这是一个紧扣时代脉搏的重要标志。
在新的历史发展阶段,对历史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更加全面、权威的教材来引导学生深入了解和思考我国近现代史。
2. 课程内容我国近现代史纲要2023版课程标准的内容更加全面、深入,覆盖了从鸦片战争到当代我国的主要历史事件和发展脉络。
学生将通过这一课程,全面了解我国近现代史的重要事件、重要人物和重要思想,有助于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念和民族观念。
3. 学习目标我国近现代史纲要2023版课程标准的学习目标更加明确,注重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历史研究能力和历史分析能力。
通过对历史事件的深入学习和思考,学生将更好地理解历史与现实的关系,从而更好地为国家和社会的发展做出贡献。
三、个人观点与理解我国近现代史纲要2023版课程标准的制定对于我国历史教育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作为历史学家和教育工作者,我发现这一课程标准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历史研究能力,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历史素养和国家认同感。
我也发现这一课程标准更加注重我国近现代史的多元性和开放性,有助于学生接触更广泛的历史文化,拓展历史视野,从而更好地适应当今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
总结与回顾通过本文的详细阐述,我们对我国近现代史纲要2023版课程标准有了更全面、深刻的认识和理解。
这一课程标准的制定是我国历史教育事业的重要里程碑,对于培养学生的历史素养和国家认同感具有重要意义。
我们应该积极支持和参与这一历史教育改革,共同努力推动我国历史教育事业的发展。
2023年版义务教育阶段历史教学大纲
2023年版义务教育阶段历史教学大纲前言历史教学大纲是为了指导义务教育阶段的历史教学活动,培养学生对历史知识的掌握和理解,增强学生的国家认同感和文化自信,以及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本教学大纲适用于全国范围内的小学、初中和高中阶段的学生。
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掌握中国历史和世界上部分重要历史事件的基本知识,了解人类社会的发展脉络,培养学生的时空观念和史料实证能力。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历史教学,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问题解决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尊重不同文化和民族,树立和平、合作、共赢的理念。
教学内容第一部分:中国古代史1. 中国古代史概述- 中国古代文明起源- 夏、商、西周时期的社会制度与国家机构- 春秋战国时期的变革与发展- 秦朝的统一与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2. 封建社会的繁荣与衰落- 汉朝的政治、经济、文化-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分裂与融合- 隋唐时期的鼎盛与开放- 宋朝的经济发展与科技成就- 元朝的统一与民族融合3. 近代史的开端与变革- 明朝的衰落与农民起义- 清朝的建立与对外关系- 鸦片战争与近代史的开端- 太平天国运动与洋务运动第二部分:中国现代史1. 辛亥革命与民主革命- 辛亥革命的背景与过程- 北洋政府与军阀割据- 国民革命与抗日战争2.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与发展- 解放战争与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与探索- 改革开放与现代化建设3. 当代中国的发展与挑战-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全面深化改革与全面依法治国-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第三部分:世界历史1. 世界古代史- 古埃及、巴比伦、印度河流域文明- 古希腊、罗马帝国- 、教、的传播2. 世界中古史- 欧洲封建社会的形成与发展- 阿拉伯帝国的兴起与衰落- 东亚国家的统一与变革3. 世界近现代史- 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 资本主义制度的建立与发展- 两次世界大战与世界格局的演变4. 世界当代史- 冷战与两极格局的对抗- 全球化进程与多极化趋势- 当代世界的主要矛盾与挑战教学建议1. 注重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历史问题,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最新初中历史教育指南大纲
最新初中历史教育指南大纲一、引言本文档是最新初中历史教育指南的大纲,旨在为初中历史教育提供指导和参考。
本大纲包括了教育目标、教学内容和评估方法等方面的内容。
二、教育目标1. 培养学生对历史的兴趣和热爱,提高历史素养水平。
2. 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和研究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学科能力。
3. 培养学生正确的历史观念和价值观,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文化自信。
三、教学内容1. 古代史- 中国古代史的基本知识和重要事件- 世界古代文明的发展和交流- 古代文化的传承和影响2. 近代史- 近代中国史的基本知识和重要事件- 世界近代史的重要事件和影响- 近代科技和文化的发展和变革3. 现代史- 现代中国史的基本知识和重要事件- 世界现代史的重要事件和影响- 现代社会问题和挑战四、教学方法1. 基于问题的:通过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式引导学生主动历史知识。
2. 多媒体教学:利用多媒体技术和资源,丰富教学内容,提高学生的兴趣。
3. 小组合作: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五、评估方法1. 日常表现评估:通过观察学生的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等进行评估。
