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下册4《马说》教学设计1苏教版
八年级语文下册 马说教案教学设计 苏教版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
(2)掌握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式。
(3)了解文章的背景和作者简介。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2)通过合作学习,提高交流和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兴趣和爱好。
(2)培养学生珍惜时间和努力学习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1. 课文的理解和朗读。
2. 重点词语和句式的掌握。
三、教学难点:1. 课文中的难点词语和句式的理解。
2. 对文章背景和作者简介的了解。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探究。
2. 采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通过具体实例理解课文内容。
3. 采用小组讨论法,培养学生的合作和交流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的内容,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
(2)介绍本文的作者韩愈及其作品特点。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让学生结合课文注释,解释重点词语和句式。
3. 课堂讲解:(1)讲解课文中的难点词语和句式。
(2)讲解文章的背景和作者简介。
4. 合作学习:(1)让学生分组讨论,交流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感悟。
(2)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对“马说”的理解。
5. 课堂小结:(2)强调珍惜时间和努力学习的意识。
6. 课后作业:(1)熟读课文,巩固对课文的理解。
(2)结合课后练习,进一步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六、教学评估: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互动情况,评估学生的参与度和积极性。
2. 课文理解:通过提问和练习,评估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程度。
3. 合作交流:观察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评估学生的合作和交流能力。
1. 课堂讲解是否清晰易懂,是否能够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课文内容。
2. 合作学习的安排是否合理,是否能够激发学生的思考和交流。
3. 对学生的反馈是否及时,是否能够帮助学生解决问题和提高理解。
《马说》教案设计与反思 (苏教版八年级下册)共3篇
《马说》教案设计与反思 (苏教版八年级下册)共3篇《马说》教案设计与反思 (苏教版八年级下册)1《马说》教案设计与反思 (苏教版八年级下册)作为语文教师,我们一直在思考如何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文本,如何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如何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本文将从《马说》这篇课文的教学实践出发,分享我在教学中的一些做法和反思。
一、教学目标在本课教学中,我的主要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具体而言,我希望学生可以:1.了解文章的内容和结构,理解主人公的情感变化以及马在文中的象征意义;2.了解作者运用的修辞手法和语言表达方式,提升学生的语言能力;3.判断作者的观点和态度,体验其中蕴含的人生哲理,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
二、教学过程1.预习环节在预习环节,我首先让学生阅读课文标题和导语,引导学生通过标题和导语来预测课文的主题和主旨,从而引起学生对文章的兴趣和好奇心。
接着,我让学生快速浏览全文,了解文章的框架和大意,然后针对文中的生词和难点进行解释和讲解。
2.课堂探究在课堂探究中,我让学生根据文章结构,将全文分为四个部分,然后针对每一部分的内容和表现手法进行讲解和分析。
例如,在第一部分中,作者借助细腻的描写,展现了主人公焦虑和不安的心情;在第二部分中,作者通过反复使用“等待”一词,增强了情感层次和紧张感。
学生在分析过程中,不仅可以加深对文本的理解,还可以通过模仿作者的表达方式,提升自己的语言能力。
3.反思讨论在反思讨论环节中,我主要引导学生对文章的主题、语言、情感以及人生哲理进行思考和探讨。