2. 测验和考试评估:定期进行测验和考试,评估学生对历史知识的掌握程度。
3. 课程设计评估:评估教师的教学设计和教学效果,提供教学改进的建议。
六、总结本大纲是初中历史教育的指导文件,旨在通过培养学生对历史的兴趣和热爱,提高学生的历史素养水平,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和研究能力,以及正确的历史观念和价值观,达到综合学科能力的提升。
同时,教学方法和评估方法的合理运用也是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初中历史教材教学大纲
初中历史教材教学大纲目标本教学大纲旨在指导初中历史教材的教学工作,确保教学内容的准确性和适宜性,培养学生对历史的兴趣和理解能力。
教材内容本教学大纲适用于最新版的初中历史教材,包括以下内容:- 古代史- 现代史- 中国历史- 世界历史教学目标通过教学,学生将能够:1. 掌握历史知识,包括重要历史事件、人物和文化。
2. 理解历史与现实的联系,培养历史意识。
3. 培养历史思维能力,包括分析、推理和评价历史事件的能力。
4. 培养批判性思维和判断力,能够对历史事件进行客观评价。
5. 发展学生的研究兴趣和研究能力。
教学方法教师应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包括但不限于:- 讲授:通过教师的讲解,向学生传授历史知识。
- 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或全班讨论,促进学生思考和交流。
- 实践:组织实地考察、实验等实践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历史。
- 多媒体教学:利用多媒体技术,呈现图表、图片和视频等,加深学生对历史的理解。
教学评估教师应对学生的研究进行评估,以了解他们对历史知识的掌握情况。
评估方式可以包括:- 课堂测试:通过小测验评估学生对每个单元的掌握情况。
- 项目作业:要求学生完成与历史相关的研究项目或写作任务。
- 口头报告:要求学生向全班展示他们对历史事件的理解和分析。
- 期末考试:对整个学期的研究成果进行总结评估。
教学资源教师可以使用以下资源辅助教学:- 教科书和教辅材料:包括最新版的初中历史教材和相关辅助教材。
- 多媒体设备:如投影仪、电脑等,用于展示图表、图片和视频等教学资源。
- 图书馆和互联网:为学生提供更多历史资料和参考书籍。
教学安排根据具体情况,教师可以根据本教学大纲的指导,制定每个学期或学年的教学计划。
教学安排应兼顾教材内容的完整性和学生研究的可行性。
总结本教学大纲旨在确保初中历史教学工作的有效开展,培养学生对历史的兴趣和理解能力。
教师应根据具体情况和学生的需求,合理选择教学方法和评估方式,以达到教学目标。
同时,教师还应不断更学资源,提高自身的教学能力,不断改进教学方法,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新2024秋季高中历史必修统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上)《第1课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
教学设计:新2024秋季高中历史必修统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上)《第1课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一、教学目标(核心素养)1.时空观念:学生能够理解并定位中华文明起源与早期国家形成的历史时期,认识其在世界历史发展进程中的位置。
2.史料实证:通过研读古代遗址、文物、文献等史料,培养学生搜集、整理、分析史料的能力,形成基于证据的历史认识。
3.历史解释:分析中华文明起源的多元性、早期国家形成的标志及其特征,理解这些因素对中华文明后续发展的影响。
4.家国情怀:激发学生对中华文明的自豪感,增强对国家和民族文化的认同感。
二、教学重点•中华文明起源的多元性及其表现。
•早期国家形成的标志(如夏朝的建立)及其特征。
三、教学难点•如何理解并阐述中华文明起源的多元性及其与地理环境、生产方式等因素的关系。
•如何分析早期国家形成的历史条件、过程及其对中国历史发展的深远影响。
四、教学资源•教材及配套教辅材料。
•古代遗址、文物图片及视频资料(如二里头遗址、甲骨文等)。
•相关历史文献摘录(如《史记》中关于夏朝的记载)。
•多媒体教学资源(如PPT、动画演示等)。
五、教学方法•讲授法结合讨论法:教师系统讲授基础知识,引导学生参与讨论,深化理解。
•史料分析法:运用史料进行案例分析,培养学生分析史料的能力。
•地图教学法:利用地图展示中华文明起源地的地理位置,帮助学生形成时空观念。
•情境模拟法:通过模拟古代生活场景或决策过程,增强学生的学习体验。
六、教学过程导入新课•故事导入:讲述一个关于远古先民生活的故事,如“神农尝百草”的传说,引出远古人类的生活状态和中华文明的萌芽。
•设问引导:提问学生:“你们知道中华文明是如何起源的吗?早期国家是如何形成的呢?”激发学生兴趣,引入新课。
新课教学1.中华文明的起源•多元性阐述:介绍不同地区的文化遗址(如仰韶文化、红山文化、良渚文化等),展示其独特的陶器、玉器、建筑等,说明中华文明的多元起源。
•环境因素分析:结合地图,分析地理环境对中华文明起源的影响(如河流、气候、资源等)。
七年级历史上册课程纲要
《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课程纲要课程类型:九年义务教育历史必修教材版本:人民教育出版社授课课时:25课学时授课教师:王霞授课学校:郑州外国语中学授课对象:七年级学生第一部分:课程总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古代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能够叙述人类历史发展的四个重要时期;知道并掌握中国古代的一些重要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
2.能力与方法目标:通过对中国历史(史前——南北朝时期)的学习,能够初步识读历史图表,养成左图右书的历史学习方法;通过对课本补充材料的研读,初步理解并学会论从史出,理解历史学习的严谨性和实证性;通过本学期的学习,培养学习历史的兴起,能够阅读普及型的历史读物。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本学期的学习,增强学习祖国历史的兴趣,激发民族自豪感,树立民族自信心和自尊心,加深对祖国历史文化的认同感。
第二部分:课程内容1.概述一百多万年前,中华大地上就有人类活动。
考古学发现的旧石器时代遗址为研究中国古人类提供了可靠的依据。
中华文明诞生于考古学上的新石器时代。
中国是世界上原始农业产生最早的地区之一。
大约在公元前21世纪,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夏朝建立。
迄今发现有文字记载的历史从商朝开始。
商朝的青铜冶炼技术和甲骨文代表了早期中华文明的辉煌成就。
西周取代商朝后分封诸侯,对疆域的控制更加稳固。
东周分为春秋、战国两个阶段。
春秋时期,王室衰微,诸侯争霸,分封制度渐趋瓦解。
战国时期,铁农具和牛耕的推广,促进了农业发展。
备诸侯国的变法推动了社会进步,思想文化出现了“百家争鸣”的繁荣局面。
秦始皇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王朝,创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国家体制。
秦朝因暴政短命而亡,但它的一些制度对以后历代王朝具有深远影响。
继起的西汉王朝在汉武帝时国力达到鼎盛,是当时世界上的大国。
东汉的版图大致与西汉相当,但政局较为混乱。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绝大部分时间都处于分裂割据状态。
北方少数民族大量内迁,推动了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高中历史课程大纲
高中历史课程大纲一、课程简介高中历史课程是为了培养学生对人类历史及其演变过程的认知与理解能力而设计的一门学科。
通过学习历史知识,学生将能够更好地理解和分析世界的变化、探寻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培养批判性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以及增强文化意识和国家认同感。
二、课程目标本课程旨在使学生掌握以下内容和技能:1. 理解人类历史的背景、起源和发展;2. 熟悉主要历史事件和人物,并能够分析其背后的原因和影响;3. 培养历史思维和批判性思维能力,以及跨学科的综合能力;4. 培养对不同历史文化的理解和尊重,提高全球视野;5. 加强学生的历史研究、分析和撰写能力。
三、课程内容1. 古代史a. 人类社会的起源和早期文明(包括但不限于古埃及文明、古希腊文明、古罗马文明等);b. 古代东亚文明(包括但不限于中国古代历史、日本古代历史等);c. 古代印度文明及其他文明。
2. 近代史a. 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b. 欧洲探索与殖民扩张;c. 工业革命与资本主义的兴起;d. 世界大战与冷战;e. 多极化世界的形成与当代国际关系。
3. 亚洲史a. 近代亚洲史(包括但不限于中国近代史、日本近现代史等);b. 亚洲国家和地区的独立与发展。
4. 当代史a. 经济全球化与信息社会;b. 地缘政治与全球治理;c. 科技革命与人类社会的未来。
四、课程教学方法1. 教师讲授:通过教师的讲解和示范,引导学生掌握历史知识和分析方法;2. 小组讨论:鼓励学生在小组中进行讨论和合作,培养团队协作和问题解决能力;3. 研究项目:组织学生进行历史研究项目,培养独立研究和写作能力;4. 视听材料:运用图像、音频、视频等多媒体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学习动力;5. 参观考察:组织学生进行实地参观和考察,加深对历史事件和遗迹的理解和感受。
五、评估方式1. 课堂测试:用于检查学生对基本概念和知识的掌握程度;2. 作业和报告:要求学生完成阅读、写作和研究项目,培养批判性思维和学术写作能力;3. 课堂参与:评估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和参与度,包括积极回答问题、合作讨论等;4. 考试:进行定期考试,评估学生对历史知识和分析能力的综合掌握程度。
2023统编版高中纲要历史教材
2023统编版高中纲要历史教材一、概述2023年统编版高中历史教材是根据教育部最新修订的高中历史课程标准编写的,适用于全国高中历史课程的教学。
该教材由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包括必修和选修两个部分,共五本教材,分别是《历史(必修)》、《历史(选修)》、《中外历史纲要(上)》、《中外历史纲要(下)》、《文化与科技》。
二、教材特点1. 贯彻立德树人的教育理念:2023统编版高中历史教材注重落实立德树人的教育理念,以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文化素养和家国情怀为目标,引导学生了解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增强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
2. 遵循课程标准的编写原则:该教材遵循课程标准的编写原则,以培养学生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为重点,注重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探究学习。
教材内容涵盖了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科技等多个领域,帮助学生构建完整的历史知识体系。
3. 突出时代性和实践性:2023统编版高中历史教材突出时代性和实践性,关注当代中国和世界的发展,将历史与现实相结合,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现实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4. 注重学术性和科学性:该教材由专业的历史学者和一线教师共同编写,注重学术性和科学性。
教材内容严谨、规范,材料丰富、真实,不仅提供了基本的历史知识,还介绍了最新的学术研究成果和发现。
5. 创新呈现方式:教材采用图文并茂的方式呈现内容,使用了大量的图表、图示和图片等辅助性材料,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历史知识。
此外,教材还设置了探究性学习、拓展性阅读等栏目,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
三、教学内容1. 中国古代史:教材介绍了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经济发展、文化科技等方面的历史演变。
通过学习,学生可以了解中国古代的政治体制、社会结构、思想文化等方面的基本情况和发展历程。