例如,在讨论“马”的象征意义时,我鼓励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进行思考,如马的体力与毅力,马的忠诚与勇气等等,从而启发学生对文本的深层意义进行思考和提炼。
三、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我发现学生通过这种深度阅读的方式,不仅可以深入理解文本,还可以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和人文素养。
然而,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如教学设计还可以更加多元化和灵活,课堂时间分配还可以更加合理化。
八年级语文下4.《马说》教案苏教版
苏教版八下4.《马说》备课指导【学习目标】1.积累常见的文言词语,增强语感。
2.反复诵读,达到熟读成诵。
3.逐字逐句翻译全文。
4.把握课文的主旨,能阐述个人的见解或有所评价。
【基础知识精讲】一、背景材料1.作者简介韩愈(公元768~824),字退之,唐代河阳人(今河南南阳人)。
因其祖籍昌黎(今河北昌黎县),故世称韩昌黎,谥号文,又称韩文公。
唐代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和领袖人物之一,被后人尊为“唐宋八大家”之首。
他大力提倡儒学,反对佛教和道教;反对藩镇割据。
他主张继承先秦两汉散文传统,反对专讲声律对仗而忽视内容的骈体文。
为文气势雄伟,说理透彻,逻辑性强,对后世影响很大。
2.写作背景《马说》大约作于贞元十一年至十六年间(795~800)。
其时,韩愈初登仕途,很不得志。
曾三次上书宰相求擢用,“而志不得通”;“足三及门,而阍人(守门人)辞焉”。
尽管如此,他仍然声明自己“有忧天下之心”,不会遁迹山林。
后相继依附于宣武节度使董晋、武宁节度使张建封幕下,郁郁不乐,所以有“伯乐不常有”之叹。
跟《马说》同期的作品还有《龙说》(即《杂说一》)。
文章以龙喻圣君,以云喻贤臣,借“龙嘘气成云”,然后“乘是气,茫洋穷乎玄间(宇宙间)”的传说,阐明贤臣离不开圣君任用,圣君也离不开贤臣辅佐的道理,可以视为《马说》的姊妹篇。
二、字词储备1.试着给加粗的字注音。
祉辱于奴隶人之首()骈死于槽枥之间()()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才美不外见()其真无马邪?()2.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粗的词。
骈死于槽枥之间()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才美不外见()策之不以其道()执策而临之()3.翻译下列句子。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
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4.课文翻译世上有了伯乐,然后才会有千里马。
千里马是经常有的,可是伯乐却不经常有。
因此,即使是很名贵的马也只能在仆役的手下受到屈辱,跟普通的马一起死在马厩里,不能获得千里马的称号。
《马说》教案 (苏教版八年级下册)共3篇
《马说》教案 (苏教版八年级下册)共3篇《马说》教案 (苏教版八年级下册)1《马说》教案 (苏教版八年级下册)一、教学目标1. 通过学习和研讨《马说》这篇经典文章,让学生了解并体验马在中国文化中的重要地位,进一步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
2. 培养学生对于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提高其语文素养。
3. 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引导其学习去考虑作品的背景、作者的情感、作品的语言以及作品中所描绘的文化现象等因素。
4. 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让学生通过分析、思考和总结的方式,形成自己的文化见解,提升其文化认知水平。
二、教学内容1. 文化认知:马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和意义;2. 文学鉴赏:文章的文化内涵、结构和风格等;3. 理解和分析:通过分析文章的背景、作者的情感、作品的语言以及作品中所描绘的文化现象,深入理解文章表达的文化主题和思想。
4. 写作训练:通过对作品的分析和讨论,让学生形成自己的文化见解,并通过写作呈现出来。
三、教学方法1. 呈现法:通过多媒体、图片等方式让学生了解和体验马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和意义。
2. 课堂讨论法:让学生自由讨论、交流观点,在讨论中逐渐深入理解文章的文化内涵、结构和风格等。
3. 合作学习法:将学生分成小组,通过合作阅读、讨论、写作等方式进行交流互动和凝聚团队。
4. 写作指导法:通过对作品的分析和讨论,引导学生形成自己的文化见解,并通过写作呈现出来。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环节1. 复述马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和意义,并引导学生说说自己在生活中所了解的与马相关的文化现象。
2. 聆听音乐《赛马》的乐曲,让学生感受马在音乐中的表现形式。
二、阅读与鉴赏1. 教师概述文化背景,引导学生了解马文化在中国的深厚历史根基和文化内涵。
2. 教师讲解文学鉴赏方法,引导学生思考文章的结构、语言、节奏以及特点。
3. 教师带领学生一起阅读《马说》的全文,鼓励学生倾听和感知文章中流淌的文化元素。
4. 学生自主阅读和分析,讨论文章的意义、思想,以及文学特色等。
第4课《马说》教案(苏教版初二下)1doc初中语文
第 4 课《马说》教案(苏教版初二下)1doc 初中语文1..知识教学点1.把握重点文言实词虚词2.明白得本文寓意和作者思想感情2 能力训练点1.训练学生的口译能力2.训练学生分析明白得文章,概括中心的能力3 美育渗透点讨论对人才的看法,树立价值观观念,争做"千里马"教学过程一.导入。
介绍作者、文体1.以伯乐相马导入。
〔幻灯片展现〕同学们明白"伯乐相马"的故事吗?〔教师简单讲故事〕2.作者介绍。
古往今来写马的文章中,以韩愈的?马讲?最为闻名。
韩愈:字退之……(幻灯片) 3.文体介绍讲是古代的一种文体,用以陈述作者对社会上某些咨询题的看法,写法灵活,奇巧而言辨,与现代杂文大体相似幻灯片展现爱莲讲莲--人托物言志马讲马---人托物寓、、八意二.正音〔学生听,注音划出通假字〕学生读,找出错误,结合意思简单讲(先展现要注意的字音,给学生两分钟时刻按照课下注释注音,点学生读课文,有错误的地点大伙儿喊停,讲解后换人读)祗骈槽枥一食或尽粟一石邪通耶食马者〔幻灯片显示注音〕听录音三.学生初读,领会课文内容四.疏通文意学生自己按课下注释尝试翻译,遇到咨询题就提出来,先看有没有程度较高的同学能关心解决,假设没有,那么老师讲解处理完字词后,给两分钟时刻重新梳理课文。
然后翻译翻译采纳分组"开火车"的方式,比如第一组,一人翻译一短句,负责第一段。
二组,负责第二段。
三组负责第三段以达到比较大的活动面积完成后,教师评判,再读课文可能遇到的字词障碍马之千里者〔马中能日行千里的,之,定语后置的标志〕是马也〔是,这也,表判定〕才美〔才华和美好的素养〕鸣之〔之,语助词,延长音节同?狼?久之〕其五.把握结构,疏通文意1.讲是一种讲明议论的文体。
作者要借马来讲明自己的观点,请同学们在结尾处找找,哪句话最等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其真无马耶?其真不知马也!那么作者何以会发出如此的感叹呢?我们一起回过头来看看前面的课文。
【精品】初中语文1-4马说教案1(苏教版八年级下)word版
第四课马说教学目的1.理解短文《马说》所阐明的深刻道理,了解作者对古代封建统治者压抑摧残人材的愤慨之情。
2.掌握短文中的主要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3.体会作者寄托在文中的思想感情,了解封建社会中人才被埋没的可悲情况。
教学重点、难点1.理解短文《马说》所阐明的深刻道理。
2.了解托物寓意,以事喻理的议论方法。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介绍作者:韩愈 (768-824)字退之,河南南阳人,唐代著名文学家、思想家。
韩氏先人原是昌黎 (今属河北)的大族,因而他常常自称昌黎韩愈,世称韩昌黎。
他的作品集叫做《昌黎先生集》。
“韩愈在政治上反对藩镇割据,思想上尊儒排佛。
力反六朝以来的骈偶文风,提倡散体,与柳宗元同为古文运动的倡导者。
他的散文,在继承先秦两汉古文的基础上加以创新和发展,气势雄健,旧时列为“唐宋八大家”之首。
”(摘自《辞海》“韩愈”条)这篇《马说》大约作于贞元十一年至十六年(795~800)间。
其时,他曾三次上书宰相求提拔,未被采纳。
他在京城应试觅官,奔走相告,一共呆了10年之久,最后无限怨郁,离开长安。
坎坷遭遇正是他写这篇《马说》的思想基础。
这篇文章的另一用意是曲陈心迹,表达了自己怀才不遇的愤懑之情。
二、简介文体:《马说》是通篇借物比喻的杂文,属论说文体。
本文是作者《杂说四首》中的第四首,“马说”这个标题,是后来人加的。
.“说”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可以发表议论,也可以记事,都是为了说明一个道理。
当它发表议论时,非常重视文辞的力量,常逞其千回百折之力,极尽嘻笑怒骂之能事,跟现代的“杂文”大体相似。
我们学习《马说》,要掌握这种文体的特点,着重体会其语言的力量。
“说”就是“谈谈”的意思,比“论”随便些。
这篇文章以马为喻,谈的是人才问题,从字面上可以解为“说说千里马”或“说说千里马的问题。
”三、简介伯乐相马的故事相传伯乐是春秋时代人,姓孙名阳。
据说,有一匹千里马拉着沉重的盐车翻越太行山。
在羊肠小道上,马蹄用力挣扎,膝盖跪屈;尾巴下垂着,皮肤也受了伤;浑身冒汗,汗水淋漓,在山坡上艰难吃力地爬行还是拉不上去,伯乐遇见了,就下了自己的车,挽住千里马而对它淌眼泪,并脱下自己的麻布衣服覆盖在千里马身上。
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一单元 4 马说教案 苏教版(2021年整理)