2. 中国近现代史:教材涵盖了中国近代以来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变革的历史。
通过学习,学生可以了解中国近代以来的外来侵略、民族独立、民主革命等方面的历史事件和发展趋势。
七年级历史课程纲要
七年级历史课程纲要一、课程简介历史课程是中学阶段的必修课程之一,旨在通过学习历史知识,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国家意识和文化意识,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综合素质。
七年级历史课程主要围绕中国古代历史展开,包括古代文明的形成、中国古代的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等方面内容。
二、课程目标1.了解中国古代文明的发展历程,掌握古代文化的基本特点和重要成就;2.了解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演变过程,认识到政治制度对社会发展的影响;3.了解中国古代经济的基本特点和发展状况,认识到经济对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4.了解中国古代社会的组织结构和社会制度,认识到社会制度对社会发展的影响;5.了解中国古代文化的特点和影响,培养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热爱。
三、课程内容1.第一单元:中华古代文明本单元主要介绍中国古代文明的发展历程,包括黄河流域的古代文明、中华民族的起源和迁徙、中国古代的文字和发明等内容。
2.第二单元:夏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本单元主要介绍夏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演变过程,包括夏朝的建立、商朝的兴衰、周朝的分封制度等内容。
3.第三单元:古代社会的经济状况本单元主要介绍古代社会的经济状况,包括农业的发展、手工业的兴起、商业的发展等内容。
4.第四单元:古代社会的组织结构本单元主要介绍古代社会的组织结构,包括封建制度的形成、各级贵族的职责和地位、农民的生活和地位等内容。
5.第五单元:古代中国的文化传承本单元主要介绍古代中国的文化传承,包括儒家思想的兴起、诗经的创作、古代科学技术的发展等内容。
四、教学方法1.讲授法:通过教师的讲解,向学生传授历史知识和相关概念,帮助学生建立起系统的历史框架。
2.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或全班讨论,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合作精神。
3.实践活动:组织学生参观历史遗址、博物馆等,亲身体验历史文化,并开展相关实践活动,深化对历史的理解和认识。
五、教学评估1.通过课堂测验、作业和小组讨论等形式,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估。
中学历史教学大纲
中学历史教学大纲1.导言历史教育在中学阶段的重要性不可忽视。
历史教学旨在帮助学生了解过去的事件和现象,从而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历史意识以及对社会、文化和思想的理解。
基于此,本文将介绍中学历史教学的大纲,旨在为教师提供指导,确保学生获得全面而有深度的历史教育。
2.教学目标2.1 知识目标:学生应获得关于中国和世界历史的基本知识,包括重要事件、历史人物以及不同历史时期的文化、政治和经济特征。
2.2 能力目标:学生应具备历史思维和研究方法,能够从不同角度和资源中获取、评估和分析历史信息,并能独立撰写历史论文。
2.3 审美目标:学生应能够欣赏历史文化遗产,理解历史与现代社会发展的关系,培养对历史的兴趣和热爱。
3.教学内容3.1 古代历史:中国古代史、埃及文明、希腊罗马文明等。
3.2 近代史:近代中国史、近代世界史、工业革命等。
3.3 现代史:现代中国史、国际关系、全球化等。
4.教学方法4.1 课堂讲授:教师通过课堂演讲、多媒体展示等方式向学生传授历史知识。
4.2 小组讨论:学生组成小组,共同研究和讨论历史事件,提高思维和交流能力。
4.3 实地考察:学校组织学生参观博物馆、遗址等,亲身体验历史文化。
4.4 独立写作:学生独立完成个人或团队历史论文,提高历史思维和写作能力。
5.评价方式5.1 考试和测验:学生通过历史知识、理解和分析能力的考试和测验来检验他们的学习成果。
5.2 作业和项目:学生完成书面作业、研究项目和展示等方式来评估他们的独立学习能力。
5.3 口头表达和参与度:学生通过课堂表现、小组讨论和演讲等方式来评价他们的口头表达和参与度。
6.教学参考资源6.1 教科书和教材:教师应根据学校和地区制定教学大纲使用相应教科书和教材。
6.2 多媒体资源:利用多媒体设备和网络资源,为学生提供生动的历史图片、视频和文献等。
6.3 图书和期刊:学生可自主阅读相关的历史类图书、期刊以拓宽知识面。
7.师资建设7.1 教师培训:学校应定期组织教师参加相关培训和专业学习,提高他们的历史知识和教学水平。
高中历史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教案
高中历史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中外历史纲要的概念、特点和意义;2.掌握中国古代史、近现代史和世界史的基本内容;3.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和历史分析能力;4.培养学生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综合分析能力。
二、教学内容本教案主要包括中国古代史、中国近现代史和世界史三个部分的教学内容。
1. 中国古代史(1)大一统王朝的兴衰•周朝的兴起和灭亡;•秦朝的建立和统一中国;•汉朝的兴盛和灭亡;•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权更迭。
(2)隋唐王朝和五代十国时期•隋唐王朝的兴起、辉煌和衰亡;•五代十国时期的政权割据。
(3)宋元明清王朝的兴衰•宋朝的建立和北宋的光辉时代;•元朝的统治和开元盛世;•明朝的崛起和明成祖的治理;•清朝的建立和康乾盛世。
2. 中国近现代史(1)鸦片战争和中华民国的建立•鸦片战争的起因和影响;•光绪时期的变革和百日维新;•辛亥革命和中华民国的建立。
(2)中华民国时期的政治和经济变革•北洋政府的建立和二次革命;•国共合作和北伐战争;•南京国民政府和抗日战争。
(3)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社会主义建设•新中国的成立和缔造伟大成就;•建国初期的社会主义建设;•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