江苏省苏州市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4 马说教案(新版)苏教版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江苏省苏州市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4 马说教案(新版)苏教版)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江苏省苏州市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4 马说教案(新版)苏教版的全部内容。
《马说》(韩愈)教学目标:1、反复诵读课文,积累文中常用的虚实词。
2、了解本文托物寓意的写法,体会作者寄托在文中的思想感情。
3、品味含蓄隽永的语言,培养语言表达能力。
4、知识巩固与能力迁移。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疏通文句,掌握实、虚词。
难点:托物寓意的写法,文章中心的把握。
教学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方法:朗读;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讨论点评归结;讲练结合。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课堂班中男女同学分别说说对方的特点是什么?引出“知己”这个词,再引出知己这个词语的出处;学们都很善于发现别人的优点,其实同学之间的交往和相处,如果我们都能够善于发现对方优点的话,那么每一个人都非常可爱的.在同学之间的交往当中最渴望得到友谊,对不对?我们都希望别人了解我们、知道我们,人生得一知己足矣!你们知道“知己”这个词是怎么来的吗?(稍停顿)有一个典故:从前有一个很会相马的人,人们都叫他伯乐,有一次他在太行山上看到有一匹良马拖着盐正在爬上半山腰,但这些盐实在是太沉重了,这匹马爬到半山腰的时候非常吃力,爬不上去了。
伯乐非常爱马,他发现这是一匹良马,所以他非常心痛,于是他走上前去抚着这匹马的背哭泣,并且脱下自己的衣服盖在马背上。
这匹马因为受到他的理解,非常感动,所以马觉得他遇到了知己,这个伯乐他所做的事情就是认识良马。
2019-2020学年八年级语文下册 4《马说》创新教案 苏教版.doc
2019-2020学年八年级语文下册 4《马说》创新教案苏教版一、教学重点学生能流利地朗读课文,疏通文意。
二、教学难点学生能掌握文中一些重要的虚词用法以及句式特殊的语句。
三、教学过程【预习检查】①指名介绍作者②指名朗读,检查学生课前的朗读情况。
【目标展示】掌握一些重要的文言实词、虚词的用法,如“食、见、策、尽”“之、以”等。
【新知研习】1.教师可先范读课文,然后学生自由读课文。
(提醒学生读准字音,停顿)如: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才美不外见2.指名学生朗读,师生评价,并作纠正。
3.学生齐读。
⒋学生结合注释、工具书自学课文,遇到疑难词句小组讨论,教师也可当堂释疑。
⒌检查自学效果,每一小组推选一名学生逐句翻译。
教师对疑难句作适当指导并强调。
句子:如“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解释:是:这、这种。
虽:虽然。
能:能力,本领。
才美:才能美质,指马的能力和长处。
外见:表现在外面,见,同“现”。
常马:普通的马。
等:一样。
安:怎么,哪里。
翻译:这样的马啊,虽然有日行千里的本领,(却)因为吃不饱,力气就不充足,(因而)出众的本领也就不能显露出来。
想要它和普通的马一样 (跑)尚且做不到,怎么能要求它能日行千里呢?⒍师生归纳重要实词、虚词用法。
⑴通假字:食:通“饲”喂养见:通“现”,显现材:通“才”才能邪:通“耶”,表示疑问,相当于“吗”⑵虚词:而之其以而A.表转折可以译为“却,可是”B.表顺承可以不译C.表并列D.表修饰之A.结构助词“的”B.代词,代人或物C.无意义,句中停顿D.帮助构成倒装,无意义其A.代词,代人或物B.代词他的它的C.指示代词那种D.反问语气词难道E.推测语气词恐怕以A.介词因为B.介词按照C.介词用⑶实词:或:有时;骈:两马并驾;不可得:能够策:驱使;执:握;临:到(它)跟前;道:方法。
⒎学生结合注释,课堂所学,自己再梳理一遍文意。
⒏学生背诵,老师当堂检测。
八年级语文下册4《马说》教学设计苏教版(2021年整理)
八年级语文下册4《马说》教学设计苏教版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八年级语文下册4《马说》教学设计苏教版)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八年级语文下册4《马说》教学设计苏教版的全部内容。
《马说》《马说》是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文言文。
这篇文章采用托物寓意的写法,以千里马不遇伯乐比喻贤才难遇明主,对统治者埋没、摧残人才,进行了讽刺和控诉,文中充溢着愤懑之情和潦倒之意。
教材入选此篇,意在让学生学习名家名篇,培养古文阅读能力的同时,引发学生思考:当代千里马是否也要依赖于伯乐?【知识与能力目标】1.积累文言实词、虚词,能结合注释翻译课文;2.解作者及文体特征,理解短文阐明的。
【过程与方法目标】1.加强朗读训练,提高文言语感,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2.体会托物寓意的写法,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理解“千里马"、“伯乐”、“食马者"的深层含义;2.了解作者对古代封建统治者压抑摧残人才的愤慨之情。