3. 世界史(1)古代文明及其交流互通•古埃及文明和尼罗河流域文明;•古印度文明和恒河流域文明;•古希腊文明和地中海文明;•古罗马文明和欧洲文明。
(2)欧洲的中世纪和启蒙运动•中世纪的封建社会和教会的统治;•文艺复兴和大航海时代的开启;•启蒙运动和科学革命的兴起。
(3)近现代世界的变革和冲突•工业革命和资本主义的兴起;•第一次世界大战和巴黎和约;•第二次世界大战和联合国的成立;•冷战时期的世界格局和国际关系。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1. 教学重点•掌握中国古代史、近现代史和世界史的基本内容;•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和历史分析能力。
2. 教学难点•帮助学生理解中外历史纲要的意义和价值;•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和评价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能力。
中考历史教学大纲解读
中考历史教学大纲解读历史教学大纲是指根据中考历史教学的要求和目标,为中学生制定的一套学科教学计划和教学指南。
它的主要作用是规范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保证学生能够全面、系统地了解历史知识,并培养其历史思维和分析能力。
本文将对中考历史教学大纲进行解读,以帮助教师和学生更好地理解教学要求。
一、教学目标中考历史教学大纲的教学目标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培养学生对历史的兴趣和热爱,使他们能够主动学习并积极参与历史活动;掌握中国历史、世界历史以及与当代社会和自身生活相关的历史知识;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和历史分析能力,使他们能够理性看待历史问题并进行独立思考;培养学生的历史素养,提高其人文素质和社会责任感。
二、教学内容中考历史教学大纲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中国古代史、近代史、现代史以及世界历史;历史文化与社会生活;历史与自然环境;历史研究方法和历史思维训练;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的研究等。
通过学习这些内容,学生将能够了解历史的发展脉络、人类社会的演变过程以及各个历史时期的重大事件和影响。
三、教学方法中考历史教学大纲要求教师采用多种有效的教学方法,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提高他们的学习效果。
在教学中,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学习能力,引导学生进行分析和思考。
教师还可以利用案例教学、讨论和解决问题等方式,激活学生的思维,让他们更好地理解历史知识和理论。
四、评价方式中考历史教学大纲指明了评价学生历史学习成果的方式和标准。
评价主要包括知识的掌握程度、理解能力、分析能力和应用能力等方面。
学生可以通过考试、作业、实验、研究报告等方式进行评价。
通过科学、公正的评价,可以帮助学生发现自身的优势和不足,并促进其不断提高。
五、师生互动和资源利用中考历史教学大纲鼓励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和交流,营造积极的学习氛围。
教师可以利用多种教学资源,如教材、多媒体课件、网络资源等,丰富教学内容,提高学习效果。
同时,鼓励学生利用资源进行自主学习和研究,培养他们的信息素养和自主学习能力。
历史学教学大纲
历史学教学大纲一、前言历史学作为一门重要的人文社会科学学科,在当今世界各国的教育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
历史学教学旨在培养学生对历史事件、历史变迁和历史文化的理解和分析能力,同时促进学生综合运用历史知识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
本教学大纲旨在为历史学教师提供指导,帮助他们设计和实施具有挑战性和启发性的历史学课程。
二、教学目标1. 帮助学生建立对历史学研究的兴趣和热情,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念和历史人文精神。
2. 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批判性思维能力,提高他们的历史分析能力和思辨能力。
3. 帮助学生掌握历史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培养他们运用历史学知识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
4. 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团队合作能力,提高他们的沟通和表达能力。
5. 培养学生对不同文化和不同历史背景的尊重和理解,增强他们的国际视野和跨文化交流能力。
三、教学内容1. 历史学概论- 历史学的定义和特点- 历史学的分类和发展历程- 历史学的基本概念和基本方法2. 世界史概览- 古代史的基本内容和主要研究对象- 中世纪史的基本内容和主要研究对象- 近代史的基本内容和主要研究对象3. 中国历史- 中国古代史的基本内容和主要研究对象- 中国中世纪史的基本内容和主要研究对象- 中国近现代史的基本内容和主要研究对象4. 世界文化和历史- 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文化传统和历史遗产- 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和交融- 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四、教学方法1. 讲授采用讲解、分析、讨论等方式,向学生介绍历史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讲解历史学的重要概念和研究对象。
2. 讨论通过小组讨论、课堂互动等形式,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历史问题,展开思想碰撞和观点交流。
3. 实践组织学生参加历史考察、实地考察等活动,帮助他们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情境中。
4. 研究指导学生进行历史研究课题的选择和实施,培养他们的研究兴趣和研究能力。