【教学重点】1、理解课文中记叙、描写与抒情的关系;2、锻炼学生的发现、组织能力。
【教学难点】1.理解本文象征手法的运用;2.通过主题句的反复,感受文章的结构之美。
多媒体课件.第一课时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1.激趣导入.同学们,你能讲出几个含有“马”字的四字成语或是诗词名句吗?参考:春风得意马蹄急;踏花归来马蹄香;浅草才能没马蹄;草枯鹰眼疾,雪尽马蹄轻;马不停蹄、马齿徒增、马到成功、马耳东风等等。
学生探讨回答,教师鼓励。
2.故事引入。
老师讲伯乐相马的故事进入本课:同学们听说过“伯乐相马”的故事吗?相传伯乐是春秋时代人,姓孙名阳。
八年级语文下册 马说教案教学设计 苏教版
八年级语文下册《马说》教案教学设计苏教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马说》。
理解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解释其中的含义。
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排比等,并能够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中。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讨论和写作等方式,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和表达能力。
学会通过课文内容,联系实际生活,提高学生的思考和分析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欣赏和热爱,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引导学生正确看待马的能力和价值,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和尊重生命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课文《马说》的朗读和背诵。
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的理解。
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
2. 教学难点:课文中的深刻含义和作者的观点的理解。
将课文中的表达方式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中。
三、教学过程:1. 导入:引导学生回顾之前学过的关于马的文学作品,如《马诗二十三首》等。
提问学生对马的印象和认识,引出本课的课文《马说》。
2. 朗读与背诵:让学生朗读课文,注意语音语调和表情。
引导学生背诵课文,理解其中的意境和情感。
3. 课文理解:解释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通过讨论和问题解答,引导学生深入思考课文中的观点和主题。
四、作业布置:1. 朗读和背诵课文《马说》。
2. 根据课文内容,写一篇关于马的思考和感受的短文。
五、教学反思:在课后,对本次教学进行反思,考虑学生的反应和理解程度,以及是否达到了教学目标。
根据学生的表现,调整教学方法和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六、教学策略:1. 互动讨论:通过小组讨论的方式,让学生分享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思维能力的培养。
2. 案例分析:选取一些实际的例子,让学生分析和思考马在现实生活中的角色和价值,引导学生将课文内容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
3. 创意写作:鼓励学生发挥想象,创作与马相关的短文或故事,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和创造力。
七、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讨论和互动中的参与情况,评估学生的积极性和合作能力。
江苏省宿迁市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第4课《马说》教学案(1)苏教版
【自主合作探究】
三、学习研讨:
(一)细读课文朗读。老师指导:一定要求学生读准字音, 读准节奏,读出感情。
2、读懂文意。
要求:细读课文,不参考资料书,根据课下注释试译课文。
(1)学生自主翻译,并划出不会翻译 的词、句。
(2)将疑难词句在小组内交流解决。
(3)全班共同解决小组内遗留问题,老师注重指导。
3、老师强调重点词语和句子的解释翻译。
(1)、掌握下列词语。
故虽有名马:即使祇辱于:只是
骈死于槽枥之间:并列而死
一食或尽粟一石:吃一顿食马者:通“饲”,喂
2)、翻译下列句子。
①祇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只能在仆役的手中受到屈辱,(和普通的马)一同死在槽枥之间,不以千里马而著称。