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根据学生的课堂表现、讨论贡献等方面评价学生的学习状况,激励他们积极参与课堂活动。
进行高一年级第二学期的部编版中外历史纲要教学方案
进行高一年级第二学期的部编版中外历史纲要教学方案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 掌握中外历史纲要的主要内容,理解历史发展的内在联系。
2. 能够运用历史知识分析问题,提高历史思维能力。
过程与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案例分析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历史。
2.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提高自主学习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树立正确的历史观,认识历史的发展规律。
2. 增强民族自豪感,培养爱国情怀。
二、教学内容中国历史1. 夏商周时期:神话传说与历史事实,夏商周的政治、经济、文化。
2. 春秋战国时期:诸侯争霸,诸子百家。
3. 秦汉时期:秦的统一,汉朝的兴衰,三国两晋南北朝。
4. 隋唐时期:隋朝的建立与灭亡,唐朝的政治、经济、文化。
5. 宋元时期:宋朝的兴衰,元朝的统一与灭亡。
6. 明清时期:明朝的兴衰,清朝的政治、经济、文化。
世界历史1. 古希腊罗马时期: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文化成就。
2. 中世纪欧洲:封建制度的形成,宗教对社会的影响。
3. 近现代史:资本主义的发展,两次世界大战。
4. 当代世界:两极格局的演变,全球化趋势。
三、教学安排课时分配1. 中国历史:每学期约40课时。
2. 世界历史:每学期约20课时。
教学过程1. 课堂讲解:梳理历史发展的主线,分析重要历史事件。
2. 课外阅读:引导学生阅读原著,加深对历史的理解。
3. 讨论与交流:组织学生进行课堂讨论,分享学习心得。
4. 实践活动:参观历史遗迹,举办历史知识竞赛等。
四、教学评价评价方法1. 平时成绩:课堂表现、作业、讨论等,占40%。
2. 期中考试:测试历史知识的掌握程度,占30%。
3. 期末考试:综合测试,包括选择题、简答题、论述题等,占30%。
评价内容1. 知识与技能: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掌握和运用能力。
2. 过程与方法:考查学生的团队合作、自主学习等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考查学生的爱国情怀、历史观等。
五、教学资源1. 教材:部编版《中外历史纲要》。
中国历史教学大纲
中国历史教学大纲第一章:绪论
1.1 中国历史教学的重要性
1.2 本大纲的制定目的和意义
第二章:课程目标
2.1 教学目标的定义与分类
2.2 中国历史教学的总体目标
2.3 中国历史教学的具体目标设定
第三章:课程内容
3.1 教学内容的选择原则
3.2 古代中国历史
3.2.1 夏、商、周
3.2.2 春秋战国
3.2.3 秦汉三国
3.2.4 隋唐五代十国
3.2.5 宋元明清
3.3 近代中国历史
3.3.1 清末民初
3.3.2 辛亥革命
3.3.3 新民主主义革命
3.3.4 社会主义建设
3.3.5 改革开放以来
第四章:教学方法
4.1 传统教学方法
4.1.1 讲授法
4.1.2 讨论法
4.1.3 实验法
4.2 现代教学技术的运用 4.2.1 多媒体教学
4.2.2 网络教学
4.2.3 互动式教学
第五章:教学评价
5.1 教学评价的目的和意义 5.2 教学评价的方法与手段
5.2.1 课堂表现评价
5.2.2 考试评价
5.2.3 作业评价
5.3 教学评价的结果应用
第六章:教材使用
6.1 教材选择的原则与要求
6.2 教材在教学过程中的应用方法
结语
以上为《中国历史教学大纲》的主要内容。
本大纲为了确保中国历
史教育的质量和效果,规定了课程目标、课程内容、教学方法、教学
评价以及教材使用等方面的要求。
希望教师们能够根据本大纲的指导,合理安排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确保学生对中国历史有全面和深入的
了解,提高他们的历史素养和文化修养。
中国历史教学大纲
中国历史教学大纲
中国历史作为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了解中国文化、传统
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为了更好地传承和弘扬中华文化,制定一份全
面系统的中国历史教学大纲势在必行。
一、教学目标
中国历史教学大纲的第一个重要内容是教学目标的确定。
通过教学,学生应当掌握中国历史的基本时间线、重要事件和人物,了解历史背
后的文化内涵和价值观念,培养对中华文明的热爱和自信心。
二、内容框架
中国历史教学大纲应当包括从史前时期到现代的整个历史发展过程,以中国历史的主要朝代和重要历史事件为主线,穿插中国古代科技、
文学、艺术等方面的内容,使学生在学习历史的同时能够全面了解中
国古代文明的辉煌。
三、教学方法
教学大纲应当规定教学方法的多样性,包括但不限于讲述、讨论、
游戏、实地考察等多种形式。
通过生动有趣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对
历史的兴趣和好奇心,提高教学效果。
四、评价标准
中国历史教学大纲还需要制定科学合理的评价标准,包括考试、作业、课堂表现等方面的评价内容和要求。
评价标准应当具有针对性、
客观性和科学性,能够客观地反映学生对中国历史知识的掌握程度和理解深度。
五、教学资源
为了保证中国历史教学的质量和效果,教学大纲还需要规定教学资源的获取和利用方式。
包括教材、教具、多媒体等方面的资源,保证教学内容的准确性和权威性。
中国历史教学大纲的制定,对于中国历史教育的规范化和专业化具有重要意义。
只有通过制定标准化、系统化的教学大纲,才能更好地推动中国历史教学的发展,促进学生对中华文明的传承和发展。
高中历史教案:现代史纲要
高中历史教案:现代史纲要1. 引言现代史作为一个重要的高中历史教学内容,涉及到了近代以来世界各国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发展和变革。
本教案旨在通过系统的课程设计和教学指导,帮助学生全面了解现代史的基本概念、重要事件和演变过程,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和分析能力。