②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日行千里的马,有时一顿能吃完一石粮食。
③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喂马的人不懂得根据它日行千里的才能来喂养它。
4、整体感知:
思考:作者流露出对“千里马”和“食马者”怎样的感情?
明确:
作者为千里马被埋没鸣不平,为千里马得不到应 有的待遇而感到同情、惋惜。
同时表现了对愚蠢浅薄的“食马者”的愤懑和控诉。
《马说》
课题:
《马说》
二次备课
【教学目标】
1、了解文学常识及写作背景。
2、背诵课文,掌握重点字词解释和重点句的翻译。
【教学重难点】
积累字词,理解文章内容,初步体会作者的情感。
【复习引入】
一、预习导学:
1、正确朗读课文。
祇辱于( zhǐ)骈死于(pián)槽枥( cáo )(lì)
一食或尽粟一石( shí) (sù)(dàn)食马者( sì)才美不外见( xiàn )食之不能尽其材( s ì)其真 无马邪 (yé)
苏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4马说word教案(1)
《马说》一、教学重点学生能流利地朗读课文,疏通文意。
二、教学难点学生能掌握文中一些重要的虚词用法以及句式特殊的语句。
三、教学过程【预习检查】①指名介绍作者②指名朗读,检查学生课前的朗读情况。
【目标展示】掌握一些重要的文言实词、虚词的用法,如“食、见、策、尽”“之、以”等。
【新知研习】1.教师可先范读课文,然后学生自由读课文。
(提醒学生读准字音,停顿)如: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才美不外见2.指名学生朗读,师生评价,并作纠正。
3.学生齐读。
⒋学生结合注释、工具书自学课文,遇到疑难词句小组讨论,教师也可当堂释疑。
⒌检查自学效果,每一小组推选一名学生逐句翻译。
教师对疑难句作适当指导并强调。
句子:如“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解释:是:这、这种。
虽:虽然。
能:能力,本领。
才美:才能美质,指马的能力和长处。
外见:表现在外面,见,同“现”。
常马:普通的马。
等:一样。
安:怎么,哪里。
翻译:这样的马啊,虽然有日行千里的本领,(却)因为吃不饱,力气就不充足,(因而)出众的本领也就不能显露出来。
想要它和普通的马一样 (跑)尚且做不到,怎么能要求它能日行千里呢?⒍师生归纳重要实词、虚词用法。
⑴通假字:食:通“饲”喂养见:通“现”,显现材:通“才”才能邪:通“耶”,表示疑问,相当于“吗”⑵虚词:而之其以而A.表转折可以译为“却,可是”B.表顺承可以不译C.表并列D.表修饰之A.结构助词“的”B.代词,代人或物C.无意义,句中停顿D.帮助构成倒装,无意义其A.代词,代人或物B.代词他的它的C.指示代词那种D.反问语气词难道E.推测语气词恐怕以A.介词因为B.介词按照C.介词用⑶实词:或:有时;骈:两马并驾;不可得:能够策:驱使;执:握;临:到(它)跟前;道:方法。
⒎学生结合注释,课堂所学,自己再梳理一遍文意。
⒏学生背诵,老师当堂检测。
9.学生通读全文,回答:文中千里马比喻什么? 伯乐比喻什么?要点提示:比喻人才。
马说(苏教版八年级必修教学设计)
第四课马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理解短文《马说》所阐明的深刻道理;学习托物言志的构思方法;掌握短文中的主要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2、过程与方法: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训练学生的文言语感,逐步加深对文章的理解,完成教学任务。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封建社会人才被埋没的根本原因,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教学重点难点分析1、重点:积累文言知识;理解短文《马说》所阐明的深刻道理。
教学设想1、以诵读为线索组织课堂教学,以读促学。
2、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能准确的朗读课文,读准字音,把握节奏。
2、能用现代汉语讲述课文内容,识记文言字词。
课前学习:1、收集古代名马的故事2、借助工具书扫清阅读障碍,熟读课文。
教学过程设计一、激情导入1、导入:“物尽其用,人尽其才”是人才实现自身价值的理想境界。
但在很多时候,特别是古代封建社会,埋没人材现象非常严重,很多人才常哀叹怀才不遇、生不逢时。
人材被埋没的原因是什么呢?今天我就来一起学习这篇《马说》。
相信同学们会从中会找到答案。
2、“说”:是古代的一种文体。
这种文体写法灵活自由。
可叙述,可描写,可说明,也可议论,都是为了说明一个补充与创新道理。
这篇文章以马为喻,谈的是人才问题,从字面上可以解作“说说千里马”或“说说千里马的问题。
3、师生交流:韩愈(768~824)字退之,南阳(现在河南南阳县)人,唐代著名文学家。
出身于封建官僚家庭,韩氏先人原是昌黎(今属河北)的大族,因而他常常自称昌黎韩愈,世称韩昌黎。
他的作品集叫做《昌黎先生集》他多次被贬官降职,很受压抑。
他的散文创作实践也体现了这种精神。
他是我国文学史上杰出的散文家之一。
韩愈所处的中唐时期,藩镇割据,宦官专权,朋党之争激烈,许多中下层的地主阶级知识分子都怀才不遇。
韩愈本人遭遇也是这样,因此他对埋没人才不但不满,而且加以揭露和抨击。
本文便是他这类作品中的名篇之一。
二、诵读感悟1、听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注意划分节奏,注意语气语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马说教学内容本文论述的是识别人才的问题,但通篇没有一句话直接提到人才,作者认为对有才能的人必须尊之以高爵,养之以厚禄,任之以重任,这样他们才能施展自己的才干,他的这些主张,是通过对千里马的“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现”的境遇的描叙表现出来的。
教学目标1. 了解“说”的文体特点、学习、积累文言词语。
学习“托物寓意”的写法。
2. 体味韩愈对人材被压抑、埋没的愤懑之情。
认识封建社会摧残埋没人才的实质;懂得当今社会重视人才,我们应努力学习,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材的道理。
教材解析韩愈以良马喻人才,写自己的知遇之难,是因为他生不逢时。
我们有幸生活于思想开放、有言论自由的新时代,可以做到人尽其才。
教学流程一、导入新课。
由《神雕侠侣》中杨过遇小黄马的经历导入。
小黄马是一匹千里马,而杨过则像是我们传说中的伯乐。
小黄马在遇到杨过之前,最多也只不过给奴隶他的人运运柴火,还要遭羞辱;遇到杨过之后,本是一匹干蹩的瘦马变成了一匹日行前里的宝马。
今天我们来学习韩愈的《马说》,它将告诉我们伯乐对于千里马是多么的重要。
二、解题。
《马说》是通篇借物比喻的杂文,属论说文体。
“马说”这个标题,是后人加的。
“说”就是“谈谈”的意思,比“论”随便些。
从字面上可以解作“说说千里马”或“说说千里马的问题”。
三、通读课文,整体感知。
1.播放媒体资源中的“美文朗读”,要求学生注意难字的读音。
2.学生读课文,并且讨论、了解全文大意。
3.思考讨论。
(1)文中千里马指的是什么?要点提示:比喻人才。
(2)伯乐指的是什么?要点提示:比喻识人才的人。
(3)归纳:本文就是通过千里马和伯乐,隐喻人才和识人才的人的。
四、再读课文,深入探究。
(一)学习课文第一自然段。
1.指名朗读第一自然段。
2.思考讨论。
(1)概括本段内容。
(2)世上到底是先有马还是先有对马的认识?要点提示:(1)无识马者则名马无名。
(2)先有马,再有对马的认识。
就一般的马来说,应该是这样的情况。
然而对千里马来说,情形便有所不同。
如果不能把它从普通的马群中识别出来,只有一般对待,发挥不出它的特长来,那就等于它不是千里马,就没有千里马。
在这里,识马就成为前提了。
3.齐读第一自然段。
(二)学习课文第二自然段。
1.请一学生朗读第二自然段。
2.思考讨论。
(1)概括本段内容。
(2)跟常马一样都达不到,岂不是千里马不如常马了吗?要点提示:(1)无识马者则千里马无法日行千里。
(2)通常数量的喂养,常马吃饱了而千里马远没有吃饱;没吃饱的当然比不上吃饱的,本领自然发挥不出来。
这正是说明,千里马喂养不得法,便无法显示它的本领。
三)学习课文第三自然段。
1.请一学生朗读第三自然段。
2.思考讨论。
(1)概括本段内容。
(2)“策之”“食之”“鸣之”是什么句式?(3)三个“之”字,用法是否一样?(4)你是怎么理解“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的?要点提示:(1)妄言无千里马者,恰是不识千里马者。
(2)排比句式。
总括不识马者不按照千里马的特性来对待它。
(3)前两个“之”,代词,指千里马,分别作动词“策”(驱使)、“食”(喂)的宾语。
第三个“之”却不同:它可以不用,用了只起调节音节的作用,如同我们在第一册中读到的“久之”的“之”一样。
(见蒲松龄的《狼》)这里“鸣”是(马)鸣,而不是鸣(马)。
这样用使句式整齐而又灵活富于变化。
(4)表现了作者对统治者不能识别人才,摧残埋没人才的不满和愤慨。
3.齐读第三自然段。
(四)归纳课文。
1.读了本文请你谈谈作者的思想感情。
2.你如何看待这一问题的?要点提示:1.本文围绕着有千里马还是没有千里马的问题反复论述,慨叹世无伯乐致使千里马陷于不幸遭遇,有力地揭露了封建统治者的昏庸愚昧、埋没人才,并抒发了作者怀才不遇的心情。
2.阅读本文的现实教育意义:读了本文能认识到旧社会封建统治者埋没、扼杀人才的可恶,深感生在新社会的幸福。
我们应当珍惜今天的幸福,要努力磨炼自己,使自己成为建设社会主义祖国的有用之才。
中国书法艺术说课教案今天我要说课的题目是中国书法艺术,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教学方法、教学过程、课堂评价四个方面对这堂课进行设计。
一、教材分析:本节课讲的是中国书法艺术主要是为了提高学生对书法基础知识的掌握,让学生开始对书法的入门学习有一定了解。
书法作为中国特有的一门线条艺术,在书写中与笔、墨、纸、砚相得益彰,是中国人民勤劳智慧的结晶,是举世公认的艺术奇葩。
早在5000年以前的甲骨文就初露端倪,书法从文字产生到形成文字的书写体系,几经变革创造了多种体式的书写艺术。
1、教学目标:使学生了解书法的发展史概况和特点及书法的总体情况,通过分析代表作品,获得如何欣赏书法作品的知识,并能作简单的书法练习。