2. 教学目标•理解现代史研究的意义和方法;•掌握现代史相关的基本概念和重要事件;•培养批判性思维和分析问题能力;•提高学生对历史事件与当下社会发展的关联性认识;3. 教学内容及进度安排3.1 单元一:近代历史背景与原因分析3.1.1 第一课:近代史概述•学习目标:了解近代史研究的对象、历法年表等基本知识。
•教学内容:定义近代史,介绍世界主要国家成立时间以及历法年表。
•教学方法:讲授+课堂讨论。
3.1.2 第二课:近代史的产生原因•学习目标:分析近代史的社会、经济、政治等因素。
•教学内容:分析历史事件对近代史产生影响的因素,如工业革命、资本主义的兴起等。
•教学方法:小组讨论+案例分析。
3.2 单元二:现代史关键事件与演变过程3.2.1 第三课:列强入侵与中国近代史•学习目标:了解列强入侵中国的历史背景和重要事件。
•教学内容:介绍鸦片战争、甲午战争等重要事件,以及对中国近代史的影响。
•教学方法:讲授+图片展示。
3.2.2 第四课:世界两次大战与国际秩序变革•学习目标:掌握世界两次大战及其对国际政治格局的影响。
•教学内容:分析一战和二战中各个国家的角色和动机,以及世界秩序的变革。
•教学方法:小组讨论+视频观看。
3.3 单元三:后现代社会与全球化3.3.1 第五课:冷战与南北矛盾•学习目标:理解冷战及其对世界格局的影响。
•教学内容:介绍冷战的起因、主要事件和结束原因,以及南北矛盾的演变过程。
•教学方法:讲授+课堂辩论。
3.3.2 第六课:全球化与当代世界•学习目标:了解全球化的基本概念和当代世界面临的挑战。
•教学内容:分析全球化对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影响,并讨论当代世界面临的挑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近代现代史上册知识纲要第一章清朝晚期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第一节鸦片战争一、鸦片战争前夕的中国和世界商品:英:呢绒、棉布中:生丝、药材贸易状况:中国处于出超地位。
根本原因:中国的自然经济对外国工业品的排斥抵抗目的:扭转对华贸易逆差危害:“银荒兵弱”,严重,危害清朝统治和中华民族利益3、禁烟措施:整顿海防、缉拿烟贩、收缴鸦片、虎门销烟(高潮)意义:沉重打击了英国的侵略气焰,显示了中华民族反抗外国侵略的坚强决心。
小结:鸦片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英国资本主义迅速发展,为夺取更多的销售市场和原料产地,加紧对外侵略,开拓殖民地。
幅员辽阔、市场巨大而又日趋没落的中国成为英国扩张的主要对象,这就决定了英国侵略的必然性。
鸦片战争爆发的直接原因:中国人民的禁烟运动打击了英国的侵略气焰,损害了英国资产阶级的经济利益,英国为了保护肮脏的鸦片贸易,悍然发动了蓄谋已久的侵略中国的战争。
三、鸦片战争的经过1、爆发(1840年6月英舰驰进广东海面,封锁珠江口,进行挑衅)——扩大(1841年)——结束(1842年8月英舰驰抵南京下关江面,清政府屈服求和)第一阶段:广州—厦门—定海—天津白河口第二阶段:广东—香港岛—厦门—鸡笼—定海—镇海—宁波—吴淞—镇江—南京江面2、人民群众的自发反抗——三元里人民的抗英斗争。
3、清军爱国将士的英勇作战,为国捐躯。
四、中国战败的原因:客观原因——英国综合国力强大,侵略中国蓄谋已久。
主观原因——清王朝的腐朽落后:政府腐败,战和不定、指挥失当;中国封建经济、军事技术和装备落后根本原因——中国腐朽落后的封建主义无法抵抗新兴发展的资本主义启示:在激烈竞争的国际舞台上,落后就要挨打,腐朽没落的封建主义不能对抗新兴的资本主义第三节 鸦片战争的影响三、 中英《南京条约》及其附件1、中英《南京条约》——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 1842年8月割地、赔款、五口通商、协定关税(危害最大、也最能反映英国发动战争的本质意图)中英《五口通商章程》和《虎门条约》——补充条约:“领事裁判权”、“片面最惠国待遇”、在通商口岸租赁土地、房屋和永久居住的特权四、 中美《望厦条约》和中法《黄埔条约》 1844年美法通过新的不平等条约还扩大了哪些其他侵略权益? 医教巡美望一下,埔法传教修坟地 五、 鸦片战争的影响第三节 第二次鸦片战争一、原因1、目的: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扩大侵略权益2、借口(直接原因): 英 ——“亚罗”号事件法 ——马神甫事件二、经过2、《天津条约》的签订:1858年 俄、美、英、法;占领北京和《北京条约》的签订: 1860年 三、俄国占领我国北方大片领土四、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影响(结合史实,论从史出)丧失领土和主权政治上 中外反动势力勾结 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程度加深了。
经济上 外国经济势力深入第五节太平天国运动的兴起和发展一、太平天国运动兴起的原因腐败封建统治和沉重的剥削导致阶级矛盾激化(根本原因)外国资本主义侵略带来新的灾难(次要原因)自然灾害(导火线)二、从金田起义到定都天京1、准备阶段:拜上帝教(洪秀全1843年)宗教理论三本著作:《原道救世歌》、《原道觉世训》、《原道醒世训》拜上帝会(冯云山)2、从金田起义到定都天京金田起义1851年初建号“太平天国”武宣东乡洪秀全称“天王”永安建制初步建立了农民政权定都天京1853年春,正式建立农民政权三、《天朝田亩制度》——太平天国的革命纲领前提:废除封建地主阶级土地所有制原则:土地——“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和“无处不均匀”1、主要内容产品——“天下人人不受私,物物归上主”方法:土地——以户为单位,不论男女,按人口和年龄平均分配土地产品——每户留足口粮,其余归圣库核心思想:建立“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的理想社会2、评价分析(一分为二)革命性、局限性四、太平天国的全盛时期第六节太平天国后期的保卫战一、天京变乱——由盛转衰1、原因领导者进取心减退、腐朽思想滋长,争夺最高领导权斗争尖锐,领导集团分裂根本原因:农民阶级的局限2、过程杀扬诛韦走石二、重建领导核心:陈玉成——英王李秀成——忠王洪仁玕——干王(《资政新篇》)三、太平天国的防御战1、1858年:破江北大营(陈、李)、三河镇大捷(陈、李)2、1860年:破江南大营(陈、李)、东征苏南、东进上海(李秀成。
华尔洋枪队)、安庆保卫战(陈玉成)3、1862年:陈玉成牺牲四、太平天国的失败1、标志:1864年天京陷落2、原因:主观原因:一是农民阶级的局限性,提不出切合实际的革命纲领,广大将士参加革命的目的并不明确,定都天京后,领导者贪图享乐,特权思想膨胀。
二是战略上的失误。
偏师北伐,犯兵家大忌。
客观原因:中外反动势力勾结起来,联合绞杀太平天国。
结论:由于受阶级和时代的局限,农民阶级不能领导中国革命取得胜利。