2、教学重点与难点:(一)教学重点了解中国书法的基础知识,掌握其基本特点,进行大量的书法练习。
(二)教学难点:如何感受、认识书法作品中的线条美、结构美、气韵美。
3、教具准备:粉笔,钢笔,书写纸等。
4、课时:一课时二、教学方法:要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有所收获,并达到一定的教学目标,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将采用欣赏法、讲授法、练习法来设计本节课。
(1)欣赏法:通过幻灯片让学生欣赏大量优秀的书法作品,使学生对书法产生浓厚的兴趣。
(2)讲授法:讲解书法文字的发展简史,和形式特征,让学生对书法作进一步的了解和认识,通过对书法理论的了解,更深刻的认识书法,从而为以后的书法练习作重要铺垫!(3)练习法:为了使学生充分了解、认识书法名家名作的书法功底和技巧,请学生进行局部临摹练习。
三、教学过程:(一)组织教学让学生准备好上课用的工具,如钢笔,书与纸等;做好上课准备,以便在以下的教学过程中有一个良好的学习气氛。
(二)引入新课,通过对上节课所学知识的总结,让学生认识到学习书法的意义和重要性!(三)讲授新课1、在讲授新课之前,通过大量幻灯片让学生欣赏一些优秀的书法作品,使学生对书法产生浓厚的兴趣。
2、讲解书法文字的发展简史和形式特征,让学生对书法作品进一步的了解和认识通过对书法理论的了解,更深刻的认识书法,从而为以后的书法练习作重要铺垫!A书法文字发展简史:①古文字系统甲古文——钟鼎文——篆书早在5000年以前我们中华民族的祖先就在龟甲、兽骨上刻出了许多用于记载占卜、天文历法、医术的原始文字“甲骨文”;到了夏商周时期,由于生产力的发展,人们掌握了金属的治炼技术,便在金属器皿上铸上当时的一些天文,历法等情况,这就是“钟鼎文”(又名金文);秦统一全国以后为了方便政治、经济、文化的交流,便将各国纷杂的文字统一为“秦篆”,为了有别于以前的大篆又称小篆。
(请学生讨论这几种字体的特点?)古文字是一种以象形为主的字体。
②今文字系统隶书——草书——行书——楷书到了秦末、汉初这一时期,各地交流日见繁多而小篆书写较慢,不能满足需要,隶书便在这种情况下产生了,隶书另一层意思是平民使用,同时还出现了一种草写的章草(独草),这时笔墨纸都已出现,对书法的独立创作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狂草在魏晋出现,唐朝的张旭、怀素将它推向顶峰;行书出现于晋,是一种介于楷、行之间的字体;楷书也是魏晋出现,唐朝达到顶峰,著名的书法家有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
(请学生谈一下对今文字是怎样理解的?),教师进行归纳:它们的共同特点是已经摆脱了象形走向抽象化。
B主要书体的形式特征①古文字:甲骨文,由于它处于文明的萌芽时期,故字形错落有致辞,纯古可爱,目前发现的总共有3000多字,可认识的约1800字。
金文,处在文明的发展初期,线条朴实质感饱满而丰腴,因它多附在金属器皿上,所以保存完整。
石鼓文是战国时期秦的文字,记载的是君王外出狩猎和祈祷丰年,秦篆是一种严谨刻板的纯实用性的字体,艺术价值很小。
②今文字:隶书是在秦篆严谨的压抑下出现的一种潇洒开放型的新字体,课本图例《张迁碑》结构方正,四周平稳,刚劲沉着,是汉碑方笔的典范,章草是在隶书基础上更艺术化,实用化的字体,索靖《急就章》便是这种字体的代表作,字字独立,高古凝重,楷书有两大部分构成:魏碑、唐楷魏碑是北魏时期优秀书法作品的统称。
《郑文公碑》和《始平公造像》是这一时期的代表,前者气势纵横,雄浑深厚,劲健绝逸是圆笔的典型;唐楷中的《醴泉铭》法度森严、遒劲雄强,浑穆古拙、浑厚刚健,《神策军碑》精练苍劲、风神整峻、法度谨严,以上三种书体分别代表了唐楷三个时期的不同特点。
《兰亭序》和《洛神赋》作者分别是晋代王羲之、王献之父子是中国书法史上的两座高峰,前者气骨雄骏、风神跌宕、秀逸萧散的境界,后者在技法上达到了由拙到巧、笔墨洗练、丝丝入扣的微妙的境界。
他们都是不拘泥于传统的章法和技能,对后世学书者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明代文征明的书法文雅自如,现代书家沈尹默在继承传统书法方面起到了不可魔灭的作用。
3、欣赏要点:先找几位同学说一下自己评价书法作品的标准或原则是什么?[或如何来欣赏一幅书法作品?]学生谈完后,对他们的观点进行归纳总结。
然后自己要谈一下自己的观点:书法艺术的欣赏活动,有着不同于其它艺术门类的特征,欣赏书法伤口不可能获得相对直接的印象、辨识与教益,也不可能单纯为了使学生辨识书写的内容,去探讨言词语汇上的优劣。
进而得出:书法主要是通过对抽象的点画线条、结构形态和章法布局等有“情趣意味“的形式,从客观物象各种美的体态,安致这些独有的特性中,使人们在欣赏时得到精神上健康闲静的愉悦和人们意念境界里的美妙享受(结合讲授出示古代书法名作的图片,并与一般的书法作品进行比较,让学生在比较中得出什么是格调节器高雅,什么是粗庸平常)。
书法可以说是无声的音乐,抽象的绘画,线条流动的诗歌。
四、课堂评价:根据本节课所学的内容结合板书。
让学生体会到祖国书法艺术的博大精深,着重分析学生在书体形式特点和审美欣赏方面表现出的得失。
让学生懂得在欣赏书法时主要是通过对抽像的点画线条、结构形态和章法布局等有“情趣意味“的形式,从客观物象各种美的体态,安致这些独有的特性中,使人们在欣赏时得到精神上健康闲静的愉悦和人们意念境界里的美妙享受。