五、太平天国运动的新特点和新功绩1、性质:太平天国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规模巨大的一次伟大的反封建反侵略的农民革命战争。
2、功绩3、新特点:①爆发在鸦片战争后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新的时代。
②太平天国担负起反封建反侵略的任务;③一些领导人开始向西方寻求真理,探索中国独立、富强的途径;④太平天国运动在国际上属“亚洲革命风暴”的重要组成部分第七节新思想的萌发一、新思想萌发的原因1、思想基础:随着民族危机的出现和封建统治危机的日益加深,封建士大夫中的有识之士觉察到空谈义理无法解决现实社会问题,于是开始面对社会现实,呼吁革除弊端,提倡“经世致用”,引导人们挣脱程朱理学的枷锁。
2、直接原因:鸦片战争的影响。
英国侵略者的船坚炮利,惊醒了“天朝上国”的一些爱国知识分子,他们开始抛弃虚骄自大的陈腐观念,注目世界,探求新知,寻求强国御侮之道。
二、新思想的萌发核心内容:向西方学习,寻求强国御侮之道。
1、倡导者——林则徐“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
魏源和《海国图志》——“师夷长技以制夷”2、姚莹的《康輶纪行》和徐继畬的《瀛环志略》三、具有资本主义性质的《资政新篇》1、主要内容2、历史评价:《资政新篇》具有鲜明的资本主义的色彩,是先进的中国人最早提出的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集中反映了当时先进的中国人向西方寻找真理和探索救国救民道路的迫切愿望。
但是,《资政新篇》不是农民革命实践的产物,没有反映农民当时最迫切的愿望和要求,所以,它根本没有实行。
3、无法实施(没有能够实行)原因①太平天国面临的严峻形势时未能实施的客观原因。
②根本原因:缺乏必要的社会条件,即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缺乏必要的劳动力、资金、市场等社会条件③不是农民革命实践的产物,没有反映农民的利益和要求,缺乏实践阶级基础第二章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发展和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形成第二节洋务运动一、洋务派和顽固派的形成及其观点的异同观点的相同点在于:都要维护清朝统治;观点的不同点在于:维护清朝统治的手段或方法不同二、洋务运动时间: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中央机构:总理衙门口号:“师夷长技以自强”三、洋务运动的内容1、前期:以“自强”为旗号,创办了一批近代军事工业曾国藩——安庆内军械所、李鸿章——江南制造总局、左宗棠——福州船政局、崇厚—天津机器制造局2、后期:以“求富”为旗号,创办了一批近代民用工业李鸿章——上海的轮船招商局和天津的开平煤矿、张之洞——湖北的汉阳铁厂和湖北织布局3、19世纪70年代起开始筹划海防,建设海军到80年代中期,初步建成北洋、南洋和福建三支海军;海军衙门的成立3、19世纪60年代起创办新式学校,选送留学生出国深造,培养人才。
如:詹天佑、邝荣光、唐国安等四、洋务运动的破产1、标志:甲午中日战争中清政府的惨败2、原因:西方列强不希望中国富强,不会让中国掌握真正的先进技术;聘请的洋匠敲诈勒索,阻碍企业发展顽固派仇视洋务,百般阻挠和破坏洋务运动在中央缺乏健全、有力的领导核心企图单纯引进先进技术而不彻底变革封建制度就让国家富强起来是不可能的——根本原因第三节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一、中国资本主义工业的兴起1、兴起的社会基础和条件社会基础:鸦片战争以前,中国封建社会已经孕育着资本主义萌芽鸦片战争以后,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分解着自然经济,客观上促进了中国资本主义工业的产生;社会条件在外商企业的刺激下,一些官僚、地主、商人开始投资于近代企业洋务运动的诱导2、民族工业的出现中国资本主义产生的概况3、 中国资本主义工业和民族资产阶级的特点(两面性)民族资产阶级的特征革命性 妥协性二、中国无产阶级的产生 1、时间:19世纪四、五十年代 2、来源:破产的农民和手工业者三、中国无产阶级的特点(共性与个性、特殊与一般的关系) 1、国际无产阶级的共同优点: 与最先进的经济形式相联系 具有远大的政治目光 富于组织性和纪律性3、 中国无产阶级 革命性最强,因为:三重压迫和剥削、工时长、工资低、劳动条件恶劣 自身的特点: 与农民有着天然联系,便于结成工农联盟 中程度高,便于宣传、组织工人进行斗争第五节甲午中日战争一、爆发的背景1、日本方面: “大陆政策”的出台(根本) ——必然性2、西方列强: 默许或支持日本侵略 ——有利条件3、朝鲜方面: 爆发东学党起义 (导火线) ——契机4、中国方面: 后党和李鸿章的“避战求和”政策 ——可乘之机 二、战争的经过(1894年7月丰岛海战————1895年4月签订中日《马关条约》) 三、 结果:中国战败、签订中日《马关条约》1、内容2、影响:使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程度大大加深四、三国干涉还辽1、原因:《马关条约》损害了俄、德、法三国在华的侵略权益2、过程:提出照会,武力强迫4、结果:归还辽东半岛,向清政府勒索白银3000万两(交换条件)“赎辽费”5、实质:是帝国主义争夺中国矛盾的反映五、台湾人民的反割台斗争义军黑旗军。
徐骧刘永福第七节戊戌变法一、戊戌变法的背景社会基础:民族危机的加深经济基础: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根本原因)阶级基础:民族资产阶级的初步发展思想基础:早期资产阶级维新思想发展二、康、梁的维新思想1、康有为的《新学伪经考》影响:奠定了资产阶级维新派进行维新变法的理论基础。
《孔子改制考》特点:把西方资本主义的政治学说同传统的儒家思想相结合2、梁启超的《变法通议》“法者天下之公器,变者天下之公理”公车上书《应诏统筹全局折》,1898年初——施政纲领要不要维新变法焦点要不要兴民权、实行君主立宪(核心)顽固势力的论战要不要提倡西学、改革教育制度实质——是资本主义思想同封建主义思想的正面交锋作用:使一些知识分子开始摆脱封建思想的束缚,推动了维新变法运动的高涨,是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保国、保种、保教”具有资产阶级政党的性质)《定国是诏》颁布——开始变法内容: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教育9.21)意义:有利于传播,有利于参与政